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政策范文

2024-07-31

农业发展政策范文(精选8篇)

农业发展政策 第1篇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1.什么叫农业科技政策,对“三农”发展有什么意义?

农业科技政策是政府为了社会经济发展而确定和落实的关于农业科技发展和应用的一系列战略、法规、规划、纲要以及相关的投资和制度化活动。其具有一般政策的基本作用,即对农业科技活动进行规范、引导,并提供激励;也具有一般政策的本质,即对农业科技领域内的社会资源作权威性分配。意义:为农产品增产,特别是为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2.农业科技政策的目标及其内容?

农业科技政策的总的目标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题,促进农业由主要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加速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具体目标如下:(1、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27-35%,大大低于世界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在农业总产值中,农业科研经费所占比例不足 1%,每 6000亩耕地才有1名科技人员,每200万亩草原才有1 名牧业技术人员。(2、2030年,力争在动植物超级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农业生物灾害防治以及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装备等重点科技领域取得突破,科技贡献率达70%(3、2050年,居世界中等发达国家领先水平,为人口高峰提供食物安全的技术保障。

3.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支持和保护农业?

国家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是一个永恒的规律:

1、在农业份额演变的任何阶段,农业始终是其它产业赖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无论生产力水平如何,无论经济社会形态怎样,维持人类社会生存所需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始终要由农业来提供 ;其次,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是农业剩余劳动。

2、农业份额下降正是农业基础作用充分发挥的表现。

3、农业份额虽然下降,但其基础作用越来越重要。

4.试述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的基本政策

(1)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根据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产粮大县奖励补助等资金,优先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扶持粮食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引导产销区建立利益衔接机制,促进主产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确保主产区得到合理利益补偿,确保种粮农民得到合理经济收益。(2)加快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资金配套。(3)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增产任务主要分配给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河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粮食主产区以及非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大县,我省增产任务为46亿斤。(4)进一步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5.简述解放以来我国三农政策变化的阶段性特点。我国现阶段的三农政策有哪些创新?

新中国建立时的农村,是贫穷、落后、保守、封闭的农村,在4.09亿的农村人口中,2.64亿人依然受着封建制度的剥削。农业的生产状况极为恶劣,连基本的简单生产都难以维持。因此,解放伊始我国的第一项农业国策就是实行土地改革,其次就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合理的土改与过急的合作化。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有10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问题的专项决议,这集中反映了全党关于“三农”的思想 及“三农”政策的演变。从时间序列分析:10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农业决议,其主题依次是土地改革、合作化、农业发展纲要、人民公社、改革与发展。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半个世纪间对中国农业发展道路不断探索的过程。

6.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策应做什么?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的总称。农业政策的重要作用:引导、调控、激励。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策的职责:

1、履行宏观调控职能,协调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矛盾;

2、建设农村信息工程,积极进行信息引导;

3、制订切合实际的调整规划,实施可行的规划指导;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切实的科技保障;

5、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保证有力的政策扶持。如:国家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先进农业机械给予经济补贴等。

6、发展农村教育予以有效的教育推动。

7.科技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与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政策改革的特点?

(一)农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新的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我国新阶段的农业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更大需求。

(二)实现农业发展的跨越,必须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1)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2)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企业、农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既要提高学术水平,更要注重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既要适应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又要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大面积推广;既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与经验,缩小我国农业科技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既要统一规划、避免重复,提高科技要素的利用效率,又要充分调动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8.解读今年的一号文件,为什么要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作用:

1、科技创新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科技创新提高动植物的生产能力

3、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4、科学技术使农产品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加工,实现农产品不断升值。要求:耕地递减、水资源面临危机、劳动成本逐渐上升、农业资金外流加速、农业环境恶化、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推广艰难等问题需要科技创新;满足国内农产品市场结构变化、缓解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对我国市场的冲击;我国的农户经济特征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农业技术的特征要求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制度

9.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三农”问题放到统筹城乡的大战略中去谋划,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重要的政策取向,把“多予少取放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2基本思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更加有效地统筹城乡发展。在推进的力度上,提出了率先探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推进的方向上,提出了坚持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在推进的动力上,强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在推进的着力点上,加快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在推进的切入点上,加大投入力度,从农民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目前又能做的实事做起,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工作:教育培训新农民、发展农村新产业、突出农产品物流业、规划建设新村镇、组建农村新组织、塑造乡村新风貌、形成政府新职能。

10.市场经济体制下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各国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在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正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经济逐步向前发展,并最终促成国民经济现代化。然而,市场经济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为弥补市场缺陷,需要政府制定必要的政策加以补救。政府政策对市场的干预,其必要性仅以市场失灵为限。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补救经济生活中这种现实的失灵或可能出现的失灵,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结合家乡当地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1.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12.农业特点对制定农业政策有哪些启示?

