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监管论文范文

2024-06-04

施工监管论文范文(精选8篇)

施工监管论文 第1篇

分析水利工程隧洞施工监管论文

当前,水利工程隧洞施工的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到位,不能切实落实,合同约定是一套,而现场施工又一套,安全管理仅凭经验,随意性大,放任自流,缺少科学合理的系统管理。这样缺乏严谨的计划、缺乏系统的控制手段不具有科学性。

1健全相关管理体制

我国当前的水利工程隧洞施工管理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我国缺乏系统、完备、健全的管理体制,无法约束施工单位的工程问题,也就不能得到有力的`贯彻实施。所以,要想解决水利工程隧洞施工管理问题,就必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治理,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严惩不贷。

2加强水利工程隧洞施工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

加强水利工程隧洞施工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尤其是培养具备地质、机械、隧道、工程管理相关知识的综合性隧洞施工技术人员人才,从而改变“懂隧洞不懂机械,懂地质不懂隧洞,懂隧洞不懂地质,懂工程不懂管理”片面发展的人才的现状。

3做好开工准备审查并确定分包单位

在水利工程隧洞施工期间,必须做好开工准备审查并确定分包单位,按照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和批准的工程施工设计文件施工,严格实施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与工程承包合同制度,并且提出进度、资金、物资计划以及施工技术措施和设备管理计划等。此外,还要做好工程各阶段验收工作。

4建立隧洞施工动态管理系统

隧洞施工动态管理系统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与点子技术为基础,能够对施工过程中的管理进行了全方位的反映的科学管理系统。在对施工动态应用系统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管理系统以电子与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一元化管理。这种隧洞管理系统具有准确而迅速的特点,可以也能准确的反映隧洞施工的掘进程度,并且操作简单便捷,并有利于测量数据的合理分析以及情报的有效反映。此外,隧洞施工动态管理系统能够相当大程度上减少了施工的风险,对成本也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提高了施工作业的效率。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水利工程隧洞施工管理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加强水利工程隧洞施工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我们应当健全相关管理体制,建立隧洞施工动态管理系统,同时加强水利工程隧洞施工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隧洞施工质量。

施工监管论文 第2篇

1 土木工程所涵盖的质量问题

土木工程的质量问题涵盖了建筑工程的方方面面:在施工准备阶段,设计师要在进行图纸设计之前对建筑场地进行实地考察,保证图纸设计与实际情况相符;在施工实施阶段,现场监管人员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监督,排除一切潜在的危险因素,让一线施工人员时刻配戴安全帽,定时向施工人员进行安全观念宣传,切实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

把设计师的设计想法具体落实到现实的建筑施工中来是土木工程的主要作用之一,土木工程的作用在于既使建筑既能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又能达到人们的审美标准。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经济发展过热,房地产行业发展出现泡沫化现象,土木工程的质量监管工作还不能跟上建筑行业的发展步伐。土木工程的质量监管出现了监管力度不到位、监管内容不全面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土木工程的长远发展。

2 土木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难点内容分析

2.1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在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整体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性能的发展,因此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案加强质量管理控制。从进几年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来看,依然存在着安全隐患问题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阻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加强土木工程质量控制能够减少突发事故的产生,将损失降到最低,因此在土木施工质量控制管理过程中技术人员要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和重难点施工内容,各部门之间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当施工材料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后才能投入使用,对各项设备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有利于确保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进行。

2.2 健全完善质量控制制度

建筑节能和绿色施工监管 第3篇

建筑节能、绿色施工在我国尚处于初步阶段, 很多地方仍以传统的、欠成熟的思维模式进行施工, 未实现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同时存在着诸多问题, 比如管理不到位、监管不严格等。据统计, 我国现有建筑面积约400亿m2, 其中绝大部分为高能耗建筑, 每年新建约20亿m2的建筑中占95%以上仍然是高能耗建筑。这些建筑在施工及使用过程中耗用了大量能源, 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提出了我国建筑节能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及具体目标, 给予了指导思想及发展路径, 提出了当前的重点任务, 要提高能效, 抓好新建建筑节能监管, 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所以, 今后我们要在建筑工程中大力开展绿色施工, 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 实现节能与环保的双丰收, 推动我国建筑业健康科学发展。

1 建筑节能与绿色施工管理的概念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 (改建、扩建) 、改造和使用过程中, 执行建筑节能标准, 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 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 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 利用可再生能源, 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 减少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建筑节能是近年来世界建筑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也是当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绿色施工就是在保证安全、质量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 实现四节和一环保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即为绿色施工。绿色施工管理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体现, 它要求工程建设人员在工作中不仅能够制定全面有效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 制定相应的绿色施工管理制度和目标;也要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动态的管理, 使项目在整个建设过程中能够达到目标实现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小化发展。

2 建筑节能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1 节能意识较为薄弱

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建筑节能工作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同时对建筑节能的基本知识也缺乏深刻的了解, 虽然一些企业大多有节能增效的意识, 但由于认识水平、人员素质及技术水平等问题, 节能降耗工作的紧迫性不强、重视程度不够等, 很多时候节能措施形同虚设, 跟不上节能降耗工作的形势需要, 加之一些地区的主管部门没有真正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 只注重建筑数量和规模, 放松或放弃了自身的监督管理职能, 考核体系也不健全, 在运作过程中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推动节能管理工作的新机制。

2.2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建筑节能涉及行业的多个部门, 也涉及到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各个领域, 如设计标准、建筑材料、供水供电等。单靠一个部门都很难实施, 应有相应的职能部门牵头, 加大协调力度, 制定行之有效的强制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节能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监管体系, 并组成强有力的政府权威的综合监管机构。

2.3 节能材料的选择并不合理

现在建筑材料市场上供应的节能材料种类单一, 且大多为一次性能源。现在国内所使用的节能材料大都由国外引进, 成本比较高, 而且大都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技术产权, 数量也比较有限, 很难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节能材料的需求。不仅如此, 还使普通的建筑材料难以售出, 大大增加了建筑的成本。还有些新产品我们缺乏了解, 使用起来并不熟练, 反而影响了节能的效果。

2.4 节能技术较落后

住宅节能在我国还属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还没有一套成熟、通用的体系, 有些不成熟的节能技术, 往往会造成一些垃圾建筑及建筑垃圾的产生, 降低住宅的耐久性, 不利于建筑结构的稳定, 损坏建筑结构主体, 缩短房屋的寿命, 例如外墙内保温、外墙自保温、夹芯保温等做法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正在加剧一些垃圾建筑和建筑垃圾的产生的速度。

