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运动损伤分析的论文

2024-07-25

体育活动运动损伤分析的论文(精选10篇)

体育活动运动损伤分析的论文 第1篇

高校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的成因及其防治论文

摘 要:在体育运动中,运动损伤难以完全避免。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可以从心理上、生理上采取一些措施降低受伤概率。此外,在受到运动损伤时,也应采取应急处理措施以降低受伤危害。

关键词:运动损伤;预防;应急处理

一、引言

运动损伤主要指的是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员在运动中所受到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伤害。运动损伤按照受损的缓急可以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其中急性损伤是由于瞬间遭受直接或间接的暴力而形成的伤害,如扭伤、肌肉拉伤等;慢性损伤则由局部长期负担过重形成或因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化而成,如半月板慢性损伤等。

在高校体育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发生过体育损伤,其中男生较女生多。学生所受损伤则多以急性损伤为主,其中以踝关节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膝关节、指、腿等[1]运动损伤的发生时间多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体育课上的发病率则较低。损伤多发项目多为对抗性强、运动强度大的项目,如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2]

二、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

外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准备活动或运动后整理活动不合理。准备活动不合理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首要原因。准备活动是运动前进行的活动,虽然这将耗费较长的时间,但这将使血液加速循环并舒展全身的肌肉和关节,在接下来的体育运动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充分的准备活动使得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更容易发生,而过量的准备活动则使人提早进入疲劳状态。运动后的放松整理活动则促使血液回流入心脏,使人体由运动到静止平缓过渡。欠缺的整理活动可能导致肌肉酸痛,甚至出现头部暂时性贫血和缺氧现象,这都将增加运动损伤的可能性。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天气和场地两方面。天气方面,主要指不良的气候、气象可能引发运动损伤,例如气温过高或天气过潮湿,会增加出汗量,可能引发肌肉痉挛或虚脱;气温过低,可能因肌肉僵硬引起肌肉拉伤;阴雨天气或夜间,则可能由于光线昏暗或场地湿滑,造成运动损伤。场地方面,主要指场地缺陷可能引发运动损伤,例如场地坑洼或太硬,会引起脚踝的损伤。

3.器材和服装因素。器材的老旧、损坏,以及规格与使用者不合适,均有可能引起相应的运动损伤。穿着不适合运动的服装,例如牛仔裤,或者服装大小尺寸不合适,均可能在运动过程中造成损伤。

4.教学安排不合理,运动负荷较大。运动负荷过大,会导致局部关节或肌肉负担过大,容易引起机体疲劳从而产生运动损伤。

内因多为学生自身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动作不规范。学生在运动时肌肉准确度差,动作违背了力学原理,没有遵循人体解剖学的规律,违背人体解剖学特点和组织器官结构功能,导致技术动作出现错误,造成了运动损伤。

2.身体素质较差。学生身体素质差是导致运动损伤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力量、灵敏、柔韧素质不好,在体育运动中若遇到某些技术动作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时,或者在运动量、运动强度加大的情况下,则容易受损。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或伤病初愈等机体疲劳阶段,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相对下降3.心理状态不良。思想上不够重视,没有正确摆正思想态度,心理上没有做好进行运动的准备,导致在运动中遇到突发或者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时,由于慌乱而引发损伤;体育教学中注意力不集中,没有领会技术动作,在实际运用中主观臆想、猜测技术动作,由于技术动作的错误或不规范,从而造成损伤;在体育运动中走神,没有集中精力进行体育活动,无法对可能造成损伤的动作、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规避,也是运动损伤产生的一个原因。

三、运动损伤的预防

运动损伤难以完全避免,但是可以从心理上、生理上采取一些措施做到防微杜渐。

1.预防为主,加强防范意识。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运动安全的重要性,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体育运动前,穿着合适服装,做好准备活动;在体育运动中,规范技术动作,结合自身身体素质注意运动量;在体育运动后,做好放松运动。

2.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科学的进行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逐渐适应强度较大、难度较大的动作;在运动中集中注意力,锻炼反应力,多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沟通,消除心里障碍,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进,适当安排运动量,使机体能够得到适当放松和充分锻炼。

4.加强教学指导。在教学中普及安全知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学生运动中及时纠正错误动作,规范技术动作;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5.消除场地、器材等影响。查漏补缺,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场地建设,平整场地,定期维护;修理破损器材,淘汰老旧器材。

四、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

常见的运动损伤有扭伤、擦伤、挫伤、骨折、肌肉拉伤等。受伤后,应第一时间对伤处进行应急处理以降低损伤程度,然后再对伤处进行进一步处理,若伤较重,则应向医生求助。

1.扭伤。关节扭伤后,应立即停止运动,对于扭伤较轻者,可适当休息后自行逐渐恢复;较重者,应立刻采用冷水冲洗或毛巾包冰块的冷敷方法对扭伤处进行处理,冷处理持续时间不应过长,每次20分钟左右,伤处可用绷带适当用力包裹伤处防止肿胀。24-48小时后,可采用热敷或者轻度按摩的方法对伤处进行处理。若为急性腰扭伤,则需将患者仰卧置于床上,腰间加垫枕头,先冷敷后热敷。

2.擦伤。擦伤后,应用生理盐水或冷开水冲洗伤口,注意不要用自来水冲洗以防创口感染,伤口内有异物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将其冲洗出来,创口周围用酒精消毒,有出血,加压包扎,若创口面较大则应去医院就医。

3.挫伤。挫伤是由钝性物体直接作用于人体软组织而发生的非开放性损伤。轻度损伤可先冷敷,24-48小时后, 可采用热敷或者轻度按摩的方法对伤处进行处理。重度损伤可引起血肿或休克,需去医院进行治疗。

4.骨折。骨折时一般疼痛异常,随后周围皮肤肿胀呈青紫斑或失去血丝,肢体变形。骨折后应立刻停止动作,采用合适夹板或者木条、竹条等固定患处附近及两端关节,若为开放性骨折则应先处理伤口,止血后再固定。

