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对待批评

2024-07-25

如何正确对待批评(精选9篇)

如何正确对待批评 第1篇

如何正确对待领导的批评?

领导最近总是安排活给我,是什么意思?

领导最近总是会问我工作进展,是有别的暗示么?

早上一来到办公室,领导就说“来我办公室一趟”

……

然而这句“来我办公室一趟”,对于很多职场人来说就跟魔咒一样,总是担心是不是做得不对,领导对自己是否有意见,担心受到领导的批评……

面对职场领导的批评,如果没有较好的心态和方式应对,就很容易因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而做出过激行为,

今天,小赏想分享给大家一个职场必备技能——如何正确的对待领导的批评。

微笑的接受别人的批评,并感谢对方抽出时间对你的指导

面对批评,深呼吸冷静下来,保持微笑,虚心受教。并感谢领导抽出时间关心你的工作表现,同时展现出自己的反省态度,让领导觉得自己的批评是有价值的。

要明白领导批评你的目的

如果你的领导/同事对你的批评是自命不凡、攻击人格性的,他们提出的建议也是非建设性的,那么不必争论,保持冷静假装你在听就好,但实际上忽视他们,可能反而会赢得对方的尊重。

如果是有建设性的批评建议,要正视它的价值, 不要埋冤别人为什么对你有意见,为什么针对你,而是要把这一份建议当作一次自我反省的机会,一次职场上难得的礼物。

但在接受评价的当时,你仍然可能做出过度的、不恰当的反应,这种情况,尤其是在工作中,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1. 耐心倾听,冷静解释

在面对批评时,人本能的反应是争辩,否认。但无论原因是否,耐心听完对方的看法,然后冷静并有条例的阐述自己在工作中的责任与结果。

比如,原本一份由你同事应完成工作报告,但由于她突发个人身体状况,需要你协助完成报告的后部分,最后签字提交,

但最终由于报告前面的一些数据失误,导致项目产生危机。这时,经理指责你没有细心检查,认为是你的错误。虽然这份失误是你同事造成的,但是经理只会看最终签字的人是谁,负责人是谁。这时,你应该先承认“没有细心检查是你的责任”,继而表示,下一次一定会细心检查,并表示这份工作原本应该是你同事的任务,你是在协助他。

2.理性对待,避免人生攻击

每个人都有缺点,在接受批评时,有的人会反射性地把矛头指向对方,说“你某些地方也有问题。”这是不对的,必须记得就事论事,你们讨论的重点应该是你做错的事情本身,而不是你以及他人的为人。

3. 适度道歉,注重改正

如果批评是基于一件具体的错误、误解或者行为的话,记得:道一次歉就够了。你的道歉必须是严肃的、就事论事的,并且表现出你已经完全明白了问题所在,以及如何在未来避免同样的情况发生。

4. 抓住解释机会

当批评过去了几天,或者几个星期以后,回去和批评你的人讨论也并不是一个坏主意。比如,你可以说,“基于我的评估,有三个方面是我特别需要改进的,还有两个地方是我觉得之前就做得比较好,需要继续坚持的。最后,你提到的一点让我还有些疑惑和担心:……”这时,对方一方面会欣赏你,就收到的负面评价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另一方面,你也可能会澄清一些误解和对方说错的部分。

5. 保持自信,正面批评

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建议,但不要被批评而对自己产生怀疑。给自己一段时间,接受每个人都有缺点和局限性。

如何正确对待批评 第2篇

第一点是,不要急着证明你没有责任。面对批评,很多人本能地会说自己没有错。有时候可能确实是别人的错,但是你急着说不是自己的责任,就会让人反感。这提醒我们,面对批评时,千万别说主观的、控诉性的话,比如“不是我的错”,或者“我是冤枉的”。既然别人批评你,说明你多多少少要承担点责任。你应该更多地从事实出发,先耐心听完对方的看法,再评述自己在工作中承担的责任和结果。

举个例子,你本来要在今天中午交一份报告给老板。你提前一天就交待给实习生打印和装订报告,结果实习生误解了,晚了几个小时才交上去。在这件事上,尽管你按照流程做,但你的老板并不会在意是不是实习生的责任,他看到的事实就是让你交报告,你交晚了。这时候,你先得承认,“报告交晚了是我的责任。”然后表示,“我会建立更完善的流程和机制,确保下一次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第二,不要在批评你的人身上找问题。很多人一听到批评,会习惯地反驳批评自己的人,说你凭啥批评我,你自己也不行。其实,你要想明白,大家都是就事论事,这个时候,你们讨论的重点不是谁的能力问题,而是你做错了这件事。即便对方也犯过错,也不能拿来反击对方。

第三,不要过分道歉。如果对方因为一个具体的错误或者行为批评你,道一次歉就够了。但是,你的道歉必须严肃,就事论事,并且你得搞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以后要避免同样的问题。这事有可能就过去了。

第四,不要放过进一步解释和澄清的机会。当你冷静下来,自己回头想想,在批评中,哪几个点让你有收获?哪些地方有误解和偏见?如果确实有误解和偏见,你可以在批评过去了几天,或者几个星期以后,回去和批评你的人讨论。比如,你可以说,“我反思了一下,有三个方面是我特别需要改进的,还有两个地方是我觉得之前就做得比较好,需要继续坚持的。最后,你提到的一点让我还有些疑惑和担心。”这时候,对方一方面会欣赏你,觉得你在接受批评后能分析和思考;另一方面,你也可能会澄清一些误解。

最后一点是,不要陷在对方的批评里出不来。很多时候,批评会让你怀疑自己。如果批评的点是你平时没有意识到的,但又很难改变的话,就让人特别纠结。比如有人说,你演讲的时候,怎么那么爱用连接词?你很有可能会受到打击,然后不开心,这很正常。但是,你还是要面对和接受,因为每个人都有缺点。别人给你指出来,能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以后尝试改变。

