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内涵建设调研报告

2024-09-08

学校内涵建设调研报告(精选6篇)

学校内涵建设调研报告 第1篇

狠抓学校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借智发展”校本培训自评报告

丽水旅游学校在市政府、市教育局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围绕“创特色、树品牌”的办学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内涵建设,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被评为丽水市优秀民办学校,省二级重点职业学校。现将2012学年“借智发展”校本培训自查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措施落实

1、教师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借智发展”校本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载体,提高民办学校的教师综合素质,就必须狠抓校本培训。只有通过实施“借智发展”校本培训的各项任务,使本校教师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思想高度重视,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不断提高履行岗位职责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2、学校成立了由校领导、职能处室和教师参加的“借智发展”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培训的组织、考核、登分及各项管理工作,各项培训有书面材料和实施方案。

3、“借智发展”校本培训工作有培训计划、目标,并制定了学期培训行事历,学期末有总结,有考核。每学年按照学分考核细则表进行汇总登分。

4、“借智发展”校本培训活动有经费保证,教学教研活动实行月考核奖励机制,对教师提高学历,职称、技能等,学校给予大力支持和奖励,把教师校本培训个人考核情况与年度奖惩、各级评优挂钩。

二、“借智发展”校本培训的管理

1、完善校本培训制度

为了使校本培训能顺利进行并有实效性,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台了丽水旅游学校“借智发展”校本培训实施意见、丽水旅游学校“借智发展”校本培训教科研成果奖励实施细则、丽水旅游学校教师管理制度,通过实践,我校的“借智发展”校本培训制度做到了有章可循,初步建立了规范化工作机制,为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活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2、教师培训因人而异,分层培养,立足校本

我们对所有教师的素质提高目标进行阶段性的分解,使处在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阶段性的发展。学校对新入校的教师首先进行摸查听课,了解其实际教学水平,聘请有关人员分类、分批地进行培训,逐项达标过关。对参加工作3年以内的教师,注重以教学基本功达标为主要任务的培养活动。对工作5年以上的教师,重点放在教科研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参与教育科学研究,促进他们由“经验型”向“专家型”教师过渡。我们为刚踏上教坛的青年教师及新承担某一学科的青年教师配上师德与业务过硬的师傅,明确师傅在师德、业务、作风培养等方面的责任和目标。这样,使青年教师在师傅手把手的指导下,迅速成长起来。

3、建立业务学习制度

学校建立每月一次的集中式校本培训制度和每周一次的教研组教研活动制度,要求全体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做好读书摘录和笔记,鼓励教师养成读书思考的好习惯。

4、规范档案管理

学校教科室对法规文件、培训方案、计划、总结、教师培训档案、规章制度等分类存档。校本培训学科负责人做好培训过程记录,各类集中学习有专门的档案记录。做到文字档案和电子档案同建。

三、“借智发展”校本培训的实施及成效

1、培训内容

(1)师德培训。学校开展了“师德教育”活动,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修改和完善《学校师德考评细则》,进一步规范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认真抓好学校师德考核工作,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推动学校师德教育工作的开展。(2)分层培训。教育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教师的发展,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是学校必需、首要的核心因素,我们通过校本培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研修和发展,努力为教师搭建了学习和活动的平台。我们根据教师不同时期的特点和需求,分层制定了培训计划。①新教师培训。新教师刚走向讲台,首先面临的是如何站稳讲台,为使新教师能尽快适应常规的工作,学校紧密结合校情、教情、学情制定培训计划,分块落实。努力营造新教师成长氛围,组织新教师进行系统的校本培训。

一年入门:了解所在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会独立编写规范教案,能比较完整地完成课堂教学过程,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

两年过关:教学基本功基本合格,并具有合理地处理教材内容和驾驭课堂教学的初步能力,能基本胜任班主任工作,学会把科研的思想与方法应用到教学中。

三年成型:胜任教师工作,能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较为熟练地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能独立开展班主任工作,参与立项课题论证,能独立承担校级立项课题研究任务。

五年基本成熟:有特色的教学风格基本形成,开始发挥教学骨干作用,初步成为科研型教师。

②青年教师培训。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开展校本培训,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在日趋成熟的校本培训中,一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教育教学岗位上脱颖而出,为学校的后继发展打下了厚实的基础。(3)校本主题培训

(1)《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丽水学院徐子勇(2)《学校教育科研的领导》—市教研室王一华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丽水学院虞伟庚(4)《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与教学改革》—永康中学华康清(5)《职业学校教师如何做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刘晓(6)《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刘克勤(7)《新课程背景下的校园文化》—遂昌实验学校毛卫华(8)《校园侵权案例》—丽水学院刘京

(9)《德育工作漫谈》—丽水市缙云中学章继尧(10)《备课与教案编写》—丽水市缙云职业中专孙长坚

2、校本读书活动(1)《自主学习》—教科室

(2)《学习十八大》—党支部

(3)《新时代德育思考与实践》—校长室(4)《学生第二》—校长室

3、校本培训成效

(1)、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

现在教师备课时不再只是关注如何处理教材,而是能注意分析学生的情况,考虑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望,促进独立思考和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备教材,更备学生。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不管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我们现在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地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2)、师生的关系明显改善