由于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的密切关系,广义的农业政策也涉及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其他领域。农业政策本身更关注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以及农村的社区发展。农业政策与其它部门经济政策相比也有显著不同,这是由农业的特点决定的。农业是弱质产业,由于农业进行的是动植物生产,受自然影响大且生产规模小,很难与其它部门进行市场竞争;而农产品又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品,其供给数量和价格不能有太大的波动,否则会转化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中国农业政策对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农业发展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也足以证明政策的威力。农业政策正确与否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实行一系列正确的农村政策,农民积极性普遍高涨,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生活也得到明显改善。

农业发展政策 第2篇

论文题目 : 浅析新疆实施节水农业政策

姓名:任晓红 班级:人力0901 学号:2009011977

浅析新疆实施节水农业政策

一. 新疆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新疆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量的1.9%;人均占有量为2285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但耕地亩均水资源量548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属水资源严重紧缺省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并存。

同时,全区产业层次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产业发展中耗水量大、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浪费等问题突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7,低于全国0.5的平均水平。农牧业用水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7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工业用水仅占12%,比全国低12个百分点。

要解决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着这些问题,使新疆工农业生产及生存、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单方水的生产效率,节水扩灌,提高粮食产量;同时通过节水来满足“生态用水”的需求,通过节水和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来减少灌溉本身所产生的负效应和旱作农业区的水土流失。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是新疆水资源持续利用、农业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

节水农业就是一项农、水技术紧密结合,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的系统工程,即在改进灌溉技术和灌溉管理制度及区域水资源平衡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水的利用率,以获得最佳的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包括农学范畴的节水、灌溉范畴的节水和农业管理节水,是以节约农业用水为中心的农业。

二.新疆节水农业的实践经验

(一)新疆高效节水灌溉的具体做法 1.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

2009年,自治区财政安排1.8亿元专项资金补助高效节水工程,每亩滴灌补助100元,其他节水工程每亩补助30元,2010年每亩滴灌的补贴标准提高到200元。从2009年起,中央财政通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支持新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同时加大对节水灌溉贷款贴息资金的支持力度。近十年来,兵团累计投入80多亿元推广田间节水灌溉,其中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70多亿元。

2.加强节水技术的研发,全面推进高效节水建设。

节水灌溉的发展是现代灌溉技术代替传统灌溉技术的过程,更是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过程。目前,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滴灌设备及器材生产技术的应用,大幅降低了节水灌溉一次性投入成本,使其由1996年初的2000元/亩降低到目前的650元/亩。使用滴灌的农户扣除滴灌投入各项费用后,仍能够实现增收,使大面积推广成为可能,全面推进了高效节水建设。3.示范带动,推广有力。

由于节水灌溉,特别是膜下滴灌技术具有节水、节肥、节劳力,增地、增产、增收的特点,农牧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对高效节水建设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过去的政府强制推广到现在的政府引导、农民自发组织实施,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农牧民成为了农业节水的主力军和受益者。目前,采用滴灌灌溉的农作物已由原来单一的棉花等少数作物扩大到辣椒、番茄、土豆、玉米、甜菜、小麦、水稻等主要种植作物。4.强化组织管理,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自治区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几种适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的成功模式,主要有合作社+专管人员管理、农民用水者协会+专管人员管理、村组+专管人员管理、水管单位+农户管理、公司+专管人员管理、农民联户管理、承包管理、大户或私人农场自行管理等模式,保证了已建工程良性运行。

三.新疆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据调查,兵团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0年的0.40提高到了2009年的0.51,灌溉定额由每亩1000立方米下降到了650立方米,年实现节水10多亿立方米。通过滴灌技术的推广,各种作物的灌溉用水普遍节约30—50%,例如,使用膜下滴灌技术的棉花,比常规灌溉可节水45.7%,小麦可节水40.1%。

