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考试复习题

2024-05-29

微生物考试复习题(精选6篇)

微生物考试复习题 第1篇

自然科学基础—生物

一、胞的主要特征:

1恶性增殖的“不死细胞”;

2形状显著改变的“变态细胞”;3黏着性下降的“扩散细胞”

2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物质泄漏,诱发了众多白血病患者(物理)

3近几年肺癌的发生率日趋增加,可能与吸入烟草燃烧的烟雾、工厂的煤烟、汽车尾气等有关。(化学)4.人乳头瘤状病毒侵染人的生殖道,使人患子宫癌。(病毒)癌症是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转化而来,而正常细胞一旦转变成癌细胞就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并且有独特生物学特征和行为。癌细胞有以下特征:

(1)癌细胞具有不受身体内部调节机构的控制的增殖能力,它可以无止境地增生,直到人身死亡。人体正常细胞增殖是有限度的,身体内部会自我控制。正常细胞当老化的细胞死亡之后就会有新的细胞来取代它,以维持身体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2)癌细胞由于不能成熟(即分化障碍),故不具备对身体有任何益处功能,常常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3)癌细胞大多呈侵袭性生长,破坏附近组织、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癌细胞非常好动,会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地方(即转移),并继续生长繁殖,形成新的癌瘤(转移癌灶),对身体造成更严重的危害,也大大地增加了治疗难度,是癌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癌细胞是生长失去控制,具有恶性增殖和扩散、转移能力的细胞。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无限增殖

(2)接触抑制现象丧失(3)癌细胞间粘着性减弱(4)易于被凝集素凝集(5)粘壁性下降

(6)细胞骨架结构紊乱(7)产生新的膜抗原

(8)对生长因子需要量降低

就因为这几方面特性,使得癌症特别难以根治。并且,癌细胞分裂只有到了十亿个才有可能被我们所察觉。等到到了这个阶段,癌细胞的转移也就非常容易进行了。

哪些因子能够引起癌症?

1物理致癌因子,辐射致癌(紫外线,×射线); 2化学致癌因子(农药,化肥,甲醛,本煤焦油等化学物质);

3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发生癌变的病毒)举例说明:

1臭氧层破坏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多(物理)

5.居里夫人在研究工作中长期被放射线损伤,导致白血病.(物理).EB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能使儿童患淋巴癌和成人患鼻咽癌。(病毒)

7.有人用砷酸钠治疗皮肤病后,出现局部色素增加,过度角化,最后发展为皮肤癌,砷是唯一能使人类致癌而动物不致癌的物质(化学)

8.日本“奥姆真理教”曾在东京地铁使用的“芥子气”,可以使人患白血病、肺癌、乳腺癌。(化学)致癌因子可归纳三类: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等。化学致癌因子:砷、苯、煤焦油、芥子气等。

病毒致癌因子:能引起细胞癌变的病毒。现已发现150多种病毒可引起动物或植物产生肿瘤或癌症。目前与癌症作斗争的思路主要有哪些

:加强体育运动,保持强健体魄;减少摄入有毒物质,少吃油炸食品,平衡膳食营养;注意身心健康,保持良好心态;生活有规律,不抽烟少喝酒;注意个人卫生,不吃不洁食品;正确使用手机,远离辐射源。思路:主要有临床医学和心理学两大思路。医学上有化疗,放疗,基因靶向治疗,手术切除等。心理学上主要是临终关怀疗养。

目前与癌症斗争的思路主要有哪些

临床医学和心理学两大思路。医学上有化疗、放疗、基因靶向治疗、手术切除等。心理学主要有临终关怀疗养。目前与癌症斗争的思路主要有:癌症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消除致癌因素,提高大众防癌能力,做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研究,现场研究等。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等。二级预防:及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提高防癌意识,组织妨碍普查等。三级预防:对可能治愈的病人进行根治向治疗,对无治愈可能的病人实行姑息治疗,提高生活质量,进行康复指导等。

今后应如何预防癌症:第一,不要抽烟,或者戒

烟。抽烟的人有一半会死于与抽烟相关的疾病,其中很多是癌症。在美国,90%的肺癌是直接由抽烟引起的,另外有3%是因为吸入二手烟造成的第二,关注你吃的东西。美国癌症协会建议人们应该每天至少吃五种不同的蔬菜和水果,这是帮助抗癌的有效办法。《营养与癌症》杂志也公布说,很少吃水果和蔬菜的人患癌的可能性比吃水果蔬菜比较多的人高一倍。美国癌

症协会也建议:选择全麦粉而不是精麦粉,限制红肉食用量,特别要少吃处理过的和高脂肪的肉类,限制酒精饮料,等等。

第三,多做运动。中度运动是科学家推荐的运动方式。据研究,每天散步一小时可以把患结肠癌的可能性降低46%。

第四,了解家族病史。家族病史是致命癌症的最大诱因,遗传可能导致基因中有致癌因素。如果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有过癌症,那么你可能需要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做定期检查。

但无论如何,人们不应该害怕,而应采取积极的态度预防癌症。

建议一:合理安排饮食。在每天的饮食中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谷类和豆类应占2/3以上。

建议二:控制体重,避免过轻或过重。在成年后体重增幅不应超过5千克。用体质数(BMI)公式来衡量。建议三:坚持体育锻炼。如果工作时很少活动或仅有轻度活动,每天应有约1小时的快走或类似的运动量。每星期至少还要进行1小时出汗的剧烈活动。建议四:多吃蔬菜、水果。每天应吃400~800克果蔬,绿叶蔬菜、胡萝卜、土豆和柑橘类水果防癌作用最强。每天要吃五种以上果蔬,且常年坚持,才有持续防癌作用。

建议五:每天吃600~800克各种谷物、豆类、植物类根茎,加工越少的食物越好。少吃精制糖。

建议六:不提倡饮酒。即使要饮,男性一天也不应超过两杯,女性一天不应超过一杯。

建议七:每天吃红肉(即牛、羊、猪肉)不应超过90克。最好是吃鱼和家禽以替代红肉。

建议八:少吃高脂食物,特别是动物性脂肪。选择恰当的植物油并节制用量。

建议九:少吃盐,少吃腌制食物。盐的每日消耗量应少于6克(约一茶匙)。

建议十:不要食用在常温下存放时间过长、可能受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

建议十一:用冷藏或其它适宜的方法保存易腐烂的食物。

建议十二:食品中的添加剂、污染物及残留物的水平低于国家规定的限量即是安全的,但乱用或使用不当可能影响健康。

建议十三:不吃烧焦的食物、直接在火上烧烤的鱼和肉或腌肉,熏肉只能偶尔食用。

建议十四:对于饮食基本遵循以上建议的人来说,一般不必食用营养补充剂,营养补充剂对减少癌症的危险可能没什么帮助。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可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消耗性利用价值:生产性利用价值。