如何正确对待经典音乐 第3篇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 必定有其动人之处, 但我们不得不痛心地说, 经典歌曲有其生存的特定的时代、环境、社会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 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些特定时代、特定的环境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 我们的孩子对于这些已经是一片茫然, 他们无从了解这些特定时代所特有的气息, 也就根本无法体会到这些作品的情感, 他们像捧着天书一般面对这些经典。抛却它们吗?对从事音乐的人们来说, 这会是剖心剐骨般的疼痛, 毕竟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 是我们的祖先、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既然“抛却”不可能, 我们只有昂起头去继承、去发扬, 这个责任就落在了我们的肩上!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究竟该怎样继承发扬“经典”呢?途径是多方面的, 但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 我们还是应该把目光聚集在课堂上。

音乐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和掌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除了相对单纯的知识性和技能性之外, 更多地体现的是对艺术的美的意识的教育,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对于经典, 我们更应该从审美开始。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非说教。这种审美必须以体验为基础, 这里的体验不应仅仅指音乐的体验, 它应该是一种广义的、多学科、多种手段的体验。笔者认为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即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内容, 创设相应的情景。创设情境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讲故事、观看音像资料、即兴表演等。通过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被调动起来, 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景、置身于情境之中的地步。恰当地创设情境还可以营造与音乐作品相适应的气氛, 对学生的心理及情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作品,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如《卖报歌》一课, 这首歌反映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 那段满目疮痍、饱含血泪的屈辱、苦难的历史, 离现在的社会已经很遥远了。作为成年人的我们, 幼年时代还曾受到那段历史余波的影响, 在我们的脑海中还残留着童年时代辛酸的回忆, 成年后的我们还可能常常去回忆。然而, 充分地享受了改革春风的孩子们对那段历史却毫无知觉, 势必会影响到他们对歌曲情感的把握。怎么办?这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境, 先观看一段录像, 从视觉上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然后讲报童的故事引入歌曲, 这样用视觉补充了听觉无法得到的情感。创设情境应该因课而异, 《卖报歌》适合利用观看音像的方法, 有的歌曲就比较适于即兴表演的方法, 不能千篇一律。

二、用心聆听、体会情感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传入人的耳膜, 刺激大脑中枢神经, 能够使人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 从而达到净化心灵, 陶冶性情的作用。在教学中, 必须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调式、肢体等各个基本要素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 逐步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 使转瞬即逝的音乐给他们留下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 但并不是说音乐是不可感知的, 它可以通过各种音乐要素使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和造型化。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子上, 而在谱子之间。”因此,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不能让学生的歌唱与欣赏机械地束缚在音符上, 而是要通过聆听音乐, 引导受教育者感受音乐的基本要素, 即节奏、速度、音高、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感中的作用, 完整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音乐形象,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受教育者体会、表现音乐, 最终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

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一切手段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绪、情感、意境。如《愉快的梦》一课, 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按节拍律动摇晃身体来感受歌曲6/8节拍摇篮般的感觉, 随后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 想一想那梦中绿色的海面、美丽的夜空、神奇的椰子岛上快乐跳舞歌唱的小矮人、在美丽的金星上看到地球上的城市闪着耀眼的光, 来感受歌曲的梦境的静谧的美, 同时感觉歌曲范唱的甜美的声音、中速稍快的速度以及歌曲所表现出的兴奋、愉快的情绪。

三、创设美的氛围, 让学生参与其中

学生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对歌曲已经有了一些理解,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 应该创设一个适合于学生、适合于教材的美的氛围, 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氛围是指笼罩着某个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要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 必须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有效的教学氛围。美的课堂氛围不应该是油画那样静态的美;也不能是诗篇那样深沉的美, 当然, 它更不能是长江、黄河那样狂放、一发不可收拾的美。它应该是活跃而不失之零乱, 安静而不失之呆板, 紧张而不失之抑郁, 愉快而不失之松散。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生双边关系和谐融洽、配合默契, 教者情绪热烈, 学者反应积极。音乐游戏、师生接唱、赛歌表演等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 是创设美好氛围的良好的途径。老师要善于运用这些方法, 来建立自己美好的课堂氛围。

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第4篇

前几天,我因为作业完成得不好,被数学老师批评了,他说我笨,是个粗心鬼。我很难受,也有些生气,一连好几天都提不起精神上数学课。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小楠

被老师批评,的确让人心里很难受。爱因斯坦小时候连个小木凳还做不好呢,谁会想到他以后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呢?只要加倍努力,谁能保证以后你就成不了一名数学大师呢?你别生气了,编辑姐姐给你请了一位心理专家——夏晓鸥老师来跟你交流交流。

亲爱的小楠:

我非常理解你被老师批评后的感受,你觉得难受,甚至生气,这是人之常情,正说明你是一个自尊自爱、有上进心的孩子。现在你的心情怎样?我们来先试着处理自己的心情,再回过头去看被老师批评这件事吧。

“被老师批评了,我觉得很难过,很生气。”像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你可以去跟好朋友说,也可以写在纸上自我倾诉。当然,你想到了写信来求助,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然后你想做什么?是哭一哭,还是跑几圈?用一个你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心里的情绪先“放”掉些吧。

然后,带着一个稍稍平静的心情,来看看被批评这件事。首先,正确对待老师批评学生这件事。想想看,除了你,老师一定也经常性地批评过其他同学,这种批评中饱含着老师对学生的责任心。试想一下,如果班里的同学上课随意讲话,作业马虎应对,同学之间互相捉弄,老师都不管不问的话,你觉得他是一个好老师吗?其次,也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方式。不同的老师因为年纪不同、性格不同,他们批评的态度、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老师也是普通人,也会有脾气很大的时候,这很正常。当然,如果有时候老师的批评方式确实对你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你要及时勇敢地向你最亲近的或信任的人求助。最后,学会把“被批评”变成一件好事:把批评作为自己进步的提醒和鞭策。老师批评写你作业粗心,这不正好成为你的进步点吗?当你努力改正不足,不再让老师因为同一件事批评你后,“被批评”不就变成了一件让你进步的好事吗,你说呢?

夏老师

正确对待批评 第5篇

教育目的:

通过教育,使大家认清批评的治病救人作用,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批评。

教育重点:要勇于接受批评。

教育方法:

1、课堂讲授:30'

2、分组讨论:30'

讨论题:

怎样找准并正确吸取教训?