师生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在交往互动中发展。在课堂上见到的是老师的点头微笑,是老师的激励的语言,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改变了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和先教后学,学生只能复制教师讲授内容的被动的教学方式。我们侧重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的角色转变,要求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由高高在上的权威,向学生学习伙伴转移;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要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目的。

四、“借智发展”校本培训特色

1、在校本培训指导思想上突出“三全”,即“全员化”、“全面化”、“全程化”。

(1)校本培训全员化。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他们是实践的主体,没有他们每一个人富有成效的参与,教学改革就不可能得到预期的效果。我校的做法是重点提高教师的认识,使教师较为理性地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在校本培训中“我能得到什么发展”,从而激发起参与的热情,端正参与态度,积极而创造性地把培训所学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应用于教学工作之中。(2)校本培训全面化。这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我校重点培养教师的五个能力:娴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效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问题解决与行动研究的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3)校本培训全程化。学校既是教师工作的场所,又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要把培训潜移默化地融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我校将培训活动与学校工作、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将培训与参观、考察相结合,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提升,在合作中发展。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效益,不断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借智发展”校本培训强化了教学科研。

科研兴校在我校已成共识,它是学校特色建设之本,是提升办学品位的重要途径。本学年的科研工作,以科研过程管理为重点,强化了对外宣传,做好了推进和推广工作。本学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如下:

1、专家引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师资培训,组织教师观看专家专题报告的录像,聘请教育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聘请学有专长的优秀班主任做专题讲座。

2、短期培训。利用教师业务学习时间、晚上或节假日部分时间,组织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内容包括:

(1)专题报告;(2)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3)职业课程学科课程标准学习、研讨;(4)教学案例分析、教育案例分析;(5)各教研组集体备课,讨论研究等;

3、读书活动。教师读书学习是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每位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学习内容,不断充实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料,并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了读书活动交流会。

4、岗位培训。学校各职能部门都落实教职员工的岗前学习、培训和在岗继续学习和再培训,达到熟悉、精通岗位业务目标。

5、合作学习。鼓励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然后集中总结,使原有的观念、方法更加完善和科学。

七、“借智发展”校本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是学校实现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在“借智发展”校本培训工作中还存在很不足的地方:

1、年轻教师较多,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研究上还不够深入,教学质量提高缓慢。

2、民办学校受各方面条件的约束,校本培训工作在我校也刚刚起步,一直是在探索中学习。

3、教师发表市级、省级论文等刊物少,教师队伍底子比较薄。

4、学科组、备课组、学科带头人等工作活动还没有完善。

八、今后努力方向

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激发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积极性,把学校建构成学习型组织,实现学校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将不断努力,一年上一个台阶,使我校“借智发展”校本培训工作逐步成熟、完善和发展。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既可以用于解决学校宏观改革问题,又可以解决微观教学问题,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科研兴校”、“校兴科研”、“科研强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等等体现了广大教师对科研的热切关注,企盼通过科研改变学校面貌,转变学校实践行为。但是将视线落回到我们自己的学校,要开展一些具体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一大堆棘手的问题。回顾所做的工作,我们感到教科研管理工作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整改。

丽水旅游学校 二O一三年六月二十日

学校内涵建设调研报告 第2篇

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理解过程,人在理解中成长,理解是人的生命意义的表现。另外,从教育学这个角度看,理解不但是情感的,也是认知的;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是教育的常规,更是教育的创新。

从上世纪末开始,人类社会由后工业时代逐渐进入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社会变革时期,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人性与科学理性的交融,同样使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平乐,上海远郊一所普通的中学。三年前,不甘教育寂寞的平乐人,在华东师大教授熊川武博士的悉心指导下,从教育的内容到教育的理念与教育的行为方式,从隐性课程到显形课程,大胆进行教育的改革,让教育从文本回归到人本,从理性走到教育的理性与人性的融合,让教育走向理解的教育,更符合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这就是平乐的理解教育。三年过去了,平乐迅速由一所薄弱学校走向上海市先进学校行列,被上海市教委有关领导认为是“为上海加强初中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当我们透过成功表象看本质时,我们发现,决定平乐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三年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平乐人的精神与平乐文化。这种文化带有深深的理解特征与平乐痕迹,我们谓之为“理解文化”。

学校“理解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育其实是一种文化活动,其功能在于“文化传递”和“文化创造”。学校文化是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背景”与源泉,是教师受教育与教育学生的土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进行的教育改革,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转型,是对学校文化土壤的改造。所以,具有学校个性特征和现代教育思想的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土壤。

