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2024-07-19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精选12篇)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第1篇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第2篇

xiaoxue.xuekeedu.com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材安排的顺序是“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这样安排,虽然可以按四则运算进行归类,但是对运算定律的类比推理不利。教学时,可以根据运算定律的类比进行安排教学内容,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更加有效。

一、调整教材顺序,促进有效教学

“乘法交换律”与“加法交换律”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交换数的位置进行运算,结果不变。“乘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可以与“加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安排在共一课时。

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讨论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然后再安排教学乘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对“加法交换律”概念的类比,推理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再以同一课时或者前后课时,安排教学“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c=a+(b+c),再通过讨论从而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再通过具体事例得出a×b×c=a×(b×c),再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的类比推理,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二、设计对比练习,促进有效教学

在新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新知识、新方法会对旧知识、旧方法产生认知障碍。因此,要设计对比练习,让学生从知识与方法的障碍中解脱出来。

学习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习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

如,463+82+18,463-82-18,463-82+18 9600×25×4 9600÷25÷4 9600÷25×4

三、进行逆向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逆向运用

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 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

xiaoxue.xuekeedu.com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第3篇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往往遭遇学生在计算中错误百出, 而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清晰地认识到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只有一个:学生对运算定律的理解不够深刻。而一直困扰大家的难题是:找到了问题, 却无从下手。如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运算规律成了教学的瓶颈。经过课堂跟踪、反思, 笔者认为要突破这一瓶颈, 需要教师高屋建瓴, 从宏观上把握教材。

一、要树立大数学观

我们教师首先要搞清学习运算定律的目的是什么?从教材局部的表面现象来看, 学习运算定律似乎是为简便计算做准备的。因此我们大部分教师只是孤立地看到运算定律对于简便计算的作用, 认为学习运算定律就是为了简便运算, 从而使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局限在一个狭小封闭的区域内, 而缺乏对知识全面系统的认识。致使在教学中将探索和理解运算律的目标往往一带而过。使学生在不理解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机械练习。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怎么能做到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我们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运算律。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 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 最基本的几条性质, 通常称为“运算定律”。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可作为推理的依据。如根据运算定律来证明运算的其他性质, 根据运算定律和性质来证明运算法则的正确性等。

二、要树立大计算教学观

在课堂实践中, 我们经常遇到学生把一些不能简便的试题硬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组织教学时仅围绕着简便运算而组织, 特别是“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等提示语强化了学生机械的简便意识。当学生面对问题时, 不是对题目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而是挖空心思地去进行简便运算。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教师必须树立大计算教学观, 我们不能脱离计算教学来谈简便计算。在学生初步掌握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后, 应及时地将其融入到一般运算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把不能简便的、用运算定律反而更复杂的习题与可以简便的习题同时呈现。

三、要有沟通知识联系的意识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这一单元仅给学生提炼呈现的是一个个本质、简洁的模型, 而这个模型的作用是为他以前的算法找到一个数学上的依据。

从低年级学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开始, 就无处不见运算定律的身影。如 (1) 学习加法:学生知道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 和不变。——加法交换律。 (2) 学习乘法时, 5个2相加, 可以列5×2, 也可以列2×5, 积不变。——乘法交换律。 (3) 再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买面包的例题:“我一共做了54个面包, 我们买了22个面包, 我们买了8个面包, 还剩多少个?”算式:54-22-854- (22+8) 。——加减的简便运算。 (4) 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连乘:每个方阵有8行, 每行有10人, 3个方阵有多少人?——乘法结合律。

由此看来学生对于运算定律的学习并不是从零开始。学生的大脑中存储着丰富的感性材料。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与知识储备, 那么学生不能深刻理解运算定律这个难题就能迎刃而解。比如:学生容易把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混淆不清。很多同学犯这样的错误: (4×8) ×25=4×25+8×25

当然对于这样的错误, 我们在课前就应该有预测。在教学新课时, 教师可以联系乘法运算定义来帮助学生理解。 (4×8) ×25从乘法运算定义看是32个25, 不等于4个25加8个25。并且可与 (4+8) ×25放在一起比较, 这样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不会再被外表迷惑。

再深入一步, 学生一旦在脑海中建立起乘法运算定律与乘法运算定义的联系, 对于38×99+38是100个38和38×99是 (100-1) 个38, 这样的难题就能轻松理解和转化了。

四、要有为抽象枯燥的运算定律提供丰富多彩生活情景的意识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所限, 抽象枯燥的运算定律的学习需要有丰富形象的直观材料作为支撑。同时数学学科的特点, 也需要对感知的形象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在教材中所有的运算定律都放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 比如在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中, 我们可以增加这样的情景:每件上装25元, 每件下装20元, 8套衣服多少钱?在加减简便运算中, 可以再呈现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买面包的例题:“我一共做了54个面包, 我们买了22个面包, 我们买了8个面包, 还剩多少个?”……

我们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典型熟悉的材料, 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运算定律和理解运算定律。那么学生所得到的将不再是那些冰冷的结论和花哨的技巧, 他们将获得许多宝贵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学习经验, 将会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第4篇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9页例1。

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数学课本第39页例1场景图。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分出已知条件与问题,整理成下题。)

李叔叔正在看一本书,看了两天。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师:你能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与问题列出算式吗?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做。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反馈交流。)

生1: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我是这样算的:

234-66-34

=168-34

=134(页)

师:谁能解释一下吗?

