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

2024-08-09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精选6篇)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 第1篇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心得体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心得体会

新世纪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但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次“十五”师训把“现代教育理论”作为必修课程之一,当自己认真研读以后,才真的感到这一决定是毋庸置疑的,的确如前言所说,选取的文章当之无愧是目前全国教育理论专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精华,既有超前意识的思考,也有从现实出发的呼唤。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教育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否则就很难适应新世纪高素质高水平教育的需求。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属性,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统一和谐,这就是新的教育观。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育观,形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新教育观;改变严守纪律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营造主动探索、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创新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要敢于打破常规,激发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欲望;尊重学生个性,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能;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以宽容、保护、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注重实践,打破封闭式教学等等。

要实施创新教育理念,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种业务素质:(1)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这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基本保证。(2)有较高的管理艺术。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班级的整体管理,二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3)有丰富的情感。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热情洋溢的赞赏以及在与学生接触时的仪态、表情和举止所表现出的积极情感能随时地激发、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教”,变苦学为乐学,单纯的知识传授变成了双向的情感交流,使教者亦乐、学者亦乐。

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在于有无敬业精神,是否喈叹这项职业。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代办根草去”精神,陶行知先生献身教育无怨无悔,关键在于有一种精神。从一个人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境界。我们每个人都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层次,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弘扬好的风气,鼓励教师为神圣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会使每个人通过自我的修养,约束本我的不正当欲念,达到超我的境界。倘若不抓住教师敬业精神的灵魂,素质教育就可能是空中楼阁,只有培养出良好的教师敬业精神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因此,欲兴事,先兴人,铸造爱岗敬业的高尚形象,并努力提供一切所必需的条件,使每个教师忠诚于新型的教育事业。

成功教育认为,教育面向的是人,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成功,激发其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学习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从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做好基础素质的准备。

成功教育既有改革教育目标的意义,又有改革教育方法的意义。改革教育目标的意义在于:教育的本职任务、教师的本职任务原本就应该为社会培养成功者,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主动发展。成功教育把激发、形成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机制作为培养目标,强调为学生修身发展的长远需要服务。改革教育方法的意义在于:改变传统的外压式的强制教育,通过教师创造成功机会,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方式,使学生产生成功体验,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主动内化教育要求,自我开发内在潜能,主动发展个性。

加强师德师分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 “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师,其知识结构的状况和道德水准的高下,愈来愈成为受关注的焦点。“为人师表”成为新时期师风师德建设的重点和基础,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在新的历史时期,公众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而学生们对自己的老师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师生关系主导在教师据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决定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66%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主任的关系还可以,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喜欢。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而且,师生关系和学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出现趋于平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学习独立性更强,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

师爱最为公众期待,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

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据有关调查表明,喜欢渊博知识型老师的学生占31%;而喜欢具有师爱型的学生达到53%,他们希望自己的老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由此可见,在学生们的心中,一个富于爱心的老师远比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更具老师的魅力。学生表示:对有爱心的老师他们会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教师合作,把教师看成是父母亲般的亲人。他们愿意向老师袒露内心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中,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这种师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其实是师生之间缺乏正确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实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他们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来看待,基于恨铁不成钢的想法,教师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是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教师本身并不能得到任何的回报。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不要产生厌学和反感教师的情绪。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师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教师不是很尊重。不尊重教师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学生见了教师不说话,上课时间吃东西,不服从教师的管教等,这些行为应当坚决的制止。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李叔同先生的为师之道。他就是把学生当做人来看的,当做平等的人,堪与尊敬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做下级,当做可以随意训斥的无知小儿。时下某些老师可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自以为尊贵无比,维护师道尊严,不顾学生的颜面。其实这种做法是有失分寸的。俗语道:“人怕敬,鬼怕送。”“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所以,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而应该像李叔同先生那样,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堪为师范的人。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入手,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教师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提高文明程度,特别要培养对学生的爱心;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 第2篇

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我总结到:课堂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要想减轻学生负担,卓有成效地实施素质教育,造就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材,就必须保证以教学为主,狠抓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教学质量能否提高,特别是能否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关建在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在于教师的教学能力。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怎样使教学能力得以迅速提高,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现在的老师都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对工作充满热情,抱着干一番事业的决心;但是却常常被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这个问题所困扰,往往是方法陈旧,形式单一,造成效率低下,效果不佳。为了使教师尽可能快适应要求,快速成长,挑起教育教学的重担,必须迅速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能力的本质就是训练教学基本功,并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我们通常说的“基本功”实际上是指“课堂教学基本功”,它只是教学基本功的一部分。教学基本功的范畴很广,包括课前准备基本功(例如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材、编制教案等)、课堂教学基本功(例如组织教学语言、板书、组织教学、根据情况选择教学方法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基本功、活动课教学基本功、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基本功、教学研究基本功等等,只要把各项基本功都练好了,教学能力自然会提高。

对教师而言,首先应该着重培养几种比较基础的教学能力,重点训练课堂教学基本功,再逐渐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下面就有关实际情况谈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理解教材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教材不是教学的根本依据,而是教学工具,根本依据是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来使用教材。拥有知识不等于能潇洒自如、轻车熟路地驾驭教材,教师要在居高临下的前提下,从学科系统的角度出发,下大力气去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教材中不仅有知识内容,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内容。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但要理解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思维能力训练的内容和思想内容的教育方法,通过教学把握训练的科学过程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具体步骤。要研究教材的逻辑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到讲述通俗严密,思路清晰;要研究教材的系统性,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要研究教材的合理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生活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只有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教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才能在讲课时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背诵别人的结论,让人觉得枯燥无味,更不致于教师自己滔滔不绝,而学生却昏昏欲睡。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才能由浅深入、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解释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方法,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迎合认知心理,科学正确地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做到心中有数,在讲课时才能重点突出,选用恰当的方法突破难点。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实现思维方法的正确选择和组合,从而达到灵活掌握和支配教材的目的。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决不能局限于写成文字的显性教材。要搞好教学,进行

素质教育,还必须把握隐性教材。也就是在教材观念上要有一个根本性转变,要树立广义教材和大教材的观念。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凡是能影响学生,使学生受教育、丰富知识的内容都可以看作是教材。在课堂上适当介绍与本科有关的课外内容,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另外,青年教师一定要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结对子,坚持听课学习,揣摩老教师对教材内容挖掘深度、对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法。对青年教师还要提倡两种阶段性的教案:课前教案和课后教案。因为在教学中,由于情境的作用,教师有时会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超常发挥,因此,要特别注意教学后的反思,坚持写教学后记,做到“吃一堑,长一智”,也只有这样在反复推敲中挖掘教材,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熟练驾驭教材的目的。

二、培养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选择教法的能力

组织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要使教学活动有条理、有系统地进行,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组织能力。其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看教师的教材分析及教法的选择,组织课堂教学。另一方面看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采用的教法。教无定法,用现代教学论的思想指导教学,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譬如,作为化学学科,可运用“目标教学”和“综合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此教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认知规律,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它的中心是引导学生顺利地认识问题,使学生经过自己努力获取化学知识,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它的基本方法是采取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法,并将教师的指导作用贯穿于其中的综合法,把教和学的活动有机统一起来,激起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教学双方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最佳状态,从而获取最佳教学效果。只有在方法上做到运筹帷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决胜千里的效果。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由于没有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所以更容易用现代教学论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上一个台阶。

三、培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是教育事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投影、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向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可以化大为小或化小为大,科学、生动、直观地展示教师用语言很难表达清楚的问题情景或动态过程,从而增大了课堂教学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设计多媒体动画课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审美能力。

四、训练课堂教学基本功

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过硬的课堂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语言表达、板书和板画。课堂教学语言应力求做到:清楚、准确、精练、生动。还要注意词汇丰富、条理清晰、风趣幽默、抑扬顿挫;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他们的可接受性,做到通俗易懂,要用学科语言,不能用方言土语,要简练,忌废话。同时还需借助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来表达。板书、体态语言与教学语言是相辅相成的,在表达上有时比语言更准确、更清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精心设计的板书,既有利于传授

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既能产生美感,又能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维。板书设计要注意遵循计划性、准确性、简洁性、启发性、示范性和艺术性的要求,板书、语言、教态这几片“绿叶”对成功地烘托课堂教学效果肯定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六、教学风格的形成与锤炼

教学风格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不同个性教学特色和水平的一种模式,它通过教师的教学态度、气质等一系列内在的精神活动表现出来。每一种教学风格都具有各自的个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它包含着多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更多地带有个人色彩,具有创造性,必须自己去追求。对于一名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必须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和扎实教学基本功。同时要把形成高层次教学风格,作为一种自觉的教学追求,由此激发形成教学风格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热爱教学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学艺术;要求新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自觉提炼、加工教学方法。另外,教师还要对自身条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单纯模仿他人的教学风格,而是要通过模仿他人的教学风格,再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取人之长补己不足,形成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模式,将各种教学要素融为一体,通过长时间的不断的实践锤炼,使自己的教学风格精益求精,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教育理论学习总结

