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分析范文

2024-06-24

宏观分析范文(精选8篇)

宏观分析 第1篇

白酒行业宏观分析

摘要:

白酒行业增长依托宏观经济发展,我国的经济保持强劲的增长趋势,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从目前经济结构看,我国内需主要靠投资拉动,而消费所占比重远小於发达国家,而欧债危机爆发以及我国收紧政策的实施,出口和投资的增速受到影响,因此未来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将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长远看白酒行业将受益於此。

2012年白酒产量增速将会略有放缓,为18.5%。白酒行业2011年1-11月累计产量为911.29万千升,同比增长30.3%,增速较去年同期上涨3.4个百分点;其中11月单月产量为10.5.6万千升,同比增长23.47%,较去年同期下降11.2个百分点,但由於2012年整个宏观经济有放缓的趋势,我们认为白酒产量在2012年增速也将放缓,预估全年累计产量增速为18.5%。2012年1-8月累计增速29.8%,行业依然景气:8月单月产量71.4万千升,同比增长28.4%,增速比7月下降5.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快0.9个百分点;1-8月份累计产量617.6万千升,同比增长29.8%,增速比1-7月上升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2.6个百分点。行业维持较高景气度。

(一)政治环境

(1)三公经费控制,高档酒价格下跌

3月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禁止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短短两个月,市场上多年来“只涨不跌”的高端白酒应声跌价。禁令将直接冲击这些高档白酒销量;二是近年来高端白酒疯狂涨价,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进入这个市场炒作,进一步制造了市场的泡沫,公款禁止消费高档白酒,导致这些投机资本外逃,这让“虚高”的酒价回落。

(2)发改委座谈会,看似发力,却是乏力

9月16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经贸司、价监局共同召开白酒价格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茅台、五粮液、苏酒集团、泸州老窖、古井贡酒等酒企。

要从根本上解决物价问题,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必须转变观念、理清思路,跳出“约谈”套路,从体制、机制和监管体系上找出路,确保价格的持续稳定。

(二)市场

国内首家白酒现货交易所在川挂牌

日前,四川联合酒类交易所在宜宾市挂牌成立,这是国内首家白酒现货交易所。

(2)山西汾酒炮轰茅台虚假宣传

继去年6月首次公开炮轰茅台等白酒所宣传的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完全是虚假宣传后,今日,山西汾酒董事长李秋喜在北京再次公开“挑衅”指出,汾酒才是62年前共和国第一国宴的首款用酒。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此言一出,众所周知其矛头仍然直指贵州茅台虚假宣传

外来压力侵扰中国白酒,葡萄酒的增长

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葡萄酒数量及金额同比去年有明显增长。1月到5月期间,我国进口葡萄酒数量达到9.5千万升,同比增长12.1%。其中,澳洲进口葡萄酒金额达到5.3亿美元,同比增长19.6%。

2011年,新西兰葡萄酒对中国的出口额达到3300万美元,中国已经成为新西兰葡萄酒的第五大出口市场。从今年1月1日起,中国对进口新西兰葡萄酒等产品实行“零关税”,此举在使消费者以更优惠的价格享受到更多高品质新西兰葡萄酒的同时,也推动了新西兰葡萄酒对中国的出口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

(4)二线酒的崛起

各大白酒品牌纷纷发布了2011年年报,总体来看,二线白酒品牌显得分外的惹人眼球。古井贡2011年实现营收33。08亿元,同比增长76。04%;实现净利润5。66亿元,同比增长80。52%。而与白酒龙头企业五粮液相比,古井贡更是出彩,五粮液在2011实现营收203。51亿元,同比增长30。95%;实现净利润61。80亿元,同比增长40。09%。

(三)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近日,贵州省酒类流通管理局获准成立,标志着贵州拥有了省级层面酒类流通管理专门机构。目前,贵州省建设覆盖各地29个“放心酒”示范店。

受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的食品安全,诸如假酒事件和三鹿奶粉事件等的启发,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越来越注重消费的安全和健康。作为即将成为中国的消费主体的80后一代,他们成长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市场经济和社会变革深刻的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乃至行为方式。全球化、信息化、国际互联网改变了他们的砚念、思维和表达方式,也给他们搭建了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平台。消费中追求自我、追求时尚、追求个性的消费特征在他们身上显现出来。传统的白酒产业如何培养新一代忠实的消费者成为了白酒企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四)技术

白酒固态发酵技术是我国传统的酿酒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以提高出酒率为特征的液态工艺和固液结合的液态法白酒酿造技术,使白酒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单位耗粮水平大幅度降低的同时,生产工艺、制酒技术、微机应用、微波烤熟等新技术和现代化检测手段的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白酒生产工艺现在已经基本定型,剑南春发明的白酒纳米技术更是让世人瞩目。近年来各种先进设备的引入使得人们对白酒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如泸州老窖对浓香型白酒进行了气象色谱分析。分析出白酒的主要成分。这为白酒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出现的白酒勾兑技术使得企业能够生产出更加适合人们需求口味的白酒产品。

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引入酿酒行业,这大大减轻酿酒的劳动强度,更加有利于白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宏观分析 第2篇

1、自然环境

人口环境:

(1)人口年龄结构: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第六次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

(2)人口城乡结构: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3)全国大学生人数:据预测,2009-2010,中国全国高考人数仍将近一千万。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意见稿)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4)全国白领人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白领人数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且调查显示:百分之七十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究其原因,是现代高强度的个人竞争以及在大中城市居住所要支付的成本高等原因所导致的压力太大。所以说,这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庞大市场。

2、政治法律环境

企业只有顺应国家的政治大环境,才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食品工业是与实现国家“三农”政策息息相关的产业,饮料行业被列为重点发展行业之一,其未来将更加辉煌灿烂。我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重点发展饮料制造业。在十一五期间继续提高饮料生产总量,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挥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茶饮料等产品,适度发展瓶(罐)装饮用矿泉水,降低碳酸类饮料的比例,发展并规范功能性饮料的生产。

