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洼镇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2024-08-19

下洼镇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精选8篇)

下洼镇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第1篇

下洼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情况的

调查报告

近年来,下洼镇依托丰富的冬枣资源优势,抓住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和乡村休闲观光游日渐升温的有利时机,以镇域生态环境为形,以冬枣特色文化为魂,整合开发生态资源,发掘整理人文资源,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措施提升知名度,合力打造休闲观光旅游品牌,观光旅游业走上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一、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下洼镇是沾化冬枣的发源地和主产区,地处沾化县城西部22公里处,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河流众多,遍地的枣园更是下洼焕发出勃勃的生机,秦口河、付家河、胡营河纵贯南北,省道永馆路直穿东西,滨东路、冯黄路南北贯穿,荣乌、津汕高速贯穿其中。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最具成长力景区等荣誉称号。随着冬枣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结合发展全域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整合冬枣研究所、东平马武标准化示范园、秦口河流域生态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先后建成了下洼镇生态旅游园、北陈浩华农业产业园、秦口韵主题公园、东平马武采摘园等以生态休闲为主的观光旅游区。

下洼生态旅游园 以冬枣生态林及水域为主体的环境背景突出枣林生态、水域生态,并注重与文化的结合,营造既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景观,又具浓郁人文风情的旅游区。生态环境是该旅游区开发建设的主旋律。特色是景区的魅力所在,特别是在鲁北拥有众多枣林的大环境下,突出冬枣林的特色是该区建设的重点。旅游区要通过独特的区位、冬枣的神奇、仙寿文化等营造神奇的环境氛围,建设独特的湿地枣林景观,以观光游览、游憩娱乐、采摘休闲度假等多元化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打造冬枣之乡休闲农业品牌,将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综合性提高。到下洼,可以穿梭于浓密的林间小路,呼吸新鲜的空气、陶醉于浓浓的枣花香中,亲手采摘正宗的沾化冬枣,也可以在秦口河畔进行垂钓,放松一下心情。

浩华农业产业园 山东浩华农业产业园有限公司位于沾化冬枣的发源地和主产区—下洼镇北陈村,地处沾化区西部22公里处,由沾化浩华果汁有限公司与北陈冬枣植保专业合作社合作兴建,占地200亩,总投资1200万元,是一处沾化冬枣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开发完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宽阔的秦口河位于园区西邻,园区四周是成片的冬枣园,凸显了园区的天然与静谧,园区以 生产沾化冬枣为主,由于管理完善,注重生态安全,冬枣品质极佳,获得绿色产品认证,曾被“滨州市绿色农产品示范工程基地”和“第十一届全运会滨州赛区农产品专供基地”,2015年又被评为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到园区可亲手采摘正宗的沾化冬枣、大棚草莓,品尝野菜、有机蔬菜。

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做法

1、抓领导、健全保障机制

专门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的“休闲观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严格实行“1+1”包村责任制,每个村都落实一名镇党政班子成员和一名包村干部进行包村,村班子中确保有两名成员专门盯靠。同时组织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成立技术小组,对各项具体工作进行现场指导。

2、重规划,高起点定位

为保障整体建设水平,下洼镇本着“城镇美、乡村靓,处处是风景”的原则,聘请权威部门和专家对全镇各项生态建设工作进行高标准规划。一是聘请天津南开大学、滨州市规划设计院对全镇进行总体规划、高标准设计,科学化布局,使土地利用更加合理。二是结合我镇是冬枣主产区的实际情况,以休闲采摘为主题,聘请省旅游规划设计院、滨州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分别对旅游景区、秦口河韵主题公园规划设计,聘请北京世纪唐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对我镇旅游产业制定了发展总体规划。三是认真做好全镇林业总体发展规划,出台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保证了每年的林业生产、造林绿化工作顺利进行,造林效果更加明显,绿化档次明显提升。

3、抓绿化,促生态环境改善

近年来,下洼镇始终把造林绿化当做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魅力的基础性、民本性工程,摆上突出位置、长抓不懈。通过不断加强大田植树、通道绿化、城镇绿化、庄园绿化,完善农田林网,形成了以城区绿化美化和乡村农田林网为主体的点、片、网、带相结合的绿化生态系统,现有林木总株数1100余万株,林木覆盖率44.1%,农田林网控制率98.8%,沟、河、路、渠绿化率达95%,村庄林木覆盖率53.2%,镇区绿化覆盖率45.6%。2011年林业年总产值达8.6亿元,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洼镇先后荣获山东省环境优美乡镇、山东省绿化示范乡镇。

4、抓重点工作,推动 “休闲观光农业”建设

一是在农田林网建设上:以路、沟、河、渠为骨架,实行应栽尽栽,发动组织群众在所有能植树区域进行义务植树造林,并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对片林拍权到户,对林网村村成立专门的护林队伍,严格林木执法,确保林木资源不受破坏。

二是在农田综合治理上:积极申请项目扶持加快农田综合治理,完善农田综合配套功能建设,促进农业生态条件改善,实现资源利用最小化,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目前1.3万亩的土地治理项目2.5万亩的节水灌溉工程已经完成。

三是在生态旅游建设上:依托丰富的冬枣、林地、生态湿地等资源优势,整合开发生态资源,发掘整理人文资源,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林业,先后建成了沾化冬枣研究所、秦口韵生态主题公园、下洼生态旅游园、沿河景观大道等生态旅游景区,形成了“吃、住、玩、游、购、娱”旅游链。目前生态园维修工作基本完成,景区扩建工作正积极推进

三、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下洼镇政府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优美、镇村布局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民富裕安康、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建设旅游休闲观光型农业村镇,但在建设中还存在较多突出问题。

一是我镇以冬枣产业为主,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产业单一,受季节限制太强,需在政策引导下开展多元化休闲观光农业。

二是农村生态经济基础尚未形成强势,乡镇财政相对薄弱,投入休闲观光型农业的资金不足。

三是农业投入的传统性较强,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面较窄;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较为落后,一家一户的经营管理模式难以使农业的休闲化工作顺利进行。

四是一些运作过程缺乏过硬的制度保障,缺乏持之以恒的长效机制

四、进期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努力方向

下一步,我镇将乘借各级旅游业大发展的东风,立足实际,借势而为,以新的模式、新的品牌、新的亮点努力打造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特色品牌。

一是全力提升景区档次。2017年9月底前完成“三馆一所”建设,新建党史馆、民俗馆、冬枣馆,整合冬枣研究所及景区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餐饮、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实施花样年华游乐园二期扩建、沾化冬枣科普教育基地、沾化冬枣科研体验区等建设,打造更加完备、更具内涵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二是优化开发旅游线路。按照“依河而建、拥河发展”建设理念,升级秦口河沿河景观带,突出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将冬枣文化、秦王文化和亲水近海文化等特色文化环环相扣,修复重建下洼水旱码头,把东平、西平、东下洼、刘下洼、北陈等冬枣专业村贯穿联接,打造秦口韵水轴生态线。结合于

一、于

三、马武等村美丽乡村建设,把秦口河湿地、冬枣采摘园、冬枣研究所、味庄庄稼宴、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田园氧吧乡村线。以北陈浩华农业产业园和尚泊头鹤福缘基地为中心,为游客提供做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手工编织等多种农家生活体验,打造枣家乐体验线。

三是全面精准推介,积极拓展市场。坚持高水平策划创意,全方位搞好旅推介。制作完成新版旅游宣传片、宣传册、手提袋、手绘地图等下洼旅游宣传品。积极参加重点客源城市举办的旅游新闻发布会、旅游说明会、旅游交易会、博览会等行业性交流活动。有针对性的与省内外旅行团体展开一对一推介营销,加大与主流媒体广告宣传对接力度,通过电视台、网站、报刊、杂志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同时,通过进一步开发完善“印象下洼”微信公众号,在两条高速路显眼位置设立旅游广告牌和道路指示标志等,提高下洼旅游知名度。

四是提升枣园档次,打造自驾游聚集地。结合今年赛园赛枣情况,从众多优秀采摘园中,重新精心选拔一批带动力强精品采摘园,纳入游客到“下洼不得不去的百家枣园”名录,打造“名片”式旅游采摘园。同时,加强枣园停车场、进园路、防护网、标示牌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自驾游、自助游采摘信息。

五是丰富产业内涵,优化旅游环境。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加快商贸、餐饮、住宿、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以东平村东平一路为重点,依托味庄庄稼宴、枣乡民宿等优势,加大农家乐扶持力度,打造枣乡特色小吃一条街。鼓励浩华圣元集团等深加工企业对自身冬枣系列饮品进行提档升级,研发更加适合旅游商品的果汁、罐头、饮料等产品。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开发富有枣乡特色的挂件、木雕、毛绒玩具等纪念品。进一步规范冬枣节期间中心市场及周边市场交易行为,为游客出游提供优质服务。

总之,为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工作做实做好,我镇将加强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加大生态农业投入、严格农业生产标准、提高农业发展档次,提高农产品质量,落实好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以冬枣采摘为主题,全力打造绿色生态休闲的农业旅游名镇。

下洼镇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第2篇

一、学校现状:

下洼镇第二小学位于美丽的冬枣之乡—沾化县下洼镇永丰村。始建于1996年,占地180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948平方米,现有13个教学班,512名学生,31名教职工。学校教师群体团结、勤奋、向上,学历100%达标。几年来,学校不断优化校园环境,完善教学设施配备,学校配备了先进的现代教育设备,设有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仪器室、体育器械室、舞蹈室、美术(书法)室、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等专用教室。学校坚持走素质教育之路。

二、目前学校发展水平

(1)地理位置好,处于永馆路北侧。

(2)领导班子年富力强,精诚团结,专业化水平高。

(3)教师具有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作风。

(4)学校环境优美,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5)教育教学设施良好、校园环境优美。

三、存在问题、不足和困难

(1)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仍需提高。年轻教师有知识、能力强,但创新意识有待加强,教师年龄结构有待合理,中老年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待更新。

(2)生源总体素质不高。

(3)个别家长对子女的学习不够重视,家庭的学习氛围、环境较差。

(4)教师配备严重不足。

四、发展规划具体内容

总体目标:“以帮助孩子体验成功,感受快乐”为办学思想,努力实现“建优秀团队,创优美环境,树优良声誉”的办学目标。

具体目标:(1)办学方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构建“学校——实现制度治校,教师——实现人性化管理,学生——实现自信快乐成长” 的办学方向。坚持走提高教学质量的发展道路,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优秀的教师队伍;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优良的社会声誉,完善优质的教学设施。

