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下乡心得体会

2024-09-03

干部下乡心得体会(精选9篇)

干部下乡心得体会 第1篇

为加强我们干部与农民群众的沟通,搭建我们之间的桥梁,了解新农村农民生活中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利于我们今后更好的工作,我县开展了 “万名干部下乡进村入户大走访”活动,看似简单,但任务极重。我满怀激情地走上了去往蒋家桥镇新江村里的路上,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锻炼的机会又是一次挑战。

记得刚走访的第一天,我到了新江村支部书记家与他聊了半天,谈了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曾书记赞同的说“好啊,上级部门对我们农民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呀,让你们深入基层真正了解群众的困难,反馈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对我们村今后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于是曾书记利用村喇叭广播了广播,说明了我这次走访的目的,这对我后来在村农户家里了解情况起了很大的作用。

转眼间,活动开展已经有半个多月,回顾半个多月的走访过程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顶着风,冒着雨,披星戴月,流过汗,时不时受到群众的不理解,看他们那毫无表情的脸,有时甚至感到很委曲。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在走访过程中,真正了解他们内心的苦,听到他们的实话,加上我对有关惠农政策的讲解,通过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群众观念发生了改变,由不理解转变到理解,由不欢迎转变到热情主动,甚至有的盛情挽留让在他家吃饭,听取他们的心声,取得了大多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在走访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在走访的过程中,看到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还相当艰苦,特别是一些家庭,因病因残导致家庭贫困的现实,感到十分的不安和内疚,在走访中都一一进行了了解和记录,并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

二是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如新江村曾星星同志想办一个养殖山鸡场,但对创业起步资金的合理预算及今后的管理经验一无所知,我主动与县创业培训班的贾老师进行了联系,给他拿回了创业的有关资料,供他参考并给他留了有关电话,和他说在今后的创业路上有什么困难还可找我帮忙。

三是要调整好心态。在走访中,要争做百姓的贴心人,做群众的好朋友,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以诚相待,以理服人。

四是要改变工作作风。这就要求我们联村干部要在宣传有关政策中、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遍不行,我们讲二遍,讲十遍;一次不在家,走两次,我们就是用这种精神,耐心去打动群众的心,顺利完成工作。

五是要端正学习态度。在村工作直接面对农民,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加强学习很重要。要认真学习掌握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有关城建、土管、计生、村级组织建设、村级财务管理、信访、安全管理、种植、养殖等方面知识,才能在政策法规宣传、组织建设督导、民主制度监督、矛盾纠纷化解、富民强村服务等工作中发挥作用,开展农村工作才能游刃有余。

六是要积极拓展新思路。农村工作错综复杂,包罗万象。在工作中,我们要勤于思考,对各方面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建议和方案一定要符合本村实际。在新江村走访中大多数村民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种养业方面的想法,下步我们要结合新江村实际,因地制宜,合理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七是要做到勤快。要多走访,多调研,多到第一线去了解村情民意,从而对症下药,制定对策,帮助解决问题。

这次走访后的赶触太多太多,有苦有甜,对那些生活条件较好的农民我替他们高兴,可是那些困难的群众让我感受到了自己今后肩上的责任,这时刻鞭策我要不断的努力和学习,在党和人民的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教育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余热。

关于干部下乡心得体会

作为_局的成员, 我带着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企盼走进_村, 深入开展干部下乡活动,同时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一方面感觉接受这个任务义不容辞,另一方面又颇感有些压力。还好,在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领导的指示下,以及与其他兄弟工作组的沟通,我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下乡需要具备的思想素质,以下是我对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作为干部下乡,我深深地体会到下乡帮扶一定要沉得下心。所谓沉得下心是指身、心都要沉到基层。包村干部下乡帮扶必须摒弃目前存在着的前呼后拥、坐两分钟、寒暄几句、送点钱物、应付检查等“一阵风”的形式。要做到吃在基层、睡在基层、工作在前线;要与帮扶民众同学习、同劳动。不仅要身子下到基层,更要全心融入基层,要把心沉到底层,沉到包靠乡村的实际困难上,沉到帮扶民众身上;不要三天两头的往城里跑,不要隔三差五的往家里蹿;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累、受得了委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管所包靠乡村有多大的难题,只要把心用在这里,就肯定能解决问题。包村干部要做到以基层包靠乡村为家,以基层民众为亲,抱着“不解决问题就不回城”的决心和“官民同心,其利可断金”的信心,不畏艰辛、不畏困难,用真心去听取帮扶民众的心声、用真心去感受帮扶群众的疾苦。

干部下乡帮扶更要干的好,是指要出实效。身心都沉到了基层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出实效。下乡帮扶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包村干部必须要实地认真调研,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以深入调研为手段,以破解难题为目标,找准困扰所包靠乡村发展的症结,切中时弊,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要结合实际,制定帮扶工作计划,有步骤地顺利推进;要多向上级争取物质支持和财力支持;要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维护乡村稳定上下更大功夫。切实把下乡帮扶办成一件大实事、大好事,既要做到面上花团锦簇,又要收获累累硕果。

基层落后乡村需要更多的关注,需要更多的关心,更需要上级有能力领导的帮扶,包村干部一定既要沉得下又要干的好,用自己真心真意把包村工作做好,真正让落后村脱贫、让“混乱”村“入轨”、让帮扶民众受益。

总之,此次下乡驻村,总结几天的初步直接观感:一是山村农民很朴实、很可爱、也很可怜。二是该村农业基础薄弱,产业落后,搞传统农业生产在经济上很难有改观;三是该村基层设施很落后,村民也越来越边缘化,离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相差太远。心情很不平静,说实话,如今社会中还有这样一些落后贫困地区,老百姓生活得如此凄惨,此情此景,让人目不忍睹,正是这些困难的群众让我感到以后肩上的责任,激励我要不断的努力工作和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通过本次活动我从中提高了业务能力,对本职工作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加倍努力,为我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干部下乡心得体会 第2篇

根据市委和全区“干部下基层”立功竞赛活动方案总体要求,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区、乡两级机关干部中集中开展以“我为发展能做什么”和“我下基层该做什么”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讨论、谋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完善工作思路,分解任务目标、落实岗位责任。我镇为响应上级号召深入贯彻活动要求,做好春节上班后收心整顿工作,为今年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工作基础,积极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进行学习、讨论。

