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党群干群关系

2024-06-08

营造和谐党群干群关系(精选6篇)

营造和谐党群干群关系 第1篇

如何构建新时期的党群干群和谐关系

摘 要:党群、干群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是否稳定,同时也影响到社会是否稳定和谐、是否健康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从总体上讲是健康和谐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影响到我党政治优势的发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党员干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认识和积极化解这些不和谐因素,采取有效方法,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对于我们从容应对挑战,增强执政本领,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和谐;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46-02

如何正确分析和把握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之间所存在的具体问题,探讨并研究在新时期如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对策与方法,加强和巩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构建新时期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我们党虽然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力度,还在其教育、引导方面也增加了许多内容,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认识程度上、对党的领导干部的观念、行为等理解上还存在着很多的看法,群众的思想、观念及某些想法和党的意图有时不能达到有机的统一。也正是因为党群、干群之间在思想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观念问题,于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就出现了部分干部“不知道群众在想些什么”,群众也“不知道干部在做些什么,干部感叹“现在的群众越来越不听话了”,群众道怨“现在的干部越来越不像话了”等现象。

在新形势下,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的。如何构建新时期的党群干群和谐关系,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并发展好其根本利益,是新时期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所面临的新问题。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不和谐因素的存在绝不是因为我党的基本路线、纲领、理论有问题,也不是因为政策方针出了问题,而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有些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方法不到位、工作作风不严格、生活作风不严谨等,忘记了我党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血肉相关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沟通、疏通不及时,利益照顾不周全等。分析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首先,感情逐渐疏远,思想存在隔阂。一是群众的思想观念和党的意图、领导干部的工作指导思想之间还很难达到有机统一;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之间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分歧和差距。二是领导干部在政治资源、社会交往和经济收入上与普通群众距离拉开了,普通百姓与领导干部缺乏感情上的沟通和认同,因此,干群之间的感情也就渐渐地疏远了。

其次,对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不适应,是造成新时期党群、干群之间矛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少数基层党组织不能根据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变化,及时地转变党领导群众的方式以及做群众工作的方法。群众工作的领导体制、工作方法和考评机制都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等,这都影响了干群关系。

第三,基层组织无所作为或难以作为。新时期,党群、干群矛盾大多都集中在基层。其主要原因是基层组织直接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党的基层组织去落实、实施,很多政策在落实、实施过程中多少都会产生一些矛盾。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基层组织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管理职能也在逐步淡化,而服务群众的职能却日益增多,这种“有职无权”的状况,不仅降低了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也使他们时而感到“有心无力”,造成缺位、失位,再加上少数领导干部不体贴,关心民情民生宗旨意识淡化,不关心群众的疾苦等不作为行为,造成有些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产生了危机感。

第四,社会思想道德教育问题。虽然党群、干群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干部,但作为矛盾的另一方人民群众,长期受到一些负面的影响,部分人民群众素质较低,整体利益、大局观念不强,法制意识淡薄,国家观念、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作风、自私自利观念严重等。这也是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和矛盾增多的重要原因。

第五,不畅通的群众诉求渠道。不力的解决诉求的机制,“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工作机制的缺乏,随意性的解决问题等。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现象,或是依靠权威新闻媒体曝光才能得以解决,或要经过领导的层层批示才能得以解决等等。所有这些不正常的现象,都反映了我们的不畅通的群众诉求渠道。

我国社会现实中客观地存在着一对就是干群关系。干群这对基本关系的和谐与否,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尤为重要。新的历史时期在处理干群关系、解决干群矛盾时,决不能忽视几个原则。这些原则既是历史经验的概括总结,也是新时期解决干群矛盾的必然要求。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领导同群众之间发生了矛盾,领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矛盾的主要责任也在于领导。”在新时期干群矛盾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原因也很复杂,但矛盾的焦点在具体的干部身上。既然领导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主要方面在于领导。因此,我们的着力点就应该放在加大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力度上。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领导干部自身的问题引起的干群利益矛盾比较突出,有的干部认为手中的权力就是为追求个人利益服务的,忘记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服务宗旨;有的干部不深入群众,不切实际,高高在上,趾高气扬,弄虚作假,大大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其应有理解和信任;有的干部提携亲信,假公济私,贪污腐败,拉帮结伙,导致群众不满;有的干部科学管理能力不强,工作方式简单生硬、粗暴无理,法治观念淡薄,在日常实际工作中群众的感情常常受到伤害。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七一”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一再强调,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拜人民为师,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的疾苦。一个“拜”字,一个“真”字,为改善干群关系指明了方向。浏览各地方的党建网,不难发现无论哪里其实都很重视干群关系,也有很多的政策或制度去为改善干群关系而努力,那为什么还是收效甚微呢?关键还是这个“真”字,往往有些干部只把慰问群众、走访群众当成是工作,要么逢年过节送点慰问品,要么有什么活动了就去看看走走过场,一年里能走进群众家里,听听群众心声的干部少之又少。如果每名干部都能把群众当亲人,付出一颗真心、付出一片真情,不怕麻烦、不怕辛苦,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办,那又何来干群关系紧张之说呢?可喜的是我们的领导人,我们的政府一直对群众工作非常重视,胡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要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今年,各地也纷纷成立了群众工作部,不仅体现了群众工作在党委工作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也为群众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职能保障。群众工作宜疏不宜堵,群众工作部的成立不仅有利于为群众解决难题,疏导群众情绪,更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有效解决当前干群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新时期和谐密切的干群关系,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树立民本思想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前提条件。温家宝总理曾说过,“我们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让我们坐在台上。”所以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民本思想,时刻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民群众来开展,只有这样,我们的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第二,强化公仆意识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基本要求。公仆意识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然而有的领导干部主仆意识错位,把为人民服务变成了“被人民服务”,甚至演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导致权力的扩张和腐败的滋生。因此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公仆身份,要站起来当伞,为人民群众遮风挡雨;俯下身做牛,为人民群众鞠躬尽瘁,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第三,深入体察民情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目前我们大多数在岗的干部基本上都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险恶的环境和生与死的考验,很难体会到军民相濡以沫、血肉相连的真切感受。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学习、面对面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做到能吃群众饭、会说群众话、善办群众事,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需。”第四,维护群众利益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核心问题。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都是将解决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无论形势和情况怎么变,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观念不能变。只有时时处处关注民生,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取信于民,才会使群众自发地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第五,加强教育引导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有力途径。由于群众的意见往往是有差异、分散的,对我们的主张不理解,甚至抵触和反对。这就需要我们针对群众的思想实际,采取走访座谈、个别沟通、来信来访、慰问帮扶、谈话宣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使广大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改革、作出贡献。第六,畅通信访渠道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重要保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让群众话有地方说、意见有地方表达、利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维护,因此要高度重视信访工作。

总之,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关键要完善制度建设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只有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才能充分发挥共产党人应有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正确认识党群干群和谐建设是实现全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需要,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构建新时期党群干群的和谐关系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力量源泉。

营造和谐党群干群关系 第2篇

2010-04-03 湖北公务员网 【字体: 】

一、背景链接

2010年3月22日,河南X县一农民魏某找乡长蒋某反映问题时,拿起办公桌上一水杯欲喝水,被蒋某喝止。两人发生口角后出现肢体冲突,随后,蒋某喊来警察。魏某被拘留7日。据了解,事前该村民土地被非法征用,补偿三年未兑现,去找乡长反映此事。村民与乡长发生冲突而被拘留一事,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网民的关注。此间媒体又登出乡长蒋某“原计划把魏克兴关个三四天”、“事件被曝光后自己变得骑虎难下”等雷人之语,进一步招来板砖无数。

