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2024-09-04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精选8篇)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第1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

姓名:

分数:

A.家庭生活

B.主体活动

C.主观意志

D.直接参与

3、(C)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

A.课程目标

B.课程理念

C.内容标准

D.实施建议

一、填空(每空3分,共60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2、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3、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纵横交叉)、(螺旋上升)。

4、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5、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是一个结构体,分目标是由(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三个层面整合。

6、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C)和其他的实践活动。A.参观

B.调查

C.游戏

D.课堂学习

2、作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社课的组织与实施都以学生的(D)为主。

4、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A)A.核心

B.基础

C.前提

D.目标

5、以下四条,哪一条属于情感与态度目标。(B)

A.保护环境

B.自尊自律、乐观向上 C.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

D.清楚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提高地域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是什么?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3、结合学科教学实际,举例谈谈你是如何贯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的。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第2篇

一、填空题。(10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的综合课程。”

2.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相比,《品德与社会》强调了教育的()功能。3.新的教材观是:教科书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重要的功能是(所凭借的话题、范例。

4.新的课程标准与()正式颁布。

5.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二、选择题。(每个小题2分,共8分)

1.()是品德与社会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A、学生 B、教师 C、学生和教师 2.创新型课堂教学应是()。

A、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

B、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

C、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3.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4.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

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

三、判断。(每小题2分,共6分)

1.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自评与他评。()

2.新版课标在目标设计时对老师的要求是“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育学观念”,学会以“三维目标”的理念去设计目标。()

3.苏霍姆林斯基在论课堂教学时提出的分层教学是说把一个班学生明显划分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让学生都知道自己在哪一个层次中。()

四、简答题(6分)

简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

五、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10分)

新课标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提出的评价方式是“个案分析”法。

六、案例分析(10分)

袁老师在新授《着火了》一课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火灾现场的图片,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火灾实例,教师补充相关的内容。然后用警察叔叔的话,规范学生的言行。最后用夸夸学生掌握的知识巩固学生的言行。

一、填空

1.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2.德育

3.学生进行学习活动 4.2011年12月28日 5.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二、选择题.A

参考答案

2.B

3.D.A

三、判断 √ 2 ×

四、简答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五、辨析

错误的。新课标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提出的评价方式是“达成水平评价”,即通过纸笔测试、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这样评价方式的改变优势之处在于:

1.可以监控课程实施的质量。2.可以提供目标达成的证明。

这种评价方式的重心不在于对学生打分、排队,而在于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六、案例分析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第3篇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现代教育技术,生活化教育理念,科学评价

处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一线教师纷纷致力于探索、归纳学科有效教学的方式方法。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工作者自然也不例外。笔者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进行了反复的研读与研究,发现其所倡导的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生活化教育理念以及科学评价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与发展。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优化课程教学

新课改提倡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认为其可作为创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在对新课标的这一理念进行了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笔者将其灵活运用到了自身的教学实践之中,并切实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育效果。

如,在教学“与历史文化名人对话”这章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就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播放了大量的资料,具体包括贝多芬的钢琴和乐谱手记、《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音频、肖邦的成长历程、《圆舞曲》《小夜曲》……这样一来,透过这些现代教育技术所呈现出的宝贵信息,学生对贝多芬、肖邦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就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知与了解,而这些很显然都为他们真正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生活化教育理念的合理运用能优化课程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要求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回归其现实生活。

在笔者看来,新课标的上述理念实质上就是要求将生活化教育模式灵活运用在学科教学之中。此模式有着显著的优势,能帮助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与自身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进一步坚定其学科学习信心,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能借助所熟悉的生活实例实现对于具体学习知识点的全面把握与深刻理解。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如,在教学“法律伴我行”这章内容时,就精心挑选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经历过、接触过的真实实例:

生活实例一:张华有记日记的良好习惯,可是有时候爸爸妈妈经常会在不征得张华同意的情况下随意翻阅其日记;

生活实例二:李亮才10岁,爸爸妈妈离了婚,但各自以这样那样的借口拒绝将李亮带走进行照料,10岁的李亮只能随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

生活实例三:刘明家庭条件较为贫困,所以,爸爸以支付不起学费为由,拒绝再让刘明继续学习;

生活实例四:杨光学习成绩较差,老师也不是特别喜欢他,某次班上有位学生的钱丢了,老师怀疑是杨光所谓,在没有明确证据的情况下,直接打开其书包进行搜查;

