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主导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2024-06-25

县主导产业发展情况汇报(精选6篇)

县主导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第1篇

近年来,xx县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按照“工业立县、项目兴县”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四五一”工程,形成了皮革、化工、医药、畜牧养殖、无公害蔬菜种植五大主导产业,县域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

一、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皮革业:皮革业是县域经济第一主导产业。XX年底,全县有皮革企业120家,从业人员7万余人,年总产值23亿元,年利税3.9亿元,纳税额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强。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美国、俄罗斯、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全国市场占有率4.9%,是全国最大的成品革加工基地之一。化工业:全县化工企业100家,主要产品有苯胺、硫酸、糠醛、糠醇、环己胺、环氧丙烷、对氨基苯磺酸等30余种,年总产值9.6亿元,年利税4048万元。医药业:规模生产企业达6家,拥有中、西药品种(批号)150多个,其中,复方依那普利、洛伐他汀属国家级新品种,血速生、利咽解毒冲剂属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年总产值2.3亿元,年利税1020万元。无公害蔬菜种植业:以七汲镇王村为中心的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4.1万亩,蔬菜总产量62万吨;王村蔬菜市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鲜活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在2亿元以上。畜牧养殖业:以奶牛、肉牛、鸡、猪为主,存栏量分别达到1.1万头、11万头、1200万只、31万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

二、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做法

1、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力度,坚持不懈地做好项目工作。全力打好项目攻坚战,重点是在抓大项目、好项目上求突破。一是进一步强化“项目兴县”意识。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加强项目谋划和跑办工作,努力在全县形成更加浓厚的上项目、谋发展氛围。二是加快重点项目进展。重点抓好合成氨扩能、钢结构扩建一期工程、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铁九线和羊曲线公路改造等项目,确保年内建成投运。电子气体生产、黑液提取、茶色素等项目加快前期工作进度,争取年内开工建设。三是实行县领导分包重点建设项目制度。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调调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积极缓解资金对项目建设的瓶颈制约。全方位拓宽筹融资渠道,努力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特别是引导和激活民间投资,为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2、进一步扶持壮大主导产业龙头。重点加大对皮革、化工、医药、畜牧、蔬菜等优势产业龙头的培育扶持力度。皮革业一方面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创出自己的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深加工企业,推动皮革业优化升级,重点扶持新亿鑫、泰隆皮革、新恒昌、顺昌皮革、冀利华等一批投资千万元以上外向型、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皮革深加工企业,把支柱产业作大作强。化工业重点扶持中冀正元、华润化工两个龙头。制药业重点扶持华龙药业、华加药业、万和制药、华鹏药业等一批有规模、有潜力的企业。畜牧业以东丰庄奶牛场、冀鸿祖代种猪场等为龙头,加强管理,搞好标准化养殖、疫病防治等工作,带动行业更快更好发展。设施蔬菜业在进一步完善王村蔬菜市场功能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规模扩张,年内力争达到5.5万亩至6万亩的规模,进一步增强我县蔬菜业的规模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3、以扩总量、提档此为目标,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的潜力和活力。特别是千方百计保持皮革业的强劲增势,在进一步健全皮革业污染治理长效监管机制的前提下,以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鼓励引导规模企业发展深加工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我县投资,借助外资、外力推动皮革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4、全力优化发展环境。严格按照省政府《关于实施“双提”工程的意见》,大力提速工作过程,提高工作质量。以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将行政审批项目全部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条龙”服务,方便群众,遏制腐败行为,改善投资环境。严肃查处涉卡寻租、吃拿卡要等破坏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努力营造“招商、安商、亲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特别是人均水平低。二是经济增长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比重大、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低仍是主要县情。三是缺乏强县大项目。还没有形成支撑县域经济和地方财力的骨干企业。

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1、强化财政激励政策。进一步强化省对县定额分享、超分成增长率全返等财政激励政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

2、加强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建立健全对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商业银行调整贷款审批权限,扩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

3、改革户籍制度,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取消户籍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县主导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第2篇

各位领导:

“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将近三年,亚华乳业及我县奶业至今仍未走出事件“阴影”,企业发展和奶源基地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保品牌、保基地、保奶牛已成为全县上下十分关注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保住城步奶业,现就奶业发展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亚华乳业现状及对我县奶业发展的影响

亚华乳业是我县最大的龙头企业,生产高峰期2007年年产值达12个亿,上交税收达6078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44.9%,占全部税收收入的56.5%,生产的婴幼儿奶粉占全国市场总份额的5.5%,位列全国前十强。2008年9月,河北“三鹿问题奶粉”事件暴发后,亚华乳业生产的培益婴幼儿配方奶粉发现含有三聚氰胺,致使企业退货销毁奶粉达3.2亿元,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打击,一度停产。通过两三年的恢复整顿,全国大部分乳制品行业恢复并超过了事件之前的生产水平。但亚华因为生产管理体制不健全,销售监管措施不到位、中信股东丧失投资信心、市场占有率降低等因素,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一路亏损,到今年上半年止,生产断断续续,奶粉市场占有率减至3%左右,没有广告投入,没有市场营销投入,企业减员严重,下岗工人日益增多,已经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给我县主导产业乃至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大局的稳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是基本丧失南山牌奶粉原产地优势。“三聚氰胺事件”之

前,我县两个加工厂是亚华奶粉和液态奶生产的主阵地,这也是亚华在市场占有率高的主要原因。但是近两年来,亚华乳业把液态奶生产和奶粉的包装全部转移至望城,我县成了半成品加工基地,出现了城步和外宾到城步喝不上城步生产的液态奶的尴尬局面。对现有奶粉加工厂没有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日趋降低,现南山山上老厂已处于停产状态。山下工厂也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

二是严重影响我县奶牛基地的发展。受“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亚华资金周转困难,从去年下半年起就没有按月付清奶农鲜奶款,往往是拖欠了四、五个月才支付

一、两个月鲜奶款。如今年在6月底前才支付了今年3月份前的鲜奶款,7月份支付3、4月份鲜奶款,5、6、7、8月的鲜奶款至今都没有支付,欠付鲜奶款达1000万元以上,饲养30头以上的大户平均应收奶款都在10万元以上。由于鲜奶款没能及时支付,奶农生活艰难,对企业失去信心,对奶业失去信心,含泪开始卖牛维持奶业生产,从2009年至现在全县卖牛达2500余头,奶牛数量急剧减少,奶业生产形势极为严峻,基地随时有拖垮的危险。

