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2024-08-26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精选6篇)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第1篇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那么想要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要认识以下几点:

一、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

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是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刻都在用数学,买东西必须会计算,卫星上天离不开计算机,搞建筑必须计算出各种承受力,体育竞赛要经常排阵等,这些都以数学为基础.机器人、空间城市、信息社会就更离不开数学.讲课时把某一本教材,某一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及作用,每一节课的目的先告诉他们,使学生对知识先有一个整体认识,对他们的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这样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人们积极探讨某种事物或对某种活动特别爱好的强烈倾向.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浓厚的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爱因斯坦说得更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单调呆板的教学方法只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上课时索然无味.尽管教师花了不少力气,也只会“事倍功半”.而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认真钻研,选择适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加速理念的更新,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渗透数学所谓思想方法,切实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把着眼点放在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人才方面.其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侧重点都应放在教会学生会学习,培养学生会动口,会动手、会动脑和会合作的能力上.这就必须遵循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方法的改进不容忽视.教师要想方设法唤起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并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设置层次不同的问题,可以激发学习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交流思想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再次,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标,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他们迫切要求获得知识欲望与动机也不同,这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做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工作.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注意到既兼顾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避免总给他们以失败的体验,挫伤他们的学生自信心和学生兴趣,防止扼杀他们的学习热情,又不影响学习成绩优秀生的求知欲望和上进心,使他们在“最近发展区”发挥最大的潜能.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施分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学有所向,学有所成.例如:在八年级数学《实数》时,有些同学对实数与数轴的点一一对应不太了解,可以用这样的比喻:将数轴上的点看成紧密挨着的无穷个座位,而将每个实数看成观众,那么这种一一对应关系就完全变成一种“对号入座”的关系,学生很轻松地接受新知识.最后,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语言艺术功能的感染,熏陶作用,有效地调控课堂氛围.教师要以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化学生,以饱含师爱去关怀每个学生,创造出一种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发挥数学的特点诸如严密性、逻辑性等,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专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时的每一进步.在制订适宜的目标时,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学生学习的信息,有针对性,梯度性.如提问时,把简单的问题让给基础差的学生回答,从中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把难度大的问题让给基础好的学生回答,布置作业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分层次布置,充分照顾全体学生.要使优秀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了,各有所获,从而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No.1 邵跃平(学员)2011-10-20 13:18:10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其中情感交流是打开学习兴趣的大门;创造情境和营造氛围是学习兴趣的兴奋剂。

一、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是一个人自觉、自主学习的最大源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达到全力以赴,努力探索进取,甚至创造奇迹的地步。

二、密结合教材,适当引入一些故事、史实,把课讲得富有趣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便会油然而生。

三、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如果教师的语言平铺直叙,没有激情,只能象一支催眠曲,使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相反,有的老师的语言像兴奋剂,象磁石,使学生很快进入兴奋状态,并深深吸引着学生,唤起学习的热情。可见,教师的语言艺术性也不失为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从激励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的角度来讲,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应是直象性、趣味性、动态性和简洁性。

1、直象性。所谓直象性是指语言直观、形象的美感。数学教师的语言应是尽量多地借助教具、图表、仪器等,或借助比喻,把深奥的理论知识化为生动感人的意象。

2、动态性。教师语言动态性的体现首先应是”抑扬顿挫”,不过,这四个字里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性,怎样把握好顿和挫,这应是值得我们永远探讨和体会的;其次是”富有情感”,用情感将语言动态化,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再者是”富有启发性”,用好语言、语调、动作、表情启发思维。

3、简洁性。教师的用语应简明生动,不呆滞冗长。有些数学知识或规律,描述详细,又枯燥无味,不易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数学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感受到积极期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和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或行动,变为努力学习和掌握数学的动力,便可有效地激发兴趣。总之,一个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工作是长期的,方法是多样,要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摸索、总结,不断改进,一定会有所成功。

No.1 邵跃平(学员)2011-10-20 13:18:10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其中情感交流是打开学习兴趣的大门;创造情境和营造氛围是学习兴趣的兴奋剂。

一、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是一个人自觉、自主学习的最大源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达到全力以赴,努力探索进取,甚至创造奇迹的地步。

二、密结合教材,适当引入一些故事、史实,把课讲得富有趣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便会油然而生。