生2: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去昨天看了的66页,等于168页,再用168页减去今天看了的34页,就求出还剩134页没有看。

师:怎么知道昨天看了66页?

生2:“看到第66页”就说明看了66页。

师:理解得好!还有与他的算法一样的吗?

(许多学生举手示意算法相同。)

师:还有与他的算法不一样的吗?

生3:我是这样算的——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师:谁看懂了?能不能解释一下呢?

生4:这种算法是先算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也就是先算出66+34的和,再用总页数减两个数的和。因为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百数,这样计算简便。即,234-100=134(页)。

师:计算时认真观察,就能做到“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教师再次呈现学生的几种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继续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生5:我认为还可以这样算——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师:请你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5:我是这样想的,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今天看了的页数,也就是先算234-34=200(页),这样相减正好得到一个整(几)百数。一个整(几)百数减一个两位数比较简单,容易口算。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这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6:我喜欢生1的算法。因为这样列式,计算过程清楚。

生7:我喜欢生3的算法。他是先求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用总页数减去两天所看的页数的和,而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几)百数,这样计算非常简便。

师:从上面的算法看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依次减去那两个数,或者先求出两个数的和,再减去这个和,也可以先减去两个数中的一个数,再减去另一个数。至于哪种方法更简便,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的数字特点恰当选用。生3的算法是今天新学的,生5的算法也很巧妙,能使繁杂的计算变得简捷。请同学们仔细比较辨别,何时用何种方法,要依据具体题目确定。

(独立完成“做一做”。4人小组讨论交流,突出生3的算法。)

反思:

“简便计算”是运算定律(或性质)的简单应用,是提高学生运算技能和增强数感的重要内容。本教学片段体现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教师把简便计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通过计算,能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3.尊重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提问、列式、计算等形式自主探索出计算“连减”的几种简便方法,加深了学生对运算定律(性质)的理解,展示了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4.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中,教师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究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所学知识;注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让学生在有效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培养参与意识;利用与同伴交流、比较异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培养优化意识,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 祥云县城区四小祥云县芮家小学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第5篇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不能学形式。如果不看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把整个“引导——学练——堂堂清”教学模式的形式的一切一切,照搬过来,可以说,您的收获一定大不了,甚至会出现退步,可能要出现成语中“鸡飞蛋打”的效果。要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实质和所教班级、学情联系起来,取其精华,这样才会取得较大的成绩。遵循的原则:凡是能使学生学习变好、能使学生习惯好转的方法、要求都可以强化,但千万不要在原方法和制度的基础上动作过大,否则学生、老师都吃不消,循序渐进,使这些方法和制度逐渐加强。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有利于分层推进,这就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扔掉原来的不好的方法和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最主要的就是:学生是主体,在知识的学习中主要以学生自学、学生讲解为主。但有的老师总认为自已不讲讲,学生不会,不自己讲讲,学生总结不全面,这就错了。如果学生总结的深度不够或者各方面不全,那是老师“引导”这个工作没有做好。就需要我们在“引导”的内容上下功夫。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可能比老师想得全面。

3、“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无论是自习还是作业批改,要真正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去教好学,工作量是特别繁重的。课前预习你一定要分析清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还要把引导的内容和过程设计一下,即使在上课时的设计和实际不一定相吻合也要认真设计好,因为这是有的放矢的第一步。课上的巡回指导和提问会使感到劳累。课下的辅导和作业更需要的细心和奉献。

4、“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如果学生从来没有自己预习过课本、从没有自己总结过知识点、从没有自己讲过课、没有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那在开始时就要有个思想准备: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失败,这就需要教师严格落实“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一滴不漏的学习要求、始终如一的学习习惯”的学风训练,执行好学习常规。

5、“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不能是教师只学模式的形式,不研究教学实质,第二就是不能持之以恒。只要认准了目标,就一定要走下去,不管在学习、教学的道路上有多少阻力和挫折,只有执着地追求、探索,就一定会成功。如果能正确地分析学习中的各个环节,并把已经成功的目标教学、创新教学应用到教学中去,成绩肯定比现在还要好,课堂教学水平肯定有质的飞跃。

[反思]: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我们主要采取利用讲学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我们觉得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1、简便计算不仅是一种知识技能,它更是一种优化思想,这种优化思想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的事,它不能灌输,更不能速成,它需要一个长期感悟的过程。

2、简便计算与学生的数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对于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大有益处。

3、简便运算的思路会有很多,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4、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各种简算题型分类整理,让学生从整体认识到个别比较,加深简算的印象。同时,加强变式、逆向的练习,提高学生举一反三、有效迁移的能力。

