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豪: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2024-05-17

陈豪: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精选7篇)

陈豪: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第1篇

陈豪: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云南省代表团媒体开放日答记者问实录既要保持一定发展速度更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新华社记者:去年云南GDP增长达到了9.5%,位居全国前列,跨越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18年,云南提出要全力推进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交出新时代合格答卷,请问这是一份什么样的云南答卷?陈豪: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也是总书记对云南发展提出的要求。总书记2015年初考察云南时要求我们“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同时要求云南“加大产业优化升级力度,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云南经济基础薄弱、短板突出、结构不优、质量效益偏低,既要保持一定发展速度,更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提质增效方面出现积极变化,但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任务依然繁重,还要付出艰苦努力。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全面建成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打下跨越式发展扎实基础;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现代化强省。具体来说,就是要扎扎实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补短板、调结构、添动力、强动能,交出新时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合格答卷。一是打好“三大攻坚战”。居安思危打好主动仗,确保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边境安全。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今年27个贫困县摘帽、1841个贫困村出列、145万贫困人口脱贫。认真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实施清水、净土、蓝天、国土绿化和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强森林云南建设,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保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良田沃土。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动能上有新突破,加快集聚一批高效益、高技术、高成长的企业和产业集群。比如,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绿色环保、现代服务业等。继续抓好综合交通网、水利网、能源保障网、互联网、现代物流网等“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县城、特色小镇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水平和发展质量。三是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今年要在创建自主创新示范中心,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内外先进企业研究机构和科技创新专业人才上取得新突破,在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军民融合通道上取得新突破,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四是在改革开放上迈出新步伐。重点是要不折不扣落实总书记作出的“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的重要指示,落实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完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激发内生活力和发展动力。积极主动参与中缅、中老、中越经济走廊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澜湄合作机制建设,全力抓好“五通”和会展平台、公共事务平台、“走出去”平台、开放型经济载体建设,办好第5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5届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组织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参展工作。五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把教育、就业、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城乡管理等民生实事办好,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增强全省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还有很多其他工作要做,我们将一件一件抓好落实。让“绿色”成为云南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人民日报记者:在今年云南省两会上,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云南要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作为媒体人中的资深“吃货”和“驴友”,我们特别关注吃得放心、玩得舒心,因此对“绿色食品”和“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两张牌尤为关注,请省长作具体介绍。阮成发:谢谢人民日报对云南打造“三张牌”的关注。总书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有一个历史性的判断,就是高瞻远瞩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本质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云南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这一代云南人必须审慎回答的问题。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分析省情,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彰显特色,瞄准世界一流,提出了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这“三张牌”的共同特点,是让“绿色”成为云南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首先,打造“绿色能源牌”,就是要把云南的水电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绿色能源强省。云南的水电资源丰富,水电装机量已达6076万千瓦、居全国第2位。但是我们的绿色能源利用得不充分,近年每年“弃水”300亿千瓦时。如何把这么好的绿色能源利用好,是我们必须切实解决的大问题。所以,我们提出,要立足用好云南绿色能源优势,打造“绿色能源牌”,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达到年产100万辆产能;同时,大力推进水电铝材、水电硅材一体化发展,把绿色能源打造成为我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第二,打造“绿色食品牌”,主要是依托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云南好吃的东西很多、好东西不少,农产品出口额多年稳居西部省区第一,国家驰名商标农产品有21个,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2000多个,花卉、普洱茶、三七等区域性品牌已经闻名海内外。比如鲜花,国内市场上每10枝鲜切花就有7枝来自云南。这是我们的优势,但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存在规模小、品牌影响力不大、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所以,我们要打造“绿色食品牌”,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推动云南农业发展方式实现革命性转变;要大力推进“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培育和壮大省内农业“小巨人”企业,聚焦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产业,打造“拳头产品”;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按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推进“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具有云南特色、高品质、有口碑的“金字招牌”。我们希望用几年时间让“绿色食品”这张牌在国内外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到那时,我们可以自信、自豪地告诉大家:请放心品尝云南的食品,云南的食品是有机的、健康的、安全的。第三,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就是要充分发挥云南的丰富生物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优势,致力于打造世人健康生活的向往之地。今天的云南,拥有世界一流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处处好山、好水、好空气,更有“南天春不老,繁花四时香”的美景,生态环境优越,让人们流连忘返,是休闲的胜地、养生的天堂、心灵的驿站。我们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就是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发展全产业链的“大健康产业”,重点建设集医疗、研发、教育、康养为一体的医疗产业综合体,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抓手推进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大力吸引海内外朋友到云南来旅游、定居、生活,“让云南人健康起来、让想健康的人到云南来”。