对此事X县县委高度重视,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经调查,蒋某在接待群众过程中,工作方法简单,群众观念谈薄,处理问题草率,且有干预司法警务行为。3月28日,X县县委做出决定,免去蒋某乡长职务,并做出深刻检查;责成X县公安局免去城郊乡派出所张某所长职务。

群众本着对政府信任,到乡政府找乡长反映问题,本意不是寻衅滋事打架的。作为一乡之长,不仅没有认真接待来访群众,倾听百姓呼声,而是失去诚意,一错再错,以致与人发生肢体冲突,上演了一场“茶杯门”事件,令人对于其素质产生怀疑;此事在网上传播甚广,令广大网民对当今打造和谐干群关系的迫切性产生越来越高的呼声。

二、背影深层次原因分析

《党章》规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接待群众上访是政府官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即使群众出现一些过激言行,作为政府官员应该多多理解和包容,而不是动辄动用警察等公权力加以干预,甚至打击报复群众。

分析必乡长蒋某的行为,至少存在以下几点失误:

一、脱离群众:群众有知情权和上访权。找乡长反映情况理应认真接待或安排专人接待,而该乡长见到群众时,表现出不够耐烦,当看到老农准备动用其茶杯喝水时,不是耐心做好解释和劝导,而是始终拒绝。

二、与人争执:即使老农动用了乡长的茶杯喝了水,乡长也不应该与老农发生争执和过激行为,也不至于发生肢体冲突,把事态扩大。

三、打击报复:乡长的举动无疑存在利用警察的公权力打击报复群众的嫌疑。

这位乡长的雷官雷语要批判,但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其背后的农村基层利益博弈以及天平的失衡。如今农村的主要矛盾不再是税费征收,大多数纠纷是因土地问题引发,尤其对于城中村和城郊村,由于利益巨大且空白点较多,征地和拆迁问题更是凸显。在这种城市化进程中,最基层的官、商、民被推到了时代浪潮以及矛盾的第一线,他们之间交叉式的利益博弈日显激烈。而转型期的中国,一些地方的基层权力也有待整顿,导致了游戏规则的失范和博弈的不公。具体表现为权力刁蛮——为了政绩或形形色色的“干股”,一些基层官员成为违法征地、野蛮拆迁的急先锋;资本通吃——各路商人以糖衣炮弹攻下基层官员,再假借公权之虎威,或建厂或炒地皮或盖楼,胡萝卜加大棒侵占村民利益;黑恶势力嚣张——权力的异化、几何倍增的利益,催生了农村基层的黑恶势力,他们或倚公权之威,或搭资本之车,横行乡里,欺行霸市。

与一些“更高级”的贪污受贿等相比,这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利益侵占和蚕食更加直观,也就更容易激起县乡基层民众的不满,触发农村社会的官民矛盾。而与此同时,利益诉求、申诉的表达渠道不畅甚至堵塞,使得一些农村地区的矛盾愈发积累。权力的滥用使基层群众告状无门、有冤难伸,在一些基层官员观念里,“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等同于把矛盾“堵塞”、“隐瞒”在基层,从而让矛盾遭到挤压和发酵。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打破,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在农村地区存在,农村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干群之间,也积累了一些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都成为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隐患和阻碍,不可不察,不可不纠。

三、打造和谐干群关系

多发的群体事件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形象,给地方经济发展增添了不稳定因素,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不和谐音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大多与紧张的干群关系有关。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和谐干群关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民本意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强化党员干部的民本意识是打造和谐干群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放大自我,对人民群众根本地位认识不到位是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孟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足见人民群众地位的重要。在民众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的今天,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打造和谐干群关系,这就更需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一切工作要围绕人民群众来开展。民本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员干部开展工作的思想基础。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化民本意识,推动干群关系和谐发展。

2.强化责任意识。民心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把维护群众的利益当作自己的责任,在工作中就不会失误、失职、渎职,才不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财产造成了损失。强化责任意识,就是要树立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党员干部必须在思想上强化责任意识,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工作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牢固树立履责应该、尽责光荣、失责可耻的思想,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敢于直面困难,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积极化解各种复杂矛盾,做到事不避难,敢于担当,扎实推动工作。3.保持学习意识。干群关系是个大课堂,群众才是高明的老师。党员干部只有深入群众,虚心向民众学习,倾听民众的呼声,才能体察民情,做出的决策才能合乎民意。当前,少数党员干部高高在上,脱离人民群众,政策和决策违背民意,是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是深入基层、虚心向群众学习,还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这是衡量领导干部群众观是否端正的试金石,也是体现一个政党是否先进的鲜明标志。发展要依靠群众,就是要承认并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现实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认为群众素质低,自己见多识广,自恃高明,好为人师,漠视群众意见,擅自决策。这样的政策和决策必然偏离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必然与民意想背离,必须在实践中改正。党员干部要熟悉民情民意就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就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就要走上田间地头,下到社区民居,调查情况,听取民声,研究实际,破解难题,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树立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根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化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真正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落到实处是打造和谐干群关系的根本。当前,部分党员干部群众观淡漠、主仆错位,缺乏服务意识,对群众安危冷暖重视不够,甚至以权谋私。这是干群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营造和谐党群干群关系 第3篇

众所周知, 党会明确指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党。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 如果存在腐败行为, 那么, 将会使得党和政府的形象一落千丈, 而且还一定程度上对群众自身利益造成伤害, 更有严重者会引起各种社会矛盾的发生, 这无疑给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造成了阻碍。所以, 我们应加强党的建设, 促进党风建设步伐, 制定一系列的措施, 将各种腐败行为抵制在萌芽之中, 不断提升自身的拒腐防变以及抵制风险的能力。唯有如此, 良好的党风才可形成, 从而对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提供重要的保障。

1. 党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1.1 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与组织者,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 还需要广大的人民群众共同协作完成。所以, 唯有人民群众予以一定的支持及参与, 全面发挥创造性与积极性, 我国的改革与建设步伐方可得到进一步加快;唯有人民群众给予必要的依赖与拥护, 党的领导地位方可得到巩固与加强。唯有人民群众一心向着党, 党就会充满巨大地能量, 表现出生机勃勃, 进而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所以, 我们应避免以下几种情况的发生:首先, 不按党的指示办事;其次, 不顾家庭美德, 在外沾花惹草;最后, 班子缺乏原则性, 腐败现象严重。唯有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 树立廉洁自律的用人导向, 抵制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树立起良好的实效意识、纪律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制度意识, 方可保证党风建设各项目标的顺利实施。

1.2 加强党风建设的必要性

应积极树立起党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不断推动良好的党风建设步伐;所谓的党风实质上是党的性质、宗旨以及纲领的简称, 其在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属于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党风建设过程中, 主要任务目标就是紧抓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方面的工作。唯有紧抓这一问题, 才能够抓住关键点。要想将党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地解决, 就必须以政治、党性战略为核心, 充分学习和实践“八个反对, 八个坚持”, 一起研究、部署和考核党风建设、经济工作及各项业务, 并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党风建设, 应切实做到“四个坚持, 四个反对”, 也就是坚持按照标准接待, 热情的服务, 不说脏话, 有礼貌, 树立新形象, 反对违规消费, 浪费现象的发生;二, 坚持锐意进取, 积极争取外援, 加快永善发展, 不得存在不劳而获、坐收渔利行为。三, 坚持团结合作, 对于社会上的主流动向应时刻把握, 加快和谐稳定发展, 塑造好的形象, 不得有不主动承担风险责任、夸大其词的行为;四, 坚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办实事, 讲真话, 求实效, 要心系基层、心系群众、心系发展, 反对坐而论道, 盲目指挥和评比。

