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水仙》阅读答案

2024-09-18

文言文《水仙》阅读答案(精选9篇)

文言文《水仙》阅读答案 第1篇

文言文《水仙》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文言文《水仙》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水仙

(清) 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各司一时 (2)欲购无资

(3)请已之 (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1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答案

9.(4分)(1)季节 (2)想要 (3)停止 (4)通“返”,返回(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10.(2分)B

11.(4分)(1)一个季节剥夺我(喜欢的)一种花,这是剥夺我一个季节的生命啊。

(2)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每小题2分)

12.(3分)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竭尽家财买水仙花。作用是衬托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意对即可)

文言文《水仙》阅读答案 第2篇

①季节。

②想要。

③停止。

④通“返”,返回。

(2)B【解析】此题考查常用文言词语“而”字的.用法和意义,有一定难度。A项和C项中的“而”字都表示并列关系,意为“并且”。D项中的“而”字表示转折关系,意为“然而”。B项的“而”字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题干中的“而”字也表示修饰关系,所以选B。

(3)

①一个季节剥夺我(喜欢的)一种花,这是剥夺我一个季节的生命啊。

②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

文言文阅读(一) 第3篇

新课标对初中生的文言文阅读提出了明确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根据这一要求,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符合“浅易”这一标准。就2013年各地中考命题的实际看,一半以上考区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教材;有近三分之一的考区直接从课外选材;还有的考区课内外兼顾,即一段课内、一段课外。根据笔者手头的试卷资料来看,比较阅读这一考查形式颇受各地命题者的青睐。

一般而言,用作比较的语段,在内容或写法上大多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或相似性。这样,才能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和阅读。比较大多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比较选段的人物,比较选段的思想感情,比较选文的写作技法。

根据分析和归纳整理可以发现,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这样几项内容:

1. 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并断句。这类题考查考生能否顺畅地朗读文言文,并结合文意正确划分朗读的节奏。

2.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试题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情况,不是简单的对知识的复现和回忆,而是借助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问题,进行知识迁移。

3. 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语句。试题考查考生的翻译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准确顺畅,语句是否文雅,尤其是重点实词能否翻译到位。

4. 归纳和概括文章内容 ,把握文意,并对人物及事件等进行简单的评价。试题考查学生是否能从关键词语、关键语句入手,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中心,了解作者的意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容要点归纳出来或进行评价。

5. 分析和鉴赏作品的艺术特点。例如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等。这类题重点考查考生是否能借助对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对这些作品的写作技法进行分析和鉴赏。

典题诊断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一、 (2013·江苏省常州市)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选段,完成1~4题。 (共13分)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列子·愚公移山》)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1两黄蛇,·把两蛇,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名曰夸父。后土2生信,信生夸父。夸父欲追日影,与日逐走,逮之于禺谷3,入日。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4,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选自《列子》《山海经》,有改动)

注释:1珥:戴着玉制耳饰。2后土:共工氏(炎帝后裔)之子句龙。3禺谷:禺渊,太阳落下去的地方。4尸膏肉所浸:被他尸体的膏肉浸润。

1. 解释下列词语。 (4分)

(1) 固不可彻:________ (2) 无穷匮:________

(3) 把:________ (4) 逐走: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

(1)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对甲、乙两个选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 甲段写小孩“跳往助之”,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深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的辩论,意在突出愚公移山的意志之坚。

B. 甲、乙两段中“子又生孙”“信生夸父”“生邓林”三个“生”的意思完全相同。

C. 就刻画人物的手法而言,甲段除了使用语言和神态描写等手法外,还借助孀妻遗男和智叟的表现从正、反两方面来刻画愚公形象;相对而言,乙段刻画夸父所使用的手法较少。

D. 甲、乙两段都叙述故事,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是古典文学的典范之作。

4. 读了以上两则故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3·江苏省镇江市)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共13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1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1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2,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2是夕,天宇开霁3,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4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1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2所遣篮舆:供雇佣的竹轿。3霁:雨过天晴。4酌:舀取。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 心乐之________ (2) 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

(3)比出郭________ (4)是夕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乙文第2段,根据作者的行踪在横线上填空。 (3分)

从雷峰塔出发……在______洗脚……在______休息……终点是______

4. 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多共同特点。请结合画线语句 ,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明。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3·江苏省宿迁市)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3题。 (共12分)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tiá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āo),麦陇朝雊(g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负势竞上________ (2) 鸢飞·戾天者________

(3) 白鸥矫翼________ (4) 倘能从我游乎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是中有深趣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同为书信,甲、乙两文写作目的有何不同?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3·江苏省盐城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共15分)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1一小舟,拥毳衣2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5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1挐:撑(船)。2毳(cuì)衣:毛皮的衣服。3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hàngdàng):天上的白气。4芥:比喻细微、微小。5白:酒杯。

