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餐桌上的日本文化

2024-07-25

浅论餐桌上的日本文化(精选9篇)

浅论餐桌上的日本文化 第1篇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商务日语辅修专业毕业论文

浅论餐桌上的日本文化

别:行政管理系 专学

业生

名姓

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名: 梁静文

号: 08080810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付贵贞 助教

完成日期 2010 年 04 月 26 日

-浅论餐桌上的日本文化

摘要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这是无论哪个民族都不会改变的。从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一个人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终其一生都几乎不会怎么改变。日本人在坚持其固有的生活模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对其他的国家的文化进行选择性的学习。日本人对饮食方面的要求是严格的,无论是食物的选材,制作方法,还是盛装食物的器具,还是吃饭时的基本礼仪,都有着其方式。相信我们可以通过饮食更加了解日本和日本人。

关键词:日本文化;饮食文化;饮食礼仪;饮食器具

目录

摘要 1绪论............................................................... 1.1选题依据......................................................... 1.2研究意义......................................................... 2日本饮食文化的外来文化吸收史....................................... 2.1早期对东方文明的积极学习......................................... 2.216-20世纪间对外来先进西方文明的吸收.............................. 2.3二战后的重大转变................................................. 3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3.1日本菜肴的特点是以生鲜海鲜和时令蔬菜为主......................... 3.2追求食物的原汁原味............................................... 3.3日本料理讲究“形”与“色”相称................................... 3.4对食具和饮食环境的执着追求....................................... 4日本人餐桌上的饮食礼仪.............................................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诸论

世界民族之林,民族之多多如繁星。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行为、特质、思想、文化。从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透析这个民族发生某种行为的缘由。日本从一开始的落后于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其后在不断吸收各种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二战后的日本成为了战败国,但是日本只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就得到恢复,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恢复之快,发展之快实是令人惊叹。这虽然与美国的援助息息相关,但不可否认与该民族的自身有着很大的关系。日本大和民族是一个喜欢学习、吸收各国知识,融合为适合自己民族的民族。

·1.1选题依据

日本的文化繁杂,在礼仪上的要求也是极其严格。现在的年轻人依旧恪守着这样的规矩。社交方面、商务交往方面、家族成员之间、餐桌上的礼仪等,多种多样,而且每方面都巨细靡遗,每一方面都能体现日本人独特的文化。选择餐桌上的日本文化主要是为了从更细致的一面了解日本文化,进而更深入地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1.2研究意义

如今,在国内外由于经济一体化进一步促进了企业跨国合资经营,而跨国合资经营的结果必然带来跨文化冲突管理。本文通过对跨国合资经营企业中出现的跨文化冲突进行研究以及分析,通过综合运用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各种跨文化冲突的问题,以期提高我国企业合资经营过程中的跨文化管理水平。

2日本饮食文化的外来文化吸收史

·2.1早期对东方文明的积极学习

如果将中国文化称作自创文化,那么日本的文化则是摄取性文化。而这个特点就决定了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主体性的特征。

在公元前3世纪前,日本一直处于发展缓慢的落后的绳纹文化①时期。各方面都很落后。到后来大陆的中国文化给日本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他们带来了金属文化和农耕技术。自此日本开始飞速发展并进入了弥生文化②时代。从弥生时代以后,日本一直不断地吸收各国的先进文化发展自身的文化。但是日本对外来文化并不是全盘吸收,因其摄取性的特征,多数都会将其做出一定的修改,然后为己所用。一开始日本是派遣一些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到后来是通过朝鲜百济和高句丽吸收南北朝的文化。一直到唐在618年统一中国之后,日本人你陆续不断地派遣唐使,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大规模的吸收。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中国文化逐渐在日本文化中体现出来。如唐式点心由面粉制作后油炸的“唐果子”在传到日本后受到很大的欢迎。后来日本人也对唐式点心的加工方法进行修改制作出符合日本人口味的日式点心。到现在还能从日本的烹调材料中发现一丝痕迹,如辣椒(日语中写成唐辛子)

·2.2 16-20世纪间对外来先进西方文明的吸收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了变化,即“文明开化”。在这股风潮中,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受佛教的戒杀生的思想的影响,日本人对屠宰大的牲畜食用,以为不仁。加之日本平原少,牲畜难于饲养,日本人很少食用牛羊肉。在学习了西方知识之后知道了牛肉的营养价值,为增强国民体质,天皇开始带头喝牛奶吃牛排。西式点心,饼干,面包,啤酒,葡萄酒开始走进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并流行起来。还有各种新品种的蔬菜如豌豆、山东菜、苹果、樱桃等都开始了种植。

·2.3二战后的重大转变

二战战败后,日本在政治、教育、农地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随着美国对日本的占领和经济援助,美国的文化开始对日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日本又开始了对美国文化进行大规模吸收的时期。同样的,日本人也没有选择完全西化,而是有选择性的地融合。日本人传统的早餐是米饭加酱汤,日本人对酱汤的执着已经是到了疯狂的地步,是每顿必须有的一道菜式。战后,面包等西式餐点开始流行起来了,摸了黄油的面包油炸食品开始出现在日本人的餐桌上。西式餐馆,西式面包店也开始出现在大街上。新的饮食潮流开始在日本人间流行起来。

3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3.1日本菜肴的特点是以生鲜海鲜和时令蔬菜为主

日本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地理位置优越,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菜肴主要以海鲜为主。而且日本的平原很少,牲畜难以饲养,而且养牛需要特别的精饲料,所以烤肉味道很鲜美,但是相对地价格也相当昂贵。但是肉类还是以牛肉为主,鸡肉也有食用,而猪肉就相对较少。

