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朗读教学心得总结

2024-09-09

小学英语朗读教学心得总结(精选11篇)

小学英语朗读教学心得总结 第1篇

小学英语朗读教学学习心得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朗读,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也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念出来,朗读具有视觉上的因素,它要求朗读者仔细看着语言材料,又具有口语上(表达上)的因素,朗读者大脑想着其发音,然后专注地念出其声。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展示实物、图片来引入新词汇,新句型,然后进行大量的操练,但所呈现的图片只有画面没有单词,有时只是一闪而过,整个课堂教学在说、唱、表演、游戏等活动中热热闹闹地进行并结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认读单词以及相应的对话。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热闹,操练充分,但却把认字与读音完全隔离开来,没做到音、形、义相结合,对学生课后的复习也造成了相当的难度。

另外,部分小学生在朗读英语课文时,还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集体朗读时拖音明显,节奏较差,有时还读不整齐;有的学生齐读时漫不经心,不是看着一句句的读,而是滑句,一股脑儿读完;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朗读很不自信,在齐读时,只是做做样子,动动嘴唇,其实根本没有发出声音,存在假读等现象。

大部分学生将英语学习看成是课堂上完成的事情,再加上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教师布置的口头作业(听磁带,读课文),大部分学生不能认真完成,有的甚至不把“读”当作业,在家长问起时就以“英语老师没有布置作业”来搪塞家长。而小学阶段一个星期只开设四节英语课,因此学过的课文没有及时复习巩固,很快就忘记了,对今后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英语朗读的能力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朗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朗读有助于小学生记忆的提高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学习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学习同一份材料,进行纯视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住70%;进行纯听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住60%;而视听觉并用,3小时后能记住90%。3天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是40%、15%、75%。而朗读过程是充分调动学习者视觉、听觉、触觉的过程,可以达到综合记忆的效果。因而,朗读有助于小学生记住所学的英语。2.朗读有助于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我国英语界老前辈之一范存忠先生曾说过:“我体会到学语言与学曲子一样。学曲子贵在能唱。”“早晨一起床,学生们就在屋外,树下,千遍万遍地读……不到半年,舌头听使唤了,一些句子,不假思索就跑到嘴里来了。”可见,英语语感的增强和朗读是分不开的。故经常性的英语朗读训练有助于建立起英语词形声符和语义内涵之间的联系,形成最基本的英语语言系统,培养出英语语感来。3.朗读有助于小学生写作的提高

朗读是生理活动向心理活动的转化,即“内化”。赵卿敏认为,内化就是教育教学的真谛。同样的道理,英语朗读能够体现出英语教学的内化真谛,大量准确的朗读有助于学生词汇与句子的积累,有助于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想象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听力和口语的进一步完善,更能够充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持续性差,兴趣易变、不稳定,如果不能以趣味吸引学生,学生会在反复的训练中感到枯燥,在绕口的朗读面前失去信心。故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一定的方法。

1.正确优美的示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练习,以自身优美、纯正的语音、语调感染、熏陶学生,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引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在教师示范的时候要让学生静听并注意观察口形。当然还可让学生多听英美人士的朗读录音或观看有关影碟,然后模仿练习,激发他们的表现欲。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让学生真正用心听录音就显得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小处、细处入手,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例如,在学生听单词录音时,教师可以运用辨音活动训练学生,也可以在播放录音的同时,教师随着录音出示不同的单词,如果单词和录音播放内容相同,学生就大声跟读,如果单词与录音播放内容不符,则不跟读。在听对话录音时,教师可以在播放录音前,先不让学生看书,只让学生看图听音,并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听后再回答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经常让学生闭眼听录音,使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在单词的发音,这为单词连读时出现的爆破、连读等较难的语音现象上,为学生的模仿跟读打下坚实的基础。2.形式多样的朗读,带给学生朗读的乐趣 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爱表演等特点,根据朗读材料的特点,积极运用情景、游戏、多媒体、奖励等手段。尽力让小学生保持对英语朗读的持续注意,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乐于朗读。如在教学PEP Book5 Unit 4 It’s warm today.Part B Let’s learn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新授单词时先采用听录音跟读,操练时采取开火车朗读(在开火车朗读的过程开展各组之间的竞赛),并且发现语音语调特别好的同学让其进行领读。在单词教学完毕后,可以为巩固操练所学单词句型教师出示自编的chant,由于chant的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所以学生乐读,并乐于表现。教师领读几遍后便有学生要求表演。在教学对话时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读(如不同年龄的人物用不同的声音来读,不同人物的性格用不同的语速来读)、感情读(用不同的感情来朗读,悲伤的,兴奋的,快乐的,愤怒的等等),比赛读(男女赛读、挑战读等)、接龙读等。一单元结束后还可开展“我是小小主持人”“英语演讲比赛”“最佳模仿秀”“最佳表演秀”等活动.只有这样,小学生才会在丰富多彩的训练中增强对英语朗读的兴趣和信心。

朗读指导是我们平时教学中容易忽视的环节,教师们有意识的在课堂中进行朗读指导,但是又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因此,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朗读指导应与语言运用紧密结合

二、朗读指导要细致、到位。指导学生在听录音时标出重音、升降调和断句等。

总之,朗读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课题,我们教师除了在思想上加以重视外,还必须努力寻求最有效地办法进行朗读教学。

小学英语朗读教学心得总结 第2篇

在阅读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有唱读这一不良习惯。这不仅影响朗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课文的理解。新大纲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富有音乐般的旋律,诗一般的情感。在阅读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作者通过语言文学表达出来的情感读出来,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注意教师范读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兼质美的好文章,无论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都洋溢着作者的真情。要让学生动情,教者先要动情。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做情感投入的表率。只有当教师的情感真正融入教材中去的时候,并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才会化为活生生的形象,语言文字内蕴的情感、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爆发出来,从而带动学生情感的爆发,教师的范读在教学组织中起着传情的作用。

