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建筑论文范文

2024-06-25

本土建筑论文范文(精选8篇)

本土建筑论文 第1篇

黄宗羲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大家,对于他的哲学思想的研究,已有不少的出色成果。同时,黄宗羲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终结阶段的重镇之一,对儒学的考察具有批判总结的深度和广度。基于以上情况,要在黄宗羲哲学的研究上有所进展,是比较艰巨的一件工作。《困境与转型———黄宗羲哲学文本的一种解读》一书的作者程志华教授从黄宗羲接受的学术资源入手,指出其所面临的儒学形上学的困境,由此进一步从生成论、本体论、人性论、工夫论、圣王论等方面分析了黄宗羲在儒学形上学问题上如何走出先前的困境而实现了转型,给出了黄宗羲在儒学形态转换上的历史定位,即从“实存道德描述形态”的原始儒学到“形上学形态”的宋明儒学,再到黄宗羲为典型的“形上道德实践形态”的明末清初儒学;而现代新儒家并非像他们自己所说,是接着宋明儒学讲的,实际上是对明末清初儒学的丰富和展开。从儒学形态的历史嬗变来探讨黄宗羲哲学,也许可商榷之处,但从中能够看到作者对黄宗羲哲学的研究确有相当深入的理论分析和不囿成说的新颖之处。

能够著书而立说者,一般来讲,都有比较自觉的方法论意识。该书的“绪论”专门讨论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以及如何运用于黄宗羲哲学研究的问题。作者特别强调:“对中国哲学史作本土化理解,从而使中国哲学史成为‘中国’哲学史,而不是西方哲学史‘在中国’”;“我们应超越以西方哲学为蓝本‘解构’和‘重构’中国哲学的模式,而应在一般哲学学科的观念和规范下,以中国哲学的本土思维来开展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就黄宗羲哲学研究的“本土化理解”、“本土思维”而言,需要关注中国古代哲学的地域性传统问题。首先,黄宗羲不仅是哲学大家,也是哲学史大家。他的《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是最早系统地研究宋元明时期哲学史的巨著。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相比,其学派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传统,这是一个重要的特征。中国古代哲学自先秦诞生以来,诸子就有着不同的地域性传统。直至宋元明,其哲学的地域性传统表现得更为突出了。理学和心学的兴起、嬗变是这一时期哲学的主潮,而地域性传统则贯穿其间。《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就是主要以地域性学派为基干来展开叙述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就理学而言,较大的地域性学派有濂学(湖湘学)、洛学、关学、闽学、蜀学、婺学、河东之学、崇仁之学等;就心学而言,较大的地域性学派有象山之学(又称江西之学)、江门之学、姚江之学、王门后学七派(浙中王学、江右王学、南中王学、楚中王学、北方王学、粤闽王学、泰州王学)等;而对理学或心学持批判态度的哲学派别,也有不少呈现出地域性,如临川学派(荆公新学)、浙东事功学派(永嘉、永康学派)、东林学派等;还有其他一些较小的地域性学派,如槐堂诸儒、甬上四先生、金华朱学、四明朱学、金溪陆学、三原学派等。黄宗羲对上述地域性学派的宗旨即思想特征作了概括,由此呈现的理学和心学演进的历史图景是:在理学或心学的基调和底色上,并立着多元的地域性传统。这就是说,黄宗羲的哲学史研究也许可以使我们领悟到:重视地域性传统是以“本土化理解”、“本土思维”来研究中国哲学史的题中之义。

其次,黄宗羲哲学本身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对此前辈学者已有揭示。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浙东学术》曾指出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浙西之学”和“浙东之学”的地域性特征:“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各因其习而习也”,“顾氏宗朱,而黄氏宗陆”。后来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里进一步说:“实斋与东原论学异同,溯而上之,即浙东学派与浙西学派之异同,其在清初则为亭林与梨洲;其在南宋,即朱陆之异同也。”以哲学来讲,如余英时的《论戴震和章学诚》所说“浙西之学的特色,实斋称之为‘博雅’,这是继承了朱子‘道问学’的传统”;而浙东贵专家的特征就是章学诚在上述文章中说的“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所谓“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意味着哲学与哲学史的互动。黄宗羲哲学的这一浙东学派传统,不仅影响到章学诚,而且影响到章太炎。这就是说,重视地域性传统的分析,也是以“本土化理解”、“本土思维”来研究黄宗羲哲学本身的题中之义。

即使撇开黄宗羲这一具体研究对象,就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而言,考察地域性传统对于以“本土化理解”、“本土思维”来研究中国哲学史,仍至关重要。读《困境与转型》一书,使我学到了一些东西,也想到了一些问题。相信其他的读者也会有同样的收获的。

本土建筑论文 第2篇

一、在学术领域的定义中

社会学理论本土化发生的前提是外来社会学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和当地实际情况能够充分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进行“本土化”的对象就是外来社会学,而这一过程是外来社会发生转变并且使得理论自身满足当地需要的过程,这种具体的转换过程需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起初,当一种外来社会学理论被引入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后就需要充分了解到当地社会的实际需求,理论的转化需要以当地的理论需要为基础,如果外来的社会学理论没能和当地的社会实际情况进行融合,就很有可能使得进入的新社会学理论始终处于一种被研究的“外来社会理论”状态而难以拥有社会基础,更无法谈及更好的发展,最终会成为一种没有社会根基的、不能被社会实际使用的“花瓶文化”,逐渐被本土社会逐渐遗忘。就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历史上,外来社会和本土社会相结合的结合点一般都选择在本土社会的某个具体现象上,有时也会选取在某个本土社会的传统作为连接点,如上世纪中国社会学理论先驱严复在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时,对社会学理论进行了一个界定,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达到治这一状态的有关社会学理论以及相关常识,所以严复在对外来社会学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中将不同文化的结合点选在了具有中国文化传统学术的群学特征上了。

在外来社会学理论和进入环境文化的结合种类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在用外来的社会理论对自身环境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用本土的社会经验对外来的社会学理论进行验证,同时也会用外来社会学理论及有关方法为解决本土社会问题提供有益的资料,这些都是利用外来社会学理论和本土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正是在这些结合的过程中,社会学学者们在这些结合的理论中找到了外来社会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也在不同社会学理论的对比中找到了自身理论和外来社会理论的不足,并且在不同社会学理论融合的过程中对双方理论中不足之处进行了修正和改造,最终这些行为都会体现出社会学的本土化发展倾向,还有一些学者和社会群体甚至会直接提出将外来的社会学理论进行本土化,积极主动地去寻求外来社会文化,通过这种积极的引进促进社会的变革,如新民主主义葛敏时期对“科学”和“民主”的引用。

最后,社会学理论本土化更高层次的指的是社会的学者在对外来社会学理论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以自身所处的社会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使用外来社会学理论来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从世界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因为历史和整治方面的原因,社会学起源于欧洲后传播至美国,在这之后两者交替成为世界社会学中的主要发源地,因为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力量的强大,他们所主导的社会学理论成为了强势社会学,而且这些社会理论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标准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除了欧美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的社会学也必然存在一个学习和对欧美社会学掌握的过程,而这个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为了学习内容本身,而是在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以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为基本研究对象进行先进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在本土化的基础上使得外来的社会理论对本土社会产生积极意义。