3、社会文化环境

中国软饮料市场的发展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时至今日,已经成长为一个庞大、成熟的市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消费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持续提高,促使饮料消费需求始终处于较快增长的阶段。中国软饮料年产量以超过20%的年均增长率递增。

近几年人们日益关注健康和环境,不喜欢糖和添加剂含量高的食品。人们更加关注科学饮食,如何通过使用食品打到养生调理、滋体美容等功效也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新兴饮食时尚。人们对饮料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喝饮料不再仅仅是为了解渴,而希望饮料能提供降火、美容、补充人体中必需的微量元素和健身等附加的一些保健功能。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碳酸饮料的主导地位已受到了挑战,瓶装饮用水、果汁和茶饮料所占比重将越来越高,保健功能饮料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国居民饮料消费习惯: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人是选择在口渴时及运动后喝饮料,这也是解决人们最根本的生理需求。

4、经济环境

在2009年中国经济数据中,GDP增速达到8.7%,全国GDP总量达到33.5万亿元。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15.5%。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885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

温家宝总理在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0年中国GDP增速预计将达到8%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5.5,比上季度提高7.8点,为2008年二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期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32.9,比上季度提高2.3点,为连续第四个季度走升.各行业企业景气连续四个季度位于景气区间.一季度,工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30.1,比上季度上升2.0点,39个工业大类企业景气指数继续位于景气区间。

同时,在健康饮品方面,统计表明,我国功能饮料的销售额2000年达到8.4亿元人民币,2005年攀升至30亿元人民币,2008年突破50亿元人民币。2008年中国饮料市场报告表明,保健饮料的市场份额已占到了中国饮料市场的22.2%,保健饮品已成为人们的主流饮品,人们对保健饮品的消费呈日益增长趋势。

5、校园环境

人口统计: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约有12000多名学生,目标市场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男女比例为3:4,因此银鹭花生牛奶市场广阔。另外还有300人左右的教职工及保安人员等,他们是潜在的消费目标群。

价值观念:学生虽没有自身的收入来源,但是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投入从来都是不吝啬的。同时这两类人乐于追求时尚新潮的事物。新一代学生与以往的学生相比,他们在性格方面没有受到过多得压抑,经济方面又有强大的后盾,喜欢标新立异,容易接受新事物。

宏观综述与个案分析 第3篇

一.宏观综述式

宏观综述式是教师针对学生作文的普遍性问题进行评析的作文讲评策略。这一讲评策略的基本特征是由整体到局部, 由面及点, 便于学生在整体把握作文普遍问题的基础上对个别特殊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这种策略一般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肯定成绩, 二是指出不足及改正和提高的办法。无论肯定成绩还是指出不足, 都必须从材料、主旨、结构、表达方式和语言等文章的五要素入手。如果材料充分、翔实, 主旨正确、突出, 结构完整、谨严, 表达方式符合体裁特点, 描写细腻、逼真, 叙述明确、生动, 说明精细、有分寸, 议论妥当、精辟, 语言通顺、简练, 便达到及格甚至良好的成绩。如果在五要素中至少某一要素具有创造性, 为优秀, 并根据涉及要素的数量, 具体确定成绩的分值。优点所涉要素的数量越多, 成绩越高;不足所涉数量越多, 成绩越低。教师还可以在评析作文的五要素方面的成功与不足的基础上, 进一步指出学生在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诸方面的成功与不足, 还可以通过实用文体、艺术文体和学术文体的作文, 分别指出学生在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研究能力等方面的成功与不足。

在这种讲评中, 教师的宏观综述一般是作文讲评课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作文是支持论点的依据。教师在宏观综述时, 必须将整体与局部、面与点有机结合起来, 要做到有整体, 有局部, 有面有点。没有整体和面, 整个作文讲评就没有凝聚点, 会成为一盘散沙, 显得杂乱无章;如果没有局部和点, 只有整体和面, 就没有支撑点, 没有血肉, 成了言之无物的空洞说教。

宏观综述容易导致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氛围。如果教师能够制定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评析标准, 由学生依据这些标准独立评析自己或其他学生的作文, 并在轮流评阅的基础上, 进行批评和反批评, 同样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感知和评析作文的能力, 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个案分析式

个案分析式是教师针对一定数量的作文个案, 在个别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拓展和引申, 评析作文普遍性问题的讲评策略。这种策略的主要特征是由局部到整体, 由点到面, 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感知一定数量作文的基础上, 对普遍性问题尤其是自身作文展开思考。

这种策略一般采用抽样分析的方式。具体做法是, 选出几篇具有代表性 (能比较集中地体现该次作文的成功或不足) 的作文进行分析。教师直接朗读或指定学生朗读一至三篇作文, 积极启发诱导和激励学生针对这些文章, 通过分组或集体讨论、个别发言、陈述自我感知和看法, 进而通过自我反省, 提高自身作文水平。个案分析式较之宏观综述式更便于学生进行讨论,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评析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分析宏观环境 第4篇

宏观环境分析法的涵义

宏观环境分析着眼于社会(Society)、技术(Technology)、经济(Economy)、生态(Ecology)和政治/法律(Politics)等五方面,因为这些因素影响着行业和企业的竞争力。这些因素往往被认为超出了单个企业的直接影响范畴。

分析家通常把环境划分成三个层面:大环境、经营环境和内部环境。图1展示的是每个层面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本分析方法能让你理解在所有层面上发生的事情。

管理者必须意识到这些环境层面,懂得它们所包含的因素,尽量理解每个因素以及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组织的业绩。大环境范围广泛,对组织及其战略的意义深远。通常认为,这些含义超出组织的直接影响范畴,比如说,政府的作用以及政府对某一行业的立法。

大环境可以划分为几大部分。一种有效的划分就是STEEP分类方案,此类方案还有PEST、PESTLE、SEP-Tember、STEEPLES等。重要的不是选择哪个方案,而是意识到你作全面分析时不能忽视的一些主要方面。

表1显示的是几个关键变量,它们都出现在图2确定的每个STEEP要素下面。STEEP各部分并不相互排斥,各部分之间的界线是可以改变的。问题、事件或利益相关者实际上一次可以经历几个阶段。

