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音乐课中

2024-06-04

在小学音乐课中(精选8篇)

在小学音乐课中 第1篇

浅谈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经过几年的音乐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探索,总结出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于音乐知道。它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学习者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节、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游戏是儿童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应。”在游戏中我门所获得的轻松和愉快,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然而,游戏却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游戏活动。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快乐的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感知记忆力都能更快更好的发展。

我们这里所说的游戏不是纯粹的游戏,而是融入了具有音乐性特点的游戏。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称之为“音乐游戏”。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所在,音乐游戏知识学习音乐的手段,音乐游戏必须伴随着音乐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在我读小学时音乐课还没有让老师完全重视,就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对课堂效率究竟又多高也没有认真研究过。我是一名农村音乐教师,教学条件相当于城镇学校还是薄弱了一些。学校以前也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学生对于音乐课的理解就是唱歌,他们甚至把音乐课改名教唱歌课。对于一群无知的孩子,我显得力不从心。开始我尝试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完全进行不了,我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讲,一堂课乱哄哄的。课后经过反思,发现了在音乐课堂中适当采用游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非常高。通过走进学生的心里,我发现他们非常爱上音乐课,只是他们不知道音乐课除了唱歌外还会学到节奏、节拍、速度等音乐的基本要素。

英国一学期的反思和探索,总结出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于音乐知道。它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学习者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节、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我们要清楚音乐游戏具有哪些意义:

一、相对于其它学科,音乐课具有独特的学科性。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非常喜欢。它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富有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比如学生在认识1、2、3、4、5这五个音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小猴子摘桃子”的游戏教学。让学生扮演小猴子,将1、2、3、4、5五个音符写在形象可爱的“桃子”上,下猴子摘“1”桃子时,让学生唱“1”,摘“2”桃子时,就让学生唱“2”,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能识别这几个音符了。

二、音乐游戏的课堂教学可以真正的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任。比如教学时可以设计“智慧快快长大”的游戏。在黑板上种下智慧豆,当哪一组的同学表现最好,老师就让哪一组的智慧豆发芽,在课堂中学习主动参与就让智慧豆长叶,最后看哪组同学的智慧豆开花。这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在音乐游戏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老师做的事就是要创造良好的音乐游戏情境,让学生感受音乐。设计好音乐游戏,让学生扮演号游戏较色去学习音乐。如在教学《蜗牛与黄鹂鸟》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单独或合作扮演蜗牛、黄鹂鸟、葡萄架等较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较色,体现自己的价值,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都能得到提高。

如果你是一位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老师,那你一定会去细心的探究: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该怎样去运用音乐游戏呢?总不能让整个课堂表面上热热热闹闹的,为了游戏而游戏,最后学生只感觉到好玩,真正的教学目的却没有达到。我个人认为要注意一下几点“

首先,你必须要探究音乐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并且要求他们必须遵守这些规则,服从老师的指挥。

其次,必须研究各个年级段的不同音乐游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好于表现,易被生动有趣的情节的色彩鲜艳的图画、活动教具所吸引,也能用音乐游戏牵引他们的注意力。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更进一步得到感觉上的满足,在设计游戏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他们的思维活动的掌握和调动。小学高年级由于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里上有很大的变化,情绪和意志方面有所发展。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不能强制,不要使学生有反感的情绪。要通过调动他们的情绪来运用游戏。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里特点也能用音乐游戏,让他们在音乐课中轻松、愉快的去唱、玩、跳,使之喜欢音乐,乐于学习音乐。

最后,特别重要的是在运用音乐游戏时,一定要和音乐教育相统一。学生不能在热火朝天的游戏中玩过后就只知道好玩,没能从中获得知识,老师一定要明确音乐游戏只是音乐教学的一种手段,要灵活自如的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抓住音乐游戏的音乐性、趣味性设计游戏,如节奏训练游戏、音准训练游戏、培养音乐感受力游戏。这些都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教育者应该利用音乐游戏,让学生发展音乐。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音乐游戏启发学生创编音乐,发展音乐

论文字数:2250 参考文献: 《音乐周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国音乐教育》、《小学音乐》、《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素养伦》。

在小学音乐课中 第2篇

音乐,从小到大最缺少不了的就是音乐,我喜欢音乐是因为音乐使我忘却了忧伤得到了快乐。

自卑时,得到了自信

进了初中后,不知怎的,变得比以前更多愁善感了,望着周围的同学,总觉得自己很差。凭什么自己没别人聪明,凭什么自己没别人漂亮,凭什么自己那么平凡。一种自卑感涌上心头,我很伤心,打开电脑听到谭维维的《谭某某》后心情大好,忧伤的心情一下烟消云散。自卑时,音乐给了我自信,给了我快乐。

