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装行业的前景和展望

2024-07-04

童装行业的前景和展望(精选8篇)

童装行业的前景和展望 第1篇

童装产业 门槛渐高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童装就像是穿在身上的童话,而探究起童装产业的发展,确实也如童话般充满了惊喜与活力。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2011年第一季度,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品牌类服装价格同比增长19.9%,比上年同期加快7.8个百分点,其中童装类品牌服装价格同比增速更是高达28.7%,比上年同期提高10.4个百分点。

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谢青曾用“方兴未艾”来形容童装行业的发展势头,自20世纪90年代起,成衣消费的大规模涌现、品牌服装的逐渐成型,加之国内纺织服装发展的良好势头,使得我国儿童服装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多品牌抢夺新战场

今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57个中高端品牌在儿童生活馆粉墨登场;而在石狮服装城设立的石狮名牌服饰联销中心内,也有40家童装企业正式入驻。这都标志着,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向童装市场发力。

总部位于石狮的鸿发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从今年开始加大了童装品牌的建设和产品开发力度。今年4月初,旗下的小毛虫品牌童装,举行了今年秋冬新品发布,其展示的5个主题的设计,在色彩和款式上散发着浓郁的童趣,具有国际时尚和品位,获得了业界好评。

而来自台湾的品牌ABC童装,则携手韩国研发机构,开启了国际化进程。该品牌负责人周建永表示:“韩国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上的确有着值得学习的地方。这次合作是ABC童装研发的国际化、时尚化策略迈出的又一步,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加速ABC品牌的发展。”

如今的服装市场,早已不是资金实力雄厚者就能得天下那么简单,研发、营销、品牌、人力资源等系统工程缺一不可。而这些还仅仅只是基础,在童装方面,品牌经营有其特殊性,儿童消费也有其复杂性,只有把握住市场的脉搏,才能踩准节拍来安排具体的童装品种、品类、价格、生产数量等关键变量。

业界人士指出,目前国内的童装行业正处于洗牌的关键阶段,童装品牌经营正从粗放式经营向规模化、精细化经营转型;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营销手段竞争向产品研发竞争、品牌文化竞争、品牌服务竞争跨越,品牌价值高的企业将具有更大的市场话语权。

没有文化与创意难以做大

和成人服装市场一样,有越来越多的童装企业开始致力于企业运营和终端操作的精化,努力提高终端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终端营销模式创新也层出不穷,童装终端不但包含百货专柜、商业街街铺店、超市店中店,还出现了一线市场的“一站式购物”的生活馆形式,二三线市场的量贩式终端。

经过市场多年的洗礼,国内将出现一些垄断的全国性童装品牌、一些强势的区域品牌、代理商品牌以及零售商品牌。有些业内分析师认为,几年后,童装市场将会出现由十几个品牌占有40%~50%市场份额的局面,到那时,中国的童装企业在市场上的位置才会得以稳定。在未来,一线市场将以国内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本土大品牌与外来高端品牌平分天下,从而打破目前外来品牌在一线市场上独当一面的格局。另一方面,二三线市场也会以较具规模的本土大众品牌或区域品牌为主要面孔,而批发市场上也将出现品质精良、注重品牌形象的批发品牌。

为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更主动地融入“低碳时代”,采用绿色的原、辅材料,努力让童装更环保、更健康。并主动研究儿童成长的生理、心理特征,努力通过品牌和产品来诠释儿童的需求。

这一切都说明,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的打造和推广,不但通过在终端与消费者互动,还通过公关传播等手段来进行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品牌传播,提升品牌形象力。同时,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储备、对核心团队的建设,重视对学习型组织的打造和对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多品牌组合、扩大品类来实现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做大做强。除了通过积累来壮大自己外,还研究和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来实现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谋求与国际设计机构和国际级品牌管理公司的合作,努力提高品牌的制胜能力。

目前,中国童装消费需求量在23亿元左右。预计未来几年,全国童装需求量还将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在行业飞速发展、产量稳步上升的双重牵引之下,童装企业的未来之路任重而道远。

童装行业的前景和展望 第2篇

金融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同时在我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行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首先社会各阶层各行业所有人,都需要资金融通,不论长期的或短期的资金需求,不论国内的或海外的现金需求,不论即期的或远期的资金需求,金融业都可以满足这些需要。其次赚到一点钱的企业或个人,他的金钱需要有个存放或运用的去处,金融业正可以满足这个需要。而且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金融机制的改革,民营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也会在增加,金融业在我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受过比较好的金融专业教育的学生,将会有很多的发展机会。

1998年以来,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高度重视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发展,对于金融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由此,银行及相关证券、保险等行业管理机构加大了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开启了在国家统一分配制度打破之后的新一轮对金融专业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的增量需求,金融行业监管部门的人才举措,影响着所辖行业内的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大了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金融业就业的主要有利因素:

1.在各行业的薪酬横向比较中,金融业的平均薪酬与福利最高。

2.在全民市场经济的氛围中,金融业的从业者可以感受到正在从事着一份“体面”的职业。

3.每日都工作在完全动态化的市场环境中。

4.有才华的员工可以得到快速的晋升。

5.优厚的待遇和休假福利。

6.低损耗率,行业平均志愿周转率为16%。

尽管全球经济仍未全面复苏,但中国金融企业在这次的冲击中却因祸得福跑到了整个行业的前茅,面对这新一轮的洗盘,中国的金融企业很可能因为走向世界的需要而扩大对于行业人才的招募。

童装行业的前景和展望 第3篇

关键词:软件开发,发展,前景展望

一、软件开发的过程

软件开发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末期出现“软件危机”, 软件产品开发周期长, 错误多, 难以维护和适应修改。当时的荷兰物理学家E.W.Dijkstra提出“结构程序设计方法”, 由此出现了软件开发的最早理论:结构化分析和结构化设计。2、软件的编制每次都是从零开始, 这是造成“软件危机”的根本原因。整整经过十多年的探索, 到七十年代才获得成功。由此出现了软件开发的第二大技术理论体系: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3、在1998年日本京都召开的“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 (CB-SD) ”国际专题学术会议上, 一致认为软件开发技术离不开构件和体系结构。软件体系结构现简称“架构”, 由此出现了第三大技术理论体系: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4、后来随着分布式的出现, 出现了第四大技术理论体系:面向服务的架构。

二、2012年软件开发行业的发展

软件开发技术是时下最主流的高端技术, 研究软件开发有哪些进步的最佳方式就是从软件开发的开发方法入手, 软件开发方法的变化历程见证了软件开发与过去相比的所有进步。

2012年是国内云计算实现落地的一年, 特别是微软和上海政府的成功合作, 给国内实现云落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云”落地了, 我们如何使用这片“云”?拿什么使用?答案是云应用。谈到云应用, 当然离不开云开发。可以说, 云计算的发展, 也改变了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在国内超过百万的开发者当中, 特别是移动开发, 盈利的不到2成, 绝大部分开发者都面临资金、技术和用户的多重短板;横跨多平台的复杂开发和测试环境, 让开发者团队在不同的平台甚至不同的编程语言损耗开发精力。而云开发恰恰可以解决以上的问题。