体育活动运动损伤分析的论文 第2篇

1.中学体育课堂中发生运动损伤的时机研究

1.1从体育课堂的组成部分看运动损伤的发生完整的体育课堂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部分组成。每个阶段都有发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经调查研究,将各个阶段运动损伤的发生分析如下:

1.1.1在准备部分发生运动损伤调查研究显示,体育课堂中在准备阶段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排在三个组成部分的第二位。造成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主要有是因为学生对准备活动认识不够,喜欢敷衍了事,学生自认为做不做准备活动是无所谓的事情,首先从自身意识上就为运动损伤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另外,很多学生在做准备活动的过程中,没有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特别是在柔初性热身时,由于用力过大从而导致韧带拉伤。

1.1.2在基础部分发生运动损伤体育课的学习主要是在基本部分中完成的,这也是基本部分出现运动损伤率最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课的基本部分由为前中后三个阶段组成,造成运动损伤的概率也因此存在不同差异。特别是学习处于初级或者是处于泛化阶段时,这两个阶段的技能掌握情况还不熟练,技术动作的掌握离自动化阶段还有差距,有些学生自以为己经掌握了此项技术,就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发力上,而忽略了技术动作的要领,以致动作变形而造成运动损伤。基本部分的前、后两个阶段是运动损伤出现的高发时间段,特别是在基本部分的后时间段,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的不集中、同时体力下降从而导致了运动损伤的发生。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课堂的基本部分的运动损伤,在学习一项新的技术动作时,更要注意运动损伤的预防。

1.1.3在结束部分发生运动损伤在结束部分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不高,但是往往也有学生在即将下课的时候意外受伤。很多学生由于课堂中过于兴奋,导致体力下降,在将要下课时,又想去完成一个技术动作,结果导致受伤。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体力透支,老师在结束部分带领学生做放松练习时,造成拉伤。

1.2从体育课堂的上课时间看运动损伤的发生

将体育课安排在上午较早的时间段是发生运动损伤几率较大的时间段。据调查显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睡懒觉的习惯,每天起床后根本没时间去吃早饭,导致空腹去上课,从而导致营养不良、血糖过低造成体力下降而造成运动损伤。二、随着网络游戏的泛滥以及电脑在家庭中的普及,很多学生会通宵玩游戏或者看电影、上网冲浪,从而导致上午较早上体育课时精神萎靡不振进而在体育课堂上造成运动损伤。三、由于早上的气温相对偏低,很多学生因为没有充分的做好准备活动以至造成运动损伤。

2.中学体育课中预防运动损伤的研究

2.1加强运动损伤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发现很多老师认为加强思想和运动损伤方面的知识教育是非常重要,教师应加强学生对运动损伤思想重视的教育。由于运动损伤方面的理论知识课程安排较少,学校缺乏对学生运动损伤方面的知识教育。另外,据调查得知,很多体育教师没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来处理运动损伤,以致错过治疗时机造成运动损伤。

2.2准备活动预防运动损伤的前提对体育教师预防措施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充分的准备活动对预防体育课运动损伤有着重要的意义。准备活动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的准备活动可以刺激体内各个内脏器官的惰性,提高人体机体的神经兴奋程度,从而为更好地进行体育课教学做好准备。

2.3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是关键体能的训练由一般性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组成,两者要要兼顾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良好的体能可以减少运动损伤发生,反之,不佳的体能就容易在学习与训练时出现运动损伤。体能是所有身体练习的基本运动力,其发展水平是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等因素所决定的。因此,采用各种合理的手段,加强学生身体的全面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应激能力。

2.4合理安排体育课教学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教学与训练的原则。首先,要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和内容,在教学内容以及顺序安排上应注意把体能要求强、技术难度大的项目放在课的前半段进行教学。在安排课的教学内容时,为了防止局部负荷过重而导致运动损伤,应尽量避免将项目相同或主要用力部位相同的项目安排在同一节体育课堂中。其次,从教学组织上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建立起良好的教学环境,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减少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的运动损伤。最后,体育教师应突出重点和难点的提示,告诉学生该项技术易损伤部位和其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如应对运动损伤的发生,从而减少运动损伤出现的概率。

2.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注意膳食营养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认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则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注意膳食营养对预防运动损伤有着重要的意义,使人感到疲乏,学生带着这种精神状态去上课时则容易由于体力不支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因此为防止运动损伤,作为学生首先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做到早睡早起,另外,在膳食方面要注意营养的均衡,在进行了大强度身体练习时,适当增加营养的吸收以延缓疲劳出现的时间。

2.6规范运动场地、器材的使用中学的.场地以及器材已存在失修或是缺乏的问题。由于使用频率过高,场地、器材的使用时间缩短,就会存在相应的安全隐患,这些都是引发运动损伤的要素之一。因此,应减少由于场地器材的不规范或是管理不到位所造成的运动损伤,进一步规范场地器材的使用,建议学校加大体育设施投入,经常性地整修场地更换器材。

3.结论

3.1体育教师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和生活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人而异,让学生能发展其个性,推动中学体育事业健康和谐的发展。

3.2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时刻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运动损伤方面的宣传教育,不仅要加强自身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也更加强课堂中运动损伤方面的知识学习,提高学生自我预防运动损伤的能力和意识,提高自身预防运动损伤的能力。

3.3加强体能训练和柔韧性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要时刻监督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合理安排体育课教学,体育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个别对待的原则。

3.4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生活习惯的监督和管理。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膳食营养的均衡发展。

体育活动运动损伤分析的论文 第3篇

1 课余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特征

1.1 课余体育活动常见运动损伤特征

根据调查发现, 在课余体育活动中, 急性损伤的发生率较高, 最常见的急性损伤有肌肉拉伤、扭伤、挫伤和擦伤, 慢性损伤很少。同时, 在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和运动项目方面都有各自的特征。

1.2 运动损伤的项目特征

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运动损伤的发生与其所喜欢的运动项目有直接的关系。有研究表明, 在高校课余体育活动运动损伤发生率最高的项目是篮球, 其次是足球, 这一方面表明这两个项目与其他项目相比更为流行;另一方面, 根据项群理论篮球和足球都属于同场对抗项目, 并且对抗激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的发生。

