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池上》《小而垂钓》教学设计

2024-06-27

《古诗两首》《池上》《小而垂钓》教学设计(精选6篇)

《古诗两首》《池上》《小而垂钓》教学设计 第1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要求:

小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 “浮、萍 ”。、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

真的童心之美。

小儿垂钓

1.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品味古诗语言,抓住 “偷采 ”、“不解 ”、“藏踪迹 ”等词语感受诗

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池上》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

中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

还想到哪些诗句呢?、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 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

荷花池塘里。、学生齐读题目。、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 “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

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

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 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 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交流 “看 ”到的画面。

② 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

③ 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 ”,结合自己小时侯 “偷偷 ”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 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 ——景美童心纯、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

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 “偷采 ”之事。)、抓住 “不解 ”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池上》赏诗会 ——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背诵课文。、默写《池上》。、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 小儿垂钓 》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导入诗题

2.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朗读全诗

2.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

1.指导朗读、背诵。

2.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形近字组词

钓()稚()遥()

钩()准()摇()

2.多音字组词

3.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案例: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六、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遥招手

小儿垂钓 怕鱼惊

不应人

七、教学后记:

童年

—— 《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现在的孩子,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 “侧坐莓苔草映身 ”的感觉,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 ,但孩子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当然,不可能学什么,孩子就有什么体验。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 “遥招手,怕鱼惊 ”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池上》 “偷 ”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 “偷 ”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 “偷 ”,诗外有着 “打 ”,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但不要让孩子模仿 “偷 “,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书写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们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事实使得孩子想不起来用文字表达,所以在引导上还要有着新的方法。

两首诗中的人物都是孩子,虽然诗不是课文的主人所写,但这些事却发生在孩子身上,我觉得让学生认识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来写?这样引导,就等于把任务带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写过自己的孩子,有着为孩子记日记的习惯,孩子也读到了父母的记录,我想孩子们会收获到另一种的快乐。这就是我个人认为的这两首诗教学的新方法。

《古诗两首》《池上》《小而垂钓》教学设计 第2篇

教材分析

这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池上》描绘小娃偷采了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教学重点难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4.学生齐读题目。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2)齐读诗歌。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1.背诵课文。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导入诗题 2.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朗读全诗

2.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1.指导朗读、背诵。

2.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3.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1.形近字组词

钓()稚()遥()钩()准()摇()2.多音字组词

3.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4.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案例: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教学评价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遥招手

小儿垂钓 怕鱼惊 不应人 教学反思

读这两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偷采莲蓬,小河垂钓那是发生过的。我在写自己童年故事时,这些事早已经入文了。我没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气,将这些小事入诗,这足以证明自己的创造力存在问题。

现在的孩子,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 “侧坐莓苔草映身 ”的感觉,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 ,但孩子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当然,不可能学什么,孩子就有什么体验。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 “遥招手,怕鱼惊 ”的童趣。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池上》 “偷 ”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 “偷 ”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 “偷 ”,诗外有着 “打 ”,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但不要让孩子模仿 “偷 “,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书写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们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事实使得孩子想不起来用文字表达,所以在引导上还要有着新的方法。

两首诗中的人物都是孩子,虽然诗不是课文的主人所写,但这些事却发生在孩子身上,我觉得让学生认识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来写?这样引导,就等于把任务带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写过自己的孩子,有着为孩子记日记的习惯,孩子也读到了父母的记录,我想孩子们会收获到另一种的快乐。这就是我个人认为的这两首诗教学的新方法。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等10个生字, 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了解诗意,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识记生字, 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意,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 解诗题

1. 出示苏轼画像或写着“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等物品, 让学生直观认识苏轼及其经典诗句。 (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

2. 简介苏轼: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词、文俱出色。

3. 解诗题:一天, 苏轼和朋友们聚会, 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 非常高兴, 兴之所至, 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 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提醒读准后鼻音。

二、释字词, 明大意

1. 初读。自由读这首古诗, 画出生字。

2. 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 (词语可课前板书, 也可做成卡片。)

3. 再读。自由读诗句, 读准字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 要求读正确, 读流利。

4. 教师范读, 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5. 再指名读, 齐读, 要求读出停顿, 读出感情。

6. 质疑。同桌互相读一读这首诗, 再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教师点拨———

荷尽:荷花枯萎。

擎雨盖:托住雨珠的叶子。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风霜。

君:您, 古代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还绿的时候。

三、品诗句, 悟诗情

1.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再读诗句, 对照插图细细品味,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

(1) 荷尽

讨论:荷花凋谢了, 荷叶枯萎了, 说明这是一个什么季节?

(2) 菊残

交流:秋风中, 虽然菊花凋谢了, 可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 你想对它说什么?

(3) 橙黄橘绿

想象回答:读了这几个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 苏轼看到的秋天就只有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 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3. 做填空练习:秋天的景象真美呀, 秋天还是一个____的季节!

