《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反思

2024-09-16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反思(精选16篇)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反思 第1篇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是第五单元第二章的第二节知识,本节知识内容不多,但有些知识不容易理解,并且本节课强调培养同学们的对比分析能力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因此课堂中充分列举实例,并结合板图和练习,使同学们边学边练,总体上教学效果还不错。回顾本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现总结如下: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灵活,对生物这门学科比较感兴趣,有热情。他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但对于知识掌握不够系统,深层次分析能力较弱,立体够建立有限。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以故事导入着手,从而快速将学生带人课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便于同学们充分理解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给同学们列举了大量动物行为的例子,并且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清楚、直观的判断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面稍有欠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讲课内容缺乏与学生自身相结合,还有课堂练习时间过少,导致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不够深入。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发现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弥补不足,争取每一节课都成功,都有好的效果。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反思 第2篇

遗传物质的基础知识在前面已经有过介绍,因此本节的教学内容难度不大。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学生的交流、问题的提出、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等都努力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驰骋的空间,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是享受,乐学亲师。而教师则以引导、点拨、协助学生为主。在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时都得到了老师的鼓励、积极的评价和引导,或语言,或目光,或肢体动作,使孩子们有勇气说,表现欲更强,更积极思考,更主动求知探索,这样常常收到更好的效果。

如果课堂节奏上再快一些,资料再精一些,课上时间会更充分,这是本课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待改进。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反思 第3篇

1.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 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 在本节中, 学生只需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课本一开始由“想一想, 议一议”创设学习情境。例子虽然新鲜有趣, 但缺乏相关视频, 不足以在最短的时间抓住学生眼球。于是在本堂课中将导入一环的内容替换为视频《鹦鹉妞妞》。在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篇幅中, 课本先是罗列了动物多种多样的行为 (在课件中以图片逐一展示) , 再分析这些行为从获得的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即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在这一阶段, 课本只是对概念进行一个阐述。而为了让学生巩固这一概念的学习, 课本紧接着又安排了资料分析。例子鲜活生动, 设置的讨论题目由浅入深。让学生在资料分析中逐渐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后, 又让学生去往更高的学习层次, 让其思考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有何意义。至此,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以及两者对动物生存的意义便已跃然纸上。

2.学情分析

学生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有模糊的认识, 也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但是并不能给两者下一个很好的定义。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 让学生自己去得出定义, 并可以用定义去区别其他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在此基础上,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但在学生理解动物的行为对其生存的意义时, 存在一定难度, 需及时给学生以提示, 让他们在更短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的知识。

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老师要做的只是给予引导, 让他们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以及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难点: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

2.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实例, 知道这些行为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能在视频、资料和所给提示中快速获取有用信息, 提高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

1.由“乌鸦反哺”等动物行为引发学生思考———何为“百善孝为先”。

2.体会到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应与其和谐相处。

四、教学策略和手段

课堂始终贯穿“知识性加愉悦性”, 以视频、图片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作为兴趣点, 激发学生自觉进行思考并解决相关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 及时给予鼓励并加以提示。关注学生本身, 尽可能照顾到学生的每个需求。

五、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点评: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的教材处理非常恰当, 教学策略比较新颖, 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过程采用视频、图片等, 既能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图片, 分析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从多角度理解本节教学内容, 又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将三维目标落实到位。突出特点如下:

1.导入新课环节, 观看《鹦鹉妞妞》视频, 提问:鹦鹉妞妞的唱歌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为本节课的学习营造了宽松的氛围。

2.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这节课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 使他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了。

3.展示动物行为的各种图片及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将这些动物行为进行分类,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 让学生准确理解这一教学内容,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4.情感升华环节, 展示了斑羚飞渡、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等动物行为图片和播放自制视频《我爱爸爸妈妈》, 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内涵, 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反思 第4篇

关键字 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

一、学习主体

行为主义学派把学习看作是“刺激-反应”构成联结或行为改变的过程。这个定义没有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中认知结构的变化,只是注意到学习者外在行为的变化。基于此可知行为主义者并不注重对学习主体(即学习对象,主要指低年级学习者和低水平的学习者)的研究。

二、学习客体

1.学习内容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简单的联结构成复杂知识的过程。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行为主义者注重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进行某项操作活动的知识,即是个人具有的有关“怎么办”的知识。由于行为主义定义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与强化,并没有涉及到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要求学习者记住某些符号的组合或词句,这是一种不需要理解、联系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操作性和程序型的知识使用行为主义理论指导,比如说通过掷硬币确定正面朝上的频数。

2.学习条件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引起的,刺激是行为的唯一原因。动机是来自有机体内部的维持性刺激,动机的作用就是提供持续的明显变化,使有机体在达到目标之前活动不止。目标一旦实现,维持性刺激就消失,活动也就终止。依行为主义者的理论,做出刺激和反应的联结的过程是试误的过程。试误学习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理解学习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试误学习是从遇到障碍开始的。如果在学习中克服一种或一系列障碍,那么结果必然是许多正确的运动以某种正确的次序连接在一起。这种连续运动就是连锁反射,这是由后来的神经末端冲动返回而建立的学习。试误学习理论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强调强化和奖赏的作用,认为强化或奖赏能够加强行为,使之更牢固,而不会被遗忘或消退,使有机体倾向于重复同一行为。相反惩罚给有机体带来痛苦的感觉或者减弱反应的强度,从而能够消除反应。比如说,小学生在完成_+4=5中如果回答是1,老师给予表扬,则就给学习者一正强化,反之就是负强化。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行为是由一个主观目的引导的,在行动之前先要制定一个计划,并且随后的行动是按照目的组织成序列的。而任何能够实现某一目的的或达成某一结果的活动都是由若干动作构成的,所以掌握构成活动的动作的同时也需要有机体的积极参与。比如说在数学课之前引入一个有趣的问题,使学生很想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这也就促使有机体产生学习的动机,为了得出问题的答案,学习者就会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从而也就有了学习的结果,即为刺激做出一个反应。