二是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提升了农业生产力。节水灌溉是由多项农业技术配套集成,将节水、施肥、施药、栽培、管理等一系列精准农业措施融为一体,提升了农业整体技术水平。在兵团部分团场,已建成自动化的滴灌控制系统,“开阀门、点鼠标、穿皮鞋”代替了“拿铁锹、提马灯、蹬胶鞋”的传统浇水方式,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棉田管理定额从25亩/人提高到了80亩/人。

三是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施节水灌溉,滴灌输配水管道全部埋入地面耕作层以下,田间没有渠道和田埂,可节约耕地5—7%。例如,籽棉可增产20%,亩均增收200—300元;番茄每亩可增产1.5吨,亩均增收约700元。节水灌溉带来的省水、省肥、省地、省人工和增产等综合效益,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是带动了支农工业的发展。节水灌溉的发展过程是用工业化产品装备农业生产的过程。随着节水灌溉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与之相配套的节水灌溉器材和滴灌专用肥的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新疆天业为代表的节水设备生产企业,实现了成型设备和工艺技术的国产化。节水灌溉的推广,推动了农业节水及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二)新疆农业高效节水:“小水滴”圆了农民致富梦

“以前同样种20亩地,全家年净收入只有两三万元,去年加入高效节水农业合作社,大水漫灌改成滴灌后,我家净收入翻了一倍多。”新疆玛纳斯县乐土驿镇下庄子村农民高玉军从未想到,“小水滴”竟圆了自己的致富梦。

在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玛纳斯县,目前全县已有30万亩农田实现了农业高效节水标准化,全县7500户参加农业高效节水的农户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此外,全县农业高效节水建设每年节约农业用水量3600万立方米,减少地下水开采1300万立方米,为当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建设等提供了大量水资源。

四.主要启示和建议

新疆属严重缺乏水资源地区,城市沿绿洲边缘分布,自治区政府大力支持新疆推行节水农业,近些年来拨款项给各城市进行节水建设,节水农业发展迅速,已形成区域节水农业体制,城市工农业、生活用水充足,粮食供应量平衡,但各城市所推行的节水建设方案有所不同,各城市绿化覆盖率、节水灌溉程度有所不同,鉴于将各城市的节水农业发展提高一个层次,以下是一些建议:(1)制定全区高效节水灌溉规划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精心组织、积极配合,共同推进规划编制工作,确定规划的总体目标,即在确保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充分节约灌溉用水。统筹考虑水资源布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牧业节水模式,因地制宜推进高效节水灌溉。(2)逐步完善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

目前,国家对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和节水灌溉设备制造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一是将喷灌机、微灌设备等节水农业设施纳入了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二是在农业技术推广等专项资金中支持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培训。三是在税收政策方面对节水灌溉设备制造业提供了一定支持。(3)建立共同投入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把支持高效节水灌溉的资金纳入政府投资和财政预算,千方百计增加投入。

二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要以相关规划为依据,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或者现代农牧业发展项目为平台,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各项涉及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三是加强对社会资金的引导,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采取贷款贴息、引进龙头企业等方式,借助社会力量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4)加强管护机制建设

将节水灌溉的推广和工程管护机制建设以及农牧业水价改革结合起来。应借鉴新疆推行的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用水者协会、水管单位的作用,加强服务和管理。

(5)建立健全节水管理机制 水利部门要稳步推进水权制度改革。

一是研究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办法和监督机制,建立以流域管理为主、区域管理为辅的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合理划分事权,明确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职责。

二是灌溉用水实行按量收费、定额配水、节约有奖、超用加价的办法,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三是通过采取“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运转、城乡一体”的措施,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

农业发展政策 第3篇

皖北地区是安徽省主要农产品的重要产区,农业生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政策提出要积极推动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实施,扎实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水稻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等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实施良田、良种、良法、良制综合配套,突出抓好1910万亩小麦、600万亩玉米和453万亩水稻核心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在新一轮省级龙头企业认定中,向皖北地区倾斜,着力发展26个核心示范区,建设产业高度集聚、布局相对集中、农产品加工能力强的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为推动皖北现代农业发展,政策将支持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安排购机补贴4.5亿元,促进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和优化,引导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扶持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承担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建设。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进农技推广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埇桥、涡阳、颍上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灵璧、固镇、濉溪、凤台、颍泉、临泉、蒙城、龙亢等9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聚焦农业发展政策 第4篇

