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民币》教学目标

2024-07-12

《认识人民币》教学目标(精选18篇)

《认识人民币》教学目标 第1篇

《认识人民币》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目标:

1、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2、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

《认识人民币》教学目标 第2篇

《认识人民币》这个单元是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解决一些和购物有关的实际问题。

首先,并不是每个孩子、每张人民币都认识,所以在开展“认一认”活动时,我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人民币,让他上台找出来展示给大家看,在交流中基本认识了人民币。在接下来的分一分的活动中,学生就能正确的分类,通过分类,知道了纸币和硬币。还知道了按元、角、分来分类。为下面认识人民币的几种辨认方法做好准备。

其次,我发现学生对1元、5角较熟悉,认识很快,对它们的换算也得心应手。对于2角、1角、5分、2分、1分比较陌生,在换算“几张2角可以换成1张1元”时,只有班级里思维比较灵活的几个孩子积极举手。我想,要理解“几张2角可以换成1张1元”这个问题要用到“倍”的知识,再加上一年级小朋友很少自己花钱买东西,并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用1角、2角的机会几乎是零,为了让学生明白“5张2角可以换成1张1元”,我先一张一张地出示2角,再用加法计算5张2角是10角,也就是1元,让学生直观理解元和角的换算,过程较繁琐,效果也不满意,因为有的学生很快就忘了。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只有单位相同,相应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在教学中,我也强调了这一点,半数以上的学生记性不错,很注意观察插图,认清人民币上的面值,明确单位,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糊里糊涂,看到数字就进行计算,出现了30元+2角=32元这类错误,于是又重点明确要求学生在计算时,要先换算成统一的单位名称再进行计算。

还有一些小细节也需要注意:

1、书上和练习册上的人民币有些是旧版的,而学生现在用的几乎全是新版的人民币,所以对于旧版的不是很了解,于是在介绍人民币时,老版和新版的我都一起给学生看了,在后来的练习中也就没有问题。

2、在课后练习中,有很多人民币兑换的实际问题,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利用学具盒中的假币自己先拿一拿,再做题。如:4元3角、50元、80元6角等

这节课我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了看钱、认钱、、换钱、摆钱、购物等活动,让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今天刚刚结束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教学以后,静下心来仔细回顾了一下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有很多反思,便记录如下: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我认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两位数计算的起始课,是学生进行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老师应该重视。但是“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这是由传统教学上的缺陷造成的。计算的知识是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教学活动。为了避免计算课的枯燥,我在本节课中运用了生动的多媒体和一系列游戏活动并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堂课的教学目的再很轻松的氛围中得以完成。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课程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究新知”这一过程中,教师创设了有意义的总是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3、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因此,本课的练习设计注意到了这样几点:a.讲究练习的形式;b.多进行口头练习;c.突出难点,讲究实效。

教学环节虽然进行的很顺利,教学目的最终也完成了,但是有问题还是值得深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虽然可以正确的算出结果,可是,当我问到“你是怎么想的”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但是不敢表达。说明了学生说的少了,应该让学生多说。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与评析 第3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6~48页“认识人民币”例1, 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知道1元=10角。

2.通过付款购物等活动, 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3.结合购物等活动使学生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 感受与他人合作。

【评析】教学目标全面、具体、可落实, “结合现实生活情境……通过付款购物等活动……结合购物等活动”既考虑到了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又考虑到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知道1元=10角。

教具、学具准备每人一个钱袋 (内装教学用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一套) 。

【评析】本设计不考虑计算机辅助教学, 是比较充分地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设备、条件, 具有较为普遍的借鉴价值。

教学过程

一、在购物情景中, 揭示学习内容

1. 借助学生以往生活中的购物情景 (有条件的, 可以根据本地区学生购物情景, 实际制作并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购物情景, 使学生的回忆更加直观、更加有趣。) 唤起学生对自己购物经历的回忆, 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例如, 生:我在×××买的×××花了××钱。

2.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时的评价, 并启发引导, 引出学习内容。

师:你们真是留心观察生活的好孩子, 不但记住买的商品, 还能记清买物品时所用的钱数。是啊!生活中离不开钱, 我们吃的、用的、穿的都需要钱。关于钱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可能谈到其他国家的钱 (货币) 如美元、卢布等;可能谈到我们用的钱叫人民币;可能谈到人民币有一角、一元、五元等;也可能谈到不要乱花钱等。

当学生谈到其他国家钱 (货币) 时, 教师可以借机向学生介绍、展示其他国家的钱 (货币) , 以拓宽学生视野, 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学生谈到不要乱花钱时, 教师可以借机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师:在日常生活和国家建设中, 我们离不开人民币, 所以我们不但要勤俭节约, 还要爱护人民币。

如果学生说出了我们花的钱又叫人民币, 教师要及时板书“人民币”, 再适时揭示课题;如果学生说不出或不知道我们用的钱又叫人民币, 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我们用的钱又叫人民币, 同时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评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内容创设情景, 启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人民币的重要作用;预设时进行了多种假设, 顺应学生认识规律, 互动性强, 不仅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而且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在具体活动中, 初步认识人民币

1.结合学生回答, 组织学生说出所有面值的人民币, 感知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知道人民币有一角的、一元的、五元的, 那么, 人民币还有那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直至找出所有面值的人民币 (包括纸币和硬币) 。组织学生对照出示的各种人民币, 按面值进行认读。

2.通过“看一看”活动, 了解不同面值人民币的特点。

(1) 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手中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要求学生能读出面值并说说图案特点。

(2) 要求每个同学选择5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和同桌介绍其面值和图案。

3.通过“分一分”活动, 揭示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1) 教师对学生活动给予充分肯定, 同时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对人民币认识得多, 说得准确, 很了不起!不过, 这么多的人民币这样放着, 看上去怎么样? (生:很乱) 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 整理整理吗?