三、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如果教师的语言平铺直叙,没有激情,只能象一支催眠曲,使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相反,有的老师的语言像兴奋剂,象磁石,使学生很快进入兴奋状态,并深深吸引着学生,唤起学习的热情。可见,教师的语言艺术性也不失为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从激励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的角度来讲,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应是直象性、趣味性、动态性和简洁性。

1、直象性。所谓直象性是指语言直观、形象的美感。数学教师的语言应是尽量多地借助教具、图表、仪器等,或借助比喻,把深奥的理论知识化为生动感人的意象。

2、动态性。教师语言动态性的体现首先应是”抑扬顿挫”,不过,这四个字里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性,怎样把握好顿和挫,这应是值得我们永远探讨和体会的;其次是”富有情感”,用情感将语言动态化,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再者是”富有启发性”,用好语言、语调、动作、表情启发思维。

3、简洁性。教师的用语应简明生动,不呆滞冗长。有些数学知识或规律,描述详细,又枯燥无味,不易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数学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感受到积极期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和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或行动,变为努力学习和掌握数学的动力,便可有效地激发兴趣。总之,一个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工作是长期的,方法是多样,要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摸索、总结,不断改进,一定会有所成功。

No.1 邵跃平(学员)2011-10-20 13:18:10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其中情感交流是打开学习兴趣的大门;创造情境和营造氛围是学习兴趣的兴奋剂。

一、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是一个人自觉、自主学习的最大源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达到全力以赴,努力探索进取,甚至创造奇迹的地步。

二、密结合教材,适当引入一些故事、史实,把课讲得富有趣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便会油然而生。

三、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如果教师的语言平铺直叙,没有激情,只能象一支催眠曲,使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相反,有的老师的语言像兴奋剂,象磁石,使学生很快进入兴奋状态,并深深吸引着学生,唤起学习的热情。可见,教师的语言艺术性也不失为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从激励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的角度来讲,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应是直象性、趣味性、动态性和简洁性。

1、直象性。所谓直象性是指语言直观、形象的美感。数学教师的语言应是尽量多地借助教具、图表、仪器等,或借助比喻,把深奥的理论知识化为生动感人的意象。

2、动态性。教师语言动态性的体现首先应是”抑扬顿挫”,不过,这四个字里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性,怎样把握好顿和挫,这应是值得我们永远探讨和体会的;其次是”富有情感”,用情感将语言动态化,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再者是”富有启发性”,用好语言、语调、动作、表情启发思维。

3、简洁性。教师的用语应简明生动,不呆滞冗长。有些数学知识或规律,描述详细,又枯燥无味,不易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数学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感受到积极期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和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或行动,变为努力学习和掌握数学的动力,便可有效地激发兴趣。总之,一个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工作是长期的,方法是多样,要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摸索、总结,不断改进,一定会有所成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社会意义,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与更强的学习动力,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和成功联系起来的,常成功的活动,人们对它感兴趣,而常失败的活动对兴趣起消极作用,经常给学习以成功的体验,帮助它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使之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对数学学习也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态度不仅是对一定对象的心理反应倾向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更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图三种成分,认知因素是态度主体对于对象的了解和评价,情感国素是主体对于对象的情绪反应,意图因素是由认知和情感因素所决定的对于态度的反应倾向,是行为的直接准备状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习活动中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顽强的追求和积极的探索。培养兴趣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学知识教学进行。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尚未树立起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他们乐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根据他们的思维特征,在感知和理解教材的两大环节中,一定要重视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过程结合教材,努力创设新奇、新异、新颖的情境,注意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使直接兴趣转化为学习的间接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行中,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设计有趣的提问,以创设最佳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和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在每一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掌握有利时机,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鼓动、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从中获得喜悦和快乐,这样再从乐中引趣,从乐中悟理,更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直观形象,唤发兴趣

人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直观形象这一原则,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有充分的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以丰富深化感知。

以认“2”为例,老师先出示实投:2个苹果、2只小鸟、2个小学生、2辆汽车,让学生数一数再让学生在桌上摆2根小棒,2个三角形等具体的实物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一边摆图形,教师一边提问:“这些东西不一样,它们的数量一样吗?”从中使学生得知尽管这些东西各有不同,但数量都是“2”,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使他们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并在实物下面写“2”。再请学生讲出数量是“2”的各种各样东西,然后老师又问:“你们看到或听到’2’这个数时想到了什么?”他们说,想到人有2只手,2只脚,自行车有两个轱辘,吃饭要用2根筷子等等,从而使学生又从抽象“2”想到实物,使学生初步形成“2”的概念。