浮躁时,得到了冷静

上小学时,老师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只是一道数学题,却让我冥思苦想了一个小时还没解出来,秒针滴答滴答的走,我终于不耐烦了,开始怨天忧人,埋怨老师留的题太难。忽然耳畔响起许嵩的《幻听》,浮躁的心情立刻得到了沉淀,忽地火热的心也变得冷静了。浮躁时,音乐给了我冷静,给了我快乐。

失败时,得到了希望

第一次月考,我考了第十五名,回家后,父母虽没说什么,可好强的我却很自责,望着打满红叉的试卷,其实会做的题却没写对,当时真心后悔。打开手机,听一曲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转念一想,既然已成现实无法改变,就不该停留在过去,而应该抓紧时间投入到新的一轮学习中去。我开始更专注的学习。失败时,音乐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快乐

谈“乐”在小学音乐课中的地位 第3篇

一、寓“德”于“乐”, 不可重“德”轻“乐”

说到音乐教育, 我们就会大谈特谈音乐教育具有“美育功能、智育功能、德育功能”, 尤其是“德育功能”总是被我们一些人冠冕堂皇地津津乐道。当前从社会到学校再到家庭都在感叹, 适合孩子们唱的歌越来越少, 孩子们唱的都是流行歌曲。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媒体的宣传、儿童歌曲创作的力度不够等。但我们似乎都忽视了另一面, 流行歌曲追求的是轻松与娱乐, 而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忽视了一个音乐基本的功能———娱乐功能。正是由于缺乏对音乐这一基本功能的明确认识, 从而导致了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摆正音乐的地位, 似乎谈娱乐就不是教育。从大范围讲, 音乐课是美育的阵地;从小的范围理解, 音乐课应该是艺术美的园地。只有让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中没有任何思想负担地去享受音乐之美, 体味音乐之美, 从而表达音乐之美才是我们音乐教育所追求的。

“凡音者, 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 故形成于声。” (《乐本篇》) 让学生多唱、多听、多体会, 通过音乐来了解美的旋律和歌词所表达的内容, 那样的课堂将是多么美好的呀。

在我国古代的音乐著作《乐记》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德育美育化”的儒家思想, 而我们现在却是在干“美育德育化”的事情。在音乐教学中, 我们不可否认要注重教学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但必须是在绝对注重音乐性的前提下。如果给每个音符都戴上“思想性的帽子”, 给每句旋律都着上“教育性的色彩”, 给每首歌都套上“德育的枷锁”, 那我们音乐教育给学生的只能是难以喘息的负担和躲之唯恐不及的恐惧。

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奠定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心理及情感基础”。让学生少些负担, 多些兴趣, 这也是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让我们给音乐教育松绑, 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成为快乐的天堂, 多一些音乐的愉悦和轻松。德育重在晓之以理, 音乐教育重在动之以情, 只有有情才可以达理, 情理结合, 然后导之以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这一特点决定音乐教育可以为德育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础。音乐教育在实现其思想教育的作用时, 依靠具有美感的音乐本身, 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 也就是通过审美的方式进行。概言之,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寓教于乐”是寓理义于情感愉悦的体验之中, 在动情、移情和不知不觉的审美感受中发挥其教育功能, 起到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提高人生境界的作用。在“寓教于乐”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去吮吸艺术营养, 只有吸收好的艺术营养才能带来精神的健康, 对坏的东西具有抵御能力。灵魂是不能用行政法令来塑造的, 要用美和知识进行塑造, 对学生的教育尤其如此。因此, 在音乐课中忽视音乐的娱乐功能而空讲德育是不能接受的。

二、合“众”辅“乐”, 切勿追“综”舍“乐”

新课改中综合化或者多元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本学科的教学体系建立得更加合理和完整, 更加便于操作和创新。然而属于艺术教育范畴的音乐教育, 在综合的尝试中走了许多弯路, 大有不归路之感。音乐教育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我们现在的音乐教育从过去的“学科本位论”中走了出来, 虽然克服了本学科“高筑墙、深挖洞、广积粮”造成教学内容深、难、重的做法, 但似乎也走向了“牵强综合、盲目综合”的极端。音乐课必须以音乐为载体, 以多种多样的音乐艺术内容、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

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而音乐与其他学科间的综合应是有机的、自然的, 而不能是为了综合而综合, 使音乐课成为美术、舞蹈、文学、历史等的“拼盘课”, 让非音乐性的内容和泛音乐性的内容充斥课堂, 走进形式综合的误区, 湮没了音乐艺术的学科特性。

