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情绪美文

2024-07-07

妈妈的情绪美文(精选6篇)

妈妈的情绪美文 第1篇

缓解冲动的情绪美文

为自己当时的冲动懊恼吗?天啊,我怎么控制不住自己!冲动,生理学定义是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的兴奋性反应,我们日常所言的冲动多指理性弱于情绪的心理现象。冲动,可能源于自我保护,这是一种心理补偿,缺乏自信的男性更容易产生冲动情绪。通常它并不能带给我们飞蛾扑火的灿烂,假如在理智弱于情绪的那一刻,给自己3分钟的冷静,你将发现:魔鬼就在身旁。

彭健是一家外企的部门主管,平日温文尔雅,但在一次会议上,却很轻易地被一名女同事稍微激烈的言词激怒,他当场指着对方的鼻子大发雷霆,不但让在座的同事惊诧不已,更因此葬送了即将到来的一次晋升机会。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冲动呢?

心理学家发现,缺少自信的男人更容易产生冲动情绪,这种冲动实际上是他们一种错误的自我保护。如果一个男人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的价值不认同,他会觉得自己是被人瞧不起的,是受威胁的,这种心理常态的.表现是怯懦、退缩。但是,遇到偶然的触发事件,容易引发出失控的情绪,比如说野蛮、愤怒,当事人在非理智状态下,能感受到反抗的快感,实际上是潜在的一种心理补偿。

对于爱冲动的男人,不妨采用以下方法,帮助自己疏导缓解冲动情绪,防止因冲动而酿成大祸。

推迟愤怒法:当某一事件触发了你强烈的情绪反应,在表达出情绪之前,先为自己的情绪降降温,比如在心里对自己说:“我3分钟后再发怒。”然后在心中默默地数数。不要小看这3分钟,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你恢复理智,避免冲动行为的发生。

环境转换法:在情绪即将失控的时候,请赶快转换一个环境,你的注意力和精力也会相应地转移,可以使即将失控的情绪得到平息。值得提醒的是,你的行动必须及时,不要在消极情绪中沉溺太久。以免最终酿成情绪的失控。

描述感觉法:当你情绪激动的时候,可以试着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体的感觉上,去感觉“我现在心跳很快”、“我现在脸很红”、“我现在呼吸局促”等,当你关注自己身体的时候,实际上是将关注点从事件上转移。

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不生气的时候,去和经常受你气的人谈谈。彼此听听对方最容易发怒的事情,想一个沟通感情的方式,注意不要生气。也许约定写张纸条,或做个缓和情绪的散步,这样你便不会继续用毫无意义的怒气来彼此欺负。经过几次缓和情绪的散步之后,你会发现冲动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情。

让冲动在运动中消失:心理学家发现,运动是有效解决愤怒的方法,尤其是多参加户外活动,主动做一些消耗体力的运动,如登山、游泳、武术或拳击等,使不快得以宣泄。当感觉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时,可以主动做一些运动,让冲动的情绪随着汗水一起流淌掉。

妈妈的情绪美文 第2篇

在所有负面刺激引起的情绪中,厌恶属于相对较轻的反应类型,愤怒、恐惧和悲伤,都会产生比厌恶更严重的反应。

厌恶的具体刺激源有效性受不同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很大。比如张扬的个性,在崇尚和鼓励个性的社会氛围中,不会成为厌恶的刺激源,但若放到一个保守的、等级森严的社会氛围中,则非常容易引发周围人的厌恶。

行为人会对所厌恶的刺激源做出两种评价:一是否定;二是认为它低级,这里的低级是指虽然可恶但却不够对当事人构成威胁。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自以为是的人几乎在所有社会和文化中,都是最容易引起别人厌恶的刺激源。

自以为是,不是个性张扬,而是没有基础的张扬。这个词的内在含义是他(她)事实上并“不是”,但却认为自己很“是”。“我很好,你(们)很差”的.想法就是一个实际上不怎么好的人自以为是的心态。对自己有过高评价,而又以此为基础进行炫耀、争辩,或者否定其他人的正确意见,是最容易被人厌恶的行为模式。

一个参与我们研究的志愿者小雅讲述了她曾经遇到过的一名极品男子。在双方初次接触的过程中,该男子首先递上了自己的名片,上面印着6个不同的头衔,从某公司总裁到某集团顾问,再到某研究机构的研究员,最后一条头衔是“某大学研究生课程班班长”。在这种奇特的身份介绍之后,双方开始就电影产业的现状进行意见交换,试图寻找合作的机会。