期待是有机体对未来事件的假设或信念,是关于目标物的意义的知识或信念,是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一个过程。有机体在达到目标之前对于目标已有一种预先的认知和推测,从而影响有机体对刺激做出反应。比如,课堂上小明认真听课,老师提出问题时,他努力思考并积极举手发言,当回答正确时,他满怀期待地等待老师给予一些鼓励的话,但如果老师没有这么做,从而造成他期待落空,对数学课没有以前的热情,课堂发言也缺少了积极性。总之,基于行为主义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动机、行为参与、奖励、期待是教学中学习者学习的条件。

3.学习规律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好任何一个东西的整个过程必须分成很多很小的步子,强化必须联结到每一个步子上。每一个连续的步子尽可能地小,强化的频率就可以提高到最大限度,而出错误这一可能令人反感的结果则缩减到最小的程度,即小步快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一个操作过程分成若干步,一步一步解决,从而最终完成整个过程。

当学习者对刺激做出积极的反应时,就会得到满意的效果,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做出反馈,学习者就会针对该反馈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强化该刺激,降低错误率,学习者对该刺激做出强化性反应或下次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依次根据学习者自身情况设计学习步调,体现教学中因材施教,尊重学生自身差异性的教学特征。从以上可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的规律是:小步快进、积极反应、及时反馈、低错误率、自定步调。

三、学习的结果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联结的力度便会增强,若不予利用,联结的力度便会减弱,即反应重复次数越多,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就越牢固,由此可以看出刺激和反应的最终结果就是行为塑造。塑造的结果依重复的次数而达到熟能生巧,而到底经过多少次的重复才能达到此效果有待研究。当然,重复的结果也可能由于次数的过多形成一种机械运动造成学习者心生厌烦情绪,更甚者可能达到思维的定式,从而熟能生笨也不是没有可能。

四、总结

行为主义关注教学的程序设计,注重一种外在的形式,不考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整体结构,不关注学习对象,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和认知水平要求比较低,适合低水平、低年级的学习者,关注外在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巩固,不考虑学习者心理和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变化,适合操作性技能训练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第5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3、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4、参与问题讨论,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5、参加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并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和强化;探究实验的实施。

难点:探究材料的准备。

三、课前准备

教师:动物行为相关资料;果蝇的相关资料;宠物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以及果蝇的采集和饲养的布置。

学生:宠物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果蝇的采集和饲养。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第6篇

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的显著特点是,人类有思想,善于总结经验,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进行反思,并在反思中再创新,再总结反思,再提高。做为教师,教学反思尤为重要,因为它关乎着知识传授的准确程度,学生理解的难易程度,关乎着学生的未来,本人涉足教途三十余载,几乎对所教授的每一节课都进行反思,下面就《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一节知识的讲授过程做如下反思。

一、本节课的总体设计

1、通过设问导入

“人与自然是大家都喜欢的电视节目,在节目中经常出现幼小动物跟他的双亲玩皮戏耍的场景,这对小动物来说,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设问学生在电视节目中已经知道答案——幼小动物在向他的双亲学习本领,这样的行为是学习行为,这样本人就可以直接切入本节的主题,在黑板上大字写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趣味讲解展开

在讲授学习行为前,首先,要讲清先天性行为。在上节课中已经学过动物行为的概念,因此本人可以先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先天性行为的例子来启发学生,如家养的小猫、小狗等宠物,他们刚出生时不用谁教,就会吃东西,就会睡觉,这些行为是怎么来的呢?学生自然知道是“与生俱来”的,教者进而点拨“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而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前面所例举的猫狗生来就会吃、睡等属于先天性行为,幼小动物与双亲嬉戏就是学习行为。

3、通过资料分析巩固提高

这节课的教材中给出了6个图文资料,本人要求学生逐一分析,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进而总结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先天性行为有哪些局限性?不同的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学习行为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吗?

学生讨论分析做答后,教者再给予肯定总结,使这节课达到预期效果。

二、在本节课中我觉得有以下优点:

1、用最快的方法拉近距离。在开始上课前走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预习,用亲切的语言和他们进行沟通。在讲课进行时刻关注学生,用手势、眼神引导,用话语鼓励,讲课思路清晰,抓住学生的思维变化,缩短距离。

2、尽可能少的时间了解学生,开始问题的难度降低,鼓励学生回答问题,通过简单的问答,快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判断,用浅显的语言讲课,面向中等生,推动潜能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将知识还原在生成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学习生物学的方式和方法,促进优生的发展。

3、教学策略的选择上

1)在判断动物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时,通过大屏幕展示动物的图片,及行为产生的原因文字辅助,对教材进行补充。在判断大山雀喝牛奶属于什么行为时,播放录像片段,将过程真实再现了,促进学生实际生活与理论的理解和沟通。