综合是一个趋势, 也是一个方向, 但我们在综合的同时是否想过, 综合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还是追求形式上的“作秀”?即使综合, 我们也要很好地考虑, 是否要面面俱到, 又是唱, 又是跳, 又是做, 又是奏。一节音乐课就那么短短的三四十分钟, 你老师纵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对课堂上所进行的每一种活动加以细致的指导, 学生的活动处于盲目的无序的状态。这样一来何谈教育的成效?要不就是课前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在课堂上所设计的项目和内容应当少而精, 在设计上应懂得“忍痛割爱”。我们应当明确的是音乐教育的使命是用音乐造化人。提倡学科综合的前提必须是以音乐为主线, 保证学唱的时间, 必须是以音乐化的方法与其他的相关文化相融合, 对于人文性的材料点到即可。教师在这其中应当起到引导和提高的作用, 从真正的意义上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学有所得, 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最愿意看到的音乐课。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中提出“提倡学科综合”, 即“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 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 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但在实施中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 同时在“总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再次提出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 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 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和价值。现代音乐教学的趋势之一就是要重视音乐教育空间的拓展。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莫认为“21世纪的音乐教育必须结束音乐教育传统上所处的那种孤立状态。我们要确立音乐是其他学科所需要的、其他学科也是音乐所需要的这一现代音乐教育理念。但‘需要’不代表‘替代’”。笔者认为, 无论何时尤其要强调一点“只要还有音乐这个科目存在, 只要还是叫音乐课”, 那么综合到最后还是要让人看清, 这是一节“音乐课”。我们的音乐教学最终应该回归到音乐本体上来, 毕竟一切联想、感受的产生还是由音乐而生, 最终必将落实到音乐的语言、要素和形式上来, 不能把走出学科本位理解为淡化音乐的本体。在教学过程中, 对音乐的体验和把握应贯穿活动的始终, 课堂活动的设计要直指音乐本身, 不能舍本求末。

三、唯“趣”以“乐”, 更要有“基”固“乐”

音乐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 是一门技能性学科,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必要的 (以前称双基教学) 。长期以来,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强化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 学生学得累, 教师教得苦, 效果还不佳。于是在改革音乐教育“繁、难、偏、旧”的大潮下, 《音乐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本是一个对音乐教育具有很好指导意义的理念, 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 我们在教学中就出现了“丢弃双基”走极端的现象。在日常的听评课过程中, 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夹生课”。表现在:部分教师过于淡化“双基”, 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意境、活动氛围的创设上, 或创编、或律动、或探究, 人浮于课, 结果却没有掌握教材上的歌曲。

我们强调音乐知识的传授应将“技”“情”“趣”融于一体, 在“感知”实践中完成基本知识的掌握。《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识读乐谱, 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音符是乐谱的基本组成单位, 对音符的正确认识是极其必要的。不能只顾“趣味”重“感知”而丢掉音乐的“基础”。我们应该多考虑“感知”过后“理性”的回归。

课程改革并没有要求我们放弃“双基”。那种唯恐多讲或者多进行基础训练而担心被扣上“强化双基”帽子, 而一味追求片面的兴趣教学, 便将双基教学丢弃,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采用多种方法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你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深入思考, 开阔思维, 并引发创新的愿望。这样我们不但体现了双基掌握了歌曲, 也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没有必要的双基练习, 音乐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丢弃双基, 就是抛弃音乐。在实施音乐课改的过程中, 应该与时俱进, 由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生成基本情感、基本态度和价值观,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体现。

在小学音乐课中 第4篇

关键词:音乐课;主体地位;表演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23-01

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课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转变和提升。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有按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教学,充分发挥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生动活泼的健康发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下面浅谈自己在音乐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理解和做法。:

一、通过适当的表演,让孩子们体验音乐的意境

新课标提出,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审美心理特征,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境,我会通过适当的表演让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情感,培养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鉴赏音乐的美。如欣赏《挤奶舞》一曲,给学生观看有关蒙古人民生活以及挤奶的录像,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模仿挤奶舞的动作,听着轻松、愉快的乐曲,跟着音乐跳一跳,让学生进一步的加深了对音乐的感受,再通过参与音乐的舞蹈实践活动,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有了更深的了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学习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时,我先从切分音着手,通过几组鲜明切分节奏练习后介绍新疆舞蹈的特点,有些什么代表性的动作?而且让学生们自己试着跟老师跳跳,随着轻松的音乐节奏,学生们象模象样的开始舞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自己在音乐中的舞蹈实践,感受和体验了歌曲音乐的意境,并通过动作的表现,对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歌曲产生了更强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通过适当的创编,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的创编活动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音乐学习是靠听觉开始,由学生在听之后展开自己的想象能力,来加深自己的音乐体验。如在学《小鸟、小鸟》一课时,我先让同学们初听歌曲,然后让学生根据歌词的内容,边听着歌曲音乐,边想象歌曲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同学创作描绘一幅春天的画面。在音乐声中,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很快就根据各自的理解画出了一幅春天的景色:有蓝天阳光、小鸟、花草、树木、湖水、还有一群快乐的小伙伴等。同学们看到这幅依据想象画出的图画后,对歌曲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为进一步学习歌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会这首歌曲后,我就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随歌曲做适当的表演,每个同学可根据自己的喜爱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在欢快的音乐中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表演起来。又如在教歌曲《春天在哪里》时,我把歌曲作为突出春天主题的一个载体,在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旋律比较熟悉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多种表演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加深学生对春天的了解和认识。我巧妙地将歌曲中的“这里有、这里有、还有那”提炼出来,让学生用歌曲中的旋律来创编、演唱春天别地景色。同学们创编的五花八门:“这里有大树呀,这里有兔子,还有那蹦蹦跳跳的小袋鼠。”“这里有金鱼呀,这里有小虾呀,还有那圆溜溜的小乌龟”。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感受创编歌词给他们带来地快乐。

三、通过适当的角色变换,让孩子们感受音乐课的快乐

在音乐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一方面,我们不仅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而且应成为音乐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重要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更有效的支持、帮助和服务。因此,在音乐课上,我就尝试着把课堂向学生开放,给学生直接参与和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每节课留出10~15分钟的时间,请学生当“小老师”到讲台来组织同学们的表演活动。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通过演唱、演奏、创编表演等活动,用才艺表演的方式向同学介绍自己,有的是单独表演,有的是同学之间的组合表演,形式多样。每次学生进行表演活动的时候,我都会坐到学生的位子上,和他们一起观赏“小演员”的节目,同学们很享受这个过程。他们越来越喜欢上音乐课,每次上课前,小主持都会把同学们这节课要表演的节目告诉我,以便我安排时间。本学期开学初,我给六年级的同学布置了一个作业,希望他们毕业前在各班开一个“班级音乐会”作为自己小学毕业的汇报演出,我会根据他们的表现给出相应的评价。同学们表现地很积极,为了把这个活动搞好,同学们常常用课余时间在班里或借用音乐室排练他们自己编写的话剧、小品,编排舞蹈和时装表演等节目。学期末,他们如愿以偿的开展了别开生面的“班级音乐会”活动,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这个活动,从主持到编排节目以及拍摄都由同学们自己完成,通过这次的活动,我深深的感觉到,有时,教师和学生适当的进行一下角色变换,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音乐课给他们带来地快乐。

在小学音乐课中 第5篇

2015级特岗教育硕士 孙 婷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教材的编写中加大了民族音乐的比例。“学校的音乐应牢固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我国本是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有着56种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文化,这是别的国家所没有的,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民族瑰宝。但受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网络的盛行,西方、日韩音乐的冲击,港台流行音乐的推波助澜,使得很大一部分大中小学生趋之若鹜。致使我们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追星与成立“粉丝团”的越来越多,而民族音乐的爱好者却越来越少;中小学生迷恋超级女生,快乐男生,却对我们民族音乐知识知之甚少;这样的情形下,小学的音乐教育就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精神教育作用。民族精神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它大则关乎国家命运,小则影响个人的言谈举止、喜乐好恶。因此要弘扬民族精神,就必须重视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继承和发展他。而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就是民族音乐,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具有非常鲜明民族特征,是一个民族优良传统得以传承的重要媒介。通过民族音乐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建设和保卫国家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欣赏,演唱或演奏民族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且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从小树立学生民族荣辱感,形成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在小学的音乐课本中,无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音乐课本的首课都必须有宣传爱国情怀的歌曲,而且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会唱。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让学生充分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音乐本身的创作特点,引导学生自豪、严肃、情感真挚的演唱,并呼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而且当代的小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对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的了解大多来自父辈和老师的传授。由于现在网络技术的发达,不同文化的冲击,难免会给他们造成歪曲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欣赏《苏武牧羊》、《满江红》等古曲让学生了解历朝历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的忧国忧民精神。音乐是不仅是听觉的艺术,而且比起直白的言语它更能起到激奋人心的作用,所以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加强小学生的民族精神的培养是我们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的责任。

