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年少我们需要教育初中作文

2024-06-16

我们年少我们需要教育初中作文(精选16篇)

我们年少我们需要教育初中作文 第1篇

我们年少我们需要信心作文900字初中初二作文

人生会经历许许多多的苦难和挫折,而我们的人生刚刚开始,为了更好的战胜苦难与挫折,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信心。因此,信心对于年少的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就在前一段时间,好不容易结束完紧张的学业后,来不及休息,我又得“扑向”钢琴,今年暑假的任务依然是考级,只是因为之前没有时间而来不及好好弹,现在一下子想要弹熟也是不可能的事,尽管我苦练了一个星期,去老师那儿上课时依然不尽如人意,老师谴责我没有认真地练琴,我感到很委屈,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竭力不让它流下来,使劲的用双手擦拭眼睛……

回到家里,我不停地回想这刚才老师批评我的一幕,越想越委屈,也因此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趴在钢琴上弹了一会儿,也是越弹越糟糕,手指好像在故意跟我作对似的,我要弹这个音却总是弹成那个,“讨厌,连你也跟我作对!”我愤怒地拍打着琴键,一阵杂乱的琴音诉尽了我心中的不快与委屈。

妈妈见状走了过来,她关心地问我:“怎么了?宝贝,是不是去上课被老师批评了?”我有些委屈地说:“嗯,老师说我这几天没有认真地弹,可是……可是我觉得我已经尽力了呀……”说着说着,一滴豆大的泪水从我脸颊滑落下来,妈妈用手擦拭了一下我的泪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不要伤心了,宝贝,其实你也应该为老师着想,她也是为了你好,看你进步不大,一时心急就责备了你几句,你嘛,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好了,不是吗?”我听了点点头,妈妈顿了顿,继续说:“而且你觉得自己努力了,那确实是比之前努力了很多,但是这还不够,正所谓功到自然成,你功没到,自然也就成不了了。其实人生中的挫折还多着哩,重要的是不能失去信心,信心对于一个人的成败尤为重要,特别是像你这样正在年少的时候,属于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你!

我听了妈妈的话,受益匪浅,止住了哭泣,信心重新回到了我的心里,再弹了一遍曲子,真的有了不小的进步,此后,每每我遇到挫折与困难时,只要想起妈妈曾经对我说的“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你”,就能重新振作起来,克服困难。

是啊,我们现在还正当年少,以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等待着我们的挑战也会更为艰巨,但我始终坚信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你。

我们年少我们需要教育初中作文 第2篇

当时是择校的岔路口,一边是熟悉的母校,一边是更好的学府。母校的老师们好言相劝、旁敲侧击、威逼利诱尽使,但在父母及各位亲戚的坚持下我还是被迫没有选择留恋的母校,还有选择了母校的他。

那个午后他叫我去熟悉的地方见面,我以为是告别,整理了很久情绪才赴约。慢慢走过去,温柔的绿影层层叠叠,恰好藏住难于言说的心事。他系好鞋带,一抬眉却是比盛夏还耀眼的光,他拿着一模一样的志愿表格,只浅浅的`笑,细细看我的动容。

过去四年啦。现在他在北京,我在武汉。国庆的时候他说给我买了去北京的火车票,要我去找他。我从没自己出过那么远的门但为了他我还是很乐意的。他告诉我火车的时间后我早早就开始收拾东西。出发的那个早晨,我费力地提着行李保持平衡,却还是连人带箱地摔在宿舍楼的阶梯上,一瞬间觉得自己孤立无援难过得想流眼泪,但还是忍住了。好不容易到了宿舍楼下,迎面是一个熟悉的身影,还是那个我最熟悉的明亮的笑容。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第3篇

我们通过一些考试,找到一份工作,结婚,生子,然后就越活越像一部机器。我们依然对生命恐惧、焦虑,因此帮助我们了解人生的整个过程,难道不是教育的目的?还是,教育只为我们谋职,找一份最好的工作而奠基?是否问过自己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最大的可能是你会结婚,在你还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时,可能你已经是父亲或母亲了,然后你会被一份工作绑住,或是被厨房绑住,你就在这其中渐渐衰萎。这难道就是你所有的生命了吗?如果你有一个富裕的家庭,那么你已经确定自己将来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因为你的父亲也许会提供你一份舒适的工作,或者你可能在婚姻中获得很多财富,但是你仍然会腐败、枯竭。你看见这点了吗?

显然,除非教育能帮助你了解广大生命的所有精微面———它惊人的美、它的哀愁及欢乐,否则教育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你也许会得到学位,得到一连串的头衔,得到非常好的工作,然后呢?如果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你的头脑变得迟钝、衰竭、愚蠢,那么生命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教育的真正意义,难道不是培养你的智慧,借着它找出所有问题的答案?智慧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允许你自由地思想;没有恐惧,没有公式,然后你才能发现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事物。

我们年少我们需要作文 第4篇

事情是这样的:今年除夕,我们一家一起收看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春节联欢晚会。

“请看相声:《五官新说》。”……原来马东酒后驾车,遇上警察。“酒后驾车是我们的不对,但是责任是你们的。”眼镜出了个高招,“我们马路上有公交专线,有奥运专线,为什么不设一条酒后专线?”我“扑哧”一下笑出声来,妈妈掩着嘴窃笑。

耳朵“有模有样”地套用《北京欢迎你》的曲调唱:“警察我告诉你,我的酒量没问题,今天我没运气让我碰见你。警察我告诉你,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我还敢酒后开飞机。”听到这,我仰在沙发上:“嘎嘎嘎”大笑起来。妈妈一直捧腹大笑,直喊肚子疼。爸爸先是扶了扶眼镜,紧接着干脆摘下眼镜,擦了擦笑出来的眼泪。我们的笑声震耳欲聋,分贝和飞机起飞时差不多。