间接价值(不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非消耗性利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2.1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消耗性利用价值:指直接消耗性的(即不经市场交易的)自然产品上的价值。

例:农民上山砍柴、猎取野物、种植蔬菜、饲养家禽等。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大多利用这部分价值。

生产性利用价值:通过商业性收获供市场交换产品的价值。这类生物资源产品的生产性利用,如木材、鱼、动物皮、药物、纤维、橡胶、建筑材料、果品、染料等,对国民经济有重大作用。

国家财政总收入中体现出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实质只是这部分价值,其余并未包括进去,这样容易造成人们的误解,从而忽视了其他价值(间接价值)。从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和驯化组分中,人类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和工业产品。野生生物资源的生产性利用价值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野生生物遗传资源对现代农业的贡献

野生生物的抗性(抗病性、抗旱性等)比栽培种强得多,把遗传缘种抗性基因引入驯化或栽培种,能大幅提农业生产力水平。②野生传粉动物对作物的贡献

我国700多万群家养蜜蜂和近万种野生蜜蜂是虫媒植物繁衍后代的“红娘”,尤其对多种农作物,果树、牧草、蔬菜和很多其它经济植物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③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

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一般不易发生灾难性病虫现象。原因是: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各营养级上的生物都是相互制约的,任何一物种都不可能无限增长,故处于平衡状态。人类活动,使食物网受破坏,病虫害不时大发生,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昆明生态研究所与地方合作,模拟热带环境,推广橡胶与茶叶间作,一方面减轻了橡胶树的冻害,另一方面减少了虫害。据统计,胶茶群落中,有害虫天敌――蜘蛛123种,蜘蛛吃掉了害虫,避免了在茶树上喷药。④生物多样性在医疗卫生方面的价值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发展中国家有80%的人靠传统药物治疗疾病,发达国家有40%以上的药物源于自然资源,中国有记载的药用植物达5000多种。

目前已知具抗癌潜力化学物质的海洋生物有500多种,葫芦科植物――栝楼根(天花粉)的蛋白质不仅能治疗绒毛膜皮癌,而且是治疗AIDS的良药。部分蜗牛和美洲野牛是罕见的几种不患癌症的动物,研究它们抗癌的物质基础和机理,对于发现新的药源具有难以估量的潜在价值。

⑤生物多样性在工业上的贡献

工业的原材料:木材、纤维、橡胶、造纸原料、天然淀粉、油脂等 能源:原油、煤、天然气。2.2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价值,它涉及到生态系统的功能(为人类生存环境服务)。一般不会出现在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收入中,但当进行计算时,其价值可能远高于直接价值(如蜂的作用)2.2.1 生物多样性的非消耗性利用价值

非消耗性利用价值是指自然界提供的生态学服务性价值,这部分价值未被消耗掉,并且未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和不计入国家财政收入中,准确评价这部分价值非常困难,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

①为生物多样性的消耗性利用价值和生产性利用价值提供支持系统。②涵养水源和防治水土流失

③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中种间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的贡献。

④生物多样性在调节气候和物质循环方面的贡献,⑤生物多样性在美学、社会文化、科学、教育、精神及历史的价值也是相当大的,世界上,自然观光性质的旅游业每年创造120亿美元的税收。2.2.2 生物多样性的选择价值:指那些潜在的未被人们认识的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多样性的最大价值可有还在于人为提供适应当地和全球变化的机会。人们在将来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挑战,有些物种现在看来毫无用途,也许将来某一天却能帮助人类免于饥荒,祛除疾病,特别是由于环境不断受到破坏,现在的经济作物也许将来适应不了恶劣的环境,这意味着人们要另谋出路。因此,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必须十分珍惜,因每个物种或品种在随着对生物资源需求量增多,而供应量不断减少,(如果现有趋势继续下去),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可能不断增加。因此,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常规的代价一-效益关系需要吸收一些新的机制,以处理未来较高价值的可能性,及失去了保存自然环境和遗传材料机会的不可恢复性。为了保留将来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和选择机会,全社会可能愿意为此付出代价。2.2.3 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指其伦理学和哲学的价值,例如:发达国家的一些人,对他们从未打算参观和利用的某一物种和环境附加了价值。他们希望子孙

后代可从这些物种的存在而得到一些利益。或可能只是满足于知道海洋中的曾拥有鲸,中国有大熊猫。

在地方水平,消耗性利用价值至关重要,而国家政府仅对生产性利用价值感兴趣,通常是指赚的外汇。

国际社会大多对存在价值和非消耗性利用价值感兴趣,富有国家或个人对选择性价值更加关注。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否意味严禁捕猎、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1,不是的,可以在保护生物的前提下,进行有计划的捕猎和开发,既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又可以刺激生物种群的再生,理想状态是大致维持在1/2K值左右(K值为环境最大容纳量)

2,生物的多样性的基础就是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最小单位就是种群 3,一个物种在种群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不可逆的减少,原因是交配困难,幼子成活率低,大量致病隐性基因的纯和,要保护的时候必须在种群数量很多的时候就要进行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否意味着严禁捕猎、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不是的,可以在保护生物的前提下,进行有计划的捕猎和开发,既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又可以刺激生物种群的再生,理想状态是大致为维持在1/2K值左右(K值为还境最大容纳量)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否只在其数量极少、濒临绝灭或消失的时候才有必要?

一种物种在种群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不可逆的减少,原因是交配困难,幼子成活率低,大量致病隐性基因的纯和,要保护的时候必须在种群数量很多的时候就要进行,美洲旅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人们要保护的时候,他的种群数量已经无法进行有效的繁殖,所以最

后消失了。

三 转基因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根本性变化?

转基因技术是利用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形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1、转基因技术改变可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

要满足人们发的食品供应,提高食品供应质量,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日益成熟的转基因技术正在推动生物技术产业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深刻地改变人类的医疗卫生、农业、人口、和食品状况。目前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转基因食品也悄然走上人们的餐桌。

2、利用转基因技术能够生产有利于人类健康和抗疾病的食品

(转基因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农业、环保、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转基因技术的第一个浪潮是医药转基因技术,如,疫苗、抑生长素、胰岛素、干扰素、人生长激素等.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应用。一方面,利用这个技术可以解决农业生产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增进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使用不当而带来风险。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说转基因技术安全不安全,而是要针对具体的产品进行个案分析,科学评价,确定其安全性。正因为如此,我国和世界各国均加强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监管,对每一个转基因产品进行安全评价,以确保转基因技术朝着有利于人类、造福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3、转基因技术促进人类和经济的发展

为什么要对转基因植物进行安全性评价?

