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和大学生

2024-08-29

中国梦和大学生(精选10篇)

中国梦和大学生 第1篇

我的大学梦和中国梦

当我拖着行李箱,踏着充满憧憬的步伐来到我向往已久的大学时,我就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我能够愉快生活、我梦想我能有一个展示的舞台、我梦想我能学有所成、我梦想我有一天能报效祖国„„如今作为一个大四学子,回首自己的大学时光,感慨万千,我的大学梦已然将要画上完美句号。

高中时就已经读到或者听到许许多多关于大学生活的信息,有人说大学生活绚丽多彩的,也有人说大学生活是无聊空洞、浪费青春的。也许,后者更多一些。是的,其实,他们说的都是正确的,因为真实经历,他们才会那么说,这两者是不矛盾的。这是因为在大学里,有的人确实过得很充实、很开心,深深留恋这块他们认为是一辈子都无法重复的净土。也有的人,从一踏进校园就很失望,觉得一切都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样。从此浑浑噩噩混日子,最终醒悟的时候才猛然发觉,仿佛一夜之间,大学已经过去,随之逝去的还有自己宝贵的青春。记住,只有后悔大学混了几年的人,而不会有后悔上了大学的人。即使是那些在校时贬得他的母校犹如人间地狱的人,多年以后,回忆起大学时光,也往往会感慨万分,甚至泪流满面。不管你未来大学过得如何,至少你要时刻提醒自己:人生只有一个大学阶段。

在过去的旅途中,无论你是否拥有过欢笑,拥有个阳光,这都已成为永远的记忆,加上一把锁将它封闭起来吧!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旅途,新的梦幻,新的生命正在破土而出,面对这一切,我们该怎么办。由于现实的残酷,我们将化身为一个个骑士,抹掉胸口上的创伤,擦掉昔日的荣耀,拿上我们的曾经的利器,整装待发,新学期的目标是我们新的征途的开始!

梦想是我们通往成功的地图,只有付出了行动,迈出我们坚实的步伐,才能让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确定我们的目标,就要为了他努力拼搏。志当存高远!我们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

人生是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人生的指示灯,失去了这灯的作用,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因此,只有坚持远大的人生理想,才不会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托尔斯泰将人生的理想分成一辈子的理想,一个阶段的理想,一年的理想,一个月的理想,甚至一天、一小时、一分钟的理想。当你听到这里,同学们,你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理想?

人生的花季是生命的春天,它美丽,却短暂。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该在这一时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每个人主宰着自己的明天。

历史的重任在肩,我们责无旁贷。我们一定会勇敢地挑起肩上的责任,虽然前方会有巨浪滔天,但是也会有长虹贯日。让我们拿出“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毅力,拿出“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去迎接人生中的风风雨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坚信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学习的根是苦的,学习的果子是甜的。我们奋发努力、勇往直前,一定会迎来收获的那一天。希望几年后的今天,我们能够收获自己辛勤劳作换来的累累硕果。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在一起定下大学之约,让我们告别盛夏的流火,应承金秋的丰硕,用青春诠释我们曾经的誓言,用汗水锻造我们明日的辉煌。未来的日子我们将共同走过,我们有着共同的追求。

大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但也需要我们去把握和深人体会。有人说:“平凡的大学生有着相同的平凡,而不平凡的大学却有着各自的辉煌。”但,你可以选择平凡,但却不可以选择平庸;可以的话,相信谁都想不平凡。

梁启超曾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强于欧洲则国强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是祖国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无需像诸葛一样“奉命于危难之间,受任于败兵之即。”但是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挑战一切不稍退避;该有这样的行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以勉励自己;需有这样的好学之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激励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这才是中国梦,大学梦,我的梦。

工强国,商富国。我们工商以帮助学生成功,以父母之心育人为忠旨,我相信每一个工商学子都同我一样想在这个不大却让我们怀揣梦想的地方有一份记忆,有一份收获。横有千古,纵有八荒,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的学习做人,则我中国工商,与国无疆,则我工商学子,与天不老。

云南工商学院董事长李孝轩,他就是一个有梦想并实现了梦想的人。最初他只有东拼西凑的12000元钱、几台旧电脑、租用的20平方米教学场地和6名学员开始,从开展电脑技能培训开始,到IT国际认证培训,到兴办专科大学,到专科升本开展本科教学,教育事业一年年做大、做强。他说:“这一路上支撑我下去、坚持住的最大动力,在于对大学毕业是所确定的梦想的执著与坚持。做梦、圆梦、梦圆,虽万般艰辛,却其乐无穷。”如今云南工商学院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名气,我期待我们学校升格为云南工商大学的那一天。我们作为云工商的一名,也应该有同样的工商梦,要以李孝轩董事长为榜样,像他一样有梦想并且实现梦想。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一个刚走过花季的大一学生,今日坐在大学教室里为我们的梦想疾书奋斗着,不知结局会怎样,不知未来多艰苦,但是在这段时光里,我将为我的梦想不停的奔跑,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为了中国的富强而读书、而奋斗。

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担当。中国梦,大学梦,我的梦。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携长风,浩荡而去,昂首挺胸风沙渡。中国梦,大学梦,我的梦。