周村实验中学

王婧华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 第3篇

关于学习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界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代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已经认识到,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地学习者。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培养学生有效地学习策略, 不仅有利于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减轻学习负担, 而且能够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基于这一认识, 学习策略的研究应运而生。真正意义的学习策略研究只有近30年的历史。在这之前, 以刺激—反应理论为核心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一直占统治地位。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对刺激和反应的研究, 而忽视有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以及刺激为什么引起反应的研究。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指导下, 教学理论的研究人员主要是致力于教师如何教 (即如何有效地刺激) 的研究, 而相对忽视对学生如何学的研究 (即产生反应的原因和过程)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人之所以与其他动物不同, 是因为人具有意识和思维能力。行为主义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建立在对动物的实验基础上。其研究结果肯定不能完全适应于对人的描述。把人当作简单的被刺激的对象和机械的条件反射者, 显然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中, 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指导的几种外语教学方法都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20世纪60年代后, 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人们对认知过程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人的认知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思考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是高层次的认知活动, 不仅需要学习者的感知、理解、领会外界事物, 而且需要学习者有效地运用思维、记忆、识别、选择、分类等心理过程。因此, 学习者不只是被动的“受刺激者”和“反应者”, 而且是积极主动的“思考者”和“问题解决者”。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 研究学习者内隐的思维过称和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研究的重点。这为学习策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上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意义的学习策略的理论背景, 是从广阔的理论背景下讨论的。根据运用范围, 学习策略可以分为一般学习策略和学科学习策略。从目前文献资料来看, 语言学习策略是学科学习策略的一种。而语言学习策略又可分为第一语言学习策略、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和外语学习策略。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 它既包括学习者为了更好地完成某个学习活动或学习任务而采取的微观策略, 也包括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计划、调控、评估等而采取的宏观策略。

可以说学习理论为学习策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背景, 学习策略的研究是在学习理论的的基础上进行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 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引人瞩目的是O’Malley和Chamot等人的研究。O’Malley和Chamot等人在美国进行的一系列研究, 以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 以信息加工过程理论为研究基础, 在研究信息理解、处理、储存等过程的基础上, 得出一整套理论化的语言学习策略, 并对这些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描述, 然后把这些学习策略拿到实际中去检测。因此, 学习策略的研究是以学习理论为指导的, 这样学习策略的研究才能进行。

2 学习理论和语言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专家对语言学习策略的划分也不同。语言使用的策略包括四类:检索策略、排练策略、交际策略和掩盖策略;通过语言技能可以划分为:听、说、读、写、翻译、词汇和语法策略;根据功能可划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Oxford在总结自己以及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把学习策略分为六个大类, 其中三个大类为直接策略, 另外三个大类为间接策略。语言学习的直接策略是指与学习本身和目标语直接相关的策略, 涉及各种具体的学习任务和情景。直接策略涉及目标语的语言学习, 是在学习新语言的具体技能过程中需要使用的策略。间接策略帮助和管理语言学习, 其使用一般不需要直接涉及目标语。直接策略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虽然划分不同, 但这四种分类方法所包含的策略却像网络一样纵横交错, 有所关联的。比如, 检索策略和记忆策略都是帮助学生存储及使用信息, 掩盖策略和补偿策略都是帮助学习者弥补对目标语能力的不足所使用的策略。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也可以对其进行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的划分。该文主要从根据学习效果所划分的六大类出发来研究语言学习策略与学习理论之间的关系:

记忆策略。帮助学生存储及使用信息。又可以具体划分为联想、利用图像和声音、有计划的复习以及使用动作四个方面。人类的记忆是强大而有效地工具, 记忆包括“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三者互相联系, 互相依赖。学习者以分类、图像或声音辅助记忆, 就是在运用记忆策略。

大体上讲,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记忆策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理论。认知学习理论非常关心人类的学习, 重视人在学习或记忆新信息、新技能时不能观察到的心理过程, 注重理论在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生学会学习方面的实际应用。认知学习理论的早期代表有格式塔和托尔曼, 其后朝两个方向发展, 一个是新结构主义, 如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及个人 (认知) 建构主义, 另一个是认知主义, 如西蒙、安德森和加涅等。

首先, 布鲁纳 (J.S.Bruner, 1915—) 的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 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把知识转换成一种正在发展着的形式, 以表征系统发展顺序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 让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把研究重点放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内部认识过程和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以促进学生“发现”知识的问题上,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 重视认知结构的形成, 注重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内在动机、独立性与积极性在学习中的作用。发现学习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检索, 布鲁纳说“按照一个人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不仅影响了记忆策略, 而且影响了使用策略中的检索策略。

其次是, 奥苏泊尔 (D.P.Ausubel, 19118—) 的意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提出, 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 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联系。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备两条标准: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新旧知识的非任意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 意义学习也便发生了。学生能否获得新信息, 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互相作用才得以发生的, 由于这种互相作用, 导致了新旧知识有意义的同化。根据新旧观念的概括水平及其联系方式的不同, 他提出了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组合学习三种同化方式。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 比如学生学习了“杠杆”的概念, 在他学习过定滑轮知识后就会把“定滑轮”同化到“杠杆”的概念之下。上午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例如, 儿童是在熟悉了“胡萝卜”, “豌豆”和“菠菜”这类下位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这一上位概念的。组合学习, 当学生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 也不产生上位关系时, 就是组合关系。例如, 质量与能量, 遗传与变异, 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由此可分析出奥苏泊尔的意义学习理论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存储知识, 这就为记忆策略提供了研究的基础。

最后, 对记忆策略产生直接影响的理论就是加涅 (Robert Gagne, 1916—) 的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策略主要阐释个体接收、编码和记忆信息的基本步骤, 是认识观中的核心理论。信息加工的存储模式可以描述为信息经过一组加工单位, 感觉登记器、短时记忆最终进入长时记忆的过程。人类的记忆就是这样一个主动的, 有组织的系统, 该系统能够选择信息进行加工, 然后将这些信息转换为有意义的代码, 存入长期记忆中以备今后进行使用。所以, 信息加工理论的核心是包括个体信息加工的全过程、知觉、编码、在长时记忆中存储以备后用。例如, 学习者运用记忆策略, 学到新单词时运用字卡、图案、照片、肢体动作等, 借有视觉跟听觉的刺激加深影响, 这是为达到把这些单词存储到长时记忆的目的。由此可见, 记忆策略可以看作是是信息加工理论在实际学习中的一种实践, 很有效地诠释了信息加工策略的全过程。

认知策略。促进学习者了解并运用目标语。认知策略包括对目标语的练习、接收和传发信息。认知策略是为理解和输出语言而采取的策略, 包括重复、组织、推测、概括、归纳、想象、迁移、精加工, 利用资料、语言与行动结合、翻译、分类、记笔记、演绎推理、重组、听觉重视、利用关键词、利用上下文、背诵、替换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 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 是运用原有知识来理解新知识的心理过程。认知策略是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框架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影响认知策略的学习理论主要有:

格式塔理论自1912年由韦特海默提出后, 在德国得到迅速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是苛勒 (K.Koohler) 和考夫卡 (K.Koffka)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 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人在认知活动中需要把感知到的信息组织成有机的整体, 在头脑中构造和组织一种格式塔 (或称为完形) , 对事物、情境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形成整体理解, 而不是对各种经验要素进行简单的集合。格式塔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的整体性和知觉经验的组织作用, 关注知觉和认知 (解决问题) 的过程。

认知策略最早是由布鲁纳于1965年时提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 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形成或改变, 是一个人把同类的事物联系起来, 并把它们联接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例如, 认知策略中的分类和重组, 帮助促进学习者形成一种新的认知结构。

奥苏泊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奥苏泊尔认为, 当学生吧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 意义学习就发生了。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 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因此, 要促进新教材的学习, 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教材关的观念。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结果, 旧知识得到改造, 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例如, 学习新句子时, 反复以口头及手写练习, 并将句子放入不同情境中运用, 以帮助新句子的理解, 这时学习者运用的是认知策略。