5、简便计算的意识还要渗透于解决问题中,在没有“简便计算”这样的显性要求下,学生也能考虑简便计算。

6、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在简便计算的过程中,逐渐提高简算的兴趣,逐渐掌握简算的依据,逐渐领会简算的技巧,真正具备简算的意识,让学生明白三个层次:

①、进行简算应该由一定的运算定律、性质作为依据;

②、必须正确、适当地运用运算定律、性质进行简算;

运算定律与简便方法计算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内容:第81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教学用具:自制课件。

重点:理解四则混合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难点: 会用四则混合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一、复习内容整理。

1、口算训练。

25×4=

125×8 =

135-102= 135+102=

135+98=

135-98= 31×25×4=

12-9.2-0.8=

170÷25÷4= 12×9.2+12×0.8 =

125×16×8=

2、上面的计算你用到哪些简便运算方法。

3、我们都知道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你能说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吗?

4、这些运算律用语言文字怎么理解?

5、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在括号里写出它所表示的运算定律的名称。

(1)35.2×28=□×35.2

()(2)(+)×60=×□+×□

()(3)398+25.6+14.4=398+(□+□)

()

二、学习例1 :计算4×+4×

1、观察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能用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学生独立解答例1,并说明如何运用计算定律的。

3、改错:(说出错误的原因,并订正.)(1)、11×10=11×10+=110

()(2)、5.7×10.1=5.7×10+5.7

()(3)、0.625÷-÷0.625=(0.625-0.625)÷=0()

三、闯关练习:利用简便方法计算。(课件出示)第一关

(+)×12

40×101 42×13+58×13

4.05-2.83-0.17 第二关

10×10

4907×99+4907 4.17+1.83-2.17

(+)+(0.625+)第三关

27×

37×

25×32×125

18÷9

四、课堂小结。

五、机动简算: 0.8×27×1÷(3××0.64)

19×

六、家庭作业: P83第3题。板书设计: 运算定律与简便方法计算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乘法分配律: a×(b+c)=a×b+a×c 减法运算性质: a-b-c=a-(b+c)除法运算性质: a÷b÷c=a÷(b×c)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复习课课后反思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这节课,我通过对简便计算方法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定义、定理、定律、性质、法则等等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学好《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对学生今后的计算起至关重要的效果,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做法.首先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先对简便计算方法的做一次归纳整理。在四则混合运算的简便方法教学中,学生都觉得课堂教学,都是与数字和符号打交道,不具有挑战性,虽然对优等生有学习的趣味,但是学困生学习没有积极性。这些原因直接影响的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进行计时计算训练,把每次完成计算的时间写在卷面上,学生们都有一种好胜的心理,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所以,一上课,我首先来一个口算计时计算比赛,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提问:你们在计算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口算题比较简单,学生在尝试了胜利的喜悦后,激情澎湃,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接着,通过填空、改错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理解,再结合例题,让学生说说容易出错的地方,引起学生注意知识的联系。然后进行闯关练习:三关的练习由浅入深,并进行计时,学生饶有兴趣。在闯关练习中,我要求需要帮助的同学举手,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每完成一关就同桌交换批改,然后说出有错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既有教师对知识的预设,但更多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动态生成。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第7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对五大定律和两大性质的理解,了解每一个定律、性质在哪种运算中来用。

2、培养学生根据算式和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算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计算的灵活性和速度。

3、使学生能够应用运算定律、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加深对定律的理解,能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运用所学定律、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组题,请你仔细观察,如果让你人选一组进行计算比赛,你会选择哪一组?为什么?

出示:A 1、107+58+135 B 1、7+58+932、25×17 2、43×4+43×63、3000÷24 3、3000÷ 25÷

42.结:是的,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对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初步整理,形成学生网络。

1、师:,这一单元都学了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7页,浏览本单元内容,画出你找到的知识点。开始吧。(学生看书)

2.从你们端正的姿势中,我知道你们都找完了。

哪位同学能把你找到的知识点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说出运算定律及字母表示。生汇报:(师往黑板上写,并引导生说是什么定律或性质)

a+b=b+a

(a+b)+c=a+(b+c)

a×b=b×a

(a×b)×c=a×(b×c)

(a+b)×c=a×c+b×c

a-b-c=a-(b+c)

a÷b÷c=a÷(b×c)

4.你们可真能干,找到了这么多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区别,你们能把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分分类,使它们更有条有理,便于理解,又便与运用吗?

