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程设置存在问题

2024-06-29

议程设置存在问题(精选6篇)

议程设置存在问题 第1篇

07级广播电视艺术学梁赛楠《浅析博客中的议程设置的几个问题》指导教师:崔银河老师

浅析博客中的议程设置的几个问题

梁赛楠

【摘要】博客作为Web2.0的核心应用的最典型代表,是大众传播方式的一种变革。博客的出现与发展使打破了当前传统媒介为议程设置主体的格局,使受众在议程设置方面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但是博客产生的议程设置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博客本身对于传统媒体仍然有很强的依附性;博客具有较强的情绪性,其发展亟须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与引导;议程设置具有主导者等。作为传媒人,我们应该在现状和问题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对策,从风挖掘新闻博客传播的潜力,完善“公众议程设置”机制,从而更好的把握社会舆论,,形成健康的舆论环境,促使其走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

【关键词】博客 议程设置

“博客”一词源自英文Blog,是weblog的简称。它兼有Web和Log的两层含义:首先它是Log,也就是日记/日志以时间顺序来排列我们每天所记录的任何东西;其次它以Web(网页)方式显示和发布,充分利用超链接,借助于互联网,人们就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想法、感受等,并由此形成一种新型的网络虚拟社区和人际交往方式。简单说来,weblog是以Web网页方式呈现和发布的一种以时间顺序来排列和记录并且不断更新的个人日志,所以也称为“网络日志”。2002年方兴东和王俊秀最早将Weblog引入中国并将其翻译成“博客”。

现在,网民都可以方便迅捷地注册一个属于自己的Blog,并可以在这个极具个性化的虚拟空间内传递信息、发表言论、交流思想„„这是互联网史上乃至传播史上没有先例的。这种由BSP服务提供的免费诱惑,加上这种先进技术能够满足人们在一定范围内掌握话语权的便利,自然导致了这种博客经济的繁荣。据艾瑞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的博客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期,仅2006,中国博客账户注册数量(不包括个人博客站点用户数量)达到3900万,比2005年增长333%。①有学者将博客视为继电子邮件、BBS和ICQ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沟通工具。“它充分利用了网络双向互动、超文本链接、动态更新、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将使用者的工作过程、思路经历、思想精华、闪现的灵感等及时记录和发布,使信息和知识传播更加迅速、直接、高效”。②

一、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的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DL•肖的对于美国1968年总统选举期间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的一项研究。他们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射,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一般来讲,传统媒介会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取他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给新闻报道和信息(议题)赋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从而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的环境认知过程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 1

缚起了重要的作用。”③

二、博客引发的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理论是基于传统媒介环境基础之上的,在这种环境下大众媒介与受众处于绝对的不对等地位。在传统媒体中掌握话语权的时代,媒体肩负着“把关人”的责任,在引导着受众获取信息的种类,控制着舆论的导向,而受众则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日新月异,尤其是在Web2.0时代,互联网由单纯的主要用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交互性更强、网民主动参与创造互联网内容模式转变,受众个人意见表达的机会增多,对社会议题形成的影响力逐步增强。博客的出现与发展使每一个普通人不仅仅只是信息的消费者而成为了信息的生产 者和传播者;使普通大众变为公众人物,使当前仅仅以传统媒介为议程设置主体的格局被打破,受众在议程设置方面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

在某种意义上说,博客承担着新闻媒体的部分职能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议题设置的作用。它是一种可以由于博客自身的特点使得其在议题的设置过程中以及议题的内容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本文将以08年一起引起众多热议的“死亡博客”事件为佐,加以阐述。

1.议题提出

▲2007年10月28日,北京女白领姜岩在得知丈夫有外遇后开始计划两个月后的自杀事件。两个月中,她不断在自己的博客中记录下自己的“死亡日志”。两月期至,姜岩把博客密码告诉某网友,并委托其将博客内容公布。12月29日姜岩跳楼自杀,其博客被公之于众。

▲不久,得知此事的姜岩前男友张乐奕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了第一个祭奠姜岩的博文。

小结:至此,完成了议程设置的第一个环节,设置议题。博客兼具隐私化和大众化的特点使得其成为大众关注的议题。

2.引导舆论

▲08年1月4日,姜岩的姐姐在自己的QQ空间(博客)中发表了纪念姜岩的文章。继而于08年1月10日开始,在天涯论坛连续发表了《大家好,我是姜岩的姐姐》以及《给岩岩一封信 》两份帖子,公布了姜岩的感情生活经历,该贴文迅速被多家论坛转载。

▲08年1月11日张乐奕建立了一个名为“北飞的候鸟”的网站,目的是让大家对“死亡博客”事件有一个全面了解。事件扩大,姜岩博客被转摘到各个论坛,网友观看其日志,并在博客、论坛和网站上声讨不忠丈夫王菲。

▲2008年01月14的《新京报》、新快报、中国新闻网、央视国际、金羊网集体报道姜岩自杀事,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对报道进行转载。

小结:博客事件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同时在主流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成为一个舆论的焦点。至此,博客已经将议题的讨论要素调动起来了。