在社会学本土化的.过程中要将自身所处的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并不意味这要对本土社会中所有的问题都考虑到,真正科学的理性的社会学本土化是选择和本土文化有差异或者本土文化中的空白作为外来文化研究的突破口和重点,而从社会学本土化的不同角度来看,一般来说社会学者比较重视社会结构和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将这些作为最基本的问题突破口,如墨西哥社会学本土化研究学者曼努埃尔加米奥在对土著印第安民族社会文化的研究和非洲学者A阿格沃沃对约鲁巴人口头文化传承以及日本社会学学者有贺喜左卫门对日本乡村租赁制度方面的研究等等。

二、社会学本土化

作为一个对社会现象和不同文化进行研究的社会学术活动,其研究重点并不在于对传统社会学理论中的理论和应用进行改变和修正,而在于通过对外来社会学理论中对于本土社会中问题又帮助的问题进行多种形式的本土化结合,从而形成能够解决本土问题的具有本土特点的理论和实际方法。

从社会学本土化理论更具体的层面来讲,社会学本土化有着这样几个主要目的:首先,社会学本土化的最基础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外来社会学的进一步认识来增强对外来社会的认识,而在研究这种认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虽然欧美等发达地区的社会学学者在较长时间段内的研究获得了几乎大部分社会学理论的共性研究理论,但是这些理论无论从结构上、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应,具有非常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或“美国中心主义”等西方特征。所以这些社会学理论对于西方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或者和欧美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就不具有相对适应性,这些社会学理论对于社会现象的解释和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也都是有限的,如果通过这些理论来解决当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因此在进行社会学本土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外来进入的社会文化的内容上有所了解,还要对外来文化相对于社会本土的适应性进行仔细的研究,这些研究通常是以一些具体的形式进行的,如拓展对本土社会的了解,深化对本土社会的理解,强化对本土社会的有效预测等等。

其次,社会学本土化的核心在于促进全社会对社会本土化这一行为的应用。社会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更强应用性,社会学的正确应用以及合理的外来社会学的引用对于解决本土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各种系统的运行状态,同时也能提高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科学化水平。社会学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解决社会问题时不仅可以根据某个社会学理论提出相应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实施,还可以利用社会学理论中的具体实践方式(如社会市场调查、社会指标统计等等)进行社会组织活动管理。然而在对外来社会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如果没有根据本土社会的实际情况或者没有以本土社会理论环境为依据提出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甚至对外来社会学理论机械的照搬照抄,不经过本土化而直接应用到现实的社会当中来社会问题,就难以实施或者在实施之后无法得到措施实施前的预定效果,还会在一些不适应的方面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

最后,社会学本土化的目的在于能够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社会学方法,这个目的和社会学本土化的基本目的和核心目的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要增强对本土社会认识和外来理论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科学方法,因此在社会学本土化的过程中要形成具有本土特点的新的社会学理论就需要更加客观准确地认识本土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对外来社会理论进行合理地改造。除此之外,将外来的社会学理论改造成为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社会学理论这一过程也是社会学理论学者加强对本土社会理论、研究活动以及各项社会活动的认识,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外来社会文化的接受改造能力,也发现了对本土社会有利的社会学方法,获得了更加科学实用的理论。

三、结语

谈云南的本土建筑文化 第3篇

要谈建筑文化, 我们必须要弄清楚什么是文化。美国的人类学家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 提出“文化是人类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1]。建筑作为遮风避雨 (当然还包括其他功能) 的工具, 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安藤忠雄曾说过:“建筑属于文化, 建筑存在于历史、传统、气候和其它自然因素构成的背景之中。[2]”由此可以看出, 建筑是属于文化的范畴。对于云南来讲, 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云南本土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

2云南多元的本土建筑文化

我国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京派、海派、广派, 而云南的建筑很有特色难道不能自成一派。本土学者顾奇伟应吴先生的话, 把云南的城镇、建筑特色定为“云南派”[3]。作为云南一派, 就是要在云南全境范围内来讨论其共同特色, 而非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特色, 也不是停留在表面形式层面的特色, 而是要从宏观的社会、历史范畴来看云南的内质特色。从这点出发, 顾老总结:“‘云南派’的最大特色首先是全省无一派, 因而, 可称之为无派的云南派。[3]”这种“无派”是文化多元性的表现。

1) 多元的民族文化。云南有26个民族, 构成了民族的复杂性。由于各民族的地理分布、社会发展不一样, 造成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多种社会形态并存的局面。众多民族其宗教信仰也是多种多样, 各种原始宗教和在原始宗教信仰基础上形成的原始巫文化在云南各少数民族中长期发挥着控制作用。随后, 一些民族的信仰发生了变化, 如有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有崇拜虎的彝族、有敬拜牛头的佤族……以上种种宗教信仰都影响着云南文化的发展。

此外, 这一民族的多元性源自于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在战国初期, 云南的先民就分属中国的氐羌、百越、濮三大源流。在历史的发展中, 中原移民“为躲避中原战乱或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分散进入云南, 因战争随军队或被俘虏而成批进入云南, 因实行军屯、商屯、民屯而进入云南”[4]。由于各种原因使省内各民族之间, 各民族同省外各民族之间交融渗化延绵不断。在相互交融不断加深, 中原汉文化不断渗透逐渐加强的过程中, 形成了一个多元、多层次的文化网络。而云南的民族交融特点:a.多民族全方位地吸收先进文化;b.地处边缘, 受单一民族文化的约束力较弱, 以中原地区为重心的封建统治对云南文化的控制也是鞭长莫及, 使云南的多民族文化在发展中既不离散又不统一, 既融合又不揉合, 形成了多元纷呈的局面。

2) 多元的城镇文化。由于云南地理的复杂多样, 云南的城镇有的位于平坝之上、有的位于山区之间, 但都各得其乐, 也都各得其所。

昆明位于滇池之滨, 得平坝之利, 城内抱翠湖、圆通山美景, 城外依滇池、西山胜景, 城在山水之间、山水位于城之中, 可谓真正的山水园林城市。城内盘龙江贯穿南北, 五华山、正义街、金马碧鸡坊、东西寺塔一条轴线由北而南, 城内泾渭分明, 城外环线随意而合, 可谓既有规矩但不成“方圆”。

丽江位于玉龙雪山与金沙江的环抱之中。披云戴雪的玉龙雪山、湍流而下的金沙江、悠悠清澈的泉水造就了丽江的神奇, 而金沙丽水更注定了丽江的诞生。镶嵌在古城北边的玉龙雪山正是古城的活水源头, 冰川雪峰融化的雪水在雪山脚下与地下泉水汇聚成黑龙潭, 缓缓地流进丽江古城……处处展示着“小桥、流水、人家”亲和怡人的画卷。丽江古城以四方街为中心, 街道呈放射状向外延伸, 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丽江古城独特的城市布局, 没有规矩却有魅力。

