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家川乡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材料

2024-07-24

侯家川乡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材料(精选4篇)

侯家川乡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材料 第1篇

构建服务平台 强化服务措施

在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乡试点村侯川村、葛滩村、邢郡村分别将主导产业定位为乌鸡蛋鸡养殖、林果产业和规模养殖,并且按照“四个一”的目标要求,逐步培育壮大了特色优势产业,通过近期试点工作的开展,我乡试点村在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着眼政府主导,着力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平台

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我乡充分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把健全基层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放在了重要位置,目前各试点村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已按照五有标准要求进行了建设和完善。一是办公场所得到保障。各试点村衔接村委会,在村址调剂60平方米以上办公场所各一处,使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员有了基本的办公场所。二是服务人员配备到位。县上下派驻村技术指导员3名,其中每个试点村一名驻村技术指导员。乡上共选聘村农业技术员11人,其中葛滩村4人,侯川村4人,邢郡村3人,使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有了精干高效的科技服务人员。三是工作制度逐步完善。各试点村农业综合服务站建立了技术指导员、站长、技术员工作岗位职责及日常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平台管理等制度,并将相关制度喷绘上墙,使村农业综合服务站工作制度得到逐步完善。四是工作经费落实到位。根据县上相关文件要求,我乡及时安排财务人员办理了村级服务站工作经费和技术服务人员工资手续,确保了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工作经费,使村农业综合服务站有了相对稳定的经费保障。五是办公设备-1-

配置齐全。各试点村农业综合服务站均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电话、办公桌椅、文件柜等办公设备,使村农业综合服务站有了必要适用的工作条件。六是信息平台开始运转,各试点村在电信部门的指导下建立了信息服务平台,为普通农民、农业经济组织、涉农管理服务人员等搭建了信息交流、知识培训、农产品推介的全天候、零成本信息服务载体。目前服务用户达2121户,为农户发送服务信息76356条次。

二、强化工作措施,着力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力度

一是在村站业务管理上,村站及其成员实行任期责任制管理,村委会与村农业技术指导员、村农业技术员签定了目标责任书,根据农业技术人员的特点和村上产业发展情况,细化明确了村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责任。二是各试点村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初步制定了村级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技术指导计划,对全村的农户信息进行了摸底登记,并且每个村农业技术员按照实施方案要求,重点包抓了10户规模种养示范户进行服务指导。到目前为止共指导新建标准化肉羊养殖小区3个,肉牛养殖小区1个,养鸡小区1个,新建规模化家庭养殖户170户,并指导完成22个会宁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县级示范社的创建工作。三是各试点村及时组织种养大户进行了培训,邀请县农业和林业部门工程师和农艺师重点讲解了核桃树修剪等林果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动物防疫等,并在田间地头和养殖场对规模种养户进行了现场技术指导和培训。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成立以来,共接待来电来访750多人次,接询到位率100%,农民服务满意率100%,促成农产品交易40-2-

多万元,对接土地流转1笔,下乡现场指导26次,培训农民300人次,为农民群众解决难题近30件。

目前我乡在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广大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全县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促进会议精神为契机,继续完善工作方案和村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理清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群众宣传力度,通过向广大群众宣传讲解村农业综合服务站服务内容和工作职责,让群众了解和接受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加强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员学习和培训,提高技术服务指导理论水平。根据群众需求围绕主导产业和主推实用技术,按农时季节组织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适时进行现场咨询和指导培训。进一步加快信息平台服务推广力度和范围,实现信息平台信息发布村级群众全覆盖。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殖规模户的信息摸底和情况统计建档工作,着力加强农业技术服务指导。通过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员服务指导,尽快完成侯川乌鸡“三品一标”认证,提高乌鸡产品质量,塑造侯川乌鸡品牌,提升乌鸡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乌鸡产业的影响力,把乌鸡产业培育成农民增收的首位产业。在完成上述各项工作的同时及时总结积累试点村工作开展的经验,为下一步全乡其它村顺利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打下良好基础。-3-

侯家川乡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材料 第2篇

实 施 方 案

(2009年——2012年)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精神,根据《会宁县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结合侯川村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村情概况