在这名男子的眼里,搞电影产业,就是要“三大”:大投资、大明星、大宣传。虽然到目前为止,他还只拍过两部实验性质的MV,但他坚信,只要有人投以足够的钱,用这些钱雇大牌导演和明星,改编一个人们熟知的历史故事就可以拍出成功的作品。接下来,从开机就进行炒作宣传,甚至制造噱头引起关注,直至最后进入院线,就一定能实现名利双收。

当小雅提出,电影是用画面和声音讲述故事的一种艺术手法,因此好故事才应该是一部好电影的核心要素时,该男子大加驳斥,并反复强调:“中国的老百姓,谁看故事啊?只要屏幕上有明星,就会兴奋,明星越大牌,爱看的人越多,票房就越高!”在随后陈述自己宏伟计划的时候,他慷慨激昂的样子甚至无法让别人插话,并且频频提到自己和哪些娱乐明星一起出席过活动,一起合过影,手机里存了哪些人的电话,完全是踌躇满志的样子。

最终,小雅不得不提前中断了这次会面,以有事为借口礼貌地离开。我们尝试着指出了当时她的情绪来源,小雅认同了我们所分析的两个特征:“第一,这名男子所说的东西在我看来是不对的;第二,他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还大言不惭地吹嘘和标榜,这种无知让我感觉很低级。”

与此性质相同的实际案例,还有某娱乐名人跨界扮演意见领袖的事件。,某著名演艺界人士通过公众媒体发表了自己对一些事件的观点和评价,在受到公众的质疑和反对后,大肆谩骂反对自己的人,成为一时笑谈。

整个事件结束后,我们分析了公众厌恶这位艺人的原因,认为主要是因为他以不适当的身份,发表了民众不认同的观点。民众认为他的错误观点很低级,而以艺人的身份在自己并不熟知的领域中充当意见领袖,则属于自以为是,非常让人厌恶。

当然,民众的反馈中也存在大量谩骂的现象。需要注意,谩骂属于愤怒情绪导致的攻击行为,已经超过了厌恶情绪的上限。厌恶情绪的一个必要特征是,不具备攻击欲望。

通过讨论上面的两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引起厌恶情绪的刺激源,具有共通性规律。当事人对刺激源产生厌恶情绪,至少同时存在两个必要特征:一是对刺激源的否定,具体表现为不认同;二是除了不认同之外,还认为刺激源很低级,远低于自己对它的主观预期。

妈妈的情绪美文 第3篇

一、父亲元情绪理念的内涵

1. 父亲元情绪理念的概念

元情绪理念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末。Mayer和Gaschke在关于情绪、情绪调节的研究中提出了元情绪的概念, 元情绪是指在情绪体验中, 个体不断地对自身的情绪进行监控、评价、调节和反思的过程。[3]受元认知的影响, Gottman等人在1996年的研究中指出, 元情绪是对某种情绪产生的感受和情绪。[4]国内还有人指出, 元情绪理念是个体随着社会经验的不断累积, 在面对自我与他人的情绪时产生有组织的反应与感受, 它在日常生活中被反复地使用, 从而形成一套特定的、固定的思维模式。[5]Gottman等人则将父母对自我与幼儿的情绪反应的一组感受和观念界定为父母元情绪理念。[6]综合已有研究, 人们倾向于将父母元情绪理念看做是父母对幼儿情绪表现所产生的一组情绪、行为、态度与理念等反应模式。文章的父亲元情绪理念是指, 当父亲面临幼儿的情绪行为时, 父亲的元情绪理念便会被启动, 透过这个诠释架构, 可以了解幼儿表现此行为的目的或背后的需求, 评估幼儿的情绪表现, 它具有觉知以及指挥情绪运作的功能。[7,8]

