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实践1

2024-07-21

软件工程实践1(精选8篇)

软件工程实践1 第1篇

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1]

]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列子说符》

1.语言只是工具

我曾经是非常执着的开发人员,我有连续几天几夜做Coding的经历,也曾经为了一个技术问题耗上三、四个星期而导致项目一再延迟,还曾经为了一个实现细节与项目相关的人员逐一争论。

我也曾经像大多数开发人员一样热衷于争论语言之间孰优孰劣。我在论坛上写过一个简介,其中个人特长是”擅长TPascal、Delphi、TASM系列语言,痛恨C/C++“.我至今保留这段文字,因为那的确是真实的经历。

如今我已经不再专注于语言,正如我在第一章中写到的一样:成天讨论这门语言好,或者那门语言不好的人,是可悲的。

然而就在我写这段文字之前的一年,我还是无止尽地深入语言细节,深入操作系统细节,以及深入……开发的细节。

就在3月间,我接受一个朋友的邀请,去北京做一个专题培训。我用了近两周的时间,做了50页的幻灯,全面讲述Delphi和Delphi.NET.然而在临行前的一晚,我辗转反侧,思考着一个问题:我究竟做了些什么?或者说,我究竟想告诉学员些什么?

凌晨5点,我在幻灯的末页后插入了一张幻灯,标题是”语言只是工具“,而幻灯的内容是一张图。这是与培训完全无关的一张幻灯。然而,这是自我接触到管理,以及从我接触到工程以来,第一次正视”软件工程“这四个字。我第一次看清楚代码、方法、过程、工程与组织的关系!

对于一个程序员,或者以程序员自命的人来说,看清楚这一切的第一步,竟是一句”语言只是工具“!

猿之于为人,”学会制作和使用工具“是最重要的标志。因而我不知道”语言只是工具“这句话,究竟是对语言的膜拜,还是漠视。然而从那一刻开始,我才真正地知道工程。

2.程序

在我的那个图中,在最内层的环里,是”程序=算法+结构“.这是编程的本源定义,也是原始的状态。与代码相关的任何工作,最终仍旧会落足于这样的一条规则。

编程的精义于此。从有开发行为开始,它就存在。挖山不止的愚公在数千年前就在用类似的行为做编程实践,而几十万年前的智人,也在循环与分支所构成的逻辑中打转。

3.方法

推动这种逻辑向前发展的是”方法“和”方法论“.长期编程实践,自然的推演与总结,必须沉淀为某种(软件开发)方法,于是”过程“出现了,”对象“出现了,相关的方法论也就出现了,

这是实践的成果。方法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组织创造的。瓜熟而蒂落,实践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算微软不提出某个方法,IBM也会提出这个方法。即便他们都不提出,可能你自己已经在使用这个方法了。

方法并不神秘,因为它就是你今天正在做的、从事的和实现的。正如”模式“是一种方法,而模式就是你昨天书写代码的那个行为。只不过,GoF归纳、抽取、提升了这些行为的内在规律。你看不到你做事的行为,也就不能理解”模式“作为一种方法的价值。所以大师们众口一词:模式需要一定的编程经验才能理解。

同理,理解过程也需要编程经验,理解对象也需要编程经验,理解MDA与SOA还是需要编程经验。

这可能就发生在你回顾上一行精彩的代码,或者上一个失败的项目的一瞬息。经验来源于回顾、理解与分析,而不是你将要写的下一行代码。

有人在寺院扫了一辈子的落叶而得道,也有人因为一句话而得道。

GoF因为无数次的代码回顾而得道。

4.过程

过程随生工程出现。过程解决的是工程中角色间的关系问题。

过程说的是很多人(团队)如何组织在一起进行开发。它首先把工程中的各个环节分解出来。这样,有了环节,就有了角色;有了角色,就有了沟通。因此过程中的问题,就是角色、沟通和环节的.问题。

哪些环节更重要取决于具体的编程行为,也就是具体的项目。

例如产品开发的周期可以一再拖延,因为对产品来说,更重要的是其品质和技术壁垒。因此你可以看到暴雪公司的游戏总是一再跳票,而它从来都是将大量玩家测试和开发人员的个性特征放在第一位。相类同的,DOOM与QUAKE系列的灵魂就是在游戏引擎的开发和设计上。

