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延安》教学设计

2024-05-17

2。《回延安》教学设计(精选8篇)

2。《回延安》教学设计 第1篇

2.回延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重点字的读音,了解一些有关延安的历史和“信天游”这种艺术形式;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阅读相关文章。

过程与方法:以读代讲,通过朗读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并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包括延安的历史及作者情况,“信天游”的歌曲形式及陕北风情,通过资料的拓展,推动学生对本课的深刻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难点:“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课型、课时安排】:新课、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启发式。【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源、有关课文图片、资料 【三分钟教育】: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爱听歌、唱歌,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较远的歌曲形式,它就是主要流行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

“信天游”,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信天游”的产生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陕北地处高原,过去交通不便,这里的生产全靠驴、骡驮运,当地人把从事这种劳动的人称为“脚夫”,脚夫们长期走在寂寞的山水沟壑间,便以唱歌自娱,这就是“信天游”。随着时间的迁移,“信天游”逐渐变成陕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在陕北,随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人们可以通过“信天游”来抒发各种情感,也可以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甚至上坟哭灵时也以歌代哭。

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内容多与爱情婚姻有关。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陕北人有句俗语:“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信天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这样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以两首流行最广的“信天游”为例,请大家感受一下它的独特韵味。

二、简介作者。(指名)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省峄县。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等诗集。1945年在集体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中 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80年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间离开整整10年。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课前检查(读准字音):

1.搂(lǒu)定 白羊肚(dǔ)手巾 糜(méi)子 黍(shǔ)类 油馍(mó)气喘(chuǎn)2.解释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四、赏析课文。

1.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

2)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总体感受诗歌。

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交由学生讨论。)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理清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思路结构: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阔别10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的兴奋和喜悦(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3)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描绘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4)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描绘了延安新貌,赞美十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5)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美好的明天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五、板书设计

2.回延安

第一课时

解释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七、布置作业。

1.抄词各三遍。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好词好句。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二、总结、扩展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三、赏析诗歌。

1.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2.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3.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4.分析诗歌第二节的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亲山亲水有亲人”犹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5.分析诗歌第三节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6.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表达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7.诗歌第五节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8.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分类。

(1)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等。

(2)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

(3)表情态的有: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

(4)表颜色的有:白生生等。

四、概括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看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五、感受全诗中心。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2.回延安

(第二课时)

板书问题:

1.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2.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3.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4.分析诗歌第二节的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5.分析诗歌第三节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6.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7.诗歌第五节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8.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分类。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课文要点概要

1、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2、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3、夸张手法的运用

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夸张的写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4、修辞

5、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2)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

(3)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一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一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6.动词的运用很有特色。

诗歌第一节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这里表现诗人与延安关系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了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二、本课小结: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三、板书设计:

2.回延安

(第三课时)

板书问题:

1、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鲜明的地方色彩

3、夸张手法的运用

4、修辞

5、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6.动词的运用很有特色。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2。《回延安》教学设计 第2篇

贺敬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倾吐的浓浓亲情。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德育目标)感受浓郁的乡土亲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教学时数:两课时(导学案)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yì)县人。1945年,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了剧本《白毛女》。他的作品《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都是深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著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写作背景

1940年至1946处,贺敬之一起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诗人贺敬之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圣地延安。重新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他的心情激动不已,不禁抚今追昔,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读准字音

心窝(wō)羊羔(ɡāo)糜子(méi)油馍(mó)盏(zhǎn)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白羊肚手巾:白毛巾。羊肚就是养胃,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做“白羊肚毛巾”。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各物。 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大都爱听歌、唱歌,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较远的歌曲形式,它就是主要流行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信天游”,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在1956年写下的这首《回延安》,看看作者是怎样采用“信天游”的表现形式以诗的语言来抒写自己的情感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见(导学案)