环境条件影响整个决策管理过程。组织不是在真空中经营,而有效决策管理的关键是能让做出的决定使所采取的行动与环境协调。在某种程度上,组织的内部条件尤其是它的优劣势、资源和实力将决定行动的成败。同时,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受制于外部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企业可以改变环境,使之有利于自己,或者采取措施使自己受到的损害小于竞争者。

宏观环境分析法的优点

宏观环境分析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明确提出了管理高层面临的任务,其思维超出了当前的活动和短期的范畴,但依然与目前的短期活动保持联系。STEEP方法能够让决策过程认识到外部发展的重要性和相关性。

组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如何准确解读宏观环境、如何作出回应。因此,管理者必须谨慎考虑由谁来收集信息,如何组织和运用信息流—组织内部的专家组成的跨功能小组往往能够有效地进行宏观环境分析。得到管理高层的支持与鼓励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当然,建立合适的支持体系也对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组织的决策者必须在STEEP的条件下制定结构化方法来识别和分析相关的趋势、事件和股东的期望。这包括对企业的业务及行动规划所涉及的环境变化进行系统性评估,在组织的决策水平上可以做到这一点,也可以通过突出功能的方式实现这个目标(例如营销经理的新产品,政府关系部门经理的游说战略)。

为了实现宏观环境分析的目的,分析必须“符合”组织的战略、文化、规划流程以及决策者的独特风格。此外,成功的宏观环境分析也需要符合决策者的信息需求。当然,这些信息需求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你要根据这些变化对宏观环境分析作出调整。如果行动和评估都做得恰到好处,有效的宏观环境分析对竞争力是有积极影响的。长期来看,适时的行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宏观环境分析法的缺陷

几个实证研究表明,宏观环境分析的STEEP法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很难有效地操作。不同的宏观环境背景也会对分析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宏观环境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往往分成以下几种:

◎解读。组织的决策者常常难于界定他们的宏观环境是什么,难于解读宏观环境变量所产生的具体类型的影响,对组织选择作出的有效反应的本质也难于解读。在解读宏观环境要素方面存在的不足包括:不能组织有意义的研究,不能显现经济影响,不能综合长短期的启示,缺乏管理高层参与分析,难于把潜在的机遇转化成行动规划以及挪用精确分析所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缺乏准确性和不确定性。这类问题包括分析结果不精确、对结果的不信任,原因是存在太多的含糊与不确定之处。这可能是因为很难对宏观环境事件及其趋势进行描述,难以用恰当的语言来恰当地描述不确定的内容。此外,对STEEP的影响力、社会与技术的变革和发展趋势也很难作出准确预测。

◎短期性。很多决策者不喜欢现在把“真”钱花在明天的投资上,他们主要关注短期的事情。STEEP的很多变量需要很多年才能发生变化,常常比组织中的分析师和决策者的任职期限长。

◎不被接受。宏观环境分析的价值不被接受,这可能是由于管理层对该分析的价值缺乏理解,难于鼓励部门管理者运用该分析结果,加之他们抵制改变预测的方法。此外,在管理者中普遍存在这样的观点,即,他们已经是这个过程执行和管理方面的专家。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没有把STEEP的分析与竞争的含义联系起来。使用这个方法的主要目标应该在宏观环境分析的基础之上认清其对组织的竞争意义。

◎感知错误。管理层的视野有限,或者对宏观环境的感知有偏差,比如,从国家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从全球角度看。

◎多样化的企业。人类的弱点、已有经验和偏见都能对宏观环境分析产生影响,特别在跨国环境下更是如此。因为母国的偏见和态度往往让组织把自己的经历、观点和理解加在变量上,而变量发挥作用的方式不被STEEP因素所理解或支持。

如何操作

你所界定的宏观环境范围包括分析的宽度、深度和预测广度。宽度指的是所收集的宏观环境资料的主题范围;深度决定了所收集和分析的STEEP数据详细的程度;预测广度通常跨越短、中、长期,并受相关组织所处的特定环境的制约。

为了确立宏观环境范围,要从以下各方面来核查组织的战略规划:地理范围(竞争的区域和不竞争的区域),产品或服务范围(细分市场、种类),承诺固定资源回报的时限、技术与创新,资源的来源(人力资源、资本以及其他财务资料与原材料),管理问题及弹性。请注意,这个过程的目的是执行任务,但同时受到现有资源的制约。

一旦确定了宏观环境范围,STEEP的五个部分可以用下面的五步法来进行分析。

步骤一:了解正在分析的细分环境

细分环境中的主要事件及趋势是什么?在不同的STEEP范畴里,事件是很重要的。趋势是事件发生的总走势及过程。比如说,在社会细分环境里,你要注意掌握工作与娱乐、消费与储蓄、教育、旅行、宗教活动以及家务的发展趋势。

支持这些趋势存在的证据是什么?掌握支持趋势存在的数据或证据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些趋势的发展方向及变化情况进行不断的监控和预测。

历史上,这些趋势是如何演变的?如同产业、产品和组织一样,趋势也有明确的生命周期—起步、发展、高潮和衰退。你需要认清趋势位于其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了解趋势的周期对于认清它们以后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趋势出现的变化和骚动的性质及程度是什么?趋势是根据变化率、大小和分级来波动的。趋势的变化率要求你集中精力注意趋势在生命周期中是加速的、减速的,还是保持静止不变的。趋势的大小看的是趋势展开的程度,以及它是否在或大或小地影响着或多或少的群体。趋势的分级看的是趋势与其他趋势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了解焦点趋势是否在影响其他趋势,或者被其他趋势所影响。

趋势对组织的影响属于哪一类?从概念上讲,趋势对组织的影响有三类:

◎消极影响。这与影响组织实现目标的能力有关。此外,这些影响也妨碍组织执行当前的战略,加大执行现有战略所产生的风险,提高执行这些战略所需要的资源水平,或者认为这个战略不再适合。

◎积极影响。这些影响与组织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相关。这类趋势会支持或强化现有的战略,增加组织实施可执行战略的可能性,或者在组织现有的任务框架内,一个或多个战略发生变化的时候,提出可利用的新契机。

