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团队科研总结

2024-07-24

大学团队科研总结(精选8篇)

大学团队科研总结 第1篇

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和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决定实施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根据学科建设方向以及人才队伍基本状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人才,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物和科研骨干,保持学科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高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和科技增长点;打造科技平台,稳步推进博士点立项(支撑)学科和一级硕士点学科建设;倡导优良的学术风气,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促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周期

团队建设周期暂定为三年。

三、组建条件

1.团队负责人应具备正高级职称(45岁以下的负责人须具有博士学位),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已形成较明确的研究方向。

2.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不少于3人)。团队成员的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3.团队原则上以博士立项建设(支撑)学科、一级硕士点学科、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基地等)为依托。

4.团队分为理工类团队、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和艺术类团队,具体的组建条件如下。理工类团队:

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10万元(含)以上;

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篇以上或授权发明专利3项以上(1项授权发明专利相当于1篇检索收录论文)或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或出版学术专著1部;

③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得超过45周岁。其中,团队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58周岁(男)或53周岁(女),二级教授不受此年龄限制,40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

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3万元(含)以上;

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篇以上或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以上或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

③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同理工类团队。艺术类团队:

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5万元(含)以上;

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篇以上或艺术作品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4幅以上或在省级以上展览及大赛上获得二等奖1项;

③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同理工类团队。

四、申报和审批程序

1.学校原则上每三年组织一次团队的申报工作(新引进的人才可随时申报团队)。在申报时间内,由拟组建团队负责人向所在学院递交《团队组建申请书》,学院审核并择优推荐上报。同一成员,不得同时申请参加两个或以上的团队。

2.科技处进行资格初审,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由校学术委员会(根据需要邀请校外专家)评审,并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进行公示。公示如无异议,公布获批团队名单,并签订团队建设任务书。

五、建设任务

1.通过团队建设,在多个学科逐渐形成具有明确研究方向并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若干团队,产生一批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学校科研特色与方向的重要科研成果(论文、专利、获奖等),承担一批国家、省、部级各类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创新人才。

2.具体指标如下所示。理工类团队:

①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科研经费为10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2项以上或国家级项目1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横向累计进款100万元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累计经费500万以上;

②三年建设期内,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1项(含)以上或人均发表论文被SCI、EI检索收录在2篇(含)以上(1项授权发明专利相当于1篇收录论文);

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

①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经费为5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2项(含)以上或国家级项目1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横向累计进款30万元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累计经费100万以上;

②三年建设期内,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1项(含)以上或人均发表论文被SSCI、EI检索收录在1篇(含)以上或在《管理世界》、《经济研究》上人均发表论文 1篇(含)以上或在CSSCI/CSCD来源期刊核心版(或扩展版)所列刊物上人均发表论文2篇(含)以上。

艺术类团队:

①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经费为10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2项(含)以上或国家级项目1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横向累计进款100万元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累计经费500万以上;

②三年建设期内,国家级展览及大赛上获奖1项(含)以上或人均发表论文被SSCI、EI检索收录在1篇(含)以上或在CSSCI/CSCD来源期刊核心版(或扩展版)所列刊物人均发表论文2篇(含)以上。

六、管理与经费资助

1.团队负责人由学校聘任,并签订聘任合同。团队成员由团队负责人自行聘任。团队成员在聘期内不得申请或加入新团队。团队负责人如不能完成和履行合同职责,可向学校提出申请解除其聘任合同,并在聘期内不得申请或加入新团队。

2.团队在工作完成后,须向科技处提交《团队建设进展报告》,并接受学校组织的评估和检查。对完成情况不佳的团队,要提出警告,并限期整改。

3.考核合格的团队奖励人年均1.2万。

七、其他

1.只有围绕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以团队成员集体署名(不少于3人)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方可认定为团队取得的成果。

2.省级以上展览及比赛获奖以学校认定为准。项目(课题)、论文、专利、专著、获奖等成果应以大连工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3.具有讲师及以下职称的年轻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可不计入考核指标,同时也不参与奖励分 配,具体人员由团队负责人提出名单;入选团队的成员在申报各级各类项目时给予优先考虑。

4.近五年指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第一个建设期内指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

5.本方案由科学技术处负责解释。

大学团队科研总结 第2篇

2010-11-16 下午 03:49:0

5为切实做好学校科研团队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顺利实现我校由教学型大学向较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和学校关于加强五支团队建设的安排部署,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争做贡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争出良策,为学校转型发展争当先锋”主题,围绕学科建设方向,搭建项目研究载体,努力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我校的科研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为促进我校由教学型大学向较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而努力。

二、建设目标

(一)总目标

围绕学校转型发展,发挥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分类别分层次建设服务人才培养、服务学科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的团队结构优、合作精神好、科研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科研成果丰的科研创新团队。

(二)具体目标

1、原则上,每个二级学科应组建一个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优化的科研团队。在人员组成上,适时补充新生力量、完善结构,实现相对稳定基础上的动态化,增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鼓励学科交叉,鼓励模式创新,鼓励大胆探索,鼓励校内外联合,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5-10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跨学科、复合型科研团队;