三是乳业税收逐年递减。2007年我县奶业税收为6080万元,“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发生之后,2008年奶业税收为4392万元,2009年为4050万元,2010年为3000万元,今年上半年仅实现税收800万元,给我县财政任务的完成造成了极大困难。

四是存在巨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奶业是城步的支柱产业,涉及面广,从业人员多。由于亚华乳业拖欠奶农鲜奶款时间长、数量大,直接影响奶农收益,企农关系难以调和,奶农多次到县委、县政府上访,同时因为山上一厂停产,山下二厂处于半停产

状态,下岗工人越来越多,给社会造成许多不稳定的因素。而目前亚华又要取消西岩、汀坪收奶站,将会引发新一轮奶农上访。“南山”是城步老一辈创下的知名品牌,面对“南山”品牌在亚华乳业手中日益衰落,面对摇摇欲坠的奶源基地,城步的一些老同志痛心疾首,纷纷呼吁尽快解决好这一事关城步经济命脉的大事。

二、城步奶业目前脱困的出路

勿容臵疑,城步奶源基地发展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摆脱目前困境,靠亚华从目前的情况看几乎已无可能,并且将会拖垮拖死;靠引进其他乳品企业进驻县内,可能受到政府与中信之间的协议约束,如不受约束,目前因县境内奶牛数量少,对其它乳品企业也无吸引力,短时间内招商引资很难。因此我们不能再观望,把全县奶业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亚华乳业经营形式好转上,必须当机立断,把亚华乳业当前存在的困难作为城步奶业第二次创业的机会,主动出击,挽救我们的奶业。目前,唯一可行的是唱好《国际歌》,走依托资源、依托基地、依托牧场、依托亚华、依托项目、依托市场,重起炉灶,不等不靠,自己先救自己,并逐步发展壮大之路。具体思路是:以南山牧场为主体,筹集社会资金,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人才,成立南山生态牧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租用亚华南山品牌或亚华用场地和品牌入股的形式,建立高标准备生态牧场,新上高端液态奶生产线项目,生产巴氏液态奶,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种类,建设更多的生态牧场,确保奶牛基地健康发展、规模发展、持续发展、稳定发展。

实施该项目,从目前来看切实可行,并且意义重大:一是亚

华乳业集团因近几年来受“三聚氰胺”等系列事件的影响,自身处境艰难,市场萎缩,开工不足,复苏乏力。在中信资金投入断续后仅靠盘活自身资产来做大做强,显然是很不够的,合资、合作、租赁经营等多种方式实现产业快速增效是其被迫的选择。二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建立生态牧场,发展生态牧业,生产高端生态乳制品是全国奶业的发展方向。三是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巴氏奶将成为今后液态奶消费方向。纯天然、无污染、新鲜纯正的有机食奶,市场十分畅销。河北现代牧业生产有机奶四年内便成功上市。我县三年之内达到产值一个亿应该不成问题。四是有国家项目的支持。利用国家草山开发、标准化规模场建设等项目支持,可以把生态牧场创建起来,减少投入。五是可以重振牧场雄风。建立生态牧场对于打响牧场品牌、发展旅游产业促进作用十分巨大。六是可以保住全县奶源基地。七是可以加快奶业转型升级,走规模化养殖之路。公司做大做强后,在全县建设6至8个年存栏5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将能极大推动奶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加强南山牧场的草山保护。八是可以帮助亚华摆脱困境,帮助亚华乳业扩大生存空间。九是投入比较少,整个项目一期投入大约2000万左右,生产线投入800万元即可。十是社会各界要求十分强烈。亚华乳业陷入困境后,社会各界尤其是老同志和广大奶农十分担忧,纷纷要求县委政府及南山牧场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拯救奶业,重振城步奶业雄风。十一是有专门的经营人才。南山做奶粉的人已全部从亚华退出,许多有实力、有管理营销才能和心系心忧城步奶业的人愿意入股共同创办生态牧业公司。十二是有利于南山牧场的草山保护。生态牧场建立后,奶牛以舍饲为主,放牧为辅,可以使草山得到休养生息,使

草场得到有效保护,确保生态平衡。

三、当前的主要工作

一是成立工作班子。建议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及牧场主要领导牵头,县委、县政府及牧场分管领导专抓,牧场、发改、畜牧、财政、工业等部门参加的工作班子,专抓此项工作。

二是抓紧与中信亚华乳业协商。县政府和南山牧场可以出面同中信、亚华乳业协商,以帮助亚华乳业摆脱困境的对策为切入口,商谈及建立牧业公司开展合作的具体事宜。帮助亚华乳业发展。一是商谈租赁南山子品牌进行鲜奶生产经营的问题。二是亚华乳业也可以在新成立的南山牧业股份公司投资入股,成为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采取蒙牛入股现代牧业的模式,即可以帮助亚华乳业发展扩张,也可以通过这种合作,解决城步奶业的出路问题,防止继续萎缩。这种方式可以不必重新申请生产许可。一旦谈成,立即就可以投入建设,投入生产,实现当年投资,当年投产,当年获益的目标。同时承诺,如亚华乳业发展壮大,也可以对南山牧业公司资产和股权进行回购。

三是抓紧制订项目实施规划。请求县财政解决工作经费和项目规模编制经费,聘请专家尽快编制生态牧场及液态奶加工项目详规,确保项目尽快实施。

阜蒙县花生产业化情况初探 第3篇

一、花生优势产区

1. 气候适宜。

阜蒙县春季干旱, 进入5月, 地温很快就达到10℃以上。秋天凉爽, 9月下旬雨季已过, 种子脱水很快, 约20多天, 花生水份就降至10%以下。

2. 无黄曲霉素。由于秋天无雨, 花生很少霉变, 经省环境所监测, 土壤中无黄曲霉素。

3. 土壤通透性好。经测定, 土壤通气孔在15%~20%之间, 属沙质壤土, 无淤泥, 不积水, 花生很少烂果。

4. 单产稳定。全县大面积种植花生已有30余年历史, 裸地平均200千克, 地膜平均300千克。

二、栽培技术已经成熟

1. 耕地, 阜蒙县400万亩耕地中, 有50万亩盐碱洼地不

适合花生生长, 余者皆宜, 现在种植面积达100万亩, 有发展地域。

2. 品种, 白沙1016为主, 约占90%, 新品种不断引进, 如

唐油4号、花育20、阜花401, 新品种主要用于地膜技术, 裸地仍以白沙1016为主。

3. 密度有较大提高。

过去手工播种, 密度难以控制, 密度在1.5万~1.6万株, 单产在150千克左右徘徊。近年实现了机械化, 密度得到控制, 密度均达到1.8万~2万株, 单产稳定在200千克左右。