5.请看要求(课件)

1、小组合作整理,用线、箭头等你们喜欢的方式勾画知识之间的联系。

2、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选出代表汇报整理内容。

6.以小组为单位整理,然后组织汇报。师完善板书

加法 a+b=b+a

(a+b)+c=a+(b+c)

乘法

a×b=b×a

(a×b)×c=a×(b×c)

(a+b)×c=a×c+b×c

性质

a-b-c=a-(b+c)

a÷b÷c=a÷(b×c)

(二)精细整理,形成网络。

1.经过各小组的努力把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按课本的知识结构进行了分类整理,全面、清晰,还体现了我们学习的先后顺序——这就是我们平时最常用的整理复习知识的方法。

2.同学们,请看黑板,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我们可以将它们分成一类。性质再分一类。(之后引导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完善板书,最后总结板书,明确运算定律和性质的知识它们合起来就是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所有知识点。

交换律

区别:加法交换律是加数交换,乘法交换律是因数交换。

联系:它们都是数字位置改变,但运算顺序不变。

结合律

区别:加法结合律是加数结合,乘法结合律是因数结合。

联系:它们都是数字位置不变,但运算顺序改变。

运算性质

区别:运算符号不同

联系:改变运算符号,改变运算顺序

定律与性质包含

师:交换律和结合律属于什么?

生:运算定律

师:运算定律与性质都属于(生说,师把课题移下来)

3.运算级的区别:

再仔细看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观察其中的运算符号,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根据学生的回答,大括号勾出属于同级运算的,和不属于同级运算的。

师:看着我们共同整理的结果与小组整理的(拿一块小组整理的板)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整理方法不同

生:深入

生:详细

4.师小结:是啊,集体的力量就是大,这种整理方法虽然打破了我们当初学习的先后顺序,但同样呈现出了所有知识点,我们还找出了这么多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这也是一种很好地整理与复习知识的方法。

5.同学们看,一个单元的内容,经过我们的整理后,提炼成了这么简单的一幅图。像这两种整理知识的方法,你们会运用到其他单元吗?

老师相信你们以后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6、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啊,这些运算定律、性质并不是这个单元才刚认识,我们早就在用了,只是你们没发现!请看大屏幕!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课件出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应用,让学生说说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师:同学们,对于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你们掌握得这么好,把它们放到计算中,你还能不能一眼就认出它们来?走,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请看大屏幕(每小组选做一题跟你小组相同序号的题)

1、8×11×125 2、117×3+117×7 3、79+132+21 4、3200÷25÷

42.生边汇报师边出示计算过程与结果(汇报完毕,要说一说运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或者性质)

3.师:观察这四道题,尽管运用的定律和性质不同,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把两个数凑成整十整百的数。

师:把两个数怎么才能凑?

生:合起来。

4.师:为了凑成整十整百的数。我们要用“合”的方法。“合”是做题的一种选择思路。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既然有合的方法可以凑整,能使计算变得简便,有没有其他方法也可以凑整呢?

生:(猜测)有,分

2、师:你真善于思考,到底有没有“分”的方法呢?请接着看(课件)。

出示125×16 101×37 99+2+999

师:125×16谁能口答。

生答。

3.师:真快,说说怎样算的才有这速度

师:看来你们猜的正确,分开也是为了凑整,也是为了计算简便。

4.101×37

师:你是分的哪个数?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把101分成100+1,应用了乘法分配律。

生口答99+2+999

5.小结三道题,师:通过这三道题的验证,确实 “分”的方法也可以凑整,使计算简便。

6.小结:刚才我们运用的合与分,它们都只是一种解题方法,做题时不但要灵活运算定律和性质,还要注意观察用什么方法来做,可以原本繁杂的计算变得简便,同时也体现了一种转化的思想。

转化

(板书:繁 → 简)

7、练习

师:同学们,对于这种由繁转化成简的方法,你们理解了麼?下面让我们来试试,同学们对这种思想理解得怎么样。

请看屏幕(各小组选作与组号相同的题)。

35×14-25×14 1230÷5÷123 157+59-57 314-137-11

4(1)、简便计算。

(2)、用——标出计算过程中最关健一步。

(3)、想一想,小组交流,为什么这步最关健。

8.生汇报35×14-25×14,师问35×14-25×14运用什么运算定律,并引导生发现是逆用乘法分配律。

9.师小结:也就是说这些定律和性质,我们既可以从左边推到右边,还可以从右边反推到左边(板书:左--右)

生汇报1230÷5÷123 157+59-57 314-137-11

410.师总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除了运用基本定律和性质,我们还有这么多可以简便计算的方法,看来运用了运算定律和性质不一定就简便,计算能简便也不一定因为用了运算定律和性质,所以我们计算时要观察数据特点,找到解决问题的快捷方法。

11、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

师:同学们关于运算定律的使用,有个经典的故事,想不想了解一下?(课件展示)

12、故事看完了,你们想成为善于思考的数学王子吗?女生还想当数学公主呢,不管王子还是公主,那得先接受我的考验,干吗?请看大屏幕

1、每人任意出一道可以运用简便方法解决的算式

2、数字不用太大,只要能体现出运算定律或性质即可

学生自己写。

13.生汇报写的算式,让另一生说运用什么定律或性质

小结:咱们班同学,真是个个都善于动脑,勤于思考,老师从心底赞赏你们,好样的!

四、自主简评,完善提高。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哪点你印象最深?