3.议题完成▲网友自发组织人肉搜索,揭发负心丈夫以及父母和第三者隐私,导致两人被公司责令辞职。

▲“死亡博客”事件从网络漫骂转换成现实中的人身攻击和群体围堵王菲父母家的墙面上经常被人恶意涂鸦,并接到网友恐吓电话,这场“讨伐”终于演变成一起“网络暴力案”。

▲2008年1月24日,中央电视台《大家说法》栏目对“死亡博客事件”进行了报道。央视报道前后,凤凰卫视、南都周刊、三联新闻周刊法制日报等媒体也都作出相关报道和采访,并被新华网等网站转载。

▲2008年3月,王菲将张乐奕以及报道此事的“北飞的候鸟”、“大旗网”、“天涯”三家网站成为被告。要求赔偿其工资损失7.5万元和精神损害抚慰金6万元。成为中国第一例真正进入司法程序的网络暴力事件。期间法制日报对当事人进行专访。▲4月17日,备受关注的“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12月17、18日央视《法治在线》连续报道了名为《网络暴力第一案》并公布法庭一审判决。随即现代快报等报刊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后续发展:据原告代理人透露,虽然其现在仍没找到工作,但网民的骚扰电话等行为已经很少了。这表明,网友对死亡博客事件的关注度急剧降低转移,此事件告一段落。

小结:由博客引发“死亡博客”事件在博客和主流媒体的推动下,已经成为网上、网下共同的议题,完成其议程设置的功能。博客在此次事件中不仅是议题的发源地,也是发表看法的重要场所,是博客引发并延续了此次议题,并扮演了引导舆论的角色。由此说明,博客作为一个新的媒介,已经开始影响大众传媒的议题选择,成为议程设置的重要参与者和制造者,引发和影响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的讨论。

三、博客的议程设置作用

(一)信息的及时性和海量存储增加了受众选择的主动权,削弱了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在克林顿拉链门事件、9.11事件、印度洋海啸以及在05伦敦地铁发爆炸案中,传统媒体无论是从主观因素还是客观条件上,都没能够做到“及时”的报道。而个人博客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从各个侧面反映着事件的进展,展现着自身的巨大的传播力量。

在国内,不论是轰动一时的“木子美性爱博客”还是06年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许多记者开辟的“小丫跑两会”、“柴静两会观察”等两会博客专题以及08年五月四川大地震那些生动真实、饱含人情味的地震亲历者博文,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博客新闻充分利用其自身草根性、及时性优势,关注到了被传统媒介忽视的或是无法及时报道的议题,并且运用其传播优势使这些议题得到广泛的注意。由于博客新闻内容的具有的分散性,使得受众选择自己关心议题的范围大大增加,传统媒介对社会议题设置的控制能力被大大削弱。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博客弥补了传统传播方式的不足,也削弱和挑战了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二)博客的平民、自由性允许其突破主流媒介所受到的各种限制

传统媒体的报道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把关”和新闻要素研究认为,营销和制约报道内容取舍选择的其中两个主要因素即:媒介的办刊宗旨和报道方针、传播人员的价值和倾向以及符合一定的社会文化规范的价值标准。处于以上考虑,传统媒媒介都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了细致的筛选。而博客所具的“草根”特性,给

予受众表达自己的权利,提高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减弱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规范,使普通受众拥有了个人话语权。

四、博客议程设置的局限性分析

(一)对传统媒体的依附性

尽管博客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活力,但是作为一种新生势力,其自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仍然无法在短期内克服,博客对传统媒体的作用目前也只能表现在打破了传统媒体在“公众议程设置”方面的垄断地位上。从目前来看,博客新闻本身对于传统媒体仍然有很强的依附性。需要传统媒体的助推

博客主要依靠个人的力量,其传播设备和传播效应都无法与传播媒体相抗衡。从目前来看,博客依然需要借助传统媒介和网络的转载扩大影响力。博客中形成的议题会随即通过链接和转摘的形式进入网站论坛,并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与报道。“这种传播带着主流文化和传统认同的推荐力量,将边缘化的博客迅速带入到主流文化的浪潮。”④博客具有较强的情绪化,其发展亟须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与引导

博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情绪发泄的场所。其平民化特征使得社会各阶层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公共领域里表达自己的意愿与诉求。加之博客传播的匿名性,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在网上发布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于是在博客中,无论是发布日志还是进行评论,言说者往往态度偏激,观点尖锐,言辞激烈,个人感情色彩浓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情绪化”倾向。

博客还处于蓬勃发展的初期阶段,目前在世界上还没有国家为博客新闻立法,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已经显露了众多问题。某些博主一方面主张自己的话语权、出版权等权利和自由;另一方面却故意去侵犯别人的隐私,给他人带来种种伤害。此外,言论自由的滥用,也导致了博客的虚假新闻泛滥。因此,新闻机构如何管理这一新兴传播形态,如何让平民博客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承担相应的责任,是其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议程设置的主导者:

虽然博客使来自个人的声音获得了一个广泛传播的渠道,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共同构建社会的话语方式。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博客的议程并非都出自网络的随机选择。

首先,博客网站平台的幕后编辑操控和设置了博客首页。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超过四成的读者通过博客首页进入阅读对象的博客,这就形成了博客首页编辑对于博客受众的议程设置。以腾讯网为例,当网民登陆QQ帐号后,腾讯网自动弹出包含了博客新闻的小页面以供大家及时浏览,里面出现的新闻条目必然都经过了腾讯网的编辑筛选。

