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长访谈录(农业部)

2024-06-21

省部长访谈录(农业部)(精选4篇)

省部长访谈录(农业部) 第1篇

[省部长访谈录]专访农业部部长 韩长斌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的大国来说,怎么去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绝对是一件头等大事。不管是米袋子,菜篮子,还是油瓶子,永远都要保障它满,而且永远要保障它的质量是过得硬的。这样一个看似简单而平常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如何去解决,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何去有效地保障,今天我们就专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韩长赋简历

1998年至2001年,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2001年至2003年,任农业部副部长

2003年至2006年,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2006年至2009年,先后担任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省长

2009年12月至今,任农业部部长

记者:今年(粮食)不仅是丰收,而且是增产,如果按照这种市场供需规律,当供多了,价格应该下来,但是我们看今年粮价整体还是上涨,为什么丰收还会涨价?

韩长赋:最近这段期间确实农产品价格有所上涨,我曾经到海南,到菜田头去调查,它的大青椒,在田头,当然我说的不是最近情况,前一段时间情况,在田头农民卖给收购商也就是六毛钱左右一市斤,但是在北京,市场卖两块五六一斤,所以说这个价格中间加的价格应该是幅度是非常大的,是成倍,甚至几倍的往上加。

这一次物价的上涨,可以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有一点我想说明,农业丰收,粮食增产对稳定或者说有效的降低物价的涨幅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你想,丰收了,增产了,价格还在上涨,反过来问,如果减产了呢,那个价格会不会暴涨,所以说我觉得还是充分肯定农产品丰收对于稳定物价的这种基础性作用。

记者:对农民来说是不是一件好事?

韩长赋:农产品价格看好,对农民、对农业是件好事。

记者:有多大好处?

韩长赋:我想好处是明显,用农民的话来讲凑合,他认为这个价格凑合,因为这个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好处并不是都农民得的,而且依我们的观察和调研,大头没在农民这,当然了因为有市场价格信号的传导,农民也得到好处了,而且这些好处也是明显。

记者:刚才我对您说的这一点价格从以海南为例,青椒六毛钱,卖到北京市场两块五六为例,我就想请您给我们往后五年看一下,因为从种植生产环节到餐桌上距离链条越长,可能中间环节就越多,最后到了农民手上增收幅度越小,未来五年有没有可能把这个链条缩短,也就是从农田到餐桌距离短了,会不会农民更多的收益,而且作为市民,作为最终端消费者我们也会相应的收益?

韩长赋:我真诚的希望这样,而且我也看到了希望,现在国家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总的方向是减少流通环节,压缩流通和销售环节的费用,这应该是把农产品,特别是蔬菜、菜篮子产品价格能够降下来的一个有效的措施。

解说:2006年1月1日,中国开始全面取消农业税,并以此拉开了“十一五”的序幕,应该说,过去的五年是国家支持扶持农业力度最大的时期之一,也是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和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虽然在这五年中,水灾、旱灾、冰冻雨雪、地震等自然灾害接连不断,很多地区的农业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全国粮食产量仍然实现了连续五年增产,并连续4年稳定在一万亿斤以上,改变了以往每五年当中两丰、两平,一欠的历史状况。预计今年比2005年增产1000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在十一五期间也有很大的增长,十一五的前四年先后跨过了4000元、5000元大关,每年平均增长8.3%,增收金额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

记者:我们知道今年年初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一个硬性的数字,就是一万亿斤,就是千方百计确保粮食产量要一万亿斤以上,这一万亿斤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为什么要保障这个底线?

韩长赋:这个要讲,它有多个原因,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我们的粮食基本自给,要确保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个产量是必须的。

记者:这个产量就是供需略有盈余,还是供需恰恰正好。

韩长赋:应该是“紧平衡”。

记者:所以韩部长,连续四年都一万亿斤这样一个粮食产量,我们特别关心未来这种增势能不能继续保持下去,是不是每年都能保持一万亿斤以上,这个能有保证吗?

