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24-07-31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精选10篇)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第1篇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 微时代”早已悄悄来临. 微博、微信、微电影„„这些名词纷纷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些在教育领域不断地酝酿发酵,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翻转课堂等学习方式成为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引发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实践,微课也成为“ 微时代”语境下一种新探索.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 年秋首创.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 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 “ 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教学. 从教学上来说,就是将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给教师,整合成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五个配套资源,共同组成微课.五个部分可以根据实际应用,任意组合. 这一概念引入国内之后,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这一概念进行改造与完善.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他对微课程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革新提出建设性观点.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李玉平老师带领其他教师成立微学时代工作室,开发一系列微课程,以数字故事的形式讲述教学中一个又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变化,受欢迎的程度完全超出他们的想象.“微”关键就是短而精,内容小而作用大.

二、微课和传统课堂的区别

传统课堂,一节课为40 分钟或者45 分钟.目前学校教育实施的班级集体教学的组织方式与基本单位.学校的主要工作和教学活动是以上课作为主体,上课是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核心.在经典教学论的学术专著中,对“课”的定义是:“ 课时有时间限制、有组织的教学过程的单位,其作用在于达到完整、然而又是局部性的教学目的.” 微课程是把教学中某个知识点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一个微课程只讲一个点,可以是某个重点、难点,一道题目或者一个实验.学生借助电脑、手机、ipad 等设备下载后,可以随时拿出来学习.对比这两种教学方式,可以发现,传统课堂传授知识快,集中,知识连贯性好.但对于个体的学生,接受能力有差异,势必会出现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当堂课的知识.而微课程在传统课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在课余时间,对于自己不清楚的知识点,打开相应微视频再学习一遍即可.

三、微课教学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1、微课教学促进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

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深广度,结合自身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微课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作为知识传授的载体,使学生从以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反复观看视频内容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互动,解答疑问,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的数学认知结构.

2、微课教学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微课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微课教学为学生创设自主及协作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切身体会自主探索及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的快乐,获得求知的满足与成功的体验.因此数学微课教学成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金钥匙.

3、微课教学更新数学学习方式.

微课的发展为数学教学开辟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其中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为E -Learning,被翻译成“数字化学习”.通过E-Learning 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仅来源于书本,还来源于网络中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学生通过手持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微课学习,并为师生与生生之间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四、微课该在什么时候使用

教师制作微课,在数学教学的很多环节中,微课程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一般模式不固定,针对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内容对教学有不同的要求.

1、课前预习

课本中有很多知识,凭高中生的能力完全可以自学,或者只需要老师稍微点拨就可以明白.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老师加以指导,将这一过程录制下来,配上醒目的提醒语,利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成五分钟左右的微课程,传到校园网或班级QQ 群,供学生点击或下载观看.通过这类微课的学习,学生逐渐学会如何预习,自学一堂课.当掌握预习方法,习惯自学时,可以大大减少课堂教学时间. 2、课堂当中

(1)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模拟再现生活,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教师用微视频展示细胞分裂或放射性物质衰变过程,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不仅使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运用微课建构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教材中的重难点常常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障碍. 教师可将重难点问题制作成微课,提供给学生. 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时,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结合PPT 将其内容做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动态实现三角函数的图像变换,使其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进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和建构.

(3)运用微课解决问题,构建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可将例题讲解环节以微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并从中提出典型问题让学生解答. 学生可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并通过小组协作进行问题解决. 此构建的协作化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将已建构的知识完整

化,具体化,进而形成稳定的数学认知结构.

3、课堂之后

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中总有不能接受的知识点,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反复详细地讲解. 这时可以将重点概念、难点的讲解录制下来或用PPT 做成微课程.视频里面呈现出来的是完整的对某个知识点的诠释.课后学生自行下载观看,课堂上无法理解的,就可

以及时得到补充.

4、专题复习

针对高三学生,专题训练很重要. 可以把一个专题利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做成卡片,用PPT 工具把这些导图做成微课. 这种微课结构性强,有系统性.适合章节复习,专题复习. 学生在使用的时候效果会更好.

