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理论与设计技术的发展

2024-07-23

汽车设计理论与设计技术的发展(精选8篇)

汽车设计理论与设计技术的发展 第1篇

汽车保险与理赔论文汽车物流论文汽车发展论文:

高职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教学的总体设计 【摘要】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与项目课程开发的思想有机结合,进行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形成了“工学结合、能力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课程的开展全面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从事与汽车保险相关工作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汽车保险营销;汽车保险理赔;课程设计

汽车保险与理赔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从事与汽车保险相关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和实用性,通过学习,能使学生建立汽车保险市场意识和顾客服务意识,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掌握汽车保险投保和理赔流程,并且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解决现实中汽车保险投保和汽车保险理赔常见的问题,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胜任汽车保险营销、汽车保险定损员、汽车维修服务顾问等岗位。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课程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三项主要技能:(1)掌握专业汽

保流程中相关的实务操作;(2)掌握汽车定损技巧,具备对4S店常见单方肇事保险车的车损情况进行鉴定的能力;(3)熟悉汽车保险相关条款,具备为客户提供保险理赔服务的相关能力;2.课程设计的思路。课程在内容组织与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汽车保险投保与理赔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载体确定主题学习单元,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融知识传播、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程讲解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寓育人于教学过程中,坚持既教书,又育人。具体设计思路为:(1)由培养目标,依岗位特点对汽车保险与理赔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分解出汽车保险营销和汽车保险理赔两个主要工作项目;(2)围绕完成上述两项目的能力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架构,将两个工作项目按保险的险种分解成若干细化的工作任务单元;(3)每一工作任务单元根据内容-能力-实践的教学组织依据形成能力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构架。

(二)课程教学模式设计课程以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国内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研究员、赵志群博士的启发下,借鉴德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结合自身

驱动。在教学过程中,依序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工作顺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设计学习情境的教学,并以完成学习子情境的工作任务为目标来组织教学,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形式开展教学。

1.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联系实际工作,把课程学习内容综合其它学科的知识,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教学实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学习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者;是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是情境观察的指导者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学生是学习问题或任务的发现者和探究者;计划的制定者,协作活动的参与者;学习问题或任务的解决者。

2.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教学。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结合我国国情,把教学向社会、企业开放,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由学校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学生三方共同确定项目学习任务,学生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

一线的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企业兼职教师、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学生各方面表现进行评价。

3.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模拟实践活动。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进程,通过组织开展学生汽车保险知识竞赛、接车大赛、汽车理赔技能大赛、演讲比赛等多种第二课堂的课外实践使学生对汽车保险与理赔有更深入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4.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对传统的一次性的闭卷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开放式的全程考核系统。改革传统的单纯以笔试形式考核学生成绩的方式,采用能力测试的考核方式,强调阶段学习考核,通过笔试、口试、情景模拟、校外实践的完成情况等对学生专业理论和汽车保险投保与理赔技能的学习效果作综合性的评价。考核制度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教学评价,包括知识掌握、技能运用、行为习惯、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责任心、独立计划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质量、自我学习能力等。评价形式有自我检查、自我评本课程在内容组织与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汽车保险投保与理赔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载体确定主题学习单元,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

教学内容的设计坚持基础性、先价、成果呈现、小组评价、师生互评等。使原来的终结性的考核评价转向过程评价为主,体现的是职业行动能力的全方位评价。

(三)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课程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用性和适用性,根据汽车保险销售、汽车保险定损员、汽车维修服务顾问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分解和重构。教学内容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强调本专业技能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适用性。无论理论基础还是实践技能都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实际应用为重点。能够根据学生就业需要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通过编写补充讲义,课程的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为了突出课程的前瞻性,及时将有关汽车保险的新条款、新动向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恰当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以授课对象为中心设计讲授内容的层次和形式,授课时注重运用递进性和创新性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的三个基本原则,在培养了学生过硬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1)开发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及教学资料。在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同时,积极探索与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教学资料。例如教材、讲义、训练项目、案例、习题、学习指南等。课程团队组织编写的校本教材汽车保险与理赔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内容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开发和完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录像于一体,内容承载量大,使教学直观、生动,运用于教学,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同时,电子教案和课件能很方便以网络平台实现共享,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有效的资料。(3)开发按学习情境设计的学习工作单。课程团队通过企业调研,收集典型案例,与校外兼职教师联合开发汽车保险与理赔学习工作单,与学习情境相配合,贯彻以行动导向为原则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运用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案设计、课件制作、教材及教辅材料的编写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应用下列教学方法: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兴趣。用问题驱动法展开教学内容。

析问题的能力。

1.案例教学法。汽车保险理赔课程中有些重点内容只是一个概念或观点,有时理解起来就非常困难,通过案例分析这种以理服人方法。是使学生掌握重点和理解难点的最好办法。课题组教师收集了大量的汽车保险理赔案例,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进而理解汽车各保险险种的理赔特点,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2.问题驱动讨论教学法。在教学中对某些专题,如将汽车专业知识在汽车定损中运用讨论教学法来进行教学,要求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汽车结构的资料,有针对性的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汽车保险理赔必须以丰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又能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收集方法,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建立学习自信心。

3.情景教学法。对于有些专题项目,如汽车保险理赔实务等内容的实训,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场景,对锻炼其知识应用能力和心理素质有非常大的作用。很多学生通过学习感触道:汽车保险理赔的流程背诵得很熟,老师课堂提问我也能对答如流,但一到了工作现场不是忘记这就是漏掉那。情景教学给学生提供了锻炼和提高的场所。