◎中性影响或零影响。这可能是起稳定作用的因素或是不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也可以让决策者对自己的战略更加充满信心。

步骤二:了解趋势间的内在关系

趋势间的内在关系是什么?想要了解内在关系,你要认清STEEP的不同部分和子部分的影响。看看在哪些领域里,趋势暗示着要对预期的演变路线进行重新界定或更改,它们在哪些领域里相互补充。

趋势间的矛盾是什么?趋势往往此消彼长,相互抵制。例如,人们在更加勤奋工作的同时,也在寻求工作之外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

步骤三:把趋势与议题联系起来

对一个组织或产业来说,不是所有的趋势都是同等重要的。有些趋势会直接影响组织,而另外一些趋势对组织的影响微乎其微,这要取决于它们与组织的战略和执行情况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机敏的分析家会认清那些对组织的目标影响最大的趋势以及各种趋势的组合。最重要的趋势被界定为组织的“议题”。

步骤四:预测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

评估基本要素。要想预测“议题”里的一个趋势或一系列趋势的未来变化动向,需要对议题后面的推动因素进行分析。你必须具备分清表征与原因的能力。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作,因为推动因素往往相互抵消,而且同时朝多个方向发展变化。一旦准确地识别了原因,就能作出议题演变的多种预测。

对议题作出多种预测。为了避免单一预测带来的局限性,制订多个预测方案或预测情景是很有用的。每个情景都代表着围绕已被认清的趋势所形成的对未来的不同看法。比如说,为议题发展确定一个最佳的、最差的和中性的案例情景。然后,针对情景提出一系列问题,来测试它的准确性,如:推动趋势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这些要素继续推动的可能性有多大?

步骤五:推导启示

宏观环境分析应该有助于组织的战略规划,应该为规划的形成提供信息。从分析中得到的启示应该集中在三个方面,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围绕你们产业及产业内的任何一个战略群的结构性力量; 2. 它们如何影响你们组织的战略; 3. 它们会怎样影响竞争者的战略。

这类评估应该为确定未来战略提供重要的信息。

本文改编自《决策的10个工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闫敏yanmin@guanlixuejia.com

车展宏观环境分析 第5篇

1. 行业分析

随着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汽车消费的迅速普及,汽车终究会成为一种代步工具进入千家万户,就像冰箱、彩电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一样。随着汽车家庭化,大众化,人、车一体化的生活已经逐渐成为时尚,不仅爱车养车理念渐入人心,而且时尚、个性、新奇又成为有车族的追逐目标。2.人口环境

人口环境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质量、增长率、年龄分布、区域分布、家庭结构、民族状况等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这些因素对汽车产品的市场规模、产品结构、消费层次、购买行为等有决定性的作用。3.经济环境

任何市场都离不开人和需求,同时也需要购买力。购买力依赖于现实收入、产品价格、居民储蓄、债务、消费信贷等因素。汽车工业是一个典型的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产业,也就是说,随着产量在一定范围内的提高,单位成本将有明显的下降。4.政策与法律环境

政策与法律环境对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和执行有很大的影响,它包含了影响和限制企业和个人行为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制定、执行这些政策的政府机构。5.科技环境

汽车是一种高科技产品,其新产品的开发必然涉及到新技术的应用 6.自然环境

比如石油价格的变化对汽车消费的影响 7.社会文化环境

人类某种长久的社会生活,逐步会形成对某种特定文化,包括对某一种事物的态度、看法、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等。

《二》 市场环境分析

2012年成都车展在汽车城隆重举行。此次车展,有15000平方米的展出面积,吸引30多家汽车商家、40多个汽车品牌前来参展。同时,包括保时捷、英菲尼迪、宝马、奔驰、法拉利等十余个进口顶级汽车品牌的奢华豪车也将在本次车展中空降成都。此次车展的特点:一是参展商多,品种齐。有51家车商、77个品牌近200种车型参展,基本囊括了国内汽车市场的主力车型,让市民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二是进口高档车型参展。纯进口车以及豪华高档车的集中亮相,奔驰、沃尔沃、凯迪拉克、林肯等名车参展,加速提升了市民的购车档次。此次车展中价值50万元以上的高档车成交量超过30台,其中价值180万元的林肯房车也在此次车展中售出。三是团购吸引众多消费者。车展活动中的电视团购是成都首次,亮点纷呈,团购过程公开透明,市民享受了团队侃价的最大实惠,团购近50台车的成交量也极大的显示了媒体强大号召力 《三》 消费者分析

目前的汽车服务满足不了车主的高标准要求,众多业内人士已经开始探索新的发展之路,取而代之的是:品牌店——品牌店信誉度高、店面形象好、经营规范、服务意识强;信誉,质量可靠的汽车美容养护店。因为,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变强,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仅要满足自我消费的需求,还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心理消费的需求。

《四》 产品分析

1.已确定参展品牌 奔驰、宝马、保时捷、奥迪、雷克萨斯、进口大众、凯迪拉克、VOLVO、捷豹、悍马、路虎等39个品牌 2.待确定参展品牌

英菲尼迪、法拉利、福特、海马、铃木、黄海、长安奔奔等。3.计划参展新车

比亚迪F1

F6、新凯越、日产逍客、标志307两厢、道奇

博酷、宝马1系6系等 参展范围:

1、汽车整车:进口及国产汽车

2、汽车配件:进口及国产汽车配件

3、汽车月用品:汽车装饰件、汽车美容件、改装用具等

4、汽车延伸产品:汽车模型、电子产品、自行车等

宏观分析 第6篇

从1998年到2010年我国的早教从无到有再到逐步完善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内早教市场在1998、1999年开始萌芽。2001年是早教发展的“井喷期”,政府开始加大对早教的关注程度和投入力度。2003年的非典对早教市场造成重创,国内的早教企业进行了大洗牌。2005年国内外更大资本的进驻,让早教市场真正“热”了起来。近几年,一些国内外的大品牌已经占据一定市场和地位,并且向二三级城市大肆扩展,不少本土的大小早教机构也来分这一杯羹。

㈠、起步阶段(1998--2002)