1.3 紧密联系群众的紧迫性

实际中, 唯有时刻关注民生、为群众良好的服务, 我们的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才会不断拉近。和群众联系的密不密切, 完全在于是否将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时刻的挂在心上, 是否对群众疾苦予以了必要的关心, 是否是一切为了群众, 有没有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就要求所有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实际工作中, 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将暖民心、顺民心、安民心、贴民心全面贯彻到实际工作过程中, 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提供所需。

2. 加强党风建设, 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2.1 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建立思想道德防线

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 人的言行受纪律约束, 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其树立正确的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首先, 应针对党员干部, 及时的获悉他们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以及领导作风问题, 开展相应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以确保党员干部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确, 从而树立起坚实的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其次, 强化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学习力度, 切实做到自省、自励、慎权、慎独, 一切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另外, 对党员干部的生活圈、交际圈、娱乐圈进行必要的监督, 如发现倾向性等问题, 应及时告知, 并制定有效方法, 将问题全面解决。再有, 加强正面典型示范作用;积极开展先进的事迹活动, 组织党员干部观看诸如《廉政中国》等诸多宣教片, 通过先进的典型事例感染和激励全体党员干部。时刻发现和培养身边的廉政典型, 积极开展如“评选身边的清正廉洁好干部”这样的活动, 以用身边人和身边事对党员干部进行良好教育, 使其清正廉明。

2.2 构建完善的反腐长效机制

当前, 中央为了遏制腐败势头的蔓延, 明确提出加大反腐倡廉力度, 先后查处了党和国家高级领导干部胡长清、陈良宇等腐败案件, 充分显示了严惩腐败现象的坚定决心。除了这些众所周知的案例外, 还有很多我们知晓的腐败案例。诸如, 安徽省原副省长何闽旭就因受贿案被公开机关逮捕, 由山东省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从检察机关那里得知, 从1991年到2006年的五月份, 何闽旭用职权之便, 借干部职务晋升、城建拆迁、工程承揽等之机, 私自收受他人所赠财物, 共揽得钱财达到八百多万元, 涉及二十七个单位和个人。再如, 云南省普洱市原副市长罗德忠以分管矿产的职务之便, 收受煤老板一百三十万财物。

从上述案例中看出, 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刻不容缓, 应积极构建完善、切实可行的反腐长效机制, 严格执行《实施纲要》, 从源头上抵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将制度具有的“防火墙”作用全面的发挥。一方面, 要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 进行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询问和质询等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机整合;另一方面, 根据党纪政纪条规实施自查自纠, 查找现有制度与机制中存在的弊端, 并予以相应的整改;最后, 应结合新情况与新问题, 构建新的切实可行的制度与机制。

2.3 将干部的从政行为予以规范, 保证权力的合理行使

在监督和制约权力运行时, 应紧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两方面。首先, 严抓行政审批权;遵循“能减则减”的原则, 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项目;凡是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 应根据相关纪律法规予以规范。其次, 在干部选任权这一块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干部人事制度,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干部政绩考察评判制度, 编制相应的干部选拔制度如民主推荐、竞争上岗。另外, 有效监管物资分配权;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充分利用法律和制度手段, 及时有效的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在资源分配中的行为, 这样, 就可以大大避免部分党员干部滥用权力现象的发生。

2.4 加强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

最近几年, 在党中央与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 各级党委与政府部门全面贯彻了中央反腐倡廉的部署。及时查处了对群众切身利益危害极大的案件, 获得了较高的社会效果。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加强党风建设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十分有利, 理顺了人民群众的情绪, 将社会不和谐因素全面清除, 这对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进一步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 加强党风建设, 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应将其纳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中, 放眼未来, 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 抵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用反腐败所取得的成果取信于民, 用党风建设的实际成效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汪东平.全市党风建设工作座谈会召开[N].九江日报, 2010年.

[2]林起煌, 黄惠元.加强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推动全市党风建设取得新成效[N].三明日报, 2009年.

[3]陈锟.切实把党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N].贵州日报, 2011年.

[4]孟连.创新群众工作维护和谐稳定报告会举行[J].今日民族, 2011年04期.

[5]时绮.践行“一线工作法”构建和谐企业党群干群关系[J].求实, 2011年S1期.

[6]薛延辉.对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11年21期.

营造和谐党群干群关系 第4篇

一、当前党群干群关系矛盾的特点

从信访部门的资料显示,从信访反映的内容来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诉求类占68%,反映建议类占11%,检举揭发类占11%,申诉类占7%,其它占3%。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矛盾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权益性。发生的问题和矛盾大多与群众切身经济利益紧密相关。从信访局接待的来访、受理的纠纷情况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映水电站、煤硐、矿场的建设、开采引发的矛盾纠纷;二是征地补偿、折迁安置问题;三是村务不公开问题;四是困难群众要求救济或享受低保;五是环境污染问题;六是认为执法不公和要求法院强制执行判决问题;七是各类民事纠纷。而这些问题都与群众利益相关,且基本上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去体现。要调整现时期的干群关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工作作风问题,而应从调整政府与群众利益的矛盾上解决。

2、群体性。在常见的矛盾纠纷中,往往是利益一致,要求相似的群体性纠纷。如拆迁安置、征地补偿等关系到较大部分人切身利益的事情。这些矛盾纠纷处理不好,调解难度增大,对社会稳定危害也更大。

3、抗衡性。不少上访者认为找别人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甚至出现冲击党政机关等违法犯罪行为,意在把矛盾推向社会,扩大事态,以引起上层关注。在上访失败的情况下,农民往往转向直接抵抗,有时甚至发生群体性暴力抗法等恶性事件。

4、组织性。上访农民为了上访成功,在一些大规模的征地案中,农民还会聘请一些律师参与,使上访农民具有较高法律知识、政策水平。政府有关部门在处理这些事件的时候,如果不具备相当高的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就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

二、当前潼南党群干群关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基层组织职能转变与农民群众现实要求之间的矛盾。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党的方针政策要靠基层组织去落实,许多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产生矛盾。随着镇党委、政府对群众管理职能的逐步淡化以及服务群众职能的凸现,一些党员干部一时难以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而且农民群众也十分需要一个能在信息、技术、资金等多方面提供多方位服务的党委、政府。但是部分干部却对新体制不够适应,服务本领满足不了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在相对职权消失的情况下,镇承担的工作任务并未减少,甚至压力更大,镇党委、政府的“有事无权”,不仅削弱了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能动性,也往往在服务群众中感到“有心无力”,造成缺位失位。

2、群众诉求与沟通机制的矛盾。近年来,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平等要求明显增强,对自身利益和社会事务表现出了较强的关切,由此产生了包括利益诉求、民主诉求等在内的多种诉求,而且表达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些诉求,都需要通过畅通的干群沟通渠道来表达。但目前就潼南而言,干群沟通机制还不够完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由于沟通不畅,群众的呼声不能及时反映到干部耳中,干部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时常容易产生偏颇;当群众对有些政策不理解时,往往又得不到正确解答,导致干群间隔阂加重,误解加深。当群众的诉求在规范的、合法的渠道长期得不到畅通有效的表达时,就有可能选择非规范、不合法的渠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形成对抗。

3、少数干部腐败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之间的矛盾。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最大受害者是人民群众,它是以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的。比如:涉及千家万户的教育乱收费;医生收红包,开单提成,药价虚高;个别党政干部的索贿受贿,吃拿卡要等等,都会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虽然不正之风和腐败只是极少数现象,但却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加了一部分人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和怨恨。