4.营销模拟、角色扮演教学法。如汽车保险投保实务这

识综合应用,既提高和锻炼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使教学方法丰富多样。另外,课程组教师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了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使课堂教学内容得以延伸,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又对形成良好的学风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汽车保险与理赔通过工学结合、能力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及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满足了企业对学生的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汽车设计理论与设计技术的发展 第2篇

在我们即将走进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复杂社会里,我们究竟该扮演如何一个角色呢?水无点滴量的积累,难成大江河。人无点滴量的积累,难成大气候。没有兢兢业业的辛苦付出,哪里来甘甜欢畅的成功的喜悦?没有勤勤恳恳的刻苦钻研,哪里来震撼人心的累累硕果?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而美好的人生离不开完美的规划及在正确规划指导下的努力奋斗。人生如大海航船,规划就是它的的基本航线,有了航线,我们就不会偏离目标,更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更加顺利和快速地驶向成功的彼岸。因此,一份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将对我们的人生起到极为重大的作用。对于每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选择一份理想的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职业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从总体上做一个合理的设计规划,就成为必须。

职业生涯规划是基于职业设计理论与技术的指在客观分析个人的性格、资质、人生态度、个人潜能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的人才需求期望,采取有效的职业发展策略,选择合适的职业发展道路,一步步攀登事业的阶梯,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有计划、渐进式、进取向善的协调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它需要大学生朋友们妥善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大学生在毕业前应做好自身条件的客观分析。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通过对中学、大学的学习生活做一个总体回顾,然后对自己做出自我分析与评价;

二是通过自己的师长、朋友给自己提一些合理建议;

三是进行一些人才量表的自我测试。通过以上几种方式的分析与测试,使我们对自己

的性格、兴趣、特长、气质、智商、情商、职业倾向等指标了然于心。

其次,进行职业生涯目标的初步设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在对自己有了较为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所学专业、最大兴趣等因素为自己设定职业生涯目标,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在一个人生目标的指导下,再将其细划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分期逐步实施。

再次,进行初次择业,采取实现目标的措施。

在选择工作时,要对受聘单位的工作性质、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员工的整体素质做一个总体上的领会,尽量选择那些能发挥个人能量、能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工作。大学生朋友一定要明确大学毕业并不是学习的终结,没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是很难与当今的社会相适应的。平时要做一个工作上的有心人,随时留心,为自己的未来做一些总结,埋下一些“伏笔”。

最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调整和回馈,并最终选定自己的“职业锚”。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可测因素很多,在这种状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必须对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路线、实施计划与措施进行及时的评估与调整。

根据自己对职业设计理论与技术的认识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且通过研究所学专业特点从多方面综合选择就业目标:

一、大学生自身是职业选择的主体——要为我而择

职业选择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重大选择,是对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选择职业的出发点和逻辑归宿都是自己,必须对自己负责。但是我们却不时听到某些同学说:“父母让我干什么,我听父母的!”,这似乎在为父母择业。也有的同学说:“我也不知道,干啥都无所谓,反正干啥都是干,跟着大伙走吧!”,这种无所作为和随波逐流的思想,反映出一部分大学生尚未认识到职业选择要关系到自己一生的命运取向,关系到今后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否。

我们应该通过职业选择教育,使自己认识到:在择业的过程中,个人自始至终要处于主体地位和自主地位,择业的主体是掌握了科学知识的劳动者自身,而不是其他。只有自己为自己选择好职业,才能为日后发展、开发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打下基础。也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和社会为培养一个大学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才能为国家和社会所用是祖国的初衷和期盼,认真选择职业包含着为国家社会负责,所以尊重择业主体的个人意愿,于社会、于个人都是有利的。

二、择业不同于就业——是选择未来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选择职业就是选择将来的自己”。

就业和择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业是谋取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择业是选择个人生存模式,二者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要解决的是自立,经济上不再依赖于他人,求得自己养活自己。所以你就的业自己未必然喜欢,这个职业也不一定适合于你,甚至于你打算在这个职业上干多长时间,也是不确定的。而择业是选择关乎你一生的职业,可以说是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它要解决的是对个人生存方式的选择,是受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所支配的,可见,择业远比就业层次要高,就业更多考虑的是现实,而择业更多考虑的是未来。

三、职业选择是一个过程——要动态求优

先就业再择业,说的是“骑着马好找马”。在动态中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所以说职业选择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求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发生在人生二十岁至四十岁之间。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人们处于人生道路的上升时期,正处在积蓄能量、把握机会的阶段。一方面个人优势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的需要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另一方面认识自己的优势又要有一个过程,这需要不断地发现自己,包括优势和劣势。认识社会的需要也要有一个过程。寻求使自己的优势与社会需要相吻合的职业更要有一个过程。正因,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教育时,要使学生认识到人一生中可能有多次职业选择,因为首次选择的职业很可能不是最适合你的,要不断地将自己的优势与社会需要进行权衡比较,在动态中运筹,求得个人职业的满意。

四、职业选择的重心是个人条件——要认识自我

个人根据什么选择这一职业而不是其他职业?凭借的就是个人的基本条件,一般情况下,这些条件应该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能力、价值观、个人目标需求、个人的生理与健康状况、工作经验、受教育水平、性别、年龄、个人的智商、情商等因素,以及对上述诸条件的客观评估。其中重点是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需求。