五、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人教A 版高中数学选修2⁃2 第一章第5 节中的“曲边梯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要通过割圆术中“ 以直代曲,近似代替”的思想灵活地迁移到一般的曲边梯形上,课本通过图象,在定义域内把区间分成许多小区间,进而把曲边梯形拆分为一些小曲边梯形,对每个小曲边梯形用矩形的面积近似代替小曲边梯形的面积,再对这些近似值求和即可.教学中我们若把图象的每一个细化过程在黑板上完成,费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好.曲边梯形面积为什么可以由足够多的矩形面积合成? 这是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中最关键之处.因此,笔者做

了一个微课程,学生课后可以自己观看消化. 步骤如下:

第一步:做好教学设计.

本微课设计教学流程为:提出求曲边梯形面积的问题———回顾求圆的面积的思想方法———(类比)得出求曲边梯形面积问题的思想方法———给出解决问题的“四部曲”,并得到结果———一般曲边梯形(在轴上方)面积的求法.

本微课难点之一就是如何“ 以直代曲”.针对这个难点,微课采取的措施是引导学生在回顾割圆术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用正多边形计算圆的面积? 为什么让边数逐次加倍? 怎样才能“ 越来越接近”?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使学生对割圆术在思想和方法层面都有一定的认识.另一个难点是对“极限”和“ 无限逼近” 的理解.针对这个难点,微课分别采用图形、数表两种方式呈现逐渐细分和无限逼近的过程,再在此基础上引出取极限的方法,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水到渠成.

第二步:做教学课件,笔者用的是最普通的PPT.一共用了八张幻灯片,重点讲清 楚如何“ 以直代曲,无限逼近”的思想过程.

第三步:用录屏软件录下整个PPT 的放映,生成视频. 常用的录屏软件有Camtasia Studio. 心意达微课宝,这个软件比较简单,一般教师自学都可以学会.在录屏过程中,如果怕学生观看画面还不能够理解,则可以适当地配以讲解.

第四步:上传.

把做好的微课程上传至自己学校的校园网或班级QQ 群,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下载观看.通过以上四个步骤,一个微课程已经完成.在自己的班级试验了一遍,学生反应良好,纷纷表示可以多做一些类似的微课视频.为了了解学生应用此微课的效果,相应准备了一份配套练习题.从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比以往有明显改善.

六、结束语

从上面例子当中,可以看到微课的一些优势.把高中数学所涉及的,可以利用微课资源的地方,合理地整合.将重点、难点、专题、典型题做成微课程.按章节、知识点等模块分类整理.一整套的数学微课程做好,就是很好的一门校本课程.这需要学校整个数学团队中每个数学教师的努力.课堂不能被微课代替,但是我们可以用微课程补充实际教学中的缺陷.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第2篇

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说,学生兴趣是促进学生积极认识、推动自身求知并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内在力量。小学生活泼好动,有着好玩的本性特征,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体育教师利用学生兴趣进行教学能够提高上课效率,增强学生兴趣。学生兴趣具有倾向性、广阔性、效能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若教师使用恰当的体育教学方法,便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恰当的体育游戏教学是小学生兴趣形成的重要动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游戏教学与兴趣之间的联系来看,体育游戏教学方式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精神品质的发展。

数学实践中的新探索 第3篇

1. 设置问题情境, 吸引注意力, 导入课题

实践表明, 学生刚进入课堂时, 由于各种原因, 注意力比较分散, 不易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此时教师有技巧性的课堂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这样的问题下, 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例如, 教授有理数乘方时, 课前提问:“你吃过拉面吗?你知道拉面是怎样做的吗?”

