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断肠情感随笔

2024-08-21

天涯断肠情感随笔(精选8篇)

天涯断肠情感随笔 第1篇

天涯断肠情感随笔

也许就从你离开的哪一刻起,我那个忧郁的内心里,树起来了一块黑暗的墓碑,镶嵌着血红色的日期;滋生于落花流水的季节,遗失在风月无边的日子,两侧一副歪对“爱逝于岁月,情轻似鸿毛”,透着阴森的幽光,在冥冥中漫无目的的裸奔。

在尘世中邂逅你的那一刻开始,我突然的醍醐灌顶似的通透了关于爱的一切;当一切缘起缘灭的时候,我用满是鲜血的双手,却再也捂不好让情伤成那样的深得可见骨髓的伤口,一任生命之泉沥沥而流,在夜空中撒尽爱恨……

没有你的日子里,莫名的心老琢磨一些莫名其妙的关于爱情的故事,沉湎在别人的哀哀怨怨,轰轰烈烈,你侬我侬,天崩地裂的爱情里,想象着把自己的爱情升华或者埋葬。

时时刻刻的妄想着有那么一天,我能把自己的身躯挖一个大大的窟窿,掏出自己的心来看看,到底是嫣红的还是苍白得没有一丝一毫的热情,然后,用千年的坚寒之冰尘封。

也许是你的富足给了你离去的勇气,可你想过没有,在这个残酷的世界,我没有拼爹的资本,也缺少坑爹的勇气,只能凭我自成为知足常乐的阿Q式的才智,对付个一日三餐,庸庸碌碌的度个一生,也许,你高傲的离去,对你我是一种解脱。

我的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比我的更大,于是,在拥有你的日子里,我无限地放大自己的心房,试着与你的世界并肩,直至你转身而去的那一刻灰飞烟灭,唯留了一个失心的躯壳,在冰冷的.时光中,静静地等待轮回,无数次地穿越无尽的痛苦。

于是今天的我,模糊了生与死的概念,活着与死去对我并没有了本质的区别,我的心早已停止了蓬勃的跳动,在流放的季节中默默地逝去;所以在这样细雨霏霏的午后,在这个黑夜来临之前,我唯一要预备的工作,就是在临死之前,为自己整出一块墓地,将早已矗立在心里的墓碑插上。

怀念幼时山清水秀的家乡,到处弥漫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在我的梦中奢侈的展现着清晰的过往;我渴望快乐的活着,曾经的爱是那么地让我喜欢,让我怀念,可我只能无奈的死去,因为活着仍然要继续我的回忆和怀念,那我只能又要回到那痛不欲生的红尘。

我的死去,可以让我的心暖暖地微笑着,在那些短暂的快乐之中,忘记了来时路上的风雨和荆棘。

地狱中的灵魂,飞翔在季节瑟瑟的凋零里,我隐匿在树叶的底下,聆听秋风撬动枯叶灵魂的声音,一个人想,一个人哭,一个人默数日子,期待着下一个烂漫山花的时节。

爱是什么,情为那般,而人生又是什么?

活着,真的是很矛盾,永远是无休止的怀念,似流水不断的臆想充斥着生活,让我在死与不死之间煎熬与困惑,以至于无数次让自己妥协一段段过往,黯然而神伤。

尘世间的挣扎与呐喊,都裹挟着一颗卑微的灵魂,虽然有着不同的目的,却终于还是收获了一样的结局,死亡,所谓殊途同归。

于是,当我在无法超越自我的时候,我试着淡然爱,忘却恨,为那一段刻骨铭心的过往,立一块墓碑埋葬……

天涯断肠情感随笔 第2篇

听到了

春在冰河深处淙淙地流淌;

看见了

春在万树枝头悄悄地萌发;

缕缕春风

吹绿了长城内外的草木;

丝丝春雨

浇开了大江南北的百花。

我以为

没有谁能够挡住春天的脚步,

没有谁能够阻拦万木的竞发。

却不曾

不曾听闻玉门关外那幽怨的羌笛,

已经呜咽了千年,笛声嘶哑;

不曾看见世界屋脊上那沉寂的.冻土,

已经固封了万载,不能融化;

不曾知晓亿万年前那碧波荡漾的罗布泊,

如今早已干涸,

再顽强的生命之树也不能够把根扎。

唏嘘过

大观园里的木石奇缘;

感叹过

十八相送的爱情佳话;

牡丹亭内

超越生死线的真爱撼动了天地;

银河两畔

生生世世执着的守望感化了鹊鸦。

不要以为

每一只鸟儿都能够自由翱翔在蓝天之下,

每一位公主都能够遇到王子骑着白马。

君不见

不见潇湘仙子阶前洒泪独葬花,

只余怡红公子枉自嗟叹空牵挂;

不见父母之命散鸳鸯,

梁祝无奈双双离世把蝶化;

不见牡丹亭内的绝唱,鹊桥会时的情话

却只是千百年来无数的痴男怨女

将心中的渴望交付于美妙的神话……

越不过

世俗那高高的樊篱;

挣不开

道德那沉甸甸的重枷;

冲不出

让人窒息的封建牢笼;

摆不脱

冥冥中弄人的造化

只成为

祭坛上无辜的牺牲绝望地挣扎,

出窍的灵魂任人践踏。

就任凭

任凭那满眼的泪珠儿,

从秋流到冬,经春流到夏;

任凭春闺梦回对镜悲华发,

任凭杜鹃啼血灵肉分家;

任凭红颜老死,虚度年华;

任凭春去春又回,风雨打残花,

断肠人在天涯 第3篇

若干年前,提起鸳鸯蝴蝶派,我便会想到旧上海滩的靡靡之音。年轻时少不更事,脑子里“靡靡之音”的概念来得好生奇怪,只觉得两样都不是好东西,实际上那时并没有接触过鸳鸯蝴蝶派的片言只语,更谈不上读过一部作品,有这个概念,自然是多年教育灌输的结果。对鸳鸯蝴蝶派我们知道得如此少,而知道的,又未必全都明白。