韩长赋:简单地说,或者概括地说,我想有难度,但是同时我们有条件,概括地讲,就是靠政策,靠科学,靠投入,看价格。政策方面“十一五”期间,中央出台了而且不断丰富一系列的强农惠农的政策,你比如说特别值得提到的,全面地取消农业税,这项大的决策就减轻了农民1300多亿的负担。那么与此同时,又建立农业的对农民的补贴制度,又1300多亿补贴给农民。所以这个加法减法一起做,这一加一减2600多亿,可以说政策力度非常大的。科技方面,“十一五”期间,我们全国的农业机械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今年能够达到52%。

记者:这是个什么数字?

韩长赋:标志着我们千百年来的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农业生产耕种方式,进入了以机械为主的这么一个生产阶段。

记者:过了50%就进入到这个阶段了?

韩长赋:我们达到52%。第二个科技方面的例子和数据,我们现在讲农业增产,粮食增产,哪些方面的贡献呢?科技的贡献率今年也能够达到52%。

解说:农产品是食品的源头,当中国基本解决了吃饱、吃好的问题之后,吃得是否让人放心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近年来多次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农产品的安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在“十一五”期间先后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也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据农业部的监测,到2010年,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的合格率都保持在96%以上,而且连续三年稳定在96%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也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餐桌上。

记者:中国有两亿多户农民家庭,我看了一下还有76万多家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企业,而且农产品的链条很长,中间环节很多,所以怎么能够保障这么大数量,它质量做到没问题,这个你们怎么做?

韩长赋:这个问题我想讲一句实话,在中国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和标准比很多国家,特别比发达国家不知难多少倍,因为什么,我们是一家一户的种植,养殖,比如我们的老大妈,养猪养鸡,饲料安全的控制,疫病控制就比较难,它不像西方都是大规模的农牧场。还有一条,我们中国人饮食习惯不一样,我们把黑龙江的活猪几千公里会拉到广州去屠宰,然后会把湖南湖北的鸡,活的拉到香港屠宰,这个在西方很多国家是没有这种现象的,它都是因为控制疫病传染不可以把活禽、活畜长距离运输,因为那一路上疫病传播无法控制,都是产地屠宰,然后通过冷链系统运输。但是我们中国饮食习惯,我们想吃鲜,吃活,所以这个控制起来也是很难得。但是尽管难,作为农业部门来讲,在农产品生产的环节,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努力确保,这是一个说的形势的看法,第二个我也想说一个结论,今年我们加大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力度,通过我们监测的情况看,总体的尽管还有问题,有的地方出现这样的一个事情,那样的一个事件,但是从监测全国而言,总体而言,我们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合格率是上升的。总体而言,可以说我们国家的农产品在总体上讲还是安全的。

记者:但是这是良好的美好的预期,这种良好的预期能不能实现,因为要知道,可能说我越希望我别有病,我千万不能有病,可是病不听你的,它会找上你,在农产品监测方面,存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韩长赋:这个应该说质量的控制,安全的保障,发生问题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现在应该说我们正在展开两方面的工作,或者叫采取两方面的措施,我们希望有效的。第一项措施,就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就是执法监管,第二项措施,就是推农产品生产,特别是菜篮子,现在出事的更多是菜篮子,蔬菜、肉、蛋奶,再一个加强菜篮子的生产标准化工作,就是我现在在全国主要的菜篮子产品产区推行标准化生产。因为我们觉得这是标本兼治,如果我们的农产品特别是菜篮子产品,它的生产过程是可控的,它的安全管理是可追溯的,这样我们农产品的质量,我们的菜篮子产品的安全性就会大大提高。

解说: 前些年,我国已经解决了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未来“十二五”期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仍然是农业部的首要任务,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实施粮食重大战略工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未来十二五期间,“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增长6%以上”是农业部的目标任务,围绕这个目标,将继续出台和落实相关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韩长赋:我觉得“十二五”对农业发展来说,方向和目标非常明确,有这样几个主要支点是作为农业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去努力的推动和落实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要在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两个重要的目标,一个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我们的首要目标。第二个就是努力的增加农民的收入,也是我们的中心目标。