4. 播期, 无论墒情如何, 每年5月5日播种。

墒情大于10%时, 进行浸种, 浸种时间需10小时;墒情低于10%时, 需干埋等雨。

5. 肥料的选择, 现在农民很少施农肥, 以施化肥为主, 亩

施硫酸钾复合肥15千克, 7月初趟地时, 亩追尿素5~10千克。

6. 病虫害防治, 每年7月份发生一次蚜虫, 农民很重视防治, 以氧化乐果防控。8月份用托布津防控一次叶斑病。

7.9月20日前收获, 收获手段已实现机械化, 收获后打小捆, 在地里晾晒一周, 然后入场院脱粒。

三、龙头企业正在发挥作用

1. 作坊式企业。

近10年, 全县出现了一批作坊式企业, 他们把花生收上来, 脱壳、选粒。壳卖给了饲料厂, 每25千克5元钱, 基本解决了加工费用;花生粒分6级, 分别卖给上海、东北等城市, 以及山东出口商, 每斤可增值0.20元。阜蒙县老河土乡、十家子乡等十五个乡镇有这样的企业2000多户, 从业人员2万多人, 年加工能力0.75亿千克, 约占全县花生总产量的50%。

2. 油脂加工厂。

2009年以前, 全县有两个油脂加工厂, 鑫吉粮油和威远公司, 也搞过油品加工。但由于花生蛋白技术没有解决, 不得已改成大豆加工。从今年开始, 引进一个“黑土地”公司, 此公司加工能力号称15万吨, 约占全县花生总产量的60%, 全县政府和百姓对此抱有极大希望。

四、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1. 单产有待突破。

现在单产徘徊在200千克, 需要创新。解决办法就是采用地膜覆盖, 采用地膜以后, 非水浇地亩产实现250千克, 增产25%;水浇地亩产达到300千克, 增产50%。地膜亩增加成本50元, 政府补助30元, 效果较好。同时开发新机械, 阜新风沙所研制的覆膜打孔机, 效果较好, 应大力推广。

2. 建立贮藏机制。

花生的价格图像振幅较大, 不象玉米那样平稳, 原因是玉米有贮藏条件, 花生没有。农民种地“望上年”, 价格高了, 面积就大了, 反之亦然。山东莒县搞得较好, 值得学习。阜蒙过去留下许多“人防工程”, 现在有人贮种子, 应当利用这个工程调节花生价格。

3. 施用农肥的农户在减少。

历史上种花生施农肥, 合垅;现在机械化以后, 很少有人施用农家肥。去年招束沟乡农民徐凤振花生地施了农肥, 结果抗旱能力增强, 千亩地独有他家的20亩地活秧熟, 亩增产10%, 应当宣传施农肥的优点。同时开发新机械, 使施农肥活动省工增效。

4. 改革一些生产工艺

(1) 种肥隔离问题。全县每年因化肥烂种毁地万亩, 要加大培训力度, 推广合垄法。

(2) 中耕起垄问题。有些农民不趟地, 必须纠正, 趟地可增加土壤受光面, 使土壤熟化程度增加, 同时接纳雨水, 提高抗旱能力。

(3) 追肥问题要因地制宜。如果土壤肥沃, 15千克硫酸钾复合肥就能满足需要, 不需追肥。若土壤脊薄, 漏水漏肥, 就应当追肥。阜蒙地区一般6月初结合耘地, 追5~10千克尿素, 效果很好, 一般可增产5~10千克, 理由是花生苗期不能固氮, 可以补充一些。

5. 品种需要更新。

阜蒙种植白沙1016已有30多年, 退化严重, 要成立推广机构, 引进外地新品种, 不断为农民提供品种和信息服务。

6. 布局不合理。

县主导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第4篇

1. 课题申报与结题

本课题于2007年8月15日由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五所高校联合申报,西北师范大学主持申报。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于2007年10月26日批准立项,批准号:DCA070186。

课题2007年11月20日开题启动,到今天(2012年8月2日)结题,整个研究过程持续了五年。

2. 课题申报的原因

当年为什么要申报这个课题?主要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

(1)我们认为,任何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能没有对自身历史的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历史研究是一门学科建设的三大支柱。在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领域,学人对历史的研究关注是很不够的,基本情况是:应用研究较多,基础研究较少,历史研究极少。检索文献,专门对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专著,可说是凤毛麟角;相反,我国学人研究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却有了一些文章和专著,如《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等。人们对于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自己国家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关注。应该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既要关注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研究,更要关注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不研究自己国家的教育技术发展史,何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

(2)我国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建设正在走向成熟,已经建成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一个成熟的学科专业,它的课程体系中,不能没有发展史课程的设置,而开设“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课程需要有专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我国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人应该在这方面努力做点研究工作,为开出这门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

(3)我国的第一本“科技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78年)是由英国人李约瑟编写的。我国的第一本“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应该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编写。当代的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人应该肩负起这个使命,我们相信,经过努力我们是可以完成这个使命的。

本课题研究得到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20多所高等院校的支持,一大批业内精英参与了研究,真的“中国电教是一家”。

二、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史为鉴,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道路,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为开设“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课程奠定基础。

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对象:1915—2010年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程、经验和教训。

(2)范围:本课题的研究范围是“大电教,非小电教”,是“电教事业+ 电教学科+ 电教产业”,是“学校电教+社会电教”。

电教是个大系统,由五个子系统构成(普通学校、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广播电视教育、计算机网络系统)。

