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表真情的作文

2024-08-07

菊花表真情的作文(精选9篇)

菊花表真情的作文 第1篇

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国家级三等奖)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建议是“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老也强调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然而,小学生的作文中却严重地存在说假话等现象。怎样引导学生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做到说真话,表真情呢?我的看法是:

一、变“封闭式”作文教学为“开放式”作文教学。

1、提倡写放胆文。

现今存在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的现状,教师往往拔高要求,使作文文学化、成人化,使作文应付考试。猜题、套题,甚至默许学生胡编乱造。因而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拘泥于教材要求,教材中规定写什么,就写什么,教材中让什么为题就以什么为题,不再变更,为此选材也缺乏创造性。久而久之,小学生想写什么,喜欢写什么的需要被忽视了,自然对作文产生了疏远感。(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倡“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放心、放手让学生练笔,写放胆文,引导学生多写、快写,让学生做到练笔自由,标题自由,体裁自由,选材自由,篇幅自由……这样,学生就敢于把真实的话写出来,消除对作文的畏惧感。

2.精心设计作文题目。

俗话说:“好题一半文”。这充分说明好的题目能开拓学生视野,激活思维,使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好的题目与文 1

章珠联璧合,相应成辉,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反,如果题目过于假、大、空,就会使学生感到“老虎吃天──难以下口。”因此,教师要在相同的题材下,让学生多视角的思考,设计新鲜生动或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作文题目。如以《难忘的事》为例可命为《周末记事》、《校园生活记趣》、《超市购物记》、《最倒霉的一天》……

二、从学生生活入手,密切作文与生活的联系。

叶老先生曾说:“生活就是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波地流个不竭,因此,怎样把生活素材变成作文题材,让学生认识到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就是生活呢?

1.组织心理话作文活动,让学生愿吐真言,有些教师不是积极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去提炼、去挖掘,而是主题先行,习惯于从观念出发,让学生作文,过于强调主题的所谓积极意义。这叫学生怎能不说假话。因此,作文教学要返朴归真,引导学生通过心理作文写出埋在心底想说而不敢说或不及说的话有理有据地记录下来。如《老师,您错怪了我》,《爸爸,妈妈你们别在吵了》《告诉您一个秘密》,《我的偶像》,《奶奶,您为何偏向小弟弟》等真实鲜活的小作文跃然纸上,文章充满了真情实感。当然,小学生的心里话往往比较片面,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认识是非能力的培养,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岂不一举两得。

2.利用语文活动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心理学指出:“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不是当负担,当学生对作文感兴趣时,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喜怒哀乐的事,就会涌向笔端,从而自觉的、主动地写作,而且文章富有真情实感,为此,充分利用语文活动课,给学生创造选材的天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会激发写作欲望,使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所以,教师可用活动课的时间安排各种活动,并从中捕捉写作训练的契机。如开展猜动作、连成语、反义词大比武等活动,不但丰富语文知识,而且能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安排“吹泡泡”、“添鼻子”等游戏。采用《奇妙的魔术》、《杯水朝天水不流》《纸锅煮蛋》等有趣实验让学生在玩玩,说说,写写中使历来视为“苦差”的作文变为“乐事”;设计“打电话,小记者采访,咨询服务,畅想未来,趣说往事”等交谈活动,给学生创造口头作文练习的机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录象,录制一些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声音或画面,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见其物,得到如临其境的感觉,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3.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同步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同步发展,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使他们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并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了;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让他们接触自然,深入社会。使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如组织调查访问活动,让学生用眼看,用嘴问,用耳听,用脑想,用笔记,在指导《我爱母校》这篇

作文时,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校园环境,感到校园的外部环境美,继而让学生组织访问小组,明确采访目的,设计诸多问题,分别向校长,主任,会计,教师等人员进行专访,学生在介绍中了解到学校不仅外观美,而且还有各类图书、设备和一批甘为奉献的教师队伍,他们深深体会到学校所具有的内在美,因此在作文中很自然地表达出对自己的学校的热爱之情。在如让学生进行各种劳动,尤其是农村学生爱劳动,他们在劳动实践中,学习了劳动技能,提高了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野炊,采集动植物标本等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在瑰丽无比的自然现象变化中寻春、赏美、实践,摄取更多的写作素材,这样学生题材库存充裕,随手拈来,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而发了,自然就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三、广泛开展阅读,加强作文与阅读的联系。

学生获取作文素材无外乎有两种:一是直接来源,即学生亲身生活,二是间接来源,即学生在书本、报刊、广播、电视中获取。就阅读来说,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丰富词汇,学习语言,领悟表达,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正确的认识生活,得到间接的生活经验。从中汲取作文素材。这需要教师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提高学生判断是非能力,激发学生情感,凭借语文教材,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触动真、善、美的情弦,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引导学生写《小女孩走到我们当中》《我与小女孩比童年》等读后感。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可让学生搜集课外资料并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介绍地球。二要广泛开展课外