加涅在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中, 根据学习结果对学习做了分类。他认为, 学习结果就是各种习得的能力或性情倾向, 可以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运动技能。其中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 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因此, 从学习过程的模式图来看, 认知策略就是控制过程, 它能激活和改变其他的学习过程。认知策略与智慧技能的不同在于智慧技能定向于学习者的外部环境, 而认知策略则支配着学习者在对付环境时其自身的行为, 即“内在的”东西。简单的说, 认知策略就是学习者用来“管理”他的学习过程的方式。这种使学习者自身能管理自己思维过程的内在的有组织的策略非常重要, 是目前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热门课题。由此可见, 学习策略是学习理论研究框架的组成部分, 也是其研究方向之一。

皮亚杰 (J.Piaget, 1896—1980) 的认知发展理论也是认知策略的一个理论背景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属于建构主义发展观。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基础上, 将生物学的原则和方法引入人类发展的研究中, 形成了迄今为止极具影响力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他的发展理论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在皮亚杰看来, 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促进了其内部心理结构的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简单地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加上新的事实和思想, 而是涉及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此外,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对认知策略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以斯金纳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1904—1990) 的操作性条件作用为例。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 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 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 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如书写, 讨论, 演讲等。这种操作性行为的形成过程就是学习, 其关键是强化的作用。例如, 我们每天坚持写一篇英语日记, 于是这种为提高写作水平的行为就被强化了。这是一种操作性行为, 主要运用了认知策略中的对目标语的练习这一策略。语言使用策略中的排练策略也可归为行为主义理论框架下产生的策略。例如, 学生反复练习一个单词的发音和拼写, 最终记住了这个单词, 这是通过反复强化正确发音得到的。

补偿策略。帮助学习者弥补对目标语言能力的不足。学习者利用补偿策略, 在语言能力缺乏的情况下, 仍然可以了解文意或对话内容。例如, 学习者看到新单词时, 根据词根、前缀猜测新单词的意义, 或利用上下文、句意及当时的情境来猜测单词的意义, 有时学习者在使用目标语表达有困难时, 会试着用肢体语言来辅助或用较简单的词句和语法来表达。补偿策略对于程度较低的学习者来说尤其重要, 能帮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积极地想对策、解决问题。因此, 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领会学习新知识, 因此, 补偿策略的理论背景与认知策略基本相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都是补偿策略产生的理论依据。

元认知策略。学习者用来整合自身语言学习过撑得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专注于某个目标”、“规划学习目标”及“自我评估”。例如, 学习者听到一段目标语对话时, 告诉自己要专心地聆听, 这就是专注于某个目标。此外, 透过测验来检测及评估学习的效果, 并了解和总结学习成败的原因, 这些都属于运用元认知策略。影响元认知策略的主要理论除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外, 以下介绍两个对元认知策略指导作用的人本主义理论。

罗杰斯 (Carl R.Rogers, 1902—1987) 的提出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 是人格的发展, 是自我的发展。他提出一个充分发展的人应具有以下特性:自发进行活动并能负起责任, 能进行明智的选择, 进行自我指导;具有评价的能力, 为自己的目标而非他人赞赏而工作;能适应新的问题情境, 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资料, 能将适应问题的方式内化、自由, 创造性地运用经验;能与他人合作进行活动。因此, 罗杰斯认为学习过程应在活动中学习, 学生能自发参与学习过程,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只是适当提供学习条件。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应整个人参与学习, 它包括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人格, 特别是情感都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并能因此获得发展。例如, 学习者订制学习目标和时间计划表, 阅读相关书籍以增进自己的能力, 这属于有意义学习, 而学习者在使用元认知策略中的规划学习策略。

克拉申 (Stephen Krashen, 1941—) 提出的第二语言学习得的“输入假说模式”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习得—学得区别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自然顺序假说。其中监控假说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根据这个假设, 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语言习得系统, 即潜意识语言知识, 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得系统, 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 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

此外, 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1925—) 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学习理论属于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过渡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观察学习、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理论与自我效能理论。自我调节理论是指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 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人能依照自我确立的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情感策略。帮助学习者掌握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和价值观。情感策略的使用可让学习者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或态度, 保持学习目标语的最佳学习新状态。情感策略包括降低紧张焦虑、给自己鼓励和自我情绪的了解及掌控。例如, 学习者在面对目标语的学习时, 会用深呼吸或是听音乐来减缓紧张的情绪;在完成困难的学习任务或是通过考试时, 给自己一些奖励。影响情感策略的主要学习理论属于人本主义范畴。主要有, 克拉申输入假说中的情感过滤假说;马斯洛 (Maslow, 1908—1970) 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社交需要 (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 ;加德纳 (Howard Gardner, 1943—) 的多元智能理论中的交往—交流智能, 为情感策略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社交策略。帮助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学习, 包括主动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学习等。例如, 学习者主动提出疑惑, 请他人帮忙解答、澄清或是指正;与其他的学习者组成读书会, 交流对目标语的学习习得;学习者了解异国文化, 并试着学会善解人意等。影响社交策略的学习理论很广泛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这里主要分析维果茨基的学习理论。

维果茨基 (Lev S.Vygotsky, 1896—1934) 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理论属于建构主义理论。他将文化看成是认知发展的基础, 认为代表认知发展本质的符号和象征的发展是文化的产物。他的研究是以对人类文化历史的分析和在某种特定环境中, 儿童与经验丰富的成人相互作用为基础的。例如, 学习者通过与新语言的母语使用者或能熟练运用这门语言的人一起工作学习交流来提高, 这一点就属于社交策略。

3 学习理论与语言学习策略互相影响、互为补充

通过以上的分析, 可以看出语言学习策略是互相影响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1) 学习理论为语言学习策略提供了一个理论背景。通过对学习策略理论背景的分析可以得出, 学习策略的研究是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学习策略的研究时间较短, 必须以这些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研究, 才能保证学习策略的研究方向。

2) 学习策略是对学习理论的具体实践。学习策略的研究到现在分为一般学习策略和学科学习策略。语言学习策略是学科学习策略的一种, 又可分为第一语言学习策略、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和外语学习策略。比如, 认知策略又可以分为更加细小的策略:对目标语的练习、接收和传发信息等。由此来看, 学习策略之所以现在发展的这么具体、丰富, 主要是是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策略的总结。学习理论最开始也是来源于学习者实际学习过程中的现象, 教育心理学家对这种现象总结、升华后, 形成自己的理论。但并不是每个理论都是完美的, 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 都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

3) 学习策略又是学习理论研究的一部分。学习策略一开始就存在于学习理论中, 但并没有一个有序的系统。随着学习策略研究的不断深化, 学习理论也逐渐丰富、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1]Margaret E Gredler.Learning and Instruction:Theory into Prac-tice (Fifth Edition)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奥克斯福德.语言学习策略——教师必读[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公司, 2008.

[3]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教育理论学习的三重境界 第4篇

关键词:教育理论 学习 境界 教育实践

作为一个教育理论新手,在名家云集的教育学界多少显得有些人微言轻,对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这种困扰理论、实践两界多年的“顽疾”,原本是不敢妄自发声的,但近来现象学颇为流行,它主张撇开所有已成识见,聆听心灵最初的声音,这确实给了笔者做出莽撞行为的勇气。

人人都希望自己从事的行业充满意义和价值,轻易便能获取大家的普遍认可,就像笔者当初对教育理论期望的那样。然而,在真正全心全意展开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之后,人却陷入了迷茫。一个我国教育界早已获得共识的事实突然来到了面前,这个事实即是教育理论的价值无法直接在现实中得到确认,它需要人们进行理论论证!不过退一步论,理论论证如果行得通的话,仍然能给人以安慰。然而,在仔细阅读了众多权威人士多年苦心论证的文章之后,却更确信了一位学者的一句话: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离的问题是一个多年煮不烂的老问题。[1]显然,一个多年都未煮烂的老问题是无法给人指清方向的,它只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困惑,笔者就被这些困惑包围着。而正当焦灼不堪之际,指导老师推荐的一幅漫画,却使我们豁然开朗起来。

这幅漫画的名字叫做《读书的意义》,它画的是三个不同高度的人见到三种不同的景观。第一个人站在平地上,面前立着一大幅画,他看到图画呈现给他的美好景象:蓝天白云,阳光明媚,春暖花开,蝶儿翩翩;第二个人站在一摞书上,高度的上升使他看到了图画背后的景象:眼前一片昏暗,沉沉的雾霭笼罩着林立的高楼和正在施工的场地,只在远处才能见到穿过雾霾投射下来的阳光;第三个人站在很高很高的书塔上,一本本书垒出的高度使他看到了雾霭之上的景象:茫茫云海之上,朝阳正在升起,朝霞染红了天空,让人觉得眼前一片明亮。这幅意味深长的图画非常形象地向人们表达了读书的意义,它告诉我们读书能带给人三种不同的人生境界。然而,它难道不是也在告诉我们教育理论学习的三重境界吗?不同程度的教育理论学习同样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智慧。