3. 研究的框架

本课题的研究框架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四个范畴、十三个子课题”。

(1)三个阶段: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1915—1949),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1949—1978),新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2010)。

(2)四个范畴:电教事业、电教学科、电教产业、电教学者。

(3)十三个子课题:①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研究;②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研究;③电化教育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研究;④中国的学校电化教育研究;⑤中国的社会电化教育研究;⑥远程教育发展历程研究;⑦电化教育产业发展历程研究;⑧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建设研究;⑨电化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历程研究;⑩电化教育实验研究;{11}中国电化教育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研究;{12}电化教育学者与学术思想研究;{13}中国电化教育大事记要与文献选编。

4.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文献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

史论结合,有史实有史观,史为主论为辅,以史立论,论从史出。

5. 预期成果形式

本课题成果形式有研究报告、系列论文、一本教材、一套丛书。

6. 组织管理

本课题按照总课题组和一级子课题组两级进行管理。

三、研究过程

1. 六次研讨会

本课题五年研究期间曾举行六次研讨会。

(1)2007年11月20日,兰州,主题:开题启动;

(2)2008年4月10—11日,广州,主题:讨论研究对象、范围、框架;

(3)2010年1月5—7日,广州,主题:中期研讨;

(4)2010年8月2日,兰州,主题:阶段性成果交流;

(5)2011年12月2日,广州,主题:检查进度,部署结题;

(6)2012年8月2—3日,兰州,主题:结题。

2. 曾经有过的几个争议问题

(1)关于电化教育的诞生和历史阶段的划分

我国电化教育是哪年诞生的?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看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①1903年,南京汇文书院用电影教学;②1915年,金陵大学设校园电影放映场;③1918年,商务印书馆拍摄教育影片;④1920年,金陵大学用电影、幻灯推广良种棉花种植;⑤1923年,晏阳初用幻灯进行平民识字教育;⑥1936年,教育部电化教育人员培训班开班。

经过讨论,多数人认同第二种观点:我国电化教育诞生于1915年,其标志性事件是金陵大学设校园电影放映场。这种观点有文献可查,有照片为证,比较确切。

我国的电化教育是先有其事,后有其名,其事是1915年最早出现的,其名是1936年正式确定的。关于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的阶段划分。学者们的意见也不一致,经过研讨,大家同意采取“三阶段论”,将我国电化教育发展历程划分为三大阶段:中国早期电化教育阶段(1915—1949),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阶段(1949—1978),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2010)。各子课题研究,对此必须统一。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如需再划分阶段,各子课题可以有不同。

(2)关于本课题的题目

有人提出最好将课题题目中的“(教育技术)”去掉,因为,许多人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从有了教育,就有了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历史与教育同样久远。” 如果按照这个观点,教育技术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再如果按照“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的观点,那么,教育技术的历史就有了100多万年。本课题研究的不是这种教育技术的历史,而是有现代技术媒体参与的教育的历史,是电化教育的历史。“电化”包括前天的电气化,昨天的电子化,今天的信息化。经过讨论,大家同意这个看法:本课题研究的是电教史,不是教育史。研究的时间跨度是1915年到2010年,不是4000年、100多万年。但对课题题目中的“(教育技术)”,大家认为不好去掉,因为这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规定的题目。

(3)关于本课题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要不要包括电教产业和社会电教?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应该包括。因为,本课题研究的是“大电教”,不是“小电教”,是“电教事业+电教科学+电教产业”,是“学校电教+社会电教”,是“课堂电化教学+课外/校外电教活动”。

关于电化教育产业。电化教育产业是电化教育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电化教育事业是一种公众事业,具有公益性,不应完全产业化,但不能没有电化教育产业。电化教育事业和学科的发展,不能没有电化教育产业的支持,电化教育产业是电化教育事业和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电化教育发展史不能没有电化教育产业的篇章。

我国电化教育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是形成期;90年代是快速成长期;新世纪以来,进入深入发展期。目前。对电化教育产业实践与理论比较系统地研究还少见到,这次确立“电化教育产业历程研究”作为一级子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也只是起步的探索。

关于社会电化教育。我国的电化教育最初是在社会教育领域兴起的。20世纪20年代初期,我国的一些教育革新者陶行知、晏阳初等,利用幻灯普及民众教育,点燃了我国电化教育的火种。30年代到40年代末,我国的电化教育主要在社会教育领域实施,管理电教的政府机构是教育部社会教育司,高等学校电化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社会教育工作人员。解放后,特别是70年代末电教重新起步后,我国电教实践和研究的重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社会电教转移到学校电教,对社会电教的研究很少关注,除部队电教外,对其他社会电教进行较深入系统研究的很少。部队电教一直受到重视,研究成果累累,部队电教人对历史的研究走在了地方电教人的前面。2002年总参电教局组织编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一书,40多万字,记述了1978年至2001年我国军队电化教育的发展历史。

在讨论课题研究对象时,有人说,我国电化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改名教育技术后,研究的领域扩大了、泛化了,由电教领域扩大到一切教育、教学领域;而功能缩小了,主要只是学校教育的功能,由大电教变成了小电教。这次电教史的研究,应回到大电教,使电教的功能得到扩展、延伸,从学校教育功能向社会教育功能延伸:向“三农”延伸,向社区延伸,向行业延伸。电教的服务对象不应该仅仅是大中小学生,而应是社会上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确立了“中国的社会电化教育研究”这个一级子课题。

四、 研究成果

1. 研究成果

已发表论文37篇,专著7部。完成了13本丛书和一本教材《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的书稿。

2. 两点发现

(1)传承与创新:将外国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拿来,按照国情使之本土化,为我所用,是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的基本途径、主渠道。

(2)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将近100年的发展,走过的是自己开辟的道路,这是一条既不依附西方,也不自我封闭,而是从国情出发,与国际接轨的自主创新之路。

3. 几点启示

从电化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电化教育几经周折,能够得到发展和壮大,以致有了今天的辉煌,是几代电教工作者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它留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1)开放的视野;(2)包容的心态;(3)进取的信念;(4)独立的品格;(5)奉献的精神。

