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市民学校工作总结

2024-06-10

村市民学校工作总结(精选7篇)

村市民学校工作总结 第1篇

×社区2012年市民学校工作总结 2011年,×× 社区市民学校工作在×党工委的正确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市民文明学校网络为基础,依托

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针对居民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有利地

配合了街道市民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了好的成效。

一、紧紧围绕街道中心工作,突出宣教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活

2011年市民学校以形势需求、居民的需求、工作需求开展社区

教育工作,形成事事为主题,处处是活动。我社区领导高度重视每个

阶段的宣传教育工作,把搞好宣传发动当作开展工作的前提,在宣传

“八荣八耻”期间,制作了多个宣传牌子,并举行专题座谈会,使广

大居民深入理解“八荣八耻”的内涵,从而正确地引导他们更好地工

作。由于我社区领导树立大教育观,结合各种资源,以提高社区居民

素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所以社区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形式不断丰富,形成了专项教育工作与整体工作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

二、积极培育市民学校教育队伍,逐步完善社区的工作体系,为

居民提供更多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

社区市民学校体系逐步健全,辖区多个企业单位与市民学校保持

密切的联系,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帮助市民学校解决实际困难。

市民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成立了社区文艺队、舞蹈队,这些队伍是

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2011年成立的由10名志愿者组成科普讲师团和11名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常年深入社区,为辖区居民开展科普知识讲座。社区市民学校与辖区中小学密切配合,开展 “结对子”活动,共创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居委会。

三、充分利用辖区教育资源,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2011年,我社区学校向居民开放场地,共同开展文体活动,开

展电影进社区文化广场的演出和小型运动会,参加观看人员达到百余

人次。并与辖区其他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各种活动,举办科普知识报告会、假期夏令营活动和庆“八·一”等活动。为了我辖区困难家庭和低保户家庭的孩子有机会学习,每年1月份街道发动热心人士筹集善款,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2011年“三八”节期间,与×消防队开展消防安全知识的教育,组织居民群众和青少年观摩消防救火、逃生等表演,使大家增长了消防安全知识。

四、配合街道中心工作,多种形式开展青少年活动,突出系列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1年春节期间,社区市民学校组织辖区中、小学生近百余人

走访慰问了军烈属、特困和残疾家庭,为他们打扫卫生,做好家务等活动。

我社区市民学校积极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爱惜生命,远离 毒品,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治安防范、国防、科普等教育讲座和观看录相等,使同学们和社区越来越近,社区真正成为了同学们校外活动的大课堂。

五.以市民学校为龙头,以市民学校分校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

教育活动

2011年,全年开展各种科普讲座4次,428人次,举办各类培

训班2期185人次。科普讲座的知识面包括:各学科的健康保健、多种日用品使用常识、法律、人口与计生、旅游、环保、性知识讲座等。培训班的内容有:乒乓球、书法、电脑入门、等。一年来,我社区市民学校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与社区各项工作相 结合,各种资源在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每个社区成员人人、时时、处处、事事都能受到教育,基本上满足了居民群众的学习需求,最重要的标志是看群众参与的程度、深度和自觉性不断提高。近年来,我社区市民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特色是:人人是学者,处处是学校,不同人群有不同学校。不同的形式活动,有不同的效果。每一个活动都是根据需求而定。每一个活动都有它的系列性、知识性、娱乐性、针对性、成效性。形成了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使社区教育形成合力并可持续发展,共同促进我社区居民素质的提高。2012年市民学校工作思路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会议精神,推进学习型社区创建

工作进程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创建学习型社区为重要理论指导,大力开展全民素质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社区教育活动,使我街道的居民在科学、文

化、教育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整合利用教育资源,沟通社区教育信息网络,创建学习型社区

整合市民学校职能和街道、单位、学校、幼儿园、市民学校分校

资源,逐步完善各种教育信息管理制度,发挥多层次的教育机构和网络作用。

(三)市民学校继续开展社区教育品牌活动,逐年提升水平创新

工作篇二:市民学校工作总结

建设社区2011年市民学校工作总结

市民学校工作是一项全新的教育活动。建设社区居委会能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以提高市民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重点,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工作中不断完善市民学校教育网络和运行机制,依托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在居民中广泛开展了公民道德、法律法规等知识。一年来开展各类教育培训27次,培训人数达2893人次。在创建“学习型社区”,优化社区环境,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将2011年社区市民学校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组织,加强管理,保证了市民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

卓越的时代呼唤卓越的人才,本着“服务社会,弘扬爱心、传播文明”的良好精神风貌,建设社区市民学校成立了由书记徐凌燕、副书记古丽加玛丽、组员郁佳、霍春丹、梁影组成的社区市民学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社区领导十分重视市民学校工作。对具体工作作了明确的分工,协调、安排市民学校的各项活动。我们根据需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培训计划,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和督查,各项工作得到全面落实。很好地保证了市民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民学校发挥积极的作用,集中有效地开展各种活动。