一、第一重境界:专注于经验和方法的“匠人”

不学习教育理论能不能从事教育工作?就像人不读书也能活着一样,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是肯定的。现实中,没有学过或者学过然而鄙视、否定教育理论的教师或教育管理者比比皆是,并且在一些时候这些人对自己本职工作完成情况也并非不好。这是形式化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教育,说它复杂则复杂异常,说它简单则十分简单。教育总要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上面,并且这些活动是经常甚至每天都会出现的简单重复活动。而现代制度化教育更是把学校教育像工厂一样组织起来,每种分工的任务和操作都是十分明确的。可以说,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从业者依靠经验和已有程式进行工作,但同时它也为人们仅依靠经验和已有程式进行工作提供了可能。

不学习教育理论的教师叫做教书匠,因为教书匠知道怎么教书、怎么上课,譬如说一个教书匠式的语文老师知道如何教学生识字背书,知道如何按照教案提示讲解课文,也知道如何组织课堂。因为自身经验和周围老教师的示范会告诉他怎么做。所以,他们认为教育理论只是虚头巴脑的东西,会觉得它不太靠谱,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话。他们最普遍的心声就是:“告诉我该怎么做,我照着做就完了”,至于超出本职工作方法之外的东西只觉着离其太过遥远。

就像漫画中站在地面上的第一个人那样,不学习教育理论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是非常安于现状的人。他们被周围的生活包裹着,心安理得地接受身边发生的和那个最强势声音告诉他的一切事实,不去追问也意识不到所有表象之后的东西是怎么样的。譬如说一个不学习教育理论的语文教师会乐意使用一个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生识字,但他不会去追问识字这件事背后和这个教学方法背后所关联的一系列问题。他的反思只会针对教学方法的技术性问题而进行,而不会超出这个范围。也许有人会说,一个语文教师能够教学生读书识字已经足够,不能对其过于苛责。可是,教育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吗?让学生记诵课文、读写文字便是一个教师的全部价值吗?早在一千多年前,韩愈就已把“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从教人员作“师者”论。

二、第二重境界:困扰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精英”

随着教育水平的发展,人们对教师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学历达标和持有教师资格证是获得教师职位的两项基本要求。而无论是教师教育还是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理论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教育理论素养是教师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观念。所以,当前不学习教育理论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很少,大部分人都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且很多教育理论研究者也处于这一重境界。

处于这重境界的人最大特点就是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摇摆,并为之困扰、焦虑。他们具有一定高度的教育理论水平,并多少怀有理论信仰,但现实总是打击他们,这使他们既可能相信教育理论又可能鄙视教育理论。现实环境所定下的论调: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紧密联系,理论指导实践,又使他们深为困扰。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一线教育者他们对教育理论抱有期待,期望在实践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理论,但结果往往不是令自己振奋、令周围人叫好,而是令人沮丧。他们也能看到现实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也想做出改变,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一些怀有教育理想的年轻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新理论指导的方法之后还会受到富有经验的年长教师的批评。于是乎,他们对教育理论的态度开始变得复杂起来,甚至抱怨理论给其带来的困扰。笔者在一次骨干教师培训会上听到一位优秀教师的发言代表了教师们的普遍心声:“没参加培训之前教得挺得心应手,自我感觉也不错,可是参加培训、学习了理论之后,却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他们也抱怨教育理论工作者对其不理解,觉得教育理论工作者悠闲地在一旁坐而论道容易,而他们则要面对一周几十节课和数百名学生,时间、精力早已接近透支,哪有功夫顾及基本任务之外的东西。

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出于对自身工作价值和尊严的维护,更乐意宣扬教育理论的价值,但现实也使他们的态度变得复杂。他们站在教育理论的立场上看待教育实践,会觉得教育实践到处充满了问题,他们批评它、指责它,并表现出对它的失望。出于理论者的优越感,在批评之余,他们还试图改造教育实践,但他们的热情往往在现实面前遭遇尴尬。这使得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教育理论研究者感到迷惘,也使他们对一直信赖的教育理论感到失望。在这种情况下,真诚者也许会降低身段,反求诸于教育实践,期望实践反哺理论,但也有很多理论者固守姿态,继续讲着一些连自己也越来越不大相信的东西。

教育实践者和理论者这种状况的出现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人们教育理论水平的局限。人们虽然学习了教育理论,但教育理论水平相对有限,理论学习是大略式的,是粗糙的。这就导致在很多时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把理论见诸实践时往往生搬硬套、生硬移植。这岂能不受到实践的打击?其二则是人们对教育理论的误解。教育理论只是教育理论,它不是物理学、化学,也不是一部机器的操作程序指南,并且它的对象是复杂的人,而不是客观自然物或冰冷的机器,所以,你不能期望从教育理论那里拿到牛顿定律那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规律,也不能期望拿到灵验无比的操作程式,只能在尊重教育对象特殊性的基础上,有条件、针对性地灵活运用。而人们实际上往往对教育理论抱有不符合其本身实际情况的巨大期望。期望如此之大,焉能不失望?

三、第三重境界:在思索中追寻希望的“教育家”

教育理论学习的至高境界是能够透过现实教育问题的纷扰看到教育发展的希望,看到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世间各行各业似乎有个共同的特点,那些“超凡入圣”者除了技艺出神入化之外,思想上总表现得十分开放。他们不受现状束缚,不拘泥于一种形式,思想向未知的无限可能性敞开着,由实入虚式地向未来索要着希望。能够达到这重境界的教育者是大师级的教育者,他们在教育前线和教育理论界都大有人在。

大师级的教育者被尊称为教育家,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习惯于反思和创新。教育主要是一种脑力活动,应该说,几乎所有的教育者都会做出反思,但教育家式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与处于前两重境界的同行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反思的常态化。前两者只是在遇到问题时或者在某个职业阶段会有反思行为,而教育家却不然,他们经常反思,时时处处都会反思。前两者的反思也许会感到要花费很大的心力,因为反思不是零散、随意、随性的思考,它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主观能动性进行系统的思考。反思对教育家来说则要轻松得多,自觉不自觉间就会进行反思。并且,前两重境界的教育者反思的范围是相当狭窄的,反思的对象往往是某个教育行为或教育问题,反思的取向是怎么使自己的教育活动达到合格或较好的水准;教育家则不然,他们的反思对象多种多样,自己的和别人的,出了问题的和看似平常的都是反思的对象。教育家反思的取向是能不能进一步优化教育活动或者使其更合乎人性。同时,教育家还习惯于创新。和反思一样,偶尔创新容易,经常创新难,习惯于创新更难。创新不同于出于表现冲动的标新立异,也许表现的冲动在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真正的创新要比随意的花样翻新谨慎得多,也困难得多。它要在对教育做出深刻思考、有了深刻洞见的基础上,慎重地选择可能性,所以,创新和反思是紧密联系的。创新不是一定要获得新思想、新方法,创新动机、创新意志和创新思维内在于教育家的气质之中,至于创新成果只是副产品而已。

教育理论学习对于教育家有什么作用呢?教育理论对于教育家而言是思考的凭借,是点燃其思想的“燎原之火”。教育家在学习教育理论时是在和理论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把教育理论所提出的观点、意见融会贯通,内化成自己的思想,所以,教育家一般不会像第二重境界的教育者那样向教育理论索要现成的东西。如果第二重境界的教育者学习教育理论学到的是知识,那么,教育家学习教育理论学到的则是理论背后所隐藏的东西。由于与教育理论具有共同的志趣:思索更多可能性、拥抱新的希望、实现更高追求,教育家一般都热爱教育理论,并且十分渴慕它。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分离只是相对的、人为的。教育是人生活世界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而在人的生活世界中,理智、情感、意志等都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融合于人的生活意义和价值的生成过程之中。教育的本原状态是相关人员在教育的完整存在里思考、感受、体会教育,并同时筹划它、现实地建构它。教育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分离是人类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说是教育进步的表现。但是,这种分离也造成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隔阂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妨碍了教育的发展,这一点目前已为人们所关注。

教育生活既然是统一的、完整的,那么,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就应是相通的、一致的,教育理论学习对于教育工作而言就是必要的。尤其是目前我国教育发展处于转型阶段,要求我国的教师不仅能够凭借经验和习惯去讲课、教书,更要求他们能够适应教育变革的要求,主动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积极地投入到教育改革的时代浪潮里去。教育理论学习是使教师达到时代要求的不可或缺的途径。通过持续地、真诚地学习教育理论,教师逐步能摆脱狭隘经验的束缚,理智地与习惯势力作斗争,使自己变得开放、包容,乐于接受新事物。由此而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教育理论学习的境界,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当前,我国所倡导的培养和造就教育家以及让教育家办学的理念,其意义也正在于此。

————————

参考文献

[1] 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中国教育学刊,2001(4).

