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

2024-06-16

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精选14篇)

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 第1篇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角边教学反思

石门县磨市镇中心学校 向琳才

本节课遵循“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已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本节课从整体上看,比较成功的完成了当堂的教学目标。通过课前热身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质疑导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通过问题一的引导“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自己动手画出满足条件的三角形,认真观察,并作比较交流,从而发现自己所画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是全等的,运用所掌握命题的知识将所获取的定理转化为几何语言,具体的让学生明确了本定理的实际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在合理猜测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实践去发现、验证所得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会到探索的快乐,通过画图证明自己所得结论,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始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本节课都能得到发展,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对抗,发现此定理中角必为夹角,从而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展示的环节深刻理解“边角边”这一判定定理。

在学习方式上,大胆让学生去猜测、实验、进行合理推理、造就认知冲突,直至发展推理。在运用展示中,注意对学生进行说理的训练,让学生逐步熟悉和掌握由已知结论推出新结论的方法,按准备条件-指定范围-摆明条件-得出结论的过程,进一步掌握规范的书写格式。从直接条件,隐含条件,间接条件,各类题目的层层深入,使学生理解,解题时要先根据图形和已知分析它们所在的三角形,然后证明其全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在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或角相等的问题时,通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

总之:从我个人感觉来说,我觉得我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方法得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习题由浅入深,设计合理;(4)关注每一位学生,知识落实好;

(5)教师引导,学生讲解,学生间、师生间讨论质疑对抗的场景层出不穷,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从学生角度来说:

(1)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训练了思维能力;

(2)在课堂上能合作交流,不只学习了知识,情感也得到了释放和发展;

(3)运用展示,当堂检测中发现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掌握的好。

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 第2篇

宁德市实验学校初中部 贾庆庆

三角形的全等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它是两个三角形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而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且能够灵活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其特征,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这些知识都为学习《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做好了准备。

本节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复习巩固,设置问题

2、通过作图,自主探究

3、合作交流,探讨结论

4、例题讲解,学以致用

但在探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探究“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时,学生在作三角形时出现了困难。

本节在应用定理判定三角形全等时的练习有点多,可能有些学生思维有点跟不上,是本节课的一大遗憾。

另外,在小组交流时气氛不是很活跃。

最后,我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以让一个小组展示,一个小组讲解可能会更好一些。总之,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达到这个程度还算可以,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自己以后要吸取教训。

听课心得体会

宁德市实验学校初中部 贾庆庆

本周二我有幸在初二(4)班听课学习,观摩了黄老师的高效课堂,一节课的听课学习我收获很大,下面就这一节的听课情况谈点自己的感受。

在整堂课中,黄老师并没有挖苦心思的讲解,而是在指导学生各个环节自主学习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整堂课过得轻松、和谐。

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 第3篇

当我猜想“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钝角三角形全等”时,就将我的猜想给老师写了出来:

已知:如图,△ABC、△A′B′C′均为钝角三角形,AB=A′B′,AC=A′C′,∠B=∠B′,且它们都为钝角.

求证:△ABC≌△A′B′C′.

分别作两个三角形的高AD与A′D′,

∵∠ABC=∠A′B′C′,

∴∠ABD=∠A′B′D′.

易证△ABD≌△A′B′D′(AAS).

∴ AD=A′D′,

从而易证Rt△ADC≌Rt△A′D′C′(HL).

∴∠C=∠C′.

∴△ABC≌△A′B′C′(AAS).

老师看了我的成果后,首先肯定了我的大胆猜想和探索精神,然后他画出一个钝角△ACD(如图):

以点C为圆心,CD为半径作弧与直线AD交于点B,连接CB. 我顿有所悟地说:“钝角△ABC和钝角△ACD中,虽有AC=AC,BC=CD,∠B=∠D,但是它们却不全等.说明AC和CD的大小关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猜测:有两边且其中较大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钝角三角形全等.陈老师肯定了我的猜想是正确的,即“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钝角三角形,若另一对应相等的边所对的角都是锐角或都是钝角,则这两个钝角三角形全等”也可说成“有两边且其中较大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钝角三角形全等”.

最后老师看着我兴高采烈的样子,还不忘提醒我: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边边角”才能成立.