二、掌握朗读技巧

理解是认识,朗读是技能。如何把理解了的东西恰如其分地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只强调带着某种感情去读,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了解怎样读才能生动自然地读出这种感情。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使学生知道重音、停顿、快慢、高低等在朗读中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1、注意停顿。在朗读时,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语法上的停顿。如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了停顿要长一点,声调可稍高点,表示下面还要说下去。读到冒号时,声调更要提高点,好像使听的人注意下面的话很重要的,至于叹号、问号,不仅要作停顿,而且要读出相应句子的语气。在具体句子中,可教给学生采用划分节拍这种朗读最根本、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这一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最常用。可教学生先给诗句划分节拍,再具体指导。如《瀑布》--诗中:读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表示停顿)时,按划分的节拍做好停顿,同时教师若能配合上抑扬、轻重、缓急等手势指挥,便能把学生的激情调动起来。读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时,教师手势抬高、放开,带到学生将音量放大,以体现出瀑布的浩大声势;当读到“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对为表现瀑布声音的柔美,教师可以将手势反转、放低、轻轻拨开,让学生也随着送出柔美嗓音。

2、突出重音。在朗读课文时,为了突出句子中主要意思的词儿,这些词应读重音,也就是比其他词儿读得稍高,稍强一点,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生一声呻吟。”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将“伟大”、“最后一息”、“一寸”、“一声”这几个字眼加重语气放慢语速,学生自然体会出那种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三、多种形式练读

儿童心理学中指出: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1、引读法。三、四年级的好多文章中段落的组成方式比较明显,例因果关系、总分关系、转折关系等,在指导朗读时可采用引读法。如:《我们家的猫》第一自然段可以这样读:

师: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生:说它老实吧,它有....

采用引读法,不仅能让学生抓住要点,深入理解课文,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2、对比法。运用不同感情的对比朗读就能让学生在听中辨析、判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内容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十册《丰碑》一文中最后二个自然段的朗读指导,教师可以先请一个朗读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读,他必定很平淡地将这一句话读出来,然后由教师有感情朗读,将“久久地”、“深深”、“缓缓”等读得沉重、缓慢些,“敬了一个军礼”读得有力。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老师这样的读法处理,读出了将军沉痛、崇敬、哀悼之情。

3、创设情境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给学生强烈的真实感,启发学生观察、感受、表达、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智力发展区,唤起形象思维。具体做法有:配乐朗读,如在指导《草原》一文朗读时,可播放录音《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一边读、一边听音乐,学生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无边无际的草原与天相接,浓郁的翠绿色,轻柔的、自然地不断向外延伸,一直伸到地平线,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草原,产生轻轻流入云际的感觉,似乎看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景。又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曼谷的小象》一课第五自然段中的“......拍拍小象的鼻子,用脸贴贴它那扇子似的大耳朵,指了指陷进泥坑的轮子。”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有意识让学生充当阿玲,来表演她与小象之间亲热之态,轻轻地拍,目光注视着小象,亲热地贴贴耳朵等。这样一来有利于读者把自身体验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4、课本剧表演法。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他们感情纯真,爱憎分明,他会将自己领会到爱与恨尽力表达出来。如第三册《狼和小羊》在深入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因为学生知道了狼的蛮不讲理、凶恶和小羊的善良、弱小,在表演时很自然地会用粗哑、低沉的嗓门来说狼的话,用细语般的颤抖的嗓音来表现小羊的可怜、无助与委屈。

四、多种活动助读

新大纲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资料。”对此语文教师要利用兴趣活动课,班队会课,以及“迎元旦、迎国庆”等机会进行诗歌朗诵会、故事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朗读本领,收集资料、背诵优秀诗文。通过比赛,树立榜样,激发学生朗诵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小学英语朗读教学心得总结 第3篇

一、善用赏识评价, 引领学生敢读能读

低段一年级的学生, 刚从学前教育跨入正规的义务教育课堂学习, 年龄小, 对课堂的正规正矩, 免不了会出现胆小、怯场、不适应、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状况;另一方面由于朗读基础还不扎实, 刚从学拼音识字学词开始, 因此学生的朗读水平各不相同, 甚至会差异很大。教学中, 如果教师总是直截了当地以“你读书的语调太低了”、“你还读得不够流利”、“你怎么读书时总是漏字呢”等评价学生的朗读, 很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 丧失开口朗读的勇气。孩子是发展中的人, 需要我们教师用发展的态度来看待学生的任何表现, 用欣赏的眼光、激励的言语、微笑的表情、赞赏的手势来肯定学生细微的闪光点, 有利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自信。