此时镜头切换到现场观众那边,我只听到“哄”的一声,睁开笑咪了的双眼,只见现场所有观众像人浪一样前仰后合。

我们年少我们需要作文 第5篇

有多少家庭的孩子,因为父母的溺爱长大后一无是处,在社会这个‘大自然’的狂风暴雨中避而不前。试问,这样的人对于自己,对于社会,对于父母有用吗?哦!不是有益吗?挫折,也许是我们成长路上一道必过之坎。生活的坎坷,促就了我们的明天。拥有自己自主的明天。自然界中,有许多历经挫折才变得美好的例子。丑陋的毛毛虫,在自己的蛹里经过漫长的岁月在自己的欲望中,冲开蛹。化成美丽的蝶。这是经过挫折才成就自己的梦想。虽然,蝶的生命稍纵即逝。但是,它拥有了快乐和自己努力得来的一切。

有人说:“挫折是死神的利器,一旦被大趴下永远无法翻身。这是多么消极的想法啊!有许多学生因为自己一时的失利,而萎靡不振。可是,他们却不知道上帝是公平的,他制造挫折是为了让你懂得珍惜与前进。

我们年少我们需要作文 第6篇

那年的夏天格外热,知了不停的聒噪令人烦闷,我就坐在家门口的一棵大树下玩耍,突如其来一声鸣笛,一辆轿车停在了隔壁门前,车上走下来一个小男孩,懵懂无知白白净净的看起来特别的听话,这是新搬来的邻居。

没想到这个小男孩也转学到了我们学校,我向来说话少,性格内敛沉稳,平时不是一个健谈的人,说来也巧,我们被分到了同桌,如此一来,我跟他的交集变的多起来,渐渐的`等熟悉了以后,我的话也变多了,在学校一起学习,回到家爸妈上班没回来,我就去他家写作业,有时候,阿姨也会让我在他家吃饭。

我们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到了夏天,我们也会一起去捉知了,到了冬天,我们就一起在家门口堆雪人,我们的童年是如此的自由自在,回忆起来都是快乐幸福。

人文关怀我们的教育需要你 第7篇

要使学生具有人文精神, 归根结底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 这决定着学生以后发展的方向和高度。而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精神, 教师则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怎样让教育充满人文关怀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教育理念上体现出对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

现代教师虽已摒弃“师道尊严”的陈旧观念, 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时时左右着教师的言行。也许我们常常对学生说, “这是为你好!”但当一番苦口婆心的说教难获学生理解时, 我们就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 殊不知, 在“为学生好”的空洞说教, 让学生少犯甚至不犯错误的各种约束之下,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扼杀, 只能是被动地围绕着教师转。

有位教育家说, “教育是事业, 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 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这是我们教师的本职所在。中学德育工作要取得新突破, 使实效更显著, 就必须讲究教育的艺术。而教育的艺术之一就是要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只有具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才会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自主发展, 张扬学生的个性。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给了他关怀, 他就会将这种关怀传递给别人, 如同会将爱心和鼓励传递给别人一样。这样既能唤醒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 增长学生的乐观情绪和自信心, 又能使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得到调动与满足, 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新、学会生存。

二、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

1、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班级氛围, 是一种感情氛围。人常说, “家和万事兴”, 德育工作亦如此。良好的班级氛围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它能影响学生的集体精神及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往往能彼此接纳对方, 心理相容, 教师心情舒畅,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从而有利于学生朝着自己最有发展潜力的方向奋进。我在担任高2008级8班班主任时, 就和学生一起共同确立了“立鸿鹄之志, 成栋梁之才”的班训, 确立了“团结就是力量, 坚持就是胜利”的班级口号, 经过师生三年的共同努力, 良好的班级氛围逐渐形成, 而且在2008年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因材施教, 尊重和爱护学生。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提倡的教育方法, 它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 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判别的教育, 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获得最佳的发展。可以说, 这是最能体现教师对学生人文关怀的教育方法。但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 师生之间“点对面”的交往多, “点对点”的交往少, 在一定程度上, 不能体现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而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中, 教师应充分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兴趣爱好等, 不应视学生为优、劣之分。因为学生的智力、水平可能有差异, 可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受教育的权力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欣赏每一个学生, 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树立全新的学生观。每一位学生个体都是生命的杰作, 都是可贵的唯一。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多元智慧, 多样人生;人人有才, 人无全才, 因材施教, 人人成才。每一个学生都是培养的良材, 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价值, 开发自身潜能, 发挥材质极限,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实施因材施教, 前提应该是尊重学生, 要知道学生的心灵世界是靠人格尊严来支撑的, 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维护学生尊严的良方。高尔基说“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 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学生不仅需要尊重, 也需要爱护, 他们把教师看得很神圣, 教师一个细微的眼神, 一声轻轻的问候, 一个真诚的微笑, 都能给学生一份喜悦, 一缕阳光, 一点温暖。即使在学生说错话、做错事时, 我们也应该提供热情的指导和帮助, 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信心, 让他们持续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原动力。在高2008级的地理教学中, 我所教的100多名学生, 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 我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 较好地运用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在平时的考试中, 学生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高考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得到了学校及老师们的好评。

3、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

在教育过程中, 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 学生是受教育者, 学生大多是被动地接受教育, 丧失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教师成了教育的主体。而人文关怀的教育, 虽然学生还是教育的对象, 但他们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去学习、去体会、去探究, 允许他们适度犯错误, 更要给机会让他们改正错误, 让他们在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成长, 这样更能充分体现每个学生的综合能力, 更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因此, 我们尽可以大胆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多利用班团活动时间组织系列活动, 在多次的活动中, 他们既能尽情释放自己, 又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 这比教师口干舌燥地说教一番, 效果要好许多。

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就曾尝试班干部轮岗制、创建免检班集体、倡导免监考的诚信考试、主题讨论会等多种管理方式, 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三年来, 我所带的班级每期都是学校先进班集体, 2007—2008年度被评为重庆市市级先进班集体, 每一个学生都最大限度的得到了全面发展。“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 这是对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