日本的北海道渔场有这丰富的鱼类资源,满足了日本人日常的需要。加之这些鱼多是深海鱼,受到的污染不大。这就为日本人喜欢吃生鱼片(刺身さしみ)提供了基础。

日本人对食物很讲究季节性。因为日本的气候分明,谷物,果蔬,水产品的生长期和品质收季节的影响很大。而他们相当重视食物的品质,所以对选材也要求很严格。基本上都会选择应季的食物,不会选择一些反季节的食物。但是随着温室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年四季都能享受到各种蔬菜,年轻一代对应季节食物已经不再那么执着了。

·3.2追求食物的原汁原味

日本料理很崇尚食物的原汁原味,对食物材料不会进行过多的加工。很少像中国料理那样添加一大堆的辛香辣等的调味料。多是用不同的食物带出食物间的味。另外的原因是17世纪以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限制,造成商贸的不发达,日本本身在动物油和植物油、各类香料方面的产出就比较少,所以日本料理一般都是以清淡为主。

日本人尤其喜欢生食方式,喜欢将新鲜的鱼切片然后点酱油或芥末直接使用。这种生食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海鲜的鲜美,还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其营养成分。但是生食的海鲜都要保证其新鲜度,一般都是新捕捉到的深海鱼。否则很容易存在一些微生物和寄生虫。而日本的调味料基本上是海带与节的调味料,另外还有大都发酵的酒、醋和料酒,香辛料很少使用,只是用芽、柚、芥末、生姜、茗荷和晒干的花椒籽的粉。

·3.3日本料理讲究“形”与“色”相称

日本料理因为调味料比较少,尝起来比较清淡。几乎吃不出什么滋味。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日本料理的外形都很令人赏心悦目。可以说日本菜肴是用眼睛吃的。他极其讲究形与色,极工盛器,配合食物,造型美轮美奂,每一道菜都像一幅精美的画卷,让人不忍心下箸。在国内的一些日式料理店,我们多少也能感受到一些,装食物的餐盒都很精美。日本地面窄小而人口多,保护、不破坏自然景观是自古以来的风俗。日本人总是不折不扣传承自己先人留下的美。在整个饮食环境里,处处洋溢着含蓄内敛却依然让人不可忽视的美。而重视历史的日本人更是把古人的饮食习惯一丝不漏地继承了来。为此,把烹饪出来的菜肴也作为自然风物中的一束花朵,用以点缀人们的生活。

日本料理讲究“形”与“色”相称一个很大的特征表现在食物是、的盛装,日语中称为“盛付”。大多数民族都会注意食物的形状和色彩的搭配。而日本则是刻意讲究,并将

此推向极点。将食物的形于色放在如此高的高度,可以看出日本人对美的追求,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意识。熊仓功夫教授甚至用了“食的美学”来形容。他认为,在日本食物的制作(包括最后的装盘)中,装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滋味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实际上,食文化史一种艺能的表现,尤其在飞日常性的场合。在日本,一个厨师的水平取决于刀工和一双装菜的筷子。中国在烹制了菜肴之后通常都是直接倒在碟子上,在加点小装饰。但是在日本的装菜艺术中这种做法是匪夷所思的。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食器,在碗碟中该如何摆放,各种食物间的颜色搭配等往往比实物的调味更加重要。而筷子的功能就在于此。

讲究“盛付”起源于对神佛和先祖的供奉。早先人们为了祈求神佛的庇佑,往往会在上供是把食物堆得高且满,日语称为“高盛”后来慢慢发展为在盛放上使食物显出引人食欲的诱人色彩和形态。在平安时代的贵族也十分讲究菜肴的盛放,虽然在镰仓时代曾有所衰弱,至室町时代又逐渐为上流社会所注目。日本料理注重形与色的追求最终完成于江户时代,这也是与日本16-17世纪的美学风格有关。16世纪在战乱中产生的注重装饰效果,讲究构图配色的狩猎派画风;17世纪,更加注重装饰效果,作品多为屏风画和扇面画,构图奇特而色彩浓艳,具有贵族古典风情的光琳画派都对日本料理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又收到这一时期的茶文化和禅风禅意得影响,鲜艳中带着几分舒爽的淡雅,给人和谐的感觉。

在外国料理如中国菜,韩国菜乃至西洋菜涌入的今天,日本料理对形与色的追求和讲究并没有收到多大的影响,依然被完美的保留下来。

·3.4对食具和饮食环境的执着追求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他的著作《随园食单》中写道:“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大抵物贵者器宜大,物贱者器宜小,煎炒宜盘,汤羹宜碗;煎炒宜铁铜,煨煮宜砂钵。” ③袁枚的着眼点在食物的烹调方法和食物的贵贱。民间的审美观念很容易受宫廷的影响,皇家的食器多是以金银玉等材料为主,图案多是龙凤仙云,民间则是“荣”、“威”、“富”、“贵”为主。而一般人去食店进餐很少会留意器皿是否精美,而商家更不会多此一举。

但是在日本人们对食具非常重视,即使是一般庶民的家庭,在餐具上都会颇为用心,更别说一些稍有水准的料理店了。京都岚山脚下有一家高级料亭“吉兆”,每人的餐费在四五万日元以上。食器的讲究是价格高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间料亭力专门设有一个存放食具的器物库,内藏有自桃山时代(16世纪后期)以来的名家制作的食器数百件,而其中的很多都可以称为美术馆的收藏品。“吉兆”依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食物及不同的客人随时精心挑选不同的食器。而在用餐时客人也会留意并欣赏这优雅的器皿。