侯川村位于会宁县南部,系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共辖12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504户,总人口2423人,劳动力1155人,其中外出务工农民326人(次),共有耕地9560亩,人均3.9亩。2008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4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50元。

(一)特色产业

养殖方面:全村把发展壮大养鸡业作为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特色产业,并通过政府项目扶持和养殖大户技术上帮助,全村乌鸡养殖户80户,饲养量达到16万只,蛋鸡养殖户100户,饲养量达到10万只,年收入达到246万元,人均增收1000元。

种植方面:以旱作农业玉米、冬小麦种植为主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其中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冬小麦种植面积1500亩,地膜玉米种植为养殖业提供了饲料来源,促进了养殖业的发 展,而鸡粪是很好的有机肥,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通过养殖业带动了种植业的发展,从而在全村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良性循环,产业优化升级增效的格局。

(二)基础设施

截止2008年底,共完成农村通达工程10公里,改造中低产田600多亩,改造输变电线路22公里,“三位一体”沼气100座正在建设。

(三)社会事业

全村共有小学2所,教师30人,学生520人,小学入学率达到了100%;初级中学1所,教师50人,学生1200多人。卫生院一处,执业医生10人。已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村民2053人,参保率84.7%,有369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

(四)村级组织

侯川村党支部共有党员54人,其中女党员5人。“双联双带”活动实施以来,在各级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下,全村共涌现出党员致富带头人9名,村党支部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名,确定重点培养对象4人。村“两委”班子成员7名。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随着党的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特别是“两免一补” 政策落实到户,目前我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经济发展较快,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以乌鸡养殖为主的特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以冬小麦、洋芋为主导产业的种植业 初具规模。但是,也存在基础设施老化,特色产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农民素质不高,转移就业能力差等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二、工作思路

按照“主导产业强村、龙头企业帮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的新农村发展思路,调结构、新产业、抓项目、强基础、转特色、建机制,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以“农民增收工程、农民培训工程、环境工程、公共管理工程、社会保障工程”等五大项目为总揽,以乌鸡养殖带动全乡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把侯川村建成以乌鸡特色养殖、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的“一村一品”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三、发展目标

以“发展新产业、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提供新服务、树立新风尚、建立新机制”为主要建设内容,到2012年,使全村60%的农户达到小康社会建设标准,实现“六新”目标。

一是特色产业形成新优势。在原分户散养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装备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建成人畜分离集乌鸡孵化、养殖、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乌鸡养殖小区和蛋鸡养殖小区各一处,使特色养殖产业得到新提升。

二是村民生活实现新提高。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行旱作农业全膜覆盖种植技术项目,以种促养,使大 量农产品通过“过腹”转化增值,形成“粮”变“肉”、“粮”变“蛋”、“粪”养“粮”的种养结合农牧并举的循环农业产业格局,进一步提升以乌鸡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业,通过四年建设,村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更加宽裕,到2012年达到4020元,人均年净增720元以上。

三是村容村貌发生新变化。根据省、市、县、乡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村的战略部署,从本村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将本村水、田、路、林、电、气、房大环境建设与村镇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垃圾中转站,实现“绿化、美化、亮化、洁化”目标,建设生态家园。

四是社会事业有新发展。建成集村“两委”工作室、卫生室、计生室、农家书屋、信息网络为一体村级活动场所,并按照“一村一场”建设要求,建成多功能村民文体广场1处,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使100%的劳动力掌握1—2门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或外出务工技能,使富余劳动力培训输转率达到100%,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率达到100%,特困户救助率达到9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逐步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社会养老制度。

五是农村社会树立新风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养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习惯,树立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农村新风尚,“十星级文明户”“五好 家庭”占总农户数的95%以上。

六是村务管理得到新提高。村级组织健全,富有凝聚力,作用充分发挥;村务公开制度、民主议事制度和村民自治组织完善,管理有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成果得到巩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达到“平安村”的建设标准。

四、建设任务

(一)发展新产业。坚持把生产发展作为我村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立足本村产业发展实际,大力实施农民增收工程。