生回答。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材解读 第8篇

这部分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 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 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这部分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 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 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

加法和乘法的这五条运算定律, 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 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 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 它们仍然成立。因此, 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与代数”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 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 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 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认知基础。因此, 将这五条运算定律及其应用集中于一个单元, 加以系统编排, 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 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材的编写分为三小节, 内容结构如下:

2. 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 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这部分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 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 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 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 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

如加法运算定律, 教材从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境引出三道例题, 分别求李叔叔上下午的路程和、前三天的路程和、后四天的路程和, 为学生提供了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及其应用的具体事例。进一步, 再让学生自己举例, 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 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编排, 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 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 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乘法运算定律则以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为载体设置主题图, 由图引出三道例题, 为概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提供具体的事例。三个例题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与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两个例题类似。这样编排, 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发现、感悟、描述规律。

同时, 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例如, 练习六中的第3题和第4题是乘法运算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第4题除了文字提供的信息外, 还要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得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 即新教学楼有4层, 再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算比较简便。第3题, 可以用50×2先算一个来回游了多少米, 再乘7;第4题先算25×4 (可解释为4层, 每层各取一个教室需配多少套课桌椅) 再乘7。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算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3. 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理解和掌握了五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 教材安排了进一步学习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简便计算。值得一提的是, 教材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 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材一共安排了五道例题。例1和例2讨论加减法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 例3和例4讨论乘除法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 例5主要讨论乘、加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也就是说, 例1至例4只涉及同级运算, 例5则涉及两级运算。

在这五道例题中, 例1和例3讨论的连减、连除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也有同样的内容。新教材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 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 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还可以交换两个减数或两个除数的位置再减或再除。

教材并没有把它们概括为减法的运算性质或除法的运算性质。在具体的教学中, 学生受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启发, 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把它们概括为连减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连除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为了鼓励学生这种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 我肯定了学生的这些想法, 同时告诉学生这其实是减法和除法的两个运算性质。

相对而言, 其他三道例题的问题情境较为新颖, 解决问题的策略较为灵活,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比较少见。如, 例2设计的“书店的一角”。题中包含两个问题: (1) 价钱分别为56元、31元、19元、24元的四本书中, 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 (2) 付100元, 买48元、47元的书各一套, 应找回多少钱?显然, 这是两个需要综合应用加减计算的实际问题, 而且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问题 (1) , 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 学生遇到的困难是, 四本书取三本书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 要做到不重不漏, 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 四本书中取三本, 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 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 用于计算三本书的总价, 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问题 (2) , 学生容易想到的算法是连减或减去两个价钱的和。因此, 教材只提示了第三种另辟蹊径的方法, 把100分成两个50。由于两套书的价钱都略小于50, 所以这种方法显得比较简便、巧妙。

例5设计的是几位科学家在野外考察的情景图。图下有3~7月份的月历, 并标出了科考队的出发日期、计划返回日期和实际返回日期, 然后提出问题“科考队这次考察一共花了多少时间”?教材介绍了按月计算和按周期计算两种思路, 以及相应的列式计算过程。按月计算的算式是31×2+30×2+26, 按周计算的算法是7×21+26,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 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小精灵,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 和同学交流。学生容易想到的是按月计算的思路, 根据已知的出发、返回时间, 可以知道整个3、4、5、6月都在外面, 7月有26天在外。要注意的是3至6月中有两个大月 (有31天的月) 、有两个小月 (有30天的月) 。学生列出的算式可能有以下几种, 如:31+30+31+

对中年级简便计算教学现状的反思 第9篇

【关键词】简便计算中年级现状反思

一、 不简单的简算

(一) 简便计算的地位

简便计算,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使计算变得简单或者说是简单地计算。那么,简便计算在计算领域中的位置如何?在《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一书中有这样一幅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面对问题情境,首先要确定是否需要计算,然后根据“答案”的性质,确定运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如需要近似答案,则通过估算解决问题;需要精确的答案,则通过心算、笔算、计算器或计算机算出答案。在图中,我们没有发现“简便计算”的位置。再进一步想一想,其实简便计算通常表现为把“利用笔算”的式子转化成“利用心算”的式子。若对上图进行修改的话,即在“利用笔算”和“利用心算”之间连上线,这条线标注的就是“简便计算”。也就是说,简便计算,并不能算一种独立的算法,只是对某些式子的计算过程进行了转化。

(二) 简算其实不简单

如果把简便计算与竖式计算(即笔算)进行比较,你认为哪种算法更简单呢?老师大多数倾向于前者,而事实上,不少学生往往不喜欢简便算法而乐意用竖式计算。难道这是“舍简求繁”?和竖式计算相比,用简便方法计算的过程,涉及对算式的观察判断、分析思考,这一系列关于能否简算、如何简算的从决策到行动的过程,富有思维含量。而用竖式计算,其程序是固定的,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计算过程中只要“按顺序操作”,并且用竖式计算这种算法更具有普适性,几乎对所有的式子都适用。