[作者:田尊道(1984-),男,河南商水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在读博士;李平平(1988-),女,山东济南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在读硕士;高士晶(1992-),女,山西大同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在读硕士。]

教育理论学习总结 第5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理论学习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理论学习总结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认为要想真正的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兵战不如商战。于是各个国家大力发展恢复自己的经济建设,开始彼此间无硝烟的商业战,直到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世人震惊,伴随着这场“卫星震撼”而来的是各个国家教育界的大反思,人们又普遍认为商战不如人才战。于是作为冷战的另一方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运动,我们就单从“国防”二字就可以看出美国的用心及这场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教育一直在促进经济的强盛、政治的民主、文化的繁荣、科技的发达等方面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时至今日,知识经济的全球化、政治文化的多元化以及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们更加的重视教育,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家也不例外,从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再到20xx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足以看出来“国之大计在于教育”,进而把我国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那么,在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重新给教师定位,怎样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这都值得我们深思。

㈠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和地位

教师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比较单一的,处于中心地位,以文化知识的权威出现在学生面前,过分的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简单的茶壶和茶杯的关系。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巨大变化、受教育者又是一个个富有思想和独特人格的生命体、加之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复杂性等等,就必然注定教师角色的多样性。

虽然教师角色多样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我们应如何把握和清楚地认识教师的这种职业角色的多样性,而不至于又一次的陷入教师角色“单一性”的泥淖中。

⒈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引导者。在知识信息方面,教师知之甚多,而学生知之甚少,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包办学生的知识。教师更多时候要作为知识的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道理。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与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个过程别人是替代不了的。

⒉疑惑的解答者,更是师生共同努力成为问题的探究者。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遇到困难、疑惑、问题是很正常的事。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如何处理,是马上告知学生答案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最后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独立的找到问题的答案,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很显然后者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探究分析过程中,教师应逐渐的减少自己的指导成分,以免学生过分的依赖老师。

⒊学习生活的管理者,更是学习生活的组织者。管理者或多或少的有一种家长制的成分在里边,不免使学生有一种如陷囹圄的感觉,像笼中鸟、井底蛙一样。所以教师更应该以组织者自居,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空间和自由,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教师也有了亲和力,学生视教师为朋友,希望教师能给予学习生活各方面的指导,这也是新型师生关系所倡导的。

⒋教学的研究者,更是教学的反思者。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以一定的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及时灵活的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但只有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地进行教学的反思和评价,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改进教学方案,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师的上述职业角色的多样性也从某一个方面说明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虽然国家的法律规定了教师是一种专门的职业,但是直到今天教师还不能像医生、警察等职业那样专业化程度高。究其原因,这还是与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不高时分不开的,还有就是作为教师从教的主要凭证的教师资格证的认定考试不够规范、社会上普遍对教师不够尊重,认可度不高,缺乏基本的了解。教育的地位是提高了,但是教师地位的提高却与之不成正比,要想真正提高教师的地位,就应当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加强教师的专业化教育,规范教师从教资格考试,师范院校应责无旁贷勇敢地挑起自己的责任大力发展师范教育的“4+2”模式。

㈡怎样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⒈专业知识。“欲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不怕全国人民不读书就怕老师不读书”这两句话说的就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怎样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还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做到博学强识,要有广泛的阅读,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和现代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修养。最后,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知识前瞻性,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

⒉专业技能。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不是一味的纸上谈兵,是需要实践的。那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口头表达、交流交际、试题编写、因地制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直接关系着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一个教师要是不具备这些专业技能的话,那么他就一定不会成功的。此外,教师还应学会思考,像哲学家那样的思考。

⒊专业素质。教师应把教书育人当成是自己的一份事业,而不是简单的一份职业,要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就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题写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真正合格的教师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的,热爱、尊重、信任、宽容、平等的对待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应当是爱的教育,教育的过程应当是真善美的发现和传递过程,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㈢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影响整个新课程改革过程的因素很多,比如来自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还有就是学校作为新课改的实施基地,影响更是显著,像校长的态度、学生的反应等,但这所有的因素中,教师无疑是最关键的角色。因为新课改的最终实施者就是各位一线的教师,他们可以说是整个新课改过成功的关键人物,一线教师对新课改理念、思想、内容是否理解以及理解程度的高低直接关乎新课改的成败。这就如同科学家们耗尽心血研发了一种新型的药物,可是医生却对其不感兴趣,甚至是抵触,在给病人看病开处方时有意的回避这种药物,即便有的医生接受了这种药物却因了解不多,知之甚少而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致命的错误,这是最可怕的事情,也是人们最不想看到的结果。由此,关于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的培训及专业化教育就显得非常的重要。除此之外,还应建立新课改制定者与一线教师的双向信息反馈机制,理论家与实践者多交流、多沟通、共同发现及时解决新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新课改顺利的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而言之,这一段时间教育学的学习不仅充实了我,而且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使我有了一个奋斗的目标,那就是努力的打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教育学理论知识,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使自己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中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理论学习总结2

如今,教师这职业还是深得社会人士的尊敬的。家长们将孩子送进学校,便将自己的期待也一起送了进来。对方赋予信任,校方便赋予责任。做为教师,该怎样面队自己这种特殊而平凡的职业?通过学习了我从中学到了以下几点:

一、树立信心,与生同乐

“要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的快乐,关键是要帮助教师树立对教学的信心。”确实,作为一名新教师。最害怕的就是管不住学生,上不好课。不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是怕对学生的把握不够,我愿意教,他们会愿意学吗?文章中提到“只有让学生觉得学习的快乐,课堂的快乐,教师才能教的快乐……只有步入了上述的良性循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享受到教育的快乐……与学生快乐相处,是教育成功的关键!”看来,只有树立信心,才能自然发挥,与生同乐才能成功教学。

二、端正角色,循序渐进

“只有我们这些教师不再将教学看成工作或职业,而是积极成为道德典范的时候,我们才会认识到对职业生涯中一些小故事的持续性的反思是多么重要。”学校总会布置很多文章任务。很多教师觉得苦不勘言,每一篇论文如同难产。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吧。但如果我能持续生活中的小反思。那么我的论文也就迎刃而解了。真爱自己的职业,在学习上循序渐进,在教学中循循善诱,但若不联系实际,纸上谈兵,那一切也只能是空话,痛苦的是自己。

三、“让素质教育看的见”

鲍寅初的讲话中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艺术课也是素质教育的重头戏。作为音乐教师也是责任重大。自从提倡素质教育后本来人人可以抢,不被家长学生重视的艺术课就一下明朗起来。但还是存在偏见的,我个人认为偏见的本身还是在于艺术课的本身。“加强素质教育”口号是喊出来了,但总要看到效果吧。没有效果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也就永远只能停留在口号、分析、推想的表面工作上。怎样能效果?要靠教研领导班子和一线教师还有学生的配合,最好是全社会的配合。“理解万岁”,我希望家长们能真正的理解素质教育,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出效果给他们看见。

教育理论学习总结3

从开学到现在,工作已经两个多月了,其中的辛苦和幸福交替充斥在我的内心。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告诉自己:要尽可能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和表扬他们,对于他们犯的错误多去理解,尽量做到以引导来感化他们。然而现实就是虽然我与每一位学生都相处融洽,但在他们眼里,我没有具备教师的威信,因此对很多调皮捣蛋的学生管理不善,让我有些头疼,也请教过一些老教师,都告诉我:开头就要树立自己的威信,把纪律、要求明确地告诉学生,如果做不到就严厉惩罚,只要把头开好了,后面的教学和管理也就容易了。

怎样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认真学习了教师技能提高丛书《这样做在学生中最有威信》,学完其中的教育教学理论,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一谈对我触动的几点体会:

一、用人格影响人格,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有最直接、体、最深刻的影响。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来自家庭、社会、人生、学识等方面的积极、健康因素的凝聚和综合。人格魅力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这也让我意识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老师在晚自习的时候玩手机,就不能责备学生也在玩;如果老师在课前没有备好课,就不能责怪学生上课时无精打采;如果老师都对每日的跑操抱怨连连,就不能责怪学生总是请假逃操。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展示着自己的人格,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在扎扎实实研究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各方面的文化、科学、新兴网络、乃至幽默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艺术性的处理问题,做个有智慧的老师。作为信息技术老师,课堂上让我焦头烂额的问题有很多类型,比如上课迟到、没有带鞋套、上课把手机带去充电、做练习时没有耐心、课后不及时关电脑……,各种类型的问题都要区别对待,如果只是一味的批评,向班主任告状,那只会让学生和自己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尤其对于正在叛逆期的学生,以后的管理会更加困难。因此我总是尽可能地寻找一些奖惩措施来约束他们,比如迟到的同学我不会记名字,但是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道歉,要额外多的完成一个我布置的任务,课下要把所有学生的凳子推到桌肚里,带着手机去充电的同学我也会直接没收,但不是交给班主任,而是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确定归还的日期;当然,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我也会有奖励措施,比如大家集体都表现好的话,我会给大家播放电影短片调节一下课堂气氛,事实表明:我的抑扬法还是有成效的,至少他们告诉我:很喜欢我的一点在于,我不会向班主任告状,很多时候,这一招是失去学生对任课教师信任的忌讳,因此艺术性地谋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也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