3 提高建筑节能施工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建筑绿色施工管理理念及应用

绿色施工管理理念包括, 合理的利用各种资源、完善生产工艺、开展清洁生产、尽量的减少污染物以及废弃物的排放, 促进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这样才能够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理念要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下, 在这样氛围的影响下, 企业工作就能够更好的开展。另外, 建筑施工企业要实时的关注市场上新技术、新设备, 并把这些新产品及时的投入到企业的施工上, 这样才能提高施工的效率, 保障施工的质量。加强建筑行业绿色管理理念应用的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应当注意现场施工过程中对于能源管理的创新。当前, 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 能源的消耗非常的大。因此, 最好施工过程中能源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这点要求, 那么就应该从节能做起, 通过采用新技术、新设备, 从而降低能源的消耗, 提高施工的效率。另外, 还要最好减污的工作。在施工的过程中, 应当对现场的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和保养, 保证设备能够安全、正常的运作, 防止因设备的损坏而污染环境和制造噪音。总体来看, 要想做到能源管理的创新就需要采用新的节能减排设备, 合理的利用现代的工艺, 从而实现能源方面的绿色管理。

3.2 建立动态的绿色施工管理

在项目初始编制绿色施工实施规划方案和施工方案, 制定目标, 确定执行依据, 明确施工标准和评价标准, 强调考核内容, 展开部署, 推进持续管理思路, 由技术部牵头组织成立项目绿色施工领导小组, 明确技术策划、执行落实、监督检查、总协调等人员。项目根据绿色施工相关规范内容, 制定出绿色施工要素责任划分表, 对每一项要素进行有效的目标分解, 提出具体工作内容, 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和负责人, 并纳入项目现有的绩效考核, 形成激励约束机制, 其主要涉及部门为:工程部、物资部、办公室;每周由技术员对完成的资料、文字记录、影像、图片等进行数据整理、反馈信息、收集归档。

在绿色施工管理中强调追踪实施效果和检查分析, 主要运用PDCA循环方法进行阶梯型提高。每2周1次项目组织对绿色施工检查整改, 每月第一周由技术部组织各方参加绿色施工管理例会, 按月度和阶段进行绿色施工评价和总结, 对完成的内容进行消项, 对新增加的内容立项, 从事前、事中、事后控制, 对绿色施工活动进行动态管理。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资源消耗、技术措施成效评价, 统计分析效果, 进行纵横双向指标比对, 及时修正限制性目标, 将每月每个阶段的评价打分和成效指标进行公示, 做好绿色施工经济预算和经济效益盈亏分析, 建立绿色指标体系。

3.3 加强节能管理, 健全绿色施工能源管理体系

在建筑施工的节能管理中, 要通过对能源的使用结构进行合理改善, 有效控制能源的消耗量, 在设备方面应当优先选择国家与行业中推荐使用的高效节能环保的设备与机具, 采用节电型的机械设备进行机电安装, 利用这些措施来节省电力能源。另外, 机械与设备的燃料可选用节能型的油料添加剂, 并加强回收利用的意临建房外围护结构采用节能保温材料, 屋顶节能降温涂料。

要优化照明设计和控制系统, 选择高效率、成熟稳定、性价比在80%的照明设备;选用高效节能空调、低能耗办公设备、绿色环保办公耗材和节水节电型产品;利用阀门和可靠连接等有效措施防止临时供水管网渗漏, 减小管网漏失量;用电密集区域配置限电器和节电器装置;水电等能耗独立分区分项计量, 分项考核是对控制降耗有效的管理段;以建立节能制度和控制节能达标为核心, 健全绿色施工能源管理体系。

4 结束语

综述所述, 建筑节能、绿色施工管理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施工将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途径。在施工过程中贯彻绿色与低碳化发展的思想, 真正将绿色施工理念落实到各项技术与管理过程中是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力开展绿色施工, 从绿色建筑理念出发, 加强施工管理, 建立动态的监管体制, 有利于推动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展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建筑节能, 2011 (31) :4~6.

[2]周洲.浅析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管理[J].科技向导, 2012 (19) :09.

[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绿色设计实践[J].建筑学报, 2013 (03) :19~20.

[4]杨一琳.浅谈建筑节能的现状及发展[J].建筑科技, 2012 (08) :78~79.

[5]Timothy Carter, Andrew Keeler.Life-cycle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extensive vegetated roof system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8 (87) :350~363.

浅析道桥施工质量监管 第4篇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桥建设发展蓬勃,人们对于道桥质量的关注也越来越多,道桥质量不但关乎生命同时影响社会稳定,是道桥施工监管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本文就道桥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此提出了强化施工质量监管的措施。

关键词:道桥施工;质量监管

道路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由于其特有的灵活性和优越性,发挥着其他运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道路建设又是国家最主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它的迅速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这种发展趋势使道桥这一城市和城镇联系的交通枢纽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尤其在近几年中,道路桥梁建设的施工过程存在很多避免不了的质量问题,大大降低工程所能承载的能力,并且给道路交通的运输留下很大的安全隐患。 所以,分析当前道桥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强化道桥质量管理,对于提高道桥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桥工程施工质量存在问题分析

1 影响沥青路面平整度的施工因素:

(1)路基与基层的质量。路基是道路的基础,所以路基的质量是关键,在施工中要严格控制路基的施工质量,做好路基的填料和防护排水工作,以免日后道路在使用过程中不平整,出现不均匀的沉陷情况。基层的工艺水平差和管理不严会导致沥青路面的厚度有明显的差别,甚至差6~7cm。竣工时虽然表面的平整度较好,由于面层厚度不同,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面层的压密形变也不同,这就导致表面出现小的不平整。

(2)面层摊铺材料质量。面层摊铺的质量与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有很大的关系,如果配合比不合理,已铺筑的路面会产生壅包和泛油--油石比较小,路面会出现松散。矿料的质量不好,集料的压碎值和石料的抗压强度太差和细长扁平颗粒含量过高,使路面混合料的稳定度降低,容易出现路面的各种病害。沥青混合料拌和不均匀也造成摊铺困难,难以保证路面平整度。

(3)沥青混合料碾压。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控制是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混合料温度过高时碾压,易使混合料产生推移,沥青层厚度不均;温度较低时,碾压达不到规定压实度,空隙率过火。

2路面与桥梁连接的质量问题

桥梁两端与路面之间的接缝连接稳定性直接影响列日后的行车。在道路和桥梁工程中,道路和桥梁作为两个单项工程在施工中只能分别施工,施工接近尾声时,必然牵涉到接缝连接,如果处理不好,那么在通行一年后,沉陷问题便暴露出来。行驶中的车辆到桥两端被迫减速慢行,反之,就要引起严重的跳车现象,严重影响了车辆的正常行驶。

