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哲理故事

2024-09-18

日常生活哲理故事(精选8篇)

日常生活哲理故事 第1篇

1、油条:不受煎熬,不会成熟;总受煎熬,会成为老油条。

2、面包:渺小时比较充实,伟大后,觉得空虚。

3、拉面:想成功,得有人拉一把。

4、饺子:脸皮不能太厚。

5、啤酒:别急,总有让你冒泡的时候。

6、螃蟹:一辈子只能红极一时。

7、豆腐:关键阶段,需要点化。

8、窝窝头:还是留个心眼好。

9、蜘蛛:能坐享其成,靠的就是那只关系网。

10、天平:谁多给一点,就偏向谁。

11、瀑布:因居高临下,才口若悬河。

12、锯子:伶牙俐齿,专做离间行为。

13、气球:只要被人一吹, 便飘飘然了。

14、钟表:可以回到起点,但已不是昨天。

15、核桃: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充实的大脑。

日常生活哲理故事 第2篇

小可怎会有如此感慨?只因日集月累,看多了这种事。自己又于实践中有了一些体会。想与大家分享,就先发了这样的感慨。

古人行住坐卧有度,饮食起居有常,读书写字有法。将修行贯穿于日常生活,点滴事物中。就像曾国藩总结的那样,绝大学问都在平常日用之中。

昼行夜住为常,知止不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都是行之有道。

择平坦处建屋,于通畅地修门,面阳光位开窗, 不唯如此,还要讲究居住精神:心安则定,宽厚则福,就是常言说的福人居福地。

春天夏天晚睡早起,秋天早睡早起,冬天早睡晚起。每年的同一个季节都是这样,这就是常。

我们常说坐如钟。什么姿势才像钟?跪还是盘坐?都像。卧如弓,就是我们在寺院里见到的塑像,卧佛,睡罗汉。如果这个没注意到,再看看西游记,电视剧里唐僧睡觉的姿势,那就是卧如弓。

什么是食饮有节?就是我们吃的喝的这些行为,都要有节制,简朴而不超量。供应身体能量即可,不要贪图口欲,放纵饮食,为吃而吃。

至于读书写字,就是《弟子规》说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除了这些要义,其实坐姿也很重要,我在跪坐、盘坐时写字,就容易入静,容易感受古人的精神气质。

古人留下的日常修为要点,不过几百个字,只要我们愿意,就能记得住,做得到。因为我们生命的质量取决于你日常的行为。如果我们要注重生命的质量,那就得照这些去做。如果连这些事情都不在意,那么我们所谓的修行就只是一句空话!拜再多的名师读再多的经典,甚至打坐避谷,闭关参禅,都没有用,只是走走形式而已,装装样子而已,给人看看而已。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作者:范笠

回归日常生活 第3篇

关键词:日常生活,胡塞尔,维特根斯坦,许茨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人带来了焦虑、孤独、空寂和无家可归的感觉,使人置身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全面异化的机械世界和技术世界之中,生活的意义世界被埋葬了。现代人渴望寻找到精神家园和意义世界,这不仅成为向生活世界回归的重要内部驱动力,同时也是促使现代哲学把日常生活世界从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背景世界拉回到前台视野的最重要的原因。

一、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1859—1939)根据自身所处的时代,敏锐地感受到欧洲社会潜伏的危机,这种危机不是个别的危机,而是西方人性的危机,即理性增长过程中意义消逝的危机。晚年胡塞尔感觉到自然科学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回头探问给予其原初的一切理论和实践的生活世界,他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基础”,[1]64实证科学的“繁荣”带来的最大危机是“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1]7进一步说就是科学技术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繁荣,人的整个世界观、人生观受到自然科学思维方法的支配,对科学世界的理想憧憬取代了对人生意义与生活目的的追问,作为人的创造物的科学反过来对人实施统治。

胡塞尔意义上的生活世界是指由人们的直接经验构成的周围的世界,具有前科学、前逻辑的特点,是一个未被主题化和目标化的原初的经验世界和直观的感性世界。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一切理念化的前提和基础,“所有的科学都是建立在生活世界的不言而喻的基础上的,因为它们都要从生活世界出发来利用那种对于生活世界的每个目的来说总是必需的东西”。 [2]268但是,理念化的成就暗中代替了直接给予的东西。因此,在胡塞尔看来,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为生活世界量体裁制了一件理念的衣服,即所谓客观科学的真理的衣服,以此来代表生活世界、化妆生活世界的一切东西。“正是这件理念的衣服使得我们把只是一种方法的东西当作真正的存有,而这种方法本来是为了在无限进步的过程中用科学的预言来改进原先在生活世界的实际地被经验到和可被经验到的领域中唯一可能的粗略的预言的目的而被设计出来的。” [1]68这意味着,我们注意了发现意义的手段,反而忘记了意义的重要性,活生生的生活世界被逐渐遗忘了。

在胡塞尔看来,对于人类来说,生活世界始终是先于科学而存在着的,人们的理论中所涉及的只能是这个无限开放的、永远存在未知物的世界,这一直觉地被给予的前科学的、直观的、可经验的生活世界领域同科学世界相比,具有优先性。

胡塞尔提出的“生活世界”,正是为摆脱科学和哲学对人本身及世界的遮蔽进行的尝试,追问前科学世界中有助于人本身的发展和有助于揭示人的本性的根本性存在。胡塞尔把危机看成一种疾病,要摆脱这场危机就是要摆脱科学世界的束缚和异化,就必须回归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这是他为欧洲人开出的药方。在20世纪哲学中,胡塞尔第一个开始了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历程,主张科学和哲学应当自觉地回归并研究生活世界,其开创性对后来的许多思想家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二、 维特根斯坦论“日常语言”