由于直观形象的方法适应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比较好地解决了低年级学生理解力差与教学概念抽象的矛盾,使学生沿着实物--表象--抽象的顺序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数学或数学史学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笔者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如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既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又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三、精心设疑,诱发兴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针对学生喜欢趣味性,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看实物口说应用题时”,注意抓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三大要素,有目的地进行多方练习。

如:老师右手拿5支铅笔,左手拿4支铅笔,一共有几支铅笔?学生回答后老师又说,一共有9支铅笔,老师右手拿5支,左手拿几支?学生说对后,老师给予表扬,接着老师又把一部分铅笔放在铅笔盒里,一部分放到手里,随之设疑提出:“你们猜一猜,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这时,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便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有的说:“铅笔盒里有5支。”“有的说铅笔盒里有4支。”等等,此时,教师惋惜地告诉他们:“你们猜的数都不对”,老师反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猜不对吗?”这时老师说:“这不是一道完整的题,它缺少一个总数条件,所以你们算不出来,如果老师说一共有8支铅笔,手里拿着2支铅笔,铅笔盒里一共有几支铅笔?这时同学们恍然大悟,人人积极思考争着发言。这样,学生在求知解疑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诱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的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经验证明:要妥善地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如:找朋友,夺红旗,开汽车,我是小小邮递员等等。如讲认数8时,就是通过这几种游戏巩固了8组成,第一,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小圆片摆8的组成,第二,老师摆出1-7的数字卡片,指名学生”找对子“第三做”找朋友“的游戏,老师把1-7的数字卡分别发给7个同学,每人拿一张站在讲桌前,然后指名其中一人手拿自己的卡片站在6个同学的对面,用自己的卡片去找朋友,他的数字卡片和对面的数字卡片组成了8,大家齐说:”对!“不是8,齐说:”不对!“第四,看谁得分多,老师和同学比赛,老师拿出一张数字卡(老师慢慢的出现给学生有个思考的时间)全体同学说出和老师数字卡片组成的数,学生齐说说对了(一个不错),学生得分,如果有一个说错,老师得分,做这个游戏时,同学们更齐心了,注意力非常集中,很少有错。每当他们胜利时,都高兴地鼓起掌来。对低年级学生采用各种游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突出一个”活"字,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兴趣浓,学生积极性主动性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勤奋学习,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教学质量得到了大的提高。

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教学中在激发学生

五、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如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同时在教学中,我还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在“拼积木”活动中,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再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使学生在尝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又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如通过“小猪帮小兔盖房子”学习“比多少”,通过“小动物排队”学习基数、序数。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另外要选择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例如:通过在站台上上、下车的人数来学习加减法。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就不但能激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较窄,在用数学的实践活动中,我多采取模拟现实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形式,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活动内容,如跳绳、踢球、赛跑等,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以

总之,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教师就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设计适于儿童心理特点的吸引学生愿意学的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如一题多变、开放题、找朋友、做医生

六、应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兴趣

1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激发学习的动机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新知识的巨增和旧知识的快速老化,要求人们善于学习、终身不断地进行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辨、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否则,仅仅知晓一个个问题的现成答案,自己的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锻炼,就失去了“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的作用。久而久之,定会两手空空无所收获!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创设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好动是儿童的主要特点,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数学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采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游戏以及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各种感官都动起来。

2应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一课时,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他,当时小李正在有关“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小明一看就告诉小李哪道题做错了。小李非常惊讶,问小明有什么“判断的秘法”?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种秘法?”。同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

2)引起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圆的定义”的教学,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圆形的实物接触得也较多,小学又学过一些与圆有关的知识,对圆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此时问学生“究竟什么叫做圆?”,他们很难回答上来。不过,他们对“圆的定义”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

3)给予成功的满足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给教师的建议》)。

4)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

5)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一般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6)及时反馈,不断深化学习动机