一是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力度。通过4年建设,突破、提升、优化特色产业,培育新型持续产业,不断提高特色产业的规模效益和比较效益,于2009——2010年建成人畜分离的乌鸡养殖小区和蛋鸡养殖小区各一处,并带动发展标准化乌鸡规模示范养殖户20户,至2010年,力争全村鸡饲养总量达到100万只,其中乌鸡养殖达到65万只。

二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力度。加大对乌鸡特色养殖企业的建设和扶持力度,扶持组建海荣乌鸡养殖有限公司、常合养殖有限公司,于2010年配套建成标准化高科技乌鸡孵化场1个,并于2011年建成100万只乌骨鸡加工包装、恒温储藏生产线,配套建成年产10万吨的饲料加工厂1家,全面提高基地生产和龙头企业的配套水平。

三是加快养殖科技进步。认真实施设施养殖、无疫养殖等科技示范工程。建立健全养殖信息网,进一步建立完善养殖协会组 织和养殖协会党支部的职责功能,并于2009年注册登记成立侯川乌鸡养鸡专业经济合作社和养猪专业经济合作社,充分发挥原养殖协会和养殖专业经济合作社的服务职能,通过4年建设使侯川乌鸡养殖全面形成集乌鸡孵化、养殖、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养殖产业格局,让侯川乌鸡走向全国各地。

(二)培养新农民。实践证明,劳务输出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大产业、大项目,要坚持不懈地发展劳务经济,继续实施“1户1人劳务增收工程”,并把农民培训作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结合市县开展的特困毕业生培训班、“阳光工程”和农民科技培训,切实抓好村干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存量农民和对初高中毕业后未进入高中和大中专学校的学生等增量农民三个层面的培训。在具体工作中,一方面要切实加大村民各项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抓好劳务输转服务工作,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牢固树立“要致富,靠劳务”的新思维,并开展农民进城务工生活常识、法律知识、文明礼貌教育等。通过努力,今后每年力争培训农民250人(次),每户培养一个种养能人,外出务工农民达到300人左右,农民工熟练掌握1—2门职业技能,同时,立足县委县政府审批通过的小城镇规划优势,不断拓宽农民当地就业渠道,显著提高务工农民的工作稳定程度和工资水平,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切实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三)建设新村镇。通过4年的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 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一是小康住宅建设。4年内建成“上宅下店”式民居小区100户,旧村庄民居改造80户。二是村容村貌建设。以整治脏乱差为突破口,从整治环境卫生、提高生活质量入手,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以清垃圾、清乱建、清柴垛、清路障和改路、改水、改灶、改厕为内容的“四清四改”活动,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同时,积极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投资20万元,于2012年建成垃圾中转站和公厕各1处,组建垃圾清运队1个,使集中专项整治与经常性工作相结合,使本村“四清四改”率达到90%以上。三是基础设施建设。2009——2012年建成村组公路8公里,硬化村组公路3公里,硬化、亮化、绿化镇区街道3公里; 2012年新打机井1座,储水池1座,铺设安全饮水管道10公里,逐步解决1000多户人畜安全饮水,并在镇区内铺设下水管道5公里; 2010年完成中庄、吕湾两社农网改造5公里,到2012年全村农网改造率达到100%。四是生态能源建设。推行面山绿化工程建设,2009——2012年完成生态林网建设700亩; 2009——2012年建成“三位一体”沼气池400座;五是小城镇建设。2009年全面完成好总投资5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0万元)的小城镇移民搬迁项目100户和危旧房改造50户,2010年——2012年完成好计划生育服务所的建设项目、信用社的改建项目和卫生院扩建项目。

(四)提供新服务。实施社会保障工程,健全完善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义务教育、社会养老、特困救助等全方位的社会保 障体系。

一要不断提高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配合县乡建立和完善合作医疗、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救助体系,积极动员全村农民参和新型合作医疗,使参合率达到100%。

二要继续抓好基础教育。争取2010年建成多功能村民活动广场1个,并于2012年建成100平方米图书馆阅览室1所,在不断抓好社会硬件建设的同时全面提升学校的硬件建设,于2009年完成标准化寄宿制初级中学食堂和办公室的建设及总投资10万元的乡幼儿园建设,并不断完善社会和学校的软件建设,努力形成“软硬”一起抓的良好局面。