……

随后,要求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在认真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明确上述生活实例中究竟违背了当事人的哪一权利。这样,借助生活实际案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熟悉感十足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他们实现对于隐私权、被抚养权、求学权、名誉权等法律权利的更深了认知、理解与灵活掌握,从而为把握“法律伴我行”这章内容的内涵、得以灵活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更好地指导自己日后的社会生活做好了充分的前提准备工作。

三、教师科学评价的合理运用能优化课程教学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对此,笔者感受颇深。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课堂提问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笔者会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正面意义的积极肯定与激励,像“回答得很棒,完全正确,老师希望你能再接再厉!”都是笔者经常使用的鼓励性语言;对于课堂回答错误的学生,笔者则会在明确指出他们所犯错误的同时,给予他们委婉的激励性语言,像“可能是因为太紧张了才导致刚才回答错了,认真平复、缓和一下心绪,老师相信你再经过认真的思考一定会答对的。”“透过刚才你的回答,老师就知道你在课下肯定是认真学习了,但是要是能再细心一点,相信就不会再犯刚才出现的明显错误了”……如此,借助科学课堂评价语言的使用,不仅消除了教师这一角色的“绝对权威”,构建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带来的成功感,而这很明显有利于他们对课程学习内容具有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朝着笔者积极评价的预期方向更好地进步与发展。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应当积极汲取新课标中的先进教育教学观点,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灵活、科学的实践运用。这既是顺应新课改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更是优化课程教学效果、落实有效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华.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谈《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实施的探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9).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品德与社会;学生主体;教学活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新课标倡导的诸多先进理念已逐渐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而言,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新课改仍亟待完善。笔者现结合新课标的部分理念,试就新课改背景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展开细致的探讨工作。

一、明确教师的角色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形势下,教师不能只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还应该灵活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与合作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切实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进步。这就与《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师应明确教师这一角色的职责与地位,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基础上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这一先进教学

观念不谋而合。

因此,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时,我们小学教师必须充分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其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学习兴趣,以便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学习活动当中。

例如,在教学《直面挫折》这章内容时,我没有将教材上现成的知识点全都一股脑儿地强加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同小组内的其他成员一起分享自己身边不畏困难和挫折的真人事迹或者有关不畏挫折、战胜困难的名人名言,并总结形成自己的感悟与认识。我并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活动中,只在他们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不但真正尊重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而且通过亲身的讨论与参与,更是切实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使他们懂得:人生难免有挫折,而挫折则是无法避免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我们必须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坚持不懈、勇往直前,这样才能最终战胜苦难,打败挫折。如此,谋求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在话下。

二、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寓教于乐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要求教师“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地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类型,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及学习欲望的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以及文明的日常处事行为,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最佳教学效果。”

1.将教学内容融入课堂游戏之中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程标准》对课堂游戏的教学作用给予了高度肯定“游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有着极为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教学时,灵活且恰当地将丰富多彩的游戏融入课堂活动中。

在教学《我们来约定》这部分知识时,我带领学生进行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游戏:第一个游戏是下课了每个人排队依次走出教

室,结果每个人都很快地走出了教室;第二个游戏同样是下课的背景,但是这次要出去的学生却互不相让,你推我挤,全都一窝蜂地涌到教室门口,致使想进来的学生进不来,想出去的学生也出不去。

如此一来,通过这两个生动、形象的小游戏,不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则意识,这对于升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显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将教学内容融入欣赏活动之中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对于欣赏教学给出了非常明确的阐述——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活动,鼓励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實际情况以及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等的不同,将教学内容同课堂欣赏活动巧妙而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学《辞旧岁 迎新春》这章内容时,除了向学生讲解教材上的知识点,我还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了有关我国“年文化”的纪录片。学生本身就对这一部分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再加上多媒体兼具生动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学生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与中华民族民俗的博大精深。通过这一欣赏活动,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已学的知识点,又对其思想进行了陶冶与洗礼。

新课改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的更好展开与实施明确了前进的道路与发展的方向,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进行教学,如此方能在切实提升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的基础上真正推动小学生道德素养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国平.新课改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2(04).