3桥梁裂缝

混凝土的结构裂缝在我国目前的道桥建设中是很常见的问题,而我国进行道桥建设时所使用主要材料又是混凝土,所以,桥梁建设的质量就不言而喻,因为混凝土裂缝导致的桥梁质量问题越来越被重视起来。当然,桥梁的裂缝问题不仅仅来自混凝土质量的影响,还因为施工人员对混凝土的不合理使用而造成。 这些不合理操作主要包括:对混凝土的配比不合理,仅凭自己的经验进行随意的操作;浇灌混凝土时,振捣工作不充足或者力度过大;对混凝土拆模时,没有做必要的养护工作,导致得到的混凝土因缺水干裂。

二 道桥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科学策略

1、创建道桥工程质量管控体系,提升全员质量责任意识

为完善道桥工程施工质量水平,应强化监管,针对工程规划设计、具体施工以及质量监管实施科学控制。同时应创建集成化质量控制体系,完善招投标控制,确保施工安全,优化档案资料搜集、应用、系统开发与综合管理。同时应引入社会全员监督力量,促进质量监管体系的丰富多元化。道桥工程建设工期持续较长,同时地质环境状况相对复杂,周围环境则呈现出波动变化状态,因此势必对项目任务形成较多客观作用影响。为此应持续优化工程施工建设规划方案,明确质量管控核心,依据地质状况、环境条件做好方案设计更新。对道桥工程施工建设人员应强化技能素养培训建设,令其树立创新意识,科学掌握核心施工技术,并拓宽应用渠道,确保道桥工程质量的优化提升。同时应注重全员质量意识、敬业精神培养,令其形成高度责任感,安全管控意识,明确安全事故不良影响损失与破坏程度,进而强化进度管理、质量提升,确保成本效益目标的良好实现,真正辅助施工单位实现零事故、零伤亡的科学发展建设目标。

2 对工程使用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控制

为了确保道桥工程的质量,必须选用优质的原材料进行施工。因此,一定要做好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应对工程中选用材料的质量保证书、合格证以及出厂证明等进行审查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使用;其次,应明确材料进场验收的职责,检验人员应认真对每一批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进行检查验收,杜绝不合格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并且要做好材料的现场管理工作,要本着先进先出的原则对材料进行合理的调配和使用;再次,要做好随机抽样检查工作,对送至施工现场的材料,在进行施工使用前,必须先抽样并交由试验室测试,确定符合规范要求才能使用;最后,现场施工人员应正确、合理的使用原材料,避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将不合格的材料用于工程建设中。

3 控制好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是施工质量最为有效的技术保障,施工工艺与施工质量控制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在施工过程中重视施工工艺,并且应不断改进施工技术和提高工艺水平,以此来保证道桥工程的施工质量。

4控制好环境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首先,对于环境因素的控制,必须根据实际工程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控制,并针对各种不同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其次,还应完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不断改善现场环境,以此来提高施工质量。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有针对性的针对当前道桥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通病问题,采取科学化的管理,对于全面提升工程施工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丰,傅强.市政道路与桥梁施工质量问题的探讨[J].科技传播..2010(12).

施工监管论文 第5篇

摘要: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以来,中国金融服务业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一个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服务为主体、其他相关金融服务为补充、相对比较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从行业结构分析入手,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和全球金融危机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展望,反思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监管方面的经验教训,讨论国际、国内金融监管框架改革,研究未来的监管环境和监管理念,结合这些因素,对如何提升监管能力、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发展;现代金融;监管;服务业

一、金融监管合作成为必须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区域金融合作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十年了,危机背景下凸显金融监管合作的重要性。德国发展研究院的Peter Wolff指出,OECD国家中影子银行的问题很严重,影子银行没有受到监管,这会对金融体系、银行体系造成很大影响,也会对公共债务、私有部门债务的质量产生影响。现在主要责任不是找出谁是罪魁祸首,而是依赖国际合作共同渡过危机。纵观近十年,亚洲新兴经济体的金融一体化程度日渐上升,亚洲金融市场对银行体系的依赖程度下降,债券市场在整个亚洲金融市场的比重从1995年的21.1%上升到2008年的32.4%,股票市场的比重从20.7%上升到23.2%。亚洲债券市场有助于降低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问题,降低对银行借贷的过度依赖,分散金融风险;对公有部门和私有部门的投资提供更多渠道,提高宏观经济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地区合作可以促进地区和国家的债券市场发展,同时对监管政策进行协调,亚洲国家通过地区合作可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程度和危机的传染效应。亚洲本币债券市场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如市场参与者数量很小、外汇管制、税收体系不同、监管框架不同、清算体系不同、缺乏衍生品、评级方法各异以及没有统一的法律框架。地区合作有助于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储备库的建立或者过渡性监管机制的建立越来越重要,这些计划可能会成为全球新的金融体制的一种补充。而这次金融危机使得国际货币体系货币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最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美元霸权地位的衰落是一个趋势,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二是金融危机对欧洲的冲击超出了过去的想象,欧元要取代美元有很大难度;三是非洲法郎区没有形成统一的商品要素市场,虽然成立的比欧元要早,但是进展很困难;四是海湾地区的货币合作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是经济基础和欧盟类似,加上海湾地区的特有优势,有可能使海元提前出现;五是亚洲货币合作中,日元或人民币都难以独立担当重任。所以,当前应从扩大区域货币互换着手,增加货币基金规模抵御外部金融危机,争取使人民币和日元成为亚洲国家的储备货币。地区合作有助于提高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其中汇率合作是地区合作的基本问题,应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挟同干预市场等手段来实现双边或多边汇率稳定。同时,区域货币需要适度的政府干预,特别是联合干预机制,加强合作协商,来解决国际金融体系带来的问题。

二、中国金融服务体制的演变过程及金融监管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金融发展的明显特征是“大一统”的国家银行模式,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体制的建设与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开始起步的,相对应着金融服务监管理念的演变一直没有停止过,只不过每个时期演变的广度和深度不同而已。很多监管理念正是由于国际金融组织的倡导以及金融服务业发达国家的实践才逐渐渗透到其他国家的监管实践。金融服务监管理念演变的动因是金融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原来的监管理念不合适宜或者监管漏洞增多,而演变的目标和价值是为了抑制金融风险、保护投资人和消费者的利益以及维护国际和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