将课文诵读两遍,结合课外所查资料,说说这首诗及“信天游”的特点。【交流点拨】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押一韵,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一般一节表达一个意思,也有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这种形式叫作“信天游”。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歌词一般以七字二二三式为基本格式,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调子自由,单纯易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叠字和衬字。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谐,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分别用三个字给每部分起个名字,并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交流点拨】第一部分:回延安。表达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忆延安。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生活,展现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母子深情。

第三部分:话延安。描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看延安。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表现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第五部分:祝延安。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作者的惜别之意。

2.自由读课文,说说每部分应读出怎样的感情。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交流点拨】第一部分:激动、跳跃;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挚、亲切;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3.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的基础上齐读全诗。4.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

【交流点拨】延安是以一位“母亲”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的。具体语句:“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等。(二)深层探究。5.第一部分用了大量的动词,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之情。而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达情意更加强烈。

6.第一部分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双手搂定宝塔山”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再次把思念之情推向高潮。“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延安比作母亲,把对延安的热爱表达出来了。“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7.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说说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交流点拨】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比”就是用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先从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物。先用“树梢”“树枝”“树根根”比喻诗人与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亲密程度,突出了诗人回到“家中”的感受。再用“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作比,表明诗人如同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也为能投身于其中而自豪。作者以人和动物类母子间的至诚至爱为喻,表达了自己对延安、对革命的热爱之情。

【小结】诗歌第一部分通过“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四、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五、拓展延伸

贺敬之用“信天游”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为我们带来了一首经典的好诗,请同学们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试着创作一段信天游。【交流点拨】要能体现信天游的句式特点。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读了诗歌的前两个部分,感受到了“信天游”自由奔放的节奏感,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后三个部分,感受作者的深厚情感。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1.朗读第三部分,说说作者是如何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的?

【交流点拨】诗人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米酒油馍木炭火”,来写亲人欢聚的场面,既亲切又真实。用夸张的手法写窑洞内外人之多。再用一个大特写的镜头“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体现出老人的特征。用人人都知道的“鸡毛信”借指抗日战争时的经历。诗人回到“家中”,见到父老乡亲,想到延安为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立下的汗马功劳,发自内心地向延安人民表示真诚的感谢。老少三辈人济济一堂,欢声笑语,真实动人的情景跃然纸上。2.第四部分的中心句是什么?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 【交流点拨】中心句是“母亲延安换新衣”。先用夸张句“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总起,表明变化之大,接着选取了一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最后归纳总结。

3.默读第五部分,说说作者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交流点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用比兴的手法,展开联想的翅膀,飞越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概括了从延安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整个中国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赞扬延安人民前仆后继,似滚滚的延河水奔腾向前的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既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现了延安人民继续为革命做出贡献的美好未来。最后再用一个夸张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再次抒发了对延安的眷恋、热爱之情。

4.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口语,请说说其特点和作用。

【交流点拨】叠字的大量运用,带有陕北口语的特色,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诗中的叠字词语,有表事物的,如“树根根”“羊羔羔”等;有表数量的,如“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有表情态的,如“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还有表颜色的,如“白生生”等。还有如“登时”“莫要”等陕北口语的入诗,都给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对诗人形象、生动地抒发热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感情起了很大的作用。

5.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好不好?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好。“回”字是全诗的诗眼,“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显得无比亲切,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而“去”“到”没有这种效果。教学板书:

《回延安》教学有感 第3篇

上课的铃声刚响, 教室里就响起了优美的音乐声。这是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那嘹亮的歌声将同学们带入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家家户户把门开, 快把亲人迎过来, 热腾腾的米酒捧给亲人喝, 知心的话儿飞出了心窝窝。”这首歌很特别, 音调悠长高亢嘹亮, 使人好像真正进入了陕北的辽阔大地, 产生无穷的遐想。