为促进我镇的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严格履行单位职责,树立争先创优意识,努力拓展我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创优意识,努力拓展我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作为旺起镇经管站负责人,为了我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及时掌握国家的惠民政策认真学习贯彻,结合我镇实际情况为我镇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

二、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高我站的业务水平,不断创新,提高工作效率。

三、切实做好乡镇“一事一议”工作,严格遵循“量力而

行、群众受益、民主决策、上限控制、使用公开”的原则,严把政策关,加强对农村“一事一议”的监督和指导,并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规范议事程序,真正体现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定。

四、大力宣传农村土地法律法规的各项政策,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知法懂法,减少因为土地纠纷问题带来负面的问题,为我镇和谐发展的环境排除隐患。

五、严格执行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一是要加大审计力度。加强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村财务开展日常审计工作力度,把农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土地费和新农村专项资金审计做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点。二是充分发挥民主理财作用,各农村要高度重视民主理财工作,要召开好民主理财小组会议,发扬民主决策的作用,把民主理财做为农村干部与居民沟通的桥梁,努力争取居民对农村工作的支持。三是要搞好网上财务公开。各农村会计要认真履职,责人汇报财务工作,积极发挥参谋作用。同时要认真搞好网上财务公开,确保财务公开内容真实、准确、具体。

下基层要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经常深入基层,这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有效途径,找到破解组织工作难题、促进工作开展的良策,也是干部工作作风的重要表现。

下基层第一是“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中

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通过下基层,必须真正深入群众当中,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虚心向群众请教,老老实实向群众学习,诚诚恳恳拜群众为师,依靠人民群众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第二是“问”。要带着问题下基层,通过与干部群众谈心谈话、参加信访接待、结对帮扶困难党员等途径,深入听取党员、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最大限度地凝聚群众力量、集中群众智慧,找准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第三是“思”。通过下基层,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体验,结合本地实际和工作实际,进行认真考察、深入思考、系统分析,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从而将从群众那里学到的知识为自己所用,将听取到的群众意见和建议、了解到的群众期盼在实际决策中作为参考。对看到听到的事物认真辨析,认真梳理分析组织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弄清楚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变化发展的趋势怎样、应该如何引导使之趋利避害,从而在总结和探索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第四是“行”。将从基层获得的信息、群众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切实运用到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行,坚持不懈

地加以执行,坚韧不拔地加以践行,坚持到底地加以履行,才能使工作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让全党满意、让人民满意。

水调歌头干部下乡育秧 第3篇

才谱红旗曲, 又上标兵榜。

万亩示范开路, 旧田栽新秧。

到处铁牛欢唱, 更有袅袅泥香,

高飘入云端。

过了四月半, 丰收已在望。

春雷动, 旌旗奋, 怯寒凉。

百十号人下去, 号令一声响。

着意春风化雨, 扭转直播抛荒,

热汗挥洒忙。

真情铸铧犁, 热血谱华章。

(二)

金龙辞蛇去, 新春节未央。

一号文件指路, 三农谱新章。

国计民生大事, 莫过油盐茶粮,

我辈责无旁。

褪去书卷气, 披上种田装。

人努力, 天作美, 地帮忙。

攻坚集中育秧, 战旗映朝阳。

凝聚汗水智慧, 打造百里长廊,

三军战正欢。

农金干部下乡“土”点好 第4篇

在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三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涌现了许多新农村建设的新人新事。“三农”的发展、变化,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境……乡情民声,需要借由农金干部之耳目、之工作,去担当“三农”解困之责,创新金融服务,加大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但是,如果农金干部带着“官气”下乡村,在农民群众面前摆官架子,坐在板凳上怕挂烂衣服,走到田头上怕晒黑皮肤,下地怕脏,爬山怕累,这样就会无形中与群众拉开距离,农民朋友又怎么会和你说出真心话呢?农金干部下基层、转作风、改态度,就是要深入农民群众,了解“三农”的社情民意,帮助解决“三农”的实际困难。这就需要农金干部丢掉“官气”,保持“土气”,真心实意地走进田间地头、农家庭院,像亲朋好友或邻居似的和农村群众议民情话农事,必要时还应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只有以普通老百姓的姿态出现,农金干部才能加深对“三农”了解和农村群众的理解,增强信任,建立感情,提升沟通能力。沟通是有效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必要途径。只有通过心贴心地沟通,才能准确地把握“三农”的所思所盼、所忧所虑,摸准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脉搏,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当然,“土”和“洋”是相对的。这里提倡“土味”,绝不是要求农金干部放弃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办公条件,一味作秀式地追求“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陈旧的落后的工作方式。况且,现在农民群众自身的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农村早已告别了刀耕火种的落后年代。这里提倡“土气”的目的,是要提醒农金干部下乡服务“三农”时要转变作风,改变态度,朴实无华,保持同农民群众的亲密联系。用心贴心的实际行动,实现同农民群众感情上的近距离,甚至“零距离”接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党和政府的农村金融方针、政策和人民群众的民生利益关系拉得更近一些,更紧密一些。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听到农民群众的心里话,从而真正达到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目的和要求。

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农村金融干部要自觉拜农民为师,从农村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中获取养料养分,从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吸取智慧力量,在服务“三农”实践的学习中不断增强自身农村金融工作的才智。这也是农村金融界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上世纪二十年代,青年毛泽东在湘潭、湘乡等地考察,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三四十年代,费孝通先生进行乡野调查,相继写出《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学术经典。可以想象,如果他们高高在上,“官味”十足,谁又愿意和他们进行交流呢?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信息手段如何现代化,都代替不了对国情的了解,都离不开对社会实践的参与。迈开双腿走下去,放开身心沉下去,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事。只要身心都深入下去,每一位农村金融干部就会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在乡村这片沃土,农村金融战线广大员工只有带着“土味”下乡,扎根农村,深入群众,服务“三农”,以卓有成效的农村金融工作业绩,汇聚起推进“三农”金融服务水平的强大力量,才能不断开创新时期农村金融改革和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简介]

黄小清,胡丽琴,农行江西省吉水县支行。

干部下乡心得 第5篇

在春意盎然,万物萌动的季节,作为市林业局驻村工作组的成员,我带着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企盼走进大通县极乐乡岔水坝村,深入开展“万名干部下乡”活动,同时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方面感觉接受这个任务义不容辞,另一方面又颇感有些压力,三农工作虽略有所知,但实际也知之不详。加之这几年国家经济形势发展较快,再次到这里来,简直有种陌生感,不知具体如何入手。还好,在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领导的指示下,通过与其他兄弟工作组沟通,决定分以下三步走:

一、与所有村干部、组长开座谈会,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

二、到各组村民家进行走访,了解群众的呼声、困难和听取合理化建议;

三、针对了解的问题,反映的困难进行有针对性解决或反映,对极端穷困户上报组织予以重点帮扶。作好计划后,通过与组里同事协商决定立即实施。当天下午通过村书记召集,与村干、组长进行了座谈。顺便走访了两户特困户,其中一位是老党员,另一位是五保户马生珍,到了马生珍的家中,看到的凄凉景象让我为之心灵一震,同去的其他同事也很有感触,想不到在早已步入小康社会的今天,仍就有这样住在开着裂缝的破土房,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老人。第二天清早,将同事们叫醒,简单吃过早饭后,前往最偏远的六组、三组、七组进行走访,晚上回来整理资料。转眼间,活动开展一个星期了,回顾这几天走访过程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虽然受过委屈,但感到很欣慰,毕竟如此贴近基层,能够了解他们的苦,听到他们的实话,加

上我对有关惠农政策的讲解,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群众观念发生了改变,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此次活动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调整好心态。在走访中,把村民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以诚相待,村民们也会热情欢迎,并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二、要为群众办实事。说实话,看到该村群众大部分生活还相当艰苦,特别是一些家庭,因病导致家庭极端贫困,感到十分不安,因此一一做了了解和记录,提出建议和解决办法,村里的山路因下雨塌方,组织村民进行抢险和疏通。

三、为人谦逊,努力学习。此次驻村工作,直接面对农民,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加强学习很重要,因此除开展正常的工作外,还要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计生、村组织建设、农技等方面知识,开展农村工作才能游刃有余。同时在走访中,向农民学习,特别向有经验的农户或专业户、富裕户学习,学习他们的成功之处,有利于向其他村民推广、引导。

四、改变工作作风,做到眼勤手快。在宣讲政策,调处矛盾纠纷过程中要有耐心,只有耐心才能打动群众的心。同时要多走多访,多调研,还要善于总结,才能了解村情民意,从而对症下药,帮助解决问题。

总之此次下乡驻村,总结几天的初步直接观感:一是山村农民很朴实、很可爱、也很可怜。二是该村农业基础薄弱,产业落后,搞传统农业生产在经济上很难有改观;三是该村基层设施很落后,村民也越来越边缘化,离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相差太远。心情很不平静,说实话,国家成立60多年了,改革开放也30多年了,如今社会中还有这样一些落后贫困地区,老百姓生活得如此凄惨,此情此景,让人目不忍睹,正是这些困难的群众让我感到以后肩上的责任,激励我要不断的努力工作和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干部下乡心得体会 第6篇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感觉到我们实践队员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切,老师们对大家就想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像多年老友,休息的时候大家打打闹闹、嘻嘻哈哈,但是工作的时候却格外用心,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社会实践出发前,大家都积极的为消夏晚会做准备,排练各自的节目和集体舞蹈,虽然不能保证没一个动作都绝对到位,但是看得出大家是确确实实用心了每一个队员都努力为这个团队奉献着一份力量。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应对一个活动的突发情况,如何表述自己心里的想法,如何凝聚同学们的心。努力在实践中得真知!与此同时,我也能够充分体会到了最基层百姓的生活,了解了基层干部如何管理,如何面临种种困难却能迎刃而解的能力,让我明白了要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不能过度享受,通过自己在书本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努力成为拥有各方面的能力、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

干部下乡民情日记 第7篇

凌晨六点,我就起床打背包,一人打了六床,直打得我额头渗汗,吃了一点东西,又赶紧准备行李,就匆匆赶往九所,参加周书记、徐省长等省委领导为我们开展作风建设活动的工作组送行的启动仪式。虽然气温很低,但书记、省长亲切的嘱咐、殷切的期望,让我热血沸腾。特别是余长明厅长一边与我们一一亲切握手,一边反复说着一句话:“请保重身体,厅党组相信你们!”我多想说:“请厅长放心!”却泪眼潮湿,想说的话如鲠在喉。

中午一点多,车经沅陵境内,我们下高速在一家路边店随便吃了一点午餐,又往古丈县赶。根据古丈县的安排,我们最先到古丈默戎镇敬老院走访。一到敬老院,带队的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工作组组长赵强就进食堂看伙食,去老人的卧室摸被子,到菜园看菜的长势,在活动室详细询问老人的生活状况。这个敬老院虽有些陈旧破烂,但还整洁,看得出管理还可以。进了古丈县城,我们与古丈方面又进行了简单的沟通协商,在赵强组长的建议下,成立了省州县乡四级联动工作组,晚上,县里方面坚持让我们住县城,但工作组组长赵强不同意,相持不下,古丈方面说今晚我们实在没做驻村的准备,现在安排也来不及了。没办法,我和赵强组长、刘笃升主任只得在县城住一晚。

(2月16日)

今天全天是慰问走访,共走访慰问了9户贫困户、优抚对象和老党员,但其中4户令人揪心和震撼。一是罗依溪镇龙潭村的宋倩,今年才13岁,自幼双腿站立不稳,双手也无端杯之力。宋倩的母亲8年前离家出走,父亲外出打工也已8年,至今下落不明。因为没钱,宋倩从没去医院检查过,也没上过一天学。八年来,宋倩与年衰多病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靠着政府的补贴和左邻右舍的帮助艰难度日。望着这个家徒四壁、两老一残小的家,一种良知和责任强烈撞击着我们工作组每一个成员的心。端详着小宋倩清纯可爱而可怜的脸,搀扶着小宋倩的手臂,工作组组长赵强对在场的人说:“一方面我们要尽快送小宋倩去医院检查,能治好要想方设法治疗,另一方面请县民政局先垫支给宋倩家买一台电视机,所需费用我回去后组织老区办支部党员募捐”。二是山枣乡火麻村的优抚对象、老退伍军人王德美,看到工作队走访,感动得痛哭流涕,老人说:“党和政府对我已经很照顾了,每年都有500元的慰问金,其实我们村里比我穷的还有很多,就因为我是老退伍军人,真的很感谢党!感谢毛主席!”老人多种疾病缠身,已近瘫痪,可还想着村里的茶叶产业发展,老人接着说:“现在党的惠农政策好,可年轻人又不愿干农活,种茶叶的都是村里的一些老弱病残人”。说到这里老人又放声痛哭。多好的一位老党员,老革命军人!三是山枣乡火麻村特困对象王仁国的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妻子患有严重的精神病。我们去时,他妻子正躺在堂屋的地板上,望着我们傻笑,整个家是乱七八糟的,民政部门多年捐赠的衣被扔满一地,令人心酸,唯一让我们感到这家还有一点温馨和希望的是墙上用粉笔写的一句留言:“阿爸,晚上我不回家吃饭。”村干部告诉我们,他的女儿正在读初中,听话懂事。说真的,我好想见见这位女孩;四是山枣乡火麻村的王北盛,望着这家,我们心里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两间房子,其中一间是厨房,另一间放着三张床,儿子、女儿、母亲各睡一张床,儿女都是成年了,床与床之间过身都很困难,这怎么住!虽然他家现在正在挖地基准备砌房,可女主人说,就是打好了地基,也没钱砌房子。