4. 难怪作者感叹: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板书:好景、君须记)

四、诵诗句, 写生字

1. 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 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 出示要写的字:首、枝、记、刘, 学生认读。

4. 学生观察字形, 交流怎样识记, 怎样写正确, 写美观。

5. 教师示范, 学生练习。

6. 小组展示, 欣赏评价。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生字;抽读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归纳学法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

2.教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诵诗句。

3.本节课, 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三、学习《山行》

鼓励同学们当“小老师”, 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

1.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 给大家介绍作者?

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 京兆万年 (今陕西长安) 人。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 后人称杜甫为“老杜”, 称杜牧为“小杜”。

2.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

山行: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3.读诗句。

(1) 指名读, 同桌互读, 小组读、齐读。

(2) 范读、画出停顿, 再齐读。

4.明诗意。

(1) 词语点拨:寒山 (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斜 (石子的小路, 弯弯曲曲) 、白云生处 (白云升腾的地方) 、坐 (因为) 、二月花 (二月春天的花) 等。

(2) 《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 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 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小结, 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5.悟诗情。

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 看到这火红的枫叶, 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 (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于、枫”两个字, 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范写。

3.学生描红, 临写。

五、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 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古诗两首》《池上》《小而垂钓》教学设计 第4篇

[关键词]文本解读 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75

在苏教版第八册课文中,编者把《池上》《小儿垂钓》两首古诗编在一起,可谓独具匠心。在这里,笔者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赏析,发现了别样的精彩。

一、文本解读,同中求异,精彩纷呈

《池上》《小儿垂钓》这两首诗虽然都描写了乡村孩子,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别有风味。

1.两首诗的相同点

(1)作者都是唐朝人。《池上》的作者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而《小儿垂钓》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胡令能。

(2)内容:描写的都是乡村儿童,在诗中都能流露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都是在情景交融中勾勒出孩童的天真可爱。

(3)语言:通俗易懂,自然平实,都体现了白话诗的特征。

(4)地点:情节的展开都离不开水,虽然一个在池上,一个在岸边。

2.两首诗的不同点

(1)作者的经历不同。白居易大半世做官,而胡令能一生没有做官,早年还做过工匠。

(2)儿童的年龄不同。偷采白莲的小娃,大概七八岁,而学垂纶的儿童据估计大约有十一二岁,从“路人借问遥招手”来看,他的心机似乎多一点。

(3)描写的意象不同。《池上》所描绘的意象有白莲、浮萍等,而《小儿垂钓》所描绘的意象有垂纶、莓苔等。虽然这些意象在诗中都是轻轻一笔带过,但两者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白莲、浮萍是主角,小娃天真可爱,没有心机需要通过它们来展示。而在《小儿垂钓》中,意象仅仅是辅助角色,仅仅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这首诗表达孩子的天真可爱主要是通过孩子的“遥招手”来完成的。

(4)表达的情感不同。《池上》的小娃主要是描写他采到白莲的高兴以及得意忘形的样子。而在《小儿垂钓》这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是乡下孩子的专注,“侧坐莓苔”是为了垂钓,“遥招手”同样也是为了垂钓,最终都是为了表现孩子的专注。

同类题材的古诗适合比较阅读。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比较,同中求异,能够把诗挖掘得更深。就这两首诗而言,在比较中,学生不但领略了乡村孩子的淳朴、天真,更重要的是在文本解读上也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二、教学设计,异中求同,结构清晰

在教学过程中,这两首诗的思路也是清晰可见的。

1.初读两首诗,要求读通

学生自读这两首诗,要求读音准确,做到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大声诵读,读出韵律,读出节奏;同桌互听互评。

2.略读两首诗,要求读懂

(1)重点词语理解。同桌、小组讨论,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小组交流不了的,可以全班交流,教师也可以适当点拨。

(2)诗句理解。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接着小组交流,互相印证,最后全班交流。

3.品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出感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是读出来的,特别是古诗,那种韵律,那种节奏,需要学生慢慢品读,毕竟教师是讲不出来的。这是其一。其二,加强对诗歌的品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更有利于学生体会中国古代语言的魅力,更容易与诗人跨越时空对话,从而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这两首诗,虽然都是写乡村儿童,但品读需要做不同的处理。比如《池上》是轻快明亮的调子,要着重读出小娃兴奋的心情。而在《小儿垂钓》这一首诗中,则需要轻一点,慢一点,读出稚子的那份专注与谨慎。

4.拓展阅读

出示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这首诗重点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请认真品读,并对照所学的两首诗说一说它们都写了儿童什么样的特点。(由于是补充阅读,只要大意对即可。)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句呢?请列举一二,全班交流。

5.赞美儿童

今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儿童的天真活泼,各位同学也大多是农村孩子,你们能不能结合实际也说说乡村孩子的可爱之处?你们可以结合具体事情来谈谈吗?