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角度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控制。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这需要教师给予恰当地评价,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矫正学习中的偏差。教师既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反馈,也要注意及时对作业、测试、活动等情况给予反馈。使反馈与评价相结合,使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当通过反馈,了解到一个小的教学目标已达到后,要再次“立障”、“设疑”深化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始终充满了学习动力。比如:“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教学中,当学生对形如:am+an,a(m+n)+b(m+n)的多项式会分解以后,再提出新问题,形如:a(m-n)+b(n-m)的多项式如何利用提公因式的方法因式分解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状态,才能真正地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尔后,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技术性问题,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句话,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他们常常对新颖的东西感兴趣,对运动变化的东西感兴趣,对相互矛盾的东西感兴趣,对笑话、幽默故事感兴趣,对美的东西感兴趣,对实验、操作感兴趣,对竞赛和游戏等感兴趣。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第2篇

费县石井镇初级中学 付海信 王增海

内容提要:为了更好体会每堂课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课后教师应反思自己一切教学行为。应主要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是否科学与完善方面、教学内容方面、课堂提问方面、课堂板书方面、作业布置的教学方面、作业反馈作用方面、考试后的方面、课堂教学秩序的方面、课件使用方面等几个环节进行反思。关键词:反思 教学 环节

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当上完一堂课后对这节课的感受,肯定会比课前备课时的感受更为深刻,同时结合作业批改,更能从中体会该课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因此,教师课后应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来提高教学效能。一.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是否科学与完善的 反思

课堂教学目标、及其如何完成教学设计,是上课的指南、备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否科学,课题的引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概念的形成与分析是否准确、透彻并有利于学生理解;定律、公式的概括与推证是否简明、严谨和具有启发性;实验操作是否清晰可信,例题的选取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突出本课重点;学生练习题的份量、难度是否适当;小结是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通过课后反思与体验,结合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便会一清二楚。然后再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和修订,扬长避短、保优弃劣,使之更科学、更完善,从而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1)要反思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和连贯性

教师应该反思教材编排体系和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性。多思考本章和本节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前移或者后移不行吗?在具体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应反思新旧知识之间的连贯性,用旧知识作为铺垫,来引导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2)要反思教学的进度与梯度

每一课时的教学进度的安排,都必须以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为前提,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教师在上课时急如骤雨,学生难以接受,欲速则不达,如上课速度太慢,迂缓拖沓,会阻碍学生的认知发展,前松后紧,虎头蛇尾,造成一堆“夹生饭”。这都体现了教学进度有问题。人的认识都是螺旋式上升的,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体现一定的梯度,使学生逐步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有表及里揭开脑海中问题的面纱,达到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要反思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课堂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内容太深、课堂费时多,课后占用时间也增多,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更加累,结果事倍功半。课堂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必须建立在使学生能够接受限度的基础上,否则,会出现吃不饱,吃不了的情况。三.对课堂提问的反思

首先,“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老师在备课时已把问题想得很细,一个一个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学又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出现的问题已由教师包办了。对于学生来说也已经习惯了“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

其次,“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已在实践操作中驾轻就熟,甚至很多教师玩得炉火纯青,学生已被训练成思维定势:问题不是都装在老师的头脑里吗?老师自然要向我们讲明白的,毋须再费心思。或许学生还认为一堂课中老师不提问是件奇怪的事,没有探究意识也就养不成探究习惯,时间长了,学生自然缺失了提出问题意识。

第三,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如果学生冒然提出一个问题,有些老师生怕节外生枝,打乱自己的步骤,耽误了时间。开明一点的老师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来夸奖一下,其实不作任何解释。有的老师却满心厌烦,说学生问得奇,与教学无关,并告之“以后不要再胡扯”,弄得学生胆战心惊,以后谁还敢再“胡扯”。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所以,在课改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课堂提问”这个教学环节,让我们的学生从被动回答变主动提问,从没有问题变成有问题。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一堂课中由教师一个人提问比全班学生都参与提问的教学效果,哪者更佳呢? 四.对课堂板书的反思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授课效益的必要手段,有人称它为“一种独特的教学艺术”。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可以加强直观性,有利于教师系统地、有条理地传授知识,也有利于学生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板书的示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必须以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板书。五.对作业布置的教学反思

研究与实践表明,责任心和自主选择有着密切联系,“要我做”与“我要做”的主动程度,表现在学生身上大不一样。学生自主选择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挥的潜能是巨大的。