省部长访谈录(农业部) 第2篇

一、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喉舌,影响面广、事关全局,广大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性原则,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不但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更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审时度势、顾全大局,做到大事面前不糊涂,关键时刻不动摇。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对一些突发性事件和热点、焦点问题,对改革开放的新举措要善于冷静思考,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敢于打破一切陈旧的思想束缚和羁绊,明辨是非,及时应对处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管新闻的根本原则不能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

新阶段,我们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把坚持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理论武器,把是否符合“三个代表”要求作为检验新闻工作的根本标准,始终做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动摇,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喉舌功能,使新闻宣传工作真正成为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的纽带和桥梁。

二、坚持正确的新闻观,努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了新闻工作肩负着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神圣使命。因此,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把自己武装好、塑造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加强新闻队伍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适应时代发展的宣传艺术水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闻领域的体现,是指导我们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思想基础。持之以恒地抓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性质的客观要求,是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动摇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新闻宣传队伍素质、打牢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根底的迫切需要。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对广大新闻工作者加强思想教育,强化新闻职业道德显得至关重要。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的道德操守,强化新闻职业道德,既是提高新闻工作者思想情操和道德水准的需要,也是保持新闻工作者队伍纯洁的必然要求,更是改进和加强新闻队伍作风建设、树立新闻队伍良好形象的一项长期任务。广大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导向、坚持实事求是的新闻职业精神,切实遵守敬业奉献、诚实公正、清正廉洁、团结协作、严守法纪的新闻职业道德。要甘于淡泊,守得住清贫;要恪尽职守,耐得住寂寞;要净化心灵,抵得住诱惑;要防微杜渐,守得住小节。在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学习党的新闻知识以及历史、文学、艺术,不断扩展自己知识面的同时,要毫不放松职业操守的养成、职业道德的提升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强化。要自觉维护新闻工作的崇高声誉和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做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以自身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形象,真正使新闻工作者成为时代进步的忠实记录者、“三个文明”的建设者。

三、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断强化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感

新闻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我们的一举一动关乎是非曲直、惩恶扬善、毁誉奸忠,用得好、把得准,就能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团结鼓劲;反之,就会混淆视听,误导添乱。因此,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强化社会责任感,做到文格与人格的统一,文风与作风的统一,作品与人品的统一。新闻作品实践,生活,群众,强化新闻工作责任感最重要的是坚持“三贴近”原则。只有贴近实际,才能贴近中心,贴近大局;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抓住生活的本质,解决生活难题;只有贴近群众,才能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把握群众脉搏,捕捉到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三贴近”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增强新闻宣传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广大新闻工作者要从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出发,自觉坚持“三贴近”,认真落实“三贴近”,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关注热点问题,反映群众呼声,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推动新闻工作取得更大实效。

同志们,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十一五”规划即将编制实施,新闻宣传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希望大家以改革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团结一致,克难奋进,扎实工作,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祝大家节日愉快!工作顺利!

省部长访谈录(农业部) 第3篇

“我是羊大嫂”提问:研究生突然实行收费制,让我们当父母的压力大好多啊!为什么不继续实行公费制?

袁贵仁:研究生收费制度和国家奖助制度是配套出台的。新的政策措施实施后,国家加大了研究生投入力度,研究生所获资助总体上超过其应缴纳的学费,资助水平进一步提高。

“午夜闪烁的光”提问:4%之后,大家普遍感到现在公办学校很有钱。但在如何更好地使用经费上却缺乏监管。是否有新的监管机制?中等职业学校长期没有生均经费标准,投入难以保障,如何解决?