在我们的理解教育中,“理解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教育主体借助交流在认知、感情与行为上实现人的生命意义。”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理解过程,人在理解中成长,理解是人的生命意义的表现。另外,从教育学这个角度看,理解不但是情感的,也是认知的;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是教育的常规,更是教育的创新。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根据我们的理解,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哲学解释学,我们将理解教育定义为: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交流、活动,让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都得到合理发挥,从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理解认知对象,使教育主体的生命意义得以实现的过程。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理解教育彻底抛弃了“教师中心说”,教师也从教育的精神和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了下来。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但其主体性的发挥不仅仅受到其自身认知结构与精神世界的影响,还必须要与其面对的学生的主体性保持理解、通融,最后消除在认知、情感、行为上的自我误解及相应误解,达成共识。理解教育将学生从“被知识灌输的对象”中解救出来,学生成了认知和情感发展的主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指导性主体的作用,更注重教育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种文化具有深深的理解特征与平乐痕迹,我们就谓之平乐的“理解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不仅仅对未来平乐人起教育与导向作用,为未来平乐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且,这种文化的形成过程,也教育了在校的所有平乐人。另外,由于我们的“理解文化”是在具有生成性与生命性的.理解教育思想指导下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故而同样具有生成性与生命性。

学校“理解文化”的建设

将理解内化为我们的精神家园

三年来,平乐努力建设具有“理解”理念的学校文化,主要包括理解环境文化、理解精神文化和理解制度文化三个方面。

学校“理解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理解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着学校文化的方向和实质。让“理解教育”思想内化为平乐人自己的教育理念,再外显为平乐人的教育行为方式,并在实际与研究中沉淀为学校的“理解文化”。这是平乐发展的过程,也是平乐发展的一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实行学习化管理,并主要通过如下一些策略来实现:

组织学习型组织。对我们平乐这样一所从未进行过具有前瞻性课题研究的学校来说,教师观念落后,师生关系紧张,师生误解与自我误解严重,要真正实施“理解教育”谈何容易?为此我们以课题的组织、学习、实施、研究为手段和目的,着手组织学习型组织。学校成立了学校龙头课题“理解教育”研究(市级),教师们在初步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在总课题下成立了7个子课题,各教研组形成与之配套的课题研究,每位教师都全程、全面参与课题的学习、实践和研究。

致知是形成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我们不仅学习华东师大熊川武教授的理解教育理论,请熊教授和他的博士生每周或每两周一次来校讲学或指导。课题中心组成员还根据自己的理解,编辑了《理解教育读本》一书,将熊教授的一些“艰涩”的理论结合平乐的实际诠释出来,并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我们除了请熊教授担任总课题的指导外,又请了5位博士分别担任我们子课题的顾问。开始一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周都邀请他们来指导课题的研究实施。这些工作大大缩短了教师对理解教育的理解时间,我们开始走向理解。

力行(实践与体验)是先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再外显为理解教育行为方式的最佳途径。明代王守仁提出:“致知在实事上”。结合实践,我们认为,通过学习共同建立我们共有的愿景,最好的途径是实践(体验):让教师们在实践中反思传统教育的弊端,揣摩新教育理念内含的先进思想;让教师们在实践中尝试先进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并在实践中尝试到成功。反过来,实践的进行又促使教师们不断地学习新信息,形成了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循环。平乐是理解教育的发源地,理解教育就是在我们平乐教师的学习、实践和研究中走向成功的。

格物(反思、研究、创新)是沉淀为学校“理解文化”的充要条件。朱熹认为:“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我认为,做学问,“格物”“致知”“力行”不可偏。为了推行学校教育改革,我们在“理解教育”研究总课题下设立了7个子课题,各教研组形成与之配套的课题研究,每位教师都要参与。三年的研究、学习和实践,教师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目前为止,教师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开发了二十多种具体的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理解教育策略;形成了两百多篇理解教育研究论文,编辑了三本理解教育文集,有几十篇已发表在各级刊物上;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理解教育个案等。三年的学习化管理使广大教师超越了传统的教育观,懂得了理解教育的实质就是要体谅、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欣赏所有的学生,诚心诚意地去帮助他们、鼓励他们、感化他们,让每一名学生在平乐健康地成长。这就最终形成了学校“理解文化”----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

建设具有“理解教育”特征的学校环境文化

“理解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理解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柱。学校“理解环境文化”作为一门隐性的课程,每天、每分、每秒都教育着周围的人。我们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了阅报栏、黑板报、图书室、阅览室、团队活动室、校史展览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悬挂张贴名人、名言挂图、展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图书角、外语角、知识长廊;分班级建设小绿地、小花池、小植物园等,使学校的每个墙壁、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以和谐、优美、无声的环境表达着师生以及人与环境的理解。

建设学校理解道德场,让理解伴随师生成长

所谓理解道德场就是由师生、家长、社会共同营造的理解型德育场。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始终弥漫在校园内外,影响着师生的成长历程。如学校建有“心海”信箱,让遭受误解的学生有说话的地方;学校建有理解室,接受学生的宣泄、倾听学生的苦衷、引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等;如组织学生利用班会课、集会等阵地对理解教育进行辩论:在实践中体验理解。

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 第3篇

首先,学校课程建设应以一定的价值为导向。很多学校将课程建设理解为整合课程,因而简单地合并学科内容、合并相关主题。我们认为学校课程建设首先应思考的关键问题是其目的究竟何在,即其价值论是什么。学校课程建设意味着思维方式的改进与生活方式的重塑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具有特定的或期望的价值基础,这是学校课程建设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并非分科课程与整合课程孰优孰劣之问题。

其次,学校课程建设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结果。课程建设不是一个物化课程资源的结果, 而是一个过程。学校课程建设不是供炫耀的创新成果,而是一种内涵式的行为风范。学校通过审慎的反思、批判、探索和合作,从而达成课程的实践智慧。

