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词专题训练

2024-06-08

中考诗词专题训练(精选6篇)

中考诗词专题训练 第1篇

中考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

语文中考:“古诗文积累与阅读”方面的考点归纳: :

1、理解诗词句中关键字词的含义

2、把握诗词的主要内容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目标:

1、具有赏析、评价古诗词的基本能力。

2、具有学习祖国古代文学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复习重点: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经验分享

★共同学习

★能力延伸

★齐来品析

★小结巩固

“诗言志”:就是说诗表达自己的志向和理想的“诗缘情”:“诗缘情”,缘情就是抒情,说诗是抒发内心情感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步骤:

一、写什么?

二、怎样写?

三、为什么这样写?

一、写什么?

整体感知古诗词的内容,把握诗词中的意象(承载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1、注意诗歌题目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理解词

语的隐含信息

3、调动知识积累

(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时间:初春

地点:钱塘湖

事件:春行—春游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但是,有两种诗词是我们无法从题目中了解诗词内容的:

A.李商隐《无题》

B.词牌名:如《江城子》《破阵子》

1、注意诗歌题目

时间:

地点:

事情: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理解词语的隐含信息

① 把握表情感的关键字词

② 品读诗词尾句、尾联。

③ 善于挖掘古诗词的深层含义。

① 把握表情感的关键字词

A.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无须、不要)

——旷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B.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对钱塘湖初春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的喜悦、喜爱之情。② 品读诗词尾句、尾联。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人看到西风中萧瑟的菊花,联想到自己孤苦的处境,涌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将人和菊花相比,突出了词人的相思之苦。

③ 善于挖掘古诗词的深层含义。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写的是眼前的现实生活(风雨交加),还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就像风雨中的树叶摇摇欲坠。

3、调动知识积累

① 归纳诗词意象的特殊义。

② 归纳古诗词内容。

① 归纳诗词意象的特殊含义。

“月”

——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是情感的寄托。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D.“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唐·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E.“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诗歌意象举例:

杨柳—惜别

菊花—高雅

莲花—高洁

月光—思念

秋雨—忧愁

鸿雁—思念

大漠—苍凉

红豆—相思

② 归纳古诗词内容。

A.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之歌

B.民生疾苦的主题

C.情诗恋歌

D.友谊之歌

E.乡思离愁

A.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之歌

①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志在为国家兴利除弊。②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B.民生疾苦的主题

① 白居易《观刈麦》:

农民“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我”就“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反映了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剥削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②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揭示了统治阶级压迫人民、剥削人民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C.情诗恋歌

①《诗经》第一篇《关雎》:

——这是一个男子对女子相思的恋歌。

《君子于役》中“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直接抒发了妇人对服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② 李商隐《无题》:

——诗人凄苦追念已经逝世的妻子,展现了爱人间生死相伴的真情,体现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夜雨寄北》

D.友谊之歌

①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表现了诗人送别朋友时依依惜别之情感。E.乡思离愁

① 李白《渡荆门送别》: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更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思乡深情。

② 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飘泊异乡的旅人的惆怅之情。

二、怎样写?

——局部品析古诗词的语言、表达特点。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2、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3、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烘托)、象征、对比、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三、为什么这样写?

——总体把握古诗词的主旨。

把握古诗词的主旨要结合它的写作背景,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风格等方面。评价诗词:

是在鉴赏的基础上,对古诗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表达自己的体验、看法。

归园田居

陶渊明(东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中最能表现作者人生态度的诗句是哪些?请说说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愿”:指的是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只要能做到这样,即使衣服被露水打湿又有什么可惜的呢?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对赤壁之战怎样的看法?由此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① 作者认为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有着重大影响。作者还一反传统,认为假如周瑜没能借助东风,那么赤壁之战的胜利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可能要重写。

② 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己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也就是说,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历史学家的评价;还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1、从“爱国主义精神、民生疾苦、情诗恋歌、友谊之歌、相思离愁”几个角度,归纳初中课本古诗词的主题内容。

2、初中课本的唐诗宋词中任选其中你喜爱的一首诗词,根据所学习的赏析、评价古诗词的方法进行分析,说说你喜爱的原因、看法。

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步骤:

一、写什么?——整体感知古诗词的内容,把握诗词中的意象。

1、注意诗歌题目。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理解词语的隐含信息

3、调动知识积累

二、怎样写?——局部品析古诗词的语言、表达特点。

(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

三、为什么这样写?——总体把握古诗词的主旨。

(结合写作背景、作者思想感情、作品风格)

中考诗词专题训练 第2篇

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一、山水胜色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诗中提到的绵谷、绵州、锦江是四川的三个地名。②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1)从体裁上讲,这是一首

诗,第三联又叫。

(2)第二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山 行 项 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1)诗的颈联写出了怎样一种情景?你从其间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请你用文字描画出诗的尾联画面,并说说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金山寺① 王 令

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

日暮海门②飞白鸟,潮回瓜步③见黄滩。当时户外**恶,只得高僧静处看。

【注】 ①金山寺:著名的佛寺,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位于今江苏镇江北金山上。当时金山立于江中,现在已与陆地相连。②海门:指焦山和象山相对之处,就像一道天然的门户。③瓜步:山名。在今江苏六合东南。(1)诗的颔联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诗的最后一联包含着什么深刻含意?

二、边塞军旅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出 塞

马 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分)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却无一“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4分)

三、咏史怀古

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离亭燕

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2)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羁旅乡思

1.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金陵渡唐

张祜

金陵①津渡②注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③。

[注]金陵,即镇江,这里非指南京。津渡,即西津渡,古代著名渡口,镇江人俗称“小码头”。瓜洲,是长江北岸的一方沙洲,在扬州城南四十里,也是著名的渡口,和西津渡隔江相对。

“潮落夜江斜月里”中用一“斜”字,好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除此之外,这一“斜”字对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

2.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南乡子

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1)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析写景的作用。

(2)“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意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五、咏物抒怀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1)请分析首句“竟”的表达效果。

(2)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作者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人生感慨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扬花愁杀人。

(1)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4分)

(2)诗歌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慨?(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晓行南谷①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②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②杪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天地》。(1)此诗写景,处处紧扣“秋”字。请作简要分析。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的?

答:

七、离情别绪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壁立,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黄几复:与黄庭坚少年交游,当时在南方做官。

治病不蕲三折肱,蕲,通”祈”,求。此句称赞黄几复不从官场世故中谋求升官发财。

(1)这首诗的颔联(第二联)包含了哪些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怎样的境况?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听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八、两情相悦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又寄升 黄峨

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注]日边:天边极远之地。此指作者丈夫杨升庵远谪的滇南之处。自是:应该是。

(1)信是自己写的,又“懒”得发出,这不前后矛盾吗?请分析诗歌首句“懒”字的妙处?(4分)

(2)“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注:①不忿:不满,恼怒。

(1)诗歌一、二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一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试作简要分析。(4分)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4分)代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①,同向春风各自愁。[注]①丁香结: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两首诗都抒写了诗人心中的愁情,但其特点却各有不同,请说说各自的情感特点。(4分)

九、感时伤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过杭州故宫二首(其一)[宋]谢翱

禾黍①何人为守阍②?落花台殿黯销魂。朝元阁③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

【注释】①禾黍:指国亡之悲,此处代南宋故宫。②阍:多指宫门。③朝元阁:唐代长安骊山上的阁名,它与华清宫、长生殿都是天宝年间唐玄宗、杨贵妃经常游宴的处所。此处借用泛指杭州故宫的建筑。(1)

一、二两句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2)唐代诗人朱庆馀《宫词》云:“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首诗和谢翱诗都写到了鹦鹉,但两者的作用不同,请作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读长恨辞 李 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参考答案

一、山水胜色 1.(1)七言律诗颈联

(2)寓情于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说芳草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殷勤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

2.(1)茅舍里飘出的炒茶叶的清香,竹篱外传来的缲丝的声音,将山里人家劳动的和谐快乐的场面自然推出,体现了诗人愉快的心情。

(2)诗人正在享受着农家和谐快乐的劳动协奏曲,不期遇到卖药归来的客人,便毫不犹豫地跟随着一起步入深山岛云中去。透露出诗人喜欢隐逸山林的情怀。

3.(1)出句诗人不直接写楼台如何宏伟,却另辟蹊径,从侧面写楼台的倒影映于江水之上,用一个动态的“落”字写楼影在江上的浮动,竟使水底的鱼龙惊骇起来。楼台影落是视觉的直观感受,鱼龙惊骇则是作者奇异的想像,由静而动,虚实相合,变化多端,诗境也跌宕多姿。对句钟磬之声、浪拍巨石之声交相重奏,顿挫抑扬,是听到的;而水石之“寒”却是象由心生,心灵所感而发,此又是一个虚实相生,与上句相称而体味,以绘影绘声之笔给人身临其境之妙。(2)这一联是作者放眼远望之后,发自内心的感慨:像这样江水平静、鱼跃鸟飞的和谐而宁谧的景象毕竟是少见的,大自然常常风云骤起、变幻无常,所以作为这里的过客所见到的只是一时的景色,只有山寺里不染尘俗的高僧,才能充分领略到金山寺周围的真正风光。这两句寄托着作者的无限感叹:人世间也和大自然一样,常常会风云突起,人生之路充满起伏,只有淡泊宁静之人,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二、边塞军旅

1.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2.(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三、咏史怀古

1.(1)“浸”有浸染之意,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

(2)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怅之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兴亡之感和担忧时政的怅惆之情;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

四、羁旅乡思

1.“斜”字与上一句“一宿”呼应,描绘出行人那一宿羁旅愁思不曾成寐的情形,表述出“愁”的思想感情。

2.(1)借景抒情,通过“烟”“雨”“落花”“鹧鸪”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渲染了思乡之情。

(2)潮退了,天晚了,词人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3.(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五、咏物抒怀 1.(1)“竟”是“最终”之意,诗人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和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一个“竟”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2)

三、四句运用拟人、对比、象征手法,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一边却是夏云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在作自我欣赏。表现了作者对见死不救的夏云的憎恨以及对“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抨击。

2.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的坚毅;对比,以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其高洁守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愿留清气满人间的高格远志.六、人生感慨

1.(1)写汴河春色。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柔丝袅娜,望中一片无边春色。引发人的想象,使本来比较抽象的“无限春”三字具有鲜明的形象感,不着痕迹地过渡到第二句。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

(2)乐景写哀情。本是令人心情骀荡的美好春光却绾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这隋堤烟柳反倒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扬花,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为过,更使人感怆不已的是:尽管惰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却并没有从亡隋的历史中汲取深记得刻才识。哀而不鉴,只能使后人复哀今日。正是“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两句诗所寓含的更深一层的意旨。

2.(1)霜露浓重,黄叶满地,寒花疏落,幽泉断续,无不体现了深秋景物的特点。

(2)①落寞、孤愤(或“旷达”“无奈”等)。②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化用典故,直抒胸臆。

七、离情别绪

1.(1)对偶、对比、借代。上句追忆了当年相聚的欢乐,下句描写了友人久别的凄凉。

(2)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关切)与赞颂之情。

2.(1)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八、两情相悦

1.(1)诗人与丈夫分别既久,年复一年,了无归期,其间鸿雁频传,却久候佳讯不至;一个“懒”字,既刻画了寄信人慵懒不爽的精神状态,又反映了长期思夫望夫的痛楚,并奠定了全诗缠绵悱恻的基调,可谓一石三鸟,足见诗人择词炼字的功夫

(2)表现了诗人久盼夫归而不得的痛苦、矛盾的心境。第三句承上而转以轻松的口吻,似乎在说:对方不能回来既成事实,“自是”无法可想,就地索性听任自然吧。然而表面的豁达毕竟掩盖不了内心的真情,末句将这种深情推向了极致:自己和丈夫“日边”暌隔,心曲难诉,特请杜鹃致意,而那阵阵“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鸣,正暗示着女诗人对远方亲人的呼唤。

2.(1)月落星稀天欲明之际(2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2分)

(2)深闺思妇早晨听到喜鹊的欢叫,满怀希望,以为丈夫回来了,可开门一看,不见归人,便把不满撒向喜鹊;(2分)把思妇由希望落空而恼怒的行为以及由惊喜而失落转而更加忧伤的心理变化表现得耐人寻味。(2分)

3.李商隐写的是女子思念心上人,无以相见的愁情;而李煜写的是亡国之痛;前者的痛苦是如丁香结郁结不解;后者的痛苦是如滚滚东去的江水,连绵不断。

九、感时伤事

1.(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

2.(1)写了南宋故宫被毁坏后的荒凉景象:曾经有武士严密防守的宫门,如今一片死寂;曾经是千官鹄立、花迎剑佩的地方,如今却台荒殿冷,落花满地。(2分)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感伤之情。(2分)

(2)朱诗中描写两位宫女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但看见前头有鹦鹉,怕它学舌,因而不敢言说。作者通过“鹦鹉”含蓄写出了宫女心中的幽怨。(2分)谢诗通过燕子归来但连它的伙伴鹦鹉也找不着了,暗示南宋宫廷中从前人来人往,笑语声喧,引得鹦鹉频频学舌,而如今却是人去殿空,鹦鹉都无从寻觅。这写出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及亡国之痛。

3.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李隆基在前往四川的路上遇到夜雨,听到铃声,触景伤情,苦苦思念杨玉环与其对军中战死的士兵毫不感到难受的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一、山水胜色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诗中提到的绵谷、绵州、锦江是四川的三个地名。②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1)从体裁上讲,这是一首

诗,第三联又叫。

(2)第二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山 行 项 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1)诗的颈联写出了怎样一种情景?你从其间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请你用文字描画出诗的尾联画面,并说说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金山寺① 王 令

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

日暮海门②飞白鸟,潮回瓜步③见黄滩。当时户外**恶,只得高僧静处看。

【注】 ①金山寺:著名的佛寺,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位于今江苏镇江北金山上。当时金山立于江中,现在已与陆地相连。②海门:指焦山和象山相对之处,就像一道天然的门户。③瓜步:山名。在今江苏六合东南。(1)诗的颔联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诗的最后一联包含着什么深刻含意?