2. 设置问题串,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探求新知一般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具体内容把问题层层推进, 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 也可用讨论式, 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单独提问,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也使一节课波澜起伏, 跌宕有致。编的问题也应略高于课堂上讲授的内容, 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 领略到成功的欢愉, 就会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

3. 设置小结问题, 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和体会

课堂小结时, 应该改变教师总结学生洗耳恭听的被动式教学。如我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首先本节课你学了什么知识和方法?其次你觉得自己学得如何?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自主小结和自主评价:或小组讨论, 或个人上台发言, 或互相补充等等。我最后给他们进行补充完善, 并给以肯定和建议。

4. 分层设置课后思考问题, 温故而知新, 全面提高

布置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也不容忽视:恰当的作业不仅能起到理解、掌握和巩固课堂内容的作用, 而且可以为下一节的课堂教学内容埋下铺垫, 引发新一轮的数学问题。课后思考问题一般难度应大一点点, 对不同的学生应设置不同的思考问题, 使学生通过自学后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

总之, 作为“导演”的教师, 要善于利用情境、问题和评价等多种激励方式, 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梯度, 使得课堂提问形成一个问题连续体, 给学生足够的灵活度和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心育”实践探索 第4篇

语文学科在小学各科教学中可以看着是综合性最强、可塑性最大的一门学科。通常都说语文既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又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比较关注这两者的综合,而其育人的实质在教学中始终体现为以人为本,培养健康成长的人。近几年我认真学习课改理念,积极投身课改实践,并比较自觉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安排有利于促进课堂知识的学习、情感的培养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收到良好的效果。我是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育”的:

1“心育”要做有心人

“心育”是上世纪80年代以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专家们提出的新概念,他们认为,传统的德智体美劳是“五育”,即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在这几个组成部分里,心理教育是普遍渗透其中的,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必须有一个专门的、独立的教育内容,这就是“心育”。因为“心育”是培育人的心理因素、提高学生心理能力的,所以,“心育”必须十分注意方式方法,要用心去培育,切忌生硬的说教,强制的灌输,而是要在语文课堂中进入“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为了达到这种境界,我自己学习、钻研“心育”方法,学做有心人。首先是摆正师生关系 。无论语文课还是心理渗透,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平等的,师生之间情感应是相通的。我努力把师生之间原先呆板的“你”、“我”关系置换为“我们”的关系,让我们之间的心灵沟通不存在障碍,可以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苦恼。其次,目标分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急功近利,不要指望立竿见影,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把终极目标定位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指导学生的发展方向,而不在于一时的具体要求。第三,创设参与情境。语文教学与“心育”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办法,通过活动逐渐让孩子成为教学的主角。我们在汶川大地震后教学《学会合作》,我让孩子做文中的逃生小实验,学生在思索、表演中感受到了合作中的协作与自我牺牲精神的重要,受到了说教所无法起到的教育效果,让学生在实验中提高心理应激能力。

2 精心选择“心育”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经过专家审定,每篇文章皆为精挑细选,精心修改。传统的选编原则之一是文以载道,心理教育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根据当前小学生知识状况和年龄特点,我着重选取下面几方面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1 关心他人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自我中心、唯我独尊在独生子女诸多问题中显得尤为突出,在家里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更是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于是,在学校也要别人为他服务,而很少想到他人。诸多现实需要我们去思考如何对这些孩子进行关心他人、爱护集体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团队精神的内容,相机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心理渗透。例如《蚁国“英雄”》、《“生命桥”》等课文,描写了动物为了生存而作出的生死决择。我要求学生连读朗读其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并模仿他们舍己为人、互相救助的动作,让学生反复感受在危急关头先要想到他人的心理体验。

2.2 坚韧不拔、不怕挫折的意志品质

无论生活还是学习,或者参与某些活动,遇到困难就往后退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一切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要实现理想,就要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阻险,就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就要有不怕失败的耐性力。以前我在教学时往往从主人公的角度讲得较多,分析他们的形象和品格。后来我发现,要把主人公的分析与学生的成长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文,突出一次一次的失败铸就了他坚韧的品质,也造就他伟大的成就。《爷爷的芦笛》中小强那令人难忘的一夜所揭示的重点是“海边的孩子不喝点海水就长不结实。”我让孩子们用“水滴石穿”说一段话,谈谈各人学习文中主人公的收获。在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坚韧的品质,挖掘他们在困难面前永不言败的决心和勇气,可以使孩子懂得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需要顽强的意志品质,战胜困难才能成功。

