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师校本研修

2024-08-06

信息技术教师校本研修(精选8篇)

信息技术教师校本研修 第1篇

信息技术教师校本研修个人计划(1)

信息技术校本培训个人计划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策略,已经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融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制度框架,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文化氛围,为教师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我个人的培训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培训目标

1、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使自己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及推广的引领者,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及水平。、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特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3、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三、培训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

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老师。

四、具体措施:

1、注重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做好每一次听课后记录。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公开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2、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认真的读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及时反思。

3、认真参加参与各级教研活动与“小组学习研讨”活动,将培训学习所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寻找出一条适合本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4、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

我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决心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把个人的校本培训工作做好!

信息技术教师校本研修 第2篇

通过信息化教育培训,使我认识到:

整合信息化资源,有利于根据所教的内容,使所所教学科更形象生动、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有趣,从而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网络搜索寻找资源,利用多媒体辅助设备,结合课堂内容做出适合我们课堂的课件在课中利用,就能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能使应呈现的内容图文并茂性,有利于多角度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起来,可以把一些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平淡问题形象化。

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用到信息技术:每节课用到课件,课件的应用可以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在几何课中对于图形的形象展示,突破难点。在出题中用到网络搜索下载资源,编辑试题。分析各次考试成绩。通过通讯软件了解学生回家的学习情况,并发布任务。一般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课件。新课的引入选择身边的实例,平时收集素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几何画板画图,让学生可以亲自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它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懂,以直观形象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信息技术的图文并茂性,能够多角度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教师校本研修 第3篇

一、开展大师训格局中区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14年8月28日至9月1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举办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地市管理者高级研修班”,2015年6月29日至8月30日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区县管理者工作坊高端研修”,2015年9月22日至25日教育部举办的“国培计划(2015)——示范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后简称“国培计划”)骨干培训者集中培训等,我院都派专人全程参加,进而逐步形成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完整认知。.

自2015年10月21日起,我区24所中小学校、幼儿园,近一千两百名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涉及幼儿园、小学及初中所有学科。为适应教师校本岗位问题解决需求,本次培训聚焦教师专业发展重点与难点问题,以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学保教为宗旨,以提升教师职业素养践行能力、提高教师教学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在本次培训中,我院对中小学教师开展了“单元同步解难,优化教学策略”主题培训,对幼儿园教师开展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保教能力”主题培训,同时整合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体验”“精心设计研修内容”等内容,培训课程共计120学时(线上研修80学时,线下研修40学时)。学员根据个人需求及各阶段任务选学相应的课程,参与线上线下活动,完成学习和实践的任务。整个“国培计划”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研修社区,紧密结合教师日常教育教学,采取“课中学、学中做、做中变”的混合研修模式,实现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深度融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保教)能力,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立基于网络的区域与校(园)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

在培训过程中,我院坚持单元同步、任务驱动、成果导向,设计递进式任务主题,聚焦教学策略优化或科学保育能力提升,结合学员在不同阶段所学习的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训课程主要按照集中培训环节、启动环节、调研环节、实施环节、总结评价环节等五个环节进行。课程目标如下:1.聚焦师生关系改善,欣赏身边同伴践行师德的亮点,理解教育政策法规,能说一个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尊重爱护学生,或依法执教的师德故事;2.聚焦学科重点中的学习难点,学会多方位确定学科重点的新思路、多视角诊断学习难点的新方法、借助信息技术解决难点的新设计、应用信息技术检测学习成效的新手段,能完成一堂难点解决的实践课;3.聚焦保教问题,以幼儿为中心,学习经验,理解新知,改善保教行为,学会观察幼儿的新方法、活动设计的新思路和问题解决的新策略,能上一堂问题解决的活动课;4.聚焦边教边学和课例研究,针对重点、难点教学问题,掌握课例研修的常用方法和技术,熟练掌握网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此次国培计划分六个阶段实施,具体主题和时间如下页表1所示。

