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艺术特色

2024-07-22

巴金家艺术特色(精选7篇)

巴金家艺术特色 第1篇

最近读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的《家》。家,是一个人身心的归宿;是一个人避难的港湾;是一个人感情的寄托。一看到家,便不禁和亲情联系到了一起,温馨而真切。现如今的我们远离家乡,在异乡求学,时常对家产生依赖,渴望回家。然而巴金所描述的家却是羁绊,是对激情的禁锢。巴金的《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

《家》中每个人物都有其可悲的一面,不管是在家庭生活方面、爱情婚姻方面还是在事业方面。《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最可悲的要属高公馆中的大少爷高觉新了,他的命运悲剧是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有力罪证,小时候的觉新也有着同龄人一样的童年、少年,有着对未来生活的自信与无限遐想。然而觉新的可悲是因为他没有勇气去追求他认为正确的事情,首先他没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事情的能力,因为他的思想行为被软弱占据。二哥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他凭借自己的力量,得到了觉新和觉慧的帮助,获得了自己的幸福。三弟觉慧不但拥有进步思想而且意志坚定,他是那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他勇敢的抗争让人钦佩,他反抗封建专制、蔑视长辈权威,他是真正的五四新青年。作者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评价,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的写作重点。在作品中作者将高老太爷塑造成一个封建制度即将崩溃时期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整个封建阶级的罪恶典型。值得一提的是,巴金在刻画高老太爷这一人物形象时,并没有很单纯的只写高老太爷唯我独尊的一面,同时还写了这个人物矛盾的心理。作为封建大家长,他要捍卫这个家的尊严,不容许有人向这个权威挑战,所以他选择了自以为是,选择了不近人情。我想也许在他内心深处也渴望与子孙其乐融融、共享天伦,至少在弥留之际,他盼望觉慧把觉民找回来,一家团聚。

家的另一个特点是充满着纯洁浓厚的青春气息。这种单纯而自然的气息,正如巴金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即便文章有着一个沉重的主题,字里行间仍表现了青年人所持有的活力、困惑和斗志。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小说人物刻画得形象生动,情节跌宕有致。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赞颂了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家庭的命运与社会的兴衰有机结合。正如巴金所说,当一个家庭上演的是崩溃的封建大家族的悲欢离合,我们看到的便不是固有的温馨,更多残留在记忆中的,只是对封建大家庭的怨恨和蔑视。

巴金家艺术特色 第2篇

可能会毕竟 两个弟弟认为大哥觉新使他挣开眼睛就是这当他按祖父意愿去公他们清等退到悬他毫不抱怨,

在这个家里一刻也不能忍耐。在兄弟与朋友的协助下,他远远地逃离了这个公馆,在重庆向这个公馆、向整个封建制度投下一枚枚的炸弹。

时间冲走浮华与喧噪,沉淀下来的才是时代的精华。我从时间长河的沉沙中捞起这本《家》细细尝味。也许在当今充斥著名利,竞争激烈的社会,《家》的意义与帮助不大,但我也只能在这里才找到那个年代纯纯的革命情怀。

巴金家艺术特色 第3篇

生于瑞士巴塞尔的建筑设计师彼得·卒姆托,从1986年,他为邱尔古罗马考古遗址设计了围栏,运用威尼斯百叶窗创造出的魔幻光感就给建筑界带来了惊奇。而他之后设计的瓦尔斯温泉浴场和布雷根兹艺术博物馆更清晰的表明了他对待建筑的态度:在现代建筑中力挽传统的信念。在他为德国科隆新设计的柯伦巴艺术博物馆中,赋予现存遗迹和历史应有的尊严方面柯伦巴非常成功,从而被人们称为“反思的地方”。历史改建项目国内外著名的作品很多:如葡萄牙建筑师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设计的圣玛丽亚多波罗修道院(见图1),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事务所在西班牙所设计的凯撤广场文化中心(见图2),这些项目都是在废墟上改建或扩建的。同是历史遗留物,不同的建筑师给了不同的对待历史建筑的解决方法,彼得·卒姆托采取的修复和改建方法是开放式的展露它的历史肌理,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建筑的原真性,那么卒姆托在建造时是如何面对传统、如何保留历史价值、如何重建永恒价值的。