农业部坚决制止负担反弹

农业部近期发出《关于切实加强监督管理 制止向农民乱收税费的紧急通知》强调:各地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动取消农业特产税、逐步取消农业税政策的落实,切实解决好计税面积、计税常产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农业税收征管的规范。严禁违反税收法律法规扩大税收范围,严禁多征、重征、提前征收和摊派税款,严禁收税“打白条”或使用非法票据,严禁非农业税征收人员直接收取税款,严禁随意扣人、扒粮、扒物、牵牲口,严禁采用税收强制措施收取其他款项。各种政策补贴款发放使用情况要实行公示制度,同时填入农民负担监督卡内,接受农民监督。各种政策补贴款要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不得抵顶各种涉农收费。农村经营服务性收费,必须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收取。不得强行服务和收费,不得只收费不服务,不得不公示就收费,不得突破标准乱收费。(北京 李仪)

交通部、公安部要求确保农产品运输畅通

交通部、公安部7月1日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对运输农产品的车辆不得滞留、卸载和罚款。对乱扣乱卸的有关人员,要予以党纪政纪处分。通知要求各地公安、交通部门在路面执勤执法中,对运输农产品的车辆不得随意拦车检查;对有超载行为的,要教育后尽快放行。记录的交通违法行为等信息,由省级公安、交通部门汇总,在30日内通知车辆登记所在地公安、交通部门依法处罚。通知要求各地公安、交通部门人员要对从事农产品运输的驾驶人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对农户、车主和承运驾驶人每月进行一次登门教育,减少源头超载。(北京 王雪)

财政部、农业部明确良种补贴资金发放办法

农业发展政策 第5篇

政策方面:

我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我国农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全国农垦农产品、《 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等政策,全力支持“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的发展。

最新发布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透露,物联 网技术有望在农业部确定的 200 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获得农业部和财政部资金补贴。并先行先试重点开展 3G、物联网、传感网、机器人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该区域的先行先试,推进资源管理、农情监测预警、农机调度等信息化的试验示范工作,完善运营机制与模式。

据悉,按照 《规划》 要求,今后五年,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将从现在的 20%提高到 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的过渡。

具体指标包括: 农业生产信息 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 12%;农业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 20%;农业管理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 60%;农业服务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 50%等。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财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投

入力度,为赢得“三农”发展黄金期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2012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超过6万亿元(2012年数据为年初预算数,下同)。总量上,中央财政“三农”投入从2144亿元增加到12286.6亿元,翻了两番还要多;速度上,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年均增长21%,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年均增长4.5个百分点;比重上,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3.7%提高到19.2%,达到将近五分之一。从千亿到万亿,数量级跨越的背后,是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保障机制的逐步形成完善。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2012年11月1日]

近日,中央财政提前下达2013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预算指标69.3亿元,用来提高地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促进预算支出进度。

财政部要求各地切实做好预算编制、指标安排、项目前期准备等相关工作,在确保符合政策和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待2013年预算开始后,即可按程序拨付使用提前下达资金,并按照有关规定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财政部备案。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实行“中央宏观指导、地方自主选项”的管理模式,将具体项目的立项权、审批权完全赋予地方,由各地因地制宜,自主选择扶持的主导产业和支持的关键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008-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拨付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381亿元,有效促进了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国家拨款5亿发展物联网智慧农业获资助

2012-11-13新疆兴农网

11月8日,据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官方消息显示,工信部与财政部在本周公示了总金额约为5亿元的2012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拟支持项目。其中,农业在支持范围内。

此次入围的项目包括八项技术研发与五大智能领域共计149项,其中技术研发包括超高频和微波RFID芯片,微型和智能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自组网技术,低功耗无线传感器节点产品,物联网数据传输中间件,图像视频智能分析和识别,面向行业应用海量数据的数据挖掘,物联网安全等级保护和安全测评。五大智能领域包括工业、农业、物流、交通、医疗。

促进农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6篇

(一)增值税优惠政策 1.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

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2.特定粮食免征增值税

对承担粮食收储任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销售的粮食免征增值税。

对其他粮食企业经营粮食,除下列项目免征增值税外,一律征收增值税。

(1)军队用粮:指凭军用粮票和军粮供应证按军供价供应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粮食。