(1)兴趣是择业的动力。如果一个人的工作与自己的兴趣相符,那么工作会被看作是一种享受,并且能在其中寻求到无穷的乐趣,否则,工作会被视为负担甚至会带来苦恼。众所周知,爱因斯坦走在路上还思考相对论以致于撞在树上却不知。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2)性格是择业的前提。性格往往关联着工作的适应度,不同的职业岗位与人的一定的性格特点存在着吻合与否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性格与工作的适应度越高,职业成功的概率也越高,如果性格与工作要求相背离,于工作于个人发展都是一种贻误。性格内向的人从事外向的工作,往往难以成功,或许反应过慢的人驾车要误事,性格过于暴躁的人大概难以担当护士职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竞然做不了中学教师,但他内向的性格关起门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真是如鱼得水。(3)能力是择业的基础。“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说的正是不具备相关能力,一般不宜从事这项职业。否则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如此实际上是舍近求远,是与扬长避短的择业原则相违背的。杨振宁早年赴美国留学为写好实验论文总想在物理实验上有所突破,但却总也不出成绩,却出了不少事故,为此他十分苦恼,后来他的导师发现他的优势能力并不在实验上,认为他更适合做理论研究并建议他改做理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一举成功,从此他走上了研究理论物理的道路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说明了能力对于职业选择多么重要。

(4)需求是择业的价值观表现。人的任何行为,任何选择都要受到个人价值观的支配,观念决定人的行为。选择职业一定要弄清自己究竞在择业上追求的是什么?要通过择业获得什么?也就是你的择业动机是什么?有的人一次一次地考公务员,他认为只要从政,这值得。而某省一位省厅级干部、本身又是博士生却不恋高官职位,决意要辞职去出任民企亏损企业总裁,他的价值观是要创造财富,他也认为值得。这里表现出人们在择业上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与择业动机。

通过对职业设计理论与技术的学习研究,使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大三学生即将面临毕业择业的压力之大,这也就要求我们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前辈有云:少年为失错之年,青年为奋发之年,中年为而立之年,老年为迟暮之年。青春苦短,与其浑浑噩噩打圈,不如趁早规划启程前行!今日开始奋发,未来方可前途光明,青春才会焕发神采飞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真不愧至理名言。虽然前路充满无尽变数,但现在方向已定,理想就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至少,我们有了这份属于自己的人生规划,明天就可以尽量少走弯路,以更快的步伐达到成功的彼岸,实现心中的理想。

余下的大学生活时间已经不多,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着接下来的时间里,认真规划,努力生活,为自己美好的明天坚持奋斗,相信成功就在不远的将来!

简述职业设计理论与技术

汽车外形设计的发展与研究 第3篇

与美国、日本、德国这样的汽车强国相比, 中国在汽车设计这一行业的发展是不容乐观的。对于科技发展水平, 我们不相差于其他国家。我们缺少的是将科技与创新力结合的能力。

1 汽车造型设计的发展历程

⑴汽车的初步开发。1885年, 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世界上第一辆三轮车, 并于1886年1月29日申请并获得了发明专利。同时, 德国工程师戈特利布·戴姆勒也成功研制成一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四轮汽车。所以, 1886年1月29日被称为汽车诞生日。

⑵福特汽车的发展。1908年福特制成的第一辆T型汽车走入普通百姓之家。美国自此成为“车轮上的国度”。但当时车身的色调主要以单一黑色为主。由此可见当时汽车外形设计发展的不足之处。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汽车的造型类似于马车的形状, 所以称之为无马的“马车”。其后汽车外形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 代表着福特汽车的发展与创新。

⑶厄尔时代。说起汽车外形的发展, 伟大设计师哈利·厄尔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1927年由他设计的凯迪拉克以其圆润的线条, 锥形的尾部, 修长低矮的轮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代表着厄尔时代的开始。1938年.世界上第一款概念车别克闪亮登场。别克车第一次引入了黏土模型技术, 使其汽车车身线条更加灵活。其技术也一直被沿用到现代。可见, 是哈利·厄尔将汽车行业带入了色彩斑斓的艺术设计时代。

汽车的演变由最初的简单三轮车到造型美观炫丽的跑车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史。从以上三个阶段我们不难看出汽车车型设计的巨大变化。我们无法一一详尽历史, 却见证了当今汽车设计的辉煌。汽车造型的演变向我们证明着时代的进步与潮流的发展。

2 汽车造型设计的技巧

⑴对于汽车车身设计, 良好匀称的线条比例是尤为重要的。从视觉美感上能带给人以舒适感。同时, 灵活跳跃的线条设计则为汽车外形带来动感、灵活的视觉冲击。

⑵引进先进的设计技术, 实现汽车实用性与空气动力性的有机结合。

⑶对于汽车色彩选择方面, 应着重于汽车使用功能、使用对象及安全性和流行趋势等多方面考虑。

⑷在汽车室内设计上, 对于座椅材料的选择, 在视觉与触感上, 舒适与美观是重要的。

⑸安全性是汽车设计最为重要的环节, 提供良好的安全装置是必要的。如:车内安全气囊的设置、安全防盗系统的安装、车窗材料的选择等。

3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之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利与弊。中国汽车的发展亦是如此。在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带动下, 中国汽车也在国际汽车行业的道路上前行着。但若谈论中国汽车之路的发展, 中国汽车行业在未来发展中还是存在着某些问题的。

⑴能源危机。能源大量的消耗, 为中国的能源产业带来了危机。汽车燃料都需要汽油、柴油等大量能源, 因此汽车行业中能源是不可缺少的。当务之急, 开发新能源汽车, 替代不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⑵核心技术的缺失。中外合资在中国汽车行业中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中国在汽车外形设计、发动机、汽车电子等核心技术发展方面与他国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正是由于合资这一方式, 使跨国公司凭借他们的核心技术优势对我国的市场进行控制。使我国在合资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 要想在世界汽车行业中占据优势, 就要确立研发独立性, 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