二、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的区域本土化课程体系

自2013年以来,我院一直以建设“研训一体”大师训格局的研究与实践为学院发展的核心项目。我院承担了“区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建设与实施”课题,课题研究人员在“国培计划”项目中承担了管理者、坊主、培训者等任务。我院课题研究人员和课程建设人员全面深入理解提升工程的相关资料,特别是课程体系的部分,在“十二五”教育技术课程的基础上,研制开发区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以下简称“区域提升课程”)。我们基于“国培计划”项目,与光新学校、回民小学为实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共同愿景,形成了“数字化教与学混合式研修项目”。光新学校与回民小学作为课题基地学校与项目成员学校,与我们形成了研修共同体,进行全程深度整合,共同实施“区域提升课程”。从学校的校本研修实践成果来看,我们形成了国家、市、区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对接,形成了网络研修与线下研修的对接,也形成了教师从学习、体验到真实的课堂教学的对接。

从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课题组通过对教育部相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的学习与研究,寻找课程的具体构成要素;通过“线上学习,线下调研”等形式对已有课程进行梳理与针对性的改造,研制了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媒体传播特质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

“区域提升课程”由课题组筛选、规范和组织,形成了导入课程、体验课程、研修课程三个层次的课程架构。其中,导入课程满足教师“短时快知”的要求,让教师有技术认知并能有所选择;体验课程满足教师对专项技术的学习需求,提供了技术体验的环境,让教师感知技术应用的真实过程;研修课程满足教师对掌握技术的需求,将一项信息化技术用于某一个具体的教育教学之中。同时,“区域提升课程”与“国培计划”保持高度的时间同步,在内容上也形成互补,补充了一些具有我区特色的拓展型课程。

该课程针对本区信息环境,提供区域、学校信息环境优化策略;针对区内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补充国培“本土化部分”的解决方案;针对培训过程中的人际互动,为教师提供培训互动、认知互动的机会(如图1所示)。该课程的研究团队也是现实中的实践团队,课题人员跨部门、跨学科领域、跨学段,涉及教育技术、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部门。课题实验学校也是参加“国培计划”的学校。该课题形成了点、面结合的研究实践共同体,对于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推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我区“区域提升课程”的建设是在“国培计划”网络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区情在技术上进行梳理、合并,在内容上概要化、系统化、教学化的过程。它为教师提供了既符合区域技术环境,又能够解决教学需求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该课程基本覆盖“工程能力标准”要求,包含视频资源的制作与应用、微视频的制作与应用、多媒课件体的制作与应用、交互课件的制作与应用、移动平台课件的制作与应用、概念图的教学应用等。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了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的真实需求,对课程进行排序加权统计,形成了与学校、教师对接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主要彰显了“国培计划”课程的以下属性。

1.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的实践性

“国培计划”课程以网络课程为主,内容大多数为短视频和文本,教师可自主选择学习完成课程。“区域提升课程”通过对“国培计划”课程的学习研究,在技术素养的条线上深化整合,形成纵向的系统性、基础性的覆盖;形成导入课程、体验课程、研修课程,整合长期以来教师培训过程中积累的课程案例,以确保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 提升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线下研修的整合性

“区域提升课程”能有效“继承”校本研修的成果,整合学校的线下校本研修,为学校提供线下课程支持与技术支持,与学校形成教育技术研修共同体。学校为教育技术研修开放课堂,让信息技术与教研、教师、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融为一体。信息技术的介入则为学校的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

3.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线下实现的支持性

“区域提升课程”能提供临床的、专业化的教育技术支撑,使教师能直接面对信息化课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之中,提升了教师面向信息化的知能(TPCK)。

在“国培计划”的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区域提升课程”课题组与“国培计划”融为一体。课题组成员作为“国培计划”的管理员、坊主、线下校本研修的培训员,在“国培计划”项目中与光新学校、回民小学成立数字化教与学混合研修项目组共同完成课程实施。经过两轮的导入课程,课题组获得了第一手资料,更明确了教师的信息化需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整合了区域专业资源,研制了区域实践性教师技术素养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运用了多种途径和形式完成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争取到了区域教育的业务支持,联合了区域各业务部门,形成了区域实践性教师技术素养课程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探索出了一条教师技术素养研修路径。

通过整合专业资源,结合区域教育信息化环境及一线教师教育技术研修,课题组提炼了区域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实践经验,将课程建设植根于教学一线,根据新技术的特点不断吐故纳新,增加真实案例。这一课题不仅培养了教师技术素养的理论与意识,还向全体教师提供了教育技术体验环境,更实现了区域教育技术装备高效利用的重要路径。