一路的走访,一路的艰难爬行,我很累,可我的心更累。

晚上,我们住在这次活动的联系点罗依溪镇毛坪村——一个岛上,晚餐有些意思,我们工作组和村干部及部分群众就在村支书家的院子里烧了一堆篝火,锅子就吊在篝火上,吃火锅,菜香,米酒香,别有一番风味!

(2月17日)

昨晚,我写新闻稿和汇报材料,一直到凌晨2点。因明天全省民政工作会议要召开,赵组长必须得开完会再来。在送赵组长过湖返回的船上,同事刘笃升说他昨晚没睡好,老鼠在他床上通宵“唱歌跳舞”,州民政局纪检组长张光琳说他也同样被老鼠骚扰了,后来开着灯,老鼠就没那么放肆了。大家有说有笑,苦中作乐,不知不觉船就靠了岸。

按计划我们今天就在联系点毛坪村调研走访慰问。毛坪村分布在四个岛上,岛上山高坡陡,寨寨之间相距较远。上午我们慰问了3户,罗林家的情况让我有些揪心。罗林的母亲有严重的精神障碍,罗林今年还不到18岁,前年,到深圳打工,不小心弄伤了右手中指,本是一个很小的事故,不知是他本人的原因,还是医院方面的原因,治疗花费了2万多元。现在中指已经弯曲变形,指头已完全坏死。我对罗林说:“你的手指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或多或少有你自己没有足够重视的原因,你要尽快到县医院去看看,十指连心,该截掉的要截掉,否则会影响更大,知道吗?”我说到这里,罗林哭了。“不要哭,男了汉,大丈夫,只要你重视就好了,你要对生活树立信心,日子会好起来的。”接着,县里在该村挂职的第一支书王润莲对我说:“请何主任放心,他家的事我们会安排好,一方面我们会尽快安排他去大医院治疗,另一方面村里准备送他去参加劳动技能培训”。

干部下乡心得体会 第8篇

一、充分肯定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取得的成绩

在全省开展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 是省委、省政府站在转型跨越发展和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全局和战略高度, 着力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实现收入翻番的重大部署。省委印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通知、关于深入推进全省干部下乡住村开展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通知, 省委组织部在平顺县西沟村召开了全省开展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推进会, 在太原召开了省直部门推进会。2011年6月份, 省委袁纯清书记向全省领导干部发出公开信, 对开展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作了深入的阐述, 有力地推动了这项活动的开展。王君省长、金道铭副书记、汤涛部长等省委、省政府领导带头选择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群众生活最困难的村为联系点, 率先住村, 直接蹲户, 严格拒绝层层陪同, 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亲身感知深入体会农村群众的疾苦、困惑和期盼, 同农民群众一起谋划发展大计。在省委省政府领导身体力行带动下, 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积极行动起来, 投入到包村增收活动中。

一年来, 全省12万多名干部共下乡住村31万多天, 组织开展各种活动4万多次, 制定发展规划23089个, 新上项目19454个, 帮助农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66152个, 形成调研报告23557份, 共投入帮扶资金266285万元, 其中各级领导干部包扶的6000多个贫困村共投入包扶资金175303万元, 计划实施项目12315个, 其中已开工8360个, 竣工4925个。省直92个厅局包村93个村, 包村领导下乡277次、住村658天, 投入资金8.05亿元, 其中无偿资金1.78亿元、贷款782万元;涉及项目282个, 现已完工272个。这项活动的开展, 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改善了农村民生, 加强了基层组织, 密切了党群关系, 转变了机关作风。省直机关在这项活动中, 起到了很好的表率示范引导作用。

二、正确分析和全面把握当前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形势任务

为帮助大家做好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工作, 这里我简要地介绍一下当前全省农业农村的总体形势和主要任务, 以便大家在工作中很好把握。

应该说, 当前全省农业农村总体形势非常好。去年, 全省粮食主产量达到119.3亿公斤, 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全省农民收入达到5601元, 比上年净增865元, 创下了18.3%的近十年最高增幅。农业农村总体形势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好的一年, 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可以用“一个中心任务”、“一个主攻方向”、“两大特色品牌”、“三大基础工程”、“一个走在前面”, 即“11231”来形容和概括。

一个中心任务, 就是要牢牢把握农民收入翻番这一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这些年, 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农民收入偏低、城乡差距拉大的矛盾日益突出。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736元, 不仅低于全国水平, 在中部和周边省份也处于落后位置。加快解决这一矛盾, 已经成为转型跨越发展最为紧迫和重要的任务。为此, 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十二五”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的重大决策, 提出全省农民收入要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年均增幅要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基本消除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的县份。去年底,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奋力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的决定, 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政策措施。紧接着召开了多年来最大规模和最高规格的省委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袁纯清书记和王君省长重点对农民收入翻番作了动员部署。现在, 全省上下对农民收入翻番这一核心任务, 认识更加坚定, 行动更加自觉, 今后几年, 全省农业农村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来展开。