6.全课小结

儿童的美,美在天真,美在可爱,美在活泼。古诗的美,美在韵律,美在节奏,美在意境。今天我们学了《池上》《小儿垂钓》,也再一次感悟到乡村儿童的那种天真烂漫,那种淳朴可爱。现在就让我们再次齐背《池上》和《小儿垂钓》,作为对它们的赞美。

《古诗两首》《池上》《小而垂钓》教学设计 第5篇

第二课时:《小池》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

2、能认识古诗中 7 个生字;会写 5 个生字。

3、认识偏旁“水”、采字头。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 5 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 7 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这

一、揭题示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通 过 4 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 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

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 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

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 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泉 流 爱 柔 荷 露 角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认识偏旁“水”。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能把古诗读得 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小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根据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电脑制作小池作景、小荷、蜻蜓、词库等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还记得哪首,请你给大家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二、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学习要求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 1.了解诗人生平。2.理解题目意思。3.学会生字新词。

演示课件诗人介绍、全诗图文、字义词库。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池的作者是谁? 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2.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 你知道小池的意思吗? 这首诗写了小荷花池什么季节的景色?

3.诗中有几个生字? 示柔字,这个字读作什么?(1)柔是什么结构? 怎样拆分,编码是什么?(2)柔可以组哪些词? 在诗中组的什么词?(3)柔有四种意思,晴柔的柔选哪种字义比较合适?(4)把柔字打三遍,再用柔字组两个词。

4.再读古诗。看还有没有不懂的词。

四、同学们前面三个要求学得不错,请大家继续按下面的要求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抽读要求。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 演示课件。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 惜是什么意思? 谁舍不得谁? 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 读第二行,演示课件。树阴照水怎样理解? 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 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 这行诗是什么意思? 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4.小结: 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 读三、四行,演示课件。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 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 蜻蜓就怎样? 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 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 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

7.总结: 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五、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下面我们再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出示第五个学习要求: 体会诗人感情。

1.认真听范读,注意哪些地方有停顿,哪些地方有重音?

课件演示。

2.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里的导读要求练读。

3.抽读评价。

4.背诵全诗。

六、小结学法。今天我们按照这五个学习要求一步一步的学习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今后同学们学习古诗都可以用这种学习方法。

七、板书设计

小池(杨万里)

泉 流 爱 柔

荷 露 角 立

教学反思:

由于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比较多地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古诗,绕口令等一系列中国特有的民间活动,所以孩子们对于这样形式的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同时为了便于他们的理解,我利用了自己画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的观察和记忆。

古诗《小池》内容简单,易懂,朗诵起来朗朗上口,比较能够激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同时我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递进的帮助孩子们进行巩固和记忆,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民俗教育的内容,也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篇一

教科书分析:

1.课文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白居易的《池上》和宋代杨万里的《小池》。《池上》叙述的是夏日一小童偷摘莲蓬的事情,勾勒了一个可爱的顽童形象;《小池》则描绘夏日的一处由泉眼、流水、树荫、荷叶、蜻蜓构成的小景,富有夏天生活情趣。诗歌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诵读理解。

2.课文以两幅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利于激发观察说话的兴趣,有利于图文结合了解诗句内容。但是,《池上》的配画可能为突出形象,“浮萍一道开”表现得不够,而且没有“开”;《小池》则未能表现“树荫照水爱晴柔”,以及因构图之故而显得“小池”不小。需要改进并通过PPT显示才有利于教学。

3.虽然这篇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但一篇课文相对而言是一个整体,从优化的角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文等。

学情分析:

1.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学生已经通过课文和语文园地,学习了10首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和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2.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中的单音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甚至是不了解的,如“惜”“晴柔”,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小孩顽皮、天真的形象以及小池夏日美景。

3.能正确认读“首”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泉水”等8个词语。

4.能正确读写“首”等7个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认读“首”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泉水”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首”等7个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小孩顽皮、天真的形象以及小池夏日美景。

教学准备:

教师:“首”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首”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写字、“读一读,记一记”词语的PPT。

学生:每人一套“首”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同学们,在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前,我们一起复习以前学过的一些字词。

(一)复习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和有关的音节拼读。

1.PPT出示有关字词:

zònɡ——zhōnɡ niú—lín quán——jiǎo

粽子 中国 牛羊 邻居 全是 腿脚

两头尖 无声 采莲 树叶

出示任务:正确拼读和认读红色的字以及它组成的词语。

2.反馈指导:指名拼读或认读读,相机指导。齐拼读或认读。

3.小结:同学们,三拼音拼读是难点,我们要多练习,边音“l”和鼻音“n”以及翘舌音和平舌音我们要注意区分和读准。“尖”“无”“采”“树”字宝宝是以前学习会认读的字,今天,我们学习完课文,它们就要求会正确书写了。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1.背诵已学习的古诗。

导语:同学们,我们学过一些古诗了,谁还记得其中的一首呢?能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指名背诵;《春晓》在指名背诵后齐背诵。

追问:《春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的?(预设:写的是春天时候的景色。)

2.板题,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关于古诗的课文,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12 古诗二首(“首”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读了课题目,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要求我们学习多少首古诗呢?(预设:学习两首古诗。)对了,从课题,我们了解到要学习两首古诗。那么,这两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或者景色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古诗读准确通顺了,就能够知道了。