起步阶段源于北京,当时以“以开发宝宝潜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口号为代表,过分夸大早期教育的功能而且商业性质较为突出。当时的一些早教机构主要以训练孩子精细动作为主。活动时间短、次数少、内容单一,而且学习内容在家中就可以实施。由于家园沟通较少,并不能解决家庭教育的根本问题。

此阶段早教机构的主要功能是成为了早期教育的启蒙,唤醒整个社会对0—3岁早期教育的关注。但家长普遍认为虽然效果是有的,但整体价格较高,许多家长还表示说总的感觉是“说的比做的好。”

㈡、发展阶段(2002--2003)

2001年以后,随着北京上海等地对学前教育立法为契机,加上妇联系统的支持,幼儿园自办亲子园和商业性亲子园大量兴办,数量虽多但良莠不齐。与此同时,关于早期教育的音像制品、图书、玩具大量涌现,加上网络的推广和普及,让广大家长十分关注早期其教育。

虽然亲子教育的前景很好,但由于亲子园自身理论根基、师资养都有其特殊的需求,大量只靠一些简单理念武装起来的亲子教师,不能满足家长对亲子教师的要求。但即便这样,这个阶段仍然是进一步普及亲子教育,从理论到实践更加深入的过程。

㈢、逐步完善阶段(2003至今)

2003年的中国经历了非典事件。这一年也是中国亲子园的一个分水岭,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大量缺乏实力和根基的亲子园相继倒闭,这也在幼教领域刮起了少见的“亲子园危机”,这个阶段让亲子园教育冷静了许多。而正是这种冷静,让许多的亲子园的筹办者开始思索、学习经过了几年的积淀,一批有实践经验、有理论根基的亲子教育专业团队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早教的宏观分析

一、中国人口现状

婴幼儿早期教育行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行业”。从全球范围看,早期教育经济发展迅速,有关企业预计未来几年内,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经济收入将以7%-8%的速度增长,2010年全球婴幼儿教育市场的营业额将达到2800亿-6200亿美元。市场前景为数百亿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 2006 年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目前男女性别比51.1:48.5,女性人口约为6.38 亿人,其中育龄妇女(15~49 岁)约3.6 亿人,占女性人口比重的56.4%;生育旺盛期妇女(20~29 岁)约有1 亿人,占女性人口比重的15.8%。从中国近三年的新生婴儿数量看,在2008年-2009年。中国0-3岁婴儿将达到6066万,同时孕妇数量也将达到2000多万,母婴消费从2008-2009年开始将迎来黄金时代。根据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统计显示,泉州目前常驻人口786万,泉州市0—3岁婴幼儿有近25万人,近三年出生率平均为11.5%。由此可见中国早教市场规模根本不会有较大的萎缩,甚至100年内,它也仍然是一个布满无

限诱惑力的市场。泉州的早教市场起步比较晚,目前早教企业开发的市场只占泉州人口的10%。所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

相信这一点是每个中国人都有着切身感受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GDP突破2000亿元,成为福建省首个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的地区,也是全国10个总量突破2000亿元的地级市之一。

经济总量已连续10年位居全省首位。2008年达到2705.29亿元,五年年均增加298.24亿元。2004年以来各年增速分别为13.9%、13.1%、15.0%、15.9%和14.1%,实现年均14.4%的增长速度,比同期全省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人均GDP屡创新高。2006年达到3113美元,首超3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泉州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地区的水平,意味着泉州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实现初步现代化。2007年为3893美元,到2008年为5016美元,比2003年的1957美元增加3059美元。泉州已经稳步跨入中上等收入地区的行列,标志泉州在由宽裕型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又迈出坚实的一步。城乡居民收入连年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420元,是2003年的1.83倍,年均增长12.8%。泉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落实农业税收减免取消,特别是农业税条例的废止,解决“三农”问题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民收入出现了多年所没有的连年快速增长势头。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73元,比2003年增收2791元,年均增长达9.0%,5年增幅分别为9.6%、7.8%、7.9%、9.7%和10.1%,其中10.1%的增幅为1998年以来的新高。随着城乡居民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大幅度增加。2006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首破1000亿元。人均居民储蓄存款在2004年突破1万元后,到2008年达17633元。泉州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也为早教事业在泉州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由于早教事业在我国是新兴的行业,近些年来早教中心在泉州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虽名目繁多,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高价”,一堂45分钟的课程,价格可以从100元到300元不等。一节金宝贝的早教课可达158元,一年下来,花在孩子早教上的费用加起来尽1万元;而东方爱婴的一节早教课则约在70,80元的水平。若以平均值来计算,每堂收费70元,一周平均两节课,那么计算下来,一年的费用就可高达6000多元,可以抵得上大学一年的学费了。如此高额的幼儿早教费用却没有使家长们望而却步,相反的,经济发达的城市的早教市场呈献繁荣的景象。这不得不归功于经济这一基础前提了。若说家长们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驱动了早教市场的扩大,那么,家庭收入的增长则是保证了市场繁荣的经济基础

3、文化环境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放在了能够在未来取得长期收益的教育上,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求得生存。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0706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974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746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4485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从这段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有较大的上升。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从侧面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们越来越注重教育的作用。据统计,2007年中国教育市场总值为1430亿美元,预计2010年前的复合增长率将会达到12%,预计规模2000亿美元。

传统的婴幼儿教育理念受到冲击。在过去家长们过于注重对孩子的保护,认为0~3岁的孩子尚未懂事,应该由家长亲身带养,教一些简单的话语即可。上面提到过的“零岁教

育”一开始并不能为家长们所接受,但是时代在进步,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发展。家长们开始意识到,0~3岁不再是“大脑尚未发育完全”,教育了也是白教育的阶段,而是相反的,开发儿童智力与潜能,培养儿童社交力,学习能力等重要素质的黄金时段。因此家长对于早教企业的态度,经历了否定-怀疑-尝试-肯定-坚定这一变化的过程。渴望孩子能够成长成才的心态让更多的家长将孩子送进早教的队伍中,这无疑中极大的扩大了早教市场。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内就开始有专家提出“零岁方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一系列先进的教育理念。从零岁开始进行教育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的事情。早教符合未来教育全龄化,提前化的趋势。面对人才济济的社会现实,要想出人头地,必须比别人先一步起跑。进入幼儿园学习似乎已经不能满足家长对孩子的成才要求。在专家的倡导以及日益严峻的社会竞争面前,家长们逐渐懂得早教对于孩子日后智力的开发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长们的普遍心里是一切从娃娃开始抓起,尽早的发掘孩子的天赋以及各种能力,因此相当于将学前教育延伸至婴幼儿时期,比别人尽早的接受教育,以应对成长后的应试教育以及各种工作中的挑战。