二、边塞军旅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出 塞

马 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却无一“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4分)

三、咏史怀古

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离亭燕

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2)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羁旅乡思

1.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金陵渡唐

张祜

金陵①津渡②注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③。

[注]金陵,即镇江,这里非指南京。津渡,即西津渡,古代著名渡口,镇江人俗称“小码头”。瓜洲,是长江北岸的一方沙洲,在扬州城南四十里,也是著名的渡口,和西津渡隔江相对。

“潮落夜江斜月里”中用一“斜”字,好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除此之外,这一“斜”字对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

2.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南乡子

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1)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析写景的作用。

(2)“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意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五、咏物抒怀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1)请分析首句“竟”的表达效果。

(2)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作者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人生感慨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扬花愁杀人。

(1)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4分)

(2)诗歌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慨?(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晓行南谷①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②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②杪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天地》。(1)此诗写景,处处紧扣“秋”字。请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的? 答:

七、离情别绪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壁立,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黄几复:与黄庭坚少年交游,当时在南方做官。

治病不蕲三折肱,蕲,通”祈”,求。此句称赞黄几复不从官场世故中谋求升官发财。

(1)这首诗的颔联(第二联)包含了哪些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怎样的境况?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听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八、两情相悦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又寄升 黄峨

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

[注]日边:天边极远之地。此指作者丈夫杨升庵远谪的滇南之处。自是:应该是。

(1)信是自己写的,又“懒”得发出,这不前后矛盾吗?请分析诗歌首句“懒”字的妙处?(4分)

(2)“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注:①不忿:不满,恼怒。

(1)诗歌一、二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一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试作简要分析。(4分)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4分)代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①,同向春风各自愁。[注]①丁香结: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两首诗都抒写了诗人心中的愁情,但其特点却各有不同,请说说各自的情感特点。(4分)

九、感时伤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过杭州故宫二首(其一)[宋]谢翱

禾黍①何人为守阍②?落花台殿黯销魂。朝元阁③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

【注释】①禾黍:指国亡之悲,此处代南宋故宫。②阍:多指宫门。③朝元阁:唐代长安骊山上的阁名,它与华清宫、长生殿都是天宝年间唐玄宗、杨贵妃经常游宴的处所。此处借用泛指杭州故宫的建筑。

(1)

一、二两句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2)唐代诗人朱庆馀《宫词》云:“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首诗和谢翱诗都写到了鹦鹉,但两者的作用不同,请作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读长恨辞 李 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参考答案

一、山水胜色 1.(1)七言律诗颈联(2)寓情于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说芳草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殷勤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

2.(1)茅舍里飘出的炒茶叶的清香,竹篱外传来的缲丝的声音,将山里人家劳动的和谐快乐的场面自然推出,体现了诗人愉快的心情。

(2)诗人正在享受着农家和谐快乐的劳动协奏曲,不期遇到卖药归来的客人,便毫不犹豫地跟随着一起步入深山岛云中去。透露出诗人喜欢隐逸山林的情怀。

3.(1)出句诗人不直接写楼台如何宏伟,却另辟蹊径,从侧面写楼台的倒影映于江水之上,用一个动态的“落”字写楼影在江上的浮动,竟使水底的鱼龙惊骇起来。楼台影落是视觉的直观感受,鱼龙惊骇则是作者奇异的想像,由静而动,虚实相合,变化多端,诗境也跌宕多姿。对句钟磬之声、浪拍巨石之声交相重奏,顿挫抑扬,是听到的;而水石之“寒”却是象由心生,心灵所感而发,此又是一个虚实相生,与上句相称而体味,以绘影绘声之笔给人身临其境之妙。(2)这一联是作者放眼远望之后,发自内心的感慨:像这样江水平静、鱼跃鸟飞的和谐而宁谧的景象毕竟是少见的,大自然常常风云骤起、变幻无常,所以作为这里的过客所见到的只是一时的景色,只有山寺里不染尘俗的高僧,才能充分领略到金山寺周围的真正风光。这两句寄托着作者的无限感叹:人世间也和大自然一样,常常会风云突起,人生之路充满起伏,只有淡泊宁静之人,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二、边塞军旅

1.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2.(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三、咏史怀古

1.(1)“浸”有浸染之意,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

(2)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怅之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兴亡之感和担忧时政的怅惆之情;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

四、羁旅乡思

1.“斜”字与上一句“一宿”呼应,描绘出行人那一宿羁旅愁思不曾成寐的情形,表述出“愁”的思想感情。

2.(1)借景抒情,通过“烟”“雨”“落花”“鹧鸪”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渲染了思乡之情。

(2)潮退了,天晚了,词人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3.(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五、咏物抒怀

1.(1)“竟”是“最终”之意,诗人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和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一个“竟”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2)

三、四句运用拟人、对比、象征手法,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一边却是夏云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在作自我欣赏。表现了作者对见死不救的夏云的憎恨以及对“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抨击。

2.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的坚毅;对比,以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其高洁守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愿留清气满人间的高格远志.六、人生感慨

1.(1)写汴河春色。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柔丝袅娜,望中一片无边春色。引发人的想象,使本来比较抽象的“无限春”三字具有鲜明的形象感,不着痕迹地过渡到第二句。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

(2)乐景写哀情。本是令人心情骀荡的美好春光却绾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这隋堤烟柳反倒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扬花,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为过,更使人感怆不已的是:尽管惰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却并没有从亡隋的历史中汲取深记得刻才识。哀而不鉴,只能使后人复哀今日。正是“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两句诗所寓含的更深一层的意旨。

2.(1)霜露浓重,黄叶满地,寒花疏落,幽泉断续,无不体现了深秋景物的特点。

(2)①落寞、孤愤(或“旷达”“无奈”等)。②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化用典故,直抒胸臆。

七、离情别绪

1.(1)对偶、对比、借代。上句追忆了当年相聚的欢乐,下句描写了友人久别的凄凉。

(2)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关切)与赞颂之情。

2.(1)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八、两情相悦

1.(1)诗人与丈夫分别既久,年复一年,了无归期,其间鸿雁频传,却久候佳讯不至;一个“懒”字,既刻画了寄信人慵懒不爽的精神状态,又反映了长期思夫望夫的痛楚,并奠定了全诗缠绵悱恻的基调,可谓一石三鸟,足见诗人择词炼字的功夫

(2)表现了诗人久盼夫归而不得的痛苦、矛盾的心境。第三句承上而转以轻松的口吻,似乎在说:对方不能回来既成事实,“自是”无法可想,就地索性听任自然吧。然而表面的豁达毕竟掩盖不了内心的真情,末句将这种深情推向了极致:自己和丈夫“日边”暌隔,心曲难诉,特请杜鹃致意,而那阵阵“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鸣,正暗示着女诗人对远方亲人的呼唤。

2.(1)月落星稀天欲明之际(2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2分)

(2)深闺思妇早晨听到喜鹊的欢叫,满怀希望,以为丈夫回来了,可开门一看,不见归人,便把不满撒向喜鹊;(2分)把思妇由希望落空而恼怒的行为以及由惊喜而失落转而更加忧伤的心理变化表现得耐人寻味。(2分)

3.李商隐写的是女子思念心上人,无以相见的愁情;而李煜写的是亡国之痛;前者的痛苦是如丁香结郁结不解;后者的痛苦是如滚滚东去的江水,连绵不断。

九、感时伤事

1.(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

2.(1)写了南宋故宫被毁坏后的荒凉景象:曾经有武士严密防守的宫门,如今一片死寂;曾经是千官鹄立、花迎剑佩的地方,如今却台荒殿冷,落花满地。(2分)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感伤之情。(2分)

(2)朱诗中描写两位宫女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但看见前头有鹦鹉,怕它学舌,因而不敢言说。作者通过“鹦鹉”含蓄写出了宫女心中的幽怨。(2分)谢诗通过燕子归来但连它的伙伴鹦鹉也找不着了,暗示南宋宫廷中从前人来人往,笑语声喧,引得鹦鹉频频学舌,而如今却是人去殿空,鹦鹉都无从寻觅。这写出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及亡国之痛。

中考诗词专题训练 第3篇

《考试大纲》规定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012年高考古诗词鉴赏涵盖形象、情感、内容、手法、语言五大方面能力要求, 题型依然以主观题为主。试题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稳中有变, 更趋平和”, 有效地检测了考生古诗词鉴赏和评价的能力水平。从整体上来说, 命题科学, 指向明确, 答案规范。

考点分布。2012年17套高考语文试卷, 考查了18首诗歌 (浙江卷为两首诗比较鉴赏) , 鉴赏的考点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 以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赏析表达技巧、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对作品评价的再评价为重点。其中, 表现手法设置12个小题、思想内容10个小题、形象5个小题、语言4个小题。

选材范围。以唐、宋诗词为主, 18首诗歌有13首出自唐宋诗词 (2011年为12首) , 约占72%, 可见, 唐宋诗词仍然是考查的重点, 毕竟它们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具体分布为唐代6首, 宋代7首, 金代2首, 元代2首, 明代1首。其中最多的是宋代, 其次是唐代, 再次是金代、元代, 最少的是明代。金元两代作品2012年考了4首, 为历年来最多的一年。

体裁样式。所考诗词中, 数量最多的是诗, 共13首, 约占72%;其次是词, 共5首, 约占28%。具体分布为五言律诗6首, 七言绝句5首, 七言律诗2首, 词5首。最长的是秦观的《江城子》70个字, 最短的是温庭筠的《梦江南》, 仅27个字。命题者选择简短的诗词来考查, 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全国各省市均把握在学生能读懂的诗歌中选取材料, 不在读懂诗的门槛上为难学生, 突出鉴赏的重点。

题材类别。在诗歌题材上, 以写景、咏物、抒情为主。其中写景诗7首, 分别是广东卷、安徽卷、福建卷、北京卷、辽宁卷、重庆卷、上海卷;咏物诗5首, 分别是天津卷、浙江卷2首、全国大纲卷、四川卷;抒情诗3首, 分别是新课标卷、山东卷、江西卷。其余边塞诗 (湖南卷) 、闺怨诗 (江苏卷) 、送别诗 (湖北卷) 各1首。2012年古诗词鉴赏重视对学生文学修养与积淀的考查, 重大社会题材的减少和日常生活题材的增加, 是2012年试题题材选择的一个显著特点。

作者考查。17套试卷里的18首诗歌涉及17位作者, 其中有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杨万里, 分别是安徽卷和天津卷;著名作家较少, 甚至没有对著名作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进行考查, 这是多年来所罕见的。最受关注的作者群是苏门四学士, 往年四学士中的黄庭坚大受热捧, 2012年除黄外, 其他三学士悉数登场。山东卷考了晁补之的《吴松道中二首 (其二) 》, 江西卷考了秦观的《江城子》, 辽宁卷考了张耒的《初见嵩山》, 其受关注的程度可见一斑。中学课本上出现过的作家9位, 如张九龄、贾岛、温庭筠、秦观、晏几道、杨万里、李益等, 这些作家对考生来说属于基本熟悉之列;其余不熟悉的作者7位, 基本上也是各占一半。这有利于同学们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

分值比例。分值稳定在8分左右, 其中3份试卷在8分以上, 4份试卷在8分以下。分值最大的是北京卷, 共计17分, 占全卷 (150分) 的11.3%, 堪称名副其实的分值最大的诗歌鉴赏题。

【真题举隅·解题说明】

(一) 形象鉴赏类

解题指南:古诗中的形象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学形象鉴赏, 它包括自然意象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古诗中的自然意象, 指浸透诗人情志情意的具体物象, 亦即人物形象以外的寄托着诗人情感倾向的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物象。意象的剪辑组合即构成深邃的意境, 而意境的营造又是塑造诗歌艺术形象的重要依托。如王维在《山居秋瞑》诗中借明月、清泉、高松、长石等自然意象的描绘, 营造出一种恬淡的意境, 表达诗人追求清闲生活的意趣。高考试题中要求对孤灯、残月、寒梅、秋菊等景物进行解读, 就是考查对自然意象含义的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既指诗人在特定诗境中精心塑造出的客体人物典型, 又指隐约可见作者思想影子与志趣抱负的抒情主人公。前者如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着意刻画的不幸艺人琵琶女形象, 后者如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中倾情摹画的任天而动、泰然自若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考试题中要求说出形象特征或概括人物性格, 即是考查对人物形象本质的鉴赏。

考题中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

1.请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这一艺术形象。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的形象?