教育内容:

有了缺点毛病,受到领导或同志的批评,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有的同志却不能正确对待,感到丢了面子,抬不起头来,担心影响进步,以致背上思想包袱。应当说,受批评固然是不愉快的事,但坏事可以变成好事,批评的压力可以变成继续前进的动力,其关键是调整好自己对待批评的心态。

一、“良药苦口利于病”

有的同志受到批评,往往以为是领导和同志跟自己过不去,因而产生怨恨泄气等情绪。其实,这些同志对批评缺乏正确的认识。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句名言:“批评,这是正常的血液循环,没有它就不免有停滞和生病的现象。”一个同志有了缺点错误,给予必要的批评甚至处分,是对个人成长和部队建设负责的表现。批评对人的帮助、挽救、促进作用,是其他方法和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1、批评是治病救人的“手术刀”

1、批评是治病救人的“手术刀”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只有什么事也不干的人,才不臻于犯错误。”因此,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怎样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问题。批评就好比医生给病人治病,是针对人们思、言、行上存在的“病灶”进行的,目的是要把病治好。有缺点毛病的同志受到批评后,就会在思想上引起震动,促其认识错误、吸取教训、改掉毛病,进而变成一个健康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2、批评是人生道路的“修偏仪”

恩格斯说:“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惜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青年人由于阅历不丰富,思想及理论修养不够,缺乏经验,在前进道路上难免发生主客观不相符的情况,或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组织、领导、同志及时给予批评,甚至对错误严重的同志给予必要的处分,正是要把这些同志从偏差和错误上拉回来,端正其人生道路上的前进方向。受了批评处分,有利于有缺点错误的同志清醒头脑,在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可以警示自己,主动预防和避免犯同类错误,防止重蹈覆辙。

3、批评是维护纪律的“助推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单位、办任何事情,都必须有规矩守纪律。家有家规,乡有乡规,厂有厂规,国有国法,军有军纪。我军的纪律是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铁的纪律,无论任何人违反了纪律,都必须坚决纠正,包括给予必要的批评处分。如果光是提倡怎么做,而对那些违反的同志不给予批评乃至处分,就不能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遵守的自觉性。

二、要勇于接受批评

勇于接受批评,是改正缺点毛病、争取更大进步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正确对待和勇于接受批评呢?

1、要“闻过则喜”

一棵树长了多余的枝杈,只有及时修剪,才能长成栋梁之材。一个人有了缺点毛病,只有敢于正视现实,诚恳接受批评,才能清除身上的“细菌”和污垢,从而成长为“四有”革命军人。有句话叫“脊背上的灰自己看不见”,有了缺点毛病,就好比脊背上有灰尘一样,往往自己看不见,而旁观者就看得比较清楚。如果不让领导和同志批评指正,帮助“拍打脊背上的灰尘”,怎能保持肌体的健康呢?从这个意义上认识批评,就应当抱着“闻过则喜”的态度,十分欢迎领导和同志经常给自己“拍打拍打”,即使“拍打”得重一点也应愉快接受下来。

2、要勇于承认错误

有的同志受到批评时,往往态度不冷静,不注意认真反省,急于辩解和开脱自己,这是对自己缺乏严格要求的表现。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妨先冷静地把批评接受下来,严格认真地检讨和反省自己,老老实实地承认错误,并作出真诚的检查,这比辩解要强百倍。即使确有解释的必要,也要承认错误先检讨,然后找适当的场合和时机再说明情况。如著名的雷锋式战士王杰,有一次利用休息时间去帮邻近的一位老大爷喂牲口,他顾不得一天施工的劳累,一口气干了四十多分钟,帮老大爷挑满了一缸水,铡了一百多斤草。谁知刚回到班里,就挨了班长的批评,说他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不请假。王杰开始感到做了好事还挨批评,实在太冤枉,心里不是滋味。后来他认真想一想,感到班长的批评是有道理的,自己外出不请假,违反了纪律,尽管是为群众做好事,也应该批评。于是,王杰在班务会上主动检讨了错误,并恳请班长今后对他要求更严些。王杰同志严以律己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要严于解剖自己

这是勇于接受批评的内在动力。古人曰:“自知者明”,意思是说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才算聪明,这是颇有哲理的。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曾经引用过曾子的一句话,叫做“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说一天要几次反省自己,看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在受到批评的情况下,更应该严于解剖自己,认真检讨和反思缺点错误,敢于把“刀子”指向自己的痛处,这样才能真正与缺点错误一刀两断,从而获得新的进步。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严于解剖自己、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光辉典范。周恩来同志生前经常讲自己的缺点,说:“有错误要逢人就讲,既可以取得同志的监督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以借鉴。”在晚年,他还说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陈毅同志一生光明磊落,也经常用自己在参加革命初期因缺乏经验而走过的一些弯路来教育干部。他在63岁生日时,写下了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中夜尝自省,愧悔难自文。还是鼓勇气,改正再前行。灵魂之深处,自掘才可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能认真地进行自我批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严于解剖自己,不努力清除自己思想上的尘垢呢?

三、要坚决改正缺点

受到批评,光勇于接受还不够,还要能坚决改正缺点毛病,而不能“虚心接受,屡教不改”。要把批评当作动力,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继续前进,这才是批评的目的,是领导、同志们的希望所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能否达到批评的目的,最终要取决于被批评同志的内因。

1、要变压力为前进的动力

一个人有了缺点毛病,甚至犯错误,受到批评后,自己感到惭愧、内疚、悔恨,吃不香、睡不着,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犯了错误还持满不在乎的无所谓态度,那将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不错,列宁曾讲过“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但那是从总体上就年轻人发展的趋势是好的而言。作为个人,应严于律己,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决不姑息迁就,而应防微杜渐,一点一滴都不放过。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背上思想包袱,对进步和前途丧失信心。鸟的翅膀挂上重物就难以高飞,鱼的尾巴拴上重物就难以畅游,人的头脑若是压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我们应该懂得,错误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变成好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快地聪明起

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因此,面对批评,我们要抛弃的是自己的缺点毛病和思想包袱,要加以利用的是从压力转换来的动力。