宠辱不惊,熟视岁月如流,有雪底苍松的不屈,有僻地兰草的淡泊。中国梦,大学梦,我的梦。

中国梦和大学生 第2篇

50年前(1963年8月28日),在美国华盛顿特区林肯纪念堂前,一个叫马丁〃路德〃金的人发表了一段闻名世界的演说,他说道: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live up to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佐治亚)the sons of former slaves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owners will be able to sit down together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n the state of Mississippi(密西西比)a stat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injustic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oppression,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an oasis of freedom and justice.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i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在这段演说里,我们可以轻易地找到这些词语:equal,freedom,justice……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美国梦——平等,希望,成功,幸福,自由。美国梦的说法由来已久,它支撑着美国从最初的十三块殖民地一步步发展成为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300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American Dream)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它让人们相信,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这就是美国梦,只有在美国这片年轻的土地上才能生长起来的梦。而在当时的中国,这些恰恰是人们渴求的,无数中国劳工涌入美利坚,期盼实现他们的梦想,但是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场噩梦。1888年,美国通过了新的排华法(《斯

科特法》,宣布原先发出的劳工纸作废,致使近2万名持有劳工纸的华人无法重新入境。也就是在这一时期,Chinaman’s chance,‚连中国佬的机会都没有‛这个美国谚语开始流行开来。它意指希望渺茫,而在‚Chinaman’s chance‛还未出现前,英文是用‚dog’s chance‛(狗的机会)来指代这个意思的。‚Chinaman‛和蔑称黑人的用词‚Nigger‛(黑鬼)一样,是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词汇,这个词语的背后则是华人的百年屈辱史。中国劳工在美国干着最苦最累的活,挖矿,修路,却连最基本的权益都无法保证,工资被剥削,甚至连生命都极其廉价!1855-1876年间,仅华工被谋杀的案件就达262件之多。由于受到排华势力的控制和制约,美国地方政府常常无所作为,听任暴徒为非作歹,致使排华事件层出不穷。

时至今日,依然有着无数的同胞不远万里踏上美国的国土追寻梦想。如今,虽然不再有排华法案,但是国人在海外的路途依旧艰难。《北京人在纽约》、还有新近上映的《中国合伙人》,他们的美国梦都从餐厅连小费都不敢收的waiter做起。我们不得不承认,无数的华人在海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还有那么多的同胞在那里做着最廉价的工作,甚至依旧忍受着别人的白眼,当我们的同胞在海外的权益受到侵害,他国政府又是如何作为!我想,对于土生土长的美国白色人种,美国梦或许真的是美丽的,包容一切,生而平等,但是对于那些其他肤色的移民者,美国梦真的还是那个梦么?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是别人的梦,是在其他国土上蕴育的梦,它终究不是我们自己的梦!

白岩松说:‚一定要知道,不仅仅只有一个英文版的‘I have a dream’。在遥远的东方,在一个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中国,也有一个梦想。他不是宏大的口号,并不只在政府那里存在,他属于每一个非常普通的中国人,而它用中文写成‘我有一个梦想’。五千年我们的祖国历尽沧桑,有过辉煌也受过屈辱,但从未放弃前行的脚步,因为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根植有一个中国梦。中国梦在近代表现得最为明显,逐渐走向成熟。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主席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主席定义‚中国梦‛时如是说:‚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今天,站在这里,我不想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如何训练,如何如何报效祖国,这些表决心的文章咱们写过太多。该怎么做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规划。我只是希望有一

中国梦和之梦 第3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这不仅让“中国梦”更加具体,也更通俗地诠释了“中国梦”即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追逐的和谐社会。

万和宫的建成在弘扬、传播和谐文化的同时,也承载了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使命。今天,我们有幸来到了万和宫,并见到了万和宫的创建者王殿明会长,一起探寻一下万和宫背后的故事。

记者:王会长,您好,非常荣幸在万和宫见到您。

王殿明:您好,欢迎来到万和宫。

记者:万和宫始建至今已经整整十年。期间,您一直致力于“和”文化的研究、建设与探索,并为中华传统“和”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与弘扬做了很多工作。作为创建者,2006年您用企业盈利在自己的故乡——河北省临西县万庄村,在一个废弃的沙坑上建起了万和宫。您当初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王殿明:我是一名有着三十年军龄的共产党员,党和国家培养了我多年,我始终想着回报社会。退休之后,我二次创业,创办了河北青华苑高校服务有限公司,积极投身教育,筹资兴建大学园区,与河北师范大学合作创办了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等院校,为国家培养人才。挣钱之后,我为家乡铺路、打井,资助贫困学生,帮助鳏寡老人。我渐渐发现,我所做的这一切努力对于改变社会上功利至上、信仰危机、生态破坏、不敬不孝的现象没有太大的作用。基于此,我才想到要通过用文化去改变人们的思想和理念,通过文化去惠及更多的人。于是,我开始投资兴建万和宫,让人们在万和宫接受洗礼、净化灵魂。

记者:万和宫东瞻岱岳,西倚太行,北通京津,南达殷墟,是在孔子讲学途经之地、盛唐佛寺留存遗址的古老大地上孕育诞生的,沐浴着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的光辉,折射着燕赵文化与齐鲁文化的智慧。2007年建成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数百万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与好评,被誉为“中国首座和谐文化宫”。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弘扬中华传统“和”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文化景区,请王会长给我们介绍一下万和宫的规划理念?