三、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注意避免进入误区

1、人文关怀的眼光过于狭隘。

教育实践中, “重两头轻中间”的现象较严重, 许多教师对任教班级的中间学生连名字都叫不起来, 更谈不上了解这些学生了, 所谓的的好生、差生会倍受教师的关注。有一位成绩中等的学生曾在周记中写道, “我真羡慕那些学习好的同学, 上课时教师经常提问他们, 课后能看见老师的笑脸;我也羡慕那些成绩不好、爱调皮捣蛋的同学, 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话教育他们”, 一种无奈又渴望师爱的情绪表露无遗。而在人文关怀面前学生应该是人人平等的, 人文关怀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2、人文关怀的方式存在问题。

本着“我批评你是为你好”的出发点, 许多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往往不讲究方式方法, 在所谓善意的关怀中常常体现出随意侵犯学生隐私、无视学生心理、对学生造成实质上伤害的现象, 如权威式的高高在上的关怀、私拆学生信件、变相体罚、语言上侮辱学生等等, 都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让学生的人格变得扭曲。这是与真正的人文关怀背道而驰的。

我们年少我们需要什么作文 第8篇

那一天晚上,他们对我说:“我们要出去一会儿,很晚才回来,你早点睡。”“可是……”还没等我说完,他们就关上门走了。

那个时候的房间很安静,安静得让我有点害怕,突然“砰”得一响,我听到了铁制物品掉在地上时发出的声音,我吓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本想叫一声,可是我有点慌,那个时候我不知所措,心里就在想:会不会是小偷啊,爸妈又不在家……我该怎么办啊?

最后我还是决定下去看一下,虽然很害怕,但好奇心就像一条绳子,不断地将我拉下去,我每一步都走得很轻,手上还拿着扫把防身,中途我走到一半又回去了,因为实在太害怕了,一直犹豫不决,我鼓起了勇气往楼下走去。

下了楼,我才发现厨房里有只猫,它正在吃晚饭剩下的菜,旁边还有一个倒在地上的铁盆,它似乎也发现了我,它就有种自己做坏事被抓包了的羞愧感,飞速地逃走了。

我在原地愣了一下,静静地看着那掉在地上的铁盆,然后就不由自主地哭了一会儿,走上了楼,打了电话给他们。

我们年少我们需要鼓励作文 第9篇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的时候,我们的成长需要关心呵护,需要教育引导,但更需要批评和鼓励。有了批评和鼓励,我们的人生就会多一点色彩……

如果在生活中,我们只需要关心呵护,只需要教育引导,那往往我们在犯错之后都不能被批评,得不到及时的改正那么人生的道路上将会有一大缺陷。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所以都害怕批评,觉得自己被批评了会很没面子。但我从不那么认为,因为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了批评与鼓励才会更完美。“鼓励”这个词会使我们得到信心,是我们更加努力学习。但它会使我们骄傲,自满。使自己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因此,我们往往需要“批评”这个词来让我们脚踏实地,使我们更谦虚。所以,“批评”和“鼓励”这两个好朋友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完美。

同学们,我们还年少,需要批评和鼓励。希望同学们不要厌恶我们的好朋友--------批评,勇敢地接受它,我相信你的人生道路会更加完美。

我们年少我们需要作文600字 第10篇

现在学校实行两周放一次假期,真是累坏了我们,终于经过了两周的.煎熬,我们要回家了,我本想回家痛痛快快的玩两天的,可谁知我的计划很快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妈妈给我仅有的两天假期又报了英语辅导班,唉,真是晴天霹雳啊!

有一天,我因为发烧而没有去上辅导班,而是在家休息,退烧后,我写完了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就想趁这个时候放松一下心情,于是我打开了电脑听起了音乐,就当我陶醉其中时,就听见妈妈那轻快的脚步声,我想:妈妈应该会让我听一会儿音乐的,况且我也把作业写完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当妈妈发现我在听音乐时,脸上的笑容立刻烟消云散,就问:“你的作业写完了吗?”我点了点头,心里却在默默地记歌词。妈妈又说:“快去复习功课,就要考试了,要抓紧时间去学习。”妈妈的话就像一发炮弹轰到了我军大旗,城市陷落,我就像一个打了败仗的兵,垂头丧气的滚进了妈妈的魔鬼训练营里,不得不抛弃美妙的音乐,来面对狞笑的数学书、语文书、英语书、历史书……咿咿呀呀的读。

我的生活中除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之外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没有一点点可容我自由分配的时间,甚至上网聊天也要聊与学习有关的事情,没有一点点自由。

我们需要培育良好的教育心态 第11篇

教育心态, 这里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 人们对教育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 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教育现实中人们对教育的某种诉求。其影响有积极、良性和消极、不良之分, 是透视和反映教育现实状况的“晴雨表”。

表面上我们的教育很繁荣, 但教育心态存在着许多问题。不良的教育心态严重影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影响人的可持续发展。目前, 我们要特别关注“拔苗助长”的激进心态、矛盾的纠结心态、“弱势群体”的不安心态、“比较式”的失落心态、“不确定”的焦虑心态、“偏执”的极端心态等。同时, 我们更要注重培育绿色、生态和文明等良好的教育心态。

一、教育生态与教育心态

教育生态环境是教育时代特征的重要土壤, 它与教育心态关系甚为紧密。可以说, 有什么样的教育生态就可能有什么样的教育心态, 有什么样的教育心态就可能有什么样的教育生态, 它们关系十分微妙。实际而言, 教育心态对教育生态影响和作用更不容忽视。事实证明, 不良的教育心态会使人搅乱教育生态、打乱教育秩序, 足以使教育生态失调、失常、失态。良好的教育心态, 营造和助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孕育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赢获人才成长进步的正能量。