总之,云南的这“三张牌”涵盖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它的特征是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路径是加快构建“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迭代产业体系,目标是发展壮大新动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这里,我也代表云南人民诚挚邀请各位媒体朋友经常到云南来品尝绿色食品、享受健康生活。有决心有信心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香港大公报、文汇报记者:陈豪书记,十九大刚刚闭幕,您就提出了要打赢新时代第一场硬仗精准脱贫攻坚战,我们也注意到您调研次数最多的就是脱贫攻坚工作。今年春节假期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您就率队到扶贫部门布置脱贫工作,从中我们体会到一种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请问云南将如何拿出决战决胜的勇气和措施来打赢这场硬仗?陈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云南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从804万人下降到27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7%下降到7.5%。目前,云南仍然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到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目标,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坚信,有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有国家部委、中央单位、兄弟省市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新时代第一场硬仗全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一是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认真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制,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实行省级挂包部门、行业扶贫部门与贫困县捆绑考核,一层一层、一级一级把责任压实,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将云南迪庆州与怒江州纳入了“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战略部署,为加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组织领导和帮扶力量,我和阮成发省长分别挂钩联系迪庆州、怒江州,27个深度贫困县每个县安排1名省级领导、3个省级单位、1户省属企业结对帮扶,派驻1支由厅级领导干部任组长的省级工作组,坚决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二是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聚焦迪庆州、怒江州,以及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3539个深度贫困村,加大资源整合和政策倾斜力度,集中力量打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素质提升、农村危房改造、贫困村提升、守边强基、迪庆怒江脱贫攻坚“十大攻坚战”,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贫中之贫。三是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关键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观念、干劲、能力。总书记反复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们牢牢抓住人这个关键,从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脱贫攻坚能力、激发工作干劲入手,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对全省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扶贫战线干部持续进行分级培训,培育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针对基层缺乏能人的问题,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建强基层组织,配强第一书记和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员,鼓励外出能人返乡担任村干部,培养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打造“不走的工作队”。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消除“等靠要”思想,艰苦奋斗、自强自立,依靠勤劳致富脱贫,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四是以作风攻坚促脱贫攻坚。认真落实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的安排部署,把作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大问责惩处力度,加强先进激励,促进真抓实干,让脱贫攻坚战场充盈正能量。“云南景区”将以崭新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中央电视台记者:去年全国两会的时候,也是我在这个会场问了阮成发省长有关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的问题,当时您说将用一年的时间出台最为严厉的措施来整治云南的旅游市场,并且提升云南的旅游品质。去年以来,我也去了云南几次,确实感受到了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力度很大。我想问一下,这一年来您觉得整治的成果怎么样,云南的旅游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还有云南旅游未来出路以及转型升级之路在哪里?阮成发:感谢中央电视台和各媒体对云南旅游的长期关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代表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承诺,我们要重拳整治旅游市场乱象,从此我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以“壮士断腕”之决心、“刮骨疗毒”之毅力,全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我们面临的压力和困难也不少,一年来,我们坚决按照“宁可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大幅下降,也要坚决改变旅游市场乱象”的要求,已经出台了史上最严的22条整治措施,做到了整治态度“严”肃、整治措施“严”厉、落实责任“严”格。从工作层面上看,我们做到了三个“坚决”:第一,坚决斩断旅游业灰色利益链条。取消了全省所有旅游定点购物场所,让旅游购物回归正常市场行为;严格禁止暗藏陷阱的不合理低价游,严厉打击强迫消费、欺诈消费、商业贿赂等行为,查处了一大批案件,震慑了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第二,坚决查处景区、旅行社、导游违法违规行为。对景区、旅行社、导游实施“负面清单”“一票否决”,坚决把旅游行业的“害群之马”清除出去。一年来共查处173家旅行社、占全省总量的1/5,吊销36家旅行社经营许可证、是2016年的12倍,吊销经营许可证旅行社的法人和实际控制人实行终身行业禁入,公布69家旅行社193条不良经营行为记录;对问题严重的7家旅行社重点监管并向社会公示;查处93家A级景区,取消2家4A、6家3A级景区资质;查处134名导游、吊销10名导游资质。当前,我们正进一步加大依法整治力度,对涉嫌违法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第三,坚决压实管理责任。针对省、州市、县各级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的“不想管、不愿管、管不了、管不好”等畏难情绪,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强化责任和措施落实。省政府基本上每个月都专题研究旅游工作,分管副省长做到每周安排调度,及时研究解决旅游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同时,不断强化州市、县政府旅游市场秩序属地监管责任,严格综合考评,对考评处于末位的州市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人员进行约谈、问责,一年来问责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40多人。经过一年努力,从总体上看,云南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效果是明显的,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具体表现为“两个基本没有、一个大幅下降”:原来铺天盖地、恶性竞争的低价游基本没有了,原来普遍存在、明目张胆的强制购物现象基本没有了,原来居高不下、此起彼伏的旅游投诉大幅下降。据全国旅游投诉平台统计,从去年4月到今年2月,云南旅游有效投诉同比下降76.8%。与此同时,2017年云南接待海内外游客、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32%、47%。整治工作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有的企业经营模式还没有改变,诚信经营制度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由“地上”转入“地下”、由“明目张胆”转为“乔装打扮”。同时,我们也不断加大力度,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云南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叫云南”的理念打造“全域旅游”,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平台打造“智慧旅游”,以“游客旅游自由自在”“政府管理服务无处不在”为目标打造世界“一流旅游”。我们相信,“云南”这个“景区”将以凤凰涅槃的崭新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在这里,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刚刚上线试运行的“一部手机游云南”。“一部手机游云南”的功能定位,可以概括为“办游客之所需、行政府之所为”。首先,办游客之所需。“一部手机游云南”这个平台不是一个一般的APP和门户网站,而是集各种先进技术之大成,推动旅游产业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高度融合,采用了智能搜索、多终端融合、异构大数据、AR、VR、AI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一键订单、一码通行、一键投诉等,基本覆盖了游前、游中、游后全过程、全方位、全景式的服务,大家可以去亲身体验。