(2)队伍建设目标: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做到:思想上有活力,工作上有创新,管理上有凝聚力。强化师德师能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形成乐于奉献、积极反思、合作研究的教师群体。

(一)德育工作

(1)目标: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意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创新务实的精神,落实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的德育职能,建立一套完整的德育工作体系,构建德育工作的平台,确定一个德育课题,围绕德育课题,开发德育校本课。初步形成德育管理顺畅、德育队伍精良、德育方法创新、德育途径广泛、德育资源优化的工作局面,组成科学的、纵横有序的德育建设网络,通过生动活泼的德育形式,富有实效的德育途径,以实践为基础,培养学生习惯,强化养成教育;以评价为手段,以学校为核心,形成德育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打造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营造积极、创新、和谐的德育氛围,整体构建特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本化的德育工作体系。

(2)措施:

1、进一步加强政治学习。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主体性实践活动,进行交流、观摩、展示和评比,提高班主任设计和开展主体性实践活动的能力。

2、进一步完善文明班级评价机制。行为规范示范班每学期评比两次,期中一次,期末一次。建立行为规范每周反馈制度,在升旗仪式上进行一周反馈,用流动红旗的形式来激励和强化行为规范教育。建立行为规范个人每日反馈制度,用集体荣誉感来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3、进一步完善全体教师楼道护导值勤制度。

4、进一步建立行为规范评比制度,细化评比规则,使其可观察,可操作。并严格按行为规范评比制度对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实效考评。

5、进一步以养成教育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层施教。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守则”和“规范”,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探索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办法,分层次、分步骤、分阶段进行,以礼仪教育为抓手,开展学生文明形体、文明礼仪、文明语言、文明交际等系列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专题活动。培养学生的“三种习惯”,即:养成文

明礼貌的好习惯,热爱阅读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开朗乐群团结互助的好习惯;培养具有文明素养的学生,使礼仪教育成为学校养成教育的突破口、德育的亮点。

6、进一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历史名人、革命传统等教育。

7、进一步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经常性心理辅导活动,接受咨询,为学生个人和团体提供咨询、辅导服务,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解除学生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调节。

8、进一步以法制教育为保障。今后法制教育要着重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加强法律普及教育,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加强法制教育,通过举办讲座、观看展览、法律宣传、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9、进一步以生存教育为主线。重点开展以自护自救能力、环境保护意识、生产劳动技能、交往沟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生存教育。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安全应急演练,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通过加强环保教育,使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通过组织校园集体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增强劳动意识、锻炼劳动技能,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社会调查、交往训练等,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与他人、与社会沟通和交往的能力。另外,要积极开展健康卫生教育、禁毒教育等,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

(二)课程与教学

(1)目标: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完成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拓展型课程和实践校本课程。

(2)措施:

1、加强对课程、教材与教学的推进,充分发掘校内外课程资源,积极进行校本培训。

2、进一步贯彻落实课改精神,扎实推进基础型课程。

3、继续开发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拓展内容和活动。

4、积极开设有学校特色的俱乐部或兴趣小组活动。

(3)进一步做好学校体、卫、艺各项工作,认真设计、组织开展体、艺、卫的各种活动,同时扎实推进“阳光体育”、“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等工作,建立科、艺、体各类特长学生的档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特长。

(三)师资队伍

(1)目标:

结合校内外多方有利资源,探索培养方法,重点培养一批具有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高水准品牌教师,逐步形成下洼镇第二小学的人才高地。

(2)措施:

进一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

1、加强教师思想学习的实效性,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大力开展以奉献精神、师德规范、人文素养等为内容的、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形成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良好风尚,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人文修养。

2、坚持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全体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通过导读、精读、赏读,研究、讨论、辩论等形式,开展师德演讲、榜样激励、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教师乐于读书、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教师的职业修养。

3、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邀请教育教学资深专家作有关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师心理辅导的报告;同时创造条件搭建舞台让教师走出去学习取经,并不断加强与兄弟学校的校际联动交流。

4、加强教科研能力建设,强化教科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功能。

(1)不断完善教科研活动的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教科研活动要求,强化教科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组织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的分析与研究以及对新教材应用与评价,增强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

(2)注重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结合上级部门教科研安排,重视教师优质课的评选,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四)学校管理

(1)目标:

学校将继续传承依法办校、以人为本的绿色管理模式,不断探索完善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管理制度,以“人尽其才、扬长避短、人人成长”的理念形成一套“民主、和谐、创新、高效”的学校行政管理体系。

(2)措施:

1、加强班子成员在管理过程中的学习自觉性和自我修养,养成善于思考、主动创新的工作模式,使管理工作逐步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

2、提高班子成员教学和管理能力,不断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自律,身先士卒,努力塑造乐于奉献、勇于开拓、务实求真的学校干部形象。

3、重视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完善后备干部梯队结构。

4、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度,实行全员聘任合同制,教师奖惩制度和结构工资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奋发进取、改革创新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责任心。

(五)办学特色:

(1)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学校订阅了多种教研刊物,供老师们学习查阅,积极参加各级组织开展的教研活动,并多次组织老师到外地参观学习先进经验,起到交流经验,完善管理,树典型,促后进的作用。

(2)以培植和打造学校特色为目标,以特色学校创建为载体,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秉承“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精神,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活学活用”的校园文化氛围,我校组织创建了“自能读书”特色活动。

(3)为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我校组织开展了“大课间”活动。大课间活动学校集中开展做眼保健操,广播体操,诗歌诵读等活动,通过此活动切实发现和培养了学生的各方面兴趣和特长,目前学校的课间、课外活动呈现出全体学生积极健身的可喜局面。

中国休闲旅游教育发展报告 第3篇

目前,在我国有千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旅游专业或旅游专业方向,而开设休闲旅游相关专业或休闲旅游专业方向的院校却不足百所。即便如此,已开设休闲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学位建设、学科建制、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只是刚刚起步,远远不能达到培养高层次休闲旅游人才的要求。

一、国外休闲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概况

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都设有休闲旅游或类似的学院,如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设有体育和休闲研究所;英国白金汉郡大学设有休闲和旅游学部;日本东海大学设有体育休闲系;加拿大雷克黑大学设有户外娱乐、公园与旅游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设有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等。此外,国外休闲旅游专业学科体系十分完备,不仅培养层次多,课程设置门类广,并且相互交叉融合,各有特色,涵盖了与休闲旅游相关的运动、管理、旅游、康复、保健等领域,为休闲旅游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管理人才。

(一)美国

美国现有122所大学设有运动休闲及其相关科系,其内容涵盖休闲社会学与哲学、运动休闲与娱乐管理、休闲与健康、运动休闲项目设计与管理、公园与主题公园管理等领域。各高等院校休闲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针对产业培养专门的管理、技术和研究人才[1]。

美国高校所开设的运动休闲专业偏重人文社科和管理类。理论类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认识人类休闲行为的本质和休闲对社会、对个人的影响;经济类的课程则让学生从休闲旅游产业的角度认识休闲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作为休闲旅游产业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能力;应用类课程则从操作层面上让学生更多、更具体地了解休闲旅游事业或休闲旅游产业,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管理类课程除了介绍一般管理学知识以外,还突出了休闲和运动休闲的管理[2]。

(二)英国

英国政府较早地认识到了培养高水平休闲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了高等教育体系之中,建立起相当完备的学科体系。英国的许多著名学府,如拉夫堡大学、阿伯丁大学、伯明翰大学等都开设有休闲旅游相关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休闲管理、运动娱乐管理、文化遗产管理、旅游与经济发展、娱乐与体育管理、旅游及酒店管理,体育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休闲政策与管理、体育教育和教育学、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关系等。

(三)日本

日本旅游专业授予的相关学位有休闲管理学士、旅游管理学士、节事管理硕士。在本科主干课程中,休闲管理方向不仅开设有休闲理论课程,而且还开设了许多与休闲运动、休闲旅游有关的专业课程。如休闲的多样化澳大利亚休闲,休闲服务和设施管理,休闲、运动和旅游社会文化基础,休闲和旅游研究,休闲运动和旅游公共政策,休闲运动和旅游法,休闲和旅游环境规划,旅游和休闲战略管理,休闲和运动行为基础,休闲体验设计和规划,休闲管理规划,休闲管理领队等。

二、中国休闲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除台湾高校休闲旅游专业已趋于完善外,大陆各高校休闲旅游专业教育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台湾

1968年,铭传大学成立观光专业,成为第一个培育休闲人才的高校。此后,台湾陆续有许多高校相继成立观光学、餐饮与旅馆管理等专业。1993年,台湾体育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带有“休闲”名称的休闲专业,即体育休闲专业。

至2009年,台湾有40多所大学设有观光旅游教育相关科系,在163所大专院校中设有休闲相关专业的高达101所,培养了大批高级休闲旅游管理人才。在学生数量上,台湾地区休闲相关专业学生数量由1993年的9 083人(占当届大专院校生689 185人的1.32%)增长到2009年的64 190人(占当届大专院校生1 313 993人的4.89%);毕业学生数则由1993年的2 702人(占当届大专毕业生172 849人的1.56%)增加到2009年的12 484人(占当届大专院校毕业生325 106人的3.85%)。由此可见,台湾的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已具规模。

台湾各高校休闲旅游教育强调管理与经营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休闲旅游、旅游管理、社会服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研究人员作为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大量休闲运动、休闲观光解说、休闲产业管理、休闲旅游活动规划、体适能管理咨询、健康事业及文化生态旅游规划等相关人才[3]。

(二)大陆

休闲旅游教育在国外虽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却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欠缺,休闲旅游企业的管理人才大都来自旅游管理专业,而旅游管理专业所设课程又极少涉及休闲旅游教育。不仅如此,在我国现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或旅游管理方向的千余所高等院校中,仅有极少数院校设置了休闲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也不长,学术研究成果有限(见表1)。

从表1可知,虽然目前在我国开设有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中,设置休闲旅游专业学科的并不多,但许多院校依托原有的旅游或体育专业,逐渐将休闲教育渗透到旅游或体育教育之中,并潜伏着向建设休闲专业发展的趋势,这意味着,在高校已具备建立完整的休闲旅游学科与休闲旅游专业的现实基础。