位于腾冲的和顺乡依山傍水, 坐落在山坡地的北麓, 属于一种山地聚落。其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和顺乡呈现出独特四道空间层次的景观特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入口处的“双虹桥”, 双虹飞拱架溪河, 溪河边上处处洗衣亭, 一片欢声笑语, 其乐融融;跨过“双虹桥”, 远远望去, 一条石板路环村蜿蜒前进, 民居鳞次栉比环列山麓, 宗庙祠堂依山而建, 闻名遐迩的和顺图书馆、艾思奇故居、“湾楼子”等古建筑群落分布其中, 秩序井然;穿过纵横的街巷, 可以看到一个相对开放的小广场, 用于村民的各种公共活动, 与封闭的街巷空间形成对比, 构成第三道空间景观层次。最后, 在错落有致的民居宅院中, 可以看到闾门、月台、古树、照壁等形成村民日常生活的场所, 这就是第四道空间景观层次。这四道空间层次的景观特色“造就了‘远山径雨翠重重, 叠水声宣万树风。路转双桥通胜地, 树环一水似长虹。短堤杨柳含烟绿, 隔岸荷花映日红, 行也坡陀回首望, 人家尽在画图中’的山水居住环境”[5]。

这些各具特点的城镇聚落, 在云南比比皆是, 它们都依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而自成一体。从这点上讲, 云南的城镇是多样的, 而不成“一派”。

3) 多元的建筑文化。建筑所包含的广泛性、普遍性、大众性的生活与文化内涵, 使建筑文化具有了多样性的特征。建筑, 乃广大民众所居之地。在建筑的发展演化中, 居住者的自我意识逐渐强化, 文化传统得以不断沉积, 并不断孕育出新的文化内涵。生存环境的改变, 以及社会形态的变迁与进化等, 均促成人们对建筑需求的改变, 并不断深化、丰富居住的内涵。建筑成为承载了居住者物质的、意识的多方面文化精神的凝聚体。建筑不仅在形式上交融转化, 走向多样性, 内涵也更加丰富, 形成了多样性的建筑文化。云南民居建筑就其种类而言就有干栏、板屋、邛笼和合院四大体系, 其下又分若干子体系, 以及存在着同一地区民族拥有不同类型的住屋和处在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拥有不同住屋等复杂情况。

云南多样的民族构成, 多元的文化体系, 多变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丰富多彩、多层次的民居建筑形式。其中合院式住屋形式也分作若干类型, 典型的有:昆明地区的“一颗印”、大理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丽江纳西族民居、建水民居等等, 各据天时、地势、人情, 各展丰姿。然而各民族不同的合院式住屋因承云南这一特殊的区域环境条件, 成为一个复合多元文化网络中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要素。昆明的“一颗印”呈四合内敛格局, 当是汉式合院体系渗入本土住屋体系后的一种变异型制, 其既有某种合院型制的构成要素, 又遵循云南本土建筑形式构成的原则。而大理多为较规整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讲求自身的完整与独立。丽江则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型制基础上有较多变化, 灵活自由, 或依山而建, 或临水布置, 各因地形, 各据地势, 讲求顺应自然, 重“适”之营造法则。

总之, 云南城镇、建筑文化是多元的, 这一丰富而不统一的特色, 正是“多派”并存而成为“无派”。“无派”也正是“云南派”的最大特色, 也是云南本土文化所呈现出的建筑特色。

3结语

建筑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研究课题。建筑文化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它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它可以大到整个人类的社会文化, 也可以小到某个建筑用地的地形地貌。总之, 它是人类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云南来讲, 自然条件的多样性、民族构成的复杂性、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造就了云南文化特质的多元性[4], 丰富了云南本土的建筑文化。在云南, 形式多样的传统建筑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建筑文化遗产, 作为建筑师“应保护和发展社会遗产, 为社会创造新的形势, 并保持文化发展的连续性”[4]。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我们应该义不容辞肩负起这种责任和义务, 为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添砖加瓦。

摘要:从文化的角度出发, 阐述了建筑文化的内涵, 并从云南本土的民族、城镇和建筑三个层面分析了云南本土的建筑文化, 指出无派的云南派实际上是多元的建筑文化并存的云南派。

关键词:建筑文化,民族文化,城镇文化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生, 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建国, 张彤.安藤忠雄[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3]顾奇伟.无派的云南派——探释云南城镇、建筑特色 (一) [J].云南建筑, 1990 (2) :3-4.

[4]蒋高宸.云南民族住屋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7.

[5]杨大禹, 李正.和顺环境[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

本土建筑的思索 第4篇

关键词:大悲禅院佛教寺院东方本土建筑

1前言

在我国古代曾经出现过多种宗教,比较重要的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自印度经西域辗转传来的佛教在我国延续的时间较长而且传播地域最广,并发展成为我国建筑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自东汉初期正式传人中国以后,由最初的“天竺”制式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进庭院式布局,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建筑和艺术遗产(如殿阁、佛像、经幢、石窟、雕刻、壁画等)。

由于佛教思想的深入民心,礼佛成为一件圣神的事。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开始追求精神慰藉。由此各地开始对佛教建筑的进行修复与重建,在这种浪潮的冲击下,2008年胜芳佛教界人士集资修缮寺庙,重建大悲禅院。作为建筑设计学习者,当看到这座新建的寺院之时,不禁感慨其中轴对称的宏偉气势、繁复的装饰,同时反思了中国本土建筑在当今建筑浪潮中的应用与发展。

2大悲禅院

(1)大悲禅院概况

在河北省霸州市的东南侧,有一古镇一一胜芳,历史上胜芳古镇庙宇林立,大悲寺一一就是当初曾闻名十里八乡、香火极为旺盛的一座寺院。胜芳大悲禅寺,旧称北大寺,始建于元朝末年,复建于明天顺元年、重修于正德五年,迁延六百余年,清朝达到鼎盛,后因天灾兵燹,随之毁劫。2008年胜芳古镇修缮中大悲禅寺得以整体复建,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拥有大小殿堂楼宇23座,广纳了当年胜芳72座。此次复建并非原址复建,将众多的佛教元素、建筑形式的融入其中,形似却未得其精髓。

(2)寺院整体布局

胜芳大悲禅寺坐北朝南,由广场、寺院两大部分组成,汇集了国内南北东西殿堂建筑之大雅和各路神佛之绝伦。

1)广场:

广场成横向长方形,由一座五开间石牌坊、童子拜观音像以及六颗盘龙石柱界定出来。童子拜观音像成为广场的中心。空间开阔,为建筑群的呈现提供了一个非常宽广的视角。

2)寺院:

寺院部分由东、西、中三部分构成,布局以中轴线对称,两侧建筑形式完全相同。中轴线上由山门(门内立有哼哈二将)、天王殿、露天观音像、古佛殿(两侧建有碑亭)、大雄宝殿(两侧矗立四柱五楼结构牌坊)、万佛楼所组成。东侧建筑由南至北分别由法物流通、钟楼、客堂、斋房、财神殿、药师殿、地藏殿、讲经堂、寺管楼组成;西侧建筑由南至北依次由总控室、鼓楼、念佛堂、寮房、伽蓝殿、弥陀殿、祖师殿、五百罗汉堂、方丈楼构成;另外西面殿堂外侧还分别建有玫瑰、月季、牡丹三园。