三、拓展提升区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施路径

近一年的混合式研修过程使我们感受到“十三五”的大师训格局正在形成,教师培训正在经历严峻的挑战与深刻的变化。“十三五”教师培训的基本特征是在技术上与互联网融合,在机制上与多业务部门融合,在课程上形成多层、多元化课程融合体系,在形式上将线上、线下的多种研修形式相融合。我们强调的混合式研修就是“研训一体”的过程,是一种立足校本,扎根职场,在做中学、做中研究、做中成长,集教育、教学、研究、发展于一体的自下而上、行动贯穿的教育成长模式。

数字化教与学混合式研修项目的实验学校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师发展需求,以课例研修的形式开展基于技术应用的学科教学混合式研修。在确定学科教学内容后,在学校的主持下,执教教师、教学研究人员、技术研究人员、学科教研组同伴等共同进行预设、试教、教学反思及教学再实践的课例研修。我院就技术环境和技术应用提供专业支持,对每一项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师提供引导和示例,由教师自己体验技术解决过程;对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提供整合方案并提供设备应用支持。我们希望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改变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情境中实现技术的无缝、自然对接。

1.“自评+他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前期测评精准定位

以往教师培训课程的选课,往往出于教师对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判断与选择。在“十一五”“十二五”教育技术课程培训中,有些教师所选课程并不符合自身的需求,存在看授课教师选课、看难易度选课、看上课地点选课等情况,甚至出现了一名教师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重复选修同一门课程的情况。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是教师对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定位不准,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哪些课程。

在经历了“国培计划”后,我们将尝试借鉴其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初始能力测评的做法,准备在培训开始时,对教师进行自评和他评,即除了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自评外,还将尝试加入所在学校教导处或区学科教研员的评价,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课堂整合的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新技术的探究等进行多方位综合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找出教师的不足和短板,为他们指明学习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对每一位教师进行精准定位,以便为他们更好地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

2.“硬件+软件”,培训课程内容与学校实际环境更加贴近

“十二五”期间,区内学校的信息化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从多媒体教室的硬件环境来看,有短焦投影加电子白板,有液晶一体机,也有普通的投影机加幕布;从软件环境来看,我区教育信息中心统一购买了微软windows7和office2010等软件,但由于各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安装的系统和软件依然存在多个版本混用的情况,而创新实验室、智慧教室、大型会场的软硬件配置就更加个性化了。在这样复杂的实际应用环境下,培训课程的内容就需要与学校实际环境相吻合,否则就会出现学习的技术与应用环境不匹配的情况。

我们重点选取光新学校和回民小学作为试点学校开展了基于学校实际使用环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在培训之初,我们实地了解了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并对课程进行了调整,重点开展了“电子液晶一体机上的电子互动白板应用”“移动学习环境的创设和APP应用”“妙用PPT”等课程的针对性培训。由于培训内容完全根据学校的环境和校长的重点工作“私人订制”,课程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好评。两校教师纷纷反映这样的培训贴近工作环境,边培训边使用,有问题立刻就能解决,培训后立刻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学科+技术”,研修内容从单纯的技术学习到为学科服务

回顾以往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培训者往往由计算机教师担任,这导致了培训内容大多注重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如何让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例如,在培训时轰轰烈烈,参与率、达标率都很高,但真正到应用时,却出现了注重技术应用忽视学科本质的现象,甚至有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情况出现。课堂上,教师的技术应用炉火纯青、绚丽夺目,但并没有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甚至因技术运用不当而导致喧宾夺主。技术和学科出现了“两张皮”现象,没有很好地整合起来,起到共赢作用。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尝试继续借鉴“国培计划”中的学科工作坊模式,让学科教研员或学科专家参与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培训中,尝试将一个长课时的培训课程切割成几个模块,分别由教育技术和学科专家承担,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再设计技术应用的课例,再由学科专家基于教学设计看技术运用的合理性,最后形成实际运用的课例实施,让课程中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学科教学应用有效整合。

4.“必修+选修”,在确保基本应用的基础上满足个性化需求

以往的教师培训课程,教师的选课是一次性快速选择,一次历时几分钟的网上选课就决定了接下来16~20课时的学习内容,有的时候教师自己都不清楚选择的课程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总会有一部分教师在培训结束后发现种种问题。如培训难度不符合现状,培训内容不符合需求,培训成果没有在课堂内体现等。