阅读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的进行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的提出了各学段的阅读与背诵诗文的数量,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课外阅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如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动脑、动手,作文素材也会因此由学生创造出来,况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摘背精彩的句、段,注重积累,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在读中悟写,读中学写,才会使自己的真话、真情更充分地表达出来。

总之,小学生作文来源于生活,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因此,教师在作文指导训练中一定要提出说真话,表真情的要求,要实事求是,有感而发,在作文教学中要坚持“打假”,让学生不仅敢说真话,而且要有真话可说,学生一定能用自己手中的笔展示水晶般的童心,再现五彩缤纷的生活。

菊花表真情的作文 第2篇

中国航天载人火箭神舟七号在惊天动地地呼啸声中拔地而起,以雷霆万钧之势直冲云霄,一举发射

今后我一定要刻苦学习的学习,去建造祖国,保卫祖国,让祖国变的更加美丽富饶,我想大声说:“祖国,我可爱的祖国,我爱你。”

300字一年级国庆节作文是不是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呢?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相关标签:国庆节趣事作文|国庆节作文|国庆节周记

相关推荐:

一年级国庆节作文:喜气的国庆

菊花表真情的作文 第3篇

一、沙里淘金创新意——选好材料

选材好、立意好, 才能写出好文章, 可是如果选材范围太广, 反而容易失去方向。那么怎样选材才好呢?

1. 抓住感情触发点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要善于捕捉能让人感动的某句话、某个动作, 或某个眼神, 说出让你感动的原因, 能让自己感动, 也就能让其他人感动, 这就是一篇好文章。例如, 你看到一位叔叔随手把香蕉皮扔在马路上, 如果我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维实际写:这位叔叔很不道德, 但是我们自己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做完值日后为图方便把垃圾随便一扔, 在公园看见走道上的果皮、纸巾也就顺手把自己手上的纸巾‘堆积’上去——这样就道德了吗?不要总是说别人做得不好, 要先想想自己是不是每一件小事都做好了。”这样联结了感情的触发点, 才能吸人眼球, 令文章独到新颖。

2. 抓住事理的感悟点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这首诗除了课堂上的赏析外。还有人发现这是一首藏头诗, 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你发现了吗?“老人是渔翁之意不在鱼, 在乎雪景也。”你想到了吗?“老人是在钓一个春天”这样的联想, 你感悟过吗?

3. 抓住生活的情趣点

作文是表达人内心的真情实感的平台, 只要我们能抓住生活的情趣点, 这样的作文就能让人喜欢。如学生在作文《睡觉》中写道:老师讲课的声音变得遥远, 眼前黑板上的字扩大、模糊、重叠, 再扩大、再模糊、再重叠, 终于消失——在闭上眼的刹那, 我看见了操场和操场上那片绿得诱人的小草。“杨帆——”有人在喊我吗?……哦!天!是班主任!我睡着了!

这些都是从生活中选取的材料, 所选材料都是孩子们所经历过的, 能从纵深里写出自己的独特个性体验, 能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感, 达到出奇制胜, 令人耳目一新。

二、妙笔生辉展底蕴——美好言

文章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完成的, 优美的语言可以表达人的内心世界。怎样才能使语言具有一定的美感呢?

1. 多些整齐之美

有一种美是通过整齐来表达的, 如果能在文章中适当地运用这一点也会达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如学生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不想长大, 长大后天真不再是活泼可爱的自然, 而是反常的老小孩做作;我不想长大, 长大后1+1=2不是未来数学天才的炫耀, 而是傻子不知道;我不想长大, 长大后滑稽的表演不是演员的天赋, 而是不正常的表现。”这样的描写虽然只是孩子稚嫩的笔触, 但是却整齐地表达自己的心声, 让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细节在歌词的引用中表现出极强的美感。

2. 多些迁移之美

迁移就是从积累的语言中, 选择符合自己写作要求的字词句或典故恰到好处地移植到作文中去, 把积累的精彩诗句变成自己心灵深处的“软件”, 为自己所用。如用自己的语言理解“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他们一定会竭尽全力, 绞尽脑汁, 源源输出:“成功总是青睐勤奋的人, 困难总是惧怕有毅力的人。”如表示对事情很奇怪, 不明白, 学生用成语“莫名其妙”来表达, 则可以延伸联想, 借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 通过同义词的替换发展学生的语言, 既浅显又有趣。

3. 多些情感之美

文章是人们流露思想感情的载体, 苍白无力的文章是不会打动人的。所以要注意在叙述中抒情, 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我们需要多加琢磨。一方面要避免故作呻吟, 故作呐喊;另一方面又要做到在叙述中自然流露真情。

三、书写个性之真情——真情实感

文章之所以能吸引读者除了新颖的立意和华美的语言外,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写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 最能使自己感动的东西, 那就是要有真情实感。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老师讲课时, 如果抑扬顿挫、有声有色, 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反之, 就觉得沉闷, 想打瞌睡。作文也一样, 文章为情而作, 情感因文而生彩。如学生作文《难忘的经历》中刻画了父母吵架的经过:睡眼惺忪、打着赤脚的我透过门缝看见他们在互相撕扯。妈妈那平常总梳得一丝不苟、宝贝得跟什么似的头发现在像疯子似的披散着, 她满脸泪痕……像这样的写法不能不给我们一个启示,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生命, 情动辞发的文章读起来就像欧阳修说的“又如食橄榄, 真味久愈在”。