其次,博客内部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议程设置功能,博客中的活跃者逐渐成为意见领袖,引导整个博客环境的议题走向,博客意见领袖关注的话题也会成为博客的焦点。知情者博客

知情者就是对事件有一定了解或者参与了某次事件的人,这部分人是博客写作

者的最大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讲,几乎所有的博主都是知情作者,因为这些人都是与事件有关系的。也正是这种参与的广泛性和进入门槛低,成为众多议题的发源地。2 名人博客

区别于“博客世界里沉默的大多数“的草根博客,名人博客是博客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其作者身份的特殊,成为人们大众媒体和受众关注的一个重点,很多议题都是由这里首先发起的。比如06年白烨和韩寒在博客上的“韩白之争”,引发了一场文坛关于80年后作家群的思考。此类博客的拥有很高的点击率,由于博客具有的链接、搜索、互动等功能,,这样就形成一个循环的网络,当传导到现实生活中的时候就变成一种舆论,其观点和建议得到博客阅读者的重视与采纳,进而成为一种社会议题。

结语

博客作为一种依附于网络媒体的新的传播形态, 从本文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博客中的议程设置功能在构建和争取公众话语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应当看到博客议程设置的一系列局限性。

毋庸置疑,博客将会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它的发展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与讨论。作为当代传媒人,应当在现状和问题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对策,充分挖掘新闻博客传播的潜力,完善“公众议程设置”机制, 从而更好的把握社会舆论, 形成健康的舆论环境,促使其走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

注释:

① http://hy.stock.cnfol.com/070612/124,1469,3051020,00.shtml 09年1月6日浏览

② 周海英.“博客”的传播学分析 [J].西社会科学, 2004(07)

③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④ 汤涛.琴瑟合鸣曲更美——看博客新闻对传统媒介议程设置的挑战与补充作用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7月

参考文献:

[1]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 [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3]汤涛.琴瑟合鸣曲更美——看博客新闻对传统媒介议程设置的挑战与补充作用 [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7(07)

[4] 周海英.“博客”的传播学分析 [J].西社会科学, 2004(07)

[5] 顾孟青.博客的议程设置功能并未消解——以新浪博客为例[J].今传媒, 2007(06)

[6] http://hy.stock.cnfol.com/070612/124,1469,3051020,00.shtml 09年1月6日浏览

[7] 王晓园.博客时代的议题设置[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议程设置存在问题 第2篇

一、“杭州飙车案”舆论演变描述

1、舆论的形成期

5月7日20时05分,肇事者胡斌驾驶经过改装的三菱跑车,在杭州文二西路撞上行走在人行横道上的浙江大学毕业生谭卓,致使谭卓当场死亡。当晚21时20分,杭州的网络媒体19楼论坛上贴出了“文二西路车祸——红色三菱斑马线撞死行人”的主题帖,还配有事故现场图片。随后,网民大量发帖、跟帖讨论,形成热议。

科德雷·金提出了舆论形成四步骤说:①对某事产生不满;②产生共同需要;③通过媒介的讨论或争论,议题更加明确和具体;④达成结论,作出决定。据此可以判断:关于“杭州飙车案”的舆论已处于形成期。有网民称,“我们愤慨,不是因为肇事者是一个富家子弟,也不是因为被撞死的是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我们愤慨,是因为肇事者肆意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在一个夜间8时这样的热闹时段,在靠近繁华休闲购物中心的地段,严重超速飙车而将一个无辜的生命撞死在人行横道上!”,“飙车在杭州已成一种社会公害”。网民出于对公共交通安全的维护需要,形成了“谴责肇事者,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同情受害人”的网络舆论氛围。

2、舆论的高涨期

学者刘建明提出,“引爆式是舆论突然走向高涨的一种模式”,“有些舆论已经形成,但仅仅处于局部的众意状态,人们尚没有表现出强烈的义愤或热情。这时如果出现外在的引发作用,就会出现舆论哗然的结果,甚至在局部社会环境中产生强烈的舆论举动”。

“杭州飙车案”舆论突然出现高涨,引爆点正是5月8日下午杭州市西湖区交警大队召开的事故通报会,警方公布初步调查结果称:“肇事车辆是否存在改装”、“死者是否走在斑马线上”不详,车速为“70码”。西湖区交警大队副大队长王建国还说,“没有飙车这一说法,只是你超我、我超你的追逐”。警方的上述说法经媒体报道后,立即引发舆论洪流。“70码”的说法,成为公众质疑有关部门公正度的“导火索”。

在这一阶段,舆论迅速转换了议题:警方对肇事车时速“70码”的草率认定,促使事态升级,由此衍生出“警方不公”、“权力庇护”的质疑,其中也裹挟有甚多不实流言的传布。

在与警方的意见对立中,网民采取了寻求公众和更大化的舆论支持的行动,包括搜集目击者的证言、根据现场照片求证肇事车的改装痕迹、对肇事者展开“人肉大搜索”等。其中,在网络媒体上,意见领袖对于舆论的汇集和议题的设置起到了很大影响作用。