二、学习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一)尝试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1.出示任务: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在课文里把会认读的字圈画出来,然后借助拼音把这些字宝宝读准。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情况。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

(3)自由拼读、全班齐拼读。

(4)指名拼读(学习较慢的学生)相机指导。

(二)读准课文学习。

1.导语:会认读的字宝宝我们都读准了,那么,将会它们放回到课文中,你能把它们都读准吗?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宝宝的读音。

2.反馈指导:

(1)指名分别朗读,提示其他学生集中精神注意听,在读错的会认读的字下面点上圆点。

(2)每一首朗读完毕,学生就读错的会认读的字评议和纠正,小结后自由读或齐读该首古诗。

(三)会认读的字音难字学习,继续读准课文学习。

1.导语:(小结读准课文活动情况后)请同学们再次轻声读读会认读的字,看看哪个字容易读错,提出来让大家注意。

出示任务:轻声读读会认读的字,看看哪个字容易读错,提出来让大家注意。

2.反馈指导:(注意归类指导,即一生指出一个后,就让学生找出相同类型的字,一齐正音。)

预设:三拼音的:泉、角;平舌音的:踪;翘舌音的:首、柔;边音的:流、露;后鼻韵母的:萍。

正音后,单字开火车检查、巩固(直呼)。

3.读准课文练习。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音的基础上,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2)学生自由练习。

(3)反馈指导。

①指名一人朗读一首评议一首的朗读。(一首指名两、三人)

②以会认的字音准和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为标准师生评议。

③评价完一首,齐朗读一首。

4.小结:朗读课文我们首先就要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这才叫做把课文读准了。

(四)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1.导语:刚才我们读准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读准了课文,接下来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出示任务:轻声朗读课文,读完后给会认读的字找朋友,在它们的下面画上横线(提示:连在一起读的就是它们的好朋友)。(注:有些字在课文中是单音节词,这些单音节词不要硬找朋友,可留待口头组词找朋友。)

2.反馈指导:

(1)反馈订正画词情况,相机强调“连在一起读的才是好朋友”。

(2)PPT示课文词语,会认读的字注音,直呼读字读词,方式如:“首、首、首,二首的首”。齐读,自由读。

3.“踪、迹、浮、泉、流、爱、柔、荷、露、角”口头组词。

(1)(贴出要求口头组词的会认读字的字卡<不注音>后)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2)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或齐读)

一、两遍。

(3)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三、会认读的字认字初步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1.所出示的字脱音节;2.游戏要能让全体学生都参加。)。

四、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歌大意。

(一)尝试质疑。

1.导语:通过课文的词语和我们组的词语,我们了解了会认读的字的意思,但是由于古诗是古时候写的,有些词的意思与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同学们可能读不懂。有不懂的不要紧,把它找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

出示任务:轻声朗读课文,想一想有哪些词是不懂的、不理解的,在词的下面写个问号,待会儿提出来请同学老师帮忙解决。

2.反馈指导。

预设:池:池塘的意思。白莲:在诗句里指的是莲蓬。不解:不知道,不会的意思。惜:爱,爱惜的意思。晴柔:晴天里温柔的风光的意思。照水:映照在水面上的意思

(二)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池上》。

1.释题,简介诗人。

(1)导语:同学们,阅读要思考,有不懂的、不理解的,要提出来想办法弄清楚、弄明白。善于思考,学会提问,你的阅读能力就会一天比一天强。让我们打开课本67页,开始学习第一首古诗吧。请看老师板书诗歌的题目。(板题后齐读课题)

提问:通过刚才的质疑,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预设:题目是在池塘上的意思。)

导语:对了“池上”是在池塘上的意思。诗人在夏日的池塘上看到了什么,让他欣然写下这首诗歌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写这首诗的诗人——白居易。

(2)简介白居易(具体见《教师用书》)。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池上》的大意。

(1)导语:那么,诗人给我们带来的是一幅怎样的池塘上的画面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PPT示《池上》插图)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观察PPT上的图画,想一想,你根据图画上画的内容可以找到哪个诗句?图文结合能猜出这个诗句是什么意思吗?然后用“我在图画上找到的诗句是……。我猜诗句的意思是:……”说一说。(PPT示说话句式)

个体读、看、说,同桌相互交流(师巡视指导和了解学习情况,为班级交流汇报做准备);班级交流汇报。

(2)反馈指导。(要求:边说边在PPT的图画上指出相对的地方;说话后,指导朗读相关的诗句,重点指导朗读诗歌的节奏。)

预设:

① 诗句:第一、二行。猜的意思:一个小男孩偷偷采摘了莲蓬,撑着小艇回家去。(注: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后面的回答、说话要求相同,不再注明。)

②诗句:第三、四行。猜的意思:他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踪迹,一道浮萍漾开的水路把他的踪迹告诉了别人了。

(3)感知小男孩形象。

①导语:我们通过图文结合,结合生活中了解到的,读懂了《池上》的大意。(复述诗歌大意后)原来诗人在夏日的池塘上看到的是这么一件事情。

出示任务:那么,你从诗人讲述的这件事情中,觉得这个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行诗句中感觉到的?用波浪线画出这行诗句。

②反馈指导。

预设:1.顽皮的孩子;诗句:偷采白莲回。2.可爱的孩子;不解藏踪迹。

(4)尝试背诵。

①导语:(小结小孩形象后)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把《池上》朗读了很多遍了,你能背诵下来吗?背诵也要讲究诗歌的节奏哦。

②个体试背;同桌互背;指名检查(PPT示图画)。

(5)小结:(复述诗歌的大意和小孩形象后)通过实践,我们知道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整首诗歌大意,是一个好方法。接着,我们也用这个方法学习《小池》好吗?