第二个关键词是移动开发。毫无疑问, 移动开发是开发领域的一个子集, 包含在开发之中。但先如今, 仿佛其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桌面开发。

第三个关键词:BYOD指携带自己的设备办公, 这些设备包括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等。现在更多的情况指手机或平板这样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

目前, 许多企业开始考虑允许员工自带智能设备使用企业内部应用。企业的目标是在满足员工自身对于新科技和个性化追求的同时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降低企业在移动终端上的成本和投入。

BYOD时代的到来, 离不开硬件设备的支持, 但同时, 企业也更加需要软件的支持。作为员工, 我们需要相关的软件来进行更有效率的办公, 另一方面, 企业也需要通过合理的措施, 来管理这些软件。

三、软件开发的前景展望

软件开发行业的前景, 归纳为以下几点:1、高成长:全球软件市场以每年13%的平均速度增长, 远大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2、高智力投入:所需固定资产少, 生成成本少, 纯脑力活动为主;3、服务性强:软件产品售后服务工作量大, 而且软件开发商在做系统集成时必须对用户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 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得到用户的密切配合, 因此兼具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特点;4、高附加值:软件的相对附加值高, 大约是CPU的2倍、存储芯片的3倍、硬盘的5倍;5、全球性强:尤其因特网的出现, 给软件开发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也使得软件产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销售到全球, 同时, 软件开发又是一个受名族文化、风俗、习惯影响较小的产业。

综上所述, 由于当今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需求扩大, 因此软件开发行业将会继续研发和发展, 在开发方法上更进一步, 研发出更省时省力, 让开发人员方便的软件开发方法, 从而方便用户, 提高软件开发的水平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梁华.浅论近年来软件开发技术与应用发展趋势[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学术版) 2008 (23)

[2]刘国建.软件开发的人文价值支持系统[期刊论文]-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 (1)

中国医药行业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第4篇

会展行业分析及前景展望 第5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技术、贸易、文化、经济等往来日益频繁,为全球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尤其是中国的会展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递增。由此,会展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同时,由于会展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邮政商业、物流等行业的发展,因此会展业又被视作新的经济增长点或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一、会展业的概念和基本组成会展业是指以会议、展览为媒介,以在一定时期内聚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手段,达到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的行业。

(一)会议

会议是泛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所进行的有组织、有主题的议事活动。会议的类型很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

会议按规模大小可分为国际会议、洲际会议、国内会议。据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1CCA)规定,国际会议的标准是至少有20%的外国与会代表,与会人员总数不得少于50名。

会议按组织形式可分为大会或年会(covention)、代表会议(congress)、论坛(forum)、专题学术讨论会(symposium)、讨论会(workshop)和座谈会(panel discussion)。

会议按内容可分为商务型会议、展销会议、文化交流会议、度假型会议、专业学术

会议、政治性会议和培训会议。

会议按举办主体可分为社会团体会议、公司(企业)会议和其他组织会议。社会团体会议主要包括协会会议和社交团体会议两类,其中协会会议是最主要的类型。协会会议有多种类型,主要有贸易性行业协会会议、专业和科学协会会议。另外公司(企业)会议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与协会会议一道,成为会议的主要类型。公司会议,一般包括全国和地区性销售会议、技术会议、管理者会议、培训会议、代理商会议、股东会议、奖励会议等几种。其中销售会议是公司会议中最重要的部分。

(二)展览

1.展览的概念

展览往往是展中有会,会中有展,展会结合,所以也被称为展览会。从字面理解,展是指陈列、展示物品,览是指参观、观看,会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的集中在一起进行交流。对展览的界定,目前还没有统一。

结合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所谓展览,是指参展商通过物品或图片的展示,集中向观众传达各种信息,实现双向交流,扩大影响,树立形象,达成交易、投资或传授知识、教育观众目的的一种活动。

2.展览的类型

展览的类型很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

(1)展览按内容可分为综合展览和专业展览。专业展览在目前的展览中所占比例较大。

(2)展览按目的可分为宣传类展览和贸易展览。

(3)展览按面向的对象可分为贸易展览、消费者展览和综合展览。

(4)展览按展品的来源可分为单独展览、多边展览和世界博览会。

(5)展览按地域可分为国内展览、出国展览。

除了以上几种分类标准外,按是否盈利划分,展览可分为营利性展览和非营利性展览;按时间划分,展览可分为定期展览和不定期展览。定期展览有1年4次、2次、1次,2年1次等。不定期展览则是根据需要而定。按场地划分,展览可分为室内展览、室外展览和网上展览。

二、会展业的特征

(一)会展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会展业通常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或者是“风向标”。

(二)产业关联强,互动性能好,综合效益高

会展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涉及交通、旅游、通信、建筑、广告、装饰等诸多部门和行业。也正因为如此,会展业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上海、北京、大连等城市已将会展业列为地方政府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产业。

(三)信息积聚性好,利于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费用

三、会展业的作用

当今,会展业遍及全球的各个角落,各国各个大小城市都有会展活动的举办。世界各地之所以争相举办各种会展活动,其重要原因是会展活动能够给举办地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

(一)对举办地经济效益的拉动作用.

会展业是高收人、高盈利的行业,除了门票、场地租金等直接收入外,还有因会展活动所带来的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物流、保险等相关行业的间接收入。

(二)就业机会的扩大作用

会展业作为服务业,直接、间接涉及的行业很多,因而就业乘数效应显著,能够吸纳较大数量的就业人员。

(三)信息的系统传播沟通作用

从科技发展史来看,许多划时代的发明创造,如电话机、留声机、蒸汽火车、电视机等都是在展览会上首先进行展示和推广的。

(四)经贸合作的促进作用

在大多数交易会、展览会和贸易洽谈会上都能签署一定金额的购销合同,以及投资、转让和合资意向书。

(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作用

会展是一种大型的群众活动,它要求有符合条件的会展场所,有一定接待能力、高中低档相配合的旅行社和酒店,便捷的交通和安全保障体系以及优雅的旅游景点等。

(六)会展活动举办城市知名度的提升作用

会展业在国际上被称为“触摸世界的窗口”和“城市的面包”,会展业是联系城市与世界的桥梁。会展活动可以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城市能不能跻身于国际知名城市行列,一个重要标志是看这个城市召开国际会议和举办国际展览的数量和规模,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不仅可以给举办城市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能带来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

四、我国会展业的格局

国际博览会联盟(UFl)发表的报告认为:“一个城市或地区如果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人均收入处于世界中等水平以上,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接近或超过10%,行业协会的力量相对较强,那么会展经济就会在该城市或地区得到强势增长,并发挥作用。”

