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作者人物传记

2024-07-09

古诗词作者人物传记(精选6篇)

古诗词作者人物传记 第1篇

古诗词作者人物传记

一、柳如烟传

柳如烟者,生于塞北女真之地。貌美如花,精辞赋,擅诗词,晓书画,通琴律。初识于网络,惊为天人。其曾游学于西方,后又小居京城,阅藏书无数,故博闻识广。其诗词或有晚宋风骨,动諍虛实自然如水,过往悲喜心境如烟。著有诗集一部,余尝翻阅,获益良多。后其退出江湖,隐于大漠。公益之力多于诗词,此去数年不复出,虽诗词久疏,偶有词作亦不如前,然其境界仍无人出其右。如烟名在,江湖无风。后附柳如烟昔年词作任读者评。

鹧鸪天(一)

浅渡清霜任水流,凭栏且醉上云舟。无关风月无关梦,不许相思不许愁。

今散去,欲何求,寄予孤雁过南楼。流年给个埋名处,剩有情怀瘦到秋。

鹧鸪天(二)

晓月无端起浩波,偏留落寞意如何。凭将往事分分记,赋咏伤心夜夜歌。

灯影暗,梦婆娑,情怀总是费吟哦。相思未敢同君寄,恐怕东风负我多。

二、夏若颜传

夏若颜者,冀州人,曾自称颜小妖,思忖是以长发及腰故,容貌不详,其语音色却可倾国。工诗词,词风多婉约。网络诸多诗群皆晓其名,且与人颇善,众皆称之曰“颜少”。然其果真女子。情之所致,词之所以。后不知何故,弃诗词于江湖,今未曾拾笔。然其词仍有词名,盖以诸多捉笔者不能及也。随附若颜词三阙,为记!

小重山(一)

别后重楼夜夜冰,一帘风影动、暗潮生。几番梦里忆曾经,如今只、月下数流星。

凄切管弦声,时无时又有、怎堪听。云书未寄泪双萦,相思否?还念一衫青。

小重山(二)

雨透纱窗烛影摇,声声如泣泪、滴芭蕉。此情此景绪如潮,怅今夕、人比梦还遥。

相识合琴箫,灵犀成一点、锁心牢。重听旧曲更魂销,若念起、谁记那时妖?

小重山(三)

旧曲循环谁共听?此心谁解意?念谁名、相思深处笑多情。从别后、鬓角渐添星。

窗外落花轻,落花如是我、我如萍。随风随雨任飘零,三千梦、到底一无成。

三、河水清清传

清清者,至今不知何许人。尝闻其居于濂溪水畔,生得木樨花下。是故其词多清纯自然,虽有俚语不失其真。可日作数词皆佳句,吾等难望其项背者也。然其之田园之风,岂非濂溪浣纱之邻家女乎?余尝以为旧识,然非青梅之交,余生颇恨。每诵其词,如见其人,乃为小传云云以记江湖之名。附有清清近作两阙与人闲赏。

鹊桥仙?何事消得人白头

应春来雁,应秋去雁,飘泊一怜飞鸟。二怜人事几山头,真倦了、说谁知晓。

庭前旧雨,隔溪竹韵,敲落秋心多少。芦花白了不堪秋,没经意、又谁新老?

南乡子?秋情

笃懒入文章,人事清秋逐日凉。濂水附言流石板,南塘,残却荷花菊也黄。

枫叶惜流光,染透颜红露一觞。抵死叫风催远去,沧桑,落满天涯十万窗。

四、忘雪晨传

忘雪晨者,何籍?何年何月人?疑为潇湘人,见其名,自忖应为美女。传言其为诗词而生,词作颇多,应和之作犹甚。每自与人吟咏唱和多是清新之句,亦有玩笑之词,鲜有哀怨。予曾步其韵,皆难越其境。雪晨词虽诸是自我心绪,亦是他人难评。故天涯犹是,休问薄凉。谨录雪晨词两阙记于江湖。

临江仙

几日窗前无鹊鸟,葡萄架下经过。秋风初起舞婆娑,叶儿缱绻,犹似拟情歌。

如此雅闲难得矣,悠悠一梦南柯。声声腻语耳边么,粉腮羞热,牛女隔星河。

一丛花令

清风催我写新书,阿妹巧妆梳。云娥绮媚齐刘海,溜溜转、眼里珍珠。唇角轻撅,眉间含笑,无束又无拘。

亭亭玉立胜罗敷,盈面尽欢娱。童心犹喜生辰到,未曾饮、已是高呼。桂子香茶,菊花倾盏,着意谢鸿儒。

五、金樽浴雪传

浴雪者,徽州人,容貌脱俗,兼或书卷之气与惠质于身,自有古徽州之韵。曾闻其学士及第,又久居兰关为学师,故词文颇精。且与柳如烟私交甚密,亦好公益。著有诗集《昕然》,余未得见,不免有憾。浴雪词风澈洌,哀而不伤,擅寄情于景。虽多是赠人之作,然犹为不可多得之佳句。且看素手金樽浴雪,西风衣角飞霜。后附上浴雪词三阙,纷纷飘满江湖。

虞美人?赠丹姊

江浔桑陌江中荇,月冷风烟静。客箫声里夜清明,总是年终岁暮叹伶仃。

浅吟一曲家山令,华发蹒跚影。梦回长是忆飘萍,辗转千思万绪望江亭。

鹧鸪天?赠樱桃

半岭云披半岭青,与君款步上西亭。几行小令说冬至,一曲清箫诉月明。

翠竹墨,锦梅馨,裁成云卷作琼英。明朝抬望苍山暮,积雪融冰都是晴。

卜算子

一梦到辽州,相望随烟雨。几载离分几许愁,梦里无言语。

梦醒是三更,花落漫秋浦。不作伤春不叹秋,幸有初心故。

六、倾城传

倾城者,自谓白狐也。塞北乌龙江人。其人如名,才可倾城,容貌或可胜狐。与士沈生雁初者交好。江湖知其名者不可数。倾城词风绮丽,多古意,句有花间之风,江湖名士多不及之。书法更别具一格。予不胜嗟叹:寒花遂有倾城意,争奈红尘有白狐。言非尽意,遂录倾城词为寄,君且自悟之。