试析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技巧 第4篇

【关键词】三角形全等 证明 两大关键 三类图形 两种方法

一般来说,证明三角形全等就是证明三角形的角和线段相等,这也是初中平面几何的基础理论。所以说,以多角度学习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就是学好初中平面几何的关键,对后续更复杂的几何知识学习也很有帮助。

一、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两大关键

三角形全等的基本理念就是找准角与角、边与边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本文针对三角形全等证明归纳两大关键要点:

第一,全等三角形的公共边一定要是对应边,而其公共角即对顶角也必须全是对应角。

第二,在全等三角形中,相等的边边关系所对应的角也必须为对应角;反之,相等的角其所对应的边也一定是对应边,如此才能成立三角形全等这一结论[1]。

二、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三类图形

在初中平面几何教学中,通常认为的全等三角形图形形态应该包括三种:

(一)平移型全等三角形

图1 平移型全等三角形

如图1中所示的即为平移型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在平移后依然是保持全等关系不变的,以下举例来说。

例1:如图2,在两个三角形△DEF与△ABC中,如果边EF∥BC,且有 ∠EDF=∠BAC,已知边DE=AB=8,AC=12,BC=10,那么边EF的长度为多少?

图2 平移三角形DEF和ABC

因为△DEF与△ABC符合ASA判定定理,∠EDF=∠BAC且AB=DE=8,那么BC=10,所以就有EF=BC=10.

(二)对称型全等三角形

图3 对称型全等三角形

例2:如图4,已知∠DBA=∠CAB,边DB=CA,DA与CB的相交点为O,而E为AB边的中点,试证明OE与AB的位置关系.

图4 对称三角形CAB和DBA

首先,根据ASA判定定理可以得知,因为∠DAB=∠DBA,所以△DBA与△CAB应该为全等三角形,E为AB边的中点,所以OB=OA,∠OBA=∠OAB,所以边OE与边AB应该呈垂直关系,即OE⊥AB.

(三)旋转型全等三角形

图5 旋转型全等三角形

例3:如图6,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两点位于对角边AC之上,如果AF=CE,求问DF与BE边的关系.

图6 旋转三角形ADF与CBE

该题求解的是DF与BE两边的关系,从经验来看,两边应该属于平行关系,若想证明DF∥BE,就必须先证明△ADF与△CBE为全等三角形。因为AD∥BF,且AD=BC,∠DAC=∠BCA,AF=CE,所以根据SAS判定定理,可以证明△ADF与△CBE为全等三角形。在证明两三角形全等后,就可以得出结论,边DF=BE,且两边也是平行关系,DF∥BE.

以上三种图形就是在对称、平移和旋转状态下的三种全等三角形,对它们的判定还是要基于四大判定定理,并通过变换图形的角度、位置、垂直平行关系来证明它们可能存在的全等关系。对于初中生来说,它的难点就在于要用角度变换的思维来看待对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并学会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四个判定定理进行证明[2]。

三、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两种方法

在初中平面几何学习中,对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存在顺推和逆推两种方法,本文将做出一一解析。

(一)顺推分析法

所谓顺推分析自然是从已知条件出发,利用上述提到的四种判定定理或其他平面几何知识进行推导,再联系结合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来发展推理过程,最后得出结论。

例4:如图7,线段AB中点为C,其中DC边平分∠ACE,有∠1=∠2,EC边平分∠BCD,有∠2=∠3,且EC=DC,证明△DAC与△EBC为全等三角形.

图7

该题目中所给出的已知条件十分充分,因为C点为线段AB的中点,所以CA=CB。因为DC、EC边平分∠ACE与∠BCD,所以∠1=∠2=∠3。又因为DC=EC,根据SAS判定定理,至此可以说明△DAC≌△EBC.

(二)逆推分析法

逆推分析法是从结论入手的解题方法,它所分析的是到达结论的可行性路径,并且根据结合所给出的已知条件和结论来寻找到正确的证明方法。在三角形全等的求解过程中,逆推分析法是十分常见的。

例5:如图8,已知BA=CA,DA=EA,请求证BD=CE.

∵DA=EA,BA=CA

∴∠C=∠B,∠1=∠2

根据SAS,∵∠B+∠3=∠1,∠C+∠4=∠2

∴∠3=∠4

DA=EA,BA=CA,∴可得△BAD≌△CAE,∴BD=CE.

以上为顺推分析和逆推分析的例题求证,如果能够娴熟掌握上述两种方法技巧,学生还可以结合顺推与逆推,用两种技巧共同解决习题,求证三角形的全等关系[3]。

四、总结

除上述解题方法外,利用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等方法也能证明三角形的全等关系。因此可以说,初中平面几何中三角形全等的求解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扎实掌握四大判定定理、边角关系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充分打开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启迪和开发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三角形全等证明问题作为初中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也应该被学生所熟悉运用,这对他们未来面对和解决更复杂的几何题型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娄菊红.浅谈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一些技巧[J].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数学人教版),2012(07):6-7.