王殿明:万和宫建设初期,是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调整好的五大关系为基本思路,不断充实展示内容的,以“和”为精髓,包含了上下五千年、纵横东西方的多元文化形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为了进一步拓展以和文化为核心的旅游景区建设,万和宫还作了一个占地十平方公里的中华尚和园建设规划。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旅游发展中心协助做出了《临西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万庄村旅游发展详细规划》《中华尚和园旅游发展详细规划》。把中华尚和园作为一个和谐社会实验区来规划建设,是对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作的积极的实践探索。

万和宫位于全国劳动模范吕玉兰的故乡,紧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地之气。按照党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建设的伟大号召,万和宫以建设文化农村、发展文化农业、培养文化农民,以及旅游兴农、文化惠农的基本思路,以景区建设为基础,开始着力打造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相继开发建设了文化站、讲和堂、新民居、敬老院、农贸集市、特色关爱教育等项目,扩大了文化旅游景区,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使万庄村从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集文化产业、观光旅游、教育基地、生态农业为一体的新农村。

记者:万和宫对“和”文化的提倡和推广,使万庄村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自2009年开始,每年举行的“和文化节”,不仅使万庄的村容村貌和村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也使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成为名扬海内外的“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上海社科院蔡丰明博士甚至把这种“文化立村,文化惠农”的现象总结为“万庄模式”。

为了推进万庄村的建设,十年来,万和宫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请问王会长,十八大召开后,万和宫的建设增加了哪些新的内容?

王殿明: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万和宫的建设定位又做了进一步调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和”文化为核心,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撑。围绕这一定位,万和宫相继开发建设了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要展示内容的景点。如古二十四孝群雕、新二十四孝事迹、十二德碑、四美公园等,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大地的宣示教育。

记者:百善孝为先,孝文化也是万和宫的八大文化区之一。我们了解到,为了更好的弘扬孝文化,2008年,您创办了全国首家和谐文化研究机构——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并出任会长。次年,您联合新浪网等单位共同举办“中华新二十四孝”的评选表彰活动,收到了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地区推荐的一万多份案例。最终,将评选出来的孝子孝女的感人故事编辑成《中华新二十四孝》,在万和宫内辟出一片空地为他们建造塑像,取名为“中华孝道园”。请王会长给我们讲讲您对“孝”的理解。

王殿明:“孝”是“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精神支撑,是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生活和美的重要因素。我投资两百多万元,历时一年多举办了“中华新二十四孝”大评选活动。

此次活动历时一年多,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同志、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期间,评选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全国各地30余省市、地区各民族人物事迹数万件。经组委会核实并筛选,最终确认了24名获奖者和24名提名奖获得者,于2010年11日12日在北京人民日报社举行了盛大的命名、颁奖典礼。

为弘扬“中华新二十四孝”的孝行与孝心,我投资两千多万元兴建了中华孝道园,用来收藏“中华新二十四孝”的孝道事迹,展示他们的行孝场面,宣传他们的孝道思想,传播新时代的孝道观。又在“中华新二十四孝”大评选的基础上编辑、出版、发行了《中华新二十四孝》。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王文元亲笔题写书名,民政部原副部长、全国老龄委主任李宝库欣然为书题词。还聘请著名美术大师,根据“中华新二十四孝”的行孝事迹,绘编原创了《中华新二十四孝》行孝图,生动、丰富的展现了他们行孝的生活情境。现珍藏在中华孝道园孝文化博物馆。

记者:万和宫占地2万余平方米,建筑1万余平方米,内有古今中外先贤名人雕像数百尊,中外精美画品千余幅,经史典籍箴言篆刻数万字,不仅是中国和谐文化的具体体现,更是理论研究得以实践与升华的良好平台。

十年来,您不仅建设了万和宫,还成立了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组织研究会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和学领域的重要文献,为“和”文化的推广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那么,王会长,您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王殿明:不忘初心,矢志不移,万和宫从创意建设到今天,已经整整十年。十年来,万和宫在一步步影响着万庄、影响着社会、影响着中国。万和宫从无名到盛名,从起步到跨越,从粗浅到厚重,走过了一条艰难、误解、波折的艰辛之路,浸透着无尽心血和汗水,凝聚着多少个不眠之夜的冥思苦想。十多年来,万和宫已经在学派林立的文化重围中成功突围,开启了和学的新时代,构筑了文化领域内厚重的一个分子。让“和”成为一门学问,为社会服务,便是终极的追求。

后记:付出必有回报。十年来,《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文化报》等报纸,《环球人物》《中国新闻》《共产党员》等杂志,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凤凰网等网站,中央电视台、阳光卫视、旅游卫视等电视台对万和宫做了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报道。万和宫还成为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市和平东路小学等学校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

求“和”是中国人的品质,纵观历史,和文化已经伴随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更需要“和”精神的延续以及全民的参与,而作为“和”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之地,万和宫正逢盛世。

中国梦和中国的未来(下) 第4篇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就是要坚持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国家之梦,是民族之梦。滴水映月,中国梦承载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希冀和理想。

中国未来在富民强国方面要优先做好几件大事,这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几个大的趋势:

一是内需大开发。2008年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一个全球范围、长期积累形成的全球大泡沫破灭了。泡沫的破灭,意味着一个在泡沫长期形成过程中不断拉大的“虚需求”被“打回原形”,全球需求急剧萎缩。就经济理论而言,这个全球性长期泡沫的形成与破灭,折射的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的巨大失衡,泡沫破灭之后,也就需要一个长期结构的调整。因此,中国将不会像过去30年一样,面对一个巨大的外需市场,中国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就必须进行前所未有的“内需大开发”。在内需大开发上,中国有三大优势:一是有能力,我国储蓄率高,金融体系资金充裕;二是有空间,我们的资金主要进入经济实体,促进新农村建设、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发展等,既能扩大当前就业,又能形成支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三是有意愿,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希望有投资机会。

