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能源发展

2024-06-13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能源发展(精选10篇)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能源发展 第1篇

本文由0kggbylokb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加强科技创新 促进新能源发展

能源是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又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实现全球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都离不开能源技术的进步和能源结构的调 整。为此,加强能源科技创新,促进新能源发展,不仅将影响今天的发展,更关 乎于人类的未来发展。当今世界,能源科技飞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类能源开发和 利用再次进入了一个重大转折时期。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 需求,将使未来的能源结构、利用方式产生深刻的变革。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 源效率,促进节约能源、减少排放,正成为各国的新目标。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 机影响,能源价格下降,但许多国家还是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措施,这必将催生新的能源产业,加速能源转型进程,开启人类能源利用的新纪元。多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重视新能 源的开发利用。早在本世纪初,就已系统部署了“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风能和太阳能”“清洁煤利用”和“高温气冷堆”等一系列有关新能源的重大、科技项目,在发展新型能源汽车、推动照明节能、开发新能源等方面作出了积极 探索。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一大批节能和新能源技术得到应用,太阳能、风能、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照明都得到规模化推广示范,有力支撑了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2010 年即将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也将推广应用一 大批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能源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而周密的部署。2006 年中 国政府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 地把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作为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的重要手段,把洁净煤技术、煤层气开发作为降低污染的重要选择,把建筑、交通以及工业流 程领域提高能效、降低排放作为节能减排的主要方式。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也给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做出了一系列 重大决策和部署,强调要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把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作为促进经 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把发展新能源科技和产业作为应对危机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此框架下,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等相关部 门共同启动了“十城千辆”“十城万盏”和“金太阳”等节能和新能源示范工程。、“十城千辆工程”计划在十余个城市的公共交通领域规模化地推广应用混合 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预计到 2012 年推广应用 6 万辆节能与新能源汽 车,带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十 城万盏计划”将在 21 个城市的公共照明领域推广应用半导体照明技术,预计用 3 年时间推广使用 600 万盏半导体功能性和景观照明产品,年节电 10 亿 千瓦时。到 2015 年,半导体照明将进入 30%的通用照明市场,年节电可达 1400 亿千瓦时。“金太阳工程”计划到 2015 年实现新增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 250 万千瓦,国内光伏市场形成年产值 200 亿元,创造 9 万个就业岗位。中国风电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连续 4 年翻番。2008 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超过 600 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 1217 万千瓦,位居世界第 四,其中新增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已涌现金风科技、华锐风电、南 高齿等一批整机和零部件骨干企业,总的生产能力已接近1000 万千瓦。此外,海上风电场建设成功迈出第一步,上海东海等近海示范风电场建设工作正在积极 推进中。在节能减排中,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中国能源 消费结构中,一次能源中 69%靠煤,发电量的 80%以上来自火电,优化能源结 构势在必行。对此,我们必须开发和利用面向未来的清洁能源。国家已相继颁布 《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优化能源结构的目标和方向。此外,还将发布能源产业振兴规划,2020 到 年将逐步降低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水电、风电、太阳能

和核电等 清洁能源的比重。根据有关法律和规划,中国将继续积极发展水电、风电、太阳 能和核电等,并将进一步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发展高效、洁净发电技术,研究二 氧化碳捕获、资源化利用和封存技术。我国已启动了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 和“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大型油气田及 煤层气开发”重大专项的实施,将提升中国油气装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油气田 及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水平,实现油气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煤层燃气的规模开

发,为保持中国原油产量稳中有增、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实 施“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专项,将带动中国核电装备制造业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提高核电比重和产业创新能力。多元化的能源结构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核能发电效率高,但动态性能不足。因 此,保障多种能源的稳定供应和安全运行问题,需要我们现在就开始认真研究。一方面要发展智能电网技术,提高对电网的监控和调控能力,研发高效储能 机制,为灵活应对大规模清洁能源接入电网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增强电网的 内部调峰能力。在此情况下,燃气发电便是最佳的区域性调峰发电形式之一。通 过调节燃气轮机机组的负荷能力和速率,可以满足不同条件下的需求,提高供电 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天然气具有高效、洁净、传输方便的特征,是一种较理想的能源,然而中国 是一个富煤、少油、贫气的国家,目前一次消费能源中天然气仅占 3%。但市场 对天然气的需求快速增长,预计到 2010 年需求缺口将达到 200 亿立方米以上,以后还将进一步扩大。在满足日常需求尚嫌不足的情况下,重视发展和积极利用 清洁燃气资源将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选择。生物质制气以及煤基合成气都可以作 为天然气的有效补充。中国制取生物质气的资源非常丰富。据统计,全国目前农 村户用沼气利用每年将超过 120 亿立方米,可利用的禽畜粪便、城市有机排放物 等的潜力达 1200 亿立方米。为此,我们将加大对厌氧发酵、生物脱硫等关键技 术,以及集中式沼气成套装备、沼气提纯、质量检测及储存输运等系统集成的研 发投入和应用示范。中国的能源特色在煤,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清洁高效利用好煤。现阶段要大力发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也就是 IGCC 技术。相对于各类煤 制液体燃料,煤基合成天然气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耗水量低、运输损耗小且成 本低、废弃物处理成本低等优势。应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加大煤基合 成天然气在气化甲烷化、二氧化碳的搜集和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研发。面向未来,一些新能源的技术正在丰富着人类对于各种能源的利用,特别值 得关注——