自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以来, 中国人的教育激情开始迸发, 无论从数量或规模上都迅速扩张扩大。毋容置疑, 我国教师学历越来越高, 教育教学投入越来越大, 学科门类越来越齐全, 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多, 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但是, 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 教育生态环境问题令人担忧、教育危机使人忧虑、教育质量让人不满、教育深层次的问题日益凸显, 表面上看起来很繁荣, 但心态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 应试教育越走越“精细”和狭窄;考试化教育越来越僵化;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就业越来越艰难曲折;学习的知识似乎越来越配不上用或用处不大;学非所用越来越普遍;心理与精神双重压力越来越大。简言之, 频考盛行, 分数至上, 学习太苦, 结果不定等, 对教育从自身体验中能真正感到满意的不多, 而怀有空虚、压抑、失落、郁闷、不安、挫折、困惑、逃避、无奈、恐惧、焦虑等情绪的不少。

二、当前存在哪些不良的教育心态

“拔苗助长”的激进心态。恢复高考后, 在教育激情燃烧的岁月里, 许多人从刻苦学习中取得了大学录取的分数, 通过高考这一通道获得了人生的转折。特别是一批批从农村走出来的高考成功者, 真正脱离了农庄, 吃上了“皇粮”, 实现了“教育改变命运”的心愿和追求。

“高考”使“学而优则仕”教育功能论不断得到强化, 也使千余年来“科举”文化不断得到了固化和强化。我们说, 至今还没有更好的替代办法, 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 问题是为了“应试”而教育, 特别是体制性的“应试”教育已渐渐地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我们的教育逐渐走进了“应试”桎梏之中, 走上了一条分数至上的发展之路。

正因为教育激情的不断膨胀, 许多人患上了“拔高症”“急躁症”。20世纪末, 高校开始扩招, 一夜间冒出许许多多的本科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 有的地方几乎人人可以上大学了。其实, 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是需要时间、阅读、思考、实践、历练、生活洗礼等积累的, 而我们的教育却为了分数, 顾不了那么多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更不知唤起和激发了多少人的“择校”热情、“补课”热情。不惜花费人力物力, 四处求人上“名校”, 四处找人去“补课”, 成为中国人一面吁请素质教育, 一面抓紧“应试”教育的奇异景象。学校、教师、学生更是为了分数不惜时间和全力以赴。大家一股脑地提前学、超前教、反复练、频繁考。一心一意谋分数, 全心全意为考试, 其他都无暇顾及。这种“拔苗助长”心态非正常释放, 严重地污染了教育生态环境, 又鼓噪了不少人的不良教育心态。

“矛盾”的纠结心态。当下, 依然存在着大量激发教育异化和矛盾的体制性因素、体制性“应试”教育机制:如城乡教育结构矛盾和教育自身整体结构性失衡、优质教育特权与垄断以及各种社会权力的介入、有失公平和正义的教育制度、比经济领域GDP发展方式危害还大的分数至上的教育思维和发展方式、选拔人才上的偏差和刻板等都催生着人们矛盾的纠结心态。结构性矛盾最让人纠心。我们的大学本科、硕士点、博士点不断增加, 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是, 当怀揣着好多证书和毕业文凭大学生, 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或找到一份用非所学很不情愿的工作, 他们及其家人还怎么能不矛盾、不纠结呢?

“同一群成年人一边痛心疾首地数落应试教育之弊, 吁请减负, 一边总觉得自家孩子所在学校抓得不严、学习不够, 私下里拖着孩子四处访名师补课以求‘提高’或‘超前’。于是乎, 人人都是受害者, 人人又都是增负加码的推动者”。[1]

小学生口口声声“活着真累, 没意思”。[2]

“我上高二了, 现在的学习除了是为考大学, 还有什么其他的意义?”“现在的学习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3]

我们的学生并不是比以前笨了, 而是很聪明, 学习也是很吃苦。他们从早忙到晚, 从周一忙到周日, 一刻也不敢放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不知学了多少知识, 做了多少题目, 交了多少答卷, 一个都不懈怠, 生怕在现行的人才选拔体制里被淘汰。问题是, “考什么就教什么, 不考什么就不学什么”“有什么样的问, 就有什么样的答”。纵然“忙不胜忙”, 但是到头来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未能跟上来。当走出校门, “两手满当当, 心中却空荡荡”。直面纷纷扰扰的教育现场和社会、教育结构性矛盾、教育的失衡, 大多数人都有心理矛盾和彷徨。

“弱势群体”的不安心态。当今社会, 由于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 强者更强, 弱者更弱比比皆是。同样, 教育生态环境中也不例外, 恃强欺弱, 弱上加弱司空见惯。长期以来, 优质更加优质, “名”上加“名”, 弱校更弱, 弱上加弱。由此, 宏观上有个逻辑推论, 上得了好小学, 就可上得了好中学;上得了好中学, 就可能上得了好大学;上得了好大学, 就可能找得一份好工作。这个逻辑倒推过来就是, 要想找得一份好工作, 你就必须上好大学;要想上好大学, 你就必须上好中学;要想上好中学, 你就必须上好小学。可以说, 这样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几乎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里了。因此, “择生战”“择校战”愈演愈烈;“条子生”“共建生”“自主招生”“学区房”横空出世, 花样叠出。种种效应叠加起来, 使得许多农村娃娃、城市里的中低收入的子女、无权无势无经济实力的孩子在教育中往往被公平, 在教育起点、节点上或升学竞争中沦落为教育领域里的第一种“弱势群体”。他们只能到“薄弱学校”学习。他们认为, “未学先输”“未学落后”已经注定, 再努力, 恐怕失去了“强者”的通道。一步差, 步步差, 一辈子是无法赶得上去了。教育领域里还有一种“弱势群体”, 是指在考试分数上处于“弱势者” (考分上的弱势群体) 。由于多种原因, 他们居于一班, 一校或一地区, 在频繁的考试中, 渐渐地沦落为“分数贫穷者”, 是考试化教育里的绝对的“弱势群体”。两种不同的“弱势群体”, 自信心一再受挫, 无奈和不安渐渐生发并不断发酵。