3、舆论的发展期

5月10日,杭州市市长蔡奇在相关媒体的报道上作出批示:“这是一起骇人听闻的惨剧,市交警支队要很好分析,进一步采取措施,严禁违法超速行车。对肇事者要依法严处。痛下决心,彻底解决违法超速行驶问题。”杭州市公安局负责人表示,对该案将公正办理。警方通过媒体发布消息,确定肇事者对事故负全部责任,肇事者已于9日凌晨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刑事拘留。在这一阶段,舆论处于发展期。一方面,由于政府部门的明确表态和肇事者被刑事拘留,公众反应的激烈程度有所下降,意见的冲突张力有所和缓;另一方面,针对始终处于焦点的“70码”的质疑,由于警方在事发多日后仍未通报调查结论,舆论对此的追讨不但未停止,而且形成了新的波峰,特别表现为“70码”(“欺实码”)立即成为流传甚广的网络新名词。

5月13日,杭州警方表示,已委托浙江蓝剑产品质量司法鉴定事务所进行鉴定。14日傍晚,杭州市公安局通报,肇事车当时在事发路段的行车速度是在84.1公里到101.2公里的范围之内。期间,舆论仍处于发展之中,公众的质疑未完全被消除,但公众的态度逐渐由理性所主导。5月15日,杭州市公安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案件情况,并就“70码”的说法向社会道歉。当日,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通过浙江在线、杭州网与网友对话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谭卓的遇难表示最深切的哀悼,向谭卓的父母、亲友表示最诚挚的慰问”,表示“市委、市政府将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从严从快查处此事,并且严防此类悲剧在杭州重演。”公众对此表示了既有认同又有期待的复杂回应,舆论波峰达到最高点,当然也将下行回落。

4、舆论的回落期

15日之后,杭州飙车案侦结,开始进入审判程序。随后,死难者谭卓的父母与肇事者家属达成民事赔偿协议。至此,建立在各方利益协调和意见整合基础上的分歧缩小,相关舆论由流布量的减小趋于消失。

二、媒介间议程设置理论概述

议程设置是讨论舆论引导问题可以参照的理论假设之一,它探寻的是媒介如何引导公众形成舆论或转变已有舆论,即媒介对于舆论和公众的影响模式。议程设置是媒介引导舆论的一种客观功能,也体现了媒介话语的意识形态权力。媒介间议程设置理论是对议程设置的后续和扩展研究。

关于议程设置 的经典表述,是美国政治学家伯纳德·科恩 1963年所提出的:“报纸或许不能直接告诉读者怎样去想,却可以告诉读者想些什么

议程设置的假设表明了媒介议程对于公众议程的影响。

议程设置功能是一个线性的过程,由三部分组成:媒介讨论哪些事务是重要的,形成媒介议程;其次,媒介议程以某种方式影响公众的思想或与公众的思想互动,形成公众议程;最后,公众议程又以某种方式影响决策者的思想或与决策者的思想形成互动,形成政策议程。

研究还发现,议题的生命周期可分为:①潜伏期与预备期:另类媒介率先报道并成日渐增强的趋势;②上升期:意见领袖媒介开始加入报道行列;③高峰期:意见领袖媒介与另类媒介均会大量报道,媒介议题也在此时逐渐形成政策议题;④衰退期:形成政策议题后媒介对议题的注意力减弱。台湾的传播学者翁秀琪综合出下列结论:议题会在不同性质的媒介(如意见领袖媒介与另类媒介)之间传布,官方性议题会从意见领袖媒介传布到另类媒介,称为“共鸣效果”,反对性议题则会从另类媒介传布到意见领袖媒介,称为“溢散效果”。

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建构于以媒介(传者)为中心的,“媒介即信息”,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政策议程的影响是线性的,这种单向的、线性的传播模式的基础已然为今天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新的传播格局所动摇。互联网(尤指网络论坛)作为一种公众可广泛、即时、互动地进行意见表达和交流的平台,虽然也有不同层次的把关人,但是,把关人是分散的,数量庞大、参与积极、意见纠合的网民群体其实已经成为传播的主体。由此,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形成了议程设置能力,并可以影响媒介议程和政策议程。互联网作为新媒介具有议程设置能力,比如通过对网民所发帖文进行推送首页、置顶、聚合和组织引导帖等方式,选择和凸显某些事实和意见来进行议程设置。对于反对性议题,网络媒介比作为主流媒介的传统报纸更具某些优势,有学者特别指出,“网络凭借技术优势,使其对单一议题的设置在方法和效果上都优于传统媒体。”

三、网络与报纸的议程交互

根据以上对“杭州飙车案”舆论演变过程的粗线条描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媒介议程、公众议程、政策议程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舆论从无序到有序,从增长到消减,经历了多次波动,也转换了多个议题,这之

间的变动与政府部门的态度和行为的调整有密切关联,也与媒体对于舆论的把握和引导有密切关联。

本文选择19楼论坛与《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作为考察对象,主要是考察网络媒介和报纸之间实行媒介间议程设置的情况,从二者的互动中分析媒介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在舆论发生期,基本没有作出报道或没有设置议程;政府(杭州警方)的信息公开程度是不够的,或者说是一种控制式的、过滤式的有限公开,而且公开的有关信息(如“70码”)并不足以取得公信。报纸的传播力显然受到了某些限制。5月11日《钱江晚报》A4版的头条标题为:“杭州公安机关就文二西路‘5·7’交通肇事案为本报发来通稿:案件将依法严格公正办理,最新进展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其中的“通稿”二字传达出一个令人尴尬的信息:对于此案的报道,包括《钱江晚报》在内的主流传统媒介是“听招呼”的。此前,《浙江日报》、《钱江晚报》除报道一条肇事者被刑拘(5月10日)的简讯之外,几近“失声”,而在这期间,网络论坛上已经形成了舆论热点。