袁贵仁:教育经费增加之后,我们将全面加强经费使用的监管工作。严格执行大中小学的会计法,推进高校总会计师的委派制,加强项目申报、评审和使用效益的公开,加大审计的力度,确保用好管好每一笔教育经费,推动财务公开,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中职教育要根据办学的实际需要和特点制定生均经费标准。

“话痨张小懒”提问:袁部长您好!我是一名高校青年女教师,首先感谢您一直以来对“青椒”们的关注。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现实问题。我想知道部里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有没有什么考虑?

袁贵仁: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国家十分关心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我们将努力保障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生活待遇,尽力解决青年教师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让大家既安居又乐业。

“不哭的girl”提问:到底该怎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袁贵仁:近几年,每年大学毕业生都在700万名左右,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已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部门的主要任务: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加强就业指导,鼓励到基层就业;三是完善就业服务,提供就业信息,宣传就业政策。

“镜朱颜”提问:针对中西部教育的发展,尤其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部2014年会出台什么样的具体政策和措施给予支持呢?

袁贵仁:中西部高等教育,不论学校数、学生数,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决定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我们将持续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通过建设高水平大学、提升基础能力、促进转型发展、全方位对口支援等措施,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加快发展。

“生活过得紧张2014”提问:教育部对连片特困地区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我非常支持。请问能否扩大至所有农村学校?另一个问题是,网传多年的教师工资改革方案能否落实?我作为一名河南林州市农村特岗教师,每月2000元,很期待提高工资待遇。

袁贵仁:建立特岗教师制度,是支持农村教育的重大举措。特岗教师奉献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对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不少省份已开始实行,范围将不断扩大,中央财政给予补助。

“思考_99172”提问:目前,农村小学和中学教育面临着重大的课题,很多学校不敢开设体育课,或者开设的体育课仅仅是让孩子们散散步、在操场上遛遛弯,怕那些标枪、铅球、铁饼课以及篮球、足球课伤到孩子们。不知道今后体育课怎么办?

袁贵仁:体育关系孩子健康,关系民族未来,体育课要开足开好,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今年,教育部将研究落实“校园体育风险防控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消除学校后顾之忧,加大体育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池州年丰小学gaolaoshi”提问: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很大,可是优质教育资源却长期被领导看得见的学校占有,教学点被长期边缘化。怎样保证国家投入到教学点的资源不被他人占有,教育部有何保障措施呢?

袁贵仁:教学点是我国教育的神经末梢,关乎乡村教育发展水平,关乎教育公平的底线。我们将启动专门工程,通过配备必要设施、优先安排教师、确保公用经费、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措施,切实提高教学点办学水平。

“海兰-赣州”提问:就近入学、划片入学,但是附近的学校资源差,怎么做到公平教育?

袁贵仁: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措并举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着力缩小校际间的差距,实现家门口的学校各有特色、优质均衡。根据划片入学的制度,使每个学生有进入较好学校的平等机会。

“废柴点不着”提问:“单独二孩”政策的出台,相信会迎来又一波生育高峰,可是目前学前教育资源相对紧缺,请问对这个政策教育部有没有什么应对的办法?

袁贵仁:教育部将积极配合这一惠民政策,做好应对准备。根据目前情况,预测新增适龄幼儿和学生数量,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积极应对入园难、入学难等问题。

“一朵花的时节”提问:现在国家经济条件比原来好多了,但我老家的农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学条件仍然很差。请问袁部长,教育部在这方面有啥措施?用多长时间可以彻底改变农村薄弱学校的面貌?

袁贵仁:提高农村薄弱校办学条件是义务教育重中之重。去年底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专门文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争取经过3至5年的努力,使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的教学设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生活待遇。

“李拓Justin”提问:前几天社科院有个调查显示,2013年政府信息公开教育部名列第一,请问下一步在信息公开方面还有哪些考虑?

袁贵仁:信息公开是社会监督的基础。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公开力度,增加公开事项,扩大公开范围,强调公开时效。除教育部自身的信息公开外,我们还将制定直属高校面向社会主动公开事项清单,并引进第三方对公开情况的监督评估。

“牙套莎”提问:三中全会提出教育要管办评分离,请问教育部准备如何放权?