三要继续推进以救灾救济、农村低保为主的保障制度建设。配合县乡加快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养老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救助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比较健全的新型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完善“五保户”供养制度,统筹发展我村社会各项事业,切实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五)树立新风尚。2009年,对全村进行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宣传、引导、教育工作,做到家喻户晓。2010年,通过村委会、党支部的全面宣传教育,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自发性的开展各类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大力推进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的创建活动,切实改变长期存在的各种陈规、陋习,加强村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使村民养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习惯,切实、把全村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向高潮、做出成效;2011年,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明显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2012年,将我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整体提升一个档次,向全市、全省的精神文明创建标准看齐,不断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六)建立新机制。一是创新农村建设资金筹资制度。以新农村扶贫专项补助资金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整合配套项目,开展信用村、信用企业、信用户创建活动,带动信贷资金支持,创新多渠道筹资建设资金的机制。二是创新村民事务管理制度。完善村务政务公开制度,推行“一事一议”和重大村民自主决策,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强化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村民在新农村试点建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创新经济合作组织制度。以农民为主体,围绕养殖产业,组建合作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促进优势产业的上等升级。

五、试点步骤

(一)工作阶段,本试点共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9年1月—4月)。宣传学习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安排部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培训,为 新农村建设做好启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实施推进阶段(2009年5月—2012年5月)。根据实施方案,分四年完成,按照分工程、分项目、分轻重,稳步推进的原则,四年内完成全部建设内容,具体如下;2009年建设项目:

1、新建总投资170万元年饲养量25万只乌鸡养殖小区的一期工程建设;

2、新建总投资202万元生猪饲养量5000头的常合养殖有限公司1处;

3、组建侯川养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2个;

4、完成总投资14万元的梯田建设400亩;

5、完成总投资30万元的村组公路建设5公里(鸡场至梁乡);

6、完成生态林网建设200亩;

7、全面完成总投资5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0万元)的小城镇移民搬迁项目100户;

8、完成总投资10万元的村两委活动场所建设;

9、完成侯川街道两边50户农户危旧房改建;

10、完成总投资80万元标准化寄宿制初级中学食堂和办公室的建设,并建立总投资10万元乡级幼儿园一所;

11、完成100户总投资32万元的沼气项目建设;

12、全面完成旱作农业双垄沟播2000亩种植任务;

13、完成总投资3万元的农民培训300人(次)。

2010年建设项目:

1、新建总投资125万元1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1处;

2、新建总投资95万元的标准化高科技乌鸡孵化厂(乌鸡养殖小区二期工程)建设1个;

3、完成总投资14万元梯田建设400亩;

4、完成总投资20万元的村组道路建设5公里(鸡场至尧坡);

5、完成总投资30万元农网改造10公里(中庄、吕 湾);

6、完成生态林网建设160亩;

7、完成总投资20万元占地6000平方米的畜禽交易市场建设;

8、完成总投资20万元畜禽兽医服务网点建设项目;

9、新建总投资40万元的多功能村民文体广场1个;

10、完成总投资32万元的100作沼气建设项目。

2011年建设项目:

1、建设总投资198万元100万只乌骨鸡加工包装、恒温储藏生产线(乌鸡养殖小区三期工程),并完成“侯川乌鸡”绿色产品认证;

2、新建总投资60万元年产10万吨的饲料加工厂1处;

3、完成总投资150万元的旧村庄民居改建30;

4、完成总投资30万元侯川鸡场—梁乡3公里农路的硬化;

5、完成生态林网建设150亩;

6、新修总投资14万元梯田400亩;

7、完成乡卫生院、信用社的改扩建;

8、完成总投资32万元的100座沼气建设项目;

9、完成总投资18万元以鸡粪为主要农家肥的旱作全膜双垄循环农业示范技术推广1000亩。

2012年建设项目:

1、完成总投资120万元的标准化养殖示范户20户(乌鸡养殖小区四期工程);