歌声大约持续了五分钟, 接着戛然而止, 但学生们的情绪好像还在持续回味, 这时老师适当点拨:这就是陕北民歌, 具有高亢嘹亮的特点, 学生就容易理解了。然后再介绍《回延安》就是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而创作的, 歌词里也有比兴手法, 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写延安人民对红军的热爱之情, 而诗歌《回延安》则是写革命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采用歌声导入新课, 用音乐激越的情感感染学生, 使学生产生共鸣, 体会诗人那种跳跃的激情, 把学生带入诗人要表达的境界。

诗画同源,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在教现代诗歌时不妨也试用一下这种诗画结合的方法。

第一段用几个形象逼真的动词“抓”“贴”, 表现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感人情景, 抒发了对延安的思念。思念的程度似乎还没有写够, 又用“梦里回延安”,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与真的回到延安相互映衬, 表达了对延安那份无尽的思念。用夸张的“双手搂定宝塔山”再次把思念之情推向高潮。为什么这么思念延安呢?后面的比喻句交代了原因:“母亲”在这里, 思想境界升华了。因为日思夜想的是“母亲”, 把对延安的热爱表达出来了。见到了“母亲”就是回到了家, “回家的感觉真好”。拟人句中的“唱”“笑”“招”尽情地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此时的诗人,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 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听完民歌后, 我让同学们看投影仪:屏幕上打出了延安的宝塔山, 学生一看便知, 并小声议论着今天该讲“回延安”了。第一部分的动作分析过后, 我打出了另一幅画, 屏幕上顿时出现头上戴着白羊肚手巾, 腰上扎着红腰带的大幅画像, 我当时就解释“白羊肚手巾”不是指自然界的毛巾, 而是延安人民的特有的装饰, 代指延安的亲人。从投影上一看就知道这是亲人相见的场面。这是第二幅画。

讲解过第二部分以后, 面临着第三部分会亲人的场面:“满窑里围的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如何理解这一场面呢?头上怎么会有脚步声呢?其实这是一个亲人相见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的场面:窑洞里很多亲人, 亲人们在说话, 在窑洞的上面正有亲人还在往这里走, 亲人相见多么热闹啊。这是我展示的第三张画面。

第四部分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延安的巨大变化, 表达了自己由衷的喜悦之情。这部分选取了最有典型性的形象, 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 表明变化之大, 看也看不过来。“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 在数量上运用叠词, 有陕北方言的特色。“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 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第五部分“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诗人用比兴的手法, 展开联想的翅膀, 飞越了较长的历史跨度, 概括了从延安宝塔山到天安门,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整个中国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 赞扬延安人民前仆后继, 似滚滚的延河水奔腾向前, 既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 也展现了延安人民继续为革命作出贡献的美好未来。最后再用一个夸张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再次抒发了对延安的眷恋、热爱之情。

通过这首诗歌的教学, 我深深地体会到画面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 歌声又让人联想无穷, 诗歌绘画音乐是相通的艺术。

马虹, 江苏连云港市海宁中学教师。

摘要:我在教学《回延安》这首诗歌时, 先以音乐来导入, 然后用延安的图片加以讲解, 整个教学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画面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 歌声又让人联想无穷, 诗歌绘画音乐是相通的艺术。

北京知青回延安过大年 第4篇

2月12日到14日,在北京知青赴延安插队45周年之际,19名当年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一起回到他们的第二故鄉,与乡亲们一起过大年。他们先后到黄龙、宜川、安塞、宝塔区等故地重游,看望乡亲,并与当地有关机构座谈,为延安未来发展献计献策。

45年前,近三万名知青从首都北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插队落户,为建设延安奉献出青春年华。现任中央党校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军就是其中的一员。刘军说,他当时年仅17岁,在宝塔区康家沟村的土窑洞一住就是6年。这次一到康家沟村,他马上就认出了自己曾经住过的窑洞。

2月12日上午,知青们参观了位于宝塔区南二十里铺的“延安知青文化展览馆”。看到当年的生活照片及实物文献,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感慨万千。