“比较式”的失落心态。在频考盛行, 分数至上的现实教育生态环境里。升学率高就是好学校, 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大家都是现实情境中人, 比较意识很强, 能不能拔尖, 能不能争得前几名成为大家一致的追求和梦想。然而, 拔尖和前几名毕竟只是极少数, 而大多数必然沦落为“落后者”。“落后就要挨打”或“落后被动”“后果严重”的思维甚为严重。因此, 一次次考试、一次次比较、一次次打击、一次次失落, 再好的心理素质, 也难以抵挡这一次次无情的折磨和击打, 困惑、迷茫、失落接踵而至。

“不确定”的焦虑心态。由于我国应试教育不断精致化、狭窄化, 许多人感到不自由、不自主, 选择和需要等不断被挤压。加上人才选拔考试化, 就业竞争白热化, 辛苦学习近20年, 当捧着文凭却不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事而做。人生的通道存在许多的变数, 与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初期相比较, 教育投入和成本增加了许多, 但先期投入与预期目的都有了不确定性。教育生活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复杂性加剧等, 使得一部分人的不确定不信任的心态不断加重, 焦虑情绪极度蔓延。

偏执的极端心态。这种心态往往看问题比较固执、单一、极端。譬如, 现时的“拼爹”“拼钱”“拼关系”“官二代”“富二代”“穷二代”等折射出来新的“读书无用论”“学得好不如出生好”“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得好不如混得好”“拼学不如拼爹”等都是这种极端心态的表现。对于偏执的极端心态, 如果不注意及时化解与消除, 长期累积, 往往会引发极端事件, 从而导致教育冲突增加。

三、如何培育良好的教育心态

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中突出的和深层次的问题, 需要深化改革和攻坚克难, 但更需要凝聚人心, 需要培育良好的教育心态, 需要尽快构建教育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新机制。应注意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坚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放松, 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更加优先突出的位置, 敢于、善于解决实质性的教育问题, 包括教育心态问题。值得注意, 只靠行政命令或教育制度, 显然是不可能彻底解决教育心态问题的。只有为人民提供真正公平、正义、绿色、生态、文明的教育, 给每一个孩子提供选择多样、机会多重、发展多元的通道, 才可能化解不良的教育心态。二是建设多层次、立体化、结构合理、选择多元的自然、平衡、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新机制, 以打开教育活力之闸门, 从而有效引导、调节人们的教育心态, 让教育真正成为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手段, 让人民真正从自身的感受中获得满意。

当前及今后, 我们需要培育以下的教育心态。一是积极的教育心态。积极向上, 要求教育要有责任与担当, 勇于纠偏归正, 以拼搏进取、执著追求的精神来解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要、新诉求。要有长远的眼光, 不能只看眼前和脚下。要着眼于未来, 让人民真切地感受到, 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人生奠基、为人生铺就光明之路、幸福之路。要培育阳光心态。对于教育发展期的各种矛盾问题, 相信政府会逐步解决的。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依靠人民之力量, 教育生态环境会逐步好起来, 一定会回归原生态。良好的教育生态孕育绿色生态的教育价值观, 进而转化为积极的教育心态。

二是绿色生态文明的教育心态。绿色生态文明, 要求教育要尊重人的需要、人的选择、人的内在力量;尊重自然之道、自由发展之道;善于进一步解放思想, 注意清除固化、伪化、僵化、泛化和行政化的束缚。1953年, DNA的问世, 就足以说明每一个人的先天基因是不同的。我们每一个人正因为遗传基因和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同, 因而每一个人才具有不同的相貌、个性、性格、志向和特点。恰恰是这些不同, 从社会结构来说是一种自然法则。试想, 如果所有人都一个样子, 没有个性和特点的区别, 是航天人才全是航天人才, 是种地人才都是种地人才;要当总统都当总统, 要当农民都当农民, 这样子社会何以运转?还能是个社会吗?再说, 如果人人都一样, 要感冒都感冒, 要患病都患病, 当自然灾害或禽流感来了, 很可能人类一下子就全完了。所以, 人与人只有不同, 才使得大千世界绵绵延续, 整个社会, 分工不同, 但有条不紊地运转着。教育只有契合这些不同, 让每一个人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和人生尊严, 才是人的教育, 才是教育的原生态。只有具有不断选择和价值判断的教育, 才是进步的、文明的教育。所以, 要打破“统一化”“标准化”“打造化”的荒诞的教育思维, 给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选择日益多元的发展通道。教育能成就每一个人, 教育心态自然就舒展了。

三是理性平和的教育心态。理性平和, 要求我们全面、发展地看待教育问题。对于教育不公平、教育异化等现象, 要相信我们国家、社会, 会有办法来解决的。只有理性平和的心态, 才能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赢得基础和条件。这里我们讲一个故事:里根当了美国总统, 有记者采访了他的母亲。您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培养出了一个当总统的儿子。这时, 里根的母亲很理性平和地说:“我还有一个同样了不起的儿子, 他正在地里刨土豆”。今天, 我们太需要这种平和理性的教育心态了。

四是放开包容的教育心态。放开, 体现为教育不可包办、不能“承包式”、不能行政化。善于文以化人、教以育人, 遵道而行;不自以为是、不唯我独尊、不一霸到底, 人民教育人民办, 以让人民大众自身的真切体验中获得自己内在的生命价值和人生尊严。包容, 就是容许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容许教育发展有先后、有大小、有层次, 有错落的结构。用新的思维、新的心态去重新开始、重新发现, 以让孩子开心、家长放心、人民顺心。

中国教育改革的脚步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素质教育”“减负”“新课改”等, 但为什么在解决实质性问题上收效甚微?日本现代教育之父——福泽谕吉的话:“一个民族要崛起, 要改变三个方面, 第一是人心的改变, 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 第三是物器与经济的改变”[4]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 教育改革又何尝不是呢?人的心理状态的改变才是教育改革的必须基础和条件。

摘要:在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进程中, 抱有什么样的教育心态, 对于教育能否回归原生态, 实现人民满意目标至关重要。所以, 我们必须注重解决教育心态的问题, 也就是人的心理态度问题。人心不改变, 何以完全改变教育生态, 改变教育生态应该从改变人的心态做起。明确教育生态与教育心态的关系;弄清楚当前存在哪些不良教育心态;下大力培育积极的、绿色的、理性的、平和的、包容的良好教育心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教育生态,教育心态,培育,积极,消极

注释

1[1]姜泓冰.孩子取消补课妈妈为啥急哭[N].人民日报, 2013-10-22.