一个主攻方向, 就是要做大做强山西现代特色农业。山西农业最明显的优势在“特”, 但许多特色农产品处于小而散的状态。要做大做强现代特色农业, 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 坚持工业化理念, 实施产业化运作, 狠抓一批产业支撑项目, 依靠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 依靠产业翻番支撑农民收入翻番。省里已制定了关于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及项目指导目录, 提出按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原则, 重点在畜牧、杂粮、蔬菜、干鲜果及薯类、乳品、油脂、种业、中药材、食用菌、木本粮、苗木花卉、水资源开发等领域, 支持一批加工、基地、流通、园区项目。还协调财政、发改、农业、扶贫、水利、林业等部门, 整合各类涉农资金5亿多元, 并计划在安排财政超收部分时划出一定比例, 通过贴息的办法, 调动银行及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建设。现在已和中农、中粮、首农、顺鑫、新希望、新发地、雨润、双汇等国内知名农业企业对接成功不少项目, 新希望总投资50亿的10个肉鸡产业项目已有4个开工建设。已向省内各大金融机构推荐了一大批产业化项目, 引导金融机构投资农业产业领域。下一步, 将分批分期向项目单位发出贴息承诺通知单, 并举办各类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明天上午, 将组织召开省外知名企业、省内龙头企业以及各类转产企业参加的项目座谈会, 进一步明确对接一批农业产业支撑项目。最近将在省内及北京举办大型招商引资活动, 还将利用首届世界晋商大会, 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

两大特色品牌, 就是要实施杂粮和生态畜牧两大产业振兴工程。山西是杂粮王国, 在全国具有独特地位和明显优势, 是最有可能叫响的农业品牌, 但近年来有萎缩的趋势。考虑到杂粮产业对提升山西农业地位、提高山西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也考虑到杂粮主产地主要集中在贫困山区, 发展杂粮产业对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杂粮产业振兴规划。初步考虑, 要抓紧建立以良种推广为重点的科技支撑体系, 分品种建立一批标准化的杂粮产业生产基地, 培育一批杂粮加工龙头企业, 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专业杂粮市场, 重点在主产地忻州布局一批全产业链的杂粮产业项目, 实现杂粮产业的重点突破。春耕在即, 为保证今年杂粮生产不继续滑坡, 正在抓紧研究出台杂粮补贴扶持办法, 以向农民群众发出明确的政策信号。同时策划了一批杂粮产业化开发项目, 准备在全国范围招商引资。山西畜牧业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模偏小, 养殖方式落后, 加工水平不高。省里正在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全省畜牧业振兴规划, 力争“十二五”鸡猪牛羊等主要畜产品有一个较快速度的发展。初步考虑, 重点发挥雁门关地区的区位优势, 按照全国先进、循环生态、畜饲蔬结合的理念, 在同朔地区抓紧布局一批高标准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项目, 首先把同朔地区建设成京津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已多次和京津有关方面沟通协调, 并策划了一批畜牧业基地建设和加工流通项目, 准备近期主要面向京津地区招商引资。

三大基础工程, 就是要组织实施事关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大水网、大林网和盐碱地改造工程。山西之长在于煤, 山西之短在于水。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后五年以“十一五”双倍的投入, 即投资1000亿元, 重点建设“两纵十横、六河连通、覆盖全省”的山西大水网。现在, 大水网规划已经水利部批复, 东山供水、中部引黄、小浪底调水、辛安泉引水等骨干工程前期工程已经就绪, 近期可全部开工建设。还启动实施了“一村一井”、中小河流综合整治、淤地坝、“红色小流域”等一大批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这些工程的建成, 将大大缓解山西水资源紧缺矛盾。山西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吕梁山区及北部地区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加快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 必须敬天为民, 尊重科学, 尊重自然规律。今年, 要在全省组织实施“450+X”计划。即在确保完成国家和省里规划的450万亩任务基础上, 鼓励各地尽可能地多种树, 特别是鼓励吕梁山区及北部地区大种柠条、沙棘等特灌林和经济林。省里对超额完成的“X”, 给予同样的补贴和奖励。现在各地正在抓紧春季植树造林、种灌种草的各项准备, 全年有望超额完成年规划目标任务。在抓好这两大工程的同时, 考虑到全省26.67万公顷盐碱地对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城乡用地置换的重要意义, 计划实施一批盐碱地改造项目。改造后的土地分类用于农业、林业、畜牧业或工业、城市建设用地。目前正在进行调研规划工作。

一个走在前面, 就是要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走在全国的前面。按照国家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 山西农村还有452万贫困人口, 占农业人口总数的18.8%, 高出全国5.4个百分点。燕山-太行山、吕梁山两大连片特困地区21个县列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范围。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既是一项经济社会发展任务, 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鉴于山西扶贫工作的特殊重要意义, 我们提出, 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 山西必须走在全国的前面。唯其如此, 才能对得起党中央的期望, 对得起老区人民, 对得起无数牺牲的革命先烈。省委省政府提出包括省委常委和副省长每人包扶一个重点县、6426名领导干部每人包扶一个贫困村、在贫困地区实施“一村一井”工程、以70%多的幅度增加扶贫投入等重要政策举措。特别是针对贫困地区农村居住分散的实际, 提出要在今后五年基本完成3725山庄窝铺32.7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为把省委省政府这一艰巨任务坚决落到实处, 我们提出易地扶贫搬迁要与产业开发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旧村利用相结合、与完善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原则, 采取市县主要负责基础设施, 省里给以建房补助并配套支持产业开发的办法, 支持有条件的群众进县城、多数群众进重点镇、特殊贫困对象集中供养。省政府已在忻州召开现场推进会, 各地已经很快行动起来, 今年易地扶贫搬迁的人数有望在去年的5万人的基础上达到10万人。为给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探索路子, 积累经验, 我们还选择临县、大宁、五台、岢岚、天镇5县贫困人口集中、贫困程度最深的若干区域, 以产业开发为核心, 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建设, 开展集中连片整体开发试点。目前正在做试点规划。

三、扎实做好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

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 是省委省政府加强“三农”工作, 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的一项重大举措, 省直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发挥榜样示范带头作用。这里, 根据省委、省政府及汤涛部长的意见, 我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第一, 要切实增强责任感。袁纯清书记强调, 干部下乡住村包村既有利于发展, 也有利于民生, 还有利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把干部下乡住村包村作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创新, 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工作、加快脱贫致富的得力举措, 作为一项可行的制度长期坚持下去。部门工作业务性很强, 但这项工作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各部门要切实将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重要位置, 有效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本单位的中心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主要领导要切实履行住村包村活动的第一责任, 除指定专人、专门处室落实各项包扶措施外, 要多身体力行, 多下功夫深入包扶村调研指导, 督促检查, 及时帮助解决包扶中存在的困难问题。