袁贵仁:教育部将出台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文件。凡是由地方行使更方便更有效的权力一律下放、应由学校行使的权力一律下放。教育部主要职能是制定规则和标准,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新格局。

“斯曼-曼-曼儿”提问:我亲戚的孩子刚参加了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应该说,自主招生是挺好的一件事,给家长和孩子们多了一种选择,但前一阵子有关人民大学自主招生问题的报道很多,我们家长很怕遇到暗箱操作的。教育部是怎样确保自主招生公平的呢?

袁贵仁:自主招生主要是选拔有学科特长和发展潜质的人才。有人无视国家法规,搞腐败、谋私利,教育部对此态度十分明确,对涉嫌招生腐败的人,一经查实,都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教育部已明确要求高校招生信息“十公开”,继续加大公开和监管力度。

“chanerlifly”提问:前几天国务院常务会专门研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下一步有什么重大举措?

袁贵仁:下一步重点推三方面改革,一是建现代职教体系,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二是转型发展,推动一批地方高校转为应用技术型,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天空有小鸟儿”提问:袁部长您好,现在教育改革社会关注度很高,最近很多媒体网站都在报道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知道下一步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袁贵仁: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改革资源配置方式促公平,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二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质量,深化课程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改革教育管理方式增活力,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marvenives”提问:目前在很多城市存在着小升初“择校热”,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想尽各种办法,承受巨大压力。请问教育部如何缓解这种现象?

袁贵仁:“择校”的根源在于优质教育资源少、分布不均衡,应对之策是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突出重点、着重规范,在加快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同时,要求各地进一步明确小升初划片入学模式、对口升学流程、入学办理方式、信息公开办法,做到规范招生、阳光招生。

“师法自然灵动教育”提问:袁部长好,我是一名乡村女教师,听说您也当过农村小学教师,我认为,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最大差距是师资,而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是很好的解决办法,请问教育部在推进这项工作上有什么具体的举措?

袁贵仁:谢谢您在乡村从事教育工作。今天是三八节,首先向您问好,向教育战线的女同胞们问好。教育部将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校长教师县域内交流制度化、常态化,多种措施吸引和鼓励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村小和教学点任教。

省部长访谈录(农业部) 第4篇

与此同时,十一五规划也开创出一次又一次精彩。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国、普及安居工程等"以人为本"施政理念的践行,到4万亿投资、扩大内需、节能减排等一系列复苏经济、平稳增长的调控措施,再到大部制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将中国改革推向深入的决策,还有奥运会、世博会、高铁、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等让世界为之瞩目的盛举……

过去的五年, 中国走过了改革开放以来尤为艰难的历程。

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项又一项重大决策是怎样出台的?

严峻考验的背后,决策者们如何思考?如何行动?

60多位省、部长与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展开对话,一一回应我们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讲述鲜为人知的内幕、故事。

记者: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的时候可以说是倍受挑战,中国的工业能否绝地反击,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就业等等方面的社会问题。很快中国经济实现了一个漂亮的V型反转,被世人所共知。那么,在这个V型反转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工业的胜利呢?今天我们专访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

记者:您在国家安监总局担任局长的时候,被称作是“救火队员”,结果来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一成立就迎来的是金融危机,好像这个救火队员的身份就没改变,可以这么说吗?

