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赏识教育给学生开辟一片新天地

2024-08-19

让赏识教育给学生开辟一片新天地(精选3篇)

让赏识教育给学生开辟一片新天地 第1篇

让学生“跃马平川”,开辟课外阅读新天地

江西赣州上犹县第二中学骆河滨341200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通过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底子、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他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的脑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象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识字一样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特级教师钱梦龙在谈到自己少年时代的经历时也曾说到:“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一度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的他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可以说课外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确,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学生通过阅读在脑海里点滴积累的有意义的东西,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在阅读中,“各种信息、文化因子在头脑里聚集、碰撞、渗透、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正如吕叔湘先生曾经说的:“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事实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的。只囿于课本里的几篇文章,是不可能提高语文能力的。只有在长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吸收文化,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文化的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在九年学习中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由此可知,在新世纪里,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我们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和趋势。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追赶时代,我们老师就得超越课堂,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带领学生“跃马平川”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一、凭借教材,激发阅读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兴趣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只有当学生有兴趣时,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才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教师要认识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结合课堂教学,我针对教材实际,有时安排在课前,让学生以收集资料为目的,开展课外自主阅读;有时则安排在课后,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书籍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前,我便布臵了预习作业:我们所知道的鲁迅先生早年是学医的,后来才从事文学写作,你知道他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要求学生课外收集他生平事迹的材料,并要在课堂上交流。于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情绪高涨,收集的材料内容丰富,有图片,有文字资料等,激起学生对这位伟人的崇敬热爱之情,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我们的课堂教学。

又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后,学生对三拳打死镇关西的鲁提辖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打得大快人心。我不失时机地引发学生的兴趣,说:像这样精彩的故事,在《水浒传》一书中多的是。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一部古典名著,利用课余时间,班上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一二周内读完,其收获不言而喻。

二、借助活动,培养阅读习惯。

皮亚杰认为:“学生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事实上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并将需要转化为动机,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愿望;才能有听说读写的内容,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也只有经历活动,才能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读书活动、朗诵演讲、参观访问、写通讯报道、编手抄小报、参加校园文学社等。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的教育资源,让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学生们也会对语文学习乐此不疲,从而逐渐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学校组织的每一次读书活动,我都精心组织,做到“有计划、重过程、讲实效”,力使每位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各有所得。如在一次读书活动中,我把活动分四个阶段,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读书活动:

1、泛读阶段。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书,初步了解大致内容。

2、精读阶段。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文后习题,理解书的知识要点。

3、研读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就读后某一方面的收获写读书心得。在写的过程中,可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拓宽思路,深入研读。教师适当点拨,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悟,有所得。

4、总结阶段。主要通过出专刊、读书心得体会交流、评比“读书新星”和张贴优秀读书心得等形式,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为他们投入再阅读阶段作了心理上的准备,又有助于提高阅读的质量,渐渐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三、拓展领域,发展阅读能力。

全国中语会崔峦同志说过:“时时有学语文的机会,处处是学语文的课堂。”我鼓励学生利用语文学习得天独厚的条件,多读书,勤动脑,逐渐达到会读书,善读书,从而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

1、从其它学科的学习“热点”出发,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精神。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成功者。”放眼国外教育,以专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是一大特色。教育部基教司的一位副司长表示:“研究性课程今后将成为国家的法定课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有所发现,培养学生敏于发现的能力。因为“发现”是创造的先导,是创造品格的外在体现。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课间发现我班一大群人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正为刚才历史课上学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内容而争。一位活跃的学生即刻邀请我:“老师,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什么看法?”我先是一惊,然后笑着说:“这个历史问题很值得讨论,不过让我在短短几分钟内谈的话,我觉得太草率了。这样吧,让我们在这个周末一起查阅有关资料,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写一下,作为本周的小作文(周记),下周再一起讨论吧!”一席话,把学生带进了课外阅读的天地,且乐在其中。一个忙碌而充实的周末,在他们看来,却像是完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大问题,真是可喜可贺。

确实,学生很有见解,他们站在一个学生的高度,却谈得头头是道。我深深地记得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虽然已过去,但它留给世界人民的印象是深刻的,多少人民遭受灾难。

实践证明,像这样以专题为中心的课外阅读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精神。

2、从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出发,发展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能力。

从个性发展来看,学习是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为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而不能代替学生由依赖走向独立发展。留美博士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称其儿子在美国上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搞研究了,撰写了第一篇“研究报告”—《蓝鲸》。他感兴趣的不是儿子在此次研究中学到了关于蓝鲸的什么知识,而是更关注孩子从此次研究的过程中悟到了什么,这个收获远比知道一些知识重要得多,有价值得多。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如针对县城车辆日益增多,尾

气污染严重的状况,有学生产生了写作“上犹县城实有机动车辆的调查及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的调查报告。在老师的指导下,几位学生通过走访有关单位和部门,查阅大量有关资料,历经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写出了这份报告。通过此次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能力和写作实践能力。