借助“国培计划”,我们尝试重新设计和规划“区域提升课程”,分为导入课程、体验课程、研修课程。其中,导入课程是必修课程,导入课程的目的是在教师选择课程前为教师提供对课程内容的基本认识,便于教师广泛地了解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必修课程。在完成导入课程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自己对多门课程的理解,选择1~2门课程进行进一步的研修,可以选择2个8课时的体验课程,或者1个16课时的研修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让教师既能够从面上了解多种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又能掌握1~2项技术应用的特长,在确保基本应用的基础上,满足了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信息技术教师校本研修 第4篇

关键词:中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6-0074-03

一、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校本研修

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国培项目。一方面,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乃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

从实际情况看,这些年国家的投入,使各地区中小学硬件设施的装备基本达到均衡,然而各个学校的使用状况却难以达到均衡,甚至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教师信息素养不高成为长期阻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观念问题、技能问题、整合层次问题三个方面。

所以,要提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首先必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然而,由于国培等项目属于个别性、临时性、精英式、通识性的培训,不可能学校的教师人人都参加,也就不能期望藉此解决所有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更不用说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

因此,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必须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长期的、常态的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机制,在培训中使用、在使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重庆市第七中学自1995年以来,立足常态化,坚持校本化,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校本资源库建设到课程整合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校本研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建立有效的研修管理机制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是一项本土的全员工程,因此既要有正确的理念,更要有科学的管理机制。

1.理念是灵魂

学校的管理者和培训者,要有敏锐的意识,要有前瞻性、发展性,要整体思考、规划信息技术在学校作用的发挥;要努力改变教师的意识,使其接受新的理念;理念要与时俱进。我校于2002年提出了信息技术在学校的七大功能:促教、管理、培训、服务、宣传、经济、辐射,后来又提出了“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服务教育教学、加强课程整合,变革教学方式”的理念。

2.校本为基础

校本性、针对性是校本研修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校本研修要根据学校硬件设施、教师水平、工作需求等实际情况来制定培训的计划和内容,切忌盲目跟风。培训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要有时代性。

培训者也要具有校本性,通常多是本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一是要熟悉学校的需求和教师的基本情况,二是要通过自身的示范去吸引、征服、引领大家,进而改变教师意识,使其愿意学。1998年,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通过自身的示范,成功地开始了对教师的培训:①帮学校教师制作赛课课件;② 开发了校本“计算机培训教程”;③承担教育部《全国学科“四结合”》课题研究,并有课例、课件、论文获奖。

3.管理是关键

(1)行政推进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要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的规划为指导,由校长组织领导,由学校自主开展,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践,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修养为目的。

一是校长对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实实在在的重视和支持;二是要通过行政手段成立培训机构,明确培训责任,落实考核要求;三是学校教师全员参与、共同学习、整体提高。

(2)科学规划

作为培训的策划者,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合理规划、总结反思。我们先后制定了《信息技术能为学校做些什么》《重庆七中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等规划方案。又根据规划分阶段制定了培训计划以及每次培训的活动方案,及时进行总结反思。事实上,很多学校都开展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但由于缺乏校本性、系统性,收效并不理想。

(3)合理安排

内容上,既注重统一性,又注重针对性,更注重实用性。时间上,集中培训与自由练习相结合。方式上,由简入深,抓住典型,带动一片。

三、开展立体系统的研修培训机制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是一项系统的立体工程,如何让教师从学到用、从用到研、以研促用?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技术培训、课堂应用、任务驱动、项目推进、课题研究等系列任务,灵活安排,循序渐进,从个人学习到团队互助,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以达到转变观念、整体提高的目的。

1.技术培训

作为最基础的培训,技术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

(1)培训内容时代化。结合时代要求和学校工作实际,安排相应的培训内容。自1998年开始,先后开展了文字录入、基本技能、课件制作、校本资源库建设、课程整合研究、微课制作等方面内容的培训。

(2)培训安排灵活化。针对人员差异,分类分层培训;针对学科特点,个性化培训;针对时间不同步,灵活培训。

(3)培训教材校本化。开发校本研修教材,以内刊编印、发放,供教师学习使用。

2.教学应用

培训重在实践,要学以致用。我们通过使用、督查强行推进,通过表彰先进、成果转化激励推进。①督查课堂教学使用情况,与考核奖励挂钩,评选信息技术先进个人;②组织校内课件、课程整合展示课评比;③组织、指导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课件、课例参赛。