2、要找准并正确吸取教训

受到批评,一般来讲总有教训可找。有时候,反面教训比正面经验更能教育人,更有利于促进人们成长进步。在这里,其关键是找准教训。有的同志往往从消极的方面找教训,如“今后要多栽花,少栽刺”;“多说好话,少提意见”等,这样找出的教训会把自己引向歧途。为了把教训找准,我们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出发点,既对自己负责,又对工作、对部队建设和人民利益负责;要善于倾听领导和同志们的意见,请大家帮助自己把教训找准;要对照做得好的同志,看看自己的差距和教训在哪里,这样才有利于切实改正自己的缺点毛病。

3、要用实际行动消除偏见

正确对待领导的批评 第6篇

初涉社会时作为下级人员,工作中出现了差错而被领导批评,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虽然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多数人是很难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批评的。美国学者戴尔-卡耐基通过多年的观察、研究表明,任何教训、指责,都会使人感到伤了自尊而处于自我防卫状态,并且往往会激起他极大的反感,促使他竭力为自己辩解。可以说,闻过则喜者少。喜表扬,恶批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一个明智的下属,应当怎样对待上级领导的批评呢?

强化组织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在组织系统中,领导对下属有着法定的监督、控制、指导等权力。当下属出现与组织的统一运作相背离,或不协调、有误差的行为时,领导有责任对其进行批评指正,这是勿庸置疑的。如果任其而为,那就是领导的失职。他就会因此而受到更上一级领导的批评、惩处。所以说,领导是在履行职责,是对事不对人。作为下属应当具有这种起码的组织观念,被批评时不应有领导故意找自己的碴,跟自己过不去的想法。这种想法不但于改正错误无益,还会形成抵触情绪,影响与上级的正常工作关系和同志感情。

进行换位思考

当上级批评自己时,如果感到难以接受,这时换个位置,设身处地地从领导的角度考虑一下:如果我是领导,会怎样对待犯了这种错误的下属?能够丧失原则、放任自流、姑息迁就吗?这样一来,往往就会心平气和了,就会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了。只是局限于自我的角度考虑问题,常常会感情用事,陷入狭隘、偏执、片面的泥潭难以自拔。实际上,对于许多问题的思考,适时转换思维角度,会进入别有洞天、豁然开朗的境界。

不要过于计较领导的批评方式

英国学者帕金森说:“即使在私下,不破坏和谐融洽气氛与亲密合作的批评都是很难做到的。”批评确实是件不容易掌握的事情,既要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危害性,又要做到不伤其自尊,欣然接受之,还要以此增进双方的信任感,往往很难同时做到这一切。由于每个领导的工作方法、修养水平、情感特征各不相同,对同一个问题的批评方式就会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差异。和风细雨式的批评好接受,而疾风骤雨式的批评就让人难以忍受。然而,作为下级,不可能去左右上级的态度和做法。应当认识到,只要上级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工作,为了大局,为了避免不良影响或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为了帮助你、挽救你,哪怕是态度生硬一些,言辞过激一些,方式欠妥一些,作为下级也要适当给予理解和体谅。不去冷静反思、检讨自己的错误,而是一味纠缠于领导的批评方式是否对头,甚至当面顶撞,只会激化矛盾,更加有损于自己的形象。

不可推卸责任

有了错误,给工作造成了损失,不从自身找原因,强调客观,极力推诿,是最为愚蠢的做法。不管客观情况怎样,你毕竟是当事人。也许对你的批评有些过头,让你承担的责任有些过重,但随着调查的深入,情况的进一步明了,是非曲折终会澄清的。一开始就急于为自己辩白、解脱,结果会适得其反,给人以避重就轻、逃避责任的印象。恰当的做法是:接受批评,并积极着手解决造成的不良后果。之后,当上级进一步调查原因时,认真配合,逐步搞清真相。这样,你该承担什么责任,他人该承担什么责任,什么是客观不可避免因素,终会有个公正的结论。要知道,任何问题的处理都要有个过程,应当学会耐心等待,否则,往往是欲速不达。

知错即改

从错误、失败中汲取教训,及时改正,这样的下属会很快得到领导的谅解和尊重,以及同事的赞许。据心理学家观察,当人们看到犯了错误的人痛心疾首、懊悔自责的态度,并且竭尽全力去改正时,大都会因此而生恻隐之心,减轻对其错误的谴责和反感心理,同时还会给予热情的关注和由衷的帮助。这样一来,也许会成为你人生转折的一个契机。很多人就是在跌了一次跟头后,幡然悔悟,由此得到了领导、同事和亲友的信任帮助;从此走上自强自新之路的。应当看到,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事物就会向着好的方向转化。

力戒消沉

犯错误终归不是件愉快的事情,所以多数人的反映是悔恨不已。心理素质健康的人,能够很快通过提高思想认识,振作起精神,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重新开始起步,以努力工作来洗刷过失。但是一些性格内向、自尊心过强、敏感多疑、对挫折耐受力低的人,会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担心别人会看不起自己,领导今后也会用“有色眼镜”看待自己,前途无望了,从此一蹶不振。如果你是属于后一种类型的人,可以尝试着从这样几个方面调整心态:

一是回溯动因。自己确实不是有意而为,上级和同事也已经明了这一点,这样想往往心理上就会轻松、宽慰一些。

二是在与他人的参照比较中,求得自我原谅。人无完人,伟人也会犯错误,何况自己乃一凡人?这样心里就会平衡一些,坦然一些;

三是不要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以为别人都在注意你。实际上,每个人都有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领域,是不会为那些与己无关的事过多地操心的。你不是也如此吗

四是把这次过失作为一次接受教训、磨练意志的机会。勇敢地面对它,深刻地反省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力争做一个生活中的强者。

五是争取领导和同事们的谅解和帮助。把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关怀和提醒;主动与领导和同事们交流思想、征求意见,会使他们尽快地改变对你的看法,重塑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

英国学者利斯特曾说过:“我能想象到的人的最高尚行为,除了传播真理外,就是公开放弃错误。”是的,错误并不可怕,批评也不可伯,关键在于你怎样去认识它们、对待它们。

加强思想修养 正确对待批评 第7篇

同志们,最近我和一些官兵谈心了解到,很多人对别人批评很不理解,抱怨的人比较多,甚至发牢骚、说怪话。古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意思是说,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人。青年战士也一样,不管是党员,还是一般群众;不管是班长骨干,还是普通一兵;不