我曾借班上一堂一年级语文公开课《雪孩子》, 分段朗读课文时, 我叫了一名不举手的女孩子, 谁知道孩子站起来后一字一顿地轻声读着, 不是念错字就是加字丢字, 下面跃跃欲试的孩子忍耐不住, 举手表示希望代替女孩读。我当时已经意识到自己叫到一名怎样的学生了, 尽管很焦急, 还是坚持微笑地看着她, 耐心地等着她, 时而鼓励, 时而摸摸她的头, 时而带她读, 在我的耐心指导下, 终于能够准确无误地读完了。互评时, 孩子们都认为她读得不好, 都站起来抢说“我来读!”“我来读!”我这时反而欣慰地笑着说:“孩子们, 你们都是好样的。但是这位同学面对朗读困难, 没有退缩, 一直坚持着让自己读出来, 直至读正确, 多执着, 多好学!她的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只是换个评价思路, 不仅让孩子们懂得:读错了不可怕, 不会读也没关系, 但一定要自己争取读正确, 会读;同时, 我的鼓励与赏识给孩子注入了新的力量, 瞧, 被夸的孩子不再低头、咬嘴唇、满脸通红了, 脸上绽放出自信的微笑!可喜的是班上其他像她一样的孩子也会受到感染和启迪, 积极主动地抓住表现的机会———敢读、敢想、敢说!这对于刚迈入一年级学习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带有赏识、鼓励的朗读评价犹如“春风细雨润物细无声”, 是孩子们学会朗读的助推力、润滑剂, 鼓励与赏识是扬起孩子们朗读自信的风帆。

二、善用诱导评价, 激发学生爱读乐读

低年级孩子缺乏阅读经历, 更别说有什么阅读理解, 所以他们的语感、朗读节奏感等都有待于去进一步培养。在朗读中, 对一些长句或难读的句子, 孩子免不了会读错或出现加字丢字的一些朗读小毛病。但是孩子的朗读明显有漏洞, 不注意处理好句子中的语速、语调、语气等, 教师也一味地夸奖、鼓掌, 不知所以然, 那是一种很不应该的行为;当孩子的朗读不令老师满意, 教师既不纠正也不指点, 直接换人, 另请高手, 这种不屑一顾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为了赶时间、进度, 认为朗读浪费时间, 不给学生读准确、读流利、读好读懂的机会, 比如, “今天读不好, 回去再多练多练”、“读得不够流利, 课后再读读”等, 这种搪塞的态度不是老师所为。以生为本的课堂, 老师应当善于应用诱导评价, 面向全体学生, 针对个性发展, 做到引而不发。

我校李玉婷老师在执教《美丽的小路》一课时, 让学生用朗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朗读声音响亮, 陈述的语气, 说开了就是念完这里的字词句, 老师这样评价:“你朗读时声音很响亮, 要是你能够把表现小路美丽的词语读重一些, 会让老师欣赏到美丽的小路的!你有信心吗?”接着请这个学生再读一遍, 虽然有些生硬, 但语速适合, 停顿恰当, 有腔有调了, 有进步了, 老师评道:“呀, 这下, 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的鹅卵石, 路旁开着的鲜花。”然后, 李老师加重语气又把“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等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 模仿学生的样子朗读一次, 仿佛是模仿, 其实是在示范, 在强化朗读要领, 帮助学生领会朗读要领。在这种直观形象的语言诱导下, 每个学生都心领意会, 第二个学生就读得趣味盎然, 这时随机让学生齐读一遍, 增强了读中训练, 读中感受, 读中体会。

重视朗读, 我们要重视朗读指导的方法, 尤其是面对缺少方法的低段学生。老师要么点拨启发, 以说促读, 以问促读;要么示范引领, 以讲促读, 以演促读, 慢慢地让学生的朗读融入自己的理解、感悟和真情。这个过程, 朗读评价是主要手段, 确切地说, 它是打开朗读教学大门的一把秘钥, 以“方法”、“习惯”为导向的朗读评价可以让孩子们在阅读的乐园里如沐春风。比如, 在朗读教学中我常这样评价:“你读得真有感情, 如果能把字音读准就更好了”、“你读得很好, 若是声音能再响亮点, 会比现在好很多”、“你读得很认真, 如果能在课下用这样的态度多练习几遍, 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这些渗透方法的评价语言, 使学生知道了怎样朗读, 让他们明白只有多练习, 朗读水平才会提高, 潜移默化中逐渐引领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三、善于多元评价, 引导学生会读善读

《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指出:“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要充分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有新意的思路和表达以及有特点的展示方式, 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 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一个班几十个人, 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 要让每个学生被评价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为了充分地发挥朗读评价的引领作用, 有针对性地促进低年段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我们在朗读教学中, 可以教师评价学生, 发挥指导点拨的作用;大胆尝试培养学生评价教师,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他们的模仿能力;指导学生评价学生, 形成竞争意识。我们更提倡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 比如:你认为自己读得怎样?你认为自己哪里读得好?引发学生在反思中揣摩“品”读:学生说自己读得好的, 就让他阐释理由, 顺势引导学生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不好的, 就给他机会再读, 或是让他与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

还可以允许学生自由组合找伙伴读, 小组合作读、表演中读, 这个环节要注意好组织互评互议, 有听众, 有评价, 在这样能轻松展示、能自由交流、能表现自我的空间和民主和谐的氛围里, 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

在家里, 发挥家长的作用, 学生预习、复习、背诵课文, 可以安排家长签字督促, 建议家长能写上评语, 可以表扬鼓励、指出缺点、提出希望。曾经有一位家长在检查记录本上留下这样的评价:“孩子, 妈妈第一次听到你那么有耐心地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了下来, 妈妈好高兴, 相信你以后会读得更好。”这样的话语对孩子是多大的鼓励呀!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 受评价的空间增大, 多读多悟的途径增多, 显然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对于学生朗读时的评价也是如此, 要多样化, 才能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朗读成功的快乐, 领悟朗读的魅力, 形成“百花争春”的朗读教学局面, 让朗读教学酿出“蜜”来。

小学英语朗读教学心得总结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心得

G633.3

当前初中语文老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夠,在朗读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并且学生的朗读方式单一、朗读面窄,导致初中学生的朗读质量较低。这些问题不仅阻碍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也对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语文老师应当重视朗读教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创新朗读形式、在课堂上做好示范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一)老师对朗读教学不够重视