二、充分利用辖区教育资源,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利用市民学校的优势开办了党员干部培训班、家长学校、实用技术培训班、老年大学、人口学校、周末市民课堂等,聘请了有技术特长有实践经验。

2、请司法所领导来社区为党员干部上法律知识课,让党员干部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律为民办实事,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法律保障,确保了社区的稳定和谐。

4、请医院专家来社区传授健康保健知识,使更多的老年人了解并掌握各种健康知识,为防病、治病、身体保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5、人口学校方面:请计生专家来社区为广大育龄妇女讲解生殖道感染和避孕节育等知识,使广大的育龄妇女更好的使身体健康和生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6、社区举办参加普通话宣传活动,现场答疑咨询,并带领学生向路人宣传普通话。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如:绘画、摄影、咨询等。

7、我社区领导高度重视每个阶段的宣传教育工作,把搞好宣传发动当做开展工作的前提,在宣传“绿色社区”、“文明社区”、“和谐社区”期间,制作了多个宣传牌子,并举行专题座谈会,使广大居民深入理解创建的内涵,从而正确地引导他们更好地工作。8、2011年,我社区市民学校向居民开放场地,共同开展文体活动,开展电影进社区文化广场的演出和小型运动会,参加观看人员达到百余人次。并与辖区其他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各种活动,举办科普知识报告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普法教育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

9、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里,我们要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利用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电子阅览室,开展网络学习。使青少年以更快捷、更高效的在网上获取各种学习资料。

10、为提高市民的基本素养,我社区把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月、公民道德建设日等作为市民学校的工作重点,牢牢抓住“宣传、教育、实践、知识培训”四个环节积极开展了助人为乐、优化环境、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三、积极培育市民学校教育师资队伍,逐步完善社区的工作体系,为居民提供更多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 社区市民学校体系逐步健全,辖区多个单位与市民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帮助市民学校解决实际问题。

市民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成立了社区文艺队、宣传队,这些队伍是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社区成立的由6名志愿者组成科普讲师团和11名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常年深入社区,为辖区居民开展科普知识讲座。社区市民学校与辖区单位密切合作,开展“结对子”活动,共创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居委会。

四、配合街道中心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活动,突出系列型、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社区市民学习积极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爱惜生命,崇尚科学,国防、科普等教育讲座和观看录像等,使同学们和社区越来越近,社区真正成为了同学们校外活动的大课堂。

一年来,我社区市民学校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与社区各项工作相结合,各种资源在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每个社区成员人人、时时、处处、事事都能受到教育,基本上满足了居民群众的学习需求,最重要的标志是群众参与的程度、深度和自觉性不断提高。我社区市民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特色是:人人是学者,处处是学校,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形式活动,有不同的效果。每一个活动都是根据需求而定。每一个

活动都有它的系列性、知识性、娱乐性、针对性、成效性。形成了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是社区教育形成合力并可持续发展,共同促进我社区居民素质的提高。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历程,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意识到,我们的工作还有待完善。在新的一年中,我们将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实现高起点、高标准要求,并朝着更高的标准、更新的目标努力,使我校团支部工作更上一层

建设街道建设社区

2011年11月篇三:2014年文明市民学校工作总结 2014年文明市民学校工作总结 xx年,在文明市民学校的建设中,我们坚持“四个原则”,建立和完善“六个机制”,立足建设,不断创新,努力打造市民学校特色的教育品牌,使文明市民学校真正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成为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综合素质、推进学习型单位和文明单位建设的有效载体,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实施“市民文明素质工程”,广泛开展旨在不断提高市民整 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教育培训活动

(一)以公民道德建设、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文明行为养成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明礼仪教育与实践活动

文明市民学校以“文明礼仪和道德养成”为重点,大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

(二)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大力开展职工子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把青少年校外德育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制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方案”,并把这项工作列入了市民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计划之中:成立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领导小组”、大力开展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

(三)以实施“市民文明素质工程”为目标,广泛开展旨在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各项教育活动。

二、大力加强机制建设,促进文明市民学校规范化管理 在文明市民学校的建设中,我们立足建设,坚持创新,努力打造市民学校特色的教育品牌,使文明市民学校逐步建立和完善“六个机制”,即:网络健全的组织机制;全体职工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扎实有效的保障机制;长效持久的激励机制和顺畅有序的运行机制。

三、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搞好文明市民学校工作的根本保证。

2、健全完善组织,是搞好文明市民学校的前提。

3、加大投入,是办好文明市民学校的保障。

4、充分挖掘和发挥地区教育资源优势,是办好市民学校的基础。

5、创新教育模式、开展特色教育活动,是引导干部职工参与中葛根水库建管处文化建设的关键。

四、工作原则:

1、坚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原则;