1 项目背景

博物馆是建立在二战时期被炸毁的圣柯伦巴教堂的遗址之上,这个教堂,从公元988年开始建起,经历了1500年的改建和重建,二战被损害之后,1950年,戈特弗里特·伯姆在废墟上建立了一座圣母小教堂;1957年,又在旁边加建了一座礼拜堂,直到1973年,考古发掘了教堂地下存有中世纪罗马历史遗迹,因此才在之后的十几年间,基督教艺术会想保留和在此基础上加建一座艺术博物馆,以便展示考古挖掘的历史。

2 原真性解析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的改建任务,从它的发展历史看出,1973年以前,圣柯伦巴教堂一直是作为公众的一座宗教礼拜的场所,主要的人群是当地街区的人们,政府没有认为它是一座历史物,它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变化还没有达到政府规定的需要保护的范畴之内,或者说,它的历史价值还不饱满,直到挖掘出了年代久远的甚至比教堂初存在的时间还久远的历史遗迹,政府才开始给予重视,把教堂划分为可保护的、有历史价值的历史遗迹。

在奥地利著名艺术史学家阿洛伊斯·里格尔(Alois Riegl)发表的论文《纪念物的现代崇拜》一文中,里格尔把历史上的纪念物分为有意识纪念物和无意识纪念物,有意识纪念物是“人类为了使某些人的某些行为、事件、或两者结合的内容,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长存下去,建造起纪念碑建筑物……”圣柯伦巴教堂是作为一座祭拜的场所而建造的,是属于有意识的行为建造,但是教堂作为当地当时的一座司空见惯的建筑,人们认为它的历史价值还不够高,在“时间越长,遗留物的价值就越高的”基本概念的支持下,出现了可以明确它历史价值定位的罗马、中世纪遗迹,这些“证据”可以使相关研究专家剖析它历史发展链条中的某一环,还是重要的一环,所以彼得·卒姆托在介入这个历史遗迹改建和加建的过程中,深知遗迹价值的重要性,从而把这种态度放入到他对整个建筑的处理上,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历史部分的原真性。所谓“原真性(Authenticity)”,即探讨的和研究的对象的发生和起源具有原生性、原创性、非复制性等特征,从而有了真实性、确定性和可靠性等特征。对研究对象柯伦巴艺术博物馆,从它的室外和室内来进行分析,解析设计者卒姆托对历史“原真性”的回应。

2.1 建筑外部原真性表现

历史残片和修补的部分完美的契合在一起,近人尺度清晰的表明立面的三段式特征(见图3):顶部透明的材质表现和天空、远处的城市之间的关系;中部水平的砖砌漏窗大部分面积面向主要街道,突出了入口,也表明了和城市的关系;底层片段式的历史断层,保留了原来的肌理,依稀可见原来的窗户和拱圈门的样式。历史的“初始状态”是解读历史价值的重要依据,初始状态越是得到如实的保持,其历史价值也就越大。用历史遗留的外墙壁做改建后的外墙部分,保留了当时的结构、材料、形式、色彩、构筑工艺等在内的多方面形态特征,也保留了岁月赋予它的岁月价值:日晒、风吹、雨打的外表,岂不也是历史建筑的一部分。

中观尺度:建筑原有的结构是砖砌结构、红色的砖以错接方式砌筑、砖的大小不等(见图4),有的还有大的石块穿插其中,是历史阶段不同维修阶段的结果,岁月给予了斑驳的青苔和白霜、局部还点有黑色的烧灼痕迹,窗户的形式是哥特时期的风格,甚至连铁窗棱也保留下来,好像是凝固了当时的历史片段。背景是新的白色的石材拼接厚重的立面,成大片面积的背景,衬托出了历史层,斑斑点点的漏洞像是要消解掉,又貌似和历史片区有一种吸引的力量,并不只是对比,这种外观的乳白色并不是很显眼的白,柔和的颜色和古朴的历史层面很好的契合。

卒姆托在对历史建筑进行“干预”时,是基于“尊重原物”的干预,也是最低限度的“干预”,保留局部历史片段,并且达到了识别方向的明确性,建筑材料也和历史建构材料等同,片状的横向砌筑,回应了历史,虚实的对比,也很好的把历史建筑推向观众的视线内,且在材料的对比上:底层实体、中部虚实结合、顶部透明玻璃完全开敞,更加表现了历史的厚重感,消隐了现代加建的部分,突出了历史的部分,但是在抬头的那一刹那,又不会忽略掉加建部分的存在。这种做法,完全回应了原真性的本质:介入设计与历史建筑原有的构成要素之间互不混淆,保持彼此之间的“可识别性”。