(2) 给出充分的时间, 组织学生同桌合作对人民币进行分类。

学生可能按质地分成硬币、纸币两类, 也可能按币值的数字分成1、2、5三类, 或者按单位分成元、角、分三类。对各种分类教师都应给以肯定。

(3) 引导学生看书上 (47页) 是怎样给钱分类的。结合学生发言, 揭示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然后组织学生找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些, 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些, 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些。

4.组织学生通过认读人民币活动, 认识不同单位人民币面值上只有1、2、5三个数字。

(1) 依次呈现3组人民币:1元、1角、1分;2角、2分、2元;5元、5分、5角。要求学生分别认读人民币, 并将每组人民币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说说有什么发现, 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单位人民币面值上只有1、2、5三个数字。

(2) 组织学生讨论:要知道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最关键是要看什么? (数字和数字后面的单位)

【评析】整个认识活动既充分利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层层深入。

例如:“组织学生说出所有面值的人民币, 感知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是在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手中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要求学生能读出面值并说说图案特点”、“给出充分的时间, 组织学生同桌合作对人民币进行分类”等, 是根据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的心理特点, 不断变换活动内容, 组织学生在自主活动中逐步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面值数只有1、2、3三种, 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认识深刻。

三、在生活情境中, 知道1元=10角

1. 认识1元=10角。

出示情境图:红领巾超市前, 挂着一块招牌“米奇自动笔, 原价1元8角, 特价1元, 活动日期为10月10日到10月15日”。

先组织学生理解原价1元8角, 特价1元的含义。

再组织学生从钱袋中拿出1元钱, 说说有几种不同拿法。大部分学生可能拿出1元的硬币或纸币, 个别学生可能拿出2个5角或者1个5角、2个2角和1个1角, 或其他拿法。

然后组织学生对拿钱情况进行讨论、评价, 说一说没有直接拿出1元钱购物的同学拿得对不对, 为什么。

通过讨论、评价使学生认识到:2个5角也是1元, 1个5角+2个2角+1个1角=10角=1元……所以大家的拿法都是对的。通过找出更多的分法, 进行思维训练。

结合学生讨论, 教师揭示:1元不仅仅指的是1元硬币或纸币, 10角也是1元, 板书:1元=10角

2. 组织学生以换币游戏形式完成48页例2和“做一做”1。

3. 组织购物游戏。

教师选定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 其他学生扮演顾客购买一元钱商品。

先请学生介绍一下货架上的商品和商品价格, 再组织学生用一元钱进行现场购物活动, 要求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 是怎样解决的;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碰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提示。

【评析】人民币1元=10角, 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教师没有直接教给学生, 也没有直接让学生说出来, 而是通过虚拟和现实两次购物活动, 把组合和思维训练融入其中, 使学生印象深刻, 思维活跃。学生不仅认识了1元=10角, 而且初步地认识了用1角、2角、5角等不同面值凑成1元有多种不同组合, 同时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四、在自我评价中, 总结全课

1. 组织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注意最后一定要在教师引导下, 由一个同学进行全面总结, 其他学生随着重复总结一遍, 以使学生对全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 结合学生发言对学生进行赞赏性评价, 并教育学生要勤俭节约, 要爱护人民币。

【总评】本课设计有如下特点:

1.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景。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学生, 都有过购物的经历, 而这个情景不仅携带了本节课必要的数学信息, 也为学生所熟悉, 喜闻乐见。

2.学习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学生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找一找、做一做等进行的, 不仅密切联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而且符合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好动的年龄特征, 化弊为利。

3. 注重思维训练和知识有效延伸。在认识各种不同单位人民币面值只有1、2、3三个数时, 是通过认读、排列发现的;认识人民币单位, 是通过分类进行的;认识1元=10角, 是通过有几种不同拿法得到的。这样不仅有效地进行了思维训练, 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而且把分类、组合等寓于其中, 不露痕迹, 恰到好处。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第4篇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对100以内数的认知,认识人民币。在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把这些知识系统化、数学化、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操作、概括。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意識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从实践活动中知道1元=10角,1角=10分,并学会兑换人民币。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4.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同时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人民币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1. 小面额的人民币(若干)

2.贴有商标的文具(若干)

3.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 故事引入

师口述1:从前,有个爱问问题的孩子。一天,他又拉着爷爷问问题了:“爷爷,爷爷,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钱呀?”爷爷想了想,笑着说:“我们国家有188元8角8分钱”。

2.课件出示

购物、购票、乘车、存钱图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图片中的内容。

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师:我们使用的钱叫做人民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人民币

(1)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课件出示:100元、50元、20元、10元面值的人民币。

师:孩子们见过他们吗?在哪儿见过?学生1:我在超市里见过。学生2:我在老师收学费的时候见过。……师:用过他们吗?什么时候用过?师:有谁愿意把新朋友介绍给全班的孩子听一听。

[说明: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我们可以通过人民币上的数字、图案和颜色不来认识不同的人民币。]

(2)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课件出示: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面值的人民币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把你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大家?要先说出你介绍的人民币的面值(就是多少钱),再简单说说你是怎么辨认出来的?