在南泥湾“延安风华北京知青林”,老知青们重新体验了一回从前一起吃大锅饭的经历;在延安文化民俗影视城,“转九曲”让老知青们又经历了一次十足的年味。

正月十五元宵节,2000余人的9支秧歌方阵在延安城百米大道汇演,老知青们与延安乡亲一起观看了精彩的秧歌表演,牡丹舞、木兰鼓、腰鼓、子长唢呐、延川新老秧歌、甘泉莲花灯等,现场气氛热烈,把这次活动推向高潮。

老知青们回到了自己曾经插过队的村子,与乡亲们一起扭陕北大秧歌,实地考察大棚温室蔬菜,与大学生村官交谈,感受陕北新农村生活。他们走进农户,吃油糕、油馍、荞面饸饹,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知青们说,记忆中的延安窑洞和土炕都已经变了模样,陕北农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老乡们也过上了幸福生活,让他们感到十分欣慰。

陕西华亚视光仪器研究所所长、西安华亚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郭永胜也是一个在延安插过队的老知青,对延安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延安的窑洞我住过,延安的小米我吃过,延安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次活动中,他代表老知青群体向杨家岭红军小学捐赠了价值十万多元的儿童视力康复训练设备,同时建立了儿童视力康复中心。

延安的发展牵动着老知青们的心。2月14日下午,在当地有关部门举办的“再回首·延安情”论坛上,老知青代表、专家学者纷纷发言,为延安发展建言献策。

离别之际,老知青与当地老百姓依依不舍,每一个人都期待着再次重逢的日子。

2。《回延安》教学设计 第5篇

1、说教材

《回延安》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因此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使学生由对信天游的感受走入课文。在课文分析的过程中,对延安的历史以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要详细介绍,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主题。

2、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语文从整体上看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识拼音;有些同学古诗会背但不会写,或写不正确;至于改病句做过练过考过再考还是做不正确。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学生在做相关内容的选择题时错误率高。

(2)、阅读能力不强

阅读短文,许多学生不能从文中提取正确信息,学生的语言的概括能力不强,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至于赏析句子,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教给的方法进行答题。

(3)、作文水平不高

从作文批改的情况来看,较多学生作文的字数不足,文章的段落少,语句不够通顺,中心不明确,有的同学作文只是从阅读短文中抄些内容,甚至个别同学一个字也不写,写作态度极差。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作为教者要强化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教学,使本年级的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改变态度,关爱学生。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情感的交流是我们工作的突破口,用情感到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我们的策略是:扶特---促中---培优,通过个别辅导和分散培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扶特培优,具体做好四个字:细,从细节、小事入手。盯,盯紧特殊学生,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帮,建立帮扶制度,建立课后辅导机制。活,开展竞赛,开展活动。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优秀生和特殊生,也要关注中等生和下等生,努力提高整体成绩。

3、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5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

用一首陕北民歌引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新课的讲授。

【讲授】作者作品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省峄县。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等诗集。

1945年在集体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中

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新课鉴赏

一、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阔别10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的兴奋和喜悦

二、忆延安,圣地养育我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三、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描绘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四、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描绘了延安新貌,赞美十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五、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美好的明天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

【课文要点概要】

1、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2、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3、夸张手法的运用

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夸张的写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4、修辞

【练习】知识巩固

(一)下面句子中说法正确的只有一项请选择。

A.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西的一种民歌。

B.贺敬之是一个严谨创作的诗人,(回延安)是他的饱满的政治热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怀念之情的优秀诗篇。

C.“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这一节诗句只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按下边的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1.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

2.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

3.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

4.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

【作业】知识延展

一、背诵全诗。

回延安教学设计 第6篇

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教学步骤:

听录音朗读

要求,注意听,把还有不懂读的字圈点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

预设字词

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心窝 搂定 白羊肚手巾 羊羔羔

糜子 油馍 气喘 一盏

教师导语: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 感情变化。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感激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 喜悦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 赞颂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 热爱

教师导语: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请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引导)

根据“从(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教师举例——如题目中的“回”,“回”意味着重先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

又如:开头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又如第一部分: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2、诗中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小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达效果。

根据从 诗句中的可知,采用(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教师举例——如: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比兴 如:第二部分中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预设引导——排比 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预设引导——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给延安人民的财富。

知识点学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四、拓展探究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延安人民的什么特点?