比如說这个人,他叫范烟桥(1894—1967),吴江同里人,小名爱莲,名镛,字味韶,用过的笔名有含凉生、鸱夷、余晷、西灶、乔木、万年桥、一缕、知非、吴蒙、愁城侠客等,最为知名并传诸于世的是他的号“烟桥”。宋代诗人姜白石有首诗脍炙人口,题为《过垂虹桥》:“自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他取名号“烟桥”,即源自姜白石的诗意。

范烟桥也喜爱制新词,从小便是如此。据《驹光留影录》记载:清光绪三十年(1904),范烟桥十一岁,不喜读书,对《大学》、《中庸》、《左传》诸经茫无所解,背诵亦不纯熟,惟受母亲影响,对苏州弹词情有独钟,“每当阅其书于晨间枕畔,因病近视”。苏州弹词又称苏州评弹,类似于曲艺类说书,以说唱相间的方式表演,唱时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这种在江南人人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对于年幼的范烟桥来说,是他整个青少年时期的精神养料。

及至中年,历史为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1936年,范烟桥至上海,任明星影片公司文书科长,辑《明星实录》十余万言,遗憾的是抗日战争起,枫林桥陷入日寇掌中,原稿悉数散失,中国电影事业之发展,缺失了一份重要史料,殊觉心痛。不过,在此后的几年里,电影业正经历从无声到有声的巨变,每部新影片必有插曲,成为最时尚的新潮。才子范烟桥俨然成了填写新词的“白石”,参酌传统的昆曲,用长短句,协平仄韵,一时间,喜看杨柳翻新枝,范烟桥作词的名曲《夜上海》、《花好月圆》、《拷红》等,经由金嗓子周璇运腔使调,遏云绕梁地唱着,不知吸引了多少影迷,唱醉了多少人心。

《夜上海》被誉为一首标志性歌曲,是大上海的音乐风俗画和音乐名片:“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乐声响,歌舞升平。酒不醉人人自醉,胡天胡地蹉跎了青春。只见她笑脸迎,谁知她内心苦闷……”灯红酒绿的都市风光,香醇浓郁的海派风情,透过金嗓子周璇天籁般的声音,将某个瞬间唱成了永恒。而在这座永恒的纪念碑上,便镌刻着范烟桥才华横溢的名字。

旧式文人的尴尬

1914年,范烟桥二十一岁,以小品文向上海《时报》副刊投稿。其时苏州同乡包天笑担任副刊主编,奖掖后进甚殷,约请范烟桥写稿,范才子提笔,利用几个晚上一挥而就,写成弹词《家室飘摇记》十回,约三万言,以张勋复辟为里,以家庭琐事为表,鞭挞袁世凯称帝一事,发表在包天笑主编的《小说画报》上。这是范烟桥第一次发表长篇,被朋友们称为快手。

这之后范烟桥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有《孤掌惊鸣记》、《新潮过渡录》、《中国小说史》、《齐东新语》、《新儒林外史》、《学诗门径》、《茶烟歇》等作品集问世。才子的生活是丰富的,更加丰富的是才子的内心。1934年,中孚书局出版了范烟桥的笔记集《茶烟歇》,书中附有他的一帧照片,穿着对襟褂,剃着平头,人显得神气十足,却被一幅大墨镜遮住半个脸,看不清他的面部表情,也看不清他凝重的眼神。在自题小照《烟桥四十造像》的诗中他写道:“利钝平生未计论,景斜寸草有余春,乐天鬓发初添白,山谷文章岂更新;颓醉反叫心气定,飞腾恐失性灵真,珊瑚网散茶烟歇,四十心如七十人。”落款是“烟桥写于鸱夷室”几个字,不知为什么,总让人感觉其中透出了异样——那是一种阅尽繁华的苍凉韵味。

1949年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春节,范烟桥是在焦躁与彷徨中度过的,外孙女丽芒、丽明、丽南几个在院子里放鞭炮、踢踺子,他嫌外孙女们闹的声音太大,竟第一次破例呵斥了几句。事后他懊悔不已,不该将漂泊不定的情绪发泄在孩子们身上。4月27日,解放军渡江南来,进入苏州城,范烟桥手摇一面小彩旗,挤在欢迎的队列中,面含微笑。但是他的内心却是疑惑的,最隐秘的深处甚至还有一丝惶恐不安,他不知道自己过惯了的那种旧式文人的闲适生活,将在新的社会里如何延续;大地上热火朝天的红色浪潮,能否容得下温家岸那个恬淡的书斋。范烟桥有写日记的习惯,从民国四年起,从未间断,在这天的日记上,他并没有留下多少文字,也难以让人触摸到其心路痕迹,只是在其自定年谱《驹光留影录》中用例行的公文词语写了几笔:“全国各地先后解放,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以公历纪事。苏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召开苏州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余由东吴附中推为候选人,中学教职员联合会选举,余当选,始参与政治生活。从东吴宿舍迁回温家岸,学习马列主义及毛泽东著作,思想渐得进步,参加社会活动,遵守并贯彻中国共产党政策、方针,努力自我改造,新我故我思潮不断斗争,余有诗云:‘吾于解放得更生’,盖此时为余一生之转折点。”