寺院的中心以观音像为主,寺内一尊高17米重达400余吨的汉白玉露天观音整体塑像伟岸挺立在莲花放生池之上,观音形体比例匀称,线条流畅。面部的雕刻极其精细,脸庞圆润,神态祥和。东侧的地藏殿、药师殿、财神殿与西侧的伽蓝殿、弥陀殿、祖师殿共称六时宝殿,此六殿分别对应着地藏、琉璃、财福、护法、极乐、大悲六大世界。

3大悲禅院建筑分析

(1)建筑特色

1)建筑形制

处于寺院中轴线上的建筑是寺院的主要建筑,组成了高低起伏的建筑序列空间。这些主要建筑的建筑平面皆采用副阶周匝的形式,置于配有栏杆的汉白玉台基上更显得豪华高贵。山门、天王殿和古佛殿三处建筑面阔皆为三问,大雄宝殿与轴线尽端的万佛楼则采用面阔五间的形式,开间与建筑高度比例适中。各组建筑高低起伏,为寺院严谨的空间增加了些许趣味。从山门的重檐庑殿顶到天王殿的重檐歇山顶,至高大观音像立于豁然开朗空间,建筑序列空间上出现了的第一个高潮。观音像身后是相对低矮的庑殿顶的古佛殿,加之古佛殿两侧起翘优美的八角碑亭使得建筑空间忽显精致起来,承接着前后两个不同的高潮。轴线的末端,大雄宝殿与高四十余米的三层万佛楼,以其丰富的轮廓和宏伟的建筑体量成为全局的最高潮。

东西两侧轴线上的建筑完全对称,它们没有高大的台阶,没有耀眼的颜色,有的只是平易近人的气质。建筑皆采用前檐廊的形式,更好的突出了主轴线上的建筑。位于东西两侧最北端的寺管楼和方丈楼依稀可见岳阳楼的气魄,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柱高耸,气势恢宏,远而视之,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与高大雄伟的万佛楼成为一体,使建筑空间得到完美融合。

2)建筑细部及装饰

大悲禅院的建筑细部与装饰也有繁简高低之别。主轴线建筑的规格较高,屋顶全部采用黄色琉璃瓦,配有筒板瓦、兽吻、垂兽、角兽、仙人走兽等。建筑色彩采用强烈对比色调:白色台基,红色墙面,朱色门窗和青绿色彩画之中密布着闪光的金色,再加之黄色琉璃屋面,使得该寺院在蓝天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绚丽璀璨、光彩夺目。东西两侧的建筑为了更好的衬托主体建筑,采用灰色瓦顶,赤柱灰墙,青绿色彩画依然是建筑的主角,使得东西配殿的建筑既朴素又充满高贵的气质。

建筑群的屋顶皆采用的是现在的技术,并没有望砖、垫层等,所以梁、斗拱全部用于装饰,柱问满布斗拱,并未根据开问的大小而定夺斗拱的数量,使其装饰极为繁复。即使某些地方不施斗拱,也用较大的梁或是阑额,上施彩画,极为富丽。彩画多为和玺彩画,色彩鲜艳夺目。

(2)问题与不足

1)逾越礼制

古今以来中国的儒家礼制观念,渗透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礼记·坊记》说:“失礼者,所以章颖别微以为民仿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说:“礼之可以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妇听,礼也。由此可见,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制约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它具有强制化、普遍化、世俗化的特点,并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各个方面。礼对建筑的制约,不仅表现在建筑类型上,如宗庙建筑摆到建筑活动的首位,而且在城制等级,建筑组群,甚至建筑的装修上,都含有等级的含义。

然而大悲禅院这组建筑群体内,建筑的形制、屋顶、装饰都已经抛弃了中国的森严的等级制。从平面到立面,从台基到屋顶,从结构到装饰,都是最高形制。建筑的平面形式多是采用副阶周匝,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重檐屋顶也是普遍采用。建筑色彩皆是蓝绿彩画还用金色沟边,彩画、雕刻、栏杆柱头等细节全部都是以龙为主体。建筑的规格皆是模仿皇家建筑的形制,大大超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礼制形式。

2)形似模仿

我國建筑历史长久,历代新造之建筑不但类型众多,而且建筑质量非常高。建筑本身在功能、材料、结构、施工、艺术……等等都非常进步。但是由于受到种种长期的自然与人为的破坏,加之古代统治者对技术工艺及建筑匠师的一贯轻视,使得长期薪火相传的宝贵设计构思与具体手法大部都已失传。在现代的今天,设计工作者在设计过程大都只是对形式进行模仿,这样就使建筑虽然形似,却未得其根本,知其内涵,以至于建筑缺乏内在的厚重之感,古典之意。

大悲禅院中的许多元素只是单纯的模仿了古典形式,将多种元素融合到建筑的每一处,拼贴的意味充斥于整个寺院。例如:建筑内部的壁画,本欲模仿飞天的形式,却让人感到了一种矫揉造作,一种不伦不类,就连基本的美感都略显不足。局部雀替的模仿单纯的模仿了形式,显得杂乱甚至没有道理。这些细部的矫揉造作让人感到很是失望,从而也揭示了目前存在于我国建筑界的问题:不应当仅仅是表面上对传统建筑形式以及传统符号的模仿,而应该是挣脱具体建筑符号的约束,从东方文化更深层面寻找突破口。

4.小结

安徽本土的动漫产业集群成长论文 第5篇

原创是动画制作的精髓,一部优秀的动画片,首先从剧本、分镜头到角色、场景设计等等有得具有原创意识,而其中最终要的就是剧本,很多动画公司在剧本这块不是很下功夫,剧本的创意和设计直接影响整个动画后期的营销和运作.安徽是历史文化大省,包涵了多元化的本土特色,从徽派建筑、徽派工艺、徽派戏剧等等种类繁多,如此丰富的徽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可以说为安徽省动漫的原创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营养.那么,安徽本土原创动漫想要发展,首先就得了解安徽的文化和历史,不断地进行解读、揣摩和整合,深层次的挖掘具有安徽文化和精神特色的动漫产品来.其次得建立原创动漫团队,合肥属于发展中的城市,正在不断进步,但和深州、上海、杭州等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直接阻碍了动漫产业的成长,再加上单薄的原创企业力量,就更需要建立原创动漫产业团队,才能根据动漫产品受众的需求开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产品,安徽动漫倾向于学龄儿童动画的制作,可以开拓发展一些适合青年成人动画电影;再次原创动漫设计需考察市场的需求很关键,一部不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会早早夭折的,如合肥黑马动漫技术公司于推出的一部《黑马歪传》,因不适应市场需求,项目最终只能够被叫停.最后,安徽本土原创动漫需要政府的重点扶持.资金不足,产业规模小,政府补贴少成为安徽本土原创动漫发展的最大阻碍.安徽对动漫企业实行三年减免房租和相应的动画补贴政策,这些对于原创动漫企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原创动漫制作时间长,投入非常大,政府的重点支持和投入是必不可少,否则原创动漫企业也无法生存,很多企业也无心制作原创动漫,只能是实行完全外包,遏制了安徽本土原创动漫长期健康的成长.因此政府的扶持,企业自身的努力,加上原创团队的建立会很大程度上促进安徽本土原创动漫的发展和进步.