当前初中语文老师对朗读教学普遍存在不够重视的问题,一般有两个方面原因,一,初中语文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学生在考试中多取得分数才是正道,考试中又不考朗读,与其将时间花在朗读上,还不如多做题比较实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老师认为朗读很容易,只要学生认识字都会朗读,花时间教学生朗读既费时又费力。因此,很少有语文老师对朗读教学加以重视[1]。

(二)缺乏课堂指导,学生朗读质量低

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学生朗读一篇课文,声音小,停顿多,磕磕巴巴,读完一段完整的话很吃力,而且声音干瘪没有丝毫感情。一篇文章读出来不仅没有美感,而且还让听众在云里雾里。但是很少有语文老师对其进行认真指导。语文老师只看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是否出现读音错误,然后在点评上仅以是否流畅为评价标准,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也很难正确换气、发声,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停顿、快读、慢读,导致学生的朗读质量低[2]。

(三)朗读方式单一,朗读面较窄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中,语文老师采取的朗读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一般都是让全班学生齐声朗读,一些朗读不够好的学生也在里面滥竽充数,老师很难发现,也就没有办法发现其问题并进行指导,除了齐声朗读之外,语文老师一般只找几个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而且也只是走走形式,老师注重的是对课文的讲解,学生的朗读实践不充分,老师因为赶教学进度,也不给学生做范读,导致朗读教学毫无效果。

二、新课标下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策略

(一)老师做好朗读示范,或者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初中学生有着强烈的模仿心理,因此,语文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朗读示范。要想让学生进步,首先就得让学生有一个参照的标准,有一个目标,如果学生没有听过正确的朗读方式,就不会知道自己的朗读与优秀的朗读差别在什么地方。因此,语文老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做好朗读示范,学生只有参照了老师的朗读,才会知道自己的朗读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3]。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借助当今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多媒体能够给学生展现视频和音乐等多种形式的内容,让学生受到感官上的体验,这样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模仿欲望。学生通过老师的朗读和多媒体朗读,就能顺利把握文章的基调。例如,在朗读《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现出一段视频,视频中的画面即作者笔下描写的画面,在作者九年的成长历程中,母亲是如何一点一滴教育他的,如何将爱和关怀一点点渗透到作者的生活之中,继而给他造成很深很大的影响。视频的配音就是《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朗读,学生看着画面,听觉和视觉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心灵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多媒体朗读能够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多媒体读的深情,学生听的忘情,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基调,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老师的示范朗读同样如此,抑扬顿挫,情感把握准确,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模仿兴趣。

(二)创新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语文老师采用的朗读教学方式单一,除了让全班学生齐声朗读,就是找个别优秀的学生进行朗读,并且都是照着课文一字不落的朗读,枯燥乏味,单一无趣,很难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因此,语文老师可以创新朗读形式,借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4]。笔者认为,语文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语文朗读形式:1.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很好的朗读方式,分别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朗读,这种对话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找一个同学扮演皇帝,两个个同学骗子扮演裁缝,一个同学扮演说实话的孩子,几个同学扮演大臣,还有剩下的同学扮演老百姓。大臣在说“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一定要将那种心虚但是有故作镇定的感情朗读出来。孩子在说“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句话的时候,要将孩子天真单纯、真诚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在这种觉得扮演之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其他同学的带领下很容易走进课文,仿佛置身在作者笔下的情境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2.配乐朗读。朗读是一门艺术,如果老师能够借助音乐这门艺术对学生进行指导,将会使学生更容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例如在学习《珍珠鸟》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百鸟争鸣”的音乐,给学生创造出一种美好境界,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又如在学习《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陕北高原特有的打鼓声,学生在这种豪迈、壮阔的鼓声中,朗读的热情和激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朗读效果也会更好。

(三)丰富课外朗读,保证朗读效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仅仅靠课堂上的朗读时间是不够的。老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课后朗读,并和学生的家长做好配合工作,让学生的家长做好监督作用。老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有些的名著,如《鲁滨孙漂流记》、《老人与海》等读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很容易走进作者笔下的世界,长期性的练习,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这对提高朗读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老师应当重视朗读教学,带领学生读出语文的美、感受语文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涵养,促进学生健康积极发展,落实好新课标对朗读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乐.初中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途径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6(19):03-06.

[2]温春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造初中语文有效课堂[J].亚太教育.2016(36):05-07.

[3]朱朝浪.初中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J].亚太教育.2016(35):02-06.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修总结 第5篇

本学期我们语文组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充分挖掘现有的资源,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落实理论,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以及学生的朗读能力。

本学期我校教师确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紧紧围绕课题的总体方案展开: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抓实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2、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提高朗读训练的有效度,激发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能,力求达到大纲中提出的要求。

3、通过研究和实验,使学生的朗读习惯有较大的改变,学习能力,创造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均有所提高,语文知识面有一定程度的拓展,能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主动进行朗读说话练习,促进朗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本课题研究从两个方面组织了实施,扎扎实实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工作。

1、创设情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朗续练习,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学困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进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进步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笑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如在教学校本课程《经典诵读》中,古诗、儿歌较多,大多都写得优美动听、富有情趣。配上一些优美的乐曲,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诗歌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了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美。久而久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成了“词的音乐家”。

2、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强化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要十分重视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著名特级教学李吉林说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们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些,练得多一些。”实践证明,李吉林老师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讲少了,学生读多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因此,首先,我们在教学中要求自己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预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

其次,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轻易,需在朗读技巧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教师精心选择朗读练习点,每次练习有个侧重点,通过教师的引读、范读、朗读技能的传授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第三,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我们在课题研究和实践期间,采用了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集体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分段接读,或者在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我主要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领读。教师或学生均可领着学生朗读,也可小组内小组长领读,这种朗读方法不利于学生自己感悟课文,自己朗读表达。(4)分角色读文。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兴趣。

