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优质课教案

2024-07-13

高中语文优质课教案(精选9篇)

高中语文优质课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蓖ü读文,使学生了解动物和人都有自己的家;家是温暖、幸福的。

2蹦苷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崩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词语的含义,激发学生爱家、爱祖国的感情。

4毖Щ岜究紊字,认识独体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语意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第2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彼淙晃颐且丫认识两个月,老师已经很了解你们了,但老师还想更多的了解你们,你能介绍一下你的家吗?

2惫赜诩业氖陆惨步膊煌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美妙的儿童诗,第6课《家》。看老师板书课题。

师生书空课题,生读课题。

3毙∨笥讯加凶约何屡、幸福的家,小动物们有没有自己的家呢?它们的家在哪?什么样呢?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感知。

1笨雌匆舸笊的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逼匆艉鹤侄哉斩粒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本课的生字。

3 为了弄清老师前面提出的问题就要把课文读熟,下面请小朋友们看汉字读课文,要做到不丢字不落字,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

4 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诗?(单独展示)

5 第六课《家》是一首儿童诗,第五课《鞋》也是一首儿童诗,观察格式上的区别。

分小节写,节与节用空行隔开,每一部分是一小节。

学生画诗的小节。

6 开火车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谁的家?在哪?什么样呢?

学生汇报:课文介绍谁的家?

7 谁能结合图画把刚才同学们介绍的,完整地说给大家听?

(二)精读感悟。

1闭馐且皇追浅C烂畹亩童诗,你想不想再读一遍?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给同桌听。读得好的同桌要打对号,读得不好的,你就帮帮他。

2痹谡馐资中你最喜欢谁的家?怎样读才能让同学们听出你喜欢的情感呢?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他的家。

3苯岷鲜悠涤懈星榈睦识量挝模

(1)第1句:鸟儿的家。

①(课件演示:鸟的活动画面)想:鸟儿飞了一天,很累了,回到自己的家里会有什么感觉?

②请大家做一个感觉“舒服”的动作。

③带着这种舒服的感觉再来读读这句诗。

④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在他读的过程中你能听出舒服的感觉吗?

(2)第2句:蜜蜂的家。

① (课件演示:蜂房和小蜜蜂采蜜的视频及图片)你觉得蜜蜂的家漂亮不漂亮? 小蜜蜂对家是什么样的感情呢?

②带着这种爱家的感觉再来读读这句诗。

③学生展示。

(3)第3句:鱼儿的家。

①(课件演示:鱼儿的家)你又看到了谁的家?在哪儿?什么样?

②鱼儿在清澈的河水里自由的嬉戏心情一定非常快乐,带着快的的情感读这句诗。

③学生展示。

(4) 第4句:蜻蜓的家。

①鱼的家在清清的小河边,那谁的家离鱼儿的家最近?(课件演示:蜻蜓的家)

②谁知道蜻蜓是益虫还是害虫?

蜻蜓能捕食蚊子苍蝇这样的害虫,是益虫。我们应该保护益虫,那我们就带着对蜻蜓的喜爱读读这句诗吧。

(5)看,这些小动物快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它们多幸福啊!

①下面我们就带着对家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再读1、2小节。

②学生展示,师生评价。

第3小节:小朋友的家。

①小动物们生活在自己的家里很幸福,你们生活在自己的家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老师看到你们的笑脸就猜到你的感受了,那我们用歌声和行动来告诉大家。

②刚才我们走进了小动物的家,现在老师想走进你们的家,谁来讲一讲你的家里的故事?

在小朋友的故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爱,幸福

③带着这种幸福、快乐的感觉读一读第3小节。

④有没有不理解的词?理解“抚爱”,再自由读课文第3小节。

(三)诵读积累。

教师出示小动物家的图片。

1贝蠹铱矗黑板上只有家,没有主人,他们的小主人在老师这,谁愿意帮小主人找到家?你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把小主人送回家吗?你都能把谁送回家呢? 只有根据图片说出相应的诗句才能送小朋友回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一会儿送主人回家可不能拿着书呀!

2毖生根据图片说出相应的诗句,并把图片贴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

3蔽蘼凼嵌物还是人,都深爱自己的家。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浓浓的爱意,再来读这首诗,如果能背诵下来,可以背诵。

4蓖学们看黑板上的卡片提示朗诵(或背诵)这首诗。

三、拓展升华

1蹦慊怪道谁的家,说给大家听。

2保课件演示:班级照片)这是哪?谁的家?