2、坚持有组织、有计划地灌输与职工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教育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同时开展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积极引导职工在参与活动中自我教育、得到提高;

3、坚持把社会需要和群众的需要紧密结合的原则。要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及诸多方面的教育需求,积极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市民教育活动; 2013年湖北路办事处市民学校

工作总结

湖北路办事处市民学校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文明创建为主线,以提高市民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重点,依托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在居民中广泛开展了公民道德法律法规、健康科普、岗位技能等知识培训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一年来,市民学校,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数次,受教育人数达上500人次。为创建“学习型社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以文明创建为重点,努力提高市民素质。

湖北路办事处市民学校把文明创建工作作全年的工作重点,牢牢抓住“宣传、教育、实践、评价”四个环节,积极开展了助人为乐、优化环境、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从而营造了讲文明、懂礼貌、有修养的社会氛围。市民学校开展了“我为社区建设献一计”等活动,使居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同来参与社区的各项建设,引导居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营造清洁卫生的工作、生活环境,革除危害健康、污染环境的陋习,进一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二、以“四进社区”为中心,开办市民教育大课堂。

1、以市民学校为阵地,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教育活动。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需求,以“四进社区”为中心,开展多规格、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知识讲座和培训活动。一是面向老年人开展养生健身、健康保健教育和文明在身边普通话日常用语培训。二是面向党员干部进行形势任务教育;三是面向育龄妇女进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生殖健康教育;面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道德教育;在寒暑假期间,组织中小学生先后开展了“以德育人创文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生命”警示教育;以及“民族精神代代传千人主题演唱会”和“抗日英雄故事会”。四是特别重视抓好弱势群体的教育和培训,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就业与再就业”培训,五是面向外来流动人口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流动人口管理知识培训等等,通过教育培训,使居民了解并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为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网络,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导学生走进社区,体验生活。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了“中小学生面点技能培训”和以“学科学、爱科学,争当科学小能人”为主题的才艺小创作活动。使学生们在社区里学到了学校里难以学到的实践知识。一年来。一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讲座15期。通过培训教育,使广大居民了解并掌握了更多的知识.2、以健全组织为抓手,不断完善三级教育网络建设,社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发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建立了“爱心驿站”,基本形成了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做到了全年工作有计划、有落实,使文明市民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奠定了市民学校的工作基础。总之,一年来,市民学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创造一流的市民学校,一流的教育培训质量,一流的社会风气,一流的人文环境,市民学校办得更好。

村市民学校工作总结 第2篇

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教育培训活动

(一)以公民道德建设、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文明行为养成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明礼仪教育与实践活动

文明市民学校以“文明礼仪和道德养成”为重点,大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

(二)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大力开展职工子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把青少年校外德育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制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方案”,并把这项工作列入了市民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计划之中:成立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领导小组”、大力开展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

(三)以实施“市民文明素质工程”为目标,广泛开展旨在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各项教育活动。

二、大力加强机制建设,促进文明市民学校规范化管理

在文明市民学校的建设中,我们立足建设,坚持创新,努力打造市民学校特色的教育品牌,使文明市民学校逐步建立和完善“六个机制”,即:网络健全的组织机制;全体职工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扎实有效的保障机制;长效持久的激励机制和顺畅有序的运行机制。

三、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搞好文明市民学校工作的根本保证。

2、健全完善组织,是搞好文明市民学校的前提。

3、加大投入,是办好文明市民学校的保障。

4、充分挖掘和发挥地区教育资源优势,是办好市民学校的基础。

5、创新教育模式、开展特色教育活动,是引导干部职工参与中葛根水库建管处文化建设的关键。

四、工作原则:

1、坚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原则;

2、坚持有组织、有计划地灌输与职工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教育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同时开展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积极引导职工在参与活动中自我教育、得到提高;

3、坚持把社会需要和群众的`需要紧密结合的原则。要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及诸多方面的教育需求,积极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市民教育活动;

村市民学校工作总结 第3篇

1 荔湾区城中村村民市民化的历史性阻碍因素

1.1 广州市、荔湾区在处理城乡矛盾时错过了最佳时机

在20世纪80年代时, 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 政府对农村能够有效支配, 城市有条件以较低的代价控制城市后备发展空间, 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 市场经济起主导作用, 政府权力下放,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这种快速发展不仅体现在城市, 也体现在农村、市郊, 临近城市的农民在土地和房屋租金快速增值的情况下, 追求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最大化, 广州市出现了密集的、把土地使用价值最大化利用的村落建筑群体。荔湾区的城中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本来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早期是改造城中村的黄金时期, 但当时的广州市、荔湾区政府没有在城中村的改造上形成系统性规划, 特别是土地方面的规划, 城中村基本上处于一种自主发展的状态, 而伴随着城中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集体、个人物业的不断建立, 城市为获得发展用地, 必须付出数倍的代价才能做到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早期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事, 广州市特别是荔湾区城中村错过了改造的最佳时机。这样以来, 市民化所需的基本前提, 空间改造困难重重, 城中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遭遇村集体与个人的抵制, 城中村整体改造速度缓慢。