[2]崔锡孝.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1(12).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第5篇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D2、A3、C4、D5、A6、D7、C8、B9、D10、A11、A12、C13、C14、A15、A

二、简答题(共20分)

16、(1)毛遂是一个很自信的人。(3分)(2)①相信自己行,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力量。每个成功者都相信“我能行”。②自信是一个人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生活中获得成功和快乐的重要因素。③一个有自信的人,确信自己能够把某件事情做得很出色,并相信自己能够获得成功。(7分)

17、(1)侵犯了这名男子的人格尊严权。(3分)(2)偷窃者的人格也受法律保护。虽然男子涉嫌盗窃,但其人格依然受法律保护,被挂牌示众,此举正是侵犯公民隐私权。根据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而《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条第2款也规定: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7分)

三、评析题(10分)

18、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2分)它反映了知耻与自尊的关系。因为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道羞耻的人,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在受到他人或社会的批评和指责时,就会感到羞辱,从而改过自新,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去履行义务,不做有损自己人格的事。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不知道惭愧、不感到难为情,那就是不知道羞耻,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有自尊。所以说,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道羞耻的人。(8分)

四、材料分析题(共18分)

19、(1)刘荣秀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她承担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最具爱心和责任心。(4分)(2)①说明了我们这个社会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更是一个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却从来不言代价与回报。②爱心有时是惊天动地的,但更多时候则在于点点滴滴的真情实意中。③人生的意义不仅表现在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上,而且也表现在帮助他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上。(8分)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学习感想 第6篇

卢小娟

暑假里,我有幸学习了《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内容。听完讲座,感受颇多。

第一、《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杂科,它的内容涉及面极为广泛,反映的不仅有复杂多样的客观世界,也蕴含着丰富的主观世界。她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从这一课程的最基本的性质,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出比起以前的思品课,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最大的改革是把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培养目标切切实实地放在儿童的生活中去培养。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主”的发展性战略计划;真正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当我们翻开《品德与社会》这本教科书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第二、通过学习,我还被新教材那先进的教学理念深深吸引,觉得这本教材真正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课程将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体现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特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比如把新生入学会遇到的一切融合在一起,有机地把新生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和家庭、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关心他人和热爱祖国等诸多方面用插图、游戏等形式体现在教材里。足以体现新课程改革在改编教材时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精髓,重视学生的生活,力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改变过去传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生硬强化培养。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新教材更注重人性的发展,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教学源泉。

通过学习,最重要的使我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教学观念;我们要改变过去以书本为主,教师讲为主,新课程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拓展课堂,延伸课堂,把课堂与家庭、社会及儿童生活世界里;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达到发展与培养他们真正的道德行为,不再仅仅依靠“听”来发展与培养。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更懂得珍惜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引发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重视儿童在真实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突出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能动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第7篇

12、按现行规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年利率)一年期为3%,两年期为3.75%。老陈有10000元闲置资金,准备存两年,那么,这笔钱以一年期连续存(第一期学科网利息计入第二期本金)两年的利息比存一个两年期的利息

A少141元B多141元C少150元D多150元

13、图.5是某国20年来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的变化图。从图中可以推论出该国居民

①消费行为越来越不理性 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③日用品消费支出不断增长 ④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4、某知名家电企业通过互联网收集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并根据他们的特殊需求专门生产了近万台定制彩电.从消费者下单到生产、配送、安装,整个过程仅耗时一个月,比传统批量生产模式(含产供销)少用半年多的时间。与传统的批量生产模式相比,这种定制生产模式能够 ①充分发挥企业规模优势,降低生产成本 ②以需定产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企业库存

③更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④优化企业决策流程,提高企业技术水平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完成15~16题。15、2010~2012年,中央财政对8个民族省区(即5个自治区和青海、贵州、云南3个省)的转移支付总额达26055亿元.国家对民族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是学科网 ①提高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地位的主要手段 ②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享有更多自治权的措施 ⑨协调少数民族特殊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的表现

④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6、要加大对民族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关键是要增加财政收入。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措施是

A.大幅度提高税率 B.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C.提高职工工资水平D.扩大资本市场规模

17、近年来,某地按照“意见收集、公开听证、民主决策、执行督办、群众评议”的原则创新社区民主管理办法,让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监督.社区居民提出合理化建议52册余条,近千名居民代表直接参与了杜区重大民生事项的决策.该社区民主管理办法 ①扩大了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决策参与范围 ②创新了杜区居民自治组织的组织体系 ③突显了社区居民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④消除了社区居民消极参与社区管理的现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8、2013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在刚果(金)的联合国维和部队部署专门的军事干预旅,负责解除当地武装团体的作战能力,在必要时采取行动保护平民,并协助刚果(金)政府维持地区的安全稳定。安理会上述决议表明