2、新建总投资120万元占地6000平方米的小商品交易市场1处;

3、硬化、亮化、绿化街道3公里,铺设下水管道5公里;

4、完成生态林网建设200亩;

5、建立垃圾中转站1处,建立垃圾清运队1个;

6、新打大口径机井1座,储水池1座(大庙山),铺设安全饮水管道10公里;

7、新修梯田1000亩;

8、完成总投资32万元的100作沼气建设项目;

9、完成总投资36万元以鸡粪为主要农家肥的旱作全膜双垄循环农业技术推广2000亩;

10、完成总投资60万元的 信息网络中心1处;

11、实现富余劳动力培训输转率达到100%,全面落实五保、低保、教育救助等社会救助政策,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20元。

(3)总结提高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2月)。分析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总结推广经验。

(二)资金概算

该试点项目总投资 万元,其中专项资金 万元,部门整合项目资金 万元,群众自筹 万元。2009年度计划完成投资万元,其中专项资金 万元,部门整合项目资金 万元,群众自筹 万元;2010年度计划完成投资万元,其中专项资金 万元,部门整合项目资金 万元,群众自筹 万元;2011年度计划完成投资万元,其中专项资金 万元,部门整合项目资金 万元,群众自筹 万元;2012年度计划完成投资万元,其中专项资金 万元,部门整合项目资金 万元,群众自筹 万元;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重点,落实工作责任。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人大主席、乡长为副组长,乡党委副书记、副乡长、各站所负责人以及派出所、教管中心、土地所等部门人员和侯川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人民政府,主要职责是制定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定期研究解决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指导、督促、推进、协调 有关部门、单位,抓好工作落实;充分调动全体村民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群策群力,掀起新农村建设的高潮。

(二)拓宽投入渠道。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采取农民集一点、村组筹一点、能人投一点、政府补一点、银行贷一点等“五个一点”的方式积极筹措资金。重点协调县乡两级公共财政加大新农村投入力度,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形成新农村建设合力。同时,牢牢把握国家、省市投资导向,积极争取项目投资,特别要在农田水利、特色产业化经营,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争取大项目、好项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项目支撑。

(三)创新工作机制。实行责任目标“四到位”,即职责到位、服务到位、考核到位、奖惩到位;实行工作方式“三分三合”即职责分、目标和,工作分、力量和,角色分、心气合;建立共识共谋、共荣共耻、立足自身、负重加压的工作机制和“县乡共建、主抓靠乡、行动在村、实惠到户”的工作格局,通过上下联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的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强化民主管理。建立和完善村党支部对民主管村的领导、村民代表大会对民主关村的决策权、村民委员会对民主管村的执行权、村民监督委员会对民主管村的监督权。本着群众自愿原则,坚持“一事一议”,充分尊重,组织开展农民群众的民主 权利,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对在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充分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努力创建组织领导好,经济发展好基础设施建设好,人居环境整治好,社会事业发展好、民风淳朴治安好等“六好”村组,着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引导他们自力更生、投资投劳创建美好家园。

附表:

1、会宁县侯家川乡侯川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2、侯家川乡侯川村基本情况统计表

3、会宁县侯家川乡侯川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项目规划表

侯家川乡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材料 第3篇

一、烟台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状况

烟台市辖14个县市区、161个乡镇,176.2万户,541万亩耕地,农业专业户2.3万人。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该市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以经营性服务为补充,以农技推广、农经管理、农机服务、农资供给、农产品流通等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已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市场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依托现有公共服务机构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目前,烟台市共有农技推广机构210个,其中,市级推广机构3个,县级推广机构60个,乡(镇)级技术推广站147个,建有种植业试验示范基地106个。市、县、乡三级科技人员1918人,其中高级职称327人,中级职称675人,中级职称以上的占科技人员总数的52.2 %。