中国就金融监管体系而言,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四个互不隶属的行政和事业机构组成,并设置了除上述四部门之外,包括财政部等在内的多部委领导参加的金融监管联席会议。但是“,会议”并非法定监管机构,也无法律授权,与会主体各顾其利且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故而跟像是“搞平衡”,会议目的往往难以达到。因此,多头监管、自律组织弱化、法律配套措施不足、执法力度不够等缺陷仍然是当前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顽疾,尤其是多头监管,一直以来并未得到较好解决,监管权力分散,既不利于监管的实施,也有违效率原则。金融业的自身特性需要独立和统一的监管,以迅速应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化解并减少市场风险。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仍然处于非常严重的状态。首先,信贷利差依然处于高位,股票市场微弱,对私人部门的贷款仍然非常少,但是政府贷款上升很快。其次,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减记预计为2.7万亿美元,实体经济的滑坡很严峻,可能比预计的要长。再次,新兴市场也出现大规模金融危机,并可能进一步扩大。最后,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衰退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不排除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这次危机是经济全球化之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从金融稳定角度看,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理念上的反思。第一,中央银行负责系统性风险应有一定监管权,我们的功能监管应从全局系统性角度监管整个体系,维护金融稳定。第二,目前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制度存在不完善,存款保险制度、银行的压力测试、大机构不能倒闭、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这些维护金融稳定的制度在正常市场环境下可以用,但是在危机的时候不能应用。第三,今后全球金融监管的框架可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无限扩大监管面积,把所有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对冲基金、投资银行、保险公司、银行纳入到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监管框架中来;另一种是回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的分业监管,限制创新。第四,金融危机一方面是由于美国过去长时间维持低利率政策,另一方面是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缺陷。如果没有过长时间的低利率,问题不会那么严重。因此,金融体系监管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要相互结合。第五,再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同时,要注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尤其是跨国银行、跨国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这是有效金融监管的基础。巴塞尔协议只重视资本的监管和市场风险,忽视了综合监管和流动性风险,因此,巴塞尔协议应该从单一指标向综合指标发展,避免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第六,全球金融中心的竞争和监管套利。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客观要求全球监管的合作,问题是如何协调英美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与欧洲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的监管框架、监管理念和思路,如何形成防范风险的监管体制。

三、加强中国金融服务业监管的思考

(一)调整监管理念,加强外部监管、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 次贷危机是一场系统性风险引发的危机,所受损失的大小基本由参与程度决定,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多项因素导致系统性风险不断叠加,但一直没有得到监管及货币当局的足够重视。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以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为主、外部监管为辅的风险管理和监管理念无法克服市场固有的缺陷,一方面,由于机构追逐利润的动机可能使机构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只对机构自身负责,而不对市场整体风险负责,因此其自身扩张行为就易埋下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隐患。要识别和降低系统性风险,就必须从市场整体发展的角度,加强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通过反周期的监管要求和宏观政策,消除顺周期的风险叠加因素。另外,现代金融体系的监管应该更多地强化功能监管和统一监管。监管者要能够审慎地评估金融产品,洞悉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针对这些变化,监管体系有必要从过去强调针对机构进行监管的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过渡,即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的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和统一标准的监管,以减少监管的盲区,提高监管的效率。最后,要变“事后补救”为“事前监管”。虽然美国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开始反思并计划变革金融监管体制,但损失已经发生,并造成了严重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加强事前监督,对创新产品进行深入研究,评估金融产品对经济可能带来的风险,将风险消灭在萌芽中。

(二)完善监管框架,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构

在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金融创新日益活跃、金融产品日益复杂的今天,传统金融子市场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跨市场金融产品日益普遍,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显得日趋重要。具体到中国而言,有必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必要时设立集中统一的监管协调机构,加强跨行业监管,将以行业为导向的监管框架改变为以目标监管为导向,消除监管盲区,降低监管成本。

(三)不断优化监管规则,加强金融创新监管 金融创新产品有其固有的缺陷,如果落后的监管体制不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则易发生金融风险。金融创新对监管的挑战在于:

一是使风险更易累积和扩大,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金融创新固有的杠杆性可以放大投资头寸,在发生风险时也就放大了风险;另一方面,从个体机构而言,金融创新具有转移风险的作用,但对于市场整体而言,风险并未消失,而是不断在累积,且由于个体的暂时无风险而刺激个体机构不断地向市场注入风险资产,客观上导致市场整体风险的扩大,最终产生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谨慎对待金融创新在风险累积和扩大方面的负面作用。

二是金融创新的不透明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影响了监管效果。金融创新种类繁多,在基础产品之上经过多种组合、分解而产生的金融衍生品具有结构复杂、难以直接累加和计量的特点,因此难以准确计算风险暴露,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影响了监管效果,为风险潜伏埋下隐患。因此,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金融创新的负面影响,需要不断改进监管体系、监管方式,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金融创新监管不仅要考虑产品本身和对于金融体系的风险,还要考虑其对于实体经济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四)监管重心转移到效益监管上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人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应转变到以效益监管上来,即从对经营行为的监管转变到对经营成果的监管上来。这也符合保护存款人利益的监管目标。在这种监管模式下,人民银行制定经营规则框架,要求商业银行在框架内遵循市场原则依法自由竞争,给予商业银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对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益则制定缜密科学的监测指标,划分级次,重点监测。一旦达到某一临界点,就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警告、督促整改。如果其经营状况继续恶化,必要的情况下,在其尚能清偿债权人债务时,适时勒令其退出金融市场。

(五)金融立法的创新

严格的金融立法是人民银行行使金融监管职能的法律保证,是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和必要依据。面对加入WTO,我们必须借鉴国际金融监管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基础,根据中国金融监管未来发展方向,系统规划中国科学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当前首要的是做好金融法规的规范和废、改、立工作。一方面,对中国现行金融监管法律法规进行系统清理,将那些已不能适应金融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坚决废止,将那些不很完善的进行重新修订。另一方面,补充制定新的金融监管法律规范。主要包括存款保险制度立法、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立法、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立法以及金融监管过程中对金融机构采取早期纠正措施的法律规定等。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业务雷同,资金分散,不良资产占比较高,自身扩充资本金的能力较低,国际金融竞争实力较差,有必要进行银行合并重组。人民银行要研究商业银行合并重组的制度办法,同时大型的外资金融机构有可能参与到合并重组中来,也应该有明确的规范的应对策略。

(六)加强补偿体系风险的控制 信贷金融体系中的银行家和代理人的补偿体系存在缺陷。其以“投机补偿”形式的道德风险为特点。存在于金融公司的股东和公司的管理人/银行家/交易人之间的典型代理问题由于后者的补偿方式而加剧。因为这些补偿大部分是以与短期利润挂钩的奖金形式发放的,同时也因为这些红利是单方面的(盈利状况好的时候为正值,而在回报差的时候几乎为零),管理者/银行家/交易人有强烈动机去冒比保证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大的风险。解决投机补偿倾向的潜在方法有多种。其中可能的方法是,向职业经理人发放必须持有数年的受限制股票红利,以及累积奖金池制度———该奖金池奖金数量的多少与特定投资的中期回报的高低相挂钩。但是,即使不考虑在一个对金融业人才高度竞争的市场中如何改变补偿的问题,上面提到的解决方法能否完全产生效果也不明显。例如,在近期贝尔斯登危机的情况下,约30%的公司资产被作为受限制股票由员工持有。然而,这一补偿体系并没有防止贝尔斯登进行盲目投资和借贷,从而最终导致公司破产。也许,这是事实,因为个别补偿没有和个别投资/借款决策相关联。然而,在金融市场中,对银行家/交易人的补偿机制应该被认为是一个扭曲投资和借贷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