3.诗歌中的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

解题步骤: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 (意象) 的总体特征和意义, 并以此为“论点”, 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 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具体而言, 回答这种题需要: (1) 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2) 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 (3) 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4) 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词,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江苏卷)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 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 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2)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 对月怀远, 月却不解;临水看花, 花自飘零, 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解析】《梦江南》是温庭筠的名作, 写思妇的离愁别恨。此词首句直出“恨”字, “千万”直贯下句“极”字, 并点出原因在于行人远“在天涯”, 满腔怨恨喷薄而出;“山月”三句写景, 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 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对, 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同时也寄寓着诗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 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 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摇曳碧云斜”, 碧云动荡间, 日已西斜, 联起前句, 有陡然将镜头拉之开阔之地的感觉, 结局虽短促, 但余思袅袅, 咀味绵长。此词写得朴素自然, 明丽清新, 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辞句, 却能含思凄婉, 臻于妙境。刻画人物, 形象、生动、传神, 揭示人物心理, 细腻、逼真, 足见作者技巧纯熟, 既是善于雕金镂玉的瑰丽之作, 又是长于质朴凝练的绝妙好词。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2年湖北卷)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 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 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 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 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 (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

(1)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 并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 马依旧瘦弱, 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 前程艰险, 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 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解析】这首诗选自《嘉靖宁夏新志》 (《宣德宁夏志》《弘治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乾隆宁夏府志》《乾隆银川小志》等宁夏地方志均收录此诗) 。

此诗前两联刻画作者友人邹明府的形象。首联说, 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 勤于政务, 衣食节俭, 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肥膘来, 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 非常清廉。颔联是说, 为偿还高筑的债台, 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 两袖清风。任满以后, 由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 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这说明了他的志向。后两联是作者的推测与想象。颈联说, 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 这一路狂风暴雪, 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 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 说明他衣衫简朴, 没有什么锦衣华冠, 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尾联是说, 他到了灵州, 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 家里的客房根本没有开过, 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 向往宁静, 清远脱俗的生活。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回答问题。 (2012年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 (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 江名。

(1)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 江南水乡风声萧萧, 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天刚破晓, 船又起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 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 兼以风声萧萧, 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

【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 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 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 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解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 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人写这两首诗, 原本无一定题旨, 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 感慨境遇, 便随兴而发, 随感而咏, 或写景或怀古, 富有当时当地色彩。遣词用语, 不事雕琢, 浅近自然, 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吴松, 即“吴淞”, 江名, 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 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 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深秋天寒, 时时听到空中大雁, 鸣声惶急, 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 顷刻便能回到南方, 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 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 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 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 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 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 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 有时船身猛一倒退, 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 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 偶尔声音响了一些, 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 不知不觉间, 夜已来临, 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外十里枫桥镇, 原本称“封桥”, 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 诗人便盘算着:今夜, 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呢?放眼望去, 一轮霜月下, 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 枫桥“自古有名, 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 诗人一见到枫桥, 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 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 以抒幽思。

例4.阅读下面的唐诗, 完成题目。 (2012年湖南卷)

度破讷沙 (1) (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 (2) 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 (1) 破讷沙:沙漠名。 (2) 鸊鹈泉:泉水名。

(2)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 赏析全诗。 (6分)

【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 既有胜利者的喜悦, 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 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 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 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 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 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这首《度破讷沙》, 抓住北方战场的特点, 着意描写了唐朝军队在沙漠一带, 战败入侵者, 初战告捷返回时的情景。首句用“雁正飞”点出时间, 并用鸿雁报喜讯之意, 预示了二句“鸊鹈泉上战初归”。天上有报喜的雁队, 地上是胜利归来的将士。三四两句, 尽写“归途”之景, 抓住“平明日出”、“满碛寒光”这些很有代表性的景物, 进行描写, 把“归途”之景写得很有特色。长途跋涉, 连夜行军, 没有疲劳, 这里有胜利的喜悦。告捷归来, 穿行于沙漠之地, 自然无人欢迎, 只有“满碛寒光”。“满碛寒光生铁衣”, 沙漠中的寒光, 似是从战士的铁甲而来, 是受“铁衣”的感染。诗人写出沿途的沙漠之景, 正是写出了对归来将士欢迎的感情。

清人吴乔曾说:“七绝乃偏师, 非必堂堂之阵, 正正之旗, 有或斗山上, 或斗地下者。” (《围炉诗话》) 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 不写战斗而写战归。通篇造境独到, 声情激越雄健, 颇得盛唐神韵。

例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2年江西卷)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 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 水空流。

韶华 (1) 不为少年留。恨悠悠, 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 (2) 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

【注】 (1) 韶华:青春年华, 又指美好的春光。 (2) 便做:纵使。

(1)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 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4分)

【答案】“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 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 (2分) 这首词抒发了暮春伤别之情, 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2分)

【解析】此为少游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 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 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 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 便有百种柔情, “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 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 便是惹得人“动离忧, 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 水空流。”这里暗示, 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 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 所以当年曾系归舟, 曾有离别情事在这地方发生。那时候, 一对有情人, 就踏过红色的板桥, 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 在此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 可是眼前呢, 风景不殊, 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下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 又特别善感的缘故, 所以说“恨悠悠, 几时休”, 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说不登则已, “一登”就在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 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 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 它妙就妙在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 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 使人沉浸于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 而是逐渐汇合, 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 妙在“弄春柔”一语, 笔意入微, 妥帖自然, 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 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 妙在引而不发, 语气委婉, 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 言尽而情不尽。全词于清丽淡雅中, 含蕴着凄婉哀伤的情绪。

(二) 语言鉴赏类

解题指南:语言是诗歌表达的物质载体。要读懂一首诗, 最紧要处是先弄通它的语言。高考古诗鉴赏对语言层面的考查, 通常着眼于句子构成中关键字、句的理解, 整篇诗词的语言艺术风格把握, 是对诗歌语言特色或“炼字”“炼句”技巧的鉴赏。语言特色是诗歌“面”的考查, “炼字”“炼句”是“点”的考查。语言特色让考生品味并分析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炼字方面考查一般要求找出或给出诗歌用得最好的一个或两个字词 (句) , 说明其妙处;或提供两个字词, 要求说出哪个更好。考题中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分析该诗语言风格。

2.未指定鉴赏字词, 如颈联或颔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指定鉴赏字词。如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赏析诗中“某字的妙处”, “某字和某字哪个更好?为什么?”

解题步骤:思路为: (1) 释义析理: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语境义。 (2) 还原画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还原该字所描述的景象。 (3) 抓住关键:要注意实词中动词、形容词的新奇用法, 也要体会虚词中数词、连词、副词的特别意味。 (4) 明确重心:一定要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或在全篇结构上起着怎样的作用。步骤:第一步, 指出该字, 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 简要分析, 展开联想,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古诗语言风格主要有清新、绚丽、平淡、明快、含蓄五种。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8~9题。 (2012年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 (1)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 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 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 (1) 本诗为《雪后晚晴, 四山皆青, 唯东山全白, 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

【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 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 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解析】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 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 在题目中用“最爱”二字, 直接表达了自己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第一句“只知逐胜忽忘寒”, 写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第二句“小立春风夕照间”, 写偶尔在春风中站立, 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这两句写诗人不惧寒冷, 寻觅美景, 立于风中, 在夕阳中欣赏美景的形象, 把一个因爱美景而不顾寒冷的“痴人”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第三句“最爱东山晴后雪”直言自己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 而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则为全诗最妙的景语, 在春日的傍晚, 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 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 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其中“软”字写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 是那么的柔和细微, 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 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另一个“涌”字则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在夕阳之下闪耀光芒, 在视觉上产生向自己涌动而来的动态感描绘出来, 有化静为动的奇功。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 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 诗人怎能不陶醉, 怎能不忘怀!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四川卷)

子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 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 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 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 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 又名蜀魄、蜀魂、催归, 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 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3分)

【答案】“空”字在诗句中是“徒劳地”“白白地”之意。“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 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解答这个字, 要立足诗歌, 从写法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具体的解题步骤是这样的: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8~9题。 (2012年辽宁卷)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 苏门四学士之一, 因受苏轼牵连, 累遭贬谪。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 (6分)

【答案】 (1) 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 基于这种观感, 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以“清瘦”形容山峰, 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 造语新奇;一个“出”字, 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赋予山峰动感, 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2) “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 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 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 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 只要言之成理, 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妙在何处”主要答作用, 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 然后分析表达效果。

这是一首写山的诗, 却没有采用常见的“开门见山”的写法, 而是为山的出场先做下了一系列的铺排, 增添了嵩山的神秘感, 激发了读者急于相见的欲望, 使嵩山在千呼万唤中隐现, 而一旦出场, 全诗便在高潮中平稳结束, 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诗人首先由宦游的失意落笔, 多年来辗转流落于风尘之中, 流逝了时间, 消瘦了形体。一个“困”字, 形象地展现了诗人疲劳困顿的精神状态, 以及空怀一腔抱负在官场中左冲右突, 却不得施展的惨淡景象。第二句宕开一笔, 转而去写奔波中的一点安慰, 晓畅的语言骤然拉近了诗人与山的距离。青山如故友, 多年来与我不离不弃, 迷茫时给我醒豁, 抑郁时给我快慰, 它以亘古不变的姿态给我无穷的启示。所谓“近山而志高”, 在这里, 诗人对青山的亲近实际上就是对高洁傲岸的人格操守的亲近, 也是对含蓄豁达的人生态度的亲近。第三句为嵩山的出场渲染了气氛。“日暮”言天已傍晚, 落日余晖中更见嵩山的深幽巍峨, “北风吹雨去”, 嵩山在风侵雨蚀后愈加清新朗润, 但这只是我们的想象, 未见嵩山, 心中已对嵩山的景象做了一番描摹。

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成就了第四句的点睛之笔, 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 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 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 其高洁超脱的姿态是那么的卓尔不群, 因而深得作者的喜爱和赞美。诗人看山观水, 往往带有一定的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正如辛弃疾在《贺新郎》中写到:“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 略相似。”诗中鲜活清晰的意象往往是诗人情感的外化, 寄予了诗人一定的审美理想与艺术追求。在这里, 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 写得有血有肉, 极富灵性, 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 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张耒晚年罢官后, 日子非常清贫困顿, 但他却不改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与刚毅质朴的品行。正是从层层乌云的遮掩中隐现出一位志趣高洁、傲骨铮铮的传统士大夫形象。在这里, 诗人究竟是在写山还是在写自己, 已很难分得清, 物我融为一体, 感情达到最高潮, 全诗平稳结束, 却言有尽而意无穷。

从艺术技巧上看, 该诗渗透着苏轼醒豁通透的人生态度, 拥有白居易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又将自己刚毅超脱的品行融入其中, 是张耒诗风的全面写照。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词,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重庆卷)

鹧鸪天

【金】王寂

秋后亭皋 (1) 木叶稀, 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 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 久忘机 (2) , 沙鸥相对不惊飞 (3) 。柳溪父老应怜我, 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1) 亭皋:水边的平地。 (2) 忘机:消除机心。机心, 巧诈之心。 (3) 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 无机鸥不惊”。

(1) “晓云散去山腰瘦, 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 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4分)

【答案】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 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 暗含着晓云弥漫时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 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 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解析】金人王寂 (1128~1194) 字元老, 号拙轩, 蓟州玉田 (今河北玉田) 人。其词《鹧鸪天》, 不用传统的词境、词味、词气, 而是用自我心灵中流露出的情感来表达一种实在而又显得不同一般的词风, 值得借鉴。词的上片写景。作者抓住“秋”景特征着笔, 写“木叶”“大雁”“晓云”“宿雨”及山水。其中的“肥”“瘦”二字, 炼得十分精当。它运用拟人手法, 写出了山的轮廓、线条因云雾散去而显得柔和清晰, 水面因秋雨而变得宽阔, 极富趣味, 明白晓畅而又别具一格。下片写景兼抒情。“吾老矣, 久忘机”, 写自己年岁已老, “忘机”之心久存于心。“久忘机”, 说明作者的机巧之心荡然无存, 表现了作者淡然恬静的超人情怀。作者不是直白地表现情感态度, 而是通过写与沙鸥为伴, 与柳溪父老为友, 表达了自甘恬淡的情趣。“沙鸥相对不惊飞”, 正是作者“久无机心”的形象描述, 沙鸥与我相伴, 是因为“久无机”, 白居易“无机鸥不惊”可证;水边垂钓, 是为了“鱼”, 而“荒却溪南旧钓矶”, 是因为忘机而不再垂钓, 故“溪南旧钓矶”因此而荒芜。

(三) 表达技巧类

解题指南:诗歌中的表达技巧重点包括描写和抒情。描写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入微的描绘, 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就描写对象而言, 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就描写方式而言, 有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和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测试内容有侧面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摹声摹色、点面结合、渲染与白描、细节描写、欲扬故抑等。抒情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抒发, 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高考试题中常见的测试内容有直抒胸臆、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人抒情、借古抒情、情景交融等。另外, 还要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格, 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等等。

表达技巧类试题的提问方式有: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题步骤: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即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个诗句如何具体体现) ; (3)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意用具体的词语表达出来, 如依依惜别、惆怅伤怀、慷慨激昂、孤苦冷寂。