[2]钱燕群.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及应用举例[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08):118-119.

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 第5篇

(二)吴加国

八年级上学期第15章全等三角形判定的第二课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ASA》。本节在知识结构上,是同学们在学习了三角形有关要素、全等图形的概念及第一种识别方法“SAS”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内容奠定了基础,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在能力培养上,无论是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得以培养和提高;同时利用全等三角形可以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学好全等三角形对相似三角形的学习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对今后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大致是按照下面程序进行的:

首先是复习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 接下来创设问题情境:一张教学用的三角形硬纸板不小心被撕坏了,如图,你能制作一张与原来同样大小的新教具吗?能恢复原来三角形的原貌吗?

教师顺势问学生:由破损的硬纸板你能够获取哪些信息呢?通过上述活动,提出任务,激励学生进入合作讨论、探索新知的过程。这样自然而然引出新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通过合作讨论、探索新知:按照要求尺规作图,并将所作的三角形剪下来,看是否能够完全重合,从实验中提炼出准确、精炼的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推想出来的结论:有两角及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 个三角形能够重合。并强调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及三种语言的转化。

在例题和习题的选择上,着实考虑了一番,选了比较适合普通班学生的练习,并精编了几道变式,反复渗透思想和方法。

最后总结升华、布置作业: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完善的过程.在学完本节内容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甚么收获?把你的疑惑说出来。通过这样的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形成知识网络,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之后我对学生的回答从内容和方法上作进一步的总结。

没有一节课是完美的,通过组内其他老师的点评以及我的自我反思,我意识到这节公开课我还是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改进,值得推敲的。

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 第6篇

林东六中初二数学备课组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ASA和AAS”条件。

2.能初步应用ASA和AAS”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数学思考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解决问题

会用ASA和AAS”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情感态度

1.通过探索和实际的过程体会数学思维的乐趣,激发应用数学的意识.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二、教学方法

探究式、讨论式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天, 小明的妈妈叫他去玻璃店画一块三角形玻璃,小明不小心把画的三角形玻璃打碎成了三块,他为了省事,他从打碎的三块玻璃中选一块去,小明想法能办得到吗?若能,你认为小明应该拿哪块玻璃去呢?为什么? 【师生行为】

教师通过(Flash课件)展示视频内容,提出情境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设计意图】 创设性的设计问题,变“教教材”为“用教材”.①使学生快速集中精力,调整听课状态.②知识的呈现过程与学生已有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学有用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入本课课题,明确本节课的探究方向,激发学习欲望。Ⅱ、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问题

1、如图,△ABC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画△A1B1C1 ,使A1B1=AB,∠A1=∠A,∠B1=∠B把画得△A1B1C1剪下来放在△ABC进行比较,它们是否重合?

问题

2、如图,△ABC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画△A1B1C1, 使A1C1=AC, ∠A1=∠A,∠B1=∠B,请你猜测 △A1B1C1与△ABC是否全等?若它们全等,你能用 “ASA”来证明你猜测结论成立吗?

【师生行为】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动手实践、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难免有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争论和启发引导下及时作出正确的结论。教师通过动画演示作图过程。得出结论: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用数学语言表示为: 在△ABC与△A1B1C1中 ∠A=∠A1 AB=A1B1 ∠B=∠B1

∴△ABC≌△A1B1C1(ASA)【设计意图】对于问题1,因为学生已经在学习“SSS”条件有了一定的作图和探究图形的基础。所以这里就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时引导。对于问题2,学生在问题1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思想可以得出结论。(即:可以通过“角边角”(ASA)来证明 在△ABC和△A1B1C1中 因为∠A1=∠A,∠B1=∠B

所以∠C1=∠C △ABC与△A1B1C1中 ∠A=∠A1 AC=A1C1 ∠C=∠C1

∴△ABC≌△A1B1C1(ASA))

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Ⅲ、例题讲解、应用新知

1、如图,已知点D在AB上,点E在AC上,BE和CD相交于点O,AB=AC,∠B=∠C,求证:BE=CD

2、例

2、如图,海岸上有A、B两个观测点,点B在点A的正东方,海岛C在观测点A的正北方,海岛D在观测点B的正北方,从观测点A看C,D的视角∠CAD与从观测点B看海岛C,D的视角∠CBD相等,那么点A到海岛C的距离与点B到海岛D的距离相等,为什么?