管是立过功的,还是爱过奖的,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点。有了问题和缺点怎么办?“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当然是再好不过了。然而,俗话说“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现实生活中,有的战士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和缺点,这就要靠大家提个醒,靠领导和同志们批评帮助。只有这样,我们的长处和优点才能得到不断发扬,缺点和短处支委会得到有效克服。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批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课的题目是加强思想修养,正确对待批评。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同志们能够正确对待领导和同志们的批评,加强思想修养,勇于承认错误,走好人生之路。共包含三个内容:

一、要正确看待批评,把它当作前进的动力;、要加强自身修养,承受住尖锐的批评;

三、要以宽广的心胸,对待错误的批评。时间:60分钟。方法:集中授课,重点讲解。要求大家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下面,我们先学习第一个内容:

一、要正确看待批评,把它当作前进的动力。

大家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人受到表扬,马上兴高采烈,工作劲也足了;一旦受到批评,情绪就会低落,工作热情大减。其实,批评与表扬都有异曲同工的作用,一个人如果受到批评能够及时改正,也是进步。所以说表扬和批评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二者的作用是一致的。当然,年轻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想得到领导和赞许和肯定,听到批评不会象受到表扬那样信人舒畅,这是人之常情。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子耳利于行。一个人要想健康成长,必须听得进批评,就好比一棵参天大树成为栋梁和,需经风霜雪雨的洗礼,需要不断修枝打杈一样。人要进步,同样需要领导和同志的批评、帮助、督导和鞭策。我们大多来到部队只有20来岁,处在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中,这个时期步子迈的正不正,思想基础牢不牢,对自己的发展及至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入伍来到部队,生活在连队这个大家庭中,能经常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翔,提醒和鞭策应该说是一种幸运。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同志能够正确看待批评,得也有的同志却适得其反,认为批评是领导对自己有偏见,给自己穿小鞋等等,不仅影响了自己的成长进步,也给部队建设带来了危害。在对待批评的问题上,我们要注意克服三种模糊思想:

一是克服满不在乎的思想。我们有的战士把领导的批评,情场们的帮助当作耳边风,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一个耳朵听,一个耳朵冒,自以为“我大毛病不犯,小毛病不断,其耐我何”;有的战士对自己的缺点采取不承认态度,消极对抗,明明是块疮疤,却竭力掩藏遮盖,结果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大家都学过《扁鹊见蔡桓公》这一课,蔡桓公直到病入膏盲也不承认自己有病,最后连扁划策那样的神医也束手无策,无力回天。这些自欺欺人的作法,不仅不利于改正错误,反而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铸成大错,陷入不能自拨的境地。

二是克服与人“攀短”的思想。有的战士受到批评后,不去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常和其他同志比,甚至说一些见谅话,强调别人还不如自己,我比某某还强等等。这使人想起“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即便别人真的比你犯的错误更严重,也不能证明你的错误是好的,只要是缺点和不足就需要纠正和改进。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自觉地改正。

三是克服把批评当“包袱”的思想。有的战士受到批评后,认为干部对自己有想法,整天顾虑重重,感到前途渺茫。年轻人大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这本来是优点,但过分看重自己的荣誉就容易把一时一事的过失当成思想负担,这也是不好的。其实干部批评战士并不是对谁有什么成见,批评是对事不对人,当领导的不会因为一个人犯了错误而把他看“死”了,犯了错误并不可怕,改了就是好同志,完全不必要因此造成深重的思想负担。某部战士刘云凯,刚入伍不久,为老乡窝赃,被劳动教养。解除劳教后,他没有因此而萎靡不振,而是积极地去用自己的工作弥补过失,后来入了党,当上了干部,被军区树为学雷锋标兵。从刘云凯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与其终日对过去的差错追悔莫及,不如痛改前非,吸取教训,迎头赶上。

军队是所大学校,连队是个大家庭,官兵朝夕相处,共同的理想把大家结成了亲如兄弟的战友情谊。在我们革命队伍里,战友之间相互提醒帮助,领导及时批评教育,对大家来说,应该说是一种幸运,这是同志情,战友爱的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批评实在是千金难买。所以我们在加强自身修养,承受住尖锐的批评,这是本课所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二、要加强自身修养,承受住尖锐的批评。

有些时候,有的干部在批评别人时,不大注意场合和方法,特别是在大庭广众面前,不留情面的训人,往往让人“下不来台”,丢面子,叫人无地自容。无论是干部主观动机多么好,这种批评人的方式都应该改进。但是,作为战士是据理力争挽回面子,还是冷静处之接受批评,往往能

够充分地反映出一个战士的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就是因为没有恰当地处理好类似情况,而把问题弄得不可收拾,造成不该发生的后果,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为此,我们要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想法:

一是“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的同志受到批评后,就觉得领导对自己有看法,进步无望,一切都完了。从此一蹶不振,把严厉的批评变成了走下坡路的开端。

二是忌恨报复心理。受了批评后,感到人格受到莫大污辱,与干部产生了思想隔阂,埋下了怨恨的种子,甚至走上了打击报复的违法犯罪道路,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人们常说“严是爱,松是害”,干部对战士严格一点,甚至批评时语言尖刻一些,但其指导思想和主观愿望是好的,是为我们成长进步着想,为我们的前途负责。一般情况下,干部批评战士时都能顾及面子,干部严厉批评战士,往往是因为战士所犯错误性质比较严重或酿成了较重的后果,让人十分气愤,有的战士是明知故犯或屡教不改,干部因为恨铁不成钢而发脾气。在这种情况下,对战士来说,对干部的善意批评要给予正确理解。医生讲对症下药,对于一个身患重病的人,猛药除病是一个恰如其分的处置。三国时,关羽以英雄的气概承受剐骨疗毒的剧痛而面不改色,最终转危为安;曹操讳疾忌医不肯让人动手术终为头痛病所害。我们应该从古人的经历中汲取教训。尖锐的批评正像给病人动手术,往往是彻底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把尖锐的批评,当作耳边敲响的警钟,以闻过则喜,从善入流的态度接受批评,同时还应该深刻的反思自己的过失,从自身错误中找出教训。人们常说:“联盟人从严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应该以“在哪跌倒,在哪爬起来”的态度,在错误上查找原因,争取下次不犯类似的错误,并举一反三,力争少犯其它错误,这才是联盟之举。当然,对于有的干部经常语言尖刻地批评,甚至是挖苦、侮辱人格的话,我们也要通过正当的渠道去反映。我想,绝大多数干部当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时,都能够较好地克服和改正。