资料来源:通过Google(谷歌)网站搜索相关资料统计整理而成。

(三)中国休闲旅游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发展

中国休闲旅游专业的硕士、博士教育发展较晚,即便休闲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全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仍未见到休闲旅游学科的身影。此外,据国际权威旅游研究学术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近30年发表的论文的术语统计,发现地理学(旅游资源)与管理学(旅游管理)对旅游研究最为集中[4],从休闲角度研究旅游的论文则几乎没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目前我国休闲旅游硕士、博士等高等人才的极度缺乏。

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提供的“2010年硕士招生目录查询系统”统计,设有“休闲”研究方向的硕士点基本情况,见表2。

资料来源: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资料搜集整理而成。

资料来源: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简介;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旅游与休闲系的课程设置;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院系介绍.旅游学系。

从表2可知,休闲旅游学科仅在上海体育学院、浙江大学等少数几所学校属于自设专业,而在其他学校休闲旅游则是以旅游管理二级学科下的研究方向出现。此外,东北财经大学旅游学院以及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系也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中渗透了休闲学内容[5]。目前,除浙江大学设立休闲博士点外,开设有独立的“休闲旅游”博士点的学校几乎没有。

三、中国休闲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评估

(一)休闲旅游课程设置

与国外休闲旅游课程设置相比,我国休闲科系设置仍然是依托现有的旅游类专业,将休闲与旅游结合在一起设计;同时对休闲研究也没有超出旅游研究的范畴。国内大学几乎没有设置独立的休闲旅游专业,所以休闲类课程也难以体现。部分大学虽然设置有休闲旅游方向,但休闲课程的设置范围狭窄,几乎没有涉及休闲或休闲事业管理的课程。国外休闲专业和课程设置相对成熟,多以运动休闲为主要方向。因此,面对我国休闲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内休闲旅游方向人才的极度匮乏,在国内高校中设置休闲旅游专业和相关课程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以北京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为例,具体分析国内休闲旅游课程的设置情况。这几所高校作为我国休闲旅游科系发展的先驱基本可以代表内地高校休闲专业的发展现状。

从表3可知,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休闲与旅游管理系没有设置独立的休闲旅游专业,所以休闲旅游类课程难以体现;中山大学虽然专门设置休闲旅游方向,但休闲旅游课程的设置范围狭窄,几乎没有涉及旅游休闲或休闲事业管理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将相关休闲旅游课程融入到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在课程设置上比较重视休闲旅游管理,但休闲旅游学科仍没有形成完整课程体系。

四、结论

在学科建设方面,虽然旅游学科下的休闲旅游方向已初具规模,但在我国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休闲旅游教育只有与体育娱乐、节事活动等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符合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要求以及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实行休闲旅游教育国际化的培养模式。

在休闲旅游课程的设置上,应从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在注重休闲旅游课程的理论性、文化性等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其国际性、多样性、实践性、应用性,注重与体育娱乐、节事活动相结合,以对接休闲旅游产业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要:分析了中外具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休闲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建制、课程体系、发展现状与特点,比较了中外高校休闲旅游专业之间的差异,得出了中国高校休闲旅游教育必须走与体育娱乐、节事活动等相结合的道路,必须采取国际化的培养模式等结论。

关键词:休闲旅游,学科建设,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郑彩壮,闫万军.美国部分大学运动休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0(8):41-43.

[2]方百寿,刘河.中国高校休闲类课程设置探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14(4):9-15.

[3]吴必虎,黎悠悠.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R].旅游学刊,2006,(21):9-15.

下洼镇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第4篇

关键词:广场舞;社区居民休闲文化;昆明市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20-01

广场舞作为一种迅速崛起,广泛传播的城市文化现象,备受人们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至少1亿的广场舞者。而它产生的噪音扰民、因争抢地盘而大打出手等权利纠纷问题,在媒体的助推下,同样引起了众人与学者的热烈讨论。很多市民由于不满广场舞产生的震耳欲聋的音乐,采用了极端方式解决,“扔水弹”、“放藏獒、鸣猎枪”、“泼粪”、“高音炮对抗”。据笔者统计,仅广场舞噪音引起的纠纷事件在2013年报纸上刊登的就有五起,这一数目不容小觑。

因此,如何为广场舞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加强对广场舞活动的规范管理,将广场舞工作纳入当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推动以广场舞为标本的城市社区居民休闲文化生活的开展应成为政府与全社会共同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本研究将以昆明市为例,从昆明市五华、官渡、盘龙和西山四个主城区中随机抽取一至两个社区广场,通过参与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的相结合,了解昆明市中老年人的日常文化生活以及社区文化建设的开展状况。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预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58份,回收率为86%,有效问卷248份,有效率为96.12%,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在80%以上,说明发放与回收的问卷具有有效性、代表性。根据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被调查的广场舞者中,女性有208人,占总人数的83.87%;男性40人,占16.13%。其中,44岁以下的练习者为27人,占总人数的10.89%;45到59岁的练习者为127人,占总人数的51.21%;60到65岁的练习者为76人,占总人数的30.65%;66到70岁的练习者为11人,占总人数的4.44%;71岁以上的练习者为7人,占总人数的2.82%。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昆明市广场舞舞者以45到65岁的中老年人群体为主,性别比例存在差异。

由于广场舞运动成本低廉,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其中,有着很强的包容性,因此广受大众喜爱。从心理角度来说,广场舞的作用第一是可以愉悦精神,伴随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成为了很多人幸福感、满足感的获得来源,而广场舞的广受喜爱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无关系;第二是帮助人们获得心理归属感,大多数广场舞者为中老年人,他们出生或成长的年代充斥着集体主义精神,单位制的解体以及从单位上退休的事实导致了归属感的缺失,而广场舞却起到了功能替补的作用;第三是重树自我认同的作用。男权制的制度性存在以及女性退休年龄较早的国家政策,使得很多女性基本把全部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了家庭中,失去了生活的独立与自我。广场舞帮助他们重树自我认同,获得了存在感。

本次调查也反映出了昆明市社区居民休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一、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不足

由于社区公共空间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功能所在,成为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活动、居民互动,情感交流以及获得支持与认同的主要场所。曾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分析社区公共空间对社区居民人际关系的环境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公共空间面积越小,设施越不完善,社区居民越少参加社区活动,从而导致社区人际关系越紧张。

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不完善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与基石,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多种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对于社区居民来讲,可以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文化素养,充实精神文化生活;对于整个社区来讲,可以增加社区凝聚力,提升社区资本,有利于社区文化归属感、认同感的形成。

笔者曾问过广场舞舞者:“您为什么这么喜欢跳广场舞?”他们的回答,除了预料之中的锻炼身体,还有意料之外的“不跳舞,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除了跳舞,还能干些什么。”这些回答反映出中老年人缺少健身娱乐活动的替代性选择,广场舞也因此有了如今的规模。

三、基层社区治理的缺失

目前,社区治理的困境在于诸如社区居委会的社区管理者,无法从传统的治理模式中走出来,无法认清社区权力结构改变的现实,形成了社区管理的路径依赖。对于广场舞而言,居委会无法管理广场舞舞者的不规范行为,一是管理方式大多采用阻止、制止的方式,让舞者难以接受,没有站在舞者角度考虑提出协商性的解决方案;二是舞者从内心对居委会有抵触情绪,不愿意配合其工作。而受噪音困扰的社区居民通常采取“以暴制暴,以恶制恶”的不合法方式。

笔者认为,推动城市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社区居民委员会、物业公司与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第一,城市规划部门应做好城市尤其是社区的规划建设,对公共空间合理布局,从源头解决“人地矛盾”;第二,加强对广场舞活动的规范管理,将其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对其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地方具体情况,制定相应规定、公约。引导与鼓励广场舞舞者与社区居委会、其他居民签订协议,共同监督广场舞活动的开展。第三、政府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物业公司联合为居民在有限的空间内建立、开拓更多的居民活动室,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最后,社区居民应在基本权利不受侵害的基础上,相互包容,相互监督,共同遵守有关规定与协议。

参考文献:

[1]刘蕊.论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对居民人际关系的影响[D].硕士,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3.

乡镇休闲农业发展情况报告 第5篇

镇位于省市县东南部,镇驻地距县城15公里,是县的“南大门”,交通便利,高速、高速、高速交汇穿过,并设有“南”收费站。镇域面积91平方公里,耕地8.7万亩,辖26个行政村,5.8万人。规划区面积1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8%和38%。

一、发展概况

为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休闲农业发展。我镇依托风景带,重点打造休闲观光园和一系列乡村旅游前期基础性工作。

目前已在南侧实施了占地220亩的绿化休闲观光园,集垂钓、观赏、采摘、游玩于一体的中型休闲活动中心,共接待5000余人次,为了继续做好乡村旅游这篇大文章,今年我镇结合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成功申请了河道治理项目,批复资金6000万元。延续现状规划了随东村绿色有机蔬菜采摘基地、代垓村西瓜采摘园、王官屯葡萄采摘园,该项目全部位于两侧。是镇驻地到重要观光道路。目前已规划招标完毕,明年进行实施,项目完工后将是镇又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是我镇休闲农业发展的助推手。一期规划休闲农业占地1000余亩,镇政府配套奖励资金100余万元。

二、重要工作及政策措施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立足我镇农业生产特点、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环境等基础条件,结合我镇总体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明确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打造。同时建立服务机制,成立由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指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管理、项目规划等服务。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

二是创建推介品牌结硕果。以传承耕读文化、展示民俗风情、保护传统民居、建设美丽家园、发展休闲农业为重点,深入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创建,打造出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培育出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示范点。

三是培育发展典型显特色,积极引导采取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的发展新思路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举办了一些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公益性强的农事节庆、赏花观景、休闲采摘等活动。

下洼镇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第6篇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高效农业。近年来,我省休闲农业等农业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和发展,成为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休闲农业的发展,拓展了农业功能,延伸了农业效益,丰富了农业内涵。为了摸清我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总结发展成效、经验,根据“全国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提纲”要求,现将我省休闲农业发展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效与做法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靠近东南亚,东临太平洋,气候适宜,交通发达,是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中地区及台湾地区旅游网络的纽带。加之比邻港澳,与台湾隔海相望,兼受闽台农业合作和台湾观光农业发展的影响,因此,福建发展观光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分异优势。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福建休闲农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主要体现在:

一是初步实现休闲农业多样化。福建休闲农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 年代末,在厦门、漳州两市最初兴起,形成以体验农家生活和品尝农家美食为主体形式。发展至今,已具明显的特色,类型繁多。遍及我省城郊与景区周边,各地也先后建立了观光农业园区、观光花果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生态农庄、“农家乐”、“森林人家”、“水上人家”生态旅游度假区等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农业休闲园区。