【师生行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设中的已知条件,以及两个三角形全等还需要的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过程.证明:(1)在△ADC和△AEB中,∠A=∠A(公共角)

AC=AB

∠C=∠B

∴△ACD≌△ABE(ASA)

∴AD=A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又 AB=AC

∴BE=CD 证明:(2)∵∠CAD=∠CBD,∠1=∠2 ∴∠C=∠D。在△ABC与△BAD ∠CAB=∠ABD(已知)∠C=∠D

(已证)AB=BA

(公共边)∴△ABC≌△BAD(AAS)∴AC=BD 即点A到海岛C的距离与点B到海岛D的距离相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会用“ASA或AAS“判断三角形全等,规范地书写证明过程.培养学生合情合理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规范地书写证明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谨性.Ⅳ、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如图1,小明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A、选①去,B、选②

C、选③去

2、如图2,O是AB的中点,要使通过角边角(ASA)来判定△OAC≌△OBD,需要添加一个条件,下列条件正确的是()

A、∠A=∠B

B、AC=BD

C、∠C=∠D

3、如图,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可以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BC=CD,再定出BF 的

垂线DE,使A,C,E在一条直线上,这时测得DE的长度就是AB的长度,为什么?

4、如图,AB⊥BC,AD⊥DC,∠BAC=∠CAD,求证:AB=AD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解答问题。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正确运用”ASA/AAS条件来解决实际问题。针对练习可以通过让学生来演示结果,形成共识。

【设计意图】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定理,并能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知识,及时了解学生掌握定理的情况。Ⅴ、反思小结、布置作业1、2、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你有何收获? 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方法呢?

【师生行为】

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学生把作业做在作业本上,教师检查、批改.【设计意图】

通过回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等方面加以归纳,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知识.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可持续发展”.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本节课我结合情景问题自然地引入课题,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的学习机会,通过“画图”——“观察“——“操作”——“交流”发现“ASA/AAS”定理.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将带来教育者的深刻变化.我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现实情景,具有强列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来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整个探索过程,不仅教师引导学生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顾及全面、充分准备好自己的心理提升。

全等三角形证明 第7篇

1.翻折

如图(1),BOC≌EOD,BOC可以看成是由EOD沿直线AO翻折180得到的;

旋转

如图(2),COD≌BOA,COD可以看成是由BOA绕着点O旋转180得到的;

平移

如图(3),DEF≌ACB,DEF可以看成是由ACB沿CB方向平行移动而得到的。

2.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1)边角边公理、角边角公理、边边边公理、斜边直角边(直角三角形中)公理

(2)推论:角角边定理

3.注意问题:

(1)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至少有一边对应相等;

(2)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a: 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AA;b :有两边和其中一角对应相等,即SSA。

一、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应用

(1)证明线段(或角)相等

例1:如图,已知AD=AE,AB=AC.求证:BF=FC

(2)证明线段平行

例2:已知:如图,DE⊥AC,BF⊥AC,垂足分别为E、F,DE=BF,AE=CF.求证:AB∥CD

(3)证明线段的倍半关系,可利用加倍法或折半法将问题转化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

例3:如图,在△ ABC中,AB=AC,延长AB到D,使BD=AB,取AB的中点E,连接CD和CE.求证:CD=2CE

例4 如图,△ABC中,∠C=2∠B,∠1=∠2。求证:AB=AC+CD.

例5:已知:如图,A、D、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CD⊥AB,ΔADC、ΔBDO为等腰Rt三角形,AO、BC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分别如何?证明你的结论。

例6.如图,已知C为线段AB上的一点,ACM和CBN都是等边三角形,AN和CM相交于F点,BM和CN交于E点。求证:CEF是等边三角形。

N

M

FE

C

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 第8篇

命题一:两腰和一腰所对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全等.

已知:如图,在锐角△ABC中,AB=AC,在锐角△A′B′C′中,A′B′=A′C′,且AB=A′B′,AC=A′C′,∠B=∠B′.

求证:△ABC≌△A′B′C′.

证明:∵AB=AC,∴∠B=∠C.

同理,∠B′=∠C′.

∵∠B=∠B′,∴∠C=∠C′.

易证△ABC≌△A′B′C′(AAS).

将已知条件“∠B=∠B′”换成“∠C=∠C′”,证法与上述类似. 由于两个等腰三角形以一腰相等即可得到两腰对应相等,所以命题一可简化成“腰和底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全等”.

命题二:一腰及底边且其中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全等.

已知:如图,在锐角△ABC中,AB=AC,在锐角△A′B′C′中,A′B′=A′C′,且AB=A′B′,BC=B′C′,∠A=∠A′.