1.2 城乡二元体制下, 无法有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 城乡资源无法实现有效共享与流动, 各地的城中村也未建立可行的城乡融合机制, 广州市、荔湾区也是如此。城市在发展时, 往往只偏重占用农村土地资源, 而不将村镇人口、村镇社区纳入城市管理范围, 没有同步实现“村民”的城市化、现代化与市民化。广州市、荔湾区可以说, 一直到2002年出台了《关于“城中村”改制工作的若干意见》之后, 才全面展开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这样,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 长时间无法有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农民被征地却没有及时实现户籍、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城市化, 这就给城中村的改造、村民的市民化留下了诸多历史性阻碍因素。

1.3 农转居前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滞后, 阻碍市民化进程

长期以来,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直把重点放在城市, 将农村放在次要位置,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落实得并不十分理想。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均呈现出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等特点。广州也只是在2008年才出台《广州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在没有农转居之前, 广州荔湾区的城中村村民, 也只能像大多数农民一样享受相关的社会保障。在这种社会保障制度欠缺的条件下, 导致农转居后, 城中村村民的社会保障在较长时间里, 无法完善, 村民的后顾之忧较多, 这样以来, 虽然他们非常靠近城市, 但是对于市民生活总是却步不前, 思想意识在较长时间没有根本转变, 市民化的速度较为缓慢。

2 农转居后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十几年研究探索, 制定出台了不少城镇、农村的保障法规政策。但针对城中村农民的保障问题, 目前国家没有比较系统、完备的政策法规, 城中村农民的教育、就业、养老、医疗各项保障措施仍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于广州、荔湾来说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严格地讲, 广州荔湾还没有真正建立针对失地或农转居的城中村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既有的有关实践只能称为“生活保障”制度, 其与以社会性、福利性、公平性和互助性为本质特性的社会保障相差甚远。

2.1 保障方式单一, 保障水平低

2002年, 广州公布了《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城中村”改制工作的若干意见》, 其中第十条讲到“城中村”转制后的居民, 享受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但是这只是一条宏观上规定, 在现实操作中城中村的居民能够享受哪些城市市民的社会保障, 怎样享受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 到2006年, 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广州市农转居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办法 (试行) 》的通知, 2008年, 印发了《关于广州市农转居人员参加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 这种两项基本社会保障的完善分别经过了4年和6年时间。显然在这期间农转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障就处于一个法律法规的空白状态, 也就是农转居后, 他们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并未真正取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待遇, 这些保障更多还是要依靠村集体经济和个人来完成。政府在农转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上速度较慢。而其他社会保障例如最低生活保障、失业、生育等, 农转居民应该怎样享受, 目前都还缺乏具体的专门性的规范性办法。农转居后的市民在收入来源、就业方式、生活方式上等与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还有着较大的区别, 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所以就必须针对农转居民的具体特点出台相应制度性保障, 他们需要一个过渡期, 需要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呵护与引导。只有这样, 才能让他们逐步完成市民化。

2.2 制度的安全性不够

一是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太低, 在调查中, 我们了解到, 荔湾城中村的社会保险措施大多停留在村级范围, 把个别人由于未来特定的、偶然的、不可预测的事故在财产上所受的不利结果, 让处于同一危险之中, 但未遭遇事故的多数人予以分担, 以排除或减轻灾苦的一种经济补偿制度。这样, 统筹层次过低, 参与协力的人太少, 就会降低分散危险、消化损失的经济功能, 也损害支付能力等制度本身的安全性。二是缺乏统一明确的监管机制、运行机制。有关城中村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尚缺乏法律的明确规定, 每个村的具体措施都有差别, 在运行、管理、监督中很难保证科学、合法从而影响其实现基本的保值增值。

城中村村民的市民化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身份认证, 而是身份背后的权益保障, 他们需要的是权益共享, 否则市民化后的村民就有被社会边缘化的危险一一既不像市民, 又不像农民, 既有的权益己经失落, 期待的保障却不能兑现, 成为无地、无岗、无社会保障的“三无”农民。农转居虽然解决了户籍关系, 但实际上由户籍制度衍生出来的如社会保险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等没有相应配套, 从而可能会形成阻碍“真正市民”的制度性障碍, 使他们成为城市当中“无根”的社会阶层, 阻碍城中村村民的可持续发展。

3 村民个体在进一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广州市荔湾区城中村村民已经全部转为城市居民, 这是村民市民化的关键一步, 但是在解决了身份问题之后, 村民并没有以非常积极的态度主动融入城市生活, 在个体层面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市民化进程的消极因素。