3、结合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我校学科优势,组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研究”、“旅游文化与休闲产业发展研究”、“晋商研究”等3-5个特色科研团队;

4、在培养一批勇于创新、善于合作、成果突出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的基础上,建设一批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科研骨干为中坚,有关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为成员,科研意识浓厚、科研态度严谨、科研方向稳定、科研素质优良、科研成果显著,富有团结合作、创新进取精神,具有相应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各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在三年资助周期结束后,三分之一的院级科研创新团队达到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条件,五分之一的校级科研创新团队达到省级科研创新团队条件,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零的突破。

三、建设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科研团队建设领导组,组长由校领导担任,成员由科技处处长、发展规划处处长、人事处处长、教务处处长、各学院院长和各科研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全校科研团队建设总体工作。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技处,办公室主任由科技处处长兼任。负责科研团队建设日常工作

2010-11-16 下午 03:49:0

5(二)强化科研意识

把经常性的专题讲座和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的集中讲座相结合,不断激发广大师生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意识;每年至少举办10次高层次、高水平学术研讨会,讨论学术前沿问题,启发广大师生科学研究的新思路;每年召开1-2次科研工作座谈会,交流各学院及研究机构科研成果和体会,促进学院及研究机构间的科研竞赛;继续高质量评选“科研标兵”、“科

研贡献奖”和“科研先进集体”,树立好学校的科研标杆;进一步做好“山西经济高峰论坛”、“中青年学术论坛”、“人文大讲坛”、“每周一讲”等学校品牌活动,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

(三)鼓励学术交流

鼓励与支持师生参加高层次、高水平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展示自身科研成果和实力,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学术信息与最新研究动态;鼓励学院与校外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深入合作,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积极参与决策咨询;鼓励我校教师利用各种媒体宣讲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观点,推进文化传播,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四)提升科研能力

进一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激励我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通过攻读博士学位、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或进修、承担科研项目等方式,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通过专家授课、以老带新、团队科研、心得交流等方式,提升全校师生的科研能力。

(五)建设科研平台

完善《山西财经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科研机构考核制度,健全科研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已形成明显学术特色和学术优势,并具有中长期发展目标的科研团队,优先批准组建科研机构。对科研任务完成好、科研成果突出的科研团队,学校提供办公场所并予以资助。三年内,增加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成1个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努力实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零的突破,进一步完善我校科研平台。建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以研究基地为重点的科研平台的发展。

(六)完善评价制度

进一步修订科学研究评价制度,逐步改变完全依靠数量、级别考核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强调团队成员科研成果与团队研究方向相一致,科研成果与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相结合;完善个人考核与职称晋升、职务升迁、职级分类、收入分配相挂钩制度,科研团队考核与学院目标责任考核相统一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科研团队,及时进行整改或撤并;对达到省级科研创新团队标准的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和达到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标准的院级科研创新团队,建立滚动资助机制。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工作

各学院及研究机构和各类型、各层次科研团队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工作计划,认真总结“十一五”发展成绩与经验,制定以强化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为目标的 “十二五”科研团队建设规划,组织好科研团队建设要求的各项工作。

(二)科学制定院级科研团队的管理细则

各学院及研究机构要按照《山西财经大学科研团队管理办法》,制定好本单位科研团队管理细则。对各科研团队的管理要把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确保科研团队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彰显学科科研特色

不同学科的科研团队要根据历史基础、自身优势、发展态势的实际情况,按照学校科研团队建设目标的要求,分别重点开展以创新研究、应用研究、教学研究为重点的科学研究,彰显学科科研特色。

(四)相对稳定科研方向

各科研团队要切实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瞄准学科建设前沿,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与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核心,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凝炼并形成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促进我校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积极完成科研任务

各职能处室和教辅单位要牢固树立“服务科研”的意识,为科研团队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各类科研团队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我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圆满完成学校科研团队建设目标和任务。

一直想说说团队建设方面的问题。提起来团队建设,小时候感觉好像很高深似的,现在想想小时候玩的游戏中,已经是在初步进行团队建设了。那时候在一起玩什么,分工还好分点。为什么现在的团队建设反而难了呢?!我从自己的切身体验浅浅地谈谈科研团队的建设。本人认识不足,仅仅希望能够带来点灵感。

斯蒂芬.罗宾斯(1994)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后来,又对团队与普通群体的区别作了深入研究,得出四个结论:一是群体强度信息共享,团队则强调集体绩效;二是群体的作用是中性的(有时消极),而团队的作用往往是积极的;三是群体责任个体化,而团队的责任既可能是个体的,也可能是共同的;四是群体的技能是随机的或不同的,而团队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团队管理(team management)指在一个组织中,依成员工作性质、能力组成各种小组,参与组织各项决定和解决问题等事务,以提高组织生产力和达成组织目标。基本上,小组是组织的基本单位,各种小组的形成,若是成员能力具有互补性,形成异质性团队(heterogeneous team),其效果较佳,因为可从不同观点讨论,激发更有创意或独特的问题解决方式。