1.3 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特征

有研究表明, 在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中最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是上肢和下肢的关节部分, 尤其是上肢的肩关节和下肢的踝关节。这与这些组织所处的特殊的解剖位置以及运动项目有关。在高校课余体育活动中, 篮球和足球可以说是参与人数最多的运动项目, 而在篮球运动中, 由于激烈的对抗, 再加上肩部关节活动范围大关节的稳定性差等原因容易出现损伤;而在足球运动中, 传球、踢球、运球突破等技术动作需要踝关节高度的灵活性, 使得踝关节的稳定性相对较差, 在激烈对抗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2 课余体育活动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运动损伤的发生, 大都不是偶然的,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好运动损伤的原因, 可以把运动损伤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2.1 课余体育活动缺乏严谨的组织是运动损伤发生的首要原因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混乱, 是课外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比例较大的首要原因。高校将体育课, 课余训练和竞赛作为体育教师的工作任务, 而对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内容、人数、场所没有统筹安排造成部分场区人多拥挤或保护措施缺乏, 碰撞、跌倒事故时有发生, 特别对于篮球、足球等对抗性强的项目, 则场面混乱, 不规范动作泛滥, 运动损伤更是有所难免。

2.2 准备活动不当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增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 使身体在体育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据国内外有关调查资料分析, 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合理, 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很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时, 往往不做任何的准备活动直接进行体育锻炼。这样, 由于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等的机能还没有充分动员起来, 致使肌肉、韧带拉伤或关节挫伤等损伤出现的概率加大。

2.3 技术动作不正确或身体机能状态欠佳

由于课余体育活动中缺乏技术指导, 学生在课余体育活动中运用错误的技术动作容易导致运动损伤。另有学生在身体机能状态欠佳的情况下参加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 使机体兴奋性降低, 动作变形, 甚至出现错误技术动作, 违反运动规律, 不仅容易造成自我损伤, 甚至伤害他人。

2.4 缺乏运动损伤防范意识

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运动者对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或麻痹大意有关。在运动中, 有些人缺少防范意识, 争强好胜, 或心血来潮, 常盲目、冒失地从事力所不及的运动动作, 造成运动损伤。

3 课余体育活动运动损伤的运动措施

我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 促进身心健康, 如在体育活动时, 不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 不仅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还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 积极预防运动损伤对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3.1 重视体育卫生安全教育, 提高运动损伤的预防意识

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 对预防的意义应有充分的认识, 只有掌握运动损伤发展的规律, 及时总结经验, 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 从而保证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课余体育活动中, 不少学生由于缺乏体育卫生知识, 或不遵循循序渐进的锻炼原则, 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育卫生安全教育, 可以通过举办体育保健以及运动损伤方面的讲座, 让学生明白运动损伤预防的重要意义, 掌握运动损伤的预防技巧, 减少运动损伤事故的发生。

3.2 重视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之目的是使身体进入运动状态以前, 生理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 在普遍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前提下, 动员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机能, 克服惰性, 提高全身的物质代谢水平, 加强肌肉韧带的柔韧性和弹性, 降低肌肉的粘滞性, 以适应机体运动的需要, 并对预防肌肉拉伤、关节扭伤, 以及因心跳过快而引起的心慌、恶心、呕吐、头昏等有重要作用。

3.3 加强体育道德教育

加强体育道德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在对抗激烈、有身体接触的项目中要杜绝粗野行为, 不对他人恶意犯规, 不做危险动作, 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3.4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加强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主要手段。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4 结语

在高校课余体育活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原因主要有:课余体育活动组织不够严谨;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时, 准备活动做的不够充分或没有准备活动;缺乏运动损伤的预防意识;在课余体育活动中运用错误的技术动作以及在身体状态欠佳的情况下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

摘要: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一方面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 另一方面学生自觉、自愿、自发的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在运动中缺乏科学的指导, 运动损伤屡见不鲜, 不仅损害学生的健康, 而且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本文重点分析了产生运动损伤的原因, 并提出了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

关键词:课余体育活动,运动损伤

参考文献

[1]张延妍.大学生运动损伤原因分析与预防[J].辽宁体育科技, 2001, (3) .

[2]冯春明.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与防治[J].衡水师专学报, 2004, 6 (2) .

[3]刘明均.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的调查和分析[J].内江科技, 2008, (1) .

体育活动运动损伤分析的论文 第4篇

关键词体育活动运动损伤 中职学生

何谓运动损伤?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统称为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与一般的工伤或日常生活中的损伤有所不同它的发生与运动项目,运动训练、安排,运动员训练水平、运动环境,运动者的自身条件以及技术动作有密切的关系。

运动损伤对运动员所造成的影响是严重的,不仅影响正常的训练、比赛,妨碍运动成绩提高,减少运动寿命,严重的还可能引起残废,甚至丧失生命。对体育健身参加者来说,也将影响其健康、学习和工作,也对体育健身者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妨碍体育健身的正常开展。

随着五天工作制的实行。体育活动是中职学生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娱乐身心的主要内容。但是,在余暇体育活动中的损伤,是学生碰到的又一实际问题,学生在运动中受了伤,不仅损害学生健康,挫伤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因此,为了维护学生身体健康,保证余暇体育活动在中职学校顺利开展,本文对福建铁路机电学校部分中职学生运动损伤的特点与发生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福建铁路机电学校2006级机械、机电、电子专业的部分在校生。调查时间: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

1.2研究方法

1.2.1访谈法

通过在体育课间休息、运动队训练时与学生进行交谈,了解运动损伤的部位、性质、原因以及专项特点。

1.2.2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调查表200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3数理统计分析法

汇总各项调查情况,200名学生中发生过运动损伤的人数为191人,其中以足球项目受伤人数最多,共有43人,占受伤人数的22.5%;其次是篮球受伤人数为37人,占受伤人数的19.4%;排球受伤人数为30人,占受伤人数的15.7%。

2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191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伤的调查可以发现,对抗性越强的项目,损伤的人数越多,主要集中在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损伤人数共有110人,占总人数的57.6%。损伤的部位主要以软组织损伤为主,损伤的性质主要以软组织拉伤、挫伤及皮肤的擦裂伤最多。