⑶自主创新问题。尽管我国有许多像一汽、长城、比亚迪、奇瑞、吉利这样的知名自主品牌, 但中国汽车在设计上依旧还是走模仿它国的道路, 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创新, 这就是我们与外国车之间的差距。要想改变这一差距, 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是首要的。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中, 尽可能的为从事这一行业的学者们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他们创造更多激发潜能的机会, 使之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 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刻不容缓的可行措施。

汽车设计理论与设计技术的发展 第4篇

现代设计起源于工业革命,直至今天,关于设计的理论不断丰富,设计过程中所要考虑到的因素也在逐渐的增加。从现代设计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设计理论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以满足某种功能需求而进行简单设计的阶段。这一阶段处于工业革命初期,各种工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然而这些由新技术、新材料、机械化、批量化生产而来的新生事物,除了在增加人们的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方便衣食住行、丰富物质生活等的功能性上有所突破外,没有任何设计理论的发展。二,以满足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为目的设计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机械化、批量化生产造成的建筑、室内设计等众多领域审美标准的下降,人没开始了现代设计理论的探究,现代设计的职业化也由此开始。这体现在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的设计活动中,设计讲求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三,以刺激消费、满足盈利为目的设计阶段。这一阶段产品的质量与功能有所下降,在各种光彩夺目的流行式样的掩盖下,充斥着对于金钱的无尽追求。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即是这一阶段的集中体现。四,以人为本的设计阶段。这一阶段设计的质量、功能性重新得到提升;更加关注设计对与人的心理,本能的影响;设计更加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德国建立的功能主义,以及之后的各种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都是这一阶段的集中体现。五,以可持续生态设计为目的设计阶段。这一阶段由于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恶化、生活质量的下降,设计过程中人们逐渐开始考虑到环境的因素。

综上五个阶段相互间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并且随着设计的发展,新的设计阶段的因素会与之前阶段的设计因素一起发挥作用,一并影响新阶段的设计。第一个阶段设计处在单纯的考虑物的阶段;第二、三、四阶段,设计开始考虑人的阶段,物与人的因素共同影响着设计;第五个阶段,设计开始考虑到环境的阶段,物、人、环境的因素共同影响着设计。从这一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具有战略性的人类活动;设计的本质就是在设计关系和发展---设计物与物、人与人、环境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物、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当这些关系达到最佳状态,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就会朝着一个正确、持续的方向发展。以生态住宅设计为例,生态建筑设计不能仅仅考虑建筑本身。而是应当考虑建筑的人工区域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建筑区域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建筑本体与建筑本体环境;人与区域环境的关系、人与建筑的关系;以及人、建筑(物)、区域环境(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当这种相互间的影响关系被最大限度的处理好(设计),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都会得到一个健康、持续的发展。

1.环境

(1)区域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类活动范围极度的扩展,自然生态不断遭到破坏。在不断的城市化过程中,已经被破坏一次的半人工环境(农田、经济林地、河流、湖泊等)再次被高度人工化的城市环境所取代。土地变为水泥地、绿植变为混凝土楼房....。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人类的居住环境也变的更加糟糕,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巨大的物质、能源消耗。生态建筑设计应当反推这个过程,从建筑区域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角度出发。以美国圣荷西市的部分街区为例,住宅周围种植着具有极高绿化率的绿植,一栋栋的住宅仿佛生长于树林之中。区域人工环境更加接近没有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相对一般城市居民区,建筑周围的区域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区域内的气候,空气质量也得到较好的改善。夏季,建筑、行人、车辆等都处于树荫之中,因而建筑受到的直接暴晒减少,从而降低室内制冷电器的使用;同时人和车辆也减少了被阳光直射的时间,降低因炎热天气带来烦躁心情和生理感受、降低车内空调使用。冬季,树叶凋零,建筑外部和内部又可得到充足的阳光照射。在这里,物(建筑、车辆、绿植等)、人、环境形成一个良好关系,生态在得到保护的同时,区域内的良好环境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人类环境更加接近自然环境,物、人、环境和谐共处。

(2)建筑与人工区域环境--从小范围内分析,在圣荷西市的部分街区中,住宅与周围树木形成了及其紧密的关系,夏季在树荫的庇护下减少了阳光的暴晒(同一座建筑的顶层空间温度比低层空间温度高了许多),从而降低建筑室内的温度,降低空调等制冷设施的使用,降低能源消耗。在大范围内分析,由于周围良好的绿植,城市热岛效应将降低,区域环境的气候得到改善,也会降低建筑内部的能源消耗。因此在绿植(自然物)与建筑(人造物)形成了融洽关系的同时,绿植形成了良好的区域环境,人工环境以自然环境之间的差距得到减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

2.建筑

(1)建筑本体—惯常的绿色、生态住宅设计往往单纯以高技术手段,降低能源消耗方式。这种设计方式往往建立在高资金、高技术、高智商人才、等的投入。高技术技术的运用建立在能源的消耗之上,以另一种能源消耗方式解决原有的能源消耗,其出发点本身就存在着矛盾,同时存在着对人才资源利用的浪费。