(一)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通过聚集太阳光聚焦所产生的热 能,推动发电机发电。太阳能热发电的效率较高,且可以通过热量的存储,在晚 上继续发电。目前各国已在此方面作了积极探索,我国也在进行试点。(二)高效节能电机技术。稀土永磁体具有磁性能优异、轻量化等优势。中国 具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利用稀土材料开发永磁直趋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永 磁直驱电机可以用于风能发电、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等方面,进一步简化传动变速 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转基因生物能源技术。发展生物能源,对于减少石油依赖、保持碳的循 环利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农业经济都具有积极意义。一些转基因藻类生 物的太阳能转化效率高,是极好的生物能源来源。这些作物可以吸收消化大量二 氧化碳,还能够生产绿色油料,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四)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氢燃料电池可高效清洁地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 能,是比常规热机更为先进的转化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能源动力 的变革带来重大契机,而燃料电池汽车被认为是后化石能源时代主要的车用动力 能源。与电能一样,氢气作为能源载体,可以通过各种一次能源的转化获取,成 为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换、从碳的低排放向碳的零排放的桥梁。(五)热核聚变技术。作为面向未来的热核聚变技术,也许需要 30 年到 50 年 以后才能够成为稳定的能源供应。我国正积极参与到国际能源科技合作项目 ITER 计划中,同时还超前部署国内相关的技术研发工作。纵观近代史,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都会孕育新的技术革命,催生

新的技术 变革。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能源动力系统的每一次变迁,都将带来社会的、生 活的巨大变革。钻燧取火使人类告别了蒙昧时代;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把人类使 用的燃料由木材过渡到煤,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实现了 从煤到石油的过渡,造就了现代工业文明。纵观工业文明,各个时代主体燃料的 转变,也就是一个从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燃料的转变。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能源 隐含着“减碳加氢”的演变规律。与此相适应,动力设备的发展遵循了“高效能、低排放”的技术路径。每一次能源变革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成果,改变了产业的 结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可以断定,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将认识和 掌握新的能源形式、能源载体和能源利用的手段。因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要有面向未来的勇气和稳定的支持,要认真地把握规律,超前部署,坚持创新,真正 做到引领与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我们已处在从化石能源时代向可再生新能源时代的转折点,从工业文 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关键点。一场深刻的能源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迸发之中,我们 需要传承前人的经验和智慧,把各种能源开发好、利用好,为今天的人们创造更 加清洁的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加美好、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能源发展 第2篇

【颁布单位】 能源部

【颁布日期】 19910715

【实施日期】 19910715

【章名】 全文

党的十三大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明确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把经济建设进一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须保证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胜利完成,同时将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电力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的物质保证。电力工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基础产业,技术发展和技术更新的任务繁重,要求很高。今后十年电力工业必须实现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再翻一番的艰巨目标,而且又面临着世界范围内新技术迅速发展的挑战。因此,加快电力工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源部特作如下决定。

一、增强科技意识,树立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电力工业发展的观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和电力科技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翻了一番,安全、技术经济指标和装备技术水平都有一定程度提高。

然而,电力生产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国缺电局面十分严重,装备技术水平、安全和技术经济指标、环境质量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

今后十年电力工业科技发展目标是:采用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装备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落后设备、节能降耗,改善环境质量,缩短建设工期,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安全经济运行水平。2000年电力工业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工业发达国家八十年代水平。全国火电厂的平均供电煤耗力争降低到370克/千瓦时;采用冷却塔的电厂每百万千瓦容量的耗水量应低于1吨/秒;电网周波偏差达到50±0.1Hz;火电厂对环境的影响应低于现行法令所规定的范围。一般水电工程勘测设计不超过三年,大型水电工程施工工期,从主体工程开工到首台机组发电为五至六年。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电力工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在思想上真正把科技进步摆到重要位置,并在组织上,措施上加以落实。

二、完善电力工业的科技进步机制

电力工业的科学技术进步是使电力生产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围绕以充足、连续、合格和廉价的电力,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种需求为目的,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职工素质和管理科学化为内容而开展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科技攻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技术改造、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管理现代化以及技术革新与合理化建议等科学实践活动。

为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各级企业要建立和健全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把科技进步指标纳入企业经营承包、厂长任期目标和企业升级的考核内容。为推动电力企业科技进步,能源部设立企业科技进步奖,表彰在科技进步方面成绩突出的企业。

三、大力开展新技术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采用新技术、推广科技成果是把科技转换成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为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部、网省局及有关主管单位要组织编制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并从科技经费中划出一定额度专款用于科技成果推广;要建立和健全科技成果推广管理体系,开拓技术市场和建立成果信息网络,对经过运行考核成熟的新技术,要及时纳入技术及设计规程、规范。

要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所需的技术转让费可列入产品成本。

重大电力建设工程、技术改造方案的设计审查和验收评价中要包括采用新技术内容。新技术投入使用后,可从采用新技术所增加的经济效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奖金。能源部设立新技术推广应用奖,表彰在推广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四、切实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

技术改造是推动企业科技进步重要环节,各级领导要加强组织管理工作,从“八五”开始要下决心从以完善化为主向以科技进步为主转移。要从科技进步入手,不断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技术改造。

要继续作好设备改造和完善化工作,提高电厂和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和改善电能质量;积极开展节能降损改造,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环境治理,降低火电厂的环境污染;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改变电力系统装备落后的面貌。

五、广开经费来源,增加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条件,必须保证电力企业和行业科技投入的资金有稳定的来源,并逐年有所增加。

各企业要建立企业技术开发基金。资金仍要多渠道筹集。各网省局要管好用好已批准的按销售额一定比例提取的技术开发费,并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继续利用一定的固定资产折旧基金和生产发展基金支持本系统本单位的技术开发。要有一定额度的企业技术开发费由部安排用于电力行业重大技术开发项目。

技术开发费应保证用于技术开发工作,主要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科技攻关、示范性推广应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等。技术开发项目要纳入各级科技计划并加强管理。各网、省局的科技计划要报部科技司备案。

要继续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程前期科研工作。部直属科研院所和网省局电力试验研究所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科研基地,应在现有基础上稳定和逐年增加科研基本建设投入。结合重点工程和重大装备引进需同时配套引进的科研测试技术和仪器设备费用,以及结合工程的科研项目的费用都应列入基建工程费用。基建前期费用也应有一定额度用于安排基建科研项目。

部和网省局要加强科技计划管理与组织协调工作,避免低水平重复,努力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益。