李毅中:某种意义上讲,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确实突发事件、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们是一个考验。我记得是2008年3月份,3月17日,人代会通过了国务院组成人员的任免,我就来报到了。给我们的时间,现在看起来只有两个月搞三定方案,因为它是个新的部门。5月12日汶川地震,当天就随总理到了汶川,到成都、都江堰、汶川,抗震救灾第一线。接着我们人员还没有到位,抗震救灾的物资准备,灾后的恢复重建,主要精力就投到抗震救灾上了。然后到6月底,抗震救灾刚刚取得一些阶段性胜利,那个时候金融危机已经很明显了,应对危机到现在,我们还没有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巩固扩大应对危机的成果。但中间还有一些小插曲,什么三鹿奶粉。所以整个工信部成立到现在,确实还是在应对突发事件,应对危机,处在这种状态之中。一上任就得出征,就得作战。最后经过大家的努力取得了一点成效,证明工信部存在的必要。

记者:就是这些突如其来的事情,反而塑造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种独特的气质。

李毅中:那就是迎难而上。

【片断一】7%的中小企业停产或者关门,7%半停产,2000万农民工非正常返乡。金融危机袭来,工业增加值月度数据,从2008年6月的16.1%,一路下滑,降低为2009年初的3.8%。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的第二產业占半壁江山。工业,能否绝地逢生,其意义不言而喻。随之,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技术改造和重大科技专项,以及社会保障在内的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出炉。作为大部制改革的亮点,重点和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一诞生,就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记者:在金融危机来之前,我们国家工业增长率是16%点几,到2009年1至2月份降到了3.8%,那个时候怎么形容您的心情?

李毅中:当初金融危机袭来的时候,确实像我们搞了多年经济工作的人,都惊叹从来没遇到过,它就变化之快,变化之迅速,以前从来没遇到过。那么在一路下跌的时候,确实是心急如焚。

记者:那从您的职责来说,比如说给中央提出建议,制定计划,哪些层面发挥的功能是最显著的?

李毅中:我们在这四个一揽子计划里头发挥最大的作用,一是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制定。十大产业规划也不是一开始就有十大产业,最初反应比较强烈的是钢铁。为什么呢?当时我记得总理到深圳,深圳一个全国最大的集装箱厂,一个月没有一个定单。海运下来了,造船就下来了,公路运输下来了,汽车就下来了。汽车、集装箱、船舶下来,机械制造下来了,钢铁就没人要了。所以紧接着就是钢铁全行业亏损,甚至连宝钢、首钢、鞍钢,这样的钢厂它也亏损。所以,钢铁反映得更加强烈,首先想到钢铁要做三年的调整振兴规划,它不是去解决这个行业的全部问题,而是就针对金融危机暴露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措施,要很快地见效,培养新的增长点。最后一个一个往里加形成了十大产业。

记者:那就是需要你们在很短的时间里面,拿出一个相对全面和完备的计划出来?

李毅中:对,这大概时间就是2008年的10月份到2009年的1月份,就这4个月。最后这十个产业规划,其中物流不是我们搞的,9个工业的,它的振兴调整规划的核心是政策,合并同类项一共是81个政策。

第二就是技术改造。应对危机,你投入要回收,那个钱要回收。那么什么方式,用总理的话讲要四两拨千斤,拉动效果最好,回收投资最快,那就是技术改造。国家决定拿200亿元中央财政,主要用贴息的办法交给我们组织技术改造。开始我不敢要200亿,我要150亿。大概要了150亿以后有一个多月,财政部长谢旭人说,李总你要少了,再给你一点,你应该要200亿。我当时真的有点受宠若惊,财政部主动说,这说明大家的认识一致,就得搞技术改造,200亿。这200亿交给我们来运作,我们和发改委一起制定了它的运作办法。去年执行下来,这200亿花了230亿,有点超资,就是把今年的寅吃卯粮,去年用了。230亿、4441个项目,拉动了6326亿,拉动效果28倍。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发展方式有这么大的拉动效果。

记者:在危机的时候拿出来的建议或者计划,马上就要接受现实的检验。您说的这十大产业振兴规划,81项政策工信部提出来的,怎么保证它符合现实的需求,切实可行又能看见效果?

李毅中:确实还是产生了效果。我举个最典型的政策,就是三下乡: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农机下乡,这个政策的效果大家是公认的。还有一个就是1.6升以下排量的购置税减半。这个政策我给你说个细节,我记得是在2009年元旦的飞机上,当时是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我们工业的增速已经掉到3.8%的最低点了,总理很担心出现负值,我们就谈到这个政策。当时我们谢旭人部长兜里没钱了,他也在犹豫,总理说“老谢,你就同意吧”。

记者:那您心里很高兴啊?