微观尺度:在材料的选择上,卒姆托费了很大功夫才找到最终的材质,片状的白色石材(见图5),之间用浅色粘合剂粘贴,孔洞的预留随机,但在一定的力学范围内。整个建筑外表皮和内部的结构层分开,衔接处有2 cm的缝隙,即整个表皮包裹着遗址坑,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表皮可以变换维修。这就遵守了介入设计的“可逆性”原则,即相对于历史建筑原物而言,后续新增的部分具有可拆除性,对建筑具有可还原性,且在拆除过程中,对原建筑没有损坏作用。

2.2 建筑内部原真性表现

内部空间最显眼的是折线形的观赏廊桥(见图6),廊桥的宽度足够两个人并肩通行,从户外的庭院处斜伸到圣器室,折线的对焦点是设计者想引导观者观看的地方,比如中间的圣母小教堂。内部空间营造的方法也是尽量消解周边的物体,中间的柱子也是在满足结构的需求下尽量达到细高,整个营造只突出了观赏廊道,深红色的木质地板,简单的竖向线条划分,更是把游客的吸引力引到了下面满铺的挖掘遗迹,尊重历史,但又尽量消解现代材料和构建的影响和存在。这就极大的还原历史真实性,在充满宗教气氛的室内空间,更好的去思考和感知历史留下的厚重感。

3 结语

卒姆托在对历史建筑的处理方法中,不是强制性的介入,而是互存共生的,既尊重历史部分,同时又控制现代部分,使两者互存共生,达到了动态的保护目的。现代的加建部分,并不只是加建,同时也成了这部分历史建筑的现存历史。这种对待历史的做法,保留原真性,正是现代建筑师应有的对待历史建筑的态度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卫.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Alois Riegl.The Modern Cult of Monuments:Its Character andIts Origin[D].Oppositions Reader,2007.

巴金家艺术特色 第4篇

关键词:阿斯巴萨卡大学远程教育特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1-0026-03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着重指出“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努力推进‘班班通、堂堂用,让广大

中小学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2] 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深入研究现代远程教育,促使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并把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

长期以来,我国远程教育质量标准定位、监管模式和运行机制、教育新模式与技术运用等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远程教育的发展。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必须以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新手段积极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改革和创新。只有借鉴国外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积累的丰富经验,特别是国际知名远程教育机构的教学及教学管理模式、技术模式、学习支持服务模式、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及共享模式、质量监管模式和运行机制等。[3] 这都要求我们探讨远程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国外远程教育的成功经验,重新思考认识我国远程教育的诸多问题。

阿斯巴萨卡大学是加拿大最富有成效地实施远程教育的大学之一,并形成了鲜明的远程教育特色。审视阿斯巴萨卡大学远程教育办学特色,以此为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照。

二、阿斯巴萨卡大学远程教育特色

阿斯巴萨卡大学提供高质量的远程教育服务,在办学过程中追求远程教育特色,学生的学习充满活力,并具有归属感。审视阿斯巴萨卡大学远程教育办学特色,为我国远程教育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1.多向远程教育技术的研发与利用

在远程教育中,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网络或者是函授的方式进行独立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是孤独的,缺少老师的及时指导,并且没有同伴与其进行合作交流,因而缺乏一种集体归属感;而且在个人单独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老师的监督和同伴的激励,感觉不到压力的存在,没有紧迫感,造成学习的松懈。为了弥补这种缺陷,阿斯巴萨卡大学特别重视开发运用远程教育技术组织了多向的远程交流合作学习活动。

首先,阿斯巴萨卡大学深入研发并利用互联网、卫星广播电视、数字卫星系统、有线电视网、光盘播放、计算机教室等多种媒体技术和形式,进行实时与非实时交互教学;同时,还致力于单向和双向传播媒体技术研发。阿斯巴萨卡大学还设有许多项目研究学习中心,学生可以选择参与自己感兴趣或者是与自己的学习相关的课题研究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同组研究者通过以上技术进行协作式研究性学习,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小组交流,也可以组织学生之间开展竞争。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也更具有方向性,同时还可以感受到集体支持的力量,有效提高学习的效果。[4]