科研团队一样有共性,也有独特的地方,科研管理是对知识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活动的管理。它不同于其他管理,科研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科研管理是对以探索性、创造性为主的脑力劳动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难以预测的。针对这些方面,我认为一个良好的团队建设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团队的发展目标:这个一般来说,科研的目标比较明确了。人才的层次:一个团队绝对不仅仅是几名“最优秀”的人的简单集合,不是说都是英雄才好,一个好的科研团队除了有战略眼光的导师和带头人外,实验室技术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是必不可少的。选人尽量不要选错,任人唯贤唯德,选择有能力或潜力的人做同事,录取学生加入实验室也应当如此。不然一个人搅和的团队都不好。

人才的层次好了,还应该保持人才的稳定性以利于工作的稳定性,采用各种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留住高素质人才,使他们产生自豪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不过科研团队是知识型的团队,即使是有层次,也要建立在共享、平等、权利淡化的基础上的。此外,还要避免一些先来者以长者自居,变相地侵占后来者的思路。分工合作:为发挥科研团队管理的效果,每位成员须先了解课题组近期和长期的课题目标与研究任务,略微明确团队的使命及个人可能的角色和责任;其次成员亦须了解如何完成小组任务,最后要能积极投入小组目标的达成。这需要定期开会讨论。团队文化建设:如果想持续发展团队的话,我觉得不管团队大小,团队文化是应该有的。即使没有一个体系的团队文化,那么融合团队精神的几条也应该经常提起。假如项目缺乏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项目成员的力量就很难合在一起,大家相互扯皮推诿指责,项目也就不可能成功。团队和谐与合作的基础是凝聚力,团队文化不好的,会出现很多同事之间要对重点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变得很困难,团队中出现“高度的和睦交往,低度的团结一致”的现象。

特别是科研项目中,人为的因素很多,更应该注重团队精神的作用。人是要有精神的,特别的科研中更需要精神的支持。一个良好的团队中特别需要培养牺牲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等等。目前一些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状况实在是不佳。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在科研中,会经常出现研究接口问题,往往是导师领进门,师兄师姐带师弟师妹,但是有些科研项目要结题,要审核,还会经常出现对项目研究内容的更改要求等等。在这些时候,没有良好的沟通方式将导致更复杂的问题。建立成员有效沟通技巧,更可使团队管理工作走向良性循环。制度建设: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如果要短期的工作,那就人治;但是要是建设个好的团队,长期的公关合作,制度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高效科研团队需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高的治理标准。

1)工作责任制:如果团队分工不清,人员责任不明,互相推诿,什么时候才能搞好工作?明确规定某个人在某个项目中的责任,并且尽量稳定地持续下去; 看看最近的一个小团队:原本只会在科幻片中出现的“水变油”技术变成现实,项目只有4人参与,和一般队伍庞大的科研团队相比,只能算一个“蚊型”团队。“我主管项目研发,研究员Oomman Varghese负责研发,他的助手研究生Thomas La Tempa,最后一个成员是擅长纳米管研究的Maggie Paulose。”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工程学教授克雷格·格兰姆斯这样说。

2)奖惩制度公正,对于工作成绩突出者一定要让其精神物质双丰收,对于出工不出力者受到相应的惩罚;

3)平等交流的制度:平等也应该成为一种制度制定下来。很多时候,课题组一说到老师说的,那就好像是对的,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术问题讨论上,要民主要平等,不做学霸不搞一言堂,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

4)实验室制度等等。

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可以经常参加一些团队集体活动,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意识;一起学习:建立学习型团队,有些课题组经常在一起交流研究进展,方式有不少是可取的;多交流,多鼓励:培养和鼓励成员独立作研究,让他们尽量发挥潜力;激励机制,既要在工作中让每个成员承担一定的压力,又要在生活中多关心多照顾项目组成员,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团队的温暖,这对于导师就显的十分重要了。

大学团队科研总结 第3篇

摘要:7月3日, 由天津南开大学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段峰副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 在校园内展示他们最新研发的脑电信号汽车控制系统。

7月3日, 由天津南开大学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段峰副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 在校园内展示他们最新研发的脑电信号汽车控制系统。在一辆装载着GPS系统、计算机处理系统、车载电子控制单元等装置的汽车中, 科研人员头戴装有14个感应器的特制头罩, 捕捉人脑运作时产生的脑电信号, 反馈给计算机处理系统, 使汽车能够准确执行开关车门、调节后视镜等操作。据介绍, 这一科研成果在国内首次实现脑电信号与汽车控制系统的“联通”, 让“脑动汽车”不再遥远。图为一名参与研发的学生在展示装有脑电信号感应器的特制头罩。

大学科研团队建设初探 第4篇

一、团队与大学科研团队

“团队的概念来源于企业,是在经济信息化冲击下,西方许多企业逐步摒弃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传统垂直功能化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式过程化的管理组织模式。”现在,“团队是指才能互补,并愿意承担共同责任,同时乐于为统一目标而奉献的少数人员的集合。”一般来说,高效的团队都具有明确的目标,其团队成员能够达到良好的沟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如今,团队管理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大学也不例外。众所周知,大学教师是高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人才强校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大学在加强引进和培养教师的同时, 引入了团队概念,开始关注科研团队的建设。大学的科研团队应具备如下四个特征:

(一) 具有共同的和明确的目标。大学科研团队的组建一般有很强的目的性,如某些基础领域前沿性研究或大型国家攻关项目,像这种类型的科研团队,一般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目标。而且,团队明确的目标有利于团队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形成合力,便于团队工作处于领先地位。

(二) 采取灵活多样的组成方式。大学在组建科研团队时,其团队成员可以采取灵活的组成方式,可以根据项目的需要来组合。其团队成员既可以是由同一所大学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也可以是由不同大学相关学科的教师共同组成,还可以走出校园到企业、公司聘请有关的专家,真正做到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圆满地完成科研项目。而且,在项目结束以后,团队可以自由地解体或者重新组合。

(三) 形成有效的沟通方式和优良的团队精神。由于大学的科研团队由多学科方向、多类型人员组成,为了确保其有效运行,往往需要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应鼓励团队成员倾听、积极回应他人观点,对他人提供支持并尊重他人的兴趣和成就,以此确保团队的高效运作。团队成员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团队精神的核心,只有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实现团队的目标。

(四)制定明确的制度、提供良好的设施。同企业一样,大学科研团队良好的运作依赖于有效的制度支撑,否则就会无章可循。与此同时,大学也应该大力支持、积极配合,提供先进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

二、大学科研团队建设的意义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大学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创造知识的圣殿。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学科间不断交叉和相互融合,知识的创新更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这就要求大学的科研活动不单是个体行为。还应是团队行为,如果在大学的学科中,没能建成相应的科研团队,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能团结本学科教师和资深的学科带头人,没有能将学科中的教师凝聚在最佳学术方向上,那么这样的学科是难以发挥重要作用的,是难以实现大学的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宗旨的。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涉及面宽,工作量大,这都不是哪一个教师能胜任的,即便在某些可以单独从事研究的学科,如果采取大家互相配合、合作分工的团队方式,其研究也会更深入,研究成果也会更丰富,比“单兵作战”更具优越性。

而且,大学的团队合作能够提供深层次的知识信息和组织信息共享,营造理解人、信任人、尊重人的环境,做到人尽其才,使每个团队成员的智慧都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利于形成合力,更好地实现团队目标。因此,大学需要建设科研团队,需要教师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深层次地、交叉地进行学术研究,走共同发展、合作多赢的学

术研究之路。

三、如何建设大学科研团队

大学团队的组建根据其构造和性质的不同,笔者通过观察、分析认为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种模式,即“自发型”、“利益型”和“被迫型”。所谓“自发型”,是指当某个学科由于长期的历史沉淀而形成了非常好的学术氛围,同时也出现了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的前提下,该学科的教师自觉地向他靠拢,形成团队,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模式。第二种模式是“利益型”,指当学科中的某个教师获得了项目和资金,该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了完成发表论文的任务或实现其他的各种利益,会主动向这个“带头人”靠拢,形成团队,进行该项目的科学研究,这种团队一般来说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自动终止。当前我国高校大都比较重视科研,无论是评定职称还是各种经济利益,都以科研为导向,因此,“利益型”的团队比较普遍。最后一种模式是“被迫型”,指学校为了整合教师的合力,运用行政力量将不同或同一学科中的一部分教师组成团队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模式。

如何使不同背景下形成的大学科研团队有效而良好地运行?就是要根据不同团队的形成方式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团队进行建设。

在第一种模式的科研团队中,由于其在形成过程中已经具备了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其团队非常稳定,同时也有明确的学术方向,所以在保持其良好运行时主要是注意对其新进团队成员的培养。团队领导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新成员融入团队,而新的团队成员也应该抓住机会,以开放的心态加快融入团队的步伐,新老团队成员在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团队的智慧,在相互尊重、彼此理解的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增进团队力量,保持团队稳步向前发展。

在第二种模式的科研团队中,因为其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常常只有形式上的合作而缺乏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表现为貌合神离。团队成员之间实际上是相互独立,在资源、信息、思想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因此,要保持这样的科研团队的良好运行,主要是要形成合理的组织建制,有效的沟通方式和良好的团队精神。在这种模式的团队组建中,各成员都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功利性很强,如果没有合理的组织建制,没有良好的沟通环境,将不利于团队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应该通过开展集体活动来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防范并化解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第三种模式的科研团队中,团队是由学校行政力量干预硬性形成,因此团队成员之间相对缺乏沟通和了解,增强其科研团队的凝聚力是保障其良好运行的关键因素。“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主要从增强学术内聚力、提高文化维持力、降低人际离散力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尽其所能地营造团队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让团队成员感受到通过团队的合作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科的发展,同时能够使自己的优势最大化地得到发挥。其次,通过引进或培养团队中的学术权威,保持合理的团队结构,提升团队整体学术水平来增强科研团队的学术内聚力。再次,通过培养团队成员坚定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团队成员的毅力和意志,营造团结、融洽、民主的合作氛围来提高科研团队的文化维持力。最后,通过开展各项集体活动,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坦诚交流,防范并化解成员之间的各种矛盾,消除误解来降低科研团队的人际离散力。