日本的食器主要是以陶瓷器为主。公元5世纪之前还是在使用工艺比较落后的“土器”,后来东亚大陆现金的烧制工艺传入,开始能生产质地细致的陶器。唐代时三彩技术传入日本证书开始了铅釉陶器的生产。瓷器则是在16世纪才烧制成功。由此日本的陶瓷器的烧制技术突飞猛进,到19世纪前期,已与中国并驾齐驱了。

日本人在食具的讲究除了陶瓷制造业的进步,另外一个就是茶道艺术的发展。料理的食具讲究受到茶具的影响颇大。

中国人在食具的质材方面多是选择金银珠玉、色彩绚丽。而日本人则崇尚细腻的瓷器、外貌古拙的陶器和纹理清晰的木器,色彩多为土黑、土黄、黄绿、石青和磁青,偶尔也有用亮黄和红色来做点缀。而且同世界各国不同的是,日本的盛器不只是拘泥于圆形或椭圆形,除此之外还有叶片状、瓦块状、瓜果状、船舟状、不对称状等的,都会出现在餐桌上。器具都是很素雅清丽,少有浓艳鲜丽。日本人和中国一样都是使用筷子,但是在日本,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是使用简素的白筷子。

而在饮食环境上,料理店尤其是料亭的非常重视环境的布置。这样的影响来自对环境布置要求繁琐的茶室。流水与假山合理的配合,小桥,流水,垂柳,景色雅致,在配上精美的食物,真是何其的享受。位于阿苏火山南麓的清风庄就有着一个浸透着文化韵味的餐厅——曲水庵。曲水庵,体现的是一种厚重和风雅相融合的风格。房屋的梁柱,粗大厚实,据说都是有300年以上树龄的木材,室内的餐桌和隔板,都是原木板子,厚厚的,透着古朴。房屋的中间,有一条长达数十米的回环小溪,小溪的内侧用玉米秆作篱笆,挡住对面的视线,给人一种幽深的感觉。沿溪是一个又一个的“和式”烧烤桌或火锅,客人所点的饭菜,由一个木盆装载,顺溪流悠悠漂来,盆上插着桌号,客人不会吃错。即便客人粗心,随盆赶到的还有服务员,会及时提醒客人。据店家的材料介绍,曲水庵是仿平安时代文人曲水流觞而建立起来的,追求的是一种雅趣。

4日本人餐桌上的饮食礼仪

日本人在用餐前后都要表达自己的感受,用餐前说“いただきます”,意思是欣赏这顿饭食;用餐后的要说“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だ”,意思是感谢款客者这顿美味的饭食。中国的传统餐桌礼仪要求食不言。但是在日本的面馆这绝对是失礼的,虽然日本人的用餐礼仪似乎很严厉,但是在某些时候则是容许狼吞虎咽。如在吃面的时候直接从汤碗里吸进嘴里,还要发出响声:又如在吃寿司时直接拿手抓起寿司浸一浸酱油直接放进嘴里,他们不会用筷子去吃寿司。

日本人一般都不会夹菜给别人的,都是各吃各的。而且都会把上桌的菜都吃完以表示礼貌,而在中国则是饭菜量以客人吃不完为宜。

日本人的一餐饭食包括一碗饭、一碗味噌汤、两道或三道菜肴,配菜越多,那顿饭就越够体面,若有数道菜肴端上餐桌,已令客人颇难选择选品尝哪道。用餐的正确顺序是先喝一口热汤,后吃那道菜都可,但不要只集中吃一道菜,顺序循环吃每道菜,再能在同一时间吃完所有的菜。

所以在与日本人同食的时候要注意中日之间的差异。这样才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避免双方的尴尬。

5结论

日本文化是一种摄取性文化,在固守自己的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而他们这种特性决定了他们很主动地去学习各国的文化和知识。从绳纹文化时期飞跃紧弥生文化时期后,开始积极学习东方的文明,在大唐时是大规模的学习,如今当时的中国文化的影响依然能在日本文化中找到一丝踪迹。其后又向西方学习,在原本的文化融入了很多西方的新元素。正是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使得战后的日本在科技方面的发展空前飞速,经济飞速恢复。从餐桌上的文化更能看出日本人对细节的重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行事谨慎,才能使大船行得更稳更远。在这方面是值得中国借鉴的,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对外来的东西一成不变地照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特别是在如今很多古老行当都后继无人的情况下,其实很多文化都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

注释

① 绳纹文化截止到公元前3世纪。住所为竖穴式住所,经济为采集、捕鱼、狩猎方式。因陶器的表面轧有绳文而得名

② 指绳纹文化时期后到古坟时代前的时期。以弥生陶器的出现和水稻的耕作开始为标志。从公元前3世纪在公元3世纪约600多年间,深受大陆文化的影响,开始耕作水稻和使用金属器具。③ 袁枚:《随园食单·须知单》,江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页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大国崛起·日本[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 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徐静波.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J]日本学刊,2008,(5)吴康.日本人与筷子[J].日语知识,2001,(9)

孙昕炀.浅析日本饮食文化[J].饮食文化,2007,(6)

致谢

浅论餐桌上的日本文化 第2篇

1、用餐前后

日本地区常年经受着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对自己还能存活,能有食物可吃都存在着感恩,对生命的感恩,对上天赐于他们食物都存在着感恩。