理论上说,转基因技术和常规杂交育种都是通过优良基因重组获得新品种的。但常规育种的安全性并未受到人们的质疑,而转基因技术是把任何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转入植物,因为这种事件在大自然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人们无法预测将基因转入一个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故而对其后果存在着疑虑。而消除这一疑虑就要经过合理的试验设计和严密的科学试验程序,积累足够的数据,人们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判断转基因植物的田

间释放或大规模商品化生产是否安全。对试验证明安全的转基因植物可以正式用于农业生产,而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则要加以限制,避免危及人类生存以及破坏生态环境。

(1)转基因植物中导入的外源基因通常来源

于非近缘物种,甚至可以是人工合成的基因。由于受到基因操作的影响可能产生的表型效应和副作用,也不了解他们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会产生何种影响(2)转基因植物的研究的飞速发展,使得大

量转基因农作物进入商业生产阶段。转基因的植物的大面积释放,就有可能是得原先小范围内不可能发生夫人潜在危险得以表现,比如通过转基因流破坏生态平衡

(3)目前已制定了有关生物安全的管理法

规,但还不完善,执行中受到来自企业、科研单位及有关组织等多方面的反弹,因而有必要通过客观的、全面的对转基因植物进行安全评估,为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供明确的依据。

(4)由于对生物技术缺乏了解,部分群众对

生物技术产品持保留态度,并提出各种各样与安全性有关的疑问。有些国家屡屡出现破坏转基因研究实验的事件。因而有必要通过科学的安全性评估资料,向社会证明转基因植物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并在严格的管理监督下有序、安全地进行。

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吗?

遗传性疾病是指只有轻微的环境因素。而主要的是遗传因素起作用的疾病。凡最终由一个或几个基因发生改变,以致引起临床疾病表现者,称为遗传性疾病。广义的遗传性疾病的定义应该是:人体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包括基因和染色体,在数量、结构或功能上发生改变,包括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并引起上代向下代传递者,称为遗传性疾病。

对于遗传病,在一些人中存在着一些模糊观念。例如,有人认为生下来就有的病是遗传病,后天出现的疾病就不是遗传病;也有人认为家族性疾病是遗传病,无家族性的散发疾病就不是遗传病。首先,先天性疾病不一定都是遗传病,后天的疾病也可能使遗传病。所谓先天的,一般指出生时即表现出临床症状的疾病。这可

以由遗传因素所致,在这种情况下就是遗传病,例如先天愚型儿有伸舌痴呆样面容,特殊的手指、掌纹、足纹,在婴儿一降生,有经验的医生就能看出来。又如白化病、软骨发育不全、鱼鳞癣等也是如此。但是,胎儿在母体内发育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或母体的变化,例如大剂量x线照射、缺氧、病毒感染、应用某些药物等各种致畸因素的作用,影响力胎儿的发育,出现某些病态性状,这虽然是先天的,可是并非遗传的。所以不是遗传病。

答案其一,人们往往把先天性疾病都认为是遗传病,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先天性疾病是在胎儿期得的,也就是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外界或内在部不良因素作用,致使胎儿发育不正常,出生时已经有表现或有迹象的疾病。如: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畸形、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

遗传病是指父母亲的精子或卵子发育异常,而导致胎儿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的不正常。这种病可以出生后就表现出来,也可以生后长到一定年龄时才表现出来。如:精神病是可以遗传的,多数到青春期才开始发病。

所以,先天性疾病和遗传病是不同的。先天性疾病是生下来就表现出来,但并不都与遗传有关,且多半可以通过做好孕期保健来避免。而遗传性疾病多半不易治愈,常是终身存在的,只能通过厂前检查,及时终止妊辰来避免。答案其二

人们往往把先天性疾病都认为是遗传病,其实不然。先天性疾病实在胎儿期得的,也就是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过程中,受到外界或内在的不良因素作用,致使胎儿发育不正常,出生时就已有表现或有迹象的疾病。如:直肠肛门畸形等。遗传病是指父母的精子或卵子的发育异常,而致使胎儿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的不正常。这种病可在出生后就表现出来,也可在出生后长大到一定年龄时才表现出来。所以先天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有所不同,先天性疾病是生下来就变现出来的,并不都与遗传有关,多半可以通过做好孕期保健来避免。而遗传性疾病多半不易治愈,常是终身存在的,只能通过厂前检查,及时终止妊辰来避免。所以当发现孩子有先天性畸形时,家长不要过于惊慌,更不要延误孩子的病情甚至放弃治疗;应及早到正规医院的小儿外科就诊。怎样预防遗传疾病?P195

11/16/2013 1:06:01 PM5

微生物考试复习题 第2篇

1.体型微小但比表面积大: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它们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2.作为独立组织出现:单独的微生物细胞能实现生命过程,如生长、能量代谢、繁殖 3.比动植物结构简单,但作用重大

4.代谢强度高:以细胞能利用的形式储存能量,代谢强度比高等生物大几千到几万倍 5.存在范围广,无处不在,间接说明其生命力、繁殖力强

微生物奠基人:胡克(首次描述微生物)、列文虎克(首次看见描述细菌,显微镜)、科恩(发现芽孢杆菌属,奠定细菌学基础,发现细菌的内生孢子)

巴斯特和柯赫与两个问题(生物是自然产生吗?传染性疾病的本质是什么?)

巴斯特:反对自然发生学说:腐败品上的微生物来自空气,不断落到物体上并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巴斯德曲颈瓶实验。免疫学——预防接种;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巴斯德消毒法

柯赫:柯赫定律、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发现了霍乱的病原菌、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流动蒸汽灭菌、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

柯赫定律:验证特殊类型的细菌能引起特有疾病

1.可以病原微生物应存在于所用病例中,而健康动物中没有 2.可疑微生物可以离开动物体在纯培养中生长

3.来自可疑微生物纯培养的细胞应可以引起健康动物的疾病

4.应可以重新分离到病原生物并且与开始分离到的原有微生物相同

光学显微镜:类型:明视野、相差(不许染色即可较容易观察生活状态细胞)、暗视野(分辨率好、观察生物运动、鞭毛)、荧光(复杂环境、临床诊断)。放大倍数:目镜10×,物镜10×40×100×;放大1000×时,刚好观察直径0,2µm物体