以上只是我两点粗略的见解,很多收获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地实践,我会尽自己的努力来践行教育者所需要的人格魅力,那就是:

激情——教育者的一种状态,让自己始终保持初出茅庐时的工作状态;

爱心——教育者的一种品质,让自己包容学生的一切和一切学生;

创新——教育者的一种能力,让自己的每一天都不是昨天简单的重复;

时尚——教育者的一种魅力,让自己紧跟时代的脉搏而显得永远年轻;

沟通——教育者的一种武器,让自己拉近与他人的距离;

敏感——教育者的一种机智,让自己把握住每一个教育契机;

反思——教育者的一种习惯,让自己不断挖掘成长的潜力……

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断的学习,我一定会成为一名在学生中拥有威信的教师,一名学生心目中真正的老师。

教育理论学习总结4

尊重个体差异是多元智能的核心理念。重要的是一种多元地认识、理解和研究智能的方式。素质比智能更重要,一个人很聪明,但不用这些智能来服务社会,那是无益的。教师不应为智能而教,而是用智能理论来促进教学。儿童的多元智能是在他们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间接得到发展的。智能本身是中性的,智能不是人人多少都拥有的一般能力或潜能,而是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同时,每种智能都必须受到至少一种社会文化的重视。多元智能代表着每个人不同的智力潜能,这些智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内省智能。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同等重要性,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些智能。就教育而言,教师必须考虑想要解决的问题和教学内容是什么。多元智能只有几种,教学内容却千千万万,多元智能不是也不应该成为教学内容的本身,对学科的理解、公民意识、适应竞争社会的能力、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艺术修养等才是教育的目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大量时间进行教学准备,如何从不同角度强调同一个概念,好比让学生从不同的门进入一个房间,这时你会发现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发生:一是你可以从不同方面更多地理解学生,二是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一个概念,让学生自己提出不同的看法。无论如何,教学要建立在儿童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没有必要创造全新的东西去教给他们,而这些内容却和他们的知识基础有很大距离,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即可,别让理论成为花花绿绿、热热闹闹的点缀。

语文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按照英语教学的原则,“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母语;精讲语言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各种语言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英语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此外,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生掉队。

教育理论学习总结5

学习,是我们了解自然的必要前提;学习,是我们适应和改造社会的必要手段,更使我感到教书,它的核心和本质是育人。育人的真正内涵就是教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而教师“教”的核心就是奉献一片对学生的爱心和关心。因此,教师要进行思想教育的学习,才能在思想教育中,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要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而作为教师自身,为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和提高教学效益,应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业务进修,自觉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地探索和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虚心向别人学习,博采众长,教学中形成自己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不断学习、思考、实践、研究,才能不断进步,促进自身观念的不断转变和更新,从而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也才能在实践中真正担负起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重任,正是这样的责任感,促使我更加奋发努力地探索和追求!

教育理论学习总结6

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我总结到:课堂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要想减轻学生负担,卓有成效地实施素质教育,造就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材,就必须保证以教学为主,狠抓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教学质量能否提高,特别是能否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关建在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在于教师的教学能力。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怎样使教学能力得以迅速提高,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现在的老师都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对工作充满热情,抱着干一番事业的决心;但是却常常被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这个问题所困扰,往往是方法陈旧,形式单一,造成效率低下,效果不佳。为了使教师尽可能快适应要求,快速成长,挑起教育教学的重担,必须迅速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能力的本质就是训练教学基本功,并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我们通常说的“基本功”实际上是指“课堂教学基本功”,它只是教学基本功的一部分。教学基本功的范畴很广,包括课前准备基本功(例如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材、编制教案等)、课堂教学基本功(例如组织教学语言、板书、组织教学、根据情况选择教学方法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基本功、活动课教学基本功、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基本功、教学研究基本功等等,只要把各项基本功都练好了,教学能力自然会提高。

对教师而言,首先应该着重培养几种比较基础的教学能力,重点训练课堂教学基本功,再逐渐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下面就有关实际情况谈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理解教材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教材不是教学的根本依据,而是教学工具,根本依据是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来使用教材。拥有知识不等于能潇洒自如、轻车熟路地驾驭教材,教师要在居高临下的前提下,从学科系统的角度出发,下大力气去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教材中不仅有知识内容,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内容。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但要理解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思维能力训练的内容和思想内容的教育方法,通过教学把握训练的科学过程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具体步骤。要研究教材的逻辑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到讲述通俗严密,思路清晰;要研究教材的系统性,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要研究教材的合理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生活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只有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教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才能在讲课时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背诵别人的结论,让人觉得枯燥无味,更不致于教师自己滔滔不绝,而学生却昏昏欲睡。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才能由浅深入、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解释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方法,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迎合认知心理,科学正确地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做到心中有数,在讲课时才能重点突出,选用恰当的方法突破难点。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实现思维方法的正确选择和组合,从而达到灵活掌握和支配教材的.目的。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决不能局限于写成文字的显性教材。要搞好教学,进行素质教育,还必须把握隐性教材。也就是在教材观念上要有一个根本性转变,要树立广义教材和大教材的观念。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凡是能影响学生,使学生受教育、丰富知识的内容都可以看作是教材。在课堂上适当介绍与本科有关的课外内容,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另外,青年教师一定要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结对子,坚持听课学习,揣摩老教师对教材内容挖掘深度、对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法。对青年教师还要提倡两种阶段性的教案:课前教案和课后教案。因为在教学中,由于情境的作用,教师有时会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超常发挥,因此,要特别注意教学后的反思,坚持写教学后记,做到“吃一堑,长一智”,也只有这样在反复推敲中挖掘教材,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熟练驾驭教材的目的。

二、培养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选择教法的能力

组织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要使教学活动有条理、有系统地进行,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组织能力。其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看教师的教材分析及教法的选择,组织课堂教学。另一方面看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采用的教法。教无定法,用现代教学论的思想指导教学,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譬如,作为化学学科,可运用“目标教学”和“综合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此教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认知规律,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它的中心是引导学生顺利地认识问题,使学生经过自己努力获取化学知识,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它的基本方法是采取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法,并将教师的指导作用贯穿于其中的综合法,把教和学的活动有机统一起来,激起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教学双方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最佳状态,从而获取最佳教学效果。只有在方法上做到运筹帷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决胜千里的效果。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由于没有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所以更容易用现代教学论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上一个台阶。

三、培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是教育事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投影、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向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可以化大为小或化小为大,科学、生动、直观地展示教师用语言很难表达清楚的问题情景或动态过程,从而增大了课堂教学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设计多媒体动画课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审美能力。

四、训练课堂教学基本功

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过硬的课堂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语言表达、板书和板画。课堂教学语言应力求做到:清楚、准确、精练、生动。还要注意词汇丰富、条理清晰、风趣幽默、抑扬顿挫;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他们的可接受性,做到通俗易懂,要用学科语言,不能用方言土语,要简练,忌废话。同时还需借助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来表达。板书、体态语言与教学语言是相辅相成的,在表达上有时比语言更准确、更清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精心设计的板书,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既能产生美感,又能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维。板书设计要注意遵循计划性、准确性、简洁性、启发性、示范性和艺术性的要求,板书、语言、教态这几片“绿叶”对成功地烘托课堂教学效果肯定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六、教学风格的形成与锤炼

教学风格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不同个性教学特色和水平的一种模式,它通过教师的教学态度、气质等一系列内在的精神活动表现出来。每一种教学风格都具有各自的个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它包含着多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更多地带有个人色彩,具有创造性,必须自己去追求。对于一名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必须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和扎实教学基本功。同时要把形成高层次教学风格,作为一种自觉的教学追求,由此激发形成教学风格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热爱教学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学艺术;要求新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自觉提炼、加工教学方法。另外,教师还要对自身条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单纯模仿他人的教学风格,而是要通过模仿他人的教学风格,再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取人之长补己不足,形成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模式,将各种教学要素融为一体,通过长时间的不断的实践锤炼,使自己的教学风格精益求精,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教育理论学习总结7