菊花表真情的作文 第4篇

读了你的

分享本站内容wap.0s.Net.Cn,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说莲明心志,爱廉表真情 第5篇

莲,是中国文人骚客笔下的心爱之物,原因何在?这其中与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不无关系。该文以区区119字,描绘了莲之高洁、脱俗、洁身自好的志趣和美好情操,寄予的却是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折射出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世态的鄙弃。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一起看莲那卓尔不群的窈窕风姿。

资料助读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汉族,北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成年后曾任公职,屠奸剪弊,如快刀健斧。离职后在江西创办濂溪书院设堂讲学,收徒育人,因而自号“濂溪先生”。他研究《周易》,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有《爱莲说》、《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写作背景

周敦颐酷爱白莲。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任南康知军,在星子开凿爱莲池,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参经悟道,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写下了这篇文章。一年以后,周敦颐因年迈体弱辞官而去。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晚辈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该文因而得以广为流传。

美点赏读

作为一篇优秀的散文小品,《爱莲说》借助冰清玉洁的莲花表述心志,寄寓情感,言简意丰,脍炙人口。具体分析,本文有以下美点:

一、结构之美

本文虽短,仅119字,但结构却极为严谨。文章以一个“爱”字贯穿,开篇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总起全文,然后以菊和牡丹作为衬托,引出所爱之物“莲”;接着作者具体展现莲的清姿素容,说明了爱的原因,并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接着作者以花喻人,点明莲的内涵,即以君子比拟,点明莲的象征意义;最后以对“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社会现象的感慨收束,慨叹有德之人甚少,追名逐利的世风浓厚。全文步步推进,以“莲”为主线,菊、牡丹衬托,变化中见精巧,结构十分严谨,很能显示作者构思的匠心。

二、形象之美

作为一种花卉,莲有其清雅不俗的外形特点。为更好地说明莲在心中的地位,作者工笔细描莲的风姿,展现了莲之千古形象。作品先从莲的生长环境写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接着再写莲的干、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确定莲的外形特点和仪态;最后以花香渲染,“香远益清”点明了莲花的内在美。短短七句话,作者就将莲的清姿素容描绘得宛如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不仅为下文议论做好铺垫,更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感,营造了清雅韵致的意境。

三、意蕴之美

作品脍炙人口,不仅美在荷花的外形,更美在作品有深刻的意蕴。作者描写莲花,并赋于莲花以君子的形象,写莲花就是赞君子。“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香远益清”,正像那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胸怀磊落、行为端正、卓然自立、德惠远布的君子。作者句句描写莲,实际上是句句写君子,赞美君子的高尚品格。作者就是通过借对莲花性状的叙写与评论,借花喻人,阐述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另外,作者爱莲之“独”,也折射出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的日盛,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不与之同流合污的志向,而这,正是本文艺术魅力之所在。

四、手法之美

作品最典型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物”自然指“莲”,“志”,即君子。君子的品格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但用莲一比,便把君子的品格具体化、形象化了。这样写,既形象又含蓄,盎然有趣。另外,文章还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作者为突出莲的形象,还用菊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的主题得以加深,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在语言上,作品文笔洗练,骈散结合,读起来顿挫有致,朗朗上口,也是作品能长久流传的原因。

知识把握

1.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作动词。蔓:生藤蔓;枝:长冗枝)

2.重要句式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

3.重要词语

(1)可爱者甚蕃(多)

(2)亭亭净植(立)

(3)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少)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4.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试简要说明三次列举的不同作用。

5.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6.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7.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不同?

8.全文的中心句(主旨句)是什么?

9.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写法呢?

拓展阅读

因为有了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便成了君子表述心志、谦卑为人的代言词。社会是个大染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想做到这一点,还真是不容易。不信?让我们来读读新版之《爱莲说》――

爱莲说

谢素军

“爱莲说”是一幅图,挂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其寓意大家心知肚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单位一向的宗旨。我要讲的故事便从这幅图开始。

我是八月份来的实习生,就在我来的那天,那幅“爱莲说”大概是年代久了,掉了下来。恰好地上有水,所以,图毁了,墙上一下子空了一块。

我们是一个很民主的科室,虽是小问题,但科长还是很和蔼地征求大家意见。我看了一眼墙壁,图掉下来的地方很怪异地显出白白的一块,与整个科室的颜色很不协调。有人建议买个新图挂上,但像“爱莲说”那种图,如今的市场根本找不到了。有人提议粉刷整个墙壁,科长反对,说工程太大,领导肯定不同意。大家七嘴八舌,最终还是没能达成一致。

我仔细看过那空白的一块,图脱落的地方,有一条明显的界限,那是灰尘铺盖与一尘不染的界限,图里图外完全是两个世界,在灯光照耀下,那块白色菱角摇晃颤抖,像是正在被周边的颜色吞没,倍显诡异。