(5)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6)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7)配乐朗读。我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8)展示朗读。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篇,组织其他学生评价,在此其间,教师主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

在常态教学中,教师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激起了学生想把书读好的欲望。

三、课题研究的效果。

1、各种各样的朗读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温馨的朗读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变得愿意读,乐意读了,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而课堂教学作为朗读训练的主渠道,教师应当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传达给每个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积极的朗读氛围,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朗读训练中,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让学生想读;采用多种训练形式,让学生参与朗读,指导学生以教材为凭借,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创造性地练读,让学生乐读。

2、经过一学期的课题研究,促使了我们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熟悉,加强了朗读练习,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爱好,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过去,我校每学期生均阅览图书不超过3册,而现在每学期生均阅览图书超过了8册,由此可见,学生对阅读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逐步形成,如边读边做读书笔记。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学校加强了朗读训练,学生语言的积累多了,“日积月累,熟能生悟,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经验„„”这样就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今,学生在课堂中敢说了,会说了,能说了,多名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诗歌诵读竞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应该说,学生的语文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3、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教师提高了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为了搞好课题研究,十分重视练读课文,做到读好课文才备课、才上课。由于不断的反复练习,教师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十分注意搜集这方面的教育信息,做好学习笔记,不断改革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教学的效果。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教师认真进行总结,积极撰写随笔,促使自己对实践活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4、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深化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教师是有效性朗读教学的实践者与探索者。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老师们和学生一起体会文字的奥妙,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锤炼了自身的教学语言,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四、几点思考。

一学期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已经领略到了有效朗读教学迷人的神韵,但这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开端,还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进一步去探讨与实践。我们现有的研究也存在着许多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朗读成效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

2、由于对学生朗读水平和教师朗读教学水平的检测还缺乏更科学更有效的评判手段,朗读教学的深入开展显得越发困难。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少,有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部分学生不能真正地领悟文本,读出语文味来。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的研修总结 第6篇

阅读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确实,我们现在的孩子甚至于老师阅读量太少,阅读的水平也不高,过去几年的语文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的阅读水平亟待提高。本身由于各种条件因素制约了农村孩子的阅读量,可是在有限的阅读条件下又不能很好的提高阅读水平,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将是失败的,也将成为学生的悲哀。我根据自身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举出几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肤浅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还给学生阅读主动权 传统的阅读教学重于讲、问、灌,而学生则忙于听、答、接,其结果教者觉得难,而学生更感到无趣、无味、学得苦。因此,必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使他们喜学、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段、句)、方法(朗读、默读、诵读、浏览)、学习伙伴,自由提出疑问、发表感受......甚至连课文由谁先读(老师读、录用读、学生读),我都尊重学生的意见。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学生提出喜欢听录音读,我就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边放音,边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景,激发学生心中的美感,仿佛自己也处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之中,他们听了一遍还想听第二遍、第三遍,不知不觉中能把桂林山水的特点背诵出来。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有了阅读的主动权,还得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才能使他们“有权乐用”、“有权多用”,否则就会出现“有权不用”的现象。培养兴趣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可通过创设情境、运用电教媒体、制造氛围、增设材料、巧设悬念、设置疑问、欣赏文中美、感受成功乐趣等。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从题目入手,巧设疑问:“为什么父母对孩子写的第一首诗有如此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呢?你的看法又是怎样?”“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有了急着要破解的欲望,认真阅读课文,并议论纷纷,有的说母亲说得好,孩子很高兴;有的说父亲太严厉了,伤了孩子的心;有的说父母亲的评价都很好,对孩子有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真是众说纷纭,有的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出父母对自己某方面的评价也有类似的现象,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可见学们的阅读兴趣多么浓厚,对课文的理解又是那么深刻。

三、应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较普遍,功效较显著的教学手段就是质疑问难。我在教学中把“疑”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质疑,以疑促思、自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读释疑,在突破重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具体做法:审题引疑,激趣→个人预习,存疑→合作学习,集疑→集体讨论,释疑。质疑有一个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可能一次完成,对疑难的发掘同样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当学生不断发掘疑难,解决疑难时,就能逐渐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如《鸟的天堂》一课,学生通过质疑,了解了树的静态和鸟的动态,这是浅层次的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景物的描写,悟出作者“憾叹→赞美→遗憾→留恋”的感情变化过程,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一步,我就进一步启发学生质疑写树与写鸟的关系,学生通过思考、议论,认识到:(1)树衬托鸟,为鸟提供生存、栖息、活动的场所;(2)鸟衬托树,使树增辉生色,从而懂得了互相衬托的关系,对课文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四、自主探究、发展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由于知识经验、个性气质不同,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教师要尊重处于读者地位的学生,尊重学生阅读体验,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例如,在教学《匆匆》一文时,学生在小组交流探究作者提出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文中究竟有没有做出了回答?(预习提示的要求)有的学生认为在第二段课文里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写出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有的学生认为在第三段课文里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具体写出日子是怎样的来去匆匆,稍纵即逝);有的学生提出了异议:认为课文中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第二、三段都是作者叙述了日子匆匆流失一去不复返的例子,而没有说明“为什么”。作者提出问题,而且前后首尾重复地问,看似在问,其实不是疑问,更不需要读者去找答案,只是表达了作者对日子匆匆流逝的无奈和留恋,引入思考如何珍惜时光。