其次,行政府之所为。“一部手机游云南”的后台和核心是“一中心、两平台”,“一中心”即旅游大数据中心,“两平台”即游客服务平台和旅游管理平台。我们要通过这个平台,做到“三个重”。一是重整旅游资源,在“一部手机游云南”上线的所有资源,都要改变原来的低门槛,提高门槛标准,做到有标准、有资质、有信誉;二是重构诚信体系,在“一部手机游云南”上线的每一个商家,都有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游客给予的综合评价诚信指数;三是重构投诉处理机制,游客可以通过发信息、语音留言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诉,投诉办理就像电商购物可以查物流信息一样,所有办理过程全部向游客公开,做到一键投诉、及时响应、分级受理、联动处置、实时反馈、限时办结。谱写新时代云南乡村振兴新篇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陈豪书记曾经说过,云南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云南发展最大的不充分是乡村发展的不充分。请问,面对乡村教育、医疗卫生等落后局面,云南下一步将如何补齐短板?陈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促进新时代“三农”工作,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云南农村人口占比较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发展最不充分的也是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方面短板亟待补齐。前不久媒体报道的“冰花男孩”,反映了云南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和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条件落后的情况。同时,云南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重大时代命题,也是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认真贯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云南乡村振兴新篇章。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医疗补短板工作,采取了积极有效措施,努力提升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医疗水平。一是落实教育优先战略。把农村基础教育放在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优先位置,健全各级财政投入机制,加大教育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大力实施“全面改薄”项目,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水平,吸引优秀教育人才,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打下人才基础。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把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边远地区,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用好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云南医疗卫生事业补短板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远程医疗“乡乡通”工程、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育,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贫困地区下移,确保到2020年,每个州(市)至少有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县(市、区)综合医院达标,贫困地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加强州(市)和人口大县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建设,坚决打好健康扶贫攻坚战,切实提高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当前,我们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支持城市医院与下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联体,引导县级以上医院医生派驻基层卫生院,吸引更多医学大学毕业生到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工作。让九颗高原明珠还原亮丽本色、重放璀璨光彩凤凰卫视记者:3年前,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曾在洱海边“立此存照”,并叮嘱当地一定要保护好洱海的自然环境,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美景留住。请问阮省长,作为洱海的河长,您感受到一份什么样的责任?云南九湖保护和洱海治理的前景如何?阮成发:谢谢凤凰卫视记者对洱海保护治理的关注。保护治理好洱海是总书记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嘱托,也是云南各族人民的愿望。云南省委省政府、大理州委州政府、大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不敢懈怠。近年来,我们采取了断然措施,开启了抢救模式,打响了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在治理措施上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实现责任落实全覆盖,推动“九龙治水”向“合力治水”转变。组建一线指挥部,派驻一线工作队,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形成了覆盖所有入湖河道、高效有力的保护治理机制和网络化管理体系。二是强化源头管控,推动“末端治理”向“全流域治理”转变。关停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餐饮客栈2000多家,实施水资源综合调度、生态塘库、农村庭院雨污分流和蓝藻处置等应急措施,大力推进流域“两违”整治和村镇“两污”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和环湖截污,污染负荷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消减。三是坚持标本兼治,推动“污染防治”向“生态治理”转变。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领洱海保护治理,坚持流域治理、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着力解决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等深层次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以水质改善为核心,突出标本兼治,坚持“三个并重”,坚决打好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和持久战。一是坚持依法治湖与科学治湖并重,既要严格执行《洱海保护条例》,以“零容忍”态度整治环境污染问题,也要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和环洱海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划定,强化空间管控,调优产业布局和结构。二是坚持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并重,既要大力推进环湖截污治污,确保今年6月30日前实现环湖周边生产生活污水全部收集处理,做到没有一滴污水直接入湖,也要实施好新一轮退房退田退塘工作,加快湖内水生植物的恢复,促进洱海水生态良性循环。三是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既要加快治污工程项目建设,加强入湖河道整治,也要强化工程和河网的管理,严格落实河长制,确保流域生态环境更加健康稳定。洱海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一面镜子。我们深信,只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保持久久为功的精神和毅力,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坚持“一湖一策”精准治理,一年接着一年干,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就一定能够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就一定能够让九颗高原明珠还原亮丽本色、重放璀璨光彩。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记者:请问阮省长,云南在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降成本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阮成发: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把“三去一降一补”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大力简政减税减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等要求,特别是在降成本上狠下功夫,今年再为企业降成本780亿元左右,让企业轻装上阵、聚力发展。具体来讲,要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降低企业非税负担。对行政事业性收费,不合理的坚决取消,可以取消的全部取消,过高的坚决降下来,降低非税收入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比重,省、州市两级降到30%以下,县级至少降到50%以下。二是突出降低用地用能成本。通过降低工业用地成本,力争减少企业用地支出100亿元左右;对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用能方案,力争降低用能成本40亿元以上。三是突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一颗印章管审批”等政府服务新机制,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企业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同时,持续降低融资、物流等成本,不断激发实体经济发展活力。陈豪:我代表云南省委、省政府邀请各位记者朋友多到“彩云之南”走走看看,实地感受云南发展的日新月异、云南人民的纯朴热情、云南风光的雄奇秀美,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云南,相信大家一定会更加喜欢云南、宣传“点赞”云南!