(2)救灾救济粮:指经县(含)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凭救灾救济粮食(证)按规定的销售价格向需救助的灾民供应的粮食。

(3)水库移民口粮:指经县(含)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凭水库移民口粮票(证)按规定的销售价格供应给水库移民的粮食。

(摘自财税〔1999〕198号)

3.政府储备食用植物油的销售免征增值税

(摘自财税〔1999〕198号)

4.边销茶免征增值税

自2011年1月1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对边销茶生产企业销售自产的边销茶及经销企业销售的边销茶免征增值税。

纳税人销售享受本通知规定增值税免税政策的边销茶,如果已向购买方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将专用发票追回后方可申请办理免税。凡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无法追回的,一律照章征收增值税,不予免税。

(摘自财税〔2011〕89号)5.流通环节蔬菜免征增值税

自2012年1月1日起,对从事蔬菜批发、零售的纳税人销售的蔬菜免征增值税。

(摘自财税〔2011〕137号)6.流通环节部分鲜活肉蛋免征增值税

自2012年10月1日起,对从事农产品批发、零售的纳税人销售的部分鲜活肉蛋产品免征增值税。

肉产品,是指猪、牛、羊、鸡、鸭、鹅及其整块或者分割的鲜肉、冷藏或者冷冻肉,内脏、头、尾、骨、蹄、翅、爪等组织。

蛋产品,是指鸡蛋、鸭蛋、鹅蛋,包括鲜蛋、冷藏蛋以及对其进行破壳分离的蛋液、蛋黄和蛋壳。

(摘自财税〔2012〕75号)7.饲料免征增值税

免税饲料产品范围包括:单一大宗饲料、混合饲料、配合饲料、复合预混料、浓缩饲料。本政策自2001年8月1日起执行。

(摘自财税〔2001〕121号)

8.部分农业生产资料免征增值税

(1)农膜。

(2)生产销售的除尿素以外的氮肥、除磷酸二铵以外的磷肥、钾肥以及免税化肥为主要原料的复混肥(企业生产复混肥产品所用的免税化肥成本占原料中全部化肥成本的比重高于70%)。

(3)批发和零售的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

(摘自财税〔2001〕113号)

9.农业合作社销售农产品免征增值税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

(摘自财税〔2008〕81号)

(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1.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

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1)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

(2)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

(3)中药材的种植;

(4)林木的培育和种植;

(5)牲畜、家禽的饲养;(6)林产品的采集;

(7)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

(8)远洋捕捞。

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1)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

(2)海水养殖、内陆养殖。

(摘自《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2.农村金融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

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保险公司为种植业、养殖业提供保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

农户,是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还包括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住户和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的住户,国有农场的职工和农村个体工商户。位于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和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国有经济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的集体户;有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均不属于农户。农户以户为统计单位,既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也可以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农户贷款的判定应以贷款发放时的承贷主体是否属于农户为准。

小额贷款,是指单笔且该户贷款余额总额在10万元(含)以下贷款。

保费收入,是指原保险保费收入加上分保费收入减去分出保费后的余额。

农业补贴政策研究 第7篇

摘要 为了解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促进农民生活改善、农村和农业发展,该文通过对安徽黄山地区农业补贴政策实施状况的调研和分析,针对目前农业补贴政策中存在的补贴标准低、补贴项目不够齐全、补贴政策目标不清晰等问题,提出整合政策、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拓展补贴门类、制定分类补贴政策、明确补贴政策目标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农业补贴政策;现状;建议;安徽黄山

中图分类号 F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0-0284-02

2004年,实施了数千年的农业税制度被农业补贴政策所取代,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10年过去了,为了解此项政策的实施情况,笔者对安徽省黄山市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农业补贴现状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部,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全市总人口150万人,农业人口占75.2%,现在耕地面积4.74万hm2。黄山市落实的涉农补贴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2013年,黄山市政府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通过“一卡通”发放惠农资金7.0亿元,净增1.4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接补贴4 142万元,良种补贴1 667万元,粮食直接补贴707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2 277万元。

1.1 粮食直接补贴

2003年,以“两放开,一调整”为核心内容的粮食直补试点覆盖到安徽全省。2004年,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全国共有29个省份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由表1可见,黄山市的粮食直补资金由2004年的75元/hm2增涨至2013年的234.15元/hm2,增长212.2%,其中2004―2005年上涨了40%,足以见得质的飞跃。