3蔽颐侨国各族人民有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

4蹦阕钕攵宰婀说什么?全班一起。

四、延伸结束

总结升华情感。

高中语文优质课教案 第2篇

1、理解作品所说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2、学习前人如何咬文嚼字,推敲语言的,进一步领会品味语言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推敲文字的意识,关注文字语言使用规范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以本篇为单元阅读小结,加深对品味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在人类文明历,许多传世和不朽的名篇有着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在生活中如果采用好的词语,不仅准确表达含义,而且使听者读者产生兴趣,达到好的效果。

比如,《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展示)论坛开讲“福”临上海(实物展示)

报道的是世界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

学生可能回答:是“福”

教师:最吸引我的目光的也是这个“福”字,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引入课文)

2、解题:咬文嚼字的原意对文字的过分计较。作者使用它来作为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

3、学生理解文章,思考:作者为把“咬文嚼字”的道理讲的生动具体,举了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教师归纳:共三个例子,一个例子说明了一层意思。一是郭沫若改字(板书),二是王若虚改文(板书)三是贾岛吟诗(板书)到底这些文字改动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也来品味品味。

{学生小声自读,体会文字,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第一个例子,“你这”在婵娟骂宋玉时,表达了她的极端憎恶之情,而在《红楼梦》,里,用是有了讽刺的意味。说明不同情况下改“是”为“这”,情感变化是不同的。(板书)

第二个例子:王若虚删去一些重要字句,文章失去了原来味道,李广将军神勇无比的形象难以体现了。(板书)

第三个例子:贾岛吟诗,朱光潜认为“推”要“敲”字用的好,同学刚才也表达了不同意见,无论怎样,正如文章所说的,问题不在那一个更恰当,而在于哪一种表现出的境界是当时所要的,而且与全诗相调和。(板书)

进一步追问:这三个例子共同证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书上原话。

明确:“咬文嚼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感情。”

4、课外拓展。继续学用咬文嚼字来品味语言

活动:师生共同品味三首诗句,交流感受。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敲字以声衬静,写夜晚宁静)

《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

5、关注生活中语言现象

生活中也有另外一种咬文嚼字,刻意夸大,改换成语中的字来哗众取宠。如洗衣机的广告“闲妻良母”,摩托车广告“骑乐无穷”网络上也常出现类似“哇塞”的语言。有人说,这样很生活化,很轻松幽默,你认为呢?

学生自由交流发言

6、结语:语言文字是传播文明的工具,许许多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正因为文字的存在而至今为人们传诵。作为中国人,应当对我们国家语言文字产生自豪,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纯洁性;对那些低俗的乱用语言的现象要坚决抵制,这种“咬文嚼字”是垃圾,是庸俗的。

我们应当记住:“没有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的锤炼,永远达不到‘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境界。

附板书设计:

郭沫若改字是改这感情变化

王若虚改文增与减意味全改

浅谈高中数学优质课 第3篇

一、组织者应注意些什么

优质,顾名思义就是数学课堂的质量优化。拿这样的课来给众多的数学教师来听,对推广创新教法有益,对提高讲课水平有利。在这样的前提下,搞优质课展评活动,才是初衷所在。但是有部分组织者、领导乃至讲课教师本人观点的偏激,使“数学优质课”的评选趋于急功近利。有时竟然有些非数学学科专家作评委这样就有人提出了要废除它的想法。但究竟是否要废除呢?我认为还是不必的,因为只要正视它,它还是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授课人应注意些什么

1. 以一个创新的思想对待这节课的准备。

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之下,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创新,不要守着原有的教学思想不变,因为那样讲出的课在新形势下不会是“优质的”。

2. 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对待这节课的讲解。

因为在讲优质课的时候大多要借班上课,这样,就可能少了原有的与学生的那种沟通,可能很不顺手。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业务素质,不惊慌,始终平静对待,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以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达到优质的目的。

3. 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对待评选的结果。

教师要明白这样的活动只是为了交流经验,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达到教改的要求。绝对不能让结果来左右教师的行动,选上了就沾沾自喜,选不上就垂头丧气,而不思进取。要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待,重过程、轻结果,只把它当作一次学习,尽量少考虑结果,要明白成功与失败都是暂时的,不能代表以后。

三、听课教师听什么

1. 听优点还是听缺点。

在实习时就有人嘱咐我,要向指导教师学习,多多接纳优点。参加工作后,学校也要求要多听课,评课的时候我也主要说优点。

笔者认为这样有些不妥。每个人都有特定的个性,这是与生俱来的,是不能学习到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条件,这种条件也是别人得不到的……以这些因素做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优点别人真的能学到吗?恐怕也很难,所以我认为听要少听优点,而积极去发现缺点(当然不是一点儿优点不听,要辨证地吸取)。

发现缺点就是在增加优点,如果我们能将别人犯的错误拒绝于自己的课堂之外,那不是在提高吗?所以何苦去学那些不符合自身条件的优点呢?更何况那辛苦学来的“优点”放到自己身上更可能成为缺点,那就“徒劳而无功”了。