二是“民营化”。民营企业对国家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无论工业产值、贸易、就业乃至于创汇,民营企业的贡献均日增月涨。然而,意识形态的包袱显然尚未完全抛掉,整个社会包括政府的政策对民营企业仍存在着一定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经济正常的发展,以及内需的大力开发。

中国内需拉动,就是把钱花在国内市场,现在,钱基本上不是问题,问题是老百姓没钱。准确地说,是收入及财富分配严重不均的问题。中国有13亿人口,本来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内需市场,但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购买力高度集中在一个极小比例的群体上,所以整体消费能力不强。

虽然改革开放已经30余年,但关于民营企业在意识形态上的“负面”包袱仍未完全解放,“非公”一词即道尽其中奥妙。在政策上,除了在融资方面,民营企业较之国有企业有更多的困难,最大的限制,应该算是在投资领域与范围上的制约。在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完全对民营企业开放的一些领域如能源、电信、军工、水力、电力、交通(铁路、公路、航空、港口、机场等)等行业,在中国仍处于国企高度垄断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既不利于国家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导致了民营资本投资无门,使内需无法有效拉动。

三是城镇化。中国有一个令全世界都欣羡不已的13亿人口规模的庞大市场,但实际上,这13亿人口中有60%,约8亿人口,平均消费购买力都不是太高。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大批农村户籍的劳动力支撑了工业化进程,却又不能完全进入相应的城市型消费群之中,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加快城市化进程,才能够释放出大量的社会化需求,包括大量服务消费需求,对城市建设、房地产的需求,对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服务的需求等。这是一个长期巨量的需求空间,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和促进社会公平的根本性改革。

中国“城镇化率”(即全国总人口在城镇中的比列)在1978年时,只有9%。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城镇化率”每年以1到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截至2012年达到了51%,离全球各国平均的城镇化率55%尚有距离,与发达国家平均85%及美国90%的差距更远。这一数据也说明了今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极大。

“城镇化”引申出来的需求是多元的,绝不仅限于农民入城后的收入及购买力的增加,还包括城镇建设所拉动的投资与消费。“城镇化”的意义甚至还超越了经济,通过收入分配的改善,它将有助于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再者放宽了农民的迁徙限制,也保障了人民的基本人权。

下一个30年是“城镇化”的中国大趋势,如果平均每年仍以1到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那么二三十年后,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85%),其所辐射出来的经济、社会及政治影响将极为深远。

四是节能减排环保产业。节能减排环保产业不仅是下一个30年中国的大趋势,同时也是全球大趋势,不过,它对中国而言,却有着不同的意义。按照现行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还不列入要求强制减排的名单,虽然国际社会对于中国这个新生的排碳大国已经颇有微词,但即便如此,中国还是提出了一份以“碳强度”为标准的减排目标,并强调此目标对自己而言是有强制性的。以目前及未来的形势看来,有理由判断,中国的减排积极性将会持续强化。原因在于:首先,中国已跃升为全球首个碳排放大国,目标大压力也大;其次,中国的暖化危机,除了与一般国家类似,有南、北两极的暖化问题之外,还多了一个第三极(喜马拉雅山脉)的雪融问题。第三极地雪融,除了雪融期会有洪涝,雪融后更会面临旱灾,问题比南、北两极更复杂。再次,中国一旦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更容易达成进一步决策共识,一旦达成决策,通过庞大的国企部门及有效的政策调动民营企业部门,推动起来将会极具效率。最后,中国一定会注意到这个巨大的商机,况且中国本身就有一个亟待满足的巨大市场。

五是人民币国际化。19世纪的世界大国是英国,19世纪的国际货币是英镑;20世纪的世界大国是美国,20世纪的国际货币是美元。“人民币国际化没有几十年,根本就不太可能实现”。然而随着全球与中国发展形势的变化,尤其是2008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竟然让这个比较遥远的可能,突如其来地拉近,变得有点现实起来。对中国而言,明知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高难度的考验,但已别无选择。再者,中国在21世纪真正要能和平崛起,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只能坦然勇敢地面对。

总之,我们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找准中国发展战略中永远不变的基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充满着很多变数。不同时期或许会有不同的施政方针,但有些根本性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这个永远不变的“恒”因,就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点。怎样确立这样的基点?肯定是要有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长远意识,超越意识形态和短期政治的行为。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通俗话语的背后,其實蕴涵着富民富国强兵的深刻道理,值得深长回味。

有了这样的战略基点,中国在和平发展走向未来的漫漫征程中,才可以打破总是倒回历史原点的怪圈,即使受到暂时的干扰而停滞,也可以在高起点上继续前进。在从基点出发后,还须防止外力的突然撞击导致国家航船偏向。面对外部压力时,中国可以随时势的变化不断作战术的调整,但既定的国家战略方针绝不能改变。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中国梦和当代青年 第5篇

敬爱的党组织:

“中国梦”是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而实现中国梦,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广大青年现在是后备军,不日会是生力军,将来更会成为主力军。在这种情况下,青年学生需要中国梦来激励和引领。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中国梦是成才之梦、报国之梦、创新之梦、世界之梦。经过这次在党章学习小组的学习,使我对中国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和不断努力促成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对于有志青年来说,实现中国梦首先就是成才之梦。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这其实是青年学生目前最现实、最朴素的梦想和追求,正是由于有了这个最基本的理想,青年学生才有可能将实现自己的成才梦和伟大的中国梦相联系在一起。青年学生要有责任意识,要勇于担当责任,把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前途联系在一起;青年学生在学校期间还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不仅熟悉掌握自己本学科的知识体系,而且还要积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不仅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还要不断参加社会实践,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有志于参军和前往祖国西部支教的青年大学生,应积极参与,让知识通过实践的作用,外化为自己卓越的事业和成就,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人生奋斗的历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实现中国梦更是报国之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中华民族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中华民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阶段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历史告诉我们,广大青年的命运时刻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论是五四运动还是在抗日战争中,青年学生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过程中,青年学生也是重要的一份子。要自觉树立和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心有国家,不畏艰难,锐意进取,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在报效国家的过程中成就事业。当代青年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是否能把握好前进的方向,正确对待前进途中的挫折,是对我们广大青年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大局意识的考验。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实现中国梦也是创新梦。在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在对青年学生的教育进程中逐步培育。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迎接世界科技革命的严峻挑战,需要大批具有开拓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仅表现为智力或创造性思维的突出,更表现为创造性人格的卓越。广大青年要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而且注意人格的形成。不仅要有推陈出新、和而不同的智慧与才能,也要着力培养敢于创新、善于成事、勇于面对困难和失败的进取精神与探索精神。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实现中国梦也是世界之梦。从以往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要实现强国、强军、富民的中国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一直青年学生所拥有的。中国梦不是关起门来实现的,而是要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我们青年学生放眼世界,着力在急剧变化的国际竞争中培养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广泛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实现中国梦的“砝码“。

总之,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开拓精神的群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重要力量。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当代青年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实现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已经交到当代青年手上。面对伟大的时代召唤,当代有志青年应当怀揣梦想,大步前行。努力实现中国梦是每个青年的责任。

此致

敬礼

写中国梦和青春的诗歌 第6篇

是中华民族的热切期盼;

中国梦,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梦不是寄托精神的乌托邦;

中国梦是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产物!

我的梦,

是青春澎湃的满腔热血;

我的梦,

是志在四方的挥斥方遒;

我的梦不在那个幻想的维度;

我的梦就屹立在华夏的黄土地上!

中国梦源于长江孕于黄河,

滚滚长江生生不息,

九曲黄河百折不回。

我的梦启于长城立于昆仑;

万里长城奉献千年,

莽莽昆仑顶天立地。

中国梦,花开何方?

中国梦,似那点点星火;

几经险阻,仍然烈火燎原!

中国梦,像那奥运之炬;

几经**,依旧长燃不熄!

我的梦,情归何处?

我的梦,追寻呱呱雏鹰;

几经坠崖,方能翱翔天际!

我的梦,化作寒冬腊梅,

几经冰霜,才得花香扑鼻!

中国梦似晴空中的太阳,

我的梦享受着它温暖的朱曦;

中国梦又似星空里的月亮,

我的梦沐浴着它柔和的清辉。

这是我的梦!

这是我的青春梦!

这是我们的中国梦!

因为有梦,

我从未放弃,

我用青春书写未来,

我用志向描绘中国梦。

中国梦与我的青春同在,

指引着我志在四方挥斥方遒,

点燃我青春澎湃的满腔热血,

中国梦,

我的梦,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区别 第7篇

梦想在前,路在脚下

11月8日的晚上,在图书馆报告厅里,我第一次聆听了关于“中国梦”的解读。当时,83岁的荣开明教授满怀激情和心寄希望地给湖经的莘莘学子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和基本内容。荣开明老师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给我们做了一次政治报告,这个类似政治思想课的讲座却道出了不一样的心声,传递出了不一样的正能量。

而在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在参观国家博物馆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讲话——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我认为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的确,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历经了170多年的沧桑岁月的中国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疑在彰显着“中国梦”的伟大力量。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也在一直延伸。此时的我们,整个中国都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只因心中有梦,有着中国梦和自己的梦。

11月11日,当再次观看“中国合伙人”,看到“新梦想”在时代的发展中革故鼎新,因势利导,带着自己的梦想走向全世界时,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梦想带给人的精神动力。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中国现行的一个缩影,而合伙人就是广大的中华人民,新“梦想”是人民需要奋斗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中华人民一直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精神在打拼、在奋斗。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人们继承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共同努力着,即便有困难,也是通过团队和集体的力量去共同寻找出路。

而在不久前,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以电影的形式呈现在我眼前时,我第一次了解到了“美国梦”。矗立在纽约港入口处自由女神雕像向我们阐述了最为明显的“美国梦”——平等、自由、民主。这是每一个美国人心之向往的东西,他们坚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了不起的盖茨比》让我了解到了美国梦过度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所扮演的角色,拥有物质财富和权利地位是美国人仰慕的对象。但是盖茨比最终的悲惨遭遇却有告诉了我:看似仰慕他的人有着“同而不和”的思想理念,关注的不是他个人的能力,而是他所拥有的财富。虽然他们共享派对,但是无不羡慕着盖茨比的金钱和地位,而当盖茨比失去了这一切时,没有一个人会在意他曾经的辉煌。

中国梦和大学生 第8篇

一、“中国梦”及其文化内涵

“中国梦”的提出不仅仅是对我国近代历史的深刻理解, 更是对于未来发展前景的宏伟心愿。它包含有三方面的文化内涵, 即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中华民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理念。

首先,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 是劳动人民努力奋斗的体现。这种精神体现在社会各个方面, 在时代进步下又体现为改革创新精神, 而在民族进步方面, 则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1]。历史发展中, 都有众多英杰为民族独立和富强而抛头颅洒热血, 已成为了我国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 也是民族之根本所在。