4、利益需求与分配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群众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利益需求与分配的矛盾是干群关系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在农村,干部在土地承包、山林管护、开矿建厂、经商办企业等方面占据有利条件,致富的天平向干部倾斜。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由于身份、地位和行业的差别,收人差距也十分明显,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和部门,凭借国家特许政策和对公共资源的占有,其干部职工享受比一般行业高出数倍的收入和福利待遇。这种差距导致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心理失衡,往往把不满情绪指向党和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

三、原因分析

1、少数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少数基层组织不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不能公开、公正、公平处理村务,不能为群众办好事、实事,造成基层组织号召力和凝聚力弱化。个别村两委班子因家族、派性问题闹不团结,既影响工作,又涣散民心,影响党的基层组织形象。另外,基层组织对村民教育乏力,不善于向农民群众讲道理,对农民群众的一些错误观点、错误思想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使少数农民群众对党、对集体、对改革认识上有误区,思想上有障碍。

2、部分基层干部素质偏低。一些干部素养、思想境界、知识水平、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与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不相适应。在处理村务和事务时,运用强制式的办法,不向群众作解释、讲道理,当部分农民群众不满干部做法时,不是发挥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而是采用出口訓人等简单粗暴的办法,与农民民主意识日益增强形成了尖锐矛盾。

3、群众思想失范和行为失当。农民在经济上相对独立,对集体依赖减少,国家集体观念淡薄,思想上淡化了干部的作用,行动上不配合、不支持干部工作。部分群众有急于求富和盲目攀比心态,由于强烈的失落感,容易产生仇官仇富心态,这些不正常的心态极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另外,部分农民对执行政策的干部偏见较大,有的农民目光短浅,有些群众只要权益,不承担义务;只要自由,不要纪律;只要民主,不要法制。比如拆迁征地等损害到自已利益时,就把矛头指向干部,甚至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采取违法手段和过激行为,造成了干群关系的紧张和对立。

nlc202309082140

4、处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措施不当。一些干部宗旨观念不强,群众意识淡薄,开展工作往往不能从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出发。特别是在农民土地占用、城市拆迁中,有些干部或者没按规定落实政策,或者违规操作,使群众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群众反响十分强烈,时常导致群体事件发生。还有一些部门和单位片面追求部门利益,增加了群众负担或使群众利益受到较大伤害。另外,由于干部、群众所代表的不同利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作为公共利益代表,干部在执行、落实国家政策过程中,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经常和群众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如修路、供电等公共设施要占用农民土地时,一方面是政府在补偿时有所偏差,另一方面是群众漫天要价,双方无法达成共识。

5、体制、机制和制度不够健全。近年来,潼南各项体制改革、机制建设和各行各业的制度法规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为调节社会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深入、不配套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往往又需要一个较长过程,从而易引起群众不满。

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主要措施

1、着力解决经济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工作,也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密切党群关系的中心环节。一是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充分发挥当地地理资源优势,立足特色,科技兴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二是大力培植新经济增长点。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发展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多渠道挖“穷”根,栽“富”树,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三是强化服务功能。及时有效地为农民群众提供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物质服务、销售服务、加工服务等产前、产中、产后系统化服务,形成多层次、多渠道、上下联动、协调运转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尽快摆脱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营状况,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四是盘活村有资产。要认真清理村级债权债务,区分对象,采取不同措施追回被欠款。要盘活集体财产,积极开发各种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创办经济实体。

2、着力解决观念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直接面对农民群众,要切实增强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优良作风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一是关心群众疾苦,树立公仆意识。各级干部要时刻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头,特别是要把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件大事来抓。要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落实好已经出台的解决困难群众和职工生产生活问题的各项帮扶政策。二是维护群众利益,增强群众意识。要把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研究、制定每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重大决策和方案时,无论在形式、内容上,还是在出台的时机上,都要充分考虑群众切身利益,各种改革措施的出台都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实际承受能力,坚持从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量力而行,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三是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要把改进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方法作为促进工作落实的紧迫任务来抓。要深入农村一线,到田头、农户、工地、学校中去,特别是到困难多、问题多、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及时了解掌握社会动态和群众的生活情况,倾听群众呼声,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3、着力解决素质问题。抓住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认真抓好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增强领导班子带领群众治穷致富的能力。首先要选好带头人。把那些政治强、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党员和群众拥护,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人才选上来,尤其是要选好村两委会一把手。其次要在提高农村基层党政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上下功夫。通过强化教育培训,组织农村干部学理论、学政策、学法律、学现代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管理知识,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法律水平、科技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做好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第三要严肃查处基层干部违法违纪行为,纯洁干部队伍。对直接侵害群众的切实利益,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的,特别是涉农案件,无论案件多少,都要客观公正,严肃处理。

4、着力解决制度问题。少数领导干部中出现的腐败现象,除了与干部自身思想素质、道德水平低下有关外,也和教育乏力、监督无力、执纪不严等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一方面,要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加强党纪党规、党性党风、行政法规和法律教育,提高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自觉用国家法律和党的纪律约束自已的行为,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依法行政,清正廉洁,当好群众带头人。另一方面,要完善干部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风廉政档案制度、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以制度規范干部的行为。要加强对《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并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的一把利剑,以杜绝腐败现象。要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中,作为评定干部政绩的依据,以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荣誉感。

5、着力解决民心问题。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得民心的德政工程,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也关系到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一是切实解决农民负担。全面落实减负政策,对不符合中央规定的各种集资、收费坚决予以清理和取缔。坚决防止巧立名目随意向农民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二是积极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公开形式,做到内容、时间、程序、形式、监督管理等五个方面统一。对不按时公开或公开不规范的,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同时,抓好镇政务公开、校务公开,使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正确对待群众来信来访。建立健全信访制度、群众接待日制度、纠纷排查制度和联合办理群众信访制度,变上访为下访,变被动为主动,变来访为回访,认真处理好群众的来信来访,对群众的合理化建议及时采纳,对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能解决的要想办法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要给群众解释清楚,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消除于萌芽状态,决不能久拖不决,把小事酿成大事。对一些信访“专业户”,要区别对待,该批评教育的要批评教育,该处理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四是下大力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治保会、调解会的作用,积极调解、疏导民事纠纷,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对盗窃、抢劫等犯罪活动和农村恶势力,要重点整治,集中打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人民群众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五是抓好为民办实事项目。为民办实事要注意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能超越农民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真正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新时期干群关系如何更和谐 第5篇

2010-05-06 10:54: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党群、干群关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四个“大兴”的要求,首要的就是“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告诫,“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广泛改善”。

在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中,危难时刻各级党员干部第一时间救助灾区群众,“同人民在一起”成为震撼人心的时代强音。然而同样不能忽视的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和野蛮拆迁等事件引人注目。这些事件反映出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的紧张状态,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增加了社会改革进步的成本。进一步改善干群关系成为日益迫切的现实要求。

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执政环境中,如何正确认识当前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党员干部应树立怎样的群众观和权力观?如何使干群关系更加和谐?本期“时事观察”,将在这些方面作出思考。

寻找干群关系的和谐支点

● 于建嵘

改善干群关系,离不开转变干部作风,但更为关键的是要规范权力的运行和监督,树立服务本位的权力观。干群矛盾的背后,是利益分配的不公和失衡,必须构建有效的利益诉求和调解机制,确保利益分配的公正性。