2.1中职学生运动损伤的专项特点分析

为了总结分析运动损伤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根据调查,从表1看,对抗性越强的项目,损伤的人数越多,这跟项目的运动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如足球项目,学生需要进行身体的合理冲撞、技术上的需要对抗,造成的损伤也就较多;而篮球项目对抗性强、娱乐性强,参加人数较多,加上场上变化快、身体接触较多、空中动作与落地较频繁,造成损伤也就多;如排球项目,损伤人数30人,占总人数15.7%;竞技性较强的田径项目,由于参加人数相对较少,而且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所以损伤人数也较少,个人项目如乒乓球、健身、羽毛球等,虽然娱乐性较强,学生也很喜欢,参加人数也较多,但没有身体的直接对抗,且运动量容易控制,损伤几乎没有。

2.2中职学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与性质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按运动损伤的部位分析。其中以踝关节损伤人数最多;膝关节损伤人数次之;指关节损伤人数位列第三。在损伤者中,下肢与上肢发生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这是由于下肢特别是踝关节担负着全身重量,同时踝关节的关节囊前后松驰。这时维持关节稳定的机能也相对减弱。两侧副韧带牵拉过紧,当是受到内翻或外翻强大暴力时,即会发生损伤。

由表3可看出,按运动损伤性质分类,所有的运动项目。特别是三大球,以软组织的拉伤、挫伤发生率最高,皮肤擦伤、裂伤发生率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2.3中职学生体育活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分析

由表4可知,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包括:首先是因学生技术动作不正确;其次是学生准备活动不充分、不遵守运动规则、场地设备不好、思想上不够重视、注意力不集中、运动参加者身体状况不良和其他因素等。

从调查中发现,损伤中因技术动作小正确,造成的运动损伤占第一位,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在学习一些新难度的动作技术或是体育锻炼时间不长的学生,他们在对动作技术掌握不熟练的情况下往往急于求成,违反了身体结构的功能特点和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这样就容易发生损伤。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重视基本技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规范、正确的专项技术。

场地设备不良引起的伤害事故。在调查中,运动场地不平整而导致的损伤17例,占损伤的25%。运动场地不平坦、场地布局不合理、设备器材不良、学生不穿运动服、运动鞋或穿皮鞋、塑料底鞋等也是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

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时进行体育活动引起的伤害事故。因学校场地少(特别是三大球,而参加人又多,学生往往利用课后、饭后、中午午休时间占领场地进行体育活动。由于当睡眠不足、休息不好、身体疲劳或受伤初愈时身体功能处于不良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剧烈运动或比赛。其力量、动作的协调准确性都会下降,这时如果再不注意生理卫生,就易导致运动损伤。

准备活动不足或没有进行准备活动,由于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机能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微循环状态不良,肌肉伸缩能力、弹性以及关节灵活性均较差,动作不协调,这样就容易损伤,尤其是冬季与夏初季节,肌肉活动能力降低。关节活动能力下降造成损伤。

3结论

3.1各种损伤中,以软组织拉伤、挫伤发生率最高,皮肤擦裂伤次之。

3.2损伤发生在学生体育活动中,其中无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三大球最易发生伤害事故。

3.3因技术动作不正确、场地和设备不良、准备活动不充分或没有进行准备活动等而造成的损伤,占据了很大比例。

3.4因人体某些部位的解剖生理弱点和某些项目或动作技术对人体的特殊要求而造成的损伤,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总之,因部分中专生对运动损伤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运动规则与动作技术要领掌握不当、运动负荷过大及运动组织工作不到位等原因,导致中专生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运动损伤不仅影响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率和体育锻炼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甚至危及学生的生命安全。因此,学校和教师应从加强安全防护意识、传授预防创伤技能和强化体育活动组织等方面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4建议

4.1加强监督教育。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和医务部门,应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医务监督方面知识的教育,教会学生进行自我保护、自我监督的方法,随时注意身体功能状况的变

化,及时向教师反映情况,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保证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并将这些内容纳入理论教材。同时还须加强安全防护意识教育。在平时体育教学中,通过“健康专题讲座”等途径对学生开展“健康第一,安全至上”方面的教育,提高体育锻炼的理性认识,树立安全防护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

4.2注重讲授运动规则和技术要领,体育教师在三大球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专项技术,切实了解并掌握运动规则、技术要领。教师应加强体育项目技术动作要领和规则的讲授,特别是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提高学生对规则的认识,减少在体育活动中因不了解动作的要求和规则致使技术不规范,造成不必要的身体碰撞和出现不合理的动作,引起运动损伤的发生。还应及时传授运动损伤的防护技能,针对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部位和种类,开展一些防护知识讲座。例如:为了预防“运动性腹痛”的发生,学生应懂得在饭后或空腹时不能从事剧烈运动和运动前不能吃冷饮等卫生知识,还要掌握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运动中维持良好的呼吸频率、出汗后及时补充盐分和运动后做好整理活动等技能等。

4.3定期检查场地和设备情况,应定期组织检查、检修场地、器材、设备安全程度,不断完善运动场地建设,更新运动器材、合理安排器材与场地的使用等措施,教育学生不穿皮鞋或塑料底鞋参加体育运动。

4.4教会学生应对损伤的方法,教会学生处理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方法,因为其手法简单,疗程短,恢复快,可减少学生的痛苦和预防并发症。

4.5加强学生的全面训练,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训练和基本技术的训练,以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对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注意加强易伤及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注意加强改善肌肉结构,增加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素质练习,提高抗运动损伤的能力。

4.6教会学生如何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内容要根据训练项目和比赛内容而定,既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性准备活动,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的部位,要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适当地做一些力量性、伸展性练习。对已伤部位的准备活动要谨慎小心,全套准备活动要循序渐进,准备活动的量,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准备活动结束距正式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1—4分钟为宜。

4.7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关心他人、爱护集体、遵守体育道德和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良好道德品质。

4.8注重体育教学改革,首先。应重视运动损伤的调研,即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设施、运动技术技能、运动量等因素与运动性损伤的关系,切实掌握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体育活动运动损伤分析 第5篇