3.同伴互助

为了解决同一备课组的教师重复制作相同课件的负担,解决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不会做课件、年轻教师会做课件但教学经验缺乏的矛盾,我们开展备课组内课件共享,课件制作老中青搭配协作,为教师提供制作、使用经验分享的机会。

4.项目驱动

为了解决教学资源匮乏,提高教学资源的校本性和针对性,同时通过资源建设锻炼教师队伍,促进整体提高。我们进行了:

(1)学科教学资源下载,让教师个人有资源“教”。鼓励大家奉行“拿来主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解决教师个人教学之需。

(2)校本资源库建设,让教师集体有好的资源“共享”。我们开展了校本资源库建设,开发了基于B/S模式的校本资源管理平台,制定了《重庆七中校本资源库建设管理方案》,学校教师全员参与、人人上传,聘请优秀教师组成专家组对资源进行审核把关,实行专项奖励。

(3)学科资源网建设,使学生人人有网络资源“学”。我们开展了校本学科资源网建设,由各学科组自主策划、自主建设,由学校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指导,由学校提供经费支撑和专项奖励。我校13个学科组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学科资源网,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提供了平台。

5.课题研究

通过以上工作,基本解决了教师使用中的技术、资源困难。但是,如何深化课程整合的观念、提高学科整合的层次?我们选择了课题研究。我校先后承担教育部的重点科研项目 《全国学科“四结合”》、《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全国“十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等。

实践证明:①课题可以接受专家从理念上的引领;②课题可以提供与兄弟学校交流互学的机会;③课题任务可以驱使教师不断接受、尝试、探究新的方法;④课题可以为教师提供成果评奖的机会。

6.以点带面

我们通过指导年轻教师参加全国学科整合赛课,开展校内各学科组信息技术应用的集体研修。策略是:搭台唱戏、以点带面、全员参与、潜移默化、共同洗脑。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既从教学的角度打造了青年教师,又从学科整合的角度培训了所有教师,同时也打造了教研团队,达到了共同研修、整体提高的目的。

四、树立客观的研修成果机制

我们认为:校本研修是一项讲求实效的共同成长工程,成长即成果,成果即成长。

1.要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我校教师信息素养得到了整体大幅提升,大多自觉学习、应用新技术、新理念,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主动变革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被动走向自主,学习能力和效度也有相应的提高。

2.要促进培训者、被培训者的成果提炼

作为培训者,我们先后开发了校本教材5部,出版专著3部,市级以上相关课题结题5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被培训者,我校教师在各类赛课中获市级以上奖34人次(其中全国一等奖8人次);学校先后被授予重庆市中小学计算机示范校、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示范校、重庆市数字校园示范校等。再整理编撰为正式出版物,如《中学计算机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最新多媒体课件制作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等。

当然,以上系列研修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就解决了所有问题,还是存在培训、使用的死角和盲区。只有持之以恒地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研修的常态机制,才能不断突破信息化应用的瓶颈,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真正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彻底转变。

参考文献:

[1]李芒,逯行.“集聚方效应”下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模式和效果——以北京市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7-15.

[2]刘慧,王岁花.以校为本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269-270.

[3]张志虎.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9):131-132.

[4]斯庆和,钟小勇.信息技术能为学校做些什么?[J].人民教育,2002(6):50-52.

信息技术教师校本研修 第5篇

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校本研修总结

经过这段时间学习,我校教师无论在教学的理论水平、计算机操作水平、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及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重要的转变,收获很大,受益匪浅,对现在和今后的教育教学有较大的指导和帮助。现总结如下:

1、提高了信息技术的素养,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的整合,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信息技,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新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全体教师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直观形象,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教学流程图让教学过程更加明朗化,为教师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教师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2、掌握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知识、研究方法,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方法,学习媒体素材的加工和获取方法,掌握了信息检索加工利用方法、授导型和探究型教学设计的模式、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策略、选择资源、确立步骤、分析评价),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基本概念,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等。

3、具备了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及教学条件有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具备了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加以优化教学环境的能力,具备了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学习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力。