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广东卷)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 一晴生意繁。

朱樱 (1) 青豆酒, 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 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 寂寂昼门关 (2) 。

【注】 (1) 朱樱:樱桃的一种。 (2) 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 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1) 颔联运用了映衬 (衬托、对比、烘托、渲染) 、列锦的表现手法; (2) 映衬类:朱、青, 绿、白, 颜色明丽喜人, 互为映衬, 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 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 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 烘托出了静谧的气氛, 表达了诗人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 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余杭道, 即今日的杭州市。“四月余杭道, 一晴生意繁。”四月里的杭州, 天空晴朗, 万物复苏, 一派勃勃生机。“生意”即生机的意思。“朱樱青豆酒, 绿草白鹅村。”绿树上挂着红樱桃, 红艳欲滴, 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 爽口宜人。村头田外, 满眼的绿草铺成垫子一般, 白鹅就在上面嬉戏, 简直就是一幅画。“水满船头滑, 风轻袖影翻。”春涨水满, 船行水上, 轻快如飞。微风轻拂, 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 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面对如此怡人的美景, 人的心情也飞起来了吧。“几家蚕事动, 寂寂昼门关。”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 为防外人冲犯, 门户闭得紧紧的。

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乡村风俗图。风景如画, 不见人影, 却处处可见人的活动。正是如此, 全诗才弥漫着一种生机、静谧、祥和的气息, 令人神往。

例2.阅读下面两首诗, 完成21、22题。 (2012年浙江卷)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

【答案】第一首诗巧妙运用比喻, 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 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 不仅传神, 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 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 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解析】第一首:诗人通过对早春初萌而未展的芭蕉新叶仪态、神情的深入镂刻, 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别具新意的艺术形象, 读后令人难以忘怀。首句是从外在形状上描摹未展芭蕉的形状, 像一支没有点燃的绿色蜡烛。一个“冷”字, 写出了未展芭蕉外表的冷峻;“无烟”二字写出了其外表的平静端严;而“绿蜡干”则突现了其亭亭玉立的娴雅姿态。由于诗人用比贴切新颖, 未展芭蕉的视觉形象变得可观可感, 更艳更美了。次句是从神情上描写未展芭蕉的内心律动。芭蕉未展, 并非不想与奇花异草争春, 而是有些忧虑, 畏怯早春的寒意。一个“怯”字, 就把未展芭蕉娇怯羞涩宛若少女的神情给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了。第三句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 把笔触伸向心灵的纵深处。古人书札大部作卷筒状, 正和未展的蕉叶相似。这样的设问, 像一座凌空飞架的金桥, 促进了诗歌意境的飞跃、升华, 具有拓展深化之功。结句是说未展芭蕉变化当即, 一旦和煦的东风吹来, 它就会慢慢展开, 正如少女那密封的情书会被调皮的小伙子暗暗拆开偷看一样。这里的“东风”已经拟人化, 而一个“暗”字则曲尽其妙, 它既准确地传达出大自然微妙变化和不易察觉, 又惟妙惟肖地写出了青年人调皮、好奇的情态。可谓形神兼备, 妙趣横生。

第二首:诗人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 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 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 诗人想到了, 如果一旦开放, 几场风雨之后, 花很快就会坠落、凋零, “林花谢了太匆匆”, 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 为了它的长久, 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 诗人想得更深, 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 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 只是一种炫耀, 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 希望“慎勿作桃李” (李白《赠韦侍御黄裳》) 。总之, 诗句虽然用语平易, 却意味醇厚, 耐人咀嚼, 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 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 (《新斋赋》) 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 时金已灭亡, 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 (《为邓人作诗》) 、“衰年那与世相关” (《己卯端阳日感怀》) 的态度, 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 于是只能坚守自己节操, 独善其身。诗人借告诫未开之海棠, 不要轻易吐露花蕊, 从而寄托了自己独善的心态。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10、11题。 (2012年北京卷)

柳堤

春江水正平, 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 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 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 年年还自生。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 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 (白日依山尽)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 也可选取其他诗作, 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 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不少于150字) (10分)

【答案】示例:《题西林壁》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 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 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景、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 局部而已, 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告诉人们为人处世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 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 而是由景及理, 紧紧扣住游山所见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借助庐山的形象, 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解析】本题根据题干要求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 (1) 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 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 (2) 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 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 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全国大纲卷)

落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 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 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 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 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2) 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 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 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 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 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 借助注释, 准确把握。

这是一首以落叶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首联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落叶翻飞的情景:一场秋雨过后, 庄稼已经收割了, 闲置着的田地显得格外空旷, 只见深红色的落叶脱离树干, 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里飞舞。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 描写落叶的心理活动:落叶思绪翻飞, 一心向往着春日, 哪里肯相信自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颈联描写落叶飘零的动态情景:有的翻飞着随流水而去, 有的在暮色苍茫的河边盲目地飘荡。尾联诗人将“落叶”和“松”对比, 落叶飘零, 而青松挺且直, 面对秋风甚至寒冬, 而依然翠绿如常!直抒胸臆, 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 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 随风飘荡, 任意东西。

例5.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14~16题。 (2012年上海卷)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 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 (1) 逢此, 春心益渺然 (2) 。

兴来只自得, 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 余花满客船。

【注】 (1) 那:同“哪”。 (2) 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 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

【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 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 色彩艳丽, 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 情中有景, 情景交融。 (景色2分, 情感1分, 两者关系1分)

【解析】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首联写景, 江畔林木茂盛, 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 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 非常自然, 仿佛信口吟来, 令人感到亲切。

三四句用虚笔。征行逢此佳景, 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 赏心自得, 其中佳趣, 莫可言传。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 而“渺然”意自见。

尾联复写春江景色, 日落西山, 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 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 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 怎不让人赞叹。结句, 以景物收束, 余韵不尽, 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胡震亨评论说, 张诗“结体简贵, 选言清冷, 如玉磬含风, 晶盘盛露, 故当于尘外置赏” (《唐音癸签》卷五) 。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张九龄确可称为盛唐神韵诗派的开山作家, 一出手就区别于六朝清远诗人, 为后来的盛唐山水田园派树立了典范。

(四) 思想情感类

解题指南:这里所说的思想情感, 就是诗歌通过其所描写的生活内容所流露出来的感情。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就是要把握其感情基调, 评判其深层内涵。

鉴赏思想感情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情感类别: (1) 忧国伤时。有描写战乱离散的痛苦的, 有表现同情人民的疾苦的, 有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阶级腐朽的, 有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 有表达对山河沦陷国破家亡的痛楚的, 有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 (2) 建功报国。有书写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的, 有表现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的, 有表达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的, 有抒发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咏叹的。 (3) 思乡怀人。有羁旅天涯的愁思, 思亲念友的孤独, 边关征夫的思乡, 闺中怨妇的怀人。 (4) 离愁别绪。有依依惜别的深情, 情深意长的鼓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5) 生活杂感。如寄情山水的闲适, 弃官归田的自在, 昔盛今衰的慨叹, 儿女情长的蜜意等。

(2) 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岸,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等。

(3) 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

解题步骤:解答这类题目一般分四步:仔细通读全诗、揣摩题目注释、抓住核心意象、领悟感情倾向。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回答问题。 (2012年福建卷)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 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 蓑衣时振玉花 (1) 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 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 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 (1) 玉花:喻雪花。

(2) 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3分)

【答案】空旷, 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解析】本词诗句通俗易懂,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 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清晰可见。

这首词描写的是渔家生活。上片, 写老渔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箬笠但闻冰散响, 蓑衣时振玉花空。”斗笠上只听见雪粒敲打的声响, 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 这两句描写真实、生动, 使人如身临其境, 目睹耳闻, 堪称一幅工笔画。下片写渔家乐。小岛上的竹篱茅舍是渔翁的家, 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 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这首词, 真实、感人, 富有生活气息。

例2.阅读下面这首律诗, 按要求作答。 (2012年天津卷)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 (1) ,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 (2) 缘在野有幽色, 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1) 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2) 政:通“正”。

(3)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3分)

【答案】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解析】在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与把握。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四川卷)

子规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 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 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 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 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 又名蜀魄、蜀魂、催归, 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2)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5分)

【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 (1) 子规。子规啼声凄切, 年复一年催归人, 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 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 (2) 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 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 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 (3) 锦水春残。春已残, 花飘零, 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 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 (4) 楚天月光。异乡梦醒, 月光如霜, 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 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形象的把握。通过阅读, 理解诗歌内容, 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 都是为了表达他的思乡难归之情。

【沙场练兵·新题点睛】

1.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送人归京师 (1)

陈与义 (2)

门外子规啼未休, 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 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 (1) 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2) 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 河南洛阳人。

(1)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 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 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 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 (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 彭城 (今江苏徐州) 人。文名颇盛, 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 仕途数起数伏。

(1)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泊江州

陶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 江水空明海气连。

一点远帆如白鸟, 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 庐阜千峰直造天。

清夜开樽酹司马, 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 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 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 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 你的看法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回答问题。 (8分)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 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乳鸠相对鸣。

(1) 诗歌意境上有何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表达技巧上很有特色, 请分条简要阐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 胡马日骎骎 (1) 。

夜后戍楼月, 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 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 (2) , 烟尘飞至今。

【注】 (1) 骎骎 (qīnqīn) :马跑得很快。 (2) 卢龙塞:古地名。

(1) 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 并分析其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飐荷风, 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 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 并著莲舟不畏风。

(1) 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 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完成 (1) ~ (4) 题。 (10分)

望海楼 (1)

米芾

云间铁瓮 (2) 近青天, 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 无事沧洲 (3) 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 (1) 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 (2) 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3) 沧洲:滨水的地方。

(1) 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 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 邻近青天, 作用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诗颔联分别冠以“三峡”和“六朝”, 从哪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 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对“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2分)

A.登楼望江, 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 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 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 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 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 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 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 交交园屋深。

床敷 (1) 每小息, 杖屦 (2) 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 经过遗好音。

【注】 (1) 床敷:安置卧具; (2) 杖屦:扶杖漫步。

(1) 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 诗人笔下“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概括。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结合全诗, 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 经过遗好音”的妙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回答问题。 (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 半坞 (1) 寒云抱泉石。

山翁 (2) 酒熟不出门, 残花满地无人迹。【注】 (1) 坞:山坳。 (2) 山翁:此处指隐者。

(1) 在诗句中, 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2) 结合第三、四句, 赏析“应”字的妙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2分)

A.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田园。

B.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10.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问题。 (8分)

秋日【明】

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 悲蛩传响答寒螀。

豆花似解通邻好, 引蔓殷勤远过墙。

(1) 古人说“一叶而知秋”, 作者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 你认为哪个字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请作具体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宋词, 根据提示, 完成赏析。 (7分)

好事近 (1)

陆游

湓口放船归, 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 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 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 任江南江北。

【注】 (1) 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 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 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 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 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湮 (1085~1152) , 字伯恭, 号芗林居士, 临江 (今江西清江县) 人。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 李纲罢相, 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 次年金兵围潭州, 子湮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 累官户部侍郎, 知平江府, 因反对秦桧议和, 落职居临江, 其诗以南渡为界, 前期风格绮丽, 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1) “斜红叠翠”一句, “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 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问题。 (10分)

夏日三首 (其一)

【北宋】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 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 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 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 直欲渔樵过此生。

(1) 具体说明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 (5分)

(2) 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 请作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根据要求, 完成赏析。 (7分)

灞上 (1) 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 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 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 何年致此身?