关键词:余暇体育 急性损伤 挫伤

随着五天工作制的实行,体育活动是大学生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娱乐身心的主要内容。但是,在余暇体育活动中的损伤,是大学生碰到的又一实际问题,学生在运动中受了伤,不仅损害学生健康,挫伤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因此,为了维护学生身体健康,保证余暇体育活动在高校顺利开展,本文对部分大学生运动损伤的特点与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南京机器制造专科学校等部分在学院校大学生,时间1995年3月至1996年6月。

1.2 研究方法

1.2.1 与在余暇体育活动中有过损伤的学生进行交谈与问卷,了解损伤性质、部位、原 因与专项特点。

1.2.2 查阅部分病历,详细了解有关病例,充实调查原资料,共计68例,其男生48例,女生22例。然后查阅大量运动医学方面的资料,运用运动医学方面知识,对各专项损伤特点,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

2.大学生余暇体育运动授伤特点

2.1 根据调查,绝大多数是急性损伤,慢性损伤病例很少,在68例中急性损伤65例占95%,慢性损伤3例,占4%

2.2 专项损伤

从表一统计结果看,对抗性越强的项目,损伤的人数越多,这跟学生技术动作掌握不熟练,运用不合理,违反规则,动作粗野有着很大关系。同时说明:对抗性,娱乐性强的三大球,在学生余暇体育活动中占有较大比例。竞技性越强的田径项目,由于参加人数相对较少,而且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所以损伤人数也较少,个人项目如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虽然娱乐性较强,学生也很喜欢,参加人数也较多,但没有身体的直接对抗,且运动量容易控制,损伤几乎没有。

2.3 损伤分类

由表二可知,所有的运动项目,特别是三大球,以软组织的挫伤发生率最高,挫伤中,又是踝关节的损伤最多,其次是膝关节的损伤。在68例损伤者中,下肢与上肢发生率相比有很显著性差异(P<0.05)。这是由于下肢,特别是踝关节担负着全身重量,同时踝关节的关节囊前后松驰,两侧副韧带牵拉过紧,当足受到内翻或外翻强大暴力时,即可发生损伤。另外,皮肤擦伤、裂伤发生率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3.大学生余暇体育损伤的原因分析

3.1 从调查中发现,损伤中因技术动作不正确,造成的运动损伤占第一位,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重视基本技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规范、正确的专项技术。

3.2 场地设备不良引起的伤害事故。在调查中,运动场地不平整而导致的损伤17例,占损伤的25%。运动场地不平坦,设备器材不良也是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

3.3 饭后,中午进行体育活动引起的伤害事故。因学校场地少(特别是三大球,而参加人又多,学生往往利用课后,午休时间占领场地进行活动,由于不注意生理卫生,面导致损伤。

3.4 准备活动不足或没有进行准备活动,尤其是冬季与夏初季节,肌肉活动能力降低,关节活动能力下降造成的损伤。

3.5 所有的运动损伤中,无教师组织61例,占损伤的29%,有教师组织的7例,仅占10%左右,无教师组织三大球类占损伤的66%。

4.结论

4.1 大学生在余暇体育活动中的损伤,多数为急性损伤,只有极少数劳损性慢性损伤。

4.2 各种损伤中,以软组织挫伤发生率最高,皮肤擦裂伤次之。

4.3 损伤发生在学生余暇时间内,其中,无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三大球,最易发生伤害事故。

4.4 因场地、设备不良,不注意锻炼卫生而造成的损伤,占据了很大比例。

5.建议

5.1 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和医务部门,应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医务监督方面知识的教育,并将这些内容纳入理论教材。

5.2 体育教师在三大球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专项技术,了解规则,减少学生在余暇体育活动中因技术不规范,不了解规则而造成的伤害事故。

5.3 学校应有计划地新建场地,维修场地器材设备,定期组织检查场地、器材、设备安全程度,改善运动卫生条件。

5.4 教会学生处理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方法,因其手法简单,疗程短,恢复快,可减少学生的痛苦。

体育活动运动损伤分析的论文 第6篇

一、运动处方教学模式

(一)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内涵

在高校体育健身健美课程当中,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体能体质情况为基础,结合健身健美课程本身的内容,规定适当的内容和运动负荷强度、频率等进行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涉及到的运动处方属于健身性运动处方,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体能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般情况下,教师运用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并且要让学生要坚持进行,如此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和目的。

(二)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特点

根据健身健美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概念分析,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健身健美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以学生的体能体质为基础,并结合健身健美的教学内容教学,由此可见该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事实上,除男生和女生体能体质有所不同,以及个别学生有所不同之外,大学生的体能体质大体相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按照以上提到的两点情况加以注意,再依据健身健美动作、技巧等方面的要求具体教学,则能够达到健身性运动处方教学的效果。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健身性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优势,掌握健身运动中有关预防疾病、康复保健的知识和方法,结合健身健美教学内容制定出符合自己的运动处方,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体以及心理素质。2.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健身健美课程本身就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教师运用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科学性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该模式下教学流程大致如下:医学检查——健康诊断———体力测定与诊断———制定运动处方———实施健身锻炼———进行体质评价。从流程看,教学主要依据的是学生具体实际身体情况,与传统的粗放型的健身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教师依据学生情况和教学任务要求,对学生制定的健身运动负荷、强度以及频率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二、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体育健身中的应用与实践

在大学体育当中,各体育课程项目主要是以学生选择为主,而大学健身健美课程涉及到的体育运动项目则是以健美操为主。运动处方教学模在健身健美课程中的实践和应用如下:健美操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实践案例:在健美操教学开始之前,学生依据自己体能体质以及需求制定起草“运动处方”(教师发统一表格让学生填写),体育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和需求,以教学经验为基础,结合健美操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流程和方案。其中教学时间安排以周为单位,每周讲授健美操的几个基本动作,以及健美操需注意的技巧技能、健康防护等知识,再充分发挥大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特点,在课堂上留出20-30分钟时间让学生的结合自身情况和“运动处方”进行自我锻炼。每锻炼8周为一个周期,根据效果对处方进行调整(可采用抽测1~2项指标进行分析)。健美操上课的形式:教师按照班级人数大致进行小组安排,按照相似体能体质情况的学生进行小组形式锻炼,并让小组代表将运动处方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前提是教师已经用课堂30-45分钟时间进行了健美操教学内容的指导。教师每两周对学生“运动处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对小组进行轮流指导,解答学生问题。根据以上健美操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实例,教师是学生健身体育教学的指导者,要达到好的效果始终还时依靠学生自觉主动坚持进行健身健美锻炼。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能够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这一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坚持和配合。本文以上提到关于健美操的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由于篇幅有限,阐述与分析还不够全面,但还是希望能为高校体育教师采用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从而不断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生身体以及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志俊.高校体育健身健美课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03).

