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情感把握2013120

2024-06-23

诗歌的情感把握2013120(精选8篇)

诗歌的情感把握2013120 第1篇

诗歌的情感把握20131203

教学目标:

1、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

2、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教学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教具:多媒体、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是唐代的张籍创作的《节妇吟》,同学们先来齐读一遍,体会诗人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学生齐读:

节妇吟

唐·张籍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生: 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位已婚女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教师提示:

1、作者——唐·张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门生,历任国子监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等职)

2、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3、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其势炙手可热。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学生适当讨论后)

生:这是一首具有双层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师:张籍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很好的利用了诗歌表达情感的多元性。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准确地表明了诗歌是传达诗人情感和志趣的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往往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回到应试层面上来看,近年来诗词“情感”类试题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考中,2008年全国18套试卷中有9套考查对诗词情感的把握和评价,2009年则有了多达10套以上试卷涉及。纵观这些试题,我们会发现试题的命题动向有了新的变化。

二、命题动向

我们可以将高考情感类诗歌考查要点归纳为三类:

(一)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的分析

(二)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三)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师:这类题型较难,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很难做到准确全面,这就需要同学们具备扎实的基础、巧妙的方法和使用的答题技巧。

三、技巧方法探究:

(一)基本方法

1、读题目。

师:诗题对诗歌的内容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把握出诗歌的内容走向、题材类别、表现手法以及情感基调。

尤其注意诸如“怨、恨、送、别、忆、赠、吟、怀、寄”等字眼。

(带领学生一起抓诗题中的关键字)

《书愤》:“愤”即感慨与忧愤之意;

《忆江上吴处士》:“忆”即忆念之意;

《天下怀李白》:“怀”即怀念之意;

《闺怨》:“怨”即幽怨之意;

《独坐敬亭山》《春夜喜雨》《征人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田园乐》

2、看作者。

师: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所以,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

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观沧海》慷慨悲凉;曹丕志得意满,《燕歌行》志深笔长;曹植少年才俊,《白马篇》英逸豪迈。

提醒学生注意:“知人论世”的前提:1,教材中学过的诗人。2,熟悉的诗人。3,注释中提供了介绍或背景的诗人。

3,寻找情感载体

师:诗人把感情汇聚在某一物象上,这一物象因包含了诗人的感情而形成意象。

(1)意象:自然意象、人事意象

月——思乡念亲(带领学生背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

松竹梅——高洁坚贞杜鹃——悲惨凄恻

雁——相思离愁(带领学生背诵“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登高、凭栏——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壮志难酬的悲伤(带领学生背诵“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吹笛、吹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内心孤寂

折柳——惜别怀远

(2)特别关注:

1、动词、形容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正是客心孤回处”)

2、修饰语(如“枯藤老树昏鸦)

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如颜色词——暖色调“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调“冷漠低沉、孤寂凄凉”

(二)能力提升,三首情感类诗词鉴赏评析

课堂活动:和学生一起完成这三首诗歌的赏析

1、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分析:

归自南阳(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问: 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4分)

课堂实录:

师:先从题目入手,应首先抓出哪个字?

生:归。

明确了诗歌情感和思乡有关。

师:首联中哪两个动词最重要?

生:去——离开,归——归来

师:再通过两个时间词的暗示,这就表明了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了。

请同学归纳颔联中传达的信息。

生:身在异地他乡,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

师:很好,颈联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年龄增大。二呢?

生:乡情日浓。

师:尾联写自己风尘仆仆赶路,表现出了什么情感?

生:归情急切。

明确答案

答案:四层。首联为第一层,写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颔联为第二层,写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颈联为第三层,写随着年龄增大,乡情日浓。尾联为第四层,写旅途艰辛,反衬归情急切。

2、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问: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课堂实录:

师:标题中应把握的是哪个词?

生:登楼——通常表达报国之志、壮志难酬。

师:谁来说说岳飞?

生:精忠报国之人,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师:诗人登黄鹤楼遥望北方失地,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感慨呢?

诗文中由“想当年”、“到而今”领起的这两组句子构成了一种什么关系?

生:对比。“想当年”的繁盛与“到而今”的满目疮痍形成了对比。

师:所以诗人首先是发出了昔盛今衰的悲慨。针对“想当年”、“到而今”的情境,还会有什么思想情感呢?

生1:对统治阶级奢侈误国的痛心。

生2: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

生3:对百姓的同情。

师:接下来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生1:想象。想象“提锐旅”、“ 清河洛”,于是变得斗志昂扬。

生2:特别是想象胜利后再登黄鹤楼,心情变得舒畅了。

明确答案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级奢侈误国的痛心,转而到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最后在想象“提锐旅”、“ 清河洛”之后表现出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3、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春 日(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

问:“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课堂实录:

师:依然请同学来分析诗题和作者给我们的暗示。

生1:标题名为《春日》,再加上首句“韶光大半去匆匆”,所以会抒发伤春之情。

生2:注释中说“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处于这样的背景下,应该会有忧国之情吧?