其次,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中国梦”强调的是集体价值, 全民族共同奋斗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是整个“中国梦”的思想根基。第一, 它是传统美德的核心, 中国历史中为国家利益所奋斗毕生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 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前进贡献了自己一份力;第二, “公”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是集体主义思想的体现, 自古以来, 我国文化体系就始终强调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例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很好的说明。

第三, 集体主义和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理念。“中国梦”蕴含着中华民族“和合”的内核, 可以说, “中国梦”就是一个“和合”梦, 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以及锦瑟和鸣的家庭观是中华文化的根系所在, 贯穿在所有华夏子孙思想理念中。另外, “中国梦”还是一个世界和谐梦, 追求世界和平, 和谐共处发展。

二、“美国梦”及其文化内涵

“美国梦”是整个美国文化的精髓体现, 是绝大多数美国人的精神认识体现, 它的核心是“只要坚持不懈, 努力奋斗就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它强调个人因素, 包含有个人主义、自由平等、自我奋斗和成功。

首先, 个人主义。它是“美国梦”的重要内容, 体现在美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仅包括《独立宣言》中的人生而平等, 也包括父母要充分尊重子女, 可以说这种思想理念占据了整个美国人的思想主导, 而政府只是实现个人自由的一个工具[2]。

其次, 自由平等。自由是美国民众对人生最高价值的重要判定, 在《独立宣言》中就将自由和平等作为了重点, 自由不仅需要争取, 更需要捍卫。因此, 在美国法律中, 也对权力进行了约束和牵制, 实行三权分立, 限制和监督政府权力。

第三, 自我奋斗和成功。个人的奋斗作为“美国梦”的重要构成部分, 是其建国以来就十分注重的。《美国宪法》的出台更是奠定了个人奋斗精神在美国价值观众的地位, 而且在其他国家移民踏入美国国土起, 就会以自身奋斗而没有其他约束来实现自己人生目标。除此之外, 美国的社会文化决定了美国社会的基本性质, 美国的成功是以个人为中心的, 强调自己的成功是个人努力所得, 个人凭借努力, 抓住机遇不断挑战, 从而取得成功。

三、“中国梦”和“美国梦”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中国梦”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是华民民族精神品质的体现, 强调的是国家整体利益和荣誉;而“美国梦”则是从建国成立之初形成的, 它强调的是个人成功, 是以个人为中心的, 属于是美国民族的文化核心所在。

1. 文化根源不同

“中国梦”产生了中国近代, 是中华民族从抗争、独立到富强过程的体现, 并且在这一奋斗过程中发现, 只有国家富强, 中华民族才可以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赢得国际尊重,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 中国人民始终把国家复兴这一任务作为奋斗目标, 为国家的独立强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这在每一个年代都有体现[3]。而“美国梦”则是从民族独立之处逐渐形成, 《独立宣言》中强调“人生而平等, 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一思想理念为后来美国文化的形成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 文化内涵不同

“美国梦”看重的是财富积累, 注重个人成功, 崇拜个人英雄主义, 这与其民族独立和民族融合有很大关系。美国属于是殖民地独立而建国的, 独立之处所激励民众的个人独立和个人权利思想, 在美国民众心中有深厚根基。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书中, 就说明了盖茨比经过个人奋斗获得财富, 但是在精神上积累却匮乏的很;而“中国梦”则不仅仅是对财富的追求, 更看重彼此间的合作和共赢, 强调的是集体利益, 这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中华民族始终将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 敢于为国家贡献热血青春, “有国才有家”。这种“大家”思想在千百年来已在华夏子孙中深深扎根。

四、总结

“中国梦”和“美国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两者不同之处所反映的是中美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原因, 两者可以相互借鉴, 互为补充。总之, 两者都是人们追求的信念, 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邓倩.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研究[J].改革与开放, 2014, (1) :69-70.

[2]廖彦富, 廖胜刚.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五个差异[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1) :18-24.

中国梦和少年梦 第9篇

“梦想”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有两种解释:一是渴望,二曰空想、妄想。我们在这里指的显然是“渴望”,有“理想”的含义。

少年儿童是一个充满梦想的群体,少年儿童是天生的梦想家。梦想,是孩子们心灵深处最强烈的渴望;梦想,也是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最天真的憧憬。曾经看到过一幅在国际上得金奖的儿童画《在月亮上荡秋千》,画面上是一位小姑娘在荡秋千,而她脚下的秋千却是挂在月牙上的,多大胆、多美好的愿望啊!说不定,长大以后,她就是一位登上月球的女宇航员呢!所以,对孩子们来说,梦想不仅仅是一个小心愿、一个美好愿望、一种期盼和向往,梦想更会产生创造的动力,提供精神的支撑,坚定对理想的追求。可以说,梦想,引领着孩子们的未来!