人民币上都有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发现。

2. 对小面额的人民币分类

师:桌上有一个信封,里面放有一些小面值的人民币,动手把它们拿出来。这么多人民币放在桌上面多不整齐呀,我们给他们分分类,摆放整齐一些好不好?小组长们领着小伙伴们分一分,并想一想你是怎么分的。

师:某某小组分的最快。请他们到前面来分一分。

生1边分边说明我们是按纸币,硬币分的。生2我们是按几元几角几分教师板书:元,角,分。介绍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说明:通过给人民币分类这一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探究元,角,分的关系

师:我们认识了不同面额的人民币,现在老师想买一支一元钱的自动铅笔,请同学们想一想,我可以怎样付款?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付款方式。师:这些付钱方式都对吗?为什么呢?

(板书:1元=10角)师:你们知道1角等于多少分吗?引导学生拿人民币学具摆一摆。

(板书:1角=10分)

(三)实践活动(摸拟购物)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现在我们可以带上这些人民币去逛逛超市了。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选出一人当售货员,其余组员当顾客。售货员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小商品,顾客用信封里的人民币来购买售货员手中的小商品好吗?(学生活动,教师指导。)[说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元、角、分的关系,创设购物活动,有助于激活学生在购物时付钱的经验。目的是让学生在购物中掌握新知,巩固新知。这一环节的设计,构建了生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过程,既培养了自主的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全课总结渗透法治教育(利用我们课上现有的情境有机渗透)

师:我们在做购物游戏的时候,发现有的同学把人民币揉成一团,有的不小心把人民币搞破损了,有的同学在人民币上乱涂乱写。小朋友们你们说这样的行为好吗?生:不好。

师:是的,不好。我们要爱护人民币。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 第四条 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辅币单位为角、分,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人民币依其面额支付。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爱护人民币。禁止损害人民币和妨碍人民币流通。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第5篇

张 永 玲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对于“人民币”,学生都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本以为课会很好上的,但是上了之后,我感到好难好难,而且完成的还不是很顺利。这让我思考了许久,为什么呢?

1、在教学《认识1元和1元以下的人民币》时,我就强调,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只有单位相同,相应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半数以上的学生记性不错,很注意观察插图,认清人民币上的面值,明确单位,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糊里糊涂,看到数字就进行计算,出现了1-8=2(角)这类错误,后来我明确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尽量写上每个数的单位,如1元-8角=2角或10角-8角=2角。

2、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本以为那样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人民币。但由于我的疏忽,书上的人民币有些是旧版的,而学生现在用的几乎是新版的人民币,所以对于旧版的不是很了解,同时我也准备了真的人民币(第三套、第四套、第五套全整套的)。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人民币太小,太少,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看的很仔细。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第6篇

1、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整堂课我是用一个故事来穿插的,由大毛、二毛、三毛这快乐的三兄弟买东西来让孩子认识人民币,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或者是用到人民币,所以这个环节我主要是让孩子说清楚是从那几个方面来识别人民币的,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指出认识人民币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2、渗透有存钱意识,知道节约,力求自然的,避免僵硬的说教,当

第二个环节:简单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同样是由三个兄弟来切入,三毛没有买到东西,哭了,是因为钱太少了,所以三毛要存钱,通过三毛的存钱罐,一分一分的存,存够10分之后变成了1角。通过有趣的故事,以及形象的动画,让学生理解10分=1角

1角=10分,以此类推理解1元=10角

第三环节:给钱分类(算出钱的总数)

通过给钱分类,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有哪些特点,然后通过算出钱的总数来巩固提升人民币直接的进率。最后通过随便摆一摆,让学生认一认,进一步学会认识一元一类的人民币,且知道元、角、分组合在一起该怎么说。

第四环节:游戏环节(猜价格活动)

既然认识了钱,那么很自然就知道要用钱买东西,要知道价格通过猜价格,又复习前面的多一些、少一些,让学生感知钱的大小多少。

最后一个环节是拓展,丰富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知道人民币上隐藏的许多“秘密”,从而知道要爱护人民币。

当然教学中还有许多处理欠佳的地方需要反思,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完善。比如在游戏环节我能加上买东西会更好,如:“学生根据提示猜本子的价格,看着物品的价格表,说说1元钱可以买什么?买1样,什么情况?买2样,又是怎样?买3样,1元钱够吗?”等通过深入挖掘这类问题,让学生能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最后再要求营业员汇报卖掉了哪几样物品?算一算应收多少钱?并数一数实际收取的钱,这样会学的更扎实。

然后就是学生在认识人民币时对其附加价值缺乏了解,对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没有上升到知识重点的高度。

另外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兴趣,但是观察角度不够宽泛,深度欠缺,学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第7篇

反思

一、热闹≠有效

在学生热闹的交流中,教师听懂了每个学生的想法,学生呢?事实上,除了几种常规的付钱方法外,其余的付钱方法几乎就是几个优秀生的“专利产品”,他们你争我抢地进行发言,使课堂气氛显得很热闹。而大多数学生却成了“配角”,他们听得一知半解,于是就有对别人的那么多方法“当时好像知道,但过后便忘记了”的情况出现。个别学困生在课堂上根本就是一个看客,连最基本的方法都不理解,更何况其他的方法呢!热闹的交流过程只是表面现象,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交流,这样的交流也谈不上有效的交流。

