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杠杆苏科版

2024-07-14

九年级物理杠杆苏科版(精选8篇)

九年级物理杠杆苏科版 第1篇

杠杆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几个与杠杆有关的名词,会画力臂

3、会用实验探究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重点] 力臂的概念;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力臂的画法;杠杆平衡条件的得出过程 [学法指导] 自学、实验探究、关键点拨、练习巩固等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用我手头上的这些工具吗?

二、自学自测:

自主学习文本,完成自测作业

1、对照课本图11—1试一试,你是怎样拔出图钉的?有那些不同的方法?

什么方法方便、省力?

2、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什么叫力的作用线?

3、什么是杠杆?杠杆的几个名词是如何定意的?

4、怎样才能正确的画出力臂?自己试一试。

5、什么叫杠杆的平衡?如何调节杠杆的平衡?

6、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是如何得出的?

三、互学互助:

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

1、交流预习成果,说一说你的体会。(针对课前预习1回答)

2、仔细观察图11—2指出图中的工具有那些共同的特点。教师再模拟撬石头让学生观察后回答: 杠杆:

支点: 动力: 阻力:

动力臂: 阻力臂: 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说明杠杆,并分析它的五要素。例题分析:教师以羊角锤为例分析杠杆的五要素和力臂的画法:

3、做书图11—4实验让学生做好记录并填入课本上的表格中

4、分析表格中记录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5、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公式中F1表示、F2表示 L1表示 L2表示

四、导学导练:

1、判断正误:

(1)杠杆不一定是直棒。

()(2)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动力臂()(3)利用直棒撬起重物时,用力的方向只能向下。()

2、画出图只各力的力臂:

3、一个人用12m长的扁担挑起重200N和300N的两桶水,肩膀应放在离200N的这桶水多远?

4、力臂是指________到___________的__________.5、杠杆平衡是指杠杆处于________状态或作________________.6、杠杆平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表述),用公式表示为______

7、当杠杆在 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我们在做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中,是使杠杆在平衡。

8、下列关于杠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杠杆只可以是直的 B、杠杆一定有支点

C、杠杆的支点可以不在杠杆上 D、杠杆的长度等于动力臂与阻力臂之和

9、一杠杆正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这个杠杆上再施加一个作用力那么该杠杆:

A、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这个力加在阻力这一边

B、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该力加在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之间 C、仍有可能平行,只要这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 D、杠杆不可能平衡,因为多了一个力

10、在一根长2米的杠杆的两端分别挂G1=30N和G2=50N的物体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支点应在距G1为 米的位置。

五、课堂小结

六、教学反思

九年级物理杠杆苏科版 第2篇

1, 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九年级物理杠杆苏科版 第3篇

关键词:数学综合与实践课,选材,组织,开展,评价

一、素材选取的原则

1. 实践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提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素材的选取必须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比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综合实践课《图形的密铺》,这个素材从生活的地砖、地板的铺设中选取,探索平面图形的密铺,由全等的任意三角形、四边形或边长相等的正六边形及一些正多边形的组合可以密铺这一结论,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密铺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个选材就充分考虑到了实践性。

2. 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要加强数学各部分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发展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图形的密铺》这节课的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正多边形的性质、正多边形各个内角度数的计算以及方程的一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在探究边长相等的正三角形和正方形组合能否进行密铺时,要能够求出正三角形和正方形每个内角的度数,因为能够进行密铺的必要条件是这些正多边形的若干个内角能够围绕一点拼成周角。设在一个顶点周围有m个正三角形的内角和n个正方形的内角,那么m×60°+n×90°=360°,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正整数解为m=3,n=2。所以可以进行密铺,只需要在一个点处拼三个正三角形和两个正方形即可。这里利用了二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解决了问题,将能否密铺的问题转化成了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正整数解的问题,加强了形与数的联系。