2. 父亲元情绪理念的维度

台湾学者叶光辉根据Gottman等人的研究, 提出可通过察觉面、接受面、沟通面、原因面、处理面、教导性等六个向度来评估父母元情绪理念, 并将父母元情绪理念划分为情绪教导型、情绪不干涉型、情绪摒除型和情绪失控型四种类型。[9]本文在考察幼儿的实际互动情形时, 认为父亲在觉察性、接受性及教导性这三个维度与幼儿的情绪调节具有紧密的关系。察觉性是指父亲能否敏锐地察觉出自己与孩子的情绪反应, 并且能够正确地描述这些情绪的相关经验, 此外, 父亲是否表现出对这些情绪的关注;接受性是指父亲依照自己与孩子情绪世界的感受、想法, 能否表现出尊重自己和孩子所释放出的各种情绪, 承认这些情绪在日常生活上的意义, 并愿意在亲子关系中营造出一个有安全感、可预期、接纳及回应的环境;教导性是指父亲是否教导孩子如何适当地展现情绪行为, 在孩子产生情绪时, 和孩子讨论他的感觉并帮助孩子用语言来表达情绪感受, 对孩童的负面情绪会关注、尊重, 教导孩子采用正确的方式面对负面情绪并采取正确的解决策略。[10]

二、父亲元情绪理念对幼儿情绪调节的影响

父亲元情绪理念来自于亲子互动经验中对幼儿情绪的观念、行为等反应模式, 主要关注对儿童情绪表现的反应行为。亲子互动关系中有大量的情绪反应, 幼儿会根据父亲所释放出来的情绪信息来调节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1. 父亲的情绪反应影响幼儿对负性情绪的处理

有研究者发现 (Carson&Parke, 1996年) , 当父亲较常使用负性情绪来回应幼儿的负面情感时, 那么幼儿就会缺乏社会技巧, 会出现较少的亲社会行为, 而表现为较多的攻击行为。还有研究 (Boyum&Parke, 1995年) 证实了父亲的生气情绪较能预测幼儿的同伴接受度。[11]从亲子的互动角度来看, 父亲情绪的呈现, 对幼儿从中学习到的情绪经验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父亲对幼儿的情绪表现给予支持、安慰, 那么幼儿就能更好地处理负面的情绪, 更能觉察和理解他人的感受, 以此更好地去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研究指出, 对情绪调节强度高的幼儿容易出现害羞、退缩的行为;而情绪调节强度低的幼儿常常会出现攻击行为, 只有中等调节水平才是最佳的调节模式。[12]而父亲则会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 学习社会交往的规则, 对于孩子的自我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13]其中, 父亲的情绪行为反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功能日益显著, 如果儿童缺少父亲的支持, 便有可能造成其心理发展的缺陷, 对于儿童的社会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2. 父亲的情绪敏感性影响幼儿对情绪的反应态度

幼儿作为亲子互动中主动的一方, 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发出信号。有研究发现, 在生命的第一年, 父亲对孩子的意向较为敏感, 能对幼儿的活动做出反应;在生命的第二年, 幼儿更需要父亲把他们引向外部的世界;之后, 幼儿开始对批评较为敏感, 如果这个时候父亲只看重幼儿的外部行为, 而不探索幼儿的内心世界, 那么他们将会感到挫折感, 他们的自我概念、反省能力都会受到影响。比如说, 当一个孩子情绪发作时, 如果父亲在这个时候通过自己的情感关怀幼儿, 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信任的, 这样就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情绪自我调节的方式。反之, 如果幼儿的情绪发作往往是在最顶点时才被父亲注意, 那么最终会使幼儿对环境失去信任感, 产生怀疑。[14]因此, 父亲对幼儿的情绪敏感性会影响到幼儿在处理情绪时的反应态度, 父亲应该更加积极地同幼儿进行互动与交流, 消除父爱缺失、父爱不敏感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3. 父亲的情绪表达影响幼儿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父亲在幼儿面前起着榜样的作用, 影响着幼儿发展的价值观念和态度。[15]如果父亲经常表达正面情绪, 幼儿在以后的同伴活动中就会出现较多的亲社会行为, 他们对自身情绪的控制也有好的转变, 反之, 幼儿则会习得攻击性行为, 不利于调控他们的情绪。另外, 父亲的情绪表达有助于幼儿形成了解他人情绪的技巧, 包括识别情绪、觉察情绪, 以及拥有较高的情绪调控能力。因此, 父亲负性的情绪表达会影响幼儿的社会能力、同情心, 并缺乏对情绪的了解。