二是初具产业规模。据不完全统计,2008 年,全省乡村旅游点和旅游村镇约有1000 多家,直接吸纳劳动就业人员几万人,间接解决劳动就业数十万人。接待休闲者约2000 多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近80 亿元。尤其是福崛、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初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产业群。

三是经济效益比较明显。2009 年“五一黄金周”,福州市休闲农庄接畴息人数超过100 万人次,营业收入约2 亿元。据有关方面预测,厦门市困侧为年乡村旅游接待量达到300 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ro 亿元。

四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泰宁县水际村有三分之二户数和五分之卫的劳动力专业从事休闲农业,2007 年,累计接待游客37 万人次,实瑰旅游收入1110 万元,以旅游为主的相关产业完成总产值2100 万元,村集体收入117 万元,实现农民人均收入上万 1 元;近年来,该村先后获“省明里下

一、“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实践证明,发展休闲农业,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来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同时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休憩的新天地,为城乡经济、也丈为信息提供了互动的交流平台,成为我省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

我省重视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工作。省里成立了以常务副省长为组长曲省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对全省旅游工作组织、协调、统筹和整合。我厅与凿旅游局成立了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协调指导工作。全省上下形成了通力瞥电、全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中。主要做法、基本经验有: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近几年,我省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采取了切实裔欢约引导服务和扶持鼓励等方面措施,通过对在一些地方设立高新农业藕权云区、创立台湾农业创业园,开展旅游名镇名村创建活动等,推动休闲夜生幸业不断拓展和深入。特别是近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应游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县城旅游经济发展,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目的地,”制定了加大财政金融支瓷方变,支持旅游项目用地用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徽御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和服务措施,为深化休闲农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坚持科学规划。把规划作为发展休闲农业的先导,组织专家认真研究制定,并围绕规划推进工作。2006 年,我厅制定了《 福建省“十一五”观光农业发展规划》,明确了观光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和重点任务,为休闲农业不断拓展、观光产业不断提高指明了方向。福州、厦门、泉州等大中城市的规划重点,依托现有的旅游景点,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在郊区和旅游主干道旁开发农业观光和休闲场所。在山区规划发展以生态型观光农业为主,在沿海规划发展休闲型渔业为主,都制定相应的规划。科学规划使发展有了蓝图、方向和目标,避免盲目引进、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问题,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是坚持示范点带动。把经营休闲农业较好的企业树立为典型,做为示范点来扶持,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2008 年,我厅与省旅游局、省财政厅联合发文《关于开展“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建设活动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筛选巧家“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对每个示范点予以资金扶持,这批扶持的“农家乐”示范点,大都在城市周边地区,具有一定的规模,代表我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以抓“示范点”来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带动一方富裕,成效明显,在全省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四是管理逐步完善。福建省休闲农业协会于2007 年成立,加强了全省休闲农业的联 2 系,泉州等地也相继成立了休闲农业协会。厦门市旅游、农业等部门组织制定《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规范》和《 乡村旅游示范点安全质量要求》 两项地方标准,近日即将正式出台。

二、困难与问题

我省休闲农业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也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有:

(一)规划不科学,管理不规范。近年来,我省休闲农业发展大都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使得项目设计趋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缺乏个性和文化内涵,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甚至有的地方造成了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性开发。

(二)特色不明显,发展不平衡。我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兴起于改革开度,、合,与我国的台湾地区相比起步较晚。由于政府和经营者对休闲农业诙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市场分析,使得休闲产品单

一、缺乏特色,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同类型休闲农业定位的差异性小,同质化趋势严重。同姗.沃闲农业在全省范围内发展不平衡,多分布在沿海大中城市、著名景点硬之二

(三)法规不健全、政策不明朗。目前,我省民间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很高,省里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是对休闲农业发展尚未制定具体幽优惠政策,也还没有制定“全省休闲农业质量和安全”的评定标准,缺乏酬导作用。没有法规,就难以管理,也难以保证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四)资金投入不足,政府扶持不够。目前,全省各级政府对休闲农业酶长持资金和政策不到位,乡村农民和企业缺乏资金,使得休闲农业发展多专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庭大高,缺乏吸引办,招商引资困难。因此,资金缺乏制约着休闲农业的发畏:

(五)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我省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和服务人灵大多是当地的村民,存在知识层次低,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等问题,管理介服务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规范化、标准化服务的需求,导致接待水平傲下:

三、基本模式、产业类型、以及在促进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一)产业类型。福建省的广大农村地区,既是奇山秀水、名胜古迹、厥情民俗等传统休闲资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现代休闲资源的分布地,各地的休闲农业产业呈现出不同的类型。

1、田园农业乡村游。主要凭借优美的乡村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及独特的农业生产过程等,以此来吸引旅游者进行观光游玩等休闲活动。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风田”之称,受复杂而多样的地域性自然环境及不同耕作习俗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和特色的田园景观,如茶园、桃园、李园、橘园、荔枝园、批把园等;以及梯田、松涛等乡村田园景观。利用这些条件可以开发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等。、民俗风情乡村游。以民俗村镇的生活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及各种传统节目为特色,吸引广大游客和观光者前来观光浏览、康体娱乐、学习研究等。福建省民风、民俗与巧节庆等乡村文化景观丰富、舍族文化、客家文化内容及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舍族山歌、民族节庆、婚丧嫁娶、民间信仰以及传统的民间工艺等。此外,福建民间戏曲种类繁多,主要有南音、梨园戏、莆仙戏、木偶戏、高甲戏、萝剧、闽剧等,利用这些开发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民族文化游等。、农家乐。是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依托,以农民为市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福建山多林绿海岸线长,利用这个特点开展“林家乐”、“渔家乐”、“农家乐”等各种具有福建特色的休闲观光,为城市居民提供物美价廉的食、住、行、购、游、购、娱、等系列活动。、特色产业型乡村游。在村镇范围内,利用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经营,以一村一品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福建盛产茶叶、安溪的铁观音、武夷岩茶等享誉全世界。目前福州满堂香茶艺观光园、安溪中国茶都农业观光园、“中国茶乡”武夷岩茶大观园、天福茶博物院等以茶为载体的旅游景区都获得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称号。利用茶产业、茶文化开发满足旅游者需求的茶园观光制茶、品茶、欣赏茶艺表演等系列成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村落民居建筑乡村游。乡村地区的特色村寨是不同地域乡村建设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如福建永定、南靖客家土楼、漳浦赴家堡、邵武和平古城等。依托悠久灿烂的地域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漫.开展休闲观光和文化体验旅游。

(二)基本模式。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2008 年全省休闲农业经营的业二近1800 家,运行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乡村组织型、公司型、农户型、公夏+农户型、综合开发型等。投资结构主要以个体和民营企业投资为主,至2008 年底,全省休闲农业投资总额达到近360 亿元。

(三)发挥作用。休闲农业是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业劳动生活场景为载体,以农民经营为主体。它把“三农”推动向市场,使旅游业与‘三农”有机地结合起来,盘活了 4 农民的闲置资产,加快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硬设,同时也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近年来,我省积极引导乡村农民兴建特色餐馆,购物商店等旅游配套设施,优先满足景区附近村民承包经营,销售土特产品;落买优惠政策,扶持旅游商品加工企业,利用丰富的竹木、土特产等原料,吸攻民间传统工艺,研制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提升了乡村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休闲农业的发展,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具育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农村发展。我省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鑫结合起来,对旅游村镇优先解决农村交通、通信、供电、卫生、饮水等方面粉突出问题,按照新农村与旅游功能配套建设的要求进行编制建设规划,陡时发动村民推广使用沼气、节能降耗,保护森林资源。帮助景点区完成通衬公路的路面硬化、医疗施设建设、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工程。到2008 主止,全省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176 亿元,硬化总里程约4.1 万公里,乡镶通畅率达100 %,农村沼气建设继续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2008 主,已建农村沼气6 万户,2009 年全省计划新建农村用户沼气6 万户以上。、提供了就业机会。龙海市龙佳生态温泉休闲山庄自2000 年元月开业以来,经营保持良性运营,每年接待呈上升趋势,2008 年接待游客66.6 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3.12 万人次,全年总收入1783 万元人民币。山庄直接吸纳劳动就业人数共计366 人,其中本地就业人数297 人,占总人数81 .巧%,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带动了周边第三产业的发展。2008 年,全省休闲农业就业人数约60 万人。

四、制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规划,在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上有哪些创新

(一)发展规划。2005 年,我厅编制完成《 福建省休闲农业总体发展规划》,并上报农业部,2007 年,编撰福建省农业功能区划报告,科学地划分了农业不同区域的功能,其中有:农产品供给功能区、就业保障功能区、生态调节功能区和文化传承与休闲观光功能区。根据福建的农业文化及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再次对休闲观光农业进行了区域的规划。

(二)发展思路。《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要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成“我国重要的自然私文化旅游中心”。我省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互补的闽台合作基础,在新形势下,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认真实施《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划休闲发展布局,加快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形成具有较竞争力的休闲农业产业。

(三)发展目标。到2012 年,全省休闲农业收入达到100 亿元,到2020 年,全省休闲农业总收入超过300 亿元,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当地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村面貌根本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发展重点。为了适应全省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将休闲农业发展空间布局优化调整为“一区、两带、四群”。、构建海峡西岸休闲农业区。闽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同、商缘相通、法缘相循,在贸易、旅游、农业、科技、文化等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具有明显的独特优势。建设海峡西岸休闲农业区,要突出“海峡休闲”主题,联合东岸,打造“海峡休闲”品牌,坚持立足本省,联合“联合两岸四地”,开拓市场,策划思路,实施联合,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依托两大特色休闲带。形成北起宁德、经福州、莆田,至泉州、厦门、漳州的东部蓝色滨海休闲带,和北起武夷山,经南平、三明至龙岩的西部绿色生态休闲带。、培育四大休闲农业富集地。一是开发独具特色的闽北乡村休闲富集地;二是主推休闲、文化等专项旅游的闽东乡村休闲富集地;三是完善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乡村体验等闽南乡村休闲富集地;四是以闽西客家风情和绿色生态为主的闽西乡村休闲富集地。