浣溪沙?不寄

画阁闲闲燕啄泥,春风著意柳丝垂。客中尤怅负芳期。

催拍红牙疑旧梦,唾花娇面惹新痴。温柔长许去年时。

浣溪沙?中秋

孤馆深沉怯鬓华,秋风泪眼暗思家。销魂今又在天涯。

玉勒归时惊燕垒,芙蓉落后警鸥沙。断云飞处夕阳斜。

七、细雨清沙传

细雨清沙者,似江南人,读其诗文,眼前皆烟雨,纸伞,青瓦,石巷,不染纤尘,于茫茫江湖独善其身。惜除文字外,予对清沙无所知。莫非江南水乡一朵莲乎?唯任其优雅,任其悄然开放。看青衫女子独对断桥飞细雨,白鹭落清沙。口中慢慢吟诵——

缑山月?坐听闲心

羽燕浸蕖香,鸣蝉抱柳黄,人闲无事坐斜阳。息蒲团半晌,云万里,湖风动,是寻常。

凭栏迢路涓涓水,如使别衷肠,当时亭晚鸟还乡。道同年十六,明月共,红桥度,怕思量。

翻香令?清明祭

东风吹彻杏花声,满衣细雨过清明。重山路,迢迢去。燕子归,不负玉关情。

了然风月有阴晴,故人年晚白头更。往年事,今犹在。沁春门,杯酒叹浮生。

(公历四月二十六日,忌,祈福,破土,安葬,记忆犹新的日子,习之《翻香令》一阙,清明祭词。)

八、秋色无香传

秋色无香者,山东荷泽人。因羡其才,故加之为友。无香诗词皆优,且所作颇丰,句多奇思。或如溪流,或为飞瀑,或婉娓,或旷达皆入境也。亦可读之再读,非学历阅历厚者可为之。吾多生拜服之心。然吾与无香交浅,所知甚少,唯将无香词录此数阙,赏花间一点秋色,凭西风千缕生香。

临江仙

倚得西楼还向晚,清吟愁欲封喉。梦中岁月旧扬州。当年春仲地,今看一银钩。

说也浮生痴几许,深情堪是难求。朱颜又被剑霜偷。衣衫肥两寸,鬓发八分秋。

清平乐

看吾长啸,花事荼蘼了。道是流年催人老,谁解风情多少?

窗雨犹做心声,疏钟更漏还听。倚得残灯已黯,消人原是无形。

浪淘沙

佯醉对银盅,故作从容,悲声不敌是孤鸿。料得流光还杀我,雨打梧桐。

迟暮与谁同?懒卷帘栊,纷飞落叶乱双瞳。往事如烟由此去,莫嫁秋风。

九、冰竹传

冰竹者,关外盘锦人。吾敬之为姊。冰竹文武双全,文擅词赋散文,武可惩恶除暴,敌三两泼皮无赖如反掌。因其年少顽劣,而后从军,复入衙署任职。或为世俗累,冰竹诗词疏矣。然其品行气质皆为吾敬者。非是江湖人,思来隔春秋,今作传以寄,兼怀冰姊,附上冰竹词一阙——

定**

宝髻松松鬓若云,新寒匀染藕丝裙。溪柳婆娑怜影瘦,偏又,残荷风落叠愁纹。

依是旧曾双倚处,无语,远空悲雁省何人?我自忘君君忘我,无那,一程风月近黄昏。

十、天际孤狼传

孤狼者,山东德州人。自幼习武,故而筋骨强健,为任性豪侠之士。然其兼修诗文,是为文武之才。所作诗词文赋多豪放之风,予视为知己。奈何无缘与之对饮相和,为平生憾事。皆传孤狼酒量惊人,曾约友斗之,至今无与之敌者。吾甚奇之,诗酒之道亦吾所好,虽为谋面亦志趣相投,多生相惜之意。山高路远,茫茫江湖,当有孤狼长空啸月,知者何人?然为红尘之累,其诗鲜有新作,嗟夫!微斯人,谁与归焉?且录孤狼之诗词,听铁板铜琶,铮铮之意。

七律?只记花开不记年

学浅安能比圣贤,穷途难上九重天。无为山顶陪云坐,有梦松间共月眠。

百丈崖边收绿茗,五风庐里煮清泉。而今已淡凡尘事,只记花开不记年。

五律?春日傍晚独登山(新韵)

绝顶无人迹,唯看景色新。千山同展卷,万物竞胜春。

日落青峰侧,霞余绿水滨。莫愁天欲晚,明月可相亲。

水调歌头?中秋望月

逐梦别乡久,又到月圆时。清辉千丈如水,添作御寒衣。异国身贫谁问,孤馆心酸难说,几度拟归期。霜冷绝尘路,染就鬓边丝。

冰轮转,人独立,影还移。席当散了,万户扶醉锦帘低。正是嫦娥应悔,位列仙班何用,空守桂华姿。能与天同寿,争若不相离?

十一、梅林竹雨传

梅林竹雨者,安徽人,日不可无词无酒,为女中须眉。生为词而词,为词之复制者也。数量人所不及。词虽不乏好句,亦有闭门造车之嫌。或此为妄自揣测,然非生菲薄之心。竹雨词众皆追捧,予尝惑之。网络江湖词风流弊甚矣,实非竹雨一人之过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非笔者一家言而概之。遍读竹雨词,当存可读之作,今选录两阙,传之江湖,若有竹雨拥趸口刀舌剑来伐,非吾真意。江湖本多风浪,区区此言,且留与人评。

清平乐?醉秋

风沉秋夜,月洗如幽榭。欲纵诗怀阑干借,不料清寒浓泻。

一盏露酒承恩,半庭霜叶销魂。何处箫声应我,莫非也是幽人?