因此,我们作为“少年儿童人生追求引领者”的少先队辅导员,应该积极引导少年儿童筑梦,使孩子们对自己有梦想,对学校有梦想,对队组织有梦想,对家庭有梦想,对家乡有梦想,对国家民族有梦想……要通过“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有梦的孩子最美丽,追梦的孩子最快乐,圆梦的孩子最幸福。

然而,今天的孩子并不是人人都有梦想。部分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奢求,使孩子们不敢有自己的梦想;学校的片面强调升学率、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很多孩子没有筑梦的时间,因此也没有了梦想!没有梦想,就没有追求,也就没有了努力的方向,就缺少了前进的动力。

让我们共同为孩子的梦想导航。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 第10篇

2010-09-26 23:02:19 编辑 删除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60589 次 | 评论 142 条 日前,网易论坛有一篇署名文章谈及美国梦和中国梦。

美国梦的说法由来已久,而随着中国宣布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中国民间的和官方的中国梦也甚嚣尘上,并作为一种对抗性的概念在海内外传播开来。然而这两种梦,深究起来,却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是由不同的载体承托起来的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美国梦是什么?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开始修建由芝加哥到三藩市的太平洋铁路,作为经营策略之一,太平洋铁路公司出售沿路土地筹集资金,在欧洲大肆广告,其主要内容就是“美国梦”。梦想有自己的土地吗?梦想有自由吗?到美国来!随着大量欧洲移民进入美国,美国中西部开发只用了50年,随之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后来美国梦,由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的演讲再次扩张,“我有一个梦”表达的是人性、尊严、平等和自由。而当下流行起来的“中国梦”,却是一种国家主义的、自我中心的、具有排他性和封闭性的概念。这是一个国家的(非民众个体的)、官方的(非民间的)、中国的(非外国的)“梦”,它的核心是全球格局中的支配权力。早在1980年代,就有人对所谓“中国梦”有过描述,指着世界地图:“我们的任务,是以夏威夷为圆心,以夏威夷到北京为半径,重建中华帝国!”人们对这种梦并不陌生,当年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的日本,都有类似的梦想。这种“梦”比前苏联的共产主义“梦”还要落后,因为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仍然以人和社会为依归,并不封闭在国家权力的范围之内。

该网文称,作者曾应邀参加一个朋友在美国的入籍仪式,排队鱼贯进入宣誓大厅的时候,留意到墙上有一幅字,“美国的形成从来都不是血缘的、地域的和宗教的,人们聚集在这片土地上,是因为人们认同她的价值观,那就是人性、尊严和自由、平等”。这句话是美国早期某位总统的讲话,但那个时候美国不但不是GDP第一,而且不参与国际事务。

New Yorker翻译成为纽约客而不是纽约人,真是中文翻译中的神来之笔。纽约客是纽约人的代称,大家都是客,借居这个大城之中追求梦想创造神话。纽约有3百多万人在家不说英语,外国出生者占相当大比例,各路神仙来自四面八方,因其包容所以多彩。1949年前的中国上海也是这样,没有上海人的概念;上海人相互问讯,会说自己是苏南人、江北人、宁波人或者是广东人。那个时候,上海是一个追梦的城市,也是一个创造童话的城市,因此被誉为远东第一城。后来的香港也一样,自称番禺人、潮州人、福建人抑或是上海人以及越南人、马来西亚人,大多都是华裔;那个年代,香港充满活力,也充满奋斗成功的童话。上海和香港的大富豪少有本地人。上海的富豪多来自苏州和宁波,而香港的富豪有潮州人、马来华人、番禺人等等。只是到1950年代后,上海开始有了比较严谨封闭的“上海人”概念,就和1979年后香港有了比较严格的“香港人”概念一样,两个城市从此开始走入封闭。

但纽约却从来不对外封闭。而纽约,其实只是美国的一个缩影。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开发中西部,大量从欧洲吸引移民,首要招牌是土地和自由,前者代表了自由资本主义有关资产的意义,而后者是和当时欧洲贵族和教会把持精神领域形成对照。100年前,美国的富豪大多数是移民。即使是现在,美国大量的知名富豪几乎都是白手起家,包括微软的盖茨、苹果的贾伯斯,以及雅虎、谷歌、思科这些赫赫有名企业的创始人。

美国是一个创造现代童话的国度。对很多美国佬来说,物质金钱只是成功的手段和途径,成功过程中的精神升华更为重要。大概正因为如此,美国的童话和梦想才能够持续两百年,而至今仍然引人入胜。并且,这也是美国社会仍然充满活力,而未来仍然令人乐观的原因。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今年8月1日在北京大学演讲,受到广泛关注。龙应台的演讲题目就是《我们的“中国梦”》,是应“南方周末”之约而以“中国梦”为题而发言的。龙应台在演讲中介绍了1949之后,台湾人、尤其是外省籍台湾人的“中国梦”的破灭与转折。

对于龙应台此次演讲,众多媒体注意到演讲者不少直接大胆的表述,一些论点直指中国大陆政治文化中的敏感问题。比如龙应台详细介绍台湾1979年《美丽岛》事件,而正是这一事件标志着台湾政治反对派的成熟,而最终推倒了国民党在台湾的专制统治。龙应台借机呼吁大陆当局容纳政治异议人士,从台湾经验出发,传播自由民主理念。通过对蒋介石政权在台湾长期经营的国民党爱国主义教育的描述,龙应台也希望就此颠覆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教育,将大陆被看作至高无上的爱国教育重新定位;因为和国民党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样,共产党的爱国主义也无非是一党之意识形态教育而已。从政治多元出发,一党即是一党,既不能代表其他党派,更不能将党混同于国家和国土。

从台湾的政治光谱上看,龙应台属于蓝营,不主张台湾独立。从龙应台的演讲来看,也得不出她主张台独的结论。但是,她是否主张统一呢?在演讲中,她没有直接表达其立场。但字里行间,龙应台的主张却可圈可点。在演讲结束前,龙应台讲了这样一段话:“请相信我,我对中国的希望是真诚的。但是请不要跟我谈“大国崛起”,请不要跟我谈“血浓于水”,“我深深盼望见到的,是一个敢用文明尺度来检验自己的中国;这样的中国,因为自信,所以开阔,因为开阔,所以包容,因为包容,所以它的力量更柔韧、更长远。”此段话可以看作是龙应台的中国观。她没有讲她是否会同意统一于这样一个中国的怀抱中,但至少,这是她认同的中国,是她梦想的中国。那是一个开阔的、包容的中国。