4、中国教育法律法规的发展

我国早期教育在近30 年的改革历程中有三次标志性的事件:1981 年10 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草案)》(以下简称《纲要》);1989 年6 月,原国家教委先后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以下简称为《规程》)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十五计划”中首次提出“要重视儿童早期教育事业”;2001年9月,教育部颁发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同时,北京市颁了全国首部《学前教育条例》,将北京人受教育的法定年龄,从三岁提前到零岁。200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该部法律的重要突破之一,就是确认对教育的投资可以得到合理的回报。从《纲要》到《规程》再到新《纲要》,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早期教育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特别是学习美国,走向现代化的课程改革历程变得清晰可见。

早教在国内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虽然业内专家对它的评价是:“仍然一片混乱,行业规范、监管和规划发展尚未建立起来。但是早教企业仍在摸索运营中接受市场的优胜劣汰。各地也陆续对早教行业作出了管理规定。以上海市在2005年出台的早教企业管理规定的文件为例,它对早教企业的硬、软件条件作出详细规定。《规定》对硬件的要求:房屋应远离污染源,必须有独立出入口、紧急疏散通道,儿童活动场所应设置暖性、弹性地面,儿童经常出入的通道应为防滑地面;儿童活动室使用总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人均不少于5平方米。对软件的要求:早教企业负责人——具大专以上的学历、幼儿园教师资格或育婴师以上资格、从事学前教育工作3年以上;早教老师——具高中以上的学历、幼儿园教师资格或育婴师以上资格。

尽管早教行业正处于蒸蒸日上之时,但那些正从事早教的公司的名字无一有“早教”的名号,比如东方爱婴、新爱婴、天才宝贝、金宝贝、红黄蓝等大众熟知的早教品牌,均未冠有早教的头衔,而是以教育咨询、咨询公司、教育培训中心的名称出现。再者,早教行业并没有纳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教育部门无法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监督,工商部门只能监管其经营活动,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也无从知晓。目前早教企业以商业企业的名义在工商局注册登记,因此市场上究竟有多少早教企业也难以统计。

政府既没有对早教行业的长期规划,也没有完善的监管。幼儿园和学前班(3~6岁)的管理是有详细法规的,办园条件、卫生保健、教育教学、师资力量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早教却没有这些规定,由于准入门槛过低,一个败类就会拖累整个行业。所以即使家长发现服务质量有问题,也不能到教育部门投诉。

目前早教市场面临着教育部门监管不到位、相关管理办法滞后、物价局监控不力、劳动

部门人才资格认证不专业等诸多问题,但是关于早教行业的从业标准正在积极的筹划过程那个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相关的法律出台。

5、其他

日本宏观经济分析 第7篇

————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专业:应用英语 班级:151 学号:151106137 姓名:李佳奇 2017年4月18日

日本宏观经济分析

本文将使用PEST分析法进行分析,着重分析E、S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国名意为“日出之国”,领土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及7200多个小岛组成,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总面积37.8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26亿,总结而言,人多地少。

P:

1、日本为君主立宪国,宪法订明“主权在民”,而天皇则为“日本国及人民团结的象征”。天皇没有政治实权,但备受民众敬重。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宪法没有赋予君主任何权力的君主制国家。

2、日本政治体制三权分立:立法权归两院制国会;司法权归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权归内阁、地方公共团体及中央省厅。

3、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为日本国会,分为众参两院。日本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下属各级法院。采用“四级三审制”。最高法院为终审法院。

E:

1、日本经济高度发达,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23位。2004年末,日本在海外的纯资产达1.8万亿美元

2、日本的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业、航运业、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的最大比重,而且处于世界领导地位。

3、2016年日本经济增速在进口下降导致净出口回升的带动下有所好转,但是日本经济面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货币宽松无效,陷入长期通缩;政府债务高企,财政加码乏力;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等。2017年上半年净出口与财政扩张将对日本经济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S:

一、少子高龄化和人口减少。

1、劳动力供给减少,年轻劳动力不足。日本企业就面临了越来越萎缩的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年轻劳动力越来越短缺的局面,工资水平和劳动力成本也将因此而出现长期提高的压力。

2、社会保障压力增大,老年人医疗护理困难。在劳动力人口减少进而纳税人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老龄人口迅速增加却使社会养老、医疗保险的费用越来越大。

3、直接导致国内需求下降,严重影响经济社会活力。人口减少直接导致了有效需求下降,使本来就狭小的国内市场趋于萎缩,日本经济也因此逐渐失去了活力。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偏僻地区,幼儿园和中小学招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因生源不足而出现了破产的现象。

4、要赡养人口增加,劳动力人口负担加重。1950年,日本每12.1个劳动年龄人口赡养1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这一比率1980年减少为7.5个,2000年减少为3.9个,2013年减少为2.5个,2030、2060年还将进一步减少为1.8个和1.3个。以此为背景,日本劳动力人口赡养老人的负担就越来越重了。

二、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趋于下降

1、上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所向披靡,曾令欧美各国望而生畏。

2、自90年代日本由世界经济的“优等生”沦落为“劣等生”以来,在东亚各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国崛起的新形势下,因日元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内市场萎缩以及制度疲劳等因素的影响,日本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趋于下降了。

3、日本创新企业的成长力与美国以及中国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4、伴随产业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下降,日本出口自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797 253亿日元以后,就转为了大幅度减少的局面。

三、宏观经济政策对“日本病”难有作为

1、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中,日本政府的宏观经济干预曾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高效率政府”和“小政府”的美誉。然而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以来,面临长期经济停滞的局面,日本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就越来越不灵了,出现了财政作为越来越难、金融政策作用越来越小的问题。