1. 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

(1) 互相轩邈________ (2)窥谷忘反________

(3) 上下一白________ (4)及下船________

2.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急湍甚箭 /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 百叫无绝 / 以为妙绝

C. 余强饮三大白 / 项为之强D. 问其姓氏 /其真无马邪

3. 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回答下面问题。 (5分)

(1) 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乙文中“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以此作了一幅水墨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反馈与讲评】

一般来说,划分朗读节奏和断句,基本常识不能忘。如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首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或短语,让考生做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这类词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常用文言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针对课内与课外选文比较阅读的特点,就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而言,通常,同学们的课内知识掌握情况较好,课外篇目则失分较多。如上面第一篇中出现错误最多之处,是对“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中“道”字的理解,“道”应该翻译为“在路上”。要把这个语句译准确,必须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借助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翻译。“甚矣,汝之不惠。”有的考生没有把这个主谓倒装句调整顺序之后再翻译出来。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往往有多种意义和用法,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一定要将教材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弄清、弄懂,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准确解题。

此外,就课外文言实词的解释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实词或短语是在课内已经学习过的,只是换了一种语境要求考生辨识和解释。这就要求考生对课内常用的、重点的文言实词词义有清晰的了解、熟练的掌握,这样,方能自由迁移,准确判别和解释各类实词。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毕业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文翻译要直译,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因此,在句子翻译时,同学们一定要遵循文言句子翻译的两个原则,即字字落实的原则和“留换补删调”的原则。字字落实,即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都要翻译到位。“留换补删调”:“留”即保留,保留专有名词、年号、帝号、国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等词语;“换”即替换,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汉语词汇;“补”即增补,把省略的成分补上;“删”即删减,删除没有实在意义、无需翻译出来的文言虚词;“调”即调换,将特殊词序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语序。此外,还要掌握一些句式的特点,比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了解这些句式的翻译技巧。

归纳内容要点,属于文意掌握题,考查考生是否从整体上读懂了文章大意。在这类题中,同学们失分较多。要做好这类题,同学们需要在牢固掌握常见字词含义和写作手法的基础上,用排除法把错误最明显的一项选出。例如“典题诊断”第一篇中的第3题,A、C选项考查对比和烘托手法的表达作用,只要掌握了这两个表现手法,并理解了文意,就不难得出正确的判断。D项考查文言文“简约而生动”的语言特色,这也是文言文的基本语言特点。B项考查对字词的理解和翻译,第三个“生”应该翻译为“生长”,这是一处明显的错误。解题时,要把B项这样的知识性“硬伤”优先选出来,对一些理解上模棱两可的选项,则不可钻牛角尖。

对文章的思想观点、内容或写作手法做出自己的评判,也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见的题型。解答评判类题目,首先要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的看法:是肯定,还是否定;是提倡,还是批判;或者是一分为二辩证地看。要明明白白地写出自己的观点,如“我认为……是不对的”“我认为……值得提倡”等。如2013年常州市中考题中,对愚公的“精神”“做法”均持否定态度的观点不得分;对愚公的“做法”提出商榷的观点,酌情给分;对夸父赞扬、批评皆可,就是既可以赞扬其精神,也可以批评其不自量力。如果同学们在评价文中人物及表达自己观点时,都能掌握并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那么,答题就会更加准确和严密。

其次,要从不同方面或从正反两个方面表述理由。这一层尤为重要,因为现在不少开放性题目的“评分标准”中都有“言之成理即可”之类的话,换言之,观点、意见可以不同,但一定要持之有据。

还有一类拓展迁移题,就是从阅读材料出发,联想、延伸到与之相关的话题、观点、材料等,要求考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考查的重点是知识积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与策略】

中考文言文阅读中的课外阅读材料,毫无疑问是考生答题的最大难点。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们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的四个步骤,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的通常特点是: 有的题目的选项给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触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时,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有一次测试中考了一则“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常见的类型有三种,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应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 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若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 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纸上把关键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做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 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常有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中,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一、(2013·江苏省徐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1~4题。 (共16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1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2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3。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4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

(苏轼《放鹤亭记》,有删节)

注释:1陂(bēi):水田。2傃(sù):向,向着,沿着。3放鹤亭: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山上。4挹(yì):通“揖”,作揖。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3)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________ (4) 故名之曰“放鹤亭”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1欣然起行2大道之行也

B. 1升高而望,得异境焉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 1作亭于其上2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D. 1好之则亡其国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甲文中的“闲人”包含两层意思,既指自己和友人都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B. 乙文是诗人被贬徐州时所作,记述了他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