爱莲说的脱落是小事情,按惯例,争论无果通常就是不了了之。可是单位接到紧急通知,上级领导要下来视察,科长宣布几项重要工作后,大家便忙开了。

我是学美术的,我的任务是画一张本市旧城改造的结构图,科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画图很有讲究,有些原则必须遵守,不懂的地方跟小刘商量,说完便走了。

小刘其实不小,在我们科室年纪最大,据说已经待了十几年。画图的时候我便开玩笑问他,刘叔,在科室待这么久不闷呀!他看我一眼,苦笑一下,说,赶紧画吧。

我怎么也不明白,城区那片历史遗迹为什么不在图上标明。刘叔见我追问,甩了甩手很不耐烦,叫你怎么画就怎么画,年轻人问这么多干嘛!

我是瞒着刘叔把所有该标的图标上去的,然后直接交给科长,老师曾教我们,做图来不得丝毫掺假,这是一个美术生最基本的人格。

你们一定认为我闯了大祸是吧!如果是那样,我心里或许还好受些。领导视察那天,我亲眼看见自己那幅图挂在阅览室,科长正激情昂扬地介绍其中的细节,但我分明看见那些标记已被一扫而空。

领导走后,科长兴冲冲地在科室宣布,今天的工作很辛苦,很成功,局里要犒劳大家,晚上一起去新华大剧院放松一下,说完,便给大家发入场券。

入场券恰好少一张,科长抱歉地对我说,马上去找一张回来,然而,他却一去不复返。

我知道祸根就是那幅图,但我没想到,自那以后,科室的人好像都躲着我一样,不愿多跟我说话。我觉得很委屈,常常一个人坐在办公室发呆,看着墙上那白白的一块,只得安慰自己,实习就要结束了,再忍几天吧!

关于爱莲说那幅图,如果只是这么结束,就不能称之为故事了。在实习结束的前一天,我突然发现那块不协调的白色消失了,走近才发现,有人用灰尘刻意洒在上面,使整个墙壁变得和谐了。

这个办法的确简单奏效,只费吹灰之力便大功告成。但任何手段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只要认真观察,白的地方没有被彻底掩盖。

我决定用自己的方式结束这段实习生活。那个晚上,我画了一幅图,它的名字叫爱莲说。我把图挂在科室的那面墙上,悄然离去。

(摘自《天池小小说》,有删节)

读后一思

生活不是画画,图里图外完全是两个世界。图里,是出淤泥而不染,图外,真实的生活里这句话却需要认真的琢磨、反复的思量。“我”坚守职业道德,没能拿到生活的“入场券”,但我却没有丢下“我”的人格,因为我始终把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当作了自己的人生格言。试想,小说意在批判怎样的社会现实?

考题回放

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2013年湖北省荆门市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多)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C.不蔓不枝(长枝)

D.亭亭净植(种植)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濯清涟而不妖水落而石出者

3.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参考答案

知识把握

4.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5.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6.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7.同:他们都有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异: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8.莲,花之君子者也。

9.爱莲;托物言志。

拓展阅读

示例如:批判表里不

一、言不由衷的社会现实。

考题回放

菊花表真情的作文 第6篇

大桥镇人民政府

大桥镇地处扬州市东大门,南临长江东与泰州市高港区接壤行政面积160.16平方公里,下辖32个村8个社区,1个果园场,总人口近15万,是扬州市实施沿江开发战略的主阵地,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和全镇干群的努力奋斗下,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群众思想素质显著提高,无偿献血工作连年超额完成任务,取得可喜成绩。现将我镇的做法简要汇报如下: 一. 大力宣传,积极引导,营造浓厚氛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强化宣传,着力引导,在主集镇和四个卫星镇的各主要街道、干道、超市、广场、农贸市场和商业区等人流密集场所设置醒目的红十字标志和无偿献血专用宣传栏,通过广播、有线电视和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无偿献血的法律、法规和生理知识。并从江都献血办领回大量的宣传资料,利用学生开学、党员活动等契机,开展无偿献血知识讲座,普及无偿献血相关知识,让大家意识到无偿献血不仅有益身体健康,更是人与人之间爱心交流,互帮互助的感情纽带和桥梁。通过宣传,全镇干群无偿献血知晓率列全市前茅,获得上级领导级与各届同仁的一致好评。二. 精心组织,领导带头,无偿献血落到实处

在江都区提到无偿献血,我镇历来被做为一支能打硬仗的王牌队伍使用,多次承接血荒备战的重任,经常在酷暑和严寒季节血液储备不足的情况下提供足够的血液保障,有效缓解血荒压力。

由于我镇是人口大镇,献血组织工作任务繁重,每次献血工作开始前镇主要领导都会亲自到场召开会议立下军令状,一级包一级,层层抓落实,不折不扣完成任务,只能超额,不能落后,所以尽管给各单位下达的献血任务也较多,但受命单位都欣然接受,从无一句怨言,而且绝大多数单位从一把手开始就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广大群众积极响应,踊跃献血,每到献血时节,现场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其争先恐后的参与氛围,每次都让在场的群众深受感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三. 后勤保障,资金保证,不遗余力做好工作