那是一个激情四射的年代,人们内心充满憧憬,澎湃的激情犹如滚烫的钢水向四处迸裂,谁也不会在意会灼伤什么。经历了短暂的沉静,仿佛人生中的一个顿号,或者,音乐旋律中的一个休止符,范烟桥还是加入了为新生活而歌的大合唱。1950年,范烟桥五十七岁,在这一年的年谱中他自述道:“参加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被选为副主席。第二届、第三届人民代表会议继续当选为代表。出席苏南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为评弹艺人唐耿良写《太平天国》。为《新民晚报》副刊《新评弹》写评话弹词推陈出新之理论文章及反映新人新事之短篇评弹与开篇。辑成《人民英雄郭忠田》,苏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唐耿良是著名评话演员,苏州人,早年曾在江浙一带演出,是蜚声书坛的“七煞档”之一。范烟桥为唐编写的弹词《太平天国》,后来成为唐的重要代表曲目。郭忠田是抗美援朝的一位志愿军排长,他带领全排战士在朝鲜西部龙源里北山高地阻击美军,激战一整天,打退了美军十余次进攻,歼灭两百余人,缴获满载军用物资的汽车五十八辆及枪支弹药等,全排士兵无一伤亡,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了“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建国初期,范烟桥响应号召,参与到写工农兵和英雄的行列,他不擅长那种“欢乐颂”式的政治抒情,便利用弹词翻唱小调,从报纸上看到郭忠田的故事,于是改写了苏州弹词。他把建国初期的这些创作自嘲为“旧瓶装新酒”。可是在新文艺阵营的眼里,范烟桥的“新酒”却是一瓶坏酒,至少也是品味不纯,是无聊文人做无聊事,恐怕连范烟桥自己也觉得不合时宜。而在另一方面,他的一些流落海外的旧时友人又面露疑惑:范烟桥如今握在手中的,可还是写《夜上海》、《花好月圆》、《拷红》的哪支笔?

除了《人民英雄郭忠田》外,范烟桥的笔再也很少触及现实题材,此后他转向历史寻找诗意,创作的作品有《唐伯虎外传》、《李秀成演义》、《晏子故事》、《神龟》(庄子故事)、《韩世忠与梁红玉》等。正像其友人回忆的那样:在新文坛上,他并没有像周瘦鹃那么活跃,也不大参加社会活动,大部分时间悄悄用在整理旧稿上。接下来是反右、“四清”、“文革”……政治运动一个比一个残酷,文化人一个个噤若寒蝉,范烟桥的那只旧瓶,更是不敢轻易再装新酒了。

温文尔雅的抗争

关于鸳鸯蝴蝶派的来历,平襟亚在《“鸳鸯蝴蝶派”命名的故事》中回忆道:1920年某日,杨了公做东,请好友在上海小有天酒店聚餐叙旧,座中有姚鹓雏、朱鸳雏、成舍我、吴虞公、许瘦蝶、闻野鹤、平襟亚以及北里名妓等,朱鸳雏脱口成句:“蝴蝶粉香来海国,鸳鸯梦冷怨潇湘。”满座欣赏。欢笑间,忽然有一少年闯席,乃刘半农也。刘入席后,朱鸳雏道:“他们如今‘的、了、吗、呢’,改行了,与我们道不同不相谋了,我们还是鸳鸯蝴蝶下去吧。”刘半农认为“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这样的句子言之无物,徐枕亚的骈文小说《玉梨魂》犯了空泛、肉麻、无病呻吟的毛病,该列入鸳鸯蝴蝶派小说。朱鸳雏反对道:“鸳鸯蝴蝶本身是美丽的,不该辱没它。”这边在尽情说笑,不料隔墙有耳,席间的话被人偷听到了,随后传开,从此便有了鸳鸯蝴蝶派这个名称。

事实上,近代文学史上并不存在一个叫“鸳鸯蝴蝶派”的文艺团体,只有为数众多的个体生命,在自由书写着他们熟悉的“旧式生活”,他们像发掘老古董一样,从古汉语中挖掘词句逐一擦亮,赋予新的生命,放置进中国文学的殿堂。在新文学的大架构中,他们原本应该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正如台湾学者赵孝萱所说:怎么看都觉得新文学作家,文本实力都不如鸳鸯蝴蝶派作家,而且关于文艺功能和小说价值的看法,鸳鸯蝴蝶派似乎也更为清醒和前卫,“大家都说他们保守陈旧,我觉得他们颇为新颖时髦;大家都说他们通俗庸鄙,我觉得他们颇高古雅致;大家都说他们消遣媚俗,我却觉得他们也启蒙关怀”。

仿佛天边划过了一群璀璨的流星,夜空因此而显得美丽生动。但是很快,流星被人当作了扫帚星,被视为不祥之物,批判与声讨铺天盖地而来。新文学阵营的几乎所有作家都加入了这场围剿,先是划定一个圈子,凡“非我族类”的文学统称为“鸳鸯蝴蝶派”,然后放肆攻讦,大泼脏水,称靠写稿为生的旧式文人是“文丐”、“文娼”,认为他们“庸俗”、“品位低下”、“男盗女娼”、“封建余孽”、“才子+婊子”……这类谩骂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乃至当下。

面对新文学阵营滚滚而来的批判,被指认为“鸳鸯蝴蝶派”的一方基本上没有抵抗,只有极少数旧派文人轻微地咕哝了几声,其中,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用“文丐”的笔名,写了篇《文丐的话》,刊登在同年12月的《晶报》上,文中说:“我的肚子很大,不像那些新文化的朋友那么狭窄得一些容不下什么的……照我看来,世上的人,除了能够从娘肚子里带干粮出来吃一世的人外,恐怕没有一个人要生活在世上,就绝对的不能不借着他人之力去得衣食住罢,既要靠他人之力才能生活,那就有了丐的性质了……这么说来,世上真无人非丐咧,何况骂人的人,也是一位靠着一支笔拿来生活的人啊。”

和新文学阵营的指责谩骂比较起来,袁克文争辩的声音要微弱得多。在鸳鸯蝴蝶派这边,连这种微弱的争辩也并不多见。包天笑、张恨水、范烟桥、周瘦鹃、郑逸梅以及其他名家都矢口否认自己是鸳鸯蝴蝶派,他们隐约表示过抗争,但是这种抗争最多只是感到委屈的小声咕哝,丝毫也没有剑拔弩张的意味。