二、累积≠建构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汇报结果全部罗列出来,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这些方法。事实上,学生想出的方法存在一定的重复,这种杂乱无章地罗列出来的知识只是量的累积,而不是质的建构;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合理建构知识体系,也不利于学生应用知识时对信息的提取。如果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类将各种方法整理沟通,并通过板书表现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肯定能加速实现“量的累积”到“质的建构”的飞跃。

三、正确≠合理

《认识人民币》教学目标 第8篇

设计思路:

人民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大家都要使用人民币, 因此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把这一概念的学习设计成具体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物品的价格, 学会简单的购物方法, 并了解元与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学会与他人合作,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并加强爱护人民币和崇尚节俭的教育。

教学准备:

每个学习小组 (2人一组) 准备一个纸盒, 纸盒里至少有l角的纸币10张、2角的纸币5张;1角的硬币10枚, 2角的硬币5枚;5角的纸币2张, 硬币2枚;1元的纸币1张, 硬币1枚。最好能准备一些1分、2分、5分的纸币或硬币。

教学过程:

1. 情境激趣

(1) 出示例题第一幅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

(2) 提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些什么?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各个国家的货币都有不同的名称, 谁知道我们国家的货币叫什么?

(3) 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

2. 自主探究

(1) 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你们认识人民币吗?请你从盒子里找出认识的人民币, 介绍给本组的小朋友听。分组活动。

小组汇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介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 教师随机补充, 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分别展示出来。

提问:小朋友, 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请大家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币, 小组合作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并说说分类的依据。教师总结, 引出人民币的种类有硬币、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 通过小组合作, 互相交流, 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2) 例题第二幅图,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想买什么? (手表)

买手表该付多少钱? (1元)

请学生从盒子里拿出1元钱, 比一比谁的拿法多。

学生汇报拿1元钱的不同方法。当出现拿一个1元的和10个1角的时候, 引导学生建立“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1元=10角。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 那么1角等于几分呢? (1角=10分)

完成填空:

1元= () 角1角= () 分

(3) 试一试:一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1张1元的?同桌互换。

请学生说说互换的结果, 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换。

3. 应用拓展

(1) 连一连。 (“想想做做”第1题) 观察并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每种物品的价钱是多少;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分别是多少。

请学生把要买的物品和对应的人民币连起来。

(2) 填一填。 (“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个题目的意思, 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拿一拿。

(1) “想想做做”第3题。

(2) “想想做做”第4题。

思考:用一种人民币怎么拿?两种呢?三种呢?

游戏:购物。 (“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货架:铅笔 (每支4角) , 美工刀 (每把9角) , 自动铅笔 (每支7角) , 尺 (每把3角) 。

请小朋友用1元钱购物, 想一想, 说一说, 可以买哪几样东西?应找回多少钱?

(设计意图:在热烈的购物之后, 师生小结, 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习过程, 多方面进行小结, 提升成功的意义,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4. 总结延伸

请学生说说学到了哪些本领, 有哪些收获。放学以后到商店去看一看, 哪些东西的价钱大约是1元。

5. 猜价格游戏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得非常出色, 老师想奖励大家, 但是奖品太少了, 你们说送给谁好呢?

好!现在就看大家的表现。如果谁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猜出这些物品的价格, 老师就把这奖品送给谁, 大家说好不好?

(教师在竞猜前先给出物品价格的范围 (例如在3元到7元之间) , 再根据小朋友猜的价格, 老师给出价格“高了”还是“低了”的提示)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第9篇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二册第70-71页“认识人民币”(购物之买文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常用的面额较小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和元、角、分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生活经验,在认币、换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模拟购物,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教育。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买文具。

教学难点:兑换人民币及购买文具。

【教具与学具准备】

人民币、购物小商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通过猜谜语引出“人民币”。

2.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10元以下的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同桌合作,认识小面额人民币。

师:请同学们把袋子里的人民币拿出来,仔细地看一看,哪些人民币是你们认识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

2.全班交流,认识小面额人民币。

(1)认识纸币。

课件出示,学生逐一辨认,并说出自己辨认的方法。

(2)认识硬币。

全班交流辨认的方法,教师简单介绍硬币上图案,并小结辨认方法。

(3)练一练:快速识别人民币的面额。

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我说多少钱,你举起相应的人民币。听口令,5元、1角、5角、1元……

(4)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呢?

师:哪个单位最大?哪个最小呢?(生答)同学们,分虽小,我们同样要爱护它们。老师这里有首关于“一分钱”的歌谣,我们一起来听听吧。(课件:播放“一分钱”的动画)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1)元、角之间的换算

①师:今天,淘气和笑笑去文具店各买了一支圆珠笔,这支笔需要多少钱啊?好的,那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付钱的。(课件出示)淘气给了售货员1张1元,笑笑拿出了10个1角。如果你是售货员,请你判断一下他俩付的钱都对吗?

②学生讨论。

③小结:板书:1元=10角(顺反各齐读两遍)

④练一练。

(2)角、分之间的换算

①师:同学们,淘气和笑笑从文具店出来后,走着走着却吵起来了,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淘气:“我买了1个橡皮擦,用了1角。”笑笑:“我买了1把小刀,用了10分。”争吵“我的比你的贵”,你们说他们到底谁的贵?