维特根斯坦(1889—1951)已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富有力量和原创性。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思想、语言是世界的独特对应物,人类认识取决于语言,对于超出语言的东西人类是无法认识的,“你随着语言一起学到了‘疼痛’这个概念”。[3]138在他看来,日常语言带有含混性和歧义性,从日常语言中不可能直接得出语言的逻辑,反而有可能掩盖语言的逻辑形式这样的本质。基于这样的思考,维特根斯坦主张建立用科学语言(即人工语言)来取代日常语言,以此建立完善的数理逻辑体系。

维特根斯坦认为日常语言虽然含混,不能完满地符合要求,但很有意义,脱离日常语言是危险的行为。因此他晚年坚持让语言回到日常应用上去的观点,“我们把语词从形而上学的用法重新带回到日常用法”。[3]56晚年的维特根斯坦不再坚持逻辑分析,不再从表面语法现象去揭示逻辑形式本身,而是试图通过语言游戏说代替逻辑图画说,展示形形色色的语言游戏,以此还原语言的生活面貌。

在《哲学研究》的第二部分中,维特根斯坦说明语言的真正意义呈现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形式之中,语言的游戏意义以至于语言的全部意义归根到底来自于生活形式,生活形式是广义的语言游戏,使用语言就是采用一种生活形式。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形而上学的最大错误在于把语言从日常生活的用法中割裂开来,他主张人们从生活世界出发理解语言,引导人们关注多彩的生活世界。可以说,从生活形式理解语言的意义,揭示了日常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维特根斯坦哲学在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发生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维特根斯坦通过回归生活形式,把语言从抽象的逻辑王国中拉回到日常生活世界,在他看来,生活形式是语言乃至实在的意义来源。在此意义上,维特根斯坦提出了一个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基本相同的范畴——生活形式。可以说,维特根斯坦对生活形式的回归,实际上是在寻找被实证主义所遗忘的人的世界和生活世界,寻找一个安定的家,为陷于危机中的人类寻找精神家园。

三、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

许茨(1899—1959)吸收了胡塞尔把生活世界看成一切意义之源的思想,把日常生活世界当成一个基础性的意义世界,他批评经验科学都把世界当作预先给予自己的对象,却忘了经验科学本身连同其全部工具,都是这个世界的组成成分。生活世界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初地,只有返回生活世界,才能真实而具体地认识社会、理解人性。

许茨明确提出了“日常生活世界”的概念,并且认为日常生活这个被认为理所当然、生生不息、不断运转的世界,是人的实在的前提,同时也是对社会实在进行分析的出发点。在许茨看来,日常生活世界“指的是这样一个主体间际的世界,它在我们出生很久以前就存在,被其他他人(Others),被我们的前辈们当作一个有组织的世界来经验和解释”。[4]284因此,这个世界不是每一个个体的世界,而是一个对于所有人来说共同的主体间际世界,这意味着这个世界不是我个人的世界,而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世界,必须与同伴建立联系。

许茨认为对待日常生活世界的态度可以称为“自然态度”,最主要的特点是对于每一个拥有常识的正常人来说,它都是一个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世界,每个人在同一个世界中出生、成长、受教育。日常生活世界表现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既存的现实,不因任何个别个体的能动性而有所改变,个体通常以一种“自然态度”对待这个生活世界。同时,许茨指出人在自然态度中也使用一种特殊的悬置,“人并不把他对外部世界及其客体的信仰存而不论,而是与此相反,把他对它的怀疑存而不论。他放进括号里的是这样一种怀疑,即这个世界及其客体可能与它显现给他的样子不同。我们建议把这种悬置叫作自然态度的悬置。”[4]308

许茨发现生活世界具有多重结构,有许多其他“次级宇宙”,我们把实在的特征赋予每一个有限意义域,而有限意义域包括“梦的世界,想象和幻想的世界,特别是艺术的世界,宗教体验的世界,科学家静观的世界,儿童游戏的世界,以及精神病患者的世界”。[4]311正是不同的意义域构成完整的生活世界,任何一种有限意义域都不能归结为另一种有限意义域。在许茨看来,有限意义域是同一种意识的不同张力的名称,构成了从生到死都完整无缺的世俗生活。

许茨不仅立足“现在”,把生活世界区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世界,还分别立足于“过去”和“未来”,进一步把它区分为前辈人和后辈人的世界。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个体不断反思自身的活动过程,把行动建立在一个预先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我在我的想象中把这种预期的行动当作我将来已经做到的事情来观察,当作我将来会进行的活动来观察。”[4]292

可以看出,许茨的“生活世界”主要有以下特征:它作为一个文化世界和意义结构具有先在的给定性;它是一个可重复的、理所当然的经验世界;它是一个以“我”为中心的个体力所能及的熟悉的世界。许茨接受了一个基本的本体论原则:日常生活世界不仅是世俗经验,而且也是任何意义上的人类经验的基础和来源。在此意义上,许茨认为现象学是一种生活世界的哲学,它的主题就是对行动和意识加以证实和解释,是对生活世界得以在其中构造的先验主体性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M].倪梁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 第4篇

关键词:日常生活;日常生活领域;非日常生活领域

中图分类号:B5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021-02

一、日常生活的含义

阿格妮丝·赫勒从研究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入手来探讨日常生活的内涵。她认为,一个社会要想存在下去就必须再生产。然而,任何社会的再生产均离不开个体的再生产,换言之,个人只有通过再生产作为个人的自身,才能再生产社会。在这种意义上,赫勒把日常生活定义为“个体的再生产”。她在《日常生活》一书中开宗明义:“如果个体要再生产出社会,他们就必须再生产出作为个体的自身。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