2. 听教法还是听讲法。

有的教师为了能够讲得成功,做很多次的演练,连哪一句话用多长时间,哪一个问题的解决用多长时间,都已事前设计好。这样让我们引以为荣的课,恰恰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地方。为什么问题一定要当堂解决,留到课下不行吗?这种固定的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只会使他们在教师架好的梯子上攀登。

有了“做课”的可能性,就会出现问题了。我们听课是为了听他的课做得漂亮与否,还是看课堂安排是否合理?我认为这些都无关紧要。我们要听的应该是教法,一堂课是否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是否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填注。这堂课的目的是否明确,而不是目标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什么,而目的应该是“优生吃好,中生吃饱,差生吃巧”。有了以上的目标,教师在听课时才能真正进入角色,从他人身上学到自身没有的东西,学会怎样安排自己的课题教学,以取得好的效果。

3. 听语言还是听思维。

有的教师善于表达,所以整个课堂兴趣盎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教学也达到了既定的目标。但是如果教师的思维少,学生的思维也就会少,这样就失去了优秀的水准。所以一定要把握好思路,听出讲课人的症结所在。

4. 听懂还是听好。

每一位听课教师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想听懂一堂课并非难事。但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听懂吗?不是。我们要捞金,要提高自身素质,而不是来重学一遍已经会了的东西。

“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之我见 第4篇

内容摘要:近年来,每年都会接触到优质课比赛,也有诸多机会亲历观摩。上课教师的激情、才情、幽默、稳重、机智、渊博、平和、循循善诱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优质课大赛不仅仅是教师的风采展示,对于优质课比赛这一课堂教学创优活动,笔者试着结合高中语文学科这一角度,从两大方面谈谈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课堂大赛;高中语文;教师;作用;不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93-01

为了实践新课程,深入开展课堂教学创优活动,努力提高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探索课堂教学规律,总结具有自己特色的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几乎每个学科都会举办类似的学科性优质课比赛。尽管它有时会被人戏谑成“作秀大赛”,这只是不懂行的偏见,或者极端化的情况。它的初衷或本意是好的,相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高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

它本着“实践课改精神,倡导新型理念”宗旨,要求参赛教师基本功扎实,人文底蕴丰厚。在课堂教学的展示过程中,能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熟练地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既能展示自己个人的教学风格、专业素养,又能展示所在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

它能让一批高素质的教师被发现,让教师领略同行之间不同的教学风格,或机智聪慧,或淳朴自然,或创新立异等等。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争取做到能够根据课文的特点进行适度地拓展,尤其可贵的是,可能我们会感受到浓浓的语文课的味道充溢着整个教室,并抓住抓住语文课的本质。教师的激情、才情、幽默、稳重、机智、渊博、平和、循循善诱,等等,都可能会给当堂的师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具体展开而言,则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较突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学体现了一个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教给学生学法,并尽力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学法,形成能力。确定教法学法的标准是什么?除《大纲》《新课标》之外,还有文本特点、学情和教师特长等。

二是课堂高效。从课堂信息量看,他们整合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努力使课堂信息容量最大化。从学生的活动量看,他们都能面向全体学生,有层次地把思维训练、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三是对学生作出到位的评价,评价及时、客观,正误分明,讲究分寸,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而且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评价还做到了有情,对良好的表现总是能给以热情鼓励,对不够正确者能讲究策略,变直为曲,变严肃为幽默。

优质课大赛这类活动是一次实效性非常强的教学活动。其实比赛本身以及对应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竞赛的过程中我们要思考,要有所提升,既发现优点,也有找到不足。

一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意识还不够强。我们语文教师习惯了以一个主人的身份来到课堂中,太过强势,挖个坑让学生往里跳,教师讲的太多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关注学情的课不多,多数停留在口号上。目中无学生,教师忙着走教案、过幻灯片的情况较多,难见到课堂上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师生争论探究的场面。教学中学生无问题,无思维碰撞,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大打折扣。无自主学习,就无精彩的生成,必然没有教学的高效率。

二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有高低之分。如可能打出的幻灯片出现了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用错的现象,又如老师读错了字,又如老师的提问指向性、准确性、梯度性、启发性不够强,导致学生或无从下手,或答非所问。在师生互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能会让自己的评价语言过于生硬,显得苍白无力。教师语言感染力方面有提升的空间。

三是现代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我們充分利用,这本身没有错,但当我们过度依赖它时,可能我们忽略了板书。板书这一最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弥补多媒体的不足,可以部分解决 “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多媒体展示只能解决预设问题,生成问题要靠板书解决。多媒体演示是流动的,随着进程,一个个“点”被不断地展示出来,学生很容易关注到“点”却忘记它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如果将文本解读的整体框架板书出来,学生就可以随时比照,及时了解当下内容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