1.2 良种补贴

良种补贴是指国家对农民选用优质农作物品种而给予的补贴,目的是支持农民积极使用优良作物种子,提高良种覆盖率。国家良种补贴在2004年由之前的大豆、小麦和玉米扩大到水稻、小麦等品种,在增加补贴种类的同时,补贴面积和金额也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增长。黄山市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水稻的补贴直接按照种植面积确定金额后,以现金方式发放。相关部门向农户推荐良种,农户自行购买。2004―2009年,早、中、晚3季水稻的补贴金额每年都保持相对稳定,其中中稻补贴最多(225元/hm2),晚稻相对较少(105元/hm2)。2010年后由于早、晚稻面积基本没有,故而只对中稻进行良种补贴,补贴金额仍然为225元/hm2。

1.3 农机具购置补贴

农机具补贴发放的主要对象是购买国家和政府推荐的农业机械的农民和相关生产经营组织,目的是促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这对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黄山市发放的农民购机补贴资金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到2012年为最高,达3 084万元,比2011年增长27.6%。2013年有所下降,为2 277万元。

1.4 农用生产资料综合直补

这一类补贴主要在农民购买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生产资料的过程中发放。发放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农资的市场价格变化,及时调整,建立动态的补贴调整机制,合理发放补贴资金,弥补种粮农民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黄山市每年的农资综合直补都有一定的变化,但总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5年开始实行农资综合直补,补贴金额从2005年的150元/hm2上升至2013年的1 060.5元/hm2,提高6倍,可见政府对该项补贴的重视和实施力度。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农业补贴政策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提升产业、助民增收、利农利工的一举多得的好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2.1 补贴标准低

国家在取消农业税后,创新性地推出农业补贴政策,并不断完善结构而形成了如今以种粮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四大类补贴。各级政府也在逐年增加补贴金额,并将其作为支农政策的重中之重。但农民人均享受的补贴仍是很低,如安徽省黄山市,2013年农民人均4项补贴收入为77.9元,占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 0389元)比例不足1%,而且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急剧增加,补贴对农民的增收效应甚微。低标准的补贴,在当前农民务工收入比重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实属杯水车薪,难以真正实现对农民利益的保障作用[1]。

2.2 补贴项目不够齐全

农业补贴经过10年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形成了主要的四大类补贴,一度对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较大作用[2]。但一些能有效促进农业发展的且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物价过度上涨和过度下跌的补贴没有运用。如在种、养殖业补贴方面,对种粮大户、生猪规模养殖、畜牧业规模养殖、渔业规模养殖等方面的补贴和补助措施少[3]。再如安徽省地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连接我国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同时具有南北方的特色,农作物品种丰富,而西部地区更是由于资源的缺少需要更为全面的补贴。因此,应该考虑地域特色,从农业均衡发展的角度给予综合考虑[4]。

2.3 补贴的政策目标不清晰

一方面,现行“四大补贴”属于“普惠制”,很多地方是根据农户承包的耕地面积进行补贴,只要有地,不论耕种与否,或是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均享受种粮补贴,这种情况下,粮食补贴与是否种粮脱钩,并不能起到鼓励种粮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因流转而进行扩大种植面积的种粮大户来说,却拿不到补贴或很少,也就不利于激励种粮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的积极性[5-6]。

建议

3.1 整合政策,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整合各项惠农资金,建立国家、省、市(县)三级补贴体系,拓展农业补贴来源资金,提高补贴标准。资金是制约我国农业补贴政策落实的重要因素。要做好农业补贴工作,就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要通过财政补贴、地方筹集、银行信贷等多种方式,保证农业补贴资金及时到位。在农业补贴发放过程中,要将有限的资金进行整合,投入到能够产生最大效益、让农民群众最大程度受惠的产业的项目中,真正形成农业资金的引导功能和政策效应。

3.2 拓展补贴门类,因地制宜制定分类补贴政策

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在种粮投入比、种植作物品种、田块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制定更为全面的分类补贴政策。对于经济发达、农业基础好的地区,补贴主要用于引导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农业补贴主要侧重于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另外,对于中西部地区,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农民的竞争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状况,农业的脆弱性和风险性大大高于东部地区,故而需建立与农业补贴政策相配套的农业保险体系,提高农业防灾抗风险能力,保障农民利益,以支持中西部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扩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业主导产业作物的补贴范围,支持农民打造特色拳头产品,增强当地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农业补贴发放过程中,还要对近几年市场价格波动比较大、与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产品进行适当补贴,以平衡物价、稳定菜农的收入[7]。