第二, 要牢牢把握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 主要任务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实现收入翻番。这是开展这项活动的主要出发点, 也是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全省6000多个包扶村, 人均纯收入都在2500元以下, 是农民收入翻番的难点所在、重点所在。我们省直机关包扶的这些村, 绝大多数又是这6000多个村中贫困程度最深、翻番难度最大的村。这些村如果不能实现收入翻番, 不仅交代不了老百姓, 也起不到对6000多个村的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各部门必须牢牢把握农民收入翻番这一中心任务, 一切工作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来展开。

第三, 要吃透村情农情, 选好发展项目。农村情况千差万变, 开展下乡住村和包村增收活动, 必须首先调查研究, 吃透村情农情。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要知道农民群众的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 二是要选准需要办的事情。特别是在帮扶项目的选择上, 一定要围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按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原则, 因地制宜, 找准突破口, 重点帮助所在村选择好“一村一品”产业项目, 把“一村一品”发展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项目不求多, 要求精, 今年要确保每个包扶村都建立起1至2个能够有效带动农民增收的项目。

第四, 要注重发挥行业部门优势。每个部门都有每个部门的优势, 领导干部还有组织动员社会资源的优势。在包扶活动中, 各单位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向包扶村聚集, 通过增加投入, 引进项目、金融扶持、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开拓市场等综合手段, 切实加大对包扶村支持力度, 有序推进和落实扶持项目。这里要强调的是, 各部门扶持的产业项目一定要把项目管好, 把钱花好, 要把好事办好, 实事办实, 让项目真正很好地发挥效益。

第五, 要注意工作方法。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 是帮助农村开展工作, 不是要包办农村的一切。各部门在开展这项工作中, 一定要很好的把握两点:一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要办的一切事情都要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展开, 不能违背农民的意愿, 更不能强迫农民去干他们不愿去干的事情。二是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我们省直部门不管你权力有多大, 级别有多高, 都必须服从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 不能指手画脚、随意干涉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 即使发现有什么问题, 也要和当地党委政府协商解决, 形成一种融洽的工作关系。

第六, 要加强监督检查。省干部下乡住村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定期不定期对全省这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要完善通报制度, 联席会议制度等制度。要每季度一督查、一汇总, 半年一检查、一通报。要建立考评激励机制。要把干部住村包村作为文明和谐单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与单位争先创优挂钩。年底要对领导干部住村包村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和考评。

干部下乡心得体会 第9篇

期待形成长效机制

党员干部的行为和能力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全在于制度的引导。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是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硬性指标,由领导“推”、组织“派”才去的,不是自觉行动;有的怕苦怕累,感到下基层蹲点调研辛苦,不如待在办公室里清闲自在;有的业务性较强的机关干部,平时与基层接触少,感觉下到基层也无所作为。即便万不得已下去了,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蹲不住”,“摸不准”。重庆市南岸区组织万名干部下乡种地,让干部“沾地气”,可谓是回归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意识和朴素感情。需要指出的是,要营造“机关干部下乡种地”的实干氛围,不能局限于“下去了没有”,关键是要看取得了什么成效。

我国存在的各种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干部考核制度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干部制度,无论是在新制度的设计上还是对已有干部制度的改革中,都要保证目标的正确性,打破“由于受到机构规格和职数限制,基层公务员晋升空间狭小,大家都想挤进上级机关而不安心在基层工作”的不合理局面,引导党员干部在基层实干中脱颖而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仅仅依靠“机关干部下乡种地”的“倒逼”措施还远远不够,长远来看,还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密切联系群众的基层干部队伍。换言之,要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树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保证那些对工作有激情、对群众有感情的基层优秀干部能够进入组织选拔的视野,在干部队伍中形成干实事的人受尊敬、受重用的良好导向。

别种了农民地荒了工作田

倡导机关干部下乡体验生活,参加义务劳动,本是一件访民情、解民忧、转变机关作风的大好事。然而,笔者认为,重庆市南岸区要求机关干部下乡种地的规定明显是把好事做歪了,背离了服务“三农”的初衷。

机关干部转租农民的地进行义务劳动,是否征求了农民的意愿,还需打一个大问号。倘若是靠行政命令,公权施威,强行征用农民的土地,那么,这场声势浩大的“机关干部种地”行动,就演变成了一次“集体伤农”行动。

再者,机关干部大都不谙农事,甚至五谷不分,“承包”了农民的地,也只能是瞎折腾一番,很难相信会有什么收成,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土地资源闲置和浪费。尽管机关干部给了农民租金,但是农民在乎的并不是短暂的利益,而是心疼那赖以生存的土地变成了机关干部表演“劳动秀”的舞台。

不可否认,在现阶段,我国有些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行政效能、工作效率低。自己的“主业”都没有完全干好,再强令他们下乡种地搞“副业”,哪还有精力在“主业”上提高行政效能?正所谓“种了农民地,荒了工作田”。尽管相关部门辩称:“为不耽误正常工作,干部种地的时间多选择在周末”,殊不知,周末属于法定假日,法定假日被占用,等于剥夺了机关干部的假日福利,侵犯了他们的基本权益。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地官方称机关干部下乡种地,是让他们“沾地气”,给农民做“示范”。试问:不谙农事的机关干部,能给农民带来什么示范?还有,沾了地气的机关干部,能否褪去遍布全身、渗入骨髓的“官气”?与其让机关干部下乡种地搞面子工程,不如加强干部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中,多为百姓做实事。(郭立场张西流)

应让更多干部沾上“泥土味”

这些举措让人感到丝丝温暖。无论下乡种地能深入到什么程度,能走多远,但至少让我们看到重庆在干部作风改革上的两种新导向:一是让更多的机关干部下去接受锻炼,二是让机关干部体察民情、体验民生、体会民意,减少“衙门味”、“老爷味”,增加“泥土味”、“汗水味”,培养机关干部自觉自愿地“走下去干起来”的习惯。