针对以上的不足,这里就简单地举一个教学案例验证。比如我们在执教《赤壁赋》时,可能会做到带领学生几步走 。

首先,找准突破口。以景作为探求苏轼心情的突破口,批文入情,景与情和谐交融;以理解文意带动学生对文言基础的积累,积累的形式多样,特别引出“多词一义”的现象,并举例子:意思为“到”的文言词语有哪些?其次,以读为重点。以朗读背诵带动对文意的理解,抓住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反复指导诵读,引导学生当堂背诵。然后,与词画对照。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文(《赤壁赋》)两相对照,互为解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文与画两相对照,相得益彰等等。

但同时我们也可能会留下几点遗憾。

先是欣赏作者所绘之景与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交换太密切,既破坏了景的画面感,又破坏了积累的系统性,结果两败俱伤。后是分析景物的特点过于繁琐,一个意象一个意象分析,占据时间太多,挤占了学生诵读的时间和自主体会的时间,不防把握景物的整体特点,即意境。

总而言之,我认为,我们对待每一堂课,都应像对待优质课大赛那样,不仅“走形”,更要“走心”,不落下“作秀”口实。我始终坚持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是:一要看语文学科特点是否鲜明。好的语文课应该充分的反映出语文学科特点,换句话说,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二要看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实得是否扎实有效,是否加强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注重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三要看教学重点是否突出。一节好的语文课讲究一课一得。四要看教学设计是否独特新颖,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效果是否好。一节好的语文课说的到底要看学生最终是否学有所得,如果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化、热闹化,忽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落实,“‘热闹是课堂上的,下了课 ‘我(学生)什么也没有”,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

高中语文优质课教案 第5篇

【 文本解读 】

在震惊北宋政坛、文坛的著名冤案――“乌台诗案”中,作为主角的苏轼,无疑是众所关注的焦点人物,“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实际上是个闲职,有职无权。相当于把他软禁在黄州地界,而正是这种政治上的迫害打击,人生的苦闷不得志,造就了苏轼震烁千古的名篇――前后《赤壁赋》的诞生。“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余秋雨语)。

文章开篇以写景起笔,“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优美的句子一下子就把读者拉入了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月夜泛舟图就呈现在我们眼前,正是在这由清风、明月、江水、山川所搭建的舞台上,我们才和苏子与客一起有了“冯虚御风”、“羽化登仙”的感受。这样的氛围,也最能激起人世沧桑的感慨,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面对这样的美景,正应把酒临风,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们凝神细听,苏子的心迹也初现端倪,这一篇赋立意的主句全在此歌的后二句,即“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可以比君,可以比人生的壮志理想,或比向往的美好生活等。这两句写出了苏轼的忠君之殷切。苏轼思为世用,希望为宋王朝分忧,对功业有所建树。而遇到小人谗谤,自然有“哀”的一面。但如果从此消极颓唐,不思振作,那就谈不到完成忠君的目的。于是当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便力求胸襟豁达,顺乎自然,以适应逆境;同时并不放弃忠君用世的一贯精神,即使在身遭贬谪之际也还要“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正是苏轼的主要的、始终如一的生活态度。作者的歌词中并没有“哀”的成分,是在“饮酒乐甚”的情况下无心流露出来的。但吹箫的“客”用箫声倾诉内心的哀怨,这样一来,矛盾就公开亮出来了,于是引起下文,借主客对话把复杂的思想活动和盘托出,本篇赋的旨意也就得以初显。

细品文字,我们就会发问:如此美妙的夜色中,是什么引发了这种由乐景转入的悲情呢?为什么景愈美,情愈哀,哀到“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如此月朗风清之夜,客人却触景伤怀,大放悲声?文章也就顺势在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人生如寄的慨叹。当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的曹孟德,“而今安在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代枭雄,一世霸业,终于付之东流,何况你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如画江山,多少英雄人物都已随波逐流,而平凡的你我,只能“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了。要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行文至此,苏轼借这位“客人”之口,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上的坎坷、命运的多舛、生活的困苦以及人生的困惑,这种种牢骚愤懑,一股脑儿地倾吐出来,如庐山烟雨翻腾滚涌,似钱塘潮水汹涌澎湃,将“悲”情写到了“千般”,写到了极致。