五、出台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2009 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目的地”。“在城市周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森林人家、水乡渔村、“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品”。“省财政每年安排2000 万元专款贴息支持非财政投资的旅游设施项目建设,对创建国家4A 级以上景区和优秀旅游县予以奖励”。“支持旅游项目用地用海。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依据有关政策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供地手续;利用增量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加快办理用地手续。支持利用荒山、荒坡进行旅游项目开发,按有关规定审批后,通过公开竞价方式确定给开发单位或个人最高40 年的使用期。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非耕农用地,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和农用地用途的前提下,以合作方式与开发商开发旅游项目;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取得经营性的集体建设用地可采用出让转让、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建设接待、办公用房,合作经营单位可凭合作协议等依法办理接待、办公用房相关手续。”

2009 年5 月23 日,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福 6 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 条例》 鼓励从事“休闲农业”等闽台农业合作项目。《 条例》 的实施,必将为进一步深化闽台农业合作.保持闽台农业合作持续先行的地位,提供有力的法制支持和保障。

2009 年,省农业厅筹集资金50 万元,扶持农业乡村旅游项目。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是用于指导和扶持农业乡村旅游企业(名镇、村)编制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规划(策划)、特别是用于农业乡村旅游项目示范点的规划二以及培育当地主导产业、建设生态农业、推进村容整洁、道路及饮水等支农公共设施工程项目。

2008 年,厦门市区两级政府投入了1200 万元资金,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

六、体系建设、今后工作思路及目标。

2007 年,省农业厅与省旅游局联合成立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成员由省旅游局、省农业厅领导兼任。目前,由我厅负责指导全省的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工作,各市、县(市、区)农业局负责指导当地的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工作。

令后的工作,界路主要有:

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要紧紧围绕摧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建立“两个先行区”(科学发展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与合作先行区)的总目标,使休闲农业发展成为闽台交流的新平台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一)加强统一领导。加强对休闲农业的领导和组织协调。由省政府领导牵头,建设、农业、林业、海洋渔业、水利、财政、交通等有关省直部门参加,成立省休闲农业指导协调小组,统一负责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及时解决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规划和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

(二)完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抓紧编制《 福建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有全局观、大局观,统筹考虑发展空间布局、区域协调、城乡结合,突出资源、环境、效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构建覆盖全省、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的科学规划体系。因地制宜,重点建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特色,精心设计休闲农业项目;加强休闲农业产业的开发,重视农业资源的保护。

(三)抓住休闲农业产业政策导向。休闲农业发展主要靠政府主导、企业推动,要认真思考我省发展的模式、发展的机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加快休闲农业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在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的基础上,用优惠政策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台资、外资资本流向休闲农业产业,从而解决投融资问题,并通过优秀企业的引进带来观念的更新和 7 人才的引进。

(四)注意开发与保护并重。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的集中体现。在开发建设中,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的需求,开发满足人们需要的休闲产品,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休闲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人才建设。休闲农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应纳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接待服务能力。

七、主要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一)进行科学规划。建议在开展全国范围的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规划。规划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规划相结合。

(二)加大投入力度。休闲农业是一种新的现代农业产业化模式。建议国家加快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每年从财政中安排一块资金,用于补助各省(区)市休闲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

(三)大力开展示范点建设。建议在目前休闲农业群中选择一批基础好、区位优势佳、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景点及项目,通过政府适当扶持,建设一批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园、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等。在示范中要结合实际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形象”。通过示范,确立科学系统的休闲农业发展的行业标准。

下洼镇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第7篇

近年来,我县利用农业资源,充分发挥农业的休闲、观光等功能,通过多种方式开发旅游资源,策划包装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示范和引领,努力打造以田园风光为背景,以生态农业为内涵,以旅游观光为主题的现代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为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提升带来了助推力。

一、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我县目前已建成省、市、县、镇四级示范园区14个,分别为:襄河镇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

荒草圩现代农业示范区、石沛现代农业示范区、六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墅现代农业示范区、十字百子现代农业示范区、二郎口(曹埠)现代农业示范区6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马厂镇现代农业示范区、西王镇现代农业示范区、二郎口(峨嵋)现代农业示范区、十字镇金坝特色水产示范区4个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古河镇林农现代农业示范园、武岗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十字镇花山湖现代农业示范园3个乡镇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正在申报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个,分别为:西王镇现代农业示范区、马厂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年1月,全椒县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近几年不断完善,同时加强对示范点的投资、改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逐步成为我县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亮点。

二、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立足我县农业生产特点、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环境等基础条件,结合我县“十三五”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明确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打造。同时建立服务机制,成立由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指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管理、项目规划等服务,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

二是创建推介品牌结硕果。以传承耕读文化、展示民俗风情、保护传统民居、建设美丽家园、发展休闲农业为重点,深入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创建,打造出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镇),培育出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点。截至目前,全县共创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安徽省五星级农家乐2家、省级农家乐示范点1家、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1家。

三是培育发展典型显特色。积极引导采取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的发展新思路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举办了一些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公益性强的农事节庆、赏花观景、休闲采摘等活动。如四季花海牡丹节、二郎采桃龙虾节、大墅龙山桃文化旅游节、马厂葡萄节、辉隆桑葚节、周洼健身节等活动,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推介作用。全县休闲农业从业人员3500人,其中农民就业1500人,带动农户2000户。

四是提升融合效应促发展。通过美丽乡村和休闲农业示范园、休闲农家乐品牌创建,不断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与三产的融合,在加大休闲农业宣传力度的同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积极打造我县春天赏花、早春踏青游玩,夏天采摘、品特色美食,秋天观神山红叶、体验农耕收获,冬天祈福走太平为主题的四季旅游精品线路,促进了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其他发展好的地方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系统研究不够。当前,我县投资在农业上进行观光旅游的资金不多,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指导思想不明,定位不准确,特别是缺乏对如何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包装卖点、营造氛围,如何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措施有机结合的系统研究,导致目前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打不出品牌。

二是规划指导不力。对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还没有制定总体规划,工商资本投资我县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都是根据各自的喜好进行投资,大多数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既没有规划作指导,更谈不上有效利用资源,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自行设计,自己建设,自主经营,甚至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三是环境功能不适。农村脏、乱、差现象还随处可见,有的乡村道路不畅,又窄又陡,景点分散,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厕所、标牌标识、给排水、卫生防疫、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极不配套;有的农家乐用餐环境和住宿条件较差,“吃住行游购娱”等不可或缺的六要素差距大。有的游客来了,“有钱花不出去”,想玩没地方玩,想体验农家生活,却无处安身,导致老人不敢留,小孩不愿留,中青年人只得走的局面。

四是体制机制不顺。乡村旅游涉及农业、林业、环保、交通、旅游等多个部门和机构,与美丽乡村建设、社区发展、小集镇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部门和行业之间不能协调联动,“谁都管谁也不管”,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牵头,无法协调和调动部门、乡镇、村组和农户的积极性;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

四、工作建议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地方传统文化发展,保护古民居、古村落等;有利于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目前,我县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初期,应按照科学发展理念,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举措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上档次、高效效益。

(一)加强部门协作,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各镇政府应加大力度,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兼顾,合理开发,加快发展。要发挥乡镇政府属地管理的主导作用,加强与交通、建设、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工商、宣传、广电、教育、文化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乡镇、部门协作联动的管理机制。

(二)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要根据现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制订出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中长期和近期发展计划,合理布局乡村旅游景点和线路,明确全县乡村旅游的板块特色、项目重点和发展目标。要引入先进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文化理念和创意,结合美丽乡村打造、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房集聚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做好我县“国字号”涉农品牌资源文章,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渔)业旅游产品,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要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镇、村,策划好之后率先发展,以点带面,全面突破。同时要鼓励支持本地企业、农户加强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商品特别是特色农产品,如管坝牛肉、马厂酥笏牌、环滁滁菊、广平麻油等开发经营,不断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增加乡村旅游附加值,为农民带来实惠。

(三)完善投入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完善农村配套基础设施。要创新投融资体制,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尤其是要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应研究出台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供信贷支持和资金支持的机构和个人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供资金支持与信贷服务,以解决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和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普遍存在的资金支持不足的难题,最大限度地支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升级。

(四)加大宣传力度,拓展乡村旅游市场。一要多渠道推介旅游资源。要综合利用电视、网络及平面媒体等各种渠道,全方位的开展宣传。要创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目,定期宣传全椒的生态美景,积极开展“生态全椒”、“绿色全椒”活动,进一步拓宽旅游市场,提高全椒在外的知名度。二要以举办节庆活动为抓手,加大乡村旅游营销力度。要组织有关单位积极参加各种旅游交易展览会,举办富有地方特色的采摘节、农事体验活动,做到以节兴旅,以旅促商,以商富民。三要利用区位优势,开展精品联合,努力拓展乡村旅游市场。要围绕“生态全椒”为主题,加强区域联合,营造精品线路,与上海、南京、合肥等大中城市合作、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共创精品旅游线。

(篇二)

为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我们对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网上调查及专题调研,对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做一个全面的分析。目前,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上到下已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扶持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已成为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工作中的重要抓手。

一、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星级农庄51家,省五星级23家、省四星级17家、省三星级11家。通道侗族自治县、麻阳苗族自治县分别于2012年、**年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麻阳万盛休闲农庄种植的万亩“香橙园”**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称号,中方县大松坡“南方葡萄沟”**年被评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年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侗文化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新晃县扶罗乡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侗藏红米”被纳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统计到**年底,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472家,休闲农业村32个,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58个,年接待游客605万人次,同比增长16.5%年实现经营收入13.6亿元。(其中农副产品收入8.1万元,其他经营收入5.5万元)同比增长16.5%,利润总额2.4亿元,同比增长22%,解决农民工就业2.2万人,联结当地3.68万农户.农民工年均收入2万元。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发生根本改变

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对单纯的乡村娱乐、农家餐饮“农家乐”等休闲农业初级发展模式的规划引导,突出抓好休闲农业基地建设和与主导产业及相关产业链的融合发展,着力探索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不断提升农庄核心竞争力,有效地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调研情况来看,各地休闲农业在发展模式和整体产业发展的引导上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变化。