再次,学校课程建设与国家、地方课程之间是彼此共生的关系。学校课程建设不是对现有课程的否定,而是对现有课程的优化、组合和有特色的实施过程。应该指出的是,不一定每所学校一定要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课程改造, 从而形成一套新的课程物化载体,也不是对原有课程改动越大越好,更不是“校本课程超市”内容越多越好。

薄弱学校的内涵建设 第4篇

一、深入研究,集思广益,明确学校办学定位是前提

长期以来,薄弱学校的形成,缘由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办学定位的模糊。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学理念摇摆不定。有些薄弱学校办学理念常常随着校长的更替而不断变化,不能保持应有的连贯性,搞得教师们无所适从。二是管理载体同质化。一些区域内的薄弱学校存在较严重的同质发展现象,德育管理、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文化建设等大同小异,未能科学地挖掘、整合和利用学校自身资源,缺乏贴近学校实际的办学特色。三是管理重结果轻过程。薄弱学校常把管理重点聚焦在标志性成果上,忽略对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必要关注,因而不断出现诸如师德丧失、教学低效、师生心理健康失衡等问题。

为此,薄弱学校要抓住机遇,广泛调研,集思广益,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制定出符合师生要求的行动指南,以便改善。

在制定过程中应遵循几个原则:

一是群众性。学校的办学定位,一定要尊重全体教职工(包括交流教师)的意见。来自基层的意见才能被大家所认同和接受,从而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富有效力的执行。

二是溯源性。办学定位不能凭空捏造,它应是一所学校长期发展过程的自然积淀,是对学校优秀文化的传承。因此,在确定办学定位时,一定要追溯学校发展的历史,挖掘、利用和整合学校资源,不能一味地盲目模仿别的学校,要具备本校的内涵特色。

三是时代性。办学定位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特别要考虑当前校长教师交流的新情况,因为新的管理、教学人员进入学校,自然会带来新的管理、教学理念,学校原有的教育元素势必会有增删,学校的内在秩序势必有相应调整。

二、重视合作,规划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是重点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次国家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正是为了均衡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教师,以发挥名师作用,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以,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根据新的形势,构建新的培养机制,引导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1.引导教师克服心理障碍。在交流中,不少教师出现情绪波动甚至心理问题,一种情况是交流教师来到薄弱学校后,部分人心理上常带有较强的优越感,对薄弱学校的学生、教师有轻视倾向,这当中也有一些交流教师不能适应新环境,他们原来拥有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巧不能迅速转化为教学能力,带来预想的教学效果,因而产生焦虑情绪;另一种情况是薄弱学校的教师面对外来名师常带有较强的自卑感,甚至有抵触情绪。因此,学校要通过开展团队活动、专题讲座、心理疏导等方式引导教师调适心理,转变角色。主要的是要使交流教师消除优势心态,做好业务上迎接新挑战的思想准备,而薄弱学校教师要放下自卑情绪,大家树立平等思想,相互融合,互帮互学。

2.建立同伴合作的教研制度。约翰兄弟戴卫·约翰逊(D.W.Johnson)和罗杰·约翰逊(R.T.Johnson)认为:当某人的观点、结论、理论或意见与他人的不一致,而两者又试图去达成一致时,冲突产生。在教师交流的新形势下,随着优秀师资的流入,薄弱学校的教师必定会受到冲击,这种冲击常常是两方面的——

一是教育观念方面的冲击。薄弱学校教师在长期一成不变的环境中,有时无法认识到自身的教育观念存在问题。当新的教育思潮涌入时,他们会突然感觉到自己的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的差距,进而会主动更新教育观念。

二是教育教学方法的冲击。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其教育教学方法往往是落后、低效的。当新教师流入后,其高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一旦带来颇具说服力的教学效果时,常常会给薄弱学校教师带来强烈的震撼,令其不得不放下“优质学校老师教得好是因其生源好”的一贯立场,而心悦诚服地主动请教学习。

对此,学校尤其要建立新的教研制度,从制度上引导同伴合作,相互碰撞,发挥优秀教师的“领头羊”作用,让流动教师与本校教师融为一体,形成互惠合作的崭新、和谐局面。

3.帮助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能帮助教师明确个人发展的目标、内容、途径、模式等,为其指明自我发展的方向,是教师加快成长步伐的必要条件。有学者认为:教师交流的目的是通过受援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其学校的发展,这一目的能否达成取决于交流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与受援学校发展目标的一致程度。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尤其要重视帮助教师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要做好两方面的事:一是教育部门在设计区域交流方案时应增加透明度,让交流学校的校长教师清楚流动的规划,了解自己将要流向哪所学校,并根据新校情做好个人的专业发展规划。二是学校要引导教师围绕学校的发展规划个性化地设计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然后有计划地逐步实施,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教科研能力。endprint