所以说简便计算比较简单,往往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学生一般觉得用竖式计算更简单一些。在教师的视野中“能简算的要简算”应该成为一种接近自动化的行为,但对学生来说是需要发展之后才能达到的。教师看来是一个“平面”的发展要求,对学生却是“立体”的发展结果。因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发展水平代替学生的发展水平。

二、 简算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 抓好口算,练好口算基本功,为简算打好基础

口算不仅是笔算是基础,而且是简算教学的主要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学会简算,提高计算速度,就要从加强口算入手,让学生练好口算基本功。

1. 熟记常用数据。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常用数据,就能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比如在低年级熟记20以内的加法表,乘法口诀表;中年级记住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凑整(如37和63,28和72等),乘法中的5×2=10,25×4=100,125×8=1000,2—20的平方;到高年级的时候记住3.14×2=6.28,3.14×3=9.42,…3.14×25=78.5等。记住这些常见的数字,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缩短思考的时间,减轻计算的压力,从而增强简算的信心。

2. 掌握口算技能。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是学习简算的前提。为此教师应加强口算方法指导,交给学生一定的口算技能。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的算法,更要指导到位。如乘法中的“同头尾合十”:53×57→(5×6)(3×7)→3021;“去一添补”法:36×99→(36-1)(100-36)→3564;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时采取“两头拉,中间加”的方法:52×11→5(5+2)2→572等。

(二) 加强定律应用,形成简算意识

运算定律的教学不能简单地以一些特殊算式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运算定律,而应该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分析计算结果,比较不同的解法,提出合理的猜想,然后举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初步感受简算的实用性和快捷性。

1. 探究定律,培养简算意识。在教学运算定律时,教师应借助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分析、比较不同解法间的联系,唤起学生探求内在规律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体验简算的便捷性。例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让学生计算67+206+94,哪两个数先加起来比较简便。在学生初步感受到可以先算后两个加数的和,使计算简便。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猜想“是否三个数连加的计算都有这样的规律”,并举例验证,探究规律。从而使学生经历运算定律的探究、比较、内化的过程,真切感受到简算的确很有用,从而提高应用简算的自觉性。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第10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

一、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练习五有关习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逐步提高归纳、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运用加法交换律的思想探索其他运算中的交换律。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加法交换律。

四、教学难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五、教学关键:引导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思想。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形成问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运动吗?你最喜欢哪项体育运动?李叔叔是一个自行车旅行爱好者,咱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李叔叔的情况。

1、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3、讨论与思考: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解决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3)独立列式计算。

4、交流、呈现不同的列式: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5、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板书:40+56=56+40 在这组加法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板书:交换位置

和不变)

6、提出猜想。在加法中是不是存在这么一个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二)猜想,形成结论

1、男女生猜想。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 男生完成:76+3024

237+96 „„

学生汇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符合猜想。

2、小组内猜想。自己设计一 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事例验证。(寻找身边的例子)

如:(1)四(1)班有男生31人,女生25人,全班有多少人?

31+25=25+31

(2)○○○○

○○○○

4×2=2×4 交流:从这些事例中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对学生举出乘法交换律的例子只予以肯定,但不作探索)

4、加法交换律的表示方法。

(1)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我们猜想的这个规律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2)观察不同的表示方法:等式中的符号表示什么。如:○+□=□+○中,“□”和“○”代表什么?(代表任意不同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3)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在数学中称为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三)应用,巩固新知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①()+165=165+35 ② 1013+214=()+()③ 80○50=50○80

④ 48+29+52=48+()+()⑤()+()=()+()(1)自主练习。

(2)交流:第④小题中有三个数,还能利用加法交换律吗?对你有什么启发?(引导学生完善加法交换律: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3)最后一题:可以怎么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进行抽象,渗透符号化思想)

2、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1)讨论:对加法验算时,我们用什么方法?你知道这是根据什么吗?

(2)小结:我们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加法运算,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四)总结,引申定律

1、师生共同回顾学习过程: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师生归纳研究问题的方法:质疑→举例→观察→归纳→验证→应用。

2、质疑引申:学了今天这节课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40+56=56+40

┆(学生举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b=b+a

第二课时:加法结合律

一、教学内容:

P29/例2(加法结合律)练习五有关习题

二、教学目标

1、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领会“形成问题一提出假设一验证假设一形成规律”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归纳、概括中发展数学思维。

3、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便计算,学会“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4、情感与态度:在运算中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价值,增强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举例等活动发现并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关键:通过大量实例的验证引发对规律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形成问题

1、出示教材插图,让学生说说插图的意思,并把它编成一道应用题。

2、呈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李叔叔三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3、自主列式计算。

4、请学生介绍并展示不同的算法。(88+104)+96

88+(104+96)=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5、讨论:(1)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2)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88+104)+96=88+(104+96)

(3)从这两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的想法。

(二)尝试探究

构建模型

1、提出假设。

(1)小组讨论并交流:在加法中,除了交换律之外,根据这两个算式,你还能发现什么?