1、突出依托特色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在各地加大了对单纯的乡村娱乐、农家餐饮“农家乐”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规划引导同时,充分发挥休闲农业企业三产联动的优势,突出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产业深度结合,地方文化渗透度、周边农户参与度,休闲农业经营特色逐步显现。如沅陵茶叶,新晃的肉牛,芷江的鸭,麻阳的柑橘、葛根,中方蔬菜、葡萄,洪江的竹制品,会同的油茶、木制品,**的茯苓、杨梅及通道的兔肉制品加工等。这些特色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中方县**年刺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2万亩,全县刺葡萄总产量达7.6万吨,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质量认证,2012年已被评为“**省著名商标”,**年“湘珍珠葡萄”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该县以桐木镇大松坡村为核心,依靠4000亩刺葡萄产业,发展葡萄架下的休闲农业,形成了城乡激情采摘、观光旅游、农家美食、休闲垂钓等生态农业的发展格局,目前,新建以湘珍珠刺葡萄为主题的农家乐12家,乡村旅游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年在葡萄成熟季节接待游客10万人次。引进投资亿元,年产万吨刺葡萄的大型酒庄,生产干红、白系列刺葡萄酒10多个品种,彻底解决了淡季销售难的问题,大松坡村已通过aaa景区验收。“中国南方葡萄沟”、“中国刺葡萄之乡”享誉三湘四水,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世界之最”认证的“百年老藤”刺葡萄更是引得游客纷至沓来。**年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婚纱摄影、钓鱼、千人自驾游、绿色骑行、农家乐、采摘体验等旅游项目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4000万元。以刺葡萄产业为依托的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好产业。“中国南方葡萄沟”已经成长为**乡村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突出融入旅游圈发展休闲农业。通道县作为一个侗族特色浓郁和生态资源丰富的山区县,最明显的优势是资源丰富,最独特的资源是大桂林旅游圈与相对原始的民俗风情生态资源并存。近年来,该县加快了与大旅游圈发展的融合步伐。每年定期与桂林、柳州市政府召开旅游发展研讨会,沟通协调旅游发展措施,深度融入大桂林旅游圈。对接长株潭和“两广”旅游市场,在每年的旅游旺季,组织休闲农庄、旅行社、景区负责人到长沙、广州、南宁等城市召开旅游推介会,效果明显。在主动融入大旅游圈的基础上突出产业化发展路径,在休闲农业发展上着力突出和彰显侗文化元素。一是休闲农庄建设风格坚持侗族建筑艺术特色。全县休闲农业从总体规划、建筑艺术,到建设施工和装修,统一由县委、农业委组织住建、国土、旅游等部门审核、监督和验收,确保侗族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确保侗族建筑艺术的传承。二是实施民居改造。按照“侗族特色天人合一”的原则,对县城、皇都、芋头、坪坦古侗寨进行立面改造,是休闲农庄与民居、公共建筑浑然一体,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三是提升品牌形象。近年来,先后举办了“春节系列侗族民俗活动”、“大戊梁歌会”、“月地瓦”、“芦笙节”、“过冬节”、“六十周年县庆”等活动,有意识地在各个景点景区和侗寨进行,有力提升了通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该县皇都侗文化村积极打造“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复合型旅游农业综合体。景区核心区在加快提质的同时,突出“侗文化原生态体验”主题,打造五星级大侗寨农庄,大农庄里面有小农庄、农家乐等乡村闲情,有鼓楼、风雨桥等侗寨美景,有“一月一节”等文化大餐,有合拢宴等侗族盛宴,等等。景区核心区外,建设有果蔬采摘体验园、农耕体验园等,联合周边坪坦、芋头等申世遗侗寨,连片打造五星休闲农业庄园,形成产业链条,推进集群发展。通过创建4a景区和打造五星农庄,皇都侗文化村的影响力持续放大,“侗寨游”不断升温。**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00余万元。

3、突出结合文化产业发展休闲农业。麻阳县文化独特,底蕴深厚。苗、汉、瑶、回等15个民族在此和谐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盘瓠祭”和“花灯戏”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盘瓠文化实物留存最多、非物质形态文化保存最丰富的地方。民间绘画蜚声全国,多次参加海内外展出,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麻阳县倾力打造“中国长寿之乡”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围绕这一目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县域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布局中,把冰糖橙、高山富硒刺葡萄、高山蔬菜、黄桃、猕猴桃、白鹅养殖和高山肉羊养殖作为长寿文化重点支撑产业,重点发展西晃山长寿农业产业中心,“中国长寿之乡—生态苗乡、长寿麻阳”这一品牌,依托麻阳丰富的山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从事名优水果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农业,珍稀林木种植,优良种苗培育等产业。如:麻阳诚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颖园农庄)以文昌阁乡坳头坪村为核心,连同周边祖冲村、黄坳村、罗家冲村等村,集中连片集约荒坡荒山5000多亩土地流转开发。**年已完成1500亩的弥猴桃的种植和搭架;

800亩的红叶冬桃和黄桃种植;

500亩野果和其它水果的种植;

1500亩以上的各种名贵花草的种植。做到月月有花开、季季有果摘,目前已投资近亿元。积极打造**第一个“国家西晃山农业文化公园”项目。

4、突出茶叶品牌建设,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年市委、市政府加大了“神韵大湘西、潇湘碣滩茶”品牌整合力度,出台了《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茶叶品牌建设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市**年茶叶品牌建设专项资金奖补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市财政安排了3000万元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加大与央视、省市电视台、新闻媒体、网站微信平台等多家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在全国300个高铁火车站已上线播出“碣滩茶”宣传片,“千年贡茶、**碣滩”广告已经登陆央视7台、央视13台播出。积极参加农产品品牌评比活动,**“碣滩茶”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并作为茶样入选中国茶叶博物馆茶萃厅。全市已有28家茶叶企业被授权使用“碣滩茶”,初步完成全市“碣滩茶”公共品牌整合工作。在全市开展茶叶品牌整合过程中,中方县华汉茶园山庄走出了一条“茶旅融合”发展之路,山庄是以生态茶园为主题,集农家餐饮、乡村娱乐、会议住宿、茶叶采摘、农耕文化、下乡知青生活体验等主题活动。**年被评为**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即年被**市教育局挂牌成为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校的科普实践教学基地,被国家农业部和共青团中央同时评为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称号。华汉茶园山庄是以茶文化为依托,茶园功能分区设计分为:茶文化风情体验区、茶生态观光区、茶种植示范区、禅茶休闲度假区。设计充分考虑茶园原有良好的基础和游人体验的多样性。对当地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年营业收入达到3700万元。年增长率12.%、安排当地农村劳动力150人,占职工总数的75%;

近两年发放农民工工资总额平均递增率为11%。公司以带动农户增产增收为目的,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茶旅融合””的一张特色名片,5、突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我市是为数不多的休闲农业资源优势区域之一,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当前,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一片利好,我市休闲农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突出**亮点,彰显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发展,是休闲农业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科学规划制定了沅澧山水之旅、原生态侗苗风情之旅、生态丹霞之旅、古城古镇古村之旅、长寿文化之旅等五种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并以鹤城、中方、**、溆浦四个县市区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做为重点建设区域打造,重点策划了新晃侗民俗生态休闲农庄集群、芷江客仁棚村和碧河村旅游、通道县侗寨旅游、溆浦县山背花瑶梯田等四条特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今年,洪江市、麻阳县成功地举办了“柑橘”节,**县、中方县举办了“杨梅节”、通道县举办了“侗族大戊梁歌会”、**县成功举办了“稻花鱼节”,通过举办休闲农业节庆活动,聚集了人气,获得了较好收益。

溆浦县山背村位于雪峰山中,是花瑶群众集中聚居地,也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山高路远、交通落后,全村1900多人,贫困人口占三分之一。但该村有着独特的梯田风光、花瑶民俗、稻作文化、历史人文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潜力很大,但养在深闺无人问。

**年5月原大康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黎明返回溆浦老家从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成立了雪峰山旅游文化公司。决定对山背村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首先,从村级公路提质改造入手,投资300多万元修建了6公里高标准通村公路,解决了山背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其次,引导贫困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业,种植优质猕猴桃、金银花等2000多亩。三是对绵延15里、层层叠叠800多级、面积2200多亩的梯田景观进行了保护性改造。四是对花瑶村寨、房屋进行了民族风貌改造。形成了梯田观光、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休闲农业、山地运动等五大休闲旅游产品体系,为当地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人均月工资收入2800元。如今的山背村已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旅游村,山背梯田也形成了一道乡村美丽田园风景。

三、我市发展休闲旅游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休闲农业整体规模偏小,产业发展单一。**目前上规模的休闲企业(年经营收入500万)企业只有67家,占全市休闲农业企业的14%。大多数农庄缺乏产业支撑和特色产品。因休闲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者多为当地农民,文化较低,忽视了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使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功能不配套,大部分农庄果园只供游人观光,采摘果实,垂钓只供钓鱼。尚未形成休闲乡村旅游所应有的氛围。在项目设计模式上雷同,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产业和拳头产品,同质化竞争趋势明显。

2、休闲农业经营理念落后,不注重整体规划。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大多是休闲农业农庄,占70%以上休闲农庄没有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在经营观念上,一是整体观念落后。开发者在进行休闲乡村旅游开发时,不注重规划。在建筑风格上只注重成本和耐用,不考虑围边与大自然的统一协调,没有融合当地的乡村风貌。同时,开发者还经常“跟风”,见什么赚钱搞什么,大家都一窝蜂的上,结果市场不买账,造成资源闲置浪费。二是经营理念有偏差。受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市场定位不准,经营理念有偏差,从而产生了两种误区:一方面只注重休闲旅游功能,没有建立农业产业基地,经营收入波动起伏较大。三是开发环境较差,部分投资者在开发建设中,会遇到当地百姓的阻工、闹事。如:泸阳镇的伊江庄园,目前游泳池主体工程已建好,泉水一直引不进来,当地老百姓不支持、不配合休闲旅游开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花海中间夹杂有一小块荒地,十分影响景观,而那小块荒地就是当地百姓不愿意流转的土地。

3、休闲农业企业基础设施差,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目前,大部分休闲农庄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制约: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差。目前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公路,路面狭窄、路基状况差,存在安全隐患,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进入性和可容性以及景区点互通连接性差,使众多游客“望路生畏”。二是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县城缺乏上档次的酒店、宾馆,旅游旺季接待能力不足。旅游休憩服务设施不足,缺少必要的停车场地、旅游公厕以及休息场所等设施。三是休闲旅游融资难,虽然国务院、农业部、省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都出台了相关文件及鼓励措施,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在县级层面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难以突破资金和发展机制瓶颈,大多数县没有成立休闲旅游开发投资公司,没有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旅游投资领域。职能部门配合协调不力。