如果用这样的模式去做项目,可能软件公司没死掉,工程需求方也被拖死。试问你有看见客户因为你对技术的远景描述而憧憬吗?不,你只会看到他们因为项目的一再延迟而懊恼,而沮丧,或……暴怒。

憧憬这种事情,只会发生在那些铁杆玩家身上。

分不清玩家与客户的区别,对项目经理来说,是可怕的。这将意味着他不能清楚地知道哪个环节更加重要。

角色的确定,以及角色间的沟通问题,在项目过程中同样重要。工程组织是否合理,相互协作是否紧密,是这个项目成功的保障。

”合作无间“通常是流于书面报告中的措辞。真正的”无间“,应当是沟通的结果。然而UML,则可能是你与客户,以及项目经理与开发人员被”离间“的第一因素。

软件工程实践1 第2篇

实践时间:2011.7.10至2011.8.25

实践地点:中国电信外包公司

实践目的:想通过亲身实践让自己进一步了解社会,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的所在;想通过社会实践来寻找心中的一个疑问,我们学通信有用吗?通信工程WIFI建设实践报告

摘要:我很有幸加入到电信外包的通信工程WIFI建设中进行实习。在这两个月的学习、实习中,学习了包括交换机的安装、读懂AUTOCAD图纸、做馈线支架、做MAC表等知识。在这两个月里,我学到了很多、收获很多、感慨也很多。

关键词:WIFIMAC表AUTOCAD室内无线接入点(AP)每年的暑假如期而至。我在酷暑中迎来了作为大学生的第一个暑假。当然,也是我第一次经历社会实践。炎炎夏日当头照,我很庆幸能够加入电信外包的通信工程WIFI建设的队伍中,与他们一起并肩作战踏上了社会实践的道路。想通过亲身实践让自己进一步了解社会,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的所在;想通过社会实践来寻找心中的一个疑问,我们学通信技术有用吗?这个问题,我想我们通信技术的学子们都曾经思考过-我们学习通信技术有用吗?

我带着我的疑问伴随着通信工程WIFI建设队的脚步,去寻找我需要的答案。大学生社

会实践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身边,成为了我们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的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总是围绕“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帮学子们社会经验又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我踏上了社会实践的道路。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炎炎夏日还得穿行于各大施工现场与库房之间。刚开始接触一个

新的行业,首先什么都要跟着师傅们学习。比如:如何使用馈线做支架呀?如何挂全向吸顶天线、室内无线接入点(AP)?如何把握留够超五类线缆的长度?如何做MAC表等?认识各种通信终端设备,了解其用途,学会看AUTOCAD绘制的WIFI工程图纸,认识各种施工工

具设备如何使用等一系列的学习工作。

在这样一个火热的夏天,四川师范大学东校区的WIFI建设工程也开始了火热的进行中。伴随着工程队进入四川师范大学这块充满生机和智慧的土地。师傅们很熟悉的准备自己需要的工具,他们分工明确就如同身经百战的战士一样为心中的蓝图而努力着。初次来到这里,大家当然是首先需要熟悉这里的环境,拿出AUTOCAD绘制的工程图纸,观察设计院设计的全向吸顶天线、室内无线接入点(AP)、交换机箱位置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如果设计的情况与实际相差比较远则需要施工人员申请灵活使用。以及思考工程线路如何布局等准备工作。

WIFI工程建设在继续进行中,各自都在忙碌着。我随着年龄比我大的兄长负责去根据图纸标注室内无线接入点、交换机箱的位置和预留超五类线缆的长度等工作。感受着工作的氛围,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要做些工作本身之外的事情。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无论是学习还是在工作都存在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随着所有人的工作节奏完成自己必须完成的工作。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磨练,现在总算可以上手了。现在终于可以在工作的过程中回答自从大一开始留在自己心中的疑问了。学习通信技术有用吗?当然有用,正如一名高级工程师回答我说:“新知识学好了才能解决新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然也和自己的经历有关,那名高级工程师基本上在部门里是不可以取代的,一些问题只有他会解决。学通信真的有用,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已经完全体会到了。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认识了更多中兴、华为的很多通信设备,增长了自身的知识面,看见工程师做数据时很多命令都是曾经自己用过,自然也感觉到所谓学以致用嘛。

总结:

软件工程实践1 第3篇

一“3+1导学工程”的内涵

所谓3+1导学工程, 从内涵上来讲, 即三名兼职人员加一名专职辅导员:三名兼职人员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教师党员联系人、一名学生党员联系人即助理班主任 (高年级学生干部) , 加一名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同时拥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担任学生的专业导师。

实行3+1导学工程的目的, 是适应宽口径教学的需要, 以加强对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和思想道德素质, 提高其培养质量。[1]专业导师其职责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向学生介绍专业培养目标与计划、课程内容、方向以及发展前沿;二是指导学生选课并向学生建议选修或辅修课程;三是传授适宜的专业学习方法;四是针对学生个别差异, 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五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党员联系人主要致力于: (1)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 积极宣传党的理论知识, 坚定大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信仰。 (2) 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3) 做好新党员发展和预备党员教育、考察工作, 定期和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取得联系, 了解他们的学习、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 并每隔一个月向所在党支部汇报考察情况。

思想政治辅导员肩负着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教育管理、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 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 辅导员不断发挥学生党、团干部的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完善。

学生党员联系人就是充分动员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 特别是党员、学生干部, 协助辅导员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努力做到“七个参与”: (1) 参与班级党建活动; (2) 参与创建“和谐班级”主题活动; (3) 参与爱心帮困活动; (4) 参与学生文明行为规范的实施活动;[2] (5) 参与班级学生心理健康跟踪与教育活动; (6) 参与引导班级学生专业学习; (7) 参与联系班级安全维稳教育活动。

教师党员、学生党员、专业导师、辅导员四者在日常工作中分别独立运作, 但又互相联系:一是学生党员联系人与教师党员联系人的党建协作;二是学生党员联系人与辅导员之间的团学协作;三是“专业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学业协作。三个层次的协作, 形成了网络状的协作机制、整合优势, 共同促进了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开展, 不仅表达了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一种人文关怀和爱护, 渗透了师生之间的一种互信互爱、平等相待的情感, 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等全方面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保障。

二“3+1导学工程”的任务和作用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社会发展就是在极大地发展人的创造性和潜能的同时, 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感。3+1导学工程是学生社会责任感、专业技能等的培养机制和具体体现。

1新生学业上的引路人, 生活上的好伙伴

大学新生入学后面临与高中完全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 都经历学习上的如选择课程、学习方法适应、学习的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困惑, 专业导师可以通过经验传授使新生较快的定位自己的学习方向, 得到具体选课方面的指导, 而且尽快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会怎样学习。在专业导师的帮助下, 新生顺利进入并适应大学的新环境和新的学习生活, 可以融洽学习氛围, 减轻学习压力, 避免在学习上走弯路。

2强化专业思想教育, 指导学生确定新的学习目标

专业导师通过个别访谈和集体辅导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背景、专业特色、就业前景,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方法、考核制度、学习要求, 提醒学生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 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

学生党员联系人与同学朝夕相处, 熟悉学生的情况, 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能随时有针对性地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3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3+1导学工程对培养学生个性及能力的学生之间的相互教学或称之为“伙伴学习”的活动予以足够的重视。3+1导学工程中, 所遴选出的学生党员联系人都是学业优秀、工作出色的党员干部, 在辅导所联系班级的同时, 要求学生党员联系人对所学知识不仅能学得会、用得好、还能讲得出,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资料、理解资料、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指导班级活动中, 共同进步, 共同提高。利用党员联系人指导联系班级开展主题鲜明的课外活动, 在活动中营造有利于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组织能力、策划能力, 成为学生干部队伍的后续力量。

4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实行3+1导学工程, 可以使学生树立“能者为师”的观念, 养成随时随地向自己周围的人的长处学习的习惯, 终生受益;在帮助同学掌握知识的过程中, 体验帮助他人、为人服务的快乐, 养成相互帮助的作风, 培植团队精神;了解讲好知识之不易, 尊敬教师的劳动;在担当专业导师的工作中, 树立艰苦奋斗、刻苦钻研、敢于攻克难关和勇于负责的作风。这些不仅能使学生很好的完成学业, 而且将来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要求。

5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第一, 专业导师和辅导员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突破口, 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3]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科技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工作等形式, 促进学生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和能力创新, 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形成创业思维和创业意识。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创新能力等。第二, 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职业生涯危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素质与特定职业的适应性程度, 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和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专业导师和辅导员还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对大学生在找工作中诸如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签定协议等进行指导, 帮助大学生以良好的姿态走向社会。[4]