构建规范权力运行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个别官员的“替谁说话”言论,以及近期少数干部发威虐民的行为,说明干部的权力观、权力运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改善干群关系,固然离不开转变干部作风,但更为关键的是要规范权力的运行和监督,在体制机制上真正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服务本位的权力观。历史和现实经验都表明,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的长效权力运行机制应具备这样三个基本特征:

其一,权力结构科学合理。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适当形式的分权制衡,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其二,权力运行规范有序。其三,权力监督高效有力。改善干群关系,必须建立可操作性的、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当前有两个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一是监督的敏锐和有效,需要打通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梗阻,在制度上形成内外监督的合力,有关部门发现问题不能老是落后于“网友曝”;二是问责的及时和严肃,一些问题官员“果然个个还在”,或者暂避风头旋即闪电复出,这些都使问责机制陷入“空转”,容易激起公众的更大不满。

以分配公平破解利益困局

近年发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征地、拆迁、农民工工资拖欠、劳工权益等往往是主要起因。干群矛盾和冲突,无不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相关联,反映了利益分配的不公和失衡。

利益失衡,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冲击。以维权抗争、社会泄愤等为代表的群体性冲突事件频繁发生,高昂的维稳成本已成为难以承受之重。近日,清华大学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指出,近年各地维稳投入明显上升,已成为地方政府一项占相当比重的常规支出。

有矛盾和冲突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对待这些矛盾和冲突。文明法治的社会有自动纠偏、自己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事实一再证明,那种自上而下压力维稳方式成本高、代价大,越来越难以持续。因此,我们需要树立科学的维稳思维,变被动“维稳”为主动“创稳”,而理顺利益关系,实现分配公平,融洽干群关系,是从源头上“创稳”的重要一环。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在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分配体制,构建有效的利益诉求和调解机制方面有所作为。让社会各阶层真正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利益均衡的基础上维护社会稳定,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同时,切实保障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建立各种利益表达组织和机制,让弱势群体能在体制内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用法治等制度化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实现长治久安。

总之,当前的干群矛盾和冲突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冲突,破解冲突背后的利益困局,确保利益分配的公正性,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保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以制度推动干群良性互动

● 张荣臣

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少数党员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干群关系。密切干群关系,需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构筑一个干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模式。

干部行为是群众认识党的最直观标志

1940年3月至7月,由陈嘉庚率领的南侨总会慰劳团回到祖国,慰劳抗战中的祖国军民。在重庆,陈嘉庚看到的是官僚腐败,社会奢靡,铺张浪费。而在延安,他看到的是官兵平等、军民团结、同仇敌忾。最后陈嘉庚得出结论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确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成功的根本。很大程度上,群众对党群、干群关系的认识,不是根据其理论,而是根据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表现加以判断。历史经验说明,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和支持,取决于对党的干部的认识和判断,党员干部的行为是人民群众认识党的最直观、最形象的标志,是人民群众决定是否跟党走的重要判断依据。

从根本上讲,今天党群、干群关系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少数党员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干群关系。

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的关系

表面上看,干群关系指的是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但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密切干群关系,需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新的历史条件下,迫切需要构筑一个干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模式。

一是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选举制度的改革。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说得很明确,就是所有的公职人员都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

党的十七大指出,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民主选举权利的有序、有效运用,将强化人民群众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从而有效地维系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

二是致力于发展,构建发展成果的共享机制。干群关系的改善,最终要以群众利益为纽带,互动也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互动,并且围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来进行。

三是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继承和创新群众路线“传家宝”

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传统,亲民爱民的形象,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政治优势,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无形资产,是党的重要执政资源。

在全面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干群关系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任务等有了很大变化,要求我们既守正又创新,开启干群关系的新局面。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利益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创新和发展群众路线,树立反映时代要求的群众观,建立和谐干群关系,已经刻不容缓。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做好群众工作是衡量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应该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深入到群众的日常实际生活中进行调查研究,下大力气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其次,拓展和畅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渠道,提高公民参与的能力和水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服务群众的制度,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快落实的。最后,把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并加以量化,从制度上形成干部眼光向下的推动力。

(作者为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何构建和谐干群关系

时间:2008-01-05 录入员:swweng 阅读数:[229 ] 文章来源:汕尾日报

省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关键在党。”这一阐述对于构建和谐干群关系,推动汕尾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构建和谐汕尾,离不开和谐的干群关系。如果构建和谐汕尾是一项百年大计工程,那么,干群关系就是这项工程的基石之一。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可见,和谐的干群关系,对构建和谐汕尾具有无法估量的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前,我市干群关系虽然总体趋势良好,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干部队伍素质低下,伤害干群关系

有些干部在能力素质、工作作风等方面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与群众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一些干部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强,自律不严,思想作风存在严重问题,缺乏群众情感,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引起群众强烈反感,伤害了干群之间的感情。

(二)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埋下干群矛盾的伏笔

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物质资源有限,供给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利益需求,这就为干群矛盾埋下了伏笔。如果经济文化得不到较快发展,供给长期不足,就会导致干群矛盾激化。

(三)落后的沟通机制导致干群的隔阂加深

近年来,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要求明显增强,对自身利益和社会事务表现出了很强的关切,由此产生了包括利益诉求、民主诉求等在内的多种诉求,而且表达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些诉求,都需要通过畅通的干群沟通渠道来表达。然而,现阶段的干群沟通机制不完善、沟通渠道不畅通的问题比较严重,群众的呼声不能及时反映到干部耳中,导致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时常产生一些偏颇;当群众对有些方针政策产生不理解时,往往又得不到及时正确解答,导致干群间隔阂加重,误解加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群众就有可能选择非规范、不合法的渠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形成对抗。

如果干群关系存在的上述问题不解决,就根本谈不上构建和谐汕尾。那么,在新形式下,如何按照构建和谐汕尾的要求,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加快发展是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只有把经济搞上去了,解决干群矛盾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密切新形势下的干群关系,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解决好两个方面问题。一要注意解决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问题。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是最容易产生干群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地区和人群。因此,党委、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优先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认真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同时还要帮助贫困地区加快经济发展,使他们尽快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二要注意解决统筹发展的问题。我市经济发展已进入了关键阶段,也是社会矛盾最为凸出的时期。因此,干部要通过察民情,听民意,集民智,化解各种矛盾,从各方面统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发展的成果惠及百姓,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

(二)提高干部素质,不断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前提。干部队伍建设包含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廉政建设和能力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当前,从密切干群关系的角度看,迫切需要抓好作风建设。作风问题,是事关党的形象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干部作风正,干群关系就密切,党和政府就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干部作风不正,干群关系就紧张,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就有意见。所以,党员干部一定要融入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不断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这样,干部与群众才能感情融洽,转变作风,磨炼党性,提升先进性和办事能力,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畅通沟通渠道,形成干群关系良性互动

干群之间畅通沟通有释放压力、排解情绪、缓和矛盾的重要社会功能。当前,沟通不畅是社会生活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就要求干部要畅通沟通渠道,随时听取群众意见,解答群众的疑惑,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随时随地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建立干群面对面的沟通制度,形成民意畅达,利益关系和谐的社会调处格局。

总之,我们要以省十次党代会的精神为指导,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为汕尾的富裕文明、繁荣兴旺,为汕尾的和谐发展创造出更辉煌的业绩,演绎出更灿烂的精彩。(作者布晓青 单位:中共汕尾市委党校)

论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

[发布日期:2008-03-10] [作者:] [来源:]

赵顷霖

(河南省平顶山市人民政府,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正确处理干群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理论基础,必须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快经济发展,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加强民主建设,建立通畅有效的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机制;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