简单染色步骤:细胞悬液干燥制备法。制片-干燥-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

1、制备涂片:将样本用悬浮液在载玻片上涂一薄层,空气中干燥

2、热固定和染色:通过火焰热固定;染料涂在玻片上浸泡1-2min,冲洗几遍、干燥(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酒精脱色、番红复染)

3、显微镜检术: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细菌干染色样本

染色观察的原因:提高视野显微镜检术的对比效果,在明视野更加清晰观察到细胞。应用染料带有正电荷,能牢固结合带负电的细胞成分。碱性染料有亚甲蓝、结晶紫、番红

革兰氏染色:鉴别染色,染色后把细菌分成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紫色、革兰氏阴性菌-红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两类细菌的C壁结构不同,从而导致乙醇使革兰氏阴性菌脱色而阳性菌不脱色 革兰氏染色步骤:

1、用结晶紫染色热固定的涂片1min,全部细胞为紫色

2、加入碘液1min,全部细胞仍为紫色

3、用乙醇脱色约20s,G+为紫色,G-为无色

4、用番红复染1-2min,G+为紫色,G-为红色

细菌大小:少数巨大:硫化能无机自养菌或蓝细菌;多数很小:加速代谢和生长、更多可利用面积、快速发育更大群落、容易突变更快适应环境

C膜结构:磷脂双分子层(暗区疏水区脂肪酸区,亮区亲水区磷酸甘油区)+膜蛋白+膜增强剂(真核固醇、原核类何帕烷)功能:

1、渗透性屏障:组织渗漏,具有运输营养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2、蛋白质附着点:参与运输、生物能学和趋化性的许多蛋白质的位点;

3、能量守恒:产能位点和质子动力 膜转运系统三种类型:简单转运(质子动力能量驱动)基团转位(被转运底物的化学修饰通过磷酸化驱动)ABC系统(周质结合蛋白参与,能力来自ATP)C壁功能:抵抗膨压,维持细胞形状和硬度

肽聚糖:一个围绕细胞的一个接一个的肽聚糖链形成的片层结构,由聚糖链形成的片层与氨基酸形成的四肽交联联结起来。支撑胞壁,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

革兰氏阳性菌C壁:单层结构、厚;通过肽桥交联;肽聚糖90%,存在少量磷壁酸;大多数有赖氨酸无DAP;特有的化学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革兰氏阴性菌C壁:多层结构、复杂;氨基与羧基通过肽键交联;肽聚糖10%,大部分外膜层组成;有DAP;肽聚糖骨架阴阳菌中都相同(葡萄糖胺和胞壁酸的交替重复)革兰氏阴性菌另外一层壁:外膜,第二个脂双分子层,脂多糖层

古生菌C壁:一些由假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塔罗糖胺糖醛酸交替重复而成;β-1,3-糖苷键取代真肽聚糖的β-1,4-糖苷键;一些由多糖、糖蛋白组成;最普遍所有类结晶表面层S层(由蛋白质或糖蛋白组成)抵抗溶菌酶和青霉素作用(因为无肽聚糖)。古生物菌和真核生物C壁中无糖N-乙酸胞壁酸和氨基酸二氨基庚二酸(DAP)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处理或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而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对渗透压变化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细菌失去了C壁。在一定条件下,溶菌酶消化肽聚糖,但水不能进入C裂解不发生,形成原生质体,若把在蔗糖溶液中稳定的原生质体放入水中会立即裂解。支原体、古生菌热原体属无C壁也能生存

鞭毛:一条又细又长的菌体附器,一端着生在细胞上、一端游离;螺旋形;鞭毛蛋白的结构、和鞭毛旋转方向决定鞭毛形状及波长。周生(慢而稳定直线运动)、极生(旋转冲撞)、丛生 趋性(taxs):原核生物在自然界中常遇到物理或化学梯度,细胞的进化意味着通过朝向或背向信号分子对这些梯度做出反应,这种反应取决与该物质是有利还是有害的,这种有方向性的运动称为.糖被的特点:

(1)主要成分是多糖、多肽或蛋白质,尤以多糖居多。经特殊的荚膜染色,特别是负染色(又称背景染色)后可在光学显微镜清楚地观察到它的存在。

(2)产生糖被,其菌落特征及血清学反应是是细菌分类鉴定的指标之一。(3)荚膜等并非细菌细胞生活的必要结构,但它对细菌在环境中的生存有利。(4)细菌糖被与人类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有密切的关系。

储藏物: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沉淀颗粒,贮藏营养物。C.N.P源类、磁小体、硫小体 芽孢(内生孢子endospore):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芽孢产生机理:形成:由一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小酸溶性芽孢蛋白SASP)催化一系列反应,使之从湿润的代谢营养细胞转向相对干燥的代谢不活泼而有极端抗性的内生孢子。芽孢杆菌属、梭菌属产生。萌发:激活、萌发、生长。成熟的内生孢子转变成营养细胞,高度折光性的内生孢子折光性丧失,长出新的营养细胞。

芽孢的耐热机制:渗透调节皮层学说

1、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

2、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

3、核心部分的细胞质高度失水、浓缩,使其具极强的耐热性。放线菌: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高G+C mol%(63-78%)、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一类个体形态较复杂的类群,包括了杆状、只产生简单分枝和既有分枝菌丝又产生孢子的种类,能产生多种抗生素。

菌丝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三种: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营养菌丝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水分和营养;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丝,即孢子丝;孢子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就形成孢子。分布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1、放线菌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极其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土壤中最多,特殊的泥腥味。

2、能产生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抗生素(其中90%由链霉菌产生)

3、用于生产维生素、酶制剂;在甾体转化、石油脱蜡、烃类发酵、污水处理等方面也有应用

4、少数寄生型放线菌可引起人、动物(皮肤、脑、肺和脚部)、植物(马铃薯和甜菜)的疾病。蓝细菌(蓝藻):分布广泛,是一类含有叶绿素a、能以水作为供氢体和电子供体、通过产氧型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同化CO2为有机物质的光合细菌。原核,无叶绿体,70S核糖体,细胞壁中有肽聚糖(对溶菌酶敏感)

静息孢子:某些丝状蓝细菌的营养C能分化形成大而厚壁的休眠细胞。真菌特点:

1、具有细胞核,进行有丝分裂;

2、细胞质中含有线粒体但没有叶绿体,不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

3、以产生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二种形式进行繁殖;

4、营养方式为化能有机营养(异养)、好氧;

5、不运动(仅少数种类的游动孢子有1-2根鞭毛);

6、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大小悬殊,细胞结构多样; 酵母菌:5个特征

1)个体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3)能发酵糖类而产能;4)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