三实施“3+1导学工程”的成效

2007年“3+1导学工程”在我系应运而生, 经过几年的发展、完善, 在指导班团建设, 开展公益服务活动, 帮助、引导大一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教会各年级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党员联系人指导学生参加的湖南省挑战杯创业大赛中, 先后荣获了铜奖和优胜奖, 参加首届黄炎培杯创业大赛, 获得了铜奖, 培养了学生的策划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精品项目“爱心义教”在辅导员和教师党员联系人的指导下, 长期致力于对本市残疾儿童及单亲家庭、困难家庭小孩进行学业和心理上的辅导, 获得了本市志愿者同盟的高度赞誉, 其项目于2010年获得湖南省德育实践项目立项。

专业导师通过开展专题教育、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等形式指导学生的学习, 增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明确了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专业导师”的指导, 学生在专业学习等方面大大增强了针对性与有效性, 减少了盲目性, 部分学习成绩拔尖的同学还可根据自身的学习状态和兴趣爱好提早准备参加全国化工技能竞赛, 自参加全国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以来, 我系先后荣获25项包括团体一等奖和个人全能一等奖在内的荣誉, 历届参赛共计18名学生均满载而归, 职业能力普遍增强, 成为巴陵石化等众多国有大中型企业纷纷抢夺的对象, 09届“天成杯”全国石油化工职业院校学生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高职组个人全能一获得者袁赛由于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毕业半年已成为湘潭瑞鑫电气科技责任有限公司新材料事业部的主管, 负责绝缘漆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四者在日常工作中既分别独立运作, 各司其职, 但又互相配合, 共同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给予全方位的个性化指导, 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同时, 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总而言之, 3+1导学工程改变了以往单一辅导功能, 整合优势资源, 充分发挥了每一个联系人的功能和特点, 既有道德素质教育, 又有专业技能教育, 还有辅助辅导员工作的优秀学生党员, 他们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广大学生, 满足了不同层面的需要, 解决了个体差异, 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覃文忠, 等.学生导师+辅导员:“双导”制的理念与实践[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3) .

[2]方吉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尝试[M].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论文选, 2010.

[3]张敏坚, 等.论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10 (6) .

软件工程实践1 第4篇

摘 要: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推行、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以及地方高校转型等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现有的培养模式的不足也逐渐显现,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地方高校通过“2+1+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和有效监控等举措,能够大力提升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软件工程;地方高校;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软件产业是21世纪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现在已经发展为国家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作为培养软件产业人才的软件工程专业,从2001年设立以来,专业的就业前景一直保持良好势头。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软件工程专业列在被看好的绿牌专业中,且属于年薪最高的两个专业之一(分别为建筑和软件)。然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动、加入《华盛顿协议》和实施地方高校转型等几大高等教育改革举措的出台,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提出了新要求,使软件工程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境

要提升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拓宽专业的社会服务面向,地方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必须走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地方高校因其区位环境和师资水平等限制,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困难重重,与整个高等教育改革趋势与要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对于远离大中城市且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方高校而言,差距更大。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企联合培养先天条件不足。大部分地方高校所处地理位置远离大中城市且经济欠发达,一方面本地相关企业少而且规模小,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相对较差;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在师资、生源、实验条件等方面与地处大中城市的高校有较大差距。地方高校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开展软件工程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工作是制约该专业深度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2)对校企联合培养的认识不到位。受传统办学思想影响,部分地方高校在办学理念上仍然固执地认为高校应该是一个精神的乐园、学术的沃土,始终以学术型作为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尽管随着高校改革形势的发展,一些院校软件工程等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将培养目标转变为应用型,但是在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培养模式等方面变化仍不大。真正意义上的地方高校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多仅为理念设想,实践落实不够,效果不明显。

(3)校企联合培养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地方高校现有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很多是以名牌大学的培养方案为蓝本拟定的,所以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运行中同质化倾向十分明显。此外,地方高校因其传统化、学科化的教学模式限制,致使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开发等方面与企业的要求不符,影响到校企联合培养的深度开展。所以,软件工程校企联合培养的基本内容不外乎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多向度、深层次的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相对较少。