关键词:干群关系;和谐社会;群众观点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对中国社会实行一元化领导的政治力量,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重要作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党的干部是党的骨干力量,在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党群关系集中体现和反映为干群关系。干群关系,主要是指担负党、国家与社会事务和公有企事业经营管理的领导干部(也适用于虽不担任领导职务但握有权力的执法人员)同在其领导下以普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从事直接生产劳动的群众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干群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干群关系和谐才能促进党群关系和谐,进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为思想理论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奋斗目标和远大前途。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精髓是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唯物辩证的方法。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根本指导思想。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干部必须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P103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共产党的一切事业都是群众的事业,离开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自觉斗争,就将一事无成。为了把群众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更好的领导群众夺取各项事业的胜利,党的干部必须把正确的群众观点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坚持走群众路线。

当前我国社会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正经历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在新的历史阶段,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干群关系尤为重要。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深入群众中,做好宣传、教育、动员、组织群众的工作,才能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心同德战胜前进中的困难,使我们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奋斗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P857)“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2]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的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紧密相连。与资产阶级思想家极力掩饰阶级性、宣扬所谓“普适性”根本不同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不讳言他们以及他们所创立的学说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属性。他们认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加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从工人阶级那里得到了同情。”[3](P258)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p283)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p285)毛泽东同志则公开宣称“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根据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里的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已由原来在纯公有制的计划经济基础上,只有分工不同,而对生产资料大体处于平等地位,传统上被称为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演变为在多种所有制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的十大社会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十个阶层中,只有私营企业主是剥削阶级,主要收入来自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其余的都是劳动者。劳动者中只有个体工商户和农业劳动者属于小生产,其余都属于工薪阶层,主要收入是以各种形式劳动获得的工资,按传统的阶级划分理论都应该属于工人阶级。但是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职业和实际拥有或支配资源的数量及其重要程度不同,在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又都是各具不同利益的阶层。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要求党和政府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站在党性的立场上,考虑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最大多数人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既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兼顾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亲密和谐的干群关系。

3.坚持唯物辩证法,在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

对于马克思主义作为方法论的意义,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p742-743)在唯物辩证法、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等诸多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中,最核心的当属唯物辩证法这个被恩格斯称为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5](p532)而“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6](P299)列宁曾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7](P213)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7](P305/192)

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并不是说干群之间不存在矛盾。恰恰相反,正因为存在着矛盾,才提出了这个任务。我们要运用社会矛盾和阶级分析理论结合阶层分析方法具体研究新条件下干群关系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对于干群之间存在的矛盾不能回避,更不能掩盖,只有承认矛盾,正视矛盾,弄清矛盾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采取措施加以调节,才能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我国现阶段干群关系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党历来重视干群关系问题,党一成立就宣布,党的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党的最终目的是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彻底解放。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P1090-1095)长期以来,各级干部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带领群众夺取了革命和建设时期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的干部同群众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制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 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反映了人民的意愿, 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许多党员干部积极实践党的宗旨, 坚持走群众路线, 努力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 廉洁奉公, 勤政为民, 在各条战线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了求真务实、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促进了干群关系的进一步密切。正因为此, 人民拥护党的领导, 始终对党怀着深厚的感情, 干群关系总的是好的。

但是, 我们也应看到, 在新的形势和新的环境下, 干部同群众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和单位干群关系不协调, 有的甚至搞得很紧张。这些矛盾和问题的产生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既有干部作风方面的原因,也有群众思想失范的原因。突出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由于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拉大引起的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社会阶层的分化也不断加剧,出现了不同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人们心态的不平衡,会引发部分群众对党的现行政策产生怀疑和不满,甚至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严重地影响干群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掌握公共权利和公共资源的干部与群众相比,总是处于强势地位。借助这种强势地位,他们往往比较容易实现自己的利益,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在农村,干部掌握着稀缺资源,在土地承包、山林管护、开矿建厂、经商办企业等方面占据有利条件,致富的天平一再向干部倾斜。在企业,利益分配也严重偏向干部阶层,企业经营者无论经营好坏都能获得较丰厚的回报,相比之下工人工资水平明显偏低,福利下降,形成了巨大反差;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由于身份、地位和行业的差别,收入差距也十分明显,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和部门,凭借国家特许政策和对公共资源的占有,其干部职工享受着比一般行业高出数倍的收入和福利待遇。导致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心理失衡,往往把不满情绪指向党和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

2.由于干部作风不正和群众利益受损引起的矛盾

一些干部宗旨观念不强,群众意识淡薄,不关心群众疾苦,不认真履行职责。对干群之间的“主仆”关系摆得不正,遇事不同群众商量,不搞咨询论证,开展工作往往不能从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导致群众的大量需求得不到满足,利益得不到维护。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部分干部与民争利,借助自己手中的权力,谋求自身利益,损害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利益。特别是在农民土地占用、城市拆迁、企业改制中,有些干部或者不按规定落实政策,或者滥用权力、违规操作,或者克扣、挪用各项费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大量农民、工人和拆迁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群众反响十分强烈,时常导致群体事件发生。还有一些部门和单位片面追求部门利益,增加了群众负担或使群众利益受到较大损害。

3.由于群众对干部为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不理解而引起的矛盾

在改革的过程中,党和政府为实现人民大众的长远利益而采取的各种改革措施,不可避免地要触及部分人的利益。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干部在执行、落实国家政策的过程中,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经常和群众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如修路、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占用农民土地,政府赔偿不到位或是群众漫天要价,双方无法达成共识,就会引发干群矛盾。此外,在对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关系的认识和权衡上,有时群众和干部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此产生一些矛盾。作为党委、政府方针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干部往往考虑长远利益,注重长远发展,而一些群众只重视眼前利益,与干部着眼长远的认识相去甚远,导致群众对干部不理解、不支持。

4.由于民主法制建设不足引起的矛盾

近年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与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民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和法制意识、法治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尽管党在不断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创造条件,如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干部任用中的民主推荐、公开选拔等等。但是,实事求是的说,目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需求。这既表现在我们民主政治发展的总体水平上,也表现在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层面上。群众正常利益的表达与政治参与渠道不通畅、不完善,沟通渠道过长过窄,沟通双方缺乏主动性。在不少地方,群众的意见得不到正常的反映,群众的知情权、选举权、监督权、罢免权等民主权利还得不到正常的行使和法律的保障,以致造成了群众与干部之间信息阻塞,情绪对立,甚至产生对抗等过激行为。在法制建设方面,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知道运用法律来衡量执政党及其干部的行为,这就要求执政党改变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求党的干部由过去主要依靠政策向依靠国家法律的方式转变,要求党的干部必须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从目前来看,虽然我们党已经明确提出和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提出了“依法执政”的理念和要求,但是,在党的一些领导活动和执政行为中,既存在有法律依据不足的问题,更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一方面,破坏了法律应有的严肃性,降低了法律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这些做法直接影响和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会给干群关系带来影响。

5.由于一些群众思想失范和行为适当引起的矛盾

干群关系不谐调,矛盾的主导方面在干部。根本问题在于干部没有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但不可否认,来自群众方面的因素也是引起干群矛盾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市场机制条件下,部分群众产生了急于求富和盲目攀比的心态,部分群众由于强烈的失落感,甚至产生了仇官仇富的心态,这些不正常的心态极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有些群众只要权益,不承担义务;只要自由,不要纪律;只要民主,不要法制;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甚至采取违法手段和过激行为,从而造成了干群关系的紧张和对立。