虽然我国各地区和城市经济整体水平及其特点和会展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但就整体利益而言,各地区都在通过挖掘本地的资源优势,制定科学的、侧重点不同的会展经济发展规划,使各地区、城市的会展业得到协调、持续的发展。

第二节会展中心概述

一、会展中心的构成会展中心作为各类会议和展览活动的载体,应具备相对完备的功能,能够为

各类会议和展览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根据会展活动的需要,会展中心一般由展览部分、会议部分、室外场地部分及展览辅助场地、会议辅助场地、配套的智能化信息系统等部分

构成。

二、会展中心的选址

会展中心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和周边的环境、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会展中心的作用。因此会展中心的选址须考虑以下因素:

(一)交通便利

(二)周边具有良好的配套服务设施

(三)有增值潜力

(四)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五)注重会展中心的旅游环境

三、会展中心的经营管理

会展中心是会展活动开展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会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但怎样经营管理才能使会展中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我国会展中心的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会展中心在经营模式上虽有不同,但普遍存在管理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低下、资金供给缺乏的问题,要实现会展中心的快速发展,必须在借鉴发达国家会展中心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会展中心的实际情况,走市场化的改革道路,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来经营管理会展中心。

(一)实现会展中心产权多元化和分散化

实现会展中心产权多元化和分散化,是改变目前我国国有会展中心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现状,使政府逐渐退出会展中心的经营管理,会展中心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前提。实现会展中心产权多元化和分散化,应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在新建的会展中心中大力引进民营资本和外资,以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组建会展中心;二是对于一些已经存在的国有会展中心,也应该以适当的方式转让部分或全部股权,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二)成立会展中心管理公司,推行有效的会展中心管理模式

(三)培育会展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会展中心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后,相互之间的竞争必然加剧,这种竞争不仅包括国内同类会展中心的竞争,还包括来自三资企业的竞争及不远的将来还会面临着独资会展中心的竞争,同时会展中心还面临着同会展产业链条中的其他主体的合作与竞争问题。会展中心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注意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取得发展。

(四)注重会展市场的分工与协作

会展中心提供的产品是服务。目前我国多数会展中心对会展活动实施一条龙服务,即从展品运输、展厅和展台的布置到餐饮服务,再到清洁服务和物业管理都由会展中心独立完成,这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会展中心市场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要在会展中心实际运营过程中,充分运用市场分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原理,加强与会展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的合作,使自己专职于整合各项服务、加强管理的工作。在这方面,德国、法国等会展业发达的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五)加强政府对会展市场的宏观调控

市场化要求政府从会展中心微观管理领域退出,但却要求政府通过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加强宏观调控,使会展中心的整体运作有制度保障。另外政府对会展中心的建设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政府对一个地区需要多少会展中心、需要多大规模会展中心,需要在哪个位置建设会展中心,会展中心周边的交通环境、基础设施、人文环境都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从而对会展中心的投资起到指导作用。

第三节我国会展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我国会展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为相关产业带来巨大商机和利润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总体上还缺乏必要的制度和规则,这是制约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致命障碍。我国会展业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有:

(一)会展市场秩序混乱

当前,我国会展市场鱼龙混杂,会展过多过滥,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会展“泡沫”现象。一些城市日日有展,甚至“一日多展”。许多展览和会议既无特色,又无实质内容,缺乏良好的组织与服务,且收费混乱,低水平恶性竞争,使参展者的利益无法得保护。对一些会展主办者来说,展会无论大小都有钱可赚。经济利益驱使大家都想争分一杯羹。

(二)展览场所重复建设,功能单一

全国各个城市都有展馆,但大多面积小、功能单

一、设施落后、服务水平低,不月有竞争力,更不具有接办国际名展的能力。多数展馆只能承办一些低档次的展览,缺乏统一布局,一味地为了获得短期利益,使展览活动过多过滥,导致参展物品数量少、栏次低,降低了对商家的吸引力,同时也降低了办展质量,影响了城市声誉和企业效益有些城市盲目建设展览场所,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多数展会缺乏明确定位,组织管理模式落后

同国际知名展览相比,我国展会缺乏明确定位,让参展厂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有的展会则什么档次与质量的产品都一拥而上。有些展会甚至成为处理滞销商品的场所。参展商的目的也不明确,且大多数厂商只是“坐以待客”。组织管理模式落后,服务水平低,也是制约我国展会使之停留在相对封闭、单

一、服务水平低下层次上的重要原因。

(四)会展业还未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

为会展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信息等相对滞后,制约了会展规模经济的发挥。同一批人员既是展会组织者,又是展会管理者,也是展会项目的实施者,从展品征集到展品运输、展品布置直至为参展者提供吃住行服务等均由同一批人承担,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化分工带来的高效率的发挥。同时,为展会提供辅助服务的行业如展会信息、展会咨询、施工、评估、道具、设计装潢等行业也有待进一步发展。

(五)会展主办主体复杂,缺乏资质条件的约束,会展业务人员的素质偏低

目前,会展的主办主体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各类协会、学会,有各种团体组织,有咨询公司和展览公司,有各种媒体,也有各类企业。主办主体的多元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展业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没有严格的资质条件限制,造成了一些会议和展览水平低,组织管理混乱,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各种展会一哄而上的局面。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我国会展经济发育时间较短、经验不足、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会展经济的发展还缺乏行业规制和一些法规、制度建设。其主要原因有:

第一,会展业存在问题的病根,主要在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新旧体制的转换中,会展业管理制度没有及时进行必要的变革,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的管理理念滞后并存在短期行为。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展会审批制、展览公司资格认定制,未能与会展市场的发展接轨,未能完全体现公开、公正、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原则。

第二,会展业管理体制和制度不规范。

第三,会展业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与宏观调控,缺少行业约束机制。

第四,会展业的运行缺乏规范化。展会的地点、频率约束机制缺位。

第五,会展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无论是展会组织者、管理者、施工人员还是为展会提供其他服务的人员的素质总体来看不高,观念更新较慢,多是承袭前人的经验而缺乏创新精神。

二、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进人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会展业赢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会展业的管理体制及运作机制上也在发生着一系列变革。目前,我国会展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大趋势:

(一)全球化趋势

加入WTO以来,我国会展业同国内各个行业一样,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就是全球化。

(二)信息化趋势

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的会展业与国际接轨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会展业的信息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会展业开始注重与国际会展组织或世界知名会展公司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及时掌握全球会展业的最新动态。二是在会展业中积极推广现代科技成果,逐步实现行业管理的现代化、会展设备的智能化和活动组织的网络化。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推动国内会展业的信息革命,如开展网络营销、举办网上展览会等。