2)教学方法以教师引导为主,以问题为线索,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解决、理解,促进思维发展。,充分利用教材,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师深入小组内部,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互相研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小组长综合本组观点,选派发言人表达本组观点,全班大组交流时组织大家及时评价,在问题交锋中教师适当引导,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恰当的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避免“审美疲劳”。

3)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不仅在知识的对与错上面,还在学生表达是否流畅、语言是否恰当、态度是否积极等方面及时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全面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反思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在个别小组回答问题时,看到他们不能恰如其分的按照我想要的思路回答问题时,抢过学生的话,直接说出老师的结论,过于直接、过于着急了,如能再稍加引导,多给些时间,或许效果更好。

2、对小组学习评价过于简单,没有来量化考核,对学生来说有些遗憾。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 第7篇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凯里六中 李慧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阐明动物的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中的资料分析,使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资料的内容,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2.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研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对课件中资料图片的观察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爱学习勤钻研的好习惯。

2.通过对所给资料图片的观察,联想到自然界中各种有趣的动物现象,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使学生能对所举的动物行为正确判别。

2.使学生能够阐明动物的两种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教学难点

1.学生必须能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使学生懂得学习行为相对于先天性行为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教学方法

提问式、演示式、举例法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1)各种动物行为的影像资料。

(2)关于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通过向学生提问,是否养过宠物,是否喜欢看动物世界而引入上课的内容。

课堂开始,首先先向学生展示课件中的四种通过种类分出的概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

展示的步骤先是用板书把四种行为分别列出来。然后,再用幻灯片的形式,逐一展示。每张幻灯片分别举四种以上不同的动物行为的图片作为例子。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动物行为来理解这四种由种类分划出来的行为。

学习完四种行为,接着就该开始本堂课的重点内容的学习:即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学习。

在学习之前,大屏幕展示一个关于小狗的故事。小狗在短短时间内学会了不少本领,而且,在公园走失后最终还能找到回家的路,说明了这小狗具有了哪些行为?(在这里,先让学生积极回答,最后,总结出,小狗能够找到回家的路,一是因为它具有通过嗅觉找到走过的路的本领,天生就具有的,这是一种先天性行为。而后,还要注意引入的是,小狗也是因为和小主人在一起生活久了,才学会了对周围事物的辨别,从而也帮助它找到了回家的路。那么,小狗找到回家的路这一行为,包含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两种。

通过小故事的讨论,引出课本32页到33页的主要学习内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大屏幕展示:

动物的行为从形成方式分为:

一、先天性行为;

二、学习行为;

接着,把学生以四人一组分成讨论小组,并要求四个组员的座位两两相对,用几分钟共同对课本32页到33页的资料分析进行阅读和小组讨论。按课本图片的编排顺序,对资料分析里面的图片进行逐一的展示,并按照后面讨论题的要求,在每两幅图的后面就增添一个两幅图相比较的页面,并在页面下打出所要讨论的问题,要求小组成员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以后,派出代表来试着回答讨论中提出的问题。

在同学们回答完每个问题的后面,都在大屏幕上显示答案,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去理解和掌握。

在大屏幕给出每个题的答案的同时,还要相应地给出一些与同学们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启示,联系生活实际。展示幻灯片: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1、先天性行为

• 动物生来就具有的,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

2、学习行为 不是动物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活动。

完成了课本上的资料分析,在学生们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有了一定的掌握以后,用幻灯片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接近二十张的动物行为图片,这些图片中的动物的水里生活的,有空中飞翔的,有陆地上生活的,各种动物的行为也比较生动活泼,有一些动物的图片接近生活,有些动物图片滑嵇可笑,让学生在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相融合的几十张图片里,深切感受到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的作用。图片按照科学的编排顺序,几张学习行为,夹杂一张先天性行为,几张先天性行为不忘在后面插入一张学习行为。让学生通过几十张图片的观察,能够做到真正地区分开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通过几十张图片的巩固学习,最后列出图表,展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三个方面的区别:即形成、获得途径、适应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所学到的东西理论化,实际化,并不是虚无难懂的东西。

浅述美术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 第8篇

一、自评在先, 客观认识

首先, 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评价通常会带来压力, 压力会促使评价者进行反思。这将有助于教师增强其自省的自觉性, 促进其反思能力的提高。

其次, 自评改变了教师原来消极被动的被评价地位, 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这一转变, 将极大地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 即教师不再是以消极的从事教育活动的技术人员的角色来按照程序复制或照套那些有效的教育学行为, 而是以一种主人翁的方式主动自觉地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 重视自己行为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活动、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 变得注重教育教学观念和技巧的内化, 促进自己向专业化发展。

此外, 通过自评, 教师对照评价标准, 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步和努力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不仅是一次自我提醒、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促进成长的过程, 同时还有助于学校全面掌握信息, 客观分析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 对教师做出公正的评价。而自评主要是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全面发展状况进行反思, 包括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因此, 我勇于面对不足, 以公正、客观的态度进行评价, 并通过认真的思考找出改进办法。如:在参加完省艺术特色学校验收课后, 我书写了《圆圆的世界》一课的教学反思, 我认真分析了不足之处, 在解析关于圆的特征一环节时, 光用语言说:是“一个封闭的圆”不够直观, 应用实际演示或多媒体演示更为形象, 便于学生理解等等, 使这一课更加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他评结合, 提高能力