陈毅元帅在一首诗中写到:“一喜有错误,痛改便光明,一喜得帮助,周围是友情。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与那些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看到你在错误的悬崖边上徘徊而不去拉你一把的人相比,干部尖锐的批评,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也就能够认真反思自己的过失,而不必苛求干部批评时的态度和方式了,要以宽广的心胸,对待错误的批评。这是本节课的第三个内容:

三、要以宽广的心胸,对待错误的批评。

许多时候,干部对战士的批评不定十分准确,很可能与事实有所出入,甚至还可能张冠李戴,不该爱批评的人挨了批评,该表扬的被人误解、受批评的情况也是有的。批评错了怎么办?是暴跳如雷当面顶撞,还是心平气和地恰当处之,能够反映一个战士的作风和品格。在对待错误批评的问题上,作为战士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哪怕干部批评有百分之一是正确的,也该认真地虚心接受,即便是完全批评错了,也权当在耳边又敲响了一次警钟,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错误看待,引以为戒,警示自己,同样大有裨益。“前车之覆,后车可鉴”,聪明人之所以少犯错误,原因就在于此。

二是要体谅干部的难处。俗话说:“将心比心,八两换半斤”,连队工作方方面面,干部的精力毕竟有限,不能要求干部对任何事情都处理得十分恰当,什么问题都判断得准确无误。当年,孔圣人带着他的门徒周游列国,一日走得牛困人饥,便在途中埋锅造饭。弟子颜回煮饭时,孔子从无处看到他掀起锅盖抓饭吃,十分气愤,开饭前严厉地批评了他。颜回不愧为孔子的得意门生,确实有一定的涵养,没有当面顶撞他,冒犯圣人,而是事后澄清了事实。原来是草灰掉到了饭锅里,颜回觉得把饭丢了太可惜,便把沾上草灰的饭粒吃了。孔子叹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然而就连孔圣人身临其境亲眼目睹尚且有误,何况我们普通干部。连队工作事无巨细,干部难免事必躬亲,难免对情况掌握不全,不可能事事都弄得四脚落地,批评错了实在是在所难免。古人尚有“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宽广胸襟,我们革命战士不应该不及古人吧!

三是要主动找干部谈心交心。该承认的勇于承认,该澄清的及时澄清,特别是在代人受过、被人误解的时候,应及时主动找干部汇报思想,说明情况。说明解释没有明显效果,那就要“风物长宜放眼量”,耐心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不能因为一时的委屈就牢骚满腹,与大家闹别扭,在这方面,彭德怀同志就是一个典范,他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后来党中央派他到西南领导大三线建设,他不顾自己蒙冤枉,背黑锅,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我们还要破除那种“挨了批评找干部谈心自己辩解”的偏见,以诚恳的态度消除误会,化解矛盾,加深理解,进一步密切官兵关系。只要批评者的出发点是帮助人,而不是整人,那么任何误解和委屈终将会得到澄清和清除的。

同志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强思想修养,正确对待批评。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同志们能够正确对待领导和同志们的批评,加强思想修养,勇于承认错误,走好人生之路。共讲解了三个内容:

一、要正确看待批评,把它当作前进的动力;、要加强自身修养,承受住尖锐的批评;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待网络 第8篇

一、正确认识网络

要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 首先必须要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网络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 网络的利和弊, 关键是看怎么去使用。我们先来说说网络的好处。对于学习,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查找相关的资料, 扩大视野, 接触更多的知识, 也可以通过网络与人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另外, 网络的利用可以为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如现在的网上购物、网上充值、网上银行等, 很多生活中的事情都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来完成。这些都是网络为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便利。但是, 另一方面, 网络上常有不良网站散播一些不良信息来误导青少年, 还有来自娱乐及游戏方面的诱惑, 很容易让一些青少年堕入其中, 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总的来说, 网络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但却容易“玩物丧志”, 对于一些意志力不够坚定和对网络认识不全面的青少年, 更加容易受到诱惑。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要让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 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信息技术课教学就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二、明确网络道德教育目标

课堂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引导教学按一定的步骤实施, 信息技术课也不例外。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必需的信息技术之外, 还有一个目标是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 那就是网络道德教育。因此,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网络道德教育目标, 以目标的导向来强化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 主要包括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 防止侵权行为, 尊重知识产权。这方面无论是现实还是网络, 都是至关重要的。虽然网络是虚拟的, 但还是要遵守法律, 合法地使用每一项权益。同时, 要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 防止网络病毒的转播和黑客的入侵, 还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对一些不良信息和网站进行抵制, 不随便阅读和传播, 提高警惕性, 不上当受骗, 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

三、在教学内容中进行网络道德意识的渗透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 并不是每部分内容都是有关网络的, 大部分是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那么,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 就必须要在其他教学内容中进行渗透。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在一些与网络相关性较高的内容教学中进行渗透, 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加工, 把网络道德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设一部分有关网络活动的内容, 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网络应用, 如qq等网络聊天和交流的工具, 讲解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应该要注意的方面, 及在网络购物中应该要具备的一些安全和道德意识。在课堂中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网络应用进行教学, 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四、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加强网络道德的教育

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是要通过教学体现出来的, 教学又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这个目的, 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是在课堂上以理论的形式渗透网络道德教育, 那么学生可能听过就忘了, 印象不深刻。所以, 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如可以讲述一些当时有关网络危害的新闻, 让学生对新闻以及当中的人物进行讨论, 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 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网络的危害以及增强网络道德意识的重要性。学生通过一些新闻和事例来吸取教训, 进而懂得正确使用网络, 健康、安全上网。