求证:△ABC≌△A′B′C′.

证明:∵AB=AC,A′B′=A′C′,AB=A′B′,

∴ AC=A′C′.

又∵AB=A′B′,BC=B′C′,

∴△ABC≌△A′B′C′(SSS).

此时,“∠A=∠A′”便成了多余条件,故将“∠A=∠A′”换成“∠C=∠C′”仍是多余条件. 所以可得“一腰及底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全等”是真命题.

小结:抓住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再利用“边边角”即可很简单地证明两个等腰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全等.

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 第9篇

情形一 简单组合“SAS”条件进行判定

例1 已知:如图1,E是BC的中点,∠1=∠2,AE=DE.

求证:AB=DC.

【分析】就本题图形与已知条件来看,要证得AB=DC,只要证得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 从所给的条件来看,已知中直接给定了一组角与一组边对应相等,好像少一组边对应相等,实际上∠1=∠2的另一组夹边以“E是BC的中点”的形式给出了,这三个条件基本上是以比较直接的形式给出的,具体证明只要简单组合一下这三个条件就可以了.

证明:∵E是BC的中点,

∴BE=CE.

在△ABE和△DCE中,

∵BE=CE,∠1=∠2,AE=DE,

∴△ABE≌△DCE.

∴AB=DC.

【反思】这种只要直接组合已知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给出证明时注意几何语句的书写规范.

情形二 探寻“夹角”相等实现“SAS”判定

例2 已知:如图2,OP是∠AOC和∠BOD的平分线,OA=OC,OB=OD.

求证:AB=CD.

【分析】由题意,我们只要证得△AOB≌△COD即可得到结论.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已直接给出了两组边对应相等,是不是能找到它们的夹角呢?显然,题目已知条件给了“OP是∠AOC和∠BOD的平分线”,能给我们以帮助,可以得到∠AOP=∠COP,∠BOP=∠DOP,进而由角的差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的∠AOB=∠COD,从而获得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

证明:∵OP是∠AOC和∠BOD的平分线,

∴ ∠AOP=∠COP,∠BOP=∠DOP.

∴∠AOB=∠COD.

在△AOB和△COD中,

OA=OC,

∠AOB=∠COD,

OB=OD,

∴△AOB≌△COD. ∴AB=CD.

【反思】本题也是比较典型的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基础问题,只要经过简单的探究就能得到一个间接给出的有效条件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解题时注意题目中一些间接信息的转译,一些间接信息是发现有效条件的来源.

情形三 探寻一组“有效的边”相等应用“SAS”判定

例3 如图,点C,E,B,F在同一直线上,∠C=∠F,AC=DF,EC=BF.求证:△ABC≌△DEF.

【分析】由题意,题中直接给出一组对应角、一组对应边相等,还差一组对应边(BC=EF)就可以应用“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了.观察所给的条件EC=BF,我们可以利用线段的和得到有效的一组对应边BC=EF,于是问题获得解决.

证明:∵EC=BF,

∴EC+BE=BF+BE,即BC=EF.

在△ABC与△DEF中,

AC=DF,

∠C=∠F,

BC=EF,

∴△ABC≌△DEF(SAS).

【反思】本题寻找另一组“有效的对应边”也是通过题目中间接信息得出的,这种给出一组非对应边的线段相等,从而根据线段的和及等式性质得到对应边相等的解题思路(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要注意积累.

最后链接一道新考题,帮助同学们巩固本文所讲内容.

小试牛刀

(2015·重庆卷)如图4,△ABC和△EFD分别在线段AE的两侧,点C,D在线段AE上,AC=DE,AB∥EF. 求证:BC=FD.

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 第10篇

角角边》题目及解析

今天,呈贡中公教育特意为大家准备了2018云南教师资格面试答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角角边》题目及解析,希望能够为各位考生的考前备考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更多教师资格面试技巧,请查看呈贡中公教育官网教师资格面试频道。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角角边》

答辩题目及解析

一、为什么要学习“角角边”的判定定理? 【参考答案】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共有5个,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斜边、直角边。这节课学习的这个定理不仅是三角形全等判定的这条知识链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能准确灵活地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础。

二、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设计探究“角角边”的判定定理? 【参考答案】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画图、比较、验证,让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中的分类思想,同时培养学生注重观察、善于思考、不断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角角边”全等判定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参考答案】

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以上就是2018云南教师资格面试答辩关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角角边》题目及解析的内容,每一次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最后,呈贡中公祝愿所有心怀育人之心的考生们早日实现教师梦。

更多教师招聘考试信息关注呈贡中公教育信息

全等三角形证明题 第11篇

关于圆点对称的),将直角坐标系关于Y轴翻折,得A1,B1,然后分别

连接A,A1和B,B1后,证AA1O和BB1O两三角行全等!