五、研究的不足与今后打算

1. 研究的不足

(1)由于时间久远,一些重要的史料还未全部收集到手,影响了一些事件的进一步落实。

(2)本研究只涉及中国大陆部分,未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状况。

2. 今后打算

县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第5篇

?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一主三化”的发展路子,县域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县完成生产总值52.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财政收入25493万元,增长12.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662万元,增长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亿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3955元,增长9.4。

?(一)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年,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3家,比上年增加16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25亿元,增长19.1。二产业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5,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完成了县开发区“七通一平”工程。开发区共吸纳项目30个,合同投资23.5亿元;竣工投产项目18个,完成投资16.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3.8亿元。开发区企业发展到18家,就业人数5025人。2006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6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7.7,比上年增长16;税收8757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4,增长46。二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紧紧围绕优势产业新上项目,延伸产业链条,盐化工、塑料包装等产业呈现聚集发展态势。投资1.6亿元的??技改、投资1.8亿元的??盐化技改、投资1.1亿元的??新型包装材料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集团、??集团、??等骨干企业逐步发展壮大。2006年,??集团销售收入、上交税金分别比增长90和93,??特集团分别增长64和55,??盐化厂分别增长33和64。盐化工、塑料包装两个产业提供税收占到了全县工业税收的80以上。三是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三年来,全县共实施投资过千万元的工业项目47个,完成投资21.2亿元。2006年,全县引进资金8.5亿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资1691万美元,增长11.3。四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县国有集体企业转民率达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到95。2006年,全县非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9.7亿元,增长21.5。五是实施技术创新和品牌战略。2006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05亿元,增长19.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23。“??”牌食盐成为中国名牌产品,“????”入选“中华老字号”。

?(二)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一是发展特色农业。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板块基地建设。全县形成了粮食、蔬菜、畜禽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建成30万亩优质粮基地、15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和20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成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和全省养禽示范县,被列入全省优势农产品板块建设带。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初步构筑起粮食、畜禽、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全县规模龙头企业达35家,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省、市级龙头企业9家,无公害绿色食品标识产品达35个。三是发展劳务经济。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1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4.9,年创劳务收入16亿元。四是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在40个试点村实施了“六大工程”(通路工程、通水工程、通沼气工程、通信息工程、村庄清洁工程、房屋修缮工程);实现了“六有目标”(有发展蓝图、有村庄规划、有特色产业、有活动场所、有管理制度、有“五好”班子)。

?(三)融入武汉城市圈取得进展。一是建立融入机制。成立了融入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定期组织企业和部门与武汉有关单位开展互访。主动开展与武汉地区的交流合作,我县与汉阳区缔结为友好县区。二是推进产业对接。加大对武汉的招商力度,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和辐射。目前,落户我县的武汉企业达16家,共计投资2.6亿元。推进产业协作配套。??集团投资新建了??至汉江慈惠墩码头的输卤管线,年可为武汉葛化集团等长江沿线化工企业输送精卤400万方。??集团与武汉??公司、??集团与??集团等合作项目正在实施之中。三是拓展农产品市场。每年向武汉市场提供“??”牌蔬菜40万吨。从今年起,与武汉??签订了20万头的商品猪供应合同。四是积极开展技术合作。40多家企业与武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集团与湖北??联合创建了博士后产业基地。

?(四)城镇化水平逐步提升。一是加强中心城区建设。近几年来,我县累计投资1.5亿元,实施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县城面积扩大到15平方公里。二是加强小城镇建设。一批中心镇发展步伐加快,??镇成为全国文明镇,??镇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三是加强基

础设施建设。近三年来,累计投资5.7亿元,加强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乡村公路“村村通”,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以上。

?二、今年元至5月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及特点

?今年以来,全县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元至5月,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3亿元,占年计划的42.3,同比增长26.7;财政收入12120万元,占年计划的41.8,同比增长24.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126万元,占年计划的42.6,同比增长1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5亿元,占年计划的28.1,同比增长35.6;出口创汇213万美元,占年计划的34.9,同比增长66.6。今年我县经济运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势头良好。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不懈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活动招商,组团参加了“香港湖北周”活动,在香港签约项目3个,合同投资额4000万美元。狠抓“回乡经济”,引进了??塑业、??化工等一批“回归项目”。切实推进招商引资向“选商选资”转变,项目质量明显提高。元至5月,全县共引进资金4?2亿元,占年计划的43。全县共有建设项目90个,其中工业项目53个,占58;投资额过千万元的项目50个,占55。

?二是乡镇工业小区发展步伐加快。为了打造新的工业发展平台,我县大力推进乡镇工业小区建设。按照县乡共建、属地管理的原则,重点建设轻工、机械、食品等6个特色工业小区,引导产业聚集发展。今年,已有?????????等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落户乡镇工业小区。目前,??国道沿线工业小区落户企业已达到50多家。

?三是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来势较好。2006年,我县成为全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先进单位。今年,我县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又呈现来势猛、后劲足、效果好的良好态势。上半年,??????????等9家企业有望成长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半年,还将有???????等10多家企业跨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列。

?四是财税收入质量明显提高。工商税收较快增长。元至5月累计完成工商税收8642?5万元,同比增长31?3;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71?3,较上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重点骨干企业支撑作用突出。??集团、??集团、???3家企业分别实现税收2205万元、1336万元、440万元,同比增长176?8、340?2和104?5。

?五是融入武汉城市圈取得新进展。以与武汉??区缔结友好县区为契机,积极推进与武汉城市在产业、项目、产品、市场、科技等方面的对接。今年上半年,先后从武汉引进项目8个,投资额1.33亿元;7个项目达成投资意向,计划投资额达1?47亿元。其中,??投资的制药、武汉??投资的环保油墨、武汉??与湖北??共同投资的洗衣粉生产线等5个项目正加紧建设,武汉??公司投资的食品调味加工等3个项目已经签约,即将开工建设。

?六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在试点村建设方面,以项目带动为抓手,不断提高示范村整体水平。对各类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变、项目不改、捆绑投入、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整合,力争今年争取项目资金1亿元以上。在发展特色农业板块方面,着力抓好30万亩优质粮、15万亩名优蔬菜、20个畜禽养殖小区和5万亩特色水产品养殖等优质板块基地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发展优势。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从本月初开始,在县城和各乡镇全面实施“清洁家园”工程,从解决脏、乱、差入手,不断改善城乡卫生环境。