C. 乙文指出,好鹤与纵酒两种嗜好,君主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所以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豁达向上的生活态度。

D. 乙文的着眼点不在“亭”,也不在“鹤”,而在赞颂它们高雅的主人。苏轼以极其欣赏的态度摹写了张山人隐居生活的无穷乐趣。

二、(2013·湖北省黄冈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 (共14分)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1,约2官职,从权制3,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4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5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6矣。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释:1仪轨:礼仪制度。2约:省减,简约。3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4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5物:指人,百姓。6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先帝称之曰能诸葛亮之为相国

B.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终于邦域之内

C. 悉以咨之徒以有先生也

D.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________ (2)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________

(3)抚百姓________ (4) 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________

3.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

咸畏而爱 之刑政虽 峻而无怨 者以其用 心平而劝 戒明也

4.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3·福建省厦门市)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 (共16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1。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2,·或至百二三十岁。……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3,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

注释:1多过其实:很多都夸大其词。2寿:长寿。3五味:这里指日常的调味品。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无论魏晋________ (2) 便·扶向路________

(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________ (4)或至百二三十岁________

2. 找出与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2分)

A. 辍耕之垄上B. 无丝竹之乱耳

C. 奉命于危难之间D. 属予作文以记之

3. 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通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6分)

(1) 甲文写再寻“桃花源”,乙文写假使再寻到桃源,各有怎样的结果? 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 请简要说说。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3·山西省)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5题。 (共12分)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1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2而捐3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1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2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3捐:白白费掉。

1. 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 (2) 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

(2)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________

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托物寓意是古人常用的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_____________,以“食马者”寓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5. 《马说》 与《千里之马》 两文中“千里马” 的命运截然不同 , 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13·湖北省荆州市)

阅读下面三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习题。 (24分)

【甲】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乙】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丙】列子学射

列子学射,中1,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2。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知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节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1中:射中箭靶。2守而勿失:牢牢记住不要忘掉。守,掌握,遵守。

1.下列句子中,“之”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是( )。 (2分)

A.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B.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C. 然足下卜之鬼乎

D.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 下面括号中的词语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 皆次当行(行:行军) 会天大雨(会:恰逢)

B. 或以为死(或:有的人) 楚人怜之(怜:爱戴)

C. 念鬼(念:念叨) 又间令吴广(间:暗地里)

D. 卒中往往语(往往:经常) 皆指目陈胜(目:看着)

3. 下面对《木兰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 “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表现了木兰购买战马和用具的忙碌,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B.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表现了木兰的女儿心思和军情紧迫,使故事更具传奇色彩。

C. “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三个对偶句简洁明快,写出了战事推进的迅猛与激烈,表现了女英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强悍的尚武精神。

D. 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来构思,写得繁简极具匠心,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4. 下面对《陈涉世家》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体现了陈胜对形势的准确分析与判断。

B.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写出了陈胜对民心的深刻洞察。

C.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表现了陈胜对天意的准确领悟和把握。

D.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生动地表现了陈胜的谋略所产生的奇特效果。

5. 下面对《列子学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 故事揭示了学习要举一反三的道理。

B. 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C. 关尹子要求列子从学射中去探究射中的道理。

D. 治理国家、为人处世和学习射箭的道理是一样的。

6. 请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两处)。 (3分)

非独射也 为国与身 亦皆知之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请将下面文段中引用的古诗文补充完整。 (8分)

在古典文学的长河中,流淌着数不清的正能量。“出淤泥而不染,1___________”,透出的是品性高洁的正能量;“2___________,不汲汲于富贵”,传递的是淡泊名利的正能量;“3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看到的是济世情怀;“4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听到的是忧乐心语;“人有悲欢离合,5___________”,安慰了多少离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6___________”,鼓励了多少后辈! “长风破浪会有时,7___________”,是重新扬起的希望;“人生自古谁无死,8___________”,是以死明志的决心。让我们诵读经典,滋养人生,传承正能量,共圆中国梦!