在日本,日本人吃饭的时候都会双手合十并说:我不客气了,我要开动了之类的.话。日本人在吃饭前后都要说两句不同的话,用餐前要说 “Itadkimasu!”,意思是我开动了对这顿饭表示感恩;用餐后要说 “Go-chiso-samadeshita!”,意思是我吃好了,感谢这顿美食。

2、用餐期间

日本用餐期间还会有很多讲究的,而一般日本菜的前菜有五种味道,以唤醒舌头上的味蕾。日本人的一餐饭一般包括一碗米饭、一碗味噌汤、两道或三道菜肴,配菜越多,那顿饭便越够体面,如果已有很多饭菜放上餐桌,已令客人很难选手先品尝哪一道菜色。

用餐的正确顺序是先喝汤,后吃那道菜也可以,可是不要光吃同一道菜,应轮流品尝每一道菜肴,才是对主人的一种尊重。

3、用餐方式

日本人的饮食礼仪似乎非常严厉,但日本人却容许狼吞虎咽式吃法,这种吃饭的方式甚至令其他国家的人感到十分震惊。以吃寿司为例,日本人习惯直接用手拿着一块寿司蘸一蘸豉油,然后直接吃下去,他们不会使用筷子吃寿司;又例如吃面,日本人会直接从汤碗里把面吸入口中,而且肯定会发出一阵响声,根据日本人的用餐习俗,吃面的时候发出声音是代表面非常好吃也非常美味,这也是对厨师烹饪手法最高超的赞美。

4、日本米酒及日本茶

浅论餐桌上的日本文化 第3篇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粮食问题。50年代提出“一个粮食, 一个钢铁, 有了这两样东西, 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70年代提出“深挖洞, 广积粮, 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八、九十年代提出和制定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进入21世纪的头十年里有史以来第一次做出了免征农业税的英明决定。随着“菜篮子, 米袋子”工程的有效实施和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的全面落实, 我国农业创下了粮食生产“九连增的历史新高,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 我们的餐桌因此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了。但是, 在一些人的眼里, 似乎粮食已经吃不完了, 节衣缩食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之而来的是大吃大喝, 大鱼大肉, 挥霍浪费等奢靡之风的盛行和蔓延。在全国的一些大、中城市, 甚至是在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中高档餐厅的餐桌上, 吃一半倒一半, 或吃的少倒的多的餐饮浪费现象比比皆是。在一些公务接待, 公款吃喝, 婚丧嫁娶, 朋友聚会场所, 处处都能看到推杯换盏, 山吃海喝的场景。筵席散去, 残羹剩饭琳琅满目, 一半以上的美味佳肴被倒进了垃圾桶, 泔水缸。婚宴上偶尔才会看到几个老大爷老大娘模样的人在张罗打包, 年轻人对此是不屑一顾, 有的甚至还会嗤之以鼻。好像认为在众人面前将吃剩的东西拎回家, 是一件丢人现眼的事情。本人也有过将餐桌上吃剩的鱼肉饭菜拎回家的经历, 但拎了几次, 妻女便有了“以后谁拎回来谁吃掉”的牢骚和意见, 再到后来也渐渐的不争着打包了, 因为拎回来的剩菜剩饭冷冻后再热上吃, 味道也确实不那么新鲜了。但作为一个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过来的人, 心里总感觉很不是滋味。记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 他创作文学作品的初衷竟是为了写作成功后每天能吃上一顿饺子。这和现在新闻记者在街头采访某个学子, 当问到本人有什么理想时, 一般都会回答将来要当某某家的说法相去甚远。但我觉得这确实可能是莫言先生当时的真实想法。本人作为莫言先生的同龄人, 也没有什么大的人生理想, 更没有做出点像样的名堂, 但想吃饱肚子、想吃白面馒头、饺子和油饼子卷糕的愿望却与莫言先生的想法基本相同。让人欣慰的是三年自然灾害刚过, 党和国家就加大了对灾民的救助力度。豆饼, 红薯干源源不断地调入困难地区。虽然觉得对这些用救济粮做出的食品的味道实在不敢恭维, 但毕竟能填饱肚子, 保住性命, 更显的弥足珍贵。从62年开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恢复和提高, 自己想吃好吃头的愿望也很快变成了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十年来, 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 城乡居民的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特别是人们的餐桌变得越来越丰富了。一部分人的饮食结构也悄然改变, 由过去的以粮食为主食, 以蔬菜为辅食, 以肉食为补充的饮食习惯逐渐变成了现在的以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为主的饮食结构。人们在大饱口福的同时, 因过度吃喝给自己身体带来的损害逐渐显现。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酒精肝、脂肪肝等“富贵病”与日俱增。从一些单位的年度例行体检中可以看出, 领导干部, 企业老板和“有钱人”的“三高”比例普遍较高。餐桌上造成的浪费更是惊人。据央视新闻报道, 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达2000亿元, 相当于2亿中国人一年的口粮。这与中华民族厉行节约, 崇尚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格格不入。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 也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为我们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 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从我们用筷子吃饭夹菜的饮食动作中就可以看出, 我们的饮食习惯较适合于夹面条和搛蔬菜。与西方游牧民族用刀叉就餐的饮食动作和习惯不尽相同。老祖宗遗传给我们的消化基因也比较适合消化吸收以粮食为主食制作的食品, 当然并不是一味拒绝肉食, 而是要与肉食合理搭配食用, 才比较适合中国人的胃口。如果把肉食作为主食,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不太适宜的。而大鱼大肉, 大吃大喝正是以生猛海鲜, 牛、羊、猪肉为主食制作出的美味佳肴。因为在宴席上的面食比例实际可能只有十分之一左右。但正是这些高热量, 高蛋白, 高脂肪肉食菜肴的大量丢弃才造成了今天的严重浪费。而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饮食宜清淡, 吃七八分饱为宜”, 以及“要想安, 三分饥来三分寒”的传统养生理论早被丢在了脑后。要知道,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人均耕地少, 水资源缺乏, 环境、土壤污染严重, 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这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 无论是公款吃喝造成的浪费, 还是“有钱人”自掏腰包造成的浪费都是极不应该和不能容忍的。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积极带头, 以身作则, 提出了转变工作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今年“两节”期间, 公款吃喝明显减少, 浪费现象初步得到遏制。普通群众无不拍手叫好。但这种良好的开端能否长期坚持下去, 能否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仍然是大家所担心的。