杭州市长的批示是报纸介入案情报道和进行议程设置的转折点。5月11日,《钱江晚报》用A4、A52个整版来进行报道,并通过采访有关专家(意见领袖)发出三点“追问”:“时速真的只有70公里吗?胡斌此举仅是交通肇事吗?对类似事故该如何阳光处理?”,直言“交警部门5月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有几个说法急需厘清”。《浙江日报》则在5月12日第10版《政治与社会新闻》整版报道“杭州飙车案”,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篇题为“马路不能当成赛车场;要尊重别人的生命;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悲剧绝不能重演„„网友热议杭州“5·7”飙车案——谁来保卫行人的生命权”的报道,摘录的是网络媒介“天涯论坛”某板块网民的帖文。

《浙江日报》5月13日第10版《政治与社会新闻》继续用整版篇幅报道“杭州飙车案”,其中一篇报道的标题为:“肇事者撞死人还能回家上网?肇事车辆时速仅为70码?是“交通肇事”还是“危害公共安全”?——公众质疑“5·7”飙车致死案”,这三点质疑与5月11日《钱江晚报》设置的议程基本一致,而之前网络媒介(包括19楼论坛)正是这样设置议程的。可以说,媒介间议程设置的流向为:从网络媒介到都市报再到党报,从另类媒介到建制媒介的矢向是清晰的,这同时也与上图所示的19楼发帖量曲线、两张报纸的发稿量曲线是吻合的,证实了“溢散效果”。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政策议程是互动的,而且是复杂的互动关系,此处不细论。由于不同媒介的异质性,特别是媒介性质、媒介形态的不同,网络媒介在时效性方面要快于报纸,网络媒介先于报纸对一些

社会热点问题设置议程,一方面是由于具备技术条件,另一方面是由于公众意见可以在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上自由集散。一般认为,网络舆论往往体现出来得快、去得快的特征,对公众议程的影响会更短一些,报纸议程设置效果的时滞性要大于网络,对公众议程的影响会更长一些。可以强调的是,媒介间的议程交互显然设置了更为集中的议题,营造了更为持久和浓厚的舆论氛围,体现了更大的舆论强度,所以形成了舆论共振,传播影响力必定增强。

四、结语

胡锦涛2008年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深入思考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的关系,有助于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1、陈力丹在谈到议程设置理论和舆论导向的研究时提出,“注重利用媒介对舆论的近期影响力,启动对议程设置最佳效果时间的研究。” 如果作为主流媒介的报纸能早一些报道“杭州飙车案”的有关情况,并主动设置议程,可能更有利于舆论引导,更有利于影响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这既涉及报纸的公信力问题,更涉及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问题——因为报纸是建制媒介,公众按照经验推知,报纸不寻常的“一时失声”是受到了舆论管控。报纸应及时建立舆情分析研判机制,选择最佳时机合理设置议程。范以锦在一篇题为“强势主流媒体不应弱化舆论监督”的个人博中说,“如果传统的强势主流媒体,能以其公信力、影响力,重视网上舆论,与‘网声’互动,成为互为作用的两股力量,对推动舆论监督是有重要作用的。这样的事例也很多。但在有些地方,有的问题已成为网上舆论,传统媒体应及时跟进了,还去限制传统媒体,而且限制的是更为准确权威的报道,这就使人难以理解了。”

2、当前,舆论引导既要求报纸等传统媒介履行社会责任,同样要求网络等新兴媒介发挥积极作用。国家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刘正荣指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之间互动,可以产生媒体间的共鸣效果。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是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的一种创新。”不管是舆论监督、热点引导还是正面宣传,都应该特别重视媒介间议程设置在舆论引导中可发挥的创新作用和强大效果。

3、媒介间议程设置应建立在理性之上,所谓理性,即议程的公共性。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都应选择公共性的议程引导舆论,坚持代表公共利益的方向,同时允许意见的碰撞交锋与制衡协同,而不是滥用媒介

议程设置存在问题 第3篇

议程设置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于1922年由李普曼提出。他认为“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后来,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于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以期检验媒介议程对于公众议程所产生的影响,他们认为在大众传播环境中,通过媒介议程设置虽然很难影响人们“怎么去想”,但在人们“想什么”上却很有效果。这一调查标志着这个理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而除了在大选中的研究之外,以丹尼斯就媒体中“社会治安”议题对公众认知的影响也间接证明了议程设置理论的合理性。这项研究以美国20年间的实际犯罪率资料和媒体报道的进行比较,通过盖洛普的调查研究发现,媒体对社会治安问题报道量的变化对公众认知的影响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到了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通过进一步研究,发表了《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从而一举奠定了议程设置理论的地位,而麦库姆斯和肖则被誉为“议程设置理论”之父。随着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传播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剧变,麦库姆斯和肖所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受到普遍质疑。麦库姆斯和肖也在反思和检讨以往议程设置理论的同时,进行了勇敢的探索和大胆的创新,并于1999年提出了一个的新假设,即“议题融合理论”。相比较“议程设置理论”而言,“议题融合论”的研究出发点是社会大众,研究的重点是社会大众为何并如何使用各类传播媒介,以及使用这些传播媒介所达到的社会效果。[1]