2、所谓日本病,也称“成熟经济社会病”,日本的国民和企业就都失去了赶超时代的那种旺盛的学习向上精神和创业奋斗精神。骄傲是落后的开始,日本人自上世纪80年代末陶醉于高速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卓越成就之日起,就逐渐失去了其传统的学习精神和奋斗精神。

T:

日本是一个善于钻研的国家,有很多技术领先世界

1、超导技术,日立和三菱合资的半导体公司排第四2、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

3、NTT独占鳌头

宏观物流成本评价指标分析 第8篇

宏观物流成本是从社会再生产总体的角度考察物流活动所发生的耗费水平,在整体上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和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也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宏观物流成本对了解该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效率,物流活动的规模、结构和发展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科学评价宏观物流成本状况和正确预测宏观物流成本发展趋势是政府部门制订物流发展规划和物流发展政策、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依据,也是企业进行跨国、跨区域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目前,国际和国内学者进行宏观物流成本的评价和比较时,均以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进行衡量,该比例也长期被认定为是衡量物流业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而且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越低,物流业越先进,效率越高。

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物流业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等[1]。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经济结构对该指标的影响重大。第一、二产业的物流成本支出相对较大;相反,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物流投入却相对较低,因此其物流成本与GDP的比例很小[2,3,4,5]。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质生产部门占据GDP的主导地位时,它的物流成本支出就远大于以非物质生产部门为主体的国家或地区。即使在具有相同GDP的条件下,宏观物流成本实际水平也会因经济结构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该指标并没有真正反映宏观物流成本实际水平。在不同的经济结构的条件下,应采用新的指标来评价和比较宏观物流成本。

本 文第1节介绍有关宏观物流成本的情况; 第2节从定量角度出发,讨论使用铁路、公路和水路货物运输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国家或地区物流业发展水平的合理性; 第3节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证实经济结构对该指标影响非常显著;第4节提出一种新的评价指标——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社会物流总额的比例,采用相同基础数据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指标能有效消除经济结构影响; 第5节指出新指标的适用范围和进一步研究的内 容。

2 铁路、公路和水路货物运输在物流业中的地位

本节将逐步论证使用铁路、公路和水路货物运输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国家或地区的物流业发展水平的合理性。

首先,在中国和美国的物流费用构成中,中国运输费用占物流总费用的比例平均达到了50%以上;美国运输费用占物流总费用的比例平均达到了60%以上(具体数据见表1)。由此可见,运输费用占了物流总费用非常大的比重。实际上,运输业还影响了其他物流行业的营运,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均是物流业发展的瓶颈,运输费用的高企往往导致了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增加。因此,运输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物流业的发展,可以作为评价物流业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

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运输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平均达到了80%以上;运输业增加值占物流业增加值比例平均达到了78%以上(数据见表2)。更加充分证明了运输业在物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数据来源: 《中国物流年鉴2006》[6]、17th Annual State of Logistics Report[7]。

数据来源: 《中国物流年鉴2006》[6]。

其次,在没有考虑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费用的情形下,铁路、公路和水路运输费用占运输费用的比例平均达到了85%以上(如果考虑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费用的话,所占比例更高);铁路、公路和水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的比例达98%以上,周转量达97%以上(数据见表3)。可见这三种运输方式在中国交通运输业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另外由于美国和中国的运输费用统计方法有一定的差别,在这里不再做讨论。

数据来源: 《中国物流年鉴2006》[6]。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对于国内物流业而言,铁路、公路和水路货物运输在中国交通运输业、物流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铁路、公路和水路货物运输业发展水平完全可以代表物流业发展水平,因此可以用铁路、公路和水路货物运输业的评价指标来衡量中国物流业发展水平。但是,这种方法并不适合于某些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非常发达的国家,衡量这些国家的物流业发展水平应该把所有运输方式纳入讨论范围。

3 社会物流总费用

与GDP比例指标分析

因为影响宏观物流成本的因素有很多种,它们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很多因素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甚至高度相关,而主成分分析方法能有效消除这种影响因素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从而精简冗余信息、获得影响宏观物流成本的显著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可以比较各影响因素对宏观物流成本影响程度的相对重要性。因此本文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来对众多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由霍特林(Hotelling)于1933年首先提出。它是利用降维的思想, 在损失少量信息的前提下, 把多个因素转化为几个主成分的多元统计方法。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并且互不相关,在应用于回归分析中比原始变量具有更优越的性能[8]。以主成分分析为基础建立的回归模型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揭示事物内部变量之间的规律性,同时使问题得到简化,提高分析效率[9]。

下面以1991~2005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例及影响因素数据为基础,运用主成分方法进行分析。其影响因素的选取如下所示:

选取人均GDP x1(单位元)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因素;选取第三产业GDP与总GDP的比例x2为经济结构因素;选取铁路、公路和水路运输业发展水平指标作为物流业发展水平因素,主要包括了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和集装箱运输量的比例,分别为:铁路、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x3(假定1990年为0元,单位亿元)、铁路、公路、水路集装箱运输量与总运量的比例x4、公路通车里程x5(单位万公里)、载货汽车数量x6(单位万辆)、铁路营业里程x7(单位万公里)、铁路货车x8(单位辆)、内河航道里程x9(单位万公里)和民用运输机动船、民用运输驳船吨位之和x10(单位万吨位)。

据此,得到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例评价分析基础数据如表4所示,Y为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例。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992-2006》《中国交通年鉴1992-2006》和《中国物流年鉴2006》。

影响因素数据标准化后相关矩阵如下:

R=[1.00000.82340.97760.95090.95370.98640.97830.96990.88530.90240.82341.00000.85090.92480.92170.86900.86560.69400.94950.63770.97760.85091.00000.97760.96750.96630.93850.93640.91350.94000.95090.92480.97761.00000.98560.96630.93700.88230.97700.86910.95370.92170.96750.98561.00000.96950.94970.89080.95880.85150.98640.86900.96630.96630.96951.00000.97070.94720.92760.86940.97830.86560.93850.93700.94970.97071.00000.92500.89410.80430.96990.69400.93640.88230.89080.94720.92501.00000.80410.92520.88530.94950.91350.97700.95880.92760.89410.80411.00000.76820.90240.63770.94000.86910.85150.86940.80430.92520.76821.0000]