2.2开发动漫衍生产品,完善动漫产业链

按照国际分类,动漫市场主要分为动画片的播放、动漫图书音像制品和动漫衍生品的开发三步完整动漫产业链.通过对安徽地区动漫企业的市场调研,企业动画的播放能得到政府相应的补贴而从中获利,依托安徽出版集团动漫图书和音像品的可以正常的出版发行,但动漫衍生品开发在安徽动漫市场来说还是一个空白,虽然也有一些原创动漫企业开发了一些动漫形象,但数量不多,只是在公司摆设活网站欣赏,没有真正的实行市场化,衍生产品销售这块也没有相应的销售渠道.众所周知,欧美日韩等国家的动画收入70%来源于衍生品的开发,衍生品的开发不但能带来经济效益,也能促进动画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营销作用,而且衍生品的开发更能让人们知道这是一个时代或是一个国家的标识,也是各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安徽合肥和芜湖作为国家动漫基地,衍生品的开发自然是其不可推卸的重任.

2.3制定合理的原创人才培养计划,引进原创人才策略

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对动漫产业来说至关重要,如何造就一批高质量的动漫人才,高校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动漫人才培养分为三种:1、原创型人才培养,2、制作型人才培养,3、营销型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上高校起到主导作用,建议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偏向于培养具有原创能力的人才,当前很多高校培养人才都完全注重技术,而忽视了艺术的修养,更忽视了对原创人才的培养.安徽动漫业发展的现状是缺少原创,加强原创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科院校培养人才不但要考虑对其进行技术能力的提高,还得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这点需要本科院校承担起动漫原创型人才的培养重任;安徽省的专科院校可以往动漫制作人才上培养,偏向于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增强学生操作能力来培养更多的动漫制作型人才.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在招聘人才和培养人才不能完全注重技术,可以招聘一些热爱动漫,喜欢动漫,并喜欢创作动漫的人才加入进来,对其进行培养,主要从事动画剧本的创意,人物角色和场景的风格设计,安徽动漫业健康成长需要有新鲜的血液滋养,需要有一批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加入;同时企业在招聘人才上可以用高薪引进复合型人才、加大对动漫制作型人才的培训力度以及加强对原创动漫人才的培养.不管是原创型、制作型还是营销型的动漫人才,都应该做好入职的长期准备.企业需要有耐心和信心,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独特的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3结论

总之,安徽动漫必须有自己原创的优秀动漫作品,才能在全国甚至国际上站稳脚跟.作为动画创作者,这份责任是艰巨而漫长的,应时刻坚持原创,把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通过动画艺术作品呈现出来并能推向世界,这是安徽动漫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能使安徽动漫走向世界的最佳策略.

参考文献:

〔1〕杨永安.合肥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李顺庆.安徽动漫产业现状与发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3〕曾妍.合肥动漫产业发展策略研究[M].安徽大学,.

〔4〕王丝蕊.我国动漫产业组织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5〕郭秋萍,宁静,王温馨.专业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与规范———以河南科技市场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本土建筑论文 第6篇

1.1安徽本土原创动漫缺乏精品力作

安徽动漫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原创精品动漫,通过对合肥、芜湖等动漫企业进行调研,安徽地区大型的动漫企业都是承接外包,原创产品发展不足,完全进行原创动漫创作的企业更是寥寥,安徽樱艺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安徽本土原创动漫企业的代表,多部作品获得安徽重点扶持项目.安徽本土原创动漫作品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精品力作屈指可数,安徽动漫企业创作的具有品牌效应的动画短片严重缺失,大部分动漫企业没有品牌意识,更多的是追求当前的利益,或者是在政府补助下艰难前行,缺少长信意识,缺少对安徽历史文化的研究,相比较国外动画,不管是日本还是美国,他们制作的动画作品都具有本国特色,充分利用了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而且有些动画还是运用了中国历史和文化题材,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都是提取了中国的元素和传统故事来进行创作,这对中国动漫来说,无疑是最讽刺的挑战.中国动漫想要崛起,不但从技术上要更上时代步伐,在选题上更应该是原创,如近期播放的《大鱼海棠》,在建筑上运用圆形土楼体现了古代的建筑风水学,因地制宜与自然融合;影片中男主与女主的名字皆出自《庄子逍遥游》.该影片还运用了《女娲补天》《礼记月令》神话故事和片中人物形象进行糅合,构成了《大鱼海棠》更多层面,更深层次的寓意解读.虽然该影片的争议比较大,但也是中国原创动漫电影的一大进步.带动了中国动漫的高票房收入,使中国动漫发展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客观上来说这两部作品只是普通的国产动画电影,中国国产动画也就也应该要是这样的一个水平,想要更好的发展,必须还得潜心的努力.同样安徽动漫想要发展必须得走创新之路,增加大量原创力作,充分运用本土文化,方能推进中国动漫的发展.1.2动漫产业链尚未形成所谓产业链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一部动画作品如果没有产业链,就无所谓发展,动漫产业链它也像一只无形的手,指引着动漫产业朝健康方向发展.安徽合肥和芜湖作为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动漫产业链尚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上游制作,多数动漫企业还属于代加工阶段,缺少自主品牌和原创动画.造成动漫上游和下游处于断裂状态,各行其是,尚未形成现实可行的产业链生产状态.动漫制作的费用比较高,在美国,一部动画片的收入并不多,而动画衍生品的开发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日本,动漫衍生品已经注满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当中;而国内很多动画企业在创作前期就没有考虑到周边产品的开发,动漫产业链的最大优势就是衍生品的开发,是能最大增加动画产品附加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产业最大利润的重要手段.丰富的动漫衍生品的开发如卡通人物,漫画书籍,娱乐玩具,日常生活用品等等,对这些衍生品的开发和利用,能提升对动漫的影响力,带动动漫形象的品牌效应,继而为后期更好的发展和运作提供基础.国内动漫衍生产品也有所开发,但盗版现象严重,没有出相应的版权意识薄弱,让真正创作动漫的企业没有获利,那些盗用其衍生产品企业从中获利,导致完整的产业链无法形成,由此,加强产权保护意识,制定相应的法律机制势在必行.1.3缺乏高端动漫人才,制作能力低

人才是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必备条件.安徽动漫企业有三百多家,每年能做出上百集动画作品的公司更是少之又少,与一线城市相比缓慢滞后很多,安徽动漫企业相对规模较小,他们想扩大发展但问题重重.合肥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合肥黑马动漫技术有限公司每年都会在公司网站招聘优秀动漫人才,欢迎高端动漫人才的加入,但都事与愿违.究其原因,首先企业规模太小,工资低,留不住人才,大部分高端人才都愿意到北京、深圳、上海等大城市去发展;其次高校培养动漫人才与企业脱轨,制作能力低下,无法适应企业运作;再次,政府扶持力度不够,虽然有些动漫企业能省去三年或者五年的房租和水电费用,但这样的补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对原创动漫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在动漫人才培养上进行资金投入和扶持.高端动漫人才的流失,动漫人才培养的低质量已严重影响了安徽动漫产业的发展,更别说原创了.2安徽本土原创动漫产业集群成长策略