为了确切把握日常生活的内涵,赫勒对日常生活的概念进行进一步限定。赫勒将日常生活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随着历史的沉浮而不断生灭的可变部分,其变化和消失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的生活;另一部分是基本的不变的部分,这是人类存在不可或缺的基础,其总体或某一要素的消失会“导致混沌状态、世界末日和人类生活的终结”。赫勒将这一相对不变的部分称作“人类条件”。在她看来,人类条件包括语言、言谈、交往、交互作用、工作、想象、意识、理解、解释等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换言之,它“包含了所有活着的人所必须共享、所有死去的人所曾经共享以及所有未出生的人所必将共享的一切东西”[1]。在这种意义上日常生活是为人们获得生存手段、合作和抗争、意义的建构提供规则系统的“人类条件”。赫勒认为,人类条件包括许多具体内容,但是其实质是为人们获得生存手段,为人们的合作和抗争,为意义的建构提供规则系统。赫勒采用马克思和卢卡奇的“类本质”和“对象化”两个基本范畴,把由语言、对象和习惯所构成的人类条件,即日常生活定义为“自在的类本质的对象化”或“自在的对象化”领域。

在赫勒看来,“人的活动,人的行为总是客观化的(它同尚未转变为活动的冲动,偶然的动机,以及同没有直接外化,从个性发展的观点来看是偶然的梦想相区别)。”[2]赫勒认为,“所有对象化都是类本质的,这在于它们体现了不同类型的类本质”,[3]这里的根本之处在于“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和“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之间的区别。“自在的类本质”代表被“理所当然地”占用的人的可经验的普遍原则,“‘自在的’对象化领域的属性之一在于,虽然是人的目的论活动促使这一领域活动并使之改变,但是它却是作为‘给定的’秩序而矗立于每一‘个人’面前。”[2]赫勒认为“这是人类文化的起点,是所有‘自为的’对象化领域的基础和前提条件。”[2]而“自为的类本质”则代表着运用自由意志的对象化领域,对于这一领域的反思体现了先前的意志行为和反思行为的具体化。赫勒认为,“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包括传说、神话、思辨(哲学)、科学、视觉象征(艺术)等等。“这些成分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为生活提供意义。它们能使现存秩序合法化,并能在同样的程度上对现存秩序的合法化提出质疑。”[1]赫勒认为,“所有‘自为的’对象化都体现了人的自由,并表达了人性在给定时代所达到的自由的程度。”[2]

这样一来,通过对“个体再生产”、“人类条件”和“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逐层次的分析,赫勒比较清楚地揭示了日常生活的基本内涵。

二、日常生活领域与非日常生活领域的比较

在比较清晰地界定了日常生活的概念之后,赫勒进一步对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领域作了比较,从而把整个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基本领域。

首先,在整个人类社会的结构中,日常生活领域,即人类条件领域或“自在的对象化”领域是基础领域或第一领域。没有这一领域,人类就根本不可以存在,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其他领域才能建立与发展起来。“任何人如何没有踏入这一领域并从而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系统中的个人,他也就不可能进入其他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所获得的东西,是人们的交往、认识、想象、创造和情感的可能性的基础”[1],因此,赫勒称这一领域为“基本领域”。

其次,在人类社会结构中,最高的领域是“自为的对象化”领域。基本领域(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标准、规范和规则对每一时代的人而言具有“自在性”和给定性。但是,“在日常生活里,我们获取确定的价值标准、规范和观念,我们从事确定的实践和活动,我们获取知识。所有这一切活动的起源不在自在的客观化领域,而在其他一些更高的领域”[1],赫勒这样所讲的更高的领域即是“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或“自为的对象化”领域。“自为的对象化”领域为生活提供意义,能使现存秩序合法化,并能在同样的程度上对现存秩序的合法化提出质疑。

第三,在“自在的对象化”与“自为的对象”领域之间,即“基本领域”和“最高领域”之间还存在一个并非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中间领域,赫勒称之为“自在自为的对象化”领域。这一领域是由前两个领域分化而产生的,“这是社会—经济—政治诸制度的领域。这些制度建立了它们自己的有关交往、活动和程序的一整套规范和规则。它们可能充满着进一步发展的潜能,也可能会被证明是一条绝路。”[1]赫勒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制度化领域总是依赖基本领域和最高领域这二者的。基本领域从来就是人类条件的领域,没有这一领域就没有人类,而没有“中间领域”人类则仍能生存。而为生活提供意义的领域即最高的领域使“制度领域”合法化。

三、从日常生活到非日常生活的链条

赫勒在把整个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基本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五个层次来揭示这三个领域的基本内涵,从而勾勒出从“日常”到“非日常”的一个存在链条。

第一,工作。赫勒在双重意义上使用“工作”一词:一方面,它指谓特定类型的日常活动,另一方面,它指谓直接的类活动。马克思也曾常常用两个词来表明这两方面的区别:他称日常活动为“劳动”,而用“工作”专指类本质范畴。这样,工作的属性就是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而工作过程、工作活动则是类本质的对象化。“工作过程”是创造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过程,或者可以说,所有直接的社会活动,特定社会的再生产所必需的所有对象化,都可以被视为“工作”。而日常生活是“个人”的再生产。为了再生产作为“个人”的自身,人必须工作。这就是说,工作是个体再生产所必需的,而只要如此,劳动就是日常活动。因此,工作的属性在于,它既是日常活动,同时又是超越日常的直接的类本质活动。

第二,道德。赫勒在考察道德时,并没有把道德视为一个分离的或独立的领域,而是将其看做是内在于所有领域的人际关系,因此,赫勒认为不能把道德视作意识形态。但是,道德包含意识形态要素,意识形态被投射到和勾勒到道德之上:首先是那些提供了关于道德的全面阐述—狭义上的理论体系的融贯的理论;进而是成文的或口头流传的,设计出给定社会的道德指导路线的道德戒律。正是后者在日常生活的组织中起着决定作用。因此,赫勒将道德定义为“‘个人’的态度和决策同价值和规范期望之间的实践关系”[2],而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规范不是来自“自在的对象化”领域,而是起源于“自为的对象化”领域。