2.3 积极向上的情感和阳光开朗的性格

少年儿童的情感正处于变化发展时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由于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造成一些孩子的心理不健康,他们任性、孤僻、封闭,有的甚至消极、冷漠,尤其是一些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有时对他们批评帮助的效果不会太好。我们在班会、小组运用集体的力量进行帮助外,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赋予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从而获得共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海伦•凯勒》,不仅用积极向上的精神征报了世界,而且无私回报社会,其美德感动了世界。《嫦娥奔月》中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人间美好的愿望付出自己的情感和努力,表现了敢于奉献的美好心灵。还有《船长》中哈尔威船长以其人格魅力和智慧震憾了人们的心灵,教育我们要无私、开朗、阳光、勇敢。

3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语文教学很讲究精心设计,一个年段、一个学期都要重点研制教学计划,直至各课教学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因此,除去上面提到的对“心育”内容要有选择外,在每课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也并非顺手拈来,而要适应该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和课文实际。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羊皮筏子上的乘客为什么能做到谈笑风生?”正是这一经过预设的问题,使学生解决问题时自然想到艄公,想到他面对滔滔黄河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此时渗透“面对困难,就要有克服的信心与勇心”就显得水到渠成,学生自然能够接受。

有时我们还要善于抓住稍似即逝的机会,激发智慧的火花,进行有效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能随机生成,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和灵活的教学机智。如一位老师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文中第三节有“他们的身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有个学生说“香”字表现了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学生继续发挥说“冰心奶奶非常爱孩子,她写了不少关于孩子的文章,可以说她有这种爱,才写出这么美的文章。”老师这时抓住机会生发开去:“是啊,正因为有爱,世界才这么美好,正因为爱,孩子在她眼中才是一群小天使。”的确,有了爱,世界才变得这么美好。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即兴生成新的话题,对学生不经意间进行爱的熏陶,可谓恰到好处。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第5篇

2、微课教学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微课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微课教学为学生创设自主及协作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切身体会自主探索及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的快乐,获得求知的满足与成功的体验.因此数学微课教学成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金钥匙.

3、微课教学更新数学学习方式.

微课的发展为数学教学开辟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其中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为E -Learning,被翻译成“数字化学习”.通过E-Learning 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仅来源于书本,还来源于网络中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学生通过手持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微课学习,并为师生与生生之间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四、微课该在什么时候使用

教师制作微课,在数学教学的很多环节中,微课程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一般模式不固定,针对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内容对教学有不同的要求.

1、课前预习

课本中有很多知识,凭高中生的能力完全可以自学,或者只需要老师稍微点拨就可以明白.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老师加以指导,将这一过程录制下来,配上醒目的提醒语,利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成五分钟左右的微课程,传到校园网或班级QQ 群,供学生点击或下载观看.通过这类微课的学习,学生逐渐学会如何预习,自学一堂课.当掌握预习方法,习惯自学时,可以大大减少课堂教学时间. 2、课堂当中

(1)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模拟再现生活,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教师用微视频展示细胞分裂或放射性物质衰变过程,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不仅使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运用微课建构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教材中的重难点常常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障碍. 教师可将重难点问题制作成微课,提供给学生. 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时,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结合PPT 将其内容做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动态实现三角函数的图像变换,使其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进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和建构.

(3)运用微课解决问题,构建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可将例题讲解环节以微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并从中提出典型问题让学生解答. 学生可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并通过小组协作进行问题解决. 此构建的协作化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将已建构的知识完整

化,具体化,进而形成稳定的数学认知结构.