参考答案

典题诊断

一、1. (1) 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 (2) 没有穷尽。 (3) 拿,持。 (4) 竞跑,赛跑。2. (1) 你太不聪明了。 (2) 没等他到达(大海),半路上(就)渴死了,夸父丢掉了他的木棍。 (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 3. B(前两个“生”的意思相同,均为“出生,诞生”,后一个“生”的意思是“生长”) 4. 示例一:愚公和夸父都心怀“梦想”,都具有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精神。 (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我们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1分)因此,这种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我们要继承并发扬。 (1分)示例二:愚公心怀移山“大志”,并为实现“大志”付诸努力,克服困难,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1分)在我们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必须弘扬“愚公精神”。 (1分)夸父虽有“梦想”,但不切实际,不自量力,注定失败,必须摒弃。 (1分)

二、1. (1) 以……为乐 (或:感到快乐)。(2) 像狗的牙齿那样。(3) 及,等到。(4) 这。2. (1)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 ,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 树林间月光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3. 惠因涧;龙井亭;朝音堂4. 示例一: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景。如甲文抓住潭水清澈来写,乙文抓住月夜寂静来写。示例二:都运用了衬托或侧面描写的手法。如甲文通过写日光、鱼影来烘托水清,乙文通过水声来烘托月夜寂静。示例三: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如甲文中“影布石上”是静,“往来翕忽”是动;乙文中“草木深郁”是静,“流水激激”是动。

三、1. (1) 凭借(仗恃,依靠,倚仗)。 (2) 至(到)。 (3) 举起(抬起,展开)。 (4) 跟随(随从,跟着,随着)。2. (1)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2) 但是这其中(游览观赏之中)有很深的意趣啊! 3. 甲段借景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和自己不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志;乙段邀请裴迪共赏山中美景,委婉地希望他不要热衷于功名利禄。

四、1. (1) 比高。 (2) 看到。 (3) 全,都。 (4) 到,等到。2. A 3. (1)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2) 湖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 (2分)(“焉”1分,解释为“哪里”也算对;语义连贯1分。) 4. (1) 厌弃尘俗,向往自然。 (“向往自然”写成“寄情山水”也算对) (2) 示例:湖山夜雪(写成“湖中赏雪图”“雪夜赏西湖”“湖心亭看雪”等也算对)。 (3) 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以闹写静、以动衬静);乙文文字简练,直接写静。

专题强化

一、1. (1) 考虑,想到。 (2) 共同,一起。 (3) 有时。 (4) 命名。2. B(远看)(A. 1行走;2实行,施行,推行;C. 1建造;2产生;D. 1使……灭亡;2逃跑)。3. (1) 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 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 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4. C(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二、1. D 2. (1) 彰显(显示)。 (2) 痛心遗憾。 (3) 安抚,抚慰。 (4) 亲人(亲近的人)。3. 咸畏而爱之 / 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 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4. (1) 一一来询问他们,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差一点的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 (2) 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5. 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了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三、1. (1) 不要说,(更)不必说。 (2) 沿,顺着。 (3) 通“只”,只有。 (4) 有的(人)。2. D 3. (1)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2) 又说杀鸡作为食物 ,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4. (1) 示例:甲文再寻桃源,“不复得路”。乙文写假使再寻到桃源,“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用原文回答2分,摘抄正确才能得分,有错别字扣1分) (2) 示例一:我觉得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灵的真实存在。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没有纷争。虽然看似是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的所在,但它是陶渊明的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的美好向往。所以,我们直到今日仍以“世外桃源”来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示例二:我和苏轼的看法相似,世上所传说的桃花源很多都是夸大其词的。如果当时太守找到桃花源,那里早已变成名利争夺场了。陶渊明在文中写到渔人领着太守再寻桃花源,结果是不复得路,后世人遍寻不得,以致无人问津。陶渊明安排这样的结局,是因为桃花源只是他心灵和理想的一种寄托,而非现实的存在。示例三:我认为桃花源寄寓了陶渊明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美好愿望。这是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现实的弃绝。桃花源中有一个没有赋税、人人平等的社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幼皆有所养。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个社会理想,虽然不太可能实现,但是却有其积极意义。(明确表达看法1分,能结合甲文或乙文阐述理由2分,表达1分)

四、1. (1) pián (2) sù2. (1) 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2) 同“返”(返回)。3. (1)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2) 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4. 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5.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意近即可)

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第4篇

1.A(应是“赴”。)

2.B(都是介词,用。A项第一个是介词,对;第二个是动词,做。C项第一个是代词,他们的;第二个是代词,其中的。D项第一个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3.D(这是和尚圣刚对权贵子弟的话语,与他们对待饭菜的直接态度关系不大。)

4.C(不是“烧菜的程序不当”,而是使君家做火锅用的炭火不当,有烟味。)

5.(1)弟兄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入口。主人揖之再三,唯沾果实而已。(2)①这是骄奢淫逸成性的人了,你邀请他们赴宴,行吗?(乃、召、可)②李使君特意为几位兄弟准备了一桌筵席,菜肴可谓丰盛洁净,你们为什么不稍稍吃一点呢?(特、丰洁、略)

二、韦陟

1.D(应是“派,派遣”。)