3. 学科性。

在体现题材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素材选择时还应关注问题的数学学科性,任何的数学教学活动,都是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树立学生正确的数学观服务的。学生经过《图形的密铺》这节课的自主探究学习,获得一定的探索和发现的体验,增强了问题意识,体会了从特殊到一般、转化以及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此时进一步提出用边长相等的正五边形、正十边形材料组合能否进行密铺?正五边形的每一个内角为108°,正十边形的每个内角为144°,得正整数解为m=2,n=1。对边长相等的正五边形、正十边形组合,围绕一点,2个正五边形的内角和1个正十边形的内角能拼成周角,但同学们在拼图探究过程中会发现该密铺不能扩展到整个平面(如下图所示)。从而归纳得出“正多边形的内角能够围绕一点拼成周角”只是图形能否密铺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个过程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加强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

此外,素材的选取,还应注意问题解决方式的多样化和问题结论的开放性。

二、组织的载体

为了使学生通过数学综合实践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以问题为载体组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提出一系列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操作、思考、分析、计算、验证,从而得出结论,促进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综合实践的方法。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性。

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是不同的。问题的提出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2. 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开放性。

设计开放性问题,更能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也能给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使他们通过小组活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3. 问题的设计应具有探索性。

问题的设计要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把握问题的内涵和本质,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比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综合实践课《图形的密铺》。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问题:

层次1:探究用全等的正多边形进行密铺的条件。

①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用边长相等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尝试进行密铺,想一想在铺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②在这些正多边形中,哪些可以进行密铺?哪些不可以?

③为什么有的正多边形可以密铺?有的不可以?跟什么有关系?

④还有其他边长相等的同一种正多边形可以进行密铺吗?

层次2:探究用全等的一般三角形、四边形能否进行密铺?

①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用全等的一般三角形、四边形尝试进行密铺,在铺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②展示你的成果,说一说你是怎么铺的?

③思考:用全等的五边形、六边形……能否进行密铺?

层次3:探究用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材料组合进行密铺的条件。

①操作:用边长相等的正三角形、正方形组合能进行密铺吗?

②在每一个拼接点处有几个正三角形?几个正方形?请你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正整数解的有关知识进行解释。

③思考用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材料组合进行密铺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④用边长相等的正三角形、正六边形材料组合能进行密铺吗?如何铺?试说明理由。

⑤思考:用边长相等的正五边形、正十边形材料组合能进行密铺吗?为什么?

这一系列的问题层层递进,能不断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不同的学生可以探究到不同的阶段。以问题促进学生的探究与思考,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的主体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核心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操作,亲自体验数学知识,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尝试操作、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还学生表达、交往的空间,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图形的密铺》这节课的教学,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教师为学生创设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经历尝试操作、探究发现、合作交流、质疑归纳,从而获得知识。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探究的主体。学生在做中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当然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生的思考和知识的建构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本节课教师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去促进学生的学习,始终引导学生不断尝试操作、观察分析、大胆猜想、质疑交流、计算验证、概括归纳,从而获得知识,积累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与经验,发展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四、评价的多样化

客观正确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激励性和导向性。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能促进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更好地开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综合实践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察,它可以是多样化的。

1. 可以从“情感与态度”“合作与交流”“课外实践”“创新与思维”等方面进行评价。比如学生在探究某一些平面图形能否进行密铺时,我们可以考查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否提供有价值的思路?是否能给出令人信服的案例?是否获得正确的猜想?