【注】灞上:又作“霸上”, 位于长安东。

(1) 请对首联中的“频”字进行赏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空园白露滴, 孤壁野僧邻”渲染了何种气氛?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诗歌, 回答问题。 (7分)

湖口 (1) 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 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 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 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 空水共氤氲。

【注】 (1) 湖口:指鄱阳湖口。

(1) 这首诗炼字传神, 其中的“落”字就写得精妙。请简析它的妙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现代学者俞阶云曾赞张诗中的“日照虹霓似, 天清风雨闻”两句为:“以健笔写奇景”。请具体赏析这两句诗。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一首诗, 回答问题。 (10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1)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2) ,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1) 李弥逊 (1085~1153) , 字似之, 吴县 (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人, 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2)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问题。 (6分)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 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 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 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 却忌孤高不主张。

(1) 诗歌是如何紧扣“落”字来写梅花的?请以颔联和颈联为例作简要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咏梅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怀?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问题。 (8分)

岁暮 (1)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 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 (2) , 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 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1)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 末, 时杜甫客居阆州 (今四川阆中) 。 (2) 雪岭:又名雪山, 在成都 (今四川成都) 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 (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 , 杜甫作本诗时, 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 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的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 (1) 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 (2) 。又还是、秋将暮。

【注】 (1) 阑:阻隔;阻拦。 (2) 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问题。 (8分)

定林 (1)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 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 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 仍 (2) 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 悲虫亦好音。

【注】 (1) 定林:寺院名, 位于金陵 (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2) 仍:又。

(1) 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 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 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西塞山 (1) 怀古

刘禹锡

王濬 (2) 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3) ,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 (4) 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 (1) 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 (2) 王濬:西晋龙骧将军, 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 (3) 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 (4) 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1) 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 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下面两首诗, 回答下面的问题。 (8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

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

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

经春历夏又秋冬。

(1) 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 耕慵织懒, 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 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 争如休见, 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 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 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 倒添了新愁归去”, 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 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阅读下面的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春日登楼怀归 (1)

寇准

高楼聊引望, 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 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 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 (2) , 沉思忽自惊。

【注】 (1) 此诗约作于980年, 诗人时年十九, 进士及第, 初任巴东知县。 (2) 旧业, 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 指渭水。

(1)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 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 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 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 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 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 请作简要说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梦中作 (1)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 (2) , 酒阑 (3) 无奈客思家。

【注】 (1) 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 (1049) , 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2) 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 见两童子在下棋, 于是置斧旁观, 等一盘棋结束, 斧已烂掉, 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3) 酒阑:酒尽。

(1)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按要求作答。 (8分)

峡口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1) 《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 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阅读下面的诗词, 根据提示, 完成赏析。 (7分)

秋夜二首 (其一)

【宋】孔文仲 (1)

孤枕夜何永, 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 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 苍鹯 (2) 缩羽翰。

平生冲斗气, 变作泪汍澜 (3) 。

【注】 (1) 孔文仲生性狷直, 为官廉洁, 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 因而罢官。 (2) 苍鹯 (zhān) :一种猛禽。 (3) 汍澜:流泪的样子。

(1) 首联在诗歌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三、四联分别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回答问题。 (6分)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1) 作者在《随园诗话》中说赋此诗是“借古人往事, 抒自己之怀抱”。这首诗“借古人往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题答案】

1. (1) 思念故土, 有家难归的悲伤。

(2) 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 即便故园没有战火, 但国土沦丧, 南北分裂, 所以送友人归京时, 触景生情, 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2. (1) 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 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 顺着风势来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 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 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 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3. (1) 点:突出了远帆的“远”, 因为远, 远帆细小, 像一个小点一样, 所以用“点”较恰切。“如白鸟”, 也是因为距离远, 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 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量词和比喻的运用, 都突出了江面的寥廓苍茫。

(2) 运用典故。清夜在浔阳江头, 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 酾酒祭奠, 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

(3) 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象。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 江水空阔明亮, 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 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 水面广阔, 而远处的庐山山峰直插云霄。作者借景抒情, 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 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

4. (1) 意境上突出了静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优美大自然的热爱。

(2) 表达技巧: (1) 第二句运用了“弄”字, 具有拟人化特点, 十分精当地描绘出和风轻拂, 雨云飘浮, 丽日隐现的天气特征, 相当传神。 (2) 末句写耳中所闻, 描写了绿阴深处乳鸠细语的景象。以有声衬无声, 表现了庭院寂寂之境。 (3) 景中寓情,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5. (1) 特点:自然环境险恶, 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 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 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 (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

(2) 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 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 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6. (1) 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腼腆羞涩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 (或“团结”) 、勇敢的采莲姑娘。

(2) (1) 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烘托”, 也可写成“衬托”:或者写“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 (2) 白诗后两句采用细节描写 (或“神态描写”) 勾画人物形象。 (3) 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 (或“动作描写”) 勾画人物形象。

7. (1) 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2) 空间、时间两方面。

(3) B

(4) 就在诗人尽情观赏、兴致勃勃之际, 黄昏来临, 远处传来阵阵的画角声, 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 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这一联写景是自楼内向楼外远望, 视线随地平线延伸。在这里, 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 日落、烟起形成动态对比, 画角之声与黄昏的静又形成对比。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画面。这样看来, 第 (4) 题的答案是 (1) 色彩 (红、白) ; (2) 声音 (画角) ; (3) 动态 (催、起) 。 (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8. (1) 春花凋谢, 春风和煦, 树木茂盛, 空山鸟鸣, 环境静谧。 (写出两个特点1分, 写出4个特点即可得2分)

(2) (1) 以动衬静 (或: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以有声写无声) 。头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 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 在此宁谧的氛围里, 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 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 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9. (1) 踏

(2) 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 足不出户, 门外落花满地, 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 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 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

(3) A

10. (1) 衔。作者通过一个“衔”字, 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了, 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 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

(2) 长长的豆荚藤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 弯弯曲曲地越过墙头, 伸向隔壁邻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 含蓄地再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 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

11. (1) “蓑”字勾连“新绿”, “新绿”如蓑, 引人联想, 近观长短参差, 远望绵延润泽, 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 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 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 足以怡悦人心。

(2)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 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 愿意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12. (1)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 以“红”借代花, 以“翠”借代叶, 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 “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 “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 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 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13. (1) 反衬手法。 (衬托手法) 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 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 蜘蛛织网, 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 溪声嘈嘈, 反衬夜晚的清静。 (三种情况答出两种则可)

(2) “邀”字是拟人手法 (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 , 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 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 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意思对则可)

14. (1) “频”字, 既画出风雨过后, 南飞雁群之多, 使人联想到雁群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1分) 又暗示诗人被雁群感动乡心, 久久凝望长天。一个“频”字, 状景见情。 (1分)

(2) 渲染了清冷、孤寂的气氛。用烘托之法:以露水滴落枯叶之“声”烘托园之清冷空寂, 用的是以“动”衬“静”之法 (以有声写无声) ;以为邻者仅有一个绝迹尘世的野僧烘托出自己孤独的处境和心情。

15. (1) 诗人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 临空而落。“落”字活画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和雄壮景象。

(2) “日照虹霓似”句比喻新颖, 既状其形, 又绘其色, 使阳光照耀下的多彩瀑布更为具体可感, 刻画了瀑布瑰丽的神采。以“天清风雨闻”状写瀑布的声威, 晴空万里, 遥望瀑布, 似可听到其风雨交加的声响。

16. (1)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 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 小雨霏霏, 落花狼藉, 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 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 关上了自己的家门,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17. (1) 用“飘”“坠”“点”“粘”等动词, 逼真地写出了梅花飘然而落的动态;用飘落数量的多 (“多莫数”) 和落得很惨 (“乱点莓苔”“迁客过岭”“骚人赴湘”) 来写落梅飘零的遭遇之惨。

(2) 诗歌主要采用借物咏怀的手法, 写梅又似写人, 写出了落梅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对梅高洁品格的赞美, 流露出了诗人的自我情感, 寄寓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和对嫉贤妒能者的憎恶, 对压制人才现状的悲愤。

18. (1) 边境发生战争, 时局艰危, 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 漂泊异乡, 政治上被冷落, 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 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 借代, 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 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 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 如, “请缨”, 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 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19. (1) 隔, 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 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 也是自身被阻隔, 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 增强对江东留恋之情。

(2) 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抒情主人公伫立“西头”, 隔着“江水”“烟树”远眺“江东路”的情形, 是实写;“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住”, 是虚写, 现实生活中无法与亲人团聚, 便希望通过梦境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样的愿望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大江。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 刻画了一个望眼欲穿、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0. (1) “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 运用拟人手法, 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 又逢明月向寻, 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 诗人被罢官后, 寄情自然山水, 认为只要超越凡尘, 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 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21. (1) 诗歌前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 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 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 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2)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 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 偏偏说“秋思落谁家”, 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 表现得蕴藉深沉。

22. (1) 运用了对比手法, 一“下”一“收”, 一“沉”一“出”, 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 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下不堪一击的这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 怀古慨今, 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一主题思想。

(2) 诗人以景衬情, 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 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 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 最终逃脱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 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23. (1) 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 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 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 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 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朗”的讴歌, 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 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24. (1) 范词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 新愁又添, 虽有新欢, 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 但只要感情真挚, 不在乎朝暮厮守。

(2) (1) 通过“群仙相妒” (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 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2) 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 (“相逢草草”) 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3) 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 以凸显两人感情的深沉。 (列举任意两例, 言之成理即可)

25. (1) 诗人登楼远望, 本是闲情, 却触景生情, 联想起家乡, 当他从乡思中醒悟, 发现自己身在异乡, 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 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 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 而没有行人, 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 衬托出过客稀少, 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 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 久久无人过渡, 困倦不堪, 只得放下笛子, 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26. (1) 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 惜别知音, 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 通过想象拓展意境, 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7. (1) (1) 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2) 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 (1) 一句一个场景; (2) 以景写情, 情景交融; (3) 对仗十分工巧。 (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举例分析3分, 其他正确的写作特色并举例2分)

(思路: (1) 根据标题中的“梦中”和注释 (1) 可知,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官后的作品。“路暗迷人”可以理解为前路茫茫, “酒阑无奈”可以理解为无可奈何;“客思家”可以解读为“渴望摆脱官场, 回到家乡”。 (2) 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 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 路、百种花, 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 是以景写情, 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28. (1) 暮春飞花

(2) 思念故乡之情

(3) 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 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29. (1) 首联点题, 写出了当时节候和环境的特点, 表现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现状和孤寂抑郁的心绪, 同时与下联相呼应。从“夜”“秋”“寒”三字可见秋夜寒冷凄清的特点, “破窗”则表现了诗人生活的贫困, “孤枕”点明形单影只, “何永”写出愁思难眠。

(2) 颈联间接抒情, 以“剑”“鹯”自喻, 抒发感情, 尾联直抒胸臆。两联抒发了诗人心志高远, 心念社稷, 却被罢官贬职, 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感。

30. (1)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作者强调广大百姓的苦难远非帝妃悲剧可比, 从而表现了关心民众疾苦、同情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

中考诗词专题训练 第4篇

热点展示:

材料一:格林尼治时间22日零时51分(北京时间2009年7月22日8时51分),日全食出现在印度西部的坎贝湾,随后全食带穿过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不丹、缅甸、中国和日本,最后在西太平洋的北库克群岛,太阳带食而落。整个日食过程,月影在地球表面以每小时3000多千米的速度行进了近4小时,最长的见食时间达6分43秒,是本世纪最长的一次,因此也被誉为“世纪日食”。

材料二:发生日全食是因为太阳靠近月球轨道与地球轨道的一个交点,而同时月球在距此点的最远的点上。食既从初亏开始,就是偏食阶段了。月亮继续往东运行,太阳圆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渐增大,阳光的强度与热度显著下降。当月面的东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内切时,称为食既。此时整个太阳圆面被遮住,因此,食既也就是日全食开始的时刻。即为光的直线传播。

材料三:我国部分城市日全食见食时间表

注:日全食过程分五个阶段,即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和复圆。

热点解读:

7月22日,日全食奇观在我国境内发生,最长的见食时间达6分43秒,是本世纪最长的一次,因此也被誉为“世纪日食”。500年一遇的“大日食”奇观现身,亿万国人同赏,掀起了空前的观测热潮,堪称一场全民的“科普嘉年华”。2010年中考将会关注这一热点,并从信息筛选、语言表述等方面设题考查。

命题预测:

2009年7月22日,在我国境内发生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为此,班级准备开展一次以“日全食”为主题的科普活动,并且收集了以下材料(见“热点展示”)。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下面的活动。

[关注日全食]

⒈阅读材料一,从中筛选出一条重要信息。

[了解日全食原理]

⒉阅读材料二,说一说日食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

[探究见食时间]

⒊阅读材料三,你有什么发现?

参考答案:1.“世纪日食”横穿亚洲。⒉当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如果太阳、月亮和地球正好位于或接近同一直线,这样便发生了日食。⒊由于经纬度不同,在不同城市观测到日全食的时间长短是各不相同的。

二、“火星文”主题阅读

热点展示:

荆楚网消息(楚天金报) ⊙o⊙(译:目瞪口呆);⊙﹏⊙(译:傻眼);1切斗4幻j,↓b倒挖d!(译:一切都是幻觉,吓不倒我的!)……如今,在不少学生的作业、日记中,信手一翻就能看见几处“火星文”。近年来,“火星文”汹涌而至,平时学生们在网上交流用的“火星文”,居然也出现在了课堂笔记、作业,甚至是考卷中。初中生喜欢“火星文”这种新鲜事物,就像是喜欢流行歌曲一样,如果谁不知道就等于落伍。另外,不少学生在来往信件或日记中使用“火星文”,不愿老师、家长看懂,以此捍卫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相关链接]

⒈随着网络的普及,网友开始大量使用以同音字、音近字、特殊符号来表音的文字。由于这种文字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字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并且相当奇异,故被称为火星文。火星文最早起源于台湾,由网友打繁体字时常出现的错别字而慢慢形成。

⒉火星文的突然出现引发了一场网络“口水战”。一些网友对此表现出不屑一顾甚至是坚决封杀的强硬态度,有人则认为火星文很有创意,能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没什么不好。从事IT职业的张翰认为,火星文是不规范的文字,这种乱用汉字的行为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小孩将来不会写中国字了。他目前正筹划和同学一起研发“反火星文”软件,“这种软件可以自动屏蔽所有的火星文,并将火星文转化回地球文字。”

热点解读:

火星文的使用群体多为使用网络频率最高的青少年,他们利用MSN等聊天工具和BBS将火星文传播并迅速流行。青少年的同龄认同心理,游戏心理,标榜自我的个性使得火星文得以流行。有人称火星文就是指地球人看不懂的文字。其实它是对汉字的一种扭曲的书写形式。2010年中考将特别关注这一现象,考题可能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1)给新闻拟写标题;(2)对新闻内容进行点评;(3)拟写辩词。

命题预测:

⒈请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12字以内)

⒉联系语境,解释“相关链接2”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口水战:

⒊假如班级举行以“我看‘火星文’”为主题的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对‘火星文’现象不妨多一些宽容”,反方的观点是“对‘火星文’现象不能宽容”。请你代表正方(或反方)拟写辩论词,不少于120字。

参考答案:⒈初中生用“火星文”捍卫隐私。⒉“口水战”是指辩论双方的争执(争论)。⒊示例:正方:汉语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丰富的引申造词功能和对外来词的容纳,正是汉语博大精深的一大优势。网络词汇并非洪水猛兽,对其不妨多一些宽容。历史告诉我们,在汉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特点下,一些外来冲击,往往会丰富而不是损害汉语。居安思危的态度是对的,但凡事都喊“狼来了”,却多少有点小气了。反方:这种“火星文”确实很有意思,但这会给汉字的使用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说到底这种字,对正在接受汉字教育的人来说是一种毒害。汉字是我国五千多年来灿烂文化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国人不可抛弃的语言文字,怎么能容忍任何人以任何名义来攻击挑战?坚决维护我国的灿烂文化需要每个中国人共同参与!