归去来?伴归去

秋水栖霞孤鹜,枫染新安渡。笙管渔歌催天暮,归帆落,酒灯举。

终是秋来误,风萧索,乱英无数。拼舟买醉三更许,呼星月,伴归去。

十二、芦荻传

芦荻者,籍地年庚未询。略闻其为师者也。犹记初识,缘诗词也。芦荻词自然流畅,轻雕琢,少浮华,江湖众皆曰善,称人与词品皆佳。虽与芦荻为慕名之交,然江湖有义,何必相逢。但存词句,犹可相知。又尝闻大像无形,大音希声,吾观芦荻词久,渐觉以入佳境,颇生无形希声之意。似一翩翩公子,书生意气,掩卷西窗,负手而诵。字句金风之声……

临江仙(新韵)

驿外孤桐空自老,秋声已上平湖。小窗飞絮画难足。暮桑袭倦客,风雨病相如。

隙马流萤惊旧梦,天涯何处归途。雁行低度楚山孤。欲行江上雾,隔岸有猿哭。

临江仙?寄北

去去烟波千万里,飞鸿人字难留。月圆总被乱云收。晓行一夜酒,醉了望江楼。

春去灞桥频折柳,秋来清爽歌头。残阳箫管韵悠悠。几番惊梦后,天际望归舟。

七律?桃花

疑是情殇帝子家,芳菲十里竞奢华。回眸浅笑溶残雪,微步轻摇染落霞。

三世天台思锦瑟,两重人面付琵琶。缤纷只嫁东风去,不与红尘没碧沙。

十三、寒月传

寒月者,古都长安人。容貌芳龄略,江湖昵称之“点点”者也。寒月虽生于秦地,却不似秦人。初识误为江南女子,皆因其词风婉约精巧,行文细腻,多闺怨之作。想来相思有药,唯词尔。然观其作,非豆蔻花信情怀之笔,必出于梅之年之手。且寒月词作颇丰,笔力日进,可称扫眉才女。若长安旧时,一素衣女子,一炉香,一帘月,玉手横笛,吹彻飞雪。看寒月词字字如花矣。

玉楼春(一)

冻云吹破增寒气,凉叶纷飞新月起。欲知何事敛蛾眉,陈道离鸿无一字。

不堪台烛流红泪,忽见窗前梅吐蕊。空门犹念陇头人,便把报春消息寄。

玉楼春(二)

离魂不到江南地,为卜佳期频掷币。玉容憔悴倚阑干,兴尽昏鸦拼一醉。

浑无好梦留人睡,已是天涯明月坠。妆楼孤寂锦衾寒,枕上杏腮犹有泪。

(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为意,填词《玉楼春》。)

菩萨蛮?次韵韦庄

当年对镜君言好,而今无奈红颜老。再上绿杨堤,繁花入眼迷。

舟行春水渌,争忍鸳鸯浴。回首是斜晖,凝愁知不知。

十四、秋水无痕传

秋水无痕者,塞外冰城人。发绝顶,须满颌,虎目白眉。好游历,喜书画,闲时亦弄琴养花,酎酒吟词。曾用西门乌衣之名浪迹网络江湖,每自涌临江仙以遣怀,常与人斗口诡辩为乐。其人颇自负,众不乏恶之。然自古文人皆有相轻之意,岂无痕之一人耶。士别经年,风物两非,无痕之过应以无痕。况秋水无痕实为江湖浪子,诗文本籍籍之辈,纵有所作无非萤火。今录诗词几段,为诸君添趣尔。

五律?重阳

夜欲思乡尽,壶间未断愁。风听敲尺户,蛩彻唱宵秋。

卷帐还青眼,临窗亦白头。长天悬蚱蜢,我放一孤舟。

七律?秋日杂诗

人生几度涉星河?白发如丝日似梭。每恨秋风吹铁马,惯听春鸟落铜驼。

高墙黛瓦浮沉事,长巷红楼子夜歌。徒累家山浑忘却,空壶携我入南柯。

临江仙?春愁有寄

北院樱桃花落后,微风遍地香筹。望江亭外望江楼。孑然怜老雀,犹筑旧枝头。

恐是年华多负我,一春风歇云留。匆匆别是到霜秋。多情从此去,我却为春囚。

古诗词作者人物传记 第2篇

《天地传记》是《蛋生传奇》之孪生姊妹篇,或者可以叫《别有洞天》会更引人入胜更引人遐想也更符合人性需要和市场需求。既然是姊妹篇就与蛋生传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如高手在过招交手之前说“小心了”一样,在写作《天地传记》之前本作者事先发表声明如下:

一是蛋生传奇或天地传记皆为长篇连载系列,作者和读者大家都别急,太极拳得慢慢练,熬稀饭得小火煮,正所谓:“蛋而又蛋以至于无蛋,记而又记以至于无记”;二是作者即行者,行者即武松,武松即悟空,能悟空者即能无所不空,即兴创作难免挂一漏万,无论是传转还是转传都请读者大家原谅海涵;三是在传奇传记篇中所涉及的事情和人物皆意有所指亦无所指,正如禅宗《指月录》中言所指在月不在指亦在指一样,万望读者大家对号入座亦勿对号入座。

道家曰三心二意一笑了之,不笑不足以见道。

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如所见非相即见如来。

这正是:三心永灭主人翁何在,四相皆空大人物如来。

另外作者本人自以为才高德薄,实在是不敢为天地做传,只因现如今天灾不断人祸横行,俗话说:覆巢之下安有完蛋。为自身安全亲人安全大家安全起见,当然也是为了蛋生传奇下蛋及保护蛋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起见,不得已而为之。

真的.是不得已而为之啊,想想古圣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老子过函谷关不得已而著《道德经》,孔老夫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也万物生也,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当然曹雪芹离圣人境界还差一大截,而我离曹雪芹则一大截还差,呵呵,这一点自知之明作者还是有的。但是正如一个外国作家契诃夫或是伏契克说过这么一句话:大狗叫过了,小狗就不能叫了么。况且现在的坏人那么多,大狗不知道都跑哪去了,弄得联合国现在都把定为国际地震年了,所以呢我养的这条小小狗不得已沐浴更衣焚香净手出来为天地作传,当然我这条小狗不是二郎神的哮天犬会啃太阳吃月亮,只是希望读者大家听到我这条小狗的叫声会引起一点警醒多做善事奉献爱心。尚书上有言: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我的声音虽然小,但我会竭尽全力,正如鲁迅先生言,喊的人的多了声音就大了“年”这个怪兽也就怕了。

最后希望大家一起参与创作并告诉你的亲人和朋友。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

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声声悦耳,妙笔生花!