2006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出台后,烟台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配套文件和贯彻实施意见,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县乡推广机构的设置、人员编制、管理体制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建立完善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各县市区不断加强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先后制定实施了农技推广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工作考评制度、农技人员培训制度、多元化推广制度等,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发挥村级组织作用,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村集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是通过“村集体+农户”的形式提供,包括技术服务、销售服务、土地流转服务等。从2009年开始,烟台市开展了村级农民技术员的选拔、培训工作,使每村配备一个技术明白人。目前,全市共选拔、培训粮油、果树、蔬菜等专业的村级农民技术员6875名(大村配备3—4名),3561个行政村配备了村级农民技术员,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54.3%。其中牟平区在每个行政村配备了1—3名粮油、果树、蔬菜技术员,每人每年发放1200元左右的务工补贴,并将培训、补贴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招远市金岭镇陈家村对1700亩基地500个农户开展种苗、植保、耕作、品牌、销售等五统一服务,并利用村的资源开展内外协调和联络,共同推进统一服务,农民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生产效益显著提高。

(三)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民通过加入合作社,实现农业生产活动与农业经营活动的合理分工。如海阳市惠民粮食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良种、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團购直购”服务,通过集体向厂家直购,比市场价节省10%。招远海达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业务,合作社优先收购会员的苹果,收购员记录每户的价格、数量等信息,结算时拿出净盈利的15%,按照农户的交易量分别返还给农户。

(四)鼓励引导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较好地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其主要通过如下模式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

1.“公司+农户”模式,即龙头企业为基地的农户提供生产资料、资金、技术,农户按公司的生产计划和技术规范进行生产,产品由公司按照合同价格收购销售。

2.“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模式,此种模式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由农民自己成立的合作社(或专业协会)通过与企业达成一致来提供。由于提供方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农民采纳新技术、对信息的信任度等等都比原来的“公司+农户”模式要好得多。事实证明,此种模式下,农户的违约率大大降低,企业直接与合作社打交道,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山东仙坛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模式就是成功代表。

3.“公司+村委会+农户”模式,即龙头企业以村委会作为中介和农户进行对接,节约企业的交易费用,农民对村委会也比较信任,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和信息的沟通。另外,对于农民的生产过程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蓬莱中粮葡萄酒基地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展起来的。

(五)供销社通过改制转型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近年来烟台市供销社系统抓住国家重视“三农”机遇,充分发挥供销社上下联运的网络优势,在生产领域通过抓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给农民创标准、做示范,再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组织引导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在销售领域,通过在产地建配送中心、在主要销区建周转性配送中心和发展终端品种加盟店,开展农超对接,积极组织出口等措施,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目前,全市供销社已建成各种示范园36处,发展标准化示范基地3万多亩,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手段,引领当地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的规模达20多万亩。如烟台茶业公司在积极培育牟平、海阳2处茶叶示范园的同时,通过免费提供茶苗、开展培训、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措施,引导当地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今年以来,共免费提供茶苗30多万株,开展免费培训20余场次,参训农民300多人次。到目前已建立专业合作社3处,发展社员260户。预计未来5—10年,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将成为烟台农业新的增长点。

二、发挥财政引导作用,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近些年来,烟台市财政部门始终把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建新型服务模式,作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保驾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针对不同的服务主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扶持政策。

(一)突出提升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烟台市抓住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的契机,积极创新机制,实现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全覆盖,基本建立起乡镇农业科技工作“有人管、有人问”的农技推广体系制度。各级财政全力保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经费,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全市目前只有30个乡镇推广机构为差额拨款,其余全部是全额预算管理。市级科技三项经费中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经费占到30%以上。近几年,为落实中央和省的有关精神,市级财政每年安排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实验室改造经费500多万元。

(二)全力支持发展各类新型服务组织。近年来财政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重点已由单一的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资金补助,扩展到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兴办企业的贷款贴息,支持兴办生产基地、购置大型农机具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凡国家和省没有明令禁止合作社参与的项目,合作社都可参与项目竞争立项。近两年市以上财政安排的扶持资金总额达到1000多万元,扶持的合作组织总量达到50多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苹果大樱桃产业发展项目、民办公助小型水利项目等,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优先得到财政的扶持。