3.3 明确补贴的政策目标

明确农业补贴政策的根本目标就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中央文件对农业补贴总体政策目标进行规范和明确,保证目标的清晰性,并将目标进行具体化、细致化。只有如此,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和执行才更有方向性[8]。明确农业补贴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后,必然要改革现行粮食补贴与鼓励发展粮食生产政策目标存在偏差的问题,纠正粮食补贴在实际操作中不管种不种粮都给补贴的做法,真正体现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探索建立补贴向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的新机制,尝试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基本补贴单元来加强规模化,以解决个体农户生产难题[9]。同时,将种粮补贴按照实际的种粮面积进行发放,还能够提高粮食种植大户的积极性,让真正的从业者获得受益。在农机补贴中要加大对农机大户和合作社购机的补贴,也可以选择市场信誉好、规模大、效益好的农业合作社,奖励大型使用机械[10-11]。

3.4 完善法律法制监督体系

由政府牵头在调研农业补贴发放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业补贴的申请、发放、使用、效果等情况进行规范,避免农业补贴发放过程中的腐败现象出现,最大程度地保障农民的利益。参考文献

农业发展政策 第8篇

1 研究政策体系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现代农业是相对与传统农业而言的, 其实质是, 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 工业部门的介入, 生产要素的投入, 市场机制的引入, 服务体系的建立使传统农业转变为新型农业的过程[2]。但我国经济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政策体系严重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如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 农业创新性发展滞后, 农业市场经济立法保障不足, 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要实现其快速健康发展, 就必须依赖政策体系的支撑,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的现代农业政策体系, 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我国对于农业政策支持方面的研究涉及不多, 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本文旨在分析政策支持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现状, 探讨实现政策体系与现代农业经济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解决方案。

2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政策体系的现状

2.1 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目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主要是:

2.1.1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长期以来, 由于受人、财、物和观念、体制、机制及经济发展基础、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等因素的影响, 农业科技主要以跟踪模仿和引进、消化国外技术为主, 不注重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导致农业科技发展较为缓慢, 创新能力、储蓄能力、转化服务能力教低, 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例如, 目前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8%, 与美欧等发达国家80%以上的贡献率相比差距甚远。

2.1.2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

由于体制和观念的原因, 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视不够, 各系统科研单位各自为战, 缺乏体制和机制上的有机联系。农业科技缺乏系统管理, 造成分散、重复, 科技资源浪费, 形不成整体合力和优势。农业科研体系不健全、条块分割、分散重复、管理不专业;学科和研究力量布局不合理, 科技覆盖面窄;农业科研单位职责不明、事企不分、公益性淡化, 严重制约着农业科技整体效率的发挥,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需求的问题日趋突出[3]。

2.1.3 农业科技队伍素质不高, 总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队伍不稳定。

我国农业科技队伍的整体现状与发展现代农业、支撑和引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不相适应。一是总量严重不足。而目前世界平均每百万人口中农业科研人员为337人, 发达国家为6458人, 而我过每百万人口中农业科研人员仅为105人。二是结构严重不合理。农业科研人才主要集中在省级科研机构, 市 (州) 、县、乡科研人员少。三是地理空间分布不合理。农业科研人才主要集中在种植业领域, 农业产中环节, 而在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产前、产后及产品加工领域的人才太少。四是高层次人才缺乏, 队伍不稳, 流失严重。

2.2 我国农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滞后, 落实不到位, 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2.2.1 资金投入不足。

现代农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实现传统的资源再利用、再循环和污染性排放物减量化的目标, 从实质上讲,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上并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形态, 它与知识经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要激励科技创新与应用需要有良好的财政金融投入。特别是在发展前期, 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才能满足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如沼气池的建设、节水工程建设, 规模化养殖场的建造以及优良畜种的引进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从中国的整体情况来看, 目前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地方政府来承担, 由于自身积累不足、地方财政收入及投入有限, 均难以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 从而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4]。

2.2.2 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除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有大量的下伸网点外, 其他金融机构下伸网点较少, 金融机构覆盖面不广, 制约了农村经济主体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和互利合作, 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农业经营者难以获得担保、保险等金融服务, 针对农业发展分散性、资金需求较少等特点的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还未建立[5]。