在笔者看来,重庆此举有利于改变机关干部“懒、散、浮、横”的作风,培养群众意识。俗话说“不识五谷,何知民苦?”在机关大楼里成长起来的干部,既不了解基层,也不了解民情,很难与普通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过的干部,才能真切地了解人民群众,才会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

干部深入基层是好事,因为可以听到民意在呼唤什么。让干部到基层培养锻炼是党的一贯政策,也是党的优良传统,而绝非只是所谓的“程序”或“形式”。众所皆知,基层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落实的终端,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成效;基层干部长期与人民群众生活在一起;所想和所解决的是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

邓小平同志说过: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重庆鼓励机关干部甩开文山会海,泡到基层地头,带着问题走向基层、带着思考走向实践、带着感情深入群众,服务基层、攻坚克难,先“扎下去”,再“冒出来”,有助于实现各项工作创新超越。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干部都能在基层沾上“泥土味”。(黄春景)

机关干部的“责任田”不是种地

机关干部高高在上不“沾地气”,久而久之,必然体验不了农民的艰辛,疏远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从这个角度说,官员亲自下地劳作,有利于接触基层,体验生活,和群众建立感情。笔者丝毫不怀疑官员租地种田的良好初衷,但这一做法如果作为一项硬性规定,恐怕值得商榷。

机关干部从事的是公务活动,他们的职责是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而不是从事租地种田这样具体的工作。机关干部租地种田,如果是纯粹的个人业余爱好,应该鼓励提倡,但作为一项职能工作并纳入年终考核实为不妥。种地并非机关干部的职业,机关干部来凑这个热闹,显然有些不务正业,难免有作秀的嫌疑。

另外,机关干部租地种田恐怕还会产生三个后遗症:一是降低土地综合效益。同样一分地,由有经验的农民来耕种,效益要比种地不专业的机关干部收益大得多。二是减少农民的口粮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一个行政区的机关干部毕竟不是个小数字,如果每人都来租种农民的耕地,势必夺了农民的口粮田。三是影响机关干部工作。道理很简单,种地时节性很强,为了不耽误正常工作,虽说干部种地的时间尽量选择在周末,但如果恰好抢收抢种的时间不在周末,机关干部是坚守工作岗位还是到农田里抢收抢种?如何取舍恐怕也是一个难题。

其实,机关干部职责在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机关干部以躬耕垄亩,并非是密切群众的解决之道,也不是问题的关键。勿庸置疑,机关干部需要“责任田”,但这个“责任田”不一定是种地。如果能够经常下基层,实地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并采取措施保障农业生产,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这样的职能定位肯定要比租地种田好得多。

机关干部下乡种地值得推广

干部下基层,除了“三进三同”结穷亲之外,重庆南岸区又有了新做法:从今年开始,该区所有机关干部,每人每年都要下乡种地,每年下乡种地的时间,累计起来大概在1个月左右。干部躬亲劳作在我们党是有一定历史的,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针对根据地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局面,提出了“自己动手”的口号。随后各根据地逐步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作为各根据地克服经济困难,实现生产自给的努力目标。这个口号在解放后,当全国或某个地区出现经济困难的时候,一直是党和政府鼓励人民生产自救的行动号令。在当前形势下,让干部回归黄土地,干农活,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尝试推广。

首先,在今天,除了极大部分的农村干部、机关干部已脱离了黄土地,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了。“忆苦思甜”失去了其丰富的内涵,变成一个单词而已。像当前也有些地方结合纪念建党90周年组织一些忆苦思甜的活动,比如重走长征路,让党员干部身体力行地去体验那段岁月里那些人走过的那些路、经历的那些苦。但毕竟时过境迁,条件不同了,没有“前是险途、后有追兵”的危机感,没有啃草根树皮的必要性,重走也只是停留在片面的纪念上了,而且也不能长此以往,所以对干部的教育不够深刻,影响也不够久远。像南岸那样,让机关干部到地里干干,出出汗水,这样身体力行更能使他们记住:自己的根在这片土地,我们国家是农业之国,根也在土地。这片土地承载了我们抗争的历史,也正是有我们的老百姓扎根在这片土地,挥洒他们的汗水,才有我们今天的温饱和幸福,为人为官都不能忘本。

其次,机关干部下乡种地,更能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辛,也就能为做好群众工作奠定一定的情感基础。想必我们的干部在孩童时诵读“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声音都犹在耳边,但长大了,悯农的心却未必那么的真切了。脱离了土地,远离了农活,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农民。下到农村,对农民的感情就不够真切了,做起工作来,也没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如一些地方出现“菜贱伤农”等现象,虽然和市场经济有关,但想必更大程度上是和政府制定政策是否可行、干部是否作为有关。让干部再下地劳作,再体验那种雨淋日晒的辛苦,想来,心里会多一些真正的悯农情感,做工作时,也就会多些真心真意,解民困时也能深知刻不容缓了吧。转变作风,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等等也就不会只停留在口头上了。

最后,机关干部偶尔下乡种地,回归自然,劳动筋骨,不失为一种时尚的休养方式。相比整天忙于奔走在饭局之间,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要来得健康、来得有意义得多。比起每年找处“红色根据地”去休养身心,还美其名曰“缅怀历史”,抽些时间下乡种地更加有实际意义,既真正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还能赢得群众认可的掌声。一举多得,值得广大干部效之、行之。

官员下乡种地只不过是“农家二日游”

据《重庆晨报》报道,从今年开始,重庆市南岸区万名机关干部又多了一项新使命。每名干部都要自己出钱租赁老乡的1分土地,每年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在承包地上耕作。为了不耽误正常工作,种地时间大多选择在周末。干部下乡种地是一项硬性规定,要纳入干部年终考核。

当地官员解释称,下乡种地是为了让干部“沾地气”。而所谓“沾地气”,一是让干部多下基层,多和群众接触,和群众建立感情;二是干部亲自下地劳作,可以体验生活、磨练意志。

这样的初衷自然不错,可“基层群众”所涵盖的可不仅仅只是农民,还有城市的普通工人、白领、职员。而这些人,官员们在日常工作中都可以接触到,足不出户就可以“和群众建立感情”,有什么必要非去下乡种地呢?如果说一定要亲身体验种地才能和群众建立感情,那岂不是三百六十行,都要去一一体验才行?