(七)注重证券化的发起和分配模式的监管

当前的证券化模式(发起和分配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因为它降低了发起人要求监督借款人信誉度的动机。在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化链条中,其中的每一个中间人都在收取费用,最终信贷风险被转嫁到那些最不能理解它的群体身上。抵押经纪人、家庭资产评估师、发起抵押贷款并将其重新打包至MBSs的银行、将MBSs重新打包至CDOs,或者CDOs的CDOs,甚至将标的进行CDOs的三次证券化的投资银行、给这些不良金融工具作出AAA评级的信用评级机构,所有上述中间人都在这一中介过程中收费而赚到收入,并将信贷风险沿着链条向下转移。

解决中介机构缺乏对借款人进行适度监督的动机的一个可能办法是,迫使发起银行和投资银行等中间商去承担一些信贷风险;这可能以在CDOs中某些部分的权益层级(eq-uity tranche()例如,CDO最低级的权益层级是指当潜在附属担保物价值减少时承担最初损失的证券)或者是某些MBSs的部分的形式,这些MBSs的发起使其亲自参与其中。但是,并不能明显的看出,这些方法会完全解决金融中介所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事实上,尽管证券化过程意味着信贷风险从最初发起人和CDOs管理人向最终投资者的部分转移,但是事实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抵押贷款、MBSs和CDOs方面具有大量敞口风险。的确,在美国大约47%的主要银行资产都是与房地产有关的;对于较小的银行这一数字接近67%。“发起和分配”的证券化模式没有完全将抵押贷款的信贷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投资者。银行和券商(例如,贝尔斯登)在许多金融工具上仍然具有相当部分的信用风险。的确,如果这些信用风险完全被转移,这些银行和其他金融中间商将不会遭受目前已经发生的、并在将来也不得不承认的数以千亿美元的损失。参考文献:

金融监管论文 第6篇

摘要:由美国的次级房贷市场过度的杠杆作用而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现在危机虽然已经结束,但是,由此而引 发了全球范围内对金融监管理念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却是危机留给我们以后相当 一段时间必须仔细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首先综述了各发达经济体对于在危机发 生以后所进行的金融监管措施的改革,继而为我国在危机中如何强化自身在处理 危机时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全面参与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体系的构建提出了相关的 意见和建议。

次贷危机发生前,缘于整个金融市场处于相对宽松的环境,次级贷款引发的局部金融风险迅速向整个金融体系蔓延,造成了对全球经济的巨大冲击。国际金融机构和各国的金融当局、IMF、巴塞尔委员会、美联储、中国人民银行纷纷针对次贷发表了各种报告,为研究提供了很多的资料和观点。虽然金融监管在此次危机中承担的责任未有定论,但是为了防止危机进一步拖垮经济,发达国家政府迫不及待地改革金融监管。

一、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监管综述

1、欧盟更加注重在欧盟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金融监管合作

各利益相关方对提高监管统一性的意图是致的,为此提出了监管合作来替代蓝图中的合并计划;跨国间的合作也在加强,英国《金融时报》披露,英国和美国已达成协议,两国政府将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进行合作,并建立一个联合工作组,就如何监管银行系统提出建议。欧盟财政部长及央行官员在2008年4月4日的欧洲财长会议上达成谅解备忘录,原则上同意加强各成员国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继续加强各成员国监管机构间的协作,逐步实现各国监管规则趋同,从而提高对欧盟金融市场的监管。

2、传统形式上的规则监管备受亲睐

2006年,以英国金融服务管理署(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FSA)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方法出现了重大变化,从基于规则的监管转向基于原则的监管。2006年英国强调原则监管后,英国经济开始了新一轮扩张。

危机以后FSA发生了转变,加强监管的措施更多倾向规则监管,如新组织一

批监管专家对高风险机构进行日常审查,以确认他们是否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FSA的高级管理人员更多地参与直接监管和接触高风险机构;对流动性风险的监管加强,特别是对高风险机构;强化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工作能力的评估。为了加强金融规则监管力度,金融服务管理局计划招聘100多名管理人员,加强对主要银行日常经营的监管。

3、美国的金融监管趋向于建立更为集权的监管模式

2008年3月31日美国财长保尔森公布了长达218页的《现代化金融监管结构蓝图》,该计划减少监管机构,将监管权力集中,赋予美联储更大的权力,使其成为履行监管的核心;同时该计划将原由5个机构负责的日常银行监管事务归由一个机构负责,形成该机构更为强大的监管权力以此理顺政府监管机构与华尔街的关系。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计划;美国的这一计划将极大的影响世界范围内对于金融监管发展方向的思考,也使得各国在重视金融创新的同时,更加意识到监管对于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性。而2010年7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亲手签署新的金融监管法,标志着历时近两年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立法完成,华尔街正式掀开新金融时代序幕。

从新推行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来看,改革后法律监管的范围和对象更全

面。明确了系统性风险评估和管理的方式,为实现金融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危机后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

二、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理念的变化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启示

在本次危机中,尽管中国的金融业受到直接的冲击较小,但是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改进是其对本国金融监管的深刻总结,对我国有着多重启示。在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背景下,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到当前国际社会对于金融监管改革的讨论,并从中获得借鉴。

第一,加强金融立法.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依法监管是监管有效性的前 提和保障。严格的金融立法是银监会行使金融监管职能的法律保证,是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和必要依据,不能用行政的随意性代替法律,要使金融监管法律能面支持未来金融监管的需要。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此次美国政府将加强对重要金融机构、复杂金融产品及衍生产品的信息披露,加强对投资者与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写入了监管法案。而对我国而言,吸取美国等国的经验,需要保证金融监管接近市场,合理约束金融机构的销售行为,促进金融机构的自律和约束,切实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这非常重要。2 发展国内的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制度是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虽然欧美国家普遍存在评级公司,但是这一制度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国内的信用评级,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2.1 消除信用评级行业垄断

政府应该充分意识到信用评级对于维护我国金融秩序的重要积极意义。受到垄断的评级体系是不公正的,我国应抓住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给信用评级行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改变不合理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打破行业垄断。

2.2 市场主导机制与国家扶持机制相结合

市场经济迫切要求尽快解决我国信用严重缺失的状况,完全靠市场力量不可能尽快建立我国统一的征信和信用评估体系,所以构建我国征信和信用评估体系之初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

2.3 建立信用信息法律体系与财产权利法律体系

我国信用信息立法在目前只有分散在其他法律法规中的一些保密规范,应尽快修订其他法律法规中与信用信息公开不相适应的地方,规定信用信息公开的范围和程度。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制和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推进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该法案对于我国加快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建立统一监管体系,完善金融监管行为具有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我国应大力吸收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思路,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防范系统性风险提到政府议事日程上来。