由相关矩阵可看出这10个变量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它们所反映的信息可能存在很大的重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累计贡献率为97.3%的前两个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其线性组合为:

{y1=0.3249x1+0.2941x2+0.3262x3+0.3263x4+0/3256x5+0.3264x6+0.3193x7+0.3093x8+0.3127x9+0.2951x10y3=-0.1665x1+0.5974x2-0.1162x3+0.1368x4+0.1332x5-0.0275x6+0.0242x7-0.4204x8+0.3551x9-0.5123x10(1)

根据SPSS软件得到物流成本Y关于主成分y1和y2的线性回归方程:

Y=-2.00×10-6-0.304y1-0.137y2(2)

同时可以得到该线性回归方程检验参数:R2=0.86,F=36.646,t1=-8.51,t2=-0.932。因此,可见该线性回归方程拟合优度很高,主成分y1、y2对物流成本Y有高度显著影响,可以认为该线性回归方程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将式(2)转化成为物流成本与影响因素变量之间的表达式:

Y=-2.00×10-6-0.0760x1-0.1711x2-0.0832x3-0.1179x4-0.1172x5-0.0955x6-0.1004x7-0.0364x8-0.1437x9-0.0195x10(3)

xj,j=1,2,…,11是标准化后的影响因素变量。

从式(3)的回归模型可以得到,所有影响因素变量的系数均为负数,即意味着所有影响因素变量的增长都将导致物流成本下降,符合物流业运行实际情况。其中x2(第三产业GDP与总GDP的比例)对应的系数绝对值最大,可见第三产业GDP与总GDP的比例增加导致物流成本降低的幅度比所有其他因素都要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受产业结构影响显著,相对而言,代表物流业发展水平的物流基础设施、物流营运水平(集装箱运输量)指标影响较小。因此,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并不能完全反应物流业发展水平,下面以新指标——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社会物流总额的比例来进行对比分析。

4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社会物流总额比例指标分析

基于相同的基础数据和分析方法,采用新指标——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社会物流总额的比例来进行对比分析。社会物流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初次进入社会物流领域,经社会物流服务,已经或正在送达最终用户的全部物品的价值总额。它与货运量、物品周转量等指标共同反映社会物流需求规模,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物流需求规模的价值量的表现[10]。相对而言,社会物流总额比GDP更能反映物流业的实际情况,与物流业的相关性更强,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社会物流总额的比例来衡量宏观物流成本在理论上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表5为1991-2005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社会物流总额的比例数据。

数据来源: 《中国物流年鉴2006》。

根据SPSS软件得到物流成本Y′关于主成分y1和y2的线性回归方程:

Y=4.53×10-6-0.320y1+0.117y2(4)

同时可以得到该线性回归方程检验参数:R2=0.95,F=108.609,t1=-14.68,t2=1.309。因此,可见该线性回归方程拟合优度很高,主成分y1、y2对物流成本Y′有高度显著影响,可以认为该线性回归方程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将式(5)转化成为物流成本与影响因素变量之间的表达式:

Y=4.53×10-6-0.1235x1-0.0243x2-0.1180x3-0.0884x4-0.0886x5-0.1077x6-0.0994x7-0.1482x8-0.0585x9-0.1544x10(5)

xj,j=1,2,…,11是标准化后的影响因素变量。

从式(5)的回归模型可以得到,所有影响因素变量的系数均为负数,与(3)式相同。其中x10(民用运输机动船、民用运输驳船吨位之和)、x1(人均GDP)、x8(铁路货车)和x3(铁路、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所对应的系数绝对值比较大,反应了物流业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物流成本Y′影响显著。同时,x2(第三产业GDP与总GDP的比例)对应的系数绝对值最小,反映了物流成本Y′受其影响很小。

5 结论

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物流成本Y′(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社会物流总额的比例)比物流成本Y(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更科学更切合实际地反应了物流业发展水平。因此,在不同经济结构的情形下,采用新指标衡量宏观物流成本从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更具有可行性。

值得注意的是, 本文的分析大都建立在在1991~2005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相关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得到的可以以铁路、公路和水路货物运输业代表物流业发展水平的结论并不一定适合于其它国家。同时,由于世界各国物流成本统计体系不一致,有的国家并不进行社会物流总额的统计(美国主要统计商业库存,南非主要统计分行业分产品种类的生产量)。所以,采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社会物流总额的比例衡量宏观物流成本有可能无法实现国际间的比较,目前仅适合于中国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物流成本比较。寻找适合国际间宏观物流成本比较的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在相关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论证了以铁路、公路和水路货物运输业来衡量中国物流业发展水平的合理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宏观物流成本评价指标——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到该指标受经济结构影响显著,不能充分反映实际的物流业发展水平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评价指标——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社会物流总额的比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指标受经济结构影响小于其它因素,更能直接反应物流业发展水平,可以作为不同经济结构情形下宏观物流成本评价指标。

关键词:宏观物流成本,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1]张鹏,李聪.论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及其现实意义[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12):28~30.

[2]陈淑娴.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中的产业结构因素[J].物流科技,2005,(8):80~82.

[3]李克宁.谈物流成本与GDP[J].中国流通经济,2002,(4):11~13.

[4]邹飞,韩玉麒.对一个常用物流评价指标的重新思考[J].物流科技,2005,(5):74~76.

[5]刘金明,王耀球.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分析[J].物流技术,2004,(5):10~13.

[6]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7]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17th Annual State of Logistics Report[Z].RonaldReagan Building,Washington,D.C.,2006.

[8]Stock J H,Watson M W.Forecasting with manypredictors.Elliott G,et al.Handbook of economicforecasting[Z].Amsterdam:North-Holland,2006:515~554.

[9]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81~315.

上一篇:推荐一个好地方四年级第一单元作文400字下一篇:写凤凰山的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