三、“经济保八”主题阅读

热点展示:

新华网北京2009年10月22日电(新华社记者刘铮、王希) 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22日“出炉”。7.9%的前三季度增速让全年“保八”已无悬念,8.9%的三季度增速更是坚定了发展的信心。去年四季度中央及时果断实施一揽子计划,希望的种子经历了春天的发芽、夏天的成长,终于迎来了秋天的收获。不过,现在远非大功告成,前进的道路上将面临许多挑战。四季度是全年经济发展的“收官”,也将为明年发展奠定基础。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期,越应该审慎分析形势,充分估计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把困难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挑战的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

注: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

热点解读:

2009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从一季度6.1%的近年来谷底,到二季度7.9%,再到三季度8.9%,中国经济增速画出一道有力的“上行线”——中国在向世界宣布,已经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态势,保增长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一热点话题将有可能走进2010年中考试题,命题人会从信息筛选的角度拟题,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能力。

命题预测:

⒈给上面一则新闻加上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个字)

⒉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GDP季度增速图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⒊联系新闻内容,说说“四季度是全年经济发展的‘收官’”中“收官”的含义。

参考答案:⒈把应对挑战的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⒉中国经济经历了连续四个季度的增速下滑后,从2009年一季度开始已经进入回升轨道。⒊表示到了最后阶段,虽还没有结束,但已接近结束。

四、“诺贝尔和平奖”主题阅读

热点展示:

[材料一]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9日电 奥斯陆消息:挪威诺贝尔委员会9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美国总统奥巴马。

[材料二]

中国日报网2009年12月10日报道 据美国媒体报道,12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市政厅发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感言。奥巴马的当选引起了广泛的质疑,甚至连环保主义者都批评奥巴马更改了先去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峰会,再去奥斯陆领奖的原定计划,选择了“先去领奖后去开会”。

奥巴马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今天我也拿不出一个明确的办法解决战争带来的问题。我只知道,我们需要和先人一样——拥有长远目光,努力工作,坚持不懈——才能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用一种新的角度去理解战争与和平的定义。”

作为一个处在战争中的国家总统,奥巴马称他有义务保卫自己的国家。他认为有时战争是合理的,特别是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例如向基地组织开战。他说:“非暴力无以阻止希特勒的铁骑,谈判不能让基地组织放下武器。我们说武力是必须的,这不是在狡辩而是在以史为鉴。”但是奥巴马强调,美国并没有想要挑起阿富汗战争。

热点解读:

今年10月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奥巴马获得和平奖,这个决定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质疑奥巴马何德何能获此奖项,甚至获此提名,因为在今年2月1日和平奖提名截止时,奥巴马才刚刚上任不到两星期。作为一个处在两场战争中的国家总统,奥巴马获此奖项是“爆冷”,“令人吃惊”。2010年中考将会关注这一焦点新闻,并从信息筛选、新闻点评等角度设题。

命题预测:

⒈从以上两则材料中筛选出四个关键词。

⒉从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那天起,就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质疑。对此,你有何感言?

⒊请你为世界和平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参考答案:⒈奥巴马 诺贝尔和平奖 和平奖感言 为战争辩护⒉示例: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不能令人信服,因为他还没有为世界和平做出具体贡献。奥巴马获和平奖是“爆冷”,因为和平奖通常是颁发给已经有所成就,或是历经多年虽然还未成功但至少锲而不舍的人。而奥巴马上任不足一年,诺贝尔委员会将奖项颁发给他还为时过早。(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⒊示例:①世界是一家,和平靠大家。②放飞和平鸽,世界充满爱。③不要让硝烟追逐孩子的梦境。④让全人类听到和平的钟声,让全世界处处流淌和谐的音符。

五、“微博”主题阅读

热点展示:

新华社2009年12月14日电 2009年,中国网民数量达3.38亿,继续稳居世界第一。在宽广无垠、空间无限的互联网世界,中国“网事”也精彩纷呈、千姿百态……

今年以来,红遍大洋彼岸的微博客魅力延伸至中国,引发了一场“围脖”热潮。和博客不同,博客上的形象被喻为“化妆后的表演”,博文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大工作量成为博客作者的负担;而微博使用者不必考虑做什么标题、如何展开叙述等“繁文缛节”,只需用一个或几个短句将心中最想说的话写下即可,140个字符的微博深受网民喜爱。支持手机随时更新的微博,实现了信息的及时发表。微博也迎来知名明星、企业家的加盟,李开复、俞敏洪、赵薇、潘石屹等纷纷开微博,“围脖”粉丝团日趋火爆。短小精悍和随心所欲的微博也因为“太琐碎”、“口水信息太多”而被一部分人诟病,但有专家认为,微博的出现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更深入人心的一种表现。每个人都有表达、沟通的欲望,而140个字的限制给予了作家和农民不分高下的发言权,从而推进了草根文化的发展。

热点解读:

从2007年中国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饭店网开张,到2009年,微博这个全新的名词,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扫荡世界,打败奥巴马、甲流等名词,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词汇。在微博客上,140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有专家认为,微博的出现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更深入人心的一种表现。微博这个全新的名词,2010年将会走进中考试题,题目将以名词解释、信息筛选、要点归纳等形式呈现。

命题预测:

班级开展“学习网络新词”活动,并收集了下面的材料(见“热点解读”),请你参与下面的活动。

⒈读上面的材料,解释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1)围脖:

(2)草根:

⒉请给材料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⒊从材料中你发现微博相对博客有哪些优势?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⒋微博短小精悍,随心所欲,它可以是三言两语,可以是现场记录,也可以发发感慨,晒晒心情。每个人都有表达、沟通的欲望,微博给予了作家和农民不分高下的发言权。“我在和潘石屹吃饭,有人买房子要打折吗?”这短短17个字,就是著名出版人洪晃的一篇著名“微博”博文。就在她吃饭的同时,这个消息迅速通过网络和手机发给众多网友,引来关注。请你以“国庆60年大阅兵”为话题,写一个“微博”博文。

参考答案:⒈(1)围脖,即微博。(或:“围脖”即“微博”的昵称。)(2)草根,即平民。(或群众)⒉今年网友微博表达更“草根”(或:中国“网事”精彩纷呈、千姿百态)⒊(1)微博短小精悍,随心所欲。(2)微博支持手机随时更新,发表信息更及时。(3)微博给予了作家和农民不分高下的发言权。⒋示例:(1)60周年大阅兵,威武雄壮,精彩纷呈,再一次印证了那句著名的判断——人民子弟兵永远是最可爱的人,也永远是最可信赖的人!(2)首都北京,会聚了中国军人的灵魂;天安门广场,展示了中国军人的威仪。

六、“国庆六十周年”主题阅读

热点展示:

[材料一]

2009年10月1日上午10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天安门举行,多种新式武器接受检阅,这是中国第14次,也是新世纪的第一次阅兵。新中国六十年国庆阅兵,新武器、新装备、新方队,以恢宏、磅礴之势,再度震惊世界,也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

[材料二]

新华网北京2009年10月7日电(俞玮) “回顾历史,我们心潮澎湃,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神州大地沧桑巨变;展望未来,我们自信豪迈,各族人民阔步向前,再绘波澜壮阔画卷。”金秋十月,亿万中国网民在喜庆新中国甲子华诞的同时,也不忘通过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新浪网等网站开设的互动平台,为祖国未来发展许下诚挚愿望,表达中华儿女心中最美好的期盼。

[材料三]

1978~2008城乡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一览表 1978~2008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一览表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额/消费支出总额)×100%

1978~2008汽车销量一览表

热点解读:

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六十华诞。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各项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中国已经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变为一个总体富裕文明的国家,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变为一个初步繁荣强盛的国家。2009年金秋,世界将目光再次聚焦中国。2010年中考不能不关注这个热点,写祝语、拟对联、谈感受、信息筛选、图表分析等题型都有可能涉及,形式也将灵活多变。

命题预测:

⒈2009年10月1日上午10点,相信你正坐在电视机旁,观看共和国六十华诞的盛大典礼,特别是观看完国庆六十周年大阅兵后,你一定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请把你内心的感慨用几句话写出来,字数在100字以内。

⒉阅读材料二,请你也通过网站开设的互动平台,为祖国未来发展许下诚挚愿望,表达你心中最美好的期盼。不少于50字。

⒊在欢庆祖国六十华诞之际,小军热血沸腾,思绪澎湃,突发灵感,为祖国生日写下上联:祖国与天地同寿。可是怎么也写不出下联,请你为小军对出下联。

⒋阅读材料三“恩格尔系数一览表”完成下面的题目:

恩格尔系数越 ,生活越富裕,反之,恩格尔系数越高,生活越 ,它是反映贫困与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⒌阅读材料三,你有什么发现?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第5篇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中考解读】

近几年,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中考语文的考点之一。鉴赏的考点涉及到:对名句的理解和鉴赏;理解内容主旨、思想情感;品析语言特点、体味炼字;品味表达技巧;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感知艺术形象。在以往的考查中,学生在古诗词鉴赏方面失分较多,得分率偏低,这已成为了制约中考语文得高分的瓶颈。中考的古诗词鉴赏,分值是5-7分,题型是主观题,以表述题、评述题为主,题量为1-2题。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古诗词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所以,这节古诗词鉴赏复习课就定位在:一方面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学生整体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引导和训练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方法及提高鉴赏的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师为导体和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教师的“答题技巧点拨”和学生的“我也可以这样做(做练习:我学、我练、我提高)”两个环节,精选典型题目,让学生学得明白、练得明确、做有成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养。

2.帮助学生克服对古诗词鉴赏的畏惧心理,增强他们应试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方法和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

【专题知识点】

(一)内容主旨、思想情感

1.边塞诗 常用词汇: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伤感、思乡念亲、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等(如《渔家傲 秋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田园诗 常用词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闲适愉悦、悠闲快乐等(如《钱塘湖春行》 《归园田居》)

3.送别诗 常用词汇:忆友怀旧、依依不舍、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惆怅伤感、劝勉祝愿、激励友人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怀古诗 常用词汇:怀古伤今、怀才不遇等(如《赤壁》、《潼关怀古》)5.咏物诗 常用词汇:坚守节操、遭贬激愤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中考语文内部资料

6.羁旅诗 常用词汇:思乡念亲、游子悲秋、羁旅愁思、惜春悲秋等(如《天净沙 秋思》、《次北固山下》)

7.爱国诗 常用词汇:忧国忧民、为国捐躯、以死明志、保家卫国、借古讽今、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未酬的愁苦、关心国家命运、反映社会黑暗、批判态度、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山河沦丧等(如《过零丁洋》)

8.哲理诗 常用词汇:登高揽胜、蕴含哲理、振作乐观、积极向上、豁达乐观、不怕困难、远大抱负等(如《望岳》、《水调歌头》《登飞来峰》)

9.抒怀诗 常用词汇:年华消逝、闺中怀人、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失望惆怅、焦灼痛苦等(《醉花阴》、《浣溪沙》)

(二)观点态度

1.赞美、肯定、支持、同情、渴望等。2.批判、否定、揭露、不满、愤恨、惋惜等。

(三)体味语言

1.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

2.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其精妙之处。抓住关键词语和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

3.语言风格: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等。

4.常用词汇:勾勒、浓重墨彩、简洁、明白如话、言简意丰、诗青画意、富有哲理、质朴清新、耐人寻味、意境优美等。

(四)表达技巧

1.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想像、联想、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化用典故、动静结合、渲染、烘托、含蓄委婉等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问、赋比兴等)

3.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白描、细描)、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五)人物形象示例

1.豪放洒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苏东坡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春望》中的杜甫)3.归隐田园、寄情山水(《归园田居》中的陶渊明)4.爱国报国(《己亥杂诗》中的龚自珍)5.儿女情长(《醉花阴》中的李清照)6.雄心壮志、满怀抱负(《观沧海》中的曹操)7.以死明志、视死如归(《过零丁洋》中的文天祥)等

【方法点拨】

中考语文内部资料

(一)教师进行答题技巧的点拨

1.原则:① 在“读懂“的基础上答准、答顺、答美。2.结构:① 景+情;②事+情;③场面+情;④情形+情;