在教学中,我根据所讲内容在布置作业时给定一个范围,让学生任选三道题。这样一来,当然是加大了批改作业的难度,但独立完成作业的人多了,抄袭作业的现象少了,讨论问题的人多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出考题。单元考核时,放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编考试题目。用学生自己出的考题考试,其成绩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以往都是老师考学生,现在换成了学生出题考自己,变学习上的被动为主动,没有了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被迫应付,使自己觉得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增添了自豪感、驾驭感和学习的动力。特别是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由于考试屡遭失败,他们可能已经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放弃了学习的念头。而运用自己考自己的方法却能够最大限度的维护了平时成绩较差学生的自尊,帮助他们找回获取知识的激情。

六.对作业反馈作用的反思

一个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从一个学生作业的工整成度、解答过程发现他的很多的变化和掌握情况。作业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的学生,他的心身肯定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是不用怀疑的事实。同时作业在不同的侧面反应了我们的教学效果,其实我们把作业理解为“极小的考试”更为合适一些,我们的教学效果就在这些学生的作业中映现出来,所以我们要重视作业的镜子作用。七.对考试后的反思

在考试之后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试卷上有些题目都已讲了好多遍,为什么仍有这么多的学生做不出来、考不好!接下来就会说为什么自己教的学生会有这么笨,讲了这么多遍都记不住。于是乎在讲评试卷时或在家长会上就不停地强调有多少多少题目是自己讲过好多次的。把考得不好的责任都推给学生。如果只是个别学生出现了这种情况,那可能是学生的问题;如果是群体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那教师就得反省自己了,是自己没有讲清楚,还是教学方法存在薄弱之处。关于这个问题,我从两个方面做了一些反思,供大家参考。

1、从认识方面看:①学生是参差不齐的。平时教师讲过的内容,哪怕是经验丰富的教师讲了很多遍,也仍会有部分学生掌握得不好。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强弱之分,我们不能认为自己讲了很多遍之后,学生就记住了、掌握了。我们的头脑中始终应该有这样一根弦:可能还有部分学生对某些内容没有掌握好。有了这根弦,也许我们就会经常去查漏补缺,而不至于怨天尤人。②学生没有记住我们讲过的内容或题目也是合乎常理的,那么多的学科、那么多的内容需要他们去记,谁能记住那么多呢!但重要的是,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是否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体系、培养了解题能力。从新课程理念看,教学应注重过程,结果是其次的。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就应积极地贯穿这一理念,我们讲评某一方面的内容或某一个题目时,我们是填鸭式的讲评,还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自觉的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体系、培养了他们的解题能力。若完成了这一目标,哪怕有很多我们讲过的题目学生记不住,也是不可怕的,因为学生具备了获得正确答案的能力,而且我们没有讲过的题目学生也能解出正确的答案。我们这一生也许记不住我们骑过哪种型号、哪种颜色的自行车,但我们骑自行车的能力是不会忘记、不会丢掉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追求的不是花多少课时去讲多少题目(当然让学生适当地见识一些题型是必要的),而是要不断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我们常说“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与“给学生一个苹果,还是给学生一棵苹果树”,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2、从教学常规方面看:首先我们得熟悉自己任教的学科,并积累大量的经验。然后利用这些经验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并获得解题能力。但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把许多自认为很好的经验、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仍掌握不好。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我们把经验、方法讲给学生听了,不等于学生就获得了这个经验、方法。我们必须要及时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去进行巩固,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要把作业、知识点落到实处。另外,人都有懒惰的天性,要想大部分学生都掌握较好,还得在课堂上、作业上严格要求他们,并严防学生不做作业或假做作业。教师的严格要求往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八.对课堂教学秩序的反思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不能不讲秩序,而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向45分钟要质量,同样离不开课堂秩序。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质量好与差,与教师对课堂的组织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课堂秩序的管理要考虑诸多因素:

一、看课型。不同的课型适合不同的课堂气氛,比如:习题课相对沉闷,活动(实验)课相对活跃,讲评课紧松结合等,因此,课堂上,不一定要求学生安静,要看学生是否在思考,是否在配合老师的问题进行学习,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静坐恭听教师的讲授。

二、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同相应地要求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说:学习几何图形,要求学生作图、实验、推证较多,而学习代数,心理活动相对多。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较大的变化,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新教材一改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新课程更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索、推理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与教师、同学合作交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总之,课堂秩序因课型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课堂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对课堂秩序的控制是否得心应手,自然得体。