3.1 经济来源简单化, 村民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荔湾区城中村的许多村民的收入来源结构是租金收入为主、其他收入方式为辅, 这种收入结构使村民们容易滋生“不用出太多的劳动, 就能满足生活”的想法, 而“城中村”改造在一定程度上会打破这种生活方式, 致使“城中村”村民对于“城中村”改造产生抵触情绪。

2009年7月, 在对荔湾区城中村社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 社员对收入来源的期待, 依靠集体分红占了64.97%, 依靠出租屋收租占了35.53%, 都占据了较大比例, 而依靠“主动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再学习, 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获取收入的只占到了24.87%, 可见城中村村民对以前的生活方式的依赖性还是比较强的。

3.2 城中村村民适应社会变迁的文化知识、技能缺失

从整体上看, 荔湾区的城中村改造像大多数的城中村改造一样, 是一个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变迁的过程, 现代工业、商业将会替代传统农业, 这种转型所需求的知识和技能, 成为城中村村民生存所需的基本素养。在这一过程中, 荔湾区村民缺乏相应的文化、技术素质, 一些村民也缺乏提升自身素质的积极性。这种现象在荔湾区花地河以西的城中村民身上表现较为突出一些, 许多中年村民只具有初中甚至小学文化水平。荔湾区的许多城中村传统上, 是以花草种植为主要产业, 造成村民技术素质较单一, 村民们在城中村发展过程中接受的系统培训也不多, 有限的文化、技术素质成为村民们适应城市社会的一个较大障碍。在靠房屋租赁等村内经济支撑的村子中, 很多人认为靠租房子收入已经不错了, 学习文化技术用不上, 城中村村民中, 中年以上人群参加技术培训活动的积极性相对较低。

这样以来, 荔湾区城中村村民文化、技术素质低造成就业空间狭窄, 从而难以实现职业转换, 而拥有城市人认同的职业又是促使城中村村民身份转变和角色适应的关键, 荔湾区城中村改造中如何解决城中村村民的就业及身份转变的社会认同问题, 任重而道远。

3.3 农转居后村民缺乏对自身市民身份的认同感

2009年7月, 在对荔湾区城中村社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 城中村社员认为进入城市生活好的比例仅占37.06%, 而说不清楚的占36.04%, 认为城中村改造对自己生活只是有一点影响的占48.73%, 认为自己的市民身份是受别人歧视的占38.58%, 认为自己还没有完全转变为广州市民的占38.58%。这些数据可以较充分的说明社员对于自己已经进入的城市生活的认可度并不高, 对自己市民身份的自信度也不高。

总之, 城中村村民向市民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需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经济联社、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力量, 这个转化不仅涉及到身份的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 也涉及到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 这是一个融体制改造、空间改造、产业改造、思想观念改造为一体的系统化工程。当然现时的城市生活、理念也并不见得就一定都是合理的, 城中村村民有他们自身的优势, 例如在亲情观念上、相互扶助的意识上、田园式生活环境的憧憬上有他们一些积极和合理的因素, 村民的市民化不仅是村民接受现代化、城市化观念的过程, 也应是城市与乡村合理观念的碰撞与交融过程。在广州这个现代都市的带动下, 荔湾这个素有花之乡之称的地方, 它的城市化进程肯定应该有自身独特的地方, 她应该可以克服诸多困难, 成为一个鸟语花香的高度现代化的城市社区, 她的村民也应该可以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现代化市民。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委党校荔湾分校“城中村”调查课题组.广州市荔湾区“城中村”的现状调查及其评析[J].探求.2007 (2) .

[2]蔡荣军.广州市城中村现象及改造对策研究[D].2006.

村市民学校工作总结 第4篇

随着广州城市化的变迁,曾经位于广州城区东北面的银河村,如今已不再是广州百多个城中村的一员。村委会撤销后,这块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经贫穷的农民,已经变成过上了小康生活的广州市民。

老黄不再是农民

20年前,黄玉威是广州银河村的一个菜农子弟,粗茶淡饭、借贷为生是当时贫穷家境留给他的全部印象。因交不起5元的学费,黄玉威在初中就辍学在家,“没文化”的他成为广州第一批个体户,但最终在经营服装生意中血本无归。

20年后,黄玉威是银河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银河公司”)的一名股东。这家公司为他父母买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奖励了他读大学的儿子,社区还聘任他为治保队队员。一家人尽管不种菜了,但靠着股东分红、物业收入以及公司工资,一个月也能入账近2万。

黄玉威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今天的小康日子,得益于在广州城市化进程中,银河村被赋予的城市身份——广州在城市发展中进行的城中村改造。

20年的改头换面,从“农民”到“市民”,银河村的发展是为广州城中村改造的成功缩影。上世纪90年代,在轰轰烈烈的大都市发展中,广州逐渐开始撤村改制。很多繁华市区的城中村开始进入改造阶段,银河村就是其中之一。