2)以芽殖、裂殖或无性孢子的形式来进行无性繁殖,有些可产生子囊孢子进行有性繁殖。5)喜在含糖较高、酸性的水生环境中生长;

酵母菌C壁结构:从外到内:磷酸化甘露聚糖-甘露聚糖-蛋白质-葡聚糖-质膜

酵母菌生殖方式:无性:芽殖、裂殖、无性孢子;有性:以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式进行

霉菌:丝状真菌总称。无性:分生、游动、孢囊、厚垣、节孢子;有性:接合、卵、子囊、担孢子 微生物营养六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分

培养基类型:成分不同:天然、合成培养基;物理状态: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基本营养物质的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

加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制成的一类营养丰富的培养基,特殊营养物包括血液、血清、酵母浸膏、动植物组织液等

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的化学物质,某些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代谢产物,而这种代谢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选择培养基: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要微生物的生长。常用的灭菌方法:高压蒸汽灭菌、高温干热灭菌、过滤除菌、巴氏杀菌法、辐射灭菌

菌落(colony):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纯培养:只含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

富集培养:使某些特性微生物生长或待分离的微生物生长更快

如何实现纯培养:器皿和接种用具灭菌;培养基灭菌;接种过程严格无菌操作

生长:生物个体物质有规律地、不可逆增加,导致个体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逐步发生量变过程 繁殖: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产生新的生命个体的质变过程

生长曲线: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菌数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1.延迟期:将少量菌种接入新鲜培养基后,在开始一段时间内菌数不立即增加,或增加很少,生长速度接近于零。特点:分裂迟缓、形态变大、内含物增加、合成代谢活跃、抵抗力弱。原因:与菌种的遗传性、菌龄、接种量以及培养基成分等因素有关,新环境缺乏相应的酶。缩短方法:改变遗传特性;对数期做种;接种前后培养基相差小;适当扩大接种量

2.指数生长期:以最大的速率生长和分裂,细菌数量呈对数增加,细菌内各成分按比例有规律地增加,表现为平衡生长。特点:

1、代谢旺盛、生长迅速、代时稳定。

2、细菌个体形态、化学组成和生理特性等均较一致。

3、繁殖速度易受温度影响;作用:研究微生物基本代谢的良好材料;生产上用作种子,使微生物发酵的迟缓期缩短

3.稳定期:由于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和pH等环境变化,逐步不适宜于细菌生长,导致生长速率降低直至零(即细菌分裂增加的数量等于细菌死亡数)。此时培养液中活细菌数最高并维持稳定。特点:

1、细胞重要分化调节阶段。

2、建立自然感受态。

3、储存糖原等细胞质内含物,芽孢杆菌形成芽孢等。

4、积累代谢产物重要阶段,某些放线菌抗生素大量形成时期。

5、生产上常通过补充营养物质(补料)或取走代谢产物、调节pH、调节温度、对好氧菌增加通气、搅拌或振荡等措施延长稳定期,以获得更多的菌体物质或积累更多代谢产物。

4.衰亡期:

1、细菌代谢活性降低。

2、细胞呈现多种形态,有时产生畸形,细胞大小悬殊。

3、细菌衰老并出现自溶,产生或释放出一些产物,如氨基酸、转化酶、外肽酶或抗生素等。

总细胞计数:在显微镜下直接计算样品的细胞总数,样品干燥固定;液体样品。液体样品需要用特殊的计数小室,就是在玻璃载片上刻一个已知面积的小方格。步骤:加样品(盖载间距1/50mm,25个大23正方格,总S1mm,总V0.02mm)-显微镜观察(计算一个大正方形中细胞数12个C,先计算几个的总再平均值)-转化计算(计算样品每ml中数目:12个C*25个正方形*50*103)缺点:不分死活;看不到小C且有丢失;不是精确计算;不染色要用相差显微镜;不使用低浓度悬浮液;固定运动细胞

活菌OR平板OR菌落计数:确定样品中能够在适宜的琼脂培养基上生成菌落的细胞数。假定一个活C产生一个菌落,以获得的菌落生成单位数来表示结果。涂布平板法:把浓度适当不大于0.1ml的稀释菌液用无菌涂棒涂在琼脂平板表面,然后培养至出现菌落计算菌落数。倾注平板法:用移液管吸取0.1-1ml稀释培养液加入无菌平皿,加入无菌熔化琼脂培养基轻轻旋转使之混匀,培养计算表面、深层所有菌落数。

同步培养:使群体中的细胞处于比较一致的,生长发育均处于同一阶段上,即大多数细胞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培养方法。研究在单个细胞上难以研究的生理与遗传特性。连续培养: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维持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培养过程中不断的补充营养物质和以同样的速率移出培养物是实现微生物连续培养的实质。

温度:最低(膜冻结、运输慢);最适(最快速度);最高(蛋白质变性、C膜解体、热溶解)

最适pH:外部5-9;内部6-8;缓冲液KH2PO4 氧:好氧、厌氧、兼性好氧、微好氧、耐氧 灭菌(Sterilization):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抑制(Inhibition):生长停止,但不死亡。死亡(Death):生长能力不可逆丧失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霉腐微生物在食品等物质上的生长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或灭活病原微生物(营养体细胞)。化疗(Chemotherapy):杀死或抑制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

石碳酸(在临床上最早使用的消毒剂)系数: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和达到同效的石碳酸的最高稀释度的比率。一般规定处理时间为10分钟,供试菌为Salmonella typhi(伤寒沙门氏菌)。

化学物质的抗微生物能力的测定:液体培养法(最低抑制浓度实验)、平板培养法(抑菌圈试验)最低抑制浓度MIC:抑制微生物生长所需抗微生物剂的最小量。

确定MIC方法:在一系列含有培养基的试管中加入一系列浓度递增的抗生素并接种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是微生物不能生长的最低浓度就是MIC。不是固定值;试管稀释法。

磺胺:特异性抑制细菌生长,磺胺类药物被微生物吸收后取代对氨基苯甲酸,干扰叶酸的合成、抑制了转甲基反应进而抑制核酸合成。微生物自体合成叶酸所以磺胺只对细菌细胞起作用。对氨基苯磺酰胺是最简单的磺胺类药物,它是细菌合成叶酸的前体-对氨基苯甲酸的结构类似物。

抗生素:由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杀死它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青霉素、氨基类、四环素类

抗生素的主要作用目标是核糖体、C壁、C膜及DNA复制转录系统。抑制细胞壁合成、破坏细胞膜、抑制基本代谢、抑制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