2.C(都是介词,跟。A项第一个是转折连词,却;第二个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而且。B项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介绍动作涉及对象,可译为“被”。D项第一个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他。)

3.A(这是描述韦氏家族的名望和门第。B项为韦斌不同他人的桀骜个性;C项为韦陟的简傲性格;D项为韦陟的清高饮食。)

4.C(文学和见识方面著名的,只是韦陟。)

5.(1)日加诲励/夜分犹使人视之/若允习读不辍/旦夕问安/颜色必悦/若稍怠惰/即遽使人止之。(2)①每吃完一顿饭,你去看看他家厨房里所扔掉的菜肴食物,何止价值万钱呢?(委弃、啻、直) ②自三事以下,没有不摘帽掸雪或抖掉衣服上的雪的,有人还移动他站立的位置。(莫、振、更)

三、芸辉堂

1.A(应是“还”。)

2.B(都是动词,做。A项第一个是介词,从;第二个是介词,介绍动作涉及对象,不译。C项第一个是介词,趁;第二个是连词,于是。D项第一个是表示修饰的连词;第二个是表示承接的连词。)

3.B(描写元载“紫绡帐”掠夺而来的来历。)

4.D(不是被皇帝收缴,是元载知道被皇帝发现了,不得不进贡给皇帝。)

《水仙 》阅读答案 第5篇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①,树头树底孤山②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③。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②孤山:在杭州西湖,多梅花。宋代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赏梅养鹤。③缟袂: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

8、“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这两句是怎样描绘梅的形象的?(5分)

9、结合全曲,简要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

参考答案:

8、①从视觉和嗅觉等角度,描绘出梅花的洁白和芳香。②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 (写出三种手法各1分,形象特点:洁白、芳香、飘逸2分。设问,以景作答酌情给分)

《水仙 》阅读答案 第6篇

任 昱

小堂不闭野云封,隔岸时闻涧水舂①,比邻分得山田种。宦情薄归兴浓,想从前错怨天公。食禄黄齑②瓮,忘忧绿酒钟。未必全穷。

【注】 ①舂:舂米。②黄齑(jī):干盐菜。

①幽居:兼有两种含义:一是幽静的住处,一是幽人隐士所居。唐朝韦应物《幽居》。[1] ?

②涧水春:水碓舂米声。

③比邻:紧挨着的邻居,其前省去“向”,“从”等虚词。

④归兴浓:回乡隐居的心情很强烈。

⑤“想从前”以下三句:回想从前真是错怪了老天爷不照看自己;因为现在碗里有粗茶淡饭可吃,也算是一份俸禄吧;杯里有酒可喝,也可暂时解除忧闷。按这是作者自潮的话。

黄虀(ji),干盐菜。

⑥未必全穷:也不一定完全没法过日子。穷,不得志,没办法,和现代“贫穷”的意思不尽相同。

1、请简析“小堂不闭野云封,隔岸时闻涧水舂”的表现手法。(2分)

2、“幽居”之“幽”是从哪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简析。(4分)

参考答案:

1、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涧水舂”之声衬托环境的幽静。(手法1分,分析1分)

妈妈的水仙阅读答案 第7篇

毕淑敏

朋友送我几个水仙头,说是最新的品种,球茎硕大,花芽繁茂,春节可开出金色的重瓣花盏。

妈妈没养过水仙,很随意地找来一个浅盆,注满了水,把水仙头浸了进去。

我说,妈,需找行家将水仙头雕刻了,才会长出优美的造型。

妈妈说,我看人家的水仙都是这样泡着的,并没有动刀动剪。你不要充内行,我知道你也没有养过水仙。

我说,是啊,我没有养过水仙,可我看过养水仙的书啊,书上就是这样说的。

妈妈说,你那是本本主义。

我就不再说什么了。养水仙是为了让妈妈高兴,她高兴那样养,就那样养好了。

水仙头得了丰足的水的滋润,渐渐膨胀起来,蜕去了葱样的旧衣,生出白嫩的须根。A有绿珠似的芽叶挤了出来,畅快地舒展腰身 。妈妈把水仙盆放在靠暖气的窗台上。我趁她不注意,把盆端到封闭的晒台上,让它见阳光。妈妈见了,赶快用手圈着盆,把水仙救回来。

我说,水仙喜寒不喜热。

妈妈说,又是你那本书上写的吧?我看,你把水仙加上两个点,改成“冰仙”得了。

从此我再不敢让水仙经风雨见世面。

妈妈为水仙换水的时候,拎一把水壶,从上灌下,把水仙盆灌得像个澡盆。

我说,妈,节约用水。水仙可以游泳了。水太多,叶子易疯长,书上说……

妈妈打断我的话说,水仙水仙,没有水,哪能成仙?