2. 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可以通过实验调查、数学日记、演说等形式记录下学生的表现,从总体上考查学生的发展水平,这样能够看到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3. 采用成长记录袋的形式进行评价,它是一种自然的、持续的评价方式,记录袋中可以收集学生参加综合实践课的一些作品,可以是学生撰写的一些学习心得等。

4. 采用“专题作业”的形式来进行评价,把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过程整理成调查报告或者根据自己的探究撰写数学小论文,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评价方式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使不同认知风格、不同思维特征、不同表述倾向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激励与促进作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课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认识和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如何能更好地提高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日常中的事物,还需广大数学教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梳理 第4篇

第11章是《简单机械和功》,这一章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简单机械——杠杆、滑轮;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功——做功的多少、做功的快慢、做功的效率。本章共编排了七个学生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在“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关于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杠杆要保持静止即平衡,而杠杆倾斜是因为杠杆自重的影响,为了忽略重力的影响就要使重力作用线通过支点,调节平衡螺母实质是调节重心的位置。而在实验过程中,首先要肯定这种方法的可行性,通过讨论得出此操作不方便的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在实验过程中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测力臂,实质是改变力臂的位置,使力臂在杠杆上,这一例同样也不方便测力臂。

“再探动滑轮”应围绕“为何探?探什么?如何探?”的思路展开。为何探——明确实验目的,用动滑轮能不能省功;探什么——测量拉力做的功与滑轮对钩码做的功并比较大小;如何探——改变物重,改变滑轮重。通过数据分析可得出,滑轮不能省功,但是可以少做一些功,从而逐步树立学生利用机械做功总存在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思想,为机械效率的教学做了铺垫。

学生在做有关机械效率的题目时,常常分不清哪个是有用功,哪个是总功。关键在于学生对有用功的认识不足。在这里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用水桶从井中提水,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水桶里带上了一些水,在这种情况中有用功与额外功又分别是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有用功是做功的目的,加深了学生对有用功与额外功的认识。

第12章《机械能和内能》的编写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的一条是以现代交通工具——汽车为载体来引入,先后介绍了机械能、内能及其相互转化,以及燃料的热值、内燃机等知识。暗的一条线索是以能量的概念展开,让学生了解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前面学习的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这两种运动形式分别对应着机械能和内能,而且每种形式的能量并不是孤立的,是可以相互转化(如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或转移(如内能的转移)的。

在本章的探究活动中常用到“控制变量法”,如“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模拟打桩”“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等问题时都用到这种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在八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过,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

观察单摆与滚摆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同时渗透机械能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点。后面所例举的实例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动能与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观点来分析,并认识到能量转化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特性的实验中,对于用加热时间来控制吸收热量的多少,学生难以理解,往往会答成控制升高的温度来控制吸收的热量。虽然在信息快递中明确指出“如果加热方法相同,就可以认为单位时间内物体吸收热量相同”,但仍然比较抽象。这里不防举一个形象的例子:用相同水流大小的龙头向不同的柱形容器中放水,能不能根据水位的高低来判断容器中水量的多少呢?显然是不行的,容器的底面积不同,而相同的水流量,只要控制放水时间相同就说明容器中的水量相等。

第13章《电路初探》是探究电路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第14章是研究电路的“交通规则”——欧姆定律,第15章是探究电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关系,从现象到规律,从定性到定量,层层递进,在探究过程的体验中逐步深化学生对电的认识和理解。

在“怎样使两个小灯泡亮起来”活动中需强调不允许发生电源短路的情况,在此前提下,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放手发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要求学生把自己成功的连接方式用电路图表示出来,利用投影进行交流、分析、归纳得出基本的电路连接方式。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弹簧测力计、温度计、刻度尺的读数技能迁移到电表的读数上来。同时也要注意到它们的不同之处:中学物理实验中所用电表的准确度级别较低,不需要对电流、电压值进行估读。由于电表是双量程的,要看清电表使用的是哪两个接线柱,从而确定量程。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双量程电表,所以电流表的读数是一个难点,可以借助动画来训练读数。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教学过程应成为教师引导下学生动手、动脑的生动活泼的探究过程。本实验也是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由于学生有前一节课探究的经验,教材将整个探究过程留给学生自行完成,只提供了实验中需记录的数据表格。

九年级物理杠杆苏科版 第5篇

【教学目标】

1、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

2、知道通电导体周围磁场的方向的影响因素.

3、知道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

4、会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方向.

5、知道电磁铁的原理.