三、围绕增效,改革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是关键

长期以来,尽管新课程改革一直倡导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学低效的现状在薄弱学校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一直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在校长教师交流的新形势下,薄弱学校应紧抓机遇,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围绕增效,大胆改革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探索构建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1.突出名师示范作用,引导教师真正转变教学方式。自新课改启动以来,变革教学方式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但一些学校为何效果不明显?笔者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少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平时光有空洞的理论指导,缺乏操作性强的变革教学方式的范例指导,特别是缺乏置身于校内的名师的系统示范指导,因为教育的不可重复性,教师们不敢作出彻底的变革尝试。随着交流的推进,薄弱学校教师迎来了名师的亲身示范,当同样的生源,同样的教学条件,由不同的教师呈现出不同的令人折服的教学过程与效果时,薄弱学校的教师们最愿意改变教学方式的时刻就会到来。因此,面对新的形势,薄弱学校必须突出名师的示范作用,用成功的活生生的课堂变革范例,辅以相应理论来引领和激励教师们彻底转变观念,真正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

2.突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伊始就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三者关系中,“自主”是核心和关键,抓“自主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突破口。但改革至今,许多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教师对于“自主学习”没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不是靠“题海战术”无情挤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就是一味强迫学生学习必考科目应付升学,剥夺他们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抑或搅乱了“自主、合作、探究”三者关系,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而直接让他们进入“合作”和“探究”环节,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就其危害程度而言,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影响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导致了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的“薄弱”。

实践证明,许多薄弱学校的“起死回生”,都抓住了“自主学习”这一关键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带来了令人惊叹的教学效果。比如江苏泰州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学校,以前都是农村薄弱学校,但他们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坚持“先学后教”、构建高效课堂等教学模式,最终取得了成功,甩掉了“落后”的帽子。因此,薄弱学校要有效“脱贫”,必须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改变学习方式。这需要坚持做好几件事:一是要建立机制,引导教师真正转变观念,把属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还给学生;二是要深入研究,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好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选择课程的机会;三是要引导各学科教师做好针对性研究,探索和推广各学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四、保持延续,兼容并包,学校文化建设是根本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人才需要精神的哺养、文化的熏陶,每一所学校都必须重视自己的文化建设,以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浸染,快乐成长。在当前新形势下,薄弱学校必须敞开胸怀,对自身的学校文化进行必要的反思和重建,这是学校加强内涵建设的根本诉求。

1.保持延续,传承学校原有的优秀文化。学校各有各的历史,各有各的文化生态。薄弱学校也不例外,他们也有自己特有的学校文化,尽管其中可能会含有一些落后、消极的东西,但一定不乏许多优秀的元素,诸如重教、务实、勤勉等精神。当前我们推行校长教师交流,不是说要搞文化颠覆,全盘抛弃薄弱学校的文化。在校长教师交流过程中,薄弱学校原有的优秀文化必须得到原生态的传承,因为这是凝聚全校师生的纽带,是学校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和“种子”。薄弱学校应当对本校文化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诊断,做到“看得起、不自大、善梳理、会阐述”,挖掘并总结自身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反思学校原有的相对落后的东西,对自己做到心中有数,优秀的东西要坚持传承,落后的东西要坚决摒弃。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学校,在这次校长教师交流大潮中才会成为最终获益者。

2.兼容并包,吸收外来学校的先进文化。随着校长教师交流的深入推进,薄弱学校一定会面临不可阻挡的外校文化,此时,它们该怎么办?在此笔者想到两个人,一个是鲁迅先生,他在若干年前,就中国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问题上提出了“拿来主义”思想。我想薄弱学校在对待外校文化时完全可以借鉴,采用“拿来”策略,趋其利而避其害。另一位是蔡元培先生,他在北京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不同身份、不同学科、不同政见的人才来到北大,他们发挥特长,施展才华,教书育人,共同孕育了北大的文化,书写了北大的历史,铸就了北大的辉煌,这是对薄弱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启迪。我们可把学校变成一个文化熔炉,形成兼容并包、多元开放的新格局。一方面,学校做好顶层设计,挖掘文化根基,紧扣文化根脉,规划学校发展蓝图;另一方面,吸纳异质文化以更新和丰富自身的文化传统,使学校成为培养优秀公民的乐园,锤炼教师和校长的沃土。

学校内涵建设调研报告 第5篇

——丽水旅游学校(吴贵)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提升学校发展内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构建师生幸福家园为主旨;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学校传统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打造现代教育特色,拓展学校文化活动领域,构建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努力建设高品质、多样化、有魅力的美丽学校。

二、学校行政管理

(一)发展目标设计。

根据《丽水旅游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2.9—2015.8)》,学校每个学期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并体现我校办学特色。

学校确定“中高职衔接”和“校企合作”两个自创指标,符合学校实际,有发展性和可行性,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强化制度管理,创建人文校园。

积极开展绿色校园、平安校园建设。积极开展创卫工作,校园整洁卫生,学校坚持开展班级、教师办公室卫生检查和评比。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文化育人氛围。我校以构建“旅游文化”为核心,不同区域,不同主题,寓教育于无声视角之中,让每 一面墙和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1、大力推进“旅游之声”广播站建设。“旅游之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使旅游之声广播站有序开展,学校加强校团委和学生会建设,鼓励学生积极投稿,通过校园广播站,繁荣校园文化,表彰好人好事,利用校园广播站点播歌曲庆祝教师和学生的生日,提高凝聚力。