②学生讨论。

③小结:板书:1角=10分(顺反各齐读两遍)

④练一练。

4.课堂小结。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71页填一填。

2.模拟购物。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去文具店里看看吧!1元钱可以买哪些学习用品?老师想请4位同学上来表演,其中一个同学当售货员,另外三个同学上来买东西。

(2)老师当顾客,学生当售货员。

(3)小组活动。4人小组内模拟购物

四、课堂总结,拓展反思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小面额的人民币,知道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还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爱护人民币……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第10篇

今天数学学习《认识人民币2》。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人民币的学具。整节课我设计了3部分,先是认识人民币的面额,再是数钱,最后是换钱。数钱环节,学生特别兴奋。我说钱数,学生快速摆出,比一比谁摆的快,再看看同桌的摆法是否相同,在看看小组中有几种摆法。学生会摆钱了,自然就会数钱了,紧接着的看图说钱数的练习题顺利就过了。

换钱环节,我让男生拿一张一元钱,女生想办法用五角钱换男生的一元钱,看谁最先成功。很快学生就兴奋起来。我的话音一落,就有学生举起手来。再让男生说说为什么同意对换。很快就得出了1张1元钱能换2张5角的。同样再进行其他面额的对换游戏。一节课学生在玩得不亦乐乎,最后总结了本课的知识点。

这节课我和学生们都很轻松,快乐。学具的使用提高了课堂的质量,今后的数学课我会尽量让学生准备学具。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第11篇

“认识人民币”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这一课时的内容因为准备了人民币,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人民币的调换,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转换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当时的学习效果还好!

第二课时:“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则……

(1)因为面值比较大,不便于为学生准备学具,见不到真人民币,一切都变得抽象了,因而给后面的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转换带来了困难。

(2)部分学生对于买东西的题型缺乏生活经验,甚至有的小朋友对于“营业员应找回多少元?”、“购物者应该付多少元”等等理解困难。

(3)下面一道题目,更是让学生难以理解:一个闹钟32元,下明付的钱正好买一个闹钟,那么,小明最多付了张10元的。而小军付的钱全是10元的,那么,他最少付了()张10元的。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第12篇

因此人民币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一直是云里雾里,首先是人民币的换算,学生都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但是一到作业上这些知识就全抛到九霄云外了。比如:

2元=角,1元3角=()角,

30角=()元,46角=()元()角。

其次是换钱,学生在换钱时,脑子了就会一片糊涂,无从下手,只有发呆的份。其实他们平时在2个2个、5个5个、10个10个数数时却数得特别好,在钞票面前就全都失灵了。于是我就告诉学生换钱就是2个2个、5个5个、10个10个数数,我还要求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摆着手指头说一说。比如:一张10元的能换()张1元的,换()张2元的,()张5元的,学生读完题后,开始和我一起掰手指头数起来。

第三是付钱,拿真钱学生清清楚楚,一到练习就开始乱了阵脚,不知付了多少,怎么付钱。比如:一支铅笔3角钱,一本日记本1元1角钱,小华买了一支铅笔和一本日记本共要多少钱,怎么付钱?学生都会计算:3角+1元1角=1元1角,但是不会表达怎样付钱。有几个学生居然说:拿一张1元的和一张4角的,我为他们见过4角的人民币吗?他们摇摇头,但是下次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认识人民币》教学目标 第13篇

师:最近我们柳市新开了一家超市, 听说很不错, 陈老师也想去逛逛, 猜一猜, 你们觉得去超市买东西, 最重要的是带什么?

生:带钱。

师:对, 买东西必须要付钱。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钱, 我们中国的钱就叫人民币,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人民币。

2 主动探究, 构建新知

(1) 初步认识。

多媒体课件出于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师:这些人民币你们认识吗?你能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纷纷举手, 老师指名上前介绍。生1:这张是10元, 这张是5元。生2:这张是100元, 这张是1元。

(2) 分类。

师:请你拿出课前收集的人民币向同桌介绍介绍。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介绍, 教师巡视指导。师:你能不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 看看你有几种不同的。同桌合作, 动手分类。师:你是怎么分的?请你到投影伏上分给大家看一看?生:我把硬币的分成一类, 其他的分成一类。师:我们把人民币分成硬币和纸币这是一种方法, 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生2:我把几元几元分成一类, 几角几角的分成一类, 几分几分的分一类。师: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名称, 谁为给他们三兄弟排队, 谁是老大?生:“元”是老大。师:“老二是谁呢?”生:“老二是角。”师:那么这“分”肯定就是, 生齐说老三。

(3) 发现进率, 进行简单化聚。

师:老师买了一张信封, 你们猜我花了多少钱?生:大概1元。生: (一女生轻声地说) 信封是用纸做的, 很便宜的我猜1角差不多。师:请你付1角来买。学生纷纷动手摆出1角, 争先恐后地举手, 表示摆好了, 还有的私下表示不同的方法, 我跟你方法不一样等。师:说说你的方法?生:10个1分。生:1个1角。生:2个5分。生:5个2分。生 (抢嘴) 只要10分就是了。生:1角就是10分。老师把信封卖给了这位同学。教师的这个行为让学生明白, 老师充分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回答, 1角钢10分。师 (随即出示一瓶娃哈哈) :那么猜一猜的这瓶娃哈哈多少钱?生:1元。师:怎么付?学生动手摆出1元, 又争先恐后地举手, 表示摆好了, 还有的私下互相看起来表示还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师:说说你的方法。生:10个1角。生:2个5角。生:1元就是10角。老师把娃哈哈奖给这位同学, 学生都很羡慕地看着他, 加深1元=10角的印象。生 (抢嘴) :100个1分就可以。