(三)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池上》。

1.释题,简介诗人。

(1)导语:好的。请看老师板书诗歌的题目。(板题后齐读课题)

提问:通过刚才的质疑,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预设:题目是小的池塘的意思。)

导语:对了“小池”是小的池塘的意思。诗人看到的是一个夏日小池塘的什么,让他欣然写下这首诗歌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写这首诗的诗人——杨万里。

(2)简介杨万里(具体见《教师用书》)。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池上》的大意。

(1)导语:那么,诗人给我们带来的是一幅怎样的池塘上的画面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PPT示《池上》插图)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观察PPT上的图画,想一想,你根据图画上画的内容可以找到哪个诗句?图文结合能猜出这个诗句是什么意思吗?然后用“我在图画上找到的诗句是……。我猜诗句的意思是:……”说一说。(PPT示说话句式)

个体读、看、说,同桌相互交流(师巡视指导和了解学习情况,为班级交流汇报做准备);班级交流汇报。

(2)反馈指导。(要求:边说边在PPT的图画上指出相对的地方;说话后,指导朗读相关的诗句,重点指导朗读诗歌的节奏。)

预设:

①诗句:第一行。猜的意思:泉眼没有声音地好像爱惜它的泉水,流淌着一道细小的流水

②诗句:第二行。猜的意思: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③诗句:第三、四行,猜的意思:嫩绿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3)尝试背诵。

①导语:(复述诗歌的大意后)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美丽的夏日小池塘的景色啊!你们能把这首诗歌也背诵下了吗?同样也要讲究诗歌的节奏哦。

② 个体试背;同桌互背;指名检查(PPT示图画)。

(四)小结:(两首诗歌的主题和学习方法,略)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1.所出示的字脱音节;2.游戏要能让全体学生都参加,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课后“读一读,记一记”学习。

1.导语:学习完课文,但是我们还要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是课后的“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学习。这些词语,我们在学习会认读的字的时候已经学习了,现在我们要把它们记下来。

2.看书,自由读一读,记一记。

3.同桌相互玩“我说你接”游戏,检查能否熟记。(一人说要求组成词语的字,另一人说出所组的词语,如:泉——泉水,清泉。)

4.师生一起玩“我说你接”游戏进行评价检测,要求能接上的同学站起说词语。(注意关注起立较慢的学生,让他单独再玩以检测。)

七、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学生在说记法中说到的形近字、音近字,组词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帮助区别字形细部,知记字形。)

(二)指导书写。

1.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上下结构:首、采、爱、尖、角;左中右结构:树;独体字:无。

2.指导 “采”“爱”的书写。(学生提笔写字前,提示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以下相同,不再重复。)

(1)仔细观察,说说字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提示两个字“爪字头”的异同(“爱”的“爪”比“采”的稍扁,撇也稍平)。

(2)分别范写“采”“爱”,提示:提示“爪”的不同;“采”强调横的位置,以及撇捺要舒展;“爱”的“友”藏秃宝盖里,竖撇长、舒展,捺也要长和舒展。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3.指导“首”“尖”“角”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首”“尖”“角”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和笔顺。

(2)范写“首”“尖”“角”,提示:“首”长横稍斜,“自”里两横右不到边。“尖”上下几乎一样大,下稍大一点点;“大”的撇捺尽头几乎在同一平面,捺稍低一点点。“角”上“刀字头”的撇要出“用”一点点,横撇的撇要到“用”的竖位置;“用”两短横两边不能碰,竖在竖中线上。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4.指导“树” 的书写。

(1)仔细观察,说说字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分别范写“树”,提示:两边等高,“又”小,在中间;“木”“又”捺变点;“又”横撇插到“木”点下,长点穿到“寸”点下。

(3)学生分别分组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5.指导“无”的书写。

(1)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2)观察并说说“无”各笔画起止位置。

(3)范写“无”,分别提示各笔画起止。

(4)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八、会写字书写练习。

(略)

九、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背诵。篇二

活动目的:

1、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意境,学会朗诵古诗。

活动准备:古诗图片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我们猜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对:青竹竿,顶蜂窝,吃了肉,还有窝。(莲蓬)

2.理解古诗《池上 》

—看看,图上还有什么呀?(有白莲花、小朋友、小船、浮萍、水草……)

—这两个小娃娃在干什么?(撑着小船采白莲)