2有一个正方形,分别连接它的对角,求其中的全等三角形?

3一个等腰三角形,做这个三角形的高线后,求其中的全等三角形?

4在直角坐标系中,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将此三角形向左平移6格,求平移后的三角形和原料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5有两个直三角形,其一个三角形三边的长为3,4,5,另一个三角形的直角边长为3和4.求证两三角形全等.(注:SAS)

6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5cm,另一个等边三角形边长也是5cm,求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注:SAS或SSS)

7.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连接点AC,求三角形ABC和三

角形CDA全等.8等腰梯形ABCD对角相连求全等的三角形?

9在一个圆上,在圆内做两个三角形,圆心是公共的两个三角形的端点,且这两个角度数都为30度,求两三角形全等.(由

于圆半径相等,且两边夹角相等,所以SAS)

10.已知:三角形中AB=AC,求证:(1)∠B=∠C

11三角形ABC和三角形FDE,AB=FD,AC=FE,BC=DE,求全等(SSS)

12三角形ABC和三角形FDE,∠C=∠E,AC=FE,∠A=∠F,求全等

(ASA)

三角形ADF是直角三角形

所以角EAD=90度-角BDA

三角形ADB是直角三角形

所以角BAD=90度-角BDA

所以角EAD=角BAD

CE平行AB

所以同旁内角互补

所以角BAD+角ACE=180度

角BAD=90度

所以角ACE=90度

所以角BAD=角ACE

所以三角形BAD和三角形ACE中

角EAD=角BAD

角BAD=角ACE

AB=AC

由ASA

三角形BAD≌三角形ACE

所以AD=CE

因为D是AC中点,且AB=AC

所以AB=2AD

所以AB=2CE

只要证明直角三角形BAD全等ACE就可以了

AE垂直BD,所以角EAC=角DBA(为什么?因为角EAC+角BAE=90度,而角BAE+角DBA=90度,所以角EAC=角DBA)

然后因为CE平行AB,所以角ACE=90度

看三角形BAD和ACE

角EAC=角DBA

角BAD=角ACE=90

又因为AB=AC

所以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所以AD=CE

又因为BD是中线,所以AC=2AD

所以AB=2CE

∵∠DEC=∠AEB(对顶角相等)

∠A=∠D

AE=ED

∴△ABE全等于△DEC(ASA)

∴EB=EC

∵∠DEC=50°

∴∠BEC=180°—∠EDC=180°—50°=130°

∵BE=EC

∴△BEC是等腰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基础证明题) 第12篇

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指出它的题设和结论,并写出他们的逆命题.(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解: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逆命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对顶角相等;(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5)平行四边形对应角相等;

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等三角形用符号______来表示;其对应边_______对应角_________;

4.如图,在△ABC中,ABAC,AD平分BAC,求证:

B

D

△ABD△ABD

(第4题图)(第5题图)(第6题图)

5.如图,已知ABCD,ACBCBD,判断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

6.如图, △ABC是等腰三角形,AD,BE分别是BAC, △ABD和△BAE全等吗?请说明你的理由.7.如图 在ABCD中,求证ABDCDB

B

B

(第7题图)(第8题图)

8.如图,DEAB,DFAC,AEAF,你能找到一对全等的三角形吗?并证明你的结论.9.已知AB与CD相交于O,AD,COBO。求证:AODO

10.如图,在ABC中,BDCD,BEAB,DFAC,E,F为垂足,DEDF,求证:BECF

11.如图,在直线l上找出一个点P,使得点P到AOB的两边

B

第12题图)(第13题图)

12.如图,已知AECE,BDAC,求证:ABCDADBC

13.如图, 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交于D,EF经过D,且EF∥BC,求证:EFBECF

14.如图,E是AOB平分线上一点,ECAO,EDBO,垂足分别为C,D,求证:EDCECD

ABD

E

(第14题图)(第15题图)

15.如图,AB∥DE,AC∥DF,BC∥EF。求证:ABCDEF

16.如图,AEDB,BCEF,BC∥EF。求证:ABCDEF

17.已知.ABDF,ACDE,BECF,求证18.如图,ACBD,BCAD。求证:ABCA

第19题图)