易江河作于庚寅年又一年初二寅时三点。

古诗词作者人物传记 第3篇

笔者通过翻检《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三部丛书,共搜集到50位商人传记作者撰写的160篇商人传记,并据《明史》及地方志等文献,编撰了《明中期商人传记作者小传》,在对商人传记文本整理的基础上,编撰了《明中期文集中商人传记目录》,(1)本文的论证主要以此为依据。

在进入正题前,还需要提出并解决一个问题。商人传记的作者生卒年,不少都跨越了弘治、正德、嘉靖中的几个朝代,怎样才能比较科学地确定作者的朝代归属?考虑到明中期商人传记的作者大多数都是进士出身,中国古代士人的主要活动时间一般都在登进士第之后,因而我们可以以此作为确定作者朝代归属的参照标准。另外,还有6位作者不是进士出身,本文采取的办法是按生卒年将他们放置在先于他们出生的进士之后、后于他们出生的进士之前。下面将把明代商人传记作者分别归入弘治、正德、嘉靖三个朝代,探讨商人传记作者的群体特征因文学商品化加深而发生的变化。

一、作者人数增长及其地域差异

从整体上来看,明中期商人传记作者的人数增长迅速,明中期弘治朝有作者6人,分别是李梦阳、汪循、顾瞞、陆深、崔铣、殷云霄;正德朝有作者8人,分别是方鹏、吕籹、毛伯温、孙承恩、常伦、林希元、张衮、王宠;嘉靖朝有作者36位,分别是欧阳德、郑晓、徐阶、袁?、田汝成、王慎中、李开先、唐顺之、金瑶、王世贞、汪道昆等。从弘治到嘉靖,作者人数迅速增长。

以上数据可以说明明中期商人传记作者的人数有显著增长,并不能证明作者人数显著增长与文学的商品化之间存在对应关系。要证明作者人数的增长是文学商品化导致的,需要对作者增长的地域差异与商人传记消费的地域差异进行比照,探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明中期50位商人传记作家,按照朝代与地区的分布情况如表1。

徽州地区各朝产生的作者是,弘治年间1位,平均每18年出现1位,正德年间共0位,嘉靖年间4位,平均每9年出现1位;江浙地区的增长情况是弘治年间2位,平均每9年出现1位,正德年间4位,平均每4年出现1位,嘉靖年间24位,平均每1.88年出现1位;其他地区弘治年间3位,平均每6年出现1位,正德年间4位,平均每4年出现1位,嘉靖年间8位,平均每5.63年出现1位。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从弘治、正德到嘉靖,徽州地区、江浙地区的作者数量都有了成倍的增长,而其他地区的作者数量却没有明显变动。是什么原因导致明中期商人传记作者的人数增长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呢?

笔者认为,正是商人传记消费的地域差异导致了作者人数增长呈现出地域差异。徽州地区是商人传记消费的中心区,笔者检索到的160篇商人传记中,有99篇的传主是徽州商人。“好名”的徽商参与消费使得徽州地区成了商人传记的消费中心。徽州地区的作家共5位,其中金瑶撰写商人传记13篇,汪道昆31篇,汪循1篇,方弘静7篇,吴子玉19篇,共71篇,占了总量的近一半,是名副其实的生产中心。江浙地区是商人传记消费的亚中心区。江浙地区在明代中期共有30位商人传记作者,分别是顾瞞、陆深、方鹏、孙承恩、张衮、王宠、郑晓、徐阶、袁?、田汝成、唐顺之、皇甫禤、皇甫縭、薛应?、张瀚、沈炼、莫如忠、茅坤、李春芳、周思兼、王世贞、刘凤、严果、姜宝、张祥鸢、张凤翼、王世懋、申时行、郑若庸、归有光。他们共撰写商人传记63篇,其中传主为徽商的29篇,比例高达46%。其他地区是商人传记消费的边缘区,共有作者15人,为商人撰写传记26篇,传主为徽商的仅4篇,分别是李梦阳《鲍允亨传》、王慎中《黄梅源翁传》、李攀龙《何季公传》、耿定向《儒贾传》。

以上数据说明,商人传记作者人数的增长,与徽商的传记消费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徽州与江浙地区文人为徽商作传较多,这两个地区的作者数量在明中期成倍增长;其他地区文人很少为徽商作传,因此作者人数基本没有增长。不过,我们还得追问,徽商与徽州文人之间容易形成名利交换关系,但徽商与江浙地区的文人之间是否如数据反映的那样出现了名利交换关系?周晖在《二续金陵琐事》的文字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凤洲公同詹东图在瓦官寺中,凤洲公偶云:“新安贾人见苏州文人如蝇聚一膻。”东图曰:“苏州文人见新安贾人如蝇聚一膻。”凤洲公笑而不答。[1]

“新安贾人见苏州文人如蝇聚一膻”,指的正是苏州文人与徽州商人之间因名、利交换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密切关系。

江浙地区的文人,也不避讳自己与徽州文人之间存在名利交换关系。以卖文为生,并为商人创作了大量传记的最典型的代表是郑若庸,郑存仁在《蘌蜣集序》中对郑若庸卖文有细致的记载:

君锢志韬晦,谢进取,闭门寂居,力窻古述作。时之明卿大夫,若九宇樯毂之众,每乐购其文,日猝猝应之,不暇给。……后去赵,舍清泉,固樯毂之萃,名卿大夫拥处上下,购其文者日益多,君又皆猝猝应之,余二十年所。[2](P558)