师:是的,后两联中,有个典故需要注意,怀王死后,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难,徽宗、钦宗被金人掳至北方,终死于五国城,其遭际颇似楚怀王。北宋灭亡,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静。

明确答案

答案:“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二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

强调答题规范性:

1、层次清晰,注意分点作答,凸显层次。

2、吃透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注意基本格式:“由开头……转而到……”。

3、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注意思维的全面严密。

四、即学即用

课堂练习——

(一)裴给事①宅白牡丹(无名氏)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 ①裴给事:裴潾,以门荫入仕,一生 “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幸所知。”唐敬宗宝历初年,曾任给事中。

就本诗第三、四句,结合全诗谈谈其中寄寓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解析指导】

玉盘,冷露,月白,风清,再加上寂静无人的空园,与上联描写的情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对白牡丹的形象刻划虽只是略加点染,但显然倾注了作者满心的爱悦和同情。“玉盘”,形容盛开的白牡丹,生动贴切。月夜的衬托和冷露的点缀,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丰满。

参考答案:

1、白牡丹超尘脱俗,幽雅高尚,给人高洁之感,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

2、表现了对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赏和对其处境的同情。豪贵争赏紫牡丹,而“无人”看裴给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给事之高洁,朝中竟无人赏识。

(二)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转而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三)待储光羲①不至(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②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③不相顾,临堂空复情④。

[注] ①储光羲:唐代诗人,王维的朋友。②要欲:好像。

③了自:已经明白。④空复情:自多情

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解析指导】

诗人很渴望和友人见面。重重门户从清早就打开,坐着等待友人的到来,想听听载着到来的马车发出的声音,这一个细节,写活了抽象的友情。首联写动作,颔联写心情,其实都是写渴望,和渴望中些微的焦急,在这一切的核心,是爱。颈联一转,从写心情转移到写景。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跳跃。有等待经验的都知道,我们在等人的时候,为了避免焦虑,会自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即便是最枯燥的风景,我们也看得津津有味。颈联表达恰好表达出了等待者久候人不至的心情。时间已经不早,晚钟已经响起,诗人已经等待了一天,诗人一天都在等待,但是友人未至,而且又下起小雨,而“过”字,也许也可以这样解释:春雨都来了,你还不来。可以想象自然的光线已逐渐暗下去,雨在若有若无地降落,在这种阴郁,潮湿,幽暗而又寂静的环境和氛围中,愁绪在以喷泉的速度生长。尾联十字,一声长叹。

【参考答案】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及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这是一篇游子伤春怀人之作。

上片写惜春思归。“急雨收春,斜风约水”。写暮春时节,雨急风斜。这第一句写得别致新颖,其中“收”字尤见功力。不言春将尽,不言春归去,而曰“急雨收春”,看一“收”字,至使“急雨”反客为主,造语生动俏皮。急雨收回春天,斜风拂掠水面,而“浮红涨绿鱼文起”接着写暮春时节水面上的景致。红化凋零,飘飘洒洒落满江面;江水上涨,绿波荡漾;鱼儿游弋,激起阵阵波纹。这里的“鱼文”二字最易引起人的暇思。中国自古就有鱼雁传书之说,书信常被称为“鱼书”或“雁书”。这“鱼文”仿佛就是幻化了的书信,勾起游子无尽的相思。“年年”两句直写惜春。游子珍惜春天,舍不得春天离去,见春将尽,落红飘零,意绪万千。正如辛弃疾所云“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游子惜春,可春并不理会,春归时也不懂得招呼游子,不知约游子结伴而还。春本无知,春本无晓,如此怨春,似乎无理,然而更显其情真意切。这正是人们常说的无理有情之妙。

上片惜春思归,下片自然而然地转入怀人。“留恨城隅,关情纸尾。”写当初与妻子的离别及日后的书信传情。城隅,即城角,当初与妻子离别之处。不忍离别,却又不得不离别,于是便有“留恨城隅”。一个“恨”字笼罩了下片,也为读者理解全词提供了一个契机。不能相见,只能在书信纸尾看到妻子的一片关切之情了。接下去作者描摹了抒情主人公凭栏远眺的镜头。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借凭栏远眺写愁绪。李煜有句云:“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辛弃疾有句云:“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阑干长对西曛倚,”写抒情主人公倚着栏干长久地凝视着西天的落日。熟悉中国古典诗词的人都懂得这是一个痛苦的形象。结尾化用杜甫《春日忆李白》诗句,杜诗云:“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以遥望对方所见的景致极写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贺词云:“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写夫妻老矣,却关山阻隔、江南渭北天各一方。这结处用语质拙,不雕饰,不张扬;江南渭北已溢出无限情思,而鸳鸯白头更让人感慨万端。

贺铸善于写情,往往情真意切,此篇便是一例。贺铸善于处理结处,此词上片结处的无理而妙,下片结处的质拙含蓄,都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和启迪。[1]

3作者简介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宋太祖贺皇后族孙。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

诗歌的情感把握2013120 第2篇

古诗鉴赏最大障碍是读不懂诗歌,把握不了诗歌的情感内容。这有诗家语言的疏离陌生之因,有时间距离和历史情境之异,也与我们对诗人抒发情志的规律把握不够有关。本文试从诗人情感抒发的角度作一点探讨。

诗主情,或者说诗歌是强烈情感的产物,没有情感的迸发,就没有诗歌,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所以把握诗人情感抒发的方式,就不失为我们体味诗歌情感内容的捷径。情感抒发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其情感内容一眼便知,一般不会作为考试内容。间接抒情就是情感不直接说出,而是借助对景、物、史、人的描写或咏叹,含蓄委婉地传达出来。在间接抒情的诗歌中,诗人对生活生命的感发蕴积胸中,有时这种感发甚至被遮蔽着,耳目一旦触及外物,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于是情感便因景而生,缘物而发,际会历史风云,神遇相知之士。这一类诗歌,意蕴丰富,手法鲜明,便于设题,所以常作为高考命题素材。