我镇是由原来的五个乡镇合并而来,其人口规模,地域面积,在江都区都名列前茅。由于区域广,战线较长故我镇吸取往年教训,与区献血办主动汇报,及时对接,将原定的时间延长,每个片区安排一天时间,避免献血者长途跋涉,长时间等待。在每个献血点的选择上也都煞费苦心,保证空间宽敞、电源畅通、信号稳定、空调开放、温度宜人、流程有序、不急不燥。现场准备足够的开水、饮料和充饥食物,不让一位群众因为服务不好而离场。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规定,各单位给予所有参与无偿献血的人员一定的营养补助。有单位的献血者,政府开具证明请所在单位给予其调休放假。镇政府还组织评先、评优,对于组织得力,任务完成好的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并以奖代补,让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深感满意!

虽然我镇的无偿献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全市的兄弟乡镇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力争将此项工作做得更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菊花表真情的作文 第7篇

一、从身边的人、物、事、情出发, 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真情实意

写作需要生活, 越是亲身经历、体验过的生活, 特别是独特的生活体验, 写在文中就越真实, 越感人。因此, 我在作文教学中, 就让学生从身边的人、物、事、情出发, 以自己的感情为圆心, 把自己最熟悉、最亲近以及那些在内心激起种种最强烈感情的人、物、事、情为弧画圆, 并一一列举出来;然后不限定题目意旨, 让学生写自己的切身体验。

这时候, 学生便觉得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有情可抒。学生会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虫一物着手, 如, 家中的盆花、缸鱼、挂饰、礼品等, 身边日常使用的物品等。把它们详细描写清楚, 把自己对于这些物件的真实情感的点点滴滴写出来。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通的, 只要真切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意融入笔端, 文章自然就会让人感觉真切。

二、从转换“我”的角色入手, 让学生明白虚构的人、物、事与流露真情并不矛盾

当学生对真情有切实的体会, 对身边独特人物的情感写作到一定程度, 学生就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了再加上受到小学时候写“真人真事”影响, 他们觉得很多事情自己没有亲身经历, 不能“瞎写”。如果写自己没有经历的事情, 感情就肯定是“假”的。这时候, 教师就要进行拓展训练了。

把真实的“我”进行拓展, 让自己变换角色, 把“我”无限延伸为一切的人、物。引导学生可以从简单的开始, 先把自己想象成自己熟悉的人、物。

经过几次训练, 学生便明白, 人物事件可以想象虚构, 但蕴含在人物身上的情感完全可以看成是真情。这就像电影演员演出各种角色, 如果表演出色, 其赋予的情感就是真实的。这就可以印证, 有一些演员之所以电影电视剧演完了, 还难以走出角色, 深陷其情感泥潭一样。用这种方法, 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情感迁移能力和角色转换能力, 也可以让他们体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人群所具备的情感差异。

三、从写作现状引发, 让学生明白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差异

随着写作的进展, 在作文中出现一种情况, 就是写作的明明是真人、真事、真情, 可是, 在别人看来却是“假的”。有些学生觉得很委屈:老师叫写真情, 我写的确实是真事情, 别人为什么会认为不真实呢?

这里就涉及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差异。其实, 是学生不明白:作文艺术的真实不仅仅是生活的真实。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此身在山中。”就是如此。我们每个人所经历的, 是个人的局部空间范围, 往往是狭窄的;个人所见到的, 往往是片面的、偶然的。有时候, 自己真实的生活, 如果直接放入作文, 反而揭示不出生活的真谛, 情感可能被别人认为是虚假;如果死板地拘泥于个人生活经历、真实情感, 则会出现类似盲人摸象的情况, 其实盲人说的都很真实, 情感是真实的, 但他们说的是局部的真实, 其结果把大象的整体形象搞失真了。

于是, 我会选用一些具体的文章让学生鉴赏比较, 从比较中明白如何提高作文的艺术性。因具体事例琐碎, 就不作列举。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一点:写真实的事情并不一定充满真情实感, 说真话的不一定就是好作文。“真实的作文”不一定是“真情的作文”。“有真情的作文”, 其事件人物完全可以是想象虚构, 而且作文来自生活并且高于生活。

四、从小处着笔, 强化细节描写, 让学生在具体事件中显现真情

那如何来体现真情呢?让学生从小处着笔, 专注于细节描写来表现就是一个好办法。可以列举古代诗词与现今学生作文中, 细节描写成功的例子让学生来学习。

如, 朱庆馀的小诗《近试上张水部》中“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这句细节描写, 就把新娘不知道能不能得到舅姑赏识的那种既担忧又盼望的忐忑心理, 写得惟妙惟肖。

总之, 作文时, 要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能体现人物真情的一举一动, 一颦一笑上;放在能打动读者心扉的小事情上。让学生知道:越具生活意味的细节, 越能深深地震撼读者的心灵。