六、认真组织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

围绕电力生产建设中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科技攻关是科技工作的重要方面。“八五”期间电力工业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主要包括国家级项目、部安排的行业重点项目和网省局安排的企业项目三个层次。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统筹安排科技力量,组织部直属科研院所、网省局电力试验研究所、高等学校、设计施工单位和基层企业的科技人员,以及部分外系统的科研力量,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协同配合,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活动,解决电力生产和建设中不同层次的科学技术问题,要集中组织力量突破、解决对全行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具有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科学技术关键。

选择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项目要密切结合生产建设。生产现场和建设工程要积极配合并创造适宜的试验研究条件。

为鼓励科技人员参加国家和行业的科技攻关工作,对参加行业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可以参照承担国家科技项目岗位补贴的有关规定给予一定补助。

七、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对加快我国电力工业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依据电力科技发展规划目标,结合我国电力工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组织好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要充分利用好国际上的科技赠款与贷款,有目标地派出科技专家和邀请国外专家进行科技合作,组织好参加重要的国际科技、学术会议,及时掌握国际上最新的科技信息。要加强管理使国际科技合作的成果为全行业科技进步服务。要使国际科技合作与国内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部属科研单位要在主要专业方面与国际上有关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继续做好科技人员派出进修工作,要创造条件发挥回国的科技人员的才能,为发展我国电力工业技术做出贡献。

八、继续完善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健全技术合同制,完善科研机构的院所长负责制、课题承包制、大中型企业的总工程师技术负责制等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搞好企业与科研单位的结合与联系。科研单位要继续坚持科研为电力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面向生产建设主战场,注意提高效益和科研水平;企业要进一步依靠科研力量,共同推动企业科技进步。要继续开拓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的有偿转让。科研单位要树立长远观点,搞好远近结合,不断完善科研条件,保持自己科技优势。要正确处理科研与创收的关系,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合理调整内部分配关系,集中优秀人才和优良条件,保证重大项目的完成。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扬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精神,充分调动广大科技战线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九、加强技术监督工作

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是技术监督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以标准化、计量为基础,以质量为中心,全面做好技术监督的各方面工作。

为保证技术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加速建立电力工业技术监督的体系,加强归口管理,逐步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认真贯彻执行《标准化法》,抓好标准化体系和标准的清理整顿工作,使现有电力标准转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逐步健全全国性和行业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完整的电力标准化组织体系;加强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全面实施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完善电力计量的传递,抓好计量的认证和企业的计量定、升级工作。大力加强质量监督和管理,完善电力检测体系,重点抓好设备制造、安装施工、性能检测和产品许可证的质量监督工作,保证设备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电力科技进步的支持与服务系统

情报、信息、学会、协会、出版等方面的工作是电力科技的组成部分,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加强电力工业行业和网省局系统的情报信息工作,使情报信息的收集、存贮、检索和咨询服务手段逐步现代化,有效地推动科技发展。要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适当支持。

要继续加强协会、学会和技术开发服务机构的工作,充分发挥各种科技团体的协调作用,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咨询服务工作,协助各级领导和企业搞好学术交流、技术方案论证、科技成果评议、科技知识普及等活动,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

要支持电力工业的科技刊物与图书的出版发行工作,讲求质量,注重效果,为发展科技与教育服务。

十一、广泛深入发动群众,搞好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搞好企业科技进步工作,必须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发挥各方面的特长和作用。针对企业科技进步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科技攻关是必要的,同时还要发动群众,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归根到底要有人才。要十分重视人才的培训和使用,不断提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的素质,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聪明才智,这是企

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础。要加强智力投入,完善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努力提高全体职工的业务素质。

十二、健全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对科技进步的领导

电力工业的科技管理体制应随着科技进步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从部到各网省局及各企事业单位,应形成一个分工明确、机构健全、统筹协调、管理有效的科技管理体系,以制订和推行有关科技进步的方针、政策、规划和计划,并能有效地监督执行。

各网省局和企业必须建立和健全局(厂)长领导下,总工程师(或分管科技的副局长或副厂长)负责的科技管理体系、技术开发体系、技术进步指标考核体系。网省局要加强科技管理机构,配备必要人员,使科技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电力工业科技进步的要求。

加强创新促进水泥环保事业发展 第3篇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 我国水泥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09年, 我国水泥产量继续雄踞世界第一;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占到70%以上, 立窑水泥继续加快淘汰步伐, 所占比重实现大幅下降。这是我国水泥工业在漫长发展历程中, 通过水泥从业者不断努力和持续创新取得的成绩。我国的立窑水泥曾一度受到市场青睐, 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水泥生产技术的进步及大家环保意识的提高, 立窑逐步被关停, 即将退出人们的视野。关停立窑水泥生产企业, 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

水泥工业中, 先进的生产技术取代落后的生产技术所引起的变革, 是降低粉尘污染、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近年来,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由于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采用新型干法生产线生产水泥, 在提高水泥产量的同时, 降低了环境污染、节省了资金投入, 使其取代立窑水泥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水泥窑煅烧还是消纳城市垃圾和工业废料的最好办法之一, 如废渣、粉煤灰, 以及电池厂及制药厂的废油、废泥等, 都可以在水泥窑内得到充分煅烧后进行无害化处理。与焚烧炉相比, 使用水泥窑煅烧可有效分解二恶英、呋喃等有害物质。同时, 由于焚烧炉内温度低于水泥窑, 有些难烧的废弃物在焚烧炉内无法处理, 却能在水泥窑内进行充分煅烧, 且不会有残渣排出。此外, 新型干法生产线配备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后, 不但节约能源、提高水泥生产的综合热利用率, 而且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新时代的环境保护, 不仅与人们的身体健康相关, 而且与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都密切相关。现在, 我们应该思考怎样使水泥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经济增长, 更应该思考怎样通过技术、工艺及相关设备的创新, 使水泥工业更加健康发展。中国水泥从业者要树立目标, 发展低碳经济, 生产生态水泥, 把保护环境作为水泥工业的社会责任, 让水泥工业成为节约能源的环保卫士。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能源发展 第4篇