2[2]赵平.中学奶嘴时尚的心理分析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10) :15-18.

3[3]周勇.学习文化研究与教师的专业生活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 2006, (11) :43-45.

我们年少,我们需要…… 第12篇

我们年少,我们需要谦逊。谦逊,是那偏僻山崖中的泉眼,所有崇高美德都是由此潺潺流出的。世上一切伟大的东西也都是淳朴、谦逊的。我们要像田野中的麦穗,空瘪的时候,长得挺直,高傲地昂着头;饱满的时候,又总是温顺,低垂着脑袋。在艰苦的日子里要坚强,在幸福的日子里要谦逊。以谦逊为荣,以傲慢为耻。

我们年少,我们需要感恩。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我们应像希望朋友对待自己那样对待朋友。但像古人那样“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向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方式,也是值得肯定的。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曾说过:“爱,就是一般坦白的人对赐予他们快乐的人表示热烈的感激。”

我们年少我们需要教育初中作文 第13篇

你们总说我,已经不小了,该懂事了,该学会帮忙了。当我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独立时,你们却处处管着我,束缚我,限制我,老说我还分不清对错…我14岁了,却仍像一只被关在笼中的小鸟,我渴望自由的蓝天,你们却总要束缚着我。我拼命地寻找那一出口,却仿佛只是徒劳。

青春太过华丽,我不懂得该如何渲泄。我们如同没有思想的傀儡,用苍白无力的文字发泄心中的压抑。年少的我们,摇篮有太多的无奈。无奈谁能明白?你们总说我还太小,又哪来如此多的烦恼。可惜你们不了解,如此多的无奈很多来源于你们。――老师、家长。

我们的青春如此苍白无力,造就了这许多无奈。青春期的女生,总是这么多愁善感。家长总管得严一些,是呀,怕学坏了。不同与男孩子,他们可以一到假日就出门,玩到10点、11点再回家,可以夜不归宿也不会有人责骂。而女生,则就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难得让你出门一次还有门禁…

我们的成长泡在书堆里。对,初二了,每个人都说初二有多重要。不仅老师家长急,还非要我们也紧张、着急。该说什么呢,可以说什么呢?嗯不知道。

我们的无奈,又有谁明白?朦胧的好感,又何非要冠上“早恋”?何必又要揭开那层纱?

我们也年少作文 第14篇

一直在给包括我在内的我们定位,但是却始终也没搞明白我们是谁?也许仅仅是一批正为失去童年而忧伤,为即将走入大学而迷惘的青春期的孩子。

为什么说难以定位我们,因为我们虽然年少,却不曾做出什么“撼天动地”的那些所谓青春壮举,即使内心也曾泛过波澜,有过冲动,但是在老师家长眼里我们很乖,很听话。

我们不曾高呼“谁的青春有我狂?”我们也不曾每天都有四十五度看天,然后泪流满面,我们更不会穿梭与灯红酒绿的场所,甚至谈一场风花雪月的旷世奇恋,然后撼动全校,震惊社会。我们仅仅是在努力地学习,即使从未拿过第一,我们仅仅是甘愿做一个普通的学生,做学生该做的事情,即使从未有人肯定过。

当所有人都在为90后下评论,我们作为90后却被忽视,他们评论的`仅仅是那些在浪尖上的风云人物,他们无法代表我们,我们就像是大海里的一滴水那样平凡,但是却有自己的波澜。

我们很喜欢标新立异,但是却从不穿出格的衣服,搞奇异的发型,我们只是依旧每天都乖乖地穿上校服,别上校徽,见到老师就问好,看见同学微微笑。我们很喜欢明星,但却从不会为了听一场演唱会而逃课,我们只是听听他们的歌,有时买一张廉价的贴纸,趁着老师不注意偷偷地贴在桌子上。我们也曾渴望爱情,我们也会偷偷地喜欢隔壁班的他(她),但是我们从来不敢明目张胆地公开自己的情愫,仅仅是把写好的表白信撕掉,又重写,再撕掉,最后在思想里来一次洗礼和升华,严肃地告诉自己我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去做,我还要为社会主义贡献力量。我们也曾叛逆得听不进话,受了委屈便狠心要离家出走,不辞而别。但仅仅只是去了自己的喜欢的小吃店,吃了一只最便宜的冰激凌,然后又按原路返回家中,等着母亲来唤回家的我吃饭。于是我们变开始为亲情而庆幸和骄傲。我们也会在心情极其不爽的时候,冲动得想去干点坏事,但是仅仅是摔坏一只旧手表,然后又心疼地捡起来,想起那表是父亲很多年前送的生日礼物,不禁后悔不已。我们不会因为一时不开心而抽烟喝酒,因为老师告诉我们身体发育不完全时喝酒吸烟有害健康。我们曾经为漏做一次试卷而懊悔,为考试考砸而痛心,我们曾为看见喜欢的他(她)而激动,为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而骄傲。

我们也许没有才情成为少年作家,也没有运气成为童星,也许我们还要与万千考生一样,背负着许多人的希望,在寒窗苦读十几年后勇闯高考这座独木桥,也许我们以后还要为一份简单的工作在人才市场里饱受冷眼。也许我们没有腰缠万贯的父母,也没有位高权重的亲戚,甚至我们的家在一个没有多少人知道的小城镇里,也许我们都不曾出过省。

可是我们不曾放弃希望,不曾停下脚步,我们告诉自己我们是90后,我们有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我们的努力是明天幸福的奠基石,我们为自己付出过劳动而踏实和自豪。

风轻轻地在耳边低吟,年少的我们唱一支淡淡的歌。我们平凡的如一粒尘土,仅为在浮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栖息地,我们努力努力再努力,用心经营生活,要为曾经年少而无悔!