五、以意旨为导向, 让学生把心中真情落到实处、落到笔端

要让学生完成一篇有真情实感又能动人心扉的文章, 还要注意文章意旨的归向, 要想办法让真情紧扣主旨, 让事、情能凸显主旨。因此, 我在作文写作中也给学生归纳了一些写作的大抵思路。

比如, 写思念人物时, 我给学生就选用了这种基本结构:触景睹物—生情思人—往事依依—情归生活。学生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真情, 就比较容易掌握, 也容易把真情融入笔端。

当然, 文无定法, 我帮学生设定基本结构不过是让学生容易“上路”, 容易写出真情而作的简便方法罢了。学生作文水平, 情况不一, 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下手, 因势利导。

小议初中作文的“真情实感” 第8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里说的真实, 指的是文学的真实指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也就是说, 它是真实生活中的一面镜子, 而不是真实生活中的一部照相机!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呢?

一、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感悟生活

首先, 用眼睛去观察是写好“真情”作文的前提。日出日落, 朝晖晚霞;操场漫步, 灯下读书;与父母踏青郊外, 同朋友嬉戏校园;考试失败, 朋友闹掰……这些事情都是学生最真实的生活, 这些都可以成为中学生写作的素材, 因此, 只要学生认真观察、细心聆听, 总能找到写作的真实素材。

其次, 用心灵去感悟是写好“真情”作文的关键。试想, 经历国破家亡的人很多, 只有李煜通过感悟写出流传千古的《虞美人》;与亲人离别的人很多, 只有苏轼写出洒脱飘逸的《水调歌头》。

学生不是没有生活, 只是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和体会,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体会生活, 让学生在日记、周记中尽情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 教师不要过分干预。

学生不仅要学会观察生活, 还要用心灵去体会、感悟生活, 这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二、巧设“小练笔”, 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

作文离不开阅读和积累, 而对于学生来说, 语文课本就是最好的阅读材料。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和“小练笔”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例如, 在讲《有月亮的晚上》这篇散文时,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小练笔:同学们, 文中的教师和学生相处的非常和谐, 师生之间非常默契。其实,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请同学们把我们师生之间和谐、美好的生活描绘出来吧。这样的随堂练笔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也让学生认识到, 只要有“真情实感”就会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 从而让学生认真地体会生活, 感受生活的美好。

三、演绎真情, 让学生变“怯情”为“真情”

大部分初中生不敢写真实的事, 不敢抒发真实的感情, 其原因就是“怯情”, 即怕其他同学看见后嘲笑自己。这个时候, 教师就可以用自己的真情感染学生, 让学生变“怯情”为“真情”。

有一次, 我布置了一篇题为“爸爸 (或妈妈) , 我想对你说”的作文, 要求学生写出对爸爸妈妈最想说的话。为了鼓励学生抒发真情实感, 我给同学讲了我家的一些故事。我说:“小时候我家很贫穷。为了供我上学, 父亲常年在外奔波操劳, 而母亲辛苦地在家抚养四个孩子, 记得那炎炎夏日, 为了清除地里的杂草, 母亲起早贪黑, 中午回家时已是烈日当头, 晚上回家时别人正休闲纳凉……”

我接着说:“同学们, 父母永远是我们最应该感激的人, 在“父爱、母爱”的字典里, 没有职业的高低贵贱, 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父亲、母亲”, 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 尽情地说出对父母最想说的话吧”

之后, 有的学生说:“爸爸在北京打工, 非常艰辛。我曾经怪爸爸不关心我, 和他吵架。现在, 我知道我错了, 其实爸爸经常给妈妈打电话询问我的情况。我好后悔……”

有学生说到:“我的父母是农村的, 每次放假时, 别人的父母开着汽车接自己的孩子, 而我的父母开着家里的三轮来接我, 但我并不自卑, 因为爱不分高低贵贱……”

还有的学生说:“妈妈总是在自己睡着以后才睡, 并且每天都把自己的棉鞋放到暖气上, 有时一晚上给自己掖好几回被子……”

可见, 教师的真情引导了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情”, 他们不再“怯情”。

四、创设情境, 让学生尽情抒发真情

为了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 教师要恰当地给学生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感受、体味、参与, 进而根据情境写出作文。

首先, 诗词导入, 创设情境。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内涵, 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在作文课上, 恰当地引用诗词导入情境可引起学生无限的创作欲, 从而使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写亲情的文章, 我们可以用孟郊的《游子吟》、余光中的《母难日》等导入;写童年的文章, 我们可以用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导入。

其次, 举办活动, 创设情境。写作文不是闭门造车, 与其让学生坐在教室东拼西凑写作文, 倒不如多搞一些活动, 丰富他们的生活, 从而让他们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活动的方式是多样的, 可以是课外的, 也可以是课内的。

如有次上作文课, 我巧妙地运用了“九宫格”活动, 并以此作为写作的契机,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让每位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 分别横着、竖着折成三等份, 然后让生在“九宫格”里画出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 但是不能写汉字。这时, 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有的交头接耳, 商量着画什么, 有的问其他同学“睡觉”怎么画画完以后, 我让他们按图画找朋友, 让和自己有共同爱好的同学给自己签名。教室里又掀起了一次高潮, 平时那些在教师面前“噤若寒蝉”的学生也变得那么快乐, 那么激动……我趁机问道:“这次活动好不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好!”我接着说:“为了给将来留下美好的回忆, 我们能不能把这次快乐的活动写下来呢!”同学们高兴地说:“当然能。”于是, 同学们开始愉快地写作。