土地没有了、劳动技能贫乏,不抓住这次改制,子子孙孙肯定都会和贫穷、落后如影随形。原银河村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银河公司党总支部书记兼公司董事长袁伟发告诉记者,“银河村撤村改制是在1999年,和很多固守自然村原始发展的村官不同,当时的我就认为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发展机会”。“广州发展日新月异,银河村作为繁华市区的自然村,今日你自己不自改,明日必然会被迫地整改。为什么不在利好政策的推动下,遵循社会利益和村民利益最大化进行自我整改呢。”

社区公司管效益也管民生

在广州385平方公里的老八区内,分布着138个城中村。它们中的1/3位于繁华市区,银河村就是其中之一。撤村改制后的银河村成立了一个集经济事务和社区公共事务于一体的社区性经济实体——银河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袁伟发感叹:“公司是在国家政策允许、条件支持、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建起来的,成立后,它迅速成为失去土地的菜农经济利益的领头羊。但是,银河公司的前身是村委会,因此也肩负着大量的社区公共事务。”

银河公司前期的工作,是寻找一些大的物业项目为村民的集体用地增值,如厂房、仓库出租,三星级银河大酒店物业的速成和改造升级等等。这些经济举措确实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社区公共事务方面,袁伟发表示,“这是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完全实现公司经济实体的独立性。村民对撤村改制后的公司有心理依赖,计生、开证明、买社会医疗保险,他们习惯了找公司,这个过渡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当年,一部分村民因征地转居进入单位,因此占有公司的一部分股份。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为了服务于广州的市容市貌,银河村105户村民同意拆除自家房屋,将地出让用于市政府建设绿化广场。

张秋华是这105户拆迁户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我家的房子花了60万修建和装修,家具和电器刚刚放进去,人还没住一个月就说要拆迁,当时我心里怎么都过不去这个坎。但是,银河公司带着大家从要靠借贷糊口的菜农发展到今天的小康生活,我们相信这个组织。”

对没有其他谋生技能的农民而言,土地的意义是外人无法想象的。袁伟发告诉记者,“一年多了,很多拆迁的村民还住在出租屋里,我们都很不安。我们在想方设法帮村民把建房的审批文件和补偿款尽快办妥,市区政府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愿能按时将回迁房交给村民,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不然我就对不起这些村民了”。

“单靠房租我们会坐吃山空”

2004年,银河公司筹措资金兴建了一座现代化综合性大酒店。为了更好地管理,公司决定将酒店的配套设施以租赁的形式交给不同的实体经营,这种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方式,让酒店成了公司一个新的盈利增长点。

在袁伟发看来,尽管物业形式是多种经营,但这样的物业策划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很好地发挥最大优势,“银河大酒店在初期是成功的,占尽了区位优势,但由于经验不足,规划初期也没有从长远发展考虑,导致现在在酒店开一个100人的会议都没有办法。以此为鉴,村民目前的房屋出租,以及公司的物业范畴其实都需要考虑一个长远发展的问题。银河公司作为村民利益的代表,必须思考如何让没有土地的村民更好地融入都市生活,而不是坐吃山空或者赚几年房租后就被城市、被市场所淘汰”。

袁伟发所担心的是进入城中村改造都需要面临的问题。很多城中村改造中,根本上要解决的是转换了城市身份的村民如何共同参与和分享城市化进程成果的问题,而不是单纯协调拆迁款的问题。

为此,目前的银河公司在积极整合公司的集体土地,在一些高端物业上做积极的规划。现已经开办经营20多年的水果批发市场、粮油市场运作良好,在未来规划中还有大塘商业中心、国际汽配城等等。这些高端物业是在银河村原有破旧经济商圈的基础上,做出的因地制宜的规划,有一定商业基础。银河公司目前通过这些高端的、可以不断优化、培育的物业形式为村集体收入增值、加分。

房屋起码20年不过时

对于村民的房屋规划,袁伟发认为,在上世纪90年代后遍地开花的“握手楼”已经和广州城市化的长远发展格格不入了。尽管很多城中村还在不眠不休地推崇和修建这样的出租屋,但它们最终无法逃脱拆迁的宿命。银河村目前的旧村改造规划必须从实用、美观、都市化结构和规划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房屋以“20年后下一代住在里面还不过时”为准则。搭建好这个平台后,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城中村的房屋必然可以和旁边的现代化楼盘平起平坐,甚至超越周边商业楼盘,村民就能更好地融入都市生活。

这不是袁伟发的头脑发热,村民们对这样的生活也是十分向往。对他们而言,没有了耕地、没有文化、没有就业技能,他们在这个城市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未来,而这些规划让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出路。袁伟发表示,旧村改造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因此工作必须要做细,规划必须考虑到社会利益和群众利益。