(热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2、在那个年月,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辈的革命者们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下,延安人民经过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断的好起来,那么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五、小结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朗读这首诗结束教学。

六、作业:

1、课后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回延安教学设计2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诵读。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全诗

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

参照教学设计(A)。

2、学生初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要求学生说说: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教师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明确: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对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适当多加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生再读全诗,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问题组合一:

(1)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体会: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2、问题组合二: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2)请选用其他意义相近的动词来替换你所标画的动词,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内容,思考:诗人写过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图?

(4)自读第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部分内容想像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5)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

(6)女生齐读第四部分,然后从中选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7)男生齐读第五部分,然后画出表明延安的历史功绩或者影响的词语或句子。

(8)回答:诗中写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徒着咱英雄几辈辈人这两句话如何理解?

3、问题组合三:

(1)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请大胆谈谈你的看法。

四、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入新课时的学习

二、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诗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然后教师引导评判朗读在感情表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背景的把握,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增强朗读的情感表达力。

3、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要求尽量读出感情。

4、听朗读带,比较自己与朗读带中的朗读在感情方面的表达差距。

有关朗读的指导请参照教学设计(A)。

5、指名学生朗读全诗,或者学生齐读全诗。

学生朗读后,教师注意及时准确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劣,进一步把握朗读的要点。

三、体会诗歌中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1、学生默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确:主要有比兴和夸张。特别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为诗歌增色不少。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体会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

四、学习迁移

1、课前布置: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学生讲述与延安有关的故事或介绍有关延安的资料。

回延安教学设计 第7篇

信天游,陕北民歌。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一、导入(2)

题目透露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二、初读感知(4分)

Zhǎndēngshíméizǐyóumó nǎopàn yǎnkuàng

盏 登时 糜子 油馍 脑畔 眼眶

三、精读感悟(14分)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第一层:激动、跳跃(到延安)无法控制内心的激动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对母亲延安的眷念 夙愿已偿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重回延安,与亲人相见的兴奋和喜悦。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第二层:深厚(忆延安)写延安热火朝天的生产运动,而诗人倍感自豪。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忆延安: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忆延安: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第三层:真挚、亲切(话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描绘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深厚的情谊。赞美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比喻、夸张)滔滔不绝的热烈场面,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第四层:热情、明快(看延安)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红;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第四层:热情、明快(看延安)描绘了延安新貌,赞美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第五层:激越、昂扬(颂延安)第五层:激越、昂扬(颂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美好的明天。

作者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把诗歌的内容表现得形象、生动。全诗紧扣“回”字,写回延安的过程;以此为线索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之情。

四、课堂检测(10分)(中考链接)

1、第三部分赞美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难点)

答:环境烘托写延安人的热情好客;选取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写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运用夸张、比喻,“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五、拓展延伸(4分)(作业)

2、诗歌分为几部分?侧重点各是什么?(重点)

再回延安 第8篇

几十年了, 再回延安看看, 一直是我的梦想。由于种种原因一拖再拖, 今天终于如愿以偿, 有了跟团去延安的机会, 那里不仅仅是革命的圣地, 有光辉的历史, 有雄伟的身影, 有老区人民淳朴的风土人情和崇高的精神风范, 那里还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扬延安精神的足迹。那里还是我生活了几年的地方, 有两位善良可敬的老人, 在我举目无亲, 患病期间, 轮流陪伴我, 使我度过了病痛的难眠之夜。他们的淳朴善良使我终生难忘, 同时也是老区人民的写照。好想借此机会去看看他们, 也好了却我多年的心愿, 再去吃一碗香喷喷的小米稀饭、洋芋叉叉, 听一听淳朴的陕北乡音。