下文苏子的回答,是文章的高潮所在,也是充分体现全文主旨的段落。苏轼紧扣“水”“月”来展开议论,充分阐述了自己“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江水日夜不停地流去,但千万年来它却还是那样无穷无尽;月圆月缺,但千万年来,它却既无消损,又无增长,这就是“变”中有“不变”。反过来说,若从“变”的角度看,则人固如“蜉蝣”一般短暂,而天地万物又何尝不是每时每刻均在变化,若以“不变”的角度看,则天地万物固然是生生世世无穷无尽,那“我”呢,亦同万物一样,也是“无尽”的。既然“物我无尽”,既“一瞬”又“无穷”,那么,“吾生须臾”不仅不能成为“哀”的原因,相反,却更应该成为珍惜生命、热爱人生的理由。这里,隐含着时不我待、珍惜生命之意。“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使“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才能倍感“造物者之无尽藏”的美好。一句话,才会更加珍惜生命,热爱和理解生活。由此可见,作者的世界观并非是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

苏子的滔滔雄辩,不由得我们不折服。“客喜而笑”,客人终于破涕为笑,解愁为乐了。而此时的“喜”已非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而是冲破了忧患意识的阴霾而得来的欢快情绪,所以显得分外欣慰和轻松。至此,文章的情感脉络也由悲转喜。至此,“客”与“苏子”合二为一,新的苏轼诞生了。这是灵魂得到再生的苏轼,这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这是更加觉悟和更加成熟的苏轼。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超然达观、笑对人生,充满人格魅力的苏轼。在他慷慨激昂的表白中,我们的人生境界与客一样,也获得了一种提升,走向一种成熟。

至此,全文的情感也被推向高潮,于是,在这景美、情真、理妙的世界中,我们和苏东坡也心有灵犀,越过千年而相逢一笑,无论功名富贵、得失荣辱,一切的人生烦忧和愁苦,一腔的壮志与豪情,尽可付与这无边的风月,这如画的江山!

人生,怎可不美呢?

【参考文献】

1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古文精读举隅》,吴小如,山西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

3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赵齐平,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8 年版。

4 、《文化苦旅》,余秋雨,东方出版中心版。

5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 年版。

6 、《古文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年版。

【 教学设想 】

《赤壁赋》文笔优美,文采飞扬,骈散结合。写景部分精警凝练,形象鲜明。议论部分自由豪放,恣肆雄健。许多句子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特别便于学生诵读。因此,我准备从读入手,把欣赏品味语言作为重点,与学生进行赏析性交流,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在全文写景、抒情、议论的巧妙融合中体会到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第一步:导读。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整体感知,领悟品味,寻找自己喜欢的句、段,并稍作分析。这一步目的是为了熟悉课文,并且为下一步的鉴赏活动做准备。

第二步:自读。学生多角度赏读,品味细节,为理清全文思路作铺垫。

第三步:忆读。当堂背诵精彩语句,检验理解程度,为品鉴文章深层情感和思想旨趣预设伏笔。

第四步:研读。通过悟读关键语句,体会贯穿全文的意象,把握文章的深刻主旨。

【 教学重点 】

品味语言之美,把握旨趣之妙。

【 教学难点 】

文中辩理句子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

【 教学安排 】

一课时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幻灯片

板书设计:

赏秋江月夜之美景

听箫歌相和之哀声

叹吾声须臾之悲情

悟变与不变之妙理

【 教学目的 】

知识目标:

掌握属、斗、缪、酾、扁、藏等字的读音规则以及几个特殊句式。

能力目标:

1、 初步掌握诵读的规则。

2、 学会多角度品析精彩语句,通过朗读背诵提升效果。

3、 在理解文句深层含义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睿智超群的人生哲学。

德育目标:

1 、品味文中写景抒情的名句,提升自己的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

2 、领悟作者高超的人生哲学,培养学生豁达开朗、乐观进取的人生品格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 教学过程 】

一 、提问导入

岁月易逝,人生短暂。面对有限的人生,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磨难,你有哪些感想?

二、检查预习

属、斗、缪、酾、扁、藏、藉

三、听读课文,品味欣赏

1 、品读第一段中写景的名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 、品味第二段中写箫声的句子:“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 、品析第三段中抒情的句子:“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 、品鉴第四段中议论说理的句子:“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四、理清思路,背诵语段

本文每段均有精彩语句,许多写景、抒情、议论的名句都流传千古,正是需要在反复朗读中成诵。

五、鉴赏情感,研习旨趣

一问:为什么在第一段如此优美的景色描写之后会有箫歌之悲产生?全文的情感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二问:苏子扣舷而歌中的“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

三问:苏子“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六、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高中语文优质课教案 第6篇

《快雪时晴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二、介绍王羲之 《导学》识作者

三、齐读课文,解决字词

四、轮流翻译,提示重点字词

五、《导学》积词语、知句式

六、研习文本

(一)找出作者的感情线索

明确:乐——痛——悲

(板书)

(二)为何而乐? 1.哪几段是写“乐” ? 1-2段

2.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

明确: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乐事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二)为何而痛? 1.哪段写“痛”? 第3段

2.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作者具体在痛什么?