病毒结构:核酸外包裹壳体构成核衣壳,有些动物病毒及噬菌体有包膜(脂蛋白膜)壳体:是由大量的同一的壳体蛋白单体分子自动装配而成的 壳体结构:双对称结构:螺旋对称壳体&二十面体对称壳体

四种结构:裸露的二十面体毒粒;裸露的螺旋毒粒;有包膜的二十面体毒粒;有包膜的螺旋毒粒; 噬菌斑形成单位:当病毒粒子开始感染平板上的宿主细胞层或菌苔时,会出现清亮的裂解圈,据推测每个噬菌斑是由一个病毒粒子的复制引起的

包涵体:在病毒感染寄主细胞时,对被感染细胞进行染色,则可观察到细胞内有明显区别的大小不等的颗粒状结构体。

一步生长曲线: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一个细胞群体中病毒复制一个循环的结果。隐蔽期、成熟期、裂解期

病毒复制周期:

1、附着吸附:病毒粒子吸附至敏感宿主细胞表面;

2、侵入注射:病毒粒子或其核酸进入细胞;

3、合成核酸和蛋白质:早期合成核酸和蛋白质;晚期合成衣壳结构蛋白;

4、装配和包装:衣壳粒以及核酸和衣壳的装配(囊膜);

5、裂解释放

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裂解循环。

温和噬菌体或称溶源性噬菌体:许多DNA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成熟噬菌体产生。溶源转变: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外其他表形改变。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 卫星病毒:寄生于与之无关的辅助病毒的基因产物中(如壳体中)的病毒。类病毒:能导致多种植物病害的小环状单链RNA。

朊病毒:一种细胞外形式不含有核酸的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侵染颗粒

进化时钟标准:该大分子:广泛分布于所研究的群体中;在每种生物中功能相同;可以进行正确的排位,以鉴定同源序列区和非同源序列区;序列变化率应当与测得的进化距离相一致。发生过多序列变化的分子不能用于进化关系的测定工作,这样会导致共同序列区的最终消失。

小核糖体亚单位RNA(16S rRNA,18S rRNA)(1)具有重要且恒定的生理功能(2)普遍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而且在系统发育上具有适当的保守性(3)分子量大小适中,在细胞中含量大(约占细胞中RNA的90%)(4)高度保守、中度保守和高度变化的序列区域,适用于进化距离不同的各类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荧光原位杂交FISH:用适当试剂处理过的C的C膜具有通透性并能使探针/荧光染料混合物通过iuo,探针与RNA中的rRNA直接杂交后,C变得带有荧光并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三域生物的结构特征:细胞壁;脂类;RNA聚合酶;蛋白质合成;其他。见P465图 微生物种的概念:该群体能自然地异种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与其他种生殖隔离。微生物相互作用:共生、互生、捕食、寄生、竞争、拮抗

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物因微生物生化作用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化学需氧量COD:水样在一定条件下以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为指标,折算成每升水样被全部氧化后需要氧的总数量。

微生物考试复习题 第3篇

笔者把这一知识点分为两部分给学生归纳复习:

一、结合实例分析生物的进化

1.生物保护色的基本概。

首先, 掌握其概念是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 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 作用是, 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和天敌发现, 有利于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 比如说, 在水草丛生的池塘中的青蛙, 它身体的颜色为绿色, 但是在没有水草的水沟中或其他地方, 青蛙身体的颜色则变为灰色, 这是其本能的体现。

2.保护色研究过程。

笔者结合两种生物保护色的变化领着学生探索, 一是桦尺蛾体色变化的研究, 在1850年, 在地球环境大部分没有被污染的情况下, 桦尺蛾大多数体色为浅色型, 树干上长有地衣, 浅色的桦尺蛾栖息在树干上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 此时, 浅色的体色成了它们的保护色;到了1950年, 地球环境受到煤灰的污染, 地衣被杀死, 树干成了黑褐色, 于是大多数桦尺蛾的体色变成了深色, 这样, 深色的桦尺蛾生活在树干上, 便不会很容易地被天敌发现, 深色的体色成了这种生物的保护色。 二是桦尺蠖成虫的体色变化的研究。 这种生物的体色有深浅之分, 而且这两种不同的体色都是可以遗传的, 受其基因的控制。 在环境良好时, 浅色不容易被敌害发现, 浅色便成了这种生物的保护色, 生存的机会变得多起来, 容易起来, 其繁殖的后代数量便很多;随着社会的发展, 环境被污染时, 树皮由于裸露, 被环境污染成了黑褐色, 于是深色的桦尺蠖不容易被天敌发现, 深色成了它们的保护色, 其生存的机会多起来, 繁殖的后代多起来。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就是生物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 其中不利的变异会逐渐被淘汰掉, 而有利的变异则会被生物逐渐不断积累, 导致生物物种不断朝着有利于生物生存的更好的状态发展, 使生物的物种不断保留下来。

3.为加深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设置探究性问题色研究。

教师首先给提出问题:动物的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 然后给学生作出假设, 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动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的结果。 再次, 制订探究计划, 让同学们分成几组, 分别拿着红、粉红、蓝、绿、黄等小纸片若干, 同时准备彩色布料, 要注意彩色布料与小纸片的颜色有一致的。 以小组为单位, 组长是监督者, 其他组员是捕食者, 而拿着小纸片的学生则是猎物, 通过捕食者捕捉猎物的游戏, 体会保护色对生物的保护作用, 从而得出前面假设结论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动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的结果的正确性。

二、是自然选择

一是掌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主要内容包括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二是把握自然选择。 其概念是自然界中的生物, 通过积累的生存斗争, 适应者生存下来, 不适应者被淘汰, 这就是自然选择。

三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促使新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 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 物种变异便定向地朝着一个方向积累, 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 便形成了新的物种, 由于所处的环境的多样性, 经过自然选择就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但是需要让学生们掌握,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物种进化的基础, 是生物进化的内因, 而自然选择则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是生物进化的外因。 生物的进化发展就是在这种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教师要提醒学生, 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因此生物进化仍然在不断进行, 生物永远在发展进化的过程之中, 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之上, 这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世界是不断联系的, 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四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其他认识。 生物在繁衍过程中, 会不断产生变异, 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 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 既要与自然环境作斗争, 又要与其他生物和自己的天敌作斗争;在生存斗争中, 具有有利变异的生物个体生存下来, 即适者生存, 而具有不利变异的生物个体则会被淘汰, 这便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并且连续的过程, 只有经过许多代的选择, 逐渐积累有利变异, 才能形成新的物种, 所以生物永远在发展进化的过程之中, 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最后, 利用长颈鹿的形成原因说明以上问题, 长颈鹿的祖先存在个体差异, 有的长颈鹿的颈和前肢长一些, 有的则相对短一些, 而颈和前肢的长短是可以遗传的。 这一物种在食物繁盛、丰富时期, 所有生物个体都因能获得足够的食物而生存下来, 但是当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 青草缺乏, 食物不够充足, 颈和前肢比较长的长颈鹿能够吃到树上高处的叶子, 在生存斗争中就能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发展下来, 并且繁殖后代。 那些颈和前肢较短的生物个体, 在这种环境发生变化时, 由于得不到充足的食物而被环境淘汰了。 这样,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就形成了现在这样的长颈鹿物种。