(4)校企联合培养的保障力不足。一是高校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许多地方高校没有“双师型”教师,部分高校即使有也多数是只有证书,而无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参与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二是专业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领域飞速拓展,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但是,地方高校受办学经费和信息资源的限制,许多实验平台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升级,严重影响校企联合培养的深度开展。三是地方高校未形成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保障机制。地方高校的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在合作方案设计、管理制度建设等保障机制构建方面仍显不足。

三、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与举措

根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和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校企联合培养的成功经验,延安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构建了“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延安大学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软件企业在软件人才培养上的扶持政策,针对办学中的突出问题,适时调整学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积极为校企合作创造条件,先后与中软国际、文思创新等10多家企业或实训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我校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着力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依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借鉴国内外软件工程专业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总结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校企各自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初步构建起切实可行的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如下表所示。

经过“2年+1年+1年”三个阶段的分阶段联合培养,使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初步具备了软件产业工作者的基本能力与专业素养,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构建“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落地生根才能产生效果、发挥作用。所以,延安大学依据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体系设计为核心,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形成了知识培养五模块、能力培养六环节、素质培养三层次的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实践1 第5篇

2014年暑假湘雅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实践报告

我是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2011级2班的学生,我实习的单位是——湘雅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我在公司主要工作是医药B2B项目开发。

在2014年7月7日到2014年8月15日的短短1个月的日子里,我从一名大学生到实习生。短短一个月的工作过程使我受益匪浅,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我认识了好多朋友、同事,我们一起工作,一起解决各种问题,认识了不少好的项目经理,在与他们沟通的同时,学习到他们从事软件开发的一些宝贵经验,从而用于我们今后的软件开发,从而使我的专业知识及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不仅是在专业知识方面,最主要是在为人处事方面。社会在加速度地发生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得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自己。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工作者,所受的社会压力将比其他行业更加沉重,要学会创新求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单位里,从小到PHP的运行环境及基础知识的学习,大到软件的开发、维护与测试,都需要团队共同完成。可以说,近一个月的实习使我成长了不少,从中有不少感悟,下面就是我的一点心得:

实践让我的技能不断增长, 工作能力不断加强。刚开始工作的时候, 发现自己以前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很死, 知识面很窄, 以前做的练习项目的实用性也不是很好。在开始的几周公司给我们实习员工培训了公司信息平台的使用,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认识到信息平台的优势, 可以大大提高软件开发效率。

随后我就加入到B2B医药平台项目的开发中, 成为开发小组中的一员。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一边是同事们的悉心指导, 一边是自己反复琢磨与理解, 几个月下来大大提高了自己业务和技术两方面的技能, 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基本的工作方法和一些技巧, 而且能够独立完成一些模块的开发。

通过实践, 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工作中也遇到了很多的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新技术, 面对技术难题我总是直接面对, 没有逃避, 也因此自学了好多新的技术, 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 也加深了对自己工作要负责的信念。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自己确实无法解决的困难, 在经理和同事的帮助下也顺利的解决了, 在此表示感谢。

在开发团队中, 加强了自己的团结精神和集体感, 对工作认真负责, 对团队认真负责。通过这个项目不仅学习到了很多技术也了解了整个项目的大体流程, 从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代码编写、测试、项目维护等方面, 使自己不仅从一个代码编写人员的角度还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整个项目开发, 加深了软件开发概念的理解。

不断学习使我对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不懂就学、就问, 是一切进步取得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有大学专业课的底子和参加过专门的培训使我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知识能更快的理解和掌握。工作中时常遇到新的问题, 就需要查阅相关资料, 请教同事和经理,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 一个困难一个困难的克服, 不仅将原有知识温习巩固, 产生新的理解, 而且学到很多新知识, 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但某些认识都还是肤浅的, 还需要我在实践当中去不断深入地理解。

现场开发与维护使我不仅从一个开发人员的角度而且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项目的开发后期, 也就是项目即将上线的阶段我与其他几位同事被派往现场去开发与维护项目。以前的开发都是根据需求分析来进行, 功能要求一般在分析里面都写的很清楚, 但是在现场开发直接面对客户, 客户提出的需求一开始只是一个大体的功能描述, 如何将这个只是语言描述的功能转化为技术实现需要很强的抽象能力和对业务的深入理解, 这个过程大大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在第一时间接触客户的需求, 从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 只有更了解客户需求才能更合理的设计软件的结构, 功能。

如果你有一份思想,我有一份思想,拿出来交换,我们大家拥有就是2分份思想,可惜这种观念,并不能深入每一个团队的每一个人,少一点自私,未必不是好事.职场到处都存在被排挤的隐患,要为自己找片草地实在不容易.但有一点要相信,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这世上就没有绝望的路,你可以被打趴下,可以被身边的人暗算,可以被深爱的人流放,只要你用自己决心站起来,受过的伤痊愈后就能增强你的抵抗力,一路前进!