一、写景抒情式

谢榛《四溟诗话》:“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情――诗人的生命感发,仅仅是诗的胚胎,要将它养育成诗,必须找到适合它的媒介物――景,诗由情胚而孕育,借景媒以表现,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便形成了诗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之间通常有四种关系。

第一种:以乐景写乐情。杜甫诗《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通过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抒发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

第二种:以哀景写哀情。2004年广东卷杜甫诗《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中“片云”“孤月”组成了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第三种:以乐景写哀情。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的美景反衬出今日之悲。眼前的鸟语花香反衬出了远去边疆的哀愁。

第四种:以哀景写乐情。李白诗《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五月的天山,映入眼帘的仅有皑皑的积雪,无花可赏,无柳可折,寒气逼人。情景如此单调,如此凄凉,反衬出了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

二、写物言志式

写物言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托物言志。诗人在对象――物上,发现或找到了和自己在精神上的某些相通之处――物与志的“契合点”,引起了心灵的感会,于是便借助对“物象”的描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一抒心中情志。咏物诗特点是“不粘不脱(不即不离)”,既扣准所咏之物,又在诗中有所寄托。诗人在诗中展开诗意的想象,把物象和情志交融在一起,分不清何处是写物,何处是写人,又处处是物,处处是人。字字摹写物象之态,句句曲尽胸中之志。2004年北京夏季高考卷所选苏轼诗《红梅》:“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在诗中,既兼顾梅花的物态和本性,又将梅花人格化,抓住了红梅的“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这一独有的“梅格”,传达出了红梅娴静高雅而不浅薄庸俗的神韵。句句写梅,字字喻己。

同一个物,因为诗人个人的性情、际遇和创作时的具体情况不同,故所咏之情也就相异。从诗中可以明显地读出作品背后独特的“那一个”人来,所咏之物后潜藏着作者强大的生命感发力。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己。陆游的词作《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以冰清玉沽的梅花自喻自况,抒发了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三、写古喻今式

这类诗歌写古意在喻今,写史意在抒怀。或歌咏故去的成功辉煌反衬眼下的失败与荒凉,或咏叹已逝的荒唐惨痛来警戒当政者及抒发自己的历史虚无轮回感。诗人以情统史,以志言古。杜牧诗《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借陈后主沉溺声色,终日与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至亡国的史事,表达了对晚唐社会日趋衰败的隐忧。在婉曲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微妙而自然的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2004年上海夏季高考卷杜庠诗《赤壁》:“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自从赤壁一战后,赤壁就成了诗人们洗浇心中块垒的意象。富有才华,志存高远的杜庠,因坎坷的遭遇,多舛的命运,面对赤壁,其情感是复杂的,虚无与悲凉同在,愤慨并无奈交融。

在咏史凭古中,往日的历史已融入了诗人的情怀,历史与当下统合为一,诗人的情志超越了时空。将个人放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的恒久比照出人生的短暂,对历史的回顾之中又富含着今生的悲伤。

四、写人言己式

写人言己就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写的是别人的事情,抒发的是自己内心的悲哀和感慨。

借写他人的成功反衬自己的遭遇的坎坷和命运的不幸。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塑造了周瑜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英俊潇洒,倜傥风流,富有智慧,胆略过人。谈笑间,曹军便被打得落花流水。周瑜年轻时候就建立了世人瞩目的赫赫功绩,而此时的诗人却已鬓染霜发,一事无成,徒有一腔无处施展的报国之志。两相对照,诗人内心的苦楚不难体味。

借写他人的不幸来暗喻自己的哀楚。他人和自己具有相同的遭遇,相似的命运,两人情感相通,故歌咏之。秦韬玉诗《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全篇通过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不为世用,寄人篱下的愤懑和不平。

五、写事抒怀式

在此类诗歌中事或是诗人情志的的触媒,或是诗人情感的载体,通过事件的描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思。

2004年全国卷张籍诗《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朱庆余参加进士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诗人通过描写一位新嫁娘拜见公婆前忐忑不安的事,生动形象的比拟了自己临考前紧张担心的情景,巧妙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希望被录取的心情。

诗人的间接抒情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上五类,当然这样分类也不尽然,各类之间并不是各自完全独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写古人喻己既属“写人言己”,也属“写古喻今”,怀古诗中也有景物描写。之所以这样归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间接抒情的方式特点,提高其诗歌鉴赏的能力。

外物引起了诗人的情感涟漪,引发了诗人的生命振动――生命共感,生命共感是联结诗人和外物(景、物、史、人)的精神纽带。正是缘于生命的共感,诗人才能借助绘景状物、怀古写人,抒一己之情,言一己之志,叙一己之意。

读懂诗歌内容,把握思想情感 第3篇

一、初步诵读, 寻找切入点

很多学生读了诗歌之后一头雾水, 于是胡乱鉴赏, 结果可想而知。理解是一种能力, 它需要一个过程, 而读就是其中的一个途径。高三学生似乎对读渐渐淡忘, 不会像低年级学生一样多遍诵读, 所以教师要鼓励他们在读第一遍后看不懂时不妨读第二遍甚至第三、第四遍,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要注意读进文本, 读有所思, 在读中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寻找有效切入点:

(一) 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 往往透露出重要的线索, 揭示出对象、事件和主旨等, 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比如2000年上海卷《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 春早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人约客却迟迟不来, 表现了等待的焦急之情。