6、理解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

通电导体及螺线管周围存在着磁场,安培定则. 【教学难点】

用安培定则判别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方向. 【教学程序】

〖引入新课〗

课本P38小明和小华的对话

〖新课教学〗

一、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活动16.4:奥斯特实验

结论: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其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二、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

※活动16.5:探究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

1、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2、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3、安培定则

(1)作用:用来判别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方向

(2)方法: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曲且与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4、练习:判断下列通电螺线管的极性、电流方向、绕法之间的关系:

三、电磁铁

1、定义:内部带有铁心的通电螺线管称为电磁铁.

2、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及线圈中的电流大小有关,线圈的匝数越多,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就越强.

3、电磁铁的优点(与永磁体相比)

(1)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完全可以由通电、断电来控制.(2)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可以由电流的大小来改变.

3、电磁铁的N、S极以及它周围的磁场方向是由通电电流的方向决定的,便于人工控制.

4、应用:电磁起重机、电铃、电磁继电器.

四、电磁继电器 ※实验演示

1、构造:电磁铁、衔铁、弹簧、动触点、静触点.

2、工作电路:分为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

3、工作原理:

闭合低压控制电路中的开关S,电流通过电磁铁的线圈产生磁场,从而对衔铁产生引力,使动、静触点接触,工作电路闭合,电动机工作;当断开低压开关S时,线圈中的电流消失,电磁铁的磁性消失,衔铁在弹簧的作用下,使动、静触点脱开,工作电路断开,电动机停止工作.

4、作用:

利用电磁继电器可以用低电压、弱电流的控制电路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的工作电路,并且能实现遥控和生产自动化.电磁继电器被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如冰箱、汽车、电梯、机床里的控制电路)和通信领域.

五、生活·物理·社会:磁记录

〖小结〗

通电直导线、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练习〗 课本P42:“WWW”. 〖作业〗

九年级物理杠杆苏科版 第6篇

一、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2、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2.课堂教学中注意“三基”的训练

由于初三的内容相对初二来说较难,因此,在教学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

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模型”等。3.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4.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九年级物理杠杆苏科版 第7篇

电功率

【教学时间】

【教者】

【教学目标】

会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

二、目标定学:

三、预习探学:

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

.实验目的是

2.本实验测量的原理是,所以要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就应该

测量

3.请根据课本P9图15-7(a)所示的电路图,用笔画线做导线,在课本P9上将图15-7

(b)中所示的实物连接起来;

4.实验过程是怎样的?

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

(一)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预习探学:交流“预习探学”中的第1、2、3、4题。

2.合作探究:

(1)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并将测得的数据填写在课本P9的表格中。

(2)小组讨论:

①通过实验,得出小电灯的额定功率为。

②若将小电灯两端的实际电压记做U实,小电灯的额定电压记做U额,小电灯实际消耗的电功率为P实,小电灯的额定功率为P额,可以发现:

当U实>U额时,P实

P额;

当U实=U额时,P实

P额;

当U实<U额时,P实

P额。

③灯泡的亮度是由灯泡的 决定的。

④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实验中测量三次的目的是。

⑤故障分析:

A.一位同学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小电灯比正常工作时亮,这说明他在闭合开关前遗漏了哪一个实验步骤?

B.另一位同学在闭合开关时发现小电灯不亮且电流表无示数,但电压表有示数。试分析电路中可能出现的故障。

(二)例题:

例1

一只标有“24V 40w”的灯泡接在36V的电源上,要使它正常发光,还要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此电阻消耗的电功率多大?此电路工作5min消耗多少电能?

例2

如图所示,小灯泡L标有“6V

3.6w”,滑动变阻器R最大值为10欧,当滑片P移到端,小灯泡正常发光。试求:

⑴电源电压和小灯泡电阻。

⑵当滑片P移到端时,闭合S,你还能求出哪些物理量?