朗读和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第7篇

听取了于永正老师的《朗读和朗读教学》讲座之后,我所得甚多。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置否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可是我们老师并没有完全做到把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朗读能力,让他们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习。不要忘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对学生有信心,不要担心学生离开自己就学不好。因此我们需要大胆把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读前设计好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通过读自己解决问题。

作为课堂引导者的角色,老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凭借想像、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

听于老师的课例,我发现,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

跟大师交流,思想的火花不断地飞溅,我相信不断地吸收大师的思想,自己的水平能够更上一层楼。

小学英语朗读教学心得总结 第8篇

一般来说,中学每天都有英语早读课,这时候应该是学生锻炼朗读能力的最佳时机。但很多学生在早读课上并没有认真训练自己的朗读水平,而是在早读中看书或者默读课文。这是不少中学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实际上,高中英语教学十分重视最终的考核评价,而在考试中, 并不会去考学生的朗读水平,因而教师在教学中通常都是围绕高考这个指挥棒,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同时,教师面对的学生众多,在教学考核指标的压力下,并没有严格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也对朗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故而无法提高朗读水平。

二、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英语学习需要有良好的有声环境,相对来说,朗读是种简单的语言练习方法,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英语的妙趣,能够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自信心。同时,英语朗读不但影响着学生的口语表达,还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听力。从我国年轻一代的英语学习情况来看,朗读能够纠正英语听力训练不足的问题。朗读课文有着重要的英语学习价值,长期的朗读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听力水平,也有助于他们把握好英语听力材料的语速和语调。当学生学会朗读技巧以后,他们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听力材料中的语句及其含义。在经典范文朗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锻炼。通过朗读训练,能够让学生忘记语言的枯燥性,并在语境当中形成语言储存信息,帮助学生丰富英语写作材料,间接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三、中学英语教学中忽视朗读对英语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

1.降低记忆力。学生在记忆英语知识时,运用全身的感官来记忆要好过只用一种感官。运用声觉、视觉、动作来记忆英语知识,才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好办法。不过,很多学生在记忆英语单词或者语法知识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朗读训练的欠缺而阻碍了他们的记忆。

2.降低听力能力。没有良好的朗读训练,学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英语听力材料中字词句及相关语境。英语听力要求学生要快速把握听力课文,在短时间内去熟悉听力内容。如果学生没有较高的语音理解能力,就可能因为紧张而听不懂英语材料。

3.降低口语表达能力。从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来看,尽管很多学生可以熟练背诵、拼写单词,但是他们这种掌握单词的方式是僵硬的、机械的。他们中不少人都是在学“哑巴英语”,根本没有兴趣去学,英语学习动力的缺乏让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严重缺乏,这完全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过,这也和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长期缺乏科学的朗读教学策略有关。

4.降低阅读写作能力。朗读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英语思维。没有科学的朗读训练,学生也就没有系统的英语理念,阅读水平的提升也会收到很大限制。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到限制,在英语写作中也就不能把握好书面写作技巧, 难以写出好的英语作文。没有科学地朗读训练,学生也就不能储存大量的写作素材,在写作时也容易出现诸如“call Li old big”之类的中式英语问题。实质上,朗读训练的缺乏不但不利于学生的阅读语感训练,也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写作思维训练。

四、如何加强高中英语朗读教学

1.加强朗读兴趣培养。兴趣决定了学生的英语朗读能力的高低。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就应该引导学生喜欢上朗读。教师可以组织那些朗读能力高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一起朗读,并经常表扬那些有进步的学生,通过有效的激励使他们喜欢上朗读。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音像来刺激学生的朗读兴趣,比如观看英语电影、希望英语节目等等。

2.实施多元化朗读策略。高中英语朗读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者给学生放录音使其跟读。通过录音跟读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朗读,纠正他们的中式英语口音。背诵也是一种不错的朗读形式。学生通过背诵课文来养成朗读习惯, 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3.及时做好朗读评价。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随时检查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督促那些自律性差的学生加强学习,帮助学生改变学习上偷懒的不良习惯。教师可以利用检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朗读情况。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的方式不断帮助学生做好朗读训练。如果部分学生没有完成朗读任务,教师可以给予适度的“惩罚”。在素质教育时代,英语朗读教育是必须重视的,这是英语教学中的必经阶段。离开了朗读教学,学生在高中阶段就不能真正学好英语知识。教师一定要探索科学的朗读教学措施,加强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练习来提高英语学习成就,以便于他们将英语知识学以致用。

摘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朗读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教学最薄弱的地方。一些教师要么忽视朗读,要么让学生被动地朗读,致使学生缺乏良好的朗读习惯,不利于他们学好英语。

小学英语朗读教学探讨 第9篇

【关键词】小学生;朗读教学

一、朗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语言文字材料念出来。朗读要求朗读者仔细看着语言材料,大脑想着其发音,然后专注地念出其声。英语朗读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学好英语,必须先动口模仿,朗读所学的重点句型、课文等。通过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口头运用英语的能力,为大胆说英语奠定基础。

2.朗读有助于培养英语语感

大声的、经常的、持之以恒的英语朗读有利于学生获得牢固的英语整体知识,更能培养其语感,发音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节奏感,为今后深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朗读能够提高听力水平

在英语学习中,获得语言听力的材料是短时记忆,仅依靠听,很难准确的把握听力内容,经常朗读,学生将会把习得的句子乃至文章通过朗读储存在大脑中,遇到听觉重现时,会迅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提高听英语的效率。

4.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经常朗读英语课文及具有代表性的范文,能够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逐渐形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有了朗读基础,就能更快达到英语写作水平提高的教学目标。作为小学生,多朗读教材中的范文,对写作十分有益。