4、休闲农业企业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当前,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每年都很多,但落实到小农庄企业的仅有几家,很多农庄受到了条件的限制,享受不了惠农政策的扶持,大部分农庄靠自身的造血功能求发展,很大一部分农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如路、桥、电还要自己来投资修建,如:**青龙界农庄几年累计已投资路桥建设达700万元。有关对口部门对农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纳入整体建设规划中。

5、休闲农业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多数休闲农庄没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和经过专业培训的管理人才。在安全、餐饮、住宿、环保、卫生、服务等多方面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卫生习惯较差、服务意识淡薄,乡村旅游景点缺乏规范管理,通过院校培训培养的旅游人才不愿到农村就业等原因。乡村旅游产业从创意、策划、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对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工作思路

今后五年,围绕打造“五溪休闲胜地”的发展目标,力争到“十三五”末,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休闲农业发展布局合理;

产业地位明显提升,重点打造10个休闲农业产业园、50个五星级休闲农庄、10个特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提供农民就业岗位20万个;

休闲农业及相关产业年经营收入达到50亿元、年游客量达到4000万人次。

1、高起点谋划全市休闲农业。当前,休闲农业已经由自发阶段向政府引导阶段转变,已成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业发展的新的亮点。要按照“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建设部分重点项目,以点带面,以核心带动边缘,推动我市休闲农业全面发展”的思路,按照《**市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30》的总体部署。各县(市、区)要以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点)为契机,按照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编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从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确定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潜力,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当地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有机衔接,确保规划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延续性。

2、重点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加快休闲农业发展,重点在提质上下功夫: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创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的契机,使之成为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二是重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科技含量高的休闲农业园区,条件成熟的县(市、区)要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向产业集聚区发展。三是进一步强化休闲农业产业支撑功能。做大第一产业,扩大种养规模;

承接第二产业,做到购有特产;

优化第三产业,做到优质服务;

努力实现产业化经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四是重点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庄和休闲农业企业。

3、加大休闲农业市场开拓力度。一是加强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整合信息发布资源,搭建多媒体、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发布平台,加大休闲农业的宣传推广力度。要利用各种载体捕捉亮点,形成焦点,汇聚热点,提升**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重点推出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通过专场促销、旅交会推介、旅行社外联促销、网络营销平台推介等多种方式加以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游客体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是依托民俗节庆,做好营销活动。策划推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聚集人气、提升形象、扩大效益。合理整合一定区域内的农业节庆活动,举办省级首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

3、进一步强化管理提升品质。一是扎实做好休闲农业企业星级评定工作,帮助其规范内部管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大休闲农业人才引进力度。二是加强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尽心竭力搞好服务,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规范发展。三是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集中办班、现场观摩、外出考察等方式,开展针对休闲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农庄管理层和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经营理念、服务意识、服务技能,促进休闲农业服务品质不断提升。

五、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1、建议出台省级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机构改革后,机构职能要进一步理顺,当前很有必要出台一个关于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以进一步凸显农业委对休闲农业的管理职能,并进一步加强各市州、各县市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休闲农业提质增效。

2、建议加大对休闲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过来,各级十分重视休闲农业发展,但资金支持力度不大,主要是给“帽子”,真金白银的扶持不多,建议参照“百千万”工程扶持“百企”的模式,在全省范围内精选几个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一批休闲农庄进行重点扶持,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推广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篇三)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433”发展战略,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任务,以建设“美丽**,红色福地”为目标,坚持“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的旅游新理念,以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和休闲农业示范点、星级农家乐创建为抓手,积极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旅游项目,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基地,成功入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亮点。

一、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创建旅游富民示范村1个、旅游专业合作社2家,创建农家客栈17户,新增农家乐16户,创建农家乐示范户2户,新增床位190余张,解决贫困农户460人就业,直接拉动2000人脱贫。截止6月底,全县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4.11万人,同比增长37%,实现旅游收入1225万元。

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县城郊区型。县城近郊的城关镇、金洞乡经济基础好,交通便利,主要依托当地优良的自然环境、现有农业资源和乡村特色、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开设特色休闲农家乐,开发了休闲垂钓等旅游体验内容,让游客在工作之余体味山水之趣、体会生计之源、体验劳作之道、体察民生之实、体现农家之乐。

二是生态农庄型。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我县农村种养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建设初具规模,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许多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注重休闲项目配套、观光功能兼容,成为很好的休闲观光场所,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黑河林苑山庄、兴化高效农业示范园等均属此类型。

三是景区周边型。**县旅游景点众多,景区周边农民纷纷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结合周围的田园风光和民俗文化,兴建了一批休闲、娱乐、餐饮设施和家庭宾馆,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从而带动了景区周边休闲农业的发展。

四是公路沿线型。主要以316国道、火车站、县乡公路和旅游线路沿线特色餐饮为主,辅以休闲观光和文化体验,主要解决休闲旅游者吃饭之需。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思路,融合发展。我县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按照“以乡村旅游促进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成立了领导小组,出台了《**县乡村旅游工作实施方案》、《**县农家客栈农家乐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同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乡镇以“互联网+旅游”的模式,发展旅游电商25家,开展农家客栈、农家乐餐饮网络预订、网络代售景区门票、旅游商品和当地农特产等业务,有效促进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二)科学论证,完善规划。编制了**县《旅游总体规划》、《张果老登真洞景区详细规划》、《云屏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详细规划》、《云屏山地旅游区高山草甸营地公园功能区重点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云屏山地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云屏山地旅游区总体规划》、《云屏乡棉老村乡村旅游规划》等规划,支持保障乡村旅游产业科学发展。

(三)强化宣传,展示形象。通过开通**旅游公众信息平台、旅游微官网、云屏三峡旅游景区“互联网+旅游”公众信息平台、制作旅游指南和宣传图册、赴省内外开展旅游推介会等一系列举措,宣传和展示**乡村旅游新形象,吸引更多客商来**投资旅游。同时,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在各景区设置wifi点21个,并协助全县星级宾馆(饭店)、农家乐、农家客栈开通无线网络,建立了门户网站,方便游客上网浏览旅游资源、订餐订宿。

(四)突出特色,树立品牌。“特色”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关键之所在。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了以“住生态屋、吃养生餐、喝长寿水”为主题的云屏养生休闲度假型,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品农家乐”为主题的杨店农业观光体验型,以“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唱红军歌”为主题的太阳红色文化传承型等多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同时,以留住“乡愁”为主题,深挖民俗文化内涵,不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成功创建了甘肃首批历史文化街区杨店古建一条街,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旅游知名度。

(五)完善设施,提档升级。与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紧密结合,不断改善村组道路、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完善标识、标牌、参观廊道等配套设施。加强运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有效提高了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改善经营环境,提高管理水平,争创星级农家乐、农家客栈,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之路。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滞后。目前,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乡镇和村组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能及时跟进,忽视了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点,还处于建农家乐的初级阶段。

(二)地域特色不显。我县乡村旅游大都是由农户自发发展起来的,缺乏科学规划指导,导致重复建设较多,资源利用率低,景点雷同现象严重,对游客缺乏吸引力。

(三)资金投入不足。在发展乡村旅游时,部分农户缺乏资金积累,而政府受财力所限,投入的扶持资金也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体制机制不顺。乡村旅游涉及农业、林业、环保、交通、旅游等多个部门和机构,各项扶持政策也是“政出多门”,由于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致使政策效应不能充分释放。

(五)深度开发不够。我县乡村旅游大多局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麻将,钓钓鱼”的经营模式,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缺乏独具特色的休闲项目和拳头产品,无法满足游客心理预期。

(六)管理水平不高。受农民自身条件限制,普遍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和素质能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壮大。

四、几点建议

(一)统筹安排,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在全面普查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制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实现与全县旅游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有效对接。突出发展重点,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田园文化、休闲度假文化和饮食文化,避免相互雷同、重复建设,提高乡村旅游开发效果。

(二)整合项目,构建多元投入体系。借鉴外地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财政引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对所有支农项目梳理整合、统筹安排,集中财力、集中资源办大事。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贷款贴息、奖补结合等手段,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手段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策划、有品位的企业家,把优质旅游资源变成优势旅游资产。

(三)示范带动,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结合“美丽**,红色福地”建设,重点打造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示范区,完善道路交通,整治村容村貌,强化配套设施,努力提高旅游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设计推出更多文化内涵丰富、趣味性参与性强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逐步实现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食宿、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为主转变,有效增加游客停留时间,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游客满意度。

(四)发挥优势,实现特色化错位发展。立足**资源优势,按照突出特色、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大力提升景区景点品味,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重点打造以云屏、站儿巷、泰山、广金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

依托当地特色农业资源,重点打造以杨店乡灵官村、豆坪村和鱼池乡乔河村为主的现代农业体验游;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以纪念革命先辈、接受爱国教育、重走红军路为主题,将城区至太阳村、前川村的乡村旅游注入红色元素,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兵变革命精神的有益补充。

(五)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水平。理顺管理体制,明确部门责任,建立由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净化旅游市场环境,确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培养和引进乡村旅游管理人才,特别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一批乡村导游,奠定乡村旅游开发的人才基础。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分期、分批、分层次培训乡村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经营业主及服务人员,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鼓励能人返乡,聚合人才、资金、资源优势,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协会,提升管理水平和建设档次。

(篇四)

根据**省农委《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黔农办发[**]230号)文件和市农委的相关要求,我局积极安排相关部门,认真开展此项调查工作。通过在各镇农业服务为中心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对全县范围内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线路、现代农业园区、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休闲农庄等发展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并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我县受传统农业发展因素的限制,休闲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主要以农家乐为主,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观光采摘园和休闲农庄等休闲农业也在探索起步中,目前,我县有农家乐90家,投资总额达8667万元,其中休闲设施投入达1799.09比例,营业收入6161.6万元,利润达35.6%,有桃花江和核桃坝国家级示范点2个,皆于**年获得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授予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荣誉称号,土地使用面积达4110.49亩,已有建筑面积347.99亩,受益农户达7950户,拥有床位数640、餐位数11683位、车位数2453个,年接待游客量184.615万人,接纳会议及培训人数1570人,带动长期就业人数达500人。

二、发展优势

1.交通优势。**县距**市中心城区70公里,距省会贵阳200公里,距黔渝高速公路70公里。326国道和204省道交汇县城,杭瑞高速、**机场、沿江渡港口和规划建设的黔北高速、昭黔铁路等构成示范区重要效能枢纽。县内形成“二横、二纵、二连线”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100%的乡镇和70%的村通了油(砼)路,县城到达最远的乡镇所在地仅需1.5小时。