“磨练意志”的理由也很缺乏说服力,种地也是一门职业,和其他工作包括公务员工作的区别,只是劳动方式不一样而已。如果公务员的工作都不能磨练意志,那也就别指望种地能磨练什么意志了。

从操作层面讲,利用周末下乡种地,看上去似乎不会影响官员的本职工作,其实不然。官员的工作并不仅仅体现在工作日之内,很多部门、很多岗位的工作往往具有连续性。在这种情况下,官员牺牲休息时间去种地,恐怕不一定能平衡协调好本职工作与种地之间的关系。更何况,这样的强力推动官员下乡,也是侵犯官员的休息权。连自己的权利都得不到保证的官员,未必能够很好地善待群众的权利。

尽管每年下乡一个月是“硬性规定”,但高昂的监管成本也不能不考虑。监管的标准就很难制定,如果只是以官员下地凑够天数为准,那很容易变成“农家二日游”,地没种好,还有骚扰老乡的嫌疑。如果要看种地的收成,可官员一年才去一个月,还是断断续续的周末,这收成怎么保证?一旦监管失灵,万名干部下乡“沾地气”的行动,很可能又会演变为一次声势浩大的折腾。那样的话,还不如把1000元的承包款直接给百姓扶贫了事。

其实,官员本来就是脱胎于具体的诸如种地、做工等活动,而专门从事行政管理事宜的人群。如果提拔官员需要考量他和特定群众的感情,直接提拔有农村种地经验的官员即可。

现在,有些机关干部确实作风很有问题,然而,让官员“沾地气”不是机械地让他们下乡种地,而是,要充分保证民众的监督权和考核权。当民众的监督真正有力的话,哪个机关干部又敢不“沾地气”。其实,这一方面有现成的法律和制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也是三令五申,不知道重庆市南岸区为何对“万名机关干部下乡种地运动”情有独钟呢?

“干部下乡种地”怎能搞一刀切?

重庆市南岸区为什么要把坐机关的“官老爷”们赶到田地里当“泥腿子”呢?当地官员说这主要是让干部“沾地气”,具体目的有三:一是让干部多下基层,多和群众接触,和群众建立感情;二是干部亲自下地劳作,可以体验生活、磨练意志;三是缩小城乡差距,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

不可否认,重庆市南岸区这么做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现在,不少机关干部两眼朝上,脱离群众,不知民间疾苦,逼他们下到基层,不仅使他们能体味到老百姓的辛苦,更能让他们在“下沉”的过程中接触到许多真实民情,从而引发内心震动,最终改变工作作风。

但在笔者看来,如果让所有机关干部都一律下乡种田,显然是不科学的。其一,现在的机关干部一般都是科班出身,所学的专业各不相同,有人学工业,有人学师范,有人学营销,有人学工商管理,当然也有学农业、林业、畜牧的,你让涉农专业的人下乡种地,那肯定是如鱼得水;但是,你若让对现代农业一窍不通的也下乡种地,他能种出高产地吗?他种的地能发挥示范效应,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吗?隔行如隔山,要是因毫无经验糟蹋了地,不仅农民会笑话,自己也憋屈,那岂不是适得其反?

其二,机关干部每人都有自己分管的具体工作,有管工业的,有管农业的,有管政法的,有管环境的,有管教育卫生的,如果让不分管农业的机关干部也下到农村种地,他就是把种地的学问研究得很深,变成个现代农业专家,那又能怎么样?顶多在这一活动的考核中获得领导的好评而已,可对本职工作却没有多大帮助,甚至还是一种严重威胁,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有限,铆足了劲儿学种田,那钻研本职业务的时间就短了,这不等于是在做无用功吗?

因此,笔者觉得,重庆市南岸区正在开展的“干部下乡种地”活动有必要进行调整,不搞“一刀切”,而是结合机关干部本身的专业、分管工作“量身”选择合适的下基层岗位,譬如涉工的就下车间当工人;学食品检测的就到菜市场帮营业员卖菜;分管教育的就到学校去当编外班主任……这同样能让干部接触群众,体验生活,改变工作作风呀。

机关干部确实要多下基层,但怎么个下法,是门大学问,如果不因人而宜,就算搞得轰轰烈烈,那实际效果也不大。

建言

干部下乡种地

要做到“三戒”

重庆南岸区组织机关干部下乡种地,并将其纳入年终考核,对于干部体验生活、磨练意志、密切联系群众,在一定意义上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若没有相应的制度去规范和约束干部下乡种地活动,可能会适得其反。个人以为,干部下乡种地要做到“三戒”。

一戒公车下乡种地。公车下乡种地一旦成风,不但加重了公共财政的支出,也会在农民中产生不良影响。所谓密切联系群众的干部下乡种地,则成了脱离群众的反讽。因此,有必要出台规定,干部下乡种地一律乘坐公交或长途客运。

二戒下乡种地演变为现实版“开心农场”。重庆市南岸区组织机关干部下乡种地,规定必须利用双休日。如果一些干部双休日带着老婆孩子、亲朋好友,带着旅游的美味佳肴,在自己的“开心农场”里,大块吃肉,大杯喝酒,被委托照看干部租赁土地的农民,会如何?因此,干部下乡种地,还应有相应的行为规范约束。

三戒下乡种地收入归干部所有。据报道,干部下乡种地,按照每人1分地的土地租赁给单位的干部职工,租赁土地费用标准是1分地1000元,费用由干部自己出。既然是由干部付钱租赁农民土地,是不是收入也该归干部所有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收入应该归出租土地的农民或村集体所有。这是因为,干部下乡种地是为了建起示范地,并最终将示范地归还给农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干部下乡种地的土地租赁关系,非同一般意义上的土地租赁关系。这方面也应该有明确规定。(杨金溪)

网言网语

网友一:措施的出发点是好的,就是执行起来容易走样:无非就是让干部出钱而已。另外,干部有时间下乡,那说明什么?闲的,有闲时间。由此推断:干部还是人浮于事。精简吧。还有:农民就是种地的,干部就是好好服务的。各有各的事,分工不同。

网友二:好政策,最好向全国推广,这样做,可容和人民与领导之间的感情,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拥护。

网友三:不论做什么,都有人批评的。这是很正常的,这说明别人关注了,再怎么说也比无声无息强吧。还有,一个厨子,无论如何也做不出一道让所有人都爱吃的菜来。我还是支持重庆南岸区万名干部每年下乡种地,纳入年终考核!

上一篇:新闻工作者誓词下一篇:电工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