我们是谁?我依旧不得而知。这个定位很难,很难。只因我们是被忽视的少年,但是却自我重视的孩子。我们自恋得有些自负,可爱得有点可笑。我们把记忆看的重于生命,用叛逆的语言抒写豪情。偶尔,我们像哲人一样发表自认为饱含哲理的观点;偶尔,为想起一个曾经在记忆里像流星一样坠落的人而伤感;偶尔,天空飘过一片寂寞的云,我们便会陷入落寞。

我们,仅仅是我们,我们与他们不同,即使我们与他们有一样的称呼――90后。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自己的青春,我们不曾用自己的方式享受年轻,反之,只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经历太过简单和普通,我们不会张扬得没有限度,所以我们被忽视和掩盖了,于是我们疾呼:

我们需要怎样的红色文化教育 第15篇

一、启蒙性的红色文化教育, 还是报恩性的红色文化教育

红色文化教育所依托的红色文化资源, 源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革命战争, 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里, 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仁人志士共同缔造了其核心, 这一文化资源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 作为论争政权合法性的基础, 被充分挖掘和论证, 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对维护政权稳定、团结民众、凝结力量发挥了很大作用, 也因此成为一支能应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潮的力量。但同时我们也发现, 红色文化教育在推行的过程中, 为了论证政权的合法性, 又往往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忠孝、报恩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在以革命为核心的教育系统中, 确实达到了符合政治需求的目的。

当前, 中国的发展方向是建构一个现代化社会, 其中, 培养民众的公民身份意识和履行能力是其重要前提, 原有的报恩思想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理性、民主、自由、公民权利具有很大的冲突性, 因此, 如何协调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化解其中的冲突, 这便是红色文化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然而反观当前的红色文化教育主题, 几乎都跳不出为人民政权而努力或英勇献身的模式, 其直接目的在于以情感共鸣的方式, 让受教育者在时代对比中, 珍惜现实生活;同时也在有意无意间向受教育者传达了一个重要的理念, 即要以报恩的态度对待他们。这不但不能引导受教育者反思时代问题, 反而使他们因为红色文化教育脱离实际而远离之, 瞻仰烈士陵园变成了消遣时光, 重游旧址也被游山玩水所替代。

实际上, 反观中国的红色年代, 我们会发现, 其中并不乏相关内容;因为, 整个中国革命实际上就是在反思、批判中国传统思想和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对人权、自由、民主的无限向往, 使革命先烈们在历史的冲突中勇敢地站在了革命的一边, 这其中既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 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等;也包括其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中的爱国人士, 如鲁迅、朱自清、闻一多等;在他们身上我们所看到的更应该是在时代的冲突中, 他们是如何启发民众、引导民众参与到现代中国社会的缔造运动中来的, 是如何为争取民主、自由权利而奋斗的。只有这样, 红色文化教育才能真正肩负起时代的重担;一味缅怀式的报恩教育, 只能是红色文化教育脱离时代要求, 无法真正在现代化的建设中体现出本应和必要的力量。

二、作用有限的红色文化教育, 还是万能的红色文化教育

红色文化教育在当前如火如荼的开展, 内容几乎无所不包, 形式渠道也“异彩纷呈”, 全国上下几乎在一夜之间全部变成了红色世界, 以红色文化教育为托词的各种旅游、歌唱比赛、教学活动、广告遍地开花, 红色文化教育几乎成为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神物。

红色文化教育所肩负的责任主要是在缅怀革命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础上, 反观现实问题, 在观念认识上矫正自由主义带来的弊端, 在行动上引导世人做到爱国、互助、和谐友爱等。很显然, 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 红色文化教育由于受历史环境和思想体系的限制, 无法在根本层面上承担起建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担, 无法解决诸多的社会问题, 其作用是有限的。

但是, 当前的红色文化教育为什么如此一发不可收拾呢?红色文化教育万能论的背后原因又是什么呢?通过调查发现, 红色文化教育万能论后面有几种主要的情况:其一, 由于中国社会基本上还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制, 政府与政治紧密结合于一起, 当政府在呼吁注重红色文化之时, 唯对上负责的行政管理体制, 往往就使诸如此类的政治活动发生。这不但没有使人很好地体会到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化作用, 反而陷红色文化教育于形式之中。其二, 依托市场经济大发红色之财, 红色文化教育不是万能的, 但是红色文化教育却蕴涵着无限商机, 众多商家无论是出于实际经济收入, 还是出于扩大市场影响, 都会努力依托这一时机, 大打红色文化教育牌, 红色文化教育就会被无限度地引入到各个领域。其三, 出于个人愿望, 许多曾经走过红色年代, 或者受红色文化熏陶过的人们, 出于对现实世界中由自由主义而引发的不良道德状况, 片面地认为必须回到那个重视群体的秩序中, 所以, 在“有病乱投医”的驱使下, 很容易就将此作为包治百病的神奇药方了。

红色文化教育万能论在短时间内确实可以营造出一种全民参与的氛围, 但是, 这种参与的前提是没有搞清楚红色文化教育的职能范畴, 没有顾及其发挥作用的支撑环境, 这样的红色文化教育, 必然会因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而消弱了其功能。