软件工程实践1 第6篇

周锡武,吴本英,卢锦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本文以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构建适应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及运行管理机制,通过土木工程专业人才“3+1”人才培养实践及完善,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开展“3+1”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指导。

关键词:地方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运行管理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学改革及基地建设质量工程项目和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支持

作者简介:周锡武(1972-),博士,副教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与土木建筑学院,教学副院长。

培养大量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社会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3+1”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前3学年主要在校进行系统课程学习,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第4学年主要在校外结合工程生产、科学研究进行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3+1”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地方院校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是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探索内容。

一、“3+1”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1.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弊端。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虽制定了一系列基于“地方性、应用性、复合型”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受各种条件限制或约束,诸多地方院校培养的学生,既缺乏重点院校毕业生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又不具备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对于土木工程专业,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也存在着诸多弊端,一是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环节;二是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滞后,往往停留在验证性的层面上;三是实践教学的方法只注重传授而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动手能力很弱,创新精神不足,毕业生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较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技术过硬、综合素质优良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这种两难的尴尬处境迫使教育者必须正视新常态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模式的新要求,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

2.有利学生职业发展与能力提升。地方本科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的第四学年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对计划就业施工企业的学生可选择到大型施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1学年的实践教学时间便于企业进行管理及可保证学生融于工程完成主要工艺实践,同时又能较好解决实习单位难找及避免学生实习走马观花的现象发生。对于以职业发展为设计的学生,可选择土木工程类设计院进行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全程参入多项实际工程的设计,有利提升学生工程设计与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励志考研的学生,“3+1”人才培养模式可避免因考研复习而被迫放弃第七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保证这类学生在课程体系学习过程中的完整性,同时也能个性灵活处理考研与实践教学及毕业设计的相互关系。“3+1”人才培养模式为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提供了工程背景,同时增进了企业与学生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学生就业与企业招人进行双向选择。

3.有利地方院校土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国家教育部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于启动了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工程师,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1]。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可使高校和企业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多赢的局面。因此,“3+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3+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构建

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土木工程专业从级开始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一套面向地方本科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法及相应的运行机制。

1.土木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依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着力优化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求,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及广东省特色专业,有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专业基础。土木工程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2],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3+1”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采取校内与校外、课堂与工程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及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

2“。 3+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课程体系构建要妥善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专业方向) 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课内课程与课外课程等方面的关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按照“3+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建立了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研究制定与审定的有效机制,吸收用人单位合理化建议。课程体系结构规划如图1,毕业学分要求和总学时分布见表1。

3“。 3+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按照培养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贯穿本科教学过程的始终,将课程内实践与课外创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践项目选题,力求结合实际。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单独开课,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紧密结合、协调配合、相互补充,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各方向分别安排七个课程设计、二个课程实习等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3)第四学年完全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力求毕业设计真题真做。

4“。 3+1”人才培养模式下第二课堂创新机制建立。第二课堂为第一课堂的有机延伸,是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阵地。探索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模式和方法,营造包括课外科研能力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社会实践、文化体育在内的课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利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中南地区结构模型大赛、市校结构模型大赛及课程相关各类别专业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知识扩充、能力培养的渠道和平台。开展各种文化科技系列讲座、社会调查活动、学生科技发明活动,组织各种知识竞赛、文化艺术节、读书报告会、音乐会、书画展等活动,形成良好文化科技氛围,陶冶学生情操。

5“。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3+1”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即不但应有较深厚的理论教学功底,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主要有:(1)根据专业建设需要,优先考虑应用型师资的引进,拓宽师资引进和培养渠道,鼓励和选派教师到社会各部门和大中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增加实践经历。(2)通过校企(行业)合作共建师资队伍,聘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能够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专业人才和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将工程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契合合学校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6.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是保证“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土木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为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设计单位,以及与土木工程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利用高校技术力量为企业人员培训、技术攻关等提供服务,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重点选择建设一批生产规模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用工需求大和社会声誉好的土木工程企业作为长期合作伙伴,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的稳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3+1”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及运行体制探索