村民黄玉威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和城里人很接近了,公司给我们买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保障。以前也是因为这些保障不到位,村里的一些老人常常出现无人赡养的问题,但如今这些福利十分到位,这种日子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我们也相信公司今后的发展成果,受益的一定是我们。”

市民学校工作总结 第5篇

为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立足“以人为本”的原则,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品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教育需求,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在社区居民的配合下,社区的市民学校取得了一定成绩。 为使市民学校快速的发展,社区组建了一支高素质、务实的校务管理人员队伍,由辖区单位的老师、讲师、医院的专家等方面人才组成,并设有专职教师2人,制定全年教学计划、学员守则、学习制度等,做到教学准备工作既细又实,吸引更多居民积极参与到市民学校学习中,受到上级领导的一致肯定。

社区的市民学校课程设置具有灵活性,办班内容贴近居民生活,满足居民需求。为切实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社区对居民、学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为引导社区居民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一年中,社区共开展科普健康教育四次;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使创建工作顺利开展,社区事前对创建工作进行动员、培训;在夏、冬两季社区分两次开展防火、防电安全知识培训等。

以上是20xx年社区市民学校做的一些工作,在新的一年里,社区还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探索科学的办学模式,真正发挥市民学校在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市民学校工作总结 第6篇

一、紧紧围绕上级的中心工作,从实际需求出发。

20xx年,市民学校以形势需求、居民的需求、工作需求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按人、按事分开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课程,配合县文明城市创建设等中心工作,从居民的衣食住行、日常起居入手开展了世界环境日主题讲座、三八节妇女维权讲座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课程,形成了专项教育工作与整体工作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

二、开展道德文明教育。

重点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文明礼仪等教育,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全社区形成知荣辱、明道德、讲礼仪、重诚信的良好风尚,制订评比标准,在社区大力宣传崇尚文明,倡导德孝的优良传统。

三、开展科学文化教育。

积极开展科学思想教育和科普知识、医疗保健知识、安全知识等教育,在社区形成讲科学、求创新、要进步的氛围。20xx年,我社区学校向居民开放场地,共同开展文体活动,开展电影进社区文化广场的演出和小型运动会,参加观看人员达到百余人次。开展了各种活动,举办科普知识报告会、假期夏令营活动和庆“八·一”等活动。与消防队开展消防安全知识的教育,组织居民群众和青少年观摩消防救火、逃生等表演,使大家增长了消防安全知识。

四、开展生态环保教育。

重点开展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环保法规知识、节约型社会知识教育。在环保工作中,我们采取了“以宣传为先导”的方法,组织开展各项宣传教育活动,以达到凝心聚力、全社区共同参与和支持的目的。

一是利用今年“6.5”世界环境日,以“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向社区居民发放宣传资料。

二是通过宣传橱窗、横幅标语、宣传栏及各种会议进行宣传,使广大居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使“人人参与、个个关心”的环保工作氛围进一步形成。

三是在社区服务大厅开辟专门的环保读书角,提供《绿色视野》、《环境保护报》等一系列倡导低碳出行、绿色生活的环保书籍供居民阅读。通过一系列的环保宣教教育增强了居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居民的环保参与程度,使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走进了千家万户并深入人心,使环境保护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五、开展健康知识教育。

市民学校工作汇报 第7篇

市民学校是推动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宣传阵地之一,是提高市民素质和文化品位的有效教育平台,加强市民学校建设,有助于推动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开展,也是创建省文明城市工作的迫切要求。我镇市民学校工作于2006年正式启动,迄今将近三个年头,在此期间得到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各社区居委会和村委在镇文明办的全面策划指导帮助下,迅速进入角色,大力加快市民学校的各项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理清思路,认准目标,实现“零的突破”。

市民学校在我县是空白,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市民学校究竟是什么样的学校?要怎样建设市民学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为此镇党委3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市民学校工作,并决定派镇文明办、社区教育中心工作人员赴外地取经,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理清了思路,确定了目标。镇文明办制订了市民学校的实施草案,并召开了市民学校工作分析会讨论方案,三易其稿,于2006年初以镇党委名义出台了符合牛山镇实际的文件──《关于建立和完善市民学校的实施意见》,对如何设立市民学校提出了详细的要求。目前,全镇共15个居委、17个村委,组成16个教学点,一所市民学校。乡镇社区两级学校全年的工作有计划、有落实、有考核、有评比。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校务管理,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三年来,举办各种培训、讲座160

余次,组织培训教育活动8期,学员近500人,今年底还将组织一期公民道德教育培训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零的突破”。