3、课堂之后

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中总有不能接受的知识点,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反复详细地讲解. 这时可以将重点概念、难点的讲解录制下来或用PPT 做成微课程.视频里面呈现出来的是完整的对某个知识点的诠释.课后学生自行下载观看,课堂上无法理解的,就可

以及时得到补充.

4、专题复习

针对高三学生,专题训练很重要. 可以把一个专题利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做成卡片,用PPT 工具把这些导图做成微课. 这种微课结构性强,有系统性.适合章节复习,专题复习. 学生在使用的时候效果会更好.

五、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人教A 版高中数学选修2⁃2 第一章第5 节中的“曲边梯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要通过割圆术中“ 以直代曲,近似代替”的思想灵活地迁移到一般的曲边梯形上,课本通过图象,在定义域内把区间分成许多小区间,进而把曲边梯形拆分为一些小曲边梯形,对每个小曲边梯形用矩形的面积近似代替小曲边梯形的面积,再对这些近似值求和即可.教学中我们若把图象的每一个细化过程在黑板上完成,费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好.曲边梯形面积为什么可以由足够多的矩形面积合成? 这是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中最关键之处.因此,笔者做

了一个微课程,学生课后可以自己观看消化. 步骤如下:

第一步:做好教学设计.

本微课设计教学流程为:提出求曲边梯形面积的问题———回顾求圆的面积的思想方法———(类比)得出求曲边梯形面积问题的思想方法———给出解决问题的“四部曲”,并得到结果———一般曲边梯形(在轴上方)面积的求法.

本微课难点之一就是如何“ 以直代曲”.针对这个难点,微课采取的措施是引导学生在回顾割圆术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用正多边形计算圆的面积? 为什么让边数逐次加倍? 怎样才能“ 越来越接近”?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使学生对割圆术在思想和方法层面都有一定的认识.另一个难点是对“极限”和“ 无限逼近” 的理解.针对这个难点,微课分别采用图形、数表两种方式呈现逐渐细分和无限逼近的过程,再在此基础上引出取极限的方法,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水到渠成.

第二步:做教学课件,笔者用的是最普通的PPT.一共用了八张幻灯片,重点讲清 楚如何“ 以直代曲,无限逼近”的思想过程.

第三步:用录屏软件录下整个PPT 的放映,生成视频. 常用的录屏软件有Camtasia Studio. 心意达微课宝,这个软件比较简单,一般教师自学都可以学会.在录屏过程中,如果怕学生观看画面还不能够理解,则可以适当地配以讲解.

第四步:上传.

把做好的微课程上传至自己学校的校园网或班级QQ 群,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下载观看.通过以上四个步骤,一个微课程已经完成.在自己的班级试验了一遍,学生反应良好,纷纷表示可以多做一些类似的微课视频.为了了解学生应用此微课的效果,相应准备了一份配套练习题.从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比以往有明显改善.

六、结束语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第6篇

机械制图课程是机电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主要讲述的内容就是为机电配件画结构图,如果学生的绘图基础能力较差,自然会给教师的课程教学带来难度。在此背景下,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应运而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方向的需求、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其中职业学校所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专业知识要过硬,实践能力也要过硬。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变教学理念、教学策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机械绘图基础知识水平、绘图能力。

1项目教学法的含义和特点

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作为目标,学生为项目完成主体,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和监督作用。完成项目要求的过程也是完成教学过程。首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技能,提出一个合理的项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或独立或合作完成该项目。在完成过程中,理论结合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质疑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会直接把已有的知识点直接告诉学生,也不会为学生演示项目完成过程,而是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起到引导和监督作用,在学生遇到瓶颈问题时,给学生适当点拨,保证项目的完成过程,也要监督学生的完成情况。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以一个项目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实践的过程中自己探究出知识内容,而不是靠着原来教师的讲解,自己探究得到的知识内容记忆更加深刻,而且也在其中锻炼了实践能力,一举两得。在机械制图中,可以根据具体的实物模型作为教学项目,让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机械制图的内容,而不是被动不得已的学习,将枯燥繁重的理论知识变成实践经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马上得到大幅度提升,学习效果也翻倍。教师在其中不再是原本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和监督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第7篇