①联合国积极参与成员国刚果(金)的和平重建工作 ②联合国代行成员国刚果(金)的部分独立权和自卫权 ③联合国是成员国以集体方式应对安全威胁的有效平台 ④联合国把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学科网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话。完成19—20题。

19、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在法国启蒙思学科网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样,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建交50年来,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因为两国文化 ①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相互融合 ②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 ③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 ④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从哲学方法论看,这里强调的是 ①以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要“盲人摸象”、“刻舟求剑” ②以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要“吐故纳新”,不要“厚古薄今” ③以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要“事必躬亲”,不要“纸上谈兵” ④以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要“和而不同”,不要“同而不和”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1、1968年,斯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但根据学科网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发明。几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了不于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创意。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①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 ⑧联系是必然的,发明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

④联系是具体的,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学科网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2、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3、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习近平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是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②价值观作为个人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规范作用 ③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 ④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是新一届政府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

2013年3月,十二后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提出,要减少和下放投资、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5月13日,李克强总理强调,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把政府的作用与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结合起来,增加服务供给,满足社会需求。2013年,国务院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材料二

2014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该方案明确了放宽市场准入规则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注册资本认证登记制;改革年检制度和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等。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12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3分)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3分)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3分)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3分)

(2)政府放宽市场准入规则会增加市场活力,最终使消费者受益。学科网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14分)放宽市场准入规则可以降低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企业进入市场的积极性和速度,使市场上的企业数量增加,从而导致供给增加及竞争力加大;(5分)供给加大意味着商品种类的丰富和和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5分)竞争加大有利于提高商品的质量,降低商品的价格,最终使消费者受益。(4分)

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蜒、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栽,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从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10分)(2)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12分)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发展、文化繁荣和创新人才的培养。(4分)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2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识、创新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分)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第8篇

一、试题结构特点

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历史试题双向细目表

二、试题命题特点及方向

1.关注社会热点, 凸显时代特色

2015 年全国新课标 Ⅱ 卷历史试题关注社会热点, 蕴含情感态度价值观, 较好体现了“以史鉴今, 学以致用”的历史教育功能。典型题例如第30题, 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 关注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大时政热点, 揭示了“勿忘历史,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的主题。第40题比较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及背景, 凸显对民主法制建设的关注。第41题以“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为材料载体, 要求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既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又表现出民众对休闲娱乐的追求和政府对民生的关注。第45题考查清政府养廉银制度的原因、作用, 关注当下的社会腐败问题。第48题考查俾斯麦对工人运动的基本政策, 从社会保障角度关注民生问题。

历史试题对话社会热点话题, 引导学生从历史学习和思考中汲取历史智慧, 彰显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在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念。

2.依托学科主干, 关联古今中外

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历史试题强调对高中历史主干知识的有机整合, 实现古今中外关联。试题涉及的主干知识、高频考点有经济重心南移、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维新思想、侵华日军的罪行、工业革命、斯大林模式、两极格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等。

试题命题点主要考查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整体性, 跨模块的综合试题呈现上升之势。如第40题第 (1)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第 (2)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试题命题点选取了中国古代和世界古代相同时期的两位思想家, 进行了中外关联的比较, 同时思考两种法制观念共同的历史价值, 关联今天的社会现实。完成试题设问, 需要从战国和古代希腊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入手, 宏观融合必修一、二、三模块的知识, 充分反映了跨模块的综合特色。

3.降低阅读障碍, 回归学科特色

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历史试题文字阅读量较2014年明显下降, 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减少。选择题题干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题干字数最多的第30题也仅为89字, 多数选择题字数控制在45字左右。古文材料减少, 选择题大多没有艰深难懂的古文, 仅有第25题和第27题有较短的古文内容, 但很容易理解。主观试题部分仅有第46题为新文化运动时期, 白话文初兴时的文体, 和今天成熟的白话文有一定差别, 略微难读之外, 其他均为白话文。降低阅读障碍的目的是, 回归学科特色, 凸显对历史思维学科能力的考查, 即更有效地考查学生概括、比较、说明、简析、简评、指出等思维能力。

4.坚持学科素养, 注重能力考查

历史学科素养指的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它的表现形式是, 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高考历史试题“素养立意”主要表现在“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念”“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回到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关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历史试题更加突出能力与素养的立意而非知识再现来立意。

“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念”典型题例如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的第30题, 需要学生清晰地认识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敌占区”“敌后抗日根据地”等不同的空间。