(三)集团化趋势

会展业是一项投入大、回报快的产业,表现在微观领域,即对会展企业的资产总额、人力资源、技术力量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会展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众多小规模的会议或展览公司已力不从心,逐渐被有实力的公司兼并或收购,进而退出市场,实力雄厚的展览公司则以资本为纽带,采取联合办展、收购展会、资产兼并等方式不断壮大自己,成为市场的主宰。

(四)品牌化趋势

晶牌是会展业发展的灵魂,也是我国会展业在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现品牌化经营是增强我国会展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目前,国内已初步涌现出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会展企业或展会,但这些民族化的会展品牌与德、意等国家的国际性会展公司或展会相比,无论在品牌的知名度上,还是在品牌的无形价值或扩张程度上,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由此可见,品牌化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上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日程。

(五)专业化趋势

“只有实现专业化才能突出个性,才能扩大规模,才能形成晶牌”已成为国内会展界的共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会展业追求的都是综合化,强调小而全,结果造成展会特色不鲜明、规模普遍小、吸引力不强,也导致了我国国际知名展会的缺乏。专业化是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六)市场化趋势

(七)创新化趋势

(八)生态化趋势

(九)多元化趋势

最后,我国的绝大多数会展公司都会努力拓展本企业的经营项目,形成“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格局,以分担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三、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前景

会展业是我国今后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行业之一。其理由在于: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市场体系的形成,将为我国会展业持续发展和实现质的飞跃,提供更加有利的体制环境和体制保障。

其次,我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将为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背景支持和基础设施支撑。

我国现代制造业迅猛发展和全球制造中心地位的形成,将使更多行业、更多领域的专业会展迅速成长起来。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推介产品,树立品牌,开拓市场,必将带动会展需求进一步增大。

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第三产业得到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化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金融、物流、旅等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将为会展业提供更好的配套设施和服务。

再次,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我国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将带动我国会展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四、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对策

(一)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引领会展业的健康发展

(二)发挥政府对会展业发展的引导和培育作用,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一,建议政府部门能通过法律、行政规章和政策等手段对我国会展业进行宏观规范,同时减少对会展活动的直接参与和管理,使会展业的各个主体能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竞争。第二,共同研究制定会展产业政策。第三,研究制定有利于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使会展中心场馆、会展业和相关服务业能有积极性办好会展活动。

(三)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实施品牌战略

会展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规模经济”,同时,也是一种“品牌经济”,就会展城市而言,要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条件,选择能发挥城市资源优势的重点,加速培育一批有晶牌效应的展会和一批有专业水准和竞争实力的会展公司。就展览项目而言,会展企业应该集中优势资源,努力提高展会组织、策划、服务的水准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进行展会活动的创新,争创名优品牌,提升我国会展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加快筹建全国性会展协会,促进我国会展产业化

(五)有意识有目的推进会展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这其中包括会展产业链上的分工专业化、会展活动服务专业化、业化。

(六)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关注互联网的发展给会展带来的契机。

(七)加快人才培养

童装行业的前景和展望 第6篇

所谓的动漫设计师其实是具备计算机动画设计、数字声像合成技术能力,计算机二维、三维动画制作及影视后期制作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从事的主要工作包括:计算机动画设计能力、数字声像合成能力、计算机动画制作及影视后期制作能力,还有模型与贴图,角色动画,材质渲染,后期特效合成为一体的有动漫设计专业。目前,四维梦工场动漫设计师的发展前景相对较好,尤其是在IT信息行业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但是更难的也是动漫行业了,因为现在的动漫设计师的缺乏与流失,已经让人才市场变成了商业战场。

更有政府在资金、政策上大力支持动漫行业的发展,全国目前30多个动漫基地为动漫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设备、人才等全方位的服务。权威部门统计显示:中国有5亿动漫消费者,带动1000亿人民币的市场空间。动漫行业每年以25%的发展速度向前发展。随着欧美、日韩动漫行业的发展迅速,并且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国动漫行业才刚刚起步,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中国动漫行业的高速发展,动画设计师人才需求量巨大。国内30多个动漫基地陆续发出动漫设计人才紧缺的通告。然而培养我国的优秀动漫人才,自古行业发展都将促进人才的需求,那么专业的动漫设计师就是现在动漫企业最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

中国注册税务师行业前景与展望 第7篇

今天受郝校长和丁教授邀请来首都经贸大学交流,非常高兴,大家都是学税务专业的,一定对专业方面的信息很关注。因此我想今天主要谈谈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对注册税务师的需求和注册税务师这个行业目前的现状,前景又会怎么样,以及我们怎么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些问题。我当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四年了,注册税务师行业在这四年的时间里发展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2007年的时候全行业的收入是43亿,新一届协会选举产生以后,我们就大胆地提出了能不能让行业收入在四年之内翻一番,达到86亿或87亿的口号。结果第一年没有实现进度要求,因为要四年翻一番,每年要增加20%,但是第一年只增长了15%。于是对注税行业发展会不会有那么快的速度,大家产生了疑虑。但是后三年形势变化还是很快的,我们的增速都在20%以上,所以到去年全行业收入完成了97亿,比本届协会翻番的要求还多了10个亿,整个比2007年增长了130%。这个速度应该说还是比较快的,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也出乎我的意料。今年统计去年行业收入的时候,我认为翻番是能实现的,但是也就是91或92亿,没想到最后统计结果是97亿多,比原来我们考虑翻番的进度要快很多。当然比律师、会计师400多亿的收入还相差很远。大家想想这个行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局面,怎么看待这个行业在我国目前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一、我国税收管理理念的变化

首先我先介绍一个情况。1998年左右的时候,美国的国会举行了很多次听证会,在国会的听证会上很多纳税人谴责美国联邦税务局的工作质量很不尽如人意,提供给纳税人的服务特别不好,甚至有的参加听证会的人在听证会上痛哭流涕地抱怨联邦税务局。国会在听证会以后认为联邦税务局工作太差了,于是把局长换掉了。1998年正好我们组织一个团到美国去考察。当时我们的税务局长是金人庆,他会见了美国新任的局长。这个新任局长就跟我们谈,他说我这回当局长得改变改变思路,因为国会议员们对前任局长的批评太厉害了,因此我要好好为纳税人搞好服务。他讲了很多理念上的东西,那时候关于纳税服务方面的东西我们没有太多的关注,虽然当时国内也有纳税服务一说,但只是一般性的概念。我们当时认为国内的主要问题还是税收流失很多,因为1998年的时候咱们增值税虚开发票的事情还很常见,当时我们想的就是加强征管,防止漏洞,脑袋想的都是这些。我们到美国税务局会谈后,觉得纳税服务的提法很新鲜,因为税务局不强调加强征管,反而强调服务,纳税人不满意好像就怎么怎么样,这样的提法那个时候对于我们确实有点新意了。从那时起美国税务局确实一直在做这方面调整的工作,我们国家税务总局也从2007、2008年开始作出了成立纳税服务司的决定。这是我们原来没有实行过的,原来我们即使提出要为纳税人服务,也是在征收管理范畴里来为纳税人服务的。那时候我们国家税收管理的理念,总体基调是征收管理,而为纳税人服务是从属于征收管理里面的。到了2008年,肖捷局长主持税务局工作以后,决定对总局机构进行改革,成立纳税服务司。成立纳税服务司就是把纳税服务的业务从征收管理里分离出来,专门成立一个负责给纳税人提供服务的司局,这个举措比起美国晚了差不多十年,但是还是说明了我国税收管理理念一个变化的趋势。