范烟桥曾在《茶坊哲学》的文章中表明了他对待人生“平和冲淡”的观点。他认为茶坊是常识的供应所,是活的图书馆,吝啬的人吃了几回茶,至少可以慷慨一些;迂执的人吃了几回茶,至少可以旷达一些。中国太缺少娱乐精神了,一天工作辛苦,没有片刻的娱乐,精神上何等痛苦。和几个茶友谈天说地一回,可以把苦闷丢到爪哇国去,大多数人脸上会浮起一点笔意的。文章的结尾说道:“苏州人还有一个奇异的名词,唤做‘茶馆上谕’。意思是说,茶坊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舆论,去批评一桩事件,比报纸的社论,法院的判决书,还要有力。某人说过,倘若袁世凯常到吴苑来听听茶馆上谕,决不会想到做洪宪皇帝的。尽有十恶不赦的人,会给茶馆上谕申诉得服服帖帖的。”皮里阳秋,话中有话,以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来应对新文学阵营的那些批评,旧式文人范烟桥表现出了足够的温文尔雅。

1926年,范烟桥从北方辞职而归,蛰居苏州,寫成了二十余万言的《中国小说史》,试图从理论上为民国旧派文人的写作寻找一个依据。在这部书的前言部分,范的好友江红蕉写了篇《我的感想》,文中说道:做小说是抒情的一种表现,做小说史是整理学术的一种手腕。中国小说很多,独独小说史的著作十分缺少。坊间流传的这类书,不是支离舛误,就是门户之见太深,言辞太过激烈。而范烟桥的学术见解是不会偏激的,如今饥不择食的读者,正需要这种客观温和的东西去供给。这几句话,似隐隐含有微讽的意味。

正如魏绍昌所说:“以前的中国小说史,都是写到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为止,后来的现代小说,只写新文学小说,不提鸳鸯蝴蝶派小说,即使提到,也视作一股反动的逆流,不作调查研究,也不加具体分析,批判几句就一笔带过了。”而范烟桥的《中国小说史》,着重强调了小说的娱乐功能,以《汉书》中“小说家者流,皆出自稗官”的话作理论依据,为民国旧派小说正名,颇有四两拨千斤的巧劲,也是别开生面。全书将小说分为混合时期(周、秦之际);独立时期(汉魏及六朝);演进时期(唐、五代、宋、元、明);全盛时期(清及最近十五年)。在“最近十五年”一章中,范烟桥反其道而行之,只字不提新文学小说,而是全面介绍了自《玉梨魂》和《广陵潮》开始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在迄今为止的中国文学史或小说史中,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本。

魏绍昌主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时去信苏州,约请范烟桥将《中国小说史》作些删改,再续写至1949年,范烟桥慨然答应下来,不久便交来一部《民国旧派小说史略》。在书稿的《概说》部分,范烟桥否认了鸳鸯蝴蝶派的称谓,坚持认为自己这一路文人属于“民国旧派”,其创作的小说叫做“民国旧派小说”,他在文中委婉地说道:“旧派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虽然是个不甚光彩的名词,但究其实际,亦不可一概而论。以作者论,固有高下之分;以小说论,亦有质量高低,内容正邪之别。而尤可注意者,是这种小说在数十年间所出版的数量,是惊人的。”这一番话,在中国社会刚开始拨乱反正的时候敢于说出来,是意味深长的。

温家岸十七号

范烟桥温文尔雅的一生,与其家学渊源关系极大。

范氏家族是范仲淹从侄的后裔,其父范葵忱是江南秀才,家有良田五百多亩以及大片房产,太平天国之乱,大部分房屋被烧毁,家境有所滑落。范烟桥从小就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他厌倦背诵“四书五经”,而是对笔记轶闻一类野史的东西感兴趣,尤其喜欢苏州弹词,因为他的母亲严云珍是个弹词迷,这个爱好显然是受家母影响。范家的仆人中,有个名叫春宵的“酒罐子”嗜酒如命,逢人便夸酒的好处,范烟桥大受诱惑,也追随其后泡起了酒馆,很快有了酒瘾,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屡屡被其父亲警告。在鸳鸯蝴蝶派文人中,范烟桥的酒量是有名的,与著名“酒星”赵苕狂不分伯仲,分坐酒国第一二把交椅。他的笔名中有个“鸱夷”,就是古代的一种酒具。

范家藏书甚丰,范烟桥虽说也爱读书,但不求甚解,他追求的是一种写意的生活。1907年,十四岁的范烟桥入同川公学,启蒙课由国学大师金鹤望授读。金鹤望与范家是世交,也是名头很响的江南名士,他的教学方法不同于常人,不仅教国文、历史、地理等,还讲解梁启超、包天笑的翻译小说,又以游记体裁编成世界地理,让学生们觉得兴趣盎然,范烟桥对金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有一天,范烟桥请先生给他写几句话,金鹤望略作沉吟,提笔写了八个字:“扬帆千里,速不求工。”看着笔记本上的红笔批语,范烟桥怔怔发呆,从此,他追求写意生活的人生态度有所改观,最明显的表现,是对家中藏书的使用态度为之一变,日日浸泡书房中,抄书背书,如入宝山,有目不暇给之感。后来,他还将“速不求工”刻成了一枚印章,督促自己。这一年的年谱中记道:“常须背诵,不能不勤读,往往至深夜。迟睡早起,饮食不饱,体日以瘠。而思路渐通,写五六百字,能无大疵。”但是“速”与“工”这一对矛盾并不是那么容易和解的,这与人的性格、脾气等因素有关,看来是强求不来的。几十年后,范烟桥已经老了,在编写自己的年谱时,仍然还是补了一笔:“余后来做事、属文,不改其习,故余七十有句云:‘速不求工成结习’。”