第三,宗教。宗教本质上是理想共同体,是以人类对超越性的依赖为根基的集体形象。对超越性的依赖适合于人的一切活动,人对超越性的依赖构,在所有世界宗教中构成共同的意识形态基础。由此,宗教的集体形象渗透了阶级社会的普通人,充斥于他们所能从事的全部活动之中,从日常活动到任何有意识的普遍活动,即类本质水平的活动。在自觉的类活动中,宗教意识形态和它的动因是作为这一活动的意识形态或动因;在日常活动中,它们至少在一班情况下作为排他主义意识形态或动因。从根本上讲,虽然是经济活动决定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但是,除此之外,正是宗教塑造了为生存需要所支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因此,可以说,“宗教总是日常生活的组织者,而且常常是它的主要组织者”[2]。

第四,政治与法。政治与法属于制度领域。广义的政治活动是指所有直接通过“为我们意识”而履行,旨在保护或攻击一切大于家庭的社会整体的活动,而狭义的政治活动则是旨在获得或维护政治的活动。只有当政治活动形成于处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的“个人”的简单再生产之中时,它才是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法律主要限定个人“所容许的”私人活动领域,那么它就时时处处决定人的日常生活,当今世界各国,从惩罚罪犯到管理婚姻和保护儿童,从强制交易到管理交通,凭借法律体制塑造和决定日常生活的方式。

第五,科学、哲学和艺术。在所有的对象化活动中科学、艺术和哲学史“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的最高发展,其中,科学代表着最高的类的知识,艺术代表着类的自我意识,而哲学则代表着达到最高可能性的知识和自为意识的统一。因此,它们也就是最远离日常生活领域。

参考文献:

[1][匈牙利]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是否会受到危害[J].国外社会科学,1990,(2).

日常的家庭生活故事:与儿同乐 第5篇

儿子也是兴致很高,我们走着出了小区。发现了新大陆,不用在跑远了,从小区的墙口钻了出去。外边虽然杂草丛生,但依然有了小路。看来不只是我们,很多人已经早在走了。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的话:路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儿子一路问这问那,我们说着话。他那小脑袋,真的有那么多的为什么?我耐心地解释,还得想着用他能听得懂得话。我们大手牵着小手,一路有时他拉着我,有时我拉着他。突然看见他喜欢的洒水车,更是让他兴奋。

我们走到了绿城实验学校,这时老婆开车来了。我们一起到了卫都路,她去买东西。我们发现一个免费的游乐场,是滨湖湾开的儿童乐园。那里儿子的快乐得到了释放,一会儿上了这个滑梯,一会儿走过索桥,一会儿玩起了白海沙。

玩的兴趣没了,我们开辟新的乐园。一起第一次体验濮阳的地下通道,空荡荡的只有我们两个。我问儿子他害怕吗?他说有爸爸就不怕,在他的心里爸爸就是他的守护神。

出了通道,我们来到濮阳的新景---水库河道。两边绿草茵茵,尤其是垂柳让儿子兴趣浓浓。我们坐在河边看,他想看看鸭子。因为早晨读书,读到了河中的鸭子。可惜没有儿子能高兴的东西,没有见到他想见到的鱼,也没有看到青蛙。只是远处偶尔有一两只不知名的水鸟,不能看太清楚。儿子总想他们能游到我们跟前,但是最终也未如愿。儿子大了些水漂,算是他最得意的事了。

我们沿着河边走,沿途看到一个水管,他总要玩一会儿。我饶有兴趣跟着他,任由他玩耍。一会儿他玩起了垂柳,问我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不知道回答得他是否满意。一会儿上了岸,他看见了喷泉,我们便直奔而去,在那里玩了好久。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路过那游戏场时,看到以空无一人。我说看小朋友都回家了,咱们也回家吧。他同意了,谁知他说走不动了。我一背他,就很快睡着了。

可苦了我,我背了他足有二公里!不过还是很开心的,我解放了,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哲理小故事日常篇 第6篇

乌鸦站在树上,整天无所事事,兔子看见乌鸦,就问:我能像你一样,整天什么事都不用干吗?乌鸦说:当然,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兔子在树下的空地上开始休息,忽然,一只狐狸出现了,它跳起来抓住兔子,把它吞了下去。 生存之道2:如果你想站着什么事都不做,那你必须站的很高,非常高。

【2】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力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脚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脚,海格力斯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有被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加倍地扩大着。海格力斯恼羞成怒,操起一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长大到把路堵死了。 正在这时,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对海格力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忘了它,离开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

【3】

自己解脱自己

丛林寺院里来了一位名叫心智的小沙弥,勤奋好学、聪明灵动,颇得通明禅师的器重。可是,心智刻苦禅修几年之后,居然不见长进,聪明依然,悟性无增。

心智对自己似乎也失去了信心,有一天,他独自找到通明禅师,央求师傅为他指引开示。年迈的通明禅师认为自己年老体弱、来日无多,也正想开示、点化一下自己的爱徒。于是,不顾自己腿脚失健,硬撑着领心智再次行脚觅道。

当师徒二人来到一座非常狭窄的桥时,心智看师傅晃晃悠悠走路的样子,怕师傅走路不稳掉到河里去,就赶紧去搀扶通明禅师。通明禅师执意不让弟子搀扶,对心智说:“路要靠自己走,桥要靠自己过,气要靠自己喘,水要靠自己喝......你不要管我,我自己过去。”通明言下,心智豁然开悟。

【4】

爷孙几人煮水品茗,围坐。老者问道:现此刻,煮水过半,炭火不够,该如何?大宝说赶紧去找,小宝说去隔壁王大爷家借去或去买··· 老者说:“为何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小故事,大道理。 世事总不能万般顺心,有舍才有得。 人生诸多的找寻,不在于千山万水,而在乎咫尺之间也!