水仙在妈妈的侍弄下,窜得很高,犹如一片茂密的竹林。妈妈得意地说,别看我没养过水仙,长得还真不错啊。接着又谦虚地补充一句,其实也没有什么,水仙好养。

当水仙长到两尺高的时候,终于开花了。B叶片在嫩绿中透出鹅黄,好像长得太快的少女,清秀地临风而立。高耸的花茎像一柄长剑,颤巍巍地指向天花板。花真的是重瓣,只是那颜色为稀薄的米黄,实在算不得是金黄。若有若无的香气,像丝一样在空气中抖动着……

妈妈很高兴,对邻居们说,我家的水仙开花了,你们来看呀。晚上我读书的时候,像水稻一样高的水仙,突然从窗台上倒伏下来,凌空落下,訇然一声好像被伐倒的空心木。叶脉像绿色的头发,柔软地纷披着,花也合上了眼睛,好像赤足走了长路的美人,睡眼惺忪。

水仙盆里满满的一腔清水,将好大一块地毯的颜色,染得比平日要深。

我竭力将水仙扶进盆里,希望它们重新挺立。无奈这骄傲的精灵倔强地匍匐着,不肯挺起胸膛。

我只好将它们收成一拢,允许它们 卧着,做一个好梦。第二天早晨,妈妈见了躺下的水仙,吃了一惊。

我说,妈,是我不留意,把水仙碰到地上了,又没有及时发觉……

妈妈就叹着气对邻人说,那是多么好的一盆水仙啊,都怪我女儿……不,是我自己想得不周到,要是把盆再往窗台里面挤挤就好了……不过,没什么,欢迎你们明年再到我家看水仙……

1. 请简要概括我和妈妈在养水仙的过程中经历的多次波折。(4分)

2. 文中多次提到“书上说”有何作用?(4分)

3. 请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任选一句作答)(4分)

A有绿珠似的芽叶挤了出来,畅快地舒展腰身

B叶片在嫩绿中透出鹅黄,好像长得太快的少女,清秀地临风而立

4. 结合语境,探究作者在文章最后两段使用省略号的写作意图。(4分)

答案:

1.我建议雕刻水仙头,妈妈认为我是本本主义;我把妈妈放在暖气片旁的水仙端到晒台上,妈妈把水仙救回来;我劝妈妈不要给水仙浇太多的水,妈妈认为水仙就是需要水;我把水仙倒伏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妈妈叹息自责。(分号前后各1分,共4分)

2.①多次提到“书上说”,是我想提醒妈妈科学养水仙;②妈妈认为我是本本主义,表现了妈妈的固执;③“书上说”引发了妈妈和我的多次冲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暗示了后文妈妈养花终告失败。(一点1分,共4分)

3.(任选1句作答,共4分)

A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将水仙的芽叶比作绿珠,形象地突出了芽叶碧绿温润的特点(1分),“挤”“畅快地舒展腰身”等赋予芽叶人的动作和神态,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芽叶旺盛的生命力和 舒展的姿态(1分)。

B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2分),把水仙比作长得太快的少女,并将它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水仙在妈妈的养护下秀美动人的姿态(1分),含蓄的道出水仙因母亲浇水过多而长速反常(暗示下文水仙的倒伏)(1分)。

《文言文断句策略》参考答案 等 第8篇

夜半/邸人犹闻其诵吟喟叹声/因隙窥之/则张灯危坐/苦矉执卷以至曙/用是贷其资/母丧/徒跣自负榇成葬/日诵《孝经》/《丧记》/未尝观佛书/饭浮屠氏也

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CE(C项“把当将军的愿望寄托在了女儿的身上”原文无依据,属无中生有;E项“说明‘哥’有着极强的好胜心”不准确,应该是体现了“哥”的深谋远虑。)

2.①高中毕业参军不成只好当学徒。②努力执着、精心筹划,最终战胜师傅。③准确预测嫂子工厂的前景。④周密分析职工新区拆迁的必然性。⑤坦然面对女儿惨死、嫂子截瘫的家庭变故。

3.嫂子粲然一笑既写出了嫂子对哥哥的鼓励、欣赏,同时也表明嫂子受哥哥处变不惊心绪的影响而变得能够坦然面对不幸了;哥哥吐烟是从容达观的心态和对人生风浪的坦然。

4. 主人公虽然因为时代的特殊原因没有从军乃至当上将军,但他赢棋的谋略、分析问题的远见、面对厄运的乐观等表现,他能屈能伸、目光敏锐、意志坚强、达观从容的素质和心态都是一个将军应该具备的。主人公虽不是“将军”,却俨然是个将军。以“将军”为题发人深思,能力与身份的反差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意义,同时体现了普通人的胸怀与智慧,彰显了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二、文言文阅读