在学习自然选择的同时, 教师还要让学生对人工选择的问题稍作了解, 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爱好, 对生物发生的变异进行不断的选择, 从而使其形成生物新物种的过程。教师可以举例: 蛋鸡的形成就是由于原鸡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 根据人们的需求、爱好选择产生了变异, 留下了产蛋多的鸡, 再经过数代的选择和遗传积累, 便形成了蛋鸡。

微生物考试复习题 第4篇

摘 要 本文主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如何确立复习目标和复习计划、采用的复习方法、教材的合理运用、习题的选择、应试技巧六个方面对初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策略做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 复习课 复习策略 复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055-02

布鲁纳曾经说过,教某人学习材料,主要的不是要他记住那些成果,而是要教他参与构建知识的过程。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帮助学生选择更好的复习方法,可以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复习效率,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下面的几种复习方法,效果比较理想。

1.自主复习归纳法

(1)学习能力强一点的同学对于复习内容大都还耳熟能详,稍加点拨和简单的复习提纲就能让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让学生自己准备了一本重点、考点、易混知识点、错题归纳本,自行归纳总结,针对不同的内容再进行细化和分类,找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是重点、考点的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讲解。

(2)对于学习能力和理解运用能力稍微弱一点的学生,主要是通过阅读课本,能在课本中标注出一些要点,并可以把这些要点复述一遍给小组内的其他同学,组长认真的做好记录,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在相互复述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在此过程中,我把相应的重点、难点和考点以复习目标检测题的形式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各组成员上黑板展示,自行解答,归纳和小结。对于多数同学都不能解答的问题,再进行详细讲解。

2.讨论法

问题通过争辩就会迅速明了、简单,并越来越接近问题的彻底解决,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争论反驳以形成信息的多面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通过思维活跃的讨论和争鸣,问题清晰了,条理清楚了,结论明确了,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到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上。因此,讨论法的运用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让平时不大喜欢发言的学生也有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但在运用讨论法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对复习内容进行筛选,避免因为有些问题过于简单而让学生白白的浪费时间,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

3.比较法

比较法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采用比较法复习,能够让学生通过对所复习的内容进行比较而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从而突破复习教学中的难题。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理解食物链、食物网时就可以采用比较法。特别是在复习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细菌和真菌形态结构的比较这些内容时,可以采用表格比较法。在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传染病、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时可采用图表比较法。通过各方面的比较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系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4.概念图

概念图是用于表征和揭示知识结构中的意义联系的图表。在复习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被子植物的一生、人体的营养、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眼球的结构、耳的结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基因与DNA和染色体的关系时,可以采用让学生主动绘制概念图的方法,通过概念图的绘制,便于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给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一切皆有可能”!

5.谚语助记法

在复习过程中,适时恰当地运用一些民间谚语,能够高效地解释一些生物学的生命现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变抽象为具体,使复杂变简单,化枯燥为有趣,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感受知识的迁移,激发复习的斗志,提高复习的效率。“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说明了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和无机盐;“大树底下好乘凉”说的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朝被蛇蛟,十年怕井绳” 说的是生物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一种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这种反射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山上多栽树,胜似修水库”说的是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水土育一方人”说的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物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够不断地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看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又要考虑到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尤其是人类活动如砍伐森林、围湖造田等,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唯有这样,才能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6.诗歌记忆法

在生物学的复习中,运用诗歌帮助记忆可以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如在复习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的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又如在复习藻类植物的内容时,可以联系以下诗句:“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来说明藻类植物在气温升高的春季大量繁殖。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在生物学复习过程中,用心挖掘诗词中所包含的生物学知识,能让学生学得愉快,知识掌握起来也较轻松。

7.顺口溜记忆法

在复习过程中,把一些重点知识编成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复习食物中的六大营养物质这部分内容时可采用以下顺口溜:钙磷不足疏松症,小儿还患佝偻病;成人缺碘甲状肿,幼儿必患呆小症;婴儿缺锌食不振,生殖发育要缓行。

8.形象记忆有效率

初二生物期末考试复习计划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主抓基础,狠抓落实,努力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对不同题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时间计划

从12月23日到1月14日,共三周,每周共有生物课3节,其中周二周四下午各一节,晚自习1节在周四;其中周二周四下午的两节用于复习,周四晚上的一节用于检测,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四、具体做法:

针对时间紧任务重,各学科都已进入总复习,而且学生基础较差,学生层次两级分化严重的情况,我将采用主抓基础,重在落实的方针进行复习。

具体安排如下:本册生物共有三个单元,七大章,十八小节。

我将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十四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共四节)和第十五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共两节);本部分在12月23日至12月27日完成。

第二部分:第十六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共四节)和第十七章动物的运动(共两节);本部分在12月30日至1月3日完成。

第三部分:第十八章动物的行为(共两节)、第十九章生态系统(共两节)和第二十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共两节)。本部分在1月6日至1月10日完成。

五、考前强化

1月14日为周二,本节生物课将对近三年来期末试卷中反映出的重点内容再予以重点说明,帮助学生在临阵之前把枪磨好,考出一个好成绩。

精品学习网初中频道精心整理了八年级生物期末复习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2014届生物高考试总复习计划 第6篇

永坪高级中学刘彩霞

一、总体思路

生物高考总复习仍以三轮复习为主线:一轮复习在扎实打好基础上很下功夫,二轮复习在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上有突破,三轮复习在模拟高考上动脑筋。坚持精讲精练原则,切实提高课堂效率,编制好试题,找准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错题重组和变式训练,使学生将知识内化,研读考试说明和高考题,组织好集体教研,组织好听课研讨,真正提高复习效果。

二、时间安排

一轮复习

2013.8.10——2013.10.1 完成必修一的复习内容:酶与ATP、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癌变。复习建议:本模块的重点是光合和呼吸,分裂和分化,实验,复习中坚持基础性,注重图表曲线和相关实验,注意科学研究前沿的成果,讲练结合,错题重组落实。不管几轮复习,都要把落实坚持到最后。