【5】

老人对他的孩子说:“攥紧你的拳头,告诉我什么感觉?”孩子:“有些累!”老人:“试着再用些力!”孩子:“更累了,有些憋气!”老人:“那你就放开它。”孩子长出一口气:“轻松多了!”老人:“当你感到累的时候,你攥得越紧就越累,放了它,就能释然许多!”多简单的道理,放手才轻松。

【6】

第一天,小白兔去钓鱼,一无所获。第二天,它又去钓鱼,还是如此。第三天它刚到,

一条大鱼从河里跳出来,大叫:你要是再敢用胡萝卜当鱼饵,我就扁死你。-------你给的都是你自己“想”给的,而不是对方想要的,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付出,不值钱

【7】

有一位著名的企业家,被誉为“经营之神”。这年夏天,企业家的侄子问他借钱,说自己想开家冰淇淋店。企业家听后说:“现在不是开冰淇淋店的时候,等到冬天再来找我吧。”侄子心想,冰淇淋的销售旺季是夏天,哪有人会在冬天开店呀?一定是企业家找借口搪塞自己。于是他从别处筹够了钱,在闹市租了门面,立刻开店卖起了冰淇淋。 随着气温升高,冰淇淋店的生意越来越好。侄子欣喜不已,他扩大了店面,高兴地请企业家来店里观摩,却被断然拒绝了:“你不要高兴得太早,只怕这店熬不到明年。” 果然,到了秋天,光顾的人逐渐减少,到了冬天,侄子连房租也供不起了。这时,企业家找上门来,问侄子:“难道你还不明白我为什么要你在冬天开店吗?在夏天开店,虽能抢得一季红火,却容易忽视潜藏的问题。而在冬天开店,你就需要用心搞促销,严控开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到了旺季你必然会远胜过他人。凡事要成功,先要走好第一步,练好基本功。”说完,他掏出支票,“你还是再找家便宜的店面,重新开始吧!”

【8】

—只乌鸦在飞行的途中碰到回家的鸽子,鸽子问:你要飞哪?乌鸦说:其实我不想走,但大家却嫌我的叫声不好,所以我想离开。鸽子告诉乌鸦: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声音,飞到哪都不会受欢迎的。启示:如果你希望一切都变得更加美好,就从改变自己开始。

【9】

远远地看见一条疯狗,雄狮赶紧躲开了.小狮子说:“爸爸,你敢于和老虎拼斗,与猎豹争雄,如今却躲避一条疯狗,多丢人啊!” 雄狮说:“孩子,我问你,打败一条疯狗光荣不光荣?” 小狮子摇摇头.让疯狗咬一口倒霉不倒霉?小狮子点点头.既然如此,咱们干吗要去招惹一条疯狗呢?

【10】

日常哲理名言(日语) 第7篇

1、人生で最も難しい三つのことは、秘密を守ること、他人から受けた危害を忘れること、暇な時間を利用すること。

人生中最难的三件事:保守秘密、忘掉他人带来的痛、利用闲暇时间。

2、成功(せいこう)とはただ一つ、自分の人生を自分の流儀(りゅうぎ)で過(す)ごせることだ。

成功只有一个,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度过。

3、成功している人はみんな途中であまり道を変えていない。能成功的人很少会中途改变方向。

4、ときには自分の気抑(おさ)えて、相手のために引(ひ)けるのが、愛だと思うけど。

我想,有的时候,能压抑自己的感情,能为对方着想,这就是爱。

5、成功に始まりがあれば、失敗にも始まりがある。无论失败与成功,其中都蕴藏着新的开始。

6、行動を伴わない学習は無益〔むえき〕である。不伴随着行动的学习毫无意义。

7、人生「じんせい」の嵐「あらし」を恐「おそ」れたりしていたら、安「やす」らぎなんて見つけられません。

如果害怕人生的暴风雤,就无法找到那一方安宁乐土。

8、もともと地上(ちじょう)に道(みち)はない。歩(ある)く人(ひと)が多(おお)くなれば、それが道(みち)になるのだ。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

9、やれることをやらないで、後悔(こうかい)するのは嫌(いや)なんだ。我不愿意忽略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之后再后悔。——夏目贵志《夏目友人帐》

10、青春とは 人生のある期間 ではなく、心の持(も)ちかたを言(い)う。青春不仅仅是人生的一段时期,更是一种心态。

11、我慢(がまん)は辛(つら)いことである。しかし、その果実(かじつ)は甘(あま)い。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

12、上(うえ)に登(のぼ)ろうとしない人は落(お)ちやす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3、限りない情熱(じょうねつ)があれば、どんなことにも成功できる。只要有无限的热情,什么事情都能成功。

14、嫉妬(しっと)とは、自信(じしん)のなさと向上心(こうじょうしん)の欠如(けつじょ)である。

嫉妒是没有自信以及欠缺上进心的表现。

15、理解してないことを理解し始めたとき、人は向上する。开始去理解不能理解的事情,人就会有所提升。

16、未来は 誰かに 与えられるもんじゃない、そうやって 自分の手で築き上げ(きずきあげ)ていくもんなんだ。未来不是谁给予的,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的。

17、(ただ)しい選択(せんたく)をして、正(ただ)しい道(みち)を進(すす)んだ。

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并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18、(い)うは易(やす)く行(おこな)うは難(むずか)し。说来容易做来难。