2.1重点扶持原创企业,建立原创团队

原创是动画制作的精髓,一部优秀的动画片,首先从剧本、分镜头到角色、场景设计等等有得具有原创意识,而其中最终要的就是剧本,很多动画公司在剧本这块不是很下功夫,剧本的创意和设计直接影响整个动画后期的营销和运作.安徽是历史文化大省,包涵了多元化的本土特色,从徽派建筑、徽派工艺、徽派戏剧等等种类繁多,如此丰富的徽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可以说为安徽省动漫的原创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营养.那么,安徽本土原创动漫想要发展,首先就得了解安徽的文化和历史,不断地进行解读、揣摩和整合,深层次的挖掘具有安徽文化和精神特色的动漫产品来.其次得建立原创动漫团队,合肥属于发展中的城市,正在不断进步,但和深州、上海、杭州等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直接阻碍了动漫产业的成长,再加上单薄的原创企业力量,就更需要建立原创动漫产业团队,才能根据动漫产品受众的需求开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产品,安徽动漫倾向于学龄儿童动画的制作,可以开拓发展一些适合青年成人动画电影;再次原创动漫设计需考察市场的需求很关键,一部不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会早早夭折的,如合肥黑马动漫技术公司于2009年推出的一部《黑马歪传》,因不适应市场需求,项目最终只能够被叫停.最后,安徽本土原创动漫需要政府的重点扶持.资金不足,产业规模小,政府补贴少成为安徽本土原创动漫发展的最大阻碍.安徽对动漫企业实行三年减免房租和相应的动画补贴政策,这些对于原创动漫企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原创动漫制作时间长,投入非常大,政府的重点支持和投入是必不可少,否则原创动漫企业也无法生存,很多企业也无心制作原创动漫,只能是实行完全外包,遏制了安徽本土原创动漫长期健康的成长.因此政府的扶持,企业自身的努力,加上原创团队的建立会很大程度上促进安徽本土原创动漫的发展和进步.2.2开发动漫衍生产品,完善动漫产业链

按照国际分类,动漫市场主要分为动画片的播放、动漫图书音像制品和动漫衍生品的开发三步完整动漫产业链.通过对安徽地区动漫企业的市场调研,企业动画的播放能得到政府相应的补贴而从中获利,依托安徽出版集团动漫图书和音像品的可以正常的出版发行,但动漫衍生品开发在安徽动漫市场来说还是一个空白,虽然也有一些原创动漫企业开发了一些动漫形象,但数量不多,只是在公司摆设活网站欣赏,没有真正的实行市场化,衍生产品销售这块也没有相应的销售渠道.众所周知,欧美日韩等国家的动画收入70%来源于衍生品的开发,衍生品的开发不但能带来经济效益,也能促进动画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营销作用,而且衍生品的开发更能让人们知道这是一个时代或是一个国家的标识,也是各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安徽合肥和芜湖作为国家动漫基地,衍生品的开发自然是其不可推卸的重任.2.3制定合理的原创人才培养计划,引进原创人才策略

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对动漫产业来说至关重要,如何造就一批高质量的动漫人才,高校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动漫人才培养分为三种:1、原创型人才培养,2、制作型人才培养,3、营销型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上高校起到主导作用,建议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偏向于培养具有原创能力的人才,当前很多高校培养人才都完全注重技术,而忽视了艺术的修养,更忽视了对原创人才的培养.安徽动漫业发展的现状是缺少原创,加强原创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科院校培养人才不但要考虑对其进行技术能力的提高,还得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这点需要本科院校承担起动漫原创型人才的培养重任;安徽省的专科院校可以往动漫制作人才上培养,偏向于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增强学生操作能力来培养更多的动漫制作型人才.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在招聘人才和培养人才不能完全注重技术,可以招聘一些热爱动漫,喜欢动漫,并喜欢创作动漫的人才加入进来,对其进行培养,主要从事动画剧本的创意,人物角色和场景的风格设计,安徽动漫业健康成长需要有新鲜的血液滋养,需要有一批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加入;同时企业在招聘人才上可以用高薪引进复合型人才、加大对动漫制作型人才的培训力度以及加强对原创动漫人才的培养.不管是原创型、制作型还是营销型的动漫人才,都应该做好入职的长期准备.企业需要有耐心和信心,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独特的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3结论

总之,安徽动漫必须有自己原创的优秀动漫作品,才能在全国甚至国际上站稳脚跟.作为动画创作者,这份责任是艰巨而漫长的,应时刻坚持原创,把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通过动画艺术作品呈现出来并能推向世界,这是安徽动漫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能使安徽动漫走向世界的最佳策略.参考文献:

管理会计本土化的思考论文 第7篇

管理会计,根植于组织本身,也服务于组织本身。作为嵌入组织型的一种管理工具,管理会计主要利用组织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规划、控制、协调、监督组织活动,并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其功能的一种管理工具。它与生俱来的权变属性,也就决定了管理会计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考虑组织本身的属性,考虑所处的经济环境等内外部因素的变化,这也呼吁着管理会计的本土化发展。本土化,即在学术研究中,情境因素不管作为自变量抑或调节变量都要成为学者们的考虑因素之一。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就是把情境因素考虑在内,作为自变量或是调节变量进行深层次研究。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进行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的研究,无疑将会增强全球会计知识的发展。通过结合管理学研究的特征,我们可以将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定义为,在对象的选择方面、问题的确立方面、框架概念的界定方面、研究方法的选取方面等整体形成的体系能够全面深刻地反映在中国这个特定情境下的管理实践问题。即管理会计的本土化可以这样定义:在理论体系构建以及指导实践过程中,引入环境因素,要考虑其根植的具体某个组织的特性,考虑整个环境的变化,考虑我国所面临的整体经济形势,考虑整个经济生命周期,同时发挥心理学、行为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理论优势,去探索典范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经验的共性,根据已有的理论、已有的实践经验不断地升华、拓展适合具体情境的全新理论体系,进而指导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组织活动。目前,管理会计学术界分成三个流派,即基础派、批判派、咨询派。但无论从属哪个流派,我们只有结合本土化特征,在中国情境下才能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做出贡献,即我们通过对管理会计本土化的研究不仅要达到“本土化意义”,更要有“经济普世”意义。