1. A(估:价钱)

2. D(①句是写旅客抢占活动方便的床铺;④句是写赵季和推辞吃早点,躲在门外偷看;这两句都不能直接反映诡异变幻的特点。)

3. C(三娘子使用法术把旅客变成驴子,赶到店子的后面,而不是店子的前面。)

4.(1)一会儿三娘子给旅客供应了丰盛的饭菜。夜深了还送来酒,她和旅客一起吃喝,极其尽兴。

(2)她又安放好小磨子,磨成面粉,这一切做完后,再收拾起木偶放回箱子里,立即拿面做成好几个烧饼。

【译文】

唐代,汴州西边有个板桥旅店,店里的女老板叫三娘子,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她孤身守寡,三十多岁,没有子女,也没有亲属。有房子好几间,以卖饭为职业,然而家中很富有,养了很多驴子。来来往往的公私车辆,如有脚力不够的,她总是把这些驴子降低价钱出售来帮助他们。人人都说她仗义,所以远近赶路的人很多都愿来她店里投宿。

唐宪宗元和年间,许州的旅客赵季和,打算前往东都洛阳,经过这里时也慕名住在她店里。旅客中有先到的六七个人,都占了活动方便的床铺,赵季和最后到,只能住到最靠里的一个床铺去,这个铺紧靠着店主人房间的墙壁。不一会儿三娘子给旅客供应了丰盛的饭菜。夜深了还送来酒,她和旅客一起吃喝,极其尽兴。赵季和一向不喝酒,也不同他们一起谈笑。到了二更左右,旅客喝醉后困倦了,各自去安歇,三娘子也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熄掉了蜡烛。人们都睡熟了,只有赵季和翻来覆去睡不着。隔着墙壁听见三娘子那里窸窸窣窣,像移动东西的声音。他偶然透过墙缝看过去,只见三娘子从盖着的东西下,拿出蜡烛挑亮。然后从放头巾的小箱子里,拿出一副翻土的农具,和一个木牛,一个木偶。这些东西各有六七寸大,她把它们放在灶前,含水喷它们。这两件东西就走动起来,小木偶便牵着牛驾着翻土的农具,随即耕种床前一片地,来来去去好几遍。她又从箱子里取出一包荞麦种子,交给小木偶种,只一会儿便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并成熟了,她又让小木偶收割后践踏脱粒,能获得七八升。然后她安放好小磨子,磨成面粉,这一切做完后,收拾起木偶放回箱子里,立即拿面做成好几个烧饼。过一会儿鸡叫了,旅客们将要出发,三娘子先起床点灯,把新做成的烧饼放在饭桌上,给客人当早点。赵季和心里动了一下,连忙推辞,开门离去了。随即他又躲在门外偷看。却见旅客们围着饭桌,烧饼还没吃完,突然一齐倒地,发出驴叫声,不一会都变成驴了。三娘子把他们全都赶进店房后面,将他们的财物全都据为己有。赵季和也没告诉别人,心里有些羡慕她的法术。

一个多月以后,赵季和从东都洛阳回来,将到板桥店时,他预先做好荞麦烧饼,大小和三娘子做的一样。到达之后,重新住宿在这里。三娘子和从前一样高兴。这天晚上再也没有其他旅客了,主人的供应招待更加丰盛。夜深时,她殷勤地问他需要什么,赵季和说:“明天早晨动身,请随便做些早点。”三娘子说:“这事不用担心,请您只管安心睡觉。”半夜过后,赵季和偷看三娘子的勾当,和从前的做法完全一样。天亮后,三娘子准备盘中食物,果然在盘子里装满几块烧饼。当三娘子再去拿其他东西时,赵季和乘机赶过来,拿事先做好的荞麦烧饼换了三娘子的一块,她并没有察觉。赵季和将要出发,前来进餐,他对三娘子说:“刚好我自己也有烧饼,请把你做的拿走,留着招待其他客人吧。”随即取出自己的吃了,正在吃的当口,三娘子送茶出来。赵季和说:“请老板娘尝尝我的一片烧饼。”便拣了换来的那块烧饼给她吃,三娘子才吃了一口,便趴在地上发出驴叫声,立刻变成了驴,很是健壮。赵季和便骑着它上了路,同时带走了木偶、木牛等,然而掌握不了她的法术,试着干都没有成功。

《那盆水仙花》阅读答案 第9篇

上学期我到横河村小支教。那天正在上课,突然,隔壁教室里传来了李老师愤怒的呵斥声:“你又来了,出去!出去!”很多学生也跟着喊。

嘈杂声影响了我的课堂,我连忙打开教室门,只见李老师正连拉带拽地把一个老头推出教室。老头六十来岁,满身邋遢,拖着个麻袋,傻笑着一步一顿地离去。

课后,李老师告诉我,老头子是本地的孤寡老人,脾气古怪倔强,不管你上没上课,常常旁若无人地闯入教室乱找乱动,把垃圾桶翻得一片狼藉。

正说着,我班有个学生跑来,“杨老师,快,快去,陈业被那老头打了!”