“3+1”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原教学管理及运行体制已不适应,因此,须建立有效的管理和运行体制。

1.建立“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评估机制。聘请企业、行业和高校土木工程专家,组成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估委员会,定期召开评估委员会对“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进行评审。成立由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主讲教师为成员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小组,负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2.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和管理制度。建立专任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制度,对于没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特别是新进博士,须有半年以上的工程实践。建立外聘教师的聘用和考评制度,让真正有能力且有意愿的企业界人士切实担起理论与实际教学或指导。建立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相关的激励机制。

3.建立专业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该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1)主干课、核心课实行教考分离制度;(2)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行导师制;(3)教师考核采用“学生评教+教学指标量化”制;(4)过程监督与检查多采用教学督导制、学生信息反馈制、听课制等。

四、结语

我校从2013级开始进行的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运行良好,该模式能较好凸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人才培养特点。“3+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程教育实践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周晓辉,何汉武。地方工科院校“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实施机制改革与实践[J].高教探索,,(3 )。

软件工程实践1 第7篇

2012年,时维八月,序数仲夏。西南交通大学在结束了紧张而有序的期末考试周,历经暑期实习以后,以弘扬乡土文化为契机,组织开展为“回归乡土文化,重寻阳明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团队,广泛瞻仰王阳明先生遗址,走访当地文化局,与当地学者探讨阳明文化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位宋明心学大成者,来了解中国文化中的心学思想文化,与中国儒家、道家等文化进行对比,反思中国哲学。

西南交大生命工程与科学学院积极响应校团委的号召,广泛征集学院志愿者加入到了社会实践的队伍当中,并且努力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参与其中的同学们能够吸收到更多阳明文化,同时也带着这一份阳明记忆去影响以及感染身边的人,让他们身边的人都能感受到阳明文化的思想精髓,使其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将阳明文化的思想精髓运筹帷幄。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由七名队员组成。于2012年8月1日早晨9点准时奔赴阳明先生遗址—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待队伍休整完毕后,于3点到达遗址—阳明洞进行第一天的社会实践。由当地阳明洞解说员为我们全程解说,在她的介绍下我们领略了王阳明先生在幼年间便聪资过人,在文学方面造诣很高,王阳明因才华横溢被皇帝重用却于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人的内心中自然包含世界运行的规则。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在当地阳明先生创办了龙岗书院,该书院是贵州教育史上的第一书院,成为当时传播阳明文化,思想的重要基地。“立志 勤学 改过 责善”成为龙岗书院的院训,它教导了一代又一代的龙岗弟子。而后,我们又继续参观了阳明洞—阳明先生沉思的地方;玩易窝—阳明先生研究易经的地方。亲身感受阳明新生感悟的环境。

在参观遗址之后,修文县阳明文化园项目指挥部的蔡刚总经理接待了我们,和我们探讨阳明文化并为我们介绍向明文化园项目的基本情况。阳明文化园以养心之道,心学之源为总体定位,充分发挥阳明洞景区与修文自然生态与文化景观的联动功能,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山水城市核心景观下的空间结构互动为导向。将生态性、文化性、休闲性、景观性、经济性融合渗透于阳明洞、修文河区域,推进修文“高效生态之城、阳明文化体验之都、健康养生休闲之地、自然生态魅力之乡”的发展步伐,将阳明文化园建立成世界心灵旅游目的地;首批国家形象创新传播共建工程基地;中华国学文化名片、中国阳明心学文化地标等。

软件工程实践1 第8篇

一、校外实践

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校外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尽早适应社会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而校外实践又能使学校、教师、学生与社会、企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