二、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用。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要明确知道我们的教育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使其具有理解音乐的基本能力,从而使精神受到陶冶,心理素质得到提高,而不是专业教育。而且,我们必须清楚的意识到当代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过分追求自我价值、集体观念淡漠等问题,所以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通过民族音乐的深层内涵来影响学生的品德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品格和思想境界。卡尔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所以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例如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可以选择一些欣赏的曲目进行教学,在欣赏的基础上,教师对乐曲的乐段进行讲解分析,学生通过聆听,然后可以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途径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教师要加以鼓励和给予客观评价,并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通过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另外,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如开设合唱队、民乐队、舞蹈队等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民族音乐的兴趣爱好,而且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更好的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同时,实践也证明了一些以民乐办学特色的小学校发现参加民乐团的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文化学习方面都向着良好方向发展。由此可见,通过用陶冶、隐性、深入学生灵魂深处的方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于直接采用灌输、显性、表面化的方式。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民族音乐情感教育艺术的优势。

三、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及民族音乐感情。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柯达伊认为,如果没有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所有的音乐教育就毫无意义,就只能是为外国音乐提供一个“容器”而已。众所周知,中国是个泱泱大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教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有驾驭中华民族音乐教材又能脱离教材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能力,且本身必须热爱民族音乐,熟悉民族音乐,具备丰富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和强烈的弘扬民族音乐精神的使命和热情,才能保证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正常进行。

在现行的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的内容也占了很大的比例,各地音乐教材中也都增加了乡土教材的内容,这表明编写教材的基本方针是正确的,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就是要从小学音乐教育做起。所以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途径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音乐特点,通过了解各个民族的歌舞、器乐等知识来了解我国的各个民族的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随着年级的增长,教师应试着让学生大量演唱如《茉莉花》,《鄂伦春族小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耳熟能详民族歌曲,然后通过学习、了解、分析各个民族音乐的旋律特征、调式特征、结构特征和音乐材料发展的基本手法等等,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创作,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会使用他们所熟悉的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中国古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善于利用国外优秀的音乐教学法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教学,比如欣赏《春节序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律动,声响,身势等去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最后让学生通过打击乐器有感情的表演。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潇湘水云》、《阳关三叠》、《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等优秀作品是中小学生必须了解和熟悉的音乐常识,不仅可以扩大了他们的人文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了浓厚的民族音乐感情。但是,学生在欣赏这类乐曲时,由于生活阅历较浅,加上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不熟悉,因此难免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作品的内涵,无法产生共鸣。音乐是情感艺术,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欣赏的最终目的是要锻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主题、表达的情感及内容。如在讲授《二泉映月》的欣赏课时,首先应该向学生介绍乐曲的时代背景和作者阿炳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到在那世态炎凉的时代里阿炳一生极为悲惨,4岁丧母,自幼随父当道士并学习音乐,在创作《二泉映月》时已双目失明,流落街头,以卖艺乞讨为生。这首乐曲作者运用了“鱼咬尾”连环扣的创作手法,体现出民族音乐的特色,旋律悲怆、跌宕、委婉,曲调忧伤、凄凉、缓慢,表达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通过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这首乐曲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中去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去理解和感受音乐,从而达到把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融入到学习民族音乐艺术的过程中。

四、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培养小学生认识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随着社会上一些“选秀活动”的盛行,“快男超女”成为了中小学生的追捧对象。由于网络的发达,网络歌手应运而生,铺天盖地的网络歌曲也迎面而来,另外外来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冲击,也使受现代教育的青年一代沉迷其中,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学校园甚至幼儿园的学生几乎都会唱《老鼠爱大米》、《有没有人告诉你我很爱你》、《好姑娘》、《东风破》、《香水有毒》等爱情流行歌曲。可当问及我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曲作者是谁时,却很多人都不知道。现在许多中小学生觉得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很老土,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流行歌曲,它的旋律优美,歌词通俗易懂,但是流行音乐大多以渲染爱情为主题,而小学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发育阶段,还不能很好的去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如果引导不正确的话容易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如早熟,早恋等。柯达伊认为,好的鉴赏力不是靠遗传获得的,而需要认真培养。中小学阶段正是人的成长的敏感时期,也是艺术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我认为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通过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等能力。如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感受美的意境,也可以让学生欣赏我国的各种地方戏曲,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地方戏曲的风格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戏曲中生动的角色表演等提高学生分辨美的能力,如京剧被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中,并在已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确定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智斗》等15首京剧经典唱段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从将京剧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举措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当前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民族文化艺术鉴赏能力降低的问题感到焦虑,因此这一决议的出台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北京京剧院院长在接受《中国教育报》的采访时说:“京剧是中华民族戏曲表演艺术的代表,是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艺术。教育部在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体现了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学习京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欣赏能力。”教师还可以把歌词意境深邃、深情而富有朝气,旋律优美动听、琅琅上口的《长江之歌》、《爱我中华》等艺术歌曲与消沉悲叹、曲调过于缠绵的《东风破》《香水有毒》等流行歌曲进行比较,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流行歌曲中某些表现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和爱情至上的低级庸俗的艺术价值是对人有消极影响的,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论文 第6篇