无论根据哪种模式组建的大学科研团队,为了保持其运行良好而有效,就必须建立健全团队内部的管理及运行机制。

“团队内部的管理及运行机制,是团队成功发展的关键,应确保大学科研团队作为一种学术自治型单位,必须拥有一定量化的资源,并掌握配置权,在资助经费使用上建立一定的特殊政策,给予团队较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

在建立健全团队内部的管理机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保持团队旺盛的生命力。建立激励机制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着手:物质性的激励要可量化、可操作。在考核、评职、津贴发放、奖励等各种利益调节中鼓励学术团队的形成与发展。除了物质激励外,还必须注意精神激励,要注重团队成员的个体成长,业务提升,以及增强齐心协力共同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团队成员在职称晋升中论资排辈现象的发生,应根据不同团队成员贡献的差别建立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在大学中进行科研团队建设,发挥团队作用,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是培养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学生的需要,也是大学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的需要。只有明确大学团队的概念,深刻理解团队建设的意义,了解大学团队的形成和建设中的问题,才能真正建立起运行良好和有效的大学科研团队。

参考文献:

[1]Peter F. Drucker 著.未来的管理-25位卓越管理大师关于管理的新思维与新技巧[M].李小刚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徐绍莉,田静.大学加强学术团队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

[3]余斌.高校教师科研文化的缺陷及其改进[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4]李明.试论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5]马二军.关于构建学术团队与提升科研水平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2).

科研团队项目工作总结 第5篇

1、依据科研所工作要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学校确定了打造“精品学校”为目标的科研之路,以“精炼课堂”为研究重点,以“解决问题,抓实过程”为方法,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

2、学期伊始,学校召开了班子成员工作会和课题研究小组会议,研究科研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职责分工、布置科研工作任务。学期中结合常规教学检查,召开教研组长碰头会,交流各组的教研状况,倾听各组教师的建议和心声,查漏补缺,力求管理上的严密与规范。

3、学校科研以小课题管理和研究为抓手,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教学指导和教学服务的功能作用,引领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积极开展校本教科研活动,推

进课程改革,转变观念,使教科研工作有新的发展,新的突破,新的高度。

二、开展活动,提升质量。

1、开好“两个”会。首先根据市科研所得工作精神,召开了学校20xx年教育科研工作会,并安排了学校20xx年教育科研工作。第二,召开了科研课题分析实施工作会,总结了前一阶段课题实施的情况,分析了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实施目标和实施策略。通过会议,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为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打好了基础。

2、做好课题的研究和申报工作。学校现有两项省级规划课题《提高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教育研究》、《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提高的实践研究》,一项临江市级课题《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一项校级课题《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验与研究》。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价标准的研究》。为了扎实开展研究活动,推进课题研究进程,明确职责,落实任务。课题的实施由校长主抓、教研组组长负责、全体教师参与的形式展开,各课题组进一步明确分工,及时修订实施研究计划,明确阶段目标,落实活动安排,不断改进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有序进行。

3、积极开展研培一体化训练,做到科研与教研相长。3月份,开展了听课评课月活动、调讲课活动。4月份开展了数学学科“精讲多练”主题教研活动、“听评课竞赛活动”、5月份开展了教案

设计竞赛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既加强了教师备课、讲课的能力,提升教师备课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促进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和学校研培一体化进程,实现了教研体现科研,科研促进教研,做到了研中有培,培中促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认真组织教师开展校本培训活动。5月6日下午河南小学召开《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教育科研培训会。使教师们明确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同时对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5月16日,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小学合作学习现状的反思及操作建议”的专题培训。学校教师也在学校的统一布署下,自己上网找所任学科的合作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既让老师们获得了操作性强的方法指导,感受了小组合作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体会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解开了老师们心中很多的困惑,又有助于全体教师进一步领会课改的核心理念,对指导教师的教学和教研实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6月,召开合作学习主题研讨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把一段时间以来学到的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基本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技能,如:听取、求助、反思、自控、帮助、说服、建议等,改变了以往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状况。

5、扎扎实实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效果较好。宣传报道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喉舌,是提升学校知名度的有效载体。针对学校过

去该项工作较为薄弱的现实,本学期科研处着重抓了宣传报道工作的落实。在平时努力挖掘新闻线索,注意上交的稿件的质量,本学期宣传报道工作有了一定的起色,共有11篇有关科研工作的报道发表。

三、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1、校本课程需进一步开发。

2、有的工作指导不到位,没有为老师们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和推广经验的平台:如备课组的集体讨论、优秀教学案例的经验推广等。

3、科研处直接进入课堂太少,与教师主动交流、了解困惑、提供帮助方面做得还不够。

教育科研核心团队工作总结 第6篇

丹东市第十九中学

2012年5月,根据学院科研处的统一部署,我校成立了教育科研核心团队。自成立教育核心科研团队以来,我校的科研工作在校长的正确指导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教师的科研意识逐步增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对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团队工作的目标:

工作目标:学校科研工作有特色,教科研有品牌,创建科研工作开展的先进学校。

二、团队的重点工作: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教育科研为“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服务的工作方向,围绕“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提升学校品位”这一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强课题的有效研究与过程管理,积极开展校本教科研活动,真正使教科研走向实践,贴近每一位教师,力争使教科研工作走上“新的发展,新的突破,新的高度”之路。