九、对课件使用的反思

在多媒体使用的过程中,多媒体具有许多优点,因此倍受广大教师的青睐,甚至把它作为一种时髦。有的教师头脑中存有“只要运用多媒体就一定能促进教学”的认识。特别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教育主管领导也把它作为评价教师授课质量的唯一标准,没有多媒体课件的一概不能被评为优质课。事实上,这是很不科学的。一些课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有的课件没有针对学科的特点进行设计;缺少对教学中重点、难点的提示;未对知识情境进行分析;对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关注不够;片面追求界面华丽、媒体效果而忽视学习者的认知特点等等。这样的教学课件试图通过外界媒体的刺激使学生被动模仿和接受物理知识,并未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有的教师花大量的精力在课前设计并制作课件,课堂上按设计的流程操作计算机,把知识内容逐一呈现给学生。尽管某些课件设计得比较精美,容量丰富,也具备多种感官刺激,但由于其缺乏交流互动,并未挖掘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尤如看了场电影,只观其面未达其意,教学效果不理想。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手段,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它都不可能完全代替全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及时地、有效地进行反思,科学全面地分析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反思,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计划更迎合实际需要。这对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学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改进中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2005年5月修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有效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反思 第3篇

在一定意义上, 价值是指一种可能性的实现。有效教学中的价值关怀, 也正是为了追求一种教学的“可能生活”。显然, 实现更多的可能生活意味着更加丰富的生活。教学中追寻的这种理想教学生活, 其实应该是有效教学的本来面目, 只是被一时遮蔽了。一旦师生作为主体的人的意识被唤醒, 他们只要通过努力, 完全可以过这样的一种“可能生活”, 并以此提升人生价值。教学活动正是在关照现实、追寻理想的过程中, 不断展现出生命的活力。

一、价值缺失:有效教学的理性反思

长期以来, 课堂耗时多, 收效甚微, 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教学效益不高始终是阻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问题。如果我们能切切实实地逐步解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教学效益和质量的提高是可以期待的。有效教学的命题虽来自国外, 但由此带来的从问题出发、针对问题开展的研究, 教师们十分欢迎也非常乐于接纳。事实证明, 有效教学基本切合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 这一命题的重提及其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推动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人作为一种价值的存在,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应该受到关注。在对人作为生命体的价值关注中, 有用价值和生命价值这两种价值都是不得不面对和考虑的。生命价值的降位, 有用价值的凸显, 人们长期被一种“有用就有价值”的功利主义思想所左右, 这样的价值取向在教育过程中也暴露无遗。

教学工作因其在学校教育中独特的地位, 变成了达到某些具体目标的手段, 教学过程自然也不例外。人们更多地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学生更多地在乎教学评价的结果, 人的生存价值及其意义似乎很遥远, 于是让位于现实的目标。但生命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当人们意识到生命意义的缺失, 回头去

筅吉林师范大学教务处

王鹏

审视当今的教育, 看到课堂上种种扼杀创造性、无视个性的表现, 于是有了“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构建生命课堂”的种种呼吁。课堂本来就是生命体聚集的场所, 置身其中的人们却把自己忽略了。在一个主体性得到张扬的时代, 人们终于开始觉醒, 意识到生命价值的重要。我国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正在于过度关注有效, 而轻慢了甚至忽略了价值[1]。

二、价值追求:有效教学的核心命题

1. 从对价值的理解看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

在教育领域讨论价值问题需要界定讨论的范围。第一, 从价值哲学意义上理解价值。有效教学价值追求的是教学的文化属性, 追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愿望的实现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依存性, 不能把经济学意义上与日常用语意义上的价值用在有效教学上, 否则就会使教学技术化、物质化、商品化。第二, 从教学论意义上理解价值。教学知识可以分为有效知识和无效知识。有效教学追求的是有效知识的价值。同时, 新的知识观和新的学习观告诉我们, 明示知识、默会知识是人类知识的两个维度。我们“主张真正的学习一定涉及人类知识的默会知识的维度, 而默会知识总是同具体的、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 ”因此“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 而是学习者自身构建的。”有效教学追求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追求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积极建构, 这样的教学才具有价值意义。