2.3 我国现代农业市场经济的立法保障不足。

现代经济是法治经济。作为现代农业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保障必须完备。然而我国农业的法律保障体系是滞后的。目前, 虽然国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科技进步法》等法律, 但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实施并不理想。由于法律法规的配套性、互补性不够,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受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短期行为惯性等影响, 普遍存在“绕开走”、“打擦边球”、过分强调法规本位主义[6]。

3 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构建政策体系对策

从上述分析可知, 我国现代农业政策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体系不完善, 农业金融支持体系不健全, 农业市场经济立法保障不规范。对此, 现代农业政策体系的构建, 必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分别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具体对策, 我们建议:

3.1 建设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从我国当前的实际出发, 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区划, 在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 依托具有明显优势的省级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 组建10个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50个左右国家级、300个左右省级农业科研综合试验站, 以跟踪模仿和引进、消化国外技术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将其进行改进并加以创新[7]。为实现这个目标, 必须有效整合知识、体制、技术、资源, 促进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重组整合农业科研机构, 整合资源、理顺管理关系, 建立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布局合理、管理科学、职责明晰、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农业产业布局, 形成合力, 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 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活动,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明确职能、理路体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 逐步构建起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 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 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2 加快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和相关的人才培养。

人才是推进科技事业进步的关键, 也是科研机构加快发展壮大的第一资源和第一要素。要加快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一支适应国内外竞争的农业科技管理人才、一支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技推广队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一是采取有效措施, 广泛吸引人才。创造能够留任人才、更能发挥人才作用的机制, 实现用事业凝聚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充分保障农业科研单位的用人自主权, 实现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服务岗位, 并建立能上能下的科研院所长公开招聘制度和领导干部聘任制, 实行目标管理。

3.3 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我国政府提出加快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必须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 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这些技术推广后既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 又能减少对大气、土壤和水的污染, 产生良好的外部经济效果。比如, 为解决农村垃圾再利用问题, 需要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研究农村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填埋发电、垃圾填埋供热、制造化工原料等循环利用技术;此外, 农村还没有成熟的技术来解决农用地膜再利用、废水循环再利问题, 也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进行研究。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 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加大对现代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加大对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及技术研发的补贴[8]。具体来说, 政府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在种植业中, 给农民适当补偿, 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同时鼓励农民保护林业资源和种植适合当地环境生长的植物以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对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处理等方面给予环保补贴, 减轻企业承担治理环境污染费用的负担;三是对环保设施进行转移支付, 特别是集中整治工业、生活污水, 实现达标排放的目标。

3.4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扩大除农业银行,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其他机构下伸网点, 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覆盖面积更加广阔, 并建立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性保险机构。完善农业保险, 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 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多种主体经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制度, 调动中央、地方政府、企业、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整合利用各种资源,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走多元化道路。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可以将相关的保险业务纳入综合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 开展一切涉及农业经济的财产险、责任险及人身意外伤害险等商业性保险业务, 用商业保险业务盈利来弥补政策性亏损, 从而实现政策和市场两种手段的结合、两种优势的互补。

3.5 规范现代农业发展的立法保障。

立法保障对现代农业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 在我国通过各种立法,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科技进步法》、《期货交易法》、《合作社法》、《农业金融法》等涉农法律的修订和完善, 对各种涉及农业支撑体系建立的政策以及执行主体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 使农业政策体系建设有一个法律保障, 并加强法律法规的配套性、互补性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实现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管理。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 也是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迫切需要建立起相应政策支持体系, 然而, 我国现有的政策体系难以满足其发展需要。本文主要分析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政策支持体系的现状,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现代农业,政策体系,农业科技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新华网, 2007-1-29.

[2]李敏, 金霞.以农业科技为支撑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3) :116-119.

[3]李克强.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N].辽宁日报, 2006-2-28.

[4]沈刚, 郑宇.我国农业投资窘迫局面的现实分析[J].河北学刊, 2002 (5) :57-60.

[5]胡志才, 黄藐.中美农村金融体比较及借鉴[J].东南亚纵横, 2006 (10) :67-72.

[6]杜青林.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7-8.

[7]徐宝明.云南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上一篇:老师中专期末总结下一篇:城市给水工程建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