2.管理会计研究本土化的迫切性

加强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是我国管理学说与西方学说共同发展的需要。回顾我国有关的本土化管理研究,学者们取得的成果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及哲学思想出发,进而建立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管理理论。例如,苏东水的东方管理学,齐善鸿的道本管理,曾仕强的M理论等。二是基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深入剖析,例如陈春花等编写的《领先之道》,苏小和著的《局限:发现中国本土企业的命运》。回顾我国实务界关于管理工具的应用,也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一些企业实行的班组核算、流动资金定额核定法、因素分析法等经济分析,20世纪80年代商品流通企业的“保本保利分析与管理”,也属于管理会计工具范畴。近期的中石油的全面预算管理、中航工业平衡计分卡的应用、中石化以预算为基础的内控制度、中国电信的三级管理会计组织、以成本管控为核心的“邯钢经验”、国华电力的成本作业制度等,这都是在管理会计领域取得的优秀实践成果。从以上成果可以看出,中国本土管理研究、实践应用已硕果累累,但是我们需要清楚,这些硕果仅仅强调了“个性”,即仅从我国实践、我国传统文化出发,没有把“个性”的东西上升到“共性”,并且没有与具体的学科相结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管理思想走向世界,与西方优秀学说并驾齐驱。加强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是积极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需要。现在,世界经济正处于缓速增长、结构转型、竞争日趋激烈的阶段,全球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等因素迫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转变方式才能积极应对全球局势。我国在崛起过程中,经济要想转型升级,需要强化经济改革和转型升级,促进会计变革,加强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加强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全国目前有828.7万个企业组织,有96.5万个事业单位,还有数不胜数的小微民间企业,这些组织的日常核算、管理升级、强化效能等都离不开会计的支持。然而,许多小型企业的会计工作,仍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记账、报账水平上,粗放核算、机械工作,无法为企业创造价值,而加强对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根据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层面资源优化,通过管理工具的创新,能够很好地促进企事业法人的管理效能、组织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积极应对企事业单位自身生产发展的需要。

3.管理会计研究本土化的可行性

目前,无论从全球经济中心的变化方面,还是从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道路方面,抑或是从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方面,我国都已完全具备进行管理会计本土化研究的可行性条件。从全球来看,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地区,发展到北美地区,然后再逐步向东亚转移,世界级的经济大家、管理学大家和重大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就随之在地域上发生转移,这已是被全球公认的普遍规律。而管理会计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解释经济现象,解释会计现象。理论的重要性,源于所要解释的经济现象。全球经济放缓的今天,作为崛起的大国,中国要把握经济中心转移的良好契机,进一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推动经济的深化改革,促进具有本土化的管理会计领域学术成果的创新、实践工具的应用创新,为整个管理学、经济学添砖加瓦。从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来看,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俨然成为学者们的讨论重点。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目前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模式再到今天的电商时代、微商经济时代,管理会计也经历了从经济责任为基础的执行性管理体系到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决策性管理体系的变化,再到新形势下,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战略体系的发展新阶段。综合来看,每一次管理会计的变革,管理会计理论的扩充,都离不开我国特有的经济环境。近年来,政府抓紧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工作,这也为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例如,20世纪末,国家经贸委颁布《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的规范意见》,要求央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这使得管理会计的重心由成本管理转向了预算管理;2013年9月,财政部正式发布《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该制度从成本核算管理入手,将管理会计理念融入其中,积极探究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这也标志着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拉开序幕;2014年1月,财政部发布《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集思广益,在全国范围大力开展整个体系建设工作。2014年11月,财政部正式发布《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与我国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在监管部门政策的指引下,进行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定能顺势而为,取得成果。

二、如何加强管理会计本土化研究

以上我们分析了加强本土化管理会计研究的迫切性和可行性,但如何去加强本土化研究,仍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进行高水平的管理会计本土化研究,必须坚持几个指导思想:(1)要走出“管理”看“管理”,跳出“会计”看“会计”,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但不受原有知识框架的束缚,要摆脱固定模式思维,认真思考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2)管理会计的本土研究需要关注中国情境下的理论和实践的独特之处,以及具体的这些特征对所要研究的现象产生的影响,而并非去证明烙印了中国特色的学说的正确性;(3)管理会计本土化研究的方法并非已有方法的简单翻版,学者在运用研究方法的同时,必须保证计量方法、计量指标在具体情境下的适用性;(4)管理会计本土化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转型,管理效能的优化,而非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5)倡导案例研究。对中国情境下的某些现象进行剖析,并加以提炼总结。具体来说,要加强本土化的管理会计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本土化研究需要全方位思维并将其与中国管理会计实践相结合为有效开展中国本土的管理会计研究,我们在研究中选取的概念、方法必须根植于中国情境,体现本土化的管理特征。整个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要着眼于研究本土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全方位思维,即做到全方位思维和本土管理会计实践的融合。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性导致了具体管理工具、思想的多样性,管理会计的本土化探索正是对于多样性、差异性的积极回应,两者的融合则能更好地服务于本土化的研究。这要求学者们要走出“会计思维”看“会计问题”,扎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实践,在实务中找出本土化管理会计的真问题,运用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全球思维去认识和解决实践中的会计问题,进而建立一种更为普遍的理论体系,以指导具体实践,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服务,这也将实现学术成果的全球共享和交流学习。例如,财务信息系统的引入和进一步发展就是全方位思维和中国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完美案例。财务共享自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通用、福特等大型制造业企业集团发展起来,并逐步应用于我国企业运营之中,并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世界一百强企业中,已超过八成企业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我国,中国电信、中兴通讯、海尔、华为、联想等企业已经实施财务共享,把财会人员从日常核算、记账报账的烦琐流程中解脱出来,集中关注企业的管理决策层面。

2.本土化研究需根植于企业组织的自身特征

管理会计,作为嵌入组织内部的服务型会计,其本身具有权变性。所谓权变性就是平时说的灵活性。权变学派的权变理论也称“随机应变法”“情境决定论”等。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劳伦斯和洛希。他们在撰写的《组织与环境》中全面地介绍和解释了组织管理的权变性。他们认为,一个组织的管理过程中,必须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方法,或是最优的方法,要采取适合组织本身的具体措施。而对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就是要考虑企业的权变特征,根据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选取最适合的管理方法,在实践中升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这样有助于克服缺乏弹性的内部管理问题,使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更好地创造价值。例如,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采取“轻资产”的管理模式,将企业的重点放在研发环节;对于采用扁平化组织结构的企业,可以采用“项目经营模式”,以顾客为导向,为顾客创造价值;对于一些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的存货管理,可以引入“期权理念”,通过管理工具的创新,促进价值的增值。

3.管理会计本土化研究,需要积极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管理大家德鲁克教授曾说,管理学的本质是关于人类的管理,其核心任务就是人之间的相互配合,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实现最优效益。加强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仍离不开管理会计人才的培育。财政部颁发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争取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推动会计变革的整体人才框架的构建。在《指导意见》中,财政部明确提出了对高校、民间组织、培训机构、资格认证组织等的人才培育的要求。高校方面,需要加强对管理会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与企业积极交流,搭建一个产学研平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平台,积极培育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资格认证方面,会计从业证,会计初级、中级、高级职称评定,注册会计师考试等要适当加入管理会计内容,重整知识体系;民间组织方面,要多与国际组织交流,积极探求其人才培育方式。

三、小结

以中国文化为母体的台湾本土建筑 第8篇

台湾本土建筑在1970年以前是为根植于中华民族理念下成长的,其中主要的因素除了汉民族根源外,当政者的态度更是主要推手,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后,人民的本土意识高涨与当政者的政策转向下,承继着中国建筑文化取向理念的建筑学者开始藉其潮流而有了蜕变。在此影响下的中国建筑取向是以发扬民族文化的理念去诠释台湾本土论,藉由对传统台湾建筑的研究,以源自中国文化的观点,强调文化的承继,并宣示其为中国文化正统之地位,进而追求复兴、发展或演绎。