(板书)人生短暂、物是人非、好景不再、生死无常 3.第3段作者提出了哪两种人生态度? 介绍魏晋风度ppt 4.作者对这两种人生态度的看法是什么? 不赞同。都是在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又不断地厌倦,然而人生苦短,最终都归于消亡。

(三)为何而悲?

1.哪一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的这种人生态度

高中语文优质课教案 第7篇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感受词中丰富的人物形象。

2、把握、体会词中旷达洒脱的胸襟与情怀。

3、认识、了解高考人物形象类诗歌鉴赏考点。

【教学重点】:

感受、理解苏轼文学作品中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与旷达洒脱的思想情怀。

【教学难点】:

运用方法与技巧,尝试分析高考人物形象类诗歌鉴赏题型。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结合课内外所学,谈谈你了解的苏轼先生。

旷世奇才苏东坡——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大起大落苏东坡——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游离四年有余。(一起一落)

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

(二起二落)

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 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被贬黄州四年期间,留下近50篇诗作,其中不乏了众多的传世名作。《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另外一首“黄州作品”《定**》。

二、赏析诗文:

(一)初读感悟:

词中东坡先生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请简单概括。

(二)复读精研:

请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具体内容多角度解读东坡之丰富形象。

1、从容不迫、怡然自适

上片开头不经意间挥写出一个坦荡洒脱的自我形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正可谓声情并茂,形神兼得。“穿林打叶”言风雨之盛,但作者置身风雨林莽却偏吟啸徐行, 活现其超逸豪放之致。再用“莫听”、“何妨”突出心境,越发显示出行者悠然自得的情态与不为环境所左右的淡然。词人一落笔就营造出一片恬适自若的心情氛围, 用以统领全篇思绪, 使得情、景、理之间妙合无垠。

2、无拘无束、平易可亲

“竹杖芒鞋”的细节能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郊外出游,一身野服装扮,从一侧面也透露出性喜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另一方面,先生贬谪黄州,仍身兼团练副使之职,如此装扮往来民间,俨然山野达士而无纱帽浊气,潇洒从容却又平易可亲。

骤雨疾袭,先生认为竹杖草鞋行于其间远比乘车骑马来的轻快、利索。事实真的如此吗?竹杖草鞋不会更加拖泥带水吗?“轻”字还可解读出其他含义吗?遥忆得密州时“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何等的意气风发。而今黄州又有什么?“竹杖芒鞋”而已!“轻”既是装扮之轻,亦是心境之轻,无官一身轻啊!

3、泰然处之、安之若素

也正因如今“竹杖芒鞋”,先生胸胆开张啸出“谁怕”。“谁怕”可理解为“怕谁” 的倒装,意谓怕什么。这一反问语势适与前文的“莫听”、“何妨”呼应有致,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坦坦荡荡的胸怀和镇定自持的心胆,由此自然引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 语。

自己一生就是身披蓑衣往来于风雨之中过来的,疾风骤雨而已,还怕什么呢?“任平生”便是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的淡然了。“烟雨”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更重要的也是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先生一生极为波动,时而内召,时而外用,时而位置于清要之地,时而放逐于边远之区。生活磨练了先生的意志,“烟雨”早已习以为常。“一蓑烟雨任平生”便是先生不惊恐、不退缩、无所畏惧、处之泰然的精神写照。

4、宠辱皆忘、超乎物外

雨后的春风不免料峭,但正当他酒醒微觉清冷时,夕阳却从山上照下来消解了寒意,仿佛在迎接他的归来。按常人的感觉,雨后斜阳应是一派乐景欢情,但先生却不拘于夕晖送暖,而是回转笔锋,宕开一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就显示出先生独特审美取向:“萧瑟处”,便是当初疾风骤雨之地,而今已是“山头斜照却相迎”,自然界是如此风雨瞬息、阴晴不定。假如再返回那里, 不仅风雨没有了, 而且也感觉不到睛朗的阳光。言外之意, 自己依然心宁如故: 当时既不觉得风雨纵横, 现在也不在意夕晖宜人。

晴天也好,雨天亦罢,回首望去,已是无谓。林语堂先生曾云“生命的事一经过了,再热烈也是平常”。当先生历经无数人生风雨、走过人生无数“萧索处”后,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 并泯灭。

优乐两忘、宠辱皆忘、超乎物外何其洒脱,何其可贵!结尾这三句言近旨远, 妙语双关。

值得注意的是,该词成于“沙湖道中遇雨”,因一件生活小事而抒发了词人不退不惊、逆且安、处之泰然的旷达心境。这样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的方法(以小见大),值得学习。