2.环境优势。**山川秀丽、生态良好,佳境胜地众多,人文景观丰富,素有“**高原明珠”和“黔北小江南”之誉,环境优美、气候凉爽,森林覆盖率高达60.08%,境内无重污染企业,空气和水体干净,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县”。同时我县从**年开始大力发展以“四在农家”和黔北民居小村寨为载体,以茶叶、优质稻、精品水果等特色农业为支撑的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业。目前全县有茶叶、优质稻、精品水果、烟草现代高效农业园区4个,已建设黔北民居40000户以上,打造村容整洁的自然村寨700多个,形成了镇有示范村,村有示范点,组有示范户的美丽新农村格局,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已建成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12个,已发展乡村农家乐、度假村120家。

3.旅游资源优势。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司令部旧址”,国家aaa级景区“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茶海生态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核桃坝—龙凤风情茶庄”,**省十大魅力景区之一的“中国茶海”,省级风景名胜区“湄江山水画廊”、“十里桃花江”,国内最大的天生桥群和喀斯特博览园“百面水风景区”,具有极高医疗矿泉水价值的温泉等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避暑旅游、科教之旅、红色之旅正蓬勃发展,“中国茶海•休闲**”旅游品牌日益彰显魅力。**年累计接待游客20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48亿元。

三、存在问题

1.发展不平衡。从全县农家乐的调查情况来看,受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县休闲农业发展很不平衡,如县城周边湄江镇、黄家坝镇和鱼泉镇等镇发展较好,而基础条件较差的西河镇,天城镇、马山镇、新南镇、高台镇、石莲镇等镇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几乎是空白。

2.特色不够多。除少数农家乐能够立足于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依靠乡村旅游景点开发,打造出独特的经营品牌,来吸引四方游客之外,大部分的农家乐依然是经营规模较小、形式和内容单一,设施不全,定位不准,只限于简单的餐饮和娱乐,没有向高品位、上档次、多功能型农家乐经营模式转变,导致客流量不稳定,容易造成资源闲置,利用率不高,整体效益较低。

3.资金投入少。休闲农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也是综合产业,无论是修建基础配套设施还是发展特色农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各级政府对这方面又几乎没有投入,经过调查,很多农家乐由于资金不足,他们的很多好的想法、规划都难以实现,导致农家乐难以形成规模化、品牌化。

4.管理跟不上。由于农家乐基本上都是个体经营性质,管理人员没有专业的经营和规划布局方面知识,也没有接受必要的知识培训,组织能力和管理技能欠缺,在经营上常常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跟不上,甚至出现宰客现象,与顾客的要求相差甚远。

四、对策建议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使农民能利用这个产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要使生态环境更绿色,使它能真正成为发展新型消费生态和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

第一,要提高认识。目前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认识不一致,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宣传部门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的研究、宣传和推介,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内需、增加农民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确保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要坚持科学规划。发展休闲农业受文化和地理因素的影响较大,并与农业区域布局相关联。因此,必须要做到有序发展、合理布局、规模经营。要加强对发展休闲农业的统筹规划,把休闲农业规划纳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同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市场需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资源节约和美化环境的理念贯穿于规划的始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三,要坚持突出特色。休闲农业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色,开发休闲农业要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上做文章。要注重吸引游客参与,并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开发个性化的休闲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第四,要坚持加大投入。投入不足始终是困扰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政府应加强在道路交通建设、乡村旅游景点打造、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大力鼓励广大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共同参与休闲农业的发展。

第五,要坚持优化服务。发展休闲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服务始终贯穿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全过程。要十分重视休闲农业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休闲农业管理与服务知识、风土人情知识、诚信意识及行业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篇五)

一、现状近年来,海东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在突出海东高原特色农业优势的基础上,依托农村自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为基础,以生态环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出发点,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业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载体。截至目前,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到845家,其中:农家乐746家,休闲观光农园(庄)6待游客501.8万人次,营业收入69075.6万元,其中农副产品收入9900万元,利润总额达到22158.3万元。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12238人次,其中农民就9609人,带动农民将普通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二、存在问题(一)品位档次低,定位不明。有些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缺少整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论证,没有正确的定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高品位、高档次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还很少,大多数农家乐规模小、档次低、设施简陋、内容单一。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社会知名度不高,缺乏人气;

下洼镇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第8篇

1 发展的优势

(1) 交通区位优势。都江堰市距成都市仅39 km, 处于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内, 是成都市规划的7个卫星城之一, 是世界遗产地九寨·黄龙—青城山·都江堰—乐山·峨眉山的黄金旅游枢纽。成灌高速公路、都汶高速公路、成灌快铁和成青旅游快速通道穿越市境, 岷江一、三号跨江大桥建成通车, 形成了集铁路、公路为一体的交通网络, 构成了完整便捷的现代化旅游交通, 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可进入性。

(2) 地缘文化优势。都江堰水利工程2 260多年的历史使其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加之岷江流域古代西北草原文化和巴蜀文化交流传播, 以及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 使乡村旅游区 (点) 更具特色和吸引力。

(3) 产业基础优势。都江堰市列为四川省现代农业重点县,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加快, 建成十万亩猕猴桃示范区和成都 (西部) 农产品交易中心, 成功举办国际猕猴桃节等节会活动。建设21个新农村综合体, 整治6个乡镇林盘, 农村“微田园”建设卓有成效。2012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收入11.7亿元, 从业人员11.2万人, 农家乐乡村酒店近千家, 其中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54家, 熊猫驿站品牌连锁乡村酒店7家。

2 其主要做法

(1) 加强组织领导和行业管理。都江堰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 相关部门和各乡镇 (街道办) 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负责重大问题的决策和管理中涉及全局性、政策性问题的协调和处置;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组建了全市乡村旅游协会, 指导农家乐旅游经营户的管理、协调、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

(2) 强化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目标, 推进都江堰市旅游标准化工作。建设8个4A级乡村旅游景区, 完成乡村旅游全景图、导览图、景点说明牌、指示牌以及旅游沿线店招、店牌、交通指示牌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建成一批综合性乡村旅游服务集聚点, 乡村旅游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3) 打造特色风情城镇。按照突出特色化、体现差异化要求, 着重保护开发川西农耕文化、川西林盘、民族民俗文化, 建设以田园风光、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民俗体验、道家文化、自然风貌等为主题的现代田园风情小镇。泰安古镇、向峨风情猕猴桃小镇、大观欧洲风情小镇等初步建成。

(4) 多元开发农业旅游产品。依托独特的地形地貌, 引进漂流、探险、攀岩等项目, 建设龙门山国际户外运动基地;依托农业资源, 发展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 开发猕猴桃、茶叶、果酒等特色旅游产品, 提高附加值。

(5) 推进农业园区景区化建设。按照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 集中连片建设“天马德弘绿海农趣园”“中国道茶生态观光园”“田园香花”等景区化农业园区。青城红阳猕猴桃基地、虹口乡高原村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3 主要存在的问题

(1) 发展思路不够开阔。以农家乐为主, 但“农”和“乐”并不突出, 起点不高, 经营模式单一, 收入来源以提供乡土特色风味餐为主, 娱乐活动以棋牌为主, 体验式、参与式乡村旅游产品少, 也没有通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

(2) 经营管理比较混乱。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 同质化多, 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距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乡村旅游项目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营销, 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良性发展, 做特色、创品牌办法不多。

(3) 开发普遍缺乏规划。许多乡村旅游项目都是跟风盲目上马, 开发中城市化倾向明显, 建筑风格和装饰雷同, 影响了乡村旅游的特色, 脱离了乡村旅游的本意。没有提炼和培育企业文化, 没有强力的农业产业支撑, 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4)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匮乏。一是经营粗放, 对延伸产业链、延长游客在乡村停留时间来增加收入办法不多;二是疏于管理, 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 服务技能欠缺;三是由于经营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生活习惯, 加之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不足, 农村环境受到污染。

4 对策思考

(1) 切实加大组织协调保障力度, 强化行业自律。按照“行业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实行市级、乡镇和协会三级管理模式。强化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 市级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加大财力投入, 完善扶持政策, 做好监管服务工作。各乡镇政府 (街道办) 负责本级行政区域内的具体管理工作, 有条件的职能部门工作权限下放到乡镇。组建以乡镇为单位的乡村旅游协会分会, 强化农家乐旅游经营户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服务。

(2) 制定发展规划, 强化规划引导。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编制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与国土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水文环境、建筑质量等因素, 从严控制沿山地区乡村旅游接待设施建设, 积极发展沙西线和成青线片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在规划区内的农家乐鼓励其上档升级, 对不在规划区内的经营户研究其转行, 并配套相应政策。

(3) 实行行业准入机制, 强化安全意识。建立业主申请, 乡镇协会分会初审, 乡镇政府、市级卫生部门 (符合卫生要求颁发卫生许可证) 、环保部门、食药监部门、国土部门、旅游部门 (根据地方实际制定出台质量标准, 符合质量标准的颁发农家乐标志牌) 提出意见, 税务部门颁发税务登记证, 工商部门对符合要求的颁发营业执照的审批程序。涉及住宿的乡村酒店还应向消防部门办理消防许可证和公安部门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

(4) 丰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 强化精致发展。实施农业品牌化工程, 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养生食品。实施农业景观化工程, 建设一批成规模的农业产业基地, 发展景观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 打造一批高端化的观光农业旅游景点和乡村度假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发展要努力实现转型升级, 在发挥优势做好农家休闲、消夏避暑等旅游业态的基础上, 积极发展农事体验型、乡村康体健身型等模式的乡村旅游, 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游村寨, 建设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三优”村庄。

(5) 搞好从业人员培训, 强化素质提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职能部门作用, 通过校地合作、专家讲授、现场指导等形式, 对农家乐乡村酒店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从服务流程、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 通过培训逐步形成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经营意识。指导农家乐乡村酒店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服务程序、操作标准, 实现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

(6) 构建新型经营主体, 强化农旅融合。积极构建以星级农家乐为基础、以休闲农庄为主体、以农业旅游公司为引领的新型休闲农业经营体系, 引导以农用地为重点的生产要素规模化流转, 推动农业产业基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 加快美丽田园、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实现产景一体、产村相融。办好都江堰市“大青城”川派盆景艺术节、国际猕猴桃大会、三月三采茶节等, 挖掘地方文化特色, 做靓都市现代农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下洼镇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上一篇:袁纯清在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下一篇:于我爱书法的优秀作文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