?虽然--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结构不优、总量偏小、市场主体不多、发展速度不快等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改进和解决。

?三、下一步思路和举措

?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又好又快发展主题,加速新型工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和融入武汉城市圈进程,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三个重点抓招商:其一,突出“重点对象”抓招商,紧盯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力争在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取得突破;其二,突出“重点地区”抓招商,着力抓好对“长三角”、“珠三角”和武汉地区的.招商;其三,突出“重点产业”抓招商,紧紧围绕盐化、包装、食品等优势产业,努力引进产业链项目。着力提高招商质量,注重项目投资规模、产业关联度、发展潜力,把提供税收、就业岗位和环保、能耗等指标作为重要评价标准,坚决杜绝引进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项目。二是着力提高开发区发展效益。加大开发区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搞好在建项目的跟踪服务,促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三是大力发展“回归经济”。充分发挥云梦在外成功人士多的优势,广泛动员云梦籍在外企业家、工商大户回乡创业。四是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云梦有3家税收过千万的骨干企业,还有90多家规模企业,但这90多家中小企业块头明显偏小。我们将大力引导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搞技改、上项目,不断做大做强。

??(二)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加强优质稻、优质蔬菜等优势农产品板块建设,发展提升一批畜禽养殖小区。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粮食、蔬菜、畜禽、棉花生产加工产业链。突出利用岩盐和蔬菜资源优势,逐步建成全省最大的“盐食品”加工基地。积极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做大做强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二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劳动力输出服务网络,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三是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以实施“六改五通”工程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以创新城镇发展机制为重点,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是创新城镇发展机制。鼓励外资、民资参与城市经营性公益设施建设,建立城市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严格规范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挂牌招标拍卖制度。二是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围绕争创全国卫生城的目标,努力把--建成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新型产业支撑的水乡城市。以工业园区开发、文化旅游开发、住宅新区开发为重点,强力推进东城区建设。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实施“六镇一体”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中心城区周边10公里以内的六镇(乡)建设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建设与中心城区的对接。

?(四)以产业对接为重点,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进程。一是推进产业对接。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进一步推动我县新型包装材料、盐化工原料、汽车零配件等产业与武汉相关产业对接。二是扩大农产品供应。瞄准武汉农副产品大市场,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大力开拓武汉农产品市场,主攻粮食、蔬菜、畜禽、水产对武汉的销售。三是输送人力资源。针对武汉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调整和优化职业培训方向,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四是推动科技合作。广泛开展校企对接、企企对接,吸引武汉科技成果到--转化应用。

?(五)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加快改革开放进程。一是优化发环境。抓紧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努力缓解建设用地的瓶颈制约矛盾。运作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好职业技能培训,保证新建企业能够招足技术工人。加强软环境整治,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二是推进体制创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企业改革、财政金融改革和农村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三是提高开放水平。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培育和发展外向型企业。

《县经济发展情况汇报》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县经济发展情况汇报。pMR

础设施建设。近三年来,累计投资5.7亿元,加强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乡村公路“村村通”,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以上。

?二、今年元至5月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及特点

?今年以来,全县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元至5月,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3亿元,占年计划的42.3,同比增长26.7;财政收入12120万元,占年计划的41.8,同比增长24.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126万元,占年计划的42.6,同比增长1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5亿元,占年计划的28.1,同比增长35.6;出口创汇213万美元,占年计划的34.9,同比增长66.6。今年我县经济运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势头良好。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不懈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活动招商,组团参加了“香港湖北周”活动,在香港签约项目3个,合同投资额4000万美元。狠抓“回乡经济”,引进了??塑业、??化工等一批“回归项目”。切实推进招商引资向“选商选资”转变,项目质量明显提高。元至5月,全县共引进资金4?2亿元,占年计划的43。全县共有建设项目90个,其中工业项目53个,占58;投资额过千万元的项目50个,占55。

?二是乡镇工业小区发展步伐加快。为了打造新的工业发展平台,我县大力推进乡镇工业小区建设。按照县乡共建、属地管理的原则,重点建设轻工、机械、食品等6个特色工业小区,引导产业聚集发展。今年,已有?????????等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落户乡镇工业小区。目前,??国道沿线工业小区落户企业已达到50多家。

?三是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来势较好。2006年,我县成为全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先进单位。今年,我县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又呈现来势猛、后劲足、效果好的良好态势。上半年,??????????等9家企业有望成长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半年,还将有???????等10多家企业跨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列。

?四是财税收入质量明显提高。工商税收较快增长。元至5月累计完成工商税收8642?5万元,同比增长31?3;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71?3,较上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重点骨干企业支撑作用突出。??集团、??集团、???3家企业分别实现税收2205万元、1336万元、440万元,同比增长176?8、340?2和104?5。

?五是融入武汉城市圈取得新进展。以与武汉??区缔结友好县区为契机,积极推进与武汉城市在产业、项目、产品、市场、科技等方面的对接。今年上半年,先后从武汉引进项目8个,投资额1.33亿元;7个项目达成投资意向,计划投资额达1?47亿元。其中,??投资的制药、武汉??投资的环保油墨、武汉??与湖北??共同投资的洗衣粉生产线等5个项目正加紧建设,武汉??公司投资的食品调味加工等3个项目已经签约,即将开工建设。

?六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在试点村建设方面,以项目带动为抓手,不断提高示范村整体水平。对各类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变、项目不改、捆绑投入、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整合,力争今年争取项目资金1亿元以上。在发展特色农业板块方面,着力抓好30万亩优质粮、15万亩名优蔬菜、20个畜禽养殖小区和5万亩特色水产品养殖等优质板块基地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发展优势。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从本月初开始,在县城和各乡镇全面实施“清洁家园”工程,从解决脏、乱、差入手,不断改善城乡卫生环境。

?虽然--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结构不优、总量偏小、市场主体不多、发展速度不快等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改进和解决。