李毅中:说到这个份上。后来李盛霖,交通部长给我打个电话,说李总你这个政策不行。我说这跟你有什么关系?他说车辆购置税每年都是全部给交通部修高速公路,你减半,给它的钱就减半了。所以后来回来,1月份国务院常务会上,李盛霖同志就提出这个,总理说,盛霖同志,你修高速公路的钱我一分钱不少你的。就这样才定下来了,定下来实施是从1月20日实施。为什么呢?春节前实施,春节前一实施,春节前是个购买旺季,马上就拉动了。果然是这样,这个政策一出台,马上潜在的购买力就冒出来了,所以从2月份汽车产量就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以后一直保持每个月都在100万辆以上,最高是170万辆。所以到去年,去年的汽车产量是1364万辆,增长47%。国际汽车是箫条,我们增长47%。

【片断二】随着一系列措施的采取,中国经济的工业增加值数据,触底反弹,到2009年10月,重新站上16.1%。16个月,一个V型的发展轨迹,从此深入人心。但这个代表胜利意义的V型,尚不足以形容中国工业的现状。在十二五规划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新兴战略产业的提出,就被看作中国工业,突破大而不强局面的战略布局,从而备受瞩目。

记者:那在“十二五”规划当中,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这是如何确定下来的,这个排序有没有一个讲究?

李毅中:这七个当然不能说排在前面的就重要,排在后面的就不重要,但是它总有一个排序。这次我们感到同样受鼓舞的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放在第一位,这倒不是有本位主义,我们是工信部,信息放在第一我觉得有一定道理。首先,我们60年形成的这个工业体系,传统工业为主,必须改造提升,没有夕阳工业,如果你这个工业部用现代技术改造,那你就可能要退出,如果你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它,它依然焕发青春。

第二,信息技术它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三个就是,国际上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挑战。

所以,把这个信息技术放在第一位,不能说放在第一位就比别人更重要,但是把它放在第一位我觉得还是有它深刻的含义。

【片断三】中国制造的飞跃和成功,直接的体现,是中国产品的成功。目前,中国已经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在过去的五年。一系列产品质量事故发生,就让消费者的信心,以及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受到冲击。下一个五年,中国产品质量的提升,已经迫在眉睫。

记者:当中国人思考,如何把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的时候,因为一些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发生,人们反而在担心中国制造本身的安全性问题。您怎么看这样的现象?

李毅中:现在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个问题就反映在产品的品种质量上。一个,我们的产品虽然有许多第一,但是我们还有些品种质量满足不了国际要求。第二,我们也直言不讳,还是那些质量问题时有发生。最典型的就是三鹿奶粉,这个记忆犹新,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以至于网上流传一些调侃的语言,我们也不知道该吃什么了。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后,我觉得应该对品种质量,应该提到更高的程度来认识。

记者:您刚才说,网友说“我们不知道该吃什么好了”。在“十二五”期间,能不能把这种失去的信心重新树立起来?

李毅中:我觉得应该充满这个信心,这两年有了好的进展,好的开局。强调责任主体最根本的是它要有诚信的职业道德,这样企业就自己从源头上把住,不要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它自己建立起质量保障体系。

二就是我们产品质量标准要先进。因为多年历史欠账,我们统计了一下,这个工业的标准有43000个,不含能源,我们管的43000個。23000个标准标龄超过十年了,就是十年以前制订的,落后了。这23000个里面有10000个要重新制订或者修订。

标准制订好以后,就是要杜绝无标准生产,下来我们就是要开展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的专项行动,这以前搞过多少次。

第四就是,真正靠技术改造、技术进步,创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靠品牌来进入市场、进入国内国际市场。

上一篇:个人工作创新情况汇报下一篇:文言文实词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