1.利于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例如,内地歌手高枫的《大中国》采取了北方秧歌音调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素材,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广泛流行开来,从七八十岁的老人到七八岁的儿童,都能唱上几句。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课堂上闭口不唱流行歌曲,其实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2.可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性和时效性不足的特点

打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书上的确有我们已经认为是流行音乐的歌曲,如,台湾校园民谣《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国内优秀的创作歌曲《同一首歌》《大中国》等

这些歌曲内容健康明朗,歌词清新活泼,旋律优美动听,的确是优秀的流行音乐代表作,但回顾这几首流行歌曲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好像都已经是20世纪流行的音乐了,而学生渴望的流行音乐是时下社会上最流行的音乐。

二、流行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1.品味流行音乐旋律,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小学高段学生喜欢听的课外流行歌曲大多旋律优美、节奏多变、篇幅短小、风格新颖,很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能非常自然地带给他们音乐审美的体验。

比如林俊杰的《江南》,十分形象地刻画出了江南水乡美丽的人文景观,令人心生向往。

这些歌曲都能成功地把他们的对流行歌曲的注意力从那些描写情爱的歌词转移到了对音乐旋律的欣赏上。

2.挑选流行音乐内容,渗透情感道德教育

(1)亲情、友情和对人类的博爱。

如,韩红的《天亮了》———表述了父母在灾难中为了给予孩子第二次生命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2)爱祖国、爱家乡。

如,孙楠的《红旗飘飘》———高亢嘹亮,发自内心地对祖国、对五星红旗的热爱。

(3)磨砺意志、实现理想。

如,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教会学生学会感恩,珍惜身边的人事物。

3.链接流行传统音乐,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面对民族、古典和流行音乐,我们要敢于创新,不拘泥于守旧,想方设法把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如,《牧歌》是一首内蒙古民歌,采用无伴奏合唱的形式展示了内蒙古草原辽阔美丽、牛羊成群的壮美景象。

但是由于这首乐曲是纯人声演唱,没有伴奏,且曲调悠长,学生会觉得气氛比较沉闷。

为了改善这种现象,我在中间穿插了同样具有内蒙风格的流行歌曲———腾格尔的《天堂》。

那充满磁性的声音,极具现代感的伴奏效果,那跌宕起伏的蒙古音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听觉。

总之,对音乐美的鉴赏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各种音乐活动中不断培养发展而生成的,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能力。

在小学音乐课中 第7篇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下面谈谈音乐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一、生活展示情境“音乐源于自然”。

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课外郊游时,带领同学们在森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

二、图画、录音再现情境

在歌曲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设置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我在教《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春景幻灯片和“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的非常认真,曲调掌握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表演体会情境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充分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论教学设计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运用 第8篇

一、《真善美的小世界》的教学设计

《真善美的小世界》是一首深受学生喜爱的歌曲。它的节奏舒展, 旋律时而跌宕起伏, 时而优美、平稳, 加之二声部合唱和谐、丰满, 使整首歌曲充满生气。表达了孩子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 及对“真善美的小世界”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

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生理特征及歌曲二声部在音色上要达到统一、均衡的要求, 整个教学过程, 我都很重视学生声音的训练。首先, 我要求在演唱时始终保持微笑的状态, 这不仅给学生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更能使他们心情舒畅, 声音松弛, 富有感染力。其次, 在演唱初期, 让学生控制好音量, 轻声高位置演唱。因为:第一, 学生既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和伴奏的声音, 还能听见另一声部的声音。只有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 又能倾听另一个声部的声音, 才能练好听觉, 培养好合唱意识。第二, 它能够提高演唱的准确性, 避免互相不良的影响, 使两个声部平衡、统一, 学生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合唱显示出的美感和层次感。

为激发学生的歌唱情绪, 变被动的“要我唱”为积极的“我要唱”状态, 我引导学生“声情并茂”, 激发学生“声未出, 情先到”。我说:“琴声一响就应该不一样了。”“这么美的旋律, 你的歌声能够感动你自己吗?能够感动老师吗?能够感染同学吗?”这样做的目的, 是因为没有发自内心的情, 就不会有感染动人的声, 声和情缺一不可。