当我赶到时,陈业已被老头推倒坐在地上哭喊着:“还我……我还没喝完啊,臭老头!”原来老头盯上了他手中的饮料瓶,没等他喝完就抢去了,在他眼里,能卖的垃圾简直就是“宝”。校长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踉踉跄跄地推出了校门。

几天后,我班正在朗读课文。“嘭”的一声巨响,教室门猛地被撞开,大家吓了一跳。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反抗我来推他。

“臭老头,出去!”“臭老头,快出去!”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整个课堂一片喧哗。当老头走近我时,我出人意料地让开了道,并向学生作了个安静的手势。

“继续朗读吧,不要打扰老爷爷捡东西了!”我平静地说。犹豫间,琅琅书声又逐渐响起。我们反常的举动让老头有些发愣。他从垃圾桶里翻出了几个饮料瓶后,竟加快了脚步往外走,饮料瓶掉出了一个也不知道。我捡起来送到他手中,他疑惑地看了看我……

又过了几天,我正在上课,教室的门又突然被推开,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我们发现老头和以前都不大一样了!

我问学生:“老爷爷为什么会变了呢?”

“我知道,因为前几天老头子没有被老师推出去。”

“杨老师没骂他,还帮他捡瓶子!”陈业若有所思地说,“老头……老,老爷爷好像知道杨老师对他好!”

我说道:“老爷爷一个人孤零零的,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捡破烂不容易呀,老师有个办法可以帮帮他:大家平时把丢弃的那些废品专门放进一个袋子收集起来,送给老爷爷,谁愿意负责这件事?”

“我愿意!”“我也愿意!”……好多学生都争着说。没想到陈业也抢着举手,我把这件事交给陈业负责。

从那以后,我班无论上什么课,老头子再也没有闯进教室了。

临近期末的一天,我一进教室就看见讲台上多了一盆水仙花,我惊讶地问:“这花是哪位同学放在这里的呀?”陈业兴奋地说:“老师,花是老爷爷从菜市场买来的,他让我带到教室摆在讲台上,说是谢谢同学们,谢谢您呢!”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那节课上得特别开心。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暑假里我又被临时通知回到原单位。教师节那天,遇到了李老师,我问起老头子的事。李老师说:“他死啦。”“啊,怎么死了呢?”我很是惊愕。

“暑假里,他跳入水中救上了一个小孩,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淹死啦。听村里人说老头也不怎么会游泳。”李老师补充道,“对了,他救的小孩就是你班的陈业……”

我听着,心里酸酸的,竟有些想流泪,朦胧间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盆水仙花……

1.小说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老头,一个是杨老师(“我”),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明理由。

2.下列句子任选一句,请赏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1)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

(2)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

3.文中划线句写到杨老师帮老头捡饮料瓶,此时老头心里会想些什么?请联系语境,描写老头的心理活动

4.许多小说往往用第一人称“我”来讲故事,如《孔乙己》、《斑羚飞度》、《我的叔叔于勒》……本文也是如此,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

1.我欣赏老头。他虽然穷,但他有穷人的风骨,他有尊严,他懂得感恩。他明知不谙水性却纵身跃入水中。孩子得救了,他却牺牲了。这是多么值得尊敬的老人啊。我欣赏杨老师。面对生活中的一个弱者,杨老师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对他嗤之以鼻,恶语相加,甚至拳打脚踢。杨老师给了弱者以尊严,改变了一个人对生活仇视,这是一个何等伟大的教育者啊。(以上二选一,言之成理即可)

2.(1)“攥”字准确地写出了老人随时准备反抗的心理,正是这个捏紧拳头的动作,说明了以往老人得到的都是伤害。“攥”既是给自己造势,又是自卫心理的体现。(2)“缩”字形象地写出了老人见到曾经帮助过他的“我”时难为情的样子,这是老人懂得感恩心态的一种表现。(以上二选一,言之成理即可)

3.“怎么可能呢?其他老师都是大声嚷嚷赶我走的,他不但不赶我走,还帮我捡瓶子?”

上一篇:电大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多选下一篇:托班第二学期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