第二,强调分业监管部门权利的明晰,注重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在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大背景下,分业监管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大成果,在我国重新建立超级的大一统的监管体系不太现实。分业监管实质上是按照行业来

划分监管权力,虽然没有证据证明是最富有效率的监管方法,但发达国家的监管历史表明,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入,金融产品不断增多,金融机构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分业监管能使政府按行业设立新的监管机构或监管部门,有效实现对新产品、新机构的监管。如何协调我国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避免监管套利,另一方面又减少监管机构间的摩擦,使监管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应树立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监管中更大的权力,赋予其超过原有的金融监管权力的行业监管机构的权利,使之成为我国的金融监管协调机构,从而树立中央银行在金融尽管方面更大的权威性作用,有效的整合监管资源,维护我国金融市场更大程度上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强调合规管理,促进规则的实施

在规则监管下,规则众多,如何使规则得到理解和有效执行存在难题。特别是有些规则我们移植了发达国家的规定或国际标准,一般从业人员难以理解立法本意。借鉴英国、美国等国家发行合规手册的做法,由监管机构统一编制金融机构各部门合规操作细则,以期金融机构的操作人员能够容易地理解规则并按照其操作。另一方面,加强金融机构自身的合规风险管理。目前我国银行的合规部门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甚至有些职责和银行的法务部产生混淆,使合规变成了如何规避。在这个问题上,银监局上海分局大力提倡的合规文化值得进一步推广,即银行业机构必须从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强化合规文化培育,包括诚信与正直的价值观念、高标准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等,从而逐步增强银行全体员工的合规意识,对不合规现象进行有效抵制。

第四,应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机构重组与业务调整,积极引导我国金融机构(包括商业机构和主权财富基金)从国际化和综合经营等战略出发,把握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主动、适度地融入全球金融市场的新格局,这也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和分散风险,有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建立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客观上减轻我国外汇占款快速增加的压力。目前美国金融机构市值大幅下降,是我国金融机构参与其重组的良好时机。

在当前形势下参与么过金融机构的并购重组,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我国金融机构的国家化战略的实施,帮助相关机构以较低的财务成本和政策成本融入国际金融体系,是国家经济金融战略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以简单的财务投资来

监管改造论文 第7篇

监狱信息化的途径和方法

大力推进监狱信息化建设,是当前监狱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在新形势下,监狱机关必须把信息技术和传统监狱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深化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的创新管理模式,保障监狱充分履行职能、更好地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信息化建设对监狱管理模式重构的现实意义 信息化背景下监狱管理模式重构,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高效、公正、科学、安全为目标,对传统监狱管理的体制机制、组织结构、人员素质等诸方面进行优化、改造、重组,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管理手段现代化。信息化背景下监狱管理模式重构,是对传统监狱管理模式的继承和发展,为监狱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信息化建设对监狱管理模式重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监狱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实现监狱资源的优化配臵

现代社会要求各种组织设计必须实现扁平化,减少中间层次,尽可能缩短领导层与实施层的距离,降低信息失真率。通过信息化、“电子政务”,拉近指挥与实战、机关与一线的时空距离,助推扁平化管理,使监狱二级管理模式变成现实,有利于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监狱资源配臵的最优化。

(二)有利于促进监狱办公模式的“无纸化”,降低监狱管理成本

信息化具有传统工作模式无法比拟的便捷快速、成本低廉等优点。在信息化建设中,监狱全面推广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公文交换系统,实现局机关办公自动化和各监所网上公文交换,各种纸质文件大幅减少,无论是工作部署、文件传达,还是检查考核,鼠标一点一目了然。同时,开通内部邮件系统和IP电话系统,建立会议视频系统,使信息传递更加准确、快捷。信息化实施后,“无纸化”、网络化办公成为可能,改变了监狱的内部管理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办公资源,减轻了民警的工作强度,实现了“向信息化要警力”的目的。

(三)有利于促进监狱监管安全的“常态化”,完成首要任务

信息化改变了监狱的安全防控模式,提高了监狱的安全系数。过去,监狱安全工作靠的是民警的死看硬守,稍有疏忽就会出问题。现在监狱通过数字化安全防范监控系统、门禁系统、巡更系统、高压报警系统,实现了在网上对罪犯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对罪犯三大现场的24小时远程监控,对突发事件的全局响应、远程指挥、精确处臵,大大减少了事故的发生几率。监狱信息化的实现,改变了民警疲劳战的状态,形成了人防、物防、技防一体,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覆盖的监管安全防范新格局,为监管安全常态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四)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造手段的科学化,贯彻落实“首要标准”

信息化使罪犯教育改造手段更加科学、更加开放,甚至在一些条件下可以直接转化为矫正技术。如利用网络系统,建立罪犯教育改造专网,开展网上远程教学,推广应用网上心理咨询和测试、视频会见等,改善了罪犯教育设施条件,丰富了罪犯教育改造手段。监狱还可通过信息网络,充分吸引社会资源参与罪犯教育改造工作。

(五)有利于促进监狱工作的社会化,提升监狱形象 信息化建设,搭建了狱务公开的新平台,使罪犯亲属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家法律法规、监狱的方针政策、监内新闻等动态信息,避免因信息不畅而造成的信息中断和丢失,消除罪犯亲属和社会公众等对监狱产生的误解,也有利于检察院、人大等专门机构加强对监狱执法的监督。信息网络建成后,执法工作走向透明化、规范化,有利于树立监狱的良好形象,争取社会各界对监狱工作的支持。

二、监狱管理模式重构视野下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思想观念的制约

从传统的工作方式过渡到信息化的工作方式,是一场管理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必然带来许多的不适应,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阻力和认识偏差。一是将信息化建设“神秘化”,存在畏难思想。二是将信息化建设“简单化”,缺乏长远规划,认为只要加大硬件设施投入,信息化建设便可马到成功。三是将信息化建设“复杂化”,认为信息化增添了工作负担,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四是将信息化建设“万能化”,过分依赖信息化的作用。

(二)监狱民警素质的制约

由于监狱系统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民警中懂得计算机技术操作的不多,能懂网络维护、软件开发的更是凤毛麟角。现实中,相当一部分民警仅局限于网页浏览、信息上报,查看通知等,在业务查询、使用上较少。部分年龄偏大的民警基本没有学过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难以适应新型工作模式。

(三)资金投入的制约 相当一部分监狱经济基础薄弱,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匮乏,在挖潜自筹的同时,主要依靠上级拨款。一些监狱的信息化建设因资金瓶颈的制约而进展缓慢。