(2)建筑本体环境—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办公大楼为例,其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无论是从物理环境还是从人文环境上讲,都显得孤立、突兀。其玻璃幕墙的外表设计本身就意味着大量能源的消耗;其利用电机运转产生的热量为建筑提供取暖、照明的方式,首先需要转换热能的机械设备(设备的运转也存在着能源的消耗);其次这种设能提供的能源消耗十分有限。其利用太阳能电池板产生能源、减少化石燃料消耗的的方式,短期内较为有效。但从长远角度来看,随着太阳能板的大规模普及和寿命周期的结束,其面临回收处理、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一回收处理过程同样存在着技术、人员、金钱、污染的问题。因此生态建筑设计应当最大限度的从低技术、物理角度(不存在化石燃料的消耗)角度进行设计。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真正清洁、环保、降低能耗的现象。夏季,人们总是习惯性躲在阴影之下避免太阳的直晒。显然,阴影之下的温度会比阳光直晒下的温度高很多。因此处在阳光直晒下的建筑,其内部制冷所需能耗更多。由此,通过这种物理现象,我们可以在建筑的实际使用空间之外,建造一个建筑外壳。用这个外壳给实际日常使用部分创造一个人工树荫,从而避免因夏季阳光直射带来的该能耗。在冬季,建筑外壳又起到防风固暖的作用。这种设计以一种物理方式为基础降低能耗的方式,不需要建立在能源消耗的基础上;同时无需高技术、高人才的投入;建筑只需采用既有的常规结构、材料等,从而大大降低建筑成本。在建筑内部处理上将景观与降低能耗的功能需求相结合,创造一个景观水池。平时起到收集雨水、美化环境的作用。夏季,通过水分蒸发又可降低建筑内部温度,从而达到调节建筑内部气候的作用。这种方式同样不建立在化石燃料消耗的基础上。

3.人

(1)人与环境—由于整个区域环境绿化的提高,区域气候得到有效改善,人与环境更加融合、更加适于人的居住。

(2)人与建筑—新的建筑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居住和生活方式。建筑设计降低了以往日常生活中能源的消耗,让设计与人、物、环境真正建立起一种绿色、环保的关系,并发挥实际效能。

(3)人与人—由于创造了良好的区域环境,使得区域内户外活动增加,随之来的人际互动也随之增加,从而从进了区域内生活的品质与生活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设计,尤其建筑设计更不应该单纯的从一、两个个点出发,而是从人、物、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同考虑到时间因素的作用。设计的本质就是在设计关系和发展,当这些关系达到最佳状态,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就会朝着一个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汽车设计理论与设计技术的发展 第5篇

刘国文

邵武第一中学(福建邵武邮编:354000)

email :lgw@fjswyz.org

[论文摘要]本文作者就《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下,如何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设计,切合实际地贯彻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特别是“创设教与学的情境”和“设计学习活动任务”两个环节的设计,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撰写此文,谈谈自己的感想,与大家商榷。

[关键词]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情境、“半成品加工”策略 教学过程设计是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的关键前提,基于上述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在许多情况下表现为学生以解决信息问题为主线而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实际上是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而教学过程设计的质量将直接关系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的效果。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把相当的精力投入在教学过程设计上,认真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要特别重视以下两个环节设计:

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以至想“活”起来,从而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可以直观地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解决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能动地要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情景体验与案例剖析,来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注意,有利于教师导入新课。信息技术教学比较常用

一、创设教与学的情境

关于创设教与学的情境的重要意义,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对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教学的情境是什么?

我们先来了解知识的产生与书本知识的关系。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

刘国文:男,1966年3月出生于福建省邵武,1987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专业,理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邵武市学科带头人,现任邵武一中信息技术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教研组组长。致力于推广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情景为“任务型情景”,是指与学习内容相似的、高度真实任务、案例、或事实的情景。教材在一些章节的开头安排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或故事用于创设“任务型的情景”,有些确实是很实用的和贴切的。例如,在“4.1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一节中,通过刘丽同学的母亲需要解决信息保密问题的案例,创设一个待解决问题的任务型情境,引入课题,这个案例十分贴切本节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一下子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如何“加密”这个神奇的问题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迫不急待地想去体验运用计算机程序解决这个加密与解密问题的过程,了解其原理。

当然教材中有些情景案例受地域或时间的限制不太合适引用,例如:4.2使用智能工具加工信息,该小节中的情境案例中涉及到的网站虽然可以登录上去,但那个虚拟的播音员已经不播音了,只留一个画面,且网站的内容都是英文,这样的情境案例就不适合采用。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依据教学目标、当地特色及学生情况,创设情境。还有一些章节教材没有提供情境的案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能动地创设教学情境,如“4.3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章节中就没有提供情境案例,我引用在网上捏造谣言,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而被刑事拘留的真实的新闻报导案例,如下:

请看下面一则摘自2005年11月6日汕头都市报的新闻:

澄海籍女青年黄某真将自己道听途说的关于有人抓小孩,挖心脏、肾等器官的谣言以题为《请大家高度注意——最近出现很多用布袋装孩子的行为,听说是要挖心脏、肾、眼角膜„„》张贴在汕头本地网站“E京”论坛的“澄海茶座”上,内容危言耸听,在网民中引起哗然和讨论,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澄华派出所民警立即开展侦查,并于11月1日晚在澄海文祠西路的一间咖啡店将正在上网的黄某真抓获,现场查扣电脑1台。经审查,黄某真对其违法事实供认不讳。因涉嫌故意散布谣言被公安机关治安拘留10天。