“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典型题例如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第33题, 材料表格数据是指向每个选项正确与否的唯一证据。如从表格数据可看出,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虽然是下降的, 但幅度不大, 仍占据垄断地位, 所以A选项“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错误, 同理排除C、D选项。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下降, 反映出其他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和上涨, 即世界其他地区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故B项正确。

“回到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 典型题例如第41题, “指出其中一种节假日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学生依托材料可以得出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趋势, 然而“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发展趋势, 学生必须回到现场, 联系现实生活才能得出结论。

所有关注社会热点的考点都体现了“关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

“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如考查英国工业革命阶段特征的第32题, 学生必须完成如下推理:茶叶的普及属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 体现不出“等级观念淡化”这一结论, 故A项错误;中英两国文化差异较大, 对东方生活方式向往不会成为英国社会的普遍认识, 不是对材料中茶叶逐渐普及现象的合理解释, 故B项错误;随着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贫富差距不是缩小, 而是日益拉大, 故C项错误;由于英国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 加大了对东方的贸易, 使茶叶大量流入英国, 导致茶叶价格下降, 成为普通民众也可消费的产品, 故出现材料中的变化, 故D项正确。相当数量的试题完成都必须以严谨的逻辑推理为基础。

三、复习备考建议

1.聚焦高频考点, 适度扩展发散

高频考点与学科主干吻合, 关注高频考点才能让学生明确复习备考的重心所在。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如中国古代史关注先秦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古代农业和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政策变化、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特征等;世界古代史关注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罗马法及主要思想家等;世界近代史关注欧美主要国家的民主制度、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等;中国近代史关注近代化的进程及影响、各阶段的主流思想、洋务运动、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全民族的抗战等;世界现代史关注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主要表现、苏俄政治经济的特点、现代文学艺术等;中国现代史关注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成就、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成就等。

抓准高频考点, 更重要的是围绕高频考点, 联系近年来高考考查的角度, 适度扩展补充发散, 理清概念、解析内涵、认清方向。

2.立意高远,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高考试题关注社会热点, 凸显时代色彩的特点, 要求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历史学科的价值引领, 用正确的价值取向, 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具体在教学中, 必须引领以下价值观:倡导思维养成 (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证据意识) ;倡导制度和科技创新;倡导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倡导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关注民生;倡导民主法治、人文理性;关注时政热点, 强调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倡导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学科价值引领不是刻意安排, 强行灌输, 而是潜移默化, “润物细无声”, 站得越高, 看得越远, 对历史学科价值了解得越多, 理解得越深, 对未来人生就越有准备。

3.立足宏观, 建构历史结构

首先是树立学科问题的理解结构。所有历史学科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三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三个层次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高考命题的基本问题。以选择题为例, 历史选择题都是以材料形式提供一个历史现象, 要求学生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 即“为什么”、分析历史现象体现的本质即“是什么”、分析历史现象的结果即“怎么样”。如第27题“明成祖朱棣认为, 北京‘山川形胜, 足以控四夷、制天下’, 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______”考查的就是历史问题层次的“怎么样”。主观试题如第40题第 (1)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是什么”;第 (2)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分析“社会背景”就是解析“为什么”, 分析“共同的历史价值”就是解析“怎么样”。所以, 在历史教学和试卷讲评中, 教师都必须让学生清晰构建历史学科问题的理解结构, 回答这三个基本问题, 并从中去养成学科学习所需要的一切能力。

其次, 多层次从宏观到微观, 构建知识结构。从纵向角度, 先以通史大时间为单位, 按照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现代史为时间段;再以传统阶段划分为单位, 如古代史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时间段;也可以以世纪为单位, 如19世纪中国历史阶段等;多种方式划分阶段, 为多角度捕捉时代特征做准备。

4.训练逻辑思维, 提升学科素养

逻辑思维 (Logical thinking) , 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 又称抽象思维。它是作为对认识着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经过逻辑思维,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 进而认识客观世界。

逻辑思维的诸多核心理论是历史学科素养的基础。《考试大纲》要求的学科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与逻辑思维中的概括、归纳、演绎、综合、抽象等核心理论密切相关;学科素养中如“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都必须有基本的逻辑思维。所以, 在高三复习备考中, 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理论和实践案例, 对文综三科乃至整个文科的学习都非常有意义。

上一篇:村小暑假散学典礼的讲话稿下一篇:以平凡的艺人为题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