四、搭建平台,巩固阅读成果。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并且通过课外阅读有了或多或少的收获,作为教师就要及时为他们提供舞台:让他们面向广大师生汇报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情感收获;让他们大胆展示自己的学识和风采,进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如,可开展如下语文活动:⑴召开读书汇报会和经验交流会,让学生把近期所看读物介绍给同学,并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复述(或背诵)精彩片段;⑵开展阅读名著的知识讲座;⑶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选“十佳读书笔记”;⑷举办作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和演讲比赛;⑸创办校园(或班级)文学刊物,培训小记者;⑹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举行辩论赛;⑺举行手抄报展览和黑板报、墙报比赛;⑻每周确定一节读报课,轮流指定学生快速阅读后当众介绍读文内容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一定会说:“原来以为只有球赛好看,只有电视好看,没想到语文活动也这么吸引人!”语文活动一定会极大的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综上所述,指导初中学生课外阅读,要注意激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时空,体现大语文教学的观念,重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阅读研究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苏霍姆林斯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3、周一贯:《研读,一个正向我们走来的课题》

4、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地址:江西赣州上犹县第二中学姓名: 骆河滨邮编:341200电话:***)

给赏识教育一片发展的天地 第2篇

素质教育的大潮冲击着当今的教育领域,于是,在面对这股新潮流时,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新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教师们都在探究如何把这些新的教育思想灌输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但改进以前的做法时更多的人在反问:用这种方法、模式教学真的好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教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必须顺应历史大潮流,融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去。

新课改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让新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扎根,“赏识教育”就是这样一种观念。赏识,即认识到别人的才能和价值而予以重视和赞扬。学生由于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心理还不成熟,极易因为外在的某种因素而否定自己最初的发展状况,谋求另外一种所谓的“发展”。殊不知,这样的发展往往会与学生的理想状态背道而驰,长此下去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一些优点或长处,并及时加以肯定或赞扬,结果很有可能会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因为对于当事人来说:“得到赏识”远比“受到批评”带来的愉悦感更大,而由此产生的动力也会更强,当然,最终取得成功的几率也会增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赏识教育是学生取得成功的推进剂。

目前,教学改革已跨入了一个新阶段。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实施赏识教育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把握好赏识教育实施的“基础”

教师赏识学生,是通过教师在细心的观察和了解学生的表现并对学生施以“帮助”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潜能,以达到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的目的。这个目的的实现,需要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有充分的了解。首先,要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学生,充分地了解他们、关注他们。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自己的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而且是一群性格各异、具有丰富情感的且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如果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和他们没有任何精神接触,那么,教得再好也只能和学生越来越远。相反,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处处关心,把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努力和无助都看在眼里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更准确无误地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并及时地反馈给学生,为赏识教育的实现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其次,教师的赏识要及时。教师要在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后及时地传达给学生。因为闪光点往往是转瞬即逝的,所以教师一旦发现了学生身上的某些优点或成绩,就一定要抓住机会说出自己的赏识,让学生真实的感觉到自己的行为中有可发扬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特长,正所谓:趁热打铁,事半功倍。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应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许这星星点点的光亮就足以照亮学生这段学习的时光,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教师要头脑清楚,把握好赏识教育的“度”

提到“赏识教育”这四个字,第一反应,很多人会理解用“夸奖”、“表扬”、“赞美”之类的话语进行教育。的确,赏识教育的初衷就是要通过赞美学生而使学生增强自信,更乐观地学习和生活。没有信任,没有“夸奖”、“赞美”的话语当然构不成“赏识”。但实质上,赏识教育并非这么简单,它不是表扬加鼓励,也不是赞美加期望,如果我们都这么理解就错了,教师在自己的片面理解赏识教育含义的基础上,渐渐抛弃了“惩罚教育”的手段,想方设法寻找学生的优点予以表扬,有的教师即使没有发现学生的任何优点,也要挖空心思用莫须有的词汇“赞美”自己的学生一番,并在做完这一番工作后对自己的学生有很高的期望值,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其实,这样的“赏识”教育纯属走入了歧途。教师一味夸奖学生,容易滋长学生自以为是、自满、骄傲自负的心理,如果这种思想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那么很显然会与赏识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面对学生的种种问题,教师要“对症下药”,不能盲目地表扬,也不能不合实际滥用表扬,否则,达不到赏识教育的目的,反而会耽误孩子的一生。

三、教师要严谨求实,把握好赏识教育的过程

赏识教育不是一味的夸奖,也应该极力避免不恰当的表扬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所以,要想将赏识教育发挥得恰到好处,必须讲究策略,注重过程。第一,教师要赏识学生,就要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期望和赏识,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为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开展有特色的集体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素质训练,进行才艺展示活动等都会对被赏识者起到好的效果。因为站在众人前展示自己后,那种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会远比坐在台下当观众来得震撼得多,它会更加增强学生的自信,也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会为老师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供机会。对于赏识教育的实施者来说,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第二,教师要赏识学生,就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要像保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要有所洞察,遇到问题及时矫治,不能有丝毫含糊。要关注学生的每一次进步,赏识学生每一次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精神,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养成健康的性格,不骄不躁,刻苦努力,争取成功。第三,教师要赏识学生,就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此,需要教师不断地赏识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出现的优点与进步,并争取把这些微小的优点与进步扩散出去,成为自己与众不同的长处积累起来,以便为他们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学生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那么,他的前途绝对是一片光明的,而这片光明是用赏识教育照亮的。