陈豪: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第2篇

调优产业结构, 做大经济总量

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努力做大经济总量, “十二五”时期力争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 经济总量达到600亿元,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翻一番。一是突出发展城市经济。着力发展以商务楼宇、金融服务、商贸物流为重点的城市经济, 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推进麦地片区、演达片区、云山片区等中心商务区建设, 精心培育德威大厦、曼哈顿等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 发展金融证券、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进一步完善“3410”商贸物流发展规划, 推动义乌小商品城、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金泽国际物流园等项目不断发展壮大。做强做旺华贸中心、港惠新天地、吉之岛、西湖丽日等零售商圈, 加快粤东商贸物流枢纽区建设步伐。借助城市改造和两江四岸建设优势, 重点发展古城风貌、旅游特产、风味美食等特色街区, 不断形成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二是突出发展旅游产业。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抓手, 着力在政策引导、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 推动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之一。深入挖掘惠城深厚的人文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 打造更多特色景点景区。抓好现有旅游项目和景点景区的包装推介, 重点发展以邓演达纪念园、飞鹅岭公园等为代表的红色景点, 以水东新街、墨园宗祠为代表的岭南传统文化景点, 以惠州现代农业观光乐园、“阿尔卑斯”风光汽车营地等为代表的生态休闲景点, 以东坡纪念园、中山纪念堂等为代表的人文景点。逐步完善星级酒店、度假村、农家乐、购物街等旅游配套设施, 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抓好旅游特色产品开发, 延伸产业链, 增加附加值。三是突出发展工业经济。进一步强化工业支撑作用, 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依托三栋、小金口、水口、马安等工业基地, 大力引进工业项目, 加快形成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培育发展更多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建设光电应用、生物医药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力争“十二五”时期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6%以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以上。四是突出发展特色品牌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擦亮特色农业品牌。推动甜玉米、梅菜、优质稻等特色农业加快发展, 建设一批标准化的农业品牌基地, 扩大特色农业生产规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领域,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延伸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扶持世纪五丰农业科技、盈图、盈佳等企业做大做强, 支持海纳粮油等农业龙头企业上市, 近年内力争建成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 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 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60家。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转变发展方式, 提升发展质量

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是以自主创新促质量提升。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要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落实和健全自主创新各项配套措施, 加大科技投入,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和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大对企业工程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农技推广中心、镇 (街道) 科技服务站等创新平台的培育与扶持力度, 力争在重点行业和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依靠自主创新提升发展质量和区域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时期力争建成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25-35家, 组建市级以上研发和技术中心5家。二是以低碳发展促质量提升。推进“低碳名城”建设, 强化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企业的整治, 鼓励研发和积极推广各类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 以进一步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工程, 重点抓好区行政中心、义乌小商品城等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试点工作。发展循环经济, 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 构建以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为导向的生态工业体系, 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开源节流”上做大文章, 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十二五”时期力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 森林覆盖率达42.3%以上,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3平方米以上。三是以内需拉动促质量提升。加大扩内需促消费力度, 不断增强内需拉动力, 促进消费需求增长,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高居民收入, 提振消费信心, 增强消费能力。推进农家店、平价商店建设, 扩大农超对接范围, 拉动城乡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培育文化、旅游、汽车等消费热点。继续推动“惠货全国行”, 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惠货”展销活动, 扶持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发展“惠货商贸城”, 努力开拓内销市场。十二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99亿元。

坚持内聚外引, 增强发展后劲

陈豪: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第3篇

天水要和关中各城市加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竞争共进,共同把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建设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李文卿

两年前,随着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建立,天水市即成为甘肃惟一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区域的地区。那么,天水参与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建设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建设将给天水带来哪些发展机遇?2011年4月8日,在西安东方大酒店,本刊记者采访了前来参加2011年中国东西部经贸洽谈会的天水市市长李文卿,就相关话题进行了交流。

记者:在国家关于加快天水一关中经济区建设战略中,您如何看待天水市的优势?在跨省合作中,天水将怎样融入大关中?

李市长:作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天水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一是交通区位优势。天水地处陕、甘、川交界地带和西安至兰州两大城市的中点,是甘肃的东大门。天水机场通航,陇海铁路穿越全境,随着宝天高速、天定高速建成通车,310、316国道横贯东西,5条省道辐射南北,是国家规划建设中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甘肃省东进西出的联结点、陇东南经济文化物流中心。

二是制造加工业优势。天水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全市有工业企业近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3户。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轻纺加工、建筑建材、食品医药等行业具有一定实力,形成了鲜明的区域工业体系特色,主要产品有400多个系列3200多个品种,有200多种产品荣获国家和部优、省优称号。长城电器、星火机床、华天电子、海林轴承等优秀品牌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声誉。

三是特色农业优势。天水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是我国北方最佳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花牛苹果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秦安蜜桃荣获中华名果荣誉称号,发展种植业和农林产品深加工业前景广阔。

四是自然生态优势。天水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境内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30.2%,小陇山、关山、秦岭三大林区林地面积达1026万多亩,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