笔者以为, 要牢固树立节约光荣, 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要领导带头, 以身作则。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打铁先要自身硬”和“让大家做到的, 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让大家不做的, 自己首先坚决不做”的行为准则。采取刷卡消费, 餐饮票据实名制消费, 或干脆取消业务招待费等容易引发腐败和不公正行为的陈规陋习, 将餐桌上的浪费堵在公款消费的大门之外。

二是政府的监管部门和新闻记者要主动出击, 派出监管人员深入餐厅酒店, 娱乐场所进行明察暗访, 对违反“八项规定”的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和公开曝光。政府各部门的“一把手”要带头遵守“八项规定”, 各行业各单位的“一把手”也要严格遵照执行“八项规定”, 真正形成一级管一级, 一级查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坚持常抓不懈, 以踏石留印, 抓铁有痕的决心和信心将公款大吃大喝的奢靡之风打下去。同时通过开展党员承诺践诺等活动,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 警示教育和国情教育。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应不断加大对公款消费等不良风气的整治和惩戒力度, 对那些明知故犯, 屡教不改和热衷于公款吃喝的官员要罢官免职。纪检监察部门要深入群众, 深入基层, 深入餐厅酒楼严格执法, 了解掌握公款吃喝的新动向, 不断提高监督监察能力和水平, 让那些热衷于公款吃喝的人, 不论走到哪里吃喝都有一双眼睛盯着、看着, 使他们无处遁形。如果真正这样做了, 就不怕公款吃喝之风刹不住。

三是要认真普及中医养生科学知识, 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科学知识, 只要我们认真普及、广泛宣传, 努力实践, 就会使我们受益匪浅。我们的传统饮食文化和传统美食内容丰富且美味可口, 只要按照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合理食用, 适度消费, 就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危害, 也不会造成浪费。

四是要大力倡导吃家常饭和家常菜的饮食习惯。因为家常饭, 家常菜简单可口, 荤素搭配合理, 天天吃, 顿顿吃也不会吃出毛病, 更不会造成浪费。

五是倡导吃好早餐。到街上走一走, 我们会发现, 大吃大喝现象大多发生在晚上。而根据中医养生理论, 应该是早上吃好, 中午吃饱, 晚上吃少。而我们现在的饮食习惯正好与此相反。其结果是胆结石病人和肥胖者增多, 而认真吃早餐和吃好早餐的人比较少。包括晚上大吃大喝的“领导干部”和“有钱人”, 他们早上一般吃的也很简单, 这里可能有两种原因, 一是早上公款请吃的较少, 得自掏腰包;二是街上的早餐摊点也很少有大鱼大肉。而一些中小学生, 基本没时间吃早餐。他们大多行色匆匆, 许多学生都是在路边饮食摊点上要一个馒头或饼子, 夹上点菜边走边吃。因此把早餐搞得丰富一些, 饭菜质量提高一些, 卫生条件搞好一些, 是非常必要的。

六是扶持和宣传好地方名优小吃。地方名优小吃, 一般要经过十几年, 几十年, 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传承, 才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而逐渐成为名优小吃, 深受老百姓喜爱经久不衰。这些名优小吃, 荤素搭配合理, 味道可口, 与酒店餐厅的大餐比起来, 价格相对低廉。既是老百姓的美味佳肴, 也是老百姓的最佳选择, 且风味独特, 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只是近年来, 装修豪华的高级酒店, 高档餐厅越来越多, 而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地方名优小吃一般都在路边比较简陋的屋子里和地摊上经营, “领导”和“有钱人”则很少光顾。可能是因为档次太低, 会让他们感到失面子, 失身份等因素所致。因此对名优小吃的扶持和保护也就很少有人重视和问津了。而地方名优小吃因受政策、环境、条件以及效益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不容易发展壮大起来。而正是这些不易被地方领导和“有钱人”看好的名优小吃, 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 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 是普通老百姓真正喜爱的美食。但怎样扶持好, 保护好和宣传好地方名优小吃, 是当地政府及其餐饮监管部门应该努力做好的工作。只要把地方名优小吃真正做优了, 牌子做亮了, 自然就会有大批顾客前来光顾了。这对提升地方知名度, 发展餐饮和旅游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文从党和国家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实际愿望出发, 对当前公款吃喝引发的餐桌浪费问题, 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对进一步发扬厉行节约, 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和有效治理餐桌浪费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弘扬饮食文化,有效遏制,餐桌上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崔丽娜.河南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J].价值工程, 2010 (23) .

[2]董光.民以食为天——简介俄罗斯人的饮食[J].价值工程, 2010 (14) .

餐桌上的多元文化主义 第4篇

美国《洛杉矶时报》近日公布了一份2009年十大食谱的名单,粤菜小吃炒河粉荣登榜首。国内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这么简单家常的一道中国菜能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number one?