其次,阿斯巴萨卡大学安排了专业的教授和助教作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老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平台、电子邮件、BBS和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向学习者提供远程答疑、实验指导、预约考试等。[4]

另外,阿斯巴萨卡大学的老师会不定期地举行远程研讨会或电话会议,在会议中,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心得,进行合作学习,并向老师请教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增强了学习者的集体归属感,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激励与动力。老师也可以为某次的会议提出一个主题,配合丰富的学习资源库,组织学生一起进行交互式的探讨,使得学生的学习思路开阔,能够融会贯通,如鱼得水。[4]

2.学习时空的自主性

让学生获得自由的学习时空,是阿斯巴萨卡大学执着追求的最突出的办学特色之一。通过尽可能地使课程个性化,既能够适应不同学习条件,又能够满足多样学习需求,从而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约束,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自由灵活的学习时空。无论学习者生活在哪里,阿斯巴萨卡大学承诺他们无需丢下自己的工作和离开家庭,都可以获得高质量和便捷的大学远程教育。

从学习时间上看,阿斯巴萨卡大学没有硬性规定的统一入学限期。学生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申请入学,开始他的个别化学习旅程。这种灵活的教学管理和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学习方法,使得已经工作的学习者可以实现兼职学习,甚至可以保持全职工作,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解决了工作与学习之间的时间冲突,不会因为学习而影响工作造成经济利益的损失,这就为更多的已经就业的成人创造了再学习的时间条件。

从学习空间上看,阿斯巴萨卡大学采用开放入学的政策,提供几乎完全通过远程教育或者网上教育的课程。学生选择了自己想学习的课程后,通过个别化学习资料和互联网进行学习。这种个别化学习课程突破了传统学校(学生基本上是在校园内和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的空间局限。同时,阿斯巴萨卡大学与美国、英国等28所虚拟大学开展合作,达成转移课程学分协议,即签约的虚拟大学之间相互承认学生所修课程的学分,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创造超越国界学习时空自由的新步伐。[5]

3.学习模式的多样化

阿斯巴萨卡大学开拓了远程教育中个别化学习为主导的多样化远程学习模式。多样的学习模式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让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更加适合自己(包括适合自己的性格、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适合自己所处的环境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学习模式,如:小组学习模式、竞争学习模式(指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通过Internet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和电子教室学习模式(由许多电脑软硬件组成的电脑教学网络)。不管是小组学习、竞争学习还是电子教室学习,都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多种模式达到了促进交互的目的。[5]

4.科学规范的课程资源建设方案

阿斯巴萨卡大学特别重视远程教育课程建设并科学设计课程建设方案,由学校或单位的专门委员会根据省的需要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由课程内容(学科)专家、课程顾问(或顾问组)、技术人员、经理、课程设计人员组成课程建设“五人小组”来开发和设计课程。学科专家一般从校外通过合同聘请;课程顾问对课程内容和专家资格进行审查;经理保证课程编制按期完成并负责经费预算;课程设计人员一般为学校的责任教师,负责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动机、负责教学组织、教学评估及选择教学手段。课程设计人员与学科专家、技术人员紧密合作,保证课程的编制质量,因而是“五人小组”中的关键人物,要求至少要有教育技术硕士学位。学习辅导材料越来越多地由过去的通过印刷品、录像带、录音带等传递转为采用计算机技术来设计和传输。注重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素材库、案例库建设。[5]

阿斯巴萨卡大学特别重视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立体化、数字化、社会化建设,建立内部自律和外部监管相结合的体系,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教学规程,开展教学评估工作,努力提高远程教育教学工作

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启示

1.构建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远程教育已经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借鉴阿斯巴萨卡大学远程教育成功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至关重要。各级政府教育机构应依据我国实际成立远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远程教学规程,开展教学评估工作,探索严谨可行的远程教育评价机制;探索学分积累、认可、转移和互认的机制、标准和系统,搭建终身学习环境和学分积累的立交桥;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及市场调节作用,建立和完善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学习中心(教学站)、公共服务体系、学生、教师、企业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全方位、立体化和网络化的质量保证体系和社会监督机制,保障远程教学质量。为远程教育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研发与创新是推动我国远程教育的最强劲动力,国外计算机网络教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为我国的远程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在借鉴外国成功的技术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使我国网络技术教育的应用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学习模式