1911年,十八岁的范烟桥考入长元吴公立学校,同学少年中,有诸多英杰之才,如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叶圣陶、郑逸梅、江红蕉,画家吴湖帆、陈子清,书法家蒋吟秋等。这年9月,苏州光复,停课返家,慕南社风采,与故乡一帮少年组成“同南社”,吟诗唱和,同年结识柳亚子,入南社。

1922年,他的父亲范葵忱以九千元在苏州温家岸买了一幢房屋。因其父字葵忱,取葵心向日之意,宅园名为“向庐”。又因清代进士顾予咸曾在附近居住,顾予咸的宅府旧称“雅园”,范烟桥便在自家门楣上题写了一个别号:“邻雅旧宅”。移家苏州后,逐渐与苏沪文人有了联系,时上海报刊风起云涌,包天笑、严独鹤、周瘦鹃、毕倚虹、江红蕉等分别主编《小说大观》、《快活林》、《红》、《时报》、《紫罗兰》、《游戏杂志》等,范烟桥自始踏入文学界,日以数千字以应。

范烟桥此后的一生,与温家岸十七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直到1967年,范烟桥在这里走过了他人生最后的岁月。他曾在一篇旧文中充满感情地写道:“我家有院,有假山数垛,颇嵌空玲珑,有池虽天旱不涸,有榆树大可合抱,其他梧桐、腊梅、天竹、桃、杏、棕榈、山茶,点缀亦甚有致。”遗憾的是,美丽犹如天堂乐园般的邻雅旧宅,在“文革”中备受冲击,主人范烟桥去世后,向庐被充公,因年久失修,墙塌屋危,又被拆除旱船、廊屋,改建为平房住宅,水池亦被填平。直到1979年,向庐才归还给范氏后裔,如今尚存花厅、方厅、书房等建筑及太湖石假山,花木稀疏,仅存紫薇、棕榈和白牡丹一丛。木门新刷了一层红色油漆,门上挂着铜牌,上书“范烟桥故居”几个字,游人如织,匆匆而过,很少有人驻足停留,去品味那幢历尽沧桑的旧房子。

回首当时已惘然

如今上了些年岁的苏州人,还能记起那个谦和的文化局长,那是范烟桥老年时的光景:他穿一件深蓝色的中山装,头戴宽边礼帽,一副大墨镜遮住了半个脸,剩下的半个脸依然是满脸喜色,一团和气,见到熟悉的人,便笑盈盈地点头打招呼。可是他的内心却是既孤独又苦涩,很少有人注意到还有那种冷清的场景:在江南的暮色中,他彳亍而行,有时候还仰面长叹,范烟桥本来就身材魁梧,脸色黑红,此刻看上去更像一座沉默的铜像。

整理旧稿和编撰自定年谱之余,范烟桥常常陷入回忆的漩涡。

1922年,范烟桥离开故乡,移居吴门时,结识了一批江南才子。其中有个赵眠云,风度翩翩,家境也富裕,与范烟桥尤其谈得来。七夕的那一天,赵眠云约请了一群文人雅客到留园涵碧山庄聚会,有范烟桥、郑逸梅、顾明道、屠守拙、孙纪于、范君博、姚高凤、范菊高等诸君,群賢毕至,少长咸宜,流觞曲水,足以畅叙幽情,席间大家觉得这一种集合很有趣味,就结成了一个社。因为当天正好是七夕,范烟桥提议社名叫“星社”。

十年后,范烟桥写了篇《星社十年》的文章,发表在《珊瑚》月刊上,文章中说:“这一天的情况,平淡得很,只是有一桩巧事,孙东吴先生和周瘦鹃先生欣然加入星社,新旧社友就凑成了天罡之数——三十六。我们是不是文坛的魔君,我们倒不敢断定呢。不过,过去的十年中间,我们三十六天罡有何作为,有何贡献,实在恧于落笔;我们应当自励,虽不能像梁山上朋友的横行诸郡,也得分文坛一席地来掉臂游行,这才不负了这一回的结合,而更使星社的存在为有意义了。”

星社活动颇多趣事。星社成员主要分布在沪苏两地,有一次,济群独自一人乘火车到苏州,想找几位星友谈谈逛逛,不料到了苏州车站,大雨滂沱,欲行不得。他在车站等待了足足两小时,天黑如墨,大雨丝毫没有停的意思,他大为懊丧,乃购车票返沪。事后严独鹤说他“雨星照命”,姚民哀更促狭,称他“苏车站镇守使”。

他对过去的岁月眷念不已,对昔日的友人无限怀念。到了晚年时,范烟桥书斋墙上挂着一帧程瞻庐的照片,家里来客了,他总会有意无意提及:“这是鄙人最好的朋友,过去一起办‘星社’的,他叫程瞻庐,小说写得很好。”

据其好友郑逸梅回忆,有一次,范与郑饮于王恒豫酒家,有梅酱一簋,范烟桥津津有味地佐着酒,并一再赞许。郑逸梅回家后,讲给内人周寿梅听了,这时黄熟梅子充斥于市,郑夫人购来,去其核,捣之成糊状,伴以冰糖,加工煮透,盛一瓷盎,贻送烟桥。范烟桥亦是性情中人,立撰诗一首为谢:“王家酒店成梅酱,一种酸甜醒酒汤。多谢梅妻贻妙制,更添齿颊十分香。”

在范烟桥的一生中,类似这样的佳话,不胜枚举。最为人称道的是“千龄会”。

抗战爆发,范烟桥随东吴大学迁居沪上,在上海认识了梅兰芳、周信芳、吴湖帆、郑午昌、陈少荪、席鸣九、汪亚尘、李祖夔、杨清磐等文艺界朋友,这些人有的是表演艺术家,有的是著名画家、作家、收藏家,也有银行家、实业家,十分凑巧的是,这些人均为甲午年生人,生肖一概属马,遂由吴湖帆牵头,在上海万寿山酒楼聚首,联袂成盟,成立了这个“千龄会”,又名“甲午同庚会”。结社的时间为1943年(癸未),二十个人都是五十岁,加在一起正好一千岁。其中,郑午昌正月初一生,排列第一,被称作“马头”;杨清磐排行最小,被称作“马尾”。消息不胫而走,远在大后方重庆的国画大师徐悲鸿闻讯,特地画了马头折扇扇面一帧,题“马首是瞻”四字,托人辗转送到上海,向郑午昌等人致贺。