音乐游戏教学在现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已经有了它独树一帜的一面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了,它的教学特点主要凸显在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释放了自己的身心,变得轻松、欢欣。在音乐游戏教学中,学生们可以大胆的、随性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使整个课堂充满了一种和谐欢愉的气息。学生从刻板单调的文字教学中解脱出来,展现了自己在音乐方面的才华,教师也突破了音乐教学的桎梏。针对音乐游戏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我就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的特点,谈谈我自己的浅薄的看法,希望和其他教师达成共同的认识,并不断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1.音乐游戏教学

在过去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课堂内容重点突出在教师对课本知识一味的灌输,及课程要求对学生技能培养的理论式教学,这样的课程教学古板乏味,课堂气氛死寂,难见学生们在“音乐教育”这门课课堂上所该表现出来的愉悦轻松的心情和活跃兴奋的样子。相反的,音乐教育失去了它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和教育教学特点。在这个时候,我们便要发掘出可以改变音乐教育现状的新的教学方法一一因此,我们在音乐教育中融入了音乐游戏元素。

“音乐游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法,它的魅力和音乐教育教学特点就突出在――一改之前音乐教育古板单调的教学方式,重新审视音乐教育的核心,在坚持音乐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下,融合了音乐游戏的新的教学方法,加强并再次重点强调了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要求。这样一来,学生们在音乐教育教学课堂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唤醒,活动中自由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奇思妙想,成为了音乐游戏课堂教学里的主角。课堂死寂沉闷的氛围被一扫而光,驱逐出外。新的音乐游戏教学再次把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一起互动参与到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感受着音乐游戏带给每个人欢愉轻松的新鲜感觉和气息。

2.音乐游戏教学特点

音乐游戏教学因为它自身所具有的独树一帜的特点和积极的影响,把原本乏味枯燥的书本知识静态传授变成生动形象、灵动有趣的活动教学。接下来,就让我带着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新的教学形式――音乐游戏教学特点的魅力和影响力。

2.1课堂上主动、积极的表现

学校音乐教育教学要突出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课堂质量,所以,为了达到音乐教学要求,如何让学生们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和上心地去学习它,就要看学校领导的决策力和教师们的教学的态度了。一般的,音乐教育教学中是以教师一味对学生的知识灌输为开始,课后实践活动安排为结束。但是,现在在音乐游戏教学中,就剔除并改变了以往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开门见山式直击教学目标和主题的教学方式,而是在适宜的时间、课堂气氛下融入音乐游戏元素,和学生们互动起来,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教育这门学科独有的魅力和特点,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们自由地随性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舒心得满足了自己好动好奇的心理,并成功的完成了音乐教育教学目标。

2.2坚持教育教学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在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中一样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人的教学规定。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在课堂中习得的,所以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里的主角。教师也更应该明白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对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在音乐游戏教学中,要创设出轻松愉悦的情景教育的场景,让学生们释放自己紧张的情绪,改变自己正襟危坐的样子;让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富有生动情趣和动感的音乐游戏教学中,开自己多余的顾虑和拘谨,成为音乐课堂中的始创者和发掘者。如此,音乐游戏教学便完成了自己使命,并突出了自己在音乐教育中正确有效的导向性和生动有趣的特点。

3.音乐游戏教学的要求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音乐游戏元素不是时时刻刻的,也不是不二之选。所以我们要明白的就是音乐游戏教学不总是那么得怡如其分,符合时宜,运用不当反倒使课堂氛围变得混乱,没有纪律约束,乱糟糟的一片。学生们虽然很开心兴奋地感受着课堂气氛,但是终究还是要学得音乐教育这门课程对他们所要传授的知识和培养的技能。