学习时空的高度自由是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要条件,也是远程教育对应于传统学校教育最主要优势的标志。借鉴阿斯巴萨卡大学远程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远程教育应充分发挥学员学习时空自由的优势,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性,在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对多种媒体和技术进行优化组合,综合利用互联网、卫星广播电视、数字卫星系统、有线电视网、光盘播放、计算机教室等多种媒体技术和媒体形式;形成天网技术和地网技术相结合、实时技术与非实时技术相补充、单向传播媒体和双向传播媒体共存的多种技术解决方案,采取远程教学与适量面授结合的教学方式,探索了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满足了在职人员现代信息技术条件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需求。

我国远程教育应充分发挥学员学习时空自由的优势,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面授教学的依赖感,选择个性化的实用课程。深化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创新,逐步建立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适合于成人在职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职业教育、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沟通衔接的机制,推进学分互认和多证书制度等。学生不仅可以自由挑选学习课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灵活的学习时间空间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

3.依据社会需求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服务平台

在阿斯巴萨卡大学远程教育中,立体化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等学习资源是远程教育的核心,阿斯巴萨卡大学非常重视远程教育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关注远程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化、存储、传输共享。

依据我国远程教育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在整合和集成已建和新建的各级各类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开发或更新社会急需和量大面广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示范性和较高的标准化程度,形成基于教育资源网络的“公益性”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素材库、案例库。建立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市场化共享机制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基于大众的自主学习型社会。建设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国家数字化资源中心和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促进高校参与校内、校际课程共享和学分互认。各级政府、各类办学机构、社会团体以及商业机构应统一协调,将各自的经费和资源统一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相互配合共同实施远程教育,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同时又可以发挥每个机构教育的资源优势,确保我国远程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N].中国教育报,2008.1.1.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新华网.2005.10.18.

[3]魏泽荣等.网络教育中外对比研究[EB/OL].http://www.edu.cn

[4]大卫.安南德.迈进远程教育的第五代:阿斯巴萨卡大学个案研究[J].国际讲坛,2006(4).

巴金家读书笔记 第5篇

《家》这部小说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由,对感情,对创新中国的梦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们三兄弟做出的不一样决定,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爱还是恨,是走还是留以及这些决定带来的不一样后果,越是读到后面,情节越是起伏不定,内心越是激动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个封建压制极其严重的大户人家,在这个家中有着不一样性格,不一样命运的人物。觉新无疑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种杯具,以往深爱着梅,但让他的父亲用占阖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命运,娶了瑞珏。他爱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听从别人的鬼话,将待产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难产而死。他含泪忍受一切不义行为,不敢吭一声,他活着,只为敷衍,豪无主见,这也正是旧中国的悲哀。然而丫头鸣凤对觉慧的不渝也是一个悲哀,这个悲哀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但麻木的人们不以为然,在他们心中丫头拥有的权利不一样于他们,他们是物品,能够当作人情相送。而觉民则不一样,当他得知与冯家小姐定亲时,为了自我的梦想毅然选择离家,最终他在这个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胜利的人。

读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觉慧的胜利而欢;还是为了琴,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难以用言语阐述。

巴金家读书笔记 第6篇

看着看着觉得自己全身热血沸腾,我也想加入觉民和觉慧他们反对封建势力的队伍。

觉新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牺牲品,作为长孙在他父亲死后,他必须挑起承担这个大家庭的重任,家中的长辈都反对新思想、维护封建秩序、

封建礼教,但是觉民和觉慧两兄弟却是誓死抵抗反对封建思想,想要改变封建社会传统的热血青年。

他们不服从哥哥的管教不愿意接受封建思想,觉新其实也是一个渴慕新思想的人,但是作为家中长孙他只能接受封建的思想、礼教。

觉新是懦弱的,但无力反抗这一切。

他也是矛盾的,只有集痛苦、悲痛于一身。

觉民和觉慧是被“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

他们幼稚而大胆,他们反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光明、自由、幸福热烈的追求。

他们参加学生组织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和创办《黎明周报》抨击封建的一切东西,嘲笑哥哥的懦弱,与封建的高老太爷进行“对抗”。