19.如图12,BD。求证:ABCADC

20.如图AB,CE ∥DA,CE交AB于E。求证:C

D

(第20题图)(第21题图)

21.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DEAB,DFAC,E,F是垂足,求证:DEDF

22.如图,BDACEA,AEAD。求证:ABAC

B

“五步法”突破全等三角形的证明 第13篇

我校山区学生较多, 面对全等三角形的证明题, 他们往往不知从何做起.虽然有很少一部分同学表面上知道方法, 但他们叙述不清楚, 说不出理由, 几乎不会写逻辑推理的过程.因此, 才有了“几何几何, 磨烂脑壳, 老师怕讲, 学生怕学”这种诙谐的说法.在此,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尝试运用以下五个步骤来解决全等三角形的证明问题.

步骤一:分析题目与图形

首先, 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弄清楚题目中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和专业术语的含义, 并结合图形, 理清已知条件, 明确求证内容.为了能使条件一目了然, 可以在已知条件前标注序号, 也可以将已知条件在图形中相应位置直接标注出来.此外, 图形中往往还有一些隐含条件, 比如, 对顶角、公共边、公共角等, 它们也是已知条件, 在证明中常常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需要学生火眼金睛, 最大限度地从图形中挖掘有用信息.下面就举例具体分析一下.

例1如图, AC和BD相交于点O, OA=OC, OB=OD.求证:DC//AB.

认真审题后, 学生容易整理出两个已知条件: (1) OA=OC, (2) OB=OD.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已知条件前标注数字序号, 并在图中相应位置进行标记.如, 学生可以在一组相等的线段上标注一点 (或者用红笔涂色) , 在另一组相等的线段上标注两点 (或者用蓝笔涂色) .这样一来, 所有的信息就都集中在图形上, 一目了然, 便于学生根据求证的内容迅速从图形中搜寻相关信息, 并且根据证明的需要挖掘隐含条件———对顶角相等.

步骤二:确定证明思路, 找到证明的条件

熟记定理是进行几何证明的前提.在证明过程中, 定理是联系题目中题设和结论的“桥梁”.例如, 要想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首先要把判定定理记得滚瓜烂熟, 只有这样, 才能在证明时审时度势, 深入探究已知条件和所求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具体使用哪个定理判定三角形全等, 并在此基础上, 进行严密的证明.证明命题时, 通常有以下三种思维模式:

1.正向思维.即执因索果, 证明的思路是从已知条件出发, 最终得出题目的结论.对于思路明了的简单题目, 通过正向思考, 不难得出答案.这种思维模式一般用于求线段的长度、角的度数等.

2.逆向思维.即由果导因, 证明的思路是从结论出发, 一步步探寻使结论成立的条件, 故称为“逆向思维”.在判定三角形全等的题目中, 使用逆向思维往往能使证明的思路更清晰, 证明的过程更简洁, 避免走弯路.如, 在例1中, 要想证明结论DC//AB, 就从结论出发, 找出使DC//AB成立的条件.根据平行的判定定理, 一般有三种思路: (1)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2)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3)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结合图形不难看出, 从判定定理 (2)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入手, 即可证明.接着再寻找使定理 (2) 成立的条件——内错角相等.这样一来, 解题的目标从证明两直线平行转化为证明两个角相等.而在初中几何中, 要想证明两个角相等, 一般可以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进而得到对应角相等.通过两步推导, 题目变成了常规证明题———求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根据判定定理可知, 要证明两个斜三角形全等, 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而此题题目中已经给出了两个条件, 即两组对应边分别相等.回顾所学的斜三角形全等的四个判定定理——AAS, ASA, SAS和SSS, 不难发现, 涉及两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判定定理只有SAS和SSS.所以, 此时要么想办法证明第三组对应边也相等, 要么确定两组对应边的夹角相等.带着这个任务回归图形, 寻找隐含条件, 发现由于AC与BD相交于点O, 显然OA与OB的夹角和OC与OD的夹角恰为对顶角, 不难推知, 用SAS即可证明△DOC与△BOA全等, 从而得到DC//AB.

逆向思维流程图如下:要证明两直线平行→ (找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内错角相等→ (找角相等的条件) 证明三角形全等→接着找斜三角形全等的三个条件→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并结合图形, 确定所用的判定定理.

3.从已知条件和结论同时出发, 综合使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得到结论.

步骤三:规范地书写证明过程

书写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证明过程, 要求步骤清楚, 格式规范, 每一步都要有理有据.在教学中, 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能大致口述证明思路, 但不知道该如何书写证明过程, 或者有的学生索性先把已知条件全部罗列, 然后直接得出结论 (即题目的求证部分) .因此, 教师应教会学生使用标准的格式书写证明过程, 并重点强调以下要点:

1.证明哪两个三角形全等, 首先要写清楚在哪两个三角形中.