教师在音乐游戏实践教学中,要明确音乐教育和音乐游戏的分界点和融合点,只有张弛有度才能发挥出音乐游戏教学的最有效、最大的作用。事实是,加入音乐游戏元素只是让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变得灵动活跃,颇具情调,让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让师生一起感受音乐教育这门课程的趣味性、生动性;让教师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4.结语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第8篇

合作交流学习就是学生在个体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互相交流彼此的见解, 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 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围绕共同目标, 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 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 小组相互讨论、分析与交流, 在交流中反思, 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 最后形成共识, 进一步归纳、验证, 形成数学结论, 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自主探索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不可缺少和重要的学习方式。那么, 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呢?笔者认为,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五个平台”, 做到“五个善于”。

1.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 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

在数学课堂中, 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 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的过程要善于创设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 在总复习时给出这样的一道题目:在双休日, 某公司决定组织48名员工到附近一水上公园坐船游园, 公司先派一个人去了解船只的租金情况, 这个人看到的租金价格如下:

请你帮助设计一下, 怎样租船才能使所付租金最少? (严禁超载)

出示完题目以后, 笔者让同学们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了, 学生在讨论中设计出了许多方案——可以只租大船、也可以只租小船、也可以大船和小船混合租。如果是让学生独立思考, 他们可能只考虑到某一种的情况, 但现在以小组为单位, 经过组员之间的合作、互相补充, 问题就会考虑得比较周全。

这中间涉及了许多方面的数学知识, 并且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增强用数学的信心, 但更为重要的是,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因此, 教师应尽量提供产生问题的背景而不是问题的本身, 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 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

2.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 提供动手操作的实践平台。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 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效率, 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 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享受到群体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在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追踪数学家的思维历程。所有这些对于培养学生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 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 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 从而自然地提出问题:三条线段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组成三角形呢?让学生继续进行探究, 从而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

3. 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民主的讨论氛围, 提供表达的平台。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 启发学生, 充分地让学生讨论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时, 出示题目:“如图1, 已知∠ACB=∠BDA=90°, 要使△ACB≌△BDA, 还需要什么条件?把它们分别写出来。”出题后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后充分讨论交流, 这样, 学生就能更快地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事实证明, 经过学生之间的反复争论、辩解, 学生对排除法、特殊值代入法, 举反例论证法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

4. 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性题目, 训练学生的思维, 提供人人成功的平台。

无论是新课题的引入还是教学内容的展开, 都应力求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等栏目,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还可以适当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为学生开拓探索的空间。

例如, 在《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在一块长16米、宽12米的矩形荒地上, 要建造一个花园, 并使花园所占面积为荒地面积的一半。你能给出设计方案吗?”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先让学生自行设计, 建议设计多种方案, 一题多解, 不但能够激励学生提出新见解、新方法, 让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到“我能做出来”等, 进一步体验成功感。

5. 教师要善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供质疑与思考的平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学生的学习中有疑问, 说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 大脑在积极地思考, 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 在教学中教师要非常重视每一位学生, 使他们都能独立思考, 勇于发表不同意见, 极力营造一个民主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开始质疑往往缺乏周密思考, 如果所提出的问题简单, 给予肯定;所提出的问题有创新意识给予表扬。这样, 经过一段时间培养, 多数学生能够发现一些富有针对性的问题, 问题逐步提到点子上来。

例如, 在教学《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使用》时,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让学生去探索、交流, 从而达到对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深入理解。

李先生有一个小工厂, 管理人员由李先生、他的弟弟、六个亲戚组成, 工作人员由5个领工和10个工人组成。工厂经营很顺利, 需要增加一个新的工人。小张去应聘时, 李先生说:“我们这里的报酬不错, 平均薪金是每周300元。”小张工作几天后找到李先生说:“你欺骗了我, 我已经问过其他的工人, 没有一个工人的工资超过每周100元的, 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一周300元呢?”李先生说:“小张, 不要激动, 平均工资是300元, 你看这张工资表。”

问题: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 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 李先生说每周平均工资300元是否欺骗了小张?

(2) 平均工资300元能否反映工人的平均收入?