2、坚持从课堂出发,从教师出发,从实践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教师的发展为基础,以学校的发展为目标,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广泛开展群众科研活动。

3、在科研工作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坚持统一规划和个性研究相结合,搞好特色发展。坚持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总结,推广具有“群众性”效应的科研成果。

三、团队的具体工作:

1.积极学习教科研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团队在成立之初就制定详细、规范的学习制度和管理制度。学习制度规定:每月开展一次集中学习,每次学习有一名中心发言人,围绕教育教学科研的相关内容说见解、谈收获。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提高。管理制度包括:核心团队成员的分工与职责、科研课题确立方法、科研过程中材料收集、整理的管理方法,以及科研成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转化等。

2..每学期在学校举办一次教科研理论讲座。3.参与研究、制定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

4.做好所在学校课题申报、立项、论证、研究与管理工作。(1)带领全校教师每年每人申报、开展一个课题的研究。(2)对校级重点课题,组织教研组成员定期进行学术研讨,了解进展情况。

(3)做好对教师申报的校级课题及学校的重点课题校内的课题论证工作,并负责立项报告的撰写。

(4)主动帮助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为他们排忧解难。(5)完成学校课题的阶段性经验的总结、结题报告的撰写工作。

5、完成了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个人研究档案建立工作。指导教师定期完成案例反思和阶段小结。

6、为加强参与课题研究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动,不定期召开小课题研究案例反思交流会。

7.积极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及学术活动,加强校内、外的交流,不断介绍校外的优秀成果,更注意本校优秀科研成果的发现、介绍与推广。8.总结反思,积极撰写教科研文章,参加各类评比活动,踊跃向各刊物投稿,争取每年每人撰写发表一篇有推广价值的教育教学论文。

四、科研团队工作效果 :

1、教师的科研意识增强 :

通过科研核心团队的的工作,教师的科研意识增强。主动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人数增加;参与的态度比较端正,教师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研究的内容更贴近教育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

2、教师的科研水平有所提高 :

科研水平的提高体现在:教师对科研的全过程基本熟知,对每个阶段应完成的工作、达到的目标比较了解,绝大多数教师可以独立承担课题的研究,并能按期完成。

在过去的一年中,团队成员通过学习、实践、研究,彼此激发,共同进步,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同时,我们也意识到,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许多,我校教师教科研水平提高的空间还有很大,教师的许多潜力尚待挖掘。在以后的工作中,教育核心团队的全体成员将继续努力,争取把我校的教育科研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丹东市第十九中学2013、3

大学团队科研总结 第7篇

一、高校科研平台在促进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的优势

高校普通教学实验室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理论知识形成感性认识,是一个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科研平台则有机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科研培训,为部分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环境,其功能不像普通教学实验室一样面向所有学生,而是为部分具备科研潜力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从而创建一批大学生创新团队,为将来的研究生教育预备人才。

与普通教学实验室相比,高校科研平台存在明显优势:①科研平台硬件配置齐全。完善的硬件条件能够充分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同时这些仪器往往有专业人员负责培训和维护,为学生使用提供方便。②配套资金支持。大学生进入科研平台进行研究工作,除需要申请学校或国家的特殊项目支持外,往往还需要借助实验室的配套资金支持。如果没有高校科研平台的配套资金支持,而仅仅依靠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有限资金,可能会出现实验经费不足的状况,这对一个科学问题的圆满完成不甚理想。大学生申请的研究课题一般与科研平台承担的国家课题密切相关,科研平台可以为这些创新团队准备相关前期实验,使得大学生可以直接进入课题研究,既节省了时间又科学地利用了资金。③有专门的科研小组指导实验设计。一个科研平台中往往有一个或几个团队在维持正常运转。固定的科研人员一般包括教授、副教授、实验师、博士生、硕士生等人群。大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时,会有专门的科研小组指导其查阅资料、实验设计、开展实验及数据分析,避免少走弯路,同时也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结题。④实验室文化熏陶。与普通教学实验室不同,由于每天都有固定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工作,科研平台内有着独特的实验室文化和研究氛围,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熏陶。譬如,一般情况下一个实验室每周都会有一次研究生班讨论和学生汇报,经常参与这样的学术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提前感受到科学研究的学术气氛,为将来的科研工作做好心理准备。由于具备这些独特的优势,高校科研平台能够迅速地培养一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为本学科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储备人才。

二、依托高校科研平台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成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科研平台自实验室建立以来,先后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转基因专项等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攻关项目200余项,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动物分子生物技术及其应用等方向的研究,为国家解决了一系列科研难题,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本领域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动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基地。本科研平台在完成承担的`科研任务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自以来,先后承接了大学生挑战杯实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等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共计110项,总经费达70.6万元,具体见表1。

参与科研项目的这些大学生绝大部分已经继续攻读研究生,还有部分学生出国深造,这些学生必将成为本领域的科研贡献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响应了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号召。他们的这些成绩离不开其本科时参与的科研启蒙训练,其在重点实验室所受的科研训练是他们科研工作的起点。