江苏省如东职业高级中学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特色来推进,把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着力点来抓,我们认为这才是真正抓住职业学校办学主旨,使办学指向更加明确清澈,让全体学生在接受科技教育的过程中丰富内涵。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立足社会,并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设。自1981年创办以来,江苏省如东职业高级中学一直重视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经常组织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比赛、科学小论文评比、创新方案设计、科学幻想绘画展示、青少年电子技师制作竞赛、机器人竞赛等活动,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学生先后在“亿利达发明”“创新大赛”“青少年电子技师制作竞赛”“机器人竞赛”“航模”等竞赛活动中,共有128名学生获省级以上个人或体奖88项。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金钥匙科技竞赛先进学校”“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称号。2001年以来,江苏省如东职业高级中学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连续举行了七届“科技教育月”活动。

科技教育主要做法

1.坚持三个创新举措

(1)坚持理念创新。

当今时代,科学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江苏省如东职业高级中学深入持久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并将它作为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品格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据此,我们明确要求全校老师,必须从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体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意义,自觉树立创新意识,重视、关心和支持科技教育活动,不断探索科技教育的规律,鼓励学生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在科学探索历程的收获,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2)坚持制度创新。

为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不断创新科技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强化了对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领导,进一步规范了科技辅导员联系班级制、学生科学素养评估制、科技攻关顾问制、全校性与班级性科技活动模块制、对在科技教育中成绩突出的师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以激发教师学生投身科技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家庭援助对接制等。所有这一切,确保了各项科技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3)坚持过程创新。

在创建学校特色项目的引领下,结合学校日常工作,江苏省如东职业高级中学的科技教育实现了“三化”建设,让科技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①重视科教基地的开发,使科技教育“环境化”。学校根据现有师资力量,引进了部分先进的科技活动项目,如环境科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工程学、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8个类别的项目,成立了校园“共创杯”青少年科学院,开设了机器人工作室、电子技师操作室、生物实验场、模型制作训练室、科技成果展示室、百米科普启智廊;②重视校本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在使科技教育“课程化”。江苏省如东职业高级中学在20多年的科技教育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校园特色文化,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科技教育亮点,及环境设施是我们结合职教课改(项目式教学)的切入点,可以为编写科技教育校本教材提供得天独厚的资源。为此,我们成立了科技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吸纳各学科优秀的教师参与,先后组织编写了《环境教育》《科技教育》和《动手做》《电子技师竞赛》和《机器人活动手册》等五类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分别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实施,有机将科技普及教育与科技提高教育结合起来;③重视科技教育课题的研究,使科技教育“理论化”。为丰富和深化学校科技教育特色的内涵,必须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结合课题研究,把应用科学方法、学会科学研究、加强技能实践、培养科学素质作为科技教育的重点。为此,江苏省如东职业高级中学围绕科技教育先后开展了县“青少年五小活动指导技巧研究”(以优秀级结题)和市“青少年科技创新集约资源开发的研究”,通过研究江苏省如东职业高级中学形成了对科技教育的新理解和新认识,至2010年,师生发表科技教育方面的论文15篇,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科技教育范式。

强化三个创新意识

1.通过科普宣传阵地,激活学生创新“研究意识”

江苏省如东职业高级中学通过多种途径,构建科普宣传阵地,营造科技教育氛围,增强学生创新研究意识。学校墙壁上的科学家的画像和名言,橱窗内的科技画报的布展,教室里的科技“擂台角”、普讲座课,阅览室的50多种科技类报刊、音像资料及“校园之声”广播中的科学在线节目等多项富有特色的科技教育活动内容,极大地强化了师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意识。通过每天组织学生在教室集体收看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的“科技教育”节目,每学期每班出一期科技创新专题黑板报和手抄报等活动,丰富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内涵。学校设有机器人训练室和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室。江苏省如东职业高级中学为学生构建了科技教育“五个一”的系列活动模式,即全校师生每学期听一次科技创新报告、每学期组织一场青少年科技创新沙龙、学校每月举行一次科技信息发布活动、各班每生编一份科技创新手抄报、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有效地破除科技创新的神秘观,激活科技创新意识,树立起“我要创新,我能创新”的坚定信念。

2.通过科技辅导员队伍,凸现学生创新的“主体意识”

科技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成效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师和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各自的地位、作用不同,我们一方面抓住科技创新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科技辅导员,另一方面又注意强化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培养独立思考的创新习惯,学会创新策划、创新编排,勇于开展创新实践,江苏省如东职业高级中学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提出了“突出团队努力、发扬求实精神、学会科学思维、坚持动脑与动手结合、让科技创新意识融入日常行为习惯、不怕挫折失败、独立解决研究课题”等八项活动要求。同时,学校向科技辅导员提出了“六个一”的基本要求:即关注某一科技领域前沿性问题、参加一次科普宣传活动、选好一个创新课题、带好一个创新兴趣小组、掌握一组创新方法、申报一项创新成果。

3.通过开发硬件资源,增强师生创新的“发现意识”

职业学校在设备、仪器、工具、材料硬件资源上,虽然有优势但也不是应有尽有,因此,我们除了充实校内机器人活动室、电技师操作室、模型制作室、生物实验室资源外,还注重向社会、企业、高等院校、家庭等四面八方去寻求相助资源,如与南通大学、南京大学、无锡技师学院、盐城生物工程学院、昆山泰逸电子有限公司、句容华叶新技等单位建立了稳定的科技教育协作关系,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硬件资源,强化学生创新的“发现意识”。对于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江苏省如东职业高级中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定期安排部分创新意识强,有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赴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科技创新培训,让他们接受新知识,更新新理念。江苏省如东职业高级中学还不定期的安排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大学教授来校做科技创新讲座,营造浓厚的创新学术氛围,所有这些都极大的激发了师生的科技创新热情,有力的推动了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能源发展 第5篇

加强技术创新促进师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师市党委、政府着力实施“科教兴石”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技术创新工作成效喜人. 但是制约师市技术创新的根本因素尚未解决,主要表现为: 一、技术创新投入不足,资金使用分散.师市科研开发经费投入虽然已达196万元,比上年增长15%,但与自治区其它地州,甚至与相邻的沙、玛两县相比,增长幅度也是低的,勉强达到自治区要求的0.17%水平.