郑存仁之言,向我们陈述了郑若庸以卖文为业的事实,却刻意地隐去了向郑若庸求文的人中多有商人,只言“名卿大夫”乐购其文。不过,郑若庸对自己喜欢结交商人之事毫无隐讳,他在为歙县商人胡南溪撰写的《南溪记》中说:“余平生乐与歙之人士交,歙之人士亦多好余”,[2](P578)此语道出了他与歙县商人确如周晖《二续金陵琐事》所言,因名、利交换关系而“如蝇聚一膻”。因为存在这层关系,郑若庸在《蘌蜣集》、《北游漫稿文》两部文集中共为商人立传13篇,分别是《坤岩记》、《韦庵记》、《南溪记》、《迂叟记》、《翳松子传》、《紫?君传》、《吴烈妇传》、《吴隐君传》、《胡叔吉小传》、《味菜记》、《时斋记》、《东原君小传》、《汪少石小传》,算是多产的商人传记作家。这13篇传记的传主全部都是歙人,而且传主多数没有什么义行值得记述,如《蘌蜣集》卷二中的《韦庵记》,是为歙县盐商吴吉修所作,该文数百字都在释吴吉修的“韦庵”之名,文中未见传主有义行善举或高逸之行。文末记述了作者曾对吴吉修说过:“子将高明以立韦之体,柔顺以适韦之用,而趋变随时,允执厥中,无施而不可,匪直沾沾若西门氏之为也。张子房魁梧奇伟,而状貌如妇人女子,有得于韦,宜莫如是,敢以进子。”吴吉修的回答是“善”,得到了吴吉修的肯定后,郑若庸“遂为之记。”[2](P577)据此可知,郑若庸是为了获得润笔费,而主动向商人进献谀词;在获得商人的肯定、收到润笔费之后所作的传记,也应当以谀词视之。又如《北游漫稿文》卷下中的《汪少石小传》,传主同样没有义行善举与高逸之行,郑若庸为其作传,也是因为他“平生乐与歙之人士交”的缘故。黄敦兵将明清之际文学商品化背景下,文人为获利而进行文学创作概括为“砚田糊口”,认为“大量士人长期沉滞下层,科举仕途日益拥堵。许多读书人在屡试不中等情况下投身商海,而从事通俗文学创作以获取生存之资与扬名之具”,[3]其情况与商人传记并无二致。

表1 商人传记作者各朝、各地分布情况表

由此可知,明代商人传记作者人数的迅速增长,与好名的徽商重金求文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徽州、江浙地区是徽商主导的传记文学商品化的中心,这些地区的作者人数随着商人传记消费需求的增长而增长;其他地区远离传记文学商品化的中心,因此在商人传记消费需求增长不大的情况下,作者人数也相对保持稳定。

二、作者整体水平代降与两极分化

文学商品化推动下作者规模扩大的同时,其水平是否必然会下降呢?以明中期商人传记为依据可知,作者的整体水平因商品化确实存在一代比一代下降趋势,但也呈现出两极分化趋势,在两极分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名气更大、官职更高的作者。商人传记作者的上述两种发展趋势说明文学商品化对作者的影响不全是负面的。本文主要从最能反映作者水平的知名度与官职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知名度的代降与两极分化

对商人传记作者整体知名度代降做计量分析,首先应当找出能衡量某个具体作者知名度大小的指标。在中国传统社会,是否登进士第以及传记是否入于正史,是衡量某一个人在当时的知名度最重要的参照标准。下面以各朝商人传记作者中登进士第与入于《明史》列传的人数,来论证明代中期商人传记作者从整体上呈声名代降及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据表2中所列数据,可以看出,弘治年间的商人传记作者中登进士第与入于《明史》列传的比例都很高,分别达到了100%与83.3%。与弘治年间相比,正德与嘉靖年间的商传作者,无论是登进士第的比例,还是入于《明史》列传的比例,都有明显的下降。不过,在看到文学商品化拉低作者知名度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文学商品化使作者群体出现两极分化。

弘治年间6位作家的知名度几乎在伯仲之间,都曾登进士第,李梦阳位居前七子之首,是明代开一代风气的作家,顾瞞少年时就负有才名,陆深在《明史》本传中被称为词臣之冠,汪循是新安理学名家,曾与王守仁数相辩论。即使是崔铣与殷云霄二人,也或者官居高位,或者在《明史》中有传记。正德年间,作家之间开始出现分化,到嘉靖年间,两极分化继续扩大。此时的作家与弘治年间相比,一方面既不乏王世贞、李攀龙、茅坤、李开先、唐顺之、王慎中这样的文学名流,也有吕籹、耿定向这些理学名家;另一方面受文学商品化的影响,此时的作者中出现了一批像金瑶、吴子玉、郑若庸、严果这类知名度不高的人,他们既未登进士第,在《明史》中也没有传记。

表2 各朝登进士第与入于《明史》列传商人传记作者人数统计表

正德、嘉靖年间,作家之所以整体水平代降及出现两极分化,关键在于文学商品化的利益诱导了张凤翼、严果、吴子玉、郑若庸等作者参与到创作中来。这类作者存在地位不高、声名不显、以卖文为生等共同特征。张凤翼为江苏长洲人,其传在《明史》中附于皇甫縭传后。传云:“其后,里人张凤翼、燕翼、献翼并负才名,吴人语曰:‘前有四皇,后有三张。’”[4]由此可知,张凤翼在其乡里还是有一定的名气,但他终身没登进士第,史传也未载其有为官经历。为生活所迫,张凤翼选择了卖文为生,沈瓒《近事丛残》对此有记述:

张孝廉伯起凤翼,文学品格,独迈时流,而耻以诗文字翰结交贵人。乃榜其门曰:“本宅缺乏纸笔,凡有以扇求楷书满面者,银一钱;行书八句者,三分;特撰寿诗寿文,每轴各若干。”人争求之,自庚辰至今,三十年不改。[5]