(三)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烟台市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植主导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根据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先后组织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国家和省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科技服务。全市共有13万名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培训村级农民技术员6875名,农民科技骨干11200名,建立粮油、果树、蔬菜专业的科技示范户1.5万个。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普及性培训。自2003年开始,全市每年接受不同方式培训的农民达60万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

三、下一步推进新型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建议

烟台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服务体系还是不够健全、不够完善,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的多样性需求。从服务主体上看,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任务不清、运行机制不活、人员素质不高、经费保障不足、服务手段落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职能发挥不足。从服务内容上看,存在“两重视、两忽视”的现象,即:重视产前、产中服务,忽视产后服务;重视生产技术服务,忽视金融保险服务。从组织结构上看,各类服务组织之间缺乏统一组织和协调,缺乏相互联动和配合,各类服务主体各自为政,尚未形成服务合力。从服务条件上看,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条件和服务手段比较落后。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进一步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的作用。乡镇是科技推广的“前沿阵地”,农户是接纳科技的“神经末梢”。要进一步完善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机制和服务能力。一方面,要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经费补助与服务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服务平台建设,不断优化推广环境,改善推广条件,有效激活“末梢神经”,从而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高度重视乡镇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采取定期培训和专业轮训相结合的方式 ,强基固本,提升业务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要支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通过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等方式,面向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同时要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努力摆脱靠天吃饭的现状。

(二)进一步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创新。随着农业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政府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并积极引导他们融合到产业化合作服务经营的体系中去,充分发挥此类组织的专业化协作、行业化联合、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的机制优势和叠加优势。

(三)进一步创新农业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依据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因地制宜地发展专家大院、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合作社+农户”、“涉农企业+专家+农户”等服务模式。整合资源建设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

(四)进一步制定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的优惠政策。重点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技术服务能力、农产品加工能力、农产品营销能力和资金互助合作的能力,形成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通过合作社这个载体在金融贷款、减免税赋、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扶持,积极推动涉农项目与合作社有效对接,允许和鼓励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连锁经营和资金互助社,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以及加强农民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等等,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承担起产业化合作服务职能,成为带领家庭经营农户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的服务载体。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财政局)

侯家川乡中心小学发展规划 第4篇

侯家川乡中心小学位于会宁县最南端,与通渭县义岗乡接壤。距县城30公里。1993年被授予“白银市标准化”学校。

目前,学校现有教学班8个,学生400余名,教职工17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3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学校教育正在面临一场新的调整和变革,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求得更好的发展,立足于创建学校品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学校特制定发展规划,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办学指针。

一、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发展目标

(一)学校的教育理念

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在人生最重要时期的、具有奠基意义的发展中的少年儿童。教育本来就应该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学生和教师都是生命发展的主体,成长的主体。

从生命的意义出发,我们的小学教育理应尊重学生的生命,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同时,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的教育将紧紧围绕“团结、创新、求真”的校训,在新的时期赋予新的时代精神,着力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精神,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将其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动力,能够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

教师也是作为生命的个体存在的,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的生命也在成长。在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精神的同时,教师首先养成“合作创新”的精神,在感染与熏陶学生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品质,能够真切地享受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从而焕发教师的生命活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因此,我们学校要走向“生本”,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适合他的教育;走向“师本”,以教师为本,为教师创设适合他的环境;走向“校本”,以学校为本,从学校丰厚的文化传统中提升学校的品牌概念,形成学校特色。

(二)学校发展目标 1.总体办学目标

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塑造高素质学生群体,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构建学习化校园。

2.具体工作目标(1)办学规模

①学校本部保持现有8个班级规模,逐年增班,使每班生数控制在40人左右,教师数量达到国家标准。(2)学生素质标准

〃有亮丽的精神世界底色——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感受到生活里充满了阳光,懂得感激,学会竭力回报,由此形成成长的动力。

〃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和自身充满好奇,遇事总爱思考为什么,并且能够积极地探索,多渠道地尝试,不断地形成认知冲突,不断地试图解决问题。

〃有明确的自我发展意识——学生积极主动,懂得自我发展的重要性,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地反省自己,且不断培养自己的发展能力,主动地成长。