4、本次培训采用网络学习,时间空间灵活,给人轻松自由的选择学习时间带来了方便,特别适合边工作边学习的人。通过在线讨论的方式进行,这一点也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线讨论中,不但解决了老师布置任务,而且解决了平时教学中的困惑,以及大家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同一班的互相沟通,成员也可以在全班讨论区发表个人意见。

5、学习内容非常实用,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分别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信息化环境的运行与维护、数据的统计处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新技术新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电子白板的应用、演示文稿制作,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加工方法,如何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等方面展开培训。还结合大量中小学实际教学案例,特别是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设计与处理,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帮助。

6、矫正了观念的偏颇。以前一提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就把它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经过这次培训明白了教育技术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首先致力于以科学观来考察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设计教学策略,力求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获得尽可能理想的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教师校本研修 第6篇

南宁市江南区荣和金太阳幼儿园

根据《关于组织实施2016年市本级及城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的通知》(南教师培„2016‟5号)精神,结合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际,特制定本培训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升我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重点,通过组织实施新一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加快幼儿园教育现代化进程,提高我园教师信息素养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的技能,自觉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快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步伐,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推动我园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目标任务

1、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深入推进我园的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三种能力的提升;促进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2、提升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技术支持的实践分享课(含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教师总结凝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优秀案例和创新模式,优化课堂教学。

三、培训对象 本园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网上培训的教师。

四、活动实施

以年级组为单位(一个学校为一培训单位),在本年级组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校本研修计划的基础上,每位参训学员需参与完成以下三项校本实践研修活动:

活动一:完成一次“信息化教学设计”研讨活动,促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训练与达成。

实施方法:

1.每位学员自主完成一节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2.各组组织学员一次信息化教学设计研讨活动。重点关注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变革、教学过程实施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等环节。

3.学员修改教学设计方案,互动与点评,进一步修改完善设计方案,为参加活动二做好准备。

活动二:参与一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促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实施方法:

1.以组为单位,结合上述“信息化教学设计”研讨活动(活动一)推荐的优秀“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展示。

2.各组组完成一份研修活动记录表,并上交幼儿园存档。活动三:完成一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交流或成果展示”活动,促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主动应用和拓展。

实施方法:

1.每位学员结合自己的参训过程、校本实践等环节,撰写1篇不少于1000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反思或感悟,以文本或数字故事形式呈现。

2.活动完成后,承担展示的教师需提交1份课后反思材料。

五、总结阶段

1、完成参训教师考核和评价。

2、完成上级相关工作总结。

3、资料收集整理。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充分认识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意义,成立组织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做好校情分析,了解学校硬件设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情况,结合幼儿园实际分层开展培训。

提升工程领导小组 组 长:韦良妮(园长)副组长:谭炯(副园长)

成 员:陆慧慧 许莉莉 钟玉洁 杨璇 卢静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总结 第7篇

经过研修学习和教学实践,现总结如下:

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在讲课中要善于使用“启发式”和“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形式应灵活多样,切忌“呆板”、“枯燥”。“练习”是一节课中学生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的主要渠道,练习的时间要充,练习的内容要能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练习的形式要做到多样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所谓“学以致用”。它可以是对某一节课所学知识的运用,也可以是对几节课,一个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它可以穿插在“练习”之中,但又是在“练习”基础上的一次升华。

二、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不是一门单一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联的,能作用于其他学科的学科。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协作的能力。

我将每一个班按机房机子的分存布情况分成了若干个小组,每组都有一个小组长,在教学的时候,同学们之间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帮助,监督检查。水平相当的能一起探索、实践,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得到基础好的、学习兴趣深厚学生的帮助,这样发挥了优秀学生“小老师”的作用,激励其更加努力。这样教学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

四、注重因材施教,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校本研修 第8篇

一、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校本研修途径

1.“双轨”式专题培训校本研修方式

信息化环境下专题培训模式与一般的专题培训模式是不一样的, 传统的专题培训模式是“专题讲座——多媒体——提交心得体会”, 而我校信息化环境下专题培训模式是一种“双轨”制的培训模式。“双轨”式是指教师自我设计和学校计划、自我实施和学校指导、自我监督和学校调控、自我总结和学校评价同步交错运作, 实现两者和谐统一。这种模式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研究、自我成长, 学校培训有计划、有系统、有实效能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科研室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性, 确定了几大专题: (1) 师德师风培训; (2) 教育心理学理论培训; (3) 新课程标准培训; (4) 新教材培训; (5) 科研素养培训; (6) 教学基本功培训; (7) 信息技术培训; (8) 班主任培训等。不定期在学校网站上的“校本培训”专栏中发布各培训专题的学习资料。而各学习小组组长, 则根据本组成员的状况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尤其是教师常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确定专题, 整合资源然后发布于学校网站上的专栏中供教师自行下载学习交流, 并强调在课堂上如何应用信息资源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的教育和学科素养,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五方式”校本研修方式