最近我看到了美国联邦税务局局长道格拉斯·舒尔曼在一个讲话里面提到,现在美国联邦税务工作有六个理念,制定了《联邦税务局战略规划》,提出了六项重点战略,也可以说要抓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提高税收业务处理能力和效率;二是重新思考和定位税务部门与税务中介的关系;三是提高数据获取、分析能力,加强

税收信息化建设;四是提高纳税服务能力;五是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对税务管理带来的挑战;六是积极应对未来人力资源的挑战。其中他把重新思考和定位税务部门与税务中介的关系,排在第二位,这是我没想到的。六个问题为什么其中包括提高纳税服务能力和与税务中介的关系?谈到其中的道理,他说2011通过税务代理申报的个人和企业的纳税申报表有9500万份,但是中介从业者有多少呢?84万个,美国有84万个能够为纳税人做中介服务的人员。他说要把税务局直接面对几千万申报表、上亿纳税人的局面,转化成税务局通过84万个中介服务人员来管理几千万纳税人的状况。美国现任联邦税务局长的这个理念,确实是我没想到的。我也知道发达国家很多个人交税都是委托律师、会计师来办理,很少自己去处理,因为相关政策很复杂,单凭纳税人自己是搞不清楚的。但作为税务局长,有这样一个理念,我是第一次看到。他的讲话很长,我们有个《注册税务师》杂志,把这一段登了出来,就在下一期上。目的是让大家看看,全世界最大的税务局长在税收工作的方针里面,把通过税务中介来管理税收排在这么一个重要的位置上,这个确实给了我一个很大触动。

二、国家在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上的新精神

我进而联想一下我们国内的情况。最近两年,我们国家在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上有很多新的精神,我讲几个例子。

一是中央已经连续开了多次社会管理创新的会议,这些会议都是胡锦涛主席讲话。讲到社会管理创新,虽然内容很多,但是其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逐步的减少行政的管理,而增加社会自律管理。这个原则是我们国家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个原则也一直在我们中间贯彻和落实。国务院有一条指令就是减少行政审批,如果你们关注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国务院已经公布了好几批指令,明确取消一些行政审批,把很多行政管理的职能交由社会团体来做,这个动向非常重要。说明政府要减少直接管理,增加间接管理,更多的通过法律、法规,或通过各种法律体系的建设,由社会自己来管理的相关内容。如果大家注意的话,最近在体现国家社会管理创新这方面最突出的一个行动,影响面最大的就是证监会。证监会郭树清主席到任后,随即减少了三十几项由证监会审批的项目,把原来由证监会审批的项目改为由中介组织提供有关的报告。三十几项审批项目,不是小数,所以郭树清主席按照这样一个方针,在证券市场采取这样的决策,反映这样一个方向,即减少行政直接管理,增加法律制度的建设,让行政管理逐步转化成社会管理。我认为这些年各个领域都在逐步推进这方面的改革,当然有的领域快一点,有的领域慢一点,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改革动向。

二是我们党的体系组织建设也有创新。“创新”两个字是习近平同志和李源潮同志的提法。创新什么呢?就是律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这两个全国最大的行业协会,他们党的建设有新的模式。就是成立行业党委,由行业党委负责管理这个行业里面党的工作,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新的模式改变了什么呢?按照现在的体制,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它的党支部要归街道党委管理。但是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大规模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街道党委很难管理。街道党委对他们的专业知识、业务极少接触,脱离专业来管理党务,效果要打很大的折扣,这就等同于单位的党建和业务变成了两条线,业务一条线,党建另外一条线。两条线分别管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创新地成立了行业党委。就是说单位党建的工作,统战的工作和业务工作要一起抓,这就是创新。总局肖捷局长、党组书记批示:“各级税务机关党组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承担起对注册税务师行业党建工作、统战工作和行业发展的领导责任,与各项税收工作统筹安排”,也体现了中央的精神。所以我提到国外的动向,就是之前提到的以美国税务局为代表的服务理念,和国内刚刚讲到的这两个动向,都是属于我们党和国

家重大方针的一种调整。

为什么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美国税务局为什么要通过84万个中介服务人员来管理几千万纳税人?中国为什么减少行政审批,增加社会管理,社团组织自律管理?为什么党的系统的建设以这样的模式来领导?我认为这是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我们过去的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党的管理的一些制度,已经不大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以要与时俱进。那么不适应在什么地方,我觉得有一个应该说跟我们行业关联比较大的,就是立法机关完成立法以后,由行政的执法和司法、公安、检察院、法院等等体系来落实、维持这个法律。改革的方向是在整个社会管理里面,要逐渐的减少这种保证法律落实体系的覆盖面,更多的要交给社会自己来管理,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市场经济改革,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样一个新的形势就使得我们整个国家管理的制度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三、注税行业对社会的贡献

第二个方面是我们对税收的作用。我们这个行业存在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国家的税收权益,维护纳税人的权益。所以我们杂志每期的封面都是一座桥,不论是历史的桥还是现代的桥、外国的桥还是中国的桥,我们的功能就是在政府和纳税人之间搭建桥梁,要维护双方的权益。这个权益有多大?我告诉你们一个数字,即使不是非常准确,但在数量级上不会出错。我们一年大概能够通过我们的工作让纳税人在他们原来申报表自行申报的纳税数字上增加几千亿。意思是指纳税人委托注册税务师做代理,进行鉴证,注册税务师审查之后认为纳税人应纳税款比原来自行填报的应缴税款多,这个差额有几千亿。这就是说我们在维护了国家几千亿的税收收入,避免了几千亿税款流失的同时,也减少了纳税人违反税法的风险。而且,我们还查出纳税人的申报里面还有多缴税的情况,是指纳税人本来可以不交或少交的税款,因为有很多政策没有效利用到,所以申报的应缴税款就多了,这个数字也有几千亿。也就是说我们同时也在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由于他们对税法不了解,没有那么专业的知识,使得国家提供的一些税收政策里面给纳税人合法的权益没有得到,通过我们注册税务师的工作,不仅使这些企业能够得到这些合法的权益,同时也使有关税收法规得到了更好的贯彻落实,维护了税法的严肃性。我们行业只有一百亿的收入,政府和企业分别获得了几千亿的权益保护,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注税行业的作用,体现了我们行业对社会的贡献。