三、优化科研平台管理,辅助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立

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优化高校科研平台管理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创新实验室,组织课余有精力、有能力、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有计划地参与到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中,开展学科前沿的科学研究工作,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渠道[4]。为此,在高校科研平台管理上需要做到如下几点:①加强科研实验室的开放程度。科技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5],开放科研平台既可以给学生提供创新条件、创新环境、创新氛围和创新平台,还是渗透创新教育的最好课堂、最快捷方式[4]。一方面组织专门的科研辅导小组对在实验室开展研究的大学生创新团队给予技术指导,另一方面鼓励其他的大学生依据本实验的具体情况申请学校、省级或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享受到科研的魅力并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②优化高校科研平台管理以便于大学生参与科研。在制度上对大学生参与科研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强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与研究生相比,大学生参与科研有一些不同,这需要优化实验室管理以适应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具体情况。首先,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对匮乏并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所以大学生在独立开展实验的前期需要有专门人员指导其科研并全程培训,充分发挥科研实验室“传帮带”的优势,让研究生对大学生实现一对一的负责制,可以帮助大学生迅速进入科研状态,少走弯路。另外,大学生由于还有繁重的课程任务,其科研时间主要集中在周末和假期,需要协调实验室仪器使用情况和实验教师的工作时间,给大学生科研创造充分的条件。

四、结语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高校实验室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有着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托高校科研平台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立,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本学科培养科研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高等学校,可以进一步优化科研平台管理,以增强其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凤娟。浅谈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10):81,84.

[2]赵晶波。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功能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9):39.

[3]张发爱,吴志强,刘来君,韦春。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培养地方性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07):5-7.

[4]史克英,潘凯,田春贵。开放科研实验室,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01):91-92.

大学团队科研总结 第8篇

1 大学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创新的价值分析

任何一项工作都具有一定的价值,而激励机制的应用主要是为了促进这种价值的早日实现,在最大限度内对这种价值进行提升。大学科研团队成员的核心任务就是搞好科研工作,取得科研创新成果。对知识进行创新实际上就是对大学科研工作的有力支持,能够对科研工作的效率以及科研工作的质量等起到积极的影响。大学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创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肯定科研创新,促进与时俱进

知识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过去奉为真理的知识,往往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被推翻。大学科研团队在工作过程中,如果知识创新的动力不足,不仅会导致大学科研团队存在的意义降低,同时也很难推进现代科研成果的产生。由此可见,在大学科研团队中鼓励团队成员进行知识创新,就是对现代创新精神的肯定,能够促进创新精神在大学科研团队中进一步落实,也能够增加大学科研团队内部成员与社会科技发展之间的联通,形成科研工作上的与时俱进,增加大学科研团队工作的实际意义。

1.2 提升成员能力,丰富科研视野

大学科研团队的内部成员多半为学校教师,这些教师除了要进行科研工作外,还要在教育教学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很多教师会在科研工作中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并且部分教师还会因为自我提升不到位而难以满足科研工作的具体需要。鉴于此,高校急需找到一条有效的路径,提高教师在科研方面的能力。大学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创新恰好为高等院校解决内部成员科研能力不足指明了方向,使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在进行知识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在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高校科研团队成员既可以进行知识创新,又可以丰富自身的科研视野,让其看到更广阔的研发空间,使高校科研团队在科研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大学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创新,还能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影响,在新知识以及新思想的支持下,让大学教师对教育教学产生新的理解,进而加快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速度[1]。

2 大学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创新激励机制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创新仅是大学科研团队协同工作的一部分,大学科研团队在运转过程中还涉及到许多其他方面的内容。为了保证激励机制能够直接对大学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创新起到作用,改善大学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创新现状,在进行激励机制设计过程中,学校必须就大学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创新进行深入研究,找出针对激励机制设计的不利因素并加以解决,才能保证该激励机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1 关注成员需要,引导主动创新

人类进行某项工作多半出于某种需要,并在需要的驱动下不断努力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中如果管理层对工作人员的需要进行合理地把握与利用,就会达到对工作人员进行激励的效果,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使工作人员能够尽早完成工作目标。高等院校科研团队中应用的激励制度主要作用于整个大学科研团队内部所有成员,因此高校进行制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整个科研团队进行分析,找出整个团队成员共同的需要,并将其作为整体激励制度设计的依据,这对于引导大学科研团队成员主动进行知识创新有着积极的意义。不过,高等院校管理人员也应该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因此除了要关注科研团队整体的需要外,还要对每个人的个体需要进行关注,将激励制度进行人性化的考虑,这样更加有利于激发科研团队成员的创新积极性。

2.2 注重创新过程,合理激励安排

很多单位在对工作人员的表现进行激励时,都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这很容易促使工作人员在思想上形成功利主义,过分重视结果,而在过程中暴露出一定的缺点与弊端。从工作实际来看,过程实际上是影响结果的关键,如果过程出现问题,那么结果就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我国高等院校应该吸取这方面的教训,在制订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增加对创新过程的关注,既要针对科研人员知识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奖励,同时对于一些没有取得知识创新成绩,但是在过程中较为努力,不断进取的科研人员也要给予奖励,只有这样才能使科研人员长期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形成不怕失败的意识。