(四)基础建设的制约

目前,大部分监狱局域网尚未完全建成,个别已建成的局域网也还存在明显差距和缺陷。从硬件上讲,网络产品尤其是关键部位的配套设施还相对落后,核心部件的性能还不能完全满足监狱信息管理的发展要求。监狱信息化的网络规模太小、网络接入点太少、网络的扩容性差。此外,各种应用软件的开发也显得滞后。

(五)监狱制度建设的制约

信息化建设预期效果不理想,与相关制度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许多监狱的信息化系统往往依靠一两个专业技术人员在摸索中进行操作,没有一定的管理制度进行约束,不能够将整个网络系统分割成若干板块落实专人管理,以致监狱信息网络系统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此外,监狱信息化的监督制度也不够完善。全员参与建设、全员学习应用、全员享受成果的信息化建设格局,因制度缺陷远未形成。

(六)保密防范能力的制约

监狱的特殊性质,决定了信息安全已成为事关监狱稳定、安全、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威胁监狱信息安全管理的因素主要包括计算机病毒、黑客、蓄意侵入、来自内部的攻击和不良信息传播。总体上看,监狱信息安全管理处于被动的封堵漏洞状态,内部安全保密防范能力薄弱,保密技术防护能力不高。

三、在实现监狱管理模式重构的目标下,监狱信息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我们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增强现代科技观念,重构监狱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监狱信息化建设的路径,夯实监狱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为监狱事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以民警素质的提高来促进信息化建设 我们要大力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打造实战型民警队伍,坚持以信息化应用提升民警队伍建设质量,推进信息技术在民警队伍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一是要积极引进和培养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二是要加大民警信息化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民警的科技素质。三是要深化民警岗位练兵,达到以练促学、以学促用的目的。

(二)以制度的完善来规范信息化建设

只有完善制度,用制度来管理和规范信息化,才能避免工作的随意性,巩固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一是要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监狱在信息化建设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二是要建立健全监督制度。三是要完善奖惩考核制度。

(三)以实战技术的推广来深化信息化建设 我们要在信息化建设中,把信息化作为创新管理、教育、执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推手,作为增添平安建设后劲的重要基础工程,努力实现信息化建设效用的最大化。

1、围绕首要任务,以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监管安全的保障水平。一是要实现罪犯现场管理的科技化。对罪犯的劳动、学习、生活等场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以现代科技提高管理水平。可以利用红外线电子技术,划定电子警戒线;建立电子感应系统,自动提醒罪犯的违规违纪行为;在罪犯互监小组之间设立脱离报警装臵,当罪犯脱离一定距离时就会自动报警;设立多级监控系统,监狱民警在电视屏幕上就能对罪犯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通过电子谈话提醒或命令罪犯服从管理、接受改造,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使民警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闻警即动、有的放矢。二是要实现监管安全防范智能化。对门卫值班改用智能化电子门锁,通过电脑识别系统自动开门;用计算机程序识别罪犯外拨的电话号码,不是罪犯亲属的电话禁止拨出;对重点部位、重点物品、重点区域合理设臵监控点和录像时间和角度,并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相关的信息传输到任何需要该信息的地方,填补民警管理上的真空和盲区。三是要实现防控管理信息合成自动化。监狱要建立完善应急指挥中心信息系统,实现监狱、驻监武警联网,做到信息共享、防控联动。

2、围绕“首要标准”,以信息技术的运用改进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一是要积极研发罪犯危机干预系统,对在押罪犯基本情况、危机性质、处臵办法、化解时限等进行电子台账管理,定期进行统计、归类、比对、分析,方便监区制定改造方案、采取宽严适度的管理措施。二是要建立视频和电话心理咨询系统。三是要开发相关软件,构建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系统,分阶段定期对罪犯改造状态进行评估,实现罪犯改造质量评估信息的共享利用。四是要构建具有“资讯、教育、交流”等功能的罪犯教育专网。

3、围绕首要价值追求,以信息技术的运用完善监狱执法工作。要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以规范执法为重点,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监狱执法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一是要依托网络对罪犯计分考核、分级处遇、行政奖罚、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执法工作实现流程化管理,提高执法规范化程度。二是要利用罪犯专门网站对重大执法行为以及罪犯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及时予以公布,维护罪犯合法权益。要建立罪犯考核自助查询系统,罪犯及家属通过电脑触摸屏,可查询狱务公开内容及罪犯的各类奖惩、计分考核等情况。三是要建立民警执法安全基础工作信息系统,记载和反映监狱民警历年执法安全工作信息。此外,要积极与驻监检察机关以及法院进行联网,对执法情况进行监督,确保监狱机关严格、公正、规范执法。

4、围绕人本要求,以信息技术的运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监狱思想政治工作要研究对策,调整工作方式,依托计算机信息网络,拓展新的时空。一是要积极抢占“网上制高点”。在坚持传统思想教育行之有效方式的同时,要依托监狱局域网和监狱内部信息网站,构建以“对话、引导、互助”为主要形式的“网络政工平台”。要开设网上心理咨询热线,进行心理对话,化解民警思想上的疙瘩。要努力把监狱网站建设成为传播监狱主流文化的新平台、民警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对外宣传的新渠道。二是要下大力气开发制作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思想工作软件,把思想政治工作由平面引向立体,由单向引向多维,由乏味引向鲜活。三是要在监狱网站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将民警考评奖惩、人事任免、监狱各类招投标活动等及时在网上公示公告;所有规范性文件和监狱重要决策出台前都在网上公开征求民警意见;加强互动交流,引导民警把思想统一到监狱发展的战略、措施上来,使监狱的决议和决定成为民警自觉的行为。

(四)以成果的有效转化来推动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将信息技术成果进入决策、进入实践,最终转化为战斗力。一是要提高信息力量资源的深度利用率,逐渐实现监狱系统与其他政法部门的信息共享。二是要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有效转化。信息化建设成果,只有及时被运用到监狱各项工作中,才能发挥作用。要尽快建立起能够确保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的机制,确保信息技术成果进入决策、进入实践,最终转化为监狱工作的战斗力。三是要注重在实践中检验信息化建设成果。

(五)以信息安全管理的强化来保障信息化建设 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落实安全措施,严密防范。一是要建立信息安全防范教育制度,实现信息安全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二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安全研判、通报和预警发布工作机制。要及时发布重大信息安全问题和计算机病毒疫情预警信息,有效防范信息安全事件。要严格保密规定,严格用户口令管理和用户访问权限设臵,坚决杜绝一机多用,内外网互联的现象,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三是要进一步研究信息遭遇突发事件时的安全策略,形成信息安全的应急处理协调机制,并针对信息安全责任事故进行制度化约束,追究责任人的主观过错。

四、重构监狱管理模式视野下监狱信息化建设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信息化建设的渐进性。在建设过程中,应坚持需求主导、应用为主、逐步推进的原则。要从实际出发,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先急后缓,分段建设,逐步完善,防止造成浪费,节省投资。