据范烟桥子女范慧静、范崇清在《我父亲范烟桥与千龄会》一文中说:1943年“千龄会”成立后,曾在上海霞飞路999号魏家花园举办盛宴,取名为“千岁酒”,除邀集社会名流参加外,每个成员发十份请帖,以便携眷同往。范烟桥的夫人沈鸣盛就曾参加过这次宴会。“千龄会”成立时,特制了二十只“小玩艺”,分发每个成员留作纪念。此纪念品为五公分高四公分宽的竖式小摆设,上端是银元大的景泰蓝制品。一面是蓝底白色骏马,下书“民国三十二年癸未”;另一面也是蓝底,上书“甲午同庚五十岁纪念”九个金字。下端则是设计朴素大方的红木底座。

生命中的坎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些坎,有的挺一挺就过去了,有的则并不那么简单。

在范烟桥的自定年谱中,这种走麦城的经历也有几处。1930年,范烟桥三十八岁,遭遇了一次打击——对一向衣食无忧的他来说,那几乎是灭顶之灾。《驹光留影录》关于这一年有如下记载:“上海交易所买空卖空之风甚炽,余亦卷入旋涡,买卖标金,折阅逾万金,尽罄所积,不足,负债数千金……”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虽然用了极克制的笔墨,还是流露出了谱主凄苦无助的心境。

旧上海的无锡路,上世纪曾是“金业公所”的地盘,据说前几年房地产开发施工,还挖出了一块界石,一个世纪的时光悄然流逝,但“金业公所”四字依然清晰可辨。侧耳倾听,隐约可闻熙熙攘攘的吆喝与喧闹。当时黄金的来源主要是印度、日本以及国内的东北、四川,那些金砂熔化成黄灿灿的金条,促成旧上海金市开张,一时间,天南海北的炒家蜂拥而来,趋之若鹜,没有几个人会清醒地想到,这里将变成冒险家的乐园。

范烟桥有个同乡好友叫凌颂美,时为金业交易所经纪人,平日手头阔绰,生活优裕,每次来参加同乡聚餐,都是携着扬州瘦马,开着老爷车,令范烟桥之辈文人大为羡慕。在凌颂美的怂恿下,范烟桥一头扎进深海,家里装起了电话机,也做起金子生意。投机初试,居然获利不薄,于是放胆而为,随金价上涨趋势巨量买进,岂知天有不测之风云,受国际金融影响,金价骤然下降,潮退了,他才发现自己是在祼泳——不仅输得连条裤衩都没有了,而且“负债数千金”。对于此事,范烟桥始终讳莫如深,深恐贻人做黄金梦的讪笑。

另一道坎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的年谱中范烟桥写道:“因经济困难,卖出藏书,其中大部分为余历年所购致者,小部分为余祖所购,致藏于正闲词馆而携至余处者,而留存故里之书,都归散佚。”不知道谱主这一年前后的生活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对于一个终生与书相伴之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因经济困难,卖出藏书”的,仔细品味,其中的伤感真是难与人言。日本有个词叫做“眼靠”,用来形容男子娶妻妾,也有人拿它来比喻文人的藏书,也是再贴切不过,看着书橱里杂花生树的彩色书脊,是个温暖的眼靠,可是当那些藏书像小鸟似的四处飞散时,主人心里的复杂滋味可想而知。因此,在这条记录后边,范烟桥用一句话囊括了自己的心情:“余不能保有书籍,罪戾至大!”

范烟桥晚年居家苏州,与周瘦鹃、程小青、蒋吟秋被公推为“苏州四老”,热心服务桑梓,贡献诸多。好友画家吴湖帆是晚清名臣吴大瀓之后,收藏有清代状元题写字画的七十二把扇子,平时秘不示人,珍爱有加。范烟桥出任苏州博物馆长期间,为充实馆藏,动员吴湖帆捐赠“状元扇”,吴湖帆名士风度十足,慨然应允,仅提了一个要求:有清状元一百多人,他所藏成扇只有七十二把,须由公家出面,俾成金璧,完成他的未竟之功。柳亚子逝世,范烟桥北上京城,拜访柳夫人郑佩宜,请以柳亚子所藏书籍及南社文献捐赠博物馆,柳夫人即以书画典藏以及照片相赠,范烟桥满载而归,更是充实了博物馆。

《驹光留影录》所记最后一年是1964,这时离他生命终点还有三个年头,年谱中写他在南京观梅的心境,写他给香港《文汇报》投稿的际遇,写他“两次透视胃溃疡,已平复”,写他下乡劳动锻炼,当新农民的经历……从这些文字来看,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不久,“文革”风暴袭来,范烟桥被列为重点批判对象,家庭遭遇抄家,诸多书刊文稿连同那本《驹光留影录》年谱一起被抄走了。在其子范崇清后来整理的年谱附记中,可以寻找出一些蛛丝马迹:“1966年8月31日晚,三家(另有周瘦鹃家和程小青家)同时被查抄。1967年3月28日,父亲的胃溃疡复发,住第四人民医院,3月31日因心肌梗塞去世。”

断肠人在天涯-记叙文 第4篇

夕阳西下,残阳斜辉,落日的余辉打在几棵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上。秋风瑟瑟,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上停留着的.几只老鸦,也在“呀――呀――”地叫,在几声嘶哑的叫声中相依着归巢。一切都恢复了平静,却又显得那么凄凉。