作 者:赵峰山 胡颜琳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 刊 名:石河子科技 英文刊名:SHIHEZ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4) 分类号:F12 关键词: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能源发展 第6篇

一、创建“三体联动、分工协作”的科技保障新体系

1.强化科技管理手段。北京检验检疫局充分发挥科技委委员人才资源效益,提高科技项目申报、科技成果奖励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科研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确保科研项目按时、保质完成;强化实验室认证认可后管理体系的监管工作,加大对实验室管理绩效考核频次和力度,初步建立了分层管理、权责明确、监督有力的三级实验室管理制度。

2.注重提高检测工作质量。北京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以建设检验检疫精品实验室为目标,设立了质量部和业务部,完善了8个专业实验室,确保技术中心集中力量做好检测工作。.完善北京市检科院建制。为进一步加大科学技术储备力度,充分调动科研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对科研资源整合和效能优化,完善了北京市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建制,设立了综合管理部、财务部和科研管理部,规划了生物技术研究室、食品理化技术研究室、工业与轻工产品技术研究室,为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和首都市场安全提供保障。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北京检验检疫局先后打造了“荧光定量pcr”、“生物芯片检测”和“纳米检测技术”三大技术平台,为“检得出、检得准、检得实”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构建“思想创新、突破观念”的技术机构改革新模式

北京检验检疫局按照“精简效能、资源合理化配置、责权一致、功能多元化、服务社会化”的原则,使技术机构真正成为职责定位科学、职能划分规范,既能不断提高技术支撑职能,又能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法人实体,为检验检疫执法把关和开展社会检测提供优质服务。

1.建立健全以聘任制为核心的用人机制。按照“按需设岗、职责明确、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严格考核、按岗付酬、合同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聘任制的用人机制。一是成立了质量管理部和业务管理部,技术机构的主任、副主任不兼任管理部门或实验室负责人,减少管理层级,明确各管理者、各实验室、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二是通过对技术机构检测工作的全过程分析,科学设定工作岗位,编写岗位职责,并按岗位需求聘用人员。三是定期对全体人员实行量化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增资、晋级、奖惩的依据,增强了人员聘用的灵活性。

2.建立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收入分配机制。北京检验检疫局技术机构按岗位、任务、业绩设立了“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工资”三元结构分配制,重点突出绩效工资比例,并依据工作岗位、人员能力确定不同的绩效奖励系数;根据实验室的不同专业设置工作类型系数,将人均检测项目数量、人均事业性创收检测项目数量、对外委托业务支出费用与法定检验工作计费收入的比例、试剂耗材消耗费用与总检测收入的比例等考核内容指标予以量化,并与收入分配挂钩,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从而广泛地调动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建立全口径核算的财务管理制度。北京检验检疫局技术机构单独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收费,实行内部独立核算和成本核算制度。一是开展法定检测工作所需的费用全部在财政预算资金中安排,充分发挥预算资金的效力。二是社会检测市场收入全部纳入技术机构预算管理,并坚持按项目、时间、进度支出,确保年度收支平衡。三是按照收入与成本费用相互配比、相互一致的原则,根据收费性质实行以实验室为单位的部门成本核算。

此外,北京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与北京市有关部门建立了食品、玩具、服装、机电产品等商品的市场抽查检测合作机制,获得了国家3c强制性认证指定检测机构、消费者协会指定检测机构、农业部疯牛病疑似病例确诊实验室等资质;北京检验检疫局保健中心和外交部、人事部、劳动部、交通部、中科院、北京海关等50余家单位建立了固定业务联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了稳定的顾客群。

三、搭建“借船出海、借梯上楼”的科技合作新机制

北京检验检疫局充分利用北京高校多、科研院所多、科技人才多、信息渠道多的优势,加强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重点企业的联系与沟通,聘请院士和知名专家、学者为高级技术顾问,创新性地提出了“借船出海、借梯上楼”的科技合作发展战略,培养了北京检验检疫局科技人才队伍,提高了严把国门和执法把关的技术支撑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能源发展 第7篇

发表日期:2010-10-22 稿源:中共谷城县委 作者:李传寨 浏览:717 谷城是内陆山区县。近年来,我们坚持“农业稳县,工业富县,人才强县”的发展理念,以扩大增量、提高质量、盘活存量为重点,培养开发了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创新创业人才,实现了县域人才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1、着眼扩大增量,以实施“六个一百”工程为引擎,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关键在人才。我们坚持把培育农村实用人才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从2007年开始,以“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为目标,以两年一轮为建设周期,以逐轮推进、滚动提高为手段,深入开展了“六个一百”工程建设(培养百名“新型村官”、百名优秀乡村医生、百名优秀农村土专家、百名乡村学科带头教师、百名返乡创业明星,建设百所“留守孩子”家园),大力培养和开发农村实用人才。通过整合领导力量、整合政策资源、整合资金投入,健全完善培养机制、服务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由自发到有序,由虚化到实在,由脱节到对接,探索了一条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路子。先后投入80万元在省委党校开办了四期农经管理函授大专班,使205名村干部成长为具有大专学历、懂管理、善带领的“新型村官”;依托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立乡村医生培训实践基地,通过开展学历培训教育、临床实践锻炼、名医结对帮带等,使185名乡村医生被评为优秀执业医师;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在华中农业大学举办2期特色农