(三)高考链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中的重点内容。作为考查热点,学生应予以关注与重视。

1、常见设问方式:

⑴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⑵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⑶某联(句)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2、技巧点拨:

⑴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受形象。

⑵抓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运用联想,丰富形象。

⑶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定格形象。

3、答题步骤:

⑴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⑵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歌是如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可分点说明)

⑶概括形象意义。

4、小试身手(2014年,江西卷):

请运用上面所学方法技巧,简要概括下面这首诗中的诗人形象。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释:①被酒——带醉,刚喝过酒。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都是海南 黎族人,是作者在当地的好友。②翁:苏轼自称

(四)再读探究:

后世文人墨客对于结尾三句的含义多有不同解析。有人认为想要做到在政治上、人 生上宠辱皆忘,先生选择的做法就是“归去”。在入世与出世的抉择上,东坡先生是否

选择了出世呢?你认为先生的“归去”是否与陶渊明的躬耕归隐一样呢?

先生一生都在仕途上,从不犹豫、从未远离!

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喜,大起大落的苏轼,也始终未泯灭治国安邦、“致君尧舜”、“尊主”、“泽民”的政治理想。他停留过的每一站都留下了斐然的政绩,在凤翔,修改衙规,为民造福;在杭州,修复六井,疏浚西湖;在密州,为民请命,抗击蝗灾;在徐州,身先士卒,奋战在抗洪前线;在黄州,拯救弃婴,摒弃恶俗;在岭南,身体抱恙,关心民生疾苦;在琼州,鼓励黎民发展农业,充当文化使者。东坡一生,始终未脱离仕途,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行为准则一直影响着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苏轼的其他词作也直接反映了先生忠君济世的鸿愿。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由此可见,尽管他在诗词中出现“归去”一词,流露出希望自己能像陶渊明那样归隐山田,但事实上他从没有“退隐”,一直终老未践。他说:“我不如陶生,世事缠绵之。”真的是如他所说的是因为世事缠绵而无暇归隐山田吗?不是。陶渊明诸人依靠自然来消解人生的挫折,消解人生的不如意。而苏轼却可以不必借助于自然来消解,即以恬适豁达的心境应对一切外物, 风雨阴晴概不萦怀, 暗示自身无论处境逆、顺都泰然自若, 在变化多端的仕宦人生道路上无往不适。

晚年他在七绝《独觉》中索性去掉“归去”二字, 径直道:“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以年逾六旬之身远徙海南尚能不改素志, 这当然不是消极出世者所能做到的。换言之, 苏轼对于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执着于人生、超然于物外!

三、课堂小结:

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读东坡,让我们看到一种醒醉全无,无悲无喜,胜败两忘,宠辱不惊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面对政治祸难,东坡总能看的远,放的下,从容不迫,处之若常。

《定**》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写起,表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豁达心境,也暗喻词人在人生逆境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情怀。

刍议语文“优质课” 第8篇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过程的优劣,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也反映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新的教育理念的领悟, 对教育教学策略的创新。优质课正是对这种教学形式的展现, 对教与学的双方都是一种提高。这样优质课的存在就很有价值意义, 也应该成为青年教师提高语文教学业务的锻炼机会。

1.“优质课”与“变味超级选美教学课”

优质课的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具备高素质的授课教师, 二是具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二者的完美统一, 方能获胜。这种优质课应该是充分地发挥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通过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合作, 探究讨论等形式来优化课堂教学的现有资源,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潜能, 从而不断地为学生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某中意义上而言, 一堂语文优质课更应该是为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高尚的审美价值观提供人文主义的服务。语文优质课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业务才能的综合展现,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这也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所不可忽视的。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有另一种说法, 认为优质课首先要教师的形象好, 容易博得评委与学生的认可;其次是综合素质要优秀, 要能激发学生的活动性;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定要从头用到尾, 教师讲授的过程越少越好。以上种种说法有点偏颇。凭心而论, 教师形象好在优质课比赛中略有影响, 但绝对谈不上占任何优势。回想优质课的获胜者, 更多的是相貌平平的人。然而, 他们何以受到评委的青睐, 何以赢得师生的赞誉?美貌出众者数不胜数, 为何却名落孙山?不言而喻, 优质课不是超级女生选拔赛, 也不是俊男靓女青春选美, 它是教学的大比武。比武要有真功夫, 花拳绣腿是不堪一击的。

笔者以为, 一堂语文优质课应该是教学内容实在, 情趣高雅, 思想深远, 人文性强的课程教学。一切形式的教学运用仅仅为课堂教学所服务, 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技能, 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2. 优质课的主要内容