2、利用“旅游长廊”,开展现场导游训练。旅游专业的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旅游长廊墙前,通过图片实景进行讲解,提高导游水平。

3、建造了图文并茂,“廿四孝”文化墙。开展长期的感恩教育。激发了学生爱父母、爱长辈、爱校园的情愫。

4、在校园一角的一排香樟树下,打造了以“读圣贤书、立君子德、做有德人”为主题的国学传统文化区,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更美化、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5、利用食堂墙面,宣传勤俭节约,珍爱粮食主题,号召师生“光盘”行动,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6、积极开展各项有益的文娱活动。经常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文娱活动,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我校“舞之魂”社团被评为丽水市十佳社团,“指艺”社团、“剪爱”社团被评为丽水市优秀社团。罗坚强、管芳芳老师被为丽水市学生社团嘉年华优秀指导师。

7、班班都有黑板报,坚持每周一主题,每周一更新。

三、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德育工作扎实,活动丰富多彩。

一是德育网络健全,德育机制健全。我们建立了以校长室(分管副校长)—政教处、团委—学生会—班主任为主线,校领导、中层干部、全体教师全员参与,学校、社会、班级三级管理的德育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坚持值周制度,每周安排一名校长为值周领导、一名中层干部为值周组长、三名教师为值周老师,全天候加强管理,值周领导整个星期(包括双休日)吃睡在学校,强化学校管理。

二是举办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寓教育与活动之中。

1、以毒品预防为突破口,做实德育工作。作为丽水市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我们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安全工作、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校内,充分利用广播、多媒体、黑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进行宣传,把禁毒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2013年11月我校被浙江省禁毒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人力社保厅、共青团浙江省委命名为浙江省禁毒教育示范学校

2、加强德育制度建设,规范德育管理。逐步完善了德育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德育责任制度,如班主任一日工作制度、值周工作制度、社团活动、校园安全、寝室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学校安全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修订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了校园安全联防制度和督促检查制度;加强7S管理,进一步细化了7S管理要求。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班主任队伍建设常抓不懈。努力提升班会课质量,每周一开好班会课。加强对班 主任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展班主任经验介绍或反思,不断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和能力。不断的完善班主任考核制度,把公物管理、完成任务、教育任务、必到情况、安全管理、寝室管理、五项竞赛、生情等常规项目的考核内容不断细化,做到公平、公正。加强了班级八项评比考核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建设平安校园。学校成立了安全处,专人负责安全工作。定期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在校内外不发生安全事故。如“交通安全我先行”的演讲比赛、“防灾减灾安全知识”的专题黑板报、“珍爱生命、预防溺水”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防溺安全知识竞赛、安全主题班会、结合“5.12”宣传防灾减灾日,进行了防灾减灾安全演练、以及禁毒、防艾、防传染病、饮食卫生等等一系列活动。

5、加强法制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拓宽渠道,丰富内容,为法制宣传教育提供有效载体;建立法制主题活动月,营造法制宣传氛围;通过邀请法制专家、法制副校长现场讲座、全体师生写心得、体会,观看视频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6、加强学生自主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进一步抓好学生在校的常规管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纪律、卫生习惯,有效的把学生在校表现和《德育考核制度》结合起来。通过推进“7S”管理模式,规范学生的行为;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学生帮教小组”,邀请优秀班主任、中层干部及校领导每周利用课余时间对违纪学生个体辅导或集中教育,积极帮扶;积极开展学生文体活动和艺术社团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如:篮球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等。

三是重视家校合作,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每学年召开一次家长会,不同节假日、不同季节,以《给家长一封信》的形式,书面与家长沟通,采用家访、电话、“家校通”等形式与家长联系。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学年第一学期末,分场次分别召开高一年级学生座谈会,全年级学生人人参加座谈会,通过师生互动的沟通,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让学生阐开心扉,和学校领导、老师进行了一次心灵的交流,效果非常好。

(二)扎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深化课程改革。学校坚持参照国家和浙江省的相关标准及要求设置课程,以学生为导向尝试课程内容改革。课程内容的选择在尽可能贴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性教学。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本学年在中职校高一年级文化课测试中,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平均分均为全市第二。

2、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积极备战各种学生技能竞赛。积极组织参加市各届技能大赛等技能竞赛活动,制订切实可行的技能竞赛辅导方案,加强辅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的过程管理。2014年全市中职校高一年级数学竞赛,我校获一等奖8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1人,总获奖人数名列前茅。2014年全市首届中小学生网络集邮创意设计大赛,我校荣获一等奖1人、三等奖4人,获奖人数占设奖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3、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在深入课程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发校本教材,针对各专业自身特色和发展规律,结合学生实际及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共同开发或自己开发了《轻松学旅游实务》《轻松学花卉栽培》《轻松营销实务》《生态体育养生旅游》等校本教材。这些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

4、依托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为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求学环境,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我们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我们依托高校、企业合作办学,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与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深度合作,开办2+2大专学习班,为学生参加成人高考打下结实的基础。