3 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新知识

(1) 实践活动一。

师:现在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请同学去完成。附近有一家超市, 你去买一样你喜欢的文具 (课件出于物品及标价) 书包 (25元) 水笔 (9元8角) 铅笔盒 (6元5角) 练习本 (5角) 剪刀 (2元) 尺子 (8角) 铅笔 (2角) 橡皮 (3角) 铅笔削 (1元2角) 。要求小组合作, 组织当售货员, 其余组员当顾客, 一个人一个人有顺序买, 顾客要付对钱, 如果找钱售货员找对钱 (分组行动、汇报) 。师:有哪一组小朋友想上来表演一下你是怎么买的?

第一组:

生:我买了一块橡皮, 付给他3角, 一个2角, 一个1角。生:我买了一本练习本, 给他一个5角的硬币。生:我买了一个铅笔盒给他一个5元, 1个1元的硬币还给了他一个5角的硬币。

第二组:

生:我买了一把尺子, 我给了他一个1元的硬币。生:我买了一所剪刀用了一个1元的硬币。生:我买一盒水彩笔, 给了他10元, 他找给我2角。

(2) 实践活动二。

师:老师看到你们买的这么多新东西也这么好, 忍不住心支了也想买, 我这里有5元钱, 想买一本练习本5角钱 (走到一位同学的面前) 。生:我要找给你4元1角, (停了一会儿) 我没零钱找不出来。师:这可怎么办?生:把5元钱换成零钱呀!师:那该怎么换呢?你用现有的钱兑换一下。生:我是五个一元的硬币。生:不行, 你这样还是找不出呀, 又没5角。生:我这里有, 这给你4个一元的, 还有一个5角 (这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争论, 有的说对, 有的说错) 。生:我认为是错的, 因为你是来换零全的还是应该给你5元的, 要是给你4元5角就少了5角了。师:那4元5角是怎么回事呢?生:那是去买的时候找回来的钱。师:对了, 挣钱的时候, 钱应该是一样, 只不过换成了零钱, 还有其他的换法吗?生:4个一元和2个5角。生:我是这样的, 4个一元, 1个5角, 2个2角, 1个1角的。生:我是2个2元, 2个5角。师:同学的换法都是正确的, 当然还有很多方法, 只要换的钱能够有零钱找给我, 还要不能少。

4 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 我们的数学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 缺乏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大多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掌握知识的程度, 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要。而本案例中, 教师要站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高度精心设计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密切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前教师从学生已民用工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组织师生之间的谈话, 课中教师结合现实生活创设一个又一个问题情景, 课尾教师从学生兴趣出发, 设计了一个开放性实践活动, 这些巧妙的安排, 一方面渗透了良好惜时习惯的教育。另一方面, 又使学生找到了知识的源头和去向, 感悟到数学的价值意义所在。

(2) 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猜一猜”的游戏活动导入新课后, 教师就呈现了一组货物的价钱材料, 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迷一包容性很大的问题情景, 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合作的时间, 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充分发展和自主建构的机会。接着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 通过对生成性问题的引导讨论, 学生就很自然地在资源共享, 相互学习, 相互补充的过程中认识到元、角、分之间进率。接着, 学生又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 动口表述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人民币之间兑换, 巩固了新知。

(3) 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案例中还可以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将学生的情感需要放在首次, 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提供合作探索, 全班交流的时空提供动手实践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认识人民币”教学的几点看法 第14篇

现状分析:

一、眼高手低型

人民币是我国主要流通的一种货币,平时的生活离不开它。可能就是因为太普通、太常见,因此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许多学生与家长都认为很容易,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可是实际上,学生往往算不出买了东西后应该找回多少钱,一张整钱应该兑换多少零钱,怎样兑换……这些实际的例子凸显了看(想)与做是不同步的。

二、生活条件优越型

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学生在家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喜欢的东西家长会买,即使自己走进超市或市场,付款时刷一张卡就解决问题。介于这种情况,有的学生甚至从来没有用人民币买过东西,更谈不上解决关于人民币的问题了。

三、大包大揽型

当家长买好东西时是否让孩子去交款?没有,因为孩子还太小。当家长做饭时盐没有了,是否让孩子去商店买过?没有,因为孩子在看动画片。当孩子接触到人民币时是否告诉过孩子这是一元、那是五角?没有,大人都认识,告诉孩子干什么……件件事例让学生错失了认识人民币的机会。

综上所述,家长的越俎代庖减少了学生参与人民币活动的机会,只要改变现状,学生认识人民币难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实施策略:

首先,引领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材,家庭和学校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认识人民币的机会。家长可以让学生从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开始,逐步独立进行买卖活动;教师也应该配合家长,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参与活动。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前一个假期,我就布置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面值的任务。因为学生都还小,生生之间的能力也存在差异,所以在要求上因人而异,内容如下:

1.能够认识元币的获得“优秀者”的称号。

2.不仅认识元币还认识角币的获得“高级优秀者”称号。

3.认识元币和角币,并能独立买东西,能正确使用人民币的获得“超级优秀者”称号。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课堂上的学习就变得轻而易举。但应注意,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走进生活,亲近生活,一天两日是不够的。