教师小结:小娃娃撑着小船,悄悄地去采白莲玩,可是在回来的路上,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河面上。绿绿的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这件事被白居易爷爷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池上》,“池上“——池塘上,下面听老师来读一遍(出示古诗)。

3、欣赏古诗

介绍古诗《池上》,指导幼儿理解重点词句,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⑴小娃撑小艇:小娃娃撑着小船。

⑵偷采白莲回:偷偷地去采白莲回来。

⑶不解藏踪迹: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

⑷浮萍一道开: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

4、学习古诗。集体念,师生对念,男女生轮念。

5、启发幼儿边念边用动作表达诗句含义。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活动反思:

由于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比较多地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古诗,绕口令等一系列中国特有的民间活动,所以孩子们对于这样形式的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同时为了便于他们的理解,我利用了自己画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的观察和记忆。

古诗《池上》内容简单,易懂,比较能够激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同时我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递进的帮助孩子们进行巩固和记忆,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民俗教育的内容,也是我们现在的每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文12.古诗两首 小池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古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如我们刚学过的

(1)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我们看到了春风的神力。

(2)宋代诗人王令笔下的《送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又把我们带到了花开花落三月-

(3)还有前几天我们学过的南宋诗人翁卷写的《乡村四月》中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等等,让我们走过了春天,又步入了四月初夏时节,过渡:今天我就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初夏时节的诗句《小池》。

(二)初读诗,感受意境。

1、有积累过这首诗的吗?背给大家听听。

2、很多同学都熟悉这首诗,其实它描写的就是一处初夏的小池塘(出示课件)。美吗?著名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当年看到了这个小池塘,在周围的景物映衬下,被深深的吸引、陶醉,于是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吟诵的诗句《小池》。

3、介绍作者: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4、听录音范读。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听清读诗的停顿与节奏。

5、学生自由试读。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6、相机认识生字及纠正字音。(惜 露 蜓。强调lǜ字的读音)师(刚才老师听同学读,有几个字不太准,在这里再强调下。)

7、生再读。请同学们再读一下古诗,注意生字,注意读诗的语气和节奏。

8、指生读。

(三)理解诗,领悟意境:

1、整体提问: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泉眼 树阴 小荷 蜻蜓)

2、理解一、二句古诗。读中悟情。

(1)你知道泉眼是什么吗?(泉水的出口)。泉水是怎么流的呢?(无声、惜细流)无声指泉水流得很慢。惜指爱惜,谁爱惜谁呢?泉眼爱惜甘甜的泉水,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2)宁静悠美的景色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舒缓,爱惜……)找生试读。

(3)泉眼在作者的头脑中想象得如此舒缓而美丽,那作者又是怎么想象池塘边大树的呢?树阴照水爱晴柔,借助注释理解一下。(生自由说二句意思,理通顺后,师小结)爱指喜欢,谁喜谁呢?

(4)这样柔和的美景谁能来读出?(读出柔美、喜爱……)找生读,师指导读。

3、理解三、四句诗,体会“立”的深意。

(1)同学们读得不错,后两句谁能来试着读一读。找一生读。

(2)你能从读中体会诗的意思吗?很浅显,同桌间交流下。

(3)汇报,师相机纠正。

(4),在评议中随机体会“立”巧妙用法。

“立”:(1)小晴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落、停、站……)

(2)你认为哪个字最好,为什么?师强调“立”字的用法,使诗句更生动,形象,体现了蜻蜓的可爱。

(5)蜻蜓立在了小荷之上,你能想象一下它们会交流什么吗?(谢谢你,看到你真高兴,我等你好久了……)

(6)其实诗人杨万里曾多次写过荷花,如上学期积累中《闲居初夏午睡起》中也描写了荷花,你还记得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7)谁能把后两句读一下。读出高兴、欣喜等语气。

4、齐读全诗。作者把泉水,大树,荷花和蜻蜓编织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并表达了他对夏日池塘边美景的喜爱,带着高兴,喜爱的语气,品读一下全诗。

(四)赏读诗,内化意境。(适当配乐)

1、自由练读(读出个性)

2、个别读

3、同桌互读,背诵读。

4、想象读:你觉得在这个池塘边还会有哪些景色?(小草、小鱼、小鸟……)这么多景色作者只抓住了四种,却把整个夏天的美景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值得我们学习。在你脑海里能想象着更多的美景读一读吗?要读出你对景色的喜爱之情,你试试。

5、全班齐读(情感共鸣)

(五)教师总结:

涓涓细流,浓密的树阴,小巧的荷叶,顽皮的蜻蜓,让这宁静,优美的小池塘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情画意令人陶醉,不仅这些,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美,让我们一起去发现美,享受美吧。

(六)课外积累:

搜集并积累杨万里的诗。篇三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池上》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

2、能认识古诗中 5 个生字;

3、会写 2 个生字:首、采。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 2 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 5 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池上》,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通过4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 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

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 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

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 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首 踪 迹 浮 萍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能把古诗读得 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1、自由读后,想一想诗句意思。

2、同桌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及时反馈。重点理解“偷采、不解”

4、入情入境想象朗读古诗,思考:古诗里描写了一个什么 样的小孩?