常言道:“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由于职业习惯化的原因,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很难看到自己的“盲点”。因此, 多渠道获得信息, 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这种现象的产生, 帮助自己, 发现被定势和习惯掩盖的问题, 必须重视学生、家长、校长和同行的评价。特别是同行的评价尤为重要, 因为同行比较了解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特点、教学要求和美术教学发展趋势, 能敏锐地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提出中肯的意见。我在上《森林晚会》一课时, 先请来了校长、主任以及美术组的同仁请他们来听课、评课, 他们提出以下几点, 值得我重视与改进: (1) 表扬鼓励时, 语言比较单一, 仅仅是“你真棒”“不错”等几句简单的套话, 应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如:色彩涂得鲜艳, 手工做的精致等等, 丰富评价的范围和内容。 (2) 结尾仓促。应给学生一点时间, 让他们自我表现、体验成就感, 体会成功的喜悦……因为有了他们的评价和帮助, 我在全市对外开放活动中, 这一课获得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这也促使我重新反思一堂“好”课, 要求教师具备的能力是什么。也许教师的板书和口语表达能力已不再是一堂好评的必要条件了, 只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发展。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便是一堂好课。

三、量化积累, 及时调整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 我除了书写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外, 还正常记录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事件、想法……就象学生的“成长档案”一样, 常用《美术课堂教学评价表》给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存档, 这张表方便实用, 可以自评, 也可以请学生家长领导同行进行测评, 以获得更多的一手资料, 调整自己教育教学行为, 并及时制定改进计划, 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 促进自身的提高, 认真思考找出改进办法, 形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 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从而对美术教育的各种要素加以调节, 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状态。

《美术课堂教学评价表》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反思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行为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但要不断提高组织教学能力,方式方法要切合实际,合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能够有效的控制课堂教学秩序、节奏和气氛,做到放得开,收得拢,严而不死,活而有序,而且还要使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得到转变。尽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多看、多听、多说、多做,去获取知识,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展现、愉快合作、自我体验的开放型教学环境。就此与同仁们共同探讨、交流“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之我见: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未来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都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教师的态度。因此,真正樹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学习。教育活动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自觉实践。我们要把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和课改的立足点放在注意学生个别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上,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发展,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地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一)教学关系由“学跟着教走”转变为“教为学服务”。

因为备课时,在了解课标、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还需了解学生和学生集体的需要、兴趣、学习基础、学风、班风诸方面,否则就难以做到教学的针对性,不能把教学信息的有效输出变为学生的有效输出。只有因材施教,确定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保证最有效地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轻松的接受所学的知识,应用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由教师“牵引式”的教转变为学生“自主式”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并不是全盘吸收、机械反应,而总是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根据自己的认识作出选择,按照自己的态度、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作出反应。这就意味着只有通过他们在活动的实践中所显示的积极性、能动性,才能成为它们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学习过程由“吸收——存储——再现”转变为“探索——转化——创新”。

过去的教学,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学生只能机械地吸收教师传递的知识,并把它储存起来,需要的时候进行运用。完全把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的角色定位本末倒置。这样根本培养不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只有让学生去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了解周围的社会环境,关注了解自我,初步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正确认识,养成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及乐于尝试、主动探索的精神。能与伙伴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索,倾听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经历从发现问题、尝试探究、初步解决问题到成果展示和交流的研究过程,获得相应的各种研究活动的体验和经验,能从周围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问题,初步形成问题意识,学会根据研究的问题选择研究的方法和设计简单的研究步骤,然后将研究的结果用图画、实物、语文字等形式进行初步的表达和展示,这样就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具备了能力,就会厚积薄发创造出新的奇迹。

(四)学生的学习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再到“创造性学”。

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的教”。由此可见“学会”不如“会学”,而“会学”只是基本技能,要想学好、学精还要“创造性学”。如让学生对书中的每一问题都经过小略不等,规格有异的“细嚼慢咽”,在真懂后还要把书中各部分内容穿起来,形成结构。以便融会贯通,更要学生弄清其主要问题的关系,抓住全书的基本线索,用以贯穿全书。同时还要让他对过去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想一想这本书给自己添加了什么东西。原先就懂的部分可以快读或不读,紧要的是对重点进行钻研,对新的东西要花更多的力气,使学生做到“凡读书就能添加点新方法、新内容”。这样,基础逐渐宽厚,就能越读越快。形成习惯后,知识便能用、多用,就有变活用和创新的趋势。知识有序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养成和增强了。