业脱产大专班和3个短期培训班,培育200人;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挑选300多名在特色产业种植、加工等方面有经验的带头人到山东寿光、正大集团等企业打工锻炼或赴日研修;通过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中心,扎实开展培训、实施项目资金帮扶等,使453名农村土专家成长为种植、养殖、加工大户;采取送出去培训与请进来辅导相结合,开展送教下乡和县乡结对帮培等活动,使237名乡村教师被评为县以上名师;通过成立创业指导中心,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创业培训、项目开发、跟踪扶持等服务,落实融资担保、规费减免、用地保障等措施,承办担保贷款695万元,使145名人士成为返乡创业明星。通过“六个一百”工程建设的辐射带动,培养了一批种养加大户、创业明星,全县先后涌现出万头养猪大户、千亩养鱼大户、万只养鸡大户、千亩种植大户,千万返乡投资大户,带动发展10万元以上收入的经营户和创业者1800多人,形成了一批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加工等专业村和产业基地,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着眼提高质量,以实施“金领”、“蓝领”工程为抓手,不断聚集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我们始终把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作为发展企业、振兴谷城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队伍实际,围绕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按照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家化、技能人才技师化的目标,实施“金领”、“蓝领”人才培养工程,力争用5年时间培养100名具有战略眼光、开拓创新能力和较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优秀年轻企业家,培养500名具有技师资格、高超技艺的高技能人才,推进全县各类企业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搭建教育培训平台、开展资格认证,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搭建创业扩张平台、融资筹资平台,不断优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展才显能的外部条件,大力支持他们创新创业;通过搭建解难服务平台、建立企业家协会和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家制度,加强联系和服务,并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改扩建上,给予资金、土地、人才、担保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为他们创业展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坚持立足长远,大胆使用优秀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做到以用为本、稳定第一,包容个性,让他们有长远的心态干好事业、有充足的时间积累经验;同时,从政治、经济和事业等方面不断激励他们健康成长。几年来,全县涌现出一大批以刘国本、谢家洲、胡道才、王泽时、李富元等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家人才和技能人才,先后有7人荣获国家和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9

人享受国家和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荣获湖北省企业家“金牛奖”,1人荣获“紫荆花杯杰出企业家奖”,1人荣获“襄樊杰出人才奖”;一大批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的科技水平、革新能力和创新创造热情明显提高,仅2009年全县先后有135件专利申请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创历史新高。两年来,获权专利共94件,一批发明专利荣获省、市级科技发明奖。2009年我县被正式列为全国首批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县市。

3、着眼盘活存量,以开展创先争优和评选表彰活动为载体,不断提升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人才在众更在用。为了切实发挥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我们坚持用有形的载体不断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一方面大力营造良好的氛围,旗帜鲜明地倡导“搞经济光荣,办企业吃香”等思想观念,在全县开展全民创业宣传教育,营造人人“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浓厚氛围,引导各类人才大胆开展创新创业。另一方面,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人才表彰大会,先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人才57名。同时,在全县人才队伍中扎实开展了以“积极创业、争做改革发展选锋,勇于创新、争做技术革新能手,注重创优,争做业内拔尖人才”为主要内容的“三创三争”活动。并按照“分类搅活、统筹推进”的思路,先后开展了“十佳创业明星”、“十大技术能手”、“十大名医名护士”、“十大名师名校长”、“十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等一系列评选表彰活动,培植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典型,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有效激发了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的热情和活力。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80亿大关,达到80.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达到125.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国税、地税均突破2亿元。在全省综合考核的80个县市区中,跃居全省第35位,比2008年前进7位。今年上半年,完成生产总值48.24亿元,同比增长17.7%,工业总产值89.94亿元,同比增长55.8%,财政总收入完成2.66亿元,同比增长37.11%。

二、体会与认识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人才是兴县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就县域经济发展来讲,创新创业人才是发展的基础资源。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全面贯彻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创新创业人才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一个创新创业人才,可以攻克一项关键技术,可以开发一项新型产品,可以兴办、盘活一个企业,可以带动一个产业发展,可以提升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就我县骆蓄公司来说,一个当初只有19万元启动资金的街道小厂,在2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改革体制机制、调整产品结构、实施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张,今天已成为拥有十余家分公司的企业集团,全国30多家知名汽车厂的主要供应商,品牌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长年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发广告。骆蓄公司之所以能生存,并不断获得扩张、发展,缘于公司董事长刘国本超人一步的经营方略和矢志不渝、不断创新的奋斗追求。在骆蓄公司的发展引领下,在谷城县形成了一批与之配套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建立了骆蓄工业园区,成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发展乡镇企业中西部合作示范区”。又如,我县百名农村土专家培养对象陈全,潜心学习畜禽养殖技术,率先在魏家山开办蛋鸡养殖场、饲料加工厂、蛋品加工厂,带动了一大批农户从事蛋鸡养殖。他还牵头创办魏家山生态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网络养殖户350余家,在魏家山形成了生态养殖园,辐射周边8000余养殖农户,区域蛋鸡养殖总量100万只,产值过亿元,实现了产业化经营。二是创新创业人才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就一个县来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主要是县域经济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核心技术的引进创造者、主要营销市场的开拓者,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就我县来讲,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5.6亿元,其中骆蓄公司产值就达27.99亿元,占22.3%,三环车桥公司达13.7亿元,占10.9%,三环锻造公司达5亿元,占3.98%。由刘国本、谢家洲、胡道才、王泽时、李富元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经营管理的企业,无论是产值,还是利税,在全县经济总量中均占主体,起支柱作用。由此可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力。因此说,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三是创新创业人才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县三环锻造公司,原来是一个年产值仅280万元的农机配件厂,在1988年濒临倒闭之时,县委任命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能源发展 第8篇