实践证明, 通过激发学生的情绪, 他们能够保持全身心地投入、动情地歌唱。同时, 还应多给学生个体展示和反馈的机会。在整节课中, 我设计了以下活动形式:

1. 唱音阶, 唱旋律时, 请学生当小老师指谱, 这是对上台来指谱的学生识谱能力、心理及应变能力的考验。

2. 自由选择口琴或视唱的方式自学合唱部分的旋律, 这是平时在自学旋律这一环节中, 有学生用口琴吹奏旋律给我的启示。基于高年级学生能较熟练地吹奏C调do----do1的各音, 而这首歌曲的二声部旋律音较简单, 就加入了口琴吹奏这一环节。

3. 完整唱完旋律, 启发学生分析旋律走向与情绪的关系。我用手势、用歌声、用不同旋律型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感受旋律的跌宕起伏、节奏的紧密舒展给演唱情绪带来对比变化。这样不仅让学生在旋律演唱时渗入了情感, 而且为之后歌词的处理做好了铺垫。

4. 朗读歌词时, 请学生分析合唱部分为什么不同的四句旋律只有相同的一句歌词“真善美的小世界”, 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有的学生说:“歌曲的名字是真善美的小世界, 这样可以突出主题。”有的学生说:“这是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 对真善美的小世界发自内心的赞美的感情。”学生领会、感受音乐的美及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在一步步提升。

5.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歌曲处理方式。比如:有的学生建议用“f、p、f、p”的对比方式来演唱;有的学生建议用渐强的方式来逐渐抒情内心的情感。我尊重学生, 并按这两种力度处理方案进行排练, 取得了不同的效果。这样的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而且在自觉主动地学习活动中提高了他们的综合音乐素质。

6. 歌曲分段处理完后, 我请一名钢琴弹奏水平较高的学生伴奏, 我指挥全班同学充满激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把对“真善美的小世界”由衷地赞美之情推向高潮。

7. 对的感情延伸处理, 让学生认识到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不会因歌声的结束而停止, 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尽的, 永不停步的。

这节课教学目的明确,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层次分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有创新, 训练扎实, 教学效果好;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导作用, 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铃儿响叮当》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不能千篇一律, 应该根据不同的歌曲和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来进行科学合理的构想。《铃儿响叮当》是一首家喻户晓的美国歌曲, 深受人们的喜爱。如何把一首孩子们在生活中常挂在口中的歌曲唱出特色, 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精心设计的。

1. 整节课始终贯穿和围绕这首歌曲来展开。上课铃声停, 孩子们随着歌曲旋律自由地律动进入教室, 这时他们感受到的是欢快、活泼的情绪。

发声训练一:用连贯、轻柔的哼鸣创设了宁静遥远的场景, 孩子们随着音乐自由地轻轻地晃动着, 感受着温馨、宁静的美。发声训练二:上行采用有弹性、轻快地单音加双音的练习, 下行采用连贯、流畅的练习, 动静结合。整节课结束时的师生再见曲, 与孩子们随着歌曲旋律自由律动走出教室首尾呼应, 愉快而有意义的40分钟后, 孩子们更快乐、更热情、更活泼了。

2. 从第二课时入手, 通过深入探究速度、连接方式、力度、节拍等音乐要素自身及相互作用的关系, 达到刻画对比和丰富音乐形象;提高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目的。

孩子们用第一节课时连贯、轻柔的歌声, 稍慢的速度复习歌曲, 老师请他们边唱边用耳朵聆听, 用心去感受歌曲的情绪, 并充分发挥想象力, 这样的演唱会在眼前展现一幅怎样的图画?接着老师提示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登上雪橇, 冲破大风雪, 他们欢笑歌唱。你认为怎样唱, 可以表达与刚才宁静、遥远、温馨不同的情绪呢?孩子们提出用有弹性、轻快活泼的歌声来演唱, 并且还提出要加快速度来唱, 这一次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图画变得更生动了。他们感受到心情是舒畅、快乐而兴奋的。这样, 速度的慢与快、连接方式的连贯、跳跃就有了对比和变化。

这时, 老师让孩子们自由讨论, 怎样唱更有起伏, 更能表达感情?孩子们讨论后, 有的对歌曲一部分第一段提出了f→p→f的处理方案, 有的对第二段提出了从p→f→p→f的处理看法, 更可贵的是, 他们不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还能声情并茂地范唱。第二部分成为孩子们处理的重点。孩子们各抒己见, 根据他们的提议, 全班一边唱一边3感2受。接着, 孩子们通过闭上眼睛聆听, 自己做小指挥家对比4与4带来的不同的情绪, 在欢快跳跃与荡漾起伏中不断地感受、体会、享受音乐的美。