早上5:30, 我们一行终于踏上了再回延安的旅途。我们的旅游线路是陕西黄陵——壶口——最后到达延安。

一路上大家又说又笑, 所有的疲惫都已经抛之九霄云外, 人人都褪掉了上班期间严谨、压抑的面具, 还原了真实的自己, 在车上畅所欲言, 那种放飞的高兴劲溢于言表。后来由我们主任提议, 大家开始了你一曲我一曲的车上演唱会, 医院会计的一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下将我们带到了延安, 仿佛闻到了香喷喷的小米饭味, 听到了久违的陕北乡音。

宽敞平坦的高速路取代了蜿蜒的盘山路, 没了往日的惊心动魄, 也少了颠簸难耐之苦。

黄陵位于陕西省黄陵桥山之巅, 北距延安162公里处。9点多钟, 我们已顺利到达黄陵, 只因老天不作美, 半路上开始下的小雨此时已变成中雨, 但始终都没能减弱大家的兴奋之情, 个个都撑起了伞, 跟着导游参观了海内外炎黄子孙谒陵祭祖的民族圣地, 古墓葬第一号, 世称”天下第一陵“——黄陵。

黄帝, 姓公孙, 名轩辕, 奠基华夏的人文始祖。黄帝陵, 青山掩映, 碧水粼粼, 古柏森森。入口广场, 古朴浓厚的轩辕桥, 倒映青山的印池水, 气势高拔的龙尾道, 雄伟壮观的轩辕殿, 处处展现黄帝陵的宏伟庄严。

参观完黄帝陵, 用餐后继续北上, 下一站是陕西延安宜川黄河壶口瀑布。

黄河壶口瀑布位于伊川县城53公里, 距延安市125公里处的秦晋峡谷黄河河床中, 为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因气势雄浑而名誉天下。黄河两岸石壁峭立, 河口狭如壶口, 故名壶口瀑布。

听到黄河, 不由自主想起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 今天要身临其境黄河的壮观气势, 不由的使我们既兴奋又紧张。

两点钟, 我们到达黄河壶口, 此时雨下的更大了, 但停车场上却车水马龙, 游人络绎不绝。下车前导游一再叮嘱大家, 听到突发涨水的通知, 一定要及时返回车上, 注意安全。

一下车, 大家冒雨前往, 此时河床上参观的人熙熙攘攘。看到滚滚黄河之水壮丽奇观, 磅礴气势, 禁不住想起了那首《黄河大合唱》,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这首威武雄壮的歌曲, 这奔腾汹涌的气势, 不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吗?真是太美了, 我震撼了。这就是人们称赞的“母亲河”——黄河。

在雨中, 大家也不停地摆着各种姿势拍照留念, 但因时间关系, 大家都没尽兴, 又匆匆上路了。

下一站, 也是我们梦想中的革命圣地——延安。

车行驶在包茂高速上, 穿山而过, 经过一个又一个隧道, 使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二十年前去一趟延安, 要辗转三次倒车, 在盘山路上翻肠倒胃颠簸二十几个小时方可到达, 那才叫受罪。看到高速公路建设犹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令人感叹。

一百多公里的路程, 仅用了两个多小时, 在晚上18:30, 就到达了我们梦想中的延安。

此时雨已经停了, 大家顾不上旅途的劳累, 不约而同的聚集一起去欣赏延安市的夜景, 随便想尝尝延安的烤羊蹄, 我义不容辞当起了大家的向导。

当走到延河大桥上, 看到亮化后的延河大桥, 巍巍宝塔山, 光辉灿烂, 更让我吃惊的是过去的二道街已经荡然无存, 路两边低矮的房屋已被眼前一座座高大的楼房所代替, 同时也少了小贩们嘈杂的叫卖声, 取而代之的是一间间开门营业的店铺, 干净整洁。个大味甜的延安红枣被加工成各种袋装食品, 在店铺里摆的琳琅满目。宽敞的路面上走着兴高采烈放学而归的学生, 走着幸福的一家三口, 走着相互搀扶, 踏着月色散步的老人……