三、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对策

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总的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一切工作必须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通过推进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干部作风建设和加强群众教育工作,不断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构建和谐融洽的新型干群关系。

1.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我们共产党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党的干部要永远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 对党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相一致的观点, 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是我们党区别其他任何政党特有的政治优势, 是我们党的传世之宝。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形势和条件下,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 我们党的宗旨没有变, 因而, 群众观点作为我们党的根本观点, 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根本的领导作风、工作方法也决不能变。各级党的干部都应像焦裕禄同志那样, 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儿子, 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 真正同群众打成一片, 同群众建立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 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在党员干部头脑中深深扎下根来, 并不断发扬光大。

2.加快经济发展,协调利益关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解决干群矛盾的根本途径。当代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加大利益整合的力度,调整利益分配关系,尽快建立与改革目标相适应的、体现公平与公正的社会利益结构,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的利益成果,从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调整利益关系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绝大多数人受益原则。调整利益关系首先要着眼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历来是我们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每项决策、每项改革措施都应使广大劳动者成为主要受益者。要认真分析政策对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影响,合理分担改革成本,并对弱势群体特别是特困家庭、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贫困农民等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尽可能让他们少负担、多得利。二是统筹兼顾原则。所谓统筹兼顾,即在社会利益调整中兼顾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个人与集体等利益关系,做到正确反映兼顾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利益。三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在实践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公平、效率二者的关系。既不能为了公平而牺牲效率,也不能单纯追求效率而不顾公平。目前我们应把公平放在重要位置,引起高度注意。四是共同富裕原则。共同富裕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实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达到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共产党是为最大多数人民谋利益的,为大多数人谋幸福、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使命和责任所在,也是建立和谐干群关系的基础。

3.加强民主建设,建立通畅有效的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机制

充分发扬民主,提高群众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水平,实现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积极互动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重要一环。第一,要努力提高群众参与政治的意识和水平。广泛的政治参与,意味着人民群众与党和国家之间的积极互通,人民群众通过不同形式的参与,一方面表达自身的利益、愿望,另一方面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人民群众普遍参与所形成的政治效应能够发挥强大的监督功能,要求党和政府必须对法律和社会公众利益负责。同时,政治参与满足了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愿望,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增进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权威的认同。

第二,要建立通畅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表达是人民群众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权利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民群众个人或一定的利益集团向政府提出自己愿望和要求的正当行为,也是党和政府制定政策,作出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利益表达渠道多样并畅通,可以使各利益主体与党和政府之间互相沟通、相互了解,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权利得到落实的具体体现。一是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 密切人民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二是建立公众广泛参与的沟通渠道。在党委领导、政府协调的前提下,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逐步建立公众参与的社会沟通格局。当前,要着重发挥好三个方面的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通过党内渠道实现干群沟通;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通过民主渠道实现干群沟通;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通过社会渠道实现干群沟通。三是建立干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的制度。通过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定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和信息发布、接受垂询等方式,在干群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通道,让干部随时听取群众意见,解答群众的疑惑,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及时向群众宣讲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随时随地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

4.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前提。干部队伍建设是伴随一个政党发展始终的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含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廉政建设和能力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当前,从密切干群关系的角度看,迫切需要抓好的是作风建设。作风问题,是事关党的形象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作风正,干群关系就密切,党和政府就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作风不正,干群关系就紧张,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就有意见。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自觉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形成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8]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一是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二是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三是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四是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五是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六是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规定,自觉接受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七是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八是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在人民群众中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5.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

我们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外,没有其他特殊的利益,党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向的。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党和政府为实现人民大众的长远利益而采取的改革措施,难免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党的干部要向群众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解释和宣传教育工作。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群众,提高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做到识大体、顾大局,摆正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建立和发展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关系;要针对群众的思想实际,编写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在群众中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努力增强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

营造和谐党群干群关系 第6篇

----关于叶城党建积极探索群众工作新思路的经验和问题的几点思考

叶城县委党校肖龙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旺。面对社会利益格局和人们的利益需求出现的新情况、新趋向,叶城县在加强党群沟通、密切党群关系等群众工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做法。

一、以‚三个第一‛为抓手增进了党员干部与群众间的关系近年来,叶城县各族党员干部通过主动沉下去,以‚三个第一‛为抓手,深入到群众中去察民情、体民难、解民忧,进一步增进党群干群间的关系。

1、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从县直单位选派91名干部组成工作队,下到乡村了解干部群众思想动态,深入推进‚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乡镇驻村干部通过走村串户、与群众座谈、调查摸底等形式了解群众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群众反映异常、情绪不稳的群众,进行重点调查了解,找准根源。对群众确实有困难,驻村干部协调乡村两级帮助解决,乡村解决不了的,驻乡干部协调上级解决。对情绪反常,有安全、稳定、超生等事故苗头,驻村干部及时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把事故案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2、把群众致富作为第一目标。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发扬党员致富能手的作用,带动群众共同致富,把群众致富作为第一目标。夏合甫乡14村农民党员买买提托合尼亚孜和马木提依提在全村开展‚双带‛活动,使全村14名农村党员成为当地有名的带头致富能手。上半年,他们共养殖小鸡2.1万只,收入近5千元。同时自己从口袋垫钱为农民育贮小鸡1.4万只,受益农户180户,从而提高了农民党员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科技致富水平,实现了农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3、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为了巩固扩大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让群众长期得实惠,结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七届九次会议精神,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驾驭全局能力、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为主要内容的讨论活动。恰斯米其提乡把讨论活动开成群众满意的活动,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准,把群众反映出的问题,重点作为讨论主题。各乡镇在开展大讨论活动中,共发放征求意见表2450份,征求到意见和建议1973条,其中党政领导班子309条,班子成员1664条,并制定了整改措施,在群众集中的地方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党员干部最终追求目标。

二、划分农村党员责任区赢得群众信赖

为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为民服务意识,叶城县结合‚四类管理法‛对农村党员划分服务区,农村党员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赖,做到让群众满意,让组织放心。

(一)、帮助发展经济,群众在‚致富‛中满意。

为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增强党员在维护社会稳定、宣传法律政策、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等为人民服务能力,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在鼓励他们带头致富的同时,组织引导他们竭尽全力帮助广大群众共同致富。一是做农村政策的宣传员。向农民群众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种政策信息和科技信息等,帮助农民解决‚种什么赚钱?市场需求什么?‛等实际问题。二是做发展经济的服务员。向农民群众提供生产资金和各种生产资料,保证生产中不致因资金或资料缺乏而受阻。三是做技术的指导员。向农民群众提供先进适用新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给予具体指导、示范培训。四是做农副产品市场的销售员。解决农产品卖难、卖亏的问题。如叶城县恰斯米其提乡10村农民党员刘世海利用科技信息种植了温室大棚油桃、葡萄、草莓等,每座大棚收入达万元以上,辐射群众致富农户达30余户。像刘世海为农民指路子、出点子的农民党员在叶城县有上千人,他们走出一条先富带后富、齐帮困难户、农民共同富之路,让农民在‚富裕‛中满意。

(二)、开展教育活动,群众在‚温暖‛中满意。

党员通过设岗定责自觉深入到群众中去,密切了党群、干群的关系。服务区的农民党员广泛开展以‚串百家门、知百家情、办百家事、致百家富‛等为主题的党的温暖送万家活动,使农民党员从思想上、行动上自觉树立服务人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宗朗乡2村党员依孜木依孜在走村串户时了解到其村7户农民家境十分贫困,依孜木依孜把情况及时反映到村委会和乡政府,争取到了扶贫资金1000余元,为贫困农户购买了取暖煤和衣物。加依提勒克乡2村3组妇女茹合斯依提买合木提因难产,婴儿窒息,产妇大出血,生命垂危。加依提勒克乡党委、政府得知情况后,党员干部捐款2000元资助产妇购买血浆。