三、父亲元情绪理念的形成

1. 合理的家庭教养

父亲的作用是由父亲、妻子、家庭等诸多因素共同协作, 交叉影响的, 不同类型的家庭模式要求父亲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而良好的父亲元情绪理念的形成正是基于此。美国心理学家鲍伦德认为, 民主型的父母对幼儿具有回应性, 他们会关注幼儿的需求, 设定幼儿合理的行为范围, 而非强制幼儿听从父母的要求。基于长期的研究发现, 在民主式教养风格生活下的幼儿身上可以看到正向的结果;而接受权威型和放任型教养风格的子女在社会关系和认知上趋向于负向的结果。[16]父亲对孩子的情感的发展是重要的, 不仅是因为他们之间的依恋, 也因为他们认知和情感方面的专长。成人指导他们的孩子情感标签的使用, 用以评估, 表达, 调控策略。此外, 父亲也将教予孩子情感的文化和亚文化的规则。[17]以此, 幼儿可以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 得到父亲的情感支持和鼓励, 这对于他们情绪调节的发展至关重要。

2. 提高幼儿情绪理解能力

在引导幼儿接受、理解自身情绪的基础上, 成人还要提高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是对所面临的情绪线索和情境信息进行解释的能力, 是个体认识他人及自己情绪状态的过程。[18]成人不仅要帮助孩子学会命名和认识自己的情绪, 以便他们可以感受某个时刻自己正经历的情绪, 能够把它作为一种能被观察和认识的对象去理解。比如在帮助孩子准备饭菜的时候可以对他说:“宝宝饿了, 所以宝宝着急了。”而且还要引导幼儿尽力理解别人的情绪, 要帮助孩子认识到人们对同一种情绪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其中有些反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快乐, 交到更多的朋友, 而有些则让我们感到糟糕。当幼儿学会了在特定的情境下如何正确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那么他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人际冲突行为的发生。

3. 帮助幼儿掌握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

做情绪健康的妈妈 第4篇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情绪具有易变性、易冲动、易外显、易感染的特点,由生理性情绪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委屈、自尊、羞愧感)发展。幼儿不仅能够辨别不同的情绪表情,而且能够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绪体验。比如:一名幼儿说:“妈妈,你伤心了,爸爸做什么了?”该幼儿以前可能体验过伤心的事情,而且可能是因爸爸的批评而引起的。该幼儿把自己的体验推论到妈妈身上,从而认为妈妈之所以伤心,是因为爸爸的原因。幼儿的情绪体验比较丰富,多是由具体的、直接的事件引发的,愿望得到满足就觉得快乐,得不到满足就感到苦恼。一般而言,幼儿的情绪表现是外显的,不加掩饰的,高兴就笑、害怕就哭、生气就闹,幼儿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看到别的儿童打针时哭闹,自己也会跟着叫嚷,别人表现出惊恐情绪,自己也会吓得哭起来。

总之,幼儿通常不分场合地直接地表露出自己的情绪,也很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尽管父母试图控制幼儿不适宜的情绪表达,但有时是徒劳的,大部分幼儿都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从大脑的神经系统发展来看,幼儿的神经抑制过程发展得比较缓慢,致使情绪调控的水平相对较低。尽管幼儿对自己的情绪不加掩饰,但幼儿还是具有情绪调控的基本潜质,家长有责任引导幼儿,培养他们学会主动地进行情绪调控,而不是任性、失控。

影响儿童情绪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身体特性、气质类型、认知水平、家庭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等。尤其妈妈的情绪影响力最大,家长情绪不稳定就容易使孩子成长的土壤盐碱化。众所周知,爸爸是孩子的精神支持,妈妈是孩子的情感支持;爸爸用行动影响孩子,妈妈用情绪影响孩子。妈妈的平和是孩子失败后迅速站立起来的支撑;妈妈的态度和情绪越是平和,这种支撑的力量就越大,孩子的自信心就越强。情绪健康的妈妈通过面部表情、言语、动作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格,使孩子情绪表达与认知一致,喜怒哀乐溢于言表,该喜则喜,该怒则怒,情绪表达自然有度。

做个情绪健康的妈妈

妈妈情绪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如此之大,所以一定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发挥榜样作用,提高教养方式以及亲子互动的质量,和孩子一起健康、快乐成长。

发挥榜样作用

幼儿好奇心、模仿性很强,正处于事件与情绪匹配的规则建构期,父母处理事件的情绪反应应该规范一致,做好表率,使孩子逐渐掌握情绪反应的法则;情绪表达自然、真诚、理智,对事不对人,不能让孩子感悟到你不喜欢他(她),只是对他(她)做的事不满意而已;孩子心智不成熟,难免犯错误,妈妈应该带有宽容之心,理解犯错的孩子,让孩子懂得如何表达情绪,因人因事呈现情绪,不能喜怒无常,情绪大起大落。家长用热情、豁达、乐观、友善,好的情绪影响孩子,倘若情绪过激、失衡都可能在孩子潜意识留下阴影。