对于传统一词来说,究竟何谓传统。汉宝德于《中国建筑的传统问题》一文中曾为此解释:“什么是传统”。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文化问题,有不少的学者研究其内容,并下定义。

大体说来,传统(Trandition)一词是一个民族约定俗成的一切:以类似不成文法的方式,由上代转交下代者。因此它的性质显然有以下几种:

1)普遍的,它必须是一民族所共有的东西,而不仅属于少数人。

2)传承的,它必须是代代相传的,而非由少数人杜撰出来,它有来源虽未必与民族的发生同时,但至少有了相当的时间,即使大家对它源起已很模糊。

3)演进的,由于代代相传,必然经过各代的适时的调整,也许进步得很慢,但这种进步是很有力,很稳定,且同时具有普遍性的。

4)它的不成文性,它必须是一民族的大多数份子所不自觉而接受的东西,它无法被很具体的列成条款,悬为教条,勒令大家遵从;它永远隐在文化实体内容的后面,形成一种不可言说的气质;可以拿文化现象比喻,却无法拿具体的事物来下定义(1962c:2)。

在此,汉宝德将传统与民族文化紧密相结合的论述,正是中国建筑取向所秉持之台湾本土建筑关联论点,正统与传承正是他们所强调的一种意念,藉由汉人移民在台湾与中华文化的统一性,进而宣告中国建筑于台湾的合理性,而这样的论述也广成为当时民众与政府所接受的主流价值。

而将民族文化作为支点与目标的理念,正是中国建筑取向所追寻的目标。此时,我们可见其企图将本土与中国民族主义意识相连接,而在这样的理念下与由古迹保护风潮的兴起,更是藉此阐述其本土之合理性。

2 以中国文化为母体的台湾本土建筑

我国台湾在20世纪70年代传统建筑风潮的兴起后,中国建筑取向便开始凭借着传统建筑研究成果,随着本土风潮的兴起,而成为中国意识的台湾建筑本土流派。

在民族主义与本土论述的相合上,以中国文化为母体的台湾本土建筑论述藉由对台湾传统建筑的研究以其研究结果与中国建筑相对应并结合,进而诉说其本土论之正当性,而这样研究的依据也成为后来其建筑本土论的重要法源。李干朗于《浩洲建筑纪遗》一文中的后记,就曾谓:“此时此地我们只能接触目前尚存在台湾的闽南系建筑。单就这一系而言,我们就感到非常吃惊。闽南建筑是中国建筑史里非常出色的一支,虽然它只流行在闽南泉、漳、粤东一带及台湾……”(1975:25)。

而除了以上的归纳外,就是身份的认同。早年台湾大多数人民多来自于大陆,对于其身份与认同感,皆源自于中国的原有环境,对于他们来说,本土的追寻正是对于中国意识的追求,而这样的身份认同,便使得中国意识几乎等同本土意识。在这样的主观意识的带领下,使得在台湾本土建筑研究中,其实质上的证据便成为其理论化之依据。

林衡道在《台湾建筑的住宅研究》中,便曾以若平的论点证明台湾建筑为中国建筑之一亚脉:“在中国建筑史上,北方的住宅才算是住宅建筑的主流。台湾建筑的住宅,是采取明、清时代闽南泉州和漳州一带的式样,所以只说得上是中国住宅建筑的一种支流或亚流。”

而以中国文化为母体的台湾本土建筑经由这样的阐述之后,有更多相同立场的年轻学者开始发表支持之看法。1977年杨逸咏于《对林安泰古厝之拆迁及其问题之探讨与建议》中,就台湾建筑研究的重要性阐述:“台湾建筑是整个中国建筑的一部分……它的研究应与中国其他地方的地方建筑研究,属于同一层次的……”(建筑师杂志,1977:33)。同年王镇华于《从林安泰古厝谈古迹保存的重要》一文中,更反斥台湾传统建筑是中国建筑的旁支末流一论点,他认为:“有台湾的三百年历史,就有中国的五千年历史”(1977a:16)。而在同时藉由这些年轻学者的认同与立论上的完整,当时的台湾元老建筑师们更以中国意识来大做文章。李重耀在《日据·光复·现在》一文中便曾表示:“台湾地区最近几百年来,由于荷兰、西班牙、日本等外族的入侵统治,造成了有各国、各地特性混合之建筑物林立,以致在各国各式建筑物之中,似乎已迷失了吾国传统之建筑形态。……个人认为我们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应有责任来共同建立具有时代性、中国特点及景观之建筑。”“……研究台湾地方建筑,应以中国建筑为主,原始建筑(南洋系)与仿西式建筑(西洋系)为副。……从历史的回顾中,我深感台湾与中国本土息息相关。这块乡土与大陆的乡土一样,有着浓厚的传统气息。谁要是撇开中国传统而言台湾乡土,即便不是别有用心,也是不可原谅的无知。从历史看如此,从建筑看也如此……”(1978b:20)。

藉由年轻学者与元老建筑师的相互扶持下,以中国文化为母体的台湾本土建筑在此时,终成为一本土论之思维流派。

如此地强调中国与台湾的乡土同流情怀论述,我们不仅可深知其为一强烈的以中国文化为母体的台湾本土建筑者,更可见其当时之台湾建筑研究立场。

而王镇华对于中国建筑与台湾传统建筑的相接轨上,乃是依其共通性,也藉此申论出其以中国文化为母体的台湾本土建筑之合理性。而王镇华更指出复兴中国文化的契机,强调出本土建筑应复兴中国化的传统与配合现代化。而这样的一种具包容性的中国化理念,当然并不意味着那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重现,而是从内到外,确实是发自于中国人的生活形态,是有前瞻性,也有脉络可寻的建筑……要发展出一种本土而又现代化的建筑,是建筑师所努力的方向……(1987:63)。

3 结语

以中国文化为母体的台湾本土建筑就本质上来说,是以其具有强烈政治色彩下的坚持中国民族主义立场为主轴,一方面藉由对于台湾传统建筑的研究与认知,寻求其与中国建筑的共通性来正其名另一方面藉由中华民族意识情感上的传承成就其本土论的正当性。

摘要:对何谓台湾本土建筑方面进行了分析,从台湾本土文化的母体方面进行了论述,由数据汇整与理论分析的方法,解决了台湾的本土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从而促进台湾建筑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文化,母体,本土建筑

参考文献

[1]汉宝德.中国建筑的传统问题[J].建筑,1981(4):3.

[2]汉宝德.建筑、社会与文化[M].台中:境与像出版社,1988:2-3.

[3]华昌宜.仿古建筑及其在台湾[J].建筑,1962(4):22.

[4]傅朝卿.中国古典式样新建筑[M].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3.

[5]李干朗.浯洲建筑纪遗[M].台北:雄狮出版社,1975:20-27.

[6]王镇华.中国建筑备忘录[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89:174-186.

[7]杨逸咏.对林安泰古厝之拆迁及其问题之探讨与建议[J].建筑师杂志,1977(33):51.

[8]华昌宜.建筑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扎根[J].建筑师杂志,1979(8):27.

上一篇:治理乱补课家长座谈会活动总结下一篇:最新招聘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