19、これがあなたの人生だ。リハーサルではない。这就是你的人生,没有彩排。

20、昨日(きのう)の失敗(しっぱい)は今日(きょう)の成功(せいこう)となる。

今天的成功源自昨日的失败。

21、〔えいえん〕なんてないよ みんな変〔か〕わっていく 変わっていかなきゃいけないんだ 私もあなたも。

没有所谓的永远,所有人都会改变,不改变不行。我也一样,你也一样。

22、ある時、人が泣くのは弱いのではなく、もうずっと強すぎていたからだ。有时候,人们之所以哭泣,并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因为他们坚强了太久。

23、今日のことを今日にやり終わって、明日も輝(かがや)く今日になる。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完,明天也会成为闪耀的今天。

24、常(つね)に明(あか)るさを失(うしな)わず努力する人には、神(かみ)はちゃんと未来を準備してくれます。

老天会为总是保持乐观努力的人,安排一个应得的美好未来。

25、そばの小さな幸〔しあわ〕せを拾〔ひろ〕ってください。このような大きな幸せになりますよ。

请拾起身边小小的幸福。那样能变成大幸福。

26、しあわせはいつも自分のこころがきめる。幸福往往由自己的内心决定。

27、花ならつぼみの私の人生、この青春の始まりを悔いのないように大切にしたい。

我的人生正如未开的花蕾,在这青春的伊始,不留下后悔好好珍惜。

28、報われないことが、多いだろうけど、願いをこめて。虽然很多事情付出并没有回报,但我依然期许。

29、積極的(せっきょくてき)な態度(たいど)は、すばらしい明日への通行証(つうこうしょう)である。

积极的态度是一个人进入美好明天的通行证。30、初心(しょしん)忘(わす)るべからず。

勿忘初衷。

31、いつかその悲しみを乗り越えられた時に、あなたはきっと今(いま)よりも、もっと強(つよ)くなれる。それが、本当(ほんとう)の強(つよ)さよ。

当你扛过这段悲伤,你会比现在更强。那是真正的强大。

32、人は大切かを守りたいと思った時に、本当に強くなれるものなんです。人在想要守护自己重要的东西的时候,真的会成为强者。

33、世界(せかい)が终(お)わるまでは、離(はな)れることも无い。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34、すべての不幸は未来への踏み台(だい)にすぎない。所有的不幸不过是通往未来的垫脚石。

35、お前の道を進(すす)め、人には勝手(かって)なことを言わせておけ。“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36、仕事する時はまじめにし、遊(あそ)ぶ時は仕事を忘(わす)れよ。笑いたい時は笑え、泣(な)きたい時は泣けよ。

工作的时候就认真工作,玩的时候要忘掉工作。想笑时就笑,想哭时就哭吧!

37、世の中に失敗というものはない。チャレンジしているうちは失敗はない。あきらめた時が失敗である。

世上没有所谓的失败。挑战时没有失败,放弃时才是失败。

38、逆境(ぎゃっきょう)にある人は常に「もう少しだ」と思って進むとよい。いずれの日か、前途に光明(こうみょう)を望むことを疑(うたが)わない。

身处逆境的人应常抱着“马上就成功了”的想法前进,不要怀疑终有一天光明会照亮你的前路。

39、お前自身が後悔(こうかい)しないために人生(じんせい)で一番(いちばん)必死(ひっし)になれ。

为了不让你自己后悔,要尽最大努力活出自己的人生。

40、そばの小さな幸〔しあわ〕せを拾〔ひろ〕ってください,このような大きな幸せになりますよ。

请拾起身边小小的幸福,那样才能变成大幸福。

41、心身(しんしん)ともに大変だと思いますが、強い気持ちを持ってがんばって乗り越えてください。

虽然知道你现在一定身心倶惫,但是请一定要怀着强烈的信念努力跨过这个坎。

42、私は人生で何度も失敗してきた。だから成功するんだ。我的人生是一路经历着很多失败过来的。所以才会成功。

43、成功とは、失敗に 失敗を重ねても、情熱を失わない 能力のことだ。所谓成功,就是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也不丧失热情的能力。

44、人生は自転車(じてんしゃ)に乗るのと似ている。あなたがペダルを踏(ふ)むのをやめない限(かぎ)り、倒れないから。人生就像骑自行车,只要你不停止踩踏板,就不会倒下。

45、まちがうのは人間の特性(とくせい)であり、道理(どうり)をわきまえぬ者だけが自分の過(あやま)ちにこだわる。

犯错是人类的特性,只有不明事理的人才会一味执着于自己的错误。

46、どんなにつらい時 でもぜったい諦(あきら)めない、笑って前に進(すす)んでいこうよ。不管多难受也决不放弃,要笑着朝前走下去。

47、人生(じんせい)は己(おのれ)を探(さが)す旅(たび)である。人生就是寻找自我的旅行。

48、幸福(こうふく)に生(い)きる秘訣(ひけつ)は、自分(じぶん)のいちばん好(す)きなことをして生(い)きる、ということに尽(つ)きる。

幸福的秘诀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为之倾尽一切。

49、命〔けんめい〕に試〔ため〕している限〔かぎ〕り、失敗〔しっばい〕しても良〔い〕い。でも、後悔〔こうかい〕するのは最低〔さいてい〕だ。

只要拼命尝试,哪怕失败也好,不要留下遗憾。

50、永遠の幸福(こうふく)なんてないように、永遠の不幸(ふこう)もない。如同没有永远的幸福,也没有永远的不幸。

51、オオカミが育てれば、オオカミになる。怠け者が育ちてれば、怠け者にな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52、負けたことがあるということがいつか大きな財産になる。失败的经历总有一天会变成宝贵的财富。

53、いろんな困難があっても志を失わず、最後までやり遂げた人が概(がい)して成功している。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坚持到最后的人多能成功。

54、きっと きっと何年経(た)つっても、変われないものがある。世上一定有历经多年都不曾改变的东西。

55、一番いけないのは、自分なんか だめだと 思い込〔こ〕むことだよ。一个人最不应该做的事,就是认定自己不行。

56、自分の選(えら)んだ答えに間違(まちが)いはない。自分が自分を信じなければ、誰が信じる。

相信自己的选择,如果连自己都不坚信这一点,还有谁会相信?