(二) 注释

凡是有“注”, 一定有用, 学生一定要重视。出题者有意将“注”附在诗歌后面, 要么是某些词句太难, 用来解释;要么是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 晚唐诗人) 诗中描写六朝繁华不再而景色依旧, 联系注释, 学生自然会发现诗人感叹昔盛今衰、晚唐国运衰微。诗歌的“注”为鉴赏诗歌起到了一个提示作用, 它是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又一把钥匙。

(三) 景物

也就是意象, 它是诗歌的基本单位, 诗歌的情感载体, 暗示人物的内心思想。“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真景物与真感情应该融为一体, 做到“以景寓情”, “意与境浑”, “景无情不发, 情无景不生” (范希文语) 。所以通过意象的象征意义, 意境的指向意义, 学生就能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 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与意图。一些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柳—惜别, 月—思乡, 鸿雁—思乡怀亲, 菊—高洁、隐逸, 杜鹃—悲苦、思归, 流水—愁、时光易逝, 秋—愁, 孤雁—漂泊流离。

景情不离, 情景交融, 学生在诗的前半部分要找名词景物, 有哪些景, 什么特点, 怎么写的?实景还是虚景?动景还是静景?视觉角度还是听觉角度?渲染了什么氛围?烘托了什么情感?读诗时要加以思考和解决。如2004年全国卷《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秋风”和“家书”两个意象渲染烘托了诗人对家人的无限思念。

(四) 诗眼

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炼字。因为一个字或一句诗“炼”得好, 会使得全句、全诗游龙飞凤, 生气盎然, “炼”的这个字或这句诗就是“诗眼”。“诗眼”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 也可以体现诗作主旨的精彩字句。古诗往往前文叙事写景, 最后抒情议论, 这是古诗的一大特点。可以到诗的后半部分找关键词句, 一般是最后一二句, 诗人直抒胸臆, 是诗歌主旨所在。如王禹称《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前面写景, 景物生机盎然、色彩斑斓又透着凄凉;后面抒情, 关键词“惆怅”、“似吾乡”, 抒发诗人漂泊异乡的凄苦。诗眼是全诗的关键, 不仅在结构上贯穿全诗, 而且体现了诗人的情感。

以上几方面在读诗时不可孤立, 断章取义, 一定要整体阅读, 灵活把握。

二、细细品读, 分类别辨情感

从诗歌类别入手, 往往是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按内容分, 诗歌有写边塞、羁旅、送别、怀古、田园、咏物等, 品读古诗, 在分清类别的基础上, 要把握各自的内容和情感。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 以抒情诗居多, 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 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 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

(一) 写景抒情诗

写景抒情诗有边塞诗、羁旅诗、送别诗和田园诗四种, 下面以边塞诗和羁旅诗为例进行分析。

1. 边塞诗。

题目中有“塞”“征”“军”等字眼, 内容上描写边塞、军旅生活。鉴赏边塞诗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其情感多样, 或抒发征人思乡之情, 或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 或表达对士兵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和控诉, 或表达对边塞和平生活的喜爱, 这些是边塞诗的基本主题, 鉴赏时要体味、辨明诗人抒发的是哪种情感。看下面四首:其一《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其二《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其三《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其四《上京即事》 (萨都剌) :“牛羊散漫落日下, 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风沙似雪, 家家行帐下毡帘。”四首诗都描写了边塞的生活, 但各不一样, 通过把握边塞景物和抒情句, 学生便可知分别抒发了征人思乡、杀敌报国、控诉战争和热爱边塞的情感。

2. 羁旅诗。

这类诗相当广泛, 很有代表性, 很能体现古代文人的思想抱负。游子在外, 往往触景生情, 写下诗篇, 如杜甫《月夜》、王建《十五夜望月》、温庭筠《商山早行》等, 表现一定的处境和心境。这类诗一般有两层内容, 一层写景, 一层抒情, 可紧扣景和情分析。像杜甫和苏轼的同题诗《倦夜》, 都是前两联写景, 后两联抒情, 杜诗的“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表明诗人不仅身倦, 更是心倦, 抒发忧国伤时、同情人民疾苦的情感, 而苏诗的“衰鬓久已白, 旅怀空自清”, 则表达了诗人对年华老去、功业无成的感慨。更多的羁旅诗则抒发了诗人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 甚至是有家难回的感慨, 如王勃的《蜀中九日登高·鸿雁那从北地来》、晏几道的《鹧鸪天·天涯岂是无归意》。这三种是羁旅诗的基本情感, 我们可以抓住意象和关键词句, 构建图景, 体味情感。

(二) 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 以古迹、古人名或“咏”“怀古”为标题, 如张养浩《潼关怀古》、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等。怀古诗的目的不在“古”, 而在“今”:借古咏怀, 抒发诗人渴望建功立业, 悲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情, 如苏轼的《赤壁怀古》;怀古伤今, 景物依旧而盛衰无常, 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借古讽今, 警戒后人, 讽喻当今统治者要引以为戒, 不要重蹈覆辙, 如李清照的《乌江》。这是怀古诗三种基本的写法及主题。把握怀古诗史实与现实的关系, 就找到了解读的钥匙。如2008年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1) 概括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感慨。 (2)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参考答案】 (1)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 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这是怀古伤今) (2) (1) 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 忧奸邪为非作歹; (2) 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 忧国忧君忧民。 (这是借古咏怀)

(三) 咏物诗

形式上以某物为题, 如杜甫《孤雁》、李商隐《柳》;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 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咏物不在物, 而在志,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 盖个中有我也”。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以物喻人。学生首先要“读清”全诗, 把握托什么物, 什么特征, 求其“形似”;其次要由物到人, 由实到虚, 结合注解,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寻求物、人的相同点, 揣摩言什么志, 求其“神似”。像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 依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把“依东风”“势便狂”的柳比喻成得志猖狂的小人, 借柳表达对倚势猖狂的小人的憎恶之情。

总之, 学生应从初读到细读, 认认真真去读诗, 在读中寻找切入点感知内容;在“读”上下功夫, 分清类别感悟情感。希望本文能对学生鉴赏诗歌有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

[2]刘熙载.艺概.