3.方法:①“一切景语皆情语”。② “诗言志”。③ 结合诗歌背景。④ 注意作家风格。⑤ 抓住关键字、词语、句子、诗眼来分析。

(二)常见的几种答题格式示例和练习(“三点”题——考点、热点、难点)(1)题型一:点评思想内容,理解主旨型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答题格式:描写了(或叙述)什么的景色(场面等),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练习1(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2)题型二:赏析语言型

1.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学生背诵《西江月》)答题格式:点特色(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出特色)+例子(特色语句)+析感情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05年中考题)(学生背诗)答题格式:释含义+描景象+点情景

3.某词或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学生背诗)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中的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 答题格式:思结构(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答案:贯穿全词的词眼是“狂”;突出词人自己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练习2(杜甫的《望岳》)(3)题型三:赏析名句型

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学生背诗)答题格式:抓词语+点作用 ◆练习3(杜甫的《望岳》)(4)题型四:描述画面型

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学生背诗)答题格式: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扣住重点语句扩展诗句 ◆练习4(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5)题型五:分析技巧型

晏殊的《浣溪沙》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04年中考题)(学生背诗)答题格式:点明手法+阐述运用+分析效果

中考语文内部资料

◆练习5(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6)题型六:比较阅读型

可以比较两首诗的内容、思想感情、语言、表达技巧等。

例如: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答题格式:点明手法+阐述运用+分析效果

◆练习6、7(刘禹锡的《秋词》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举一反三】

古典诗词的简单赏析是近年来中考语文的常考题,要做好此类题目,关键是把握好以下两点:一是古典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二是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一、如何把握古典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两步走)

第一步:弄清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类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饮酒》)诗人在低头采菊与仰头见山这一不经意的瞬间,与篱菊和南山形成了一种若有若无的默契关系,进入了悠闲淡远、恬然自适的佳境。

第二类情感:伤春惜春,对人生苦短的慨叹。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北宋?王令《送春》)以惜春之情来写送春,新颖别别致。作者通过写花、鸟,把自然物象点化为情感现象,抒发出对春的一种执着、深厚、缠绵、凄婉的依恋之情。

第三类情感:秋思、秋恨,对离愁别绪的咏叹。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唐?温庭筠《梦江南》)“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既是写眼中所见,又借景物巧妙地烘托出一种怅然若失的痛苦心情,那凄清的景象,不正暗示了那悠悠不返的男人辜负了女主人公的脉脉之情吗?读罢使人感同身受,平添一种怅恨。

第四类情感:爱国报国之志。

此类诗歌通常从亡国之痛、壮志难酬这两个角度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唐?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两句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诗人不顾年迈体衰,一心想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两句借助梦境把诗人的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考语文内部资料

第五类情感: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和控诉。

①不劳而获。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北宋?梅臣《陶者》)作者通过对比,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不劳而获的社会现实。

②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徭役、战争)。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姓君王,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唐?聂夷中《咏田家》)反映了农民在苛捐杂税的逼迫下不得将青苗和蚕抵押给债主的悲惨遭遇,呼吁统治者能关心民生疾苦。

③腐败无能(南宋、清朝)。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清?丘逢甲《春愁》)作者将自己的感情与民众的感情融成一股情感的潮水,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愤怒之情。

第六类情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

“足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唐?白居易《观刈麦》)描写了农民在夏日割麦的艰辛和贫妇在田中拾穗的可怜与悲苦,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第七类情感:对友情、爱情的赞美。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运用了谐音双关和比喻象征的手法,歌颂情人之间那种致死不变的爱情,成为千古名句。

第二步:掌握进入古代诗人情感世界的两条途径。

(1)由物象(事物的形象)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裴斐先生说:“客观存在的月亮只有一个,诗中出现的月亮千变万化。物象有限,意象无穷。”也就是说,月亮本身只是物象,只有在各种情境中被观照、被表现的月亮才是意象。“物象”即事物的形象,物象有表义物象、载情物象等。表义物象如“柳”。古人折柳送别,“柳”与“留”谐音,含有“柳”字的诗句往往与离愁别绪有关。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载情物象以“雁”为例:“惆怅秦城送独归,蓟门云树远依依。秋来莫射南飞雁,从遣乘春更北飞”。(《送客还幽州》)以对雁的怜惜寄托羁怀,也就是托物抒情。

(2)由诗人自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李白处在唐朝典盛时期,希望营造一个理想的世界,一生蔑视权贵,一生不与统治者合作。这些思想情感在诗人的笔下表现很强烈。正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因此,提到“杜甫”就应想到他“陇国忧民”的思想;杜诗,乃至他个人情感也融入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南宋是个风雨飘摇的朝代,汉人(统治者)被子金人赶到江南(杭州)。因此,南宋词人在诗词中大多表现出收复失地,慷慨报国的壮志。如陆游《示儿》中所写“王师北定中原日,中考语文内部资料

空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所写“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

1.正反对比。

古今对比、美与丑对比、理想世界与黑暗现实对比、田园生活与污浊官场对比。

2.衬托(正衬与反衬)。

①从正面衬托。“江山荒城猿乌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是涛声似旧时。”(陆游的《楚城》)“江山荒城猿乌悲”一句就用了以悲衬悲的表现手法。该句以“荒城”的悲衬托“乌”悲,衬托诗人内心的悲,猿猴、乌鸦与悲凉、愁苦相联。

②从反面衬托。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有一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被后世传为绝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大意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绝项,放眼四望,那所有的山山岭都会显得十分渺小。该诗句表面上是在写景抒情,而实则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生活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虚实结合的手法。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后文的虚写“铁马冰河入梦来”,与前文的实写“僵卧孤村不自哀”相照应,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慨叹。

4.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南唐。李煜词《浪淘沙》以自然界的花落、水流、春去不归三件事比喻离别后的江山如天人相隔,永不能见,沉痛哀婉,十分凄凉。

5.借景抒情的手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无一纯写景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家何在”喻将远走,“马不前”喻前途艰辛。冰天雪地之中,诗人立马蓝关,不独心系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景物描写中露出英雄失路之悲情。

以上只是从整体上对初中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还要了解诗人的生平,扣住重点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平时要多看诗词赏析的文章等等。

【中考真题】

泰州市2009年

中考语文内部资料

(一)阅读辛弃疾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完成10~12题。(6分)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①

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②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①博山:今江西广丰县西南。王氏庵:姓王人家的破旧小草庵(茅屋)。②归来:指作者淳熙八年冬弹劾落职归隐。

10.与《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可怜白发生”意思相近的一句是?(2分)

答: 11.简要赏析“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这两句的妙处。(3分)

答: 12.结合全词内容,说说作者在词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2分)

答:

参考答案:

10.(1分)归来华发苍颜

11.(3分)屋外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1分);渲染了词人所处的恶劣环境(1分);句中的“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的情景拟人化了(1分)。(意对即可)12.(2分)作者在词中流露出身居荒村陋室,凄凉孤寂之感(1分),表达了词人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的鲜明的爱国热情(1分)。(意对即可)

2009年无锡市

二、阅读与赏析(共40分)

(一)(3分)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①)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注:①公元810年,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公元810年,白居易因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

7.阅读上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1)诗人“垂死病中”本已不能坐却“惊坐起”,一个“惊”字写出了他对友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2)诗作最后一句中的“寒”字有怎样的双关意义?(1分)

答:

中考语文内部资料

参考答案:

(1)(2分)写出了诗人对友人感情异常深厚(1分),也为友人被贬而伤心、震动。(1分)(2)(1分)明写天寒,暗写心寒。(“天寒”“心寒”各0.5分。)

2008年扬州市

二、阅读理解(55 分)

(一)诗歌欣赏(5 分)

10.阅读李白的两首诗,完成后面两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杨花”与”烟花”都与杨柳有关,“杨花”能唤起读者对王昌龄

的联想;“烟花”能表现扬州阳春三月的 情景。(2 分)

(2)甲诗结尾两句大胆想像,乙诗结尾两句借景抒情。请任选其一具体解说。(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要点:漂泊远方(或“漂泊不定”“澡泊流离”“漂泊”“不幸遭遇”“被贬”等,1分);繁花似锦(或“春色迷人”“春光烂漫”“柳絮弥漫”,烟雾迷蒙”等,1分)。(2)甲诗:(要点):把“我”的“愁心”当作物一样托付给月亮,(1分),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己。(1分);通过晚风传送到遥远的夜郎之西。(1 分)

乙诗:(要点): 作者通过目送友人行船的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仍眺望天水相接处的情景,(1分)寄托(1分)依依不舍的留别(1分)深情。

2008年南通市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内部资料

参考答案:

①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②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2008年宿迁市

二、诗歌赏析。(4分)7.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①诗的一、二句表现了秋水

、的特点。(2分)②“一雁度南楼”一句是如何表现诗人思乡之情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诗词专题训练 第6篇

一, 二, 课前热身 背诵古诗词.课前热身,背诵古诗词.导入.导入.同学们,中国古诗源远流长,浩如烟海,许多优秀的古诗词曲过目成诵,脍炙人口,美 不胜收.这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鉴赏古诗词,可以提高我们的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 养;更为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我们中考的一道必考题.并且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分值 为 6 分.从历次考试的得分来看,我们同学的分数都较低.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古 诗词鉴赏的专题复习,希望对同学们有实实在在的帮助.三,答题失分的主要原因:

1,答非所问;2,审题不当,任意发挥;3 生搬硬套术语;4,不能迁移,弄错诗意;5,漏 掉答题要点,答题不完整;6,答题不规范,表达不清,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三考点归纳(三考点归纳(5点)①鉴赏语言 ②鉴赏表达技巧 ③点评内容主旨,思想情感.点评内容主旨,思想情感.④点评作者观点态度 点评作者观点态度 ⑤鉴赏形象(意象)鉴赏形 意象)四,广州市近三年中考诗词鉴赏试题回顾: 广州市近三年中考诗词鉴赏试题回顾:

07年中考(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名句赏析)07年中考(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名句赏析)年中考 1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2)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李煜《虞美人》)闻说双溪春尚好,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08 年中考(内容,名句赏析)年中考(内容,名句赏析)12.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1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⑴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⑵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2)1,这句话的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时,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 外发现了一个村落.这句蕴含哲理,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往往在转角处充满了....希望.分)这句话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 激励他们不要绝望, 要对明天充满希望(2 分),..(2 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09 年中考(思想内容,语言特点风格)年中考(思想内容,语言特点风格)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2,这是一首述志诗.有人说,诗的基调由悲郁而昂扬,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选择诗中 ,这是一首述志诗.有人说,诗的基调由悲郁而昂扬,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句子说明你的理由.(.(6 句子说明你的理由.(分)答案:同意.诗的前三联高度概述了国家的艰危困厄和自己九死一生的悲愤抑郁之情, 答案:同意.诗的前三联高度概述了国家的艰危困厄和自己九死一生的悲愤抑郁之情,尾 联则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表现出诗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精神 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精神.联则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表现出诗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精神.五,解题方法:

师:《老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 可解一生之需.今天,我希望可以帮解题的方法和答题的规范交给你,让我 们能给在中考中尽量多的得分!(1)点评思想内容,理解主旨,情感类)点评思想内容,理解主旨, 这部分是最重要的,(从近三年的试卷来看,都有至少一道这样的题)在赏析时,我们可以从主旨句,情感句入手分析概括,也可以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 主旨句, 作品,景资料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人生哲理;可以从诗歌的具体内容,诗歌类别入

手,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也可以从诗人或豪放或婉约的语言风格入手,去领悟 豪放或婉约的语言风格 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命题形式 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 命题形式] 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 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 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 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 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 命题形式 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答题方法点拔] 一,看题目.二,知背景.三,抓关键.(主旨句,情感句, 看题目.知背景.抓关键.主旨句,情感句, 2 动词,形容词,数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四,找意象.五,晓类别.六,明风格.找意象.晓类别.明风格.或形象), 【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描绘(或塑造)的景色(或形象 ,二是作者的情感,三 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描绘(或塑造)的景色 或形象 二是作者的情感, 是作品的思想意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答题格式 这首诗 描绘了(叙述了)/(塑造了)……的景物(场面)(形象),抒发 答题格式]这首诗 描绘了/(叙述了)(塑造了)的景物()(形象),抒发 答题格式 这首诗描绘了 的景物 场面)(形象), 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思想), 歌颂了 的情感((歌颂了 的品质/批判了 的观点)等句式.了(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思想), 歌颂了……的品质 批判了(的品质 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的观点 等句式(一)内容主旨,思想情感(诗歌类别)....1,边塞诗 边塞诗 常用词汇: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伤感,思乡念亲,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秋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等(如《渔家傲 2,田园诗 田园诗