五月十六日,我们上午到日照市金海岸小学,下午到新营小学参加日照市新教育实验跟进校培训会,感触颇深,受益匪浅。一走进金海岸小学,就被浓浓的文化氛围所感染,书润人生、心灯闪亮、立德树人、情有独钟,一草一木,一书一钟,处处皆渗透着文化教育。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了解了新教育的儿童课程所倡导的“晨诵、午读、暮省”是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

1、晨诵——与黎明共舞 唤醒生命

晨诵,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晨间机械地背诵课文的晨读,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读经运动,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便应运而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说,晨诵不是背诵而是朗诵,或者说是美诵。在朗诵的时候去感受祖国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去领略诗歌中蕴含的美好情感,从而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自信心,或者说得更单纯一点,就是带给孩子一个好心情,让孩子能满怀激情地投入一天的学习。晨诵课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感染”,当我们要带给孩子一首诗的时候,首先要找到诗歌与自己生命体验最为接近的切入点,把诗歌编织在自己的生命中,让它成为自己的诗,这样的话或许你的普通话不是很过关,或许你的朗诵技巧也不是很高超,但是你朗诵出来的诗情一定是最真。然后带着这样的生命体验把这首诗读给孩子听,去感染孩子,进而再去帮助孩子寻找贴近他们生命的切入点,也就是与孩子当下的生命结合。所以,新教育实验开发的晨诵,是一个结合了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晨间诵诗的复合课程。词句优美、儿童在吟诵时可以感受与理解、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愫,这是新教育晨诵的三个基本特点。在我们自己的 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经典读本》作为晨诵的素材。

2、午读——阅读属于自己的童年书籍

一本丰富的书,永远不可能把它读透,无法把任何问题都解决。午读最大的作用,是为孩子的精神世界提供丰富的智力背景。孩子读书的时候,很多主题会被他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当他在生活中遭遇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会想起这些经历,从而做出最为正确的决策。关于这一点我们不难做到,我们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图书角,我们可以好好利用。可以让每一位孩子捐一本书,中午课前时间让孩子们读读课外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午读摘抄本上,之后反复琢磨、体味,为写作积累素材,达到了让经典走进学生记忆,流淌到笔尖的效果。美丽的童书伴随着师生一路欢歌一路笑语,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孩子们的心灵,滋润着孩子们的童年,呵护孩子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和勇气。

3、暮省——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暮省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一个学期下来部分孩子们的写作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拉进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早晨,天真纯洁的儿童诗,为同学们开启黎明的歌喉;中午,同学们畅游书海,采集书中甜蜜的花粉;傍晚,同学们通过日记、读书抄报、读书心得、读写绘、汇编诗集等等作品,反思一天的学习、生活,留下暮省的足迹。

“晨诵—午读—暮省”,是一种新的学校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儿童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一种师生交往的生活,一种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新生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师生关系改变了,老师学会了鼓励欣赏,学会了关注发现,学会了做教育。孩子们在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快乐,得到了改变。作为一种新方式,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试着去运用,并不断在运用中得到新发现。

总之,通过晨诵、午读、暮省,我们要努力为孩子开辟一条让生命更为丰富、更为精彩的道路;我们要努力播撒阅读的种子,唤醒每个孩子心灵中的美好与神奇;我们要努力去做这件让世界更美丽的事。当然这条路上将布满荆棘,可我有信心带领孩子们走上另一条享受的读书之路。

教育理论学习总结8

我非常幸运参加了县心理健康90学时培训,虽然学习的时间不长,但对我来说,受益匪浅,我认为学到不仅仅是心理学理论,还有好多教育学的方法,更有正确对待生活的方式。如:怎样释放压力,调整自己的心态,与他人的沟通,如何相处的方式等等。我深深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做教育工作,是当一名好教师所不必可少的基础知识。以下我就这次培训活动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与体会。

一、学校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从杨远老师的讲座中,我了解到了现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50%属于良好状态,30%属于正常状态,20%存在问题。其中5%左右有较重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现代社会思想观念的更新,生活方式的变化……不仅带给我们成人很大的心理负担,同样也给当今的青少年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而且这些压力还在不断地加重,使一部分学生感到难以承受。于是紧张、焦虑、抑郁,甚至恐惧等心理常常弥漫在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所以对于中小学生的个人成长来说,心理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列入中小学的课程。”可见,关怀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正成为社会的共识及关注的热点,心理健康愈来愈受到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们的重视。

二、教师队伍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这六天的培训学习中,各位专家分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方面做了详尽地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讲述深入浅出,案例分析深刻精辟,实践操作具有可行性。使我深入了解了关于的基本知识,比如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健康、个别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巧、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如何做一名心理辅导老师、中小学班级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等。

通过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做一个称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并不容易,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仅依靠教师的有关知识与能力,更要依靠我们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具有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能力,还要有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积极稳定的情绪与情感、完美的性格特征、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我将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老师而不断努力

三、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在考虑学生一般心理规律的同时,也要对暴露出来的个别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在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中,我一方面通过心理辅导室兼职心理教师的个别咨询辅导,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个别谈心与辅导。通过学校开通的心理咨询箱,打通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通道,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总之,这次培训使我们澄清了心理方面的错误见解,弄清了一些原来迷惑的问题,理清了心理方面的一些思路,虽然培训已经结束,但终身学习还在继续。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相信心理健康队伍会越来越壮大,为了孩子,也为了我们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我们携手前行。

教育理论学习总结9

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忙碌了一个学期再一次和我的大学同学相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这十天的学习又让我倍感紧张,紧张我的毕业论文。这次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科研方法》。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进一步了解到了一些以前从没有知道的内容和好处,了解到在小学进行教科研的意义,特别是在刘毅伟老师的引领下,我从思想上打破了“教育科研是专家的事,研究人员的事,与我们这些普通教师无关”的认识,教育研究无处不在,就看我们用不用心。认识到课题研究就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有目的、有计划地用科学的态度认识教育现象提炼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即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总结工作,找出一条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科学方法。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也是一个优秀老师的必经之路,教育研究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学习理论进行研究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研究资料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对于新的教学任务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也是我们教师自身专业化的急需。历来人们都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认为只要有点文化知识就能够做教师。不认识也不认可教师的专业地位。我们教师不只要把自己定位在一个专业的教师,更应该把自己定位到一个专家教师的地位。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专业要求。

教师参加教育科研,也是教育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不仅可以为教育科学提供大量的实践经验,为教育学提供“源头活水”,而且可以吸收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把这些理论转化为实践操作,发展应用教育技术科学,为教育学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作为一线老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不仅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还是对教育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加入到科学研究的行列来。做好教育科学研究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

要教好书,必须得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支撑,在教学业余时间,要多阅读有关教育理念的书籍、报刊,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还要多上教育网,多看教育频道,吸取其精华,以此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正如培训中老师提到的,要教到老,学到老。

2、要做个有心的教师

工作中做个有心人,可以从自己的课堂,学生的作业,家长的反馈中发现很多问题,通过自己的琢磨和反思,很多问题就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堂,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形成问题的原意,因此可以总结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

3、要学会合作

一个老师做科研有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问题,毕竟我们自己的资源有限,而且平时的工作量很大,其实在我们自己的身边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我们的领导,和同事都可以帮助我们。因此要学会和同事合作。这样我再做科研的时候将会减少很多麻烦。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做出贡献,并有所收获。

教育理论学习总结10

新教育实验,是教育史上一场新的变革,在这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新教育,即使去年校长带领我们一起去了宋店中心小学,学习人家学校的新教育开展情况,也是一知半解,这次的学习使我在理论方面对新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给我了很深的感触,新核心理念的提出,是想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样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身,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在长期应试教育的主导下,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今天,新教育的横空出世,使我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了希望。

现在的教育,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在繁多的作业,在家长所灌输的成才论下,他们的学习更象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更象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更多的人是在疲于奔命,更多的人成了牺牲品,也使孩子们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那份童真与快乐。许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首先针对的就是这些脱离人性摧残童心的畸形的教育而言的。

新教育中对服务于学生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思想。它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教师本身的教育生活也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教师,要想使新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顺利地、不打折扣的有效开展下去,就首先需要教师要转变思想,转变观念,改变的传统的教育方式,以及学习新的知识架构。基于这些,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充电,不断地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专业素质,做到与时俱进。就这一点而言,要想在短时间内有新的突破,仿佛是很难实现,最起码我认为在我们学校很难。似乎在以往的观念里面,小学的教师就应该是“全能型”的,不存在什么专业发展,每个老师不管什么专业,学校里所开设的每门课都

可以胜任,用“通吃”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而这本身又与新教育中倡导的教师专业发展是相背离的。