四、注税行业面对的挑战和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以及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应该说比前几年要大得多了。坦率的说,我们大概有34000多个执业注册税务师,4600多个所。整个从业人员除34000多执业注册税务师;还有几千名在事务所工作的非执业注册税务师;再加上在事务所工作的其他人员,这三种人加在一起共九万多人,差一点不到十万人。这就是我们现在行业的总规模,这些人的贡献就是刚才我讲到的几千亿,政府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通过我们得到了保护,我想这就是这个行业的现状。

为什么要展望前景?因为税法是越来越复杂,简化税制是所有人的理想,是纳税人的一种理想。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税法从来都没有简化过,总是越来越复杂。因为不是税法自己复杂,是经济生活复杂。现在的资本市场十分发达,过去税法里哪能涉及这么多东西,哪有PE、VC,现在都有了。融资、租赁是现在经济活动的种类和形式,比过去发展的不知道多了多少。即使这样,我们比发达国家还差得远,现在有很多经济活动我们国内还没有发生。所有这些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涉及纳税都会造成税法复杂性的提高。说一句根本的话,一个普通人,这个普通人定义就是没有专门来学税收的人,他是

不可能搞清楚的。无论你这个人在哪些方面有多高的才能,你当一个大老板,你当一个董事长,你可以做出很多卓越的贡献,但是你不可能做好这个涉税的事儿,原因是他的复杂性日益的增加。我要再说点不客气的话,就连已经专门做这个行业的注册税务师,都难以适应这方面的需要,必须不断地学习。现在我们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对34000多执业注册税务师进行培训,每年面授培训的人次是4000多人,网授的有20000多人。即使这么培训,还是有很多复杂的税收事务,我们注册税务师都适应不了。因为这方面的业务难度太大了,你要能够把各种税法的规定融会贯通,能够通盘掌握难度太大了。如果是在资本市场上,在金融市场上那个复杂的程度绝不是一般的人都能够掌握的,就包括在座的学这个专业的人,你们很努力的学也未必能掌握好,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我自己清楚,我在税务局工作过这么多年,这些细节的问题我也不知道。你即使能把相关知识都了解,但做到融会贯通难度是更上一层楼的。

现在我们是什么局面呢?我们所服务的户数占全国纳税人户数不到10%,我们服务的大企业,复杂的上市公司,服务的跨国公司,到海外投资的公司的比例就更低。所以,现在要说展望的话,这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太强了,不是找不到活儿干,而是你有没有能力去干这个重要的活儿。最近我们在组织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培训,大家可能知道,上海开始试点,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一共有十个小行业。这项改革对我们行业的需求到什么程度呢?我给你们讲几个例子,我们有一个事务所,在两个月之内就有五个大型央企来找他,请他帮忙测算,帮忙筹划,咨询如果进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范围,应该怎么应对,一个合同价值一百万。这五个大企业里头,有三个是要进入改革试点范围的,还有两个本身并不进入这个改革,但是将来有可能要进入。因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现在是十个小行业,将来行业还会扩大,所以这两个大公司先请税务师事务所测算一下,如果进入改征的话是什么状况,企业应该怎么来应对这个情况。还有个例子,就是首都机场,全国最大的机场,他们请的是上海的税务师事务所。原因是上海的事务所做过浦东,虹桥机场营改增的业务,有相关的经验,而北京的事务所没做过机场,在经验方面有所欠缺。前两天我们跟中国商业联合会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组织联合的宣讲活动,参加活动的人数超出我们原来的计划,可见市场的需求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所以刚才我讲,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活跃,各种经济生活就越来越丰富,那就会造成税法的日益复杂,而税法越复杂对于国家权益保护和纳税人合法权益保护的市场需求就越多。

实事求是的说,过去很多学校税收专业培养的人,首先要学好税收理论,然后要学世界各国的税制,那些内容更多的侧重于做税务局工作的,就是学习去设计税制,完善税制,这方面的学习占主要的地位,操作实务占的比重比较小。那时候培养的毕业生到税务局工作的机会较多,而现在这个需求减少了,税务局大规模补充人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对税务实务操作这方面的需求多起来了,这是一个大变化,所以你们学校开办了注册税务师专业方向的课程,我认为这是很有眼光的。我估计,用不了几年对学习注册税务师方向的人的需求,就会比学税收理论,学税法,学税制建设这些方面的人的需求要多的多。从就业机会和工资收入来看,我相信这个领域是一个在未来若干年之内比较新、比较好的领域。所以要说展望前景,我认为执业注册税务师这支队伍在几年之内增长到十万人的规模问题还是不大的。

现在作为行业协会,我们也在想办法进一步的打开、扩大进入这个行业的大门。我们想几年以后我们这个行业的形势会有一个特别大的变化。一是行业收入在未来的四年里再翻一番,达到200亿,我认为还是有可能的。这样一个规模是什么概念呢?我们现在有执业注册税务师34000人,全行业收入97个亿,每个注册税务师创造的业务收入不到30万,我们希望几年以后全行业至少有注册税务师50000人,每个注册税务师创

造的业务收入能达到40万。二是未来四年要增加15000个注册税务师进入我们这个行业,那一年就得进入3000-4000人,我们现在每年只有2000多人进入,所以未来真要达到50000个注册税务师的话,人力资源的需求是非常强的。我知道学校大概安排你们到一些事务所实习,我相信如果你们在实习期间做的好的话,那毕业后就业就算是解决了。你们都知道注册会计师资格大三时就可以考,但注册税务师学生阶段考不了,你们毕业后还得过两年才可以报考,所以很多人就此丧失了很多的机会,我们现在正在做工作。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我相信更多的同学就会进入这个行业。但是不管你在什么时点有机会考试,我相信这个领域绝对是你一个很好的选择。

五、我们的希望

我认为中国的税务局从纳税服务这个司单独设立开始,税收征收管理早晚也会跟美国税务局一样进入以纳税服务为中心,要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而且更多的为纳税人服务的工作要通过中介组织来实施,我想这样一个方针早晚会体现在我们中国税务局的征管战略中。所以,我认为注税行业今天的这个局面还只是个开始,我们从40多亿到了90亿没有什么的,差得远了,用不了几年,这个行业就会让人刮目相看。我认为你们在校的学生要学习这门专业的话,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我有一个忠告,这个行业特别注重实务,因为你要在市场中去挣钱,你不是写论文的,你当学生要写论文,你要当硕士,当博士要写论文,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在注册税务师市场上,靠论文挣不到钱,靠实务。这种实务的积累的难度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说比学理论还有特殊的困难,因为它需要经验。掌握一条理论还有逻辑推理这样的方法,然而在这个领域,靠逻辑推理是不行的,就是要看你能不能有本事把一个复杂的商业行为其中包含的各种税收利益分析清楚。