57、弱さを知れば、人は強くも優(やさ)しくもなれる。了解自身的弱小,人就可以变得无比坚强和善良。

58、げても一生(いっしょう)、正対(せいたい)しても一生、二者択一(にしゃたくいつ)は自分自身。逃避也是一生,面对也是一生,自己要从中选择其一。

59、どんなにひどいお天気でも、時間がたてば、いずれは過ぎ去る。不管多么恶劣的天气,早晚会有散尽乌云露晴空的一刻。

60、逃げてる場合じゃなかった。今逃げたら、全部なかったことになってしまう。

现在不能逃避,逃避了,以前的努力就会付诸流水!

61、夢は逃げない。逃げるのはいつも自分だ。梦想不会逃跑。会逃跑的永远都是自己。

62、私たちができる限(かぎ)りの努力(どりょく)をする時、私たちの人生(じんせい)にどんな奇跡が起(お)こるでしょうか。当我们尽全力努力时,我们人生会发生怎样的奇迹呢?

63、幸福の秘訣は、自分がやりたいことをするのではなく、自分がやるべきことを好きになることだ。

幸福的秘诀,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喜欢上自己做的事。

64、我々〔われわれ〕は他人〔たにん〕の幸福〔こうふく〕をうらやみ、他人は我々の幸福をうらやむ。

我们羡慕别人的幸福,别人羡慕我们的幸福。

65、平(たい)らな道でも、つまずくことはある。人間(にんげん)の運命(うんめい)も、そうしたものである。

即使是平坦的大道也会有绊脚的地方,人的命运亦是如此。

66、たって歩(ある)け前(まえ)へ進(すす)め あんたに立派(りっぱ)な足(あし)がついてるじゃないか?

-----自己站起来,勇敢往前去。你不是有健全的双腿嘛!

67、明日からがんばるんじゃない。今日をがんばり始めた者にのみ明日がくるんだよ!

不要从明天开始努力。只有从今天开始努力的人才会赢来明天。68、遅くなっても全然行かないよりはマシだ。有些事做晚了也总比什么都不做好。

69、人にどう思われているかとあなたが心配するほど向こうはあなたを気にしていない。你越是担心别人对你的看法,对方就会越不在乎你。

70、物事(ものごと)は失敗(しっぱい)に終(お)わっても人は失敗に終わらない。

就算各种事物会因失败而完结,人也不会如此。

71、人生、乗り越えられない壁は ありませんが、乗り越えたくない壁は無数にあるものです。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但是不想过去的坎有很多。

72、幸福(こうふく)に恵(めぐ)まれるために知恵(ちえ)はいらない。しかし、この幸福を活(い)かすためには知恵がいる。

日常生活的诗意言说 第8篇

一.返归自然本真的日常生活

布达佩斯学派主要代表人物A·赫勒在她的《日常生活》中是这样定义日常生活的, 她认为:“如果个体要再生产出社会, 他们就必须再生产出作为个体的自身。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可见日常生活与感性个体生命的生存息息相关, 具有奠基性的特点。赫勒用“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概括日常生活的本质特征, “自在”的特征就揭示其给定性和先在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自在性就是一种重复性。从积极角度看, 日常生活具有原发性、始基性的特点, 从消极角度看, 日常生活则具有重复性、自在性的特征。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人们试图通过机械忙碌的生活来确证自我存在的意义, 这种重复性、机械性的生活从根本上遮蔽了日常生活潜在的乐趣和自然本真的状态下生活的充盈和生命的丰满, 而这种充实和丰满就是自然本真的美, 就是日常生活的诗意、光亮和希望。

现代法国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列菲伏尔强调日常生活具有着永恒的轮回性与瞬间的超越性, 在列菲伏尔看来, 日常生活固然有其顽固的习惯性、重复性、保守性这些普通平常的特征, 但是在最平常的生活形式里, 在大量的生活时刻, 还潜藏着许多独特例外的瞬间, 这瞬间积聚着诗意和希望。

这蕴藏着诗意和希望的瞬间是理想的日常生活, 是自然本真的日常生活。在列菲伏尔看来, 这样理想的日常生活的典型就是节日庆典, 相比令人沮丧的现代都市, 他把浪漫的眼光投向法国乡村的节日庆典, 他倾心于前现代社会、法国乡村的节日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那种人与自然欢乐融融、天人合一的境界。他醉心于感性生命个体的狂欢, 这种狂欢是身体、精神, 自然而然、无拘无束的全心投入和解放。这是人类日常生活向自然本真状态的回归。

在中国古典哲学道家思想里面, 老子将自然本真的生活状态比喻为“婴儿”或“赤子”状态,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合德之厚, 比于赤子”, 这种素朴的状态就是庄子所谓“返真”的状态:顺万物之本性, 畅万物之真, 自然自在。庄子称赞这是最美的素朴状态:“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可见, 在中国古典哲学思想里, 返真的思想也闪耀着光辉。

道家倡导的随性自然、自在自得与列菲伏尔倾心的无拘无束的狂欢其实都是强调回归本真自然的状态下真性情的流露, 赞美的是一种顺任自然的生活存在状态。

那到底什么是“自然本真的日常生活”?我认为“自然本真日常生活”是指以自然、本真为底色, “自然本真日常生活”既指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机勃勃的日常生活, 也指世俗生活中不刻意追求, 顺乎自然天性, 不受任何外在规范羁绊的素朴生活。