5、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常规教学的五个环节为抓手,强化了教学规范,杜绝教学工作中的随意现象。每月对教师的工作量进行一次统计,对教案的编写、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环节进行及时检查,并对检查中发现的不规范现象告知当事人及时整改。组织有指导意义地进行了听课活动,发现问题及时交流,较好地掌握了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情况,增强了老师工作的责任心,增进了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对教学活动的健康运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重视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重视学生的体育、艺术、卫生、劳技和安全教育,坚持学生平均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象棋、跳绳、导游大赛和学生才艺表演等,全校 师生共同参与,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并且每年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和元旦文艺演出。

(四)重视教科研工作,努力提高学校教科研水平。

一是各教研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校内、组内公开课及集体备课活动,同学科教学统一计划、统一进度、加强了教学工作的计划性、有序性。

二是坚持听课评课制度。各个教研组都能按照“开课、听课、评课”的教研活动模式,先听课,然后评课,再进行集体备课。学期中,教务处对听课情况也进行了多次检查,查听课笔录,查教研组评课记录,提高教师听课、评课质量,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是鼓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撰写教育教学心得、案例、论文等。本年度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有了很大的提升,有副校长李立标主持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研究》等7个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获得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丽水职业教育集团和丽水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协会立项。吴贵老师的论文《民办中职校“问题学生”的教育》获2014年浙江省中小学德育论文评比三等奖。副校长李立标主编的《中职生创业创新案例》由上海交通大学正式出版。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1、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校本培训,邀请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克勤,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胡德华等专家,来校讲座,传经送宝。

2、通过“民办事业编制”让优秀的教师安心工作。本学期,我 校积极利用市政府出台鼓励民办学校办学的利好政策,及时开展“民办事业编制”教师的招聘工作,目前,有6位教师正在办理入编手续,9位教师列为“民办事业编制”预备人员。

3、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与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组织学习《丽水市中小学教师师德警示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十条红线、丽水市师德师风建设十条禁令》等相关文件,全体教师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无私奉献精神,热爱学校、热爱学生、责任心强,体现了我校教师的师德师风。

五、加强后勤管理,提高服务意识

学校建立健全了保卫制度和卫生制度,学校的财务规范安全、卫生管理到位,后勤服务周到。学校食堂达到B级标准。后勤对校舍、设施、设备管理规范、维修及时。新增了部分实验设备、电脑、图书资料等,现有4个机房200多台电脑和餐饮客房实训室及其他教学设备、教学器材使用率高,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积极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后勤服务的管理模式,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大力提倡勤俭节约,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强化培养师生的节约意识。

六、多方位谋划,努力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市委、市政府“绿色崛起、科学跨越”的战略部署,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的区域定位。我校在各级党委、政府、行政部门的支持下,重视学校的特色发展,做强做大旅游品牌,依靠丽水旅游 养生学院,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模式,与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深度合作,在旅游3+2培养模式、在校套读成人大专的模式、图书流转、教师培训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密切的合作,有力促进了我校的发展,为打造“秀山丽水、养生福地”提供特色人才的支撑。

市内涵建设特色学校创建汇报 第6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今天,市评估验收组领导、专家一行莅临我校,验收、指导学校内涵建设工作,我们深感荣幸。受校长委托,将学校概况与创建工作开展的做法和取得的丁点成绩,向各位汇报如下。

我校又名响水县红十字博爱小学,是江苏省第一所博爱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现有2060名小学生,89名教师。全县孤特困儿童、残疾人子女160多名聚集在我校,享受食宿学全免的义务教育。可以说,区位、生源、教师都无优势可言。但是因为博爱的特色,国内主流媒体的多次报道,使得社会的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虽是小学校,却承载了太多闪光的荣誉,我们没有退路。群策群力,攻坚克难,走内涵发展之路,让学校内涵体现在增进爱生如亲的感情中、反映在增厚敬业乐教的底蕴里、表现在增强自我发展的意识中和增长教书育人的才干上。

重创建,统一思想定位早

汤校长到任以来,一直十分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今年年初,申报创建市级内涵建设示范校后,随即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挂帅任组长,指导小组成员制定创建方案,细化任务,做到季有重点,月有活动,周有督查,把内涵建设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并通过全体教职工会议、国旗下讲话,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增强全校教职工做好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内涵建设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年来,全校上下“思想共识,行为共约”,以“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百姓;教好一名学生,振兴一个家庭”为宗旨,以“规范有序,温馨和谐,科学发展,彰显特色”为办学理念,全校上下全员参与学校内涵建设,多着并举,多管齐下,利用县创建“教育均衡县、教育现代化”契机,加强学校软实力建设,着力打造基础教育品牌学校。

厚底蕴,教学研究作先导

学校的魅力在于它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研究之风直接关乎学校内涵的厚重,我校下大力气转变“教师只要把书教好就行了”的传统观念,大兴教学研究之风,增厚敬业乐教的底蕴。