五、比赛四:比写字(第四次“先学后教”)现在咱们比比谁能把要求会写的生字写得不仅正确,而且美 观。

(一)先学

1、生观察二个字在田字格里的结构,位置并书写笔顺。

2、指名说笔顺。

3、齐书空笔顺。

4、指名上台板书会写字,其他学生练写在书上。

5、台下学生观察台上学生板书的。

(二)后教

6、指名上台纠正,并说出正确与美观。

7、师生评议(对不对,好不好)。

8、师范写。

9、生再描红书写。

10、展示比赛。

六、当堂训练:

1、书写 2 个会写字,并组词。

2、试背诵古 诗。

七、板书设计

12、古诗两首 池上 偷采 不解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小池》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

2、能认识古诗中 7 个生字;会写 5 个生字。

3、认识偏旁“水”、采字头。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 5 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 7 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这

一、揭题示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通 过 4 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 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

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 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

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 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泉 流 爱 柔 荷 露 角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认识偏旁“水”。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能把古诗读得 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小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根据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电脑制作小池作景、小荷、蜻蜓、词库等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还记得哪首,请你给大家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二、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学习要求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 1.了解诗人生平。2.理解题目意思。3.学会生字新词。

演示课件诗人介绍、全诗图文、字义词库。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池的作者是谁? 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2.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 你知道小池的意思吗? 这首诗写了小荷花池什么季节的景色?

3.诗中有几个生字? 示柔字,这个字读作什么?(1)柔是什么结构? 怎样拆分,编码是什么?(2)柔可以组哪些词? 在诗中组的什么词?(3)柔有四种意思,晴柔的柔选哪种字义比较合适?(4)把柔字打三遍,再用柔字组两个词。

4.再读古诗。看还有没有不懂的词。

四、同学们前面三个要求学得不错,请大家继续按下面的要求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抽读要求。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 演示课件。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 惜是什么意思? 谁舍不得谁? 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 读第二行,演示课件。树阴照水怎样理解? 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 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 这行诗是什么意思? 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4.小结: 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 读三、四行,演示课件。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 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 蜻蜓就怎样? 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 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 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

7.总结: 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五、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下面我们再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出示第五个学习要求: 体会诗人感情。

1.认真听范读,注意哪些地方有停顿,哪些地方有重音?

课件演示。

2.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里的导读要求练读。

3.抽读评价。

4.背诵全诗。

《古诗两首》《池上》《小而垂钓》教学设计 第6篇

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索—《古诗两首·池上》教学案例 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索—《古诗两首·池上》教学案例 孙 逊 教学目标 1.根据字理识字的方法自主学会形声字和会意字。2.读出诗歌的画面,感知诗歌故事内容,通过咀嚼品味,揣摩小娃偷采白莲的心理,体会儿童的天真无邪,构建与诗人情感的桥梁。3.初步认识诗歌朗读的技巧。教学过程

一、旧知迁移,初读感知 1.回顾背诵:白居易《忆江南》 2.导入新课:白居易的诗大多质朴自然,通俗易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池上》。(齐读课题。)3.自读诗歌:《池上》是一首清新、活泼的小诗,自己把这首诗读两遍。

二、自主识字,形意结合 1.指名读诗。2.正音:“撑、挺、萍”这首诗中有三个生字,看字音,有什么发现?指名带读后鼻音。3.自主识记,相机指导。看看字形,你能猜猜他们的意思吗? 动作理解:“撑”是会意字,表示用手掌完成的一个手部动作,谁能来做做“撑”小艇的动作?(这儿的撑就是指用竹篙抵住河底使船前行)。4.板书范写,看图解义“艇”。“艇”和“萍”都是形声字,“艇”笔画比较多,跟老师写一写。看看书上的插图,诗中的“小艇”是指—(体型较小,行驶起来较为轻便的小船)。5.观图示义:见过“浮萍”吗?如何记住?(它是一种水草,飘浮于水平面)6.指导书写:要注意“萍”字,上下结构,草字头,把第一横写长一点。7.生字描红。

三、自读发现,明了大意 1.读节奏:一首诗就是一首歌,和歌一样,每首诗都有属于它的节奏与韵律,只有读好诗的节拍,才能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读,齐读。2.明体裁:这首诗几行?每行几个字? 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这类诗歌体裁叫五言绝句。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藏着一个完整的故事。3.明故事: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时间呢?从哪儿知道的。人物呢?那他在干什么?谁能用完整的一句话说说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真棒,老师还没教呢,你就已经通过自己的读理解了这么多内容,难怪人们说白居易的诗“老少皆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这首诗的体会会更准确、更深刻。