提高教养方式

随着幼儿自我意识增强和社会化水平提升,情绪、情感更加丰富,孩子将会出现叛逆现象,妈妈要注意孩子情感的细微变化,用平常心对待,认识到那是孩子长大独立性的表现,不必大惊小怪,允许孩子真实情感自然流露,不要训斥、大骂、压抑孩子的负面情绪,接纳幼儿的行为;用幼儿的语言、话题进行心灵沟通交流,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幼儿的角度,理解幼儿的言行;由妈妈角色向朋友角色转化,适应幼儿的情感需求,鼓励与肯定孩子对不同情绪的表达,发现孩子情绪不佳时,懂得理解孩子的感受,了解引起孩子情绪不佳的前因后果,进而抚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对亲人倾诉,向自然环境宣泄,达到敞开心扉,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的目的;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爱好,以使他的情绪得到转移和升华。

情绪的表达不仅依靠言语、表情,而且也需要身体动作。孩子拥有对妈妈的天然依恋感,因此妈妈要多抚摸孩子,给孩子安全归属感;微笑、鼓励、欣赏、赞美,不失时机地向孩子传递正能量,让孩子变得自信、乐观。人人都渴望他人的肯定、赞美和欣赏,适度的表扬有利于情感的发展;批评、惩罚幼儿应让孩子理解批评的原由,坦然接受你的做法。

提高亲子互动的质量

丰富多彩的亲子互动活动,可以缩短亲子心理距离,满足孩子渴望交流的心理需求。妈妈要接纳孩子的一切,尊重他的人格,用更多的时间、空间陪伴孩子,让孩子在爱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告诉孩子,使他学会关注别人的情绪,分享别人的快乐,分担父母的忧愁和烦恼;倘若妈妈言行失控,向孩子发了脾气,则应在事后道歉,求得孩子的理解和原谅。

年轻妈妈没有教子经验,往往按自己的设想摸着石头育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使得情绪表达喜怒无常,导致幼儿无所适从,情绪、情感发展受阻。当妈妈处于不良情绪状态时,可以采用生活中的哲理安慰、鼓励自己;通过言语暗示作用,来调整和放松心理上的紧张状态;主动找亲人、朋友诉说内心的忧愁,把闷在心里的一些苦恼倾倒出来;或者把自我烦恼写出来,找个理由自己想通即可,以便适时净化情绪。另外,光线明亮、颜色柔和的环境,使人产生恬静、舒畅的心情;相反,阴暗、狭窄、肮脏的环境,给人带来憋气和不快的情绪。因此,改变环境也能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当你在受到不良情绪压抑时,不妨到外面走走,看看大自然的美景,对于调节人的情绪有着很好的效果。

(尚华 西安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请照顾别人的情绪美文 第5篇

下午要去阳光小区办事,可以路过同学小李家,冒昧地打电话,想去看看她,她欣喜地说来吧,好久不见,也想我了。去之前,我特意穿了新近买的红色的裙子,涂了口红,摸了眼影,镜子前一转,不错,艳丽,时尚,小李见了一定会夸我越来越会穿衣服了。

果不其然,敲开门,小李惊喜地抱住我,叫我姑奶奶,怎么这么花枝招展,和一束桃花似的。我得意地笑,这叫越来越猖狂。嘘嘘……小李把手放在嘴边,叫我小点声,老太太今天不高兴。老太太是小李的婆婆,一个月前,卖掉老房子,带着钱,来小李家养老。我是个大大咧咧人,看得出,老太太不喜欢我这种顾前不顾后的人,她来后,我很少去小李家坐。今天如果不我是路过,我断然是不会去的。坐定后,我问小李,老太太来后,家里没不和平啊?小李笑着说,没有,公公去世才半年,两个人感情特好,老太太一想起老头,就掉眼泪,所以我们平时说话办事,都挺看老太太脸色的,她喜,我们笑,她哀,我们便沉默寡言,电视声放小,洗碗的声放轻,甚至关门、走路,都轻轻的。我说有了她,你俩可不自在了。小李说,可不,但,怎么也得照顾一下老太太的情绪吧。人家都悲喜交加了,你还在那大笑不止,这不是惹老太太不高兴吗嘛。今天大早上,接个电话,说老家一个老姐姐去世了,中午也没吃饭,眼睛红红的,哭过好多次。