2.书写三角形全等的三个条件时, 用哪个判定定理, 就按照该定理的字母顺序相应地在大括号内罗列边和角.如, 例1, 用SAS证明, 就按边角边的顺序在大括号中相应地写出对应的边和角, 并着重强调这个角是两边的夹角, 避免学生误用判定定理进行证明.

3.写的时候, 对应点要写在对应位置上.

按照上述要求, 教师可向学生示范例1规范的书写格式.

步骤四:反思证明过程

反思是将解题思路升华的过程.学生证明完毕后,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反思证明过程.

第一, 反思证明思路.

第二, 反思如何规范地书写证明过程.

第三, 反思假如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 该怎么做.

步骤五:教会学生善于收集经典例题, 并把题型归类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题浩如烟海,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经典例题, 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证明方法, 归纳出带有规律性的一般结论, 力求举一反三.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改变经典例题的条件或者结论, 再让学生证明, 同时让学生自己把同类型的题目归类.比如, 哪些图形有隐含条件, 哪些题目用正向思维, 哪些题目用逆向思维等;或者说证明线段相等一般用什么方法, 证明角相等又用哪些方法, 在哪些图形中该怎么作辅助线等。既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谨防“边边角”陷阱 第14篇

已知△ABC为等腰三角形,BC是底边.D是BC延长线上一点.连接AD(如图1),所得 △DAC和△DAB显然不全等.

在△DAC和△DAB中,虽然AD = AD,AC = AB,∠D =∠D,而△DAC与△DAB不全等,也就是说,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简称“边边角”)不一定全等.

因此我们在判定三角形全等时,要注意“边边角”的陷阱.

例1如图2,AC与BD交于E,AD = BC,∠C =∠D,试说明:AC = BD.

错解:连接AB.

∵AD = BC,AB = BA, ∠C =∠D,

∴△ABD ≌ △BAC(SSA). ∴AC = BD.

分析:证明时,掉进了“边边角”的陷阱.

正解:在△AED和△BEC中,∠AED = ∠BEC,∠C = ∠D,AD = BC,

∴△AED ≌ △BEC(AAS).

∴AE = BE,DE = CE.

∴AE + EC = BE + ED,即AC = BD.

例2如图3,在△AOB的两边OA、OB上分别取OE = OD,OG = OF,DG和EF相交于点C.求证 OC平分∠AOB.

错证:在△ODG和△OEF中,

OG = OF,OD = OE,∠DOG =∠EOF.

∴△ODG ≌ △OEF(SAS).∴∠OGD =∠OFE.

在△OCG和△OCF中,

OC = OC,OG = OF, ∠OGC =∠OFC.

∴△OCG ≌ △OCF(SSA).

∴∠GOC =∠FOC.即OC平分∠AOB.

分析:在证明△OCG ≌△OCF时,应用了所谓的“边边角”定理.

证明:在△ODG和△OEF中,OG = OF,OD = OE,∠DOG = ∠EOF.

∴△ODG ≌△OEF(SAS).∴∠OGD =∠OFE,∠ODG =∠OEF.

∴∠CEG =∠CDF.

又∵OG= OF,OD = OE, ∴EG = OGOE = OFOD = DF.

∴△DCF ≌△ECG(ASA).∴CF = CG.

则在△OCG和△OCF中,OC = OC,OG = OF,CF = CG.

∴△OCG ≌ △OCF(SSS).

∴∠GOC =∠FOC,即OC平分∠AOB.

练习:

1.请指出下面的证明错在哪里?

如图4,已知AB = AC,AD = AE.

求证:BD = CE.

证明:∵AB = AC,∴∠B =∠C.

在△ABD和△ACE中,

AB = AC,AD = AE,∠B =∠C.

∴△ABD ≌ △ACE. ∴BD = CE.

2.如图5,△ACB,△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C在AD上,AE的延长线与BD交于F. 请你在图中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写出证明它们全等的过程.

参考答案:

1.错在利用“边边角”证△ABD ≌ △ACE.

2.解△ACE ≌ △BCD.

证明: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CB中,AC = BC,∠ACB = 90O.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ECD中,CD = CE,∠DCE = 90O,

∴在△ACE和△BCD中,

∴△ACE ≌ △BCD(SAS).

上一篇:政府单位宣传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传承汉字文化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