现在我们行业的业务大概分三类,涉税服务一类,涉税鉴证一类,还有税收筹划一类。这三类业务里筹划是最高端的,鉴证是第二类的,服务是最简单的。服务就是帮纳税人交税,这种代理服务相对说是比较简单的。鉴证业务能做的注册税务师很多,竞争太激烈了,所以鉴证业务的价格压得很低。真正能挣钱的是做税收筹划业务,但是税收筹划只有少数人能做。现在注册税务师有等级,分为三级、二级、一级注册税务师,还有特级注册税务师。三级注册税务师资格评定的条件,一是要考上执业资质,二是在事务所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纳税审核》考试你才能当二级注册税务师,也就是说你做涉税鉴证业务要能达到一定的水平,通过考试,并提供两份鉴证业务报告,两份纳税审核类业务报告,你才能当上二级注册税务师。一级注册税务师就是要学会《税收筹划》,通过考试,提供除上述四份业务报告外,还需要再提供两份税收筹划类业务报告,你才能当上一级注册税务师。特级的业务水平跟一级是一样的,就是要通过论文答辩,加试外语。坦率的说,现在全国只有20几个特级注册税务师,他们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也不是特别高。我说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等级注册税务师不仅仅是要过考试关,还要过实务关。在等级注册税务师的评定里面,考试的分占40%的权重,业务实务等审核项目占60%。所以我希望你们一定要把实习安排好,尤其是学注册税务师专业,这个领域更要注重实习,书本要读,实习更要关注,要增加一点做实际业务的实践,因为这个行业就是注重实务的。我们协会也可以跟你们学校搞一些战略合作,在实习基地的选择上,在实习老师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帮助你们提供很多参考信息。我觉得注重实务这一点对于这个专业来说,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人力物力各方面的资源调配上,都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我们总结四年注税行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突出的一个感觉就是这个行业太缺人了,进入这个行业的行政门槛太高了。现在我们正在考虑先把协会的大门打开一点,正如刚

才你们的校长说的“先上车后买票”,这个词用得还是很形象的,就是说你可以先进入这个领域来,然后再慢慢一项一项取得相关资质。原来应该是有注册税务师执业资质,才能进入这个行业工作,而有了工作经历才能考等级,三级、二级、一级,现在我们正在设想通过修改协会的章程,帮助你们在没有取得注册税务师执业资质前,先进入协会的大门,然后你们就可以参加一些学习和考试,让你们能够缩短进入这个领域的时间。我相信这个对在校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包括你们老师。我知道有些法律系的老师、教授他们都成立了律师事务所,在学校这边当教授,上课带博士生,那边在律师事务所工作。我们教税收专业的老师如果考取了一个一级注册税务师的资格,能不能组建一个税务师事务所呢?我想这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刚才我讲了很多行业发展的前景,大家听得很振奋,下面我再讲一点我们行业发展的困难。

第一个问题是降低行政考试门槛的问题。从我当会长开始,就为此努力,总局已经正式发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同意降低注册税务师报考条件,也取得了国台办、港澳办的支持,但四年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还未同意。第二个问题是刚才提到的社会管理创新的问题。虽然中央制定了方针,要减少行政的审批,更多的交由社会自律组织,但在实际中要落实到位还是很难的。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这个行业大所、中所、小所的关系问题,这也是我们行业发展争论很大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到既鼓励大所发展,又不侵犯小所的利益?大而强,中而优,小而精的格局在实践中能实现吗?

第四个问题是全国性社团组织和地方性组织之间的工作关系究竟怎么样定位。因为我们协会是行业社团,这个社团和社团的上下级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在工作中间碰到的很多矛盾和问题到底怎么处理,我想这个问题是有普遍意义的,是我们社团在社会管理创新以后不可回避的问题。

钟表维修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第8篇

自古以来, 维修钟表是一门专门的技术, 是很高尚的职业, 在国外很受人尊敬, 尤其是一流的技师, 手要巧、心要细、眼要好、记忆强。集中精力维修一只表, 需要数小时, 必须有极大的耐心, 仔细检查, 反复调试, 使表保持最佳状态, 才能让表获得新生, 可以说是钟表医生。能否恢复这只表原来的功能及准确性, 就要看钟表技师的功力了。本文拟就中外钟表维修专业人员培养模式及发展趋势作以浅析。

一、中外钟表维修专业人员培养之比较

在国外, 有专业学校, 技师要通过考试, 有等级之分。而且分工很细:有检查表故障原因的诊断专员;安排工作的发配专员;只有发配专员清楚哪个级别的表, 发配给那个级别的技师来维修。一般情况下基础级维修技师须经二年的培训, 通过考试获得证书;若高级技师再经过二年的培训, 通过考试获得高一等级的证书, 就可以维修万年历等级的手表。有些钟表维修厂商分工更细:清洗、组装、盘面、指针、机芯与表壳组合起来, 最后由品质检验专员测试时间的准确度及防水功能无误, 而后交付给顾客。

钟表维修分很多等级, 从简单功能的手上弦、自动上弦、闹表、日月星辰、动能显示、计时码表、双追针计时码表、万年历表、陀飞轮、三问报时、自鸣报时、复杂功能表和集合多重复杂功能的超级复杂表, 这些都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不同领域的专业技师来维修。

在国内, 以往都是由师付带徒弟来实现的, 三至四年才能出徒。如今改革年代, 很多专业表厂破产, 装配技师、调试技师, 有些进口商聘维修技师, 拿来就用不用培训, 只是技术较为单一。较大的钟表代理商, 为了搞好新产品推广, 或将现有技师送到国外原厂培训、或在国内搞专项培训, 以服务顾客、扩大销售。这些技师, 吸取了专业的技术及知识, 对维修后的钟表在品质上较有保障, 只是知识结构有些简单, 较复杂的钟表很难应对。

二、市场供求规律决定维修价格之高低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我国加入WTO以后, 国外钟表蜂涌而至大批量的世界知名品牌进入我国市场。世界顶级名表就达几十个品牌, 价格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之间。柏达翡丽、宝玑、积家、伯爵、江诗丹顿、爱彼、劳力士、卡地亚、万国、欧米加等世界顶级名表极大地繁荣了我国市场, 满足了人民需求。随之而来的商品售后服务问题, 充分显现维修难、价格高的常态。由于我国目前没有钟表维护专业人员的培养培训机制, 高级别钟表的维修人员少之又少, 给人们消费带来诸多不便。这是由市场供求规律决定的, 倘若, 高级别的维修人员增加了, 自然钟表的维修价格就降低了, 服务态度自然就改善了。

这一切还都好, 生活水平都提高了, 配带高挡手表已成时尚及收藏热, 有些表迷很担心, 就是维修费越来越高。不只是知名品牌维修费也要成百上千, 而且每年还在持续上涨, 如此下去, 将会给消费者带来很大负担。很多表厂从前都愿意提供零件给代理商;自从柏达翡丽品牌数年前拒绝供应零配件给代理商后, 很多知名品牌纷纷效仿, 最后导致瑞士的一线品牌, 几乎都拒绝供应零配件。