我倒是有点奇怪这样一条消息竟然会引起国内朋友的关注?《南方都市报》以“广州本土美食‘炒河粉’荣登全球美食冠军”为题小小地做了一篇文章,有关专家称还要为河粉申遗,将其打造成广州名牌。这多少有点自作多情的嫌疑。

首先《洛杉矶时报》并没有评选全球美食,而是挑选该报美食版在2009年刊登的众多菜谱,按受欢迎程度为其排名。炒河粉成为最佳菜谱,而非最佳美食。其次,对照该报刊出的食谱不难看出,这份菜谱并非国人熟悉的干炒牛河,而是用猪肉、韭菜、虾仁等炒出来的,改良版河粉。

此河粉并非广州炒河粉,而是看似中国菜的美国炒河粉。这也恰恰是美国餐桌的特色。

随着大批的移民涌入美国的,还有他们的各自的食文化。中餐馆紧挨着意大利餐厅,转过一个弯,赫然看见黎巴嫩夜总会的招牌扑面而来;面包房里飘出的法式面包香,一不小心就混入了街对面印度餐厅的咖喱味;在和屋里享受着清酒、寿司的客人,盘算着下次要到下一个路口的韩式烤肉店大快朵颐一番。这在美国司空见惯,几乎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永远只吃本民族的食品。

本人嘴馋,业余生活最大的爱好,不外乎约上三五好友去试试没吃过的异国美食。在美国,我第一次去了中东菜馆,辣椒番茄烧出来的茄子配上小米饭,颇有点中国烧茄子的味道。飘着冷雨的冬夜,我最爱的是越南米粉,一大碗热腾腾,飘着特有的香茅味。买上一盒新鲜的寿司拼盘,带到聚会上去,是炎炎夏日里最简单便宜的选择。泛着椰奶香的泰国菜,从不吝惜放辣椒的墨西哥菜,蘸橄榄油和醋的希腊面包都是我的最爱。如果手头宽裕,穿上小礼服,去吃顿法国菜也不失为约会的好选择。

中餐外卖,和披萨、汉堡一样,早就是美国人餐桌上的家常便饭。美国的中餐分两种:一种是给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吃的,一种是给中国移民吃的。美国人吃中餐的必点菜是炒面、炒饭、柠檬鸡、古老肉和酸辣汤,一桌子油脂麻花、酸酸甜甜。炒河粉是炒面的一种,在美国受欢迎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止一次有美国朋友向我请教柠檬鸡(将鸡块裹面粉过油炸脆浇上柠檬汁)的做法,声称那是他最爱的中餐。当我告诉他们,我们在中国从来不吃柠檬鸡的时候,总能如期看到他们惊讶而失望的神情。美国人奉行熔炉式的多元文化主义,任何人都可以来,来了就请您进炉子,按照当地需求在融入美国文化之余保留部分自己特色。不只是中餐有改良,日餐、韩餐、墨西哥菜,只要你想在美国站住脚,多少都要按照市场要求有所改变。

少数真正愿意接受外来文化的美国朋友,很愿意和我一起去试吃中国人的中餐馆。但是当他们看到鸡爪子、猪耳朵、猪大肠一类的东西,还是不得不大摇其头,难以下咽。由于最初的中国移民多来自广东,在美国长期以来只有广东小吃做得地道。要是你赫然看见一个中文招牌写着“北方菜”,你可千万别以为自己能吃到猪肉炖粉条,顶多也就是端上来一碗上海泡饭。在广东人眼里,上海已经很北方了。

刚到美国的时候,华人超市里也很难买到北方食材。像我这样的北京人,想吃一顿炸酱面可是着实不易。每每有人回国,我都让人家千里迢迢背回来几袋六必居于黄酱。如果不幸在进入美国海关之前被警犬嗅出异味,这几包空运来的黄酱就得落个被丢弃在移民局垃圾箱里的命运。

餐桌上的文化读后感 第5篇

文章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每隔半个月才吃一次肉,而邻居家则天天都吃肉。于是,我问妈妈为什么他们天天都吃肉。妈妈把我带到了一个建筑工地,带我打了一天工,赚的20元钱,买了肉吃。这是,我才恍然大悟,知道了邻家的餐桌上的答案。那年我11岁。

一个11岁的孩子都懂得了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那比他大的我们呢?可以说是娇生惯养,养尊处优,不懂得生活的艰辛、困苦,只会享受,还和父母耍性子。我想起爷爷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你们这代人啊,没有什么你们想做做不到的,只有你们想不到的。”不错,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但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更要接受生活的磨砺。要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冷来”。只有这样,我们以后才可以为祖国、社会多做贡献。况且没有付出,哪往返报?哪来什么享受生活、享受世界?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值得敬重的人,她既慈爱又教子有方,让孩子通过实践懂得了人生真谛。今天,又是一个非凡的日子----母亲节。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一样的爱孩子,一样的为孩子无私奉献。祝妈妈您节日快乐!这十几年来您辛劳了!