四、读清画面,读出情趣 1.一首诗还是一幅画,只有走进画中,才能走进诗中。你们闭上眼睛,听老师吟诵这首诗,看看你的脑海中出现哪些美妙的画面呢?(美荷塘—娃撑艇—采白莲—开水道)2.质疑辨义“偷”。偷是不光彩的,令人厌恶的。读着这首诗,你觉得这儿的偷是偷窃东西吗?(投影出示字意选择:① 偷盗,盗窃② 悄悄地,不想别人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白莲,竟吸引了小娃来采?看荷花形态图,心中冒出什么词就说什么。出示白莲图(1)看看它们的颜色—看看它们的姿态—闻闻它们的味道(清香扑鼻、沁人心脾……)满池的荷叶下,静静的水面上散布着一层绿绿的(),那正是(浮萍)。有了浮萍的装扮,荷池更美了。(2)多少文豪诗人为荷花写下美妙的诗句,你想到了?(3)面对这一池洁白的荷花,享受着淡淡的清香,你又会怎么赞叹?(4)除了迷人的荷花,你们猜猜对小娃吸引更大的还有什么?(莲蓬)剥开翠绿的莲蓬露出白白生生的莲子,咬上一口,爽脆清甜,多诱人啊。【板书:白莲 迷人】看,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现在你们该明白,小娃为什么要来采了吧!出示小娃图 1.观察小娃:(出示文图)这个小娃看上去多大的年纪了?长什么样?(脸— 眼神—头上— 活泼淘气,总之一个词—【板书:小娃 可爱】 2.指导朗读:诗中的一二行就是描写小娃的,谁来读出小娃的可爱? 3.启发想象,揣摩心理:你就是这个小娃,偷采白莲时你会想些什么?(1)当你看到满池亭亭玉立、洁白如雪的荷花时,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心理呢?会有什么样的动作?(惊讶、高兴、闻)就请你读出这份高兴的心情!(2)当你再看到一个个翠绿饱满的莲蓬时,准备瞒着大人采时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兴奋、激动、紧张、害怕)你能读出这份兴奋激动吗 ?(3)看图:当他瞒着人成功采回满船鲜嫩饱满的莲蓬时,看看他的表情,此时此刻他的心中又怎样了呢?(得意、开心)(4)联系生活同学们,你有没有瞒着大人们做过成功的事情呢?那时的心里怎么样?谁再来读读读出这份得意。(齐读:偷采白莲回)看图:你看船虽小,但娃更小,“撑”得费力。可这池白莲吸引力太大了,哪怕是累得满脸通红,哪怕是冒着被人发现的危险,他仍要用他稚嫩的小手去悄悄地采摘。4.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孩子,你觉得他怎么样?(天真 活泼、大胆)【板书:快乐】(指名读一、二句)

五、读懂诗人,读出童心 悄悄地去,急急地回,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那小娃的行踪有没有被发现呢?(“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1.指导理解: “解”是指明白,懂得,“不解”就是“不明白,不懂得”。“一道”这里是指(一条水路)船行水面,浮萍荡开,现出一条清晰的水路。2.质疑:既然是“悄悄地来采”,为什么不懂得隐藏呢?(体会小娃小,不知藏,小娃乐,忘了藏)小娃知道自己被发现了吗?还以为瞒过大人得意地偷着乐。多有趣、多天真的孩子呀!【板书:天真】 3.介绍写作背景 这一切都被谁看在眼里?知道吗?这池荷花可是白居易后院里的。白居易早年特别喜爱江南水乡美景,回到洛阳后特地不远万里将钟爱的荷花带到了洛阳。此时的白居易已是老人了,他常静静地欣赏着荷塘美景,今天却让他看到了眼前的这一幕。如果你是白居易,你会生气吗?(惊讶——会心的微笑)为啥? 4.解读诗人:是呀。每个人的小时候都曾这样可爱淘气过。白居易看到这个小娃就好像看到了自己小时候。无论是谁看到这样一个长得可爱、举动天真又自得其乐的小娃娃,都不仅会心生怜爱,发出会心的微笑。又怎么忍心惊动她呢,责怪她呢?如果这一池荷花是一幅美丽的画,那么这个小娃的出现就使整个画面活起来了。5.指导读句:诗人白居易也和我们一样微笑地望着眼前的一幕。我们能把这份笑意传递给大家吗?(读3、4句)带上“哈哈”这个词,再读读。6.此时此刻,你能感受到作者对小娃充满了什么样的情感?【板书:喜爱】你们真会读,一下子就读到了诗人的心里去了。总结诗人:正因为有诗人对美好景物的热爱,有诗人对孩子的一份喜爱,才写出了这首清新的、富有童趣的小诗,这首诗是唐代诗词中不可多得的珍品。7.感情朗读:让我们一齐来读出其中的趣味。

六、总结(小结学法并板书)今天我们通过五个读学会了这首小诗,现在回顾一下: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二读,读出节奏,品味诗味。三读,读出画面,体悟美景。四读,读出趣味,感受童真。五读,读懂诗人。另一首同类题材的诗《小儿垂钓》,我们也可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学《小儿垂钓》,看看你又能有什么新的收获。

上一篇:航海培训中主管培训的工作总结下一篇:向区委常委会汇报安全生产工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