2.3 坚持公平公正,保证公开透明

激励机制只有得到科研人员认可,才能在大学科研团队中得到有效应用,获得科研人员的支持。而影响科研人员认可度的主要因素就是激励机制应用的公平性。如果在激励机制施实的过程中,部分管理人员存在偏袒现象,或者激励机制只针对团队中部分人员进行应用,那么势必引起另一部分人员的不满,造成知识创新上的消极怠工,还会影响科研团队内部的团结协作,导致成员之间矛盾冲突增多。因此,公平公正应是设计激励机制的前提[2]。除此之外,大学科研团队内部激励机制的应用还要时刻保持公开透明,无论是对科研人员知识创新进行考核,还是对科研人员创新情况进行评价,都要在工作人员的视线中完成,及时向工作人员反馈各项考核评价结果,并以此减少科研团队内部成员对激励机制的质疑。需要注意的是,激励机制的制订除了要在大学内部领导层进行广泛的讨论外,还要主动征求科研人员的意见,这实际上也是对公平公正的践行,有利于减少科研人员对激励制度的排斥。

3 大学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创新激励机制的有效设置

大学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创新激励机制要同实际工作结合到一起,一方面要考虑相关成员在知识创新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对内部成员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压力给予考量,通过激励机制的设计,引导这些科研成员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最大,打破工作上的束缚,在创新能力方面得到质的提升。

3.1 进行双重激励,满足成员需要

从激励内容方面可以将激励分为精神和物质两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单位对这两种激励应用得并不合理,过分偏重某一方面,导致激励机制的作用大打折扣。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精神和物质是人类两种重要的追求,在物质生活基本稳定后,单纯重视其中一个方面就会造成另一个方面的不满足。因此,高等院校在对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创新进行激励的过程中,要践行双重激励制度,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内部科研成员的各项需要。首先,对于在知识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绩的科研人员,要授予荣誉称号,并适当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其次,要在单位组织成员中进行知识创新方面的竞赛,并设立一些具有诱惑力的奖品。这样既能满足科研人员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求,也能让科研人员在物质方面得到满足。最后,高校应注意到过分追求物质会导致科研人员迷失最初的本心,物质激励手段能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但是单纯依靠物质手段很难保证知识创新的长效进行[3]。因此,高校在强化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的同时,应在学校内部搞好激励性宣传,让科研人员了解到知识创新的重要性,并激发其责任意识,使其能够在强大精神力的推动下取得更大的创新成绩。

3.2 简化审批程序,活化激励机制

高校内部部门较多,要想对某人或者某个团体进行奖励往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审批过程,因此经常难以达到奖励本身的作用。尤其是在大学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创新方面,知识创新对时效性有着一定的要求,高校想要通过激励机制来加快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创新的速度,就应该缩减奖励审批的时间,如果审批时间过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就会下降,激励的目的也很难达到。因此,针对这一问题高等院校首先要做好审批程序的简化,省去中间不必要的环节,缩短奖惩审批的时间;其次要针对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创新应用动态的激励机制,这样能够根据科研人员知识创新的实际情况,给予适时的激励,将激励制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4]。例如科研人员在知识创新方面遇到困难,难以取得最终的创新成果,为了避免科研人员丧失继续创新的信心,高等院校就可以及时对这种情况进行激励,对科研人员的努力给予肯定,并鼓励其超越自我,勇于坚持。

3.3 把握激励内涵,合理设置机制

很多高等院校在对激励制度进行理解的过程中,都认为激励制度应是纯粹的鼓励制度,其中包含的应该都是正向的内容。但是从激励机制本身来讲,上述认知过于片面,正向的激励内容只是激励机制中的一部分,适当应用一些处罚手段也可以对科研人员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鉴于此,高等院校在针对大学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创新进行激励机制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激励的内涵,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激励机制的设定,这样更符合激励的要求,能够对激励手段进行有效地丰富,从推动和牵引两个方面对大学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创新进行改善。

4 结论

大学科研团队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对加速大学师资水平建设、铸就特色科研领域、创建一流大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大学科研团队成员进行知识创新激励机制的设计时一定要根植于实际工作的土壤,对大学科研团队成员进行全面了解,从整体需要和个体需要两个角度进行激励,还要从激励内容和激励途径上进行综合考虑,在激励机制设计过程中引入多元化的激励思想,使大学科研团队成员能够得到精神以及物质上的双重动力,进而在知识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

摘要:<正>激励机制是我国大多数单位普遍采用的一种管理手段,由于各单位在工作性质以及工作内容各方面都存在明显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工作特点和环境进行个性化激励机制的设计,找出适合自己团队成员的激励点,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校科研团队的组织激励机制不同于一般的组织激励机制,在组织结构中的职务、科研工作协作网络、科研任务相依性、科研工作负荷性等方面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管理办法,促进高校科研团队成员达到工作中的各项要求,进而在

参考文献

[1]赵丽梅,张庆普.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成员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3):89-99.

[2]杜潇,林莉.大学科研创新团队激励机制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203-205.

[3]郑咏梅.高校科研管理专业化之有效路径[J].求实,2010(Ⅰ):228-230.

上一篇:关于举行西南大学第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的通知下一篇:市**局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