2.1 文化底蕴和外在气质的和谐统一。

“腹有诗书气自华”, 文学底蕴雄厚的教师, 内涵丰富, 外在气质超凡脱俗。仪表之大气, 必定令人耳目一新;举止之得体, 必定令人赞叹不已;谈吐之优雅, 必定令人望尘莫及;知识之渊博, 必定令人丰富睿智。这是综合素质优秀之源, 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件。这就是以前我们通常所说的“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必须有一桶活水”。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乃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与“活水”来源, 如果没有这些, 教师的教学仅仅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所以, 教师的健康形象则对课堂教学起到一种积极地推动作用。

2.2 教学基本功要全面。

除普通话准确、语言要言不烦、擅长美读课文、板书工整美观外, 更主要在于参赛者要具有独立解读文本的基本功。体现在突出语言学习, 并把语言训练素养点和人文性巧妙融合;体现在要善于捕捉文本重、难点, 能创造性深入解读文本, 灵活多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也体现在教学起承转合过程中, 纵横捭阖, 错落有致。除此而外, 教师应该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联系作有机的统筹安排, 让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充分地感受文本知识的精华所在。

2.3 教学要务实。

优质课比赛, 不是在行家里手面前的作秀, 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教以学为基础, 教为学服务, 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评委所关注的, 是如何坚持文以载道, 凸现语文学习的特性,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一堂语文优质课应该是为学生语言知识的丰富而服务, 应该为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而服务, 更应该为学生未来学习生活所服务。我们教师所能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关键之处就在于用严谨的态度去认真授课, 用渊博的知识为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不断地求真、求善、求美。这样就需要我们教师去踏实地教学, 决不能敷衍了事。

3. 优质课的设计

一节精品语文课的推出, 后面往往跟随着一大群幕后导演, 其中包括领导的关注, 同学科组老师的出谋划策, 技术人员的支持等等, 再加上执教老师课前的反复演练。这样的优质课, 也许不是所谓的“原汁原味”的常态课。这种语文优质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为学生的语言文化的获取提供了最大的物质基础与保障。这也是我们青年教师应该不断追寻的。

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省语文专家培养对象鲍志慧老师提起优质课, 动情地谈道:“在对优质课的作用众说纷纭之中, 我始终保持客观冷静的心态。讲课, 评课;再上课, 再评课—这本身就是一个可贵的教学反思过程, 也是研究教学的典型案例。正如蛹的羽化, 鸟的丰翼, 我们在优质课大赛的历练中逐渐完成跨越式的成长。因为有感激, 所以动力强大;因为饱受‘煎熬’, 经历了心跳与期待、欣喜与痛苦的情感体验, 才有了今后的镇静和成熟之美。”河南省示范课一等奖获得者、安阳市名师陈淑梅对一位记者说:“优质课的参加, 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 让我窥见了无数的精彩和丰富。”

笔者也认为, 对课的设计和理解, 让我们明确了教师的角色定位, 让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品位在变化, 审美眼光在发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让我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了, 眼界、品位随之不断地丰富, 真正达到了“生活即语文”的教学理念。通过参加语文优质课的比赛, 笔者对如何灵活处理教材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不断地学习、发展、进步。这一点直到今天对我的影响还是很深的, 在这样反复的呈螺旋式上升的研究和实践中, 我的教学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也就是从这时候起, 我感觉自己开始真正步入语文教育的殿堂了。

4. 结语

如何打造高中数学优质课 第9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 教学情境 ; 优质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236-02

高中生无论从生理、心理来说,都比初中生成熟。因此, 自制力较强,学习相对主动。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值得我们好好思索。

1.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3.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数学的许多定理定义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而这些知识往往又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令学生兴奋起来,使所学内容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针对中学生善于自我表现。回答问题积极踊跃的特点,教师应当设计一些富有新意的训练题目,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进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有利于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4.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数学课堂优质高效,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使课堂充满感染力,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投入情感转变。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时,学习效率最高。课堂上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定会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教师要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

5.集思广益,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高中数学的难度明显增大,已经逐渐延伸到数学前沿如数理哲学、数理模糊性等领域,这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与之相对应的,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组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是学生个体学习的有效补充,为了激发起全体学生共同的学习兴趣,群策群力,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经验分享,尤其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的彼此碰撞,更利于学生吸收新思想和反思自我。

6.加强学生学习策略教学

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识的复述策略、应用知识解题的问题表征策略、具体求解策略和思维总结阶段的反思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反思不光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事儿,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学生同样需要反思。事实证明,会反思的学生学习进步快,反思能力强的学生,他们会对自己检讨,会发现哪些知识不熟练,哪些知识还不懂,并想办法去赢得学习的机会。通过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通过反思,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学生的学习离开了反思,是无法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的。

7.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8.注重实践活动,使学生作业生活化

上一篇:摘花作文400字下一篇:一句话冰心