其次,带领学生参与丰富的活动。

除了在家庭开展“走进生活”的活动外,课堂上教师也应该组织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教材一般呈现的是“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但是这种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么被忽略,要么场面乱哄哄,很难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

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奇、热心、直观感觉强的特点,我在教学中这样安排:

上课伊始我面带愁容、唉声叹气地走进教室。

“老师,你怎么了?”“老师你不高兴了?”……

面对学生的询问,我把在电视上看到的山村孩子学习条件差的情况声情并茂地讲了讲,同学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这种情况怎么学习呀?”“老师,我有这些东西,我送给他吧。”“我也送!”……

“大家今天不是都带了零花钱了吗?那这节课我们就开展一项‘我和山村小伙伴手拉手’的活动,用你的零花钱买一种学习用品送给山村的小伙伴,不仅帮助了他们,大家的零花钱用得也更有意义,好不好?”

“好!”学生跃跃欲试,脸上绽放着幸福的微笑。

接着,我从学校借来学习用品(事先准备好),摆好价格标签,根据物品的多少选好售货员,并做好记录(提前准备好物品登记表),最后由售货员汇报各种物品的销售情况,我和学生代表将钱汇总通过有关部门捐给山村孩子。

通过创设一定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自由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独立购物、使用人民币的能力,又奉献了自己的爱心,达到了教学与德育双赢的效果。

教学建议:

1.“认识人民币”的内容是否可以分开学?

现在的教材编写是把认识人民币的面值、换算、解决问题放在一册中学习,可实际上,学生在认识人民币的面值时就会发生混淆,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因为学生的认知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种的规律,所以是否可以把认识人民币面值中的认识元币编入上一册教材?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在认知上的难度。

2.本单元的结束部分是否可以扩展关于人民币的知识板块?

每张人民币上或印有头像,或印有风光图,如果向学生介绍其中几张的具体情况,不仅会激发学生探索人民币图案的兴趣,相信他们也会像热爱国旗、国徽那样更加爱护人民币,在教学的同时又深化了思想品德的教育。

3.数学学具中是否应该继续保留学习用的人民币图片?

在教学中,认识人民币的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以及使用人民币解决问题,都需要学生用人民币来进行学习,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可是近几年学具盒中少了学习用的人民币图片,在教与学中都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让学生从家里带钱,又怕他们弄丢了;用图画纸画一画,但人民币的颜色不好分辨。笔者还是认为用学具既利教又利学。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第15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始我出了一个谜语引起本课课题,创设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在认钱、换钱、购物这些过程中,均设了不同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无论哪一个情境的创设都是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利用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丝毫疲倦的感受。

二、注重学具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直观体验。

学生在换钱的活动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游戏,增强了课堂的活跃性。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孩子们喜欢活动体验和游戏体验,喜欢好玩的课堂,我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学生用手触摸学具,用游戏感受开心气氛,在玩的过程中就巩固了所学知识。

三、数学思想在教学中有效的渗透

在换钱的过程中,我在向学生渗透着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这种思想的渗透对学生后续学习知识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蕴涵着许许多多的数学思想,这些数学思想的渗透对学生日后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让这些数学思想成为学生数学思考的一种支撑。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第16篇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通过复习旧知,了解学生对人民币面值的掌握情况。同时巩固旧知,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只有单位相同,相应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大部分孩子都能很注意观察课件,,认清人民币上的面值,明确单位。

第二环节:“换钱”活动

在买东西时经常会碰到的换钱的问题。通过换钱的活动丰富学生对较大面值人民币的认识。重点让学生明确一张10元可以换成10张一元;一张100元可以换成10张10元。在换钱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每种人民币的认识以及理解不同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第三环节:在购物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

既然认识了钱,就是为了要学会买东西,因而我设计了“小小售货员”的活动,让同学们唤起日常生活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习。

我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有以下几点细节需要改进:

1、练习题太多了,一节课下来,老师特别累,学生也特别累。所以要减少习题量,单位换算和解决问题都特别重要,一节课讲不完,下次课把重点放在复习单位换算。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推荐) 第17篇

1、教学前测是以问卷形式调查的,但需要落实一下问问孩子,怎么填的?为什么这么填?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路和方法,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2、1元=10角,可以适当渗透10进制的数学概念,了解满十进一的道理,为以后的教学铺路。

3、教学环节清晰明了,但是每一教学环节学习完了,要适时打结,并适当言语过渡到下一环节。

4、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应该跟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有利于学生牢固记忆知识点,并理解和强调算理。

《认识人民币》教学目标 第18篇

【案例1】

一、创设购物情境, 引入新课

师:要买商品需要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二、学习新知

1.课件分别出示1元纸币和硬币, 你们认识它吗? (从汉字、阿拉伯数字等角度来认识)

2.课件分别出示1角纸币和硬币, 你认识它吗?

3.出示1分硬币, 你认识它吗?

师指出: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4.出示情境问题:练习本每本1元钱, 我付10角可以吗?

小组内讨论交流

5.猜一猜:1角= () 分?课件演示。

6.你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

依次出示:纸币5角、硬币5角、纸币5分、硬币2分

思考:1张1元可以换 () 张5角; () 枚5分可以换1枚1角?