虽然沈瓒夸赞张凤翼文学品格高迈,但他自己并不隐讳以文谋利,在门前将作品明码标价,无论怎样都无法洗清卖文的嫌疑。随着张凤翼这样名气不太高、以卖文为生的作者加入到商人传记的创作中,作者群体的整体知名度必然会被拉低。

又如严果以布衣终身,声名不振,《明史》不见其事迹,仅崇祯《吴县志》卷四十八收录有他的传记。布衣终身的严果,与张凤翼一样,选择了以卖文为生,王翟在其文集序中说:“有素封某,子甲函盛币,乞?州碑,不可得,得先生状,乃跃然许之。”[6]据此可知严果在传状文买卖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其文集中有为商人撰写的《少山翁隐君传》。郑若庸在上一部分已有论及。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文学商品化虽然拉低了正德、嘉靖年间商人传记作者的整体知名度,但这个时期的商人传记作者中也不乏李开先、唐顺之、茅坤、吴国伦等文学名流,乃至王世贞、李攀龙这类执文坛之牛耳者,他们丝毫不逊色于弘治时期的著名作家。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学商品化在拉低作者整体知名度的同时,并不会影响到知名作家的出现。

(二)官职的两极分化

从官职上来看,弘治年间的6位商人传记作者都是官员,而且在品阶上相差不大,品阶最高的陆深累官正三品,被召为太常卿;品阶最低的殷云霄正七品,任靖江知县。正德年间,作者的品阶悬殊有所扩大,品阶最高的毛伯温封从一品,加太子太保;最低的王宠未入仕。到了嘉靖年间,这种悬殊进一步扩大,从一品任首辅的有徐阶、李春芳、申时行三人;最低的有未入流的吴子玉,以及没有入仕的张凤翼、郑若庸。从弘治到嘉靖年间,商人传记作者在官职上悬殊越来越大,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地位高的官员作者的出现,说明当时的文人已开始接受与认同为润笔费而为商人作传。一般商人传记在明代中期产生和兴起之后,逐步被士人阶层所接受,具体表现为地位很高的首辅、一品大员也开始为商人创作传记,这在此前是难以想象的。“青词宰相”严嵩为商人写过一些墓志类文章,如卷三十一的《明故封翰林院检讨郭君墓志铭》、《拙斋袁翁墓志铭》、《汪处士墓表》等。不过,就算有过“数口携家食旧贫”[7]的经历,其文集中也未见为商人撰写的传记。

李春芳与严嵩同为“青词宰相”,比严嵩晚出生三十年,其《李文定公贻安堂集》中为商人创作了三篇传记,分别是卷三《佘翁桥记》、卷十《金秋泉传》、《忍庵丁翁传》。三篇传记的传主均没有高义之行值得称颂,为一般的商人,两者对比,可知严蒿不为一般商人作传的谨慎到李春芳这里已消失。除李春芳外,申时行撰写了1篇商人传记,即《赐闲堂集》中的《封户部郎中陈公传》;徐阶也撰写了1篇商人传记,即《少湖先生别集》中的《望云记》。士人阶层中的一品大员、首辅这类精英为一般商人作传,反映了几十年之后士人的心态已经发生改变,即使是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的士人,也有一部分对为一般商人作传之事,采取了接受与认同的态度。

第二,布衣作者的出现,与商人尤其是机诈商人对传记需求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正德、嘉靖年间商人传记商品化的深化,打破了原本供求双方之间的平衡。一方面,商人对于传记的需求猛增,一些没有义行可称的机诈商人加入到买传的行列中;另一方面,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文人,大多是正统士人与一般士人,他们“敬重高士化商人,贬斥机诈商人”,[8]不会为了润笔费而为机诈商人作传。因此,机诈商人为了能够求得传记,就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让社会地位不高、仕途坎坷乃至生活困难的文士为他们撰写传记。前文所述张凤翼、严果、郑若庸等人都没有入仕经历,以卖文为生,因而是没有义行可书的商人求传的理想人选。综观他们文集,传状墓碑几乎都是请托应酬之文,有为毫无义行的商人作传,却没有为有高义之行的商人传记,足以证明此观点。

明代中期商人传记商品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导致了作者官职悬殊的扩大。一方面,润笔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人尤其是下层文人参与到商人传记创作中;另一方面,文人为商人撰写传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之后,士人群体对于商人群体的态度也随之发生微妙变化,这表现为拥有显赫地位的士人也接受为商人创作传记。

三、结论

随着明中期文学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商人传记的作者也发生了变化。从规模上来看,从弘治到正德,再到嘉靖年间,作者的人数呈成倍增长之势。作者人数的增长存在地域差异,受徽商传记消费影响最大的徽州地区、江浙地区,分别是当时商人传记消费的中心区与亚中心区,作者增长迅速;作为商人传记消费边缘区的其他地区,作者人数则基本没有增长。各地区作者人数增长与商人传记商品化程度之间合若符契,证明文学商品化与作者规模扩大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与文学商品化加深如影随形,作者的水平出现两极分化,具体表现为作者的整体水平代降与分化,以及官职的悬殊越来越大。通过对商人传记作者群体特征变化与文学商品化之间关系的探索可以发现,文学商品化对作者影响的规律是,文学商品化在刺激作者群体扩大的同时,会拉低作者的整体水平,但是,当商品化的文学蔚然成风,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之后,又会吸引名气更大、官位更高的作者参与到创作中来。也就是说,文学商品化对作者群体的整体水平产生负面影响的同时,更有可能催生更多更加优秀的作家。

摘要:随着明中期商人传记商品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商人传记作者的人数成倍增长,作者整体水平下降过程中出现了两极分化。这说明文学商品化使作者群体人数扩大的同时,会拉低作者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文学商品化被社会普遍接受后,会有更多优秀的人才充实到作家队伍中,从而催生更多优秀的作家。

关键词:商人传记,作者群体,文学商品化

参考文献

[1]周晖.二续金陵琐事[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312.

[2]郑若庸.蘌蜣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M].济南:齐鲁书社,1997.