新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在实施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变得更加的清晰、立体。虽然新教育还没有在我们学校正式得到开展,但我想很快就会来到我们的身边,但愿当它真正走进我们的时候,不再只是成为一种形式。不管怎样,这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希望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能够在新教育中得到快乐,体会到新教育带给我们的成功体验。

教育理论学习总结11

目前,公民教育存在着两种社会现象,一是我们始终有个口号:一切为了孩子!二是又有一个社会的呼吁:救救孩子!这是两个不相容的状况:一方面,我们对受教育者关怀备至,以至于我们自己的生活都不重要,孩子的生活才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可能我们对受教育者关怀过度,以至于受教育者不堪负担这样的过度,需要从中解救。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实质在于:我们对于受教育者的期望过高,一要成才,二要成圣。对每个家庭来说是如此,我们的教育体制更是如此,整个社会也是这种倾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都有违教育本身的规律。对于个别的教育者或受教育者来说,愿意教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那不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我们实行的国民教育,国民教育应当有什么样的培养目的。

是每个出生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须接受的义务教育,以及此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专门的教育有着专门的要求,而国民教育则只有一个全面而又一般性的要求。它有两个方面:它是全民的教育;它是最普遍要求的教育。简单地说,国民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基本目标。那么,什么是合格的公民?根据我国宪法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公民有人身自由的权利、人格尊严的权利、政治自由的权利、选举权利与被选举权利、婚姻自主的权利、受教育权利、财产所有与继承权利等等,也同样具有与此相关的公民义务。充分地了解,并能正确地履行这些权利和义务,就是合格的公民。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接受了很多年的国民教育,甚至已经取得了博士学位,满腹经纶,却缺乏基本的公民教养,如不知道尊重人,不知道礼貌与礼让,脑子里没有法律这个弦,不知道公共场合应遵守规则,不会穿衣服,甚至不知道冲厕所等等,遑论懂得艺术欣赏。或许这个人具有崇高的理想、有爱国热情、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专业理论,在家里知道孝敬父母,在工作中会顺从领导,但是,他不懂得做人的基本的道理,没有人格,行为不中规则。相反,在西方国家里,尽管许多人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在公共生活中不仅有教养,遵守公共道德,行事有风度,相互尊重,而且许多人还具有艺术方面的素养。

所以,出国的中国留学生,在外学习的第一课便是如何懂得基本的公共准则,学会做一个文明人,学做一个公民。有人问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先生在美国学习、工作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他回答说:我在美国三十年,收获很多,但最大收获是学会了尊重人。他的回答令人深思。在我们这个号称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没有教会人懂得尊重人,这是一个历史的玩笑。在我们处处讲究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却要在异国他乡学习做公民。可是,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撇开落后和农村地区不说,在国内的许多大都市里,年青人受教育的程度已经不算低,可是我们文明程度却不那么高,这不能不反省我们的国民教育是否成功。

教育理论学习总结12

这学期,学校主要的教育理念是探索快乐教育的方法,如何实施高效的快乐课堂,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利用十一假期,我们全校教师阅读了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同时每位教师又在网上查找了有关快乐教育的理论知识,做了学习摘录。通过学习,我对快乐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

快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实施快乐教学。我认为实施快乐教学就是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也由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其特点是学生为主体,强调全面性、发展性、活动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得到和谐、主动、健康、快乐的发展。

1、建立平等师生关系。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快乐,首先要给学生人格上、精神上的快乐。教师要更新观念,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让课堂出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场面。让课堂上多一些民主,少一点纪律约束,要使学生自觉参与讨论,畅所欲言。教师要善于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交互的活动状态,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快乐感。

2、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评价一堂课成败的标准不是看老师教的如何,而是看学生学的结果,如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课堂也就无快乐可言。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导之以情,让学生肯学;激之以趣,让学生爱学;晓之以理,让学生主动学;授之以法,让学生乐学。整个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愿望的激发,使学生的活动多样化。学生在快乐中脑思、口说、手动,主动地学习,快乐地接受并完成学习任务,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在快乐中培养和提高自己能力。

3、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罗曼·罗兰有句名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首先要树立一种教育理念,即学生没有不好的,只有不同的;没有笨的孩子,只有潜力尚未发挥出来的孩子。学生要在课堂上得到快乐,老师得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作为教师正确评价学生是自己的天职,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赞赏的口吻评价,教师绝不能有损学生的自尊心。要通过合理评价,创设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

4、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把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引进课堂,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运用,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环境,学生兴趣浓厚、大脑兴奋、思维活跃,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增长能力。先进教学手段把枯燥、单调知识变成活生生的画面。

快乐教育的课堂教学的推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快乐课堂离不开快乐环境和快乐活动,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施快乐教育。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学生成长规律,树立正确育人观、教学观,大力推进快乐教育,还给学生属于自己的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空间里去观察、去发现、去分析、去思考、去动手、去创造。我们要努力捕捉学生闪光点,燃起学生求知火焰,让学生体验劳动之乐、成功之乐、意志锻炼之乐,切实使“快乐课堂”显示出师生关系和谐之乐、善教之乐和学习之乐。

教育理论学习总结13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教育理论学习心得。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认真研读以后,真的感到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的确如前言所说,选取的文章是目前全国教育理论专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精华,既有超前意识的思考,也有从现实出发的呼唤。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否则就很难适应新世纪的教学需求。

教师、教书育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与心理素质等。诸项素质缺一不可,实际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到道德素质的力量,这一力量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我体会到你对学生付出真诚、付出了爱,学生总有被感动的时候,一旦他们从心底里产生震撼、自发的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时再加以引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在读〈新时代教师的法制观念与师德修养〉这篇文章时,有很多感触,更有很多收获。“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师德的高度概括。“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德”,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的培养学生,只有情谊厚,才能认真耐心、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热爱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所以在爱的教育中要注重艺术,掌握方法,把握时机。作为班主任我经常讲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集体的形成。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我深深的懂得了“师爱为魂”这四个字的涵义。

教育理论学习总结14

教育教学理论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导。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底蕴,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就没有基本认识,甚至连基本的技巧、方法都不懂,教育教学工作就没有什么收效。因此,本学期,我校加强教师教育研究的理论学习,创建学习型组织,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增强教师的理论意识 我们把学习的时间、形式、内容等列入学校工作规划,要求做到学习制度化,在学习中,要求做到三个结合,即集体学习与个人分散学习相结合、专家辅导与教师研讨相结合、外地经验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力求探讨教学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及时总结。

二、通过建、定、带、引、激等方法,把理论学习落到实处

1、建——即建立健全学习制度,每两周举行一次学习会,严格学习考评,学习前先点名,要求每位教师理论学习做到六个有:有学习计划,有主题内容,有中心发言,有学习记录,有心得体会,有总结提高。通过完善学习制度强化教师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2、定——即定学习任务(学习内容)。根据各阶段的教学工作重点和教育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内容。每位教师在学习中,认真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撰写心得体会和论文,将学习、教学、科研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素质教育。

3、带——即领导带头学理论,带头写心得体会和教育教学论文,为全体教师树立学习的榜样,营造良好的“讲学习、增素质”的浓厚氛围。

4、引——即引导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校紧紧围绕“教书育人”这个中心,找准理论和实践的联结点和切入点,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活学活用理论,丰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形象性,吸引学生求知求学的欲望,从而达到提高理论学习的实践价值。

5、激——即通过各种途径,激发教师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把理论学习做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评优、晋级、奖励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的评价和正面激励促进理论学习的制度化,激发教师理论学习的更大热情。

教育理论学习总结 第6篇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也是一个优秀老师的必经之路,教育研究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学习理论进行研究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研究资料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对于新的教学任务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也是我们教师自身专业化的急需。历来人们都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认为只要有点文化知识就能够做教师。不认识也不认可教师的专业地位。我们教师不只要把自己定位在一个专业的教师,更应该把自己定位到一个专家教师的地位。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专业要求。

教师参加教育科研,也是教育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不仅可以为教育科学提供大量的实践经验,为教育学提供“源头活水”,而且可以吸收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把这些理论转化为实践操作,发展应用教育技术科学,为教育学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作为一线老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不仅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还是对教育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加入到科学研究的行列来。做好教育科学研究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

要教好书,必须得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支撑,在教学业余时间,要多阅读有关教育理念的书籍、报刊,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还要多上教育网,多看教育频道,吸取其精华,以此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正如培训中老师提到的,要教到老,学到老。

二、要做个有心的教师

工作中做个有心人,可以从自己的课堂,学生的作业,家长的反馈中发现很多问题,通过自己的琢磨和反思,很多问题就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堂,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形成问题的原意,因此可以总结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要学会合作

上一篇:线面平行高考题证明下一篇:求职时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