(假设灯丝的电阻不变)

五、总结提学:

六、达标检学:

【板书设计】

九年级物理杠杆苏科版 第8篇

“功”的概念是物理学中起支柱作用的概念, 它是从“力”的基础上扩展开来的。如果说“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概念, 那么功则更为抽象。初中若不打好基础, 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将后患无穷。

“功”的教学目的是初步建立功的概念, 会用功的公式计算实际问题。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教学的关键在何处?老师应当着力刻画什么?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在具体教学实施时, 大家常采用两种教学方法。

一种方法是老师通过举例说明做功的两要素, 然后转入功的公式的讲解, 再用较多的时间用举例计算的方法去巩固功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 他们非常重视“两要素”的教学, 但一般是用语言上的重复或语气的强化力求使学生注意问题。另一种做法是老师通过若干个“做功”的演示实验, 让学生充分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要素, 然后用较多的时间, 采用让学生讨论的形式分析若干例子判断它们是否做功, 并说明理由, 在此基础上再去讲解功的计算公式, 适当举一两个例子。通过计算加深对功的概念的认识。

这次我采用了后一种做法,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问题的解决

这节内容, 我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演示四个实验: (1) 小车在手的推力作用下水平地通过一段距离; (2) 钩码在手的托力作用下竖直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3) 木块在绳子的拉力作用下沿斜面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4) 粉笔在地球的重力作用下竖直向下落一段距离。从这些实验出发, 启发学生思考, 让他们议论:在四个演示实验中有什么共同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议论, 同学们总结出两个共同点:受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受力物体都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在这个基础上, 我便引出施力物体 (或力) 对受力物体做功的概念以及做功的两要素。

“功”是什么?既看不到又摸不着,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差的初中学生来说, 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做做实验, 推一推小车, 拉一拉木块……这些看起来简单的实验, 仍然十分重要, 绝非可做可不做, 这为学生由“力”→“力的方向”→“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做功”这些相关联的概念的建立, 取得了直观的印象。

在做功的初步印象建立起来后, 按有力作用但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无力的作用但通过一定的距离;力的作用方向与物体通过距离垂直三类问题举一些例子, 要大家充分讨论, 说明哪个例子中的力做了功?哪个例子中的力没有做功?我发现, 同学们积极地开动脑筋, 逐步建立起这样一个思考程序:问什么力做功, 就先看有没有这个力?若有, 然后看这个力的方向如何?再看这个方向上受力的物体是否通过距离?最后确定是否做功。同学们对老师强调的“距离”是指力的方向上的距离, 这个尤其不能忘掉的注意点, 感到的确是不能忘掉的。

这一课时, 我安排两个阶段的讨论, 结论要学生在讨论中得出, 正确答案要学生在讨论中自己得到, 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结论、规律由老师讲, 学生被动地听的局面, 同时对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课时, 在着力讲完功的大小、计算公式、单位之后,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辆1500牛顿的车子被水平推力推过10米, 问推力做功多少?同学们激烈地讨论起来, 有的同学不假思索地说是15000焦耳;有的同学说没有做功。我把他们的答案都写在黑板上, 并让他们充分说明自己答案正确的理由, 前者说1500牛顿乘以10米就是15000焦耳, 后者说因为车子在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 有个别的还说因为没有水平的推力。学生这样的回答使我强烈地感到:上节课我那样的安排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正确概念的建立的确需要经历反复曲折的过程。在上述学生回答的同时, 更多的人举手表示不同意这两个答案, 认为推力是做功的, 因为有水平方向的推力, 车子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上节课的思考程序起了作用) 。我接着问:“推力做的功是多少?”不少同学都能回答, 因为推力具体多大不知道, 所以推力做的功多少也就说不出来。前两种答案的同学听了后连连点头, 他们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课后我布置了几道题供学生练习用, 在完成这个作业的学生中, 大多数同学能正确回答, 乱代公式的同学比较少。

三、问题的回答

上一篇:期盼中的大运会小学作文下一篇:关于劳动者对社会保险投诉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