[2]王慧.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及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14).

体育活动运动损伤分析的论文 第7篇

摘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体育教师对热身活效果认识不够清晰,无法科学地安排热身活动的内容及强度。该文旨在深层次地阐述体育教学过程中热身运动的生理意义,帮助体育教师丰富热身运动的生理学知识,通过提高体育教师对热身运动的正确认知水平,提高他们科学、合理安排体育课中热身活动的能力。

关键词:热身活动;体育教学;生理功效

体育教师过多地将关注点集中在体育课堂的基本部分,通常容易忽略体育课堂的准备部分。该文旨在总结、归纳出在体育教学中热身活动的生理学意义,正确树立热身活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以期希望体育教学工作者们能够加深对热身的认识。

1何谓热身活动

“热身活动”是由英文Warm-up翻译而来,又称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热身活动主要是指在正式从事体育运动之前,通过较轻负荷的肢体组合活动以增加体温、唤醒机体生理惰性等为目的的运动方式。科学有效的热身活动可以明显降低体育课堂中运动损伤的概率[2]。

2热身活动的分类

热身活动主要分为两种,即一般性热身活动和专项性热身活动[3]。从名称上看,专项性准备活动是建立在一般性准备活动的基础上结合专项运动而进行的热身活动。2.1一般性热身活动一般性的热身活动是由慢跑、徒手操以及伸展性体操组成的普通身体活动。体育教学中一般性准备活动占主导地位。其优点在于:组织形式简单,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个体运动水平等要求较低,适合绝大部分学生。然而,相比较专项性热身活动,一般性热身活动的专门化水平较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足。2.2专项性热身活动专项性热身活动是以一般性准备活动为基础并结合此次课的专项教学内容而设计的热身活动。其目的也都是为了增加身体温度、提高身体器官的机能以及促进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等。虽然专项性热身活动较一般性热身活动的专门化程度较高,但是其开展的实际情况却是建立在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及学生的自身运动条件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热身活动的生理学剖析

首先是热身对器官机能的生理功效。相比较被动热身而言,主动热身能够加快身体内部血液的循环,提高毛细血管运输氧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机体内组织细胞代谢能力的增加以及酶的活性增强。运动过程中肌肉氧料来源是以毛细血管运输氧气为主,因而毛细血管最大程度地开放也有利于肌肉收缩能力的增强。此外,主动热身还能够有效地唤醒机体内脏器官的机能,有效克服生理惰性,增加心肺运动的功效,从而提高肺通气量以适应机体正常运动的需要[4],避免了因骤然剧烈运动生理器官供应不足而导致的机体损伤的现象。热身对于肌纤维的影响也十分重要。热身运动能够有效地增加机体内部肌肉的温度,随着肌肉温度的升高,破坏了肌肉内部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之间稳定的连接,从而降低了肌肉的僵硬程度[5]。热身还能促进机体分泌滑液,热身结束后体液分泌增多,有效地保证了机体内部的肌肉和韧带的`润滑作用,使得肌肉和韧带组织内部的摩擦力减小,粘滞性降低,肌肉的伸展性增加[6]。随着热身活动的继续,热身关节区的温度升高,更深一步地增加关节的柔韧性。热身能够提升总的身体的温度,尤其是身体深层的肌肉温度,适宜的热身运动可以使肌肉温度提高3℃以上[4]。热身活动还能促进个体在神经方面功能性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使机体发生适应性的功能改善。通过热身活动可以使支配内脏器官活动的植物神经系统和支配肌肉的运动性神经系统预先兴奋起来,以适应体育运动项目的需要。运动前适宜的热身活动使运动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神经的传导速度也随之加强,进而神经中枢对机体肌肉的协调控制能力也得到提高[7]。从影响机体柔韧性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也可以得出:热身活动增强了机体神经对肌肉协调控制的能力,改善了关节运动时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协调关系,因而热身活动还能够通过神经-肌肉协调能力的改善来促进机体关节处柔韧性的改善[8]。

4热身运动的注意事项

首先,热身活动内容的合理性。一般性热身活动和专项性热身活动,其具体的组织形式确实多种多样,学校体育课堂中的准备活动的形式应与学生的特殊性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相结合。其次是准备活动的强度,研究表明,过长时间的热身活动会导致机体肌糖原的含量减少以及热调节能力的降低。因此,体育课的热身准备活动时间应控制在10min左右,并以小强度、低密度的运动负荷为主。此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到热身过程中身体温度的变化规律。随着热身运动的开始,肌肉的温度在开始后的3~5min内能够迅速地上升,并在热身结束后的15~20min之内下降[9]。体育教师应该掌握这一温度变化规律,了解身体温度变化对于机体其他系统的机能变化的影响,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的内容,以期使学生能够以最佳状态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最后我们还应该关注“痕迹作用”。所谓“痕迹作用”,是指在准备活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因而热身结束后,体育教师不应该立即安排学生进行运动学习而是在热身结束后进行2~3min短暂的休息再进入学习[10-11]。从生理学角度进行归纳总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看似简单的热身活动却蕴含着大量的生理功效。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将这种理论知识与体育教学的实际经验联系起来,将理论与教学设计相结合,创造性改善教学中的特殊方法,以更加科学合理安排热身活动内容,进而逐渐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高杨峡,吴地.大学体育课程热身部分改革探索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30):108-109.