除了以上这一典型的“议程设置理论”外,朗氏夫妇在研究“水门事件”时期的报纸与民意之间的关系后,于1983年提出“议程建构理论”,该理论认为媒介、公众与政府在议程设置过程上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一过程被他们成为议程建构。从作用和价值角度讲,议程建构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重要补充。

沿袭历史发展脉络,虽然与议程设置相伴的还有涵化理论,以及大众传播效果分析理论。但从早期的“子弹论”或者“皮下注射论”到“有限效果模式”再到“适度效果模式”及“强大效果模式”。所有这些一系列的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议程设置理论的存在适用性及合理性。[2]

二、关于议程设置理论的新假设

随着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的兴起以及V R等虚拟技术的普遍应用,导致目前传播环境与传播模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议程设置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产生了巨大的扩展。那么,“议程设置理论”这一理论成果能否在当今中国多种媒体形式并存且纷繁复杂的媒体环境下继续适用呢?目前看来,国内的研究多是从媒体的角度来谈论议程设置,但几乎没有从受众角度来谈论议程设置理论的文章。当然在媒体形式不断丰富的今天,受众与媒体之间的区别也在逐渐模糊。很多自媒体使得受众本身就具有了议程设置的功能,同时通过自身反应,进而影响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议程再设置。

从当前看,媒体参与社会话题的机制主要有三类,即媒体动员、媒体吸纳以及媒体评论。其中,媒体吸纳机制主要是通过议程设置功能实现的。与最初的“使用与满足”概念不同的是,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议程设置变得更为复杂,成为了双向互动设置议程。[3]

三、还原山东“问题疫苗”事件

事件起因于2016年3月18日山东济南某母女涉嫌非法巨额经营二类疫苗被查出。而涉及购进此疫苗的省份多达24个省份。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舆情迅速发酵。在事件曝光当日就被新华网、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重要新闻媒体报道,多家地方媒体发布评论文章。由此,“问题疫苗”事件在舆论场中引发较大的恐慌情绪。此事件引起事件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作出相应部署,严抓落实。

然而,笔者在整理相关事件材料的时候发现,此次疫苗事件可以算是2015年旧闻的延续。其实早在2015年4月,庞某、孙某及相关问题疫苗就已被查获,相应追责程序也在进行中,而其他主流媒体也早在2016年2月报道过相关新闻。但是当时并没有引起过非常大的关注。直到作为新媒体的“澎湃新闻”将这一事件冠以“杀人、致死”等词并予以新闻发布后,才引发了网络中的病毒式传播。一时间,微信朋友圈集体刷频,对山东问题疫苗事件进行口诛笔伐、集体发声,就此反映了受众对此事件的关切程度。

同时,本来仅仅是存在过期变质等一些风险、可能会失效起不到预防传染病的作用的“问题疫苗”,因为这些疫苗是正规疫苗生产厂家生产的,但其未按规定进行冷链存储和运输,但在却因新媒体的传播,使民众的恐慌情绪弥漫于社交网络之上,加之新华网、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多家重要主流官方权威媒体的跟进转载和报道,“问题疫苗”事件在舆论场中引发较大的恐慌情绪。很快地,这一事件又被受众和“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瘦肉精”等事件相提并论。为了尽快解决“问题疫苗”事件,国务院成立了由多部委联合的调查组,在极短的时间里处理了357个相关责任人,同时追究了部分人员的刑事责任。自此,喧嚣一时的“问题疫苗”事件风波才被逐渐平息下去。

四、研究假设

本研究的社会背景为,近些年问题食品、假冒药品等新闻不断充斥在我们周围,慢慢的我们已经对诸多负面新闻产生了麻木,可是一旦牵涉到儿童,我们依然会感到震惊和愤怒。今年3月,山东警方破获案值5.7亿元的问题疫苗案,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储存销往24个省份近80个县市,其中大多数为婴幼儿疫苗。在短时间内,此事件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对于这个研究,研究团队的基本假设为,受众的直接或者间接经验对事件议题是否关注具有显著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可以推测,受众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度,同时也影响了媒体对于议程设置作出适度修改。

五、理论假设的实践证明

笔者找到了最早于2016年2月2日在央广网刊载《济南查获大宗失效人用二类疫苗案,涉国内24省市有疾控人员参与》一文,该报道对此事件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报道。然而,澎湃新闻登刊的《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或影响人命,山东广发协查函》一文重做这条“旧闻”,并且在标题上加了一句“或影响人命”从本质上是“妖魔化”问题疫苗事件。具体表现在:1.把一年前的旧事拿出来炒作,字里行间使得受众认为是刚刚发生的;2.夸大了没有冷链储运疫苗的危害性,没有任何科学常识,追求骇人听闻;3.也是最缺乏新闻职业道德的是,把安徽“假疫苗”事件进行类比,让人对国产疫苗缺乏信任。由此,本研究从传播模式和受众认知两个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