应当如何对待学术批评 第9篇

鲁教授在“答复”中,先申辩自己的那条被批评为“伪注”的注释,“决不是故意作假”:“我一向自以为自己的文风比较老实、严谨,当然懒惰之事偶也发生,但决不是故意作假。”“实际情况是我写作此段引文时没有参考任何中文译文。这些英文极其简单,根本不需要‘学贯中西’,稍识英文者就能一目了然。我的英文水平虽然不高,但作为一个毕竟翻译了几十万字英文书籍与文章的人,犯不着为如此简单的文字去作假。”

不过,鲁教授承认批评者所指出的问题是存在的,而且也的确是个问题,“正如批评者所说,‘犯了不应该犯的错误’,将刊名搞错。这种疏忽与失误的确不可原谅。更不可原谅的是:在编辑追问注释有无问题时,我自以为原文都核对过,不会有问题。”然后,鲁教授又诚恳地表示:“批评者指出这一错误,我深表感谢。我先前将引文上的学风严谨集中于对原文及其上下文的忠实把握,力图扎扎实实读原文,不歪曲原文的总体意思,翻译得比较准确。现在我知道,这样做远远不够。不但要在学术内容上严谨,而且在技术上更要特别严谨,万万不能留下空子。此事上的技术性疏忽是我学术生涯上的一次严重的教训。在这方面,我真诚地向这位批评者表示感谢,也希望其他学者从中得到教训。”

以上态度基本上还算是一个接受批评的应有态度,是值得欢迎和提倡的。如果我们的学者都是以这种态度对待批评,学术批评也就有了一个可以正常展开的基础。然而,令人十分遗憾的是,鲁教授大笔一转,开始了对批评者的无端指责。

首先,鲁教授认为批评者的学风并非“真正健康”,是“抓住一些并非故意而为的疏漏与失误无限上纲,诋毁他人人格,并非君子之为,无利学术发展”。而鲁教授自己不是“圣贤”,就连苏轼那样的“千古之大师”,都难免“将赤壁之战的原址搞错”,“何况我们这些庸碌之辈”。一言以蔽之,似乎鲁教授可以犯错误,而读者却不能批评。当然,鲁教授并没有公开说不允许批评,他甚至还提到“作品的疏漏必须指出,这是好事”,但他接着的一句就是“但不能以攻击为目的”。读了这些话,以及后面一些类似文字,就不能不使人怀疑其认错态度的真诚了。

什么叫"PA攻击为目的”?不妨先将批评者的有关文字摆出来,请大家看看有没有“无限上纲,诋毁他人人格”的言论:“最近看了《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所刊的第一篇文章——《产业结构变迁和世界秩序重建一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世界秩序》……让我失望的不是文章的内容,而是作者的注释。……作者在该文中的第一条注释(第4页)的确让人感到是‘伪注”’。/“鲁晶越教授的这一条注释是这样写的:SamuelP. 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Diplomacy,New York,Summer,1993(见《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4页注1)。正是这一条看似规范的注释让人看到作者犯了不应该犯的错误”。/“……然而,中文所说《外交》是约定俗成的译法,它的英文名称是Foreign Affaim(外交事务或对外事务等)。这样,中文的此‘外交’就不是英文的此‘外交’(Dlplomacy),而是英文的彼‘对外事务’(Foreign Affairs)。这个刊物非同小可,它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晴雨表,……它是表达美国政界、商界和学界各种人物重要外交思想(现在也涉及经济)的喉舌。这样一本极其重要的刊物,如果是真的读过的话,应该是不会把名称写错的。”/“本人这里暂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加以猜测,鲁品越教授很可能是把中文的名称翻译回去的,并没有看过原期刊。但是,将中文‘翻回’英文往往是要‘失真’的。……当然,这位哲学教授没有犯题名错误,因为中文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上就有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只是期刊英文的名称写错了。这种不可能也不应该写错的地方却偏偏写错了,让人不可思议。笔误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其中的原委,恐怕只有文章的作者自己知道。”/“现在学术论文中的伪注现象相当严重,不少学者在论著中‘作注’喜欢外文,否则似乎不够档次,不能表现出其学贯中西的气象。但是,引用外文书刊的条件是自己必须亲自读过或者至少是认真核对过。我觉得,在学术论文中作‘伪注’也是一种学风问题。因为文科文章中的注释,如同科学论文中的数据一样,是不能作假的。”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能够找出什么“无限上纲,诋毁他人人格”的言论吗,批评者只是批评鲁教授的岂个注释有“错误”,这一点鲁教授也是承认的。当然,批评者将该“错误”视为“伪注”,并发表看法说,“在学术论文中作‘伪注’也是一种学风问题。因为文科文章中的注释,如同科学论文中的数据一样,是不能作假的”。虽说语气上并不十分地客气,但够得上“以攻击为目的”的“无限上纲,诋毁他人人格”的“非君子之为”吗?我真不知为什么鲁教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鲁教授在指责批评者“缺乏根据”时,最应当拿出他所提倡的“根据”来,但是很遗憾我们却没有看到。

很显然,鲁教授最为恼火的是批评者使用了“伪注”、“作假”这兩个词。他在接着的一段文字中提出,批评者是有意“将疏漏与作假相混淆”,是“在缺乏根据的情况下,硬要将这类疏漏‘拔高’为学风上的‘伪注’,是非常不实事求是的‘扣帽子’的行为”;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加论证,无限上纲,凭其不合逻辑的想象罗织罪名,以至进行人身攻击,不是正确的批评态度,也与该批评者口口声声力倡的‘严谨学风’背道而驰”。“失误就是失误,作假就是作假,二者之间本质不同,必须严格区分开来,进行不同方式的批评”。(马斗全:《假已如斯》(学术批评网/学界观察,2002年6月7日,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2154&type:1003)揭露了两则为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故意捏造文献的“作伪”,可以参考)