(三)、推行政务公开,群众在‚明白‛中满意。

目前,基层的村务、财务公开只限于公开在村委会,来村委会的农民也不注意看,农民对村务、财务运转情况不太了解,有的农民认为是决策不民主,有的甚至误认为是‚暗箱操作‛。党员经常参加村里学习,了解村里公开的有关事项。农民党员通过拉家常的形式告知群众。夏合甫乡3村农民党员买买提托合尼亚孜无论是走亲戚、串邻居还是在田间地头,用拉家常的形式把村委会村务、财务公开结果‚透露‛给农民。通过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农民关心的热点话题达到家喻户晓,‚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上取得了明显效

三、建立党员干部与群众‚说事‛制度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2009年以来,叶城县建立党员干部与群众‚说事‛制度,各村委每周召开一次村民大会,乡镇驻村干部和村党员干部与群众进行面对面‚说事‛,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以实际行动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说‚拢‛了和气。叶城县恰尔巴格镇10村村委会主任库尔班恰瓦曾与一名村民发生口角,并扭打起来,相互伤了和气。在‚说事‛会上,乡、村干部请来当事人在全村人面前说解疙瘩,库尔班恰瓦主动承认工作方法不当,希望得到谅解。此时,这位村民也倒出了心里话:‚仔细想一想,自己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我骂人是错的。‛ 事后,两人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提供‘说事’的机会,恐怕这矛盾会越积越深,关系会越来越恶化。‛

说‚消‛了怨气。叶城县的‚说事‛制度让党员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说‚化‛了矛盾。叶城县恰斯米其提乡4村村委会门前约有500米土路,既影响县城市容,又给村民带来很多不便,致使路难行、卫生差,村民怨气大。在‚说事‛会上,面对怨言纷纷的群众,乡党委、政府听取了意见和建议。几天后,通过政府帮扶3500元、干部捐助1000元、群众筹劳10000余元,硬化了500米土路,为保证质量,乡领导还亲自督查进度和质量,不到一个星期,村民心中的怨气就烟消云散了。

说‚实‛了风气。群众‚说事‛,党员干部就要‚干事‛。‚说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也促进了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叶城县铁提乡是远近闻名的大葱之乡,该乡驻村干部经常把大葱的种植、管护、销售等工作摆在‚说事‛议程上。铁提乡6村有块撂荒地,土质适合制砖,被一投资商看中。乡党委、政府在‚说事‛会上征得村民的同意,本着‚只要你想干,手续我们办‛的招商原则,不到一个月,砖厂的所有手续都办完了。砖厂投资人竖起大拇指称赞说:‚没想到手续这么快就办好了,‘新疆速度’真是亚克西(维吾尔语意为‘好’)!‛实行‚说事‛制度以来,叶城县共‚说事‛1.2万多件,解决各类问题近1万件。

四、拓宽困难党员群众扶持渠道形成合力

叶城县在党建工作实践中,针对部分农民党员由于自然灾害、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等原因,陷入生活贫困境地或不能很好的发挥‚双带‛作用的实际,有效发挥党群组织和职能部门的作用,整合县乡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帮扶救助的强大合力,多渠道对这部分党员给予帮扶救助。

党内党外救助结合。建立健全党内党外帮扶救助体制机制,县委设立困难党员帮扶救助基金,通过党费支出、财政补助、对口援助、企业帮助等途径,保证10万元的基金额,各乡镇(场区)也多方筹

措资金,设立党内帮扶救助基金,给予困难党员无息贷款资金帮扶。同时,有效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及民政、社保、财险等职能部门和协会、联合会、合作社等社会团体的作用,按政策给予及时必要的困难补助、医疗救助、灾害补偿等。发挥对口帮扶单位作用,为困难党员争取物资、信息、政策等方面的帮助。通过以上途径,促使困难党员的生产生活步入正轨,并通过激发自身潜力、借助外部推力逐步摆脱贫困局面。对生活困难的党员按照每人每年不低于300元的标准走访慰问,并实行结对帮扶。

输血造血优势互补。切实转变帮扶救助困难党员方式,从影响困难党员发展与作用发挥的‚短板‛出发,有针对性的给予帮扶,合理分配使用各类资源。对有劳动能力但生活贫困的党员,通过为其提供致富信息、发展资金、技术指导等方式,变单纯的‚输血‛为‚输血‛‚造血‛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农牧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和各类信息网站等,多途径为党员提供符合自身实际的农产品购销、企业用工、农业科技等方面的信息,打开致富门。落实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为党员创业提供扶持。整合县乡党校、党员电教科技工程、农广校等培训资源,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培训教育、交流学习、互相传授等方式,使每名党员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高致富本领。

先富后富牵手结对。创建党群共富项目,形成抓典型带一般,抓示范带全盘的工作机制。积极培养党员创业示范户,对兴办乡镇企业、返乡创业、自主创业的农民党员,民政、社保、税务等部门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由先富党员带动后富党员,党员带动群众共同创业致富。每名富裕党员在技术、信息等方面扶持1-2名困难党员,在2-3年内使其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乡镇党组织积极引导党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实际建立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致富能手给予困难党员扶持,提高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特别是为困难党员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各乡镇选拨一批有实际经验和创新意识的党员农户,给予他们一定的生活补助,外出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学习,回村后宣传引导困难党员、群众走经济型发展的路子。

党群关系是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现代民主政治的背景下,更有赖于社会历史和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支持。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保持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叶城党建在工作实践中在密切党群关系的途径方面做出了一些成功探索,但这还远远不够,探索的道路还远远没有结束。

五、关于当前叶城党建群众工作的思考

(一)、叶城党建在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大发展大跨越的新时期,叶城县在面对复杂的群众工作新局面时,积极构建群众工作长效机制,主动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努力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但在以下几个方面还要进一步努力:

1、上下级党组织间的沟通和交流需要进一步加强;

2、广大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3、社情民意反映机制需要进一步畅通;

(二)关于今后叶城党建群众工作的思考

面对新时期,党群关系的新特点,当前,应坚持创新思路、把握重点、真抓实干,千方百计地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好,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确保各项制度和做法真正落到实处

近年来叶城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了群众工作理念,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各种问题的解决。面对当前人民内部矛盾情况复杂、各种诉求交织多变的局面,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进一步将各项现有制度的作用发挥出来,提高群众工作质量和水平。一要真正深入基层,了解民意。党员干部应用更多的时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和诉求,耐心做好释疑解惑和矛盾排查工作,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二要改进方式方法,善解矛盾。学会运用民主的办法、经济调节和依法调处的办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严格依法办事。三要积极搭建载体,有效沟通。研究探索群众意愿表达、民主参与、社会监督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途径和载体,推广好典型社区、典型单位的成功经验,发挥好联系群众、化解矛盾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需要进一步改进作风,确保干部做群众工作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

首先,要不断改进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促进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增进群众感情,满腔热情地关心群众、爱护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

其次,要改进领导作风,提高为民办事的效率和质量:一要提高认识和运用规律的能力。坚持群众路线、解决社会矛盾,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努力从规律层面和全局的高度把握和解决问题。二是要能够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种矛盾。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各项改革方案、政策措施出台前后的社

会反响,通过分析研究,及早预测可能发生的情况,从而使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上一篇:观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片《力量》下一篇:党员干部观看《古田军号》心得体会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