从政治角度解读龙应台的演讲,意义甚为鲜明。但人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解读龙应台的演讲,比如从民族主义的角度解读。龙应台表示,她不在乎“大国崛起”,如果这种大国崛起只是军事、经济的成就和政治的专制。这样的崛起,将会是灾难的到来。也许,人们可以将这一视角看成是台湾的视角,是从少数族群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崛起。然而,正是这一视角值得重视,因为这里提出的是一个大国何以获得各个不同族群的认同的关键。龙应台几次提到所谓“血浓于水”,并几次否定了这一概念。受过中国文化教育的人恐怕都能够体会“血浓于水”的意涵,但可能很少人会真正深究“血”字的份量,更不会将这一成语同种族联系起来考虑。最近传播甚广的《刘亚洲中将的西部论》中提到了台湾和其他族群;他说:“台湾与大陆同种同族同文化,即使出了问题,将来也会回来。新疆和西藏是多民族,一旦出去,回来的可能性甚微。”这里的同种同族同文化是对“血

浓于水”的恰当注脚:相对于其他族群,台湾人的血管里流着同样的汉族的血。不同的是,刘亚洲看到了种族的重要性,而龙应台强调的则是文明,是价值。换言之,通过对“血浓于水”的否定,龙应台正在超越族群观。

值得提出的是,龙应台在演讲中以大量篇幅谈到她的“中国梦”的价值基座,谈到中国儒家文化的价值系统,如:“礼义廉耻”。她表示,“就是这个价值系统,形成一个强固的基座,撑起一个“中华大梦”。”同狭隘的种族或族群观念相比,中国传统的儒家价值有着普世指向,也即是儒家文化中的“天下主义”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龙应台通过“天下主义”的桥梁,走上了现代普世价值的大路。

龙应台的“中国梦”是以普世价值为基座的。

事实也证明,以普世价值为基座的“中国梦”远比以血缘关系、族群关系为基座的“中国梦”要更具吸引力。以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日本为样板的“中国梦”就更是等而下之。现在,美国不仅是中国富豪、巨贪的移民之地,早在几十年前就成为了中国偷渡者的梦想之地;而且,就在当今“中国崛起”的喧嚣中,普通的老百姓却通过偷渡移民美国。近日媒体报道,美国联邦“府会中国委员会”举行的偷渡及人口交易听证会透露,最近美国的中国偷渡客暴增10倍。很多中国家庭花费约7万美元的昂贵代价,把自己未成年的子女偷渡到美国。在“中国崛起”的十几年来,偷渡客死亡事故也频繁发生,从1993年的“金色冒险号”事件,到2009年10月份加勒比海域中国偷渡客翻船事故,再到2010年7月份美国西部亚历桑那州发现40多名偷渡人员的尸体,对偷渡者来说,死亡一直是偷渡过程中甩不掉的恶梦。但尽管如此,这些灾难都浇灭不了他们彻底走出国门投奔自由的渴望。

更可悲的是,不仅是中国的底层民众,中国的精英阶层涌现移民美国大潮。据美国国务院公布的资料显示:中国移民获批的EB-5类签证移民人数不断增加,2009年比2008度增加了2倍左右,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移民大国。据媒体报道,在21世纪的头十年里,中国移民潮的主力已从底层劳工转为由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组成。在2009年投巨资开拍的宣传片《建国大业》中,20多位主要演员的国籍早已加入了外国籍。虽然他们移民无可指责,但他们用脚投票,选择抛弃他们在电影中反映的60年前所建的国,至少对当局是个讽刺。

其实,无论偷渡平民、文化精英还是贪官,他们选择美国,无非是为追求更好的生活。如果仅仅以物质生活为衡量,即使能出得起7万美元的普通偷渡者,若非对国内的生存环境失去信心,恐怕也没有谁愿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搬到一个语言不通、生活习惯相异、举目无亲的陌生国度。对这些人来说,美国优质的教育、清洁的空气、安全的食品和民主、法治、平等、自由的安全感,都无疑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而这些,在中国大陆则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

在许多国人眼中,灾难深重的中国已成为不宜居住的伤心之地。但心中依然燃烧着梦想的中国人,从来不会放弃对未来的希望。那么除了些成功实现美国梦的中国人之外,绝大多数无法走出国门的人们,又将如何面对眼前沉重的现实?!也许,要改变目前的现状,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若要改变,首先要民众觉醒,正如龙应台所言:“正因为权力的侵蚀无所不在,所以个人的权利、比如言论的自由,是每个人都要随时随地、寸土必争、绝不退让的。”

美国梦是一种内生的人性向往,而不是外在的政治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中国的“梦”更为接近。在中国古代,却是外国人向中国移民的梦想之地。

不说“万国来朝”的汉唐,连弱势的宋朝也曾接收过万里迢迢前来投奔的犹太部落。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中国靠武力征服了别人,而是传统中国的人性价值观,在当年的地球上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教无类”,“君轻民重”等都是这种价值表达。这些内容,在当时全球以家族和血缘封闭的个人发展和个人地位的社会时代中,占据着相当高的道德和人性高点。正如今天的美国,以“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将全世界的人都吸引在自身边,即使是在中国诋毁普世价值的贪官们,也不例外。

上一篇:信息工程系团总支期度总结下一篇:找春天的优秀小学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