五是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天水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位列“三皇之首”的伏羲氏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有羲皇故里之称。秦始皇先祖秦非子、三国名将姜维、前秦王符坚、汉忠烈候纪信、飞将军李广、戍边名将赵充国、唐开国皇帝李渊、陇右大儒胡缵宗、陇上铁汉安维俊等都诞生于天水。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60处,国家级文保单位13处。

六是旅游资源优势。天水境内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面积215平方公里,集南秀北雄于一体,自然与人文景观相辉映,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7000多种,据最新考古发现,大地湾遗址的人类活动历史由距今8000年推前至距今6万年。全国规模最大的明代建筑群伏羲庙和伏羲创画八卦的遗址卦台山,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

七是人力资源优势。天水是甘肃省人口第一大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52人。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和职业技术教育比较集中,技术工人整体素质较高;农村富余劳动力比较充裕,大约有60多万人常年在外务工,“天水白娃娃”、“羲皇故里建筑工”等劳务品牌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以上这些优势,在经济区的建设中必将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也必须承认,天水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与关中相比还有很多的差距。主要是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差,农业人口多。

天水市作为甘肃至今惟一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区域的地区,是西部大开发后10年将要重点支持的地区,也是未来陇东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从历史上说,关中和天水有许多天然的联系,我们同走一条路就是丝绸之路,同饮一河水就是黄河水,同过一座桥就是欧亚大陆桥。

从天水自身发展情况来讲,应该说还是比较慢。所以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加快发展速度,在各个领域积极和关中对接,加强联系,融入关中,坚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通过地域关系、文化传承、特色经济等纽带,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和沟通。

记者:国家实施《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旨在通过该区域已有的经济发展优势,打造引领西北地区开放开发的“龙头”。请问这个规划对天水提升城市竞争力和竞争层次有哪些积极意义?

李市长:《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提出与实施,大大提高了天水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天水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天水受社会关注程度明显提高;天水的各种资源和产业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对外合作发展的领域更为广阔,特别是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实力得到增强,以深厚历史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以航天育种等特色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规模化發展,以交通能源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在发展过程中必将得到中央、国家部委和“两省”的密切关注,并会享受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大力扶持。

记者: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势必存在互相协作、差别竞争的关系。请问天水将在哪些领域实现与其它城市的一体融合?

李市长:天水必须要加强与本省其他市州及周边地区特别是陇东南地区的联接与合作,积极融入大关中,和关中各城市加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竞争共进,共同把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建设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一要推动两地产业协作。共同建设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秦文化产业基地、华夏始祖文化园、秦岭生态旅游开发园、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使天水真正融入大关中。

二要加速天水与关中旅游业资源整合,开拓旅游大市场。作为经济区成员的天水市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将与陕西六市一区成员携手共建,打造全新的关中一天水旅游大市场,加快旅游一体化进程。共同建设西安-宝鸡-天水-兰州-敦煌、西安-宝鸡-天水-陇南-九寨沟、延安-庆阳-平凉-天水-陇南-汉中等精品旅游线路。

三要推进天水与关中地区在科技资源与人才流动方面的合作。依托西安作为经济区核心城市的科技和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建立关中天水人才联盟,打破双方行政区划界限,实现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配合。

四要加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城市之间的金融协调。关中与天水要加强金融合作,特别是天水金融业要主动接受西安金融核心的辐射和带动,并与宝鸡、成阳等

城市的横向联系,发挥金融对天水经济的支撑和促进使用,使天水成为陇东南区域的金融中心,成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西端的增长极。

记者:天水不仅是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西端支撑点,同时也是甘肃省“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的“东翼”。请问天水在这两大战略中的作用和任务有何不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是一个跨越省级行政区的经济战略,天水如何处理与甘肃省、陕西省之间的关系?

李市长:天水是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是經济区西端的重要一极,也是甘肃的东大门,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实施,为甘肃省实施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又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关中一天水区域经济发展中,关中和天水之间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和生产要素流动,天水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影响着毗邻地区的发展。

天水市是甘肃省第一人口大市,是陇东南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能源大通道,发挥着甘肃东部桥头堡的作用,肩负着辐射、带动陇东南及毗邻地区加快发展的重任。

天水市要主动融入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之中,积极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参与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两省实施《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各项政策,为共同建设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记者: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规划已经实施将近两年,目前天水已取得哪些工作成效?未来还将有哪些打算?

李市长:近两年来,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天水市紧紧围绕《规划》和《意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将《规划》和《意见》实施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和着力点,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加强通过组织宣讲团深入基层宣讲,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研讨会、高层论坛和发展规划展览,组织天水新闻媒体开展“走关中”采访活动,邀请经济区内平凉、庆阳、陇南市在天水举办宣传活动,开通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网站等方式,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地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为《规划》的顺利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编制了《天水市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及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现代农业等20个专项方案,将《规划》和《意见》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两年起好步、五年大发展、十年新跨越”的总目标,明确了总体思路、空间布局、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将64项主要任务分解落实到了各县区和部门。