(一) 大力开展实习基地建设

学校多渠道与多个相关企业合作成立学生实习基地, 双方就技术革新、企业员工进修培训、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同时让学生在最后“1”年到企业顶岗实习, 提前熟悉生产岗位工作及企业管理制度, 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的人际关系交往, 同时聘请企业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但是实际普遍存在实习单位落实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方面企业出于考虑学生安全及企业生产效率和生产管理秩序等因素, 同时企业的现实生产环境与接待能力有限, 主观上不愿接收或不愿多接收实习毕业生[4]。接收也是让学生看着企业的师傅操作, 而学生无法亲自操作实践, 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缺少吃苦精神, 嫌弃企业厂房或车间环境恶劣, 学生主观上不愿意去, 去的学生也经常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 建议学校与企业就学生安全责任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 减少企业对学生安全方面的顾虑。加大学校与企业的友好往来, 推荐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学校可以组织专家对培养企业生产管理进行指导, 确实可以为企业解决难题, 同时加大专业导师与企业的联系, 专业导师和企业合作, 开发合作项目, 导师带学生以做课题的方式到企业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 保证学生在企业的实际的动手操作。另外可以鼓励学生业从事一些业专业性不太强的岗位, 比如说销售岗或基础性实验岗。在学生得到锻炼的基础上尽可能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二) 鼓励学生开展勤工俭学与社会实践活动

现代企业不再盲目的追求毕业生的学历与学习成绩, 而是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吃苦精神、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及是否具有爱心、责任心等。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如义务支教, 义务献血, 义务参与社区服务, 争当社会性服务类志愿者等等。这些活动虽然与专业没有关系, 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心,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度和对国家人民的热爱。因此建议学校学生会和团委鼓励学生成立相关的社团,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2.鼓励学生勤工俭学。提倡勤工俭学作为今后高等学校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也是解决学生个人经费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勤工俭学, 不仅可以使学生自力更生, 吃苦精神, 而且还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 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途径。建议学校多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 同时也多联系校外相类似的机会。比如让学生打扫教室、利用课余时间送外卖、各种兼职等。

3.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 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建议成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 积极开展创业培训, 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 设立学生独立承包的跳蚤市场等。同时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创业项目。

二、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也有许多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毕业设计, 其次就是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设计及动手类的竞赛项目。

(一) 毕业设计实践教学

本科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毕业生得到锻炼。可采用如下措施:

1. 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及毕业设计题目多样化。

在大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环节鼓励学生自主选题, 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认真查阅相关文献后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然后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共同完成。指导教师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时注重多样化, 内容包括:铸造:金属及合金的熔炼与铸锭过程及其组织性能研究;塑性变形:有色尽速材料的挤压;钢铁材料的轧制过程及材料的组织性能研究;热处理:热处理工艺与合金组织性能关系研究;模具设计与制造:铸造、挤压及冲压模具设计及制造;焊接:材料焊接工艺组织性能研究;模拟:利用专业软件模拟金属材在料塑性变形或焊接过程中温度场及应力场分布等等。每个老师至少有两到三个不同方面的课题让学生选择,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并且要求学生在查阅参考文献后自己制定研究方案。

2.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高质量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有力保证。应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答辩, 中期检查、评审、答辩等管理制度, 对毕业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选题、开题、撰写论文、答辩等主要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二) 鼓励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开展创新性实验

成型专业学生在大四这一年里, 除了可以跟着指导教师做毕业设计外, 鼓励学生利用其他时间进行创新性实验。针对成型及机械类专业开展机械设计大赛、CAD画图大赛、金相大赛、焊接大赛、无碳小车大赛、组织分析大赛等等。同时向大学生开放实验室,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和操作成型实验室现有的设备。一些简单易操作的设备 (如金相显微镜、线切割、磨床、万能试验机、硬度计、砂轮机、冷轧机、各种焊机) , 学生使用前, 须对其进行理论及实际培训, 然后让学生独立操作, 经考试合格后发放使用资格证书, 以后在实验室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独立操作设备。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功能。另外实现资源共享, 鼓励学生根据实验内容, 自主选择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 让学生可以在学校所有实验室进行实验, 让学生自主分析实验结果。

总之, 为了提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度。充分利用“3+1”教学模式中的“1”年的实践教学, 对学生进行校内、校外实践。多角度, 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学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吃苦精神、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等, 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利用“3+1”教学模式中“1”年的实践教学时间, 让学生参加企业定岗实习、鼓励学生参与勤工俭学及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校外实践活动, 同时重视校内教学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课题, 重视毕业论文设计, 设立校内各种大赛等实践教学活动, 提高成型及控制专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

关键词:成型及控制专业,“3+1”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肖小亭, 潘振鹏.材料成型专业建设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 2000, (1) .

[2]王悔改, 宋延沛.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4) .

[3]佟绍成, 于自强, 李昕.构建工科院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3) .

上一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000字下一篇:浅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