相关法律条文: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九条第五款“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故意散布谣言或者以其他方法煽动扰乱社会秩序的,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这个案例很容易把学生拉入即将要学习的课题中,使学生深切意识到在网络发布信息不能太随意,由此切入“合乎规范发发布信息”这个主题,情境创设达到预期效果。这类案例很多,需要我们老师平时有心去多留意与收集,最好引用近期的新闻报导,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选材的内容不仅要与课程内容相吻合,最好是这一时期学生关注热点的相关信息,经过教师刻意挖掘,以一种能让学生心驰神往的问题视角展示给学生,学生会感到更真切、更新鲜。信息来源应该真实、准确、权威。切忌道听途说,无中生有的杜撰。

展示情景的作品形式与学习的内容要相适应,长短要适度,点到为止,不要让学生无休止沉浸在情境当中,忘记了本节课的学习的主题。展示情景后,接下来要引导学生对情景的内容作深入的剖析,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个别发言等方法,要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思考其中蕴含的问题,产生

学习欲望,以便引入正题。

综上所述,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既然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如何能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把握以下有价值教学情境的特性:

①生活性。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②形象性。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③学科性。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同时还要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

④问题性。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颖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⑤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

二、寻找恰当问题,合理安排学习活动的任务

前面提到信息技术课程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亲身经历信息技术过程。通过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即“做中学”、“学中做”,进而培养信息能力。正因为如此,“任务驱动”教学法、“WebQuest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当中。

新课程《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教材在编写时,就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以“知识体系+实践活动”方式呈现4个主题的学习内容及过程内容,并设置如“任务”、“观摩”、“实践”、“交流”、“探究”、“评价”、“练习”、“拓展”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整个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贯穿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任务”是为完成学习目标而提出的,要求学生要完成的具体内容。这些做法确实方便教师组织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有些主题活动的内容一是缺乏新异性,未必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受地域的限制,不适合或无法开展。

我们仍然不能照本宣科地按照教材进行教学,而应该按照课程标准,对所用教材进行适度处

理,把教材作为教学资源,根据地区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动地创造性使用教材。在设计主题活动、综合实践等教学活动方案时,我们有必要修改教材中的主题任务的内容,寻找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心向的问题或主题。在寻找恰当问题或设计适当主题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主题任务)应该源自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不仅有意义,可操作,还要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心向。

第二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主题任务)要能与前面的教学情境创设相衔接,蕴含于教学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对情景的内容作深入的剖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由此产生学习的任务。

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主题任务)涉及到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相对集中于具体教学单元,培养的信息能力相对围绕某一方面的应用。

第四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主题任务)涉及的内容不宜太单一,思维肤浅。内容要相对复杂,能引发学生相当深度的思维。便于设计任务时,能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任务链。要有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沿着任务链,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分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获得。

如“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章节内容,如果纯粹是按教材给出的例子制作表格,毫无意义,因为表格的制作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了,这样做只能是重复的学习,浪费时间。所以,给学生一份调查报告,由学生在阅读完报告后再将其设计成表格形式,进行数据挖掘,产生出另一份统计图表。当然,有条件的,可以请同学亲历调查,产生调查报告,然后根据报告内容制作图表,进行分析,这样

可能效果更好,但用时多,工作量大。

第五要解决的信息问题(或要完成的主题任务)不宜太大太泛,无法操作,或在规定课时内难于完成,最后是草草收场,会影响学生以后进行类似活动的的态度与积极性。因此,任务要明确,主题或问题应该是要求具体,可操作、可完成,能让学生体验到完成后的成功快乐,也有利于后续的评价。

第六要解决的信息问题(或要完成的主题任务)的内容具有可选性,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也可以自己确定。

例如,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课文内容是作一个宣传“孙中山”事迹的幻灯片,除了依据课本内容进行制作外,可以开导学生产生联想,请学生自主确定主题,这样可以产生多元化的作品。如从孙中山作为革命的先驱,想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还可以联想到鲁迅、巴金、老舍等文人,这样扩展了学生的思路。

由于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是基于“非零起点”,而基础模块教材又大都以方法、过程作为主线,超越具体技术,超越基本操作,在教学实践上表现为方法浮游在技术之上,需要什么技术再涉及什么技术,技术不具系统性,零散且跳越性非常之大。这使得教学实施操作难度非常大,尤其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有限的教学空间和复杂的学生基础,其结果是导致技术力量不足,操作训练泛泛而过,涉及到技术很多,但都是浅尝辄止,教师的教多于学生的学,学生出现明显地思路混沌和上手生疏。这个情况在开始的部分,“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获取”等章节内容上表现的还不是特别明显,因为这些内容还属于知识性比较强的内容。到了“文本、表格、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剖析数据库”等教学内容时就日益突出。实际上,无论学生的基

础有多好,短时间内要调动各种软件、各种技术来支撑这些方法的学习,都是相当困难的。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在设计任务时,可采用“半成品加工”策略。

什么是“半成品加工”策略

应用“半成品加工”策略,主要作用有: 一是用于课堂教学的演示,配合讲解基本的方法与过程,突出教学的重点。

二是供学生进行上手练习,体验技术与过程、方法的高度结合。

半成品加工就是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只

三是用在于提供学习的情景和训练的软件环

是对教学的内容这部分“留白”,让学生在短时间

境,回避技术盲点和环境贫瘠。

内体会到相关技术操作的方法和信息素养的内涵,所以,提供的半成品往往是大半的成品,只差

提高了讲解、理解和实践的效率,并且优化了学习

一点就完成了。比如,在讲解超链接时,要提供基的情景与练习的环境。

本做好的网站,只是增加、修改其中的各种链接。

例如,“3.3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章节,又如,在讲解声音对动画的作用,提供的是比较完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集成各种媒体,包括插入图像、整的动画,里面仅仅缺少的是声效,针对这一点,声音、视频和动画。如果我们按照实际工作的流程,让学生插入、调整人物的对话以及风声、雨声等音