三是就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华能天水2×350兆瓦热电联产、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亚行贷款天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天然气管道中卫至贵阳联络线工程天水段、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区建设、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国家级开发区、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晋升国家级科技园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工作和项目,多次组织人员与国家有关部委和直属事业单位进行汇报衔接,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是积极创造条件,加快规划项目实施进度,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晋升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一些重大投资已启动实施,部分重大工业项目亦建成投产,宝鸡至天水、天水至定西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宝鸡至天水高速公路天水过境段、天水至平凉铁路天水段、庄浪经张家川至麦积二级公路、国家公路运输主枢纽项目天水中心客运站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即将动工。加快了天水花牛苹果商贸城、北山生态产业示范园和南山花牛苹果产业园项目建设。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麦积山景区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开发、麦积甘泉现代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陈豪: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第4篇

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规律看,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3000美元、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上, 就意味着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 经济发展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据测算, 2011年甘肃省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2000美元, 城镇化率达到34.6%, 标志着已经进入了加快发展的快车道。

“十二五”时期, 将是甘肃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国家继续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 国家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兰州-西宁经济区以及藏区、革命老区等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为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 沿海发达地区因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速度明显加快, 为甘肃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甘肃提出, “十二五”期间要以推进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以显著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的, 围绕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生态文明省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 坚持“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 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锐意改革创新, 不断扩大开放, 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到2015年, 缩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要实现这一目标, 重点是落实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抓好夯实基础、推进产业创新发展的“十大战略工程”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十大惠民工程”, 按照国家和甘肃主体功能区规划, 构建“六大片区”为主体的工业化城市化战略格局、“一带三区”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和“三屏四区”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着力推进五大发展战略。

陈豪: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第5篇

广东“两会”开得如火如荼。如何保持经济第一大省的地位不“动摇”,如何提高群众收入让更多人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如何公平分配医疗、教育、就业资源……一个个大政方针,一个个民生话题,将在代表委员们的审议发言、建议提案、举手投票中,变成未来广东的宏伟蓝图。

我们期盼,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广东老区人民与全省人民一道,实干兴粤,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创造广东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将专门出台政策助粤东西北发展

省人大代表、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参加了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韶关代表团审议。他说,如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蓝图是不完美的,最终甚至是一个“跛脚”的巨人,说不定会轰然倒下。他透露,省委、省政府正在专题研究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将专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粤东西北地区振兴跨越发展。

他说,胡春华书记强调广东省要率先实现“两个翻番”的情况下应该再加上一个要求——届时全省所有地级市人均GDP都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徐少华用反映发展规模和实力的GDP、财政收入数据,反映发展后劲的进出口、投资数据,分析了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巨大差距,指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省发展的最大“短板”所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徐少华希望,粤东西北地区要在实现振兴发展、跨越发展进程中奋发图强当主体,做到规划布局抓平台,招商引资抓项目,基础设施抓交通,产业造血抓园区,干部作风抓实干。他说,粤东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以“不信东风唤不回”的精神状态,既要树立咬定青松不放松的志气,又要应对跨越发展不走粗放型老路的挑战,付出十倍百倍的艰巨努力,实现振兴发展。

他特别强调,韶关作为老工业城市,地处京广线的主要节点,具有很多优势。要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在新一轮的振兴发展中努力保住粤北地区的中心地位:一要抓住现有基础,努力增强“造血功能”,推动一批项目上马,争取早日突破GDP过千亿。二要抓住现有交通条件的改善,“交通”与“项目”并驾齐驱,吸引人流物流货流和人才资源。三要抓住生态保护机制的创新,配合省里积极探索如排污权交易、林汇碳汇交易等。(闫昆仑)

汕头

发挥“中心”作用辐射粤东

履新三个月,省人大代表、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再谈汕头这一“资深”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蓝图。他说,基础设施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汕头要加大力气搞好交通和港口的基础设施,发挥“中心”作用,辐射粤东区域。

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域、海西经济区南翼中心城市、粤东区域中心城市,一直以来,汕头扮演着多元而重要的角色。作为这个“老牌”经济特区的主政者,陈茂辉最关注的无疑是如何激发特区新活力。

去年《汕头海湾新区建设工作方案》获批,如何深入挖掘华侨和对台潜力、搭建增创特区新优势的重大战略平台,成为汕头接下来的主要课题。陈茂辉介绍,在海湾新区的核心区——东部新城,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华侨华人文化深度融合先行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和华侨资产管理中心将陆续设立。

如何进一步推进汕潮揭同城化?陈茂辉说,汕头要以民生为导向,加快推动三市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教育等领域全方位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而未来,汕头还将建成区域现代服务、交通航运、文化科教和旅游休闲中心。

汕头市有21家上市企业,数量在全省排第3位;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进入世界百强行列;开展濠江区行政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通过地方立法将483项市级经济社会管理和行政执法权限下放;财政投入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近70%;投入财政资金2.75亿元,开展千村环境卫生整治……过去一年,汕头交出的成绩单令人满意。陈茂辉强调,汕头还要继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幸福汕头。(闫琦庆)

湛江

五年崛起时依旧天蓝水清

“湛江五年崛起,关键靠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底气在工业。”省人大代表、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环境保护是非常重大而严肃的问题。对于湛江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800万湛江人民最引以为豪的巨大优势,也是湛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但是,湛江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经济蛋糕太小,头等任务是做大做强蛋糕,而重中之重就是发展工业。