[2]宋金超,苗萌.高校大学生课余网球锻炼热身活动现状调查研究――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版,(7):60-62.

[3]刘菁.浅析热身活动的生理学意义[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83-84.

[4]任卉,刘凤枝.谈运动前的“热身”[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63-64.

[5]BishopD.WarmupI:Potentialmechanismsandtheeffectsofpassivewarmuponexerciseperformance[J].SportsMed,,33(6):439-454.

[6]余利斌.浅析体温及中枢神经兴奋性对柔韧素质的影响[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79-80.

[7]王峰.热身活动对肌肉力量与伸展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

[8]邓树勋,王健.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4-75.

[9]BishopD.WarmupII:Performancechangesfollowingactivewarmupandhowtostructurethewarmup[J].SportsMed,2003,33(7):483-498.

[10]李茂,郝牡清.浅谈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3):108-110.

体育活动运动损伤分析的论文 第8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时间

对象: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经常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在校学生。

时间: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

(二) 研究方法

(1) 与在课余体育活动中有过损伤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损伤性质、部位、原因。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2012级、2013级级在校学生为对象, 问卷发给课余体育活动有受伤史的学生, 发出问卷605份, 收回问卷564份, 回收率93.2%。 (2) 查阅医院、医务室诊断病历, 详细了解有关病例, 充实调查资料, 运用运动医学资料, 对损伤部位、种类、原因进行分析。

二、学生课余体育运动授伤特点

从表一中看出, 损伤多为急性, 慢性占的比例较少, 说明损伤大多数是在运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

从表二可见:损伤部位比较分散, 常见部位为:腕部, 占17%;大腿, 占14.2%;脚踝, 占15.4%;小腿, 占8.2%。

从表三可见:比较多的损伤有:擦伤, 占19.3%;肌肉拉伤, 占22.5%;运动性腹痛, 占13%;关节扭伤, 占10.5%。

从表四可见:引起损伤的原因有多种多样, 但因准备活动不足而引发的运动损伤最多, 占24.18%;其次是基本功较差而发生身体碰撞, 占19.5%;再次是自我保护不当、负荷过大等亦占相当比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因场地、器材而引发损伤的有6.4%。从本质上看这些原因是相互关联的。如: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 使机体的器官、肌肉在没有唤醒的状态情况下就进行剧烈运动, 这时身体的灵敏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 致使机体保护意识不强、身体碰撞的机率提高、容易疲劳等。

表五显示近半数学生对伤病的处理有一定的基本知识, 因而在发生运动损伤后有49.1%的同学是自己 (或同学) 处理的;而去找校医及医院处理分别占45%和5.9%。

三、大学生课余体育损伤的原因分析

从调查中发现, 因准备活动不足而引发的运动损伤占24.1%;, 占运动损伤的第一位, 这是体育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 尤其是冬季肌肉僵硬, 关节活动没有活动开造成的损伤。为此,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重视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场地设备不良引起的伤害事故。在调查中, 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造成损伤的36例, 占损伤的6.4%。

中午进行体育活动引起的伤害事故。因学生多、场地不足, 特别是三大球, 而参加人又多, 学生往往利用课后, 午休时间进行比赛导致损伤。

19.5%运动损伤是身体接触而发生的, 说明学生年轻力壮, 求胜欲望强烈, 技术不够成熟。

四、结论

大学生在余暇体育活动中的损伤, 多数为急性损伤, 只有极少数慢性损伤。

部分学生对运动损伤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对运动规则与动作技术要领掌握不当、运动负荷过大及组织工作不到位等原因, 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

运动损伤不仅影响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率和体育锻炼的效果, 而且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

损伤发生在学生课余时间内, 没有教师指导, 特别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有身体接触的比赛时, 最易发生伤害事故。

五、建议

体育教师要加强安全防护意识教育, 通过对学生开展“健康第一, 安全至上”的教育, 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理性认识, 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 加强对学生进行医务监督。

不断完善运动场地建设、定期检修与更新运动器材, 改善体育运动的环境条件。

应重视运动损伤的调研, 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设施、运动技术技能、运动量等因素与运动性损伤的关系, 切实掌握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专项技术, 了解规则, 减少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因技术不规范, 不了解规则而造成的伤害事故。

教会学生处理急性损伤的方法, 因其手法简单, 疗程短, 恢复快, 可减少学生的痛苦。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 应注意增加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素质练习, 提高抵抗运动损伤的能力。

学生在课余时间发生运动损伤, 会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 必须引起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体育活动运动损伤分析的论文 第9篇

关键词体育运动 运动损伤 预防

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服务。如果在体育锻炼时不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没有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就可能发生各类伤害事故,轻者影响学习和工作,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对国家和个人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严重地妨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并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因此,积极预防运动损伤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都有重要的意义。对增强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体育活动是大学生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娱乐身心的主要内容。但是,在余暇体育活动中的损伤,是大学生碰到的又一实际问题,学生在运动中受了伤,不仅损害学生健康,挫伤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因此,为了维护学生身体健康,保证余暇体育活动在高校顺利开展,本文对部分大学生运动损伤的特点与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吉林动画学院在校学生600人,时间在2008年3月—6月。共计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76份。剔除无效问卷63份,共回收有效问卷513份,有效回收率为89.06%。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面谈访问,了解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与在余暇体育活动中有过损伤的学生进行交谈与问卷,了解损伤性质、部位、原 因与专项特点。

2、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大学生运动损伤状况调查表》。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首先在部分大学生中进行了预备性调查,对返回的问卷进行了反复修订、筛选,最后确定了25条信息性强的问题。

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的数据分别进行了常规性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运动损伤情况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513名大学生中,最近二年在学校发生过运动损伤的有321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2.57%,其中中度受伤(本文指韧带扭伤、撞伤及骨折等需要医药治疗,需停止上外堂课者)为124人,占受伤总人数的38.63%,重伤者(骨折)占1.0%。这一比例是高的,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大学生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1、思想因素

思想上不重视。通过分析运动损伤发生的各种原因,发现最主要的原因是体育教师和学生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其中有的认为“小伤,小病没有关系”,“运动损伤是不可避免的”,等等,于是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2、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