如何快速把握诗歌的情感 第4篇

一、抓情感语官

古典诗歌中有直接或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如“喜”、“悲”、“怨”、“恨”、“愤”、“忧”、“帐”、“思”、“想”、“独”、“忆”、“怀”、“寂寞”、“伤心”、“惆怅”等等。抓住这些词语,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明确诗人“喜什么”、“悲什么”或“忆谁”等,就可找到情感的指向。归纳概括出诗人的情感。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李白听到好友王昌龄贬官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愁”,想像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因而这里是“怀人之愁”,“愁”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愁”的是“远谪”,而“莫道”“愁远谪”则表现出自己不以贬谪为意的旷达。故可答为: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二、抓情感人物

诗歌中作者描写的人物或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其情感因人而异,如迁(谪)客常怀仕途失意的苦闷,抒壮志难酬之慨,发命运无常之叹;游子多怀羁旅愁思。悲孤寂冷落,或思亲念友;渔父有寄情山水的悠闲,隐居的喜悦,安贫乐道的思想,或对官场的厌倦;闺妇可以念远怀人,抒独守空闺的哀怨:征人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豪情。久戍边关的乡愁离恨,军旅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情和归家无望的哀痛: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隐士,不畏权贵、坚守气节的志士等等人物形象都是探析诗歌情感的钥匙。如: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依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由注②可知人物是渔父,诗人借“流水”“白云”等景物表现出居者对周遭优美环境的喜爱,以及希望像白云那样不受拘束的隐逸情怀。故可答为: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三、抓情感事情

通过诗人所写之事来快速地判断情感,如“送别”“离别”之事,有离愁别恨,或表明心志,或劝勉、鼓励、安慰等。“相逢”既有短暂相聚的喜悦,也有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等情。“辞官归隐”有归隐的喜悦,有对仕宦的厌倦,有忘情山水的悠闲,或不为当道所重的怨情。“饮酒”有频频劝饮的惜别之情。有细细小酌的遣愁之意。有开怀畅饮的豪迈之情等。其它如登临、垂钓、晚泊、归家等等事情都蕴含着特定的情感。如2007年广东语文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2十年,宋德祜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人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注释②中可知诗人遭遇了国灭家亡的人生巨变,故“无梦还家”才“独立青峰”;结合注释①可知诗人坚贞不屈,决不向敌人屈膝,故用斗严寒、抗冰雪的梅花来激励自己。故全诗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以及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四、抓情感景物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某个意象,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感情。表达什么主旨。如“柳”表达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到来等意;“菊”表达隐逸,高洁,脱俗等意;“子规”(杜鹃)表达悲惨,凄恻,思念故国,故乡等意;“黄昏”有相思离愁,思乡怀人,时光流逝,怀古伤今等情。相同意象要注意联系具体的意境,注意区别,不可一味套用。如2008年湖北语文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侯词写自己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作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而今就像这风筝一样高飞空中。在经历一番风雨后,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尤其通红。“夕阳”有青春不再之意,“红”则表示功成名就。《三国演义》开篇词表现尽管历代兴亡盛衰、循环往复,像夕阳般几度红,但青山亘古悠长。在变与不变中表达了感伤之情。故可答为:侯蒙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如何把握诗歌情感 第5篇

山东高密市第五中学

张爱燕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语言凝练,情感丰富。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然而在具体作答时学生往往不能很精确地把握好诗歌的情感,如何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是要有“知人论世”意识。即在阅读诗歌时一定要看准题目(题目里会有关于作者情感的提示要素),结合作者和小注,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来揣摩诗歌情感。如杜甫生于安史之乱时,所以他的诗歌情感一般会有对战争使国破家亡的痛恨,对百姓流离失所的同情,由于作者本身的颠沛流离往往会有对家人的思念及自身的孤苦之情。如杜甫的《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农: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南。结合诗歌的题目中的“送”“觐省”联系作者“杜甫”的生平,可以想到安史之乱,结合小注可以概括出诗中诗人抒发的情感有: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愤忧之情;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等情感。

其次,要有“揣摩情感诗句”意识。在阅读诗歌时,很多诗歌往往都有一两句诗句是能够概括出诗歌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有时可能是一个词语,可以概括出本首诗歌的情感基调,这就是本首诗歌的诗眼;有时可能是一个句子,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汤显祖的《秋发庾岭》“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暗露,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鹤正南飞。”体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是“徘徊今夜月,孤鹤正南飞。”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苦与茫然,孤寂与伤感。

再次,要有“意象品味”意识。有很多诗歌是需要我们通观整篇诗歌的意象去感受作者的情感的。在古诗中有很多意象是由固定的情感内涵的。如“柳”含有惜别之情,“梅兰竹菊”象征君子高洁情操,“落花”含有伤春悲秋、青春易逝之感等。

第四,要注意诗歌的形象。有很多诗歌是托物言志的。在把握诗歌的情感时,需要我们去反复推敲诗歌的形象所寄托的作者的情感。如徐渭的《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反复推敲葡萄“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的形象,结合诗人的现状“半生落魄”,“独立书斋”“啸”等可以揣测出诗人在诗词里表达的是满腹才华却无人赏识的愤懑之情以及身心的孤苦之情。