常用词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闲适愉悦,悠闲快乐等(如《钱塘湖春行》

《归园田居》)3,送别诗 送别诗 常用词汇:忆友怀旧,依依不舍,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惆怅伤感,劝勉祝愿,激励友人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怀古诗 怀古诗 5,咏物诗 咏物诗 6,羁旅诗 羁旅诗 常用词汇:怀古伤今,怀才不遇等(如《赤壁 》,《潼关怀古》)常用词汇:坚守节操,遭贬激愤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常用词汇:思乡念亲,游子悲秋,羁旅愁思,惜春悲秋等(如《天净沙 秋思》,《次北固山下》)7,爱国诗 爱国诗 常用词汇:忧国忧民,为国捐躯,以死明志,保家卫国,借古讽今,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未酬的愁苦,关心国家命运,反映社会黑暗,批判 态度,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山河沦丧等(如《过零丁洋》)8,哲理诗 哲理诗 常用词汇:登高揽胜,蕴含哲理,振作乐观,积极向上,豁达乐观,不怕困难,远大抱负等(如《望岳》,《水调诗头》《登飞来峰》)9,抒怀诗 抒怀诗 常用词汇:年华消逝,闺中怀人,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失望惆怅,焦灼痛苦

等(《醉花阴》,《浣溪沙》)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 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 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 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 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 寂寞, 感慨 痛楚 凄凉 幽怨 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 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 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 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 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 真挚, 激愤 豪迈 恬淡 热爱 真挚 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乐 苦 恨 感慨 可能命题的方向: 可能命题的方向: ①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什么画面)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什么画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②这首诗(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 ③这首诗(词)中某些话蕴含了怎样的生活哲理?......这首诗(中某些话蕴含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中考原题:(中考):(07 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中考原题:(中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2 分)答案: 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2.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他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4 分)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答案: 教师提问:刚刚我们讲了方法,面对这样一道中考题,你 知道答题方法吗?你从哪下手? 刚刚我们讲了方法,面对这样一道中考题, 知道答题方法吗?你从哪下手? 刚刚我们讲了方法(看题目,知背景,抓关键,找意象,晓类别,明风格)你做这道题,你的答题要点应该有哪些? 你做这道题,你的答题要点应该有哪些?叙述了, 场面,事情,/描写了,,什么景色, 抒发了什么情感/表达了什么思想.(板书)板书)答题格式是什么 答题格式是什么: 是什么 内容方面:李清照词抒发了诗人在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早已逝世,国破家 亡,只身流落江南的情况下的深重愁情;李煜词则抒发了自己由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无奈,悲 伤和思念故国的忧愁.写法方面:李清照词句用夸张的比喻来形容愁,以舟轻衬愁重,鲜明对比突出痛苦之大, 哀愁之深,设想新颖而真切.李后主《虞美人》则是用水之多比喻愁之多,写愁思如一江春 水般汪洋浩大,不舍昼夜,无穷无尽,还采用了设问的形式,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练习:我也可以这样做: 练习:我也可以这样做: 1.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5 分)(09 年番禺二模)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这首诗前两句中的 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分)(1(2)一切景语皆情语.下列诗句都是写花,但所表达的感情并不相同.从这些诗 句中,你分别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或心境?(4 分)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4 答案:(1)浩荡离愁(或离愁).(1 分)(2)①诗人以落花自喻,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 忘报国的情怀.(2 分)②诗句通过写花草,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 中无比喜悦的心情.(2 分)

(2)鉴赏语言题:)鉴赏语言题: 这类题同样是我们每年都会碰到的一道题,命题的形式可能有: [命题形式 1,这首诗哪个字用得好?请说出理由 ,名句赏析.3,某词或某句是全诗的 命题形式] ,这首诗哪个字用得好?请说出理由;2,名句赏析., 命题形式 关键,为什么?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关键,为什么?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 的语言艺术.的语言艺术.【答题方法 答题方法】我们可先从关键词语入手,体会诗歌语言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如 答题方法 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体会数量词的运用等,去品味关键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 意义,隐含意义,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但单单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还不 行,还应该在后面补充——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表达情感, 艺术效果.表达情感 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我们来看看这类题可能的四类题目分别怎么答:(板书):(板书 我们来看看这类题可能的四类题目分别怎么答:(板书)可能命题的角度: 可能命题的角度: 哪个字用得做好?请说出理由(炼字,炼句)① 哪个字用得做好?请说出理由(炼字,炼句)答题格式: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含义),然后把该字放到原句中描写景物(),然后把该字放到原句中描写景物 答题格式: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含义),然后把该字放到原句中描写景物(描 景物),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说效果)景物),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说效果)),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释含义+描景象 描景象+说效果 释含义 描景象 说效果 [答题要点 一是词(或句)的含义,二是描绘景物 深层含义(哲理诗),三是说效 答题要点] 深层含义(),三是说效 答题要点 一是词(或句)的含义,二是描绘景物/深层含义 哲理诗), 果.答题格式】释含义+描景色 深层含义+说效果 描景色/深层含义 【答题格式】释含义 描景色 深层含义 说效果 ②对名句的赏析 方法点拨: 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从词性,色彩,修辞或其他表现技巧,领悟诗句的含 词性,色彩,修辞或其他表现技巧 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 词性 含 义和表达的情感.义和表达的情感.② 答题格式:释含义(诗句)(抓词语,点技巧(绘景诗)深层含义 哲理诗)点作用 深层含义(答题格式:释含义(诗句)+(抓词语,点技巧(绘景诗)/深层含义(哲理诗)+点作用 某词或某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③ 某词或某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格式:思结构(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答题格式:思结构(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虑主旨 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④ 这首词(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题格式:点特色(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出特色+例子 特色语句)析感情 例子(答题格式:点特色(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出特色 例子(特色语句)+析感情 附:语言风格: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等.4,常用词汇:勾勒,浓重墨彩,简洁,明白如话,言简意丰,诗情画意,富有 5 哲理,质朴清新,耐人寻味,意境优美等.朴素自然,明白晓畅,绚丽明快,清新淡雅,言简意赅, 蓄委婉,苍劲悲凉, 朴素自然,明白晓畅,绚丽明快,清新淡雅,言简意赅,含蓄委婉,苍劲悲凉,豪放雄健 自然 等.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 味,言近旨远等.例: 例题 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山坡羊潼关怀古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 做了土.百姓苦;百姓苦.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峰峦如聚, 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中的哪一个词用得)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最好?请说出理由.最好?请说出理由.答题格式:释含义+描景象 描景象+说效果 答题格式:释含义 描景象 说效果

参考答案: 峰峦如聚, 参考答案:聚和怒用得最好,聚是聚集的意思,怒是发怒的意思,峰峦如聚 , 用得最好,聚是聚集的意思,怒是发怒的意思, 峰峦如聚 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 字 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 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 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 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波涛如怒 波涛如怒, 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波涛如怒 ,波涛汹涌澎湃好 像在发怒,一个怒 字 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像在发怒,一个 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我也可以这样做:(1),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 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两字用得好, ,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 割 两字用得好 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 字好在何处 字好在何处?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景象 说效果)描景象+说效果 请简要分析 割字好在何处?(答题格式:释含义 描景象 说效果)是隔断的意思,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 :⒈割是隔断的意思,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 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了不怕困难, 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 切的雄心和气概.切的雄心和气概.(2)①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答题格式:释含义+抓词语,点技巧 答题格式:释含义 抓词语 点技巧+ 抓词语, 答题格式 点作用)(老师强调:注意:绘景诗要注意抓住词语来赏析 住词语来赏析)点作用(老师强调:注意:绘景诗要注意抓住词语来赏析)答案: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迷没两字运用拟人, 形象生动地写出花美丽活泼和草的茂盛, 写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也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大自然的赞美 6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08 中考题)(强调:哲理诗要记得讲出深层含义)强调:哲理诗要记得讲出深层含义 强调 1,这句话的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时,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 外发现了一个村落.这句蕴含哲理,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往往在转角处充满了....希望.分)这句话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 激励他们不要绝望, 要对明天充满希望(2 分),..(2 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③.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寓意.答题格式: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扣住重点语句扩充诗句

答案: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 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诗人以沉舟 病树自喻,以千帆竞发,万木争春景 象展现美好的前景,表明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现在 人们常用这句诗表达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 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 未来一定比现在好的意 思.(3)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 答题格式:思结构(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 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虑主旨(答题格式:思结构(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答案:贯穿全词的词眼是狂,突出词人自己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4)请简析《雁门太守行》一诗的语言特点.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答题可以分析写色彩的词语: 答题可以分析写色彩的词语: 分析写色彩的词语 本诗运用黑 , 金 , 燕脂 燕脂, 紫 , 红 等字眼 等字眼, 本诗运用 黑,金, 燕脂 ,紫, 红等字眼,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加色调鲜 渲染了一种凝重,惨烈,悲壮的氛围.明,渲染了一种凝重,惨烈,悲壮的氛围.黑云压城 ,敌军压境,形势危急.但是守军却并未退缩,而是严阵以待.金鳞 黑云压城,敌军压境,形势危急.但是守军却并未退缩,而是严阵以待.金鳞 黑云压城 开,铠甲闪着金光,则象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血战到底的决心.,铠甲闪着金光,则象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血战到底的决心.作者热情地歌颂那些浴血奋战,以身殉国的将士,正表现了他对当时叛乱不定, 作者热情地歌颂那些浴血奋战,以身殉国的将士,正表现了他对当时叛乱不定,国 无宁日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他热切希望朝廷能重用贤才平定海内的思想感情.希望朝廷能重用贤才, 无宁日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他热切希望朝廷能重用贤才,平定海内的思想感情.(三)鉴赏表达技巧题 这类题型答题之前,我们同学应该对古诗词可能用到的一些表达技巧应该了如指掌, 这类题型答题之前,我们同学应该对古诗词可能用到的一些表达技巧应该了如指掌,应该 7 烂熟于心.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 烂熟于心.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 艺术手法,又称为表达技巧(板书 表达技巧,(板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的方式包括借景 抒情,寓情于景.描写:可分为白描和细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用典等.(3)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变化,联想, 衬托,对比,想象,照应,点染,托物言志,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情景交融,借古讽 今,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4)行文结构:开门见山,点面结合,层层深入,曲笔入题,卒章显志,过渡照应, 伏笔铺垫等.诗歌表达技巧题常用格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情感,起到了(某某)作用.答题格式:采用表达技巧+扣住重点词语扩展诗句 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问: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 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参考答案: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采用由景生 情,融情于景的手法,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 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我也可以这样做: 1,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征蓬出汉塞,归雁如胡天.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答案:这两句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写出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壮阔奇丽的景象及 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2,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题: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 的积极,乐观精神.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典故.抒写诗人对旧友的 怀念以及因人事沧桑而产生的生疏.3,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诗的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作者在写景中选取漂泊无定的扬花和叫着不归去的子 规这两种景物,有何用意?(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1)主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 以慰藉的好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被贬僻壤的同情和关切.(2)借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景物表达作者对被贬僻壤的王昌龄的同情和悲痛.(3)运用丰富而奇妙的想象,写出了自己把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寄 托诗人对遭遇不幸的友人的思念之情.(四)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题

(二)观点态度 1,赞美,肯定,支持,同情,渴望等.2,批判,否定,揭露,不满,愤恨,惋惜等.例题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问: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出其中的理由.参考答案: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或愤恨等).因为《后庭 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怒和忧虑.(五)鉴赏形象(意象)题 鉴赏形象(意象)是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通过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 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来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尤其是要学会体味诗歌中的意象

(意境 ,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诗中所谓的意,就是作 意境),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诗中所谓的 意 , 意境 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 ,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者的主观情思;所谓 象,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答题方法:;结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 9 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创作背景,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进入诗的意境.答题格式:绘景+深层意蕴(思想感情)阅读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07 年黄浦区一模)阅读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完成 12 题.(5 分)(年黄浦区一模)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2.请你用散文的笔调勾勒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一早春图景.不少于 50 字.答案示例: 都城长安的街市被绵绵的雨丝笼罩着, 滋润着, 小雨细软, 滑润, 柔和, 这是 润 物细无声的好雨,是仅能浥轻尘而不湿衣的细雨.由于小雨的润泽,稚嫩的草芽 开始萌发破土了.远远望去,大地隐隐约约地显出一片绿意;走近一看,小草稀疏,却 见不到那一层淡淡的新绿了.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也可以这样做: 1,《天净沙.秋思》 全曲中, 暗含题中 秋 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物是什么?与夕阳相呼应的是什么?与 天涯 相呼应的是什么?最能触发游子之情的是哪一句?体现全曲主旨的是哪一句?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景物,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景色 吗? 答案:依次: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18,欣赏下列诗歌,完成 7~8 题.(4 分)(黄冈一)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7.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起,到 终.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 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2 分)8.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 现的画面.(2 分)

答案:7.孤山寺;白沙堤;春;最爱.(2 分,每空 0.5 分)8.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 春的信使, 24,南京市 6.阅读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按要求回答问题.(3 分)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10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1)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 写的是动景, ▲ , 写的是静景.(1 分)(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 分)答案:(1)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 丰茂.(动景静景 各写一点即可,写错一处本题即不得分)(1 分)(2)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 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意对即可)(2 分).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 新巢.(2 分,意近即可)28,盐城市 9,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2 分)(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2 分)(一)古诗文赏析(4 分)答案:(1)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 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2)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 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 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小结: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古诗词鉴赏歌诀 一看题目明含义 五看典故解用意 楚辞浪漫多比喻 陶潜首推属第一 李诗浪漫杜现实 晚唐哀婉数李煜 高歌大江东去 元代诗型有变异 古诗源远一脉承

上一篇:名人事例摘抄下一篇:初三培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