菊花表真情的作文 第9篇

我拥有的爱孙煜

看到这个题目, 只有一个字涌上我的心头, 那就是“爱”。

爱有很多种, 有母爱, 有父爱, 有同学之间的关爱, 朋友之间无话不谈、互相关心的爱……这些都是伟大的爱, 相比之下, 我却为我拥有父亲那样默默无闻的爱而感到自豪和开心。

初中生活开始有一些紧张。从开学的第一天每周一到周五我都不回家, 所以我就很少看见爸爸妈妈, 和外婆、表妹住在一起。如果妈妈有空, 便会晚上上班顺路来看看我, 来关心我的生活和学习。而爸爸呢?只有在我周五晚上回到家时才能看见他, 有时放学迟了, 爸爸都去上班了。因此, 我对爸爸有了一点点的埋怨, 只有一点点, 在这种感觉一天天开始增多时, 我不得不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爸爸是如何如何的爱我, 每当我周五回家时, 爸爸都会亲自下厨, 为我烧许多许多好吃的饭菜;当我晚上在家住的时候, 他下班后都会轻轻地推开我的房门, 然后又轻轻地帮我盖好被子……听了这些, 我对爸爸埋怨的细胞似乎在开始慢慢的减少。直到那一天, 它完全的消失了, 从我的内心深处彻底的消失了。

又是一个周五, 晚上回家迟了一点, 又没有看见爸爸, 但桌上却有一些好菜。妈妈让我快些吃饭, 全都是爸爸亲手烧的拿手好菜。晚上, 看了会儿书就睡下了, 可是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我又把那本书拿出来了。直到十点多钟, 看了看钟, 看爸爸就要回来了, 灭了灯, 便开始睡了。

爸爸回来了, 可我并没有睡着。我的房门被轻轻地推开了, 爸爸走上前来, 帮我轻轻地盖好了被子, 然后又轻轻地走了出去。也许就这么简单, 这么简单的两个动作, 让我深深地被感动了。不知怎么的, 我的眼角流出了晶莹的泪珠……

是的, 爸爸对我的爱是那样的默默无闻, 但对我来说, 我拥有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最无私的爱。

生活依旧是那样, 一样的紧张, 一样的周五回家, 一样有美味佳肴, 一样的轻轻开门, 一样的轻轻盖被子, 一样的爱, 伟大的爱。

这是一篇比较成功的学生习作。小作者真实地记下了她对父亲的心路历程。特定情景的营造与渲染、心理刻画的细致入微、内心情感的斗争激烈, 自然地牵引着我们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

叶圣陶先生早就强调学生作文要写出“自己”的、“诚实”的话。让学生真切地走进生活, 观察生活, 思考生活, 体悟生活中的情、理、趣。然而, 现在学生的习作越来越呈现出两个弊端, 一是缺乏真实性, 假话、套话、空话一大堆。二是情感沙漠化, 对身边的人和事缺乏最基本的尊重、理解、爱和感恩。

确实, 我们该从孩子最本真的情感出发, 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让学生真实、真诚地面对人生, 从培育丰富的情感入手进行作文教学的指导和引领, 使学生认识到写作的过程是心灵表达的过程, 是生命的倾诉过程, 写作是从“心坎里唱出的歌”;写作的过程是心灵的发育过程、生命的成长过程, 由稚嫩到圆熟, 由单纯到丰富, 不止是文笔的历练, 也和思想的成熟、精神的发展同步。如果一味地追求写作章法和技巧, 那只能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的行为。

那是一堂作文课, 第一节课现场作文, 题目为“我拥有”, 第二节课, 学生对照评分标准自评、写评语、打分, 然后小组评, 补充评语, 小组推荐等。我首先现场朗读了被小组推荐的也是很自信的两位同学的作文。读完了, 全班掌声四起, 啧啧称赞。我觉得这两篇文章无论是在文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不错, 但总觉得在优美的语言和严谨的结构背后还少了点什么。然后我问, 还有没有同学将自己的作文读出来让大家和老师一起来评一评的?一位女同学孙煜怯生生地站了起来说, “老师我来读”, 她脸上闪着红晕, “我的题目叫‘我拥有的爱’”, 同学们都笑了, 有的还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孙煜读着, 声音有些沙哑, 也有些激动, 课堂逐渐安静下来, 当她读到“爸爸回来了……”那一段时, 她有些抽泣, 下面也有些同学涨红了脸, 低下了头。当她读完之后, 教室里静悄悄的, 我看得出, 很多同学都沉浸其中, 过了一会儿, 才逐渐响起热烈的掌声, 我知道同学们都被孙煜同学真实的情感和父亲真挚的爱所打动, 因为他们也都经历着这样的生活。大家都踊跃参评, 有人说, 她写的是我们身边真实的事, 谁都经历过, 但我们就想不起来写;有人说, 对爸爸的爱还表明孙煜很细心, 她能从这些小事中感受到爸爸的爱, 而我们都以为是习以为常的事;有人说, 我认为她的文章结构严谨, 篇末点题, 读起来让人感动。后来学生都说, 我们想听听老师怎么说。我说, 我想听听你们的父母、亲人怎么说, 其实我想我要说的学生们基本上都说得很好了, 我想用这篇文章作为一个教育资源, 通过父母的点评促进他们和子女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于是我马上把这篇作文复印了36份, 让学生每人带一份回家, 读给父母听, 并请父母写上评语。