?三、下一步思路和举措

?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又好又快发展主题,加速新型工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和融入武汉城市圈进程,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三个重点抓招商:其一,突出“重点对象”抓招商,紧盯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力争在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取得突破;其二,突出“重点地区”抓招商,着力抓好对“长三角”、“珠三角”和武汉地区的招商;其三,突出“重点产业”抓招商,紧紧围绕盐化、包装、食品等优势产业,努力引进产业链项目。着力提高招商质量,注重项目投资规模、产业关联度、发展潜力,把提供税收、就业岗位和环保、能耗等指标作为重要评价标准,坚决杜绝引进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项目。二是着力提高开发区发展效益。加大开发区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搞好在建项目的跟踪服务,促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三是大力发展“回归经济”。充分发挥云梦在外成功人士多的优势,广泛动员云梦籍在外企业家、工商大户回乡创业。四是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云梦有3家税收过千万的骨干企业,还有90多家规模企业,但这90多家中小企业块头明显偏小。我们将大力引导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搞技改、上项目,不断做大做强。

??(二)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加强优质稻、优质蔬菜等优势农产品板块建设,发展提升一批畜禽养殖小区。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粮食、蔬菜、畜禽、棉花生产加工产业链。突出利用岩盐和蔬菜资源优势,逐步建成全省最大的“盐食品”加工基地。积极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做大做强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二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劳动力输出服务网络,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三是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以实施“六改五通”工程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以创新城镇发展机制为重点,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是创新城镇发展机制。鼓励外资、民资参与城市经营性公益设施建设,建立城市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严格规范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挂牌招标拍卖制度。二是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围绕争创全国卫生城的目标,努力把--建成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新型产业支撑的水乡城市。以工业园区开发、文化旅游开发、住宅新区开发为重点,强力推进东城区建设。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实施“六镇一体”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中心城区周边10公里以内的六镇(乡)建设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建设与中心城区的对接。

?(四)以产业对接为重点,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进程。一是推进产业对接。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进一步推动我县新型包装材料、盐化工原料、汽车零配件等产业与武汉相关产业对接。二是扩大农产品供应。瞄准武汉农副产品大市场,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大力开拓武汉农产品市场,主攻粮食、蔬菜、畜禽、水产对武汉的销售。三是输送人力资源。针对武汉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调整和优化职业培训方向,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四是推动科技合作。广泛开展校企对接、企企对接,吸引武汉科技成果到--转化应用。

?(五)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加快改革开放进程。一是优化发环境。抓紧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努力缓解建设用地的瓶颈制约矛盾。运作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好职业技能培训,保证新建企业能够招足技术工人。加强软环境整治,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二是推进体制创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企业改革、财政金融改革和农村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三是提高开放水平。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培育和发展外向型企业。

《县经济发展情况汇报》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县经济发展情况汇报。pMR

X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第6篇

X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八月三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对您和各位领导莅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市政协多年来给予我县的支持和关爱表示衷心的感谢!

X县幅员面积3844.7平方公里,辖5乡12镇,143个村,1624个自然屯,总人口62.9万,其中农业人口51.9万。全县耕地面积252万亩,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高油大豆、烤烟生产基地县,是全省肉牛生产第一县,拥有良好的工农业发展基础。近年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大力实施“强区、连线、扩城、兴带”战略,工业壮实力,农业提效力,旅游扩张力,文化增活力,环境添魅力,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81.4亿元,同比增长16%,三次产业比为19.2:39.7:41.1;财政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82.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33.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1亿元,同比增长37.1%;城镇居民人均 1 可支配收入12693元,同比增长19.8%;农民人均纯收入9866元,同比增长2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亿元,同比增长18.0%。全县经济总量增幅、财源建设和工业发展分别位于全省第三、第三和第五。

今年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81.4亿元,同比增长10.4%;财政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34.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1亿元,同比增长3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96元,同比增长11.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869元,同比增长2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6亿元,同比增长14.9%。综合排名列全市第三位。

下面,按照要求,重点将我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从1978年开始,我县在省内率先引进国外良种冻精对本地黄牛进行改良,是全省肉牛产业起步最早的县市之一。三十多年来,我们瞄准市场需求,从自然资源出发,坚持走“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以肉牛产业为特色的畜牧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生产指标持续增长。2011年,全县肉牛存栏40.8万头,出栏21万头;可繁母牛存栏13.5万头;生猪存栏43万头,出栏53万头;禽类存栏430万只,出栏839万只。全县畜牧业 2 产值实现34.7亿元,同比增长12%,牢牢占据农业“半壁江山”。

(二)产业基地不断升级。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创建“标准化示范场”,加速生产方式转变,形成了沿哈同公路周边的“育肥肉牛生产专业带”,沿南部、东南部山区的“可繁母牛、待育肥牛(架子牛)生产专业带”以及一批肉牛产业重点乡镇,全县规模养牛专业户发展到4000个,年出栏百头牛育肥场发展到300处,肉牛专业小区发展到32个,带动了畜牧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方向迈进。

(三)产业化经营取得实效。2006年,我县成功引进X牛业公司,改写了我县畜牧业“有基地、无龙头”的历史。在我们的大力扶持下,企业规模效益不断提高,龙头引带作用充分显现。自投产以来,累计屠宰加工肉牛36万头,实现产值31亿元,创汇5600万美元;累计安排就业1.43万人,带动农户1.29万户,促农增收5.4亿元。特别是今年,我们成功引进了投资6亿元的麦当劳、肯德基肉饼加工项目,标志着我县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上实现了重大突破。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10月份试生产;2013年预计可实现产值23亿元,税金2亿元,至2016年项目全部达产后,公司产业值将突破百亿元,实现税金8亿元,届时X牛业公司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快餐食品加工基地。同时,我们引进了大北农公司等一批饲料生产加工企业,X牧业公司等大型养殖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格局,为做大做强肉牛产业提供了根本保障。2008年,我县 3 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畜牧业生产十强县”、“全省十二个畜牧业试点管理示范县”,并成为全国四个重点肉牛产业基地县之一。

(四)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几年来,我们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卫生监督,深入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全县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连续几年接受农业部、省市联合抽检,都未发现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二、主要做法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建立了一整套推进和服务机制,积累了许多经验,有力地保证和助推了肉牛产业发展壮大。

(一)坚持高位推动,形成整体合力。成立了肉牛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乡镇分别成立推进组织,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制定推进措施。对工作突出的乡镇和干部,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严厉问责。