[3]黄敦兵.贾儒之间——明清之际小说中士商互动主题研究[R].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2013.56.

[4]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5118.

[5]沈瓒.近事丛残[M].北京:广业书社,1928.29.

[6]严果.天隐子遗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M].济南:齐鲁书社,1997.1-2.

[7]严嵩.钤山堂集(《续修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1.

古诗词作者人物传记 第4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龅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1.白起被称作“战神”,你能用文中事例简要概括说明这一特点吗?请至少举出三个事例。

2.白起最终引颈自裁,认为自己“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你从“诈”“坑”“足以死”中能看出作者蕴含的情感吗?

解析:1.这道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事件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能大概理解文言文意思,并且能根据要求进行事件筛选、归纳、概括。这道题是要求考生对白起战功赫赫的事例进行概括。要注意概括事例完整,注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事件。

2.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关键词,把握作者情感取向的能力。考生要注意文言实词的含义及用法,感受、体会白起对自己曾经的行为的评价,进而判断作者对白起的情感态度。

答案:1.白起进攻魏国,俘虏了魏国将领,斩杀十三万人;白起与赵国交战,淹死赵国士兵两万人;赵、韩两国派苏代劝说应侯,侧面说明白起在列国中战无不胜的威望,白起作战让列国畏惧;白起劝说秦王不要不进攻邯郸,说明白起在作战方面的远见;白起坑杀赵军,让赵国受到重创。

2.“诈”,欺诈。“坑”,坑杀,活埋。“足以死”,足以一死。这句话是白起临终前对自己作战的评价,坑杀赵军,是他一生作战中最为惨烈的一次。白起认为自己被处死是罪有应得,自己虽然为秦国打天下,但用欺诈之术来坑杀敌军,也是胜之不武。这些话蕴含了白起的忏悔;同样,这些話也是司马迁对白起的评价。白起在作战中的酷烈行为,在司马迁看来是残酷不仁的。对以此取得的胜利,司马迁是不屑的。

【技法指津】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对于古代人物传记,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要能把握作者的感情取向,从而准确理解历史人物。

如何把握作者的感情取向?学生需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注意对人物的正面描写

人物传记,会写有关传主的几件事,这些事会传达出作者对传主的情感取向。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写了蔺相如三件事情: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将相和。这三件事分别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宽容大度等性格特点。从这些事件也能看出作者对蔺相如这个人物是赞赏有加的:一个小人物,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以其善辩的口才让国家免于羞辱。学生要善于从传主的具体事件中感受作者的感情取向。

二、注意对人物的侧面描写

一篇传记,在很多时候不只是写传主的事情,还会写其他人物对传主的评价,或者通过其他人物的事情,来侧面表现传主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侧面描写,刻画烘托传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比如对蔺相如的描写,文章一开始,就将蔺相如和廉颇进行了对比,廉颇是位将军,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蔺相如是个太监的舍人,地位低下。二人身份有别,地位悬殊。而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后,地位突起,超过了廉颇。廉颇口宣恶言,要羞辱蔺相如。而蔺相如对廉颇避让、宽容,让廉颇认识到自己的狭隘,最终负荆请罪,成就了一段佳话。廉颇和蔺相如身份的不同,廉颇对蔺相如态度由恶到善的转变,是对蔺相如的侧面烘托。作者是在表现蔺相如的大度,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蔺相如的赞赏。学生要善于从传记中的其他人物的表現,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

三、注意体会文言动词的含义

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选用不同的词。而选用的词,可以传达出作者不同的情感取向,可谓“一字寓褒贬”。学生要善于从关键词入手体会作者的情感取向。比如《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和段是兄弟,而“克”多用于实力和地位相当的诸侯之间的战争。孔子为什么用“克”来写郑伯对段的讨伐?因为孔子认为这次战争属于郑国的内斗,既不符合君臣大义,又违背兄友弟恭,道德仁义尽失。真是一字之差尽显作者主观好恶。再如《项羽之死》一文,在东城快战中,项羽“大呼、驰下”“斩一汉将”“嗔目叱之”“乃驰,复斩一汉都尉,杀数十百人”,作者用典型动词,表现出项羽的骁勇善战,勇不可当。在东渡乌江中,作者用“笑”,表现项羽拒渡江东的知耻重义。这些动词,都表现出司马迁对项羽的赞赏。学生要善于从文言文的动词入手,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取向。

nlc202309082123

四、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评价

人物传记,有的是在文章末尾,直接写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有的是在文章中,掺杂了作者对传主的评价,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取向;有的是在人物归类上明确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取向。比如,本纪是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司马迁却将吕雉、项羽列入本纪,在司马迁看来,吕雉、项羽在当时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这就明显有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取向。在《史记》文章结束时,有“太史公曰”一段话,这段话就直接表现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学生要善于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取向。

五、注意作者作品的整体风格

很多作者,他們的文章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有其人生发展的个性痕迹,学生要善于从作者的经历中体会传记作者的情感取向。比如苏轼的《方山子传》,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与苏轼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有相似之处。苏轼写方山子,其实也是在自悲不遇,是在借他人之酒,浇自己之块垒。学生对于熟知的历史人物,要结合他们的生平,结合文章来推断作者的情感取向。学生还要注意注释,注释也在传递信息,让学生能全面理解文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樗里子者,名疾,秦惠王之弟也,与惠王异母。母,韩女也。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

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秦惠王二十五年,使樗里子为将伐赵,虏赵将军庄豹,拔蔺。明年,助魏章攻楚,败楚将屈匄,取汉中地。秦封樗里子,号为严君。

秦惠王卒,太子武王立。逐张仪、魏章,而以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秦使甘茂攻韩,拔宜阳,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周以卒迎之,意甚敬。楚王怒,讓周,以其重秦客。游腾为周说楚王曰:“知伯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何则?无备故也。齐桓公伐蔡,号曰诛楚,其实袭蔡。今秦,虎狼之国,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周以仇犹、蔡观焉,故使长戟居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且夫周岂能无忧其社稷哉?恐一旦亡国以忧大王。”楚王乃悦。