最吃亏的当属消费者, 只要表有故障, 零件损坏, 就得到代理商维修。没有其它功能的手动或自动表, 只是保养洗油、维修费多达1—2 千, 更换零件另计;若万年历及复杂功能的表, 基本上得寄出维修, 收费很高, 且时间长;对于顶级的复杂功能表, 在哈尔滨现有钟表维修市场的维修技师良莠不齐, 回原厂维修, 也能接受, 毕竟是少数;但一般功能的表, 有几家是胜任的, 如盛时、远大、松雷及环宇钟表维修店等, 不一定非得寄出维修。超高的维修费用, 对消费者来说是很不公平的。瑞士这些名表商应该向劳力士学习, 他们的维修费用比较公道, 约RMB2000 元, 且时间很短。拥有高挡表的人太多了, 往后保养表的费用继续走高, 那的确令消费者吃不消。看来国外的表厂, 不仅卖表赚钱, 维修表照样赚钱。笔者认为, 应该以服务为目的;同时应按品质标准, 严格培训钟表维修专业人才是上策。

这些钟表商每年销到黑龙江省的名表, 价值超过十几亿, 应该有诚意地回馈钟表业, 培训专业的钟表维修技师, 派瑞士的专业技师到各省, 培训代理商的维修技师, 经过考试后, 成绩合格者发放证书, 才能为客户服务, 如此才能确保维修的品质。时隔一段间, 有新机芯研发出来, 在投放市场前, 搞个专项培训, 对于厂商来说是既利已又利人的大好事。如果是那些顶级名表总代理的维修中心, 里面的技术人员, 送到国外总厂培训, 考试合格, 领到证照, 才能在维修中心担任维修工作。一般小规模表店的技师, 外文不好, 再者说瑞士官方语言就有三种, 去日内瓦得懂法语, 况且法语不如英语普及。所以他们派技术人员到各省或集中到北京做专项培训比较实际。若远赴瑞士, 除了机票住宿等费用、语言沟通、生活费用、饮食习惯等等, 都很成问题。

维修技术人员培训好以后, 应恢复以前的零配件供应, 如果瑞士这些表厂纷纷跟进, 拒绝供应零配件, 表一旦出现故障, 缺件就得寄回总代理处维修, 时间长、费用高, 是消费者将来要面对的问题;再者表坏了都必须寄出维修, 经销商建维修中心干什么?这些维修技师干什么?将会面临失业。或许, 今后有些表店就不用设维修中心, 只卖表, 不修表, 表有故障一律寄出, 价格由进口商定价, 让消费者别无选择, 维修人员也深受其害。遇到一些不是顶级名表, 为3~4 万左右的中级名表, 有时指针氧化了, 把头坏了或某些零件磨损了或使用不当损坏等等, 零件就是不供应;通常1~2 千元, 有时超过5 千元, 这种价格的表, 维修费几乎是表价的一成至二成真的太贵了。如果不缺件, 在一般的表店保养, 只须500~1000 元, 回厂保养维修费在2000~3000 元。劳力士表厂是最有良心的表商, 供应配件, 价格公道, 还可以接受, 回厂保养维修费约2000~3000 元, 并更换他们认为该更换的零件。

过保修期的手表维修起来较困难, 以前有零件供应, 洗油保养不成问题。不是生产年久远, 就是已经停产;有的相传两代以上;有缺东少西不成样;既使没有收藏价值, 也舍不得丢掉;就要维修说价格多少都行。几年前, 送回瑞士保养洗油, 大约在3~9 千元之内;现在一只中档名表的维修费贵好多。新表的维修可以接受, 不到5%的维修费可以忍受;老旧表的维修费就更贵, 估算一下比买一只同样品牌, 同样档次的新表价格还高。奉劝这些朋友, 选择到你信任的表店维修保养一下, 外观就不用去考虑了。

曾发生过一件不愉快的事, 愿与同行沟通。2007 年, 笔者通过上级公司送一只百达翡丽18K白金镶圈钻石的女表回原厂维修;这只损坏很严重经检查:发条断了、五番轮轴心断裂、鼓车磨损、摆轮尖断了、卡子丢失、估价单出来后, 全部费用不计邮寄费RMB7 万元, 这个价位简直无法令人相信;就是一只新表市场价也不过如此。百达翡丽认为状态不好, 要更换一个机芯, 笔者认为只更换部分零件是可以修复的, 不须更换机芯。还没等同意否表已寄回, 邮寄费用2000 多元, 无功而返且破费不少, 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还有一次也是送修一只P版三问怀表到瑞士维修, 这只表很久远, 差不多有150 年历史, 据顾客讲是在地摊上买的很旧, 走时正常, 报时不准, 齿轮磨损严重。这么古老的三问怀表是很少见的, 若是收藏家或许值得去维修。报着试试看的想法, 到瑞士询价, 估价单收到后一看维修费要15 万人民币, 真是吓一跳。对于一个工薪阶层何谈承受得了, 而且维修时间要两年, 若同意付50%订金。打电话问公司价格如此之贵?因这表稀罕, 价值超过75 万人民币, 这个价格很合理了。这位顾客真很为难, 只好在家束之高阁了。如果不修, 这只表就仅能走, 不能报时, 收藏价值大打折扣, 使用功能不能发挥正常, 对这位顾客来说真是两难呀。

三、钟表维修行业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 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也造就了96 万千万富豪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人群) 。千万富豪人均名表3.7 只;亿万富豪人均名表4.6只。在21 世纪的今天, 名表、字画、古玩、珠宝是成功人士之最爱。当今钟表已不局限于计时功能了, 时代又赋予了它新的使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中高档手表的消费与日俱增。常言到:男人戴手表, 女人戴珠宝。这已成现实, 成为一种时尚, 一种身份的象征。况且人们离不开时间, 在时间的约束下作息。那么可以说, 钟表伴人类一生, 钟表维修行业同样与人类相伴, 这就可以说这个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 有人类存在, 就应有这个行业相伴。这个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 有人说维修钟表简单。即使这个人很有学问, 很了解机电原理也无从下手, 因为它的专业工具并不简陋, 价格多则十几万, 少则几万, 不是普通人是能够承受得了得。所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钟表零配件是钟表维修行业的制约瓶颈之一;钟表维修技师的技术提升将是制约瓶颈之二, 这是主因。在国内设置计时专业的大学就两所, 一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二是天津大学。该专业在中、高等职院校的设置几乎是空白。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举办一些高、中级钟表维修技师研修班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些制约钟表维修行业的发展因素突破后, 该行业将会大有前途。

参考文献

[1]丁晓燕.钟表、珠宝、照相机鉴赏与营销[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11.

上一篇:医院2017年度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方案下一篇:乐观向上的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