走,咱俩去咖啡厅叙叙旧,给老太太一个安静的环境吧。小李的话,让我很惭愧,说实话我很少照顾别人的`情绪。上次去婆婆家,婆婆的一个同事生了个孙女,她乐得合不拢嘴。我知道婆婆是想让我们早些要孩子,拿话点我,可是我偏不吃这一套,硬生生地说,自己年龄还小,不想过早地当大肚婆。婆婆一听,笑容立刻僵住了。如果我们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肯感受别人所感受的,能快乐别人所快乐的,伤心别人所伤心的,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很和谐。只是有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做到这些,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喜怒悲欢。

我的情绪我主宰的美文 第6篇

生活中,谁都会有不良情绪:愤怒、失望、抱怨、悔恨等。我也经常被这些不良情绪所困扰,工作难做、家长专断、家庭琐务,经常让我觉得不堪其扰,也经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所以常常给人感觉是个严肃又感情用事的人。

前段时间,我也在书上和网上找一些关于“轻松生活”、“快乐生活”的文章,甚至由于觉得欧美人生活相对随性、自由而到国外的论坛找些启示,但大多是些“知其然,而不知何其然”的道理。直到那天中午,我突然觉得有了顿悟的感觉。

我习惯在午休时间上网看些电影或情景喜剧。我随便点开了一度热门的美剧《迷失》,说实话,这种电视剧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是我“顿悟”的感觉就始于第一集开始后不久的一段对话。

男主角讲了关于他在做住院医生的时候发生的一个故事来说明他是怎么克服恐惧情绪的:由于自己的失误操作,病人脊液外流,他害怕极了,但他告诉自己害怕是正常的,允许自己害怕,但是这种害怕只能持续5秒,从1数至5后,就得暂时忘掉害怕,投入到眼前的紧张任务中。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错误行为以及行为结果,实际上大多数可以归结为受不良情绪控制导致的。受领导批评,产生不满情绪而消极处事;暴怒失手将人打致重伤这类不希望发生的.结果往往就在自己情绪失控的状态下产生的。

我并不赞同所谓的“喜怒不形于色”的说法,先不说情绪郁结不利于身心健康,平常人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的很少。所以,面对不良情绪,应该抱有的心态是:产生情绪很正常,但我不能因为它而做出不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去想自己怎么样才能不害怕、不发怒、不懊恼。

由此,我觉得摆脱不良情绪影响,轻松快乐生活有三个要素:不抱怨、不后悔、常感恩。

不抱怨:真正像电影里一样遇上生死攸关的事件的情况毕竟很少,大多数时候往往是由于不满而抱怨,夫妻抱怨对方不做家务、职工抱怨单位待遇不合理、父母抱怨子女不努力、抱怨社会不公平……;人终归是社会的人,总有不尽如意的地方,有抱怨的情绪很正常。关键是你得衡量一下,眼前的事情是不是因为抱怨就可以不处理的,如果不是,那发几句牢骚也就过了,先静下心来先处理完手头的事情再说吧。我每天开车上班的时间都听一个电台,记得有一段时间里,电台里的主题就是“不抱怨”,这样很好,提醒大家从每天清晨都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不后悔:有不少人都会因为自己一时冲动,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事后却又很后悔伤害了自己心底在乎的人,于是又千方百计地道歉、认错,晚上躺在床上还辗转反侧,懊恼自己情绪的失控伤害了对方。久而久之,会形成两个极端:一个是将所有的错误都归咎于别人;另一个就是把所有的错误都归咎于自己,形成自卑的心态。容易动怒的人其实很多并不是因为傲慢,而是因为自卑和不安全感。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健康的,所以何不中止冲动,以防后悔呢。另外,如果你情绪正常,但是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那么,健康的心态也不应该是后悔,而应该吸取教训,告诉自己,自己通常是对的,这次的错误只是吃了一堑。而不是深深后悔和自责。

常感恩:这个社会有很多值得你感恩的人,你的上司虽然要求严格,但反而让你长进不少;你的父母虽然唠叨,但是为你尽心付出;你的丈夫或妻子虽然有时不爱做家务,但是却一直在为家庭默默付出了很多。没有理由去伤害这些实际上给你帮助很大的人。

上一篇:青州市教育局关于学校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下一篇:工作交接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