(五)学习的时间、空间由禁锢、封闭的课堂转变为开放性的课堂。

俗话说的好“处处留心皆学问”,其实生活处处有语文。让学生把课堂、校内、校外彼此连接形成学语文、用语文、求发展的广阔空间。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能只限于课堂和书本,课外同学之间的交流,校园环境开展的各项活动,校外社会、家庭还可以通过看报刊、看电视、听广播等诸多方面,都可获取丰富多彩的有价值的语文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下的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 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应做到:“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民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多一些辩论,少一些批判;多一些创造,少一些模仿;多一些开放,少一些封闭;多一些全面,少一些片面;多一些简、易、新,少一些繁、难、旧;多一些有效教学,少一些无效训练”等十大措施,构建起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一是以“重读书、重感情、重积累、重运用、重习惯”为原则,抓住“文贵自得”,“读中有悟”的特点,指导学生读思结合、读述结合、读问结合、读议结合、读写结合,形成自学自悟——评价深化的阅读教学模式。二是以“重感情、重内容、重语言、重评议、重激励”为原则,抓住“读写结合”的特点,指导形成“自主审题,明确要求——选定内容,酝酿材料——自练互说,口述作文——独立写作,交流评改”的自主学习作文教学模式。三是以“重生活、重情境、重经验、重想象、重活动”为原则,抓住“多向互动”的特点,形成“激发情趣”‘我要学’——明确要求‘说什么’——互动练习‘怎样说’——交流汇报‘我能说’——形成能力‘我会说’的口语交际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方法的改进,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一生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种内化的、稳定的、自动的良好学习品质,它往往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当然也为创新奠定了必然的基础。它包括许多方面,如学习时间的合理安排、课前预习与课后及时复习,认真做作业等。尽管这些学习习惯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它们并不一定必然导致创新行为。因此,导向于创新的学习习惯,除了这些必备的外显行为以外,当前更应当强调内陷的“思维习惯”的培养。对于创新,“思维习惯”尤为重要,创新首先意味着“思维”的突破与超越,那首先应具有不同寻常的思维,才有可能创新。创新为本的“思维习惯”的培养,就是要创设各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努力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各种现成的传统观念,不拘常规,经常作超功利的追问,作自由的思索、自主与独立的思考,作大胆的推论和猜测,不懈的探求真理,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除了上述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外,好的学习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它们是学生获得必备的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工具,甚至是学会创新素质的组成要素,基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新课程十分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此确立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以自主学习、合作学探究学习等为工具形式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体性的彰显,个性的呈现,即学生以一个“主人”的身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适合自己个性的方式。自己决定自己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决定,并且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

合作学习表面上看是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质是人的社会性的本质体现,是人的生活方式的最主要层面。它是学生的一种基本需要和天赋的人权,只不过这种天生的权利被长期的接受式学习所剥夺罢了。

探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人类基本的存在和生存方式,是人的本质体现。探究、学习是人类固有的“天性”与“冲动”,只有在不断的探究中,人类才能持续探索、积累新的经验,不断提升人的境界,探究、学习是人的本真状态,更是学生的天性。

总之,在教学中的“教”与“学”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离不开“学”,“学”也离不开“教”。在新课程背景要求下教学,主要凸显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革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这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出一条符合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符合“以人为本,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整体提高,使教师与新课程得到同步成长。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思想专辑》;

2.《创新教育专辑》;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 第10篇

知识目标:

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观察事物和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乌龟的绕道取食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3.掌握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本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研究动物行为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方法和提高学生的研究动物行为的兴趣。

课前准备:龟,木块,沙土,湿草,新鲜的猪肉碎末(馅)

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导入新课

思考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设计探究

阅读资料、小组讨论、设计探究

指导、组织、

完成探究过程,得出结论

实施探究、分组实验、记录结果

指导、

倾听

讲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师:(提问)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动物的哪些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哪些属于学习行为,并且我们也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有哪些?

师:(导入新课)是的,动物行为学家通常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行为学研究,即综合法。今天我们就运用综合法来做一个探究实验,看一下乌龟(已饿了一段时间,食欲较强)是否可以绕道取食。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5页阅读动物的绕道取食部分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一:

阅读动物的绕道取食,从课本35页到36页。

师:根据课本给出的背景资料和老师已给的实验材料,请你提出动物绕道取食行为的探究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老师已提前给乌龟用沙土和湿草筑了个巢,并且在它们的巢穴中喂食过新鲜的猪肉馅。

学:提出假设“乌龟可以绕道取食”

师:那你如何来证明你的假设呢?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完成探究(可书36页的有关内容)

学生活动二:

学:分组讨论后完成探究。

师:请各小组交流自己的探究。

学:在班上交流各组的探究。

师:大家的各有所长,下面由我和大家来在刚才的基础上共同讨论找到一个最佳探究。

先将饿了一段时间的小乌龟放好。

用木块挡成几条道路,每条道路宽约15厘米,长大约100厘米,其中有4条是走不通的(取不到食物的),一条是可以取到食物的通路。

把乌龟放在入口处,出口处放好沙土,湿草和新鲜的猪肉馅,观察乌龟要经过多少次错误尝试才能找到食物,并记录下每次找到食物的时间填入表格中(5次)。

根据你的实验结果,写出实验结论。

学:实施新的探究,并记录观察结果,填好表格,得出结论

师:让各组发表各自的观察结果和所得出的结论。

学:各组发表各自的观察结果和所得出的结论。

师:引导学生结合此探究活动,谈亲身感受(不要过多限制学生)。

学:先各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在班上交流。

师:最后。通过此探究,认识动物的学习性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动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人类是动物界进化等级最高的类群,人类的学习行为也是动物界中最为复杂多样的,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生存质量也更多地依赖学习行为。人类有复杂的语言文字,有着其他任何动物都没有的、依靠第二信号系统的学习行为。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通过本探究,能够对学生的学业有所促进作用。

(三)课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课稿 第11篇

------周金虎

一、教材分析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 要求学生明确动物获得行为的两种方式,学会区分动物的两种行为,初步把握两种行为的要领,但不能要求过高,因为学生还缺少一些基础知识,如什么是遗传物质他们并不懂。因此,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对两种行为的形成,两种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以及不同动物学习能力的差别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动物获得动物行为的两种方式,并举例说明。

学会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

能说明动物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讨论、发言,从而提高学生进行研究学习的能力及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动物的学习行为。

四、教学难点

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出于八年级的学生,根据此时期学生心理特征和对动物特征有相关的了解及对动物的兴趣爱好,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我采用的是自主学习+分组探讨+互动交流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狗,来到陌生的主人家,刚开始只会乖乖的吃饭、睡觉。后来经过主人的训练以后,它学会了到指定的地方去拉屎、拉尿,还学会了简单的加减法。

提问:

1、小狗一生下来就会吃饭、睡觉么?