大学生在体育活动方面普遍存有明显的问题:①不做准备活动。在神经系统和其它各器官的功能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正式活动,肌肉、韧带的力量及伸展性都不够好,身体协调性差,因而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等;②准备活动不充分。对准备活动的生理意义认识不足,做准备活动时马虎敷衍,在身体机能尚未达到适宜的水平时,就进入紧张的正式运动,因此发生运动损伤:③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运动项目的内容结合不好。有的缺乏专项准备活动,而运动中运动负担较重的部位的功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改善,此时容易发生组织损伤:④准备活动距离正式运动的时间过长。当身体进入正式的运动时,准备活动所起的生理作用已经减弱或消失,失去了逐步活动的意义。

3、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

在比赛中不能严格遵守活动规则,或锻炼中互相逞能逗闹,动作粗野,这是篮球、足球运动中发生损伤的重要原因。

4、身体的状态不良

由于睡眠不足、患病带伤或伤病初愈阶段,以及在疲劳时,人体生理机能相对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若参加剧烈活动,将会因肌肉力量较弱、反应较迟钝、身体协调性差等导致受伤。技术上的错误。做出的动作违反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违反人体解剖结构的特点,容易造成损伤。

5、运动负荷较大。运动负荷过大,引起局部肌肉疲劳从而造成损伤。

6、场地设备的缺点。如场地不平,有碎石子;跑道过硬过滑;沙坑硬,内有铁钉、玻璃片等。

(三)大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

1、加强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大学生的运动损伤大多发生与课余时间,而且多是在没有正式组织的情况下造成的。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强,高校体育部门可以发挥大学生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利用业余时间将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尽量地组织起来。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体育场地器材,有能有效地预防运动伤害的产生。

2、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时刻要加强安全教育,使广大师生认识到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克服麻痹思想,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教育作为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安全教育和组织纪律性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关心他人、爱护集体的优良品质,引导学生注重技术的学习运用,依靠技术来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在运动中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提高技术、愉悦身心,还能增进友谊、促进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发扬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貌。

3、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

加强易伤部位和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它们的机能是预防运动员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例如为预防关节扭伤,应增强周围肌肉、韧带的力量、弹性和柔韧性练习,以加强关节的稳定性;又如跨栏教学中为预防大腿后群肌肉拉伤,在发展肌肉力量的同时,应发展肌肉的伸展性练习。

4、加强体育场地器材的检查与维护

体育工作者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对所辖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设备进行及时检查维护,要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项工作。发现问题要立即采取有力的措施,及时通告学生并进行维修,防患于未然。

三、结论与建议

(一)要培养学生自我保护和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注重预防运动损伤,增强学生做准备活动的意识,懂得如何去做准备活动,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加强安全教育,了解预防措施,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二)培养学生处理运动损伤的方法和技巧,减少运动损伤带来的并发症及后遗症。体育教师在三大球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专项技术,了解规则,减少学生在余暇体育活动中因技术不规范,不了解规则而造成的伤害事故。

(三)学校应有计划地新建场地,维修场地器材设备,定期组织检查场地、器材、设备安全程度,改善运动卫生条件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和医务部门,应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医务监督方面知识的教育,并将这些内容纳入理论教材。

(四)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改善肌肉结构,增加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素质练习,提高抗运动损伤的能力。大学生在余暇时间内参加体育活动,无论发生何种损伤,都将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必须引起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教会学生处理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方法,因其手法简单,疗程短,恢复快,可减少学生的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消除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王启明.当代大学生体育心理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0,(2):79.

[2]程葵.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况分析及对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15.

[3]徐志刚,刘盎.论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3,(4):51-52.

[4]吴志超,刘绍增,曲宗湖.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体育活动运动损伤分析的论文 第10篇

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关系已经确定,营养不均衡、缺乏体育活动是危害青少年健康的危险因素。国家号召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力争使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经过这些年来的努力,各级高校有组织的运动干预对改善和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有显着效果,不仅能有效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而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

1x研究样本和基本内容

这项研究的最终样本为西安5所高等学校的1347名学生。其中,52。3%的男生和47。7%的女生。调查问卷主要涉及:每周体育课;参与体力活动项目;在学校体力活动的权益;学校体育环境因素与硬件设备;学校体育锻炼宣传体力活动政策;课余体育锻炼。

2.分析与讨论

2.1分析发现,42%的男生和33%的女生在课间休息期间进行了日常体育活动,证实了潜在的竞技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政策相关的组织行动得到了部分实现。学校的.书面政策报告指出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例得到提高。

2.2阳光体育活动,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而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只是作为一种催化剂,促使学生参与和关注增加体育活动和自身的参与状态。此外,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可使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人数有所增加。书面的政策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开展,包括无组织的体育活动与有组织的体育活动,都得到了发展。书面政策促使学校不断完善体育活动设施。

2.3非课余时间举办的体育活动与轻体育活动的参与率较高,每周三次或以上。这反映出校内的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的趣味性相对较低。

2.4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较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高,一些内容枯燥的体育课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学生可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减少,获得的关注也并不多。

2.5体育活动得到改善与学校提供设施及政策效应有一定关联。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受体育活动影响较大,即学校创造一个舞台学生以展示自己和平等竞争的机会,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体育活动,可激发学生较高的动机或兴趣。

3.结论和意义

调查显示,41。5%的男生和32。6%的女生在课间和学校放假期间每天参加体育锻炼,表明每天都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例较高。体育活动开展最频繁的时间为午休与课后。我认为,学校应相应提高开展体育课的次数。

阳光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托,是加强学校教学工作、创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围绕在短期内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这一目标,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调配学校资源,考虑个人层面的因素,从而对学生的体育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政策使学校更注重政策和发展计划与战略,增多体育活动的机会,延长体育活动的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锻炼,这并不妨碍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对改善大学生的体质有显着效果,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和意识。

参考文献:

[1]董新军。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改善效能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04)。

[2]高林。对“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开展的现状与健康发展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20)。

上一篇:谈话后的思想汇报下一篇:电路故障练习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