(2)师生交流并板书初步的发现。

(3)提出要求:这只是我们根据这两个算式归纳出来的,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我们运用更多的事实去验证它。

2、验证假设。(1)个别举例验证。

女生完成(69+172)+28

155+(145+207)男生完成 69+(172+28)

(155+145)+207 从而得到:(69+172)+28 = 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男生用“凑整法”使计算更简便。(2)自由举例验证。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总结。(3)寻找生活实例。如:张老师上午到书店买书用去27元,又到文具店买圆珠笔用去18元;下午去文具店买钢笔用去12元。他一共用去几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并找出这两个算式间的关系)(27+18)+12 = 27+(18+12)(4)小组讨论并归纳。讨论小结:

①每组算式两边都有三个加数,加数不一样。

②一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另一边则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③等号左右两边的和相等(不变)。④改变计算的顺序可以使计算简便。

总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5)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结合律。达成一致后板书:(a+b)+c=a+(b+c)

3、形成规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29页,并齐读课题和内容。(导出规律的命名)

4、辨析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异同点及它们的特点。相同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定律,其计算结果——和不变。不同点:

(1)加法交换律是变换了加数的位置,如a+b=b+a;加法结合律不改变加数的位置,加上小括号而改变了加数的运算顺序,如a+b+c=(a+b)+c=a+(b+c)。

(2)应用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的位置后,计算时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应用加法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后,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应用加法结合律时,加数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特征——几个加数可以“凑整”(一般凑

十、凑百„„)。

(三)使用规律

巩固新知

1、我能填得又快又对。

a+(b+c)=(□+b)+c

(28+36)+64=28+(□+64)

□+235+65=78+(235+□)

182+18+276+24=(182+□)+(□+24)(1)独立完成习题,并说说分别运用了哪些加法运算律?(2)讨论:四个数相加,结合律还可以用吗?更多的数相加呢?(3)尝试归纳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数相加时的结合律。(如果出现要使用交换律、结合律的,暂不研究)

2、我能很快比较它们的大小。

(63+25)+35○63+(25+35)

a+(b十c)○(a+b)+c

(33+232)+3768○33+(232+3768)

418+(56+82)○(418+82)+43 讨论:怎样比较更快?我请谁帮忙?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1+89+1

178+46+154 168+250+

3285+15+41+59

第三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及练习

一、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例3(P30)练习五习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利用“凑整”的基本思想合理、灵活地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重点: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五、教学关键:根据数据特点凑整。

六、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 24+19=()+()

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632+85=717

85+632=()304+215=519 215+304=()

(二)创设情境

探讨算法

1、设问启忆。同学们,在前面几节课里我们已经为李叔叔骑车解决了哪些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个星期还剩下几天?想知道李叔叔接下来是怎么安排的吗?

2、出示插图。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整理图意:第四天 城市A→B

A→B 115千米 第五天 城市B→C

B→C 132千米 第六天 城市C→D

C→D 118千米 第七天 城市D→E

D→E 85千米

3、观察、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解决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吗?

4、尝试独立列式计算。

5、展示、交流不同的算法。

(1)呈现学生不同的算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 115+132+118+85

②115+132+118+85

=247+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365+85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450(千米)

=200+250

=450(千米)(2)师生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你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重点讨论第②种算法:在这种算法中,分别运用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把115和85、132和118分别结合在一起相加有什么好处?(4)小结并揭示课题。把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 方法:运用“加法运算律”)(5)评价其他不同的写法。

③ 115+132+118+85

④115+132+118+85 =(115+85)+(132+118)

=200+250 =200+250

=450(千米)=450(千米)

说明:这两个算法也运用了加法运算律。前者可以省略有些过程。后者缺少小括号,作为口算也是可以的。

(三)自主练习

优化算法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425+14+185

75+168+25

245+180+20+155

67+25+33+75

(1)独立完成。并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为什么这样计算?(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对比练习比较下面的算式,有什么异同点?你喜欢计算哪个算式?为什么? 56+78+22+44

(56+22)+(78+44)

(56+44)+(78+22)

3、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同桌互说用了什么运算律?

60+255+40

282+41+159

548+52+468 135+39+65+11

13+46+55+54+87

5+137+45+63+50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归纳算法练习、优化算法练习和运用算法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观察、比较不同的算法,从而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

(四)解决问题

体验价值

1、小结启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解决高斯的数学题。你能试着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1+2+3+4+……+99+100

=(1+100)+(2+99)+……+(50+51)

二101 ×50

二5050

3、交流。高斯的聪明表现在哪儿?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计算有什么帮助?

五、随堂练习练习五(4)

六、作业布置 练习五(5)

七、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法交换律

=(115+85)+(132+118)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加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第11篇

2、把教学目的给孩子,把学习方案给孩子。放手让学生自主复习运算定律,并小组同学互说定义和字母表达式,并思考如何把定律和性质进行分类合理。学生的表现让我惊异。两种分类方法说的头头是道。思路清晰:可以根据四则混合运算,进行分类:加法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乘法有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除法有除法的运算性质。

还可以根据运算符号变换分类: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除法的运算性质;乘法分配律。给学生机会,他会还你一个奇迹!