又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人身攻击”之类的语言,这些姑且不论。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是,鲁教授提出的故意作假还是无意成假的问题。为说明问题,我们在此非常有必要引进两个法学概念——“作为”与“不作为”。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版)说法,“作为”是“指行为人实施刑事法律所禁止的某种积极的行为”;“不作为”是“指行为人依照法律或自己的职务应该实施、并且能够实施的行为而不实施”。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将被称为“伪注”的那些注释,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故意“作为”的作假,即本来没有该文献,自己生造出来,或明知是假却还要引用的;二是“不作为”作假,即原本不知道是假的或有问题的文献,引用(包括从其他文献中引用)时本应仔细核校却没有核校的。故意“作为”的作假与“不作为”的作假,其实只是程度的不同,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虽然前者往往更加恶劣。具体到鲁教授的那条注释,显然属于第二种类型。因为按照程序,鲁教授应查找“刊登此文的印刷品杂志”并仔细核对,如果实在找不到原刊,就应公布文献的真实来源,比如说“引自Xx网”。没有看到原刊,却非要冒充看到过原刊,这算什么,而且,没有看到原刊,怎么就知道从网上下载的那篇文章与刊登在杂志上的文章,是同一文章或丝毫没有出入呢,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很严谨地考察和引用了亨廷顿的英文原文”,又如何能保证没有搞错呢?这能算是“文风比较老实、严谨”吗?如果这一点鲁教授还是有把握的或没有意识到不对的话,那么最“不可原谅的是”,鲁教授是知道该刊刊名并没有核对过的,虽说“时间一长,此道本该很简单的工序便忘记了,疏忽了”,但在“在编辑追问注释有无问题”的情况下,还会想不起来?——他却仍然“不作为”!并且还“自以为原文都核对过,不会有问题”。难道编辑追问的注释,只是原文而不包括刊名出处,鲁教授这种作法能算是无意中的“失误”吗?

鲁教授本来应当按照学术界约定俗成的规矩去做却没有做。正是由于自己的“不作为”,而产生了“伪注”。这不是作假又是什么呢?而由于不负责任,“犯了不应该犯的错误”,当然属于学风问题,哪怕它只是一个小小的注释的“疏漏”。——要知道,并不是只有抄袭剽窃才算是学风问题!

至于批评者称其为“伪注”,不过是指出一个事实罢了,何必大惊小怪!顶多是“作假”这个词在被批评者听来有些刺耳而已,但事实明摆在那里,换个说法比如鲁教授说的“疏漏”或“失误”,也并不能改变“作假”的实质。从鲁教授的“不作为”和批评者的言论来看,我认为批评是恰如其分的,是“实事求是的批评”,并没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也没有“不加论证,无限上纲”,当然更没有仅“凭其不合逻辑的想象罗织罪名,以至进行人身攻击”。倒是鲁教授有点气急败坏,有失学者风度。他对批评者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人家批评者并没有说他是主观故意“作假”,而他非要在这里“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是只能欲盖弥彰吗?

退一步讲,即使被“攻击”(如果这种很正常的批评但被批评者认为“刺耳”的用语,也算是“攻击”的话)了一下,又有什么不可以呢,难道大家看了错误都当没有看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对了,或者先恭维一番,然后再提点小小不同看法,才算是“健康的批评文风”?关键的问题是,鲁教授的确“以讹作真”地“犯了不应该犯的错误”。鲁教授应该反思的是,自己在《中国社会科学》这样严肃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做到一丝不苟了吗,为什么不多想想自己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责任呢,只辩白了一两句“自己并非国际政治专业的学者,以前也不知道此杂志(据我所知,许多摘哲学的人都不知道此刊)”之类,就可以反过来“理直气壮”且莫须有地指责批评者是“无限上纲,诋毁他人人格”了吗?

在文章的最后两段,鲁教授又提出说法:“真正能够推动学术发展的批评,其重点始终应当在学术思想内容本身,而不能以技术上的准确与否为中心。”“技术上准确……毕竟只是外在形式,而不是实质性内容。……近年来的学术批评之风日盛,这是好事,但批评的中心似乎老是集中于找人家的在技术上与形式上的漏洞,而故意回避或者根本不涉及论著的学术思想本身。这种批评固然具有促使作者严谨做学问的良好作用,然而毕竟只是学术批评的初级阶段。如果长此下去,则会舍本求末,将人们的精力集中于如何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上,并不能真正推进学术思想本身的创新与发展。”/“因此,我真诚地希望人们对拙作的实质性思想内容进行实事求是的批评,特别是对批评者所提的这篇文章的实质性内容的批评,……我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这样的围绕学术思想内容的批评,实在太少了。”

鲁教授提的问题当然是对的,笔者非常赞成,我们目前的学术批评的确有点“初级阶段”的味道。但这“初级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批评,特别是在许多学人都不把“技术上的准确与否”当回事的现阶段,尤其值得大力提倡。我们不能因为是“初级阶段”,就将其说成是“故意回避或者根本不涉及论著的学术思想本身”,就认定其“长此下去”,“会舍本求末,将人们的精力集中于如何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上,并不能真正推进学术思想本身的创新与发展”。这个问题说来话长,笔者也不想在此多费口舌,只想提醒鲁教授,学术规范是学术发展的必要保证,如果非要说学术规范没有多少必要性或者是“小儿科”,笔者也没有办法。我想鲁教授也不是这个意思,他不是也说“这种批评固然具有促使作者严谨做学问的良好作用”吗,鲁教授在这篇反驳文章中强调思想重于规范,不过是“在乎山水之间也”。说实在的,我真为鲁教授惭愧,尤其是他所指责的对象不过是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人物’(初涉学界的年轻人,)。鲁教授这样盛气凌人的姿态,想要给这位年轻人以及其他许许多多青年学子作何榜样呢,

在本文结束的时候,不由地又想起了鲁教授文中提到的苏轼的例子:“其代表作前后两篇赤壁赋”,都“将赤壁之战的原址搞错”,“此事若是发生的今天,被批评家们抓住,恐怕定判学术死刑无疑矣,然而我中华民族毕竟胸襟宽大,此事并不影响此文成为千古名篇”。鲁教授那篇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大作是不是“千古名篇”,自有行家评判。苏轼的文学作品与鲁教授的学术论文,两者其实并不具有可比性。苏轼的错误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见景生情”,是可以允许的一个“美丽的失误”,因为人们对其要求主要是“美”而不是“真”;学术论文就不同了,我们对其要求是“真”,美当然也在要求之列,但这是次要的甚至不是必要的。再说了,伟大人物的缺点或错误就可以成为我们犯错误的理由吗?

上一篇:水井对飞鸟的眷恋诗歌下一篇:《做一个不在瞎忙的班主任》我的思考-班主任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