秦武王卒,昭王立,樗里子又益尊重。

昭王元年,樗里子将伐蒲。蒲守恐,请胡衍。胡衍为蒲谓樗里子曰:“公之攻蒲,为秦乎?为魏乎?为魏则善矣,为秦则不为赖矣。夫韂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于魏,卫必折而从之。魏亡西河之外而无以取者,兵弱也。今并韂于魏,魏必强。魏强之日,西河之外必危矣。且秦王将观公之事,害秦而利魏,王必罪公。”樗里子曰:“奈何?”胡衍曰:“公释蒲勿攻,臣试为公入言之,以德卫君。”樗里子曰:“善。”胡衍入蒲,谓其守曰:“樗里子知蒲之病矣,其言曰必拔蒲。衍能令释蒲勿攻。”蒲守恐,因再拜曰:“愿以请。”因效金三百斤,曰:“秦兵苟退,请必言子于卫君,使子为南面。”故胡衍受金于蒲以自贵于卫。于是遂解蒲而去。还击皮氏,皮氏未降,又去。

昭王七年,樗里子卒,葬于渭南章台之东。曰:“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樗里子疾室于昭王庙西渭南阴乡樗里,故俗谓之樗里子。至汉兴,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正直其墓。秦人谚曰:“力则任鄙,智则樗里。”

(选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1.秦惠王、秦武王和秦昭王都很重视樗里子,表现在哪些事情上?作者是怎么看待樗里子这个人的?请进行简要概括。

答:

2.秦人谚曰:“力则任鄙,智则樗里。”请你从樗里子伐蒲事件中分析樗里子的“智”。

答:

古诗词作者简介 第5篇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诗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为南宋四大家。诗的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写了农村的广阔生活和农民的疾苦,既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又同时表现了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作品流传于世的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与杜甫齐名,称“李杜”。学过的.诗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赠汪伦》《古朗月行》《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孟山人”。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善于即景会心,写出真实感受。如:《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

杜甫(712—770)字子美,35岁到长安求仕,在长安十年,很不得志,后做肃宗左拾遗,48岁入蜀在成都营建草堂,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杜甫的诗篇反映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揭露了封建当权势力的腐败和贫富的对立,展现了封建统治所造成的一系列恶果。学过的诗有《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牧(803——853)字牧之,晚唐诗人,主张文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在艺术上,杜牧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学过的诗有《江南春》《清明》《山行》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学过的诗有《鹿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过的诗有《送元二使安西》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成就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三。学过的诗《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唐代伟大诗人,自号香山居士。一生留下三千篇诗作,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他的诗主题集中,富于情节,性格鲜明,形象生动,语言平易流畅。学过《忆江南》《池上》《暮江吟》《赋得古原草送别》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进士出生,力主抗金,直言进谏,屡遭排挤,他的诗“诚斋体”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学过《小池》《宿新市徐公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年轻时,中进士,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诗文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他的政治主张和报复。学过《元日》《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梅花》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亦工词。他坚决主张抗击金朝统治者的侵扰,受到投降派的压制。学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咏梅》

古诗词作者人物传记 第6篇

衡阳县一中

刘中美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准确解读诗歌,把握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

2、分析寓于人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怎样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略)

今天,就让我们从诗歌的人物形象入手,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走进诗歌的唯美世界!

二、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A、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偏重抒情的诗歌)B、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偏重叙事的诗歌)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问题引导:

我们该怎样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呢?

三、研习鉴赏方法 方法一:知人论世。

课堂示例1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作者于696年被贬幽州所作。】

• 背景:古人、来者均指礼贤下士的明君,自己不能见,生不逢时。作于696年。作者随建安王 武攸宜率军讨伐契丹,来到东北边地。他向武进谏,不仅未被采纳,反遭贬斥,因此登台抒郁闷之情。幽州台,战国时燕昭王招贤所建,是礼贤下士的标志。明确:通过联系作者所处的年代与背景刻画出了一个胸怀大志、生不逢时、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寂寞苦闷、渴望实现抱负而不得的士人形象。

【类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思考:词中刻画了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明确:

知人论世: 人—陆游;

世—南宋,抗金;

背景—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三山时所写。

【规范答题】

诗中描写了一个曾经叱咤疆场,如今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关河梦断”“尘暗旧貂裘”被弃置不用,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其他艺术形象类举:

1.壮志未酬、慷慨愤世形象。(辛弃疾)2.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王维)3.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4.矢志报国、蒙冤而逝的英雄形象。(岳飞)

5.以渔翁自比,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形象。(柳宗元)6.多情浪子的形象。(柳永)

方法二:着眼细节

课堂示例2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通过“嗅梅” 这一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活泼,感情丰富却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类题演练】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塑造了久客他乡的游子形象。他在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抒情主人公对家乡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方法三:分析环境

课堂示例3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简要分析。明确: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隐者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家居城郊、野径桑麻、篱边秋菊的景物描写,显示了陆鸿渐隐居之地的幽僻、高雅,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思想感情)•

【类题演练】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试分析李凝这一人物形象。明确:

幽居:少邻并、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环境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展现出李凝的隐士身份。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思想感情)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总结: 方法

一、知人论世 方法

二、着眼细节 方法

三、分析环境 •

四、巩固练习:

综合运用所学方法,快速把握下列诗歌的形象,体会思想感情。

小 儿 垂 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通过外貌、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了聪明可爱、天真活泼的垂钓小儿形象。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luò)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在这首诗中,你将如何把握诗人形象? 明确:

1、知人论世;

2、分析环境;

此外,注意抒情语,体会“莫嫌”“自爱”二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古诗词作者人物传记】相关文章:

作者李清照诗词06-28

古诗人物形象鉴赏教案01-30

官场现形记的作者 《官场现形记》的作者简介06-18

作者对话05-23

作者-读者关系05-21

作者谈收入06-21

作者主题模型07-02

作者情感论文07-10

合作者07-10

雅舍作者范文05-20

上一篇:会议纪律和要求下一篇:描写人物神态的四字成语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