刘同学父:写得很感人, 很棒!

倪同学母:这位小孩写得很好, 把无私的爱表现了出来。

黄同学父:这个孩子是个知道感恩的孩子, 她能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领悟到父母的无私、细腻的关心和爱护, 由此我不仅想起了自己的孩子, 愿他也能感到无私的爱, 因为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爱他们的孩子。

刘同学父:关心家长为自己做了些什么, 体会爱的真谛。其实爱就在自己的周围, 或给予、或接受, 要用自己的真心、诚心、热心、爱心去回报, 才会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曾同学父:本文通过几个小事, 表现了父亲对女儿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感情热烈, 行文流畅自然, 语言干净利落。

潘同学母:文章情感真挚, 语言质朴, 从小处着眼, 体现了深沉的父爱, 是一篇佳作。

……

当我在课堂上读完这些评语后, 我想, 这不正是我要对学生所说的话吗?看到学生的激动和投入, 我知道, 通过让父母与子女在交流中评价作文, 可能对学生的习作和做人更有效。

常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学校, 校门口醒目的校训“爱你的妈妈”;也想起美国中小学守则, 从“对老师称呼要礼貌”起列出了一个孩子最基本的语言行为要求;再到今年上海高考出现的一篇70分的满分作文《他们》, 作者是将目光投射到一个不受关注的群体———农民工子女身上, 真实地描绘了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 体味了他们的心灵世界。“真实”是作文的生命, “真情”是作文的灵魂。那么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把生活写进作文, 使学生的作文用真事打动人, 用真情感动人呢?

第一, 作文教学应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无论是写阅历, 还是写阅读, “情动于衷才能发之于外”, 教学生习作, 不只是训练外在的语言形式, 最根本的是要培育学生一颗真诚的心灵, 在写作与阅读的过程中, 丰富情感, 增长阅历, 学会表达。

第二, 细节处见精神。学生习作的空洞乏味, 很大一部分是对身边的世界缺乏感触和感悟, 特别是对生活中的细节失去了敏锐的嗅觉, 有的甚至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 只有引导学生从身边观察, 从细节着眼, 从小事体味, 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写出言之有物的作品。在竞赛的作文中我们也发现, 不真诚的风气甚至已经蔓延到校园里, 《中文自修》主编李锋教授指出, 作文竞赛每年都要求学生签署“诚信声明”, 但主办方却每年都收到检举信。失却了对生活中的细节的关注, 失去了敏锐的嗅觉, 习作怎能不假、大、空?有的作文还明确写道:“同学之间的谎言渐渐成了习惯用语, 有时竟能脱口而出一句毫无破绽的谎话。久而久之, 真诚死去了。”对此, 学生们呼唤真诚“回家”。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也指出, 学生最不愿意写的“真诚”正是当代社会最缺失的东西。

第三, 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学生习作往往是学生最真实的生存状态的反映, 习作的空洞乏味往往是思维的僵滞和模式化的反映, 只有真诚、灵动的文章才是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的表征。然而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生, 交往圈太窄, 课外阅读太少, 生活体验贫乏。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感动, 首先需要引进时代的“源头活水”, 给学生增添写作素材。考察、访问、听报告、看展览都可以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 教材、影视也是重要的写作资源。另外从阅读中寻找写作动机, 也是一种激发。

叶圣陶先生谓之“触发”:“读书贵有新得, 作文贵有新味, 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激发也可以通过充满激情、富于启迪的作文前导语, 创设情境, 酿造氛围, 为贫乏的心灵注入感情的“酵母”。如果仅仅是冷冰冰的技术指导, 那不是激发。激发还应包括评价的激励原则, 要摒弃那种用所谓单一的线形标准评价文章, 而代之以评价标准的宽容多元, 鼓励多元, 注重真情实感和对生活的独特新鲜的见解。孙煜同学的习作鲜明而真实, 就有效地激发了其他同学的父母教育孩子的热情, 也启发了他们对孩子的具体要求。家长的评语从为人父母和成人的阅历的角度出发, 或称赞, 或感慨, 或评点, 或进行再教育, 这个过程中学生习作、家长评语、师生互动这些教育资源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教育环境, 学生既学会了写作文, 也学会了怎样做人。这也应了我们语文教学中“因文解道, 因道悟文”的教学规律。

上一篇:四驱4h是什么意思下一篇:煤矿技术员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