也有一些诗歌表达的不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诗中所写的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如朱敦儒的《十二时》“连云衰草,连天晚照,连山红叶,西风正摇落,更前溪呜咽。燕去鸿归音信绝,问黄花,又共谁折,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体现的是征人的愁绪,可以有远在外地的游子(征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愁,还有悲苦家人的孤苦无依之愁。

把握诗歌情感感受古诗魅力 第6篇

摘要:古诗文鉴赏作为高考语文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在高中学习中也有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高效的开展古诗词鉴赏的教学工作,对于学校来说,也是一直探索的方向。笔者这篇文章从古诗情感的把握上,浅谈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教学经验,并对高考答题技巧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古诗文鉴赏;高中语文;教学实践

引言:

在高中阶段,古诗文鉴赏主要考查的是一个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所以高考题型往往分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对于技巧的考量,如人物的形象特征、艺术的表现手法、语言的表达技巧等;二是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如作者的思想心境、观点态度等,技巧可以以条论说,是学习的基础,而作者情感的把握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需要漫长积累的过程。所以本篇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具体阐述诗歌的鉴赏方法。

一、加强阅读能力,赋予古诗意境与美感

有言之曰,于学习,听与读,并重之。诵读文学作品,往往可以调动人身上的多个感官,使得人的大脑处于一个高度集中的状态,不仅增强记忆,让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一种全身上下协调统一的状态下,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也可以更加准确。《死亡诗社》中基延教授让同学们用大声朗读的方式,跟随他进入了一个酣畅淋漓的世界,让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融入他们的生活,这其实就是给我们传统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即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知不觉的积累过程慢慢增强的是学生的语感,提高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该怎样读好诗歌,笔者认为大致应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音准必须恪守,方可深究其意

学生在上课前,需预习次日学习的内容,利用工具书等辅助工具,查找学习文章相关材料,熟悉每一个字的发音和释义。老师则需在课堂上强调通假字、重音字等一些重点理解的内容,让同学们对是个有一个初期的了解,对于历史的诗句,弄清典故的渊源和出处[1]。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确定好诗歌的发音及文意,否则在后期的大量阅读后,改变错误的读音就会变得难上加难。

(二)节奏则为关键,美感从中体现

古诗词讲究的是韵味与节奏,培养的是学生对于美的一种感觉。所以在节奏的划分中,分句停顿就显得格外关键。如《诗经》中五言名篇往往采取的就会二二一的读法,而四言则喜欢从中句断开,比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读做“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的一种划分方式是源自于人们的阅读习惯,让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说诗歌的美就是靠着朗读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三)融入自身感情,达到情感共鸣

诗歌这样一种题材,事实上最开始就是用来抒发情感的,最开始没有成为一种体裁的时候,表情达意才是诗歌创作的最初目的。所以在朗读时,走进作者,了解他的诗歌特色与风格,才是阅读最重要的部分。如边塞诗人的诗歌往往沉郁顿挫,或者慷慨激昂,就不可以婉约惆怅之语表达。

二、全面了解作者,知人则可论世

有过教学经验的老师往往知道,在开始讲述一篇古诗文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本首古诗文创作于这个作者的哪个时期。因为一个作者创作风格的形成和他所处的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知人则可论世,就是此道理。我们从作者的其它作品出发,深入探索作家的创作之路,可以在拿到一个陌生的古诗文时,快速进入赏析。比如杜甫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往往包含报国无门,忧国思家之情,而李白则家境相对优越,诗歌风格也主要以豪放为主。著名的南唐后主李煜在乱世沦为阶下囚,深感无助与悲哀,创造下的《虞美人》自然也有肝肠寸断的悲伤。这些或念或思,或悲或喜的感情,正是诗歌的精华,也是真正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地方,所以认真研究作者生平,对于古诗文情感的把握会有一个很大的帮助。

但是,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学生也不可出现惯性思维,看到作者的名字就决定了这篇文章本身的感情基调。一个人的一生是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诗人把这种起伏会表达在古诗文中,所以注意区分诗歌创作的时期也是赏析的重点,比如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前期诗歌写的是少女情窦初开,透着轻快之意,而后期历经坎坷,只剩下了惆怅,哀愁成了诗歌的主要基调。这些都需要学生仔细把握,避免出现理解偏差过大的问题。

三、意象与意境的体悟,是诗歌情感把握的突破口

古代诗歌的形象分为意境与意象两个部分。意象是指带有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c景物,意境则是诗人思想感情与客观存在事物结合而产生的艺术境界[2]。在古诗文鉴赏教学中,不仅需要一定的表达技巧,更多的还需要走进作者与作品本身,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才能引起最大程度的共鸣。古诗文这样一种以语言的极度精炼著称的文学体裁,深究其背后丰富的含义才是学习的重点[3]。

作者的感情往往融入在客观存在的景物里,因为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累,许多自然界中的事物被赋予了它独特的意义,莲花象征一种纯洁,而松、竹、梅被借代为君子;也有许多作者把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运用在诗歌中,《山海经》中曾提到一种白猿,它的鸣叫有着悲伤之意,所以有了“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了“杜鹃啼血猿哀鸣”。在阅读中,这些固有的形象背后的意思必须要熟练掌握,才可以对于作者的感情有一个精准的把握,而不会偏离主题[4]。