需要学生在前面几节课中就要进行创意、规划、作

效,充分体现声音信息在多媒体中的作用。应用“半

品版面设计布局与资料搜集。但学生的理解程度不

成品加工”策略使技术真正变得单纯起来,但针对

一样,原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与操作熟练程度不一

了实际的流程,却解决了关键问题。使得庞大的过

样,技术完成进度也不一样,第一节课结束时作品

程学习不再对复杂的技术有过分的依赖,零散的技

完成的程度都不一样,到了多媒体集成这一节课

术也不再成为方法学习造成瓶颈,而过程与方法也

时,进度就不容易统一,给集成的意义、各种媒体

不再对技术的落实造成障碍。在提高课堂效率上无的作用等方面的教学带来困难,而学生的进程还将

疑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继续出现差异,从而影响到了学习目标的落实,评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教学设计中,设计出一系

价也变的非常困难。如果不依赖于学生的进程,到

列的主题活动、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

了多媒体集成的这环节时,由教师提供数个类似半

案,使教学逐步适合“主题式”、“活动式”和“任务式”

成品的多媒体作品,只是抽掉了其中需要插入的少的教学模式,并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开放、自主、协

部分媒体元素,而保留大部分的内容。这样,就可

作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突破现行教材在内容、形式、以只针对需要插入的多媒体元素进行讲解与实践,体系、结构和层次上的瓶颈与困难,既能给基础较

不会削弱作品主题的丰富性,甚至加强了问题的解

差的学生提出基本要求,也能给基础较好的学生留

决,突出了基本过程中的“集成”环节,既充分体

下个性发展的空间。

现了过程与方法,又不弱化技术,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显著。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朱慕菊 主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3]顾建军 李艺 董玉琦 主编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李艺 主编《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9 [5]李冬梅 主编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

[6]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与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4.8

[7]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 《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必修)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7 [8]

本文作者简介:

刘国文:男,1966年3月出生于福建省邵武,1987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专业,理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带人,邵武市学科带头人,现任邵武一中信息技术教师,信息中心主任,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从事计算机教学与计算机应用管理工作,教学成绩优异,多次获得信息技术会考地区一等奖。1998年起参加学校承担的多个国家级课题研究工作,2003年起负责学校承担的国家级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的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工作。致力于推广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教育信息化,成果显著,由本人开发编制的多个课件先后在国家、省、地获奖,撰写的论文也多次获奖与发表。

汽车设计理论与设计技术的发展 第6篇

1.对信息技术第一节课涉及的理论部分,谈谈自己的教学经验。

答:

首先,信息技术第一节课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一个跨越,初次踏入高中课堂,学生满怀憧憬,如果教师把握的好,学生从此就爱上了信息技术课,因此,在教学情境、示例的选择上,教师要精心挑选那些能吸引学生,贴近学生,让学生有话说的素材,有一个好的开端。其次,关于信息的概念的讲解,教师宜先抛砖引玉举个学生熟悉的例子后,由学生畅所欲言,例举身边的例子,以此感受信息无处不在。

最好,关于信息的特征,书上的四个特征,教师需要配以丰富的例子加以说明,然后鼓励学生思考例举更多的例子。此外,还应例举额外的例子,例如,诸葛亮的空城计,让学生明白信息的特征远不止书上的这些。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好好地归纳。

2.请列举几种在理论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

⑴讲授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一直是信息技术理论课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可用以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演等不同的形式:讲述法:指教师充分运用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某些事物现象,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和概念,并从情绪上得到感染。例如,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等,一般用讲述法。

讲解法:指教师对某些较复杂的问题、概念、定理和原则等,进行系统而严密的解释和论证。当演示和讲述不足以说明事物内部结构或联系的时候,就需要进行讲解。如信息的基本特征,程序设计中算法,多媒体技术中声音、图形、图像的采样等知识的教学,常应用讲解法。讲演法:是教师对一个完整的课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通过分析、论证来作出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如学校开设的网络安全、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等方面的专题讲座。⑵演示法

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或展示视频,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感性认识,就能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规律等理性知识。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组成时,拆开一台计算机,向学生展示内部结构。

⑶角色互换式教学:师生互换角色,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上一节课,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

汽车设计理论与设计技术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工业设计;融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出现颠覆了以往产品单一的表现形式,能够带给参与者“真实”的体验,成为现代工业设计领域的强大工具与重要手段。

1虚拟现实技术的概述

汽车覆盖件模具的设计与发展 第8篇

1.1 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的重要意义汽车覆盖件模具是汽车

模具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生产和制造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汽车的后续生产, 同时也是汽车个性化和升级换代的重要保证。为此, 怎样有效的提高汽车覆盖件模具的生产效率就成了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在汽车模具的制造过程中, 模具设计不仅是一个费时的工作, 更是进行实际加工的重要依据,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

1.1.1 通用汽车公司卡车传动件70%制造成本取决于设计阶段。

1.1.2 福特汽车公司在设计、劳动力、原材料、和企业的一般性管理开支四大制造因素中, 设计的革新为其带来了70%的生产节约。

1.1.3 产品的设计一般只占产品成本的5%~15%左右, 但他决定75%的总制造成本和80%的产品质量和性能。

1.1.4 可以看出设计工作的作用尤为重要,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大量时间都花费在了模具结构的设计上, 在型面设计上花费的时间相应就被压缩了, 而这正好与我们所需要的相反, 因此如何有效的缩短结构设计方面的时间, 使工作人员能够将更多的时间用与汽车型面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的现状