有一位教师曾用这样的话提醒他的同行:“当别人把你的学生看扁的时候,你千万要把他看圆,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就看你会不会用赏识教育这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正像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不成功的孩子,只有不成功的教育。”由此可知,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是使孩子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径之一。

苏联著名的园艺家米丘林在进行园艺实验时,曾捉住了一个多次爬进他的实验园偷果子吃的“小首领”,但当孩子低下头准备接受惩罚的时候,米丘林却和蔼地把孩子请进屋子,热情地请他吃水果并告诉他:“孩子,等你长大了,你也可以培育出比这更好的果子”。十五年后,这个偷果子的孩子——雅可乌列夫奇迹般地成了米丘林事业的接班人。米丘林虽然不是教育家,但 他对待那个“小首领”的“特殊招待”却是我们所有教师学习的典范,因为正是米丘林的“大度赏识”最终造就了雅可乌列夫的“成功”。

让活动为习作开辟一片新天地 第3篇

关键词:生活;活动;习作

诗人何其芳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著名作家大多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能够历其境,经其事。所以写出来的作品能使读者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丰富多彩的活动就是精彩生活的一个个缩影和放大。

一、活动让习作更“真”

每年的春夏秋冬都带着学生到野外观察自然风光、动植物的状态,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动鼻闻一闻、动嘴尝一尝、用心想一想,这样学生心中已经蓄满了说的冲动,引发学生倾吐心扉,拿起笔描述景、抒发情就是水道渠成的事。今年春天,我带孩子去踏青,孩子们在观察种子发芽时,意外地发现了全身黑黝黝,其貌不扬的蚯蚓,它帮助种子松土,在孩子们心中是个乐于助人的朋友,孩子们喜欢上了这个可爱的小家伙,校园花坛的一角有了新朋友的加入,我的习作投稿箱里也经常见到了它,孩子们总能把它天天的生活描写地有声有色,它的一举一动都牵挂着孩子们的心。

二、活动让习作更“趣”

小学生的习作,只有充满儿童的情趣,才是好习作。在活动中,老师会发觉,学生幼稚、好奇、求异,而且富有童趣。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们有的喜欢与小动物一起玩,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喜欢踢足球,有的喜欢收集各类卡片、电影海报、邮票……在一次个人爱好展示会上,一张张颜色鲜艳的电影票、电视海报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突发奇想,让学生写趣味作文,就是让学生用电影名、电视名、歌曲名、地理名、课文目录等连缀成文的一种有趣的作文形式。这种有趣的作文形式,需要收集“名”,要确定中心,还要用恰当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很爱写,写出的趣味作文妙趣横生,让沉闷的课堂作文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在写动物时,我带了一只关在笼子里的猫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它吃、抢东西、睡觉、与猫玩扔球游戏等,学生写出了《馋嘴的小猫》《娇气的小猫》《爱睡觉的小猫》《好斗的小猫》等内容。

三、活动让习作更“新”

新就是新鲜,不俗气,有时代气息。在学生的习作里,大多数是一个模式:“让座位”“帮助别人推车”“清洁工冒着严寒酷暑工作”“下雨天送同学回家”等写来写去老一套。在班上,我让同学天天开展“讲三闻”活动,多方位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所谓“讲三闻”就是在朝会上让学生讲一篇新闻(从报上抄的与教育有关的),一篇班内的新闻(自写的),一篇知识趣闻(可摘抄),这样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新气象、新时尚。如孩子们根据现在研发智能机器人的利与弊,发表自己的看法,针对弊端想出解决办法,并用不同的问题形式写出来给不同的对象看。

四、活动让习作更“美”

生活处处就有美,在活动中更能够让学生在美的感召下,全身心地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在大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的特殊教育失败后,我却在班上做了一次成功的实验,学生回家为父母洗了脚后,深切地感受到父母为自己奔波劳累,而自己却对父母做得太少,有学生写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现在为父母洗脚,长大还要为父母洗脚;自己竟是父母脚上的一根根皱痕,为博父母开心地笑,竟然恶作剧,在父母脚底挠痒……读后,让人有笑、有泪,这能不是一次成功的美育渗透吗?

五、活动让习作更“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清楚地告诉我们大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为此,我们班级开展班级读书活动,一月评比一次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读书卡、书签,采取:“定向阅读”和“自由阅读”相结合的办法,学生既有推荐阅读的书籍,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源泉。另一方面,还充分利用快捷高效的网络,组织学生浏览学校的网站等教育网,让生查询信息、阅读信息、收集信息、利用信息、为自己的习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与展示的舞台。读完有趣的文章后,开展课本剧大赛、小品大赛,这样学生既是编剧,又是导演。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教师与学生要在生活这个泉源中创造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习作开辟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上一篇:吃糖检讨书200字下一篇:烘焙合作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