二.源于诗意的艺术构建

自然本真的日常生活充满诗意和光亮, 而这样自然本真的美在艺术世界里得以保存和澄明。我选择以汪曾祺、郭文斌等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文本来追寻自然本真日常生活里的诗意和美。之所以选择他们的文学文本, 是因为他们选择故乡作为文学创作的底调, 这就决定了文本本身的丰富和纯净, 他们比较典型地从审美的、精神的向度出发, 返还了自然本真的民间生活状态, 建构了一个丰沛、充盈, 充满着乐音和色彩的自然本真的日常生活世界, 而诗意和自然本真美就洒落在这样素朴的日常生活里。

(一) “绘画式”叙述

以郭文斌的《吉祥如意》为例, 少男少女迎着端午的朝阳上山采艾草, 晨雾中的山飘渺空灵, 五月和六月在嬉戏追赶, 乘风歌唱, 等待着采摘一年的吉祥如意。与其说它是小说, 还不如说它就是一幅画, 一首诗, 画出了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和美, 写出了人生的快乐。看似简单平淡的叙述, 实则是满怀诗情的在作画, 在写诗, 在赞叹自然本真日常生活的诗意和美好

(二) 儿童视角的运用

汪曾祺、迟子建、郭文斌的小说里都运用了儿童视角, 用儿童天真无邪的眼睛看到的是一个唯美、诗意、纯净、丰富的世界。郭文斌的《大年》以儿童视角切入, “明明能够感觉得到, 满院的春和福像刚开的锅一样热气沸腾, 像白面馒头一样在蔼蔼雾气里时隐时现。”浓得化不开的年的氛围在孩子的感受中得到完美诠释, 洒落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在孩童眼里展现地淋漓尽致。

(三) 视角的转换

视角就是通过谁的眼睛看, 我认为无论作者选择谁的眼睛看, 从叙述者切换到人物, 或是从人物切换到叙述者, 归根结底并不意味着叙述者或者作者悄然隐退,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视角的变异、视角的切换, 莫不如是人物、叙述者、作者三者的视角圆融地结合, 其中交融渗透着人物、叙述者、作者的对待生活的姿态和心意。

汪曾祺的一部短篇小说《戴车匠》叙写了车匠如诗如画的生活:

把茶壶带过去, 放在大小车床之间的一个茶几上, 小茶几连在车床上。坐到与床连在一起的高凳上, 戴车匠也就与车床连在一起, 是一体了。人走到工作中, 是可感动的。先试试, 踏两下踏板, 看牛皮带活不活;迎亮看一看旋刀, 装上去, 敲两下;拿起一块材料, 估量一下, 眼睛细一细, 这就起手。旋刀割削着木料, 发出轻快柔驯的细细声音, 狭狭长长、轻轻薄薄的木花吐出来。

这是对戴车匠日常生活状态的一段简朴的叙述, 但是在这平铺直叙的展示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荡漾着浓挚的感情和源源不断的诗意。

那么这浓郁的诗意源自何处呢?

首先来自汪曾祺自然流畅的叙述, 这素朴的叙述本身就充满诗意, 但是汪曾祺先生能把这平淡素朴的生活叙写地如此多姿多彩, 得益于他对生活的深切体验以及他对生活始终保有的一种欣喜和赏爱。

同时, 这令人感动的诗意也得益于汪曾祺先生能够借助叙述技巧来实现诗意的呈现。这段文字先以外在的叙述人为叙述主体, 叙述人对戴车匠的准备工作做了简要介绍, 在叙述人的带领下, 我们走进了戴车匠的生活, 但是“人走到工作中, 是可感动的”, 写戴车匠踏踏板、试皮带、看旋刀的时候, 叙述人的视角就转向了人物视角, 或者说这里的叙述人与人物已经融合为一了。如果不是饱含着对生活的热情, 不是自己用勤劳和汗水苦心经营起来的店铺, 车匠铺只能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小铺, 而这个小铺却是戴车匠平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旁人眼里滞重重复的工作却带给戴车匠无穷的乐趣, 不起眼的木花在戴车匠眼里就如含苞待放的花儿一样惹人爱怜。

三.美学启示

(一) 以自然本真的思想陶养诗意的人生态度

在这个日益喧嚣浮躁的社会里, 人们日渐缺乏一种与自然本真亲切拥抱的精神, 返归自然本真的日常生活, 有助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带着恬然自适的诗意态度观赏周遭的日常生活。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有一双慧眼看世界, 整个世界的动态便成为他的诗, 他的图画, 他的戏剧, 让他的性情在其中‘怡养’。”拥有这样一双慧眼的人必定具有诗意的情怀, 心里有源头活水, 带着诗意宁静的心去观赏周遭的世界, 从而从滞重平庸的生活进入到诗意盎然的境界。

(二) 以静观的心灵体味人生意蕴

自然本真的日常生活涵养静观的心灵, 静观就是无关利害, 静观之心就是一颗清明之心。现代社会的人们受到各种虚假的欲望的干扰, 使人变得复杂和浮躁, 很少能够以静观的心去打量世界, 让自己置身于与宇宙万物息息相通的境界中。

丁来先认为:“审美静观的心多一份精神的自由感, 多一份生活的自然感”, 带着这样的心去体味潜藏在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生命意蕴。体味生命意蕴, 意味着体味“亲子情、男女爱、夫妇恩、师生谊、朋友义、故园思、家园恋、山水花鸟的欣托……”。保持一颗静观的心会使我们在庸碌的日子里驻足流连, 满怀深情的品味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参考文献

[1][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德]海德格尔.人, 诗意地栖居.郜元宝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4]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丁来先.审美静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林语堂.人生的盛宴.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7]崔大华.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8]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八年级最新政治下一篇:播下爱的种子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