2. 从对教学的理解看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

有效教学不能只看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在价值观的引领下完成教学任务才能体现自己真正的价值。这里有两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其一, “价值即理想中的事实”。价值不仅指向学生的现实性, 更指向学生的可能性。价值的这种属性和指向, 必然要求有效教学要从学生的不确定性、可能性和未来着眼, 不拘囿于现实中的一得一失。必然要求有效教学不仅要关注预设任务的完成, 更要关注教学的生成和发展。其二, 对有效教学有效的判断, 应该是一个价值负载的活动和过程。当下对有效教学的评价有很多很好的做法, 当然也有离开价值而进行的效率、效益评价的倾向, 这样的评价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细节和技术的优劣评判中。我们不是不关注细节和技术, 问题在于对细节和技术评判的价值意义、价值取向[2]。

三、价值关怀:有效教学的内在需要

1. 坚持价值的生活性, 关注学生的生存需要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课堂教学生活化意味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 要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 把学生引向各种实践活动, 在开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去探索、实践和体验。课堂教学生活化不仅意味着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 更意味着建构他们的可能生活和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 即把教学看作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 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 让教学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2. 坚持价值的主动性, 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习的主动化同样也是新课程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学习的主动化意味着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由衷的喜爱, 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动、自觉的学习行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会学”的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技能的根本性转变;学习主动化还意味着学生要明确学习的意义、价值以及学习过程本身, 学习对于他们将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重要体验, 是融入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学习主动性的学生将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情趣盎然。师生互动互惠, 在教学中共同生活, 共同成长。

3. 坚持价值多元性, 关注学生的价值选择

教学不是制定某种价值观, 让学生学习和接受, 而是让学生主动地去辨别和选择, 逐步学会如何获得价值观念。有效教学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如何获得价值观念”, 比“获得怎样的价值观念”更重要。“如何获得”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任务, 教师也应当是学生“如何获得”过程的参与者、指导者, 即在学生对价值辨别和选择的过程中, 引导他们运用分析和评价手段, 帮助他们减少因价值混乱而带来的困惑和负面影响, 发展他们思考、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 教给他们正确处理价值冲突的方法[2]。

4. 坚持价值的平等性, 关注学生的潜能开发

主张平等性, 是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又一个重要条件。师生交往的有效化意味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 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 教师不再仅仅去教, 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 学生在被教的同时, 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 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 个性的表现, 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 交往意味着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 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黎琼锋.价值关怀: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向.当代教育科学, 2007 (15) .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 第4篇

一、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者、激发者、合作者的作用,教学反思要先从教师的活动这方面来进行。

1.通过案例分析

教师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典型的、生动的、对自己有所触动的教育事件、教学现象进行收集,以案例的形式反复地分析与研究,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如:某教师在教学八年级信息技术课《在多媒体作品中插入动画》中,该教师先是以欣赏带有动画及配乐的古诗词的动画画面导入,使学生沉浸在美文、美景、美乐的情境中,而后由学生进行动画创作,有的小组创作动画美文、有的创作动画美景、有的创作动画图片、有的创作动画影集等,而有的小组更是讨论热烈,更有甚者则趁着热闹钻空子,在教室里到处走动。这堂课看似热闹,学生活跃到教室的每个角落,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但本节课明显存在不足之处,课堂显得太凌乱。课后教师做了认真的反思,写成了教学案例,以期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观摩他人的教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摩各级各类公开课、研究课、优质课,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3.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

通过再现自己的教学过程,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以达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将成功的方面、不足的方面写成教学反思,让自己今后的教学更精彩、更生动、更完美。例如,某位教师公开课,在讲授完“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这一节内容后,观看了几遍教学录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如下的反思:第一,构建情境引入新知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因素。残疾女孩田甜的故事触动学生,她用嘴咬着绑有手写笔的筷子操作电脑的方式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自然过渡到体验手写板输入的探究活动中。第二,认识、过程、情感三者有机结合,设计了三个智能工具的探究活动,每一个活动完成后,都及时与新知识联系,为完成总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热情打下了基础。第三,教学中的不足:教学中师生互动设计不够到位,问题可操作性不强,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一反思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面“镜子”,是今后教学过程中的参照物,会帮助教师使其教学过程多一些精彩、多一些闪光的亮点。