真有失众望, 我找不到过去延安的影子了, 只好让大家自己去品尝延安的烤羊蹄, 我也借此找找那两位善良的老人。问了几家店铺的老板, 终因城市规划等原因, 先后拆迁, 无法找到两位老人确切的住址, 只得扫兴而归, 想以后再抽时间专程来寻找他们, 于是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两位老人健康长寿。

第二天清早, 没到预定时间, 大家已整装待发, 集合完毕, 出发去延安的标志性建筑——宝塔山。

虽已七月, 天已放晴, 但还是有些寒意, 可能是我们没适应大山里面的气候, 有些人已将所能加的衣服都加上了, 兴高采烈地开始了为期一天的红色旅游。

车刚上路, 导游就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解了延安的概况。延安有三座山, 即凤凰山 (也是毛泽东、党中央在延安的第一个住址) , 清凉山, 还有就是宝塔山。宝塔山高1350米, 又名摘星楼, 后又改名望寇台、嘉岭山, 最后又改名为今天的宝塔山。两河即延河、南川河。延河大桥就是过去的宝塔桥, 也叫嘉岭桥, 听说是解放后周恩来总理来看望老区人民, 看到当时人们出行不方便, 特地拨款修建的, 后来改名为延河大桥。

登上宝塔山, 可将整个延安尽收眼底, 蓝蓝的天, 白白的云, 绿绿的山, 真是太美了。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 一座座山叠峦起伏, 整个延安市被青山所环绕, 缓缓的延河水将延安市一分为二。

宝塔山下, 一位身穿红肚兜、头戴白毛巾的老人, 唱着嘹亮的陕北民歌, 声音回荡在山水之间, 有人禁不住立足观看, 赞不绝口。蓝天、白云、红肚兜、白毛巾搭配在一起, 形成了宝塔山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穿红军服拍照的亭子旁围了好多游客, 都在尝试穿红军服的感觉, 也想借此拍照留念。在这神圣的地方, 穿上仰慕已久的红军服, 更显得意义重大。

因时间有限, 我们不能停留太久, 就匆匆下山了, 路上随处可见游客手拿腰鼓或刻的纪念币, 想必是买给孩子或者亲朋好友的, 以作纪念。

杨家岭即是过去的武家坡, 是党中央、毛泽东在延安的第二个住址;枣园、王家坪依次是党中央、毛泽东在延安的第三、第四个住址;还有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 (又称飞机楼) ……

每到一个地方, 都让我们感慨万千, 同时也让我们对中国现代革命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这块平凡的黄土地上, 从1935年到1948年,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跟着讲解员, 我们逐个参观了杨家岭、枣园, 参观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人的故居和中央办公地址, 看到了真实的历史遗址。以前只能在书本里、影视中了解的一些肤浅的东西, 现在展现在眼前, 使我们肃然起敬, 更加感觉到这块红色区域的伟大。

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狭小、阴暗、条件简陋的窑洞里,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也就在这小小的油灯下, 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 指挥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就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的延安精神也在此发扬光大。红米饭、南瓜汤吸引了多少有志青年从这里走向革命的道路, 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也在这里得到永远传承。

延安, 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 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赢得抗战胜利, 进而取得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出发点。延安革命纪念馆所展示的一幕幕就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革命的成长过程, 懂得今天好日子的来之不易, 使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参观完所有景点, 导游带我们观看了一场真枪实弹的”延安保卫战“。虽然门票有点贵, 在一番讨价还价后, 还是满足了我们迫于了解历史战场的那种渴望。真枪实弹, 实景表演, 真实再现1947年保卫延安的史诗画卷;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 热情如水的拥军秧歌, 高亢嘹亮的陕北民歌, 组成了一场扣人心弦的艺术盛宴。

上一篇:关于成立绩优产品工作小组的通知下一篇:骨科副高职称考试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