不远处的我看到这一切,嘴角苦涩地上扬一笑,心里不由得想:“乌鸦都有家,那我呢?”旋即,牵着老马又开始了征程。

炊烟袅袅,这缕炊烟像是点燃了我心中的能量。“这么多天了,终于见到了一户人家了。”我喃喃自语,脚步不由得加快了。马儿似乎也知道自己可以饱吃一顿了,扬起头,长嘶一声,欢快地奔跑着,走上小桥,一条潺潺的流水映入眼帘,风轻轻地吹拂,鱼儿自由游弋。我从水中看到了衣衫褴褛的自己,不由得叹了口气,慢慢的往前走……

我停在了一户人家的门前,几个小孩儿忽然跑来嬉戏打闹着,看到我脸色略带疑惑着,旋即跑开了。望着远去的背影,苦涩一笑,想起自己和父母含辛茹苦地养大我。当时的我意气风发,不顾父母叮咛,毅然回头,踏上旅途,猛然醒悟,已经站在了那户人家的门前,几次抬起的手又缓缓落下。听着屋里的欢声笑语,我的脑海里回放起从前家的情景,小时候的自己无忧无虑,不知道人间的苦难,不知道远离家乡的游子的思念是什么,眼泪顿时像断了线的珠子掉落下来,不愿打扰这一家人,又缓缓地走出院子。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文 第5篇

踏上久别的故乡,望着物非人也非的乡景,我心化为血水,只觉锥心之痛。――题记

为着奔丧,我与父母在朝阳初升之际,伴着清风,乘着小车,一路高歌,踏上归乡征程。

想着马上就能拥抱阔别许久的故乡,我着实是百感交集。自从村中乔迁,爷爷奶奶也因病住到小叔家,我便再没有回归故乡怀抱了。只是听说村中实行了大规划:

山底下的几栋老屋早已被历史所淘汰,被“拖拉机杀手”无情地摧毁了,如今能望见的也只是“九曲黄河万里沙”的壮景,虽不及沙漠一望无际的壮观,却也是名副其实的“黄土山沟”了。

但我对于这些传言竟至于颇为怀疑,我不敢相信,更不愿相信变动来的如此之快。然而即刻便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那悲凉的真实“风景”。

车快到村口了,眼前的.景色也真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昔日村口婆娑的树影,老态龙钟的古屋,憨态可掬的袅袅炊烟无一例外的不翼而飞,一块“施工重地,请勿入内”的牌子醒目的立着,大风一刮而过,留下一个风沙狂舞的世界,瞬时间,天地一色,地是黄的,天是黄的,直叫人分不清哪儿是天,哪儿是地。

下了车,我心急如焚,火急火燎的直奔奶奶家原先的住处,我惊呆了:

这里,由爷爷奶奶汗水的结晶,更有着我们几代人的回忆;这里,有我们的秋千,有我们的过家家,有我们的捉猫猫。但眼前――

山川夷为了平地,山沟填为了平地!

一切的一切,像一把柔和却又尖锐的利剑,其柔之柔柔到可以穿过我的肌肤直击我的内心,其锐之锐锐到将我的心直击而过,我心绞痛!我好希望好希望那老屋可以等着我,让我去同它道个别,让我见它最后一面。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总是那么大,它们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都不会相交!

一整天,我闷闷不乐。村中那位老者的逝世,与我倒没有多大的感触,只是在那样的气氛中,我对曾经的不舍更为沉重,那哀歌,似乎也在为逝去的曾经诉苦;那挽联似乎也是在挽留曾经的美好。

蓦然回首,只觉繁华落尽,留下一地拾掇不起的唏嘘。

多少次梦中哭着醒来,泪光中,又幻出拿情、那景。

断肠的疼痛的情感美文 第6篇

心一直在隐隐作痛,逼迫自己用力的去忘记那藏在心头暗暗的忧伤,可是不争气的我在梦中都会呼唤他的名字,醒来后发现自己又是做了一场空无的梦,不争气的泪水肆意的流淌,后悔自己怎么会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我很恨我自己,原以为只要跟他一样,学会冷漠,就可以让自己活的潇洒;学会厌恶,就会让自己忘得彻底~~~

可是那么那么的努力过后,才发现笨笨的我始终无法学会对他冷漠,对他忘得彻底。无法舍得删掉他的所有的信息,在每一个无眠的夜晚,重新翻读他曾经留给我的温暖,还能感受到那残留的一丝丝温馨,枕着淡淡的温暖,才能缓缓入睡~~~~~~

习惯了他,一遍又一遍发着短信问我在干吗,习惯了他,在每天道过晚安后香甜入睡,习惯了他,似有似无的调皮,虽然有时甚至嫌烦,可是那是甜蜜的`烦恼,我喜欢他给我甜蜜的负担。

我也习惯了对他隐瞒,我知道有的事一旦捅破,我会受伤更深,他始终不会知道我是看到他的第一眼就无法忘记,他始终不知道,我明明知道他一直对我试探,可是我一步步的让他揭穿,我舍不得再继续骗他,哪怕结局无人收拾残局~~~~~~~

他对我约法三章,我照单全收,我想表现的很坚强,很不在乎,可是我无法逃避自己的内心,只能悄悄地躲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哭泣~~~~~~~~~~

断肠人在天涯 第7篇

诗是从意象开始的,意象是诗的细胞。秋天既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从五行学的观点来看,五行之金对应四季之秋天,对应四方中的西方,故秋天又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有感于“四时以叹逝”,故有“悲落叶于劲秋”的传统。《天净沙·秋思》尽管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由于通过意象的组接、复合、变化,创造性地凝集了一个秋的具体情境,完美地表现了秋的情思。

首句由三个意象组接成为一个意象群。枯藤纠缠在老树上,老树上有着昏鸦的窝,“昏鸦”是这组意象的重点,整个意象群表现了一幅灰暗、萧瑟、枯败的情景。

次句也是三个意象组接而成的意象群,重点意象是“人家”,桥小巧玲珑,桥下有着潺潺流水,充满着活力。特别是炊烟袅袅,一家人团聚在桌旁,其乐也融融,表现了一个和谐、温馨、圆满、充满生活情趣的具体情境。