餐桌上的文化读后感600字 第6篇

晚饭时,总有那么多好吃的,鸡鸭鱼肉一样不少。今天,经过一阵“饭菜大扫荡”,我把肚子填得饱饱的,正准备离开餐桌,爸爸便发话了:“别走,饭吃干净了!”我回头望了望碗里残余的几粒米饭,若无其事地说:“算啦!”妈妈批评道:“不行!你不知道,唉想当年我们一家三、四个兄弟姐妹,天天吃了上顿想下顿。”“是啊。”爸爸也回忆了起来,“几乎每天都是在吃山芋,现在看到山芋就倒胃口。而你们,天天山珍品不尽,日日海味尝到腻,换成是我们可要乐疯了。”我不说话了,坐在椅子上静静地听,心想:变化真大啊,幸亏我生在现代。

妈妈又叹了气,不知不觉话题便聊开了:“可不是,不仅仅是吃的,哪一方面可都不如现在啊!住的是茅草顶,泥胚墙。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回家的路上,一脚泥巴一脚水,不知有多艰辛!”“可你们呢?连你爷爷奶奶都住套房喽!”爸爸插道。“接着说呀,接着说!”我越来越想听了。

妈妈笑了笑,说:“看看自己!”我看了半天,始终没看出来。爸爸揭开迷底:“你穿得那么好,就连去上学都有校服。当初我们呀,身上补丁数不清,还什么时尚潮流。更谈不上发型不发型,头都没洗过几次。”听了爸爸的话,我不禁想起了“三毛”。不过真是要感谢我生活的时代,不然我说不定还穿着破布在吃山芋呢!“何况,那时我们根本见不到什么世面,别说天南地北地闯荡了,就算走出村子,也没几次啊!”我想着我去过的各个城市,不在意地就把饭吃完了。

大家沉默了。其实老师也曾经针对这个问题说过这样一句话:“记得我们小时候经常想晚饭能吃什么,你们现在也这样想,不过都是想自己该选择什么吃。”

餐桌上的文化读后感600字 第7篇

稍待片刻,餐桌上已满是佳肴,卤汁的味道极尽挑逗我的味蕾,将它淋在白饭上,放入口中,香醇而不油腻,饭的香甜早已融合在香浓的汁液中。挟起清蒸鳕鱼,一咬,鲜美且富有弹性,随即溶化在我的口里,接着用汤匙挖起蒸蟹,含在嘴巴,牙齿未动,仅剩余香可回味。再尝爸爸拿手好菜之一──红油抄手,将馄饨慢 慢细嚼,鲜嫩的肉搭配香Q的皮,再沾上葱粒及布满红油的酱汁,那辣劲有时令人泪水直流,但完美的组合,令人难忘。爸爸煮的每一道菜,每一口都让我齿颊留 香。

爸爸是一个美食主义者,所以他对食物的要求很高,他做的菜,一定是经过多次尝试,才会端上餐桌,每当他煮饭时,他总希望不要有杂音,对于食物的烹调,每次都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我很喜欢这种特别的体会。

浅论餐桌上的日本文化 第8篇

一提到日本, 我们就会联想到世界地图上那个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 山多地少, 资源十分匮乏, 且地震, 台风, 火山喷发, 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岛国的自然局限深深影响着日本民族, 与生活在东亚大陆的其他民族相比, 日本民族具有较为强烈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 意思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

19世纪上半叶, 日本文明和西洋文明交流的主要趋势表现为这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文明冲突。直到19世纪下半叶“明治维新”以后, 东西文明冲突才开始减弱, 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 使这一时期日本文明与西洋文明之间的文明融合成为文明交流的主流, 经过长期西方文明浸润的日本民族在文明开化政策的指导下, 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近代化运动。从这个角度理解, 我们认为日本文明与西洋文明之间的文明冲突、融合的过程是日本近代化的前奏, 日本近代化是日本文明与西洋文明这两种文明冲突、融合的结果。

始于16世纪下半叶的日本文明与西洋文明之间的文明冲突在经历并存, 融合的发展后, 最终击碎了日本民族封闭自我的枷锁——禁教, 锁国。随之兴起的学习西方文化的兰学和洋学则掀开了日本探索西方文明的历史新篇章。

二、多元复合的文化结构下的日本“杂种文化”

从日本文化发展的历程来看, 日本民族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奠定了日本本土文化因素的多元化, 这就无异于是对不同文化的无原则的肯定, 亦产生日本文化的兼容性。如果用通俗的词语来概括日本文化的多元复合的特性, 我们可以认为日本文化是一种“杂种文化”, 即指两种文化要素结合在一起, 构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一种新的文化结构。这种具有日本特色的“杂种文化”起源于外来文化对日本本土文化的冲击, 而日本传统文化的融合性又促进了日本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从而成为实现日本近代化发展的有利因素。

“杂种文化”还具有创造性, 这种创造性表现在它能使外来文化与日本文化在相互渗透过程中产生一种适合日本民族需要, 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新文化, 即实利主义。近代以来, 受实利主义思想影响, 日本人在学习, 模仿外来文化技术的时候, 是把技术和思想体系、信仰完全分开的, 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必要去考虑产生这种技术的背景以及思想政治体制, 只需考虑如何利用先进技术增强国力, 超过欧美的近代文明。

三、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日本化”

日本的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极强的改造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 日本人凭借其娴熟高超的文化改造能力, 总能使经过“日本化”的外来文化很好地融入日本社会, 为日本社会的发展服务。19世纪后期, 日本在移植美国文化的同时, 也在某些方面进行了“日本化”, 从而形成了这一时期的“和魂美才”。

日本对美国文化的这种“日本化”表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在思想领域, 日本民族就形成了与美式民主截然不同的“社会认同”:“人的社会认同是人所属的社会、组织或群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定位。一个社会、组织或群体总会有其特定的自我意识 (如国家意识, 阶级意识, 性别意识和家庭意识等) , 也会有与这种意识相对应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社会认同在规定某个社会的时候, 也将该社会同其他社会区分开来。一个社会总会有其社会意识或符号体系, 其功能之一就是建立该社会的集体认同。”日本人意识到个人与整体息息相关, 集体是命运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 决不能靠拆台或损害同伴利益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利益, 这也被称为“集团意识”。一个系统的集团的整体功能和效率取决于各成员能力的配合。“相应地, 一个社会的成员对其所处的社会总有一定的归属感, 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于其所属的社会。”