三、反思性的红色文化教育, 还是灌输性的红色文化教育

当前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基本方式有:看电影, 听报告, 逛陵园, 游旧址, 访人物, 进课堂, 唱红歌, 跳红舞, 编红剧等, 通过多种渠道, 使相关受教育者接触红色文化资源, 体验红色文化内涵, 进而希望能在行动上践行红色文化规范,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 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 这些表面上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教育, 实际上却走着几乎完全相似的路子, 把原本需要受教育者充分反思的文化资源, 转化成了僵化的引导机制, 使其往往转变成流于形式的灌输性教育, 这不但无法使相关受教育者真正去感触红色文化, 反而使其远离了红色文化,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空洞无异的教育目标。几乎所有红色文化教育的目标都被定为爱国、团结、对党的感激以及缅怀先烈、珍惜当下生活等, 特别是社会上的教育更是如此。但是这些教育目标如果不落实在具体的教育目标上, 那么这些空洞而几乎没有差别的教育目标, 就无法与各地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如此一来, 红色文化教育就会脱离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 变成了既定红色知识的灌输, 这种方式使红色文化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其二, 经久不变的教育方式。通过查阅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相关报道, 我们发现, 基本上就是以举行革命歌曲比赛、看电影、游陵园故址、拜访革命人物等方式展开。革命歌曲被无数次以歌曲比赛的方式开展;清明时节蜂拥而出, 一同祭扫烈士;典型革命人物把已经准备好的故事, 讲了一遍又一遍。这无疑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号, 内容还是那些内容, 方式还是那套方式, 灌输性的味道仍然浓厚。

其三, 标准僵化的评价机制。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评价则更是过于标准和僵化, 对于许多机构而言, 除了做一个相关报道之外, 就没有了后续声音;在某些机构倡导下的知识竞赛, 其答案也几乎是标准化的;原本应该以体验为主的唱红歌, 结果往往演化成比赛, 在以赢得评分为前提下的唱红歌, 只能面临着唱完之后无余音的尴尬局面。这些过于僵化的评价机制无疑也在向世人传达着同一种信号, 无需发挥自身的经验和能力, 遵循既定的评价模式即可, 灌输性油然而生。

实际上, 红色文化是基于特殊年代, 在特殊历史情况下形成的, 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长远意义, 因此, 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后人而言, 具有大量值得反思和借鉴的事例;另外, 红色文化要想焕发时代光彩, 简单地移植照搬是无法应对现代问题的, 必须结合现实进行反思。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我们可以看出红色文化教育必须基于反思性方式才可能有出路。

四、精神自足的红色文化教育, 还是工具取向的红色文化教育

红色文化教育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积极吸收西方民主、自由、权利思想而形成的一套系统思想和行为体系, 个体在其中既能寻求到人生的终极归宿, 也能够寻求到为实现这一终极归宿而遵循的伦理规范、法律制度, 从而使个体能够达到精神自足的境界。红色文化教育必须基于此展开, 在与现代社会进行对话的过程中, 逐渐更新其内涵和标准, 才能在新环境下对人的精神和行为产生指导作用, 才能使红色文化教育具有时代气息, 获得时代的生命力。由于红色文化所基于的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 社会主导任务、运转方式、人际关系、个体观念等因素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也就使红色文化教育与现代社会进行对话面临着多种困难, 如何使其能够重获精神自足则是时代面临的挑战。

反观当前实际情况, 我们会发现, 重新重视红色文化教育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道德滑坡和政治合法性的难题, 但是, 当红色文化教育被运转起来的时候, 红色文化教育被转换成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 这一转换不但背离了初衷, 而且, 被众多功利性目的分解得支离破碎, 人们在红色文化的碎片中, 只能不时地感受其某一任务、事件的存在和大概意思, 但这些记忆碎片却无法在世人的头脑中形成系统的观念, 它不但不能实现精神的自足, 反而成为支撑其他功利目的存在的工具, 陷入了无法独立的困境。如果红色文化教育失去了自足特性, 继而转换为工具性的存在, 那么就很难实现与现代西方思潮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 从而也就无法取得民众的认同, 以至于无法长期生存下去。

五、开拓创新性的红色文化教育, 还是庸俗恶搞性的红色文化教育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很清楚地看到, 红色文化必须与时代进行对话, 才可能获得长久的发展动力, 因此, 开拓创新性的红色文化教育是当前必须重视的问题。但是, 如何开拓创新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据楚天都市报2009年6月15日报道, 某学校推行另类教育。上下课时小学生唱着《儿童团之歌》;手握红缨枪站岗值勤;学生偷拿家中的钱上网吧, 学校开批判大会;老师和学生都拿起当年的《毛主席语录》, 苦学“老三篇”;校园内被种上一片片向日葵、玉米等农作物, 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在这儿每周接受4~6节露天教学;故意让学生抢苹果, 体验弱肉强食的激烈竞争……该校校长则称这是红色文化教育, 要坚持下去。该校所主张的红色文化教育可谓让世人眼前一亮, 具有了世人所谓的创新性, 但是, 这种创造并没有推动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进行, 反而是把被时代淘汰掉的古董重新搬进了教育系统中, 这不但不是创新, 反而是具有恶搞性质的庸俗红色文化教育。

庸俗恶搞性的红色文化教育, 不但没有体现出对红色文化应有的尊重, 反而带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不但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反而对当下红色文化教育产生误导作用。为此, 我们认为红色文化教育要想摆脱庸俗恶搞, 就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其一, 应当是符合理性的开拓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焕发时代活力, 不能仅仅依赖于对其的感情, 也不能唯经济、政治利益是从, 而是应该遵循理性的原则, 根据时代发展的模式和特点进行创新, 摆脱红色文化教育万能论。

其二, 应当是对西方现代思潮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拓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是在此两者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仍然需要从这两者中获取营养, 因此, 红色文化教育就需要与此两者进行充分对话。

其三, 应当是系统的开拓创新。红色文化必须具有精神自足的能力, 才能在实际生活中为世人践行, 因此, 红色文化教育必须是系统性的开拓创新, 从终极教育目的, 到具体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 以系统的理念、知识体系和实践标准显现在世人面前。

其四, 应当是超越性的开拓创新。西方现代思潮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包含着时代、地域和文化的局限, 因此, 在两者对话的同时, 红色文化教育必须实现对两者的超越, 否则就很难应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本土化和时代性问题。

参考文献

我们,年少轻狂作文400字 第16篇

历史的长河在流动,流向那远方的大海,

许多的过往早已成为点点河水,不回头,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上一篇:女村支部书记个人先进事迹下一篇:观看最美逆行者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