(一)从传播模式角度看

“问题疫苗”事件发端于传统媒体的报道,发酵于网络媒体的传播,最终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形成“热点化效应”。因食药品安全是举国瞩目的大事件,所以首先传统媒体设置议程;网络传播以“议程设置”主体、议题的扩展性设置了人际传播的话题;受众通过转发、分享、跟帖等方式进行疯狂的传播,实现议题在各社群空间的互相渗透,最终形成了“热点化效应”;人际传播又反过来影响大众媒体进行报道。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议程设置”并不是单纯的一个阶段,而是通过对特定事件的报道,将社会大众的注意力引向与之相关的方向,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我们可以用相关的示意图进行剖析(图1):

(二)从受众认知维度来看

为了更好地了解受众对此事的关注度。笔者采用电话访谈的形式,委托天和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进行样本采集,通过对500人的有效调查,得出相关结论。

自变量的设计:过去一个月,您是通过什么媒体看到过关于“问题疫苗”事件的报道?(1)广播、电视、报纸等(2)微信、微博或者其他网络媒体。

因变量的设计:您是否认为“问题疫苗”事件是这一个月内最值得关注的事件?(1)是(2)不是

本研究的统计方法:(1)交互分类;(2)回归分析;(3)卡方检验;(4)相关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356人(约占71.2%)是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获知该事件,仅有140人是通过传统媒体得到的信息(28%);而有417人认为“问题疫苗”事件是这一个月内最值得关注的事件(83.4%)。从中我们可以得出:

1. 媒体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正相关,通过媒体提供的议题,受众会对该议题的重要性有相关的认知。

2. 受众不仅关注媒体提供的议题,同时会迅速做出反应。尤其是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受众会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对议程进行设置,会对议程设置进行相应的评判、修正和完善,赋予更新的内涵和外延。

3. 受众的行为影响着媒体的议程再设置,不仅是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同时也影响着主流媒体的议程。

4. 在人际传播中,通过对事件的议程设置。人们多是间接获得对事件的经验,在对事件的整个传播过程中,对事件的夸张描述或者在事后对事件失实转述,都会加剧受众的恐惧感。

六、结语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山东“问题疫苗”事件与受众互建议程设置非个案。通过对该事件的研究可以得出,除了议程设置理论本身,其反向以及互动作用应成为研究的重点领域。具体而言,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媒体是政府风险治理的协作者,是公众知情权、话语权的捍卫者。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该在客观公正报道,进行合理议程设置。通过事件的深度挖掘,积极协助相关部门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

2.应对新媒体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管。山东“问题疫苗”事件中,新媒体为了博得眼球不惜罔顾事实也是很大的原因。通过微信、微博等匿名式、病毒式的扩散传播,使得受众非理性因素形成了马太效应。因此,除了传统媒体外,新媒体已发挥着新的议程效应,有效监管势在必行。[4]

3.对于舆论热点,不同问题在报道力度上应该有所区别,把握好尺度。媒体报道当然是对的,但是在报道中存在大量的言论和说法,抹黑了疫苗质量和计划免疫工作。现在很多人到日本、韩国和香港去打疫苗。

4.对于热点问题引导的事实和数据要准确无误。很多媒体的本意是传播社会正能量,但是在援引消息来源的时候,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由于事实不真实,造成错误信息的再次传播和放大,导致错误的议程设置。

5.在现代社会,人际传播的影响力已经赶超大众传播,成为影响公众关注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大众传播只有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才能借助人际传播的途径增强传播效果,这样一来,才能主动引导信息流向。

6.“议程设置”中应该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结合起来,以拓宽民意表达以及民主选择的渠道。不同于之前的议程设置研究将事件看做离散和独立的个体,现在我们应该将媒体议程看作是相互联系的议题网络。

7.要重视受众因素,加强与受众的沟通与联系。我们既要积极引导受众的主流议程,又要重视受众在议程设置中的能动作用。

摘要:议程设置理论作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中的经典理论,据不完全统计,自从议程设置理论诞生以来已经衍生出400多项相关研究,而其内涵与外延也得到了极大的修正和发展。本文在梳理这一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山东“问题疫苗”事件的传播,证明媒体和受众能够通过信息的传播将公众及社会引向特定的关注方向。进而反思当下各种媒体在报道中的种种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议程设置,问题疫苗事件,受众引导

注释

1[1]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2]谢耘耕,邱一哪.“议程设置”模式下的危机传播与应对[J].新闻与写作,2010年(11).