师生讨论交流

7.练习:师任意出示一张人民币指名认。

三、巩固与拓展

1.想想做做1 (人民币与商品的连线)

2.想想做做2

5角+1角= () 角

1元+5角+1角+1角+1角= () 元 () 角

3.想想做做3

出示情境图:买1元2角的邮票, 可以怎样付?

(学生拿学具操作)

方法1:1个1元和2个1角

方法2:2个5角和2个1角

方法3:1个5角和7个1角

方法4:12个1角

4.拓展:哪两样商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

出示:

铅笔气球方格本胶带胶棒

3角2角8角9角7角

四、总结 (略)

【案例2】

一、情景导入

师:青青草原百货商场开业了, 但懒羊羊却哭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懒羊羊很想去买好吃的东西, 可是它不认识钱。想不想一起帮帮懒羊羊认认钱呢?

师指出:在中国, 钱叫人民币。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活动一:你认识哪种人民币?

(1) 学生从自备的“小小银行”箱取出。

(2) 教师根据回答出示样币。

(3) 说说你是怎样知道这是几元 (角、分) 人民币的?

根据学生回答, 师总结:我们一般都是通过人民币上的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来区别各种人民币的面值的。并相机介绍:“壹、贰、伍、圆”分别是“一、二、五、元”的汉字大写形式。

(4) 你能将认识的人民币分一分类吗?

学生得出两种分法:一是按材料分为纸币、硬币;二是按元、角、分分类。师适时指出:元、角、分也是人民币的单位。

活动二:帮懒羊羊买棒棒糖。

师:认识了人民币, 懒羊羊这一下可高兴了, 现在它想买1支1元的棒棒糖该怎样付钱呢?

学生从自己信封中拿钱, 并把准备好的钱放在桌上。

方法1:1元的硬币或纸币

方法2:两个5角的合起来

方法3:10个1角的合起来

方法4:1个5角、五个1角合起来

提问:除了方法1外, 无论你选择另外三种方法中的哪一种, 你都需要付出去几角?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回答板书:1元=10角

追问:1元可以换几张5角?又可以换几张1角?

提问:你知道1角等于几分吗?

根据回答板书:1角=10分

活动三:付币、找币——选择合适的付钱方法买东西

出示青青草原商场中部分商品的价格:

铅笔直尺橡皮胶棒贴纸水彩笔

1角7角5角1元2角9角3角

(1) 上面的商品中, 哪种物品的价钱最便宜?

(2) 懒羊羊想买最贵的, 怎样付钱?

(3) 懒羊羊只带了一张人民币, 能买什么?

三、课堂总结 (略)

【反思与评析】

很显然案例1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还是准确的, 围绕认识1元及以下的人民币来展开, 让学生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学会1元=10角、1角=10分的转化, 且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了一定的购物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通过进行课堂操作、小组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积累经验、发展数学思考。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节课中的问题过多、过细、过小、过碎, 教师“满堂问”“一问到底”的现象很严重, 即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定的参与, 但因缺少积极主动的认知与情感的参与, 所以学生很难真正将认识人民币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内化, 整节课表面看似热闹, 实质只是少部分学生的应付, 课堂效果较低。

而案例2的教学, 教师就很好地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需要培养的能力, 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教学任务, 确定了教学重难点和教学关键点, 从中找出有必要在课堂上深入研究, 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容, 进而设计出三个核心问题: (1) 青青草原百货商场开业了, 但懒羊羊却哭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懒羊羊很想买好吃的东西, 可惜它不认识钱, 想不想一起帮帮懒羊羊认认钱呢? (2) 认识了人民币, 懒羊羊这下可高兴了, 现在它想买1支1元的棒棒糖该怎样付钱呢? (3) 延续在青青草原商场里购物这一情境, 活动三的问题:上面的商品中, 哪种物品的价钱最便宜?懒羊羊想买最贵的, 怎样付钱?懒羊羊只带了一张人民币, 能买什么?其实这三个小问题也就是在青青草原商场里购物这一核心问题下产生的问题串。具体来说, 这样基于“核心问题”的教学设计有四大优势。

优势一:有助于落实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核心问题一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1元及以下的人民币, 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这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在。核心问题二的立足点是引导学生认识1元=10角、1角=10分这一教学难点。而核心问题三既是让学生获得一些简单购物经验的过程, 又是拓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载体。

优势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产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懒羊羊是学生都认识并且非常喜爱的卡通形象, 教师借机创设了懒羊羊去青青草原商场里购物的情境, 并抛出三个核心问题, 让学生围绕着如何帮助懒羊羊解决困难的主线展开学习, 真正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在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亲自认币、换币、付币、找币的过程则让学生看到了学习数学与生活的关联的同时, 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 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优势三:有助于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

核心问题一中引申出的第4个环节——你能将这些人民币分一分类吗?得出了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材料分为纸币、硬币;二是按元、角、分分类。这样的问题与环节间流畅的设置既有利于学生对人民币有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再如:解决了为懒羊羊想买1支1元的棒棒糖该怎样付钱的问题后, 教师紧接着设问:“除了方法1外, 无论你选择其他三种方法中的哪一种, 你都需要付出去几角?你有什么发现?”巧妙地让学生自主突破了1元=10角、1角=10分的教学难点。而这两个环节的设置, 都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的数学思维方法。

优势四: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形成知识链条。

上一篇:医院行风建设汇报材料下一篇:村党支部基层组织建设年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