一、精心组织安排, 切实做好培训前准备

前期准备工作是搞好农民阳光工程培训的基础和关键。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阳光工程培训计划”;二是选购和编写了适合当地农业生产实用的讲义和教材;三是根据培训专业选聘了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培训教师;四是根据培训专业选择与之相应的培训点, 在选点上首先与当地乡镇政府取得联系, 认真听取乡镇党委政府的意见, 然后在乡镇政府的配合下, 确定村级培训教学点;五是依据从事相应对口专业全面落实培训学员, 做到了“三有一落实”, 即培训有计划、培训有教师、培训有教材和落实了培训点和培训学员;六是建立了由县阳光办、农牧局、乡镇政府及村委会三级领导组成的行政领导小组和成县农广校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实施小组, 同时组建了成县农广校教师及村支书任班主任的班委会, 并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由于切实做好了培训前的准备工作, 从而为全面落实培训任务、建立良好的培训秩序创造了条件。

二、重理论、强实践, 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培训实施阶段是阳光工程培训的重要阶段, 由于在侧重专业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加强实践技能操作教学, 从而达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一是严格坚持两堂课制度, 即“开班一堂课, 培训结业一堂课”。每期培训开班第一天我们都邀请由县阳光办、农牧局、乡镇政府领导主讲的第一堂课, 通过领导对有关阳光工程培训政策及发展主导产业现状分析的讲话, 使学员提高认识, 明确培训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每期结业时请县乡领导对培训进行检查验收, 对成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阳光工程培训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培训实效的充分肯定。二是坚持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病虫害专业防治员”的培训上主要讲了昆虫的基本知识, 掌握植物病虫害诊断的基本知识以及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并结合本县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与防治进行了现场调查与讨论。在“蔬菜园艺工”培训班上主讲了大棚蔬菜、主要品种的栽培技术、保护地设施及保护地蔬菜生产技术, 并根据当地特色蔬菜“水萝卜”种植适宜区, 补充主讲了大棚水萝卜的栽培技术和马铃薯双覆膜栽培技术。在“沼气工”专业培训中主讲了沼气池的建造及使用、沼气的管理与维护、三沼的再利用及沼气的安全使用。三是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 每期培训都安排了专项实践技能操作教学活动。“病虫害专业防治员培训”主要对机动喷雾器的使用、机喷技术和病虫害田间调查等进行了现场实践。“蔬菜园艺工”培训中对钢塑大棚的建造、日光温室的建造、大棚蔬菜管理技术及育苗技术进行了现场实践和实地操作。“沼气工”培训主要对沼气池的建造进行了现场操作示范。同时对蔬菜标准园及规范大棚生产进行了现场参观。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及实地操作, 加强了学员对专业课的理解, 增强了学员基本的生产技能。四是为了提高培训质量, 围绕新农村建设, 每期培训都增加了拓展专题教学内容, 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农村法规”、“农村养老保险”、“农村经合组织基本知识”, 增强了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五是在培训方法上主要采取了教师面授、学员互动、教师提问、答疑解难、实地操作、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法, 整个培训过程始终保持生动活泼、趣味性强、学习氛围浓厚的状态, 确保了培训质量。

三、建立学员考勤、考试、台账制度, 强化农民科技培训的规范管理

建立培训管理制度、实行农民培训全程监管是完成阳光工程培训的重要环节。为此, 成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立了几项制度。一是建立培训学员登记制, 对符合培训的一律实行实名制报名登记, 达到姓名与身份证等内容的一致统一。二是严明考勤纪律, 实行每天三次点名制, 并将学员出勤记入学员考勤档案, 对缺课率达到50%以上者, 取消学习资格。三是依据培训班报名考勤表认真填写培训台账, 在每次培训即将结束时, 由培训学员在培训台账上进行签名, 进入培训管理档案。四是根据不同培训专业统一组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考试考核, 同时设立了监考记录、阅卷登分、汇总考试成绩。五是每期阳光工程培训中实行全程摄影摄像, 保持每期农民培训的原始原貌, 同时根据实况制作阳光工程培训专题片进行专题报道。

四、创新培训方式, 不断探索培训新路

加强专利保护 促进创新发展 第9篇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8月18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2015年3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如何激励创新,为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我国法律体系中能够发挥促进创新发展作用的基本法律制度,在知识产权法律中,《专利法》又首当其冲地成为保护知识产权,激励创新发展最重要的法律。大家知道,专利化的技术创新成果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而专利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只有通过强有力的专利保护,为创新主体解除后顾之忧,才能使专利制度真正发挥激励创新和驱动发展的作用。

在专利的法律保护方面,我国《专利法》与其他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一样,实行的是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保护模式,专利权的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两种模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保障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了创新主体的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在我国专利的司法保护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基础上,专利的行政保护虽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比如,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我国各级专利行政部门2013年和2014年的专利案件的受案量和行政调处总量的比例已经超过30%。但是,在执法手段和执法力度上却显得捉襟见肘,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难以满足创新主体的迫切要求。

在此,我们就知识产权的三大基本法所规定的行政执法的相关内容做一简单的比较。

我国《专利法》第六十三条和第六十四条对于假冒专利行为规定了行政处罚,但是,专利行政部门的执法权仅限于责令改正并予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专利法》第六十条规定,如果专利侵权纠纷的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可以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进行处理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事人的请求,可以就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向法院起诉。

从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专利行政部门的行政执法权极其有限。

我们再看看《商标法》和《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

我国《商标法》共有七个条款规定了工商(商标)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权,这些权力有:责令限期改正、通报、罚款;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纠纷,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的,工商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主要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并可处侵权人一定数额的罚款。对五年内实施两次以上商标侵权行为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从重处罚。

根据《商标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县级以上工商管理部门根据已经取得的违法嫌疑证据或举报,对涉嫌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查处时,还可以行使下列职权:询问有关当事人,调查与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有关的情况;查阅、复制当事人与侵权活动有关的合同、发票、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对当事人涉嫌从事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活动场所实施现场检查;检查与侵权活动有关的物品;对有证据证明是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物品,可查封或扣押。工商部门依法行使前款规定的职权时,当事人应予协助、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我国《著作权法》对于行政执法规定的条款虽然不多,但是赋予我国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权的内容却很丰富。该法第四十八条规定,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并可处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