5.朗读有助于提高记忆

朗读属于一种“运动记忆”,在大声朗读过程中形成的记忆,可以延续几年,几十年甚至终生。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同一份材料,进行纯视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住70%;进行纯听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住60%;而视听觉并用,3小时后能记住90%。而朗读过程是充分调动学习者视觉、听觉、动觉的过程,可以达到综合记忆的效果。

二、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的现状

1.朗读的障碍,抑制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多姿多彩,如:歌曲,chant,听录音,模仿,做游戏等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乐此不疲。然而,当学生独自朗读课文时,他们却难以开口,不认识文章中的词句是学生顺利朗读英语的一个拦路虎。还有的学生能够读出来,但是读的时候缺乏节奏感,唱读,一词一词的停顿读等现象比较严重。集体朗读时,拖音明显;有时集体跟读听起来很整齐,声音宏亮,仔细听就会发现有的学生只是跟读一句的前几个单词,或者跳过几个词语只读最后几个词语;更有甚者,只是做做样子,动动嘴唇,其实根本没有出声。朗读的障碍,抑制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语言的持续发展。

2.学生朗读英语缺乏主动性

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能跟随老师的指导参与教学活动,但是课下教师布置的口头作业,一些学生不能认真完成,有的甚至不把“读”当作业。造成学过的知识不能及时复习巩固,对今后的学习造成了障碍。

3.英语朗读时间保证不了

课堂上40分钟的时间,既要复习旧知识,又要学习新知,还要练听、练写。真正留给‘朗读’的时间相当少。

4.教师在教学时,对朗读的培养不够

在小学英语课中,教师往往通过展示实物、图片来引入新词汇,新句型,然后进行大量的操练,但所呈现的图片只有画面没有单词,有时只是一闪而过,整个课堂教学在说唱、表演、游戏等活动中热热闹闹地进行并结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认读单词以及相应的对话。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热闹,操练充分,但却把认字与读音完全隔离开来,对学生课后的复习造成了难度。

三、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持续性差,兴趣易变、不稳定,如果不能以趣味吸引学生,学生会在反复的训练中感到枯燥,在朗读面前失去信心。为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要着力培养小学生英语朗读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前预见,扫清朗读障碍

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教师要提前预见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找出那些学生不认识的单词,及时处理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在领读单词,句子的同时讲述一些语音知识。如:领读a bottle of pop时,讲述连读知识及单词的轻重音。

其次,指導学生怎样听录音。有的同学声音非常响亮但是不注意读音的重读弱读,还有的按自己的想法读,没有模仿录音,这样的跟读达不到听录音的效果。学生自己朗读时固然达不到语言的流畅与优美。因此,教师在听音过程中应从小处、细处入手,培养学生的倾听,跟读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朗读。

2.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带给学生朗读的乐趣

教师要抓住小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爱表演的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使学生乐于朗读。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将朗读声音洪亮,读音较准确的同学树为“小老师”,请他们领读,其他学生跟读,教师在一旁监听。利用小学生好胜心理强的特点,组织大声朗读比赛,鼓励学生大声、大胆、大方的朗读,教师为英语朗读或领读出色的同学给与鼓励。对高年级学生,可以采用朗诵比赛、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增强英语朗读的兴趣。只要持久坚持,英语朗读定会带动学生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3.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由于小学英语课时少,训练项目又较多,课内朗读训练是有限的,所以朗读延伸到课外势在必行。目前英语学习机,复读机已经很普遍。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好这些设备,与家长取得联系,与孩子开展“我和妈妈比一比”的活动,激发学生听录音的兴趣。有些家长英语比较好,在听录音跟读的过程中可以指出孩子模仿时存在的问题,使孩子能精益求精;有些家长虽然没有英语基础,但能激发孩子的自豪感,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利用家访、电话等方式向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并给予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

总之,英语朗读教学是一项长期且需要耐心的工作,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坚持朗读,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朗读英语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金敏.“小学英语教学呼唤朗读训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

小学朗读训练心得体会 第10篇

小学朗读训练心得体会

朗读在语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曾讲过,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剧的一位外国教授,上课就让他们读,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其次,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再次,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物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里面的正确、流利是最基本 的要求,正所谓是熟能生巧,多花些时间问题不大。但是“有感情”中的感情从何而来,这需要一些 技巧。那么在语文课上怎样进行这样的朗读指导呢?我根据自己的摸索及借鉴别人的经验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提示式朗读

这种方法多适用于低年级,因为低年级同学能够正确、流利,按结构停顿,标点停顿读出一篇文章,已经完成了大纲要求的70%左右,但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同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以合理地运用提示式朗读。例如《哪座房子最漂亮》一文中,有一句“青青的瓦,白白的墙”,“青青”“白白”这两个描写颜色特点的词语要适当重读。我先让孩子们看图,用小手指出图上的瓦和墙,然后提问:“这是什么样的瓦,什么样的墙?”孩子们齐声回答:“青青的瓦,白白的墙”,重音自然得到了强调。

二、对比式朗读

调换字词,转换句式,让学生去比较,通过比较,确定重音强调语气,也是一种很常用的朗读方法。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影子》一课时,文中说“影子常常跟着 我”,我先把”“常常”换成了“天天”,让学生来读,然后问:“换了可以吗?”小朋友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通过讨论决定不能换,因为如果没有光,就没有影子。小朋友们明白了意思之后,我们又把“天天”换成了“常常”,孩子们再读时“常常”就被读出来了,不仅指导了朗读,而且还理解了课文,轻松至极。