3、在乘法分配律的汇报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受阻,一方面原因是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实效性还有所欠缺,只挑选容易的定律进行交流,自主复习内容不够全面。另一方面此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也是本节课复习的重难点所在,后面习题针对此项进行了重点复习,进行了补充。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第12篇

教学设计

执教者:罗定市素龙街中心小学 张美杏

【设计理念】

通过整理和复习,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系统掌握运算定律,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简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意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并最终养成简算的习惯。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班学生的计算基础比较好,但是自主探究的综合运用能力比较弱,为此根据学生这样的特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探究整理为主线,辅以交流等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在一个开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教材通过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这一小节是对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减法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是小学数学中简便计算的根据,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能熟练地掌握运算定律和性质,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用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整理和复习数的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通过探索运算定律的应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 1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3、经历四则混合运算的简便过程,体验迁移的学习方法。

4、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的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理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和性质。【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灵活地选择简便方法计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数学已有六年了,还记得学习了几种运算定律吗?小组讨论,小组反馈。(指名学生说一说,并举例子来说说。)

二、推进新课: 复习简便运算: 课件出示:

73+45+27 3900÷(39×25)10.47-5.68-1.32 5.39-2.88-1.39 174.37++0.63+ 1.25×9×8

8838×56+44×38 126×25×4 提问:把简算的式题进行分类,怎么分? 学生分类后汇报,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

【教学意图:通过把简算的式题进行分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迅速复习旧知,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以分类为导向进行教学。】

2(1)根据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运算简便。指名说出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板书:a+b=b+a(a+b)+c=a+(b+c)计算下面的题。73+45+27 4.37++0.63+

88指名板演,其余的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提问这样结合的目的是什么?(凑整)

(2)根据减法性质,使运算简便。让学生说出减法的性质内容并用字母表示。

板书:a-b-c=a-(b+c)a-b-c=a-c-b 学生做下面的题:

10.47-5.68-1.32 5.39-2.88-1.39 两人板演,其余的同学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为什么用凑整法呢?(凑整,必须在能凑整的情况下才能用这个性质,否则就弄巧成拙了。第二个题目交换位置也是为了凑整,所以一道题到底怎样计算简便还是要认真分析题目的特征,再选择适当的性质来计算。)

(3)根据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使运算简便。让学生说说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

板书:a×b=b×a a×b×c=a×(b×c)

(a+b)×c=a×c+b×c 1.25×9×8 126×25×4 38×56+44×38 教师:这三道题各应怎样简便运算?请三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同学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说说你的理由。

(4)教师:我们已经回顾了加法、减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除法又有哪些运算性质呢?

学生回答,教师整理。除法的运算性质: 板书:

a÷(b×c)=a÷b÷c a÷(b÷c)=a÷b×c 3900÷(39×25)5700÷(57÷9)

先让学生利用性质进行计算,并请两名学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5)教师:我们已经回顾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还有哪些运算规律呢?

学生回答,教师整理 和的变化规律:

一个加数增加一个数,另一个加数减少同样的加数,那么,它们的和不变。

差的变化规律:

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它们的差不变。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相同的数(0除外),而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数,它们的积不变。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它们的商不变。【教学意图:通过应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四则简便计算,并迁移的学习方法,探索运算定律的应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用数学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以致用,形成技能】

1、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1)(0.125× 15)× 8=(0.125× 8)× 15()

4(2)(1.25+7)×8=1.25 ×8+7()(3)(1.25 ×7)×8= 1.25 ×8+1.25 × 7()(4)12 ÷ 0.125 =(12 ×8)÷(0.125 ×8)()(5)5-0.75+0.25=5-(0.75+0.25)()

1122(6)8×3+8×3+8=8×(3+3+8)()

2、在□填上合适的数。

(1)495+675=(495+ 5)+(675-□)(2)□+82= □+18(3)(36+ □)+ □=36+(19+81)(4)15 × 12 × 4=12 ×(□ × □)

1(5)25 ×(4+ 25)= □ × □+ □ × □

(6)19.8 ÷0.25 ÷4=19.8 ÷(□ × □)

3、填空。

(1)27+(46+73)=(27+73)+46应用了()。

(2)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减少10,另一个加数增加10,和()。

(3)两数相减,如果被减数增加15,减数减少15,差()。(4)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不变,则积()。

(5)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4倍,则商()。

4、计算,能简便计算的用简便 94×101 6×(1-2÷3)5

5、走进生活。

小明要去商店买文具。已知铅笔每支0.5元,笔记本每个1.5元,铅笔和笔记本各5个,小明需要付多少钱?

冲关题:

(1)3.46×6.8+65.4×0.68(2)18×25%+25%×60+42×0.25 【教学意图:通过学以致用,系统掌握运算定律,熟练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用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

三、回顾总结,梳理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指名学生来说说)

【教学板书】

上一篇:素质评价手册教案下一篇:apec会议举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