〃有积极的个性发展追求——学生认真对待自身的学业,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夯实知识基础的前提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有坚实的持续发展潜力——学生不仅满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注重过程与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鲜明的儿童形象特征——学生在学校特定的文化熏染下,思维活跃、活泼开朗、自信大方、文明礼貌,表现出学校学生特有的形象特征。

(3)教师素质标准

〃有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需要——教师把工作当作享受,在育人的同时育己,在成事中成人,在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同时焕发教师自己的生命活力,真切地享受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

〃有高尚的教师德性——善、公正、责任感是教师德性的核心,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对家长的热心,对同伴的贴心。

〃有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艺——教师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规律,智慧地、艺术地教育学生,灵活地、技巧地驾驭课堂教学。

〃有较强的课程开发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不再是课程忠实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教学“操作工”,而是一个思考者,一个思想者,一个研究者。

〃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能力——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能灵活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4)学校管理工作

①积极探讨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建立新型学校管理制度,实现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②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意识,构建现代管理的运作机制,推动亲情化人际关系的形成,建立人性化的后勤管理体系。

③完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④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教师、学校评价体系。

二、具体工作思路与措施

(一)德育

1、指导思想——围绕学生生活育德

传统德育之所以成效差,关键原因就在于以往社会过于强调人格的理想化,德育目标过高过空,不考虑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以理想的人格标准作为德育的目标,把理想与现实割裂开来,使德育显得空洞无力。另外,由于德育自身特性(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思想品德形成和变化的过程较为缓慢)导致的教育系统内缺乏学生品德评价的方法,传统学校教育中广泛存在着严重的唯智倾向,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极为普遍。学校德育必须回归学生现实生活,围绕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特点及社会的实际育德,以公民素养的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为明确目标,强调德育的基本要求。

2、行动指南

以生命为基点,确认主体地位;以课堂为阵地,激活德育生命;以实践为基础,引领自我教育;以理解为纽带,实现人格感悟;以评价为手段,张扬学生个性;以学校为核心,创造精神家园。

(二)师资队伍

1、指导思想——培养研究型教师群体

当今,教师工作必须实现三个转变:由“教书”向“育人”的转变、从“教会知识”向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转变、从使学生“接受”到“创造”的转变,实现这三个转变的前提是教师必须走向研究型。研究型教师群体的培养是整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研究型教师既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也是教育理论的探索者,是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者,是具有反思能力的实践者。研究型教师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科研带动自身素质的提升,着力培养科研意识;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需要学校形成校本培训制度,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针对性。

2.行动指南

明确专业发展内涵,把握教师发展趋势;引导参与课题研究,培育教师科研意识;围绕教育教学疑惑,创建研究骨干团队;撰写教学后记,积累教师个体经验;形成校本培训制度,提高专业发展效能;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三)教学

1、指导思想——尝试理解教学模式

教学是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交流过程中完成的,理解是教学的基础,这种理解是以师生共同的体验为前提的。师生在相互理解过程中反过来发现自己的体验。自己的体验中包括共同体验的内容,因而易于交流体验。这种共同的体验和相互理解,使得教学取得好的效果成为可能。教学过程中理解的意义在于,使师生在同一体验世界中融为一体。传统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理解教学强调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让日常经验进入课堂,强调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探索。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2、行动指南

形成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建立师生相互理解的机制;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生活经验支撑的课堂;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注重日常教学经验的反思

(四)学校管理

1、指导思想——倡导人本亲情管理

学校管理的要素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其中人是最具有活力、富有创造性的要素,其它要素的使用效能,取决于人。学校管理要素中的人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因此,我们提倡人本化亲情管理。人本就是把人放在第一位,一切管理工作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服务于为教师创造舒心的工作环境、愉快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亲情化交往强调校园中民主、平等、理解、合作人际关系的形成,为师生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

2、行动指南

以人为本的持续发展观;一切为了发展的服务观;注重日常管理的常规观;亲情化校园人际交往观;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观;优质高效的后勤队伍观。

3、主要工作

①广泛征求意见,修订学校常规管理制度,构建适应新课程发展的常规管理制度。

上一篇:中学智力测试题下一篇:农村经济管理局二○○五年工作要点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