4.听取他人的点评

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常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的说课、备课、讲课、评课,为我们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别人听完自己所执教的某一节课后,可以虚心向别人请教,尤其是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听取别人的意见、建议,是我们教师改进自身教学活动的最好机会。

二、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学生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服务对象,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架设学生成长的桥梁,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更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是如此。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主要是平时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上的表现积极与否,课堂上所完成的作品是否新颖,综合实践课的进展情况,所持观点的正确与否,都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反思的好素材,这些也正好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在课堂上的体现,是我们教学中三维目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总之,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一面镜子,教师可以通过这面镜子来发现在教学过程以及其他方面的不足,发现在教学中的遗憾所在,以便进一步改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面及专业素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过程,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探讨与解决教学目标、教学工具和教学过程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升教学效益和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也是教师直接探究和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迅速成长的桥梁,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第5篇

湛河区沁园小学

郅笑洋

刚刚步入教师行列的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明显感觉自己有许多的不足,要纠正这些不足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去积累去磨练。我深刻的了解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多么的不容易。下面我对自己这段时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总结,改进措施。

一 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刚接触到一年级的孩子,对他们学习生活习惯并不是很了解,没有把握好重难点。《生日礼物》这节课,生字讲的过少,把大部分精力都用 分析课文上了。课文分析的过细,提的问题较难,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理解有一定的难度。3 课文朗读力度不够,不够深入。对生字词的掌握是一年级小朋友的重点,我没有把握好。5 在读课文时应该把自然段标出来,并且还要要求学生记忆词语,这些做的都很不到位。我按照以前说课时的导入3——5分钟,可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时间过于太长了。语言不够精炼。同时没有发挥好教师主导。8 对于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非常的重要,这对孩子们以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这点我强调的太少,没有着重规范他们的行为。

9.教学认识肤浅,教学经验不足。在学校中学到更多是理论基 础知识,而真正到实践生活时就发现自己缺乏的太多。二

改进措施 1科学处理教材

新课程有新“课标”,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

3研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视学习。

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是提高备课质量的保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自身学识水平的提高是关键。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1)博览群书。从各种书籍、报刊中吸取与教学相关的精华内容,及时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新知识、新情况,做好读书笔记。(2)常听课。通过听课,学习他人的长处,认真听取评议,主动征求领导意见和同行的意见,及时改正错误,倾听学生及家长的呼声,听取学生对教学的评议,以便“对症下药”,改进教学,开阔思路,不断创新。(3)勤写。边实践边总结,把自己积累的信息、资料、体会、办法记录下来,整理成文。(4)走向社会。有选择地交流,了解社会的变化与要求,使学生与社会息息相通。

①指导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在参与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引导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确保学习有内部动力的支持.实现自我驱动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策略.如让学生先识后记,学会组块;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学会精加工;教学生如何把知识组织起来,学会构建图式

等。

②组织合作学习。要激发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过程中相互帮助;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精心组织活动,为合作学习提供机会:有效设计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互动,引导学生负责地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并努力促使小组其他成员履行自己的职责;促使小组成员相互尊重与信任,有效地解决冲突,实现共同发展。

③鼓励探究学习。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将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引入课堂,树立“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与经验,质疑他人的知识与观点。探究知识的个人意义,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元认知;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让学生敢于提问与猜想,让思维求变、求异、求新,支持并指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第6篇

萍聚

一、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1、工作比较散漫、拖拉,时间观念不够强。

2、备课不够细致充分。

3、精力不够充沛,身心不够投入。

4、作业批改不够及时。

5、对后进生急于求成,对他们的教育较简粗暴。

6、常留学生。

7、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认识肤浅,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老套。

二、改进措施

1、端正工作态度,时间观念须强。

2、课前要细致备课,精心准备教学进程。

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科学处理教材。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学习。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是提高备课质量的保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自身学识水平的提高是关键。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另外,备课过程中出现疑惑,要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的表现,作好各种预设,以防范一些可能的情况。

3、休息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工作,要劳逸结合,学会抓紧时间睡好觉,加强锻炼,增强体力,做到精力充沛、精神焕发。

4、做到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

5、后进生转化要讲究方式方法。反复抓,抓反复,要有耐心、爱心和信心。

6、认真备课,精讲精练,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努力完成教学要求。做到不拖课,不留学生。

上一篇:空间伤感名下一篇:魅力口才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