(二)出台政策促动,实现强农惠农。为促进肉牛产业快速发展,加快“主辅换位”步伐,我县连续出台政策,对肉牛产业进行扶持。一是在土地使用方面予以适当放宽。二是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减免收取各项规费。三是加大信贷资金扶持力度,畜牧业专项贷款每年都超过1亿元。四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2006年以来,在县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肉牛防疫、繁改体系建设。五是开辟肉牛运输“绿色通 4 道”,除遇特殊情况外,任何部门不得私自拦截肉牛运输车辆。

(三)强化机制保障,助推农企双赢。我们制定了肉牛产业发展考兑机制,层层分解任务,明确职责和目标,强化监督考评,做到阶段性督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使乡镇、部门压力和动力并存,促进了工作高效落实。同时,为鼓励农民向企业交售肉牛,对送牛农户予以专项贴息补助,各乡镇逐村逐户动员农户与企业签订交售合同,从根本上保障了企业牛源。目前,X牛业与农户对接顺畅,农民交售肉牛积极踊跃,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实现了互利双赢。

(四)化解瓶颈因素,打造产业基地。我们高度重视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肉牛产业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空间。在资金、土地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协调土地占用等难题,全力推进标准化肉牛小区建设,提升产业质量,促进肉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五)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对农服务。X牛业公司达产后,以胴体率作为标准结算农户卖牛款。为引导农户适应现代化企业这种生产方式,我们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农户深入企业现场监督,让农户亲眼见、实地看,用实实在在的“好牛好价”,改造农民传统、落后的思维方式,改变农民“卖牛灌大肚”的陋习,让农户发自内心地注重科学饲养,改变传统粗放式饲养模式。现在,5 我县农民向企业交售肉牛的平均胴体率已达到52.8%,比2006年企业组建之初的47%提高了5.8个百分点,农民交售肉牛平均体重提高到了510公斤。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肉牛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仅靠我县的力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一是可繁母牛数量下滑。可繁母牛的饲养主体是散养户,目前处于萎缩状态。主要原因是:饲养可繁母牛和育肥牛相比,效益低、周期长,养殖户积极性降低。特别是当前,人工成本提高,农民外出打工收入所得,远远大于饲养可繁母牛的效益。因此,农民宁愿外出打工或育肥,也不愿养殖可繁母牛。据测算,1头可繁母牛产1头母牛犊,如果计入人工、疫病风险等成本因素,每年仅盈利200元。如果产1头公牛犊,尚可盈利600元。这种盈利水平,对农户没有太大吸引力。

二是农企对接不够紧密。近年来,省内一批新建肉牛加工企业相继投产,我省大、中、小型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已达到300万头以上,致使牛源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缩小,企业反哺农户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户和企业联结机制受到冲击,农企对接不稳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发展。

三是政策资金配套不足。肉牛产业资金需求量大,并且存在贷款门槛高的问题,农民发展肉牛产业普遍缺乏资金。当前,国 6 家、省、市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扶持意见,肉牛产业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四是安全整治压力较大。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千家万户,监管面宽,工作难度大。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上,存在投入不足、工作基础薄弱等问题,疫病已成为农户养殖的主要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给肉牛产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四、下步打算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建设肉牛产业基地为主线,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目标,走“精品、特色、品牌”之路,全力保障龙头企业生产,促进肉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抓龙头企业,延伸肉牛产业链条。依托X牛业公司,着力引进并做大做强牛皮加工、千层肉饼加工及牛骨、牛血等深加工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构建综合开发、梯级增值的产业格局。同时,以X牧业公司为示范,创新发展模式,争取再引进3-5家年出栏超千头大型现代化肉牛养殖企业,发展建设精品型现代化畜牧业。

(二)抓产业基地,加快项目建设速度。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加快推进17处肉牛小区和6个标准化繁育站点建设。同时,制定肉牛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依托现有基础,量身打造“肉牛工程”项目。初步构想为2012—2016年,国家、省、市、县按6:3:0.5:0.5比例,投资6800万元新建或改扩建一批标准化肉牛小区,实现无公害化生产,打造X县特色养殖品牌,推动产业 7 基地上规模,提档次。

(三)抓政策推动,创新优化服务理念。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发展现代化畜牧业若干意见,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充分调动农户饲养肉牛的积极性。优化投融资环境,多渠道增加畜牧业收入。加大对基础母牛饲养场、大型育肥场和繁育站点的扶持力度,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坚持科学、规范管理,实施“良种工程”,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四)抓利益联结,推动农企互利共赢。鼓励农户发展建设合作组织,密切农户和企业的联系,组织合作社协调农户、企业利益关系,保障农户、企业紧密对接,利益联动,实现互利共赢。

(五)抓基础建设,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着重抓好强制免疫监测,强化疫情监测和检疫监管,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落实落靠责任机制,深入持久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强化定点屠宰场检疫检测工作,完善追溯制度,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程覆盖。

五、几点建议

为实现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通过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县将不断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全力加快肉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同时,结合实际,我们也提出一些建议,恳请上级予以大力支持。

(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议设立肉牛产业发展专项扶持 8 资金,重点用于规模化养殖、良种繁育、防疫灭病、龙头企业、技术培训与推广等方面。同时,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适度放宽贷款条件,鼓励金融信贷部门采取多种方式,拓宽信贷担保渠道,简化肉牛贷款担保手续,活化贷款方式,加大资金投放总量。当前,我县正在请省里专家规划“肉牛工程”项目,恳请市政协协调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扶持。

(二)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建议设立可繁母牛补贴专项资金,进一步鼓励、引导农民饲养可繁母牛,遏制可繁母牛下降趋势,为畜牧业发展积蓄后劲。可繁母牛饲养扶持政策可参照奶牛补贴政策执行,育肥牛饲养场基础设施建设可参照生猪标准化养殖场项目建设。根据当前情况,我县每年产犊牛约6万头,如按每头500元给予补贴,需资金3000万元。

(三)建立可繁母牛保险制度。建议上级对可繁母牛饲养给予保费补贴,对于疫病、意外、不明原因造成的损失,由保险部门进行相应的理赔,减少养殖户的损失,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

上一篇:公路百日行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案《快乐小球》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