刘小华说,应该鼓励各县发展工业产业。湛江作为粤西最大的地级市,要彻底改变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能依赖“打鱼养虾”的农业发展模式,要旗帜鲜明地鼓励、支持粤东西北有条件的县市大力发展工业,培育打造经济增长极。湛江已掀起五年崛起的发展高潮,一批重大项目和重要资源落户东海岛。

据了解,湛江市委九届十三次全会提出“豪情满怀创大业,五年崛起看湛江”,目标是到2016年GDP总量实现4000亿,工业总产值实现5500亿,实现经济崛起、城市崛起、生态崛起、文化崛起等目标。刘小华坦陈,目前距离实现五年崛起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还需要3至4年的时间。据测算,只有GDP年均增长达15%以上才能真正实现五年崛起。

对于发展工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如何将影响降到最低?刘小华指出,不发展没有出路,乱发展可能就是一条绝路。湛江既要经济崛起,又要蓝天碧水,科学划定主体功能区,实行点上开花、面上保护,把大片的国土面积保护下来。同时,对新上和新引进项目实行严格环保门槛。他透露,湛江今年起将推进创新生态文明区城镇村五年行动计划,通过这些措施有信心在湛江实现经济崛起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昆 昌)

nlc202309021727

韶关

对接珠三角推进区域一体化

“韶关作为粤北区域中心城市,要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尽快扩容提质,打造宜居宜业家园。”省人大代表、韶关市委书记郑振涛在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韶关将加快粤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郑振涛认为,韶关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产业园区为平台,培育和引进更多实力强大的企业。此外,加快韶关城市新区和县城建设步伐,高规格高起点推进城镇建设,扎实推进芙蓉新城建设,提高韶关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宜居宜业家园。

郑振涛说,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最关键还是经济要强,工业要强。“历届省委、省政府对韶关寄予殷切期望,我们要深刻认识发展的紧迫性,要努力使压力变为动力。”

目前韶关的钢材和装备制造业已形成配套,交通方面,广乐高速、韶赣高速、京珠高速等在城区形成80多公里长的外环联接线,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城市拓展提供了条件。“韶关现已具备做强做大、建设粤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加快发展的条件。韶关的规划定位不能再走珠三角的老路,而是要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尽快扩容提质。”郑振涛说。(仑玉均)

梅州

加大对广东中央苏区县政策扶持力度

在省“两会”期间,梅州市省政协委员饱含参政议政热情,结合广东省和梅州市的实际,踊跃撰写提案,建言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广东中央苏区县政策扶持力度,让红色土地真正实现绿色崛起。

省政协委员、梅州市政协主席李金元与古尔夫、余鹏春、刘嘉荣、梁锡光、余锋光等10多名省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广东中央苏区县政策扶持力度的提案》。该提案提出,“要让广东苏区的红色土地真正实现绿色崛起、科学发展,一定要合理借助政策力量,实现上下和内外互动互促”。一是在国家层面上,由省委、省政府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调研编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将原中央苏区县纳入国家支持政策总体框架,联合江西、福建共同争取将其上升为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重点争取“广东七县”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国家部委对口支持,以及中央财政振兴发展中央苏区县的财力补助。二是在省的层面,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扶持重点、带动全局”的原则,制定《广东中央苏区县振兴发展总体规划》,尽快出台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完善扶持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实质性政策,将帮扶机制长效化、制度化。

省政协委员、梅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张丽霞提交《关于加快推进区域平衡发展的提案》,建议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重点在项目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扩容提质等方面,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的扶持力度。(刘 光)

推动内蒙古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第6篇

在近日召开的全区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 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强调:“要突出工作重点, 全力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大跨越”。他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两会精神, 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以县县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 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民生保障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不断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新发展新跨越。”近年来, 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 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同时也要清醒看到, 我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够强, 产业发展不够充分, 县域发展不够平衡, 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民生和社会事业欠账较多, 发展的动力活力不强, 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发展县域经济,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对于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 全面推进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具有基础性、决定性意义。

为了深入分析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探索推动我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新思路、新对策、新建议,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日前邀请自治区有关专家学者召开了“推动内蒙古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座谈会。本刊辑录此次座谈会部分发言, 以飨读者。

陈豪: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第7篇

一、要永葆新型工业化的浓厚氛围

工业化是区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城镇化和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一个国家、大多数地区,不经历工业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大发展。宁乡原来也是一个既无明显区位,又无特色资源,更无产业基础的内陆县。十多年来,宁乡坚持营造并始终保持新型工业化的浓厚氛围。一是始终唱响兴工强县主旋律。从1997年开始,15年来始终把兴工强县当作第一战略,从未动摇。唯一的改变,就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二是始终突出兴工强县主目标。在县对乡镇园区和县直单位年度绩效考核中,工业化权值最高,在100分基本分值中占15分。三是始终营造兴工强县大氛围。连续8年召开千人以上全县工业经济大会,全体县级领导、乡镇和园区负责人、县直服务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全体企业主参会。全县真正形成“一切围绕工业、一切服从工业、一切服务工业”的真抓实干氛围。四是始终重奖兴工强县大功臣。连续6年每年财政拿出1000万元以上奖励先进工业园区、乡镇、优秀企业、企业家、职业经理、员工和优质服务单位。连续12年每年拿出500万元以上奖励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功臣和项目推进功臣。