3[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网络的议程设置 第4篇

扬州军转干辅导:两会议程设置 第5篇

扬州军转干辅导:两会议程设置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3月5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是本届政府的首份工作报告。开幕会上还将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人大会议议程安排

今年,全国人大会议安排十分紧凑,会期共8天半,将于13日上午闭幕。闭幕会后,李克强将与中外记者见面。

根据大会预备会议4日通过的议程,会议主要审议六项报告: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计划报告、预算报告,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政府、人大、法院、检察院

自去年两会以来,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履职即将满年,各项内政外交大政方针有序铺开。本次全国人大会议上,李克强将首次以总理身份做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国务院总结履职首年的工作,并部署2014年的政府工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如何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改革大棋如何“落子”,无疑是此次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大看点。

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的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的工作报告,均是去年3月履新国家领导人的首份述职报告,也备受外界关注。

在将要审议的六份报告中,以预算报告最专业、最难懂。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预决算审查室的消息透露,今年将推出一个《政府预算解读》,以方便代表和社会公众读懂财政预算报告。这也成为本次人大会议的又一亮点。

◎媒体关注:两会记者招待会

沿袭以往两会惯例,大会将举行多场中外记者招待会和集体采访。据了解,今年大会期间有将近20场记者会,以及记者的采访和网络访谈的安排。人大将邀请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举行记者会,其中包括外交部、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央行、农业部、环保部、卫计委、人社部等重要部委的主要负责人,就包括国际形势、外交政策、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等民众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同时,全国人大机关也会有一些负责人和部分代表,将围绕人大工作和代表履职等方面内容进行答问。

浅析媒介的议程设置及其影响 第6篇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处于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受大量的信息,同时会发布大量的信息。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机构,在我们更自如、更流畅的享受着自媒体时代带来的好处的同时,我们的某些观点也在潜移默化的受到权威传媒机构的影响。很多媒介都在精心设计着属于自己的议程设置,巧妙的控制着人们的思维。

议程设置这一理论最早由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提出。其核心观点在于: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议程设置的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我们的生活无不受到议程设置的影响。

2011年7月,在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先后两期播出《达芬奇天价家具“洋品牌”身份被指造假》之后,达芬奇家具身上就难以抹去伪造产品原产地、保税区“一日游”后身价摇身一变、质量与国际品牌身份不符等负面关键词。央视驻意大利记者朱锋就此问题对意大利卡布丽缇公司负责人的采访,给了达芬奇家具沉重的一击。此后各大媒体的相关报道大都是呈现一边倒的趋势,在一片负面舆论中,也有人力挺达芬奇家具,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朱长岭表示,目前大家对达芬奇家具的质疑存在常识问题,其实,国际品牌可以有不同的生产地,只要标明产地即可。产品从中国出口,再进口到中国,只要符合法律规定,是可以的。此话一出,更引起了诸多消费者特别是曾经买过达芬奇产品上当受骗消费者的不满。去年年末,达芬奇家具反扑央视,曝光了记者朱锋与意大利卡布丽缇公司负责人对话的另外一段视频,由此达芬奇家具事件有了新的进展。由于此事件牵扯到的人物关系甚是复杂,达芬奇也为此付出了2000万元的公关费。由此可以看出,央视最开始引导的舆论风潮其议程设置的目的非常明了,而达芬奇家具对央视的反扑也又一次让人怀疑当今社会记者的职业道德底线。

在去年连环发生的校车事故中,凤凰网就此问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积极采纳了网友们热评的议题,成功塑造了一个公开、公平的网络媒体形象。早在2011年9月,凤凰网就发表过题为《农村娃为何逃不开“黑校车”》的文章,但当时仅有57条网友评论。自2011年11月17日起,凤凰网连续三天对甘肃校车事故进行追踪报道,同时播出了独家制作的微纪录片《中国式校车》,通过声画结合的方式、多视角的报道,让观者充分感觉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程度。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28日,国内共有792条新闻与“校车事故”有关。

由此可以看出,凤凰网从认知层面对受众进行渗透,从引导人们“想什么”、“怎么想”,到现今一系列解决办法的出台,充分反映了传播效果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也展示了议程设置理论引导人们思维的独特方式。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正是在于考查一个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凤凰网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丝毫未放松对“校车事故”的报道力度,并且依然在时时追踪,所做的就是对校车问题进行“议程设置”。校车事故发生之初,凤凰网就国内外校车运作模式进行对比,引起了大家一番讨论,但是当越来越多的网民提议中国要发展同发达国家一样的校车时,凤凰网又发出了一条新闻《发改委:校车制度不能脱离国情照搬别国做法》,通过发布主流信息,及时控制了网络平台中不恰当信息的传播,避免了舆论一边倒现象的出现。凤凰网就此问题进行的议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受众对校车事故的看法,成功地引导了舆论的风潮。

在“小悦悦事件”中,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显而易见。传统媒体的主流报道旨在“谴责见死不救行为”与“呼吁良知和义举回归”两方面,少有对立法惩戒道德领域行为的探讨。相比较而言,公众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的议程设置更符合原生态的传播规律,也更无拘无束。自媒体因为其传播的自主性和平民化,其议程设置不会单一或一边倒,在传统媒体连篇累牍地挖掘18路人信息的时候,自媒体开始更多地讨论法律是否应当严格规定父母对幼儿的监护责任,以及立法惩罚见死不救是否可行、如何鼓励见义勇为等。新浪微博一项“小悦悦不幸离世,到底谁的责任”的调查显示,开始有超过六成选票投给“无良肇事司机”,紧随其后的是“孩子父母没尽到监护职责”,第三位才是“冷漠的路人”。这一数据与传统媒体着重引导的谴责18路人和批判社会风气呈现倒挂。两日后,该投票调查结果出现逆转,“冷漠的路人”获得的票数超过“两个肇事司机”位列第一。数据的变动展现了传统媒体和自媒体议程设置对舆论导向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上一篇:高考感恩父母的信下一篇: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