2013.10.4——2013.12 完成必修二的复习内容:减数分裂、分离规律、伴性遗传、自由组合规律、遗传物质的发现、DNA 的结构与复制、认识基因、基因的表达、遗传病、生物变异。复习建议:本模块难度大,重点是基因作用,基因与性状,遗传规律,复习中对每个知识点都要讲透落实好,要加大训练量,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要小步子,慢节奏,千万不可冒进,以免形成“夹生饭”。

2013.12.2——2014.1.25 完成必修三的复习内容: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植物的其他激素、内环境与稳态、血糖调节、水盐调节、体温调节、免疫调节、神经调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环境保护。复习建议:本模块的重点是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应用,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环境,复习中仍要落实好基础,注重知识的应用,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要多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决,要让学生多说,多记,多写,这一点非常重要,不可忽视。

2014.2.17——2014.3.20完成选修三的复习内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态工程,实验。复习建议:本模块难度不大,要以学生多记为主。二轮复习

2014.3.21——2014.4.22 内容: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结构、细胞代谢、细胞增殖、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癌变、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规律、变异与进化、植物激素调节、动物稳态的维持、动物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免疫、生态环境、实验共14 个专题。复习建议:本轮复习的主体形式——专题复习,要注意立体串讲,案例引领,由习题带动复习:由习题导入新课,由习题归纳复习目标,由习题总结知识规律,做好学案导学,要让学生自主构建,因为任何知识不经过学生的手就无法落实,复习目标让学生提炼,知识体系让学生归纳,解题规律让学生总结。专题训练要限时和定量、适度和适量,训练要加强过程监督,了解学生做题情况,提高训练效率,挖掘每道题目的潜在价值,把每个题目做深做细做透,力求深入一层,递进一步。讲评要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能力,还用及时进行补救性和综合性讲评。三轮复习

2014.4.25——2014.6 内容:查漏补缺,强化重点,高考模拟,典型题解析,考前靶题。复习建议:三轮复习的基本方针:模拟、强化、回扣、调整。基本目的:综合梳理,自我完善,适应训练,升华提高。基本原则:全真模拟演练,提高应试技巧,训练疏密有度,题目贴近高考,回归基础知识,调整身心状态。要注意拟订回扣提纲,搞好基础知识的回扣,抓好模拟考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题目模拟高考;考试时间、组织形式过程模拟高考;重视考后总结,强化技巧训练。加强身体和心理调适,确保最佳状态。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多碰头多研究。加强后期的科学管理,重细节重落实。

三、具体要求

复习前的启动要求 做好复习前的动员工作,强调团结协作,因为协作永远是利己的最佳途径,每个人都能在协作中得到发展。团结协作是力量的倍增器,是现代工作、生活的要求,是快乐的必要条件。另外要认真研究高考说明,认真分析10 年高考题,为今后的复习把握好方向。搜集资料,做好充分准备。

课堂教学要求 课堂是关键,课堂的总体要求,以学案为载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播,科学训练。复习课应以问题为中心、以运用为方向、以能力为目标;要处理好“温故”与“知新”的关系,克服温故有余、知新不足的现象,贵在知新上有突破,“新”就是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就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即迁移能力。倡导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可灵活按照“目标定位→梳理知识→能力提升→知能训练→三维拓展 ”的程序进行教学。要克服讲得多、以讲代练、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以及“放羊式”的极端主义。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渗透在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中,如书写能力。复习课内容要充实,在复习某一章节的内容时,要做到该前挂就挂,该后连就连,类似小专题的形式将本部分知识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归拢到一起,训练了一种联系的思维方法,综合了所学习的全部内容,杜绝了由于知识零散而带来的遗忘。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六个一定:

一定要有一个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复习相关内容

一定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

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这些内容在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一定要询问学生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

一定要设计适量的训练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一定要注重联系高考题来提升知识的层次

命题要求 题目知识化、题目重点化、试卷重组化。命题时注意:1 试卷的结构与题型要与高考保持一致 2.注意试卷的整体难度和区分度 3 注意突出考查学科的主体内容,并加强对能力的考查 4 少用成题,多用翻新题即改编题 5 注意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及与实际不相符合的说法 6 注意消除试题叙述或设问的歧义,以免给学生理解题意带来麻烦和困难 选题时应该先做后选,这是不变的原则。教师大量翻阅资料,选择适当的复习参考书,精选高质量的试题,再穿插以往考题中的易错题,供学生使用,但要尽量避免用成题。定期整理学生的错题,用作改造、变式强化。

批阅要求 要注意考试试卷的规范性

①卷面规范。卷面书写的清晰、整齐、端正与否是影响阅卷的重要因素,要养成良好的答卷习惯,减少卷面的由于不规范而造成的失分。

②生物学用语的规范。基本概念和原理、生物学专用术语等要规范,例如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单克隆抗体、限制酶等,要严格要求,在许多题目中有时候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

③杜绝错别字。我们在阅卷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屡屡出现错别字现象。例如 DNA 连接酶中的“接”经常写成“结”等。

讲评要求 讲评课可按照“成绩分析,明确目标→出示答案,自查自纠→科学归类,精当讲评→提炼方法,总结规律→反馈矫正,补偿练习”的程序进行。要在认真批阅试卷的基础上进行成绩分析和试题分析,明确学情及讲评重点。要注意针对性:讲其所需,释其所疑,解其所难;准确性:言之有据,正误分明;系统性:纵横联系,前后衔接;启发性:注重点拨,启发思维,点拨题眼,引领思路;规律性:讲清思路,讲清方法,讲清规律;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重点应放在解决答题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上而不是就题论题。

一定要了解学生对题目(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答题状况归类讲评

一定要有一个事先准备好的讲评学案

一定要有能够起到举一反三作用的跟踪训练

一定要体现方式方法和解题技巧的讲评

一定要将学生出现问题的题目讲深讲透

一定要让学生了解高考和考试说明对本部分知识的体现情况

一定要询问学生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

一定不要只照顾小部分学生而忽视多数学生的反应

辅导备课要求 教师的一切努力都要通过学生体现出来,抓好边缘生辅导是提高升学率的重要措施。教师和学生都要善于反思总结,反思总结是成功的秘诀,教师和学生都要有计划性,克服盲目、盲从。教师应做到集体备课、研制好导学案。个人二次备课、成竹在心。按照规律教学,循序渐进。问题引导,以学生为主,教师少讲多导;学生少说多写。倡导组小卷,先测、后讲、再练。测讲练三位一体。

上一篇:写万仙山的作文800字下一篇:锡盟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