1.2.1 在现今设计中, 经常会发生设计人员的设计工作和工艺、

制造、装配人员的工作相互冲突的情况, 从而引起返工和翻修等额外工作, 这不仅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而且在严重时还会延误工期, 延误产品投放市场的时机, 从而导致失去市场竞争力的严重后果。

1.2.2 而这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应该是设计人员的设计与模具造

型上的冲突, 经常会发生设计师的模具设计造型无法实现, 结果造成双方不断的返工和协商修改。

1.3 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的一般过程

汽车覆盖件模具的一般设计过程如下:

1.3.1 根据生产厂家的需求进行模具概念设计分析。

1.3.2 对模具工作情况、工艺的分析画出工艺图纸。

1.3.3 根据工艺图纸进行模具结构造型设计。

1.3.4 将CAD/CAM转为NC代码, 为数控加工做准备。

1.3.5 实型铸造造型, 如有不适当的地方, 再转到CAD/CAM设计进行协调。

1.3.6 浇铸以及型面的加工。

1.4 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总结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CAD/CAM

造型是设计的关键环节, 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模具铸造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决定着能否将设计师的想法变成现实, 所以在实际设计中, 这两部分所占的时间比重是最大的, 而模具铸造造型对工人的要求比较高, 不但要能看懂设计师的设计意图, 还要将设计的各个部分用实体表示出来, 尤其在国内主要还以2D设计为主的现状下, 就显得尤为困难, 必然要比国外已经使用3D设计的同一工作花费更多的时间。

2 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的发展

2.1 实型铸造造型设计概述实型铸造也就是消失模铸造 (台湾

称包丽龙铸造) 该工艺在国外汽车模具铸件中已经得到广泛使用, 制作模型是以塑 (聚苯乙烯塑料) 代木, 生产的实型铸造模型经济适用, 节约成本, 铸件型面加工余量少, 精度高。由于该工艺通过实体模型铸造, 简化了以往造型的繁琐工序, 铸造时无需再通过配箱、起模修型、落芯等复杂工序, 因而铸件毛坯无分型面、无毛刺、无型腔网挡, 孔位光洁。本工艺适合单件、复杂模体使用, 因此是汽车模具制造的最佳选择。

2.2 并行工程理念概述

2.2.1 并行工程思想并行工程是相对于以往串行生产技术而

提出的一种新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模式, 美国防务分析研究所早在1988年12月就提出了对并行工程的定义:“并行工程是一种系统的集成方法, 它采用并行方法处理产品设计及相关过程, 包括制造和支持过程, 这种方法力图使产品开发人员从一开始就能考虑到产品从概念设计到产品报废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因素, 包括成本、质量、作业调度及用户的需求”。从这一定义就可以看出并行工程思想就是要求产品设计人员在进行产品设计的初期就要尽可能的考虑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设计思想。

2.2.2 将并行工程思想引入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的原因在传

统的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当中, 往往是设计工程师结合厂家的需要,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模具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然而这种“创造性”往往缺少了对后续加工的考虑, 因此经常导致设计的修改和返工, 因此如果在设计过程中能考虑到实型铸造制造工程师的一些习惯和经验, 那么就能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返工, 并且由于模具部分结构的标准化, 造型设计师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汽车型面设计上, 而这正是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部分。

为了提高制造汽车覆盖件的效率, 降低其制造的周期, 在进行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时, 就要遵循并行工程的思想, 即要考虑后续加工和将来设计时的需要, 也要对设计中涉及产品信息的部分尽量考虑标准化和数字化。这样一旦模具的3D造型设计完成之后, 所有有关设计过程中的标准部件都可以用统计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这样就简化了实型铸造造型师的工作难度, 可以有效的节省看图和造型工作时间。

基于这些考虑, 我们通过对一些汽车覆盖件的模具进行了分析, 可以看到, 除覆盖件复杂的型面以外, 模具的其它部分一般来讲都具有很大的对称性、相似性, 甚至是重复性, 如导板、筋板、吊耳、凸台等等, 这些特性就为在设计中对模具的特征结构进行标准化和数字化带来了很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将并行工程思想引入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的依据如果我们对模具的覆盖件的设计中以实型铸造车间的模型为主要的依据的话, 那么这不仅为模具的设计带来了方便, 而且在模具设计完成以后, 就可以立即得到在有关设计中上述标准部件使用情况的信息数据。如, 设计中用到了几个圆柱, 几个凸台等, 还有它们各自的尺寸特征, 这样就能将得到数据信息进行制表, 直接在数据库中与实型铸造车间实现信息的共享, 实型铸造车间就可以立即根据这些数据信息生产出模型所需要的部件, 而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分析图纸, 这不仅可以减轻实型铸造车间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 还可以进一步降低汽车覆盖件的生产制造周期, 减少实型铸造材料 (聚苯乙烯塑料) 的消耗和浪费, 达到了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环保的目的, 也同时体现了并行工程的制造思想。

3 结语

本文通过探讨在汽车覆盖件的设计过程中引入并行工程的思想, 为汽车覆盖件的设计思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抓住了设计中最耗时的两个工作步骤 (模具的CAD/CAM造型设计和实型铸造造型设计) , 提出了如何能够更有效的利用并行工程的思想帮助企业节省工作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赢得了在市场竞争中的宝贵时间。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崔令江.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型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周天瑞.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谢永东.汽车制造工艺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李体彬.冲压成形工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上一篇:咖啡店部长工作职责下一篇:商业银行管理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