三、情境式朗读

有些课文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学生无法入境入情。这种情况下需要老师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做好感情铺垫。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在指导这一段的朗读时,我设计了 一个问题:小女孩为什么不愿意让奶奶走?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奶奶是她唯一的亲人,奶奶在的时候最爱她,最疼她;有的说小女孩生活很凄惨,她想让奶奶救救她,保护她„„我马上总结说:“是啊,一个孤苦无依的苦命的孩子,奶奶是她唯一的幸福的源泉,更是她的救命稻草,她多想跟奶奶一起逃离这苦难悲惨的生活,逃离这充满饥饿寒冷的世界,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帮小女孩向奶奶请求吧!”示意学生齐读这几句话。学生们在有了更深体会后,把小女孩这几句心灵的呼唤读得淋漓尽致。

四、过把瘾式朗读

语文课上把朗读做为一个重点,但过多的重复而单调的齐读,指名读,分组读容易让学生厌倦。儿童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很强的模仿意识,所以在语文课上,我经常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舞台,给他们一个角色,让他们在朗读中过把瘾。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一文中,董存瑞请求任务时,对连长说了七个字:“连长,我去炸掉它!”这七个字怎样指导得力呢?我对学生说:“我是连长,你是董存瑞,你怎么请求任务呢? 读像了,我就批准。”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再指名读,学生争先恐后要当董存瑞,在角色的扮演中,这句话的感情自然得到了渲染,朗读得生动真切。像这种人物对话,比较适合转换角色,进行过把瘾式朗读。

五、情感体会法

朗读指导,如果一味追求重音、停顿等技巧,并不能完全适用。像《瀑布》一文中:“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雾,如尘。”如 果只引导学生把“珍珠”重读,“如烟,如雾,如尘”读得轻些,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朗读的效果,更不能体会到那种缥缈美丽如仙境般的境界。为了读出那种意境,我没有刻意去做技巧性的指导,而是让学生自我琢磨,自我感受,再试读,通过评价,肯定并推广优秀的读法。

其实情感体会法,也就是以前的商讨式朗读,学生试读——集体评价——学生再读。这种读法比较适合于高年级同学,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感受。

小学语文朗读理论学习心得 第11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千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志士、专家学者都对“读”阐述过深刻的感悟,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多么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指导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两个概念.关于“智慧”这个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也无统一的标准。择优而从之。我倾向于成尚荣教授的观点:“智慧是种整体品质,它在情境中诞生和表现,以美德和创造为方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敏感和顿悟为特征,以机智为主要表现形式,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赋予它底蕴和张力”。简而言之,智慧就是知识、能力、美德的综合体。

那么,何为“朗读”呢?据字典解释,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显然,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时,朗读不是这种简单的“念”,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是阅读教学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之一,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最佳结合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找出现实中的问题。纵观大多数语文课堂,在朗读教学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朗读指导的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集理解、感悟于一体。有时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面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常听一些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些,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这样的指导,怎能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呢?那么,如何克服不足,使我们的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智慧的生长呢?现联系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浅谈几点学习心得。

一、自主诵读、整体把握

首先是通过学生自主的诵读课文,去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书声朗朗,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主,而不是被老师烦琐的分析和提问占据大量时间。读书时间不够,读书次数和阅读量都不够,语言的吸收和积累太少,这必然影响到学生的表达。少读,对语文教学简直是釜底抽薪,对学生能力的养成也是致命的一击。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他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小学生对于朗读往往有一种急切的心情,希望一拿到课文就立刻念得既流畅又富有感情。正是这种心理因素,往往使他们在朗读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出现加字、丢字或者破词破句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种急切的心情,往往会令学生对课文囫囵吞枣似的理解,起不到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课文的目的。这时教师可以要他们自己自由、轻声读课文,熟悉课文的整体内容,初步感知。二、反复训练

通过反复多次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经历一个由慢到快、由断到连的过程,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朗读要做到正确地读.对每一个音节做到发音正确、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回读。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精神集中。对于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必须先正确认读,防止读错。朗读时,速度应先慢后快。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也是必不可缺的,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并作相关的提问,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虽然朗读指导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指导,但不能只靠“轻、重、停、连”等技术行为去支撑朗读,要先从文本中唤起内心的情感波动,产生情感共振,再在教师的示范点拨下,运用自身感悟到的朗读技法,表达自身感悟到的情感。“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方能声情并茂。

三、融入感受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明代朱熹说,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这三到之中,“心到”犹为重要。也就是理解得深,才能读得好。——先“意会”,然后才能言传。怎样才能意会呢?必须进入文本,揣摩词句,才能体会出情味,产生出语感;才能在学生心中产生鲜明的人、物的景象,引起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如果跨不过这样一个关键点,孩子的情感之路就多了一个“坎”,他如何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呢?朗读是体会文章情感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能以特有的声与情表达人的内心感受,还具有传情动人的功效。

他即使读得声音再响,嗓门儿再粗,也是白搭!朗读指导还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只有文本内容联系到了学生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触动学生内心的独有的感受,朗读才有味道。这样的朗读才是“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我们应当多加引导让学生用心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融入到文章中。

此时,我们辅之不同的朗读方式,除采用一般的范读、自由读、齐读等,应再采用其他一些具有特色的新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在朗读时运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角色假想读、手势导读、打擂台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从而提高读的质量。

四、多元化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能用自己阅读文本形成的标准,即“应该读出这样的感情”“这样读才是美的”等,来衡量一个学生朗读“好”与“不好”。而应立足文本的感情基调,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在学生互相评价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在不同的情况下,给予不同的评价。如:“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出来了。” “读要分出层次,首先是读通,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但也不能一味地表学生,在学生确实读的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的。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就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引导他们逐渐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习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

上一篇:列车长岗位职责下一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蚂蚁的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