2、小狗一生下来就会到指定的地点去拉屎、拉尿么?

3、小狗一生下来就会简单的加减法么?

学生回答:第一种行为是生来就有的,后两种行为是学习后才具有的。引出课题及概念:

前一种是动物一生下来就有的,也就是说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我们把这种行为叫先天性行为。后一种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从生活经验和后天学习而获得的行为,我们把它称为学习行为。为学生简单介绍遗传物质的知识。并让学生总结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找到两种行为的分类依据。

2、从熟悉的事例到陌生事例的分析,区别动物的行为。

明确了分类依据,让学生观察一些动物行为图片,分组讨论哪些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强化两种行为的概念。

3、让学生自己举一些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实例,老师同学共同判断及纠正,从而再次强化两种行为的概念及分类依据。

4、明确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和实例后,提出问题:(1)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于动物有什么意义。(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通过教师引导及学生讨论总结出(1)如果没有这些先天性行为生物很难存活,先天性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繁衍意义重大。(2)学习行为有利于动物适应复杂的环境。(3)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学习行为是对先天性行为的调整和发展。

5、最后总结提问: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多么?学习行为越多,对动物的生存就越有意义吗?请举例说明。引出人是高等动物,学习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

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二、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意义。

(1)如果没有这些先天性行为生物很难存活,先天性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繁衍意义重大。(2)学习行为有利于动物适应复杂的环境。

三、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联系。

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学习行为是对先天性行为的调整和发展。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课稿 第12篇

一、说教材 ㈠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动物的行为有其遗传基础,对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繁殖后代是十分重要的。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两类。本节教材在讲述这方面内容时没有像以往教材那样对动物的攻击、防御、贮食和繁殖等行为进行罗列,而是通过“资料分析”、“图片和视频分析”“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等活动,倡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行为形成的机理,理解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文字、影像资料)的能力.(2)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语言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对自身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㈢教学重点:

(1)学会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1)学会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使学生懂得学习行为的复杂性和遗传性.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导入以小故事的形式入手,结合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动物行为的概念,区别动物的先天性和学习行为;也通过图片、视频展示教师搜集和整理的有关动物行为的相关音像资料,引入课题。本节主要采用设置情景法,课件演示法,资料分析法,探究实验法,分析比较法,讨论交流法。

三、说学法

采用讨论法,探究实验法,思考法,资料分析法。重视对学生的探究方法的指导,注意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严谨的科学品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教材导入框中乌鸦利用汽车和红绿灯的特点吃到坚果仁的故事入手,引导学生判断这种行为是乌鸦一出生就会的吗,如果不是那这种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学生思考得出是通过后天长时间的观察掌握了汽车与红绿灯的特点,引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问学生每天都在干什么,这些行为中哪些是一出生就会的,哪些是通过后天学习才会的?我们把这两种行为分别称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讲授新课

1.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

出示小狗吃奶和蜘蛛结网这两副图片,引导学生判断这是什么行为?通过播放先天性行为的视频请学生概况先天性行为的概念。通过问为什么小狗不能像蜘蛛一样结网呢?得出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通过举例和图片掌握学习行为的概念,并让学生举例。2.学会正确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在对两个概念初步掌握的基础上,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对于每种行为分别举两个例子),教师巡视指导,看看学生举的例子是否恰当。接着通过一些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和影象资料的分析,让学生深入探讨两种行为。

(1)出示三种动物的行为的资料:小袋鼠爬向母袋鼠育儿袋、蚯蚓取食实验、乌鸦设法吃坚果。先让学生说出各属于哪一类行为,再小组讨论分析各自的意义。最后,全班交流汇报,明确先天性行为的意义是维持动物生存的基本保证,学习行为的意义是为了动物更好的适应外界的环境,更好的生存。由于两种行为都有各自的意义,所以学生自然就会意识到两者缺一不可。

(2)出示小鸟喂鱼和大山雀喝牛奶的资料,在说出各属于哪一类行为后,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先天性行为的局限性。这点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教师可着重让学生分析小鸟喂鱼的例子,用具体的例子弥补抽象思维的不足,利于学生分析问题。由小鸟哺育后代的意义(为了延续自己的种族)谈起,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其局限性。(3)在了解了先天性行为的局限性后,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学习行为有局限性吗?此时,出示大山雀与红知更鸟偷喝牛奶的资料,通过对比分析之后,学生肯定会达成共识,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异。接着教师继续提问: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学习能力有差异吗?学生联系人类自身,不难得出结论,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的学习能力同样是有差异的。学生深入思考为何学习能力会有差异。教师略做点拨,学生领会到学习能力的差异取决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正是这两种因素的制约,也透露出了学习行为的局限性。

(4)既然学习能力有差异,那么一般来说存在什么规律呢?出示四张黑猩猩学习行为的图片,告诉学生黑猩猩属于灵长类动物,比较高等。观赏完图片后,学生肯定产生这种感受:黑猩猩的学习能力真强。再联系人类自身的学习行为,学生意识到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多,对其生存越有意义。(学生举例说明)3.深入认识人类自身的学习