第三句仍然是三个意象组接成的意象群,“古道”不仅点出了它的荒凉、失修,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多少年多少代有多少游子在这里走过。西风是秋天的风,点明了季节,“瘦马”则是这个意象群中的重点,马之所以瘦,一是长途跋涉劳累所致,更为重要的是“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点明游子已经处于日暮途穷的困境。

“夕阳西下”作为背景,既点出了具体时间,又将前面的三组似乎毫无关联的三个意象群从空间上统一成为一幅完整的图画。它告诉我们,天要黑了,游子今晚能不能有个住处: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游子能否熬过这个严寒的冬天,凡此种种暗示出了游子悲剧性的命运。

末句正式点出了《秋思》中的核心意象“断肠人”,所谓断肠,意为悲痛已极,曹操《蒿里行》有“生民不遗一,念之断人肠”之句,蔡琰《胡笳十八拍》有“空断肠兮思”之句,皆为此意。游子为什么是个断肠人,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悬念,形成了接受美学上的召唤结构,让无数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填补空白。“天涯”则从空间上揭示故乡的遥远,中国人有着深厚的故乡情结(com plex),断肠人为什么要远离自己的家乡,为什么要远离自己的亲人,孤独无助地落魄天涯。对照前面三个意象群,昏鸦尚且有着自己的宿处,“人家”更是安居乐业的符号。“昏鸦”是衬托,“人家”是对比:“瘦马”则是作为断肠人悲剧命运的象征。“古道西风瘦马”三个细节对断肠人这一核心意象加以补充,表现出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乃“百代秋思之祖”: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评语则是“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无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他们都将这一曲作推向了元曲以至整个“秋思”的顶峰,确为不刊之论。

断肠人去自经年杂文随笔 第8篇

滚滚红尘里,有几多爱恋?纵心有不甘,总是斩不断的如梦尘缘,看不尽的恨海情天;那些暮秋凋残的花瓣,原来始于春天。往事如烟云消散,如何心中,总是,剪不断,理还乱;到头来,还是一声轻叹,落花流水人去也,天上人间。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廊叩玉钗”。就是这一首柔婉凄清的《减字木兰花》,总于夜阑人静的寂寥时刻,无限深情的寄托了纳兰对于那些红尘往事中,,无可奈何的痛苦爱恋,无限的惆怅,还有对于往昔流年岁月的心情祭奠。

曾经,那是一个如此深情聪慧,娉婷可人惹人怜惜的一个女子;一个“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心仪的美丽小表妹。只因了家道中落,门第悬殊的谬论世情,亦如“红楼”中的那个黛玉般,如浮萍落花一样,寄人篱下的漂泊流离命运。她终于与此生最为倾情的表兄残忍的别离了。无情的命运,总会是秋风苦于摧残中凄零的落花,孤独寂寞的旋落于或不洁净的尘埃;随后又是一袭冰冷的霜风苦雨,顷刻间将之带进寒凉澈骨的溪水之中,身不由己,漂浮无期,眼睁睁看着,寂寞东流去。

遥思那日,他执着辗转,终于觅得一次绝佳时机,假充作僧侣混入于为皇帝做法事的浩浩荡荡的僧侣队伍中。目光急切,左右顾盼,苦苦的急于找寻她清丽如水的`芳姿容颜,哪怕是一个匆匆忙忙急速闪过的一个曼妙背影也可以啊!他急匆匆的脚步,随着前行僧人鱼贯行进的长长队伍;焦急,仿佛这支队伍的目的地,终于,途经一个回廊拐角,他异常惊喜的看到了她久违的心仪妙影。也不用直视他翘美娇人的面容,仅凭借她轻柔销魂盈盈步履,她的她的一举手一投足,他便知,这就是她,那个于心中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心爱的表妹了。

但终于,片刻的欣喜便如那宫墙上空的一片白云,一阵萧瑟的清风过后,便无情的散了,散了。“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宫墙高耸,朱门紧闭,此生,再也见不到那个伶俐可人,美丽聪慧的心爱的人儿了。而这时他心中他心中突然涌起的,刻魂蚀骨的浓浓爱恋和难舍,随着这高大巍峨血红色的宫门的慢慢关闭,一颗如水晶玻璃一般伤悼无比的心,瞬间打碎在,皇宫至相府的惶惶归途中。人似槁木,心如死灰。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心事凋零,一颗痴情的心,就这样随着风中漫天飘飞的柳絮,死掉了,埋葬了。自古而今,多情的人,也便是伤情的人,所谓情深不寿。更像极了那夜空中,异常璀璨绚丽的烟花,用瞬间耀目美丽的身姿,只片刻间,便化作了一地的残灰冷屑;随唯美如斯,却最是让人心痛。尘世间的种种,痴情,相思与爱,便是如此,你拼尽全力想苦苦挽留的挚爱,却终于如紧握于手中的沙,抓不住。缘来缘去似水,阴晴圆缺如月,多少人间事,古难全。

在每一个清寂孤凄的漫漫长夜,轩窗外边幽沉的夜空中,高悬着一轮辉寒意冷的皎皎明月,寂静的深宅轩窗前,总会映着一个孤单失魂的清瘦影子,背手而立,仰头夜空;室内点点明灭不定的幽幽烛火;伴着数声无奈且深情若许的一生声轻叹,令人闻之,几欲伤心欲泣。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朦明。”故事,总会在叹息里结束,旧梦前尘,许多的遇见,也只是遇见。我们生命里出现的每一个人,需要珍惜的,只能是那个邂逅相逢的瞬间;而当你我目光交汇的刹那,这便是缘了。还能奢求什么呢、若进一步强而求之,那便真是朦胧虚空中,镜花水月了。

上一篇:民航学院面试自我介绍下一篇:财务分析实验报告心得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