(二)注重信息化资金投入的多元化。监狱要克服等、靠、要和依赖上级部门配备硬件设备的思想,拓宽思路,多方寻求支持,加大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并坚持做到“开源”与“节流”并重,从实际出发,积极推广实用性强、使用周期长、技术含量高、价格易接受的技术装备,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浅谈人防工程施工质量监管 第8篇

关键词:人防工程,施工质量,监管

人防工程不仅在战争时期是国家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中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防工程质量总体水平虽有显著提高, 但由于建设单位及人员普遍缺乏人防工程专业技术知识, 导致在人防工程施工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对人防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是国家赋予人防主管部门的神圣职责, 如何对人防工程施工质量实施有效的监管是人防部门的首要任务。根据自己工作的实践, 谈谈提高人防工程施工质量全程监管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1 加强对人防工程参建单位及参建人员资质审查管理

参加人防工程建设单位的资质条件, 直接关系到人防工程建设质量的优劣。因此, 加强对参加人防工程建设单位资质审查管理, 是人防工程建设质量提高的基本保障措施。受资质审查的参建单位有:人防工程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建筑材料及构配件供应单位。人防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 应对人防工程参建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 资质审查不合格的, 不能参加人防工程建设。督促施工单位落实质量管理制度, 核查项目部成员资格证书, 加强对施工现场关键岗位人员的管理。查询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注册监理工程师, 并且监理单位要用经过人防监理培训的监理员担当人防总监。

2 开工前抓好图纸会审工作

由于人防工程具有防护功能、密闭性能等不同于一般土建工程的特殊要求, 笔者认为人防主管部门应积极参与人防工程图纸会审并进行技术交底工作;查阅施工组织设计 (或施工方案) 、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 重点审查关键部位和主要分部分项的质量保证措施, 完善质保体系。

2.1 建筑:

设计任务书, 建筑专业有关人防工程的内容;平战功能、战时防护级别、标准, 防化级别、防护单元、抗爆单元、防火分区、防烟分区, 每个防护单元出入口防护设施的位置、规格等;进排风、给排水系统有关设备房间的布置、建筑装修设计标准、防火标准的要求、战时转化设计位置及主要措施等是否符合有关规范、标准。

2.2 结构:

结构计算书, 主要设计参数选用, 等效荷载的计算及主要荷载的取值, 地下水位较高时的结构抗浮计算, 主体结构和主要构件的计算简图, 主要结构、构件 (底板、外墙、门框墙、临空墙、顶板) 及孔口防护计算结果, 电算结果 (主要构件的弯距、轴力、剪力分布图, 计算动荷载作用下结构或主要构件的截面强度) , 伸缩缝、抗震缝和沉降缝的设计位置, 主要结构材料的选用, 防护设计及防护功能平战转换设计的主要技术措施, 与建筑、设备等专业配合确定的主体结构设计和防护设计, 主体结构平面布置, 主要构件截面尺寸和配筋等设计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规范。

2.3 设备专业:

通风系统, 包括战时清洁式、滤毒式、隔绝式三种通风的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选用的设备是否符合防护、防化的规定, 防护通风的进排风系统, 清洁区、染毒区的划分是否合理, 设备选型是否正确, 设计是否在确保战时通风要求下, 满足平时通风要求, 并保证战时的防护;平时是否满足防烟、排烟及消防、给排水和灭火设备的要求, 所选用的风管材质是否满足战时要求和平时防火的要求;通风系统、给排水系统是否按防护单元设备, 防护区与非防护区管道的布置是否正确, 穿临空墙、人防顶板、外围结构的通风、水暖、电气管线做法、预埋位置必须符合防护要求等。

经审查的人防工程施工图必须符合人防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 合格的由审查技术人员签发人防工程施工图审查意见通知书 (一式四份) , 并在施工图上羞人防工程施工图审查专用章。经审查不合格的施工图, 返回设计单位进行修改, 修改后再报审。

3 加强防护设备产品质量与安装的管理

防护设备是人防工程的重要设施, 防护设备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防工程整体防护功能, 事关工程质量的达标与否, 加上防护设备产品加工图纸为涉密载体。因此, 国家对人防工程防护设备的生产和安装实行定点企业资格认定许可制度。

首先要把好防护设备进场验收关。防护设备严格要求使用国家人防办定点生产厂家的正规产品, 在进场时首先核查许可证, 检查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型号、外形尺寸、材质与外观。对有密闭性能要求的阀门可采用强光照射的方法, 检查阀门关紧后是否出现漏光、透光现象, 合格的才准予安装。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要加强对产品采购和进场环节的管理, 以确保购买和使用合格的防护设备产品。其次检查防护设备的安装质量。人防主管部门在检查防护设备时, 应熟悉人防工程防护设备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 懂一些防护产品的设计原理以及上级有关管理规定, 同时利用互联网搜索来获知相关信息, 确保防护产品的质量。

4 规范人防专项验收程序, 把好工程建设质量关

人防工程竣工验收, 是人防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最后一个程序, 是全面考核人防工程建设成果, 检查设计和施工质量的重要步骤, 是投资转入生产使用的标志。所以, 人防工程竣工验收是人防工程建设程序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强调和加强人防工程竣工验收工作, 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因此, 加强人防工程竣工验收工作管理, 是促进人防工程建设质量提高的保障措施。附建式防空地下室作为一个单位工程, 因其附建于地面建筑之下, 是地面建筑的一个功能区 (同时相当于建筑工程中的基础工程) , 应在地面建筑竣工验收之前进行人防专项验收。这样能促使施工单位重视人防工程施工质量, 人防工程专项验收不过关, 则不能进行地面建筑的竣工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人防工程, 应责令采取补救措施, 限期整改, 对拒绝整改或经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项目, 依法收取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

验收前要求防护设备、设施调试合格并经试运转符合要求, 防空地下室标识牌粘贴齐全。审查竣工验收资料与平战转换方案, 按设计图纸、变更联系单及转换方案实地检查对照, 查看设备安装到位情况以及平战转换项目是否符合现行《战技要求》的规定, 平战转换预算书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审查, 审查合格后按上级规定收取平战转换金, 再予安排人防工程专项验收, 验收合格后人防主管部门出具核验意见, 从规范竣工验收程序上把好人防工程建设质量。

结束语

人防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只有人防工程建设质量管理部门, 紧紧抓住全程监管制度, 才能促进人防工程建设质量的全面提高, 才能建成高质量的人防工程, 才能使人防工程满足平时、战时的使用要求, 才能为未来战争城市人民防空袭提供高质量的民防“生命工程”。

参考文献

[1]李力, 常文武.做好地铁人防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几点体会[J].中国人民防空, 2008, (8) .

上一篇: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工作方案(2016)下一篇:求职简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