出示狼孩的资料,先让学生分析狼孩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属于哪一类。根据学生经验的积累(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小孩的一些行为),他们认为狼孩的一些行为与狼相似,是从狼那里学到的,因此属于学习行为。教师在加以肯定之后,让学生谈谈对人类学习存在的新的认识。这个问题可让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的角度去深入剖析,如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大脑不同发育阶段学习的适时性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本堂课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了解,联系实际,畅谈自己今后的学习道路该如何迈下去。(情感的升华)4.课堂小练

最后以一首鼓励诗结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树立学习的意识。课堂练习加深对知识的巩固。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反思 第13篇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不再一味重知识、重理论,而是重行为、重实践,贴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为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劳动留有广阔空间。依据教材特点,以及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紧迫性,我尝试着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近年重新修订的《守则》和《规范》教育,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守则》和《规范》,灵活运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存在于他人之中、世界之中、社会之中,教育就要使学生有强烈的现实感、生活感。”教师要努力找到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切合点,把一些积极有效的因素带进教材,带进课堂,成为教材与课堂的延伸与拓展。

把《守则》和《规范》的部分内容穿插于教学过程中,使课堂教育与学校其他方面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保持一致,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融入新集体”这一课时,师生探讨:对新集体有何设想?本班级的布置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如何改进?为建设新集体请出谋划策,接着进行融入新集体的课堂活动:“接力续图画”。最后探讨:融入新集体,应按《守则》和《规范》的哪几点去做?

让学生自己出点子、想办法,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活动中体会课本内容,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穿插《守则》和《规范》部分内容,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学生指明方向。

把《守则》和《规范》带进课堂,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应遵循一定的准则、秩序,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正常有序进行。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生活中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使学生逐渐养成文明守纪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课堂中进行《守则》和《规范》教育时,注意必须是在新课程、新教材相适应的新教学形式:自主、探究、合作的前提下进行,当然也不是每课必用,应根据需要使用改变过去沉闷的课堂气氛,否则就达不到教育目的。

二、使《守则》和《规范》成为学生多元测评的一个依据

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把学生身边发生的一些事例让学生分析探究。有时提出问题:“对照一下《守则》和《规范》的这条规定,你还有那些没有做到?请列出。”并让学生结合《学习成长手册》,给自己打分。

测评不以分数论成败,不分数至上,我经常对学生说:你每天的品行及格了,你的思想品德科考试才能及格。过关不过关,关键在于“做”得好坏,一方面检测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七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赏识。通过测评,学生能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优点和缺点,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优良品质成为自觉行动。

三、使《守则》和《规范》成为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之一

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任务。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要求: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礼貌待人,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热爱班级,热爱集体,等等,这些要求是与《守则》和《规范》相一致的。

在七年级思想品德的开放式教学中,体现《守则》和《规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体现《守则》和《规范》,贯彻了教育工作的新理念,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践,把学习、探索、实践及评价主动权教给学生,使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自主学习与自我评价并行,与新一轮课改理念相一致,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贡献。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反思 第14篇

关键词:怀旧;文化心理;行为机制

近年来,全球刮起了一股怀旧复古风,在领衔世界时尚潮流的欧美设计圈,以致敬赫本而风靡的一字肩大摆裙系列,赚足了定位高端优雅品味女士的青睐,而背带裤、九分裤、中筒袜、巴洛克花式等中世纪流行元素也频频被应用或嫁接到各大品牌和山寨单品上;在影视圈,以《甄嬛传》为代表的古代宫斗和权谋剧也持续发力,在以“莞莞类卿”和“真真是极好的”等为代表的古体台词之后,《花千骨》和《琅琊榜》等剧也因其清新淡雅的水墨韵味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文化界,以校园文化生活为代表,学生们纷纷成立汉服社、国学社,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交流切磋,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努力;教育界,孔子学院已遍布世界;而在文学创作中,乡土文学似乎一直没有退出过历史舞台,中国文人从《诗经》和“楚辞”里继承来的古典文学基因一直在被反复诠释,“乡愁”与“乡土”的叙述更是在当代抒写中有了新的社会意义与价值……“温故而知新”,这种自上而下、全方位、全世界的复古潮流,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审美饥渴,但是文化复古也不是一个新话题,纵观历史,我们似乎可以找出一条暗藏的规律: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文化的表现总会在行为上出现反复,而这反复又恰好是其生命力所在。

皮埃尔·诺拉说:“怀旧是一种对回忆,对记忆的深层渴望,而这些所谓的记忆是基于断裂的全球后现代文化情境的到来,而产生的对过去传统家庭、社区、生活形式结构的认同。”①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大潮流下,文化冲击与交流带来的文化趋同化与多元化现象,使民族文化产生危机。“怀旧”和“复古”、“民族文化复兴”其实是一种基于对文化传统的怀旧心理,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怀旧现象。