直到高老太爷被“击败”。

他们胜利了,老太爷也去世了。

尤其是觉慧,他对封建势力深恶痛绝,想尽一切办法反对封建势力,最后他义无反顾的离开这个封建大家庭,只身一人来到上海。

在那个封建社会里的太多的牺牲品,他们因无力反抗这一切而忍受着痛苦,甚至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鸣凤才十六岁,本与觉慧相爱,但却被高老太爷送给别人做姨太太,明明相爱却要被拆散,可怜的鸣凤死死哀求却没有帮她,

在出嫁的前一天就跳河自杀了,瑞珏要生孩子了,却赶上高老太爷去世,陈姨太说不吉利让觉新将瑞珏送出去生孩子,瑞珏被送到一个非常偏远的小地方,觉新抱着瑞珏哭,他也没有办法,只能默默流泪,可怜的瑞珏在那么偏僻的农村地方因为难产而死,梅因封建势力的压迫不能与觉新在一起最后也带着对封建势力的不满受压迫而死。

这些都是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的牺牲品。

我们透过人物的悲惨命运可以看到制造它的封建社会及其道德精神的可憎和悲哀、荒谬。

高老太爷是封建统治者,高老太爷也可以说是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他反对新思想,专横的实行着对封建制度他把觉新逼的走投无路,他反对一切新思想,包办子孙的婚姻,剥夺他们的自由、幸福。

觉民和觉慧反对封建势力,与他进行“对抗”,他便认为他的威严、地位受到了威胁,他是这一幕幕悲剧的操办者,这一切的悲剧都是他的“杰作”他太顽固,残暴的统治着这个家庭,使这个家庭逐渐走向灭亡。

那个时代需要的是觉慧这种反对封建思想,支持新思想的新一代青年。

如果那个时候的人都不像觉新那样懦弱,而像觉慧那样勇敢的话,也许也不至于会有那么多的牺牲者,也许早就推翻了封建统治,使人们得到自由、幸福。

封建社会是堕落腐朽的,是罪恶的,其实改革开放那么多年来,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方还是存在着一些封建思想。

巴金家读书笔记 第7篇

一个思想,意识,有抱负的年轻人出生在封建制度下的社会里,可以说是天生的,如果他碰巧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专制的家庭里,那就更不幸了。黑暗的社会,同一家族的黑暗,像一个看起来明亮夺目,绿色的,里面是腐败,充满荆棘的笼子里,它将自由心坚定地在里面,让它慢慢腐败免费进入广场,绝望的想安静地繁殖。心不坚,弱不怕人,决心不赶出笼子。当他们冲出鸟笼时,他们不知道该去哪里。他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坚强、干燥的家庭的支持,他们将如何生存。他们无法预测被俘的人的命运。

他们不知道,他们不敢想象,他们无法预测,他们只能低着头缩在他们他们早已无忍受却又不得不忍受的牢笼之中继续他们行尸走肉一般的生活。而真正的勇敢者,有铁一般意志的人,一定是随时随地都在寻找这打开牢笼的方法,他们有理想,有目标,在一条道路上坚持不懈的前行;他们不需要家族,并不代表他们冷酷无情,只是他们不想再带着面具虚伪的生活;他们不去预测自己的失败,只因他们坚信自己定能成功。

这样的人,一旦找到机会,哪怕只是一点点的缝隙,也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撞破牢笼,张开翅膀,朝着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展翅,翱翔。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知书达理,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立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存在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高家的三位少爷,大哥高觉新,二哥高觉民,三弟高觉慧,三人虽是亲兄弟,性格却各不相同。

老大觉新善良却怯懦,接受过新思想的启蒙但封建的传统思想已经在他的脑海里深深地扎根。他就像那第一类人,内心的挣扎让他永远也无法真正地冲破牢笼。祖父的话对于他来说就像是法律,是维持这个封建家庭的支柱,而他却又对新青年表示出同情,帮助觉民逃婚,觉慧离家出走。他不敢过多地接受新思想,却又痛恨封建的制度,他夹在弟弟与祖父中委曲求全。而他的“不抵抗主义”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的生活,他的逆来顺受却造成了他与妻子瑞钰,表妹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巴金家艺术特色】相关文章:

艺术特色研究05-16

艺术特色高中06-06

艺术特色学校08-24

东北民歌艺术特色08-28

艺术特色校汇报08-30

艺术风格特色范文06-10

艺术特色汇报范文06-10

论语及其艺术特色07-23

浅析棋王艺术特色07-26

淮海戏艺术特色06-30

上一篇:认知语言学语文教学下一篇:三条不同的特色小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