博爱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多舛的家庭背景造成他们自卑、孤独、任性、不合群,有的甚至品行不端、桀骜不驯。还有众多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成绩欠佳。“蹲下身子看学生,满怀希望待成长”, 汤校长带领团队扑下身子、深入课堂搞调研,天天随机听课,亲自编印随堂检测题,当堂检测,亲自批阅,发现问题,蹲点解决。对重点难点问题,分学科组召开分析会,一起找原因,寻对策。形成了平心静气抓质量、实实在在搞调研的良好氛围。由于一把手校长身体力行,主持省级课题《小学数学待进生有效转化的策略研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老师们真正领略到问题即课题,自觉主动地研究学生、研究课堂,课题研究蔚然成风。在她的引领下,全校60多名教师参与了各级课题研究,3个市级课题、1个省级课题正申请结题。一年来,有近20篇论文发表。

真备课,高效课堂仿课少

我校在全县率先装配了电子白板教学设备,为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的常态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要求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加以改变。

为解决电子备课常见的几十秒下载一学期教案,上课与备课两张皮现象,真正利用好现有设备——电子白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根据县局提供的表格式样,创新电子备课形式,采用让老师们根据选改的幻灯片确定教学思路,落实教学程序,拟定每张幻灯片出现前后师生做什么,形成教学简案,并将形成的文字与幻灯片对应匹配打印好。这样,不仅便于检查核对时一目了然,也断了老师依赖网络教案的思想,逼着每个老师备课时必须钻研教材,选择对心路的幻灯片,自觉磨练自己的备课与上课能力,增强了集体备课时研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模仿别人的课、和网上一模一样的课越来越少,青年老师独立备课的能力明显增强。我们的这种“幻灯片+注解式”的备课方式已成为县教育教学工作特色,得到县局领导的多次表扬。

增修养,书香校园传经宝

为引领师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除县局规定的师生必读书目外,学校还为每位老师订阅一本教育教学杂志,发动学生自主订一份报刊杂志。同时引导广大师生从读校本教材《成语多棱镜》到诵读国学经典名句,继而编演古诗韵律操形成学校特色,现在发展到诵读《弟子规》。晨诵午读将县局的师生必读篇目落到了实处。

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做到。我校紧紧围绕“三个一”“四个有”展开工作。“三个一”即每学期每名教师最少熟读一部文学或教育名著,至少撰写一篇高水平读后感,至少讲一个读书感悟故事。“四个有”即教室布置有经典。筛选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言、诗句张贴在教室内外、办公室等墙壁上,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师生言谈有经典。在师生中开展“经典名著伴我行”活动,鼓励师生到图书室借阅经典名著,利用课余、业余时间阅读,在课余交谈中有意无意交流名著内容。三是课堂教学有经典。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上好阅读指导课,推荐阅读书目。学校每学期安排阅读指导公开课,推荐好书,介绍读书方法和经验,交流读书心得。四是课间活动有经典。除积极引导学生晨诵午读外,学校将优美的古诗创编成节奏明快的韵律操,大课间师生边吟边舞,让经典滋润心田。学校还花数万元,给每个学生配一本《弟子规》,并借助双创契机,配足图书,确保生均拥有可读书的数量。确保每天午后一节课师生同读时间,用阅读点亮人生;自编自演校园心理剧(《争做文明响水人》获县二等奖),娱乐自我,感动他人。在成功面前,孩子们挺直自信的腰杆越走越远。

提内涵,专业发展引领好

“打铁还须自身硬”,提升教学质量,走内涵发展之路上,一把手校长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上班、听课、科研,样样做好表率。中层以上领导的教学“五认真”随时随地接受她的调、查。因此,校领导干部的教学工作都比普通教师更认真;在提升素养方面比普通老师更积极;在读书活动中,读书心得带头写;在学校调研考试中,成绩是年级靠前的;在论文发表上,篇数要比别人多。我校的校园不大,但想找个人不太容易,往往将对方的手机打爆了也没人接听。由于近年来班级生数猛涨,班额数也增加,校园用房吃紧,教师没有办公室,只能坐在教室后面办公,为了不影响学生听课,分管教学的两校长一上班手机都调整到静音,老师们纷纷仿效,这个已成为老师们的自觉行动。但是在校外,我校的校信通短信平台名声却异常响亮,因为学生监护人每天都会收到学校发出的学生课外作业详单。而对评优晋级等教师关心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学校更善于创新,由参评教师自己做评委,丢筐数桃,自测自评,相互监督、相互打分,教师在评比中看到差距,在互信中增进团结,在竞争中激发动力。

我校现有市县骨干教师多为中层以上干部。其中,市名教师1名,市学科带头人2名,市教学能手3名。本学期,我校又有3名教师申报市学科带头人、2人申报市教学能手、2人申报教坛新秀。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学校组织师徒结对活动,公开签约,让每个青年教师与市县骨干教师结成对子,在业务上互帮互学。在青年教师的帮助下,老教师们个个能熟练操作电子白板上课,告别了上课一支粉笔一张嘴、提块小黑板上台讲的历史。在老教师的引领、督导与鼓励下,青年教师信心倍增,在各级培训、教学展示活动中,成长提速。一年来有3人次在县优课评比中获奖;在市基本功统一考核中,今年和去年两年中有13人获得优秀等级。

“风物长宜放眼量”,目前,投资300多万元的教学楼已经进场施工,我校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正有序推进,教育均衡创建正待国家级验收。随着硬件的改善,内涵的提升,我们坚信:明天一定更美好!

上一篇:通用年度表彰颁奖主持词下一篇:体育教师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