二、要形成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

发展新型工业化,必须以园区为平台、以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以招商为手段、以创新为动力、以环境为保障。一是强力打造大平台,形成园区体系。2002年宁乡经开区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经过8年的努力,2010年11月,宁乡经开区成功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省第四家和县级运作的第一家国家级经开区,为宁乡更好地利用国家和省市政策及资源、更多地争取外来投资、更快地发展工业经济和区域经济提供了更高更大的平台。2006年,宁乡争取省、市支持,打通了金洲大道,开辟了金洲新区,将宁乡至省会长沙的时空距离由35公里缩短至13公里,为宁乡东进融城(融入长沙)和建设“3+5”城市群核心示范区开辟了全新空间。经开区2011年又获批国家级再制造产业基地,实现产值270亿元,工商税收跨越5亿元台阶。金洲新区获批国家节能环保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实现产值180亿元,工商税收超过3亿元。同时,部分专业特色工业小区也在大园区的引领下顺利成长。二是努力培育大产业,形成产业体系。没有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的大产业支撑的工业经济和区域经济是没有生命力的。宁乡出台了关于培植大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建立了七个县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力扶植培育七大产业。目前以三一重工、楚天科技、华良中意电器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以加加集团、青岛啤酒、宏全国际、小洋人乳业等为代表的食品产业,以邦普科技、族兴颜料、红宇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三大产业对规模工业产值贡献率达68%。三是全力引进大项目,形成企业群体。无项目不发展,小项目小发展,大项目大发展,重大项目跨越发展。10多年来,宁乡始终突出引进和培育重大项目,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都配置到重大项目引进和建设上来。10年前,县党政主要领导九赴青岛,在年财政仅两亿元的情况下,补贴3000万元以上引进了青岛啤酒,现在青岛啤酒年税收在5000万元以上;2009年,引进了三一汽车起重机项目,财政支持力度在3亿元以上,2010年起,年纳税额就超过了1亿元;楚天科技是400万元进入宁乡的,现在年缴税已超4000万元。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已从10年前的57家增长到目前的556家。目前尚有两个规模工业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同时,正在紧锣密鼓洽谈引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四是致力推动大创新,形成竞争优势。我们认识到,企业和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掌握核心科技。目前,宁乡企业已创建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拥有一大批专利技术。三一、圣得西、楚天等企业都在国内外建立了与世界最先进水平接轨的研发中心。企业的主导产品和主要技术从以模仿和引进为主到现在自主知识产权达40%以上。

三、要破解新型工业化的制约瓶颈

一是加强要素资源供应。在用地、征拆等方面为工业发展和工业项目引进落户提供保障。及早进行用地项目包装和申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有效保障了项目用地需求。严格执行征地拆迁政策,2011年征地7924亩,拆迁房屋1216户,拆迁面积51.3万平米,及时保证了项目腾地需要。二是突破融资瓶颈。加强银政企对接,每季度召开贷款协调会和银企洽谈会;完善资本运作机制,设立“产业创投基金”,撬动民资投入工业。三是强化人才支撑。连续四年实施“5127”人才引进工程,引进博士63名、硕士172名、重点本科生491名。优秀人才三分之二引入企业。建设省级示范性职教中心,打造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基地,为集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了人才基础。四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深入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和在线办理改革,严格实施一家收费、全程代理和挂牌保护制度,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突出进行项目施工环境整治,坚决遏制阻工闹事等不法行为,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五是深化两帮两促服务。宁乡在全省率先开展“两帮两促”活动,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扎实开展经济服务活动,全力帮助扶持企业发展、帮助推进项目建设,促进民生改善、促进经济增长,每年累计开展帮促活动3000天次以上,排查用地、资金、拆迁、电力、自来水和燃气等问题1200个以上,每个问题都基本得到圆满解决,为项目建设排除了障碍,为扩大投资破解了瓶颈。目前,针对实体经济发展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全县所有领导和部门分组深入走访企业,开展“暖心、减负、助力”活动,为企业家暖心鼓劲,为企业进行政策性减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四、要全力服务新型工业化

工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和主要支撑,宁乡发展和改革局始终认为应是发展和改革工作的头等大事,全力服务工业发展。一是加强宏观统筹,积极谋划工业发展大局。始终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头号战略,突出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中的首要地位。始终把新型工业化当作发展和改革的头等大事,密切关注和分析工业发展形势,积极研究和提出发展对策。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的形势下,宁乡提出要以新一轮工业大招商大发展来推动下一轮县域经济的大发展。二是加强品牌创建,积极服务工业平台建设。从国家级经开区报批,到省级开发区报批,再到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建设项目申报,县发改局都是以主人翁的姿态,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园区的同志一道来做好有关工作,梳理报批流程、学习制作文本、协调衔接审批、争取上级指导支持,通过事在人为的努力,宁乡的许多重大品牌和项目均在一般人想象不可能实现的情况下“轻易”得来。三是加强政策服务,当好企业发展称心保姆。加快企业备案流程,实施企业备案绿色通道;全面研究国家和省市工业发展政策,积极协调国家和省、市发改委工业(产业)、高技、财贸、环资、地区等部门,为企业在扩大产能、技术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企业备案、绿节能减排、融资上市等多方面积极争取资源、政策、平台等要素。3年来,为全县企业争取中央投资在1亿元以上,促进了加加集团成功上市。

上一篇:物流产业下一篇:基于flash的网页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