四、结束语

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按照作者的铺陈叙述展开联想与想象,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理解,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活跃度。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是语文考试中比较重要的简答类题,虽然分值不多,但也是拉开考生分数差距的关键,需要受到学生和老师的一并重视。古诗文阅读与鉴赏中,对于精准把握诗歌情感感受的探索,依然是任重而道远,往往大量平时工作的积累,才能真正从质变转为量变,“诗眼”的抓取等也不做过多的渗透,灵活运用答题技巧,若有兴趣,可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

参考文献: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案 第7篇

2010年11月11日

一、教学内容:

(标题(同上)课本页码 教参页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古诗中的表达情感的类型。2.能力目标: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3.情感目标: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教学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四、教学准备(教具、学具):多媒体 1.课前检测

阅读张籍的《节妇吟》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节妇吟 唐·张籍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①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②。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③执戟明光④里。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注:①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曾邀张籍以扩充自己的势力。②红罗襦[rú] :红罗短袄。③良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④明光:本是汉代宫殿名,这里泛指宫殿。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学情分析: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古诗表达的情感类型,希望通过对类型的掌握及答题技巧的掌握能够解决高考出现的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的问题。

七、教学过程(问题聚集):

(一)导入: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她总在字里行间召唤人性的真善美。古诗歌渗透到了我们成长的每一阶段,从呀呀学语时跟母亲背诵“床前明月光”“离离原上草”到求学阶段接触的《诗经》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所以很多同学也会活学活用,“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零声——忽如一夜春风来”、“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批评——风刀霜剑严相逼”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爱她不容易”呀,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一节课和大家共同探讨诗歌鉴赏中的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作业问题诊断。

生: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位已婚女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教师提示:

1.作者——唐·张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门生,历任国子监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等职)

2.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3.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其势炙手可热。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

(学生分组讨论)

这是一首具有双层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师:张籍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很好的利用了诗歌表达情感的多元性。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准确地表明了诗歌是传达诗人情感和志趣的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往往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三)古诗中的表达情感的类型:(见赢在高考优化设计相关知识点)

(四)鉴赏诗歌把握情感的基本方法: 1.读题目。2.看作者。

师: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所以,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观沧海》慷慨悲凉.提醒学生注意:“知人论世”的前提:(1)教材中学过的诗人。(2)熟悉的诗人。

(3)注释中提供了介绍或背景的诗人。3.寻找情感载体 特别关注:

(1)动词、形容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正是客心孤回处”)(2)修饰语(如“枯藤老树昏鸦)(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如颜色词——暖色调“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调“冷漠低沉、孤寂凄凉”

五、师生互动

1.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分析:

归自南阳(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问: 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4分)

答案:四层。首联为第一层,写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颔联为第二层,写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颈联为第三层,写随着年龄增大,乡情日浓。尾联为第四层,写旅途艰辛,反衬归情急切。

2.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问: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级奢侈误国的痛心,转而到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最后在想象“提锐旅”、“ 清河洛”之后表现出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3.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春 日(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问:“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明确答案

答案:“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二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强调答题规范性:

1.层次清晰,注意分点作答,凸显层次。

2.吃透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注意基本格式:“由开头„„转而到„„”。

3.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注意思维的全面严密。

六、当堂检测

裴给事①宅白牡丹(无名氏)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 ①裴给事:裴潾,以门荫入仕,一生 “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幸所知。”唐敬宗宝历初年,曾任给事中。

就本诗第三、四句,结合全诗谈谈其中寄寓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解析指导】

玉盘,冷露,月白,风清,再加上寂静无人的空园,与上联描写的情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对白牡丹的形象刻划虽只是略加点染,但显然倾注了作者满心的爱悦和同情。“玉盘”,形容盛开的白牡丹,生动贴切。月夜的衬托和冷露的点缀,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丰满。参考答案:

1.白牡丹超尘脱俗,幽雅高尚,给人高洁之感,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

2.表现了对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赏和对其处境的同情。豪贵争赏紫牡丹,而“无人”看裴给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给事之高洁,朝中竟无人赏识。

八、作业设计:优化设计相关练习

九、课堂板书 : 课前检测题:

节妇吟 唐·张籍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①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②。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③执戟明光④里。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鉴赏诗歌把握情感的基本方法: 1.读题目。2.看作者。3.寻找情感载体

举例分析:

1.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分析:

归自南阳(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2.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3.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春 日(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当堂检测

裴给事①宅白牡丹(无名氏)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诗歌的情感把握2013120 第8篇

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诗歌题,情感分析类的题目年年都有所涉及。2012年江苏高考诗歌题第三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学生必须对结句“摇曳碧云斜”的“碧云”意象的特点准确把握方能回答此题。2013年江苏高考诗歌题第二题“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同样必须对“门掩”、“簟便”准确把握,才能回答“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相近的答案。而第三题“《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把握住“静山”、“馀花”、“好鸟”等意象,才能理解闲适平淡的意蕴,把握住“门掩”、“忘筌”,才能理解难忘世事,幽愤不平的情感特征。2014年江苏高考诗歌题第二题:“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隐者形象往往是借助具体意象来体现。2015年江苏高考诗歌题第三题“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也需从诗歌“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意象把握住新居环境特征,理解“认得诗人在此间”的含义,再从情感方面作答。

通过分析发现,如果能准确的把握意象,就为情感题的解答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二、复习现状