(1) 网站浏览式。学校为教师提供了一些教育网站的网址供学员上网学习, 如教育在线、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株洲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等。同时还构建了本地培训网站。

(2) 主页访问式。学校网站上建立了本校教师的个人网页以及公共论坛, 通过静态网页和动态论坛两种形式对教师开展培训。个人网页分别在相关栏目为学科研训提供资源, 包括专题讲座、备课讲座、教学案例、教学经验及反思、研训活动信息等。从课题研究开始以来, 教师个人网站浏览量逐月上升, 深受广大教师喜爱。

(3) 资源获取式。在公共网站上建立了中学教学资源库, 包括教学软件资源库、各学科试题库、教学管理库、教材制作技术库、图书资料库、公告信息库等。

(4) 网上互动式。“博客”通常称为网络日志, 它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 内容包括大量的智慧、意见和思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我们鼓励教师开设网络教育博客进行交流与学习。同时还组织教师参与教育论坛的BBS, 尤其是目前最有名的教育论坛《教育在线论坛》、《成长论坛》、《K12论坛》等, 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相互交谈。在实际运用中, 教师和教师、校长和教师、专家和教师都可以就某个话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5) 专题培训式。分为专题网站培训式和远程教育培训式。学校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上培训, 向教师们推荐各种网络培训的网址, 让他们自主学习相关的培训资料, 同时, 我们还将一些优秀的培训资料放在自己的网站上, 让教师自己学习。

二、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校本研修的实施策略

1.任务驱动策略。目的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教师在自培、自训、自悟中走自我成长、自学成才之路, 启动教师的内驱力, 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具体做法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 如辅助课件比赛、多媒体教学比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论文比赛等, 使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

2.资源共享策略。具体做法是: (1) 在网上搜集先进教育动态, 供全校教师浏览;制作课件, 全校共享。 (2) 进行网上互动交流。指导教师参与其他教育网站的论坛, 增加教师的信息量, 提高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团队合作策略。根据教师个人能力特长、分工不同, 将教师组成“互补式”网络学习小组, 让他们在网络学习活动中分别承担不同角色任务, 通过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任务, 共同提高素养。

4.“促”、“培”、“研”、“评”等“四步”策略。“促”——由教科室制定各项研究内容的实施策略, 督促教务处及课题负责人员进行实施;“培”——由信息技术教师对各学科专任教师所需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教学指导;“研”——由教师通过校园网站、视频点播、博客、论坛等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研究, 并撰写学习心得等内容发表到网上;“评”——教务处、教科室对教师的心得、日志等研究内容予以及时的评价, 调整研究进度及内容。实现了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过程中“三性”的统一, 即自主性、合作性、实践性的统一。只有这三者统一, 才能真正体现了在网络环境下教师校本培训的意义所在。形成了学校校本培训的“三服务”特色, 即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服务、为常规的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科研服务。

三、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校本研修实践成效

研究和实践证明, 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有效地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真正实现人网互动、资源共享, 为快速提升教师的素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学习, 教师的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发生了明显改变, 能通过网络主动进行学习, 提升自己。利用信息化环境和平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让专题网站、校园网、资源网网相通, 师师相通、校校相通, 真正实现了人网互动、资源共享, 将本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真正落到了实处。教师应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骨干教师。通过研究, 几年来, 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很多老师制作的电子作品、课件、网页等在全国、省、市各类电子作品比赛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十几名中青年教师在省市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几年来, 几十篇教师的现代教育论文、案例、课件在各级教育科研部门获奖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总之, 通过网络学习、研究, 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是校本研修工作长远的追求。在数字化、现代化变革的今天, 教师继续教育是没有止境的, 校本研修质量的提高也是没有止境的。今后, 我们将潜心研究、不断进取, 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能力, 打造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上一篇: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下一篇: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