(二)完善软件,突破硬件,全面启动市民学校工作。

牌子挂了,接着是如何运作。镇文明办、社区教育中心决定从抓软件入手。一是要求各居委尽快成立市民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导各社镇居委会相应成立领导机构,为此项工作提供组织保证。二是落实教学队伍,编印“两册两簿”。镇文明办统一编印了市民学校教员花名册、学员花名册和考勤登记簿、教学记录簿。通过在社会上聘请、利用本单位公职人员等渠道充实师资队伍,同时在社区发出招生简报广泛招收市民学校学员,建立起一支师资力量较雄厚、学员队伍较健全的教学队伍。三是成立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由校长、副校长、和教员组成。市民学校校长由党委冒书记担任,副校长由宣传委员、小学校长担任,教员由聘请社会贤达人氏和成教中心教师有关人员担任。四是完善台帐资料。在镇文明办的统一布置下,全面完善学校组织机构材料、教员和学员花名册、管理制度、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内容、考勤登记、等台帐资料。

软件建立起来了,剩下来是硬件的投入。镇文明办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解决,即:请示镇政府下拨一点、各居委投入一点、辖镇企业支持一点。镇文明办向镇政府递交了关于请求下拨市民学校工作经费的报告,得到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拨了专项经费用于市民学校的启动。各居委也利用现有的会议室等进行改建、修缮等多种形式设置市民学校课室,并添置了教学教材等一批设备。

(三)重视教育,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市民学校建设。

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主要手段靠教育。为此我们主要针对市民学校学员抓了几方面的教育:一是文明礼仪知识教育。在这方面我们邀请在校老师对市民学校学员讲授有关文明的知识,引导市民讲文明、讲礼貌,做文明市民。二是法制宣传教育。邀请县司法人员围绕妇女权益保护法、劳动合同法、民法、婚姻法及最新出台的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对市民讲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使市民能进一步了解法律知识,自觉遵纪守法。三是时事政策教育。邀请政府公务员或党校讲师对市民讲授最新政策动态、时事要闻等,让市民及时了解政策、掌握政策,按政策办事。四是爱国主义教育。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活动为契机,向市民讲授有关历史知识和国防知识,并组织100多名市民学校学员参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暨国防教育图片展》,增强市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五是公民道德教育。邀请党校讲师向市民讲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和“八荣八耻”的知识,促进市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为使“文明市民素质提高”工作更富有吸引力,我们坚持把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贯穿培训工作始终,真正达到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的目的,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开展了如下活动:一是开展社区文艺汇演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率。我们镇文明办与镇文化站共同策划主办牛山镇社区文艺汇演活动,来自全镇的文艺爱好者积极参加,其中不少是市民学校学员,从举办情况看,社区业余

文艺爱好者踊跃参加,热情高涨,得到市民的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我们今年策划一系列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活动带动市民学校的建设,吸引更多的社镇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举办社区美术、书法、摄影展。以市民学校为平台,充分发动社区群众参加镇文明办、镇文联策划组织的美术、书法、摄影展。三是突出抓好实用技术培训,真正使广大群众掌握一技之长。

二、主要成效

由于镇党委的重视与支持,加上各居委会的不懈努力以及广大社区群众的积极配合,使我镇的市民教育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和谐社区”意识不断增强。

通过培训和教育,社区群众普遍认为,和谐促稳定,和谐促发展,身为社区的一员,理应献一份力,共同为建设属于自己的美好家园而努力。由于市民学校学员的带动,社镇广大群众认识上有了较大的提高,自觉维护社镇的声誉,为社镇增光添彩已变成社镇上下的自觉行动。其主要表现在:

1、优美的外部环境已经初步形成2、良好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3、争创文明社区的士气越来越足

(二)法制观念日趋增强。

我镇各社区干部、群众坚定地表示,不当法盲,争当“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三年以来,在社区里邻里打架、斗殴

现象明显减少,基本没有刑事案件发生。

(三)“学一技之长”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

我镇社区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为:“社会在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不掌握真才实学,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为此,“学技术,长才干”已在全镇各社区蔚然成风。

三、主要体会

市民学校自开办以来,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我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1、领导重视是前提

自筹建市民学校以来,镇党委领导多次召集各职能部门召开市民学校专题工作会议,并多次亲自深入社区调研,为做好市民学校工作开辟了思路,打下了较好基础。

2、克服困难是保证

工作实践证明,市民学校工作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甚至还存在某种阻力,但是我们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因此,就需要我们找准工作中的难点,对症下药,只有这样,做好工作才有保证。

3、加强指导,协调是做好工作的有效途径

镇文明办从策划建立市民学校开始,就一直担负着策划、指导、督促、协助的多重身份。从策划市民学校建立的方案,制作牌子、印发“两册两簿”到协调各社区居委会制订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台帐资料,添置教学必要设备,镇文明办始终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使市民学校能尽快运转起来,并走上正常化轨道。

四、存在问题

市民学校工作虽然基本上运转了起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大部分市民学校存在缺乏师资的情况。

2、市民学校缺乏教学教材和设备。

3、部分市民上课不够正常。

4、市民学校教学方式和活动方式有待多样化。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各项硬件建设。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不断探索新的活动载体。

上一篇:最新大学生活规划下一篇:勿忘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