众所周知,诗歌是为抒发情志而进行的创作,读懂一首诗的标准之一就是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志,包括感情、思想、志趣等。中国古典诗歌大都是借助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情志。这需要我们在诗歌复习中将把握诗歌意象作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般的高三一轮复习用书,对于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感情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论述,这样的章节设置虽然知识点明晰富有条理,但是却割裂了两者的重要联系。通常的复习思路就是按照复习用书设计的板块一块块进行下去。这就不能有意识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借助意象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考虑如何将把握意象和理解思想感情两个主要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行诗歌复习,借此能够更好地理解古典诗歌,提高高三的复习效率。

三、教学设想

在诗歌意象与情感的复习中找到一个适合的切入角度,以集中阅读形式展开课堂教学,充分体现高三一轮复习课的有效性。

辛弃疾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变迁、武人到文人的转变、为官与罢黜的浮沉,丰富多变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复杂的思想感情,最突出的是投入收复故土的斗争,抒写爱国情怀,表现对异族统治者入侵的愤恨,对统治者偏安一隅的不满,对投降派的抨击。辛弃疾是北方人,表现对沦陷区的父老乡亲同情,对故土的怀念留恋;辛弃疾南归以后,经常处于被冷落、被猜忌的境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深沉的痛苦;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农村近二十年,表现对农村生活的赞颂,对农民质朴品格的赞美。但总体上说,他的思想感情是古代文人的典型代表。借助他诗歌中的意象对他进行思考和研究可以比较全面地理解他作品的思想感情,也可以把握中国古代文人典型的思想感情。在《现代散文选读》、《唐诗宋词选读》有相关文章及专题,同学有一定的基础。

四、教学设计

1. 意象分类。

围绕借助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感情这样一个教学主题,根据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将他的代表诗歌的意象分为四类:第一类军事题材类,如“吴钩”、“弓”、“剑”、“连营”等与战争军事相关的;第二类山水题材类,如“清江水”、“青山”、“烟雨”,《生查子·独游西岩》中的“青山”、“明月”等与自然山水相关的;第三类农村生活题材类,如“茅檐”、“青草”、“黄犊”、“荠菜花”、“稻花香”、“蛙声”、“茅店”等与田园生活相关的;第四类日常生活题材,如“白发”、“酒”、“醉里”、“梦”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意象。

2. 借助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课堂设计第一部分是有关军事题材类意象的诗歌情感。以学生熟知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为例,要求学生找出军事题材类的意象,再把握相关意象的情感,不难发现通过“吹角连营”、“麾下”、“沙场”、“的卢”、“弓”等意象,突出他抗金复国的豪壮情怀。当然这首词的情感还不止于此。我们可以借助“挑灯看剑”这样的事象初步感知他壮志难酬的愤懑。此外,诗歌中还有“醉”、“梦”这样的意象出现,可以在日常生活题材类意象里再具体结合分析。

由此联系他的另外一首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中“把吴钩看了”的“看”“吴钩”这个意象,去理解辛弃疾虽有建功沙场的雄心壮志却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这样,涉及到军事题材类的意象从两个方面对其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了理解和把握。

课堂设计第二部分转入到自然山水类题材的分析理解。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为例,赏析“落日”、“断鸿”、“游子”意象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的象征意味:“落日”象征了南宋国势的衰退;“断鸿”是作者自比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落日断鸿”能引起了作者对北方故乡的思念之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找出“清江水”、“青山”这样的自然界的意象,引导学生抓住本词的比兴寄托手法。由“清江水”联系起“行人泪”,表现了词人对时局危艰的痛心,对百姓遭受苦难的同情,对入侵者的愤恨之情;再联系下片的“东流去”,表明百川东流,自然所向,是必然的趋势,代表着正义所向,比喻求和派无法阻挠抗金的潮流。由“青山”遮不住,理解“青山”象征了现实中的重重困难和阻碍,是收复中原的种种困难,也可以是朝中求和派的阻挠。不难发现,辛弃疾借助自然山水,往往利用比兴象征等手法表现自己的情感意蕴。

课堂设计第三部分是农村题材类的意象。以学生熟悉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为例,“茅檐”、“青草”所展现的优美宁静的农村风光,词中“大儿锄豆”、“中儿织笼”、“小儿无赖”等画面展现了农村闲适淳朴的生活;《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中的“陌上柔桑”、“邻家蚕种”、“平岗细草”、“黄犊”、“荠菜花”等意象所表现的是自然界的勃勃生机,生生不息的力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中“稻花香”、“蛙声”等所展现的是期盼丰收的喜悦之情。引导学生感知以上几首作品,自然能得出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赞美之情这一情感倾向。但是需要学生注意一点,那就是对把农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不能够替代作者心中为国效命、收复失地这样的政治理想与诉求,这就引出了第四类题材,即日常生活题材的意象。

第四部分日常生活题材类的意象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是“醉”、“酒”、“梦”、“白发”等意象,这和作者后半生抑郁不得志的经历不无关系。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为例,军事题材类意象结合“醉”、“梦”和“白发”意象,发现除抗金复国的豪壮情怀外,作者将醉酒之情、梦中之境与现实之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更多的是一事无成、壮志未酬的悲愤,也从侧面批判了南宋王朝不思复国的投降国策。《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春入平原荠菜花)中,作者有“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的词句。扣住“白发”、“酒”两个意象,引导学生讨论作品的情感基调,就可以发现虽然全诗着力表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和闲适古朴的农村生活,但是作者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无成而年齿陡增,不由产生了惆怅之情,这首词是一首以乐景衬哀情的作品。

综上所述,结合这几类意象,基本上能把握辛弃疾的主要情感倾向。

3. 课后拓展感知。

上一篇:艺人合同下一篇:杨柳中学元旦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