四、“日本文化近代化”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教育的影响

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 总是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密切相关。正如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文化革命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 并为它们服务的。”

日本武士作为一个阶层产生于日本封建社会, 是对日本社会历史发展有过巨大影响的一个社会集团。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武士提倡对天皇的忠诚和献身以及无条件的“义勇奉公”。在明治维新时期, 40万武士一直是国家政治舞台、权力运作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武士集团是日本封建社会金字塔结构的中间层次, 是封建政权的基础力量, 是封建领主实施统治的工具。

日本明治政府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 实现了日本传统的教育观与西方近代教育体制的融合, 建立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近代教育体制。之所以说具有日本特色, 就是说日本的教育改革既采用了西方式的教育体制, 新开设了西方的教学课程, 又同时保留了日本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主旨。1890年以天皇名义颁布的《教育敕语》, 可以说是日本近代的教育的“大法”, 但在采用西方式教育体制的同时, 这部教育“大法”却训诫臣民要“孝父母, 友兄弟, 夫妇相和, 朋友相信, 恭俭持己, 博爱及众”, 一旦有事, 则要“义勇奉公, 以扶佐天攘无穷之皇运”这显然是把传统的教育观和近代西方的教育体制融合在一起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部世界近现代史就是东西方文化冲突、文化融合与文化创新的历史。日本的近代化是伴随着日本文明与西洋文明之间的文明冲突、融合的过程。日本多元复合的文化结构, 不仅是各种文化“精华”的凝聚, 而且蕴涵着一种特殊的文化结构与特征所表现出的多元复合之并存性, 这种日本民族文化本体结构中内在的融合与冲突对立的并存功能, 表现为文化形态就是日本文明与西洋文明之间的文明冲突与融合, 这种文化形态深层结构中的特殊功能使日本近代化在日本文明与西洋文明之间的文明冲突与融合中“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成为20世纪东亚第一强国和世界列强之一。

参考文献

[1].[日]梅棹忠夫;杨芳玲译.何谓日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2].苏国勋, 张旅平, 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日]加藤周一;杨铁婴译.日本文化的杂种性[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1

[4].汤重南等著.日本文化与现代化[M].沈阳:辽海出版社, 2006

[5].张立文主编.东亚文化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1

中国餐桌上的文化与情感 第9篇

有人叫我总结六根酒局持久不散的秘诀,我想有三点:一是没有目的性,就是喝酒吃饭闲聊侃大山,随性而来尽兴而归,没有压力。二是彼此熟悉,十分了解,因此时常童心大发,不用戴着面具,时间长了,有了情感依赖。三是满足于食物的分享,以吃为中心话题,符合原始社会的社交初衷。

我深深地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那么重视在一起吃饭?饭局文化那么发达,最深层次的原因不是满足口腹之欲,也不简单是追求童年的感觉,而是寻找并维护一种友情的温暖。食物不仅是社交的载体,更是促进情感交流的工具,所以对中国人见面最日常的问候语“吃了吗”不要有轻视心理,它貌似肤浅、重复、无聊的背后,隐藏着老祖宗千百年积累下的人际智慧。不少外国人来到中国,第一面就被“吃了吗”这句话拿下,从此以后成为宁死无悔的中国粉。

我在2000年的时候来到祖国第一大城市北京,同时也把乡土习惯带了进来,同一个小区里,住的邻居多是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的外地人。那还是BBS时代,在小区的网络论坛上,认识不久就约上了,以家庭为单位轮流请客吃饭,每每到请客那天,请吃饭那家无不倾其所有,把珍藏的好酒、拿手的好菜端将上来,三五个家庭大人小孩十多口人,有座位的坐着,没座位的站着,吃得不亦乐乎,间或点评各地菜的风格味道,酒足饭饱后就地解散。

以2003年非典为分水岭,我们这个小区的家庭聚餐取消了。仿佛约好了似的,以前聚得挺欢的诗人饭局、文人饭局,在频率上也骤降。再后来的年份,大家都显得越来越忙,一年能聚一次的,都算是不错的交情了。如果两帮刚认识的人在一起寒暄“有空吃饭”,通常这个约定可以视为一种客气话,这样的约饭,可能永远不会实现。每每在握手告别时,我不由自主地说出“有空吃饭”,内心总有点说谎般的歉疚感。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中国的饭局,充满了仪式感,被提炼出来那么隽永的文化味道,也灌注了如此众多的情感元素。互联网让年轻人变成了一个个孤独旋转的个体,饭局文化也变成了人手一个手机刷朋友圈、抢红包,好好地吃顿饭,居然变成了一件难事。

有时候真想穿越到古代,或者回到三十多年前的童年,体会一下吃饭作为一个盛大节日的味道啊。

(本文转自韩浩月博客,有删减)

责任编辑/邹佳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浅论餐桌上的日本文化】相关文章:

日本餐桌文化礼仪06-08

日本当代文化06-20

独特的日本文化06-02

日本文化论文提纲09-02

日本企业文化07-15

日本文化论文题目04-10

日本当代文化论文05-07

日本茶道文化论文05-15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05-15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05-15

上一篇:创新物业服务的12个理念与技巧下一篇:社会实践报告(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