(2) 若不能, 你认为应该用什么工资反映比较合适?

这样层层深入的设计, 体现了知识的递进需求, 也是学生在先前的探索活动中产生的疑点, 学生自然也就会层层深入去思考。再通过交流、完善, 学生对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理解会更深入, 使用更准确。

通过教学实践, 笔者发现:把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活动方式, 积极引进数学课堂, 更有利于学生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更有利于学生全面、正确的理解所学知识, 更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的教学成绩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不断地增强。

参考文献

浅议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第9篇

数学知识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而探索与实践是数学知识形成的一个主要过程,探索与实践是实现学生建立认知结构,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是一种实践活动。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等形式中积累学习经验、获取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保证探索与实践有效性,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一、大胆探索与实践、积累学习经验

学生在探索与实践活动中,必然会对探索形成活动经验。为以后的探索与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和积累丰富的探索资源。在教学中,老师应恰当的引用原有探索经验与资源,利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去解决新的探索新问题。在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描述过去的做法,使他们从中得到启发。给他们提供时间和空间,这样,将具体解决问题方法的一般化,归纳为经验,为解决新的问题又找出了新的资源可以利用。如教学“圆面积”时,先让学生将圆平均分成16、32、64等份,再拼成近似长方形,然后利用S圆=S长,演示操作圆周长一半是长方形的长,圆的半径就是长方形的宽,进而推导出S圆=S长=长×宽=πr×r=πr 2圆面积公式。在学生经历了这一探索与实践活动后,让学生利用这一方法去解决,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它们与圆面积推导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样新发现,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知识内部是相互联系的,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时,老师应适当指导并帮助学生加深认识一些新问题新知识学习方法的总结。积累学习经验。

二、努力探索与实践、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生是探索与实践的主体,他们是真正的探索与实践活动的参与者,让学生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积累学习经验,改善学习方法、发展能力。如在教学中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时,可以分别用列举法求出18或24的因数,在从中找出他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也可以先列出18或24的因数,再从18或24的倍数中找出18或24的因数,从而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使学生真正经历了“猜想——验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知道了18和24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不同的求法。再如:教学“正方形的周长”时,学生知道计算公式后,可以先学生分别量出边长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然后再计算验证。通过以上这些多样性的探索与实践,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激励学生敢于探索精神。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掌握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以此激励他们的探索勇气,培养他们良好的探索与实践习惯。

三、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是否兴趣,往往取决两个方面,一是老师对所探索的问题设计与如何引导;二是学生本身对所学知识的态度是否有兴趣,认识问题是否深入。因此,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索与实践时,我们首先应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探索求知的兴趣。

在探索与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心切,成功后愉悦感等方面进行引导。促使他们对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我们应首先让学生准备自制教具——圆周率的演示器,以小组的形式分别演示直径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演示滚动后,再让学生小组交流相互说说自己演示的方法与步骤,并从中发现了什么?最后全班交流共同发现了圆直径不论如何变化,但是周长与直径变化的规律是:周长总是直径三倍多一些,并且是一个固定的数,而后,老师及时总结给予肯定。及时引出“圆周率”的概念,用关系式表示为:圆周长÷直径=圆周率。第二,再讓学生通过字母公式C=πd以小组为单位计算几个不同圆周长与直径的商,从而验证得出的商始终是一个固定的数。这样就验证了刚才操作、探索与实践的结果是正确的。第三,及时延伸,拓展知识面。学生根据d =2r再计算半径不同圆的周长。这样给学生深深地打下知识的烙印,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为以后再探索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树立了探索的信心和勇气,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第10篇

合作学习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模式.实践表明,在微生物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及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作 者:付瑞敏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人口与生命科学系,河南,郑州,450008刊 名:河南教育(高校版)英文刊名:HENAN EDUC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关键词:合作学习微生物学 参与意识 合作意识 创新精神

上一篇:城市规划专业高校排名下一篇:茉莉花 音乐欣赏 初中 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