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作好与坏的评价。因为, 音乐带给我们的理解和感受各不相同, 它给我们值得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实在太大,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感受、分享、对比和实践。

除了传统的歌曲处理方式, 我还给他们听了爵士乐和摇滚乐风格的《铃儿响叮当》, 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孩子们分成几组, 用英文演唱, 带给我们异国风情;通过轮唱, 表现出你追我赶的比赛场景;舞蹈表演, 男女生共同冲破风雪, 尽情地欢笑歌唱。孩子们真正融入到歌声中, 多么开心!整节课, 老师和孩子们在感受、对比中, 有层次的表现歌曲, 表达情感。课堂充满活力, 孩子们会思考、会动脑、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老师富于激情的引导下, 他们用歌声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他们的表情、形体、歌声感动着自己, 也感染着教师。这一刻他们是真正快乐的、自由自在的!

三、《校园多美好》的教学设计

《校园多美好》是一首拍, 二段体结构的校园歌曲, 曲调规整, 充满诗意的歌词配以跳动的节奏, 形象地表现了一代莘莘学子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教学目标首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歌曲的能力。其次是指导学生用甜美、悦耳的歌声, 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表达孩子们对校园深深的爱恋和立志勤奋, 勇于创新的精神。根据歌曲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是怎样来设计的。

1. 这首歌曲节奏密集。×、×、这三种十六分节奏型贯穿歌曲始终。为了突破难点, 教学一开始, 我就用拍电报的游戏, 设计了两条节奏, 让孩子们拍一拍, 读一读、搭一搭。特别是请他们上台来搭节奏, 既形象, 又生动, 深受孩子们喜爱。看着小伙伴用肩、用手搭出的节奏, 他们觉得有趣极了。

2. 在导入的环节上, 老师没有过多的描述, 而是从欣赏入手。“听一段描写我们校园的音乐, 再谈谈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样, 孩子们听得认真投入。在谈听后感时, 能结合音乐中的鸟鸣声描绘出现实生活中我们美丽校园的景色。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让音乐跳动的旋律带我们到课堂、操场, 那朗朗书声、欢快助威声好像就在耳边回响。

3. 孩子们精彩的校园描述后, 老师自然地引出:这是我国已故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创作的歌曲《校园多美好》的旋律。这动听的旋律怎样学呢?孩子们要求自己学!采用什么方式学呢?小组自主学习开始了, 有竖笛吹奏的、有模唱的、有旋律清唱的、有自弹钢琴伴奏唱旋律的。这时, 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学习者。孩子们完全可以通过讨论、商量、请教来自己学习, 而且学得有声有色。接下来的汇报, 孩子们当小老师, 通过演唱和演奏, 一段长长的旋律就基本学会了。

4. 接下来, 老师的唱与听录音范唱, 不仅为孩子们定下两个目标, 更重要的是要超过这两个目标。他们有信心、有能力比老师、比别的小朋友唱得更好。

5. 怎样来赶超, 怎样唱更有感情, 更动听呢?孩子们谈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鸟儿都醉了, 哟”。这里要唱出渐弱, 这样唱休止符能表现出鸟儿的陶醉。“淘气的画眉跃上枝头眨着眼睛偷偷地瞧”这一句, 着重要唱好“跃”, 可以加上“>”而“眨”、“偷偷地”要唱得活泼、调皮、可爱, 表现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校园多美好”为了表达孩子们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赞美之情, 就应该唱出渐强, 这样才有激情。通过孩子们自己的分析, 他们再带着感情来演唱时就一遍比一遍更动听, 更能打动人的心弦了。

6. 为了更充分地表达情感, 演唱好歌曲, 记住歌词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认为可以用动作记忆, 还可以用绘画记忆。伴着美妙的舞姿, 看着简洁明快的图画, 孩子们可以不用看歌谱也能演唱了。

7. 孩子是最可爱, 最有创新能力, 也是最敢于挑战的, “管你著名作曲家, 我就要按照自己的演唱实践来修改。”结束句的改编出来后, 孩子们唱得确实自如多了, 孩子们有这样大胆的想法, 确实不能小看了他们。这种敢于挑战大师的精神, 让老师也感到欣慰。

由于这首歌曲节奏复杂, 歌词也较多较长, 所以需分两个课时完成。这里只是第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展示的是孩子们自主学习的一方面。整节课有分工有合作, 气氛热烈, 师生融洽, 教学有层次, 有坡度, 演唱效果好。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 孩子们的音乐综合素质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结语

上一篇: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剧下一篇:门诊病历书写内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