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专利权人的利益,激励创新,依法保障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建议在下一次《专利法》的修改中,增加专利行政执法的规定,比如,赋予专利管理部门没收、销毁侵权产品的执法权力;赋予专利管理部门针对群体侵权、多次侵权行为进行主动查处的权力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专利执法的效果,而且也使得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三大法律在行政执法的规定上达成协调一致。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能源发展 第10篇

(一)为贯彻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和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优化上海新能源产业的创新和发展环境,增强上海新能源产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上海新能源产业成为支撑和拉动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市政府最近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上海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市政府新闻办9日据此作了新闻发布。

据了解,《若干规定》重点支持的领域和对象是在本市进行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并从事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和智能电网等领域研发、生产和应用的企业和机构。

《若干规定》提出要根据上海的资源、产业、科技、成本等实际情况,在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装备制造上,坚持“立足长远、统筹规划、高端制造、差别竞争”的原则;在新能源开发应用上,坚持“引领水平、体现示范、促进制造、逐步推广”的原则。

归纳起来,《若干规定》积极支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大新能源开发应用的力度,提出多项相关政策措施:

●支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方面,主要有九项措施:

(一)制订首台(套)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中资及中资控股风机制造企业根据《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申请国家首台(套)政策资金补助。

根据《上海市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经认定的首台(套)风力发电、核电、IGCC、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智能电网等关键装备,给予资金支持等。

(二)设立专项资金。本市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

(三)鼓励技术创新。新能源企业经认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按照有关规定由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予以研发支持。

对新能源企业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单纯引进技术和生产母机等装备的项目,或收购兼并境外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和研发机构且获得相对控股权的项目,按本市有关规定给予资助。支持和鼓励新能源企业为吸收和创新的技术申请国内外专利。

(四)税收支持政策。提出了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企业申报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等一系列税收优惠。

(五)引进高端人才。积极创造条件,引入国内外优秀的行业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重点实施高层次海外人才“千人计划”。引进的人员可根据相关规定优先解决上海户籍、上海市居住证。每年组织评选认定,加大对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资助力度。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新能源领域的研究基地和创新平台,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新能源相关学科和专业。

(六)加大金融支持。根据国家有关要求,设立地方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借助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新能源领域创业企业的投资力度。探索设立专注于新能源领域的专业创业投资企业,逐步完善有利于创业投资企业投资新能源产业的配套机制等措施。

(七)吸引设立企业总部。鼓励跨国新能源企业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并按《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给予资助与奖励等政策优惠。

(八)建设产业基地。支持具备条件的区县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鼓励基地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研发、中试、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

(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权威检测认证机构合作,建立上海国家级太阳能光伏、风机设备等检测认证中心。支持新能源企业与国外机构合作,组织技术、管理、服务等多领域培训等。

加大新能源开发应用的力度方面,主要包括五条具体政策措施:

(一)组织编制发展规划。鼓励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加快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到2012年规划本市风力发电装机达500兆瓦,重点建设“三岛”(崇明、长兴、横沙)陆上风电基地和“两海”(临港、奉贤海域)海上风电基地,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达50兆瓦。

(二)支持应用项目建设。将新能源重点项目纳入“绿色通道”,在规划、土地指标、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在确保防汛安全等前提下,支持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利用具备条件的近海和沿海(江)滩涂、海塘内青坎等开发建设。

鼓励符合安装条件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安装大型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加快配套电网建设,确保新能源发电全额上网。结合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BIPV)开发利用,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程。

(三)电价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倡导重点用能单位、居民用户购买“绿色电力”。

(四)积极争取落实国家及本市财政资金补贴。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项目申请中央和本市财政专项资金补助。

(五)支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对于在本市生产的拥有专利技术的新能源产品或经国家和上海认定的新能源产品,符合相关规定的支持列入《上海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

(二)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和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加快提升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优化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环境,发挥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市政府最近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以下简称《若干政策规定》),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今天(9日)据此作了新闻发布。

《若干政策规定》指出,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以“电池、电机、电控”(简称“三电”)关键零部件为突破口,同步支持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加快抢占技术制高点和市场增长点,形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自主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

本着“支持研发、推进产业、鼓励应用、加强配套”的原则,按照“集成和创新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在集成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若干政策规定》提出了破解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瓶颈的突破性政策,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应用推广支持、产业基地和检测服务支持、金融和人才支持等方面制订了翔实细致的政策措施。

●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措施主要有七项:

一是在政府科技投入中安排一定资金,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快突破“三电”领域关键技术瓶颈等。

二是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申报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级重要科研设施和基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以及市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技术改造、人才计划、小巨人计划、新产品等专项支持计划,并按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给予资金支持。

三是本市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整车集成开发、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四是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改扩建项目、引进技术和装备项目、企业收购兼并境外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和研发机构且获得相对控股权的项目,按照本市有关规定给予贷款贴息或无偿资助。

五是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经认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按照本市有关规定,由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给予支持。

六是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申报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并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等。

七是市国资管理部门对本市国资出资监管企业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经审核后在出资监管企业产权代表业绩考核时视同于实现利润。

●应用推广支持措施有四项:

一是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政府采购力度,对经认定纳入《上海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新能源汽车,同时纳入《上海市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实施政府优先采购,并逐年扩大采购规模。

二是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等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并积极支持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单位申请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

三是加强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四是对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租赁业务的企业通过融资方式购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所发生的贷款利息,给予最高不超过三年的贴息支持。

●产业基地和检测服务支持措施有三项:

一是在嘉定等区县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鼓励区县政府制订扶持政策,设立区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完善研发、检测、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等。

二是加强新能源汽车检测试验、共性技术开发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三是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地方和国家标准。

●金融和人才支持措施主要有3项:

一是本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等方式引导和支持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创业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基金。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通过战略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提升产业能级。

上一篇:大王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部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