中国历来有怀古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这种传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从文化背景来看,源于农耕文明的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本土意识,土地是中国人最根本的劳动生产对象,是物质的供给者和精神的依存者;从文化氛围上看,中国长期处于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时期,文化高压和思想控制使人民没有自由独立的话语权,往往被压抑而不能够产生有效的行为结果;从时间观上来看,相对于西方的“逐渐推移的线性时间观”,我国古代的时间观“虽然在一定的时段内,是一个逐渐推移的时间序列和发展过程,但从总体上看,它是一个不断地向原点返回的可逆的过程;”古代的空间是具有联想意义的视觉色彩和生命动态景象渗透和充满的空间,而与时空观紧密相连的现实主义生命价值观促使中国人少于对未来的设想,而多于对当下生命的检视。这就造成了中国民族中 “向后看”,固定性的心理结构及安逸静默,内敛保守民族性格的。再者,中的国传统哲学,“儒家的复古主义与道家的复元古主义,深深地影响并规定了后世人们的文化复古心态,前者主张回复到进入文明时代的西周礼乐盛世,为艺术设立规范化、体制化的文化框架。而后者则以‘行而无迹,事而无传’的远古自然之世为理想的社会文化形态,想要超越文明、文化社会中容易形成体制化、概念化的框架,以恢复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以及对外在世界直接的、浑全的感知和接触。”依照“文化——心理”的对应关系,“向后看”的民族心理带来的是对“根文化”和“桃花源”式的“天人合一”的伦理和谐境界的追求,“怀旧”和“文化乡愁”是这种文化心理机制的具体反映。我们一提起中华民族就想到“上下五千年”,“大唐盛世”、“天朝上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这种表现无异于阿Q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狭窄的文化心理阻碍了我们看向世界的视线,而对民族文化历史的童年怀念和家园依恋,使我们沉浸在过往美梦的优越感里无法自拔。

从更深的心理学层面看,“文化怀旧隐含着人的退行心理,退行是一种防御机制。”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之所以要求文化复兴,是因为冲突,这种冲突来自于现代化社会的多元格局和复杂变化,一部分群体的社会位置从中心滑落至边缘,而产生明显的失落感,而后现代文明社会的到来,使信仰缺失的都市人群寻找一种感情位移。无疑,这种排斥了物理时空的、带有个人主体情感的选择和判断,使记忆对象被“文化合理改造”,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向心力、凝聚力是有一定作用的。“凡是回忆触及的地方,我们都发现有一种隐秘的要求复现的冲动。”②但是历史是不可能再重现的,暂时的心理平衡与满足之后,我们必须再次面临遗留的“乌热尔图困境”,在缺失了传达本民族文化符号的前提下,弱势文化和边缘文化面临被强势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文化本性消解。所以,当下的任务在于,如何解决这种固有的民族心理与文化观念的对应关系,如何定义主流文化的价值与意义,用真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当下文化生存找到出路,而不是打着中国梦的旗帜去空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

注释:

①邱贵芬:《历史记忆的重组和家园叙述的建构:试探<新兴民族>、<迷园>及<暗巷迷夜>的记忆认同政治》,《中外文学》1996年第五期。

②[美]宇文所安著,郑学勤译:《追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13页。

参考文献:

[1]赵玲玲.文学与怀旧:论民族记忆的艺术传承[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3.

[2]张婧.论大众文化中的怀旧情结[D].山东师范大学,2013.6.

[3]赵静蓉.怀旧文化事件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5.5.

[4]王鸿卿.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尚新与怀旧[J].艺术广角,2008.1.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反思 第15篇

分析蜗牛研究的资料,概括先天性行为与后天学习行为的特征

二.设计思路

导入新课→设置疑问启动思维→展示资料→交流成果→小结

三.教学过程: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反思 第16篇

实验1的过程:

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

1假设蜗牛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合理即可)

2实验控制的因素是光照,A端有光,B端无光。

步骤3中A端、B端都有光,蜗牛停留的时间是随机的,没有明显异。

步骤4中A端有光,B端无光,如果蜗牛喜欢黑暗的环境,则蜗牛在B端停留的时间应该长一些。

师:在试验1的基础上我们再看实验2。

试验2的过程

师:我们也做过类似的实验是什么呢?

生:狗分泌唾液的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建立

师:在此基础上来讨论活动中3、4的问题

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3.步骤(1)中涡虫对强光的反应是伸展身体,这是涡虫的本能行为。

步骤(4)中涡虫对强光的反应是收缩身体,这是涡虫的后天学习行为。

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实验中多次给涡虫以“光照—电击”连续刺激,涡虫对“光照”形成了条件反射,强光由无关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

4.实验1的先天性行为适应相对稳定的的生活环境。实验2中涡虫的后天学习行为能适应迅速改变的环境。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繁衍。

师: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知道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同学们已经在课前看了书,现在我们根据书45页和25也上的内容阐述着两种行为的区别。

学生答(略)

教师总结:

四、课堂练习:

1、下列现象,属于学习行为的`是()A、野鸭的迁徙B、蜘蛛结网C、蜜蜂采蜜D、山雀偷吃牛奶

2、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

A、找到食物B、逃避敌害C、找到配偶D、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3、下列各项,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马戏团里狮子表演节目B、老鼠打洞C、小狗作算术D、蚯蚓走迷宫

4、乌贼遇到危险时释放墨汁,对这一行为不正确的叙述是()

A、是一种先天性行为B、是一种学习行为C、对个体生存有利D、是生来就有的行为

五.小结: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1.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鸟育雏蜜蜂采蜜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灰喜鹊喂养小杜鹃动物的本能是生下来就有的行为,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同时也因为这些动物体内具备了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也就是生理因素成熟了。2.后天性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具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动物的后天性行为-山雀偷吃奶油、蚯蚓的学习行为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后天行为也复杂,而且后天性行为在动物的活动中占的比重也越大。

六、作业:

★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 改革教学行为增强学习效率

★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学习心得体会

★ 思想和行为

★ 学习宪法教案

★ 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教案

★ 先天小耳畸形治疗办法有哪些?

★ 哲理故事:“功夫之王”也